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沟通艺术论文【五篇】(完整文档)

沟通艺术论文【五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6-23 13:2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沟通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管理沟通;七要素;八字诀一、把握管理沟通“七要素”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前提1.把握目标。确定沟通目标的意义在于:分析整个沟通过程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针对沟通前众多的信息,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沟通艺术论文【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沟通艺术论文【五篇】

沟通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管理沟通;
七要素;
八字诀

一、把握管理沟通“七要素”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前提

1.把握目标。确定沟通目标的意义在于:分析整个沟通过程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针对沟通前众多的信息,沟通者必须组织一个清晰的概念传达给受众,才能实现有效沟通。这个清晰概念的组织包括:确定目标、明确观点、安排具体内容。沟通目标不仅要按指导性和咨询性策略进行,还要明确总体目标、行动目标和沟通目标。既要界定好总体目标、战略、策略和任务之间的关系,又要明确主导目标,善于在主导目标的规范下,考虑如何把对方的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最后的行动目标和沟通目标。

2.分析信息源。在沟通中,信息源即信息的发送者、沟通主体、沟通者,即:分析谁发起这个沟通的行为。在沟通分析过程中,沟通主体关键要明确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在什么地方?我能给受众什么?沟通主体分析是解决“我是谁”以及“我在什么地方”这两个问题。沟通主体分析“我是谁”的过程,就是自我认知的过程;
而分析“我在什么地方”的过程,就是自我定位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是确定可信度的过程。而解决好信息源的问题,则是沟通主体建立可信度和确定沟通目标的过程。因此,信息源始发沟通过程,确定沟通对象,选择沟通目的。

3.组织信息。为了使信息顺畅地传递至听众并使其易于接受,策略性地组织信息是至关重要。即重要内容应放在开场白还是置于结尾需要仔细斟酌。如果在开头就阐述重点,称为直切主题。由于直接切入主题能更快、更容易地为听众所接受,故在商务场合中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如果在结尾说明重点,则称为间接进入主题,即采用循序渐进、逐条分析、最后推出结论的方法,以缓解具有排斥心态者的抵触情绪,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转变其态度。为此,要善于运用信息策略。信息策略是管理沟通的第三个重要环节,成功的沟通者在每次沟通发生之前,首先要考虑如何完善沟通的信息结构。信息策略的制定,关键在于解决好怎样强调信息、如何组织好信息这两个问题。

4.了解听众、服务听众。成功的管理沟通是听众导向的沟通。在沟通前应该了解听众背景:他们是谁?他们了解什么?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怎样激励他们?做好这四点主要是在与听众沟通前要认真预测听众是积极的还是被动的?是主要听众还是次要听众?他们对于沟通的主题了解什么?他们需要哪些新信息?听众对所提供信息感兴趣的程度?如果听众对沟通主题兴趣浓厚,就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对于那些对沟通主题兴趣不大的听众,就应该设法激发他们的热情,征求意见并诱导他们参与讨论。沟通客体分析是成功管理沟通的出发点。要善于运用沟通客体策略,重视伦理道德在管理沟通中的作用。

5.沟通背景(环境)分析。现代企业优化管理沟通,必须重视环境分析,建立环境分析机制,既要经常分析内部环境,又要分析外部环境,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要特别重视对沟通过程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分析:一是心理背景,包括沟通主体自己的心情和沟通主体对于对方的感受和态度,避免由于偏见与好恶而出现偏差。二是物理背景,即沟通发生的场所。特定的场所能造就特殊的沟通氛围,如与上司沟通时,在上司的办公室沟通与在厂区的花园沟通效果是不一样的。三是社会背景。对不同的社会角色,善于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与模式,处理好沟通主体双方及对沟通发生影响的其他个体和人群的关系,如:上司在场与否,竞争对手在场与否,自己与他人沟通的措辞、举止会有区别。四是文化背景。它更是潜在而深入地影响每一个人的沟通过程与沟通行为。当不同文化在沟通中发生激烈碰撞或交融时,人们能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威力。

