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品质转正总结【五篇】

品质转正总结【五篇】

时间:2023-06-26 13:1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所谓短板,是源于“木桶理论”的一种比喻。可以理解为考察对象中影响整个系统功能发挥的突出问题和不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短板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这个理论体系时由于种种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质转正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品质转正总结【五篇】

品质转正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
劳动力商品;
剩余价值:社会生产结构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11-0005-06

所谓短板,是源于“木桶理论”的一种比喻。可以理解为考察对象中影响整个系统功能发挥的突出问题和不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短板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这个理论体系时由于种种原因而尚未研究清楚、或者虽有研究但结论不够确切的问题:二是实践的发展逐步提出了各种新问题,原来的理论体系未能做出科学回答而表现出不足。这两个方面的短板影响并不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它们可以也应当通过创新和发展来补齐。

一、劳动价值论中的短板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它揭示了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价值规律,提出了一系列反映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这不仅为分析生产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为研究生产力提供了科学工具。但劳动价值论存在一定的短板:它没有研究劳动的负效应及其对商品价值的影响,因而对企业亏损、国民经济负增长和环境污染等现象的解释力不足;
它的结论主要依靠抽象分析和推论,未能用统计资料充分加以证明,也就是实证分析不足。

1.劳动的负效应及其对商品价值影响问题

劳动是人们综合运用体力和智力创造财富的活动,结果有正效应和负效应之分。劳动的正效应是指劳动创造财富,增进人类福利;
劳动的负效应是指某些劳动直接或间接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和环境破坏以及其他对人类福利的不利影响。例如,工人劳动在生产某种产品的同时造成一定的环境破坏和污染,就是劳动的一种负效应。又如,企业经营管理作为一种劳动方式有时出现决策失误,造成亏损,也是劳动的一种负效应。从人们的主观愿望来看,劳动总是为了实现正效应。事实上,正效应是劳动的主要结果,有的劳动只有正效应。没有负效应,或者正效应大于负效应。但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劳动的负效应是经常发生的,有的劳动方式产生的负效应大于正效应,甚至只有负效应,没有正效应。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的正负效应必然对商品价值产生不同影响:正效应创造或增加价值;
负效用则减少价值,可以称为负价值。假设某个劳动过程同时产生正负两种效应,如果正效应创造的价值大于负效应减少的价值,就会产生新价值,这时价值总量为正值且能增值;
如果正效应创造的价值小于负效应减少的价值,或者没有正效应而只有负效应,价值总量就会减少。后两种情况通常表现为企业亏损或国民经济负增长。

以往劳动价值论主要研究劳动的正效应,能够说明价值来源,但不能充分解释微观经济亏损和宏观经济负增长。有时企业出现亏损,可能是个别劳动时间超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超^部分得不到社会承认而引起的,但这种解释不够全面。从企业内部各种具体劳动看,有时工人生产劳动的效率很高,但由于经营决策失误或营销环节的劳动出问题,导致企业亏损。这种亏损主要归咎于经营劳动的负效应。从宏观层面看,国民经济负增长不能从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别得到解释。在社会范围内,有的企业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的企业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彼此相互抵消。某国某年的社会劳动总量大于或多于上年,但国民经济总产出用价值指标核算却出现负增长,这是因为全社会劳动总体上的负效应大于正效应。从古典经济学家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再到现代经济学家,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未能充分考虑劳动负效应。从理论自身欠完善的角度来审视,说劳动价值论存在一定的短板并非不恰当的比喻。

2.劳动价值论的实证分析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价值论所做的抽象分析能够从逻辑层面证明其科学性,他用大量调查材料来说明资本剥削劳动的情况,可以说是用事实来间接证明劳动价值论的结论。有些文献对劳动价值论做了实证分析,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程恩富教授等人在《劳动创造价值的规范与实证研究》一书中对劳动价值论做了一些实证分析,笔者也运用有关统计资料分析了社会范围内劳动量与价值量变化的一致性,但这些分析看来还不够充分。

根据劳动价值论原理,当社会范围内从事商品生产的劳动质量一定时,其数量和价值总量变化应当是一致的。虽然微观层面的个别劳动质量存在差异,但在宏观层面或社会范围,个别劳动的质量差别加总后可以相互抵消。因此社会劳动总量具有平均质量:价值总量则可以用国内生产净值等指标核算,或者用国内生产总值近似反映。从统计资料看,现实中各个国家的实际劳动总量和价值总量变化往往存在很大偏离,造成这种偏离的原因主要是不断提高的劳动质量没有折算为相同的劳动质量。如果规定某个时期的劳动为标准质量,从而建立必要的参照系,采用一定的方法把不同时期的劳动折算为标准质量,就会看到社会范围内劳动总量和价值总量变化保持一致。例如。中国每年的实际劳动总量多于美国,但国内生产总值按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折算后却少于美国。这种差异除了受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准确性和汇率的影响之外。主要是因为目前美国的劳动质量总体上高于中国。采用一定的方法把中美两国的劳动质量折算为国际标准质量,再扣除价值核算方法和汇率折算误差的影响,就会看到两国价值总量和劳动总量变化是一致的,因而能够证明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结论。此外,还可以证明,在长期内,各产业劳动量与价值量分别占全社会劳动总量与价值总量的比例变化也保持高度一致。

西方微观经济学用各种公式、图表和曲线来表达效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形式上看起来似乎很像科学理论,但宏观经济学的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和方法并不支持这两种价值论。从社会范围或宏观层面看,效用总量和要素贡献总量是无法独立核算统计的。如果借助价值指标统计效用总量和要素贡献总量,即把一定时期的价值总量视为效用总量和要素贡献总量。则无法证明价值是由效用或要素贡献决定的。无论是效用价值论,还是要素价值论,都不能用统计资料加以证明。也没有人做出经得起检验的实证分析。实际上,微观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在宏观经济学中被颠覆。与比不同,劳动总量是客观存在并能独立核算和统计的经济变量,可以从宏观层面证明全社会乃至各产业价值总量与劳动总量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劳动价值论是唯一能够用统计资料加以证明的价值理论。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补齐劳动价值论的短板之后,学科功能将会增强,那时也许会有更多的人看清效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的伪科学面目。

二、劳动力商品理论中的短板

劳动力商品理论说明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分析了劳动力价值构成和计算方法。马克思运用劳动价值论分析劳动力价值的方法是科学的,关于劳动力价值由生产这种独特物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结论是正确的。不过,该理论在特定假设条件下把劳动力价值归结为一定量生活资料的价值,进而在分析剩余价值生产时把它归结为使用劳动力所形成的一部分新价值。留下了后面将要逐步分析的问题:该理论没有充分说明复杂劳动力价值构成和计算方法,对劳动力价值代际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清楚。这些问题形成了劳动力商品理论的短板。

1.单独一代人的劳动力价值构成问题

人类是一生物物种,通过前代抚养后代而世代延续。人的劳动能力即劳动力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成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为了说明上述问题,这里首先分析单独一代劳动力价值构成,然后分析劳动力价值的代际关系。

单独一代人的劳动力生产全过程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从一个人出生后接受抚养教育直到开始就业的过程,称为养育时期;
二是从一个人开始就业到退休前的生存和发展过程,称为就业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家庭、社会和作为劳动力载体的个人都要投入和消耗大量劳动,正是这些劳动逐步凝结而形成劳动力价值。一代劳动力在两个时期消耗的社会劳动是通过各种费用体现出来的,从中可以概括出劳动力价值的两个构成因素:一是劳动者在养育时期消耗的生活资料价值和接受各种学历教育以及其他社会服务的费用,简称养育费,它反映养育劳动者所消耗的社会劳动;
二是劳动者在就业时期所消耗的生活资料价值和接受再教育以及其他社会服务的费用,简称生活费,它反映维持和发展劳动者所消耗的社会劳动。一般来说,培养不同标准质量的劳动力实际消耗的养育费和生活费多少不等;
培养同一标准质量的劳动力因各人先天素质和后天努力以及生活水平不同,实际消耗的养育费和生活费多少也有差别。各人实际消耗的养育费和生活费分别称为个别养育费和个别生活费,它们反映生产劳动力的个别劳动时间。按照价值规律,劳动力价值和普通商品价值一样都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可以通过统计社会平均养育费和社会平均生活费来计量。

