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幼儿园教师精准扶贫【五篇】

幼儿园教师精准扶贫【五篇】

时间:2023-06-20 12:3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幼儿园教师精准扶贫范文第1篇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近年来,甘肃省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主打教育扶贫“精准”牌,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16年2月24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师精准扶贫【五篇】,供大家参考。

幼儿园教师精准扶贫【五篇】

幼儿园教师精准扶贫范文第1篇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近年来,甘肃省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主打教育扶贫 “精准”牌,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16年2月24日,教育部专门召开新闻会,介绍甘肃省开展教育扶贫的有关情况。

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2015年6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17个精准扶贫配套文件。《甘肃省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实施方案》即17个精准扶贫配套文件之一。《实施方案》是2015年至2020年我省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而在教育领域推进精准扶贫的任务书、时间表和作战图。在《实施方案》具体落实过程中,省教育厅出台实施了“7+1”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改变以往“大水漫灌式”的做法,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家庭学生的实际需要,实施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多元举措,提高教育扶贫的精准度。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针对性,为全省教育找准抓手、补齐短板、精准推进教育扶贫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和实践指引。

作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区,甘肃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全省86个县中有58个县分别属于秦巴山片区、六盘山片区和藏区等三个片区的连片特困县,还有17个县属于不在国家扶贫片区内的插花型贫困县,贫困县占比87%。全省现有417万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6%,贫困人口规模居全国第七,贫困发生率居全国第二。

教育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如何依靠教育“拔穷根”,不仅关系到全省千家万户的脱贫致富,更关系到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曾说:“教育在扶贫攻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办好教育不仅是给每个孩子创造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也是扎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帮助贫困家庭致富奔小康的长远之举。”

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是甘肃的现实,财力有限的穷省该如何做好教育扶贫这一大文章呢?甘肃省教育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对象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考评精准、保障精准“六个精准”的要求,聚焦贫困群众对接受教育最迫切、最关键、最突出的困难与问题,充分发挥教育在精准脱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精准对接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际,提出了教育精准扶贫的突破口、着力点和路线图,出台实施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师队伍、民族教育、学生资助、高校招生等7个方面的专项支持计划和《支持革命老区教育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等“7+1”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以此来提高教育扶贫的精准度,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

建立大数据平台 提供精准扶贫的“靶心”

教育精准扶贫,关键在“精准”上,如果做不到精准,不但扶贫的效果会打折扣,而且大水漫灌式、撒胡椒面式的做法还会造成新的不公。为此,甘肃省首先在精准识别上下功夫,建立起了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把好“对象精准识别关”,为各项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实提供依据、搭建平台、建立窗口。

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精准”统计平台,它汇集了各受教育阶段的扶贫对象、扶贫现状、扶持措施、扶贫效果等综合信息,具有查询、统计、分析、筛选等多种功能,能够准确反映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政策实施效果,真正实现了教育领域扶贫工作“精准建档,精准入户,精准录入,精准审核,精准分析,精准施策”的工作要求,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精准度和科学性,为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提供了有效支撑。

在“大数据”平台的支撑下,各项教育免费和资助政策“精准到人”,从而解决了以往扶贫过程中发生各种不公平现象的问题,真正为教育扶贫工作提供了“靶心”。

补学前教育短板 幼儿园向行政村延伸

由于经济社会和历史等原因,学前教育一直是甘肃省教育发展中的短板,特别是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紧缺,适龄幼儿入园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如何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让更多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幼儿有园入,入好园,是教育精准扶贫中着力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甘肃省抓住农村教育发展的“短板”,按照“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利用小学富余校舍和师资,有利于方便幼儿就近入园,有利于乡镇分级管理,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精心组织实施了《甘肃省精准扶贫学前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重点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行政村延伸。

当前,甘肃省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乡镇幼儿园1616所,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乡镇幼儿园全覆盖;
2015年建成行政村幼儿园939所,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

拿会宁县来说,其境内自然条件严酷,是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在教育扶贫中,会宁县把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突破口,开创了学前教育赶超发展的新局面。2014年实现了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
2015年实现了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
2016年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形成了以县城幼儿园为龙头,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延伸、辐射、带动所有行政村幼儿园发展的学前教育格局。目前,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幼儿园136所,在园幼儿12624人,幼儿教师775人。全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2.02%,是2011年的两倍多。

会宁县学前教育是全省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较2011年提高33个百分点;
贫困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3%。

为了支持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我省努力扩大革命老区学前教育资源,2015年优先下达资金5.69亿元,在革命老区建设1072所行政村幼儿园,支持革命老区、藏区贫困村到2017年率先实现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持续开展大学生藏区顶岗支教,每年选派300余名大学生赴藏区农牧村幼儿园实习支教。

同时,我省还制定了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和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为新建改扩建农村幼儿园配齐保教设施、配足保教人员,真正使农村孩子接受良好启蒙教育。

兜义务教育底线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促进义务教育发展是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体现教育公平的核心环节。在义务教育方面,甘肃依据“兜底线”的原则,着力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4年,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启动重大教育工程项目――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简称“全面改薄”)。

2015年,甘肃省实施《精准扶贫义务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确保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学、活动、生活等设施基本符合教学、安全和生活需要。精心实施“全面改薄”工作,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缺口,“缺什么补什么”,通过引入“第三方”督查、向市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致信等方式,督促落实县级政府责任,加大地方投入,加快项目进度。

据了解,甘肃省2014-2015年共落实“全面改薄”资金103.17亿元,占五年规划总投入的48.21%。实施土建类项目10016个,完工项目8328个;
完成设施设备类项目2970个。购置生活设施19.1万台(件、套)、图书386万册、课桌凳69.5万套、计算机和教学仪器设备等13.44万台(件、套)。

“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我省一大批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已实施项目惠及7574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88万名学生,分别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数的79.37%和在校生数的69.33%。与此同时,全省还为薄弱学校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2.98万套,在贫困地区中小学和教学点建设“班班通”教室8.4万个,3930个教学点享受到优质数字资源。

为了改善我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全面改薄”资金则按在校生数的120%向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倾斜支持,向民族地区1142所学校安排资金16.47亿元。优先支持革命老区实现所有中小学和教学点宽带网络全覆盖,所有班级“班班通”全覆盖。

此外,我省还不断加强义务教育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管理。制定《甘肃省实施意见》,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教育投入向百人以下规模学校倾斜,按百人标准补助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由每校1.9万元提高到2.29万元,保障百人以下小规模学校正常运转,确保农村孩子就近入学。

2015年,增拔补助资金1.85亿元,7920所小规模学校受益。

拔贫困地区穷根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水平

近年来,甘肃省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实用性人才,然而,职业教育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的问题依然突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广大老百姓脱贫致富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甘肃省教育厅省扶贫办《关于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提出: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到2017年,加大职业教育免费力度,提高中职助学金标准,每年有约8万名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和约4.6万名贫困家庭高职(专科)学生接受免费职业教育。逐步打通中高职有机衔接的上升通道,面向就读中职的贫困家庭学生加大高职单独招生和注册入学的比例,扩大贫困家庭学生进入职业院校的覆盖面。

《甘肃省精准扶贫职业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要求,通过多种途径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一方面,加快建设兰州新区职教园区,以推进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部级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培养贫困地区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努力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另一方面,发挥“农”字头中职学校、农林类职业院校和涉农专业点作用,广泛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增强“造血”能力。

此外,还将支持革命老区每市重点办好1-2所国家中职示范校,每县重点建设1所有特色的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

2015年,我省面向贫困县招收“两后生”6万余人,大力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培训和劳务品牌培训,年培训规模达到20余万人次,有效促进了转移就业。

