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五篇】【精选推荐】

2023年度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五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6-24 18:4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范文第1篇【关键词】体验式学习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为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秉承教学“尊重个性,为发展而教育”的办学思想,我们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尝试以“体验式学习”为主导理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五篇】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 德育课程 教学模式 创新

为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秉承教学“尊重个性,为发展而教育”的办学思想,我们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尝试以“体验式学习”为主导理念,构建“经历与体验――观察与思考――探究与归纳――生成与感悟”的课堂教学模式。

“体验式学习循环”包含四个环节,即⑴具体体验;⑵观察、反思;⑶形成抽象的概念;⑷在新情境中检验。这四个环节分别代表了4种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亦即感知学习、反思性学习、理论学习和实验;把这四种学习方式统一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学习最佳效果。

本模式旨在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任务是努力营造一个轻松高效的课堂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学习,师生共享课堂学习的快乐。为实现这一目标,通过“经历与体验――观察与思考――生成与归纳――检验与感悟”四个环节层层推进,让学生体验学习快乐,不断学有所获。这一模式的实施过程涵盖以下几个环节:

步 骤 学习/教学策略实例

经历与体验 角色模拟、案例学习、实地考察、亲身体验、演示

观察与探究 小组观察、探究活动、集体讨论

生成与归纳 学习内容的生成和分享、传递和归纳

积极的试验(检验与感悟) 工作学习体验与感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一、“经历与体验”环节

这是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根据活动情境的体验,获得知识并产生相应的感悟,受到情境的影响并对情境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某一框时,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经历体验”某框内容。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学习,如讲解介绍、做实验、角色扮演等。比如根据《哲学与人生》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的课程内容,我们设置“交往的秘密”课堂体验活动,让学生和自己最喜欢交往的人和最讨厌交往的人分别相处五分钟,说出或者写出与他们相处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和感同身受的体验,才有兴趣去学习这个主题,才会主动地思考观察,为后面的深入学习做积极的准备。

二、“观察与思考”环节

在这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描述自己的体验活动,对自己的体验进行分析、反思,明确自己在体验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情境对自己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在此环节,教师可以设置多种活动情景,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法,可用讨论、辩论等形式进行教学,充分锻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张扬学生个性。

学生的主要活动是:1.看和想(发现学习材料中有什么,思考其中的为什么,我该怎么做)。2.写和说(整理自己的看法,积极发言,与同学老师探讨)。3.答和问(回答课内有关试题,质疑课本、老师、同学的观点或提出新问题)。

教师的主要活动是:1.适时引导探究进程。2.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讨论,发表见解。3.鼓励、肯定、评价学生表现。比如:“交往的秘密”课堂体验活动中,根据学生前面的人际交往体验,观察思考并讨论为何有的人是大家喜欢交往的人,而有的人却是大家“敬而远之”的人,人际交往的秘密在哪里等等。又如“矛盾推动人生发展”这框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活动情景让学生探究:以“成长的烦恼”为情境,①李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怎么解决这个烦恼呢?②当其他同学怂恿李同学去网吧玩游戏时?该怎么办?③网络游戏有哪些利和弊?学习和游戏该如何取舍呢?学生经过思考、小组讨论并发表观点,甚至展开辩论,提出质疑,同时还可以提出问题让同学探究,解决身边实际问题。

三、“生成与归纳”环节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对自己的经历的回顾和反思,试图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自己发现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因果解释,并对知识的生成进行归纳和总结,再形成抽象的理论。

这一环节,学生主要活动是:1.归纳学习要点,反思学习体会,总结学习收获;2.记下课堂中师生互动交流的精彩亮点;3.结合所学内容进行训练,巩固生成。

教师的主要活动是:1.补充完善学生归纳的观点;2.提醒学生捕捉新信息新问题(即课堂中的亮点);3.拓展延伸,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比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学会合理消费”的教学中,教师可选派各小组发言人归纳“消费小贴士”,及时记下各组发言的精彩观点。再由科代表收集各组观点组成“消费宝典”,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巩固生成。