6.优选媒介(渠道)。沟通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包括口头、书面和非语言而完成的。渠道是由发送者选择的、借由传递信息的媒介物。一般来说,口头沟通渠道主要用于即时互动性沟通,沟通内容具有一定的伸缩性,无需严格记录,沟通形式活泼,富有感彩。书面沟通渠道主要用于要求严谨,需要记录备案的沟通。无论是口头沟通还是书面沟通,都可以作为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在选择沟通渠道时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来正确选择恰当的沟通渠道。在当今信息经济时代,电子信息通道出现了多样化,如现在已经被企业利用的管理沟通电子渠道有:电子数据库、电子数据交换、个人电子邮件、组群电子邮件、可视电子会议、手机及电脑与网络共同传递的电子短信息、企业内联网、企业独立网站、企业互联网、企业电子刊物等一些新渠道。从理论上讲,管理沟通应该比以前有更快的速度、更大的信息容量、更宽的覆盖面积、更高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7.重视反馈。完整无缺的沟通过程,必定包括了信息的成功传送与反馈两个大的过程。没有反馈的沟通过程,容易出现沟通失误或失败。为了检验信息沟通的效果,即接受者是否正确、完美、及时地接受并理解了所需要传达的信息,反馈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如果发送者想要沟通成功,要求接受者及时进行反馈是必要的。当发送者发现传达的信息没有被理解,就应进行第二次甚至更多次地传送。同样地,如果接受者发现发送者收到自己的反馈后,再发送回来的信息表明理解有误,则在调整了理解之后,有必要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反馈,直到确认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准确无误为止。

二、打牢管理沟通的基础:听、说、读、写

管理者作为个体,要实现管理沟通优化,要特别重视打牢沟通技能的基础,提升管理沟通的效果和效率,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口头与笔头方式,熟练驾驭笔头和口头技能,以提升沟通效率与效能。可以说,听、说、读、写是管理者必备的基础技能,而在沟通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分别比例为:听40%、说35%、读16%和写9%。

1.善听。“倾听则明,偏信则暗”。倾听是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之一。成功的管理者大多是善于倾听的人。为了使倾听有效,管理者应该有意识地克服倾听障碍,掌握下面的倾听技巧:一要身心投入。集中精力、集中思想、积极思考、保持开放姿势是有效倾听的重要保证。二要换位思考,以增强相互理解。三要沉默是金。静静地听他人倾诉是有效倾听的最好方式。切忌自己滔滔不绝,反客为主,喋喋不休。四要听其言观其行。不仅非语言信息较可靠,而且言行一致更关键。五要适当记录。有效反馈是有效倾听的体现,管理者通过倾听获得大量信息,并及时作出反馈,这对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工作绩效具有重要作用。

2.能说。包括面谈与演讲技能。现代人都要学会沟通、表达和当众讲话(公众演讲)。“能说会道”更能适应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更适应各行各业迅猛发展的需要。面谈是人际沟通的重要形式,是管理沟通发生的交流方式。提升面谈水平,要制定面谈计划、确立面谈目的、追求信息共享、安排面谈结构和环境,以增进关系。同时,用5W2H方式准备问题,即为什么谈(why)、与谁面谈(who)、何时、何地谈(when及where)。谈什么(what)、怎样谈(howto)、谈的深度与广度(howmuch)。要做好演讲,明确演讲目的,用5W2H法做好演讲准备,设计好演讲的语言结构,包括开场白、主体观点的阐述、结尾,把握演讲的心理技能,巧妙运用演讲的非语言技巧。要讲究说的艺术,要以理义感人,注重伦理道德,说话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切忌巧言令色、强词夺理、冗词赘句。必要时,应运用游说进行说服,善于潜移默化。

3.巧读。作为一个管理者,每天要阅读的信息很多,如:报告、合同、会议资料、公司文件以及网上信息等,阅读后再传达给员工。管理者在管理沟通中掌握读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阅读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一种体现。从形式上看,阅读似乎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际活动,实质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管理者在阅读中要进行互动式的阅读,即在阅读中要善于总结、提问、阐述(澄清短文或字词的意思)以及预测(预测下文的内容)。

信息时代对传统的阅读方式提出了挑战,面对日渐繁多的信息,我们却没有足够的时间细读我们想接收的每一件事物。因此,要善于略读。略读则跳过某些阅读者完全了解的段落,从而有效利用时间。要主动阅读,越主动地阅读,效果就越好。

4.擅写。笔头沟通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沟通形式,也是现代企业最可靠的沟通方式。“口说无凭,落笔为准”。在现代企业的商务活动中,商务函件、协议、单据、申请报告等都要以笔头纪录方式加以认同。笔头沟通信息易纪录并永久保存,信息传递方式快捷并可特别关注细节,能精确用词并使相关受众能得到真实的信息。一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发挥纸张、传真(Fax)、电子邮件(E-mail)、电子会议系统(EMS)的不同作用。二要按受众导向的文字组织原则进行并根据受众特点来组织文字信息。三要提升笔头沟通的语言组织技能。把握笔头沟通的语言逻辑的最高层次、中间层次、基础层次,善于运用演绎、归纳等推理方式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四要重视笔头沟通的写作全过程,包括收集材料、组织观点、提供材料、起草文稿和修改文稿。五要把握写作特点,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言简意赅,并使读者乐在其中;
明确写作目的,按不同受众选好风格、渠道偏好及不同的沟通方式;
把握好写作的换位思考。

