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童年科幻作文【五篇】

童年科幻作文【五篇】

时间:2023-06-27 13:2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共有25部幻想类儿童电影,分为十七年时期、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新世纪四个发展时期。各个时期的幻想类儿童电影都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总的来说,中国的幻想类儿童电影的幻想力比较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童年科幻作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童年科幻作文【五篇】

童年科幻作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共有25部幻想类儿童电影,分为十七年时期、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新世纪四个发展时期。各个时期的幻想类儿童电影都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总的来说,中国的幻想类儿童电影的幻想力比较贫乏,缺少经典作品,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缺陷对整个社会的幻想能力有制约,不适当的儿童观也对幻想类儿童电影的发展有制约。

[关键词] 幻想 儿童电影 科幻片 童话片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4.001

幻想类儿童电影就是指主要内容是超现实题材的儿童电影。因为这类电影能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电影的超现实情节同儿童的思维特征有许多相近之处,所以常常会得到众多的儿童观众的喜欢。

一、 幻想类儿童电影的发展历程

建国60年来,幻想类儿童电影经历了十七年时期,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新世纪四个发展阶段,共有作品25部,其中科幻片9部,童话片和其它类型的幻想类儿童电影16部。

1. 十七年时期

十七年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开始(1966年)的这十七年,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小梅的梦》 (1954)、《风筝》 (1958)、《马兰花》 (1960)、《宝葫芦的秘密》(1963)、《小铃铛》 (1964)。这一时期的幻想类儿童电影的主要特征是教育与娱乐并重,浓厚的童话色彩。

这几部电影每一部都有一个教育主题。《小梅的梦》是中国第一部木偶和真人合成拍摄的影片,教育孩子们要爱惜玩具,爱惜新生活;
《风筝》是一部中法联合摄制的儿童电影,曾在1958年第11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荣誉奖,同年在意大利第1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圣·乔治奖,表现了中法国际友谊,展现了一个法国儿童眼中的中国镜像;
《马兰花》是一部富有神话色彩的儿童故事片,以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大兰小兰的形象,描述了正直、勤劳的马郎和善良、纯洁的小兰两位主人公的形象,表现了对真、善、美的讴歌;
《宝葫芦的秘密》根据张天冀同名童话小说改编,通过王葆的一个关于宝葫芦的梦,教育孩子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愿望,不要把愿望的实现寄托给奇迹的出现;
《小铃铛》是谢添导演的一部儿童电影,通过小满归还话剧团的小铃铛的故事,教育孩子们拾到东西要物归原主。

这几部的另一个特点是浓厚的童话色彩。除了《宝葫芦的秘密》本身就是对童话故事的电影改编,其它的几部电影都有很浓厚的童话色彩。童话的本质就是“童年精神气质”[1],要具有游戏精神和审美的诗性。这几部电影具有浓厚教育色彩,但还是很受观众的欢迎,主要就是具有游戏精神和审美上的诗性。《小梅的梦》中所有的玩具都被赋予了生命,满屋子的玩具演绎一场同人类世界完全不同的故事,其实都是孩子在玩玩具时的想象,但在电影中却把它变成了一场视觉中的真实。《宝葫芦的秘密》中的小学生王葆得到了一个可以实现愿望的宝葫芦,但这个宝葫芦在实现王葆的愿望的同时,也不断给他带来麻烦,充满了戏谑与爆笑,在奇迹与愿望的差距之间给观众带来了无数乐趣。

总体来看这几部电影故事简单,幻想也比较简单拘谨,不敢大胆想象,五部电影四个梦,唯一不是梦的《马兰花》原本就是一个没有做梦的民间故事。

2. 八十年代

这一时期的主要电影有《“下次开船”港游记》(1984)、《小铃铛-续集》(1986)、《霹雳贝贝》(1988)、《魔力》(1988)、《邮票旅行记》(1988)、《魔表》(1990)、《大气层消失》(1990)等。这一时期这类电影的主要特征是教育主题逐渐减退,娱乐因素增加,现代童话(科幻性的体裁)开始被搬上了银幕,增强了对现实的批判。

