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9篇)

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9篇)

时间:2022-11-23 11:2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9篇)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浅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现状及对策  ”  论文关键词:义务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  论文摘要:农村新课程的实施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9篇),供大家参考。

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9篇)

篇一: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浅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现状及对策

  ”

  论文关键词:义务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

  论文摘要:农村新课程的实施情况直接影响到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陕西省旬邑县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实施了7年,目前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评价体制限制和新课程实施情况不好等方面。旬邑县需要继续加深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对策有:加大对课改的宣传力度;政府重视、加大经费投入;改革评价制度和研发校本课程。

  一、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调研背景与方法

  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3年9月,国务院就农村教育工作召开专题研讨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会议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确立了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我国农村教育面广量大,2001年农村小学初中在校生多达1.17亿,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61.9%,农村新课程的实施情况直接影响到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是全国第三批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地区,于2004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7年来当地义务教育的变化,发现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分别进行了调查,并提出进一步在当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施行新课改的几点建议。

  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对象为旬邑县农村小学及初中的部分老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其中学生问卷发放750份,回收690份;教师问卷发放450份,回收400份;学生家长问卷发放400份,回收340份。

  二、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教育观念陈旧,课改阻力大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旬邑县农村教育观念陈旧,对新课改热情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观念陈旧,对新课改有抵触情绪。在对几位农村校长的访谈中,笔者听到了普遍的说法是: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大多数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而课程改革需要他们重新学习和适应很多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普遍觉得负担太重,不愿意配合新课改。在与部分

  教师访谈的过程中还发现,一些教师认为改变原有教学方法和模式可能会使学生成绩下降,影响自己的教学水平,因而对新课改有抵触情绪。

  第二,家长观念落后。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9%的家长了解新课程改革;有41%的家长对听说过新课程改革,但是不了解;有53%的家长从来没有听说过新课程改革。在听说过新课程改革的这部分家长中,有79.4%的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很有必要,有11.8%的家长认为不是很必要,有8.8%的家长认为完全没必要,理由基本上都是认为“学生只要把成绩搞上去了就行,其它的没必要重视”。

  第三就是学生自身的观念原因。在访谈中,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告诉笔者,她觉得学校一个星期安排四节综合课太多了,原因是她觉得上这个课没有必要,还不如把这个课让给英语课,让大家提高一下英语水平。笔者认为造成有这种想法的原因固然可能是这个孩子班上的综合课教学有问题,可能内容枯燥,老师教学方法死板,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社会的主流思想已经深深的印刻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认为只有学好主要的课程才是最重要的。

  2、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培训不到位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成为阻碍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第一,旬邑县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学历水平普遍比较低。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小学教师中有23.5%的最终学历为大学本科学历,76.5%为大学专科学历;初中教师中有32.8%为大学本科学历,67.2%为大学专科学历。教师的学历较低、素质不高已经成为阻碍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

  第二,旬邑县义务教育阶段优秀农村教师流失比较严重,尤其是优秀的年轻教师。在对几位校长的访谈中,笔者发现,老教师对新课程适应比较困难,年轻教师适应比较快,但是年轻教师往往在农村学校呆几年就会被县城学校“挖”走,或者是寻求机会调走,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农村条件差、学校偏远、待遇低。

  第三,针对新课改的教师培训力度不够。调查结果显示,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有92%的教师参加过新课程的培训,在参加过培训的这些教师中,仅有25%的教师参加过省级新课程培训,没有教师参加过国家级新课程培训。在对一位农村初中地理老师访谈的过程中,该教师明确告诉笔者,她没有听说过校本课程。而且调查中发现,即使是仅有的培训,也常常流于形式。

  3、新课程的实施状况不好

  第一,学校的音体美等课程实施情况。在对学生进行调查的问卷显示,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几乎都开设了音乐、体育、美术课程,但真正上课的比例分别是87%、75%、71%。

  第”二,综合课程的实施情况。一位当地农村小学的综合老师给笔者讲到,只是表面上将两门课程综合在了一张考卷上,实际上两门课分别由两位老师来分堂授课。在这里,综合课程的概念完全被曲解,实际教学中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课程。

  第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情况。国家现在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鼓励学校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但是据调查,旬邑县小学、初中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开发出属于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

  三、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对课改的宣传度,促进课改的顺利实施

  针对调查,笔者发现旬邑县农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支持度不高,社会整体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热情较低。因此,要保证课改在当地的顺利实施,必须要加大对课改的宣传力度。

