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教师幸福感论文【五篇】(范文推荐)

教师幸福感论文【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6-23 16:3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教师幸福感论文范文第1篇1、法律层面《教师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作为推动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法律依据,对高等职业教育和教师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纵观这三部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幸福感论文【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教师幸福感论文【五篇】

教师幸福感论文范文第1篇

1、法律层面《教师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作为推动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法律依据,对高等职业教育和教师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纵观这三部重要的法律,其中与幸福感联系最为密切、最为核心的“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城市教师住房和建设、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以及“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
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休养。”等三条明文规定在现实操作中很难得以全面、彻底的贯彻和落实。

2、高等职业教育本身方面与一些西方国家在专科层次教育中授予副学士学位相比,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没有设定所谓的副学士或相当的学位,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院校是没有学位授予权的,因此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质量等方面与本科院校相比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别。而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学制长、起点高,不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传授构建一定程度的知识体系,有一定的区别,同时还未享受一些中等职业教育方面的倾斜、支持、优惠政策。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中职教育的发酵馒头,发展战略、地位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尴尬。而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内,还进一步分为高专和高职,二者又分别倾向于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更是显示出了其复杂性。另外,与相同在校生规模的本科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因层次低,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均拨款等一系列指标上都有明显的缩水。而且限于高职院校办学层次低,国家在制定教学、科研等方面支持和资助方面明显就会向本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倾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职院校教师因自身发展需要向本科学院和综合性大学流动。

3、社会层面社会层面对高校发展及高校教师幸福感的主要影响是由于高职院校层次相对本科学院及综合性大学要低,其办学历史、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往往比他们要低,得到社会认可度就显得相对要低。每年新生报考程度、新生报到率就远低于本科高校,这就是最为直接的反映。

教师幸福感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州市;
技工院校;
教师;
教育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10-03

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幸福感是反映社会个体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参数。自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受到重视,幸福感也成为积极心理学一个活跃的研究课题,如何促进个体获取积极的生存状态和实现幸福受到广泛的关注。

关于“幸福感”,国内的学者大多数采用美国学者Diener的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是建立在快乐主义哲学基础上,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①教育幸福感也是建立在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之上,但教师教育幸福更多关注教育工作活动,指的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可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职业潜力的状态,是在教育中体现健康人格,寻求自我实现,以及由此所感受到的积极的情感体验。②

关于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较多,但针对技工院校教师的教育幸福感的研究不是很多。广东省的技工教育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技工院校教师的生存状态、职业体验如何?本文旨在了解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的教育幸福感现状,为提升技工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水平提供依据。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对广州市内的省属和市属的5所技师学院的部分教师进行调查。调查采用整体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得到有效问卷52份,回收率96.2%。在52份问卷中,男教师占34%,女教师占66%;
平均教龄9.89年;
大专学历1人,本科学历40人,硕士及以上11人;
在编教师33人,长期聘用教师16人,临时聘用教师3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问卷采用张陆编制的《教育幸福量表》③,该量表经过严格的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该问卷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教龄、学历、所教学科等;
第二部分职业倦怠,共有三个维度,包括热情枯竭、精力枯竭和职业成就感丧失,共18个项目;
第三部分是教师教育幸福,共有7个维度,分别是教师认同感、人际和谐度、教学控制感、个人成长性、工作自主性、教育价值感和积极情感,共28个项目;
本量表采用的是李克特LIKERT五分量表,选项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全部数据采用SPSS 20.0 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

(一) 教师教育幸福的基本现状

为了考察技工院校教师在各维度上得分的状况,采用单样本T检验,将各维度的项目均分与中点分数3进行比较(见表1)。教师在教育幸福各维度上的项目均分介于3.12~4.56之间,教师教育幸福各维度项目均分均显著高于中点分数3。

教师教育幸福总分由七个维度项目相加而获得,每个维度最高分为5(完全符合),最低分为1(完全不符合),因此,教师教育幸福总分最高可能分为35,最低可能分为5,中点为21。在本调查中,总体而言,教师教育幸福得分高于中点,教师教育幸福感处于一般水平,其分数介于“说不清”和“比较符合”之间,但未达到“比较幸福”水平。

(二)职业倦怠总体情况

职业倦怠和职业幸福感是一个相反的概念。通过对职业倦怠总分和教育幸福总分进行相关分析(见表2),职业倦怠和教育幸福相关系数为-0.320,p

考察教师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得分的状况,首先将正反向分进行转换,分数越高,说明职业倦怠程度越高。然后,通过单样本T检验,将各维度的项目均分与中点分数3进行比较。教师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的项目均分介于2.4~3.19之间(见表3),教师在热情枯竭和职业成就感丧失均分显著低于中点分数3。但精力枯竭略高于平均分。