建队伍建设机制 支持乡村教师发展

甘肃同全国其他省份一样,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边远贫困地区。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学校办学条件欠账多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省乡村教师队伍仍面临着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等突出问题,这制约了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甘肃省精准扶贫乡村教师队伍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出台,旨在完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甘肃省精准扶贫乡村教师队伍专项支持计划》涉及乡村教师待遇、工作条件以及培训等多个方面。如,在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方面,把贫困县乡村幼儿园教师纳入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范围,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每月享受不低于500元的生活补助。2016年,我省还把乡村教师周转房纳入保障房建设计划,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为了缓解乡村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我省不断加大贫困地区师资补充力度,按需设岗、按岗招聘、精准补充,2015年全省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7781人,其中乡村教师7461人。

在加强乡村教师培训、提高乡村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方面,省上扎实推进“三计划两工程”(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万名乡村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和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及“精准扶贫教师培训三行动”(网络与校本研修“薪火网研行动”、乡村微规模学校教师全员访名校“微访行动”、乡村学前教育教师素质提升“千千树行动”),采取送培下乡、专家指导、校本与网络研修等形式,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5年,累计培训教师13.93万人次,其中乡村教师占85%。

在全省市县具体的实践当中,秦安县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农村小学布点多、班级规模小、教师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在秦安县十分突出。为此,秦安县按照“资源共享、联合互助、集中住宿、巡回走教、深化教研、提高质量”的总体思路,率先在陇城镇建成了集食宿、办公、管理于一体的教育园区,以中心小学为主体,与全镇各小学和教学点教师建立互动联合体,实行教师走教,校点一体化管理。各小学教师集中在园区统一食宿、统一接送,园区规划4个走教片区,每个片区配备专车1辆,每天负责接送教师白天到走教区学校上课,晚上在园区食宿、备课及开展教研活动。各校课程由园区统一安排,教师由园区统一调配,全学区小学教师统一纳入园区管理,打破校际界限,按照完全小学与山区教学点的地理分布、学生就近划片入学和各小学教师的余缺情况,进行统一调剂调配,教师由“学校人”变成了“园区人”。

陇城教育园区为全镇144名教职工提供食宿,学区教师携家入住,极大改善了乡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稳定了教师队伍。教育园区运行后,变学生“走读”为教师“走教”,最大程度地解决了农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实现了教育资源山川共享,可谓一举多得。

健全资助保障体系 拓宽贫困家庭学生升学通道

为了不让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促进教育公平,我省把各项免费和资助政策精准到人,建立了全方位、多层面的资助体系。

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我省按照每生每学年1000元的标准,免除所有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保教费。2016年,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对全省在园幼儿免除(补助)学前教育保教费,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免除(补助)学杂费和书本费。同时,免除所有中职学生的学费,为贫困家庭学生每学年发放2000元中职助学金。对进入省内高职院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按照每学年5000元标准免除学费和书本费,并为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每学年最高8000元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2015年,落实各类学生资助经费17.47亿元,99.35万名贫困生受益;
发放助学贷款12.22亿元,21.06万名贫困生受益。藏区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由生均1950元提高到2168元,甘南州等12个高寒阴湿地区取暖费标准按其他地区两倍标准拨付,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吃上免费营养餐。

在建立完善学生资助体系的同时,为了扩大农村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的机会,甘肃省在招生政策上则对贫困地区学生予以倾斜,做到各类招生扶贫倾斜政策精准到人。如,单设批次、单列计划,专门增设精准扶贫专项招生计划、革命老区专项招生计划,精准招录贫困县、贫困家庭学生。中央、省上的各类招生计划均向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倾斜,使更多贫困家庭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在实施《精准扶贫高校招生专项支持计划》过程中,我省增加了面向贫困地区的高考招生专项计划。2015年,新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生专项计划、革命老区专项计划。同时,省属高校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地方高校农村生源专项招生计划也精准到贫困县,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贫困家庭子女。此外,还开展了省内高职(专科)院校面向贫困县单独测试和推荐免试招生试点,单独面向贫困县安排农村定向全科医生招生计划。各类扶贫专项共录取贫困地区学生2.23万人。

2016年,我省还将支持省属医学院校定向培养农村全科医生,面向贫困县定向培养乡村全科医生300名,定向培养免费医学生450名。

幼儿园教师精准扶贫范文第2篇

近年来,合作市深入贯彻落精准扶贫工作,紧盯“全市2015年实现基本脱贫,2016年实现整体脱贫,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举全市之力,集各方智慧,坚决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切实做到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真扶贫、扶真贫,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在教育精准扶贫方面,合作市教育局根据《合作市“1+17+1”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和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和要求,精心安排,狠抓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改善办学条件 推进均衡发展

“以前学校很简陋,小平房,土操场,下雨天泥泞不堪,经过这几年改薄项目建设,我们的校园真的变成了花园,环境优美,教室宽敞明亮,各种辅助设施齐全。”合作市佐盖多玛乡中心小学校长华尔贡说出了全市乡村学校广大师生的心声。

近年来,根据《合作市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实施方案》安排,市教育局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科学布局,争取项目,把工作重点放在建好、办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2016年,全市精准扶贫义务教育阶段建设项目为17个,总投资1.1706亿元,其中包含校舍新建、校舍续建、操场、围墙等项目;
同时,为14所中小学和教学点购置了学生床、课桌凳、食堂设备、安保设备及音体美教学器材和图书;
全市农牧村学生宿舍全部实现锅炉、电暖供暖。

2016年,全市投入1762万元新建4所双语幼儿园,通过全省招教等项目招录幼儿教师15名,转岗16名,举办新幼儿教师岗前培训8期236人次,缓解了农牧村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短缺问题。据了解,2013以来,该市累计投入6147万元建成“双语”幼儿园18所,在建幼儿园7所,全市乡镇幼儿园覆盖率达到100%。

同时,合作以实施“全面改薄”项目为契机,加快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2016年,投资590万元为全市14所乡村学校和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教育信息采集共享室14间和“班班通”资源共享平台;
投资302万元为中小学配备“班班通”设备54套,计算机200台,实现了农村中小学“班班通”和计算机教室全覆盖。

完善资助工作 帮助学子圆梦

“我家的经济条件差,以前父母为交不起学费发愁,现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学校管吃管住,我们可以无忧无虑地上学了”。合作市第四小学学生卓玛草说。2016年新学期开学前,合作市开展了“金秋助学”活动,为考上大学的梁宁、包士维、当子吉等30名特困家庭学生每人发放助学金2000元,为拉毛才让等10名学生每人发放700元路费补助。而这已是合作市完善学生资助工作的常态。

据了解,从2013年开始,合作市在全市开展农牧村贫困家庭学生建档立卡工作,市教育局督促、指导各乡(街道)完成了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教育扶贫信息的采集和系统录入工作,建立了贫困学生的电子信息档案,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资助体系,进一步明确了资助项目及标准,确保所有贫困家庭子女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同时,将全市农牧村幼儿园营养餐经费纳入市级财政保障范围,足额落实;
提高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补助标准,并持续发放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
继续实行12年全免费教育,将高中免费教育经费列入年初财政预算,按照生均1000元/年标准落实公用经费96万元,同时对合作户籍家庭困难的高中生按每生每年2000元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减轻了广大农牧民群众送子女入学的负担。

在充分落实现行资助政策的基础上,该市持续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积极倡导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设立特困学生救助基金,采取优惠政策叠加的方式加大对特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确保贫困家庭孩子的正常学习。以此,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等对待,享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等政策,对城市低保家庭学生享受免学杂费和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

做好招生工作 落实优惠政策

在实施贫困地区高校招生专项计划方面,合作市不断完善“制度公开、群众监督”招生工作机制,高考前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站、致家长的公开信、招生咨询电话等渠道积极宣传各项招生政策,特别是国家和省上出台的贫困专项计划、精准扶贫专项计划、藏区专项计划等政策。

市招生办严把考生资格审查关,全方位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指导服务,为农牧民子女上大学创造了更多机会。2014年以来,全市通过贫困地区专项计划、精准扶贫专项计划、藏区专项计划共录取贫困家庭学生205名,计划推免和单招录取534人。

2015年以来,合作市积极推行甘肃省内藏区“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政策,让未被普通高中录取的初中毕业生继续接受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绝不让一个贫困生掉队。目前,全市有152名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136名学生在外地企业就业。