四、“检验与感悟”环节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新的情境中对自己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实际检验自己的理论的合理性、可靠性。如果自己的理论得到检验,学习过程可能暂时告一段落,学习者把自己的理论发现迁移到其他情境中进行应用。

这一环节,学生主要活动是:1.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检查是否对自己有帮助;2.整理自己的收获与感悟,形成并指导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3.在实践检验中重新发现问题与矛盾,进入下一个学习的循环。

教师的主要活动是:1.引导学生将正确的知识学以致用;2.启发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其他的学习和领域中去,举一反三;3.对学生发现的新问题与矛盾进行梳理与准备。

如在“交往的秘密”课后,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际交往秘密进行检验,是否适用,还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本节知识点的学习,并形成和升华自己的人生感悟。再如“学会合理消费”的课后,布置学生收集父母及身边的人的有关消费经验在班上交流,自己组织一次消费实践演练,感受如何做到合理消费,做到学以致用。

五、收获与总结

体验、探究、生成、检验四个环节环环相扣,是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也是课堂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表现形式,“体验”是前提,“探究”是关键,“生成”是目的,检验是升华,“体验学习”的课堂模式最大的亮点是能给学生提供合脚的“鞋”,以利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的释放,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给学生提供合脚的“鞋”。“鞋”不能太小,太小会限制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释放和发展;“鞋”也不能太大,太大会使学生感到探究的问题过于笼统,陷于迷茫,失去学习探究的方向,同时也失去了兴趣和动力。教师设计的课堂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探究问题,同时课堂气氛又能允许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总之,只要我们恰到好处地运用“体验式的学习”理念,尽量在笼统与直白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勇于实践,不断完善,德育课同样精彩。

【参考文献】

[1]张英.提高中职德育课实效性的探索[J].成才之路,2011(16).

[2]斯砚斐,提高中职校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J].机械职业教育,2009(11).

[3]冯戈.试论快乐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4).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范文第2篇

一、积极参加区中心教研组的活动,认真学习领悟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理念。

本学期,中心教研组组织开展了六次教研活动。每次我都能按时积极地参加,认真学习省综合实践暑期新教材培训指导思想,认真领会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认真听课评课,认真参加综合实践课例交流。特别是在第二次教研活动中,我就上一学期组织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情况,向全区综合实践教师和相关的信息技术教师做了经验介绍,获得大家的好评。

这学期,三、四年级都开设了综合实践课,我能和刚接手这门课程的教师加强交流和沟通,能和年级组内其他教师加强联系,加强了学科间的整合,增加了与家长的联系,将这门新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尽个人的领悟做好宣传工作。

二、认真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实践活动,将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理解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行动中。

资源包中安排了四个单元的实践内容,我根据每周一节课的有限课时,根据学生的需求,确立了“漫话交通工具”和“与书为友”这两个单元为本学期的实践活动内容。我制定了教师指导实践活动的方案。在组织每一次的活动前,做到有引导;
在活动中,做到跟踪指导;
在活动后,安排展示交流。实实在在地落实实践活动的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体验,获得感悟。例如,在“漫话工具王国”这一单元,学生有去修车铺去调查自行车、摩托车的部件、构造的,有去公交车站点看路牌、调查公交车线路的;
有去搜集交通安全标识的……当学生个人或是以小组的形式展示成果,获得奖励时,真正获得了参与实践的情感体验。

三、建立综合实践网站,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本学期,在区中心教研组的要求下,我在组织实施选定的“与书为友——学会读书”这一实践内容时,建立了综合实践网站。带着“新课程要求学生在每一个学段都要有一定的阅读量,3-4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落实课程标准,仅仅在课堂阅读是不够的,必须要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使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何在阅读中获得收益,这要有阅读的方法,才能产生量和质的突破,才能获得真正的情感升华。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就是要使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阅读方法。”这样一个设计意图,我确立了实践活动目标(1、学生在“热爱中华文化,博览群书,使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结合,提高人文素养”主题思想的影响下,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在亲历亲为中丰富知识,学会读书的方法,提高读书的质量。2、学生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安排了主题实践活动内容(读书调查、摘抄欣赏、名人读书、读书名言、读书剪影、课文资料、读书心得、实践体会),认真地落实活动实施的每一步。比如,学生全部注册,经历了近一个学期的过程,学生登陆二千多人次,发文篇数达到近1500篇。