职业倦怠总分由三个维度项目得分相加而得,每个维度最高分为5(完全符合),最低分为1(完全不符合),因此,职业倦怠总分最高可能分为15,最低可能分为3,中点为9。在本调查中,总体而言,教师职业倦怠得分低于中点,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较低,其分数介于“说不清”和“比较不符合”之间。

(三)教师教育幸福感的性别差异

将性别与职业幸福感与职业倦怠的各维度进行方差分析(见表4),可以看出,所有p值均大于0.05,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男女教师在职业幸福感体验和职业倦怠体验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四)教龄与教师教育幸福感分析

为探讨教龄和教师教育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教龄和幸福感总分和职业倦怠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教龄和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436,p

(五)不同院校的教师教育幸福感差异分析

通过将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和职业倦怠的各个维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所有P值均大于0.05,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是,通过院校与幸福感总分和职业倦怠总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校与教师职业倦怠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p

(六)教育幸福感的学历差异

为探索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师在教育幸福感体验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将学历与职业倦怠总分和教育幸福感总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可以看出,学历和职业倦怠存在显著正相关(p

(七)不同科目和不同身份教师教育幸福感差异分析

科目设置有两项:一项是公共基础科,一项为专业科,即教公共课的教师和专业课的教师在教育幸福感体验上是否存在差别。另外,在教师身份上设置了三项:在编、长期聘用教师及临时聘用教师。通过T检验和方差分析,公共基础系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幸福感体验上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不同身份的教师在职业倦怠和教育幸福感体验上也无差异(p>0.05)。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对广州市技工院校的教师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

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现状 技工院校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幸福感现状是衡量技工院校教师群体职业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处于一般水平,还较乐观。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较低,其分数介于“说不清”和“比较不符合”之间。但精力枯竭维度略高于平均分,显示技工院校教师承受着更多的工作负荷和工作压力。另外,通过分析数据,得出教育幸福感和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人口学变量与教师教育幸福感的关系 在本次调查中,人口学变量包含性别、教龄、所教学科、学历、所在学校、教师身份。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男女教师在职业幸福感体验和职业倦怠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差异。(2)公共基础系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幸福感体验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不同的教师身份在职业倦怠和教育幸福感体验上也无差异。(3)教龄和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教龄越长,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教龄和教师整体幸福感存在负相关系,即教龄越长,幸福感体验越低,职业倦怠越严重。该结果与利用该问卷对中小学教师调查结果完全相反,这与常识判断也存在很大出入。一方面,因为时代变化,教师的自我认同感降低,另一方面,技工院校生源大多是高考或中考的“失败者”,技工院校教师在教育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但社会对技工院校学生的认同感还有待提高,这些因素都影响到教师教育幸福感的体验。(4)学历和职业倦怠存在显著正相关,但和教育幸福感体验没有相关关系。说明学历层次越高,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幸福感体验越少。(5)不同院校的教师职业倦怠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相关关系,但与教育幸福感不相关。通过比较每个学校的职业倦怠的均值发现,管理越宽松的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越低,而正在进行转型、改革的学校,特别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学校教师承受更大的压力,职业倦怠程度较其他学校更大。

(二)建议

技工院校教师的教育幸福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业生活和技工教育的质量。那么,怎样才能让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拥有更多的教育幸福感体?笔者特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学校实行人性化管理,建立良性的支援机制 学校要实行民主化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主动权和自由度。能重视教师的意见,邀请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以人为本,而不是僵化思维。提倡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用各种规章制度将教师“控制”起来。关注教师的心理生存状态,利用不同的激励机制,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另外,学校建立有效的支援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为教师创设充满吸引力的文化氛围,让教师产生归属感,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

教师自我调节 技工院校教师要认识到技工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性,培养职业教育的使命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专心本职工作,将教育作为可以奋斗终生的事业。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对技工院校教师的认同感 心理学研究显示,社会支持比较缺乏的人群,不良的适应和行为方法较高。技工院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也需要纳入社会支持系统中,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提高教师整体的声望,提高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和技工教育的重视程度。另外,增加教师收入,提高教师住房、医疗方面的待遇,减轻教师的生存压力。同时,可以成立全国性的职业教育教师组织,给教师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注释:

①苗元江,龚继峰:《超越主观幸福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5):16

②③④张陆:《中小学教师教育幸福的结构及测量》,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参考文献:

[1]曾瑜.成都市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22-29.

[2]曹建强.酒泉市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35-40.

[3]郭虹君,朱成科.我们离幸福还有多远-试析教师幸福感的失落及追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3-4.