三、管理沟通的换位思考:望、闻、问、切

一般说来,管理沟通大都从沟通主体着眼,探索人际沟通、组织沟通的技能、包括危机沟通、跨文化沟通、与新闻媒体沟通、谈判技巧以及冲突管理与沟通技能等,这是管理沟通的基础,是管理沟通的根本和关键所在。笔者认为,为了优化管理沟通,发展管理沟通的换位思考,有效引进中医的望、闻、问、切,善于从医生对病人的探询、沟通诊断的角度以对受众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了解,深入地、全面地通过对受众的调查、研究、分析,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促进管理沟通更臻完善,是十分有益的。

1.善“望”。医生对就诊病人的“望”,是用其工作经验、医学学识、社会阅历对病人的观察,观察就诊者的脸色、舌苔、年龄、病态或姿态,从其表面进行初步观察,进而结合看病人病历、倾听病人的倾诉,有一个初步的判断。现代企业的管理沟通引进“望”,既要站在信息者的角度,观察受众的表情、心态、谈吐、言行,以窥测其愿望、需求、爱好,又要善于从受众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观察信息者的目的、态度、信息可信度、对受众的尊重度等,以便从两个角度、各个方面来优化管理沟通。相互交往,不仅要看对方的表情、着装、气质、风度,还要看其眼神,透视对方眼睛后面的神情,能入木三分而一叶知秋。进而,受众对信息者表达其希望、渴望、盼望、愿望;
信息者则应深入了解受众的各种愿望与要求并尽力满足。这种从观察的“望”发展到了解对方的各种要求的“望”,是管理沟通理念提升及运作的进一步完善。

2.广“闻”。医生的“闻”在于听诊,认真倾听患者说话的声音、咳嗽、喘息、谈吐,进而“嗅”患者的气味、体味等,以综合感受来自患者的信息,“望”“闻”结合,进一步分析、观察其病情、病源,做到心中有数。现代管理引进“闻”,既要与前面的“听”相结合,善倾听,切忌只听而不闻;
更要善妙听,听出对方弦外之音,看对方欲言却止而听出其半句话;
“望”“闻”结合,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耳闻不如一见”,能洞察出“闻所未闻”的稀罕信息;
“闻”“嗅”结合,更应提高管理者的经济嗅觉、文化嗅觉、政治嗅觉。:

3.勤“问”。“问”是医护工作的重点。不仅要问现在的病情、病状,还要问病史、药物过敏史、就诊史等。亲切、自然、美好、关怀的语言,会消除患者的顾虑并给患者带来亲切感,增加信任度。语言交流是管理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管理者要勤“问”,善于向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致以亲切的问好、问候、问安,应问寒问暖、问长问短以表达关心致意;
还要善“问”,善提问题,善有水平的提问题,无论是问津、问难,都要恰到好处,把握分寸,切忌问道于盲;
要做到“不耻下问”。回答问题既要对受众一视同仁,问候、答问都要在语言、表情、态度、动作中表达亲切的关怀,又要诚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问”与“答”是双向交流,双向交流要力争“双赢”,以诚信、诚实、诚恳追求管理沟通优化。

4.深“切”。“切”在医疗中既是深入调研、全面分析的过程,又是诊断处方的过程。既要在望、闻、问的基础上进行手诊、切脉、听胸部腹部及进行必要的化验、医疗器械检查,更好综合分析、全面诊断,还要掌握一些边缘科学知识、如心理学、行为医学,用以分析患者就诊的心理变化,以进行更好的行为护理及对症下药。现代企业管理沟通引进“切”的理念与技能,将实现管理沟通现代化的飞跃。“切”意味着“接”的艺术,亲切地接待、接见,深入地接近、接触,诚恳地接受、接应、接头,是优化管理沟通不可或缺的;
对管理沟通相关的事、物、人过程等,要善于“切”磋,切磋琢磨可提高管理沟通水平及深度、广度。管理者才能更全面地思考、探索、逻辑推理,以提升管理沟通水平。“切”要做到深切,多用心思考。