四、取得的成绩、反思。

通过建立的综合实践网站,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即使元旦放假在家,有的学生还自发的上网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如,学习并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方法,通过上网下载、链接,扩大了阅读量,学会了一点对资料的收集处理的知识,电脑操作的熟练程度得到明显提高。从情感体验上,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认识。本次在区综合实践网站评比中我校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范文第3篇

1 信息与学科整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要突破课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信息来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填补教材“空白”,使信息成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这种探究性学习方式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学生通过主题性、探素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和谐发展。

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产生了较强的探究欲望,别人读书是为了挣钱、做官、吃饭――然而却为什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问题促使学生通过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各种途径,千方百计地收集查阅了大量有关中国人当时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兴趣和能力。接着又开展了“立志的原因”主题活动,学生根据要求对自己已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 感悟与朗读结合,探索语文教学途径

如果说学生的语感能力体现为学生突出的语文学习智力特征的话,那么朗读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它极为重要的基础。朗读应该成为小学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应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所有的认知与感悟都不是教师施与的,而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语文实践获得的,真正把探究的权利交给了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 课内与课外结合,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范文第4篇

[关键词]磨课;
青年教师;
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3-0021-02

[作者简介]谭瑜萍(1983―),女,江苏苏州人,本科,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磨课是指在公开课或者展示课之前,在相对较小的合作范围内和一定的团队协作下,经历研课、听课、反思、重构等多环节的反复操作,以期成就一堂普遍意义上的好课,为教师自己和学校带来教学的收获和荣誉的活动。我们学校把磨课这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迁移到平时的学科教研中,以此来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华丽转身――变特殊为常态的磨课

之所以把磨课活动迁移到平时常态的学科教研活动中,是因为学校管理者看到了磨课对促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它可以弥补以往大教研组活动交流互动少的缺陷。学校按每个学科教师的人数组成若干学科研究小组,每个小组每学期进行几轮的磨课活动,每一轮由2至3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磨课过程中对课堂教学进行网络现场直播,现场听课、评课与网络评课同时进行,不同研究小组的教师可以同时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如此多样的研究,如此浓烈的氛围使磨课为我们的教研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我们的磨课所关注的不再仅仅是“课”,而是关注教师在教学各个组成部分中的表现,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去审视、交流、评价和提出建议,这也重新定位了磨课的价值。

二、本质蜕变――变磨课为“磨人”

青年教师的成长关乎教学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未来。常态化磨课活动的开展正是要在学科教学中完善对所有青年教师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为了一堂优质的课,活动中大家关注方向和内容的改变真正促进了“人”的改变。

(一)“磨心”

一颗信心。当青年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感到自己无法获得长足的进步、没有方向时,他们完成自我专业成长的信心就会被包裹起来,表现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是唯教参或他人是尊,缺乏自我身心的浸入。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磨课活动不再是只针对课堂,而是直面教师。常态化磨课分析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关注的是青年教师对学科教学的认识、教学内容的挖掘和展现、教学过程的实施和管理。经历交流和引导后再进行多次的课堂历练,青年教师感受到的不再是重复劳动的劳累,而是一次次近在眼前的提升,这个过程重新点燃了他们自我成长的信心。

一颗童心。青年教师虽然也懂得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由于他们缺乏一颗童心,导致他们难以从儿童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无法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样的行为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水平的原地踏步。因此,在磨课中引导青年教师转变和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也是重要的环节。让青年教师通过观看录像观察自己的课堂,观察自己课堂中的学生,观察那些学生在学习中的喜怒哀乐,那些从冲动到默然的表情深深触动着每一个青年教师。与学生换位思考去审视和挖掘教学内容,放低自己的位置去关注学生课堂的表现和生成,这是青年教师在磨课中感受最深的转变,这就是童心的力量。

(二)“磨性”