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上通常是按一定时间如年、月、日、小时分期支出自己的劳动力。社会平均养育费必须分摊到单位时间支出的劳动力之中,通过工资逐步得到补偿。劳动者就业期间维持正常生活的费用是劳动力价值的另一个组成部分。通常按一定时间周期支付。如果用y表示单位时间劳动力价值,f表示单位时间劳动力平均分摊的养育费,h表示单位时间需要的生活费,那么y=f+h就表示单位时间劳动力价值构成。例如,某劳动者的社会平均养育费为40万元,全部工作年限为40年,平均每年劳动力分摊10000元;
某年所需生活费为6000元,则当年劳动力的年价值为16000元。

马克思本来是从生产劳动力全过程来分析劳动力价值,但通过假设劳动者个体已经存在,把劳动力价值归结为维持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因而在上面的例子中,一代劳动力的年价值不含本代养育费。当然,马克思考虑到前代养育后代的问题,认为劳动力价值应当包含养育子女的费用。前代养育后代的费用是计入前代劳动力价值,还是计人后代劳动力价值,这个问题稍后再讨论。应当明确,不能把劳动力价值等同于维持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道理很清楚,劳动力和生活资料是两类不同的商品,只有当人消费了生活资料,后者的价值才转化为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这就像钢材水泥被用于建造房屋时,前者的价值转化为后者价值组成部分,但房屋价值不等于钢材水泥价值。即使在马克思的假设条件下,劳动力价值和对应的生活资料价值也只是等价转化关系,而不是直接同一关系。

2.劳动力价值的代际关系问题

按照劳动价值论原理,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的价值决定也不例外。当商品分单位逐一被生产出来时,生产前一个商品的劳动时间不应包含生产后一个商品的劳动时间;
同样道理,当劳动力分代培养时,生产前一代劳动力的劳动时间不应包含生产后一代劳动力的劳动时间。虽然子女养育费通常由父辈支付,但却是由子女消耗,用来生产子女的劳动力,而不是生产父辈的劳动力。因此子女养育费应当计入子女劳动力价值。这就是说,任何一代劳动力价值都由本代消耗的养育费和生活费构成。

在现代社会,不同学历的人所受教育及其费用有很大差异,其劳动力素质和价值大小也不同。在正常情况下,劳动者接受的教育越多,劳动力素质和费用就越高,因而劳动力价值就越大。教育培训费多少是决定复杂劳动力价值大小的主要因素。如果把一代人在成长时期所消耗的各种费用计入前代劳动力价值,那么这代人的劳动力价值由就业时期所必需的各项费用构成,他们的劳动力价值差别如何体现呢?诚然,劳动者就业时期的生活费也有差异,当他们接受在职培训时还会发生新的教育培训费,养育子女的时间先后、数量及费用大小也不等。但在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生活费和养育子女费多,就承认其劳动力价值大;
反之也不会。如果按社会平均水平来计算生活费和子女养育费,则意味着抹平各种劳动力价值大小差异。

假设有三代劳动力,前代抚养后代,他们消耗的养育费和生活费分别为:第一代是f1和h1,第二代是f2和h2、第三代是f3和h3,三代劳动力价值分别用y1、y2、y3表示。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分析,第一代劳动力价值构成为y1=h1+f2,第二代为y2=h2+f3。笼统看来,这样似乎也揭示了劳动力价值构成,但是把生产后代劳动力的养育费计入前代劳动力价值,既不符合劳动价值论。也难以反映各种劳动力价值差异。如果第一代是小学毕业生,第二代是大学毕业生,那么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小学毕业生的劳动力价值包含大学毕业生的费用,显然不符合实际。科学的计算方法和结果是三代劳动力价值构成分别为:y1=f1+h1、y2=f2+h2、y3=f3+h3。由于各代劳动力价值均包含自身养育费,在正常条件下通过交换得到的工资大于自身生活费,所有除了用于维持本人劳动力再生产之外,还有部分收入可以用来养育子女;
如果这部分收入不用于养育子女,而是用于投资或储蓄,则可以带来利润或利息。工资作为收入的使用途径差异与劳动力价值成无关,不能因为一个人把部分工资作为投资或储蓄带来利润或利息,就认为他的劳动力价值包含一部分利润或利息;
同样道理,不能因为一个人把部分工资用于养育子女,就认为他的劳动力价值包含子女养育费。

3.劳动力商品化条件扩展问题

马克思所讲的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主要反映了近代情况,对现代社会的适用性受到限制。需要扩展。从马克思的论述来看,劳动力商品化有两个条件:劳动者是自由人,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既没有消费资料用来维持生活,也没有生产资料用来从事生产⑥。前一个条件是必要的,加上后一个条件,当市场存在劳动力需求时,就会发生劳动力商品化。第二个条件反映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特殊情况。在现代社会,当劳动者有一定生产资料,可以独立从事商品生产时,也可能发生劳动力商品化:当劳动者独立从事商品生产的收入低于出卖劳动力的收入时,他就可能选择劳动力商品化。例如,一个人有一定生产资料,开设一家私人作坊或店铺,获得一定的收入;
同时,他也可以到一家公司当雇员,得到一份工资。如果后一途径的收入高于前一途径,他就可能去公司当雇员,从而使劳动力商品化。因此,第二个条件可以扩展为劳动者追求较高收入。这些构成劳动力商品化的供给条件,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化大生产造就劳动力商品化的需求条件,两方面条件必然导致劳动力商品化。这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但对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发展来说也是值得研究的。

三、剩余价值理论中的短板

剩余价值理论本来基于劳动价值论和劳动力商品理论,但由于忽略了劳动力价值转移,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贯彻劳动价值论和劳动力商品理论的正确结论。这就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短板所在。

1.劳动力价值转移问题

国内有的政治经济学教材认为劳动力价值不能转移:“劳动力的价值已经支付给工人。被工人用于维持生活和赡养家属,不可能转移到新产品上去。”照此推论,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已经支付给它的卖方,其中至少有一部分被卖方用于生活消费,为什么能够转移给产品呢?如果这种解释能够成立,那么由马克思阐明的劳动价值论中的一些基本结论要么被颠覆,要么不适用于劳动力商品而失去普遍性。马克思认为,各种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其中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生产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因此,价值只能存在于商品之中,而不是商品之外。尽管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但它的价值也只能存在于劳动力之中。当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和要素被用于生产其他商品,它的价值已经存在,是生产资本价值的组成部分,应当同生产资料价值一起转移给产品。假如说劳动力的价值被工人用于维持生活和赡养家属,使用价值却被资本家用来生产剩余价值,那就把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从时空上完全分开,不符合劳动价值论关于各种商品价值都存在于它的使用价值之中的一般原理。劳动力价值和工资作为两部分价值不是直接同一关系,而是并存等价关系。劳动者卖出劳动力换得工资,再购买消费品来维持生活。现实中工资通常用货币支付,劳动力价值与货币工资的并存等价关系可能被掩盖或者不太明显,容易把二者看成同一部分价值。假如买方向工人支付实物工资(消费品),那么劳动力价值与实物工资价值的并存等价关系比较清楚。劳动力和消费品作为两类不同商品的区别显而易见,不能说劳动力就是消费品,当然也不能说劳动力价值就是消费品价值。无论工人怎样消费和生活,都不构成否定其劳动力价值转移给新产品的理由。

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在剩余价值理论中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力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价值。这同劳动价值论和劳动力商品理论有矛盾,也不符合实际。生产劳动力从而形成劳动力价值,使用劳动力从而创造新价值,是两个不同的过程。生产劳动力表现为养育和维持劳动者,现代社会通过各种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来培养复杂劳动力,为此要消耗生活资料、教育工作者的劳动和其他社会服务;
使用劳动力表现为劳动者就业和工作,生产各种商品或提供各种服务。两个过程的时空范围、主体客体和结果均有明显差异,不能把前一个过程混同于后一个过程,也不能把前者视为后者的一个阶段。如果把劳动力价值归结为使用劳动力所创造的一部分新价值,那就把使用劳动力过程混同于生产劳动力过程,把使用劳动力所提供的一部分劳动力时间当作生产劳动力所消耗的时间,这无异于否定劳动价值论和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基本结论,或者这些结论对劳动力失效从而否定其普遍适用性。