  第一,必须取得教师的支持。旬邑县教育局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的重视,但是落实到农村学校情况却不太好。教师是新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因此一定要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宣传力度,让教师能够真正地了解新课程,消除对新课程的误解与思想顾虑,实心实意地参与到新课程当中来,真正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书育人。

  第二,要取得家长和全社会的支持。在针对老师“您认为目前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的调查中,有27.5%的教师认为是“缺乏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建议当地的政府和学校一定要努力联合起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发放宣传单、印发宣传标语、广播宣讲、地方电视台制作相关节目等活动,促使家长转变观念,让家长们积极配合政府和学校的工作,进而使得全社会都能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课改的顺利实施。

  2、当地政府要加强支持力度,加大经费投入

  第一,要保证学校的硬件设施到位。必须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例如多媒体教室、体育器材、体育场、图书馆、游泳池等,这些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硬件设施。但在旬邑县农村中小学,能达到这样要求的学校凤毛麟角。这就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课程改革创造出好的物质环境。

  第二,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为旬邑县农村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切实提高旬邑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采取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提供进修机会、保障住房、医疗等,使高素质的优秀教师愿意来当地农村工作,同时还能留住当地农村的优秀教师,促使这些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对农村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经常培训,使教师能顺利掌握并实施新课程。可以请专家和研究人员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组织教师进行远程学习;组织教师观摩骨干教师讲课;教研员送教下乡;还可以鼓励教师利用现在发达的互联网络进行学习。

  3、利用当地丰富的课程资源,各学校要积极开发适合的校本课程

  旬邑县虽然只是一个人口不到30万的小县城,但历史悠久,曾经是《诗经》所反复吟唱过的古豳之地。旬邑县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剪纸之乡”,更是有名的“苹果之乡”;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森林覆被率达40%;拥有世界上迄今发现的个体最大的黄河剑齿象化石;有距今两千多年的秦代第二大国防工程—秦直道穿境而过;有北宋泰塔、清唐家民俗馆等一批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素称“中国西部的西双版纳”美誉的石门山、赵家洞等自然人文景观;境内的马栏镇曾经是马栏革命根据地,在抗战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调研结果显示,旬邑县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笔者认为旬邑县教育部门应该积极协助各学校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怀,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2]国家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3]张立昌.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校文化适应性及其改造的目

  标[J].比较教育研究,2005,(4).[4]郝文武.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当代教

  师教育,2008,(1).[5]王嘉毅,赵志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J].教

  育研究,2010,(11).[6]刘宗南.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10,(1).[7]侯耀先.陕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西安

  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许朝平.贵州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查[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3).

篇二: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

  因为学习,才有荀况的“学不可以已”,才有刘向的“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新课程改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转变观念,适应新课改是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故课标学习迫在眉睫。

  在深圳市教研室的精心组织下,XX老师和白晶老师带领我们从宏观到微观认真学习了“2022版新课标”。两位老师再次强调了新课标带来的变化,我在这次学习中也有了新的提高和新的认识,要清楚明晰了以下问题:

  一、语文学段明、暗线

  在2022版新课标中,语文课程学段要求以“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大核心素养为暗线,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类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为明线,双线融合呈现目标内容。

  二、语文学习任务群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由若干同类任务的学习单元组成的课程群组。每个学习单元以学习主题为统领,以学习任务为导向,以学习活动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

  法、学习资源和学习评价等关键要素,打通课程内容、学生生活和语文实践,追求语文课程促进学生成长的综合效应。小学语文课程包含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第一层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包含“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一个学习任务群;第二层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含“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学习任务群;第三层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含“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两个学习任务群。

  白晶老师以各种主题的单元、各种题材的文章为例,深入浅出地示范了语文学习任务的设计,特别强调了语文学习任务一定要读写结合,体现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三、中段表达与交流

  XX老师是习作训练方面的顶级专家,他带领我们再次细细研读课标的“表达与交流”部分,告诉我们要明确表达类型,强调表达意愿,重视表达情感,遵循“快乐为首”原则。何老师认为,在起步阶段,鼓励在阅读中积累就好,边读边写,读写共进。何老师介绍“百字作文天天练”“学生自改”是极好的方法。对于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也是很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而且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何老师反复强调,我们要重视课内习作指导,全年16次,一次都不能少!不能用讲评代替作文指导!何老师提醒我们,老师要注意统篇教材作文科学设计的决定性三要点:教材训练点、写作支撑点、教学着力点,支撑点要转化为可视化、真实性、能参与的情境,确保作文有真实的情境、有具体的任务、有集中的思考、有明晰的读者、有过程的推进,让写作关闭美颜依然美美的。

