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怀念**主要内容【五篇】(全文完整)

怀念**主要内容【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6-27 17:3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片断组合法是作文结构的一种,它由几个片断组合而成,几个片断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结合,从几个侧面多角度表现主题。片断之间可以用小标题,也可以用如“一”“二”“三”等字样联结。为了使结构更加严谨,开头可以用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怀念母亲主要内容【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怀念母亲主要内容【五篇】

怀念母亲主要内容范文第1篇

片断组合法是作文结构的一种,它由几个片断组合而成,几个片断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结合,从几个侧面多角度表现主题。片断之间可以用小标题,也可以用如“一”“二”“三”等字样联结。为了使结构更加严谨,开头可以用一两段文字概括内容,领起下文;
结尾用一两段文字总结全文,升华主旨。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就是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一目了然,尤其在考场上便于操作,也使阅卷老师便于评判。

利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选用材料要典型,每个片断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片断内容要讲究精练简洁,不像一般记叙文那样具体、翔实;
三、每个片断的字数大致相近,有着结构的匀称美。

【一文】

怀念有爱的日子

河南一考生

怀念是美好的,它使你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变得活灵活现。让我们怀念有爱的日子,体味深藏在爱里的非凡诗意。

母亲的爱

怀念母亲的爱,体味“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慈母之心。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的。看这身上的衣衫,看这一针一线,它是爱的河流,也是母爱的印记。怀念母爱的日子,心里暖洋洋的,像阳光一样温暖。

老师的爱

怀念老师的爱,体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精神。老师是辛勤无私的,她是我们的第二个“母亲”,给予我们很多很多。她像园丁,一天天哺育着我们,使我们健康成长着。为我们她万分辛劳,有时放弃了休息调整……她眉头的皱纹是历史的印记,是付出的体现。怀念着师爱的日子,心里激动万分,像得到指引的船舶,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同学的爱

怀念同学的爱,体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深情,想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同学也是生活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会给予我们信心和力量,使我们重新扬帆前行。同学的互助、关爱,使我们像在黑暗中得到光明一样,对前方充满希望,使我们冰冷的心,得到温暖。怀念同学之间的关爱,它是力量的源泉。

同学们,怀念吧!怀念会使你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怀念会使你变得自信和充满力量,怀念会使你充满希望。

怀念有爱的日子,体味它的诗情画意,充实我们的精神宝库。

【一评】

怀念母亲主要内容范文第2篇

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然而每人却只有一位母亲、享有一份母爱,而我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怀念母亲》,作者却有着两位母亲。一位是生身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作者六岁便离开了生母,在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这给作者留下了终天之恨,后来作者到德国留学,祖国母亲又成了作者梦中的牵挂,这种感情异常强烈,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作者度过了他在欧洲的十一年时光,这篇课文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生身母亲永久的思念与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

读完这篇课文,我的感触很深,我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年代、生活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早上,刚起床,床头早已放好了母亲为我准备的衣服,桌上早已摆满了母亲为我准备的我爱吃的饭菜,与作者相比,我比作者好一百倍,我真是太幸福了,就这样,我还是不是得对母亲发脾气,惹母亲生气,我真为我的过错感到愧疚!

所以,我更珍惜母爱了!

六年级:刘德馨

怀念母亲主要内容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及母亲话语中含着的意思。

2.领会母爱无私、博大、宽容、深厚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以及母亲话语中含着的意思。

2.难点:透过生活小事感受母亲对“我”的爱,透过生活中的小事表达“我”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认为秋天是什么样的季节?