良好的沟通,不仅优化不同主体之间信息正确的传递,使组织的正常活动得以维系,也促进人们之间的关系融洽,使组织获得超越职能的凝聚力。良好的沟通既要善于将管理沟通“七要素”与“八字诀”优化组合,使之在沟通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满足沟通的主体、客体、信息传递媒介及提高编码系统的效率、效应的需要,又要善于换位思考,从对方角度、从医生治病诊断的角度出发考虑沟通问题,促进沟通更完善、完美,促进管理沟通现代化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魏江,严进,等.管理沟通:成功管理的基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沟通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院校;
整合;
审美教育;
沟通;
意境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关于艺术的基本解释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1]艺术是相通的,无论哪一门类的艺术,都是在现实生活的土地上,开出的美丽花朵。在高校,尤其是艺术院校,不少学生有一个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只有自己所学的专业,如音乐、舞蹈、绘画等等才是艺术,而“大学语文”课程只是为了修得学分,通过考试的一门课程而已,对于艺术来讲是可有可无的。因此,“大学语文”的授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大学语文”课程与自己所学的艺术是相通的,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印证的。当然,要让学生从心里真正明白这一点,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尽如人意,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入审美教育思想。

审美教学在自身的完善过程中尝试将所有的教学因素,诸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环境等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成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活动,审美化教学力图让理性和感性、真理和美感相互协调,使人类的活动及教育教学活动“既不是通过压抑感性来实现的,也不是通过压抑理性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各种特殊手段,使感性具有文明的内容,具有人性的内容,使理性得到滋润而一改其‘灰色的’属性,理性因为有了感性的支撑而立足于坚实的根基之上,感性因为有了理性的提携而飞翔在文明的天空。”[2]

当然,艺术院校“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更有其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因为学生都正学习不同门类的艺术专业,如果能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把文学和他们所学专业进行更深层次、更广程度的整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会使他们在艺术的理解和修养乃至于艺术心灵的塑造上有长足的进步。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语言的艺术在内容上和表现形式上比起其他艺术都远较广阔,每一种内容,一切精神事物和自然事物、事件、行动、情节,内在的和外在情况都可以纳入诗,由诗加以形象化”。[3]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和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便是艺术欣赏中文学和美术的沟通和整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绘画是视觉的艺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而它们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地方都是一样的,那便是人的心灵。因此,在心灵的平台上,无论什么艺术、无论什么形式,无论最初作用于人的哪一感官,最后引起的都是同样的颤动。艺术院校学生学习专业、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作用,不应该仅仅是学会吹笛子、弹钢琴、写文章,而应该学会用这些工具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从而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学习艺术的目的是通过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中的真、善、美,滋养、塑造我们的心灵。所以,在心灵的平台上整合文学和其他艺术,在艺术院校大学语文的课堂上,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那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整合文学和其他艺术呢?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有关理论分析,对此进行了课堂调查、思考和探讨。

一、心与心的沟通

要进行审美教育,要整合文学和其他艺术,首要是沟通。沟通当然不仅仅是老师和学生的身份所设定的 “老师讲,学生听”这样一种单调的、生硬的关系,而是在教师和学生、教材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有机的联系,也就是情感的沟通。建立这样的沟通,当然是由老师主动进行的。首先老师要投入自己真诚的感情,要发自内心地去爱学生,有了这样的爱心,便是建立良好沟通的开始。无论是严格的批评或是适度的宽容,都有了一个情感的基础和平台,学生心里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对学生来讲,要和老师形成良好的沟通,重要的是对喜欢老师或对老师感兴趣。笔者调查过7名语文较好的学生,问他们喜欢语文的原因,其中5名学生都说因为喜欢当时的语文老师,认为授课老师“博学”或者“幽默”甚至“酷”。的确,不少学生都是因喜欢语文老师才爱上语文课的,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通过种种方式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笔者刚开始上大学语文课的时候,一般都是按部就班介绍学习方法、本期内容、教学大纲等,但发现效果并不好,学生显得提不起兴趣。后来笔者上课时压缩了这部分内容,而增加了介绍自己的时间,讲自己的经历、兴趣爱好甚至个性……,我发现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还不时发出惊叹声,也对眼前这位老师有了兴趣,进而对即将开始的大学语文课有了期待。从心理学上讲,人与人见面,第一印象是最重要的。大学语文老师的第一节课,也许是最重要的的一次课,需要老师尽可能展现自己的魅力和才学,甚至穿着也要从学生的审美期待去考虑,大方而时尚。还有,语文教材中的那些作者名不仅是单纯的文字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就像是古今中外无数伟大的心灵呈现在我们面前,与他们沟通也是语文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共同的任务。所以在课堂上不仅要讲他们的作品,也要讲他们的生平,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他们的伟大,也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平凡甚至缺点,了解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会痛苦、会欢乐,也会愤怒、嫉妒或者恐惧,这样,书本中的作者名字就活了起来。总之,老师对学生抱有爱心,学生对老师、作者通过了解、熟悉进而产生兴趣,这便是成功沟通的第一步。