实际上,劳动力价值和生产资料价值一起转移给产品,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有三部分价值运动,即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劳动力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形成。例如,某企业投资500万元,分别购买价值300万元的生产资料和价值200万元的劳动力,二者结合并全部消耗掉,生产出一定量的某种商品,劳动力的使用即活劳动创造100万元新价值:全部商品的价值等于生产资料转移价值300万元加劳动力转移价值200万元,再加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100万元,总共是600万元。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值转移给产品。就是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支付的货币额计入生产成本。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则形成剩余价值或利润。用马克思的观点来分析,生产资料价值300万元转移给产品,劳动力价值200万元不转移;
当活劳动创造100万元新价值时,总价值只有400万元。还没有剩余价值;
企业必须延长劳动时间,直到创造出更多比如250万元新价值,才产生50万元剩余价值。如果劳动力没有商品化,因而没有其价值转移,马克思的分析是正确的。问题在于,马克思认为劳动力商品化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这就不能不考虑劳动力价值的存在和转移。

2.资本主义剥削问题

过去认为,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了工人劳动创造的一部分新价值即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剥削。假设资本家付给工人100元工资,工人给资本家创造150元新价值,其中100元补偿预付工资,另外50元是剩余价值。这样,资本家用100元换得工人劳动创造的150元,多出的50元就是剥削所得。这里忽略了劳动力价值转移,把剩余价值生产置于不等价交换基础之上,没有彻底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如果说资本家用100元工资与工人劳动创造的150元新价值交换,那就是不等价交换;
如果说交换发生在工资和劳动力之间,而不是工资和新价值之间,那就应当有劳动力价值转移,不能用一部分新价值取代劳动力价值。

封建社会的佃农租用地主的土地,把生产的粮食一部分留给自己维持生活,另一部分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地租可以说是一种被地主剥削占有的剩余产品。这里不存在劳动力商品化。与此不同,资本主义剥削是通过劳动力商品化实现的,剥削方式和程度都发生了变化。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进而通过交换占有劳动力,最终占有劳动力在使用中创造的新价值。工人通过交换得到工资,代价是把一定时间内劳动力的使用权让渡给资本家,后者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起来生产出新产品,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一起转移给产品。由于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当它被生产出来时形成自身价值,当它被使用时创造新价值,这两部分价值都是使用劳动力所生产的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
从价值实体看,劳动力被生产时消耗劳动时间,被使用时提供劳动时间,这两部分劳动时间都是生产普通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的组成部分。在一般商品价值构成中,生产资料转移价值补偿预付不变资本,劳动力转移价值补偿预付可变资本价值,新价值作为超过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所形成的剩余,就是剩余价值――它等于全部新价值。资本家向工人支付工资而获得劳动力使用权,新价值是资本家使用他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产物,所以归他所有。资本家在不违反等价交换原则的条件下占有新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在早期和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占有全部或大部分新价值或剩余价值,剥削十分残酷;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能够以一定方式分享新价值,但剥削没有从根本上消失。

肯定劳动力价值转移将引起对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创新,不仅价值增殖概念需要重新定义,而且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等概念也需要重新解释,许多问题需要重新研究。这样做能够把劳动价值理论和劳动力商品理论彻底贯彻到剩余价值理论之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毋庸讳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国际上并非主流,在国内经济学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逐步被边缘化,这个领域的创新成果往往陷入某种尴尬境地:在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二级学科范围内,有影响的专家似乎对剩余价值理论深信无疑,不关注不承认不接受相关创新成果:在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一个门类范围内,多年的热点是引进加工西方经济理论,解读现行政策,剩余价值理论面临后人不学不懂不用的局面。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剩余价值理论发展和创新问题,补齐它的上述短板,用来为现实服务。

四、社会生产结构理论的短板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社会生产结构理论把社会总产品及其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主要采用假设数据进行抽象分析和图示,没有运用统计资料来全面分析包括物质资料、非物质资料在内的社会生产部类结构,其应用受到极大限制,因而存在短板。

1.两大部类划分的局限问题

同现代社会相比,马克思所考察的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非物质资料在社会总产品中所占比例较小,其商品化和产业化程度较低,为便于分析,马克思在分析社会生产结构时撇开非物质资料是可以理解的。从当今世界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非物质资料生产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一般发展中国家非物质资料生产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并呈显著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两大部类划分显现出未能全面反映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局限。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社会总产品是全体从业人员在一定时间内比如一年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其中物质资料的类型无需赘述,非物质资料大体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知识,包括科技产品、信息产品;
二是人才技能,表现为经过教育培训所形成的劳动能力;
三是服务或劳务,通常以活劳动形式提供,包括交通运输服务、商业服务、金融服务、健康服务等;
四是艺术和体育表演活动,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艺术产品过去部分划入消费资料,部分划入服务,但它同一般物质产品相比具有非物质资料特征。既然发达国家的非物质资料占比早已超过物质资料,发展中国家的非物质资料占比也呈现超过物质资料的态势,那么要全面分析社会生产结构,就不能把这些非物质资料排除在外。