小结:是啊!秋天硕果累累、大地丰收,是多么美好的季节。然而在作家史铁生的心里,秋天却弥漫着无限的伤感,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史铁生走进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怀念。

2.我们先来初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

母亲

小结: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作者具体是怎样写的?下面我们细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一)出示细读提示

1.为了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作者选取了母亲生前的几件小事?找出相应的段落。

2.细读每件小事,画出课文中让你最受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理由。

(二)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提示中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自读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三)汇报

第一个问题: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可能找到二件、三件、四件小事,这时教师引导:

1.读读这一段内容,想想是不是母亲生前的一件小事。

2.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看还有什么新发现。

小结:为了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作者选取了母亲生前的四件小事来写。在叙述每件小事中,哪些句子让你最受感动。

第二个问题:

1.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谈,教师点拨:当时我是怎样的心情?(板书

——

绝望)

(2)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师:联系第二自然段,大家知道:母亲现在什么情况?(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肝癌这个非常可怕。她的肝会越来越硬,体重会越来越轻,肚子鼓的越来越大,还会经常吐血,疼痛难忍。而且这样的病不到三个月就会死去。

(3)母亲已经病入膏肓,疼痛难忍,面对我的暴怒和绝望,她忍住了哭声,更忍住了——(自己身体的病痛),还鼓励我,从这个“忍”字看出母亲怎样?

(板书——坚强)

(4)“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是一句再朴实不过的话,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她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小结:母亲深知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她用两个“好好儿活”,面上鼓励儿子——母亲在世的时候,要勇敢地克服困难,坚强地活下去。实际上也在暗示儿子——母亲去世后……

(5)我们把这段话的理解再送回到文中去。(分角色读这段对话)。

2.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说。教师点拨:母亲说要带我去看菊花时是什么神色?(央求)理解词

意。母亲是为了自己而央求儿子吗?为什么?

小结:母亲在病痛如此严重的时候下,她私毫没有想到自己,而是想到儿子,从这里我们体会到母爱什么?(板书——无私)

(2)当我同意看菊花时,母亲的神色有哪些变化?(喜出望外、高兴)看菊花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平常的小事,我的同意却令母亲喜出望外,为什么?(母亲是想在她有限的时间里,排解我心中的郁闷,鼓起我重新生活的勇气。)

(3)当时的我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吗?

小结:当母亲离去后,回想起这些往事,作者心中会感到怎样?(板书——愧疚)

3.第六自然段

(1)课件出示: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2)省略号什么作用?那么,母亲还会说什么?

小结: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母亲,在她生命垂危的最后一刻,想到的依然是她的儿女,这是一种怎样的爱?(板书——伟大)

4.最后一段

(1)指名读最后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看画面。(出示课件菊花图)

(2)当我看到这么多不同颜色的菊花,更加懂得了母亲的话——要好好儿活。那么怎样活才是“好好儿活”?

“好好儿活”与不同颜色的菊花有什么联系吗?

(3)课件出示(描写菊花的句子)齐读

让学生自由说

点拨:这不同颜色的菊花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代表着不同的活法,你能说说都怎样的活法吗?

黄——淡雅

要活得平淡,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白——高洁

要活得高尚而纯洁

紫红色——热烈而深沉

要活得有热情、有活力,而不张扬

小结:那就是说,人有各种活法。具体来说,可以活得淡雅、活得高洁、也可以活得热

列而深沉。

(4)把这种感情送回到句子中,齐读。

(四)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

1.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根据学生回答,相应板书——对比、语言、动作、神态)。

2.教师总结:作者借助生活中的四件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把“我”与母亲的情感态度进行对比,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刻画出一位坚强、无私、伟大的母亲形象,表达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怀念之情。

过度:许多年后,史铁生在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的鼓励下,勤奋写作,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

四、口语训练

1.同学们有没有查找资料?你查到史铁生的作品了吗?把你认为最精彩的一段读给大家听(放音乐)。

2.当清明节到来的时候,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

小结:你们道出了史铁生要对母亲述说的心声。母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一名同学都有一位深爱自己的母亲。那么,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怎样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呢?课下我们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可运用本课的写作方法,给妈妈写一封信。

3.课后小练笔

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妈妈写一封信。

五、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母亲(坚强、伟大、无私)

绝望

怀念母亲主要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项脊轩志》;
诗意美;
人物美;
语言美;
情感美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13-01

一、灵动浓郁的诗意美

归有光的书斋项脊轩原是百年老屋,狭小仅方丈、室内十分阴暗且破败漏雨。他对老屋进行修缮,使其不上漏;
“辟窗”、“垣墙”、使小阁子有良好的采光效果;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对周围环境加以美化。文中有两处自然景物描写,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饱含浓厚的诗意美。

