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历史课堂论文【五篇】

历史课堂论文【五篇】

时间:2023-06-28 14:2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为历史教学搭设平台新课改指出:有效的课堂应强化主体的实践与体验。历史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之间交往合作的过程。课堂教学不能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课堂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历史课堂论文【五篇】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第1篇

为历史教学搭设平台新课改指出:有效的课堂应强化主体的实践与体验。历史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之间交往合作的过程。课堂教学不能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应当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要积极推进师生之间互动,让学生走上讲台与教师互换角色。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由,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合作探究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可通过小组讨论法、学生授课法、历史辩论赛、教材分析法等,给学生搭建施展自己天赋的舞台,尽情表现自己的才华。把枯燥的历史知识融入丰富多彩的情境教学中,给学生搭载交流合作的桥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内因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历史不容假设,历史是一门严肃的人文学科,要求培养学生严谨的历史观。首先要发挥教师率先垂范的作用。历史教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富有亲和力,学识渊博、讲课幽默、教学艺术较高的学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热情地投入勃勃生机的课堂。教师要教会学生尊重历史、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教师必须打破“唯我独尊”的传统观念,放弃权威性的发号施令,为学生创造一个能阐述自己观点的宽松环境。呵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只有在民主、自由无拘束的和谐气氛中,学生方能够自由地自主地探索疑问,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老师要注意发现学生思维上的闪光点。特别是独特的见解和批判性的思维,老师要动之以情地鼓励;观点偏颇固执己见的同学要晓之以理地启迪,要加以引导让其自己通过读书找到正确的答案。

二、巧用教学资源

为历史教学拓展平台历史是人类过去的记忆,包括人类过去的生产、生活、战争、建筑、文学,艺术等,历史包罗万象无处不在。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不能只拘泥与教材,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但绝不是全部。真正鲜活的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历史是蕴含在我们的生活中。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图书、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人文遗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效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一)教师用活课内多媒体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走进了课堂教学当中。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我们利用教学资源提供了平台。而借助多媒体声、光、色、像的特点吸引、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大量的历史知识,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且容易获取的资源。特别文献记录片能真实地再现某个历史事件,剖析某些历史人物,提供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历史,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例如在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断,那一幕幕生动的画面、感人的场景,使学生的情感已完全融入在影片中,自然迸发出爱国之情,再结合文本阅读,使学生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决心,这种教育效果是传统教育模式难以企及的,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学会利用身边人文资源不光教师在教学中会利用教学资源,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身边资源学习历史。电视、网络资源是丰富而又便捷的教学资源。不仅老师会利用网络为教学服务,也要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利用电脑查阅历史资料,全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历史教科书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有限的,图书也是学生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简单地用教科书会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如“中华五千年”“中国皇帝传”等历史读物。这类读物篇幅短小精悍、文笔生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轻松学习历史。身边人文资源是学生最信服、最易接受的历史资源。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很感兴趣,喜欢探究。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应当随时随地带领学生拜访那些历史见证人、历史事件的亲历者、阅历丰富的长者等。让他们现身说法,从不同层面,多种角度为学生再现真实的历史。每个家庭都经历了历史变迁,家庭历史就是国家历史的缩影。教师引导学生看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听长辈讲过去的事情。学生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学习历史,感受历史,不仅能够丰富其历史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课文讲述的是五六十年代的事情,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学生没有兴趣。针对这一状况,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小记者访问自己爷爷奶奶,听老人讲述过去的经历,并记录,在课堂上开个故事会,让小记者讲述祖辈的故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建国初期经济建设所走过的艰难曲折有更为直观的了解,从而对我国取得的巨大建设成果加深认识。

三、借史育人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第2篇

教师的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就包含了这个道理。

备课备什么?一要备学生,二要备教材。同样的学生,不同的内容,要有不同的教法。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也要有不同的教法。因此,备课无止境。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觉得在以下三个方面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一)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课的灵魂,十分重要。一堂好的历史课,肯定有正确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的。反之亦然。在现实中,还存在着很多备课不备教学目的,随意性很强的课。没有教学目的课,没有了灵魂,因此,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

我们说教学目的是灵魂,因为教学目的是建立在研究了教材和学生基础之上的课堂教学目标,它直接制约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史论史实的补充,重点难点的确定,以及教具的选择等等。

教学目的要有三个方面组成: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

例1:《北伐战争和叛变革命》一课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活动,使学生:

1.了解、掌握北伐战争和叛变革命的主要史实。

2.感染工农群众高涨的革命热情和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精神。

3.受到一次分析历史史实中得出历史结论的基本能力训练。

例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课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活动,要求学生:

1.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的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平解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

2.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通过旧政协与新政协的比较,指导学生进行一次历史比较能力训练。

上述两例教学目的都制定得较确当,教师易操作,目的容易达到。

如果在教学目的中将能力培养作如下表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等等,则流于空洞,难以把握。因为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一个累积递进的过程,只有具体化、针对性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更容易操作和评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一般都是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有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还是历史长河中的里程碑。

教学难点一般都是学生不易认识理解的内容,而这一难点又是学生应该认识理解的内容。

例1:《清朝政局的变动》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清朝政局变动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清朝政局变动的影响。

例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

难点: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实质和作用。

从上述二例可见,有些课的重点和难点是重合的。但有些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例3:《元朝的统一》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元统一过程中的大事。

难点:元的统一与文天祥抗元的辩证关系。

例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难点: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

一般来说,确定教学重点相对确定教学难点要容易些,而教学难点的确定往往与教师的教学经验积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吸收别人经验之外,也要根据自己所教对象,多作调查研究,注意经验的积累。为此写教后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三)教具

历史课的教具主要有小黑板、挂图(图画与地图)、幻灯、投影、录音、录相,等等。运用教具是为了提高课的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具的运用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相一致。运用教具可以增强听觉和视觉效果。

在实际中,目前还存在两种需要加以克服的倾向:一是上课没有一件教具;
二是运用了教具,但不恰当。有的是为了用教具而使用教具,有点“装门面”的味道。有的没有配合讲授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影响了效果。

有些学校条件比较好,各种教具都有,在教学中可以有选择地使用。因为一堂课使用教具的种类不能太多,以免造成学生眼花缭乱。

农村中学目前大多条件还有限,录相等器材还不具备,但是最普通的教具——小黑板总是有的。备课时在小黑板上画一张路线图,写一段名言诗句,列一些数据资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案的具体实施,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多的时间是在课堂上,教师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也是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涉及到的因素很多,比如有人的因素(教师与学生),教材的因素(课本和辅助教材),教学时间的多少,教学方法手段的先进性,授新课、复习课和考试评价,以及一节课从复习旧课到完成作业的全过程,等等。本文限于篇幅,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三个问题。

(一)组织教学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和保持良好的课堂环境,把学生组织起来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教学组织得当,不但可以促进教和学的活动正常进行,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师要善于用语言来组织教学。从一个教学内容过渡到另一个教学内容时,要用过渡语。从一种教学方法过渡到另一种教学方法时,也要用过渡语如:“由于……,结果导致了……的发生。”“……之后,历史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请同学们看黑板”等等。

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而活跃的,协调而融洽的课堂气氛来组织教学。这种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相反,拘谨而刻板,冷淡而紧张的气氛会使学生厌烦,产生不利于学生的情绪。

(二)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已成为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教学过程来看,可以把提问分为复习旧课的提问,讲授新课的提问,课堂小结的提问。从提问方式看,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是什么”和“为什么”两大类。从思维角度看,可以分为记忆、理解层次的提问,分析、比较层次的提问,和论证、评价层次的提问。从思维方向看,有集合性思维的提问,也有扩散性思维的提问。

在复习旧课中,我们一般采用“是什么”的提问方式。在讲授新课中,以“是什么”和“为什么”交替为多见,在小结中,以归纳总结性的提问最多。

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日益受到历史教育界的重视。这一点也是目前课堂教学中较薄弱的环节。设计下列的问题比较容易。如:是谁?哪一年?什么地方?但这种问题解决的记忆,学生通过看书就能回答。

有些教师在备课中,设计了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课上得有深度。

如: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问:“慕尼黑协定明明是公开签订的,为什么称它为‘阴谋’?”

有人将这类问题与采桃子作比喻:“问题”好比树上的桃子,学生要采桃子必须要“跳跃”或“登高”。在教学中,固然也可适当运用前一类的问题,但更提倡运用后一类的问题,使学生“学”而“思”,在“思”中“学”。真正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什么是突出重点?先举两个同样的是美国独立战争中“来克星顿枪声”的教学实例。

例1:教师让学生看关于“来克星顿枪声”的内容。

师问:“来克星顿枪声”发生在什么时间?