2.社会生产结构理论创新问题

品质转正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看,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指的应该是产品总量,由于新科技转化为先进生产资料等物质要素投入增加,会带来劳动生产卒更大的提高,产品总量巨增。这反而导致单位产品的科技含量下降。在此同时,活劳动含量减少还会引发劳动力价值降低与相对剩余价值增进;
但是,却会使劳动者消费的绝对量增加。关键词科技含量劳动价值担放集约产品总量单位产品劳动生产率两个根本转变与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交相辉映中国在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引进西方关于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这一概念,这无疑是符合时宜的。因为它把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优化产品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增加经济效益等目标。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加快向集约型转变的构想,这就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和可行的途径。因为反映经济发展的集约化水平,主要是劳动生产率、投资弹性系数、能源产出率、更新改造投资比重、贷款利用效益等项指标。所以,企业转变为集约化经营,势必要有先进的技术装备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以追求劳动生产串有大幅度的提高。这样,企业在增加了的产品总量中,过去物化劳动转移部分对现在活劳动凝结部分的比重就会逐步提高;
或者说,企业在产品剧增的过程中,现代化的先进生产设备对原材料所发挥的作用,明显超过了活劳动的作用。在这样生产条件下制造出来的产品,其质地的优化当然也是情理中的事。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企业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的必然结果;
企业集约经营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必由之路;
而经济体制加速向市场经济转变,又将为集约化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三者是交相辉映的。但是,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人工含量减少的事实,很容易使人在理论上产生一种误解:以为斯密、李嘉图乃至马克思所力倡的商品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现代企业的商品生产,不是一般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而是技术机器体系创造商品的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愈加进步和广泛应用,企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愈加发展,活劳动的作用还有愈加减少的趋势。所以,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劳动价值论似乎终归要退出历史舞台。这种认识,正好与德国乔·哈伯玛斯和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的理论主张相呼应。这两位经济学家曾经分别断盲,科技生产力变成独立的剩余价值的来源;
科技不依赖活劳动而成为价值的独立源泉。对于这种理论误解或偏见,我觉得有加以认真辨析的必要。?二产品总量与单位产品科技含量的分别变动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于用“要素投入增加”和“要素生产率提高”来分别界定“粗放”(Extensive)和“集约”(Intensive)的内涵。其实,细加推敲却未必尽然。只要我们联系生产实践去看,便会知悉,企业进行集约经营不仅不排斥要素投入的增加,而且是必然要求有更多要素的不断投入。问题在于集约经营增加投入的要素,其结构水平是不断提高档次的;
而粗放经营增加投入的要素,只是在原来的结构水平上的重复。同时,还应该看到,企业进行粗放经营,要素投入增加,也并非它的劳动生产率丝毫不会提高,而只是它的提高是极其有限和非常缓慢的。这是因为:‘1.集约经营在要素投入增加的过程中,物质要素的增加总是快于劳动力要素的增加,即劳动力要素较之物质要素的增加是相对减少的;
粗放经营在要素投入增加的过程中,物质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结构,一般是接原比例增加的,有时甚至是在不增加或不更新物质要素的情况下,绝对增加劳动力要素的投入。2.由于有l的不同,致使集约经营表现为相对减少的劳动力必须驾驭绝对增多的先质要素。这就要求并迫使劳动力素质水平的提高,因而显示出要素生产率的明显提高,成为集约经营显著的功效特征。粗放经营则表现为绝对增加的劳动力推动数量相同或j加的、原水平的物质要素。这使劳动力素质在原水平上踏步不前,充其量也只是人工体J的增强,因而显示出增加投入要素的生产率,不是如同既往就是仅依靠加强劳动态度而:的提高,并因此成为粗放经营低下的功效特征。由此可见,用“要素投入增加”来概括粗放经营和用“要素生产率提高”来概括集约经营的内涵,是不够确切的。但是如果从取得经济增长的效果着眼,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确是靠要素投入增加而取得的;
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显然是靠要素生产率提高而获得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绝大多数的产品都是表现为商品,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增殖过程的统一。前者是物质生产的自然过程,后者是物质生产的社会过程;
前者是生产的物质内容,后者是生产的社会内容。这两个过程相统一而生产出来的商品,是由C十V十M三部分构成的。从构成产品(商品)的物质形态着眼,它是生产自然过程即劳动过程的功能所致。其结果,构成产品中的C部分,是由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作为生产资料物质要素的使用价值,转化成产品的使用价值。这种转化并非生产资料物质要素的自行过程,而是劳动力支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而完成的功能;
同时又转移生产资料的原价值到产品上去。从构成商品(产品)新价值的角度来看,它是生产的社会过程,即价值形成、增殖过程的功能发挥所致。这时,劳动力支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中的现在的新价值,即V十M部分。这两个过程的同步进行,完成了商品C十V十M的内存,使商品的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统一起来。综合这两重功能来看,使我们明了,生产的物质要素与劳动力要素,对于商品的生产过程都是不可或缺的;
同时;
二者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或作用。在落后、过时的生产方式下,后者的作用大于前者;
反之.在先进、现代的生产方式下,前者的作用大干后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产品内在科技含量低或高的问题。综上可见:首先,所谓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实际上就是产品(商品)C十Y十M构成中C的因有支微进并稍力有物此增出量的含量比重加大,即生产资料要素的使用价值转形及其固有的价值量的转移,对于产品的成形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新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并广泛应用于生产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其实就是为物质生产提供出崭新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所以,产品中C的内涵增多,就是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了;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因投入生产资料要素的质量优化和数量增多而使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是就企业生产总体水平或产品总量而盲的。鉴此,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由于这时的企业已经更新改造投资比重,减少了劳动力要素投入的比重,增加了劳动资料要素的加工力度,提高了原材料和能源等劳动对象的产出率,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因此这时企业产品的质量、品种型号和绝对数量都已经是今非昔比。这时消耗了的比以前高价值的生产资料要素和减少了的活劳动支出,是分别转移和凝结在比以前多出数以倍计、几十倍计的产品总量上。就此而言,可以说企业生产的总体水平提高,在其总产品中,科技含量也大大提高,而活劳动含量明显减少了。2.如果我们将考察的视线从企业的总产品移到单个或单位产品上,就会发现是上述情况的相反。只要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超过生产资料要素物质消耗及其价值耗费的增加幅度,那么,企业单位产品所分摊的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部分,就比以前减少而不是增加。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足以证明:某企业以前在旧的生产设备条件下,一个劳动力在8小时的工作日中生产8件产品,其中因消耗生产资料而转移的价值相当于4小时,即转移每件产品的生产资料旧价值是0.5小时;
现在该企业由于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原材料和能源动力等要素,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一个劳动力在8小时的工作日中,就能生产出16件产品。产品的产出量增加一倍,生产资料消耗也理应增加一倍。但是由于先进的生产资料设备较原来的旧设备有更高的投入产出率,因而其物质消耗量不会出现较前有同程度的增加,只能是一倍以下的增加量。同时,生产资料部门也会因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单位生产资料的价值降低,致使使用这些生产资料的企业,其生产资料的价值耗费总是略低于其物质消耗的程度。我们把物质消耗和价值耗费的这种变动,都换成小时价值量来估计,假设该企业每个劳动力生产16件产品的生产资料消耗相应增到相当于6小时的价值量,则每件产品所摊的生产资料转移的旧价值量反而从原来的0.5小时降低到0.375小时;
又假设每小时价值在市场的货币表现为2元,则每件产品内含生产资料,从原来值l元的价格降到0.75元的价格。以上情况说明了就企业的单位产品而盲,无论是生产资料的物质消耗,还是这些生产资料的内含价值量的转移,都是降低了,从而产品的科技含量也是降低了。3.如果我们考察的视线认生产资料物化劳动的消耗移到活劳动的消耗来看,便可知道,上例的企业在前后两期的活劳动支出并没有增减,一天仍然是8小时的工作量。但是因为劳动生产率和产品总量都提高一倍。致使单位产品内含的活劳动凝结,即产品的新价值由原来每件l小时降为0.5小时。这说明了采用先进生产设备以后,企业单位产品不但物化劳动的消耗下降,而且活劳动的消耗也是降低了;
或者说,这时企业单位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活劳动含量是双双降低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过去的物化劳动转移和现在的活劳动凝结而构成的。根据这一原理,上例的企业每一劳动力在前后两期的产品总量中,这两种劳动的比例是从4十8=12小时的价值量,上升为6十8=14小时的价值量。产品总量内存的科技含量提高而活劳动含量不变。从每一劳动力生产的单位产品来看,这两种劳动的构成分别是0.5十l=1.5小时的价价值量与0.375十0.5=0.875小时的价值量。单位产品内存的科技含量和活劳动含量都是下降的。说到这里,我们可别忘记,这时的先进生产设备必然要求较高的劳动力素质水平与之相结合。这导致一方面构成劳动力价值的劳动者教育训练费用提高;
另方面高素质的劳动力所支出的劳动,其复杂性也较前提高。根据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的原理,这时不论是制造产品总量的劳动力支出时间不变,抑或制造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支出时间减少,在市场关系中,该企业相对于前期或相对于其他后进企业,其活劳动形成的价值都是代表较多的价值量。从这点看,单位产品中的活劳动含量则不是下降而是相当于前期有所提高。当然,这是通过价值规律与市场供求关系的错综复杂作用而最终实现的。依我看来,这是新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崭新的先进生产工具、机器要素系统之后,人们对其经济功效应该秉持的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现在有些人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论断,正像当年拉萨尔那样,把它误解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忽视了生产物质条件对商品价值形成的重要性,不深悉劳动二重性的对立统一效应。因此,当新科技带来的物质条件往高档次变化,节省了人力的支出时,他们就走向劳动价值论的反面,认为不是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而是科技转化的生产物质要素创造商品的价值。对此,有人惊呼、有人幸灾乐祸地叫喊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了。又由于新科技的广泛应用不圈于物质生产领域,而是遍及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各行各业。这样,又进一步被误认为不存在物质生产领域与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划分;
或者说,第一、二、三产业都创造商品的价值。据说,这种观点还被誉为是劳动价值论的发展,真叫人啼笑皆非。三产品科技含量与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劳动者消费量的变动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就是剩余价值论;
换言之,正确运用劳动价值论去分析雇佣劳动关系下的商品经济,剩余价值论就是它的必然理论归宿。在雇佣劳动关系下,商品生产中活劳动所形成的新价值部分,还应该分一部分以补偿劳动力的价值,而另一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假设二者的比例是1:1的话,那么.上例企业在先后两期商品的价值总量分别为8W=4C十4V十4M=12小时,16W=6C十4V十4M=14小时;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为W=0.5C十0.5V十0.5M=1.5小时,W=0.375C十0.25V十0.25M=0.875小时。不诸劳动价值论者对商品价值这种演变格局,往往要产生如下的质疑或责难:1.似乎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是自相矛盾的。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物质装备更新改造投入的增加,企业集约经营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价值量是减少了;
然而同时却又强调雇佣关系下无偿占有剩余劳动量增加。其实,上述的例子指的是单个企业,如果我们把单个企业置于社会总体,就会看到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不可辩驳性和科学性。第一,单个企业的商品价值只是个别价值,就商品社会的市场整体而盲,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个别价值,而是取决于社会价值,即生产同类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价值规律的规范下,当社会大多数企业末进行新一轮的技术改造以前,商品的社会价值是不会降低的。这时若有个别或少数企业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商品的个别价值在社会价值之下,仍然是按较高的社会价值决定的市场价格出售。这样,这种先进的企业就获得高于正常剩余价值的超额剩余价值,取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经济效益,剩余价值率提高,剩余价值占有量明显增加而不是减少。根据上例,该企业每件商品个别价值量中的0.25M,仍然可获0.5M,但由于它的商品总量增多了,因而剩余价值量就是16W×05M=8M,无论比较前期8W×0.5M=4M,还是较之本期16W×0.25=4M,剩余价值量都是增加一倍;
除了获得正常剩余价值量4M以外,还有超额剩余价值4M。第二,随着市场销售竞争与资本投向竞争的剧烈进行,商品社会的大多数同类企业和不同类企业都会分别赶上各自同行业的先进企业,这时必然引起所有商品的社会价值降低。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条件下,商品市场价格就会普遍下降。这一方面引起补偿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生活资料商品价格低廉化,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价值量猛增;
另方面引起作为生产物质要素的那些生产资料商品价格也低廉化,使企业更新先进的技术装备更加容易。因而上文分析的由于更新改造投入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就更加显著。这两方面归结到一点,就是各企业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快速发展,相对剩余价值量巨幅上升。人们常说商品经济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其最主要的理论根据就在于此。2.企业集约化经营.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还会导致补偿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劳动力商品价格降低。这一理论总是被一些人理解为劳动者的消费数量绝对减少,从而非难剩余价值论,尤以相对剩余价值理论不符合现代商品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是8小时工作日生产8件产品;
后期在同样长度的工作日生产16件产品。就活劳动形成的新价值而言,同样l小时劳动的价值量则分别表现为1件和2件使用价值量。如果后期已经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假如必要劳动时间从4小时降到3小时,剩余劳动时间由4小时上升到5小时。那么,前后两期变更了两种劳动时间所代表的价值量,体现为使用价值量,则从4件:4件,增加到6件:10件。可见,劳动力价值量是降低了,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但二者所能分配到的产品量却是双双增加的;
劳动者可消费的数量绝对增加,剩余产品也以更大的幅度增加。必须看到,这个例子是排斥其他一些因素而进行抽象分析的,因此还应该注意:第一,例子仅就新价值而言,而舍去物化劳动所转移的旧价值。如果我们参照前文的分析就会知道,只要物化劳动消耗增加程度低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程度,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而降低了的劳动力的价值,仍然是可以得到较前为多的消费数量。第二,在劳动力供求关系、货币投放量不变和市场关系稳定等正常条件下,劳动者降低了的劳动力价值所实现的价格,仍然可以在消费品市场上购买到更多的消费品。第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提高为前提的,各行业在巨大、先进的生产力的激励与市场竞争压力下,自然是高品位和新品牌的产品层出不穷。这样,劳动者出卖劳动力的所得,自然就可以转化为质地更优、品种更多和数量可观的消费品。以上分析表明,劳动力价值下降与劳动者消费数量、品种的增加是可以并行不悸的。有些人和不解,以为这是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其实这种新现象,在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理论逻辑下,完全是顺理成章和理所当然的。这正是《资本论》在问世100多年后仍然闪烁其理论光辉的明证。综合全文,笔者认为,今天我国国有大中企业要达到深化改革、扭亏为盈、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走集约化经营,更新改造投入,提高整体产品的科技含量,是一定能走上康庄大道的。同时,我们在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中,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和应用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马克思经济理论。现在西方国家有不少学者都在认真研究《资本论》,其中有一位学者恢谐地说,马克思把“资本”留给西方,把“论”留给东方。这在某种程度上说到了点子上,对我们有提醒作用。我们长期以来重视《资本论》中关于论资本性质的研究,忽视对《资本论》中关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进行认真探索和应用,致使不断地总有人认为《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毫不相干的。对这样一部世界性的著名巨著,对它不加研究,或因它深刻剖析了资本的性质,或因它是19世纪的著作,就断言它已失时效,这不能不说是经济学术研究和建设实践的大忌.