这一时期的幻想类儿童电影中,《“下次开船”港游记》是根据严井文写于1953年的童话小说《唐小西在“下一次开船”港》改编,主要是要教育孩子们要珍惜时间,是儿童教育中的一个经典话题,也是由梦的形式来呈现。《小铃铛-续集》也是一个梦,是由谢添导演为1964年的《小铃铛》拍的续集,这时候的小铃铛已经成了一个反面的形象,爱炫耀,落后,敏感,电影主要在于展现新的时代的变化,几乎没有多少说教的成分。其余几部电影的教育意义也已经不是很明显了。而娱乐性明显增加了,这几部电影都有很强的可看性,不管是《“下次开船”港游记》中“下次开船”港的奇幻世界,还是《霹雳贝贝》中的一个小孩以自己的电力对周围世界的操纵,或者《魔力》、《大气层的消失》中扣人心弦的情节,都表现了这一时期电影的娱乐化倾向,在后期的几部电影中说教意味减弱。

这几部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是批判性增强。《“下次开船”港游记》中的玩具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王国,有权力,有善恶,甚至可以使时间停止运转。《魔力》讲的是一个关于“特异功能”的故事。主人公方咪咪与方甲甲姐弟俩被发现有“特异功能”,然后一系列故事就围绕他俩发生了,整部影片可以看作是80年代的社会众生相。把这种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和人物展现在银幕上,通过一种审美距离的陌生化效果后,在我们的传统观念和孩子们的纯真心地的对照下,显出一种漫画式图景。而在《大气层消失》中有银行抢劫案,只知道挣钱的人们,偷抢动物的流氓青年,偷伐木材、偷油的小团伙,遭受猎杀的动物,因环境污染而奄奄一息的动物,到处是触目惊心的“三废”等等。

这一时期幻想类儿童电影的一个突破就是终结了这类电影的“梦”形式。《霹雳贝贝》的出现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科幻类儿童电影开始出现。同时,这一时期的幻想类儿童电影的一个普遍的特征就是现代生活中的幻想因素与科学因素在增加。比如《霹雳贝贝》中的外星人、《魔力》中的“特异功能”,《魔表》中的宇宙爆炸留下的飞行物,《大气层的消失》中的臭氧层燃烧等。

另外,这一时期的幻想类儿童电影的一个巨大的突破是儿童本位的创作观得到了实践。在十七年时期和这一时期的其它几部电影中,儿童被设定为电影的假象观众,“给儿童看”,“告诉儿童一些道理”才是电影的意义所在(比如《宝葫芦的秘密》)。而在《霹雳贝贝》中,儿童成了表现的对象,贝贝因为从小身体带电而被戴上手套,关在家里,实质上是一个问题儿童,电影紧紧扣住了贝贝的所作所为与喜怒哀乐,孩子的行为与情绪成了电影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 

3. 九十年代

童年科幻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儿童 科幻画 艺术与科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20-01

本周,我学区在续厦门市第二十八届科技节后再度把节日的气氛推广至全校学生参与,其中科幻画一如既往是科技节的重要项目之一。一幅幅画用不同的绘画方式共同体现出学生的奇思妙想。通过老师辅导学生在科幻画的创作中更深刻的体会到艺术与科学的重要性,并从中提升基本美术素养。

一、选择科幻画的理由――推波助澜

每年的科技节,从市区到学区在到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广的平台,孩子们在进行科技创作的同时,不再依葫芦画瓢,这个节日让他们可以充分进行思考开动脑筋,以自己画出的画与别人的不同,有独特新颖之处而骄傲。作为美术老师更应借此良机把孩子的潜能最大的发挥出来。

