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组织机构网络管理【五篇】【精选推荐】

组织机构网络管理【五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5-30 19:30:0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组织机构网络管理范文第1篇关键词:知识网络;知识管理;战略信息系统;管理软件本文将介绍知识网络的理论以及我们开发的知识网络系统。全文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将首先介绍知识网络的概念与特点,第二部分与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组织机构网络管理【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组织机构网络管理【五篇】

组织机构网络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知识网络;
知识管理;
战略信息系统;
管理软件

本文将介绍知识网络的理论以及我们开发的知识网络系统。全文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将首先介绍知识网络的概念与特点,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分别阐述知识网络的组织理论与认知理论,最后的第四部分介绍我们开发的知识网络系统。

一、 知识网络概念与特点

知识被认为是组织寻求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这意味着组织不仅应具有持续的知识更新与创造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组织的知识管理环境日趋复杂,全球化的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组织业务的分散化都要求组织有相应的机制与设施以保证知识的扩散并协调各项业务活动,而知识网络被认为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方案。

知识网络具有不同的定义:“知识网络是基于知识的关系,它可以使企业发挥其潜在的认知协同优势”;
“知识网络是实体(个体、团队、组织)间的关系,这些实体具有共同的关注,且嵌入在集体的与系统的知识资产的创造与共享的动态关系的工作环境中”;
“知识网络是一个具有模块化结构的组织系统,它可以使企业传递与共享其可用的无形资产,特别是其自身的知识”。以上的三个定义尽管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但所表达的要点是一致的:首先,从静态的角度看,知识网络是一种组织结构,这是定义1与定义2中的“关系”,定义3中的“组织系统”所揭示的含义;
其次,从动态的角度看,知识网络是一个工作系统,是知识的创造与共享过程,并且相对于其作为“组织结构”的静态属性,知识网络作为“工作系统”的动态属性更为重要:“知识网络更是‘工作(work)’而非‘网络(net)’”;
第三,知识网络是目的驱动的,且参与知识网络的实体具有共同的关注。

知识网络是知识管理发展的新的阶段,被称为第二代的知识管理,相对于传统的知识管理,其特点如表1所示。

二、 知识网络的组织理论

知识网络作为一个组织系统应遵循一定的组织原理、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会形成不同的组织类型。

首先,知识网络在组织原理上一般可归结为三种模型,第一,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型(Business KM Strategy Model):这种模型的特点把知识管理与企业的战略规划相整合,以企业战略驱动知识网络的组织与建设;
第二,组织目标与能力匹配模型(Organisational Goal and Capability Matching Model):这种模型的特点是创建组织的目标和任务与组织的知识能力以及人之间的映射关系,以目标组织知识网络;
第三,业务流程模型(Business Process Model):这种模型的特点是将知识与业务流程相结合,以业务流程组织知识网络。

其次,知识网络具有四种组织结构,分别被称作层次型组织结构、多引力中心型组织结构、集中引力中心型组织结构、无引力中心型组织结构。其中层次型组织结构是一种自上向下的组织方式,知识的传播由上层机构单向地传向下层机构,从知识流程的角度看,网络中的大多数机构(位于顶层的机构除外)只关注知识的存储与应用流程,而不关心知识的产生与共享流程。这种知识网络的组织结构通常发生在领导企业与其下属企业或供应链企业中;
多引力中心型组织结构是一种网络型的指示组织方式,在此网络中,作为网络节点的各参与机构具有对等的地位,与其他机构保持着多边的关系,每一个参与的机构自身都关注知识的探索与创造,但同时又希望通过参与网络来与其它机构共享知识,这种知识网络的组织结构厂发生在一些合资企业中;
集中引力中心型组织结构的特征是某一企业控制了技术、商务或经济上的关键资源,而据此对其他一些相关企业产生了影响,而其它的企业尽管是自治的,但也承认此企业具有领导地位,因此形成了一种星型的组织结构,这种知识网络的组织结构常被用于新型的虚拟企业中,在这种组织结构中,共享与应用是主要的知识过程,且这种知识网络的组织结构常发生于新型的虚拟企业中;
无引力中心型组织结构是由多个自治的机构形成的网络,网络本身缺少中心型的管理,各自治机构的关系比较灵活多变,参与网络的目的也呈现多样性,例如面向商业的目的或面向研究的目的,不同的目的通常也决定了具有不同的知识流程,在面向商业的目的知识网络中,知识共享与应用是主要过程,而在面向研究的目的知识网络中,知识的产生与共享成为主要目的。表2对各知识网络的组织结构及其相应的主要知识流程进行了总结。

最后,知识网络具有不同的类型,Buchel与Raub从管理支持以及收益水平角度将知识网络划分为爱好网络(Hobby Network)、职业学习网络(Professional Learning Network)、最佳实践网络(Best Practices Networks)与商业机会网络(Business Opportunity Network)四种类型:其中爱好网络关注个人兴趣,通常得不到管理支持;
对于职业学习网络,知识的迁移一般能得到管理的支持,但是用户是否参与学习一般是自愿的,用户根据所迁移的知识的价值以及自身兴趣来决定学习什么以及是否学习;
对于最佳实践网络,管理者扮演了协调者的作用,所有的网络成员都要参与互相间的知识的迁移与学习;
最后,商业机会网络是商业目的驱动的网络,但是其关注的视角是创新与成长方面。

三、 知识网络的认知理论

在知识管理领域,有两个与组织的认知活动密切相关的概念:组织记忆与传递记忆,Walsh与Ungson定义组织记忆为“组织记忆是指组织历史上存储的信息,此信息可被调出支持现在的决策”,Wegner定义传递记忆为关于谁知道谁、谁知道什么、谁在做什么的知识。一般认为组织记忆存储的是任务数据——关于任务的性能与问题解决方案的信息,而传递记忆存储的是引用数据——关于事物间关系的信息。