品质转正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干摩擦式 离合器总成质量指标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干摩擦式离合器是一种常用的离合器,能够传递转矩,在负荷过载时能够打滑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主要应用于农用运输车、拖拉机等。与湿式摩擦离合器相比它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维修量小、空转力矩小、换向时颤振小、惯量小、启动时间短、生产工艺成熟等优点。

干摩擦式离合器一般由外壳、分离杠杆(指)、盖、压盘、从动盘、压紧弹簧等几部分组成。

1 干摩擦式离合器总成的外观质量

按照JB/T 6703.2-2007和JB/T 8582.2-2001标准规定,装配前离合器总成的零部件应清洁,离合器摩擦表面及摩擦片不得有油污,离合器总成外露加工表面、螺纹等应有防锈措施,如果离合器总成表面需要涂漆,则表面涂漆应符合JB/T 5673-1991标准的规定。

2干摩擦式离合器总成的主要技术指标

JB/T 6703.2-2007标准规定了干摩擦式离合器总成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2.1离合器总成应符合JB/T 6703.2-2007标准的要求,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和技术条件制造。

2.2 离合器总成的零件应符合其相应标准的规定。

2.3 离合器总成的全部锁紧螺母及调整螺钉应按产品图样要求的力矩拧紧和可靠锁定。

2.4 标定转速为1500r/min以上的离合器总成应按JB/T 5184进行超速旋转试验,当转速达到标定转速的2.5倍时,任何零件不应有损坏。

2.5 离合器的静摩擦转矩应符合以下要求:

主离合器在接合状态下的静摩擦转矩应在产品技术文件规定值的(1~1.3)倍范围内。

2.6 主离合器摩擦表面的平均起步温升应不大于5℃。

2.7 主离合器和动力输出离合器在热衰退性能试验时,在表1规定的温度下滑动摩擦转矩与最大滑动摩擦转矩的比值不低于65%。

表1 ℃

2.8 离合器总成经2.5×104次台架耐久性试验后应符合以下要求:

2.8.1任何零件不得失效损坏,摩擦片表面不得有裂纹、起泡、铆钉露头等现象。

2.8.2 摩擦片、压盘(壳体)、分离杠杆的磨损量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mm

2.8.3 离合器的静摩擦转矩与产品技术文件规定的名义值的偏差不得超过30%。

2.9 用户在遵守拖拉机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安装、保养和使用规则情况下,保用期与主机规定的保用期相同,在保用期内,离合器总成因制造厂的责任发生损坏或不能正常使用时,制造厂应负责包修、包换、包退。

3 干摩擦式离合器总成的标志、包装和贮存

3.1每台离合器总成出厂时,均应有制造厂的产品合格证,并标明制造厂的名称及商标(主机厂生产时允许不做)。

3.2 离合器总成在包装前必须清理干净,外露加工表面、螺纹等应有防锈措施。然后用结实不透水的中性纸或塑料袋包好,固定在包装箱内,并附有产品合格证、装箱单、安装使用说明书。

合格证应包括下列内容:a)制造厂名称及商标;
b) 产品型号、产品名称;
c)制造厂质量检验部门签章;
d)制造日期及出厂编号。

3.3 包装箱外面醒目处应注明:a) 制造厂名称及商标;
b) 产品型号、产品名称;

c)收货单位、地址;
d)包装箱内产品数量、总质量、净质量;
e)“小心轻放”、 “防潮” 等字样。

3.4 包装箱的总质量一般不超过50kg,如订货单位同意,双方商定可用简易包装。

3.5 制造厂应保证产品出厂后在良好的仓库贮存条件下贮存及正常保管条件下保管,自出厂之日起12个月内不致锈蚀。

4 干摩擦式离合器盖、压盘总成的外观质量

按照JB/T 6704-2007标准规定,盖、压盘总成的黑色金属零件非工作表面,应进行镀锌、磷化、氧化或涂漆等防锈处理。

5 干摩擦式离合器盖、压盘总成的主要技术指标

JB/T 6704-2007标准规定了干摩擦式离合器盖、压盘总成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5.1离合器盖、压盘总成应符合JB/T 6704-2007标准的要求,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和技术条件制造。