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不难发现,在树立孩子正确的学习艺术态度,让他们感觉得到艺术的重要性这方面需要下很大的功夫。从科幻画的创作中让他们体验“科学创造首先是进行猜想的,而后才是逻辑思维,艺术创造首先是对客观存在进行生活体验,而后才进行艺术创造。

科幻画的题材多样,从衣食住行进行想象,中年级的学生通过低年级的学习在头脑有了鲜明的形象认识后,再进行形象联想,向四面八方散开,如看到可爱的小狗小猫,水里的小鱼青蛙,进行仿生联想,如交通工具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让儿童进行分解,组合,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等。科技创造生活魅力,引导儿童认识科技,让儿童从生活中取材“创造新科技”,如结合在去年科幻画的创作时结合重大时事――美国墨西哥石油污染事件在了解严峻的石油污染形势情况下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通过对科幻画的研究,我们发现科幻画的创造表现非常吸引儿童进行创作。因为这个主题可以让儿童进行天方夜谭通过静静的创作生成生动有趣的画面,而这些充满童趣的想象画是对现状的问题的提问,是对未来的“预言”。在儿童科幻画画的技法和表现形式上有它的多样性,通过不同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不同感受来创作。

二、积极探寻创作素材――深入课堂

在我市的小学美术教学中统一采用人教版,在整套教学中渗透着对科学的幻想。学校举行的大小科技节通常在12月份举行,而同期在上册的教材里也书写着对科幻画深深的思絮,如二年级《喂,你好》三年级《梦幻中得城堡》《星空的联想》《我设计的自行车》四年级《我心中的未来》《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梦幻之国》五年级《地球新生》六年级《宇宙之旅》等这些课时通过科幻画可以让儿童的课堂作品延伸到课外的思考、创作。结合课堂的教材,进行想象,思考。师生共同收集材料。在技法表现上,以老师收集的图片为鉴赏,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进行整理分类。

三、艺术源于生活――学会思考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思考,用心生活。通过分类进行联想创造。从建筑、交通工具、资源保护、生活用品、宇宙探索这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从外形、功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去进行想象,老师在引导学生创作中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去分析,做到抛砖引玉。不同的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身边不同的事物,突然有的奇思妙想避免灵感流失就记在小本子上。

在主题创作时,要避免出现雷同现象,部分儿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却很容易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而随波逐流出现一批雷同的科幻画,所以在指导学生创作时要提供一定量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在评价学生时要注意强调新颖独特的重要性。学生从平时作业的16开延伸到科幻画作品的4开学生在构图的把握上还需要加强。

四、多样化的手法――百花争鸣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艺术教育之于孩子不是要教会孩子技法技能,而是要培养孩子的视觉经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力是创造的原动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然而使儿童不可思议的天真的想象力在画面上发挥的淋漓尽致,提高孩子的技法技能是主要途径之一,是作为小学美术教师的职能。当然为了避免学生出现定向思维,在作业完成前,老师一般只讲方法,不向学生出示范画,目的是鼓励学生考自己的判断去摸索和探求。探求就是前方没有什么可参照的,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对未知的好奇心是推动探求的力量。通过在学习一定量的根据不同表现技法,让学生接触多样的表现形式。根据在自己的生活中提出问题如:在能源转换方面,环境污染如何净化方面,等用手上的画笔解决问题。

在表现技法上,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用自己喜欢的工具来表现,工具主要有有刮蜡纸,水粉工具,油画棒,水彩笔,也可以综合使用。最后通过现场绘画比赛、画展的形式展现在校园中。其中在低年级的指导时,一般以线描画和油画棒水彩笔画为主。低年级的学生较高年级往往造型奇特,但在构图上不能较好的把握,画面较粗糙。中年级的由于有了一定的基础,画面感较强,在技法的表现上也比较多样。高年级的想象力似乎被束缚了,定一个题材对他们来说很犹豫。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仅仅百分之三十的同学能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一幅优秀的科幻画不仅要有创新的思维在画面中,还要有一定的形式美感,但大部分的农村孩子来说,从科幻画的创作中让孩子们心理上重视艺术基本素养的培养,让孩子们能知道原来科学里有这么多的艺术,让孩子们在创作中树立信心,一张奖状沉淀着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成长的痕迹,让孩子们懂得在一生中成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里重视艺术修养,培养认真的对待每件事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增进农村学校学生对艺术类的淡薄意识。