无论是组织记忆还是传递记忆都必须被显性地表达出来,属于显性知识,但是对于传递记忆而言,它所引用的人则可能不仅具有显性知识而且也具有隐性知识。研究表明,在大多数组织中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组织的大多数知识存在于人身上。因此传统的知识管理强调的是把人的知识显性化、编码化,并存储于组织记忆系统中,并把这样的一个过程称作知识的资本化过程,意指经过这样的转换后原本存在于个体身上的知识已经变为组织的知识资本了。但是以组织记忆系统为特征的传统的知识管理没有注意到这种转换尽管很有意义,但也有很多的限制,包括耗时、预定的知识领域、对于非程序化知识在表达上的困难等,并且从知识文化的角度看,这种方式存在着对人作为知识载体的某种忽视或不信任。

知识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是知识网络,而从组织认知的角度看,知识网络是以传递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当然知识网络也仍然需要组织记忆,因此知识网络可被描述为:知识网络=组织记忆 传递记忆,在此关系式中,组织记忆存储的知识也被称为一阶知识(1st—level knowledge),其特点是查询方便,利于快速决策;
传递记忆存储的知识也被称为二阶知识(2nd—level knowledge),其作用是一方面提供关于一阶知识的社会背景与意义,另一方面通过沟通流来实现更高层次的知识创造与发现,从而提供更精准决策的潜力。在知识网络环境下,知识管理的过程不再是单纯地由隐性向显性知识转换的过程,而是在显性与隐性知识之间的动态的持续的互动过程,Nonaka称其为SECI过程(表3)。其中S是指由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转换过程,E是指由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部化转换过程,C是指由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合成化的转换过程,I是指由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内部化的转换过程。

表3知识网络支持的知识转换过程

此外,知识网络中各的各网络节点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而可能是人,Carley等人对知识网络的可能的节点及其边的类型进行了分类,并据此得出了一些基本的知识网络类型,Carley称其为知识网络的元网络(Meta-network)(见表4)。

四、 知识网络系统

本部分介绍我们依据以上原理而开发的知识网络系统,其系统架构可简单地用图1描述,共包含知识图、知识资产管理、实践社区、网络会员管理、知识搜索引擎五个子系统。

知识图子系统是一个知识本体的描述工具,用户使用此工具可创建特定领域的知识本体。并从而为整个系统的知识管理提供统一的语义。知识图子系统包含了知识分类、语义网络、语义索引、知识价值评判四项功能。其中知识分类用以提供对领域知识按照树结构进行组织的能力,语义网络用以关联各类别,语义索引用以提供对每一个类别按照多个关键词进行索引的能力,而知识价值评判提供一种方法动态地对每一类知识相对于用户的价值进行评判。

图1知识网络系统

知识资产管理子系统是一个组织记忆系统,用以对组织的各种知识资产进行管理,包括存档、查询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借助于知识图子系统提供的描述工具,因此具有丰富的语义表达能力,此外次子系统还包含了知识资产评论、知识资产推荐等功能。

实践社区子系统包含了公共信息与社区两部分内容,公共信息用以通报新闻,而社区用以会员的活动,从纯技术的角度讲,社区类似于论坛,但从内容上讲,它可以被组织成爱好网络、职业学习网络、最佳实践网络或商业机会网络,此外,实践社区子系统与知识资产管理子系统有着很好的集成,在权限允许的情况下社区可以阅读使用组织的知识资产,而社区中上载的一些资源也可以转化为组织的知识资产。

网络会员管理系统用以实现传递记忆系统,此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会员档案管理系统,而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会员网络的管理系统,支持“谁知道什么”、“谁知道谁”等元网络模型,并且通过引入关系密切度等属性实现了知识网络的最短路径搜索。

企业知识搜索引擎是一个集成的知识发现系统,当用户搜索某方面知识时,呈现给用户的除知识资产外,还包括论坛的讨论、实践社区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搜索出知识网络中此知识领域的会员并且提供沟通的支持。此外,搜索的方式也是多样的,这主要得益于知识图提供的丰富的语义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Davenport,T,Prusak,L..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Boston,1998.

2.Ritter,T.,Gemunden,H.G..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and Networks:An Overview.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Vol.56,2003.

3.Davidow,W.,Malone,M..The Virtual Corporation:Structur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Corpor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Harper Business Press,New York,1992.

4.Buchel,B.,Raub,S..Building Knowledge—Creation Value Networks.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2,20,(6).

5.Strategic Intentions:Principl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nowledge Networks.www.iisd.org/pdf/2001/networks_operating_principles.pdf.

6.Butera F..ll Castello Rete.Franco Angeli Press,Milano,1990.

7.Buchel,B.,Raub,S..Building Knowledge—Creation Value Networks.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2,20(6).

8.Walsh,J.and Ungson,R..Organizational memory.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1,16(1).

9.Carley,K.M.and Ren,Y..Tradeoffs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Adaptability for C3I Architecture.Command and Control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Symposium.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Monterey,CA,2001.

10.M.Nickles,T.Froehner..Social Reification for the Semantic Web.Research Report FKI—248—04,AI/Cognition Group.Department of Informatics.Technical University Munich,2004.

11.张后启.再造竞争优势.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12.马捷,靖继鹏.知识转化模型分析与评价.情报科学,2006,(3).