壮大师资队伍 关爱乡村教师

随着教育惠民政策的逐步落实,合作市农牧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校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各学校学科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为应对新情况,合作市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借助全省招教、事业单位招考、特岗计划等项目,通过“培、招、转、聘”等方式,进行了“分层、分岗、分类”培训和招聘,壮大了师资队伍,提升了师资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随着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新上岗教师人数不断增加,各中小学、幼儿园,尤其是乡村学校教师住宿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新来的教师多半未婚,远离父母,要让他们安心教书,必须提供基本的吃住条件。

2014年以来,合作市将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纳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积极协调,争取项目,做好教师生活保障工作。目前,佐盖多玛乡中心小学等乡村学校的教师周转房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确保了这些教师住有所居,安心从教;
2008年以来,合作市将包括乡村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纳入全市干部职工每年一次的免费体检之列,市教育局组织全市各学校教师按时参加体检,体检结束后为受检教师建立健康档案,医生当面讲解体检结果,提出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改善建议,帮助他们提高身体素质,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近几年,市政府对教育上的投资力度很大,办了许多民生实事,免费体检就是一件很好的事。以前,老师们患了病之后才去医院,现在免费体检让我们能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增强了基层老师的自我保健意识,有了一个好身体,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合作市勒秀乡中心小学教师道吉才让感慨地说。

另外,合作市在教师晋升职务(职称)和评优选先时,也向农牧村学校、薄弱学校、一线教师、长期扎根基层的教师倾斜。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纳入高级教师职称评聘范围,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贴和班主任岗位补助等。

落实“三区”计划 强化引领作用

根据教育部等五部委印发的《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实施方案》,2013年开始,省教育厅已连续三年为合作市选派“三区”支教教师65人,教师参与到各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中。

支教期间,他们用丰富的知识、先进的理念为受援学校传送经验,让更多的老师观摩了支教老师的示范课,开阔了视野,更新了教育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支教活动起到了真正示范引领作用。

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西北师范大学、河西学院、陇东学院、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等高校先后选派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80人到合作市乡村幼儿园开展精准扶贫帮扶支教(顶岗实习)工作。

“在支教老师们的帮助下,学校创办了各种社团组织,体育课、舞蹈课、音乐课都也开设起来了。支教老师还利用课余时间辅导留守儿童学习,给这些孩子们带来了精神关爱,促进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支教老师们都年轻,学生们不仅喜欢听他们的课,平时也喜欢和他们一起玩。他们开展的各类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给学校工作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也促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走向正规化迈进。”合作市加茂贡中心小学校长丹真贡保介绍道。

深入开展“双联” 帮助农民致富

合作市佐盖曼玛乡地瑞村是合作市教育局的联系点,自2012年“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市教育局成立了“双联”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合作市教育局“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实施方案》,局机关全体干部与该村36户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

根据“实施方案”及“干部个人帮扶计划”,市教育局充分发挥教育行业优势,紧密结合地瑞行政村的重点工作,通过政策宣传、科技培训、文化引领、智力扶贫等方式,全面实施帮扶计划。局领导带头进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及时了解掌握帮扶村的动态信息和村民的个人信息,共同制定了扶贫工作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力求做到精准定位扶贫,不脱贫不脱钩。

同时,市教育局选派专门人员驻村,配合乡村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大数据采集等各项工作,为联系村扶贫工作精准聚焦,为真扶贫、扶真贫奠定了基础。2015年底,市教育局帮扶的36户贫困户中已有25户实现了脱贫,其余11户有望2016年底脱贫。

幼儿园教师精准扶贫范文第3篇

近年来,甘南州教育局始终把学前教育作为维护藏区长治久安和跨越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在园所建设、办园条件、师资队伍、办园质量等方面大力攻坚克难,走出了一条符合甘南实际的内涵式、创新型、特色化发展道路。

以战略思维超前谋划学前教育

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发展。

据了解,2010年之前,甘南州全州共有幼儿园16所,在园幼儿4932名,教职工248名,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仅为13.5%,许多县市陷入了“越穷越无园可入、越不入园越穷”的恶性循环。

“党的十以来,甘南州深入贯彻中央和省上‘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战场,把学前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运用创新思维和改革办法推动学前教育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甘南州教育局局长尚学杰说。

自2011年以来,我省启动了首期甘肃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又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58个连片贫困县的316个乡镇各新建或改扩建1所幼儿园,实现全省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甘南州州委、州政府紧抓机遇,对全州学前教育工作按照“三抓三促”(抓建设、促普及、抓管理、促规范、抓队伍、提质量)的工作思路和“广覆盖、保基本”的工作要求,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原则,全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并探索政府主导的民族地区办园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甘南州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烈的对比肯定了发展的速度,截至目前,甘南州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281所,其中公办261所,民办20所。在园幼儿23728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1.09%。全州幼儿教师1533人,其中专任教师1170人。与2010年16所相比,在办幼儿园增加265所,新增在园幼儿18796名,新增幼儿教师1285名。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67.59个百分点。

随着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充,甘南州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迅速提高,与全省的差距逐步缩小,学前教师队伍迅速壮大,记者在甘南州教育局了解到,近三年该州共招录(转岗)幼儿教师946名,师幼比达到1:15.48。舟曲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建民营”等途径解决159名幼儿教师,新补充教师90%以上安排到乡村幼儿园任教,幼儿教师队伍明显壮大,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为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健康迅速发展,甘南州通过建立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凸显优质教育资源带动作用和不断规范幼儿园管理,促使全州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充,保教质量明显提高,整体办园水平基本赶上了发达地区。2015年启动各级示范性幼儿园的评估工作以来,甘南州共评估认定了12所州级示范性幼儿园、7所省级一类幼儿园、1所州级一类幼儿园,各县市审批了8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甘南州幼儿园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的评估验收。

“2013年我们实施了农牧村学前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2014年又将农牧村学前教育公用经费纳入了财政保障,同时,2016年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免除学前教育保教费(补助)。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全面推进依法办园、依规办园,在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幼儿园办园目标、园本课程建设、幼儿园一日活动、环境构建等方面进行理念上的引导、实践上的指导、评价上的跟进,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乐,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甘南州教育局分管学前教育工作的副局长杨学军介绍。

用创新举措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长期以来,农村建园无能力、教师无编制、生均无拨款、师资无来源等突出问题制约着甘南州学前教育发展的步伐,为此,甘南州委、州政府猿治侍獾枷颍区分轻重缓急,实施重点突破,有效**了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实现了新突破。

甘南州委、州政府将发展学前教育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学前教育,并明确提出要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工作任务,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州学前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意见》,从七个方面出台了24项举措,为学前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有力推动学前教育加快发展。

同时,甘南州学前教育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了州、县、乡三级上下联动的学前教育管理和服务机制,从优化教育模式、科学规划布局、加强师资建设、规范办园行为、提高保教质量等方面集中发力。

2013年全国政协**俞正声在甘南调研时做出了关于加快学前“双语”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和省委王三运书记也对此做了相关指示,甘南州迅速编制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学前教育幼儿园建设规划》和《甘南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规划新建幼儿园519所,其中新建“双语”幼儿园229所,普通类幼儿园290所。力争实现全州各乡镇和有需求的500人以上有需求的自然村幼儿园全覆盖。形成以县城中心幼儿园为龙头,以乡镇(村)幼儿园(班)为基础,县、乡、村三级结合的幼教服务网络。

据介绍,2014和2016年国家和省上共下达幼儿园建设项目196所,总投资3.3亿元。2017年省上下达幼儿园建设项目162所,总投资8540万元。近三年来,甘南州各县市筹措资金1156万元,添置生活、办公、教学设施设备和玩教具8196台件套,为新开办幼儿园和改善办园条件提供了保障。