一份悟性。学科教学是否真正有效依赖于教师自身对教学本身的感悟。感悟教材文本、感悟教学内容、感悟教学的价值是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组织教学的基础。而这样的悟性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打磨,这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靠他们自身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的。磨课可以说是培养青年教师悟性的快速通道。青年教师完成教学后的磨课集所有教师的经验于一身,为每个青年教师提供了一顿感悟的“大餐”,这让青年教师可以体悟到不同的方向,眼界不再拘泥于教参和自身,这样的感悟会让青年教师真正走上专业成长的道路。

一份灵性。学科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体现,而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份灵性。有灵性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关注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的同时灵活把握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让课堂始终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青年教师缺乏刻意的关注和有效的措施,因此这份灵性始终处于待开发的状态。磨课活动可以启迪教师的灵性,每一位参与磨课的教师都是课堂上的另一双眼睛,每一个细节都会被这一双双眼睛捕捉到,通过课堂的回放和大家的探讨,大大提升了授课教师的课堂捕捉能力。同时,“我会这样处理……”,这样的交流会增强大家对课堂的处理能力,伴随着课堂打磨活动的持久进行,灵性的课堂不再是名师的专利。

(三)“磨形”

教师只有将自身的心理、情感、思维等特质与教学行为融合,才能创造出既符合学科特点,又符合学生特点的生命课堂。这就是青年教师最终要完成的“形之构造”。

外显之形。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生命的交流,缺乏教师个性的课堂与缺乏学生个性的课堂都是不可取的课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教师的个性被自己埋没时,每一位参与磨课的教师都是他们最好的伯乐。“你的语调让学生很喜欢!”“学生就是跟着你的思维在思考!”“你憋着自己的笑容,让自己、让学生、让我们听课的教师都很难受!”一句句提醒让青年教师们关注到了自己的个性,懂得了自己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来源于哪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教学名言不仅仅是在说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更是在说教师的生命个体发挥自身特点、塑造有个性的课堂的重要性。

内在之形。很多青年教师在模仿名师的教学时往往不得要领,这是因为他们无法观察到掩藏在名师成功课堂表面的课堂立意。仅仅是有个性的课堂不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终目标,当外显的个性包含自己独特和正确的教学主张时,课堂才是最好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把自己对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正确理解融入到外显的教学形式中就是对课堂内在之形的打造,是生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标志。在磨课的过程中,在骨干教师或者外聘专家的指导下,青年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到他人正确的、成熟的教学理念,同时,青年教师通过自我不断地磨练和平时课堂教学的感悟,可以时刻审视自己对教学的理解,慢慢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主张。这样的主张只要符合学生的发展,符合学科的要求,那就必将能够促进青年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常态化的磨课已经不是单纯地为课而“磨”,而是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果说“磨心”是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教学信心的话,那么“磨性”就是对教学技能的锻炼,“磨形”则是对教学风格的打造。无论是哪个环节的培养,只要我们在磨课的过程中多方位、多渠道地去打磨,必定能实现磨课真正的价值。实实在在地让青年教师在磨课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有意义的教学体验,是使他们更好地走向专业发展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范文第5篇

一、民族文化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其次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
最后要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这样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我们要关注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民族文化有效性教学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以干瘪的思想取代文化知识中原本灵性飞扬的个性解释,而是要采取各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地接受本该拥有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实现有效教学。

二、语文民族文化教学的现状

长久以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课堂上对涉及民风、民俗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即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文化中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语文教学在让学生学会遣词、造句等一些基本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增强文化意识,增加民族文化知识的积淀。

三、民族文化有效性教学探索与实践

(一)实施“走近古诗文苑”工程,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

我们通过“经典民族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针对薄弱环节设计教学方案。其中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是一个最普遍的突破口。

1.在诵读中品味。

诵读的过程不单是言语的实践。陈平原说:“所谓‘诵读’,其实也不仅是记忆,而且有理解,在抑扬顿挫中理解古诗文。一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换几口气、变几个调,念得惊心动魄,腔调不一,则各具特色。”诵读外在地表现为朗读、吟诵、背诵,内在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感知、理解、分析、体悟、意会、品味等种种心理活动共同作用的过程,是情感体验和智性玩索的过程,根本上是对人的“自得”、“自悟”的诉求。