经修缮后的项脊轩大为改观,情趣不可胜数。窗扇垣墙、兰桂竹木令庭院倍添光彩。白日,庭阶有小鸟啄食,人至不去。月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抒写了作者对项背轩的喜爱、眷恋之情。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意境幽美,抒发了作者因修缮项脊轩而生的自足自乐之喜和斗室读书之乐、追求功名的踌躇满志。

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言有尽而意无穷,“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作者婚后曾与其妻在轩中共度许多美好时光,几年后,其妻死,人去屋空,室坏久不修。后虽修过,“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经年之后,重返故里,见“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庭院依旧,枇杷树已“亭亭如盖”,“亭亭玉立”之贤妻却过早香消玉损。简短的景物特写表达了对爱妻恒久深沉的怀念,看似平淡的文字中蕴含着无限的悲情。

二、个性鲜明的人物美

《项脊轩志》中所写之事都是平常小事,所怀念的女性:祖母、母亲、妻子都是平常之人,归有光却通过日常琐事的描写展示了她们的个性,凸现了其心灵美。祖母慈祥、幽默;
母亲勤劳,慈爱;
妻子贤淑,聪慧。作者抓住具有代表性的平常事,运用不同的细节描写表现个性化的人物,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作者幼年失母,听老妪讲述母亲当年对儿女的关怀,“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母亲善良仁慈,对待下人“抚之甚厚”,老妪有感于母亲对儿女的慈爱之心和对下人的仁厚之心亦随之哭泣。祖母到轩中看到作者闭门苦读,“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亲切的话语中充满幽默和赞许。“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细致的动作描写,把祖母对孙儿的爱怜、期待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贤良淑德的妻子与作者志同道合,常到轩中“问古事”、“学书”,像作者一样安于贫贱、志趣高洁。作者在文中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读者在品读文章时也能看到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归有光形象。其甘于清贫,在简朴的书斋中勤奋苦读,怡然自乐的性格和志趣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平实简洁的语言美

归有光反对 “以琢句为工”的文风,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力矫时弊,以不事雕琢的文笔记叙日常生活琐事,自有风味,尤为真切感人。《项脊轩志》语言平易质朴,简洁蕴藉,叠声词的运用具有音乐美。

全文不足八百字,着墨不多而神采生动,平淡自然而情深意长。作者借项脊轩的兴废将抚今追昔、怀念亡人的悲痛注入平和冲淡的语言,将家道衰落、壮志难酬的悲伤蕴于清淡朴实的文字,“平淡”有味,含蓄隽永。

文中用叠声词来摹声、绘景、状物,增加了形象性和音乐美。清静的庭阶“寂寂”、月下桂树随风摇曳,“姗姗”可爱、枇杷树“亭亭”如盖。双迭字的运用,写景状物更形象生动,富有音乐美。

四、真挚深厚的情感美

《项脊轩志》对家庭琐事的抒写,展现了浓浓的亲情美,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崇高的祖母之爱,伟大的母亲之爱,温馨的夫妻之爱使文章溢满浓浓的亲情。然而,不幸的是疼爱他的母亲早逝,关心鼓励他的祖母已亡,伉俪情深的妻子也离他而去,而重振家门、成就功名的愿望却未能实现。这一切让他悲痛不已,怀念亲人的深哀巨痛和坎坷不得志的抑郁感伤又使文中充满深沉的悲情。

听老妪讲述母亲疼爱儿女的往事,“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回忆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并期待、鼓励自己博取功名,“长号不自禁。”念及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归宁回来传述诸小妹关于阁子的话,无限伤感,“吾妻死,室坏久不修。”文章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简约含蓄,无一字言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一切景语皆情语”,那株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着他对妻子永久的深沉的怀念,作为怀念伊人的象征长青于文学的殿堂中。

作为唐宋派代表作家,归有光推崇《史记》和唐宋散文,反对复古派文风,提倡散文应以朴素简洁取胜,其文也平淡简洁。他赞同李贽的“童心说”,主张为人写文均要真,“独出于胸臆”。写真人、抒真情,使其文格外真实感人。