此外,甘南州还进一步加大幼儿教师培训力度。近3年大力开展学前教育送教下乡活动,对玛曲、迭部、夏河、卓尼4县的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加强了对新招录幼儿教师的岗前培训,实施了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工程,进一步加强和天津市对口帮扶甘南州幼儿教师培训的衔接力度,加大了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全州现有特别是小学转岗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实施了高校大学生顶岗支教计划。为了缓解幼儿教师严重紧缺的矛盾,从2015年春季学期起,省教育厅组织省内有关高校,每学期选派200名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赴甘南州顶岗支教,五个学期以来,省教育厅已选派900人次大学生开展顶岗支教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级幼儿园教师紧缺的压力。

2016年甘南州举办了首届幼儿教师优质课及技能大赛,此次系列竞赛活动采取自下而上,层层选拔的方式,包括本园预赛、乡镇初赛、县市复赛、州级决赛四个环节,涵盖学前教育5个领域,既有教学活动竞赛,又有弹唱、美工、舞蹈、手工制作等系列活动竞赛,形式多样。

建长效机制强力推进学前教育

为了进一步**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僵化、模式单一、渠道不畅等难题,甘南州用管用、长效、灵活的机制保证“一张蓝图绘到底”。

建立完善协调推进机制,成立了学前教育发展改革领导小组,建立了州、县(市)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判学前教育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甘南州教育局指导各县市本着“有利于富裕校舍和师资合理利用、有利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有利于幼儿就近入园、有利于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规划先行、按级负责、分级实施,从而保证了农牧村幼儿园与城镇幼儿园同步规划、公办与民办同步发展、建设与质量同步提升。

探索创新统筹办园机制。坚持公益普惠的原则,改变传统的单一办园方式,对近年来新建改建扩建的农牧村幼儿园,采取公建民营、民建公助、民办公补等灵活多样的办园模式,鼓励公办教师带薪带编、领办创办农村幼儿园,在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优先保障留守儿童入园。采取政府“端菜”和幼儿园“点菜”相结合的方式,着力解决幼儿园安保、保健医生和后勤服务人员短缺的问题,初步形成了以公办园为主体、民办和社会力量办园为补充的多元化办园格局。采取乡镇园办分园、小村联合建园、设立巡回支教点等方式,扩大学前教育的覆盖面,推动学前教育优质资源向贫困村延伸。制定幼儿园结对帮扶计划,采取“名园办分园、强园帮弱园、公办带民办”和“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子、姊妹园”等方式,形成“县有示范、乡有中心、村无空白”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省、州示范园等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学前教育在区域间、城乡间、园际间的均衡协调发展。

拓宽延展投入分担机制。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社会举办者投入为补充、家庭合理负担的学前教育投入分担机制,有效**了学前教育投入不足的难题。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捐资助学,为学前教育长远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大力度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制定出台了《深化教育改革支持民办幼儿园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建立普惠性幼儿园财政奖补政策、普惠性幼儿园帮扶机制、落实普惠性幼儿园税费优惠政策、派驻公办教师等方面进行扶持和改革。通过评估认定,全州已审批民办幼儿园20所,其中8所被认定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大力倡导通过“公建民营”的办园模式,解决由于缺乏师资而不能开办幼儿园的困难。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制定农牧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和幼儿园办园行为规范等一系列制度,强化办园、招生、收费、评级等日常管理,为科学办园、规范办园提供了依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评估,对学前教育项目开工完工率、项目管理水平、资金落实支出情况、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益等进行绩效评价,及时客观地反映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成效。以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为重点,运用好全州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将机构、教师、幼儿、项目、资金等信息全部建档入库,实现了农牧村学前教育的动态化、全程化、精细化管理。

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切实加强幼儿园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坚决防止“小学化”倾向,对达不到办园标准的民办幼儿园进行指Ш投酱伲落实整改措施,整改不到位的依法取缔。针对幼儿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甘南州教育局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全州各级各类幼儿园办园行为的意见》,强化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质量管理制度,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发展规律,认真落实《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甘南州越来越多的幼儿接受了较好的学前教育,广大小学一年级教师深切的感受到新生智力和学习基础的提升。

将学前教育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

幼儿园教师精准扶贫范文第4篇

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助力国家精准扶贫战略

——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精准扶贫工作总结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市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学校先后承担了凉山州美姑县嘎姑乃拖村和马洛村、布拖县、巴州区青莲村、简阳市大堰村、蒲江县洪福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工作思路,学校先后投入资金350余万元,切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一、学校实施的帮扶举措

(一)领导高度重视,教职工全员参与

1.学校党委统筹负责,班子成员分工协作。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对口扶贫工作,专门成立以学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精准扶贫工作会,研究部署学校精准扶贫工作。学校党委书记和班子成员先后带队深入扶贫点、贫困家庭调查研究30余次、走访群众近百余人次,与当地政府反复论证,制定了帮扶实施方案和实施路径。学校建立了班子成员定点联系扶贫点的工作机制,每位校领导联系一个扶贫点,校领导每月定期带队前往扶贫点调研、督查扶贫工作,构建了学校党委统筹负责、班子成员负责到村到户的工作机制。

2.精准选派驻村干部,获得群众高度认可。“精准”选派扶贫干部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学校根据扶贫点不同情况,制定了驻村任职党员干部暨第一书记的具体要求,除政治素质、工作作风底子要硬外,更需要因事择人,瞄准贫困的靶心,结合个人专业特长选出更加适合贫困村、贫困户的干部。学校要求驻村干部每周坚持至少3天走访贫困户,开展贫困因素的分析,找准穷困的病根;
规定驻村期间为群众解决民生问题10余件,主动宣讲党的精神4次以上,坚决杜绝“走读式”、“挂名式”帮扶等现象。经过层层考核,学校先后派出了陈志欣、蒋斌等7名优秀党员干部驻村蹲点负责精准扶贫工作,均获得了驻村点相关部门和当地百姓的高度评价,其中陈志欣、蒋斌2人被中共凉山州委评为“凉山州优秀驻村第一书记”,何英华在2017年度考核评定中被蒲江县委组织部认定为优秀,刘利被中共巴中市巴州区委认定为2017年度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郑怀海被中共简阳市委评选为2019年度先进驻村工作队干部。

3.党支部主动作为,教职工自发参与帮扶。按照学校党委统一部署,党总支(直属支部)主动作为,为扶贫点的困难家庭全部建档立卡,涵盖了贫困户302户、1122人的数据,确定每个党总支负责2-3户困难家庭。通过大量走访摸清了每户困难家庭底子,掌握了每个人的基本情况,分析当地贫困家庭致贫的原因,发掘困难家庭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符合家庭需要、满足个人意愿的帮扶措施,做到扶贫措施精准到户、精准到人。学校教职工对扶贫工作热情高涨,主动参与各类帮扶工作,借助教师的专业优势,主动用教学无人机为农户喷洒农药等,变被动帮扶为主动帮扶,在学校内部形成了上下联动、主动作为、人人参与的帮扶局面。

(二)实施党建扶贫,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1.加强阵地建设,有效改善村委办公和便民服务条件。一是修建村文化走廊。学校出资20余万元建设简阳市大堰村文化走廊(文化院坝),并捐赠台式计算机2台,打印机1台,为村委提供了村级文化宣传阵地和解决了办公条件不足问题。二是修建村党建宣传栏。学校汽车学院党总支为蒲江县洪福村出资1万元修建党员宣传栏2个,为村委捐赠党员阅读书籍50余本,“两学一做”专用笔记本50余本,为党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提供了基础平台和精神食粮。三是改建村活动场所。针对巴中市清莲村无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问题,学校出资14万元用于原村小学墙体翻新、装修教室8间,为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干部提供了基本办公条件,为广大村民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开展集中活动提供了硬件保障。

2.开展结对帮扶,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学校行政一支部、机械工程学院党总支等10个基层党组织分别与蒲江县洪福村杨友霞、骆邦元等10户贫困家庭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出资6.21万元用于开展技能培训、购买柑橘树苗、农业工具或节日慰问品等,让10户贫困家庭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学校行政二支部、电气工程学院党总支等10个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分别与巴中市清莲村雷猛、王秀现等10户贫困家庭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先后出资近8万元资金用于购买鸡崽、猪崽、桂花树苗等,通过发展种植、养殖业提高贫困家庭经济收入,以达到脱贫致富目的。