参考文献:

[1]巩平《美术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童年科幻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幻想;
万花筒;
音乐幻想教育;
音乐幻想曲

一、幻想是童心天真的智慧窗

少年儿童喜欢幻想,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幻想。鲁迅先生在《看图识字》一文中就曾热情地赞美儿童的幻想。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
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可见,幻想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奇思妙想,是他们纯真心灵的一种大胆的无拘无束的表露,也是一种智慧聪颖的反映。

人生的起飞,理想的腾跃,往往都是童年心灵彩翼在翱翔。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艺术家、军事家以及诸多卓有建树的能工巧匠、志士仁人,他们的童年无论是幸福的,还是苦难的,心灵中都曾有过一双美丽的翅膀,这翅膀就是天真的、神奇的、充满五颜六色彩虹般的幻想。这幻想的彩翼驾着一颗稚嫩的童心,去向往未来的世界,去探索生活的奥秘。童年的幻想,可以化为青春的理想,可以结成壮丽的人生之果。所以我认为童心的幻想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万花筒,是一首壮丽的人生梦幻曲,是一扇天真的智慧之窗。

二、音乐是童心幻想的大世界

音乐的旋律,是幻想世界的载体。它充满着芳醇浓郁绚烂多彩的诗情画意,但只有通过幻想和想象,才能亲临其境,有所观赏和领悟。那些极富想象力的儿童音乐作品,更是童心幻想的大世界。如:著名歌词作家李幼容,就是我国儿童音乐幻想创作的典范。他从童年在母亲那儿听来的民歌、童谣,乡土传说和降妖除害的神龙与给人吉祥的仙鸟等故事产生了童年幻想,得到了启发,又经过苦苦思索,多方探求,为儿童写出了具有东方色彩的幻想组歌。他的每一首幻想歌词,都以最能夸张的典型事物,以拟人化移情化的手法,构成一幕幕童话世界,使音乐幻想更具特色、更有魅力。这些都是音乐幻想教育的最好教材。在六个儿童幻想组曲中《天上果园》《海底花园》《森林童话》和《天山童话》,塑造了各种有趣的艺术形象,赢得了世界儿童的喜爱。在创作《天上果园》时,作者以儿童的心理去观察去想象,巧妙地表现了儿童的观感和情趣。他在《试作儿童幻想曲中的追求》一文中写道:“你看,早晨初升的太阳鲜红透亮,多像一个大苹果呀!夜晚那油黄的月亮不正像一个金桔吗?而那划过天际的流星,是不是熟透的葡萄被风吹掉的呢?这样一想就发现原来天上有个美丽的大果园,那雨后的彩虹就是果园的大门。如果我们能去看看这果园多好呀!”于是作者深入构思写成下面五段歌词:(1)序歌:天空是个神秘的地方;
(2)太阳:熟透的苹果;
(3)月亮:油亮的金桔;
(4)星星:闪耀的葡萄;
(5)尾声:让幻想展翅飞翔。在这个组曲中,作者提示了童心(想象天空是个大果园),表现了童趣(到天上果园去游玩),引出了童思(要想摘甜美的果子,必须学好本领――架起知识的天梯)。同样,作者用童心观察大海,就发现了大海深处那绚丽多彩的《海底花园》。经他绘声绘色的具体描述,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想象,为孩子进入《海底花园》做好“导游”工作,更引起孩子们对大海的热爱和对海底世界的探索之心。总之,李幼容为儿童幻想创作开拓出一个令人神往的幻想天地。

三、音乐教师应给童心插上幻想的翅膀

试想:数学史上的王冠――哥德巴赫猜想,不就闪烁着幻想的异彩吗?现代的火箭,不就是从古老的大炮口中喷出的一支幻想曲吗?我国古代的飞天神话、嫦娥的传说和今日世界的卫星上天、宇航员登月,不正是将美丽的幻想变成生动的现实吗?那航天飞机穿梭于太空的壮举,不也是从人类幻想的摇篮中起飞的吗?