[4]咸桂彩,王玥,金景鲜.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调查[J]职教论坛,2011(36):83-91.

[5]王洪明.市郊中小学幸福感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5):508-510.

[6]陶维东,陶晓丽.粤西地区新入职高中教师主观幸福感调查[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8):120-123.

[7]张陆.中小学教师教育幸福的结构及测量[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8]苗元江,龚继峰.超越主观幸福感[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

教师幸福感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幸福事件 权重 微教学 概论

在“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局限在向大学生党员灌输价值论、认识论,还应该关注大学生党员的课堂情绪、态度等思想问题,即关注大学生党员幸福,建设幸福高校。这种趋势是符合“社会GDP”建设潮流的,本文试将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做权重设置,并将此理念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去,期望加强“微教学”“微课堂”的调整改革,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对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所起的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背景梳理: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

幸福研究渐成热点,但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的权重设置还存在缺失。知网检索主题词“幸福”,出现82787次,表明幸福是时下热点,与幸福相关的检索词主要集中在“社会幸福”“幸福观”“幸福学”“幸福度”“幸福论”“幸福原则”“幸福生活”“个人幸福”等研究领域。同时,“非幸福”“亚幸福”“焦虑”“抑郁”等精神层面的问题也是幸福相关的研究领域。著作方面,1988年,陈根法、吴仁杰的《幸福论》;
1996年,陈瑛的《人生幸福论》;
2005年,江畅的《幸福与和谐》;
2005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等,都是较有代表性的著述。

相对于幸福定性研究,幸福定量研究则相对薄弱。定量研究幸福的成果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国外。美国心理学者A.坎贝尔等人1976年编制幸福感指数;
美国心理学家福代斯1986年编制幸福量表,亦称“Paychap调查表”;
国内幸福的定量研究主要存在于幸福指数设置,广东是全国第一个编制幸福指标体系的省份;
著作方面,主要有2001年,钟永豪、林洪、任晓阳的《国民幸福指标体系设计》,2005年,邢占军的《测量幸福――幸福感测量研究》;
2009年,于传岗的《幸福度量学与我国农民幸福问题的度量》。研究的时间也显得比较滞后。

在社会幸福的定量研究中,高校领域的幸福定量研究较少。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侧重点在于高校幸福定量研究。在幸福关键词基础上,知网检索“高校”,出现915次;
高校幸福事件权重设置层面已经存在零星闪光点,比如:学生幸福感的测量、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师生满意度调查、师生主观幸福感调查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教学中存在相关情景教学、角色体验。比如:2001年,赵伶俐、潘莉的《高校学生对教学、任课教师和课程满意度的调查》;
2007年,杜军、张欣、何宝平的《大学生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姜永杰的《学生幸福感的测量研究》,邱秀芳的《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实证研究》;
肖听华的《硕士研究生幸福感及其提升策略研究》等等。

从上述研究可见,目前,在高校幸福定量研究中,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未形成系统,基于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的“思政课微教学”工作还是空白。党的十强调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针对在社会稳定、和谐时期加入党组织的80后、90后大学生党员要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他们这个群体,没有经历过革命、改革关键历史时期中的大开大合、风风雨雨,心理相对脆弱,却又需要肩负起振兴民族、拥抱中国梦的伟大使命。知网检索90后大学生党员,出现9次,表明当下“党建”政治热点遇到了90后大学生党员群体这一现实冷点,亟需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应该关注大学生党员的幸福研究,因为,幸福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安宁与生理上的无缺陷,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来言,幸福也是一种战斗力。

二、具体内容: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以及思政课“微教学”跟进

具体内容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应该如何进行;
二是基于前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微教学”跟进,可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来加以说明并展开探析。

1.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幸福事件?什么是权重?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长期过程。暂且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将“莫名其妙的”幸福与“准确”的事件结合起来理解;
二是将“增强型幸福”与“弥补型幸福”结合起来理解。展开对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的研究和编制,是提高大学生党员幸福感的一个手段,也是提升大学生党员精神素养的一个抓手,目的是引导社会不断深化对大学生党员幸福的认识,并以此汇聚民意、凝聚建设幸福高校的共识,激发研究和探索幸福高校建设路径的热情。同时,对于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与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师生共同话题交流,具有较强的意义。

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主要是基于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连环比率法和特征值法等主观赋权法确定,较多依赖于专家经验,将大学生幸福事件权重进行了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划分,其中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3个。对于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的叠加问题、群体幸福行为、聚合行为、个体幸福性格问题、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相关问题未作体现,但是这些问题不容忽视。