5.2 分离杠杆应按质量分组,同组内相互质量差不得超过3g。

5.3 盖、压盘总成中圆柱螺旋弹簧应按工作压力分组,同组内每只弹簧在相同工作高度下压力相互差不得超过5%,并用不同颜色涂漆作标记。

5.4带碟型弹簧和膜片弹簧的盖、压盘总成负荷—变形特性曲线实测值应符合产品图样规定。

5.5 盖、压盘总成装配后,当推动分离杠杆顶端(指)时,分离杠杆应转动灵活,无卡滞现象。

5.6调整分离杠杆顶端至压盘端面的距离,应符合产品图样的要求。分离杠杆顶端应在平行于压盘工作平面的同一平面内,其相互间的高度差不大于0.25mm,对膜片弹簧分离指,其相互间的高度差应不大于0.80mm。

5.7 盖、压盘总成均应进行静平衡。盖、压盘总成的静不平衡量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5.8 盖、压盘总成在规定工作状态下的压盘压紧力与产品技术文件规定的名义值的偏差不大于±10%。

5.9 盖、压盘总成经2.5×105次分离机构耐久性试验后,应符合以下要求:

5.9.1 任何零件不应有损坏。

5.9.2 对于采用螺旋弹簧的盖、压盘总成,压盘压紧力的减小量不超过初始压紧力的15%;
对于采用碟型或膜片弹簧的盖、压盘总成,压盘压紧力的减小量不超过初始压紧力的10%。

5.9.3 分离杠杆顶端磨损量不超过0.5mm。

6 干摩擦式离合器盖、压盘总成的标志、包装和贮存

6.1每台盖、压盘总成出厂时,均应有制造厂的产品合格证,并标明制造厂的名称及商标(主机厂生产时允许不做)。

6.2 盖、压盘总成在包装前必须清理干净,外露加工表面、螺纹等应有防锈措施。然后用结实不透水的中性纸或塑料袋包好,固定在包装箱内,并附有产品合格证、装箱单、安装使用说明书。

合格证应包括下列内容:a)制造厂名称及商标;
b) 产品型号、产品名称;
c)制造厂质量检验部门签章;
d)制造日期及出厂编号。

品质转正总结范文第4篇

第一条:目的? 为保证本公司质量管理制度的推行,并能提前发现异常、迅速处理改善,借以确保及提高产品质量符合管理及市场需要,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范围?

本细则包括:?

(一)组织机能与工作职责;
?

(二)各项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
?

(三)仪器管理;
?

(四)质量检验的执行;
?

(五)质量异常反应及处理;
?

(六)客诉处理;
?

(七)样品确认;
?

(八)质量检查与改善。?

第三条:组织机能与工作职责? 本公司质量管理组织机能与工作职责。?

各项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的设订

第四条: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的范围规范包括:?

(一)原物料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
?

(二)在制品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
?

(三)成品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的设订;
?

第五条: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的设订?

(一)各项质量标准?

总经理室生产管理组会同质量管理部、制造部、营业部、研发部及有关人员依据操作规范,并参考①国家标准②同业水准③国外水准④客户需求⑤本身制造能力⑥原物料供应商水准,分原物料、在制品、成品填制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设(修)订表一式二份,呈总经理批准后质量管理部一份,并交有关单位凭此执行。?

(二)质量检验规范?

总经理室生产管理组召集质量管理部、制造部、营业部、研发部及有关人员分原物料、在制品、成品将①检查项目②料号(规格)③质量标准④检验频率(取样规定)⑤检验方法及使用仪器设备⑥允收规定等填注于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设(修)订表内,交有关部门主管核签且经总经理核准后分发有关部门凭此执行。?

第六条: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的修订?

(一)各项质量标准、检验规范若因①机械设备更新②技术改进③制程改善④市场需要⑤加工条件变更等因素变化,可以予以修订。?

(二)总经理室生产管理组每年年底前至少重新校正一次,并参照以往质量实绩会同有关单位检查各料号(规格)各项标准及规范的合理性,酌予修订。?

(三)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修订时,总经理室生产管理组应填立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设(修)订表,说明修订原因,并交有关部门会签意见,呈现总经理批示后,始可凭此执行。

仪器管理?

第七条:仪器校正、维护计划?

(一)周期设订? 仪器使用部门应依仪器购入时的设备资料、操作说明书等资料,填制仪器校正、维护基准表设定定期校正维护周期,作为仪器年度校正、维护计划的拟订及执行的依据。?

(二)年度校正计划及维护计划? 仪器使用部门应于每年年底依据所设订的校正、维护周期,填制仪器校正计划实施表、仪器维护计划实施表做为年度校正及维护计划实施的依据。?

第八条:校正计划的实施?

(一)仪器校正人员应依据年度校正计划执行日常校正,精度校正作业,并将校正结果记录于仪器校正卡内,一式二份存于使用部门。?

(二)仪器外协校正:有关精密仪器每年应定期由使用单位通过质量管理部或研发部申请委托校正,并填立外协请修单以确保仪器的精确度。?

第九条:仪器使用与保养?

1、仪器使用人进行各项检验时,应依检验规范内的操作步骤操作,使用后应妥善保管与保养。

?  2、特殊精密仪器,使用部门主管应指定专人操作与负责管理,非指定操作人员不得任意使用(经主管核准者例外) 。?

3、使用部门主管应负责检核各使用者操作正确性,日常保养与维护,如有不当的使用与操作应予以纠正教导并列入作业检核扣罚。?

4、各生产单位使用的仪器设备(如量规)由使用部门自行校正与保养,由质量管理部不定期抽检。

?  5.仪器保养?

(1)仪器保养人员应依据年度维护计划执行保养作业并将结果记录于仪器维护卡内。?

(2)仪器外协修造:仪器邦联保养人员基于设备、技术能力不足时,保养人员应填立外表请修申请单并呈主管核准后送采购办理外协修造。? ?

原物料质量管理?

第十条;
原物料质量检验?

(1)原物料进入厂区时,库管单位应依据资材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收料,对需用仪器检验的原物料,开立材料验收单(基板)、材料验收单(钻头)及材料验收单(一般),通知质量管理工程人员检验且质量管理工程人员于接获单据三日内,依原物料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的规定完成检验。

?  (2)材料验收单(一般)、(基板)、(钻头)各一式五联检验完成后,第一联送采购,核对无误后送会计整理付款,第二联会计存,第三联料库,第四联质量管理存,第五联送保税。且每次把检验结果记录于供应厂商质量记录卡,并每月根据原物料品名规格类别的结果统计于供应商质量统计表及每月评核供应商的行分于供应商的评价表,提供采购作为选择对抗厂商的参考资料。? ?

制造前质量条件复查

第十一条:制造通知单的审核(新客户、新流程、特殊产品)? 质量管理部主管收到制造通知单后,应于一日内完成审核。?

(一)制造通知单的审核?

1、订制料号-pc板类别的特殊要求是否符合公司制造规范。?

2、种类-客户提供的油墨颜色。?

3、底板-底板规格是否符合公司制造规范,使用于特殊要求者有否特别注明。?

4、质量要求-各项质量要求是否明确,并符合本公司的质量规范,如有特殊质量要求是否可接受,是否需要先确认再确定产量。?

5、包装方式-是否符合本公司的包装规范,客户要求的特殊包装方式可否接受,外销订单的shipping mark及side mark是否明确表示。?

6、是否使用特殊的原物料。?

(二)制造通知单审核后的处理?

1、新开发产品、试制通知单及特殊物理、化学性质或尺寸外观要求的通知单应转交研发部提示有关制造条件等并签认,若确认其质量要求超出制造能力时应述明原因后,将制造通知单送回制造部办理退单,由营业部向客户说明。?

2、新开发产品若质量标准尚未制定时,应将制造通知单交研发部拟定加工条件及暂订质量标准,由研发部记录于制造规范上,作为制造部门生产及质量管理的依据。?

第十二条:生产前制造及质量标准复核?

(一)制造部门接到研发部送来的制造规范后,须由科长或组长先查核确认下列事项后始可进行生产:?