怀念母亲主要内容范文第5篇

讨论传统学者缘何特别强调儿子对父亲的孝敬?首先应当明确的是父母在传统家庭中的地位,分清父子和母子关系的不同特点。在传统中国社会,父亲被界定在外部世界,由此导致父亲对儿子和儿子对父亲的不切实际的角色期待,又因彼此对对方角色期待之失望,而造成了父子间的疏远关系和对立情绪。与父子关系不同,母子间往往能够融洽相处,如果能够正确解决婆媳关系,母子关系的和谐往往能够保持终身。这与母亲的地位被界定在家庭内部有关。因为在孩子的童年时代,母子朝夕相处,不容易产生那种只有在父子间才可能产生的不切实际的角色期待。或者说,母子间当然亦有彼此的角色期待,但不像父子间的期待那样不切实际。一方面,母子朝夕相处,两者之间构成如朱迪丝・维尔斯特所说的“一体状态”或“根本的联系”(朱迪斯・维尔斯特:《必要的丧失》,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孩子对母亲的感受是熟悉的、具体的;
不像对父亲那样,是理想化的、富于神秘色彩的。因此,孩子对母亲的角色期待是切合实际的,不至于像对父亲那样,因理想化的英雄角色期待之失望,而导致疏远、对立情绪。同时,母亲对于孩子是体贴入微的,不会像父亲那样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与父亲的严厉相比,母亲往往是慈祥的。一般而言,溺爱孩子的往往是母亲而不是父亲,甚至有“家训稍严,而母氏犹有庇其子之恶,不使其父知之者”(《袁氏世范・睦亲》)。与父亲相比,母亲更了解孩子,所以她不会像父亲那样,对孩子产生理想化的角色期待,因而相应的失望情绪也低于父亲。在世俗生活中,当父子间发生疏离、对抗情绪时,母亲顶多是作为一个中间调解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母亲往往是站在孩子一边,与孩子组成同盟军,联合起来反对严厉的、不近人情的父亲。

父子疏远、对立是必然的,母子和谐相处则是常见的现象,这是由父母本身之角色地位及其对孩子产生的不同的角色期待所决定的。《礼记・表记》中有一段话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其云:

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今父之亲子也,亲贤而下无能;
母之亲子也,贤则亲之,无能则怜之。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

这段文字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同。父亲对孩子是“亲贤而下无能”,即喜欢贤能之才而讨厌无能之子,父亲对孩子的态度有点近乎唯才是亲。这是由于父亲通常把孩子视为实现自身不朽价值的载体,从而对孩子产生过高的角色期待所决定的。母亲则不同,她对孩子“贤则亲之,无能则怜之”,即贤能之才固然值得喜欢,但无能之儿亦需爱怜。母亲对孩子的这种态度,与她本身的角色地位有关。其二,因父母对孩子的不同态度,从而决定了孩子对父母的情感取向,即“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句话中,“亲”“尊”二字出现了两次,并且都是以尊隶父、以亲属母。尊者,敬也,严也;
亲者,爱也,慈也。故《孝经・圣治》说:“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以尊隶父,就是说,孩子对于父亲只有敬,父亲对于孩子便是严,缺少爱慈之成分,故云“父尊而不亲”。以亲属母,就是说,孩子对于母亲是爱,母亲对于孩子是慈,故云“母亲而不尊”。父子关系与母子关系的区别,在这段文字中讲得非常清楚。

“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这种观点亦体现在《孝经・士章》中: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这里所谓的爱、敬,分别等同于上引《礼记・表记》中的亲、尊。事母以爱,事君以敬,事父则兼爱、敬。君、父同体,以事父之道事君,故事君主敬。事母主爱,故“母亲而不尊”。事父兼爱、敬,之所以提及爱,这正如《孝经・圣治章》说:“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子天性,亦有爱的成分,但父子间爱的成分不仅比母子间少,而且还隐藏得很深,或往往被人们忽略,如扬雄说:“婴犊母怀不父怀,母怀爱也,父怀敬也。”(《法言・问道》)又如儒家学者讲父子关系,往往重孝轻慈,就是一个明证。因为“父子间天然关系固然存在,但不十分坚强”(莫罗阿:《人生五大问题》,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8页),即“天性”的成分少,而出于“天性”之爱亦较母子为弱,故曰“父尊而不亲”。