  学而不思则罔。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博观约取,学以致用,有的放矢转化“他人经验”为自身实践基石。

  学习2022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化最新成果,体现和民族风格,体现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坚持了正确的改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

  新课标是以思想为理念的,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比2011和2001前两版课标,2022新课标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这一阶段我们基本都已经实现了,回顾我国几十年的教育发展,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配备、课堂硬件及软件设施都比以前大有好改观,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课堂,配上先进的教学理念,让我们如鱼得水,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着很大的帮助。

  学校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好,资源越来越丰富,但不能只让学生有好学校上就满足。我们必须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目的。这两年对校外培训班的严厉打击就很好的说明这一点。我们还拿着以前老旧思想对待现在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只靠“刷题”取得好成绩的状况即将变为历史,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更新我们的观念,让我们的步伐跟上时代的发展。

  当今社会,我们不需要靠培训班培养出来的一批“高尖人才”,我们需要的就是培养出一批能真正思考、会真正思考、能够创新的真正人才。怎么培养呢?就必须修订我们的义务教育课程,让我们的方向有目的性。如今的科技日新月异,网络发达,学生的成长环境也发生着重大变革,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必然要改!

  新的教育目标、新的教育内容,对我们一线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改的重要性,认真专研新课标,吃透教材,才能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不迷失方向!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X老师这次讲座的主题是《学习新课标,助力双减下的课堂教学改》。她结合具体课例,生动而深入地解答了一线老师在新课标学习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她具体从三个方面对新课标进行解读:学习新课标,了解主要内容的“变”与“不变”;结合统编教材的教学案例,谈任务群的理解和实施;结合作业设计和考试命题,谈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一致性。

  2022年版课标指出“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X老师强调,在单元设计上一定要有效落实任务群,六大任务群以三个层次来划分,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她要求大家在学习新课标的时

  候做到“守正创新”,学习内容要不断“复现”,以强化记忆。

  最后,X老师以六年级的基础作业设计为案例,阐释了新课标下基础作业的设计实践。她聚焦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聚焦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指明了“作业设计和管理”的新方向。

  X老师的讲座内容无论是理论深度,还是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都贴近一线教学实际,让与会老师受益匪浅,不仅帮助大家理解了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针对新课标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引领大家在新课标指导下重新思考语文教学的实质,具有学科前瞻性。

  学习照亮前行的路,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我将以此为契机,砥砺前行,贯彻新课标理念,树立新教学观念,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行而不辍,思辨笃行,助力双减下的课程改,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的真正成长!

  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周三下午在学校教导处的安排下,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油田教育中心组织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的线上培训。通过本次培训,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理解,下面我就谈

  一下自己的感受:刘主任从小学数学课标的演变、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表现以及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学新变革几个方面为大家深入剖析了“2022版课标”。

  一、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刘主任提到数学核心素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三、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

  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领悟教材、回归课堂,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专业能力,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近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公布,各地均通过不同形式开展学习新课标的活动。经过对新课标的线上学习和线下研读,我收获颇深,主要有

  以下几点。

  一、课标新旧交替,通过学习,我不仅夯实和重温了课程标准的老内容,更是解读了2022版新课标的新增内容和导向。最新出版的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中的基本理念和结构特征,与2011年版的有一些理念和内容上的变化。在基本理念中体现了“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重点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中,新课标要求通过学业质量的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

  二、理论与实践

  我发现新课标并不是高不可及的“高大上”的标准,史宁中教授把专业理论化成通俗易懂的概念,为我们讲解内容结构化的教学变革。结合实践来解释主题结构化的意义。“教”是学校和老师的基本职责,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听了史宁中教授的讲座,我明白了课程内容结构化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把握,从基于单元的整体分析,对关键内容的深度探究,然后再通过核心概念的感悟,和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促进学生整体发展,逐步形成核心素养。我们整体把握了教材,我们就把握了如何去“教”,我们把握了如何去“教”,学生才能更好的去

  “学”。

  三、在课程标准引领下落实核心素养

  提到“数学核心素养”其实我们并不陌生,近几年“核心素养”一直是各类教研培训的热门话题。在此之前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这六个方面以及10个关键词。“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我头脑中还是很空泛的。今天听了史宁中教授的解读,我才明白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这就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比如《乘法分配律》用一节计算课的集训就能提升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和应用。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老师浸入在每一节课,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展开。这次新课标的修订就是要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四、对未来数学课程研究方向的把握

  本次课标修订的两大要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这说明未来数学课程将会聚焦于学科育人和跨学科教学,也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的大方向。