伟大导师列宁为此呼吁:“应当幻想”,他还曾多次论述过幻想的问题。他认为有幻想是极其可贵的。他说:“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幻想,甚至没有它不可能发明微积分。”幻想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于人类发展进程中,不仅远古有幻想,今日和未来都存在幻想;
不仅成人有幻想,孩子更有幻想。这种幻想是思维的展翅,是想象力的飞翔。它是无止境无穷尽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因此,音乐教师要用动人的音乐艺术形象去陶冶孩子们的心灵,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去启迪他们美好的思想,还要为孩子们架起幻想的天梯。

童年科幻作文范文第4篇

此外,这套丛书的读者对象为少年儿童,这无疑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创举。作为一套全新视域的少年科幻小说系列,其重要意义尤其值得我们关注。李淼教授还对这一系列的作品进行了科学家视域中的归纳和提炼:《人和吞食者》《诗云》等作品体现了故事的宏大性;
《信使》《坍缩》等作品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想象;
《诗云》《乡村教师》讲述的是文明的可能;
《动物园里的救世主》关乎文明的核心――爱。刘慈欣为青少年读者打造的科幻叙事作品的独特魅力也在于此。

这套少年科幻小说系列既能满足少年儿童的文学阅读需求,又能为他们提升科学认知的素养和兴趣。对于“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这套丛书具有培养孩子们科学兴趣的启蒙作用,为人们解决长期困扰自己的关于知识和想象力之博弈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应对之道。众所周知,科学家钱学森生前那个难以释怀的“世纪之问”引发过人们的热议与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某个国际评估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领先,但想象力却非常之低。由此人们自然要对我们的教育进行反思,进行拷问。有不少人认为,是应试教育策略和灌输式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尤其是缺乏想象力的状况。人们也认识到,儿童与青少年幻想文学作品在启迪小读者的想象力和审美敏感性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人们引用爱因斯坦所言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同时,也容易产生另一种倾向,即把想象力和知识对立起来,甚至将它们看作一对“天敌”。

童年科幻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绘本教学 价值取向 原因探析 

 

一、绘本教学的现代价值取向:重认知、轻审美 

 

[绘本教学一]《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 

《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讲述了一只倒霉的小鼹鼠,坚持不懈寻找“嗯嗯”在他头上的坏蛋这一过程。绘本中的小鼹鼠在寻找坏蛋的过程中表情丰富多样,从一开始的气急败坏到最后的身心疲惫都让人忍俊不禁,书中的幽默诙谐随处可见。但在中国传统观念下,教师对文本的价值取舍容易走向知识本位。在一次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执教教师提出的活动目标首先是引导幼儿在阅读中识别不同动物的大便,其次是使幼儿喜欢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一条目标直接指向认知,第二条指向情感态度。但教育过程中教师在师生共同阅读环节重点要求孩子观察画面上的大便,然后对黑板上的动物和动物大便进行配对,这一过程占据了活动时间的一半。 

作为旁观者发现孩子们明显表现出对识别不同动物大便这一科学知识不感兴趣。这次的绘本教学体现了重认知、轻审美这一价值取向。教师只关注绘本中的知识,忽略书中随处可见的幽默诙谐和小鼹鼠的执着精神。作为教师,传道、授业和解惑的角色意识很强烈,对于任何作品,不管它的审美内核是什么,也不顾及孩子的接受心理,习惯性拿来作为知识和道德教育的脚本。 