13.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组织机构网络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组织结构;
网络组织;
业务外包策略;
企业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1-0121-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促使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超越企业内的资源配置的局限,网络组织这种新型的组织结构在发达国家兴起并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学者开始对其进行关注,并试图为我国企业引进网络组织寻找借鉴的可能性。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网络组织在发达国家某些领域的企业已经相当普遍,而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当前的组织结构并没有发挥互联网所具有的潜力,也没能充分引进网络结构进入我国企业组织结构的构建之中。然而,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物联网、供应链联盟、产业集群等新型组织架构的诞生,促进了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的崭新态势,使得世界经济发展与互联网和科技进步结合得更加紧密,使得企业的竞争表现出与以往时代不同的特色。探索这一态势下企业业务的外包策略以及与此相关的企业核心能力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网络组织的企业组织结构

(一)企业的网络组织

企业网络组织结构构成。网络组织结构由两个部分组成。我们以特定的某公司为例,该公司的网络结构构成如图1所示,一是基于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的企业自有核心能力部分体系,并基于这个体系形成的一个由总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的核心;
二是根据产品生产、产品配送、产品研发、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需要形成组织的立体网络。这种网络是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建立起来的,它是柔性的立体网络,它随着企业的技术能力、经济运行环境、市场发展状况、企业自身经营能力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这种自身调整表现为企业自身网络内涵的变化。当然,体现企业自身能力的核心组织架构,不同的企业由于核心能力的构成不同,它所包含的组织内涵存在显著差异,当前国内企业财务管理一般处于自我直接控制核心体系之中,而对于跨国公司来讲,很多企业财务管理是通过网络组织来实现的,例如百思买的财务管理就是以网络组织的形式外包出去实现的。

网络组织结构满足企业立足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开辟新思路,为企业实现全球化经营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效的途径。

(二)企业网络组织的种类

网络型结构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人们目前探讨的网络型组织、群体型组织、自设计组织、基于信息组织和后工业化组织的一个统称。网络组织系统根据各个部门不同的功能结构,以及根据结点的性质、数量、联结方式、联结关系、网络组织环境及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可将网络组织存在的几种典型模式分类。(1)企业内网络组织。跨国公司内部网络是最典型的企业内网络组织。(2)联盟型网络组织。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联结纽带(如契约、股权等)而结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流动的网络组织③。(3)虚拟组织。“虚拟组织”也称为“虚拟企业”,在虚拟组织中,分布在不同组织的成员代替了实体组织各种结构,它们承担着虚拟组织某个结构的功能,通过信息网络支持虚拟组织的运行。(4)中小企业网络组织。中小企业网络组织是指一批处于同一供应链中,具有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中小企业,为了生产经营的需要,通过信任关系、承诺或契约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交易关系。(5)WEB公司型网络组织。从网络组织的角度看,WEB公司是指利用网络和先进的数字化传媒技术、将商务活动中各种行为主体通过网络电子商务的形式衔接在一起的结点企业组织形式,它是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的一种演变形式,也是电子商务逐步发展的过程。(6)立体多核网络组织结构。依赖互联网技术,融合矩阵式和事业部制优点,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内外相互联系的网络组织结构有机体。

二、网络组织与企业外包策略的关系

(一)网络组织为企业外包策略的实施创造条件

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企业必须具有有机的内在组织,它体现了企业的核心能力所在,但是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体现企业核心能力的内在有机网络无法孤立于复杂的外在环境;
只有通过网络组织与外在建立起广泛联系的企业,才有能力在当今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网络组织的企业核心能力内核与网络组织核点的关系,不是工业化时代简单的合作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依托、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密切的、动态的、有机联系的关系。业务外包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合作模式,现被广泛地应用于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灵活的业务外包策略有助于提高业务外包的成功运作。而灵活的业务外包策略,无法离开企业核心能力内在网络相外联的网络组织而实现。

企业依据自身的状态,把自己融入到合适的网络结构之中,为企业在全球化态势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创造条件。企业选择不同的网络组织用于构建自己的发展空间是不能脱离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构成与核心能力巩固与拓展的需要的,也不能跳跃企业自身的现实状况,盲目寻求网络的广泛联系及其复杂化程度。如果企业已经建立起多维立体的网络组织结构,那就表明企业已经立足于全球范围经营,并已具有了稳固的核心能力,这种立体的网络架构势必可以为企业业务的迅速展开铺平道路,能够选择最佳的外包公司以促进企业非核心业务的迅速展开。

企业核心能力组织外在的网络核点,为企业众多业务提供服务。表现为企业外包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企业的业务外包策略,依靠网络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建立并推行。企业外包策略离不开网络组织,没有网络组织的支持,企业外包策略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途径;
网络组织的主要功能就是支持企业核心能力之外的业务外包策略的有效实施,不是基于这个目的而构建的网络组织不能实现网络化时代信息技术的特色功能。

(二)网络组织的有效运作减低了企业业务外包的风险

企业经营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尤其是企业外包策略的实施过程中,风险尤为突出。基于信息科技与互联网的网络组织,能够为企业减低业务外包的风险提供帮助。

(1)借助于广泛联系的网络组织,可以找到最为可靠的外包公司。在基于互联网的多维立体的网络架构,可以进行低成本、有效地搜寻;
网络组织可以在需要时进行有效扩张,也可以在不需要时适当缩小,这种动态的开放体系,能够为企业业务外包寻找到更富有诚信的、能力更强的、费用更低的企业。

(2)信息咨询外包可借助网络组织得以实现,以规避风险。当企业踏人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进行经营而寻求外包时,当企业某种外包业务无法以自身的能力实现在更富有诚信、能力更强、费用更低的企业之间进行有效选择时,通过网络组织可以及时有效实现信息咨询外包,并因此而使需要外包的业务成功外包出去,从而降低了企业外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

(3)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外包业务进行动态监督。通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多维立体网络组织,及其相关的组织内部和外部的技术设施,实现外包业务的动态监督。例如,依据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互联网,即时感应系统,可以即时监测冷链物流外包的状况,可以动态监控货物的温度、湿度、地理位置等信息。

(4)借助于多维立体的网络组织实现动态控制。企业建立的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多维立体的网络组织,能够使企业及时获得天气、政治动态、市场行情等动态变化信息,为跨国经营实现有效业务外包以及业务外包动态调整与控制提供依据。