在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的一级指标中,高于平均权重的主要有大学生党员学习相关、大学生党员经济相关、大学生党员政治相关、大学生党员生活相关,低于平均权重的主要有大学生党员环境相关、大学生党员个人相关、语言节假日相关等等。其中,学习相关主要涉及课程成绩、奖学、爱好特长、四六级英语、计算机、其他学习事宜;
经济相关主要涉及就业因素(包含兼职、勤工助学在内)、家庭因素、创业因素、其他经济事宜(如助学金等);
大学生党员政治相关主要涉及入党、进入学生会、进入班委、其他政治事宜;
大学生党员文化相关主要涉及社团活动、网络、娱乐、其他文化事宜。除上述权重类别外,其他依次为大学生党员环境相关主要涉及校园内环境(宿舍、班级、专业、体育、娱乐环境)、校园外环境(社区环境、城市环境、省份环境);
大学生党员个人相关主要涉及外貌、健康(医疗服务)、其他事宜(权益保障、法律咨询)、节假日相关、旅游、集体活动、其他节假日事宜(走亲访友等)。

在这些指标中,有些属于比较凸显的,容易判断。比如与专业、基础课程考试相关的具体事件;
与个人爱好、特长相关事件;
与四六级、计算机等等级考试相关的事件;
与就业准备、意向、选择、办理、毁约等事件相关;
与创业相关事件;
与社团、学生会加入、工作、压力以及期望等相关事件;
与消费、投资、收入等相关事件;
与网络世界接触相关事件;
与个人外貌相关事件;
与个人健康相关事件;
与个人节假日安排相关事件;
同时,也存在一些指标属于隐性,不容易判断。比如与家庭成员沟通、供养、积累性以及偶然性因素相关事件;
与党组织加入动机、竞争、过程、教育、管理等事件相关;
与娱乐相关事件。整理分析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有助于我们教师、党务人员了解学生党员的幸福氛围,对于开展工作,对症下药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2.基于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的“思政课微教学”跟进

大学生党员往往是带着非幸福事件与幸福事件的复杂情绪进入课堂,非幸福事件产生消极情绪,容易产生破坏性的教学后果,而相反,幸福事件则往往取得积极的情绪,容易收获建设性的教学效果。系统梳理“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微教学”改革,是课题组根据之前调研结果,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经验,结合现阶段各方面意见初步拟定的框架。设置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指标体系,确定幸福观测点(如四六级英语考试时间点与成绩公布时间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微教学”介入,解决时间段内大学生党员最专注的思想问题,进而消除大学生党员对课程、任课教师的抵触感,以便心情舒畅地幸福进入学习和考试。

梳理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发生,要求教师把握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的一般规律与偶发事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进行微调、设置情景,比如,在每一次课程开始前期,精心设置开场白,用包装过的思想去化解同学的心头压力、焦虑、抑郁等问题。这就要求增强内容弹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为课程安排实践转向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通过课程的“微教学”安排,实际上是建立了一种师生沟通的课堂专用渠道,通过长期的调整,大学生党员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一上思政课就会将注意力从“枯燥的理论学识”转向“生活、幸福相关的现实生活”,再加上“微教学”情景后面的理论总结,荤素搭配,我们有足够的信心讲“这是一节成功的思政课”,久而久之,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受欢迎程度与实效性。提高大学生党员课堂内幸福感,促进主动学习。教材上的观点论述是静止的,大学生党员的幸福感受是他们自己的,但课堂上的四五十分钟却是大家的(包括教师与同学),在这里,我们需要积极地去调动大学生党员思想深处的幸福事件,促进其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静止的教材观点变得活跃,让大家共享幸福的课堂生活,并使原来困惑的思想得到升华。

比如,可以借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引导学生党员善于去看待、总结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
通过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道路,引导学生党员做事要有恒心与毅力;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引导大学生党员要敢于自立、自强,相互激励做好准备:做事必须了解国情、校情、个人情况等等。结合课程教学,有针对性地结合大学生党员思想层面的困境,设置一些课程跟进。在教学中与学生党员勤于沟通,让学生党员感觉到这种“熟悉”的感觉,课程是与生活不可分的,政治融于生活当中,生活中处处折射出政治元素,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使得大学生的情感压力得到疏散、缓解。

三、目标所得:基于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的“思政课微教学”跟进

基于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的“思政课微教学”跟进,主要存在以下目标:

目标一:设置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指标体系,确定幸福观测点(如四六级英语考试时间点与成绩公布时间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微教学”介入,解决时间段内大学生党员最专注的思想问题,进而消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任课教师的抵触感。