生答:1775年4月18日。

师问:“来克星顿枪声”标志了什么?

生答:标志北美独立战争响起了第一枪,战争爆发了。

师答:哪位同学把“来克星顿枪声”这段内容归纳一下?

生答:……。

例2:教师出示绘有《来克星顿之战》示意图的小黑板,指图描述。

“1775年4月18日深夜,一队英军从波士顿出发去偷袭民兵的秘密火药库。民兵保尔·瑞维尔驾船走近路赶在英军前面,骑马飞驰通知沿途民兵作好战斗准备。凌晨,英军到达来克星顿,与民兵相遇,枪声响了起来,不知是谁打了第一枪。英军继续前进,破坏了康科德的民兵火药库。这时天开始亮了。埋伏在树丛中、房屋旁、石块后的民兵纷纷向英军开枪。晨曦中,穿着红黄色相间的军装的英军成了民兵最好的射击目标。英军晕头转向,逃回了波士顿。北美民兵用散兵战打败了英国正规军,谱写了一首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乐曲。”

比较上述实例,可以看出:例1的教师运用看书、提问、归纳三种方式,让学生掌握“来克星顿枪声”这一知识点。例2的教师自制“示意图”描述“来克星顿枪声”,目的也是让学生掌握“来克星顿枪声”。例1的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只是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反复训练。学生是通过课本的文字来记忆“来克星顿枪声”。例2的教师通过描述提供给学生较多的信息量:4月18日到4月19日具体地描述为“深夜”,“凌晨”;
瑞维尔的行动路线说明了他赶到英军前面的可能性;
作战双方的特征和民兵打败英军的军事原因,等等。

两位教师上课所用时间基本一样,备课所用时间当然不一样。例1的教师不用备课也可以这样上课。要做到例2,显然不备课是无法做到的。学生学习时间一样,但得到的信息显然不一样。例2的教师已经为分析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在军事方面埋下了伏笔,而且恰到好处。正如评课者所说,这种课才有“历史味”!先给学生具体的感性认识,再通过作业、复习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对教学重点有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怎样突破难点?突破难点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是将难点作浅化处理。比如把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一难点进行浅化处理:举一个明代苏州机户的例子,然后归纳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萌芽。

二是运用学生旧知识,作比较,打比方。比如:把西欧封建庄园与东汉田庄作比较;
把统一前德意志、意大利在政治上四分五裂的特点与中国春秋战国作比较;
把北洋军阀统治与藩镇割据作比较。

三是把难点分解,设计问题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置阶梯与学生共同讨论。比如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变成问题组:

“西安事变发生后,出现了哪几派不同主张的政治派别?”

“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张其实质是什么?”

“杀蒋可能会导致什么局面的出现?”

“不杀蒋呢?”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第3篇

(一)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积极性比较低。

高中生一般还都处于青春期,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生活经验比较薄弱,而高中历史比较抽象,并且老师们一般采用的是平铺直叙的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们理解难度很大,听不懂就导致不愿意听,不愿意听就更听不懂,这就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而“老师在上面不停地讲,学生在下面随便听”的现状,期间老师与学生们的互动很少,导致历史课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不活跃,老师的授课效率与学生的听课效率都很低,学生的历史成绩固然提不上去。

(二)学生们对高中历史不重视。

在高中经常听到一些老师们强调数理化与英语的重要性,认为历史是“副科”,并且都是记忆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解上的难度,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这种言论在无形中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让他们从心底里就觉得历史学不学都无所谓,考试前突击两天死记硬背知识点就行,对历史的不重视也使得学生们对其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大大减少。

二、提高课堂质量的几点建议

高中历史的学习还是很重要的,提高课堂质量也是迫在眉睫的,那么老师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另辟途径,使用创新型教学手段,创设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的历史成绩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以达到新课改的标准。关于提高高中历史课堂质量,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科学合理备课,突出教学重点。

老师们只有在课前充分进行备课,才能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因此,老师在课下可以要求学生们进行积极预习,让课代表把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统计一下,这样在备课的时候就能够对学生的理解难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明确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帮助学生答疑,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案例,以降低学生们的理解难度。