  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要坚持育人导向。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功能,数学

  作为基础类学科作用重要,它的应用可浸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数学素养在其中极为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特别要注意素养的形成,即在潜移默化中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针对小学阶段孩子的特点,我们小学阶段更应该在教学实际中侧重于经验的感悟等。

  本次学习,让我充分认识在以后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该吃透课标,提高专业素养,为培养所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2022年版英语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22年4月21日,备受关注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发布。作为一线教师,我第一时间认真研读了新版课程标准,并观看学习了专家解读新课标的讲座视频。下面我将从2022年版新课标的主要内容、主要变化和如何通过单元整体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目标三个方面浅谈我的学习心得。

  一、新版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新版课程标准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方向,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引,以培养新时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新人为出发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途径、学业质量标准、评价建议和考试命题、分级体系设计,以及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方面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了全面修订。《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由六个章节加上附录组成,主要围绕发展核心素养,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以及附录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新版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一)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课程目标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向了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目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相互浸入,融合互动,协调发展(如图2所示)。新课标强调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在发展学生国际视野和一定程度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初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意识,发展核心素养。这一转向带来的不仅是目标的变化,还有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全方位的改。

  (二)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推动“教-学-评”一体化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评在育人过程中的不同功能,树立“教-学-评”的整体育人观念。王蔷教

  授指出,教以目标为导向,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是为了发展核心素养,与教的内容保持一致;评则是为了促教和促学。因此,教、学、评三者本质一致,共同指向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即课程目标)。教师在日常教学要坚持“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确保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课堂评价的高度一致性。教师要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活动设计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实现整体统筹规划。其中,评价设计:1.既应包括课堂上对学生学习表现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也包括课后作业的设计和评价;2.既包括单元学习过程中的持续性评价,也包括单元学习完成后的结果性评价;3.既包括阶段检测,也包括期末考核;4.从形式上,既有教师评价,也应有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

  (三)新课程标准新增了学业质量标准

  新版课程标准增加了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因此,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和指标的设计,主要依据核心素养总目标及其在各学段的具体要求,结合英语学科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的进阶情况,从学习结果的角度分三个学段描述学生学业成就。教

  学过程是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学业质量标准是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工具和评价手段。评价应发挥诊断、激励和改进等育人功能。学业质量标准应明确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内容,对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状况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学业质量标准应强化核心素养立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把评价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开展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终综合评价。学业质量标准采用分级的方式呈现(具体标准见新课标的P43-46),可以为教师平时教学提供参考。

  (四)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推动和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部分指出:要“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和“推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教师要强化素养立意,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育人价值,确定单元育人目标和教学主线;深入解读和分析单元内各语篇及相关教学资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生活经验,对单元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或重组,建立单元内各语篇内容之间及语篇育人功能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发展性的单元育人蓝图;引导学生基于对各语篇内容的学习和主题意义的探究,逐步建构和生成围绕单元主题的深层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促进其核心素养综合表现的达成。”单元整体教学从根本上否定了一篇篇讲读课文这样一种传统课程的教学形态,是带有性的新的英语课堂教学。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单元整体教学是今后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

  三、探索单元整体教学,践行新课程标准

  单元整体教学是2022年英语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保障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落实,不仅能提高学生英语学科的学习效果,更能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因此,整体规划单元育人蓝图,落实开展育人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将成为新时期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改与创新的方向。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Unit2Myfavoriteseason为例,从分析单元话题、明确单元目标、优化教学设计、设计主题作业四个方面来探索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

  (一)分析单元内容,设计单元话题

  教师分析教材时可借助思维导图进行统筹规划,使得各教学板块之间具延续性和递进性,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Unit2的单元主题是季节。通过分析与思考,我们把A板块的话题定为Paintingsaboutseasons,B板块的话题定为Colorfullifeinthefourseasons,C板块的话题定为Storiesabouttheseasons。接着把三个板块分为六个课时。

  (二)明确单元目标,理清单课目标

  单元学习循序渐进,教师应理清单元目标和单课时目标

  之间的关系,使各课时目标具有持续性、渐进性,呈层层递进趋势。思维导图具有把孤立知识关联化和单一知识综合化的功能,因此运用思维导图是教师实现单课目标围绕单元目标层层推进的不二选择。例如,在设计五年级下册Unit2Myfavoriteseason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根据不同课型设计层层递进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达成单元总目标。