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学校驻美姑县嘎姑乃拖村第一书记蒋斌按照“帮钱帮人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的思路,不断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员岗位责任制,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协助村级党组织完成换届工作。二是建立网络供销平台。学校驻蒲江县洪福村第一书记何英华,利用专业知识建设“蒲江大塘洪福特产直销店”淘宝和微信平台,为本村贫困户销售柑橘1300多箱,共7000余斤,直接增加经济收入1.5万余元;
联系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爱心企业,前后筹集帮扶资金100余万元。财贸管理学院专业教师团队为美姑县农特产品进行线上直播销售。三是积极宣讲扶贫政策。驻巴中市清莲村第一书记刘利,利用“农民夜校”平台开展党建培训,积极宣传党的精神,省市党代会精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政策,让偏远山区贫困群众及时了解党的扶贫惠民政策,增强他们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勇气,提高主动脱贫致富意识。

(三)实施教育扶贫,改善教育教学环境

1.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美姑县教育局实施“一村一幼”学前双语教育计划为契机,2016、2017年学校出资80万元在嘎姑乃拖村、马洛村各捐建幼儿园1所,解决了两个村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难题,让两个村的儿童从小学习普通话,有力助推当地实施双语教育计划。

2.资助贫困生上学。学校坚持扶贫要先“扶智”“扶根”,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并决定学校分别为特困户曹述富、困难户黄建国的孙子到学校学习机械加工和汽车维修专业提供上学机会;
为残疾家庭唐元吉的两个孩子唐文丽、唐灵凤捐助学费和生活费。

3.开展辅导员培训。2016年7月,学校与美姑县教育局对接,先后选派何莉、巨晶等5名专业教师开展为期6天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为美姑县培训学前辅导员102名。2018年6月,学校为美姑县选派的31名幼师开展为期8天的教学技能提升培训。

4.改善学生学习条件。学校教职工积极为美姑县依波窝村小学捐赠3万元用于购买学习用具,爱心企业为瓦吉吉村小学捐赠3千元学习用具及2千元体育教育器材、为嘎姑乃拖村幼儿园学生筹集5.28万元购买过冬衣物。学校行政一总支发起“一日一蛋”活动,广泛传递社会正能量,得到爱心人士大量帮助,为马洛村、嘎姑乃拖村幼儿园贫困儿童提供了一年免费午餐。

(四)助推产业扶贫,提高经济收入水平

1.发展柑橘种植产业。在蒲江县洪福村,学校出资30万元发展优质晚熟柑橘产业,新栽和改种柑橘近1000余亩。为畅通柑橘销售渠道,洪福村鹤天为农合作社、**市技师学院、**优果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农校企示范基地,推动该村合作社与四川维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供销协议,直接解决了果农的后顾之忧,提高了贫困农户的经济收入。

2.发展羊鸡养殖业。在美姑县马洛村、嘎姑乃拖村,学校开展“决战贫困、党员在行动”示范养殖项目,并出资近7万元为建卡贫困户购买基础母羊和草科鸡,逐步壮大“借羊还羊、借鸡还鸡”规模,健全“市场+合作社+农户”家禽业发展模式,先后为两村81户贫困户购买母羊187只、购买黑毛猪50头发展黑毛猪养殖,种植“青薯9号”土豆20余万斤,户均增值千元左右。

3.开展种植技术讲座。学校邀请**果品协会会长为蒲江县140名贫困村民开展为期3天的柑橘和猕猴桃种植技术专题讲座。聘请专业人士对当地土壤进行取样检测,经过对土壤pH值、电导率值等养分指标科学分析,确定了“千亩柑橘产业园•百亩柑橘观光园”产业提升计划。参培群众既学到了科学种植技术,提高了树苗种植成活率,又学到了果品保鲜储藏知识和市场营销技巧,提高了将种植成果转为经济价值的能力。

4.创新合作发展模式。学校结合巴中市巴州区清莲村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产品种植不成规模的特点,经过科学论证和村民研讨,确定了发展水果产业园区和观光旅游园区的方案,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大面积种植、规模化生产的方式,提高贫困家庭收入,带动和发展乡村农业休闲旅游产业。学校投入5万元建立产业试验区,实施开荒,修建机耕道,规模发展椪柑园和紫薇树景观树旅游园,通过合作社的形式让困难家庭入股确保有稳定产业收入,同时合作社聘用当地村民,解决了困难家庭就业难题。

5.助力当地农副产品销售。为帮助美姑县产业发展,学校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请示**市委市政府,协调市财政部门在2019年度增加了20万资金支持地方产业发展,用于美姑县购买冷链车辆,解决山区农产品输送难题,持续提升当地群众经济收入。2020年学校在校内超市设置美姑、巴州扶贫产品专柜,帮助对口帮扶村的农特产品销售。学校工会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开展“以购代捐”活动,累计购买扶帮扶村农特产品13万余元。

(五)助推文化扶贫,开展申遗和技术讲座

文化作为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高度重视发掘和发展当地文化,通过文化力量激活脱贫的内生动力,启迪群众心灵、鼓舞村民斗志。**市蒲江县的川西二人转“幺妹灯”是当地非常有名的一种文化表演形式,为打造区域文化特色,丰富百姓文化生活,防止传统文化流失,学校出资10.80万元修缮舞台和陈列馆,并与**云相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约编排表演节目和录制宣传片,积极助推蒲江县大塘镇开展“幺妹灯”申报省级文化遗产工作。

(六)实施技能扶贫,提高自身造血能力

1.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学校领导赴凉山州深度贫困县布拖县实地调研后,根据当地政府的实际需求,实施帮扶新型农民技能培训项目。截止2019年10月,学校共选派了8名教师共20余人次到布拖县开展了九期专项职业技能培训,为来自布拖县合井乡、火烈乡、洛古乡等1171名家庭贫困人员提供了焊工、电工、砌筑工、灰土回填、墙面刷涂、中餐点菜、烹饪原材料切配、汽车美容、灯具安装等实用技能培训。

2.开展职业技术培训。针对美姑县全县无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学校为当地贫困群众开展“建筑、焊接、汽修、幼师”等多方面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培训,实现了由帮扶单位“输血”到提高贫困群众自身“造血”能力的转变。

二、帮扶取得的成效

(一)打好控辍保学攻坚战

通过学校在美姑县嘎姑乃拖村、马洛村捐建幼儿园,累计为当地近300名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了学位;
并为贫困户子女提供免费到我校上学的机会。目前,两个村均无适龄儿童辍学的情况,有力的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二)促进民族交流融合

学校为美姑县培训幼教师资约133人,提升了当地幼儿教师教学能力,使彝族地区的儿童掌握普通话技能,促进了彝族地区人民与各族人民的交流融合,并不断把普通话技能转变为自己就业、创业的技能。

(三)思想观念积极转变

在驻村干部和村委班子的积极引导下,各帮扶村大部分贫困群众逐步放弃“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将“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意识明显增强。蒲江县洪福村贫困户李祥林在江艳华老师的帮助下主动将茶园改成柑橘园,每年增收约4万元;
巴中市清莲村贫困户岳永明积极发展养猪养鱼业,每年增收2万余元。

(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美姑县嘎姑乃拖村、蒲江县洪福村、简阳市大堰村等对口帮扶村逐步完善了教育基础设施、修缮了村委活动场所,实施了危房异地搬迁、改建了村级公共道路、连通了广播电视、开通了4G网络,民风民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国家“真扶贫”幸福感。