目标二:基于目标一,梳理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发生,要求教师把握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的一般规律与偶发事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进行微调、设置情景,比如,在每一次课程开始前期,精心设置开场白,用包装过的思想去化解、舒缓同学的心头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要求增强内容弹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为课程安排实践转向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

目标三: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微教学”安排,实际上是建立了一种师生沟通的课堂专用渠道,通过长期的调整,大学生党员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一上思政课就会将注意力从“枯燥的理论学识”转向“生活、幸福相关的现实生活”,再加上“微教学”情景后面的理论总结,荤素搭配,我们有足够的信心讲:“这是一节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久而久之,就无形中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受欢迎程度与实效性。

目标四:提高大学生党员课堂内幸福感,促进主动学习。教材上的观点论述是静止的,大学生党员的幸福感受是他们自己的,但课堂上的四五十分钟却是大家的(包括教师与同学),在这里,我们需要积极地进行去调动大学生思想深处的幸福事件,促进其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静止的教材观点变得活跃,让大家共享幸福的课堂生活,让大家体会学习也是幸福的。

目标五:拟解决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没有量化,没有权重,没有规律可把握的矛盾。大学生是一个“思想体”,不是单纯的“教学对象体”,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当中理应把握好当学生党员的幸福理念,并且将其重视起来。将其逐步量化,形成教学风格,总结出成果。

目标六:拟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效果“正确却不精彩”的矛盾。一堂精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应当有学生们的笑声,应当有师生探讨问题的声音,应当有不同观点的交相呼应,应当有对现实问题探讨的恋恋不舍,最重要的是,应当引起大学生内在的一种求知冲动与理性分析,所有以上“应当”,都是基于大学生党员自身的幸福情绪得到调动,大学生党员的非幸福情绪得到控制。

目标七:拟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同学们印象中较差的矛盾。这种矛盾大多是先入为主的抵触观念在作祟。解决这样的矛盾可以通过“微教学”进行试验、改观,即通过“微教学――转移非幸福情绪――激发兴趣――理论升华――主动求解――获得学识”等过程,进而实现印象转变,学理论不苦也幸福。

总起来看,设置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可以确定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的观测点,进而有助于把握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发生规律,便于进行思政课“微教学”的安排,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内容,增强教学弹性,增添课堂活力,增加师生共同话题,拉近师生关系,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幸福指数,促进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接受与消化,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另外,也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思想形成的规律,有助于教师提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新规律。最终,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归属感、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以及自身战斗力。幸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建设幸福高校是一个共建共享并不断深化的长期过程。展开对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的研究和编制,是提高大学生党员幸福感的一个手段,目的是引导社会不断深化对大学生党员幸福的认识,并以此汇聚民意、凝聚建设幸福高校的共识,激发研究和探索幸福高校建设路径的热情。对于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与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师生共同话题交流,培养思政课上的大学生党员幸福,具有较强的意义,因为他们能传染其他学生,团结其他学生。

参考文献:

[1]陈根法.吴仁杰著.幸福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陈瑛主.人生幸福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3]参阅:http:///gn/2011/03-31/2943014.

shtml.

[4]江畅.幸福与和谐[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教师幸福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ERG理论 教师幸福指数 路径探究

***在2007年接见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说:“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这句话既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教师提出的殷切期望,也说明当前教师职业群体出现的职业心态问题引起了高层的警觉和重视。事实是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一个没有幸福感的教师是无法给予学生充足自信的,教师的幸福关乎国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近来,国内上海、深圳等部分城市率先将幸福指数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因而对教师这一职业群体幸福指数的关注迟早会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鉴于此,笔者基于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视角,拟就如何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进行路径探究。

1两个重要的核心概念

1.1 ERG理论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Aldefer)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他认为,人们共存在三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因而这一理论被称为ERG理论。

1.2教师幸福指数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所谓幸福指数,它是衡量民众感受这种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是对人们常说的幸福感的一种量化,是人们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其生活状态所作的满意度方面的评价。幸福指数作为评价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既体现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满意度,也日益成为各级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教师幸福指数指的是教师职业群体对自身幸福感的量化,是依据教师的价值标准对其职业生活状态所作的满意度评价。

2ERG理论的内涵、特点与现实意义

生存的需要与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有关,它包括马斯洛提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指人们对于保持重要人际关系的要求。这种社会和地位的需要的满足是在与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中达成的,它们与马斯洛的社会需要和自尊需要分类中的外在部分相相对应。最后,奥尔德弗把成长发展的需要独立出来,用来表示个人谋求发展的内在愿望,包括了马斯洛的自尊需要分类中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层次中所包含的特征。