二、格式塔式的互动

现代心理学有一个重要的流派是格式塔心理学派,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德国心理学家维特海默从研究知觉入手,认为人的知觉是以整体的方式进行的,有一种把事物完整化的倾向。完整的结构,或者说格式塔的建立可以说是人的心理本能,相反,破裂的结构常常表现为问题、焦虑甚至病态。[4]如果将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就需要构建一个格式塔、一个完形。所有的完形中,圆是最理想的完形。在课堂上,如果只有老师“填鸭式”的讲授,而没有学生的反馈,无论老师多么卖力,都只是一个半圆、一个破裂的结构。只有有了学生的反馈,才会有另一个半圆,才会将破裂的结构弥补,形成一个完整的圆——这就是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记得有一次上课时,笔者讲苏轼的《江城子•记梦》,读到“尘满面,鬓如霜”一句的时候,突然很动情,不禁哽咽,所有同学都静静看着我,……那一次课效果很好,同学们都被词中痛彻心扉的夫妻思念所打动,有的同学说想起了某部电影,有的同学说想起已去世的外公……情感上的互动让课堂变成老师和同学共同创造的由美好感情组成的艺术的“场”。当然,也有知识上的互动。激发同学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想象力,这样的互动,不仅让同学确认、复习和修正已有的知识,也能把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起来,这样印象就会更深刻,知识也会更牢固。

三、文学和其他艺术的整合

艺术是相通的。不久前,中国国家大剧院里举办画展,把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放在一起,这是艺术的创造性实践,实际就使不同概念的艺术有机会相互借鉴、吸取和融汇,最后整合在一起,使艺术的表现力更丰富,生命力更强。就如公孙大娘舞剑、担夫争道、航夫划船等等,是书法笔法借鉴的佳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不同的艺术在心灵的层次上达到统一。所以,艺术的相通性是艺术的本质特征。

      在我们大学语文的课堂上,同学们几乎都具有不同的专业技能。笔者尝试用这些艺术作品的意境和文学作品中的相似意境进行比较和表达,达到沟通整合的目的。譬如,音乐专业的同学学习苏轼诗作《有美堂暴雨》,在朗诵时,便选取了一段表现暴风雨的交响乐配乐。撼人心魄的听觉体验和诗中大气磅礴的场景融汇在一起,带给老师和学生一种酣畅淋漓的艺术体验;
在为美术专业的学生上课时,笔者会尽量选取著名国画、油画来诠释文学作品中的意境;
在面对戏剧专业的学生时,讲解文学作品时,会刻意提示其中的戏剧化元素,而讲解戏剧作品时,一般会要求学生进行课堂扮演,而其中对话场景蕴含的诗意也是重点讲解的内容。这样,不仅让学生对用语言构成的文学作品有了像视觉、听觉的鲜活感受,对自己专业的作品的意境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然,这种比较和沟通是初步的,要真正达到的“整合”是一种融会贯通,需要的是心灵的全情投入。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通过个体的心灵产生,然后作用于大众心灵的。心灵是艺术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唯一平台。当艺术家的心灵产生喜悦、愤怒、忧伤等情感的时候,他们会通过文艺的形式表达出来。我们在欣赏他们的艺术品时,我们的心灵就会产生和他们当初一样的喜悦、愤怒、忧伤……这便是共鸣——不同心灵以同一频率颤动。[5]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表达人类的不同情感,不同的艺术形式也可以表达同样的情感。譬如,我们在欣赏戏剧《窦娥冤》,阅读《红楼梦》“黛玉葬花”,聆听阿炳的《二泉映月》的时候,不禁会潸然泪下,因为其中都蕴含着相同的情感——悲伤。这样,相同的情感、相同频率的心灵颤动就将不同的艺术形式连接起来了。所以,在欣赏文学作品时,笔者会特别强调学生心灵的投入,去感受作者、主人公的情感,同时,尽量用别的艺术形式演示、欣赏,来诠释相同的情感,这样,音乐专业的学生欣赏《二泉映月》的时候,耳边不仅听见阿炳用音符演绎的悲凉人生,心中也可能出现 “黛玉葬花”那些优美的文词,也许眼里会浮现窦娥那有冤无处诉的形象……不同艺术在我们进行艺术欣赏的时候,通过相同的情感体验,进入同一个审美想象空间、同一个意境。不同艺术之间形式的区别消除了,不同艺术在相同的意境中被整合,久而久之,这样的整合会提高我们的艺术感悟力和创造力。这样,当我们再进行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的时候,就不会仅仅注意到形式和技术的准确,而自然会把情感、意境贯注其中,引发心灵的共鸣。那时,音乐不仅是准确的音符、娴熟的技巧,文学也不是华丽的辞藻、千变万化的形式,而是心灵的颤动。