2.在体悟中积淀。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讲:“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所以我们要肯定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心灵随着诵读的反思、深入安放到文本世界中,去自我体验、自我感受文本承蓄的情感、意绪,去自我发现、自我探究文本蕴含的真义、哲思。

学生的体悟与感受或许因其人生经验的匮乏而显得肤浅和片面,但却是他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体现了人的精神的无限开放和自由,这恰恰是教育的价值所在。但也要注意,当学生因没有积淀而无从感起,无法入悟,陷入一种混沌、焦躁的心理状况中时,教师应及时点拨,或“知人论世”,或旁敲侧击,促使学生与文本所写猝然碰合,如在茫茫夜海忽见灯塔,浩浩沙漠遽遇清泉,心境豁然开朗,情爽神怡。

例如,我们可开展“走近古诗文苑”学习工程,在开发方案中为学生开列书目,使学生自觉运作,并尝试采用以下对策帮助学生的诵读和体悟:

①每日语文课前学生轮流交流一首古诗文。

②每周利用课余时间诵读至少三首古典诗文。

③每周学校的读报写字课写一张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

④争取每月开设一节有关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导课。

⑤每学期结束进行学习成果小册子制作、文学作品阅读网页制作、心得体会写作等总结性比赛,并开设展览专栏。

实施“走近古诗文苑”工程,旨在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

(二)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现在的学生接收的流行事务占主体地位,他们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一种排外和蔑视,对外来文化十分崇拜。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些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本民族文化的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境。

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短时间内产生共鸣,有利于学生自主走进文本。如《故宫博物院》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教师在教授这篇说明文时可用精美的图片和录象再现那恢弘的场景,使学生得到视觉上的满足后有兴趣阅读、探索文本。

2.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文化特质和特殊的审美倾向,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掌握,使之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例如,民族精神文化特质大体包括文天祥《过零丁洋》、陆游《示儿》中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文化情怀;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建功立业的创业精神;
屈原《离骚》、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坚韧乐观的不懈追求;
陆游《卜算子・咏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天人合一、悲天悯人的崇高情怀。另外,民族审美倾向中的“月亮”、“雨”、“杨柳”、“梅花”、“春草”、“落叶”、“浮云”、“鸿雁”、“长亭”、“羌笛”等这些自然万物已经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自觉深入地阐释传统的精神特质和审美意象系统,对中学生的个体文化心理构建,对民族情感和人文情怀的强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探索“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新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程赋予的新内容。在学习课文前,应要求学生主动搜集、理解相关文化知识,在搜集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在自主的前提下鼓励、引导学生集体参与问题的讨论、共同编订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探究古汉语的词法、句法;
探究课文中蕴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
探究课文中的民俗风情、民族情结。

只要我们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那么新教材中那“庄周梦蝶”的浪漫、“塞翁失马”的哲思、“夸父逐日”的执着、“五柳先生”的洒脱、“紫色丁香”的愁怨、“大江东去”的奔放和“弃医从文”的愤懑,都能透过一堂堂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里,学生可以穿梭时空,跨越国界,与人类的文化大师们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拥抱,在主体间性的澄明而敞亮的生命对话中,使自身的个性获得张扬,灵魂得到“诗意的栖居”。

(三)创建语文民族文化研究性学**台,加厚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

据调查,大多数学生都想读文化典籍,却没时间和针对性的阅读材料。为了消除这个弊端,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我们可以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借助乡土教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建专题网站等,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1.开发校本课程。

本课程要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知识内容,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们生活的城市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品味。

2.开展语文学习交流班会。

每周开展一次语文学习交流班会,交流读书心得,深入对作品的研究。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影视资料,针对同一话题在班会中展开讨论。例如,在教学《杨修之死》时,播放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品《三国》”,很能激发学生阅读整部《三国演义》的兴趣,加强学生的解读文本的能力,又为学习交流打下基础。

3.创建专题网站。

推荐访问:感悟 收获 课程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五篇】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精选5篇) 网课的收获与感悟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