  (三)优化教学设计,统筹教学活动

  教师通过文本内容的再构、相关内容的拓展等方式,将各板块的内容都融入情景中,让学生对季节的学习从浅层次的谈论四季特征向四季活动及国内外典型季节风光等深层次的认知发展。第一课时artclass,通过画四季引导学生掌握四季的单词和句子;第二课时artshow,通过欣赏四季的图画学习用英语描述四季;第三课时欣赏Amy的绘画,对秋天的描述展开学习;第四课时讨论图画,对四季活动进行拓展;第五课时欣赏Robin眼中的四季之美;第六课时拓展了解国内外典型季节风光、节日及人们的活动。

  (四)活化作业设计,提升思维品质

  在作业设计中,要既有基础性的复习巩固类作业,也要有通过创设情境或提供素材来表达输出的作业,既体现了围绕整体,又体现层级间的关联和递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PEP五年级下册Unit2单元主题作业设计为例,第一课时

  是“画四季”的基础巩固类作业;第二课时是“话四季”的书面写话作业;第三课时设计了介绍自己最喜爱的季节及原因的口语作业;第四课时是写四季节日和人们活动的综合作业;第五课时是谈谈每个季节的特点和好处的输出作业,激发孩子们积极的人生观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第六课时作业是运用思维导图归纳单元知识要点的总结和提升作业。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理念对于现阶段的小学英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学习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单元整体教学的落实摆脱了以往按照课时逐课呈现的限制,使得教师更加用心研读教材和文本、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发展需要。作为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单元整本教学时,教师应先分析单元内容、设计单元主题、定位课时话题,再明确单元目标、理清单课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最后统筹课堂活动,活化作业设计,提升思维品质,从而提高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切实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通过学习与思考,我受益匪浅,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与探索,在新版课标的指引下,构建高效课堂,落实学生核心素养。

  2022版《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暑假期间,我认真学习了2022版《数学新课程标准》,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对新课程改,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

  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桌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做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努力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

  面对新课程改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学习2022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在2022年的暑假里,我聆听了XX教授关于《新课标解读》、《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构建课堂教学新生态》的讲座,收益匪浅,对2022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和英语学习活动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主要在这几方面有所收获:

  一是对新课标的变化更加明晰。通过聆听XX教授主题为《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的讲座,我知道了2022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评价、课程实施、教学建议等方面都有变化,实现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全面转向“核心素养导向”的目标。

  二是学会了区分三大主题范畴。其实以前我在备课分析文本内容时总是分不清三大主题,有时觉得要备课的那个文本或那个单元的内容既属于人与自我也属于人与社会,最后凭自己的感觉定一个。XX教授的娓娓道来,让我对区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三大主题范畴得心应手,人与自我主要是生活与学习,做人与做事;人与社会就是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文学、艺术与体育,历史、社会与文化,科学与技术;人与自然就是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防范和宇宙探索。

  三是XX教授利用例子进行阐述,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如何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对比一下我以前自己备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是割裂的,对于课堂评价是在后面的教学评价用笼统的几句话概括。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以“教—学—评”一体化的整体育人观为指导思想进行备课,把教学目标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同时及时评价学生活动是否真实发生。在教学中,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以评价目标为导向的多种评价活动,监控和反馈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教与学的效果,以评促学和以评促教的目的得以实现,最后发挥育人功能。

  四是“英语学习活动观”刷新了我的认知。通过聆听XX教授主题为《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构建课堂教学新生态》讲座,我明白了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紧密结合,实现目标、内容与方法的融合统。而且她还把不同形式的教学目标和活动设计进行比较:基于PWP模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基于核心素养四要素的教学目标设计、基于活动观的听力教学目标设计、基于活动观的读写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基于活动观的习作教学过程设计,这些案例让我能理解了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形式、特点和优势。

  这两个讲座对于我来说既是一次对话,也是一把钥匙。新课标给予我们新的方向和思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地研读新课标,更新观念,把所学运用于教学实践,提

  升自身专业水平。

篇三: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艺术学科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入职不到两年的新老师,我深知学习课标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一直钻研课标,并利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最近,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颁布了,通过不断学习,我对自己所从事的音乐学科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

  2022版新课标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整合为一门课程,艺术,而小学阶段,主要以音乐和美术为主。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觉得在艺术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既要从音乐学科的特点出发,根据教材、学情去选择和设计教学,又要将其他艺术内容,比如美术、舞蹈、戏剧等融合其中。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师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需要通过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我对音乐学科学业质量评价以及作业设计有了更多的思考。近两年,包河区每年都会组织中小学生参加艺术测评,这体现了素质教育对艺术学科的重视和要求。但艺术学科不同于语、数、英等学科,我们还需要去研究、思考以下几点:1。音乐学科的学业质量以何种形式去检测?2。音乐学业质量的检测是否需要覆盖所有学生?3。如何提高学生和家长对音乐学科的重视?4。音乐学科作业是否要从课堂延伸到课下?5。对于音乐学科有困难的学生应该怎样进行有效地辅导。