2.1ERG理论的内涵。三个内涵概念:①需要满足,即某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越少,则这种需要越为人所渴求;
②需要加强,即较低层次需要满足得越充分,对较高层次的需要越强烈,需要将指向更高层次;
③需要受挫,即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受到抑制,人们对较低层次需要的渴望将更加强烈,遵循满足上升、挫折倒退的规律。

2.2ERG理论的特点。三个特点:①对需要层次的顺序并不强调,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或者没有这种上升趋势;
②当较高级需要受挫时,可能降而求其次;
③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会减弱,还可能增强,这与马斯洛的观点有点不一致(如图1)。

2.3ERG理论的现实意义。根据ERG理论,人类有三个层次的需要: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和成长的需要,层级依次提高。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在满足了低级需要后,人们就会随之产生更高级的需要,并且需求可以跳跃式发展,也就是说从生存的需要直接跳到成长的需要。同时“挫折―倒退”说明,如果不能满足较高级需要,人们会把欲望放在较低级需要上(如图2)。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人们“生存的需要”基本满足,转向“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和“成长的需要”(可同时进行)。但因各种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大部分人难以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难以完全实现“成长的需要”,转而寻求满足“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ERG理论为教育管理者提供的重要启示是:①要找准教师在生存、关系和成长需要上最迫切的的职业需要,实现最佳的激励效果;
②要重视教师高层次的需要,尽可能满足其相互关系与成长的需要,从而提供持久的激励动力;
③要注意教师需要的转化,根据满足上升、挫折倒退的规律,防止需要反弹,避免挫折和后退。ERG激励理论对研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潜力和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教师幸福指数。

3教师幸福指数的现状分析

截至2011年9月8日,《现代教育报》与人民网教育频道联合推出了“教师的幸福指数”调查,共有13342名教师参与,结果仅有2%的教师感到很幸福,16%的教师感觉比较幸福,55%的教师感觉一般,26%的教师感觉自己比较不幸福。标,涉及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等);
B类指标,涉及情感范畴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包括精神紧张程度、心态等;
c类指标,指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金忠明把十对矛盾冲突归结为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来源,具体来说,教师因职业倦怠导致的幸福指数现状表现如下:

3.1生存需要压力大,生活满意度低,职业倦怠普遍。教师的“生存的需要”不仅包括ERG理论提到的吃饱、穿暖、、安全,还包括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包括图3中A类指标提及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和生活质量满意度。原因是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反差、理念先进与评价体系落后的对峙、社会转型与教师知识更新周期缓慢的纠结、工作负担过重与教师承受能力有限的并立。

3.2相互关系和谐度低,心态和情绪愉悦度低,缺乏幸福感。根据ERG理论,教师“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体现在和谐与娱乐两个方面(见图2),当赞誉与现实的背离、新时期“好教师”标准与传统标准的冲撞、圣人标准与常人心态的交织、角色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不符,教师的和谐愿望被打破,就会出现“受挫一回归”转向庸俗化倾向的娱乐层面。导致教师的c类指标出现问题,即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偏离常态,教师的心灵智慧难以控制职业倦怠,面对压力和挫折时产生如下不良情绪:容易激动、愤怒;
常常觉得压抑和苦闷;
情感减退乃至情感耗竭。一旦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出现问题,会对教师产生三个负面作用,即影响正常的能力表现、人际关系、身心健康。教师精神快乐下降,幸福感会不足。

3.3成长发展的需要难以满足,身心健康问题突出,幸福指数不高。教师“成长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可以体现教师的价值,还可以通过获得荣誉来实现希望,从而精神快乐。现实是教师的自我抱负水平高与工作能力储备不足的反衬、高精力投入与低成就感的落差以及教师职业特性的自身矛盾,将出现ERG理论提出的“挫折―倒退”。如果教师自身和学校以及社会不能合作构筑阻绝职业倦怠的“防火墙”,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会更为突出,幸福感下降,幸福指数不升反降。

4提升教师幸福指数的路径选择

从教育实践和文献研究来看,对教师职业幸福指数影响的主要因素涉及20个,分别是待遇、人际关系、劳动强度、专业自、专业素养、物质生活环境、硬件建设、稳定感和安全感、社会声望、生源与家长素质、评价体系、学校制度、学校声誉、社会期望、教材质量、课程资源可开发和可利用的程度、婚姻家庭、教师健康、职业认同、政策层面,这20个因素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在价值排序上可能会有所不同,即对不同教师的影响程度会不同,这取决于每个教师的价值观、生存境况、生命境界。但可以肯定这20个因素对所有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或多或少会产生影响,影响到教师对职业的安全感、认同感、成就感以及最终的幸福感。清醒地理解和认识这些教育情境中影响教师生命质量的因素,有助于找到提高教师职业生活幸福指数的一些着力点和“抓手”,并在ERG理论视角下获得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指数的正确路径。