在这样的心灵共鸣中,学习艺术的学生才更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而不是仅仅技术娴熟的“匠人”。同时,在不同种类艺术融会贯通中,心灵感受到艺术的丰富、伟大的思想和情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我们的学生便能够从懵懂少年成为具有美好情感、高尚思想的真正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杜卫.美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黑格尔. 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沟通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辞源》对“科学”的定义:“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哲学是二者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南。”“自然科学又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以及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空间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等应用科学。”对“艺术”的定义:“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通常包括诗歌、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艺术设计等内容。有人认为科学是理性的,艺术是感性的,并且它们的研究手段也有所不同,怎么能够进行二者的沟通?艺术与科学之间是有一条空间地带,而实际上这条地带还很宽广,但是它们之间终究还是有很多的交叉点,而恰好正是这些交叉点使得艺术与科学之间是可以沟通的。

1 艺术与科学的共通之处

艺术与科学之间有共同性所以可以沟通。共通之处成为二者沟通的前提。艺术与科学最终的目的都是造福于人类的,普希金说过“科学家和作家的队伍,不论其性质如何,总是处于教育冲锋和文化进军的前列。”由此可见,在人类文明的前进过程中,艺术家和科学家都起着重要作用。wWw.133229.cOm当然,每个艺术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都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完成使命的,但是他们的劳动成果是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努力中实现的,结果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科学家和艺术家不仅最终目标是一致的,而且他们掌握客观世界的方法,创作过程本身以及反映世界的手段都是非常接近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艺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醒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已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反映越普遍,艺术越优秀。科学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抽象的叙述越简单、推测的结论越准确,应用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它们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通过这些前人的论述可以看出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而这种紧密决定了二者之间是可以进行沟通的。

艺术和科学都是追求真,善,美的。通常情况下,人们尽力在创造的事物中表现自己的思想本质和高度智慧,艺术和科学均是人类创造的,所以其中肯定包含了人类的高度智慧,而真善美就是其中的一项。爱因斯坦说“我虽然不能证明科学真理必须被看作是一种其正确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理,但我毫不动摇地确信这一点。无论如何,只要有离开人而独立存在的实在,那也就有同这个实在有关系的真理;
而对前者的否定,同样就要引起对后者的否定。”毕加索说“我们都知道艺术不是真理。艺术是一种让我们明白真理的谎言,至少是能让我们了解真理的谎言。艺术家必须知道让别人相信他谎言中的真实性的手法。如果他在作品中只显示出他找到的并一再寻找的掩饰谎言的方法,他就永远成不了任何事情。”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物理学家,毕加索是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分别指出了科学和艺术所追求的真理。科学追求真理并不难理解,但是对于艺术追求真理有些人会提出疑问,但是经过历史的洗涤艺术确实也是追求真理的,席勒认为艺术不仅是一种把现代病态社会转变为理想境界的手段,而且是一种能够让我们回想起幸福童年时光的东西,它开启真理的道路。

艺术家和科学家都是崇尚美追求美的,钱德拉塞卡写道“人们如何按照文学或艺术批评的方式把科学理论当作艺术作品来评价。广义相对论的情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这是一个美的理论。”由此可见他把广义相对论看作是一种艺术作品,而且把它看作是一件美的艺术作品。数学家g·h·哈代说“数学家的模式,就像画家和诗人的模式一样,必须是优美的;
这些思想,就像色彩或字句一样,必须以和谐的方式统一起来。优美性是第一道检验标准:这个世界没有为丑陋数学准备长久的地盘。”这些都有力的证明了科学理论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都是具有一种必然性的美。拉斐尔的《圣家族》这件艺术作品,画面上的每个人的位置都恰到好处,都是不能更改的,一旦更改了就不在美了。同样的道理,在某种程度上,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也是如此。只要人们认识和掌握了爱因斯坦运用的一般物理学原理就会明白,爱因斯坦只能导出这样一个引力理论,而不能导出另一个根本不同的引力结论。