1、该制品是否订有成品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作为质量标准判定的依据。?

2、是否订有标准操作规范及加工方法。?

(二)制造部门确认无误后于制造规范上签认,作为生产的依据。? ?

制程质量管理?

第十三条:制程质量检验?

(一)质检部门对各制程在制品均应依在制品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的规定实施质量检验,以提早发现异常,迅速处理,确保在制品质量。?

(二)在制品质量检验依制程区分,由质量管理部ipqc负责检验:?

1、钻孔-ipqc钻孔科日报表。?

2、修一-针对线路印刷检修后分十五条以下及十五条以上分别检验记录于ipqc修一日报表。

?  3、修二-针对镀铜(cu)易(sn/pb)后15条以上分别检验记录于ipqc修二日报表。?

4、镀金-ipqc镀金日报表。?

5、底片制造完成正式钻孔前由质量管理工程科检验并记录于底片检查要项。?

6、其他如喷锡板制程抽验管理日报表、qai进料抽验报告、s/m抽验日报表等抽验。?

(三)质量管理工程科于制程中配合在制品的加工程序、负责加工条件的测试:?

1、钻头研磨后规范检验并记录于钻头研磨检验报告上。?

2、切片检验分pih、一次铜、二次铜及喷锡蚀铜分别依检验规范检验并记录于(qae microsection report)、(aqe solderability tes report)等检验报告。?

(四)各部门在制造过程中发现异常时,组长应即追查原因,并加以处理后将异常原因、处理过程及改善对策等开立异常处理单呈(副)经理指示后送质量管理部,责任判定后送有关部门会签再送总经理室复核。?

(五)质检人员于抽验中发现异常时,应反应单位主管处理并开立异常处理单呈经(副)理核签后送有关部门处理改善。?

(六)各生产部门依自检查及顺次点检发生质量异常时,如属其他部门所发生者以异常处理单反应处理。?

(七)制程间半成品移转,如发现异常时以异常处理单反应处理。?

第十四条:制程自主检查?

(一)制程中每一位作业人员均应对所生产的制品实施自主检查,遇质量异常时应即予挑出,如系重大或特殊异常应立即报告科长或组长,并开立异常处理单见(表)一式四联,填列异常说明、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送质量管理部门判定异常原因及责任发生部门后,依实际需要交有关部门会签,再送总经理室拟定责任归属及奖惩,如果有跨部门或责任不明确时送总经理批示。第一~经理室存,第二联质量管理部门(生产管理),第三联会签部门,第四联经办部门。?

(二)现场各级主管均有督促所属确实实施自主检查的责任,随时抽验所属各制程质量,一旦发现有不良或质量异常时应立即处理外,并追究相关人员疏忽的责任,以确保产品质量水准,降低异常重复发生。?

(三)制程自主检查规定依制程自主检查实施办法实施。? ?

成品质量管理?

第十五条:成品质量检验? 成品检验人员应依成品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的规定实施质量检验,以提早发现,迅速处理以确保成品质量。?

第十六条:出货检验? 每批产品出货前,品检单位应依出货检验标示的规定进行检验,并将质量与包装检验结果填报出货检验记录表见(附表)呈主管批示后依综合判定执行。? ?

质量异常反应及处理?

第十七条:原物料质量异常反应?

(一)原物料进厂检验,在各项检验项目中,只要有一项以上异常时,无论其检验结果被判定为合格或不合格,检验部门的主管均须于说明栏内加以说明,并依据资材管理办法的规定呈核与处理。?

(二)对于检验异常的原物料经核决主管核决使用时,质量管理部应依异常项目开立异常处理单送制造部经理室生产管理人员,安排生产时通知现场注意使用,并由现场主管填报使用状况、成本影响及意见,经经理核签呈总经理批示后送采购单位与提供厂商交涉。?

第十八条:在制品与成品质量异常反应及处理?

(一)在制品与成品在各项质量检验的执行过程中或生产过程中有异常时,应提报异常处理单,并应立即向有关人员反应质量异常情况,使能迅速采取措施,处理解决,以确保质量。?

(二)制造部门在制程中发现不良品时,除应依正常程序追踪原因外,不良品当即剔除,以杜绝不良品流入下制程(以废品报告单提报,并经质量管理部复核才可报废)。?

第十九条:制程间质量异常反应? 收料部门组长在制程自主检查中发现供料部门供应在制品质量不合格时,应填写异常处理单详述异常原因,连同样品,经报告科长后送经理室绩效组登记(列入追踪)后,送经理室品保组人员召集收料部门及供料部门人员共同检查料品异常项目、数量并拟定处理对策及追查责任归属部门(或个人)并呈经理批示后,第一联送总经理室催办及督促料品处理及异常改善结果,第二联送生产管理组(质量管理部)做生产安排及调度,第三联送收料部门(会签部门)依批示办理,第四联送回供料部门。制造科召集机班人员检查改善并依批示办理后,送经理室品保组存,绩效组重新核算生产绩效及督促异常改善结果。? ?

成品出厂前的质量管理?

第二十条:成品缴库管理?

(一)质量管理部门主管对预定缴库的批号,应逐项依制造流程卡、qai进料抽验报告及有关资料审核确认后始可办理缴库作业。?

(二)质量管理部门人员对于缴库前的成品应抽检,若有质量不合格的批号,超过管理范围时,应填写异常处理单详述异常情况及附样并拟定料品处理方式,呈经理批示后,交有关部门处理及改善。?

(三)质量管理人员对复检不合格的批号,如经理无法裁决时,把异常处理单呈总经理批示。

?  第二十一条:检验报告申请作业?

(一)客户要求提品检验报告者,营业人员应填报检验报告申请单一式一联说明理由,检验项目理由,检验项目及质量要求后送总经理室产销组。?

(二)总经理室产销组人员接获检验报告申请单时,应转经理室生产管理人员(质量要求超出公司成品质量标准者,须交研发部)研判是否出具检验报告,呈经理核签后把检验报告申请单送总经理室产销组,转送质量管理部。?

(三)质量管理部接获检验报告申请单后,于制造后取样做成品物性实验,并依要求检验项目检验后将检验结果填入检验报告表一式二联,经主管核签后,第一联连同检验报告申请单送总经理产销组,第二联自存凭以签认成品缴库。?

(四)特殊物、化性的检验,质量管理部接获检验报告申请单后,会同研发部于制造后取样检验,质量管理部人员将检验结果转填于检验报告表一式二联,经主管核签,第一联连同检验报告申请表送产销组,第二联自存。?

(五)产销组人员在接获质量管理部人员送来的检验报告表第一联及检验报告申请单后,应依检验报告表资料及参酌检验报告申请单的客户要求,复印一份呈主管核签,并盖上产品检验专用章后送营业部门转客户。? ?

产品质量确认?

第二十二条:质量确认时机? 经理室生产管理人员于安排生产进度表或制作规范生产中遇有下列情况时,应将制作规范或经理批示送确认的异常处理单由质量管理部门人员取样确认并将供确认项目及内容填立于质量确认表,连同确认样品送营业部门转交客户确认。?

(一)批量生产前的质量确认。?

(二)客户要求质量确认。?

(三)客户附样与制品材质不同者。?

(四)客户附样的印刷线路非本公司或要求不同者。?

(五)生产或质量异常致产品发生规格、物性或其他差异者。?

(六)经经理或总经理指示送确认者。?

第二十三条:确认样品的生产、取样与制作?

(一)确认样品的生产?

1、若客户要求确认底片者由研发部制作供确认。?

2、若客户要求确认印刷线路、传送效果者,经理室生产管理组应以小时制作供确认。?

(二)确认样品的取样? 质量管理部人员应取样二份,一份存质量管理部,另一份连同质量确认表交由业务部送客户确认。?

第二十四条:质量确认书的开立作业?

(一)质量确认书的开立?

质量管理部人员在取样后应即填质量确认表一式二份,编号连同样品呈经理核签并于质量确认表上加盖质量确认专用章转交研发部及生产管理人员,且在生产进度表上注明确认日期后转交业务部门。?

(二)客户进厂确认的作业方式?