(5)借助于网络组织中稳固的链条,可以稳定企业的外包业务。企业的外包业务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固定的客户长期承担的,这种客户就是稳固的网络链条所通达的稳定的核点。通过这种稳定的业务外包,使企业经营过程中稳定性因素增加,为企业动态调整经营、驾驭动态的市场提供可靠保障,从而降低了经营的风险。

三、基于网络组织的企业业务外包策略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关系

(一)从规避风险的视野分析

对于具有自己特有核心能力的企业,为了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总是偏好规避各种风险因素;
只要自己的核心能力足够强,企业首要的追求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追求短期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试图把所有存在风险的非核心能力构成业务外包出去,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避免意外事件的冲击。

如图’2所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立体多核网络的构建,使企业具有了更有效的风险判断能力。内在核心能力组织通过“业务外包a”对企业非核心的业务风险进行有效分析,并把分析结果通过多维立体网络组织系统传递给专业企业评估机构;
内在核心能力组织通过“业务外包b”把某外包业务的企业筛选业务交给专业企业评估机构;
专业企业评估机构针对内在核心能力组织的具体委托要求,有效利用业务风险信息的评估结果,为内在核心能力组织确定需要外包的业务范围和品种,并筛选出适合承担企业;
内在核心能力组织通过“业务外包c”把需要外包的业务外包给合适的组织。以规避风险为目的的业务外包策略是为了防止意外风险造成对企业生存的威胁,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需要适当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以作为规避风险所付出的代价。

(二)从分工的视野分析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原动力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行为提升了参与者的利益,从而基于利益的扩大目的进一步扩大分工范围,进而促使了专业化的实现并提高了生产力。在信息化时代的当今世界,分工体系可依托互联网、先进的信息传递技术构建网络组织完成。

依据分工理论,企业把自己不擅长的业务通过网络组织实现业务外包,可以实现信息化时代的细化分工体系,实现全面系统的专业化,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品质、降低社会化产品生产的总成本。这对企业核心能力的稳固起到了促进作用,经过业务外包实现了有效分工,企业可以专于核心能力的提升。

基于网络组织的分工实际上是在市场规模扩大的条件下,科层制的固有局限性与市场规模扩大之间矛盾的产物。按照分工理论,分工的深化将导致企业内部分工不断地向市场分工转化,从而实现分工经济或市场规模经济。按照交易成本理论,这种变化意味着商品契约对要素契约的替代,但是这种替代也将导致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分工组织应运而生,即网络组织作为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性组织”,既替代企业又替代市场,或者更确切地说,融企业与市场于一体,企业依托网络而生存,与网络共生共荣。基于网络组织的业务外包,实际上就是基于网络组织的有效分工,在特定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成长阶段,这种分工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随着市场范围和竞争强度的增大,传统意义上的分工模式无法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而基于网络组织的模块化组织则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竞争优势。

(三)从多元化经营战略的视野分析

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企业核心能力的拓展可以借助于多元化经营战略来实现。要实现不同的多元化战略就应设计不同的内部组织结构,希望实现范围经济的相关多元化公司需着重于内部各业务单元之间的合作,而希望通过有效的内部管理来实现控制经济的非相关化多元化公司在组织结构设计上就应着重于各业务单元之间的竞争。一个多元化的企业如果希望有好的绩效就必须实现其多元化战略与组织结构和控制体系之间的匹配。在信息化时代,与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相匹配的有效的组织形式是有机网络组织,基于互联网与信息交换技术,网络组织有效地吸纳了传统组织的优点,并有多种可选择的网络组织可供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选择。

当公司从事多元化经营并以绿地投资模式进入新投资领域,企业一时无法构筑该领域的供应链以及营销网络,企业基于自己核心能力寻求新领域一个特定的环节为突破口,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核心能力范围,而整个环节中的其他部分可以基于网络组织实施适当的业务外包策略。在进入之初,企业的核心能力不可能覆盖该领域的整个价值链,但随着企业在该领域的熟悉程度加深,企业把更多的价值链环节纳入到自己经营的范围,减少外包业务的环节,只将价值增值少的环节业务外包。

如果企业以兼并与收购的方式实现多元化经营,企业需要借助网络组织系统完成兼并与收购,尤其需要借助于咨询公司或从事财务顾问业务的投资银行完成兼并与收购;
兼并与收购完成后仍需要借助基于网络组织的业务外包实现资源整合,确定核心业务的范围以及新公司的文化、战略设计等。

注释:

①胡晓鹏,网络型组织结构与模块化创新[J],财经科学,2007,(04):80―86

②周应堂,狄小丽,网络组织结构与企业竞争力分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04):154―159

③陈立敏,谭力文,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的组织结构变化和新型竞争战略[J],经济管理,2002,(06):9―11

④王丰,汪勇,陶宽,网络组织:21世纪的新型组织结构模式[J],当代财经,2006,(05):2

⑤周应堂,狄小丽,网络组织结构与企业竞争力分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04):154―159

⑥范体军,李宏余,常香云,刘丽萍,基于业务流程和合同时间的业务外包策略模型研究[J],管理评论,2007,(11):55―62

⑦钱书法,李辉,肖宁,不同网络分工组织的效率比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07):49―52

⑧牟洁,张卫国,冯军,多元化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匹配关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04):19―20