2 艺术和科学沟通关系的应用

正是因为艺术和科学之间有共通性,所以二者是可以进行沟通的,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对其进行应用,进而造福人类社会。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生活。有很多人在心理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疾病,而在这个时候,有识之士引入了艺术治疗。笔者认为艺术治疗就是应用了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把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二者进行很好的沟通,并且把这种沟通运用到实践中以让人们走出困境。艺术治疗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很完备的体系,而在我国却刚刚起步。艺术治疗需要有艺术学、心理学、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够开展,在艺术治疗中,以科学手段为基础,艺术手段为依托开展治疗,这样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不至于走向唯心主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的不断进步,学科与学科之间已突破了原有的界定,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艺术治疗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而出现这么一个学科并不是偶然的,自古以来人们就时刻关注着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正是因为二者的这种沟通关系,才出现了那么多交叉学科,而往往这些交叉学科更容易取得智慧的成果。

沟通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艺作品 文艺欣赏 共鸣 沟通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1

思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文艺欣赏则是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人的生活态度,更承载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将工作、生产、生活与文艺欣赏相融合,人类发展的目标才会发生根本的转变,因此,文艺欣赏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中国是文明古国,数千年的文化沉淀衍生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因此我国自古代便开始了对文艺欣赏的研究。然而,受限于古代的技术条件,古代研究中鲜有从人的心理角度分析文艺欣赏的相关作品,而当代我国的文艺欣赏研究领域又缺少新的研究成果,因此,汲取古今相关研究的经验,解构文艺欣赏时人的思想脉络,分析优秀文艺作品的内在特质,对提高人的审美与欣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艺欣赏中共鸣与沟通的基本概念

1.人与文艺作品的共鸣

优秀文艺作品的魅力之处,在于它能通过作品营造出一种震人心弦的情境,当人被这种情境所感染,则会从心理和生理上产生一种反应,而这种反应即是人与文艺作品的共鸣。综合来说,人与文艺作品的共鸣主要有两个特点。

其一,心理共鸣是人对文艺作品的认同。任何文艺作品都是通过作品本身传达出一种思想认识,而人之所以能与作品产生共鸣,是源于对作品传达的思想认识的认同。这种认同源于人与文艺作品之间有着共同的立场,即社会价值观,文艺作品传达的善恶美丑与读者或观者的价值观保持一致,而这才是人与文艺作品能够产生共鸣的前提。

其二,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共鸣。综合来说,文艺作品是对文学和艺术的概括,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除文学作品之外,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都可纳入文艺范畴,而鉴于文艺作品的多样性,不同形式的作品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共鸣。如文学作品通常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冲击,这种共鸣会使人完全沉浸于作品营造的情境中,思维与作品的情境和情节发展高度吻合;
而音乐作品除了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冲击外,还能给人带来手舞足蹈的冲动,而这种冲动即是人与文艺作品共鸣的外露。

2.人与文艺作品的沟通

综合来说,人与文艺作品的沟通主要包含了两项内容。

首先,人与文艺作品的沟通是人与作品本身的沟通。文艺作品通过内容向人们传达了思想和立场,人与文艺作品的沟通属于非语言沟通,如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了解其内容和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文学作品的书面语言是与人沟通的主体。进而,人与文艺作品的沟通是一种单向沟通,作品内容即是它的语言,而它与人主要的沟通方式是介绍而非询问。

其次,人与文艺作品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作品只是其间的媒介。人们通过采集生产和生活中的灵感而创造了文艺作品,它承载了的人的思想,因此,人与文艺作品的沟通也属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如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通常只会被作品的内容吸引,事实上作品本身也是出自“人”手,换言之,读者与文学作品的沟通,实际上也是与作品作者的沟通。

二、文艺欣赏中提高与作品共鸣和沟通的主要方法

1.阅读文本的方法

严格来说,文艺欣赏是以文本为基础的有限创造,脱离了文本,任何文艺作品都将失去欣赏价值,因此,注重阅读作品文本,以此来体会作品中的生活色彩,是加强与作品沟通和提高心理共鸣的重要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状态,虽然各异,但也会经历一些相同的事情,如恋爱、结婚、生病等等。而文艺作品则将这些事件放大,以夸张的手法赋予其强烈的情感,给人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将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件置于一个由文本创设的社会环境之下,用平实或夸张的笔法将它们表现出来,如此则使读者与艺术作品之间产生了共同点。例如,池莉在她的小说《烦恼人生》中成功塑造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形象,主人公印家厚的性格忠厚善良,职业是一名钢铁工人,作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池莉不会设计出因外因使主人公发生命运出现重大转折的情节,而是将小说抒写的重心置于生活琐事层面,始终是用平实的笔法抒写普通人平凡的人生。

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即:优秀的文艺作品虽然贴近生活,但却又不是叙述生活的流水账。它虽然还原了生活的原貌,但却对作品的主题和内容进行了刻意的选择和取舍,而不是为了提高作品的深度而故作姿态。因此,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只有加重文本阅读,深入理解作品文本的含义,才能找到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共通点,继而也才能通过与作品沟通而产生心理共鸣,从而理性认识文艺作品的艺术魅力。