客户进厂确认需开立质量确认表质量管理人员并要求客户于确认书上签认,并呈经理核签后通知生产管理人员排制,客户确认不合格拒收时,由质量管理部人员填报异常处理单呈经理批示,并依批示办理。?

第二十五条:质量确认处理期限及追踪?

(一)处理期限? 营业部门接获质量管理部或研发部送来确认的样品应于二日内转送客户,质量确认日数规定国内客户5日,国外客户10日,但客户如需装配试验始可确认者,其确认日数为50日,设定日数以出厂日为基准。?

(二)质量确认追踪? 质量管理部人员对于未如期完成确认者,且已逾2天以上者时,应以便函反应营业部门,以掌握确认动态及订单生产。?

(三)质量确认的结案? 质量管理部人员于接获营业部门送回经客户确认的质量确认表后,应即会经理室生产管理人员于生产进度表上注明确认完成并以安排生产,如客户不合格时应检查是否补(试)制。? ?

质量异常分析改善?

第二十六条:制程质量异常改善? 异常处理单经经理列入改善者,由经理室品保组登记交由改善执行部门依异常处理单所拟的改善对策确实执行,并定期提出报告,会同有关部门检查改善结果。?

第二十七条:质量异常统计分析?

(一)质量管理部每日依ipqc抽查记录统计异常料号、项目及数量汇总编制各机班、料号不良分析日报表送经理核示后,送制造部一份以了解每日质量异常情况,以拟改善措施。?

(二)质量管理部每周依据每日抽检编制的各机班、料号不良分析日报表将异常项目汇总编制抽检异常周报送总经理室、制造部品保组并由制造科召集各机班针对主要异常项目、发生原因及措施检查。?

(三)各科生产中发生异常时拟报废的pc板,应填报成品报废单会质量管理部mpb确认后始可报废,且每月5日前由质量管理部汇部填报制程料号别报废原因统计表见(附表)送有关部门检查改善。

?  第二十八条:质量管理圈活动? 为培养基层干部的领导统御及领导能力以促进自我启发提高人员的工作士气及质量意识,以团队精神共谋产品质量的改善,公司内各部门得组成质量管理圈,以推动改善工作。??

品质转正总结范文第5篇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保健品业务员工作总结

我于__年月来单位工作,现在在市场营销部门工作。

回顾这一年保健品的工作历程,作为公司的销售人员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完成了公司的既定目标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完成项目的营销工作、实现双赢,特对阶段性的销售工作进行总结。

一、一年来的工作情况

二、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刚到销售、策划部门时,对销售、策划方面的知识不是很精通,对于新环境、新事物比较陌生。在公司领导、同事的帮助下,很快了解到销售的性质、以及销售对象、以及双方的相互合作性质及内容。作为销售部中的一员,我深深觉到自己身肩重任。作为企业的门面,企业的窗口,自己的一言一行也同时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形象。所以更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高标准的要求自己。在高素质的基础上更要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三、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改正措施

经过一年多的磨练也使我个人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总结这一年紧张有序的工作,个人认为可总结以下几方面

1、对招商客户的跟踪回访不及时。由于多方面原因我销售人员外出机会较少,从而减少了与客户的相互沟通,这种情况下好多客户会把我们淡忘掉以至于好多合作机会会在这种情况下丢掉。

2、没有注重自己销售理论知识的提高,自己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

3、与客户的沟通不到位。由于从事销售工作经验不足、想到做到的不周全以至于会出现些棘手的问题。

四、__年工作努力方向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的把握未来,在新的一年里我将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以平稳的心态去工作,给自己一个准确积极的定位

1、积极努力完成公司的要求,为公司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全方面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3、做好客户信息的归纳,阶段性的做客户回访工作,定期对销售市场做调查,以便做一个准确的定位。

4、积极、热情与客户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最后很感谢公司为我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使我在这个大家庭中得到锻炼并渐趋成熟,感谢领导以及同事对我的关心、帮助。相信我将会以更好的状态投入来年的工作。

保健品业务员工作总结【二】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业务发展。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学习。一年来公司___了有关电脑的培训和医药知识理论及各类学习讲座,我都认真参加。通过学习知识让自己树立先进的工作理念,也明确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工作实践作好了预备。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药品招商工作。

招商工作是招商部的首要任务工作。__年的招商工作虽无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我们还是在现实中谋得小小的创新。我们公司的商比较零散,大部分是做终端销售的客户,这样治理起来也很麻烦,价格也会很乱,影响到业务经理的销售,因此我们就将部分散户转给当地的业务经理来治理,相应的减少了很多浪费和不足;选择部分产品让业务经理在当地进行招商,业务经理对商的情况很了解,既可以招到满足的商,又可以更广泛的扩展招商工作,提高公司的总体销量。

三、任劳任怨,完成公司交给的工作。

本年度招商工作虽没有较大的起伏,但是其中之工作也是很为烦琐,其中包括了客户资料的邮寄,客户售前售后的电话回访,商的调研,以及客户日常的琐事,如查货、传真资料、市场销售协调工作等等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工作人员认真的完成。对于公司交待下来的每一项任务,我都以我最大的热情把它完成好,基本上能够做到“任劳任怨、优质高效”。

四、加强反思,及时总结工作得失。

反思本年来的工作,在喜看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足有以下几点

1、对于药品招商工作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招商的实践中思考得还不够多,不能及时将一些药品招商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

2、药品招商工作方面本年加大了招商工作学习的力度,认真研读了一些有关药品招商方面的理论书籍,但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够细和实,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3、招商工作中没有自己的理念,今后还要努力找出一些药品招商的路子,为开创公司药品招商的新天地做出微薄之力。

4、工作观念陈旧,没有先进的工作思想,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达不到百分百的投入,融入不到紧张无松弛的工作中。“转变观念”做的很不到位,工作拘泥习惯,平日的不良的工作习惯、作风难以改掉。在___世纪的今天,作为公司新的补充力量,“转变观念”对于我们来说也是重中之首。

总结年,总体工作有所提高,其他的有些工作也有待于精益求精,以后工作应更加兢兢业业,完满的完成公司交给的任务。

保健品业务员工作总结【三】

随着__年的到来,__年已慢慢的远去,走完了他的历史征程。__年,总计完成销售回款___万,比去年增加了___万,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完成了年初的既定目标。

__年,对于保健品行业来,是一个生死存亡年份,国家的(范本)保健品政策越来越明朗,监管越来越严厉,在这一年里,看见了无数的同行倒了下去,不得不改做其它行业。而我公司的业务不但没有下滑停止不前,反而还有了较大弧度的上升,深感公司领导决策的正确和公司转换的快速。虽然__年我们已度过了危险的转型期,走在了同行业的前面,不过,在__年的销售过程中,已反映出了我们的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市场占有率太低,虽然增长率较高,但基准太低,销售绝对值不大,虽然比当地的一般企业强,但比起当地的大企业来讲,还相差太低。

第一,客户布局不够完善,只有少数市场有货,或者客户的质量太差,不能培养成忠诚大客户,市场空白还比较多,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第二,部份销售人员不能较好的推销产品,销售技巧和能力都还有待提高,来年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和培训。

第三,产品的规范和完善,目前的保健品市场,虽然还有一些混乱,但其趋势已明确,必须越来正规,例:公司听筒的销售量占了全年销售总额的___%,由此可见公司所出的产品,必须按照保健品法规的要求来完善。今年,有好多市场对于欠完善的产品已经不能正常销售了;为此已造成了较大量的退货,给公司带来了大量的不必要损失。

第四,公司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例,枇杷膏漏液、袋装封口不到位及产品包装、包材的不及时都是影响销售量上升的因素之一。以上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所有员工在来年的工作中需要去完善和提高的。

明年的工作,我们不但要逐步解决在今年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更要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降低成本,节约开支,增强产品竞争力,为公司实现利益最大化;力争__年销售增长率达到___%。__年,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年代,这一年,将会有的保健品企业被淘汰,已会有的保键品企业因此而成长起来。相信在公司领导的正确带领下,在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奋斗下,到明年底,公司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愿公司随着__年__年的到来,龙腾虎跃,飞速前进!

推荐访问:转正 品质 五篇 品质转正总结【五篇】 品质转正总结(精选5篇) 品质转正工作总结范文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