组织机构网络管理范文第3篇

一、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结构和财务管理模式

威廉姆森在《市场与层级组织》中曾将企业组织结构按优化的过程分为:古典型、U型、H型和M型四种,后来又产生了U型结构的变种-矩阵结构和 M型结构的变种-超事业部结构。古典型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尚未进行管理分工的原始结构,企业的所有者负责管理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不得不寻求管理本身的分工与专业化,具体表现为企业管理的直线系统、职能系统的分化和上级对下级的分权与授权。U型结构(Unitary Structure)也称“一元结构”,其典型特征是在管理分工下实行中央集权控制。U型结构便于集中力量和资本。但过度集权易带来管理上的低效率,进而造成企业内部管理成本的增加。H型结构(Holding Company)就是控股公司结构,它较多地出现于横向合并而形成的企业中。其显著特征是高度分权,各子公司保持了较大的独立性。M型结构(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亦称“事业部制”,其显著特征是集权与分权的有机结合,有效地解决了制约U型结构和H型结构管理效率低的问题,降低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因此,M型结构在现代企业中得到普遍实行。矩阵结构实质是U型结构的一个变种,它在原来的U型结构基础上,再建立一套横向的目标系统[1].矩阵结构既有加强职能部门的横向业务联系、反应灵活的优点,也有因双重领导导致责任不清、决策延误的缺点。超事业部制结构是M型结构的进一步演化形式,它在M型结构的基础上,在总部与事业部之间增加了一个管理层次,有效地解决了M型结构在企业超大型化之后管理跨度过大的问题。

传统企业无论采用何种组织结构,在财务管理任务上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加强对内部的财务监控。一般情况下,企业会牢牢控制货币资金,因为货币资金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货币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2].在具体控制方式上有多种形式,如统收统支、拨付备用金制、结算中心制、建立内部银行和财务公司等。企业对内部机构一般还要在筹资、投资、成本费用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控制。

不同组织结构的企业在具体财务管理模式上,差别是很明显的。在H型结构中,整个集团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各子公司有独立的财务权,总部对其约束很小[3].在u型结构中,实行的是一种集权式管理,下属机构决策权很小,在财务上由企业总部集中核算、统一管理,下属机构仅是报帐单位,定期将业务数据报到总部财务部门,财务上的决策全部由总部决定。在M型结构中,决策权分散,财务控制的关键是解决好集权与分权问题。目前一般做法是在资金、财务信息和人事等方面集中控制的基础上,充分实行分权管理制度。在财务控制上形成一套包括财务激励机制、财务监控机制和资金运作机制在内的财务管理体系,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企业资金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这种财务模式是传统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比较成熟的一种。

传统企业无论采用何种组织结构,伴随企业发展,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都将面临相同的困境:财务管理组织机构层次增加、人员不断膨胀、财务管理成本不断加大、财务信息时效性和可靠性降低、监控能力弱化。

二、网络经济对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一系列创新要求

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正从工业经济向网络经济迈进,引起了企业组织结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对建立在传统工业经济基础上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一系列创新要求,具体如下:

(一)财务管理的目标: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这一目标的确立总是随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先后经历了“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到“超利润目标管理”的转换[4].这些目标是与物质资本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但在网络经济时代,一方面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质资本的地位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相对上升,不同资本所有者对企业均有经济利益方面的要求。这一重大变化,决定了企业在网络经济时代其经济利益不仅仅归属于股东,而且归属于“相关利益主体”[5].另一方面知识资源具有共享性和转移性,因而企业的成败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对知识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社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必须重视其社会责任。另外,知识资本所带来的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能够解决工业经济时代因技术能力而无法解决的外部经济问题。这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关注社会责任成为一种可能。

(二)财务管理的主体:由实体化转向虚拟化。财务管理主体是财务管理为之服务的特定组织实体,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下具有独立的物质利益的经济实体,这种实体是有形的、相对稳定的。但是在网络经济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的日益推广,出现了网上虚拟公司这样的企业形式,而这些虚拟公司往往只是一种动态的,短期的战略联盟,合作目标完成后迅速解散,从而使财务主体显得虚拟化[6].(三)企业经营行为的变化。由于知识投入的增加,特别是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投资转向以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重点的新领域。随着经验决策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学决策转变,企业投资决策和投资管理日益知识化,对知识资产的评估和管理是知识决策的中心内容之一。由于知识成为企业的主体资产形式,因而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日益柔性化。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发展出灵活的工作时间、场所和报酬制度,企业更强调知识、信息的收集、传播和利用,并通过网络在企业内部分享、重组和创新,整个企业发展成为一个网络化的信息结构。由于知识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克服了物质资源的稀缺性和使用上的排它性,企业对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与社会对知识的要求形成经常性的正向互动关系,使企业经营目标与社会整体目标日趋一致[6].(四)企业资产形态的变化。传统工业经济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设备,有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绝对优势;
而网络经济是以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投入为主,无形资产在企业经营中起决定作用。

(五)企业竞争力要素的变化。在工业经济形态中,市场占有率和较大的市场份额是企业补偿投入成本、形成和增加企业利润、维持满意市场结构的决定要素。同时,由于固定资本的经营杠杆效应和企业以有形物质资产投入为主的特征,企业总是力争通过扩大产出规模来增加财务成果,从而获取相对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工业经济逐渐向网络经济发展,市场份额和产出绝对规模只是企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在内涵上,企业竞争力主要源于企业对各类知识的占有和知识资本的运用程度。企业在一定时期积累的知识量越大,其知识资产的结构和动态组合与社会对知识的要求结构越一致,企业知识资产的转化效率就越高,企业竞争力就越强。

(六)企业分配方式的变化。既然知识资源是产品的主要生产要素和产品价格的决定因素,那么利用知识的能力参与企业利润分配并取得比其它要素更丰厚的报酬,将成为必然趋势。

(七)企业范围边界的变化。与网络经济以前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的形成、传播的无地域性,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范围迅速扩大。企业活动与环境的联系更为紧密,它们共处于一体化的网络之中。企业与供应商以及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不再固定,在全球网络中,企业与客户形成“在选择中结盟,在结盟中选择”的新格局 [3].