(五)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

学校为美姑县培训贫困人口近1000人,当地贫困群众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了充分就业,大大提升自身内生动力。蒲江洪福村贫困村民骆安良在学校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免费焊工培训,拿到焊工技能资格证书并实现再就业后,每月工资可增加收入500元。布拖县四棵乡贫困人员莫色尔你参加了布拖县就业服务管理局和**市技师学院联合举办的焊工技能培训后,自主创业开办了一家金属加工焊接小作坊,技能带动了创业。蒲江洪福村贫困青年罗智远在学校汽车工程学院学习了汽车美容技术后,回家开了一家汽车美容店,通过技能改变了命运,实现了他自主创业梦想。

(六)激发村委干事激情

学校党总支与对口帮扶村村委“结对子”,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各村委成员感受到基层党组织强大的战斗堡垒作用,激发了村委干部带头脱贫致富的激情和信心。蒲江洪福村村委成功换届后,村委班子战斗力和个人业务能力明显提升,新任村支书主动带领村委班子成员引进牛郎山酒厂,并为酒厂新征土地90亩用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为当地村民新增近500个就业岗位。

(七)贫困群众致富能力持续增强

种植业规模逐步壮大,蒲江县洪福村柑橘规模达2300亩,猕猴桃规模达800亩,预计3年后,柑橘平均每亩产值约1万元,猕猴桃每亩产值约0.8万元。养殖业已初具规模,美姑县嘎姑乃拖村和马洛村81个贫困家庭养殖山羊320余只,合计经济收入25.68万元,除去成本每户可增加收入约2000元。

幼儿园教师精准扶贫范文第5篇

尊敬的李主任、王副市长,各位领导:

根据调研安排,现将禄劝教育事业补短板工作情况做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一、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41所,其中幼儿园53所,小学170所,初中14所,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全县在校学生55278人,其中幼儿园在园幼儿8812人(含民办幼儿园6659人);
小学在校学生25596人,初中在校学生14130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5787人,职业高级中学在校学生953人。教职工3955人,其中公办教师3427人,民办教师528人。

二、学前教育

(一)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及存在问题

1.普及程度。现有幼儿园53所,在园学前幼儿8812名,其中,公办幼儿园6所,民办幼儿园47所,学前入园(班)率达到86%。到2017年,计划建设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24所。

2.存在问题: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及办园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优质农村学前资源;
农村公办幼儿园没有幼儿教师编制,挤占小学教师编制,没有专业的幼儿教师。

3.建议:设立民办教师发展基金,鼓励民办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晋升及专业学习,促进民办教师专业化发展,对达到一定标准的民办教师,可以为其购买五险一金(或其他奖励);
请上级部门协助解决幼儿教师编制问题,使更多的专业教师进入农村学前教师队伍。

(二)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缺口和补充的途径与方法

1.现状:我县到2017年,将建设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24所,预计招收5040多名幼儿入园,按照师生比1:7 的比例计算,乡镇差幼儿教师编制720名。目前我县只有县幼儿园有幼儿教师编制,且编制是1998年人事局核定的52人,远远无法满足教学需求。随着教师年龄增加,教师差编现象将日趋严重,到2017年,我县一共差幼儿教师编制800多名。

2.存在问题:没有幼儿教师编制,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好也无法投入使用,无法满足乡镇幼儿入园要求;
目前全县教师编制都比较紧张,现有的5所乡镇公办幼儿园一直在使用乡镇中心校教师编制,对中心校教育教学工作造成影响。

3.建议:申请省市人民政府尽快出台幼儿教师编制的相关政策;
独立核定幼儿教师编制,并能根据幼儿园招生规模核定编制。

(三)学前教育经费保障程度和幼儿资助水平及需求

1.学前经费保障现状:目前没有学前教育公用经费,只有每年100万的民办教育发展经费。

2.幼儿资助水平现状:2015年下拨困难资金25.02万元,834名幼儿受助,受助金额为300元∕生∕年,受助幼儿与在园幼儿比例为10.41﹪。

3.存在问题:由于公办幼儿园没有学前教育公用经费,幼儿园的主要经费主要来自于保教费,除去幼儿的一般正常开支外,保教费主要用来开支庞大的外聘教师工资,剩下不多的还要进行幼儿园的设施设备的添置和修缮等,教师培训及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存在困难。幼儿补助金额较少,难以解决家长的实际困难。

4.建议:参照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在园生幼儿数划拨生均公用经费;
加大资助比例,按在园调查贫困人数来核算贫困比例;
增加幼儿资助经额,建议资助金额提高到 800-1200元∕生.年。

(四)学前教育现行管理体制及改革需求

1.现状:目前公立幼儿园一部分属于教育局直属幼儿园,由教育局直管(县幼儿园属于教育局直属幼儿园),一部分隶属于乡镇中心校,由中心校负责管理,幼儿园内部管理属于园长负责制。

2.存在问题:隶属中心校的幼儿园管理及财务都没有自主权,园长对幼儿园发展及建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制约幼儿园的发展。

3.建议:乡镇公立幼儿园设立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坚持和完善园长负责制,建立和健全科学的考核制度,在园内形成竞争、激励机制,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促进幼儿园健康发展。

(五)学前教育当地群众的期望及满意程度

1.现状:通过各种家长问卷及每年的民主行风评议反馈,群众对学前教育师资、师德、服务态度等方面满意度都比较高;
群众期望幼儿都能进入公立幼儿园就读。教育局已规划在城区建设3所公立幼儿园(但建设用地难以解决)。

2.存在问题:目前城区只有一所公立幼儿园,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现有的城区公立幼儿园资源无法满足群众的要求和期望。

3.建议:建设及项目资金适当对禄劝倾斜;
设置幼儿园教师编制。

三、义务教育

(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对策

1.现状:2016年4月、5月,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市级复核和省级督导评估。

2.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对策:为解决云龙水库移民子女就学和县城学校大班额问题,进一步充实县域义务教育资源,减小县域内校际间均衡个别差异系数,县人民政府投资14390.5万元,新建思源实验学校,缺口资金5800万元。恳请上级帮助解决。

(二)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现状、问题和建议

1.现状:禄劝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校170所,在校生25596人;
初中14所,在校生14130人,分布在全县13个乡镇。经过乡镇撤并、学校布局调整以及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后,目前校点布局趋于较为合理,校园环境及教学设备逐步得到改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2.存在问题:初中、小学均存在教师年龄偏大、教师编制不足,尤其是音乐、体育专业教师不足,影响学校课程正常开设,严重制约山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3.建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时为薄弱学校补充新教师;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按需施训,做到有效培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加大投入,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激发教师扎根山区的工作热情。

(三)边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及“控辍保学”存在的问题难点及对策措施

1.现状:禄劝是一个集高寒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为一体的民族自治县。我县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控辍保学”工作,教育局制定了“控辍保学”实施方案,各义务教育学校成立有“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控辍保学”工作管理责任书,校辖区适龄儿童少年“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已成为学校校长、教师的共识,“控辍保学”工作成绩显著提高。

2.存在问题:单亲家庭、留守学生性格孤独、怪癖而导致辍学;
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力度不够,执法不严。

3.对策:依照法律法规,严格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积极动员失学学生返校;
依法建立“控辍保学”责任制;
)强化学校自身管理和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积极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为控辍保学创造良好条件。

(四)推进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经验及对策

1.现状:随着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禄劝建成农村标准化中小学校38所(初中13所,小学25所),全面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育教学环境及生活得到很大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受到百姓的良好评价。

2.存在问题:

城区三所初中学生数占全县学生数的47%,四所小学学生数占全县学生数的29%,小学标准化学校学生数占全县学生数的85%。

(1)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

(2)极少数边远山区学生和苗族学生难以适应集中办学环境;

(3)随着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农村学校和村级小学学生数逐年减少,原

建教学设施不断闲置,城区学校学生数继续猛增,造成城区学校教学设施设备不足。

3.对策:一是加大县城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模的规划与建设,以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求;
二是继续完善少数民族特别是苗族集居校点的建设,以满足苗族子女就近入学。

(五)农村义务教育重大工程项目

1.“两免一补”:

(1)实施情况:“两免一补”中书费由云南省统一采购发放,学杂费从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寄宿生生活补助实行全覆盖,补助标准为:小学1000元/生.年,初中1250元/生.年。2015春季学期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25578人,秋季学期25025人;
补助资金共2821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410.5万元,市级资金1128.4万元,县级资金282.1万元。

(2)存在问题:初中学校按照现有的物价标准或学校食堂标准计算,每位住校学生还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费用,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难以负担不足部分,造成资助资金缺口。

(3)建议:禄劝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小学生2349人,初中生1269人,按照小学生每人每月补助100元,初中生每人每月补助200元(一年10个月)的标准计算,所需补助资金为488.7 万元,其中,小学234.9万元,初中253.8万元。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学生生活资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同时,积极争取扶贫挂钩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以组织募捐或成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扶教帮困工作。

2.营养改善计划

(1)实施情况:一是严把食源安全关,大宗食品统一供应。禄劝所有学校食堂的大米、菜籽油实行定点供应、统一配送。二是健全监督机制,保障“计划”公开透明运行。学校设立膳食管理委员会,具体行使食堂的监督、检查等职能;
设立营养改善计划公示栏,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2)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全县食堂从业人员597人的工资问题;
二是解决食堂改造及设施设备购置资金5000多万元。

3.全面改薄

(1)项目进展情况:2016年“全面改薄”项目计划下达我县资金16316.46万元,其中运动场建设资金及校舍建设资金11290.06万元、设备购置5026.4万元。现已竣工43所65个单体工程,按单体工程计算,竣工率为30.66%;
开工建设43所153个单体工程,开工率为72.17%。项目完成时限分三期:新建篮球、排球场等运动场地项目于2016年4月底开工,2016年7月底全部完工;
新建环形跑道运动场项目计划于2016年6月底前动工,2016年

8月底完工;
校舍建设计划于2016年7月底前动工,相继于2016年12月底完工。

(2)项目存在的问题:县级财政除要承担项目安排的配套资金外,还需承担征地、“三通一平”、勘察、设计、监理等前期费用,特别是部分项目的征地资金甚至超过项目安排的总资金,县级财政难以筹措。

4.特岗教师

(1)现状:禄劝从2006年至2015年底,10年间有6年共招收特岗教师736人,共留用586人,留用率79.6%。“特岗计划”实施几年来,有效缓解了乡镇中小学专业教师短缺的现状,为偏僻的乡村学校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2)存在问题:招聘的非师范专业特岗教师专业性不强,教育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3)建议:从师范院校招聘特岗教师。

(六)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的问题与建议

1.现状:本着以1所办学规模较大、教育教学质量较高、管理较为规范的优质学校为中心,辐射带动一批薄弱学校快速发展为原则,依托片区教研基地,将小学、初中分别划分为3个学区。学区内中小学生不受乡镇、户籍的制约,打破乡(镇)界限,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可跨乡(镇)选择就近的学校就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2.问题:在实施学区制改革过程中,由于我县受地域的制约,对于山区面积广、学校分布多、交通不便利的广大农村地区来说,要严格实行管理标准统一、教师配置统一、课程计划统一、集体备课统一、教师待遇统一等,具有很大难度。

3.对策:针对我县山区大、面积广、交通状况不便的实际,以每个乡(镇)为单位,设中心学校对所辖学校进行管理更符合地域实际,严格实行学区化管理不适用于我县实际。

(七)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诉求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情况

1.现状:县人民政府通过招聘特岗教师、普岗教师、从县外选调优秀教师等多渠道补充新教师,全县现有3427名公办教师。

2.存在问题:一是专业教师结构不合理。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尤其是村级小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和计算机等学科教师严重紧缺。二是农村教师专业素质不高,骨干教师数量不足。三是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问题突出。据统计,小学教师平均年龄为40.3岁,50岁以上的占小学教师总数的21%。四是教师工作压力大,健康状况堪忧。

3.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情况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
2016年1月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禄劝将

按国家、省、市的支持计划要求,落实好每一个步骤,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乡村教师专业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
二是完善乡村教师培养制度和编制管理;
三是建立以城带乡帮扶机制。推动学校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引导城镇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向乡村流动,帮扶乡村教师成长进步。

(八)跨境外籍学生就读现状及学校建设需求。

禄劝现有中小学校中,目前暂无跨国籍的外国学生就读。

(九)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

1.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是由于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增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薄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未受过专业训练,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

2.对策: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其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关爱特殊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十)民办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1.现状:目前我县没有民办基础教育。

2.建议:提供针对贫困地区民办基础教育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优质民办基础教育进入禄劝。

(十一)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1.现状:禄劝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少数民族自治县,由于特殊的地理和经济条件,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我县留守儿童数量多、分布广的现状。据统计,2015年我县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数已达7337人,占在校生数18.47%,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2.问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缺乏亲情温暖;
部分留守儿童在身心健康、道德品质、人身安全、厌学辍学等方面问题凸显。

3.对策:加大城市公办学校建设,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公办学校就读;
加强民办学校管理,让在民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
加强发展本地特色产业,为更多劳动力提供本地就业机会;
政府主导,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形成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联动机制。

(十二)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对策

1.现状:我县严格遵守、执行上级部关于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相关规定,实行“依据户口和实际居住地,以实际居住地为主,免试、免费、就近或相对就近报名入学”的办法招生。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与当地居民子女享受同等待遇。

2.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城市的生产中来。县城现有的教育资源已不能满足本地居民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

3.对策:加快推进在建的思源实验学校建设;
在县城新建一所初级中学。

三、普通高中教育

(一)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

我县有普通高中两所,在校学生5787人。2015年全县高中招生2159人,毛入学率达67%;
2016年市县下达的计划招生数是2500人,毛入学率将达到85%。

(二)高中建设及发展情况

现有的两所高中均为二级乙等普通高中,计划禄劝一中2016年争创一级学校。

(三)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问题及建议

1.禄劝第一中学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1)现状:禄劝一中结合学校实际,把开展校园足球运动定为学校特色,将足球运动的开展纳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16年,建设足球场,拟写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案,完善的足球教育管理制度。2017年,建立年级足球队和学校足球队,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的局面。

(2)存在问题:禄劝县为部级贫困县,学校经费紧缺,无法满足场地建设、师资培养、队员训练等需求。

2.禄劝民族实验中学特色化发展情况

(1)音体美方面做特色:禄劝民族实验中学是昆明市“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和“云南艺术培训基地”学校,学校在音体美方面具有多方面优势。

(2)学生社团成特色:禄劝民族实验中学学生社团联合会现已组建了篮球队、肆舞堂、文墨阁、书轩文学社、摄影社、指尖Angle手工制作、棋魂阁、健身操和动漫社团9个学生社团。

(3)民族教育显特色:学校现有5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934人,有14种少数民族,占学生总数的33℅。通过组织开展具有本地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民族学生特点,创新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四)普通高中经费保障问题

1.存在问题:一是普通高中收费标准相对偏低。目前,禄劝县两所普通高中均为二级乙等学校,收费项目主要包括学费、住宿费,学费收费标准为800元/生.年,住宿费收费标准160元/生.年。相比其他地区,收费标准偏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普通高中扩招,以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教学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巨大变化,致使教育教学支出项目不断增加,办学成本不断提高,而无论是事业支出还是资本性支出,大部分均要依靠学校的事业收入,因受学校收费标准偏低的因素制约,造成了事业收入在下降,办学成本却在大幅增长的状况。二是政府投入不足,政府财政

预算内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占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比例较低。禄劝县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除县级财政每年按一定的生均标准预算外,没有其他的保障经费。

2.建议:为改变高中教育经费短缺的现状,提高我县普通高中学校经费保障水平,推动高中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建议能够尽快建立并完善以公共财政拨款为主的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加大高中教育保障机制的经费投入,以满足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需求。

四、中等职业教育

(一)现状:禄劝现有一所职业高级中学,学校占地140亩,建筑面积1476(5)68平方米,现有学生953人,27个教学班,有教职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71人。学校现有计算机200台,四间多功能计算机室,41间多媒体教室,一间教师电子备课室。