总之,子女之于父母,态度有异,或曰敬父爱母,或曰尊父亲母。这里,有必要厘清爱与敬这两种情感态度的区别。相对而言,所谓“爱”,乃是一种出于天性的诚挚自然之情。所谓“敬”,则是一种在外力作用下的人为之道。考察“敬”字之字形字义,即可明白这一点。“敬”字之初形是“苟”,变化而成“敬”字。“苟”字之本义是恭敬谨慎,其后演变为“敬”字,增加了“攴”符,表示有外力迫使其恭敬谨慎(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124~125页)。这个外力就是礼。敬、爱之别,古人区分得很清楚。如《庄子・天运》说:“以敬孝易,以爱孝难。”扬雄《法言・问道》说:

或问:“太古德怀不礼怀,婴儿慕,驹犊从,焉以礼?”曰:“婴、犊乎?婴、犊母怀不父怀,母怀爱也,父怀敬也。”

“婴犊母怀不父怀”,是出于天性,“母怀”之爱是天性之情;
“父怀”之敬是人为之情。“婴犊母怀不父怀”,正表明人之本性是重天性之情而轻人为之道的。刘劭《人物志・八观》亦说:

盖人道之极,莫过爱、敬……然则人情之质,有爱、敬之诚,则与道德同体,动获人心,而道无不通也。然爱不可少于敬,少于敬,则廉节者归之,而众人不与。爱多于敬,则虽廉节者不悦,而爱接者死之。何则?敬之为道也,严而相离,其势难久。爱之为道也,情亲意厚,深而感物。

刘劭这段话,对爱、敬的说明和区分相当准确。就爱、敬而言,爱是敬的基础,建立在爱之上的敬,才是发自内心的敬。在通常情况下,敬有“严而相离,其势难久”的特点,故而需要礼法来维持它、保证它,因而亦往往容易流于貌敬心非。而爱则是发自内心的、自然的,有“情亲意厚,深而感物”的特点,是一种更适合人之自然本性的情感。所以,它在不需要礼法维持的情况下,亦能自然长久。

搞清了父子、母子关系的不同特点,接下来我们看看古代儒家学者对孝道的界定,及其对父亲角色的态度。考察早期儒学文献中讲的孝道,虽然皆可泛指子女对父母的态度,但在相当多的文献中,则是侧重于指儿子对父亲的态度。换句话说,古代学者通常强调儿子对父亲的孝,而对于儿子对母亲的孝,则往往是略而不论。这大概是因为母子关系是“天然的关系”,是“根本的联系”,无须强调,亦能自然和谐,就像“婴犊母怀”一样,是一种自然本性之流露。而父子关系则不同,虽然在父子间仍然存在着“天然的关系”,但往往因种种原因而容易发生疏远、对立情绪,故而需要特别强调,需要用孝道观念维持其联系。所以,我认为:孝道即父子之道,孝道观念主要是用来维持父子关系的一套思想学说。故《孝经・圣治章》云:“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父亲形象,都以“严”为特征。同时,人们亦认为“但有严父,必出好子”(《课子随笔钞》卷六),“父严而子知敬畏”(《袁氏世范・睦亲》)。为什么古代学者特别强调父亲角色“严”的一面呢?这正如《孝经》所说:“圣人因严以教敬。”也就是说,只有“严父”才能获得子女的“敬”,即父亲因己之“严”而获得子之“敬”。所以,孔子论孝,屡言“无违”,即无违于礼。孝以合礼为原则,而“礼者,敬而已矣”(《孝经・广要道章》)。又《论语・子路》载孔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即孝虽以忠、敬为本,而又特别强调敬,是敬大于忠。所以,孝道即敬道,孝道即是父子之道。

推荐访问:主要内容 怀念 母亲 怀念母亲主要内容【五篇】 怀念母亲主要内容(精选5篇) 怀念母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