三、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结构和财务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强大的经济发展引擎不断推动着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与变革。网络型企业组织结构正是基于当今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企业组织结构。网络型企业组织结构产生的本质在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使得企业与外界的联系极大增强,企业的经营地理范围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而是通过互联网与世界相联。正是基于这一条件,企业可以重新审视自身的边界,不断缩小生产经营活动的范围,相应地扩大与外部单位之间的分工协作。这就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即网络型组织结构。

学者们从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网络型组织的涵义、表现形式、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各个层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目前关于网络型组织,人们普遍较为接受的定义是:网络型组织是由多个独立的个人、部门和企业为了共同的任务而组成的联合体,它的运行不靠传统的层级控制,而是在定义成员角色和各自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密集的多边联系、互利和交互式的合作来完成共同追求的目标[7].网络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众多的节点和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网络型组织中,节点可以由个人、企业内的部门、企业或是它们的混合组成,每个节点之间都以平等身份保持着互动式联系。如果某一项使命需要若干个节点的共同参与,那么它们之间的联系会有针对性地加强。密集的多边联系和充分的合作是网络型组织最主要的特点,而这正是其与传统企业组织形式的最大区别所在。

组织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企业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的变化。同时为新型财务管理模式提供了基础,使得财务管理在空间上、时间上和效率上都发生了改变,极大地影响了财务管理的能力和质量。新型财务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财务信息处理的自动化。财务管理的网络程序化、实时动态化。网络经济时代,电子商务高度发达,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均采用数字信息,并通过网络来实现。业务数据通过网络程序自动实现会计核算,产生各种支持决策信息并反馈到相关决策者。决策者通过网络向相关业节点决策信息,网络程序根据决策信息自动修订业务规则,业务人员只能按照规则在网络中完成新的业务[8].由于网络信息传递速度快,业务发生受到实时监控,因而可及时将决策信息发送到业务规则,实现实时动态化管理。

(二)财务管理职能向决策层和业务层分解。在网络型组织结构的企业中,节点和节点之间密集的多边联系减少了传统财务管理中的许多中间环节,高层决策者能直接对底层员工进行管理,财务信息的采集完全由业务节点完成,财务信息的加工由网络程序完成,财务监控由决策者通过网络程序实施。

(三)财务管理与业务、决策一体化。传统的财务管理反映的是决策者、财务机构、业务部门三者之间的关系,决策信息通过财务部门实施对业务的监控,业务部门的信息主要通过财务部门加工提供给决策者。在新型财务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职能向决策层和业务层分解,财务管理通过网络软件与决策和业务融为一体。

(四)财务管理组织结构:从人员集中实体部门机构向人员分散的虚拟部门机构转变。在网络型组织结构的企业,一方面,实体企业中财务人员工作职能将分散到业务层和决策层,财务信息的处理由程序完成,传统财务部门萎缩,职能分解,包括决策和业务在内的网络虚拟的财务机构代替传统的财务管理机构;
另一方面,虚拟企业中,财务管理组织结构必然是虚拟的。

(五)从部门管理变为节点管理。网络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众多的节点和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网络型组织中,节点可以由个人、企业内的部门、企业或是它们的混合组成。财务管理的实施者由传统的财务部门变为网络节点,财务监控的对象由传统的业务部门变为网络节点。

四、企业改造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建立新型财务管理模式。传统财务管理侧重于财务的核算管理,要转变为新型财务管理模式,企业的各级员工都应转变已形成的基本观念,学习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充分认识网络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环境的变革和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进行创造性思维,建立新型财务管理模式观念。

(二)确立符合网络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目标。网络经济的到来,扩展了企业资本范围,改变了企业的资本结构,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人力资本将成为决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主要因素。因此,财务目标不仅要考虑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债权者的偿债能力最大化、政府的社会经济贡献最大化、社会公众的社会经济责任和绩效最大化,更要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与员工)的薪金收入最大化和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财务要求[9],使企业经理及职工的个人收入与企业的赢利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网络经济时代知识资源具有可享性和可转移性,它使得企业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广泛而深入,企业对知识的要求和应用将又取决于社会对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纳入财务目标体系是必然选择,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如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保护生态平衡、防止公害污染、支持社区文化教育和福利事业的发展以及赞助社区的慈善事业等。这样,既有助于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也有助于其在社会大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更有助于其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三)加快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是从单项业务计算机化-企业部门电算化-企业整体信息化-到整个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企业整体信息化阶段是企业组织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各项业务融合集成,组织结构演变为初期网络型结构,企业管理模式发生变化,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向新型模式转变。因此,企业改造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积极组织实施ERP系统,实现企业整体信息化。

(四)积极实施组织结构重组,构建企业网络型组织结构。传统的企业中,组织结构是由“金字塔”型的职能部门组成,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各自独立、互不相干:同时受管理幅度的限制,存在大量的中层管理人员,财务部门从最高层领导到最底层会计人员之间都存在很多中间管理层。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后,财务、业务和决策实现了一体化,财务部门、业务部门分工界限日益模糊并趋于融合,跨职能型群体大量出现;
同时管理幅度增大,必然要缩减乃至取消中间管理层,组织结构呈现网络化趋势。传统的部门管理方式应改为节点管理,通过定义网络节点的属性和职能,通过对网络节点的管理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这就要求企业在组织结构的重组中,以节点为依托,把财务管理的职能体现在网络节点中。

(五)以网络型组织结构为依托,对传统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在工业社会,业务流程按职能部门划分,虽然各部门的工作是有效的,但整个流程的运作则是低效的。尽管财务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每一项活动,但传统上它只对财务的收支进行管理,对财务收支的源头-业务活动很少涉及。要适应新型财务管理的需要,势必要对企业的工作流程进行重组。首先打破企业部门内部界限,重组企业内部的工作流程,建立流程型群体,实现财务、业务、决策的一体化;
然后将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再造推广到整个供应链中,从购买原料到对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一连串作业活动,减少供应链中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与整个供应链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孙健,韩广智。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J].经济管理,2000.(12)。

[2] 张芳。论企业集团的未来财务管理模式[J/OL]. gdhdaudit. com,2003-03-01.