上文提到,历史是对过去事情的描写,学生们不感兴趣,难以理解,因此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生活中学生们常见的熟悉的小案例,模拟当时的社会环境,尽量做到情景再现,让学生们身临其境,从而降低他们的理解难度,增强他们对知识点的记忆强度,以牢固掌握所学的新知识点。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使得教学设备有了很大的改革,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在课堂中的充分利用,可以在历史课堂上添加一些音乐元素与视频动画等,通过以前课本知识平面静态的展现到现在直观生动动态的演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在历史课堂上全神贯注,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四)建立一种奖励机制。

学生们的进步与优秀表现,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而老师对其进行积极向上的言语鼓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立学生们的信心,当然还可以对大幅度进步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发一些小奖品,以激励他们更努力地学习。除了以上四种方法,当然还有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质量,比如与学生经常在课下进行交流,和他们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依据学生的历史成绩,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让他们彼此之间进行互帮互助、优势互补;
还可以采用合理的提问方式,更多地关注历史基础差的学生,给予他们关心,让他们感觉历史课堂是温暖的。

三、结语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第4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目前缺乏互动,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深沉。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搞好课堂互动,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强化记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获得阶段性的进步。其实,在互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会被凸显出来,学生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只要学生的学习动力十足,学习兴趣高涨,就不怕学生在课堂生表现不够积极,在学习上取得不了进步。以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文成公主入藏”为例,笔者在传授这节知识点时,就在课堂上举行了一次关于文成公主入藏的话剧表演。在这次话剧筹备过程中,笔者会注意引导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此次话剧活动当中来。有的学生喜欢话剧表演,笔者就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去台上表演;
而有的学生对表演不敢兴趣,笔者就让他做些幕后工作,参与筹备工作。在大家的努力下,这部话剧圆满地完成了演出,学生在话剧中一方面对历史知识有所掌握,另一方面则意识到了参与的重要性、集体的力量,在互动演出中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二、发散学生思维,注入情感教学

学史能够明智,初中历史课程其实可以让学生以史为鉴、以古鉴今,,并且让学生做到古为今用、为我所用。要学习好初中历史知识,则少不了跟实际联系起来,也少不了将各种社会问题和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情感有机地融合起来。教师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把历史给予我们的启发能够最大限度地辐射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然后在课堂教学上把书本上的历史知识点跟当前现实中的时事等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基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教材中的每一个历史事件之内涵与本质,让学生养成把历史跟日常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优秀习惯。教师只要做到了上述几点,就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住历史的真谛、科学合理地分析每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比如,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收录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西方历史,而这些历史都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生铭记在心的,并且要时刻牢记这条“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古训,同时也要明白“发展是硬道理“之具有历史意义的启发。又如,在传授文化史的过程中,教师则可加强情感教学,采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史料,将其作出精彩的PPT课件,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与讲解,使得学生可以深刻地感悟到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提升其爱国主义的自豪感。同时也可以结合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历史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积极举办多种课内外活动,比如国情知识抢答赛、影视评论,历史小报编辑、开展历史报告会、举办演讲赛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精设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启发式教学法笔者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运用了多年,此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有益于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按照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一些富有启迪性、启发性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常常在初中历史教材之关键处与转折处,甚至引申处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我们要主要问题的提问应该问到“点子”上,不能不分主次地问,而是要问的问题要问的有一定的分量,并且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如果问题太难了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达到师生互动、师生共鸣的效果。比如,在传授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最可爱的人》这个知识点时,笔者就这样向学生提问到:文章中讲述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原因和经过是什么?抗美援朝的背景和中国出兵的原因什么?从上甘岭战役,五次大规模战役等能否归纳出抗美援朝的意义?战斗英雄和的故事经过能否描述下吗?这一连串、有递进关系的提问让学生明白到:、等中国人民志愿军,人人敬爱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这种环环相扣的启发式提问,让学生对谁是最可爱的人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结语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第5篇

进入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这一时期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年段。教师应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绩提高,而且会终生受益。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的经验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带着目标仔细读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一)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二)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另外,教师归纳还要注意一点:用:即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善善恶恶,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这样作,有个“度”,要注意自然而然地渗透,不要硬上。更根本的,则取决于教师自己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涵养功夫。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必须准确记忆的用表示。…表示关键性的字词。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表示难认的字或难理解的词。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

推荐访问:课堂 论文 历史 历史课堂论文【五篇】 历史课堂论文(精选5篇) 历史课程论文范文参考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