[绘本教学二]《巫婆与黑猫》 

故事内容简介:猫咪小波,是巫婆最心爱的宠物,然而,房子和小波都是黑色的,所以,巫婆看不到小波,就经常跌得鼻青脸肿。所以她决定施魔法,来改变小波的颜色,好让她随时看得见小波的位置。但是改变了颜色的黑猫还是给巫婆带来各种麻烦,巫婆一气之下把黑猫赶出了家门。被赶出家门的黑猫很伤心,巫婆也很想念黑猫,最后,巫婆把黑猫接回家,并施魔法把家变成了彩色。巫婆和黑猫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从此黑猫和巫婆快乐地住在彩色的房子里。 

教师运用多媒体把故事搬上大屏幕,一页一页地展示给孩子,第一遍,她一一展示出故事画面,让幼儿回答“你看到了什么”、“黑猫在哪里”、“巫婆在干什么”、“黑猫为什么很伤心”等问题。第二遍,她让儿童又重新对着画面复述故事情节。就这样,这个有着优美画面、动听情节的童话在一片吵闹声中结束了。表面上,儿童高高兴兴、气氛热热闹闹,这种高兴不是来自于儿童内心对故事的愉悦,而是来自教师对他们语言的外在表扬,这种表扬又进一步强化了儿童回答老师提问的欲望。童话欣赏活动俨然成了一堂看图说话课,不免让人觉得扫兴。该绘本幻想色彩浓厚,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但教师对它的价值取舍是去发展孩子的认识思考能力,对于其中的浪漫品质则忽略不计。 

 

二、绘本教学中认知价值取向的原因分析 

 

1.漠视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 

儿童文学的一切审美品质,都存在一个原点,那就是童年情境。在这一情境中,人自然而率性地存在着,不以价值和效益来羁绊自己的生活,完完全全本真的存在于自我之中。童年情境中一个最本真的状态就是游戏。皮亚杰认为,“儿童为了达到必要地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自己所同化。这里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罚,这样一个活动领域便是游戏。它是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他自己的需要……”[1]如此看来,游戏是儿童适应现实的需要,是满足不能实现的愿望的需要。游戏精神是童年情境的核心体现,它传递的是自由的精神,是生命本能得以充分展示和释放的精神。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能否释放出童年情境中的游戏精神是吸引小读者的重要标准。我国儿童文学理论家班马提出:“许多真正透露儿童气息的神使天成式的作品,往往产生于一种‘戏作’的写作状态之中,写作的本身,对作者的本体来说是溶为一致、和为一念的游戏性快乐,这并不是儿童文学创作的不认真态度,而正是绝少道学气的游戏精神可能产生的真正儿童气,它暂时丢弃了思辨,丢弃了法则,升起了本体中狂野的想象、玩闹的情绪,实际上深藏着儿童美学的规律”。[2] 

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是一种“轻松”、“自由”、“想象”、“体验”的文本精神,它与生俱来符合了儿童的内在生命特质,那就是童年情境中的游戏精神。富含游戏精神的作品,没有

教育与被教育,有的只是一种情感、一种需求、一种玩的天性。它体现出来的不是小读者“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而是时刻发出的一种呼唤“让我们尽情地玩吧”。尊重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意味着尊重儿童精神世界的游戏精神。忽视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意味着漠视儿童精神世界的游戏精神。当前,幼儿园早期阅读教材的选择更多的偏向情感和认知类,比较少地选择蕴涵游戏精神的绘本,表明今天我们依然没有认识到游戏对于孩子的无意义之意义。 