[3] 原毅军。企业组织结构创新与管理咨询业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0,(11)。

[4] 梁硕。知识经济引发企业组织结构三个变化[J].经济工作导刊,2000,(11)。

[5] 邓学衷。知识经济与企业财务管理创新[J/OL],2003-03-01.

[6] 冯海龙。价值链战略管理模式研究[J].经济管理,2002,(1)。

[7] 甘碧群,程凯。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创新[J].经济评论,2001,(2)。

组织机构网络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
网络;
组织架构;
传统;
企业部门

一、传统企业组织架构在网络背景下的弊端

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变化,给企业带来了全新的冲击和挑战。在企业中,其组织架构设计的愈加科学、合理,愈加能使企业流程正常运转、部门设置合理有序,并且最大限度地释放企业的正能量,让企业的经营运转更加有效。但是,目前在网络背景下的大部分企业却依然使用较为传统的企业组织架构模式,极少会根据实际情况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这就致使企业组织内部信息传递缓慢、低效,组织部门设置不够合理,机构庞大臃肿,企业内部资源消耗严重等情况的出现,具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内部信息传递缓慢

以直线式、矩阵式、中央集权等形式组成了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模式,并且根据不同的职能划分出垂直型组织架构形式。这些传统的企业组织架构模式,要求企业各职能部门人员之间的信息只能层层传递,尤其是垂直型的组织架构模式,在上级和下级之间,消息或指令必须逐级传递,速度十分缓慢,倘若一旦出现临时或突况,相关部门和人员不能及时根据上级领导层的指示做出紧急的反应和处置,势必会影响组织的应急处置效率,甚至会贻误组织最佳的危机解决时机或战略发展机遇期。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互联网信息快速传递的情形下,企业如若不能根据相关信息及时做出内部组织或系统外部的调整和部署,很难适应当下的快速发展环境,必然会致使企业组织架构各层级的信息传递不畅,做出反应不及时,错失调整或发展良机。

2.组织部门设置不够合理

在传统的组织架构模式下,由于企业部门所设置的管理层次相对较多、一些部门人员的安放过量,再加上一些企业为了激发普通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扩大中间层管理人员,造成“中间大、两头小”的组织阶层架构模式,即中间管理层次较多,中层管理人员不断增加,高阶层、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基层工作人员相对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企业在中间层耗费过多的时间、精力、物力与人力,企业管理机构臃肿,甚至人员冗余,同时也致使管理成本投入的过量,消耗过大,难免造成过度浪费;
与此同时,过多的管理层或中层管理人员,对于组织部门的职责设置不够清楚,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划分不清,也容易导致企业组织内部出现互相推诿责任、服务态度不佳等情况,造成企业管理工作效率过低,企业内部资源消耗严重,组织内部合作、协同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和不断发展。

3.过分强调企业管理和销售界限

传统的组织架构模式下,在企业的内部组织管理和外部销售过程中,企业下意识地划分出部门、人员、工艺以及销售的区域等界限,并且过分强调界限问题。殊不知,在网络背景下,过分强调界限问题就制约了企业的整体协调发展,使企业不能灵活地实现“无边界化”的网络运营新模式,也不能使企业可持续地变换或适时调整组织架构,让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尽快地去适应新的网络经济变化。

4.过分关注内部自身平衡,忽略外部战略发展

传统的企业组织架构模式一般建立在单一的企业制度或企业文化背景之下,企业的制度一成不变,而面对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化信息的扑面而来,企业文化不断受到冲击,单一的组织架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企业投资扩大、业务分散的发展需要,企业会愈来愈觉得对业务的集中管理充满难度,于是部分企业过分关注内部组织架构对各部门权利的平衡,而忽视了外部战略发展的需要,一部分企业对于传统的组织架构模式便采取保守态度,一成不变,这样一来,势必会造成传统的组织架构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态势,贻误企业外部战略发展的契机;
而另外一部分企业虽小试牛刀,但并不考虑整体战略发展的需要,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殊不知,企业组织架构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有着蝴蝶效应的影响,即微小的不同可能带来巨大的差别,很容易导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二、组织架构改革和创新策略

针对传统企业组织架构出现的一些弊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认为:传统企业组织架构亟待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期更好地去适应现代化网络背景下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外部经营管理的运行和发展,从而为企业的大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组织架构的扁平化

在企业的运营和管理中,组织架构担负着企业正常运营和发展的重任,它是构成企业管理的重要条件。在网络背景下,内部组织应该选择较少的层次架构--扁平化的组织架构,缩减企业部门间的中间层次,积极对企业内部组织的管控和反应能力进行增强,加快企业组织内部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同时也保证了消息的真实度和有效性。让扁平化的企业组织架构在现代化网络背景下,直面市场,及时掌握市场经济动态,对于出现的突发性情况,能够及时做出应急反应,并积极主动地掌握详细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整合,努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让企业更好的运行和发展下去。

2.组织架构的网络化

网络背景下,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可以通过无线互联科技建立信任并缔结合作关系,比如: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或钱货交易等。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出现,让企业节省了大笔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开销,企业可以大大缩减企业组织架构中的层次和环节,如可以不用聘用大量员工从事管理工作,以免造成管理人员过剩或闲置现象;
也可以不用具备大量的生产和销售场地,大大减少前期的资金投入量等等。组织架构的网络化,使各企业、员工之间得到最大限度的交流和合作,在节省大量不必要的财力、物力、人力资源消耗的同时,增强了企业内部组织和外部运营的管理、销售力度,让企业通过网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增值、创收。

3.组织架构的无边界化

随着企业开始采用网络技术进行企业管理和运营,企业开始不太强调和限制对人员、地点、任务等的界限划分,着重关注对这些因素如何进行影响,才能最终达到将人才、信息、行动和奖励落实到最需要地方的目的。所谓的组织架构的“无边界化”,并不是说企业没有边界,开始肆意、放任自流的去经营和管理,而是指企业组织架构可以根据网络背景下的快速发展变化进行必要的自我改革和优化调整,以期让企业更灵活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通过改革后的组织架构,制定出合理的职能规划、企业运转和部门设置等战略计划,以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释放企业正能量的效果。