2.问题:一是规模较小。按照云南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学校规模不低于4000人,目前学校在校生953人。二是基础设施不达标。按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的标准要求,急需建盖23714.4平方米的学生宿舍,11012平方米教学楼,5400平方米学生食堂,15000平方米的科技楼,4000平方米的学生活动中心及1672.4平方米的教学辅助用房,建设标准的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环形跑道等运动场地。

3.建议: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及资金支持,在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实训场地等方面给予禄劝职业高级中学以帮助,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是加大对中职学生资助力度。职业高中学生现享受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补助2000元/生.年。为实施精准扶贫,实现职业教育“兜底”教育,建议所有在校学生实行全免费教育,还需补助教科书费、杂费(住宿费)及生活费5000元/生.年。其中教科书及杂费:1000元/生.年,学生生活费补助:4000元/生.年。

六、特殊教育

1.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现状:2015年,我县6—11周岁持证和未办证残疾儿童有152人,12—14周岁持证和未办证残疾的少年有56人,持证在校就读的小学、初中残疾学生共62人,持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2.54%。我县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将残疾儿童少年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凡能适应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均以随班就读的形式安排在普通学校就学,对其生活上给予特别关照,在各类资助上给予特别倾斜。

2.存在问题:因建设资金缺乏,全县没有独立建制的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仅能接收具备一定学习生活能力的残疾学生随班就读,部分家庭经济困难且残疾程度较重的适龄人群不具备到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条件。

3.对策: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凡人口超过30万的县区均要建设1所特殊教育学校,以满足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需求。针对我县财政困难的实际,争取中央、省、市资金支持,在县城新建1所规模不低于130人规模的特殊教育学校,在边远乡(镇)残疾儿童少年超过10人以上的学校建设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为残疾学生提供良好的集教育和基础康复为一体的就学环境,促进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

七、综合性问题

(一)教育精准扶贫和对口帮扶问题

1.教育扶贫工作推进情况

(1)推进情况: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全力实施“六个一批”工程,切实做好我县教育扶贫工作,教育局制定《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教育扶贫实施方案》。明确2016——2018年总体目标和年度目标。2016年,实现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1所公办幼儿园,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85%以上,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5%以上;
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并通过国家验收;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5%以上;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改扩建职业高级中学;
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无因贫辍学学生,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能顺利完成学业。

为圆满完成2016年教育扶贫工作目标,教育局还制定《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教育局2016年“脱贫摘帽”发展教育作战书》,明确各项工作的完成时限和责任领导、责任人,保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目前,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已通过省级复评,其他各项工作正按时限要求有序推进。

(2)问题:由于县财政困难,县级配套资金无法落实,新建项目征地及前期费用无资金来源;
思源实验学校建设项目缺口资金5800万元。

2.帮扶项目推进情况

积极争取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现已争取到以下帮扶项目。

(1)驻昆高校帮扶项目

①云南师范大学2016-2020年每年定向禄劝招收60名免费师范生。

②昆明学院定向禄劝招收40名免费师范生。

(2)省教育督导团帮扶禄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工作经费880万元。

为帮助禄劝2016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市、省、国家督导评估验收,云南省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专门为禄劝下拨88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工作经费。

(3)学校结对帮扶项目

①北京市朝阳区优质学校结对帮扶禄劝10所中小学、幼儿园。

②盘龙区优质学校结对帮扶禄劝12所中小学、幼儿园。

盘龙区教育局与禄劝教育局5月13日正式签订《盘龙区教育局与禄劝教育局“结对帮扶”合作协议书》,盘龙区教育局安排12所优质学校结对帮扶禄劝12所中小学、幼儿园。

双方明确从学校管理、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校园文化、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进行帮扶。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问题

1.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现状:我县本着从最边远、最艰苦、最困难、最急需的学校做起,重点放在自然条件恶劣、地理交通不便的乡镇,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在“十二五”期间进行规划上报。并在“十二五”期间上报了两批共13所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3300平方米,共380套,计划总投资1900万元),已得到市级立项批复。目前已完成招投标,正在开工建设。

在“十三五”期间,根据省、市要求,重新对我县辖区内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我县还需新建及修缮教师周转宿舍总建设面积35350平方米,其中新建829套,计划总建设面积29015平方米,计划投资5803万元;
修缮181套,计划投资905万元,计划总建设面积6335平方米。

2.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存在的问题:一是在进行可研报告审批时,只是批复了主体工程项目,建设相关前期费用未纳入批复文件给予补助。二是根据禄劝抗震设防烈度,所有建筑均为框架结构,造价也随之提高。从2014年起,全县主体工程造价应为1800元-2000元/㎡;
三是项目批复时,主体建筑单价仅为1200元/㎡,明显低于当前造价;
四是两所学校地处边远山区,建筑材料运价高,加之从2015年起,云南省预算定额人工费提高,主体工程造价应为2000元-2200元/㎡,否则项目招标将产生项目资金缺口,实施后必然产生政府性债务。

(三)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发展问题

1.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

近年来,禄劝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施。一是采用融资租赁的形式,由县财政于2012年一次性投资6136.47万元,实施教育信息化项目。教育信息化项目于2013年7月竣工验收。二是通过实施“薄改”项目,配备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目前,我县中小学信息化发展具体情况是:

(1)宽带网络校校通:我县除了4个班以下的教学点外,完全小学(标准化学校)25所、初级中学14所、高中3所(含1所职高)、教师进修学校1所、县幼儿园1所全部开通了10-100M的宽带网络(光纤到校)。

(2)优质资源班班通:截止2014年12月,我县共计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1178套,其中教育信息化项目配备了835套,“薄改”项目配备了343套。全县99%的班级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基本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

(3)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由于设备、师资、专

业人才缺乏等原因,全县只有约35%的教师有自己的网络学习空间,还没有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4)平台的建设情况:我县已经建成了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由于建设之初缺乏统筹规划,采购了浙大网新的管理平台和资源平台软件,这两个平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实用价值不高,与现有的管理平台不能有效整合,数字教学资源与我县使用的教材脱节,以致于造成利用率低的现状。

2.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两平台”的应用还需加强。由于没有和省、市相应平台对接,造成“校校通”管理平台实用性不强,应用频率不高,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教育资源平台虽已搭建,但是资源较少,实用性不强,无法满足教师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我县本土化的资源库建设才起步,本土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需要加强。

(2)经费投入不足。由于我县是部级贫困县,县级财政困难,政府竭尽全力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但是融资建设一次性投入后,后续4年只能偿还融资租赁款,无力再继续投入后续建设和维护。

(3)设备不足,维护困难。教师备课电脑按师机比5:1配备,无法满足教师备课的需求;
校园监控摄像头不够,存在较大盲区;
优质资源缺乏;
录播教室不够。由于融资租赁方美联信公司常驻禄劝的维护人员较少,造成设备出故障后维修维护服务有时跟不上,影响设备使用。

(四)中小学安全教育问题

1.存在问题:一是我县宿管教师全部由学校科任教师担任兼职宿管员,采取轮流值班的办法管理住宿学生,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工作负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全县学校共需配备专职保安535名,专职保安工资县级财政无力承担。

2.建议:一是全县公办学校共需要宿管人员350名,建议解决全县宿管人员350人和保安人员535人的工资问题。

(五)中小学德育问题

1. 存在问题:学生参与德育实践的机会太少,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压力太大,以至于许多社会实践活动难于开展。

2.建议: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培训。)改革学生评价。中小学校要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工作,将学生道德品质列入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六)其他问题

1.教育负债问题:

目前教育局政府性债务余额为21469.53万元,具体情况如下: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建设资金缺口20537万元,教育信息化项目欠债余额767.06万元,禄劝一中基础设施欠债余额130万元,禄劝幼儿园建设项目欠债余额35.47万元。

推荐访问:精准 扶贫 幼儿园教师 幼儿园教师精准扶贫【五篇】 幼儿园教师精准扶贫(精选5篇) 幼儿园教师精准扶贫心得体会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