4.1学会减压,关注生命本体,满足教师生存需要。从学校和社会方面来看,要关注教师的生命体,为教师提供各种支持系统,满足教师生存需要所涉及的生活满意程度。从教师个体自身来说,教师要想在重重压力下得到解脱,除了需要学校、社会的支持外,更要学会自我调控。减压有十招:学会倾诉;
自我解脱;
学会遗忘;
要有理想;
建立自己的博客、微博;
注重过程淡化功利法;
众人面前理智法;
更新环境自我调节法;
音乐与生理保健法;
自信自主激励法。从满足教师生存需要出发,外部社会支持与教师自身有效应对相结合,实行内外部调控管理,用社会支持系统三要素构建“学校宏观调控管理”和“教师自主调适管理”,分别从社会支持系统外部“环境、制度、培训、辅导”的调控和内部“自学、自省、自律、自娱”的干预角度,提供调节压力增强教师幸福感的策略,可以极大的缓解压力,减轻职业倦怠,从而提升教师的主观幸福感。

4.2心理疏导,营建和谐环境,促进教师身心健康与专业化发展。教师“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因职业倦怠而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到幸福指数的高低。只有自己学会心理调控,才能化压力为动力,找到职业幸福感。面对教师职业不幸福的压力,有四招可以进行调整:满足心理需要;
营造和谐氛围;
实施人文管理;
促进专业发展。可操作的策略是:一是针对教师应急水平聘请专家或设立援助机构进行专题培训和指导,建立心理辅导室,尝试提供心理服务和心理咨询,提高应急水平,即:①提倡发展性心理辅导(互动互助,干预矫治,调节心理压力与自育自助,学习预防,改善心理品质);
②开发校本群体辅导资源与开发教师自身教育资源相结合。具体做法是:矫正心理(行为)问题、开发心理潜能、指导人际互动技巧。首先,引导教师加强自我反思,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促进专业化发展,培养职业幸福感。学校在制定近期、中期、远期发展规划时,要把教师专业发展、人生发展的目标作为重要内容来规划,让教师通过对一个个目标的奋斗和成功,去追求职业的幸福并享受幸福。其次,引领教师转变观念和改善健康状况,增强幸福感。做法是:多读书,增强底气;
多创新、增强灵气;
多练功,增强骨气;
多交流,增强和气;
多保健,增强福气。

4.3主观营造,客观满足幸福,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孙英认为:“幸福是对于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高兆明认为:“幸福的体验,就是对做人意义、价值的体验,就是对于做人状况的体验,就是对于作为人的存在的自由而健康发展状态的体验。”另一方面快乐是幸福的前提,刘茨林认为,幸福是对人生有重大意义的快乐,日常生活中的快乐只有与人生价值和目的相联系,只有与人的至善至美的幸福相联系,才能获得人生的意义。教师的幸福是在教育场景中自身需要得到满足后的一种感受(包括心理的与物质的),是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教师的幸福也称教育幸福。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意义的体味构成教师的幸福感。教师是一种社会角色,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而教师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最朴素的概括就是教书育人,因此,尽管教师的幸福与其它因素有关,但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来源: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教育研究。教师的幸福有主观幸福和客观幸福之分,是物质幸福、社会幸福和精神幸福三者的统一。要使教师幸福,除了教师自身满足的主观幸福,更离不开学校社会满足的客观幸福,追求幸福是教师一项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营建教师幸福要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着手:①客观满足幸福。做法是:a.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c.人性化的管理。②自我营造幸福。做法是:口,做一名师德高尚的人;
b.关心自己,保持健康体魄;
c.走科研之路,做一名创造型教师;
d.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用成就来演绎幸福人生。

近年来,教育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国家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这种关注重点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态势的判断。而对于最能反映教育民生问题的教师职业幸福指数的关注程度不断上升,反映了教育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正在对教师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产生最强有力的影响。笔者基于ERG理论视角对如何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指数的路径研究,必将为政府部门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孙成志主编,新编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1:105

2韩振峰,幸福指数:社会评价的新指标[M],人民日报,2011~09~21

3胡君辰,徐凯,ERG理论视角下的员工情绪管理[M],人力资源管理,2008,6

4张扬,内容型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意义与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2007,(11):172-173

5金忠明,林炊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83~112

6齐晓勇,教师健康手册[M],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

7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

教师幸福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师 职业幸福感;
现状;
 策略

一.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

有研究者分别研究了从幼儿园到中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认为“经常或总是能体验到幸福感”的大致在21%一50%之间,“从没体验到幸福感的”由7%到46%不等。笔者曾调查中小学教师“如果再有选择职业的机会的话,愿意再选择教师职业”的不到35%,“感觉从事教师职业不幸福”的接近50%,他们普遍感到教师职业“累、枯燥、委屈、不被理解、没有成就感、待遇太低”等。