  新课标的颁布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新的开始,而我作为新老师更要积极学习,积极思考,积极总结,积极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第一、明确培养目标。此次修订的课程标准修改后,目标很明确。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

  强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课程目标是人的核心素养具体到课程的转换枢纽,阐述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的内涵、维度、学段特征以及在课程目标上的体现;此课程标准的修订,为我们落实培养什么人指航向。2022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改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各学科课程核心素养,引领艺术课程全部的教学实践。

  第二、优化课程内容。必须毫不动摇落实“双减”,义务教育阶段9522总课时不变,于是艺术课程的设置也进行了,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而原来2022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是独立的音乐、美术、艺术(综合),这和本次课程标准在内容上就有了更具体的要求。依据课程分段目标将第二阶段细化为二个学段,形成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5年级,第三学段6,7年级,第四学段8,9年级。

  第一学段开设唱游·音乐和造型·美术。第二学段音乐和美术。第三学段音乐和美术。第四学段学生在5科中至少选择2项学习。在2022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学段划分1,2年级(小学低年级),3,6年级(小学中高年级),7,9年级(初中阶段),从横向和纵向来看,需要我们每一位音乐老师从广度和深度上要有所认识,有效理解和正确掌握课标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其次,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来说,从审美感知到艺术表现再到创意实践到最后的文化理解,着力将核心素养与课程之间、学段之间贯穿始终,落实到具体的每个学段中、课程内容中、学业要求和学业评价中,而且是层层递进,浸入式的落实核心素养。

  艺术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中的情景设置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环节之一,恰当合理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其中,情绪高涨、精神焕发,获得审美直觉和美感体验,与艺术形象产生共鸣,鼓励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形象,迸发创意,在运用艺术语言和方式表现自然美、社会美与科技美,体验创造的愉悦,自我价值的实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第四善用多媒体,有机结合继承与创新。艺术教学中会运用到很多中国传统的器具、材料和现代媒介。如器乐的材质、舞蹈的服饰、头饰、影视光效等,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视、触、动等将想象、思考、创造融为一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具构成学习共同体,提高艺术教学质量。第五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坚持以学生的长足发展为本,坚信他们有无限艺术潜能,创造更多展示交流的机会,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发展艺术素养,培养艺术特长。利用班级、级组、学校搭建多种平台举办多种类型让学生表演与展示的活动,让他们获得艺术创造感和成就感,增强艺术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评价建议指导性很强:一要有原则,坚持素养导向、以评促学、表现性评价、主体评价。二是要有重点,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末评价。三是评价结果的呈现运用。其次是学业水平考试。这也正是我们目前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是艺术实践考试还是笔试,为国家规定的毕业要求提供有力的依据。如何达到要求,也给我们做了明确的途径,有命题的原则:素养立意、明确指向;基于情境、设计问题;形式多样、综合考查。其次是命题规划,第一是科学制定框架;命题框架具备三要素:(一)是课程目标;(二)是课程内容;(三)是学业质量。命题范围明晰、命题有依据。第二是合理选择测评形式;第三是整体规划测评结构。这些都给我们做了详尽的指导。

  在教材编写的建议中,坚持育人导向、精选内容素材、优化组织结构、彰显艺术特色、丰富教材形态。教材的整个体系思想性、经典性、艺术性、时代性等。这一部分我理解为,教材的编写其实最终就是指导我们为谁培养人,教材的编写要严谨、慎重,关乎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家喻户晓毒教材插画师吴勇事件,不正是在颠覆我们祖国未来的三观吗?在此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如何编写教材的明确建议,掷地有声全面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坚持正确导向、保证基础配备、开放课程资源、顺应时代发展。

  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宪法,是育人蓝图,具有准绳的作用。这次课标修订,重在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突出素养立意、育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强化学科实践及跨学科主题学习;践行素养导向质量观。课程标准有可操作性,很强的指导性,方向性的。(摘自,光明社教育家)对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研读,只是浅尝辄止,也很肤浅,想出真知还需精读细读。只要心怀热爱,定会奔赴山海。

  新修订的《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正式发布,我们在绵阳市张晓蓉名师鼎兴工作室的组织下展开了新课标学习和思考。学习新课标,感觉较之旧版相比,有很大变革,我的主要的体会如下:

  一、强调核心素养。

  二、内容扩大、综合性增强。

  高中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义务教育阶段综合为艺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去掉了图像识读,将其包含在美术表现里面。美术表现改为艺术表现,更宽泛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审美判断改为了审美感知,更加突出了本次课改更注重感受

  和体验的特点。“综合”是这次艺术课程的精彩亮点。艺术课以人文主题式学习方式为主,课程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多种艺术综合共生互生。通过听觉+视觉+知觉,促进通感能力,体验+情感+思维提高艺术修养,完善人格。这些让我认识到我们要从一个美术教师的角色努力向着合作型教师、创新型教师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做一个合格的艺术教师。

  三、学习方式的转变。

  改变往昔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以生为主、师为辅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增强学生主体人格。而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本学科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差异性以及表现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老师作为主导,起向导,顾问作用,指导学生快乐地学习。

  四、明确学业质量要求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艺术课学业水平考试与评价结果纳入中考。艺术课的学习成绩评价涉及到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和教学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做好过程评价方式的设计,选择科学、实效的方式,客观地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艺术素养的发展。

  总之,这次学习是一次很好的“充电”机会,让我对未来的美术教学有了全新的目标和方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及时更新观念,调整方式方法,做成长型教师,迈向新的征程。

  今天仔细研读了课程标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部分,感受颇深!

  围绕着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四个艺术核心素养,学生通过相关课程学习,最终达成“会欣赏、会表达、会创造、会认同”的总目标。

  1-7年级音乐、美术均为必修内容,到8-9年级,转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含戏曲)和影视(含数媒艺术)五项择其二进行选修。对于学生而言,对艺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会有实质性的提升,但对于教师而言,却是巨大的挑战!作为美术教师,深感责任之重,压力之大。需加倍努力,砥砺前行!

  今日研读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五部分课程内容中的第二学段(3-5年级)的内容。

  这一学段明确指出了五大学习任务,分别是: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表达自己的想法、装点我们的生活、学做传统工艺品和融入跨学科学习。与第一学段不同的是,第二学段在内容要求上开始由体验感受慢慢向尝试制作过渡,开始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在“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外美术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对比、探究等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各国美术发展状况及特点,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绘画具有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角度去审视美术,并学会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的情感和态度。

  在“表达自己的想法”中,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尝试,帮助孩子利用传统与现代的工具进行多种形式的创作。如:使用中国画材料,感受国画风韵;使用吹塑板、木板等,体验版画的乐趣;使用纸、泥等材料,体会立体造型的魅力。在“装扮我们的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书”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设计原理,从实用、美观和环保的角度出发,为班级学校

  的活动进行作品设计。在“学做传统工艺品”中,教师带孩子们欣赏各种手工制品,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出更多有意义的产品。在“融入跨学科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科内相关知识融于主题教学中,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同时,教师要注重课堂评价的有效性,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总之,基于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的研读,并结合自身多年从事美术教育实践的经验,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给广大同仁带来一些启发。

  二、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性、艺术性元素。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美、认识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得更为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最终使其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高尚道德情感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实现资源优化利用。教师应善于发掘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和合理应用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只有把资源有效整合,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达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有幸参加我市举办的义务教育阶段音乐学科第一期《义务教育艺术(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培训活动,让我获益匪浅。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胡樱平老师所讲的“任务”,她通过解读“任务”的概念开始,一一细分,并以“学习任务”的设计过程为例,详细讲解了任务的特点。这也让我开始反思,日常教学中,在注重教学目标的同时,往往忽视了

  “学习任务”这一点,反而因为想要完成教学目标,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任务,但在课堂当中更是需要围绕学生,以学生为本。因此在胡老师的讲解下,我更加清晰的意识到“任务”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进行反思与修改。我相信,在新课标的带领下,坚定信念,积极反思,让自己的教学更高效、更优质。

  在阅读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的内容后,我意识到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以及价值观。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学了知识或技能之后能做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核心素养一定是可教、可学、可评的,不能评价的就不是目标。

  在教育部最新颁发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中,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应试等内容,坚持“以美育美”的育人理念,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近日,成都市教育局正式发布《成都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其中就有一项重要的评价内容是“落实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计分”,把艺术素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帮助每名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这些政策和措施都充分说明育人方向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和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的核心素养导向越来越明确,现就新课标的学习谈谈心得。

  一、从美术课程到艺术课程,提升人文素养

  此次新课改将以往的美术、音乐等课程统归为艺术课程,强调了艺术课程的重要性,提升了课时的比重,聚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中国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标强调,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倾向。