2.感知形象的方法

严格来说,世界上的事物本是抽象的,但通过人类想象的提炼,便形成了具体的概念,人们探索事物的原理,并为它们冠名,而这一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事实上,人类文明的发展不能成为艺术,但很多文艺作品的创作者却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并通过作品将它们还原,使事物变具体为抽象,而这一过程才是艺术加工的过程。因此,文艺作品是客观世界中事物的浓缩与精华的提炼,而在接触文艺作品时只有感知它的具体形象,才能加强与文艺作品的沟通,继而与其产生共鸣,发现作品的艺术魅力。

如我国古代的诗词,每一首诗、每一首词都是生活场景的浓缩和对朴实生活的艺术加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读者只有通过想象来感知这16个字的具体形象,才能读懂这句词中蕴含的深意,而这既是与作品沟通的方式,又是与作品产生心理共鸣的途径。再如,刘震云小说《一地鸡毛》采用了“平面叙述”的结构,将主人公的一举一动都置于时间、地点的限定之下,既有故事,又没有特定的故事模式,就如同生活中遇到的事,既可以预料,但又可能会出现变数,而只有通过形象感知,才能了解作品采用这种叙事结构的初衷。

总之,不将叙事方式局限于生活也是文艺作品的叙事特色。就如同生活中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形形的人,他们的性格各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范围,将这些人写进作品,则也决定了文艺作品必将具有不同的叙事风格,而每一种风格都会代表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所处的时空环境。因此,只有加强对它们的感知,才能真正找到与文艺作品的沟通渠道。

3.追溯背景的方法

明清时期很多学者开展了对某一文艺作品追本溯源的研究,如“毛批三国”、“金批水浒”等等,而鲁迅也曾发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这充分说明了人与文艺作品之间产生的沟通和共鸣不仅仅在于“人与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读者与作品作者之间的沟通和共鸣,即追溯背景,而这种方法也是提高读者对作品认识的重要手段。严格来说,大多数文艺作品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文艺作品构建中的场景来源于作者的真实遭遇;
其二是作者在作品中创造的人物角色大多有着生活原型;
其三是作者用世俗化的文本语言来突出作品中人物或事件的立体感。由此,这也决定了读者在文艺欣赏时必须要用追溯背景的方法,来了解文艺作品的年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只有这样,才能透过作品本身了解作者的价值观,进而了解作品的内涵和传达的思想态度,从而通过沟通和共鸣来透析作品的全貌。

结语

严格来说,世界上的任何艺术形式都是取材于生活,通过夸张的表现方法,将生活事件或社会现象按照其原本的架构进行加工和浓缩,最后以较为短小的篇幅展F出来,使其具有审美价值,同时又能揭示生活的本质。因此,将共鸣与沟通作为文艺欣赏的媒介,通过共鸣来树立与作品的统一价值观,继而通过沟通来加深对文艺作品的了解,既是提高文艺欣赏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了解文艺作品艺术价值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晓亮. 由”畅神”说看文艺欣赏中的感觉、联想与共鸣[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3(3):65-67.

[2] 余芳. 舞蹈语言无国界――从欣赏者角度论“舞蹈”是人类通用的语言[J]. 大舞台, 2011(9):114-115.

沟通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一、师生之间把握时间交流

师生之间沟通艺术中教师应注重时间的把握。教师可以提前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然后与利用这几分钟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询问学生这节课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了解学生对旧课的理解情况。通过这样的沟通,不但能够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同时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当然,在语文新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注重在知识讲授时对学生进行启发,不但能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能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同时,结束教学之后,教师还应注重与学生讨论本次教学,对此次教学进行小结。如此,不但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同时能够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与教师进行沟通。

二、师生之间空间交流

真正有效的师生之间的沟通应是双向沟通,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提供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意见与提出问题的平台,促使教师与学生形成双向沟通的模式。如此,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应用表达能与沟通能力,同时促使语文学习生活化。由此,教师在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沟通艺术的过程中应给予足够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这个空间里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语文学习,而教师应以指导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学习的沟通。当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应给予适当指导。而通过分组合作学习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进行,能够促使教师更好地注意到大部分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故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把握与每个学生沟通的机会,通过有效沟通,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沟通艺术的探究,能够推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充分了解与理解学生,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来,能够有效地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由此进行师生之间沟通艺术的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语文水平。

推荐访问:沟通 艺术论文 五篇 沟通艺术论文【五篇】 沟通艺术论文(精选5篇) 沟通艺术的论文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