2.漠视儿童世界中的幻想品质 

心理学认为,想象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在大脑中产生的许多新的形象。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2~7岁阶段的思维特征是主客体不分,象征功能开始出现,因此有了儿童会把椅子当马骑、棍子当枪使的现象。儿童这种主客体不分的状态决定了儿童以自己的方式把握周围的世界,对儿童来说,没有纯粹的主体,也没有纯粹的客体,两者完全融合在一起,就像原始人类那样,儿童的主客体互渗状态决定了他是个泛灵论者。弗洛依德认为泛灵论是由于主体的投射作用而将自己的意识投射于客观物体之上。儿童的世界是浑沌的,是主客体不分的。超现实的世界存在于儿童的心灵里,是儿童对现实世界的幻想的结果,这种幻想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大自然赋予了人类幻想的本能,这一本能使得人类更加伟大,也因为这一本能世界才变得精彩、变得有创造力和充满生机。

幻想可以让孩子摆脱现实的羁绊和束缚,是儿童精神世界的营养原料。现实生活中,成人有意无意地打断和阻止儿童的幻想,将儿童拽进理性的科学世界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一天也不能耽搁。笔者曾经挑选出10本绘本(垃圾哪里去了、鼻孔的故事、苹果树、你是特别的、好饿的毛毛虫、母鸡罗斯去散步、我绝对不吃番茄、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玻璃杯、我的妈妈真麻烦)让10位小班孩子选择阅读,结果显示所有的孩子都表现出了对《我的妈妈真麻烦》的阅读兴趣。因为10本绘本中,大部分绘本认知类倾向较浓,而《我的妈妈真麻烦》摆脱了说教痕迹,宣扬的是幻想和游戏精神。时至今日,很多成人观念上意识到幻想的重要,但实践中依然冲不出现实功利的枷锁,被知识本位的价值观所左右。殊不知,幻想是科学的前提,没有儿童对整个宇宙的憧憬和想象,哪来的科学探究呢!对儿童来说,幻想思维和科学思维不是互相冲突,而是互相促进。 

3.认知本位的价值取向是功利主义教育观念下大众的现实追求 

功利主义是道德哲学中的一个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和一般的伦理学说不同,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个人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
反之即为恶。西方功利主义哲学以密尔和边沁为代表。边沁认为“功利”是指人们本能地追求幸福,避免痛苦的趋向性。边沁从谋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原则出发,把教育作为实现个人幸福的工具。在他看来,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有用的知识,而有用的知识是实现幸福的工具。需要强调的是,边沁所说的有用知识不是指希腊语、拉丁语等装饰性的古典知识,他明确“反对花大量时间学习拉丁语”,而要求儿童“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法律或科学的学习”。[3]在边沁看来,只有实用知识才有助于青少年掌握适合自身性向的谋生手段。功利主义是一种目的论,它把正义定义为善的最大化,而把善定义为欲望的满足或功利。可见,功利主义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不是行为过程而是行为所追求或所达到的目的价值。功利主义教育作为功利主义思想发展脉络的延伸,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以教育的实际功用作为原则来指导教育实践。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崇尚科学,重结果,讲究实用。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教育强调教育的目的不在教育之中,而在教育之外。教育以追求外在利益为目的。功利主义教育崇尚科学,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可以极大的增加个体和社会的物质财富,从而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主张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讲究实用,排斥虚妄空谈,强调实用知识的价值。 

当前在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下,我们的学校教育过分注重人的认知层次的发展,忽视人的情感和审美层次的熏陶,说到底是忽视人作为人的精神性的发展。学校教育目标在实践层次也完全偏向人的智力,忽略人的心灵构建。作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重要形式的绘本教学也常常出现功利主义的倾向,呈现出科学主义和道德主义的价值取向,教师在文本解读中注重童话的认知功能,忽视童话的感知功能,只注意童话对于儿童的显性价值,忽视童话对儿童的隐性价值。在一些绘本阅读活动中也常出现重知识、轻审美的现象。这些现象与当前重科学、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念不无关联。 

 

参考文献 

1 [瑞士]让̶

6;皮亚杰.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推荐访问:作文 科幻 童年 童年科幻作文【五篇】 童年科幻作文(精选5篇)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