二. 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一)来自各方的压力压缩了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空间

1.经济收入偏低。虽然现在教师的收入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总体来说偏低。大部分教师的经济总收入来自工资,其福利待遇很少。而且,不同地区间的工资收入差距大,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的收入差距也大,造成教师失落感。

2.社会压力越来越大。来自社会的压力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社会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将孩子成功的希望寄托在教师的身上,而学校又直接将教师教学成绩与工资、奖金挂钩,加重了教师的紧张感和压力。第二,对教师的道德水准奉献精神期望值高。要求教师要安于清贫,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 “蜡烛”,教师言行稍微不妥,就遭遇道德上的上纲上线。教师们感觉成了过街老鼠,含辛茹苦却不被理解,自然觉得百般委屈,产生厌教情绪。

3.师生关系的紧张。尊师之风整体日下,教师很多时候得不到学生及其家长应有的尊重与理解;
学生及其家长打老师的事例还真不少,老师被打后学校源于社会一边倒的舆论,无论是否是老师的错,通常都是老师向学生道歉,使教师有严重挫败感。

4.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教育频道,对90964名公众进行了“中国教师健康状况调查”表明,54.5%的老师每天工作8至10小时,26.2%的老师工作时间甚至超过10个小时,只有19.4%的老师每天工作时间少于8小时。因为疏于照顾家庭,家人的不理解,导致家庭关系不和谐,加重教师的压力。

(二)身体状态动摇了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础

据调查,咽喉病,颈椎病,几乎是教师的职业病。而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恶性肿瘤,在教师群体中发病率也较高,且发病时间较其他行业提前。河南省平顶山市卫东区医院在教师节前后给全区1392名教师进行了体检,身体完全健康者仅28人,仅占体检教师总数的2%。不良身体状况加大了教师压力,削弱教师职业幸福感。

(三)苛求完美抑制了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追求

全球职业规划师中国地区首席培训师钟谷兰女士认为,爱不爱自己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职业幸福感。很多老师一味要求自己完美,要求学生变铁成钢。但在实际工作中面对不配合自己的学生时,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乌有。那时,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会非常强烈,职业幸福感就会削弱甚至消失。

三. 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策略

(一)回归教育本意,培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土壤

教育的本真意义就是使人幸福,其终极目的是让人生变得更美好,是唤醒探索真理和追求幸福的生命力量。只有教育者本身幸福,才会在职业活动中把幸福传递给被教育者,让学生幸福地成长。当前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应试教育的体制,让教师在工作中缺少心灵上的自由、情感上的舒坦、行动上的机智,更多地表现出职业焦虑、情感压抑和工作低效。

(二)关注教师地位,夯实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础

关注教师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社会政府为教师成长创造物质条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教师产生幸福感的前提。第二,关注教师的社会地位。各级政府都要满腔热忱地支持和关心教育工作,满足人被尊重的需要,从而为教师产生持续的幸福体验打下基础。

(三)和谐教育环境,把好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关键

第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以关爱教师身心健康,注重教师和谐发展,提升教师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既要有科学性合理性,又要人性化人文化,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去衡量教师的劳动成果。第二,社会舆论媒体应该还原教师作为“人”的本来面目。不能因为一个教师有问题就以一概全地贬损整个教师队伍,要实事求是地报道;
也不能把教师祭到神坛,给教师戴上沉重的精神桂冠。社会多一份理解和宽容,教师便多一份和谐幸福!第三,校园环境要和谐。学校给人以一种宁静、祥和、健康、进取的氛围,要在美化、净化、人文化、人性化等方面做文章。第四,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重要保证。领导与教师之间,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校内部和外部之间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才会感到愉悦,才会有幸福感。

(四)提升实现自我,开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钥匙

教师幸福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对职业和生命的热爱。教师内心要有教育信仰,追寻职业幸福与尊严 ,超越纯粹物质欲望的追求,从职业中获得精神自由,精神有所依托,心灵有个家园,实现自我,充实人生,感受到幸福和美的存在,彰显了生命的价值。这是教师获取职业幸福感的力量源泉,是开启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杨小芳 《构建和谐教育生态环境,实施和谐教育教学活动》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报 . 2008-12第542期.

[2]《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思考》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8-1).

推荐访问:幸福感 教师 论文 教师幸福感论文【五篇】 教师幸福感论文(精选5篇) 教师的幸福感论文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