4.组织架构的多元化

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不再面对单一的业务和地域,跨区域、跨专业、跨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致使企业外部多元化业务开展愈加丰富,对内部组织架构的调整有了新的要求。在互联网背景下,内部组织架构的多元化,致使企业充分运用自身优势运营不同的业务领域,最大限度的利用国内外市场机会,最大程度的发挥利用优势资源的能力,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的各种资源,通过多元化的经营,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此外,组织架构的虚拟化、知识化、分散化等都需要进行必要的优化,以期让企业组织架构在现代化网络背景下变得更加完善、更加有效、更加成熟,并让企业组织更好地去发挥其协同效应,达到合理、优化的运营状态。

总之,在现代化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组织架构的合理设计与不断完善是企业运营和发展的“制胜法宝”。组织架构只有通过全方位的企业内的合作交流,才能实现企业、人员之间的双赢局面;
组织架构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可持续的发展态势,是其更好适应当下网络市场经济的必要手段;
组织机构必须在企业发展战略的支撑下进行实时动态的调整,才能为现代化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企业的组织架构必须在管理、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中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在企业的整个动态发展过程中进行相适应的改革和创新,在企业全生命周期中发挥着高效有力的作用,而只有设计出这样的符合如今网络背景下的企业组织架构,才能达到多赢的企业运营状态,才能为企业的发展不断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朱晓武著.动态匹配:组织结构理论?实证?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05.

[2]杨紫贤,侯晨.企业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的创新[J].中外企业家,2015(05).

[3]马苏,李红.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架构的优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06).

[4]刘宏,刘冰冰,张芝露.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企业组织架构设计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08(03).

组织机构网络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化企业 组织模式 数字神经系统

网络赋予企业组织新的形式

网络赋予组织优越的管理方式

网络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为取得核心竞争力而设计的。在当今社会,传统的企业结构缺乏成功所需的速度、灵活性和凝聚力,网络重新调整了涣散的企业精神、不能产生持久效益的管理步骤,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的管理转向面向知识的管理。网络重新规定了如何做出最基本的企业决策,它以最快的速度使最低管理层面上的决策统一。网络划出了“大公司里的小公司”,并赋予它在职能、企业单位、地理和全球顾客这四个层面上经营的权利。网络能够更快地把企业里合适的人集中到一起,更有重点地工作。

网络启发新型组织的适应性模式

网络发展的产物之一是内部市场的诞生。内部市场是指大企业内部形成的一个市场,它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的等级制结构,将过去以分工的组织方式转变为以“流程”、“网络”为导向的组织形式,构成一个非中心化的、企业家联合体的网络。

网络化组织的结构在以下几个方面与传统的机器模式不同:

网络结构里的劳动不再是可分的,而是由知识员工共同承担 他们既可被看作是独立的贡献者,又被看成是团体的一员。

网络结构中的工作主要由一些比较固定的跨职能工作组完成 网络结构淡化了企业组织与其外界环境的界限,淡化了公司与客户之间、为产品附加值的生产伙伴和商业战略伙伴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区别。

网络组织比传统组织更少政治性的分裂 这种适应性网络结构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它赋予组织以快速反应能力。但劣势是容易失去控制。

网络带来企业组织制度的转变

企业组织制度转变体现在三方面:

项目小组 网络经济要求的工作是团体工作和项目工作。项目小组正是为了完成某个特定的项目任务而由不同部门、不同专业人员所组成的一个特别工作组织。它不受现行职能组织的束缚,可以发挥团体合作的优势,缩短产品研制和生产时间,对消费者的需求可迅速做出反应。

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是构架在电子网络基础上,有独立产权,主要通过电子网络从事生产和经营,跨越时空及组织来共享资源,在自己的优势领域独立运作,并通过与他人合作实现整个项目的企业组织形式。它具有功能虚拟化、轻薄、扁平、地域虚拟化、突出核心竞争力等特点。

企业联盟 企业联盟是企业从战略上考虑,与其他企业建立的一种较为长期而松散的网络关系。企业联盟可以通过在技术、产品、资金和市场等环节上的合作、交流和授权形成一条价值链,实现收益共享。

网络化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组织特征

网络化企业组织的发展方向

网络经济条件下,以“双赢”为目的的企业合作已成为现代企业适应现代竞争环境的最好模式,网络化企业就是企业的多种合作模式之一。

随着我们全速进入网络化时代,企业的支持、控制和通讯系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通过庞大的电子网络与其他企业连接,它们具有世界范围的虚拟运作,能够不断地、快速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且能够在各种水平上不断学习和演进。这种人与电子构成的有机体就是为网络化企业。

基于网络化企业的未来组织特征

基于网络化企业的未来组织将具有如下的特点:

更具活力,能更快地变革以在日趋激烈的市场中竞争。最成功组织的标志将是每天都在进步。

是高科技、高接触的组织。企业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内外的信息传递更为方便、直接,原有组织层的减少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反应能力。

更加以人为本,使命驱动而不是组织驱动。

把诸如公众声誉、公众接触、人员吸收和再培训等因素列为衡量成功的高标准;
反之,诸如筹集资金、服务人数则列为成功的基本标准。

总之,未来的网络化企业组织将呈现出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无边界化和多元化的特点,新的组织将具有更少可预测性,更少可测量性,更少地遵从于传统习惯。我们所要努力的方向是寻找方式了解它,使新组织为我们所用。

参考资料:

1.(美)詹姆斯•昌佩、尼丁•诺力亚,《管理的变革》[M],经济日报出版社

推荐访问:组织机构 网络管理 五篇 组织机构网络管理【五篇】 组织机构网络管理(精选5篇) 组织机构管理网络图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