  遵循艺术学习规律1-2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美术课定义为造型。美术,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造型活动把“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强调体验,丰富学生感受;3-7年级以美术学科为主,融入其他姊妹学科,奠定美术学科的双基;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从感性逐渐到理性达到更高的思维,每个阶段之间要注意衔接与过渡。

  二、育人导向更清晰,弘扬文化强自信

  之前我们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现在综合为艺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去掉了“图像识读”,将其包含在“美术表现”里面。“美术表现”改为“艺术表现”,外延更广,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审美判断”改为了“审美感知”,更加突出了本次课改更注重感受和体验的特点。“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保留未变。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美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会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国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视野。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

  三、目标设计更综合,促进文化理解

  四大学习领域没有改变,更加清晰地确定了各阶段目标,与教学大纲笼统地确定教学目标相比,内容更充实,脉络更清晰。横向理解四个学习领域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纵向理解阶段目标的分层递进特征。

  通过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感知、发现、体验和欣赏艺术美,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丰富想象力,运用各种艺术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发挥想象力创作健康向上的艺术作品,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发展创新思维,积极参与创作、表演、展示、制作等艺术实践活动,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提升创意实践能力。

  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了解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理解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

  四、教学内容倡综合,教学方法重创新

  五、优化评价机制,体现艺术学习特点

  坚持创新导向,2022新课程标准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除此以外,还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综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不同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为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提供依据。

  通过学习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和《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我发现,新《课标》最大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课程教育导向目标更明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人才基础。其次,注重优化课程内容,彰显学科融合,有利于助推学生进行深度与广度的学习。最后,科学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落实“双减”精神,让教与学更有章可循。总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坚持了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的原则,作为一位教育者,要认真研读,只有准确领会内涵,认真贯彻执行,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加有效,我们的教育才会更有品质。

  从舞蹈课程内容上,包括表现、创造、欣赏、融合4类艺术实践和14项具体学习内容,其中涵盖了例如舞蹈动作元素、舞蹈创编、舞蹈艺术欣赏、舞蹈与其他艺术、学科及生活的融合几个重点板块。这样看来,无论是哪个板块,都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舞蹈基础。在拥有了经过舞蹈训练的身体,孩子才能进行舞蹈的表现、创造和融合,“先用舞蹈解构,再用舞蹈重构”。因此,也希望正在学舞蹈的学生们能够坚持下去,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数,相信你的努力,一定会为你带来更多惊喜的收获。

篇四: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情况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各课程标准,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例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20年和10年以上,根据课程改革自身规律性要求,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新的课程方案将在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对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等内容均作了调整。

  一、关于课程方案

  1.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2.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

  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3.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二、关于课程标准

  1.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培养要求。

  2.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

  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

  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4.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5.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篇五: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南昌市义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问题与思考

  【摘

  要】教学常规是教学规律的体现,是学校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对教学过程的最基本要求。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调研组采用听取介绍、听课、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访谈、座谈、问卷、查阅资料、现场察看等方式,对南昌市部分义务教育学校的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常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集体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阅、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研,从中发现了常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学常规问题思考南昌市

  为贯彻南昌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调研的通知》(洪教研字[2021]29号)的文件精神,调研组对南昌市部分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调研组采用听取介紹、听课、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访谈、座谈、问卷、查阅资料、现场察看等方式,对学校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常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集体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阅、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调研组在总结调研样本校的办学特色或经验的同时,也指出了学校在常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并对学校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一、存在的不足或问题

  (一)规章制度的制定与落实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有的学校过程管理不够细致,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虽然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在不断的完善和规范,各功能教室的管理职责也比较清楚明确,但是制度的落实、执行、检查力度还不够,功能教室使用率不高,有的成摆设,造成资源浪费。“三分决策,七分落实”,怎样把所制订的计划、措施、制度付诸行动,进一步落到实处,这是每一个教育管理者更应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教科研意识不强,教科研工作力度有待加强

  有的学校鼓励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基本没有制订,示范辐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有的教师对“科研兴教”“科研促专业发展”认识不够,只埋头教书,缺少理论的学习与研究,缺少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很少思考如何将经验上升为理论,如何用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因此,驾驭课堂的能力、参与教科研的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还不强,敬业精神还有待增强。有的学校卡在集体备课、评议课活动不够深入扎实。部分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对教学过程的跟踪管理还不够重视,深入课堂还较少,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及学生的学习状况与习惯养成情况了解不够。“校长是课程建设和校本研训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还没有为所有学校的行政人员所接受,还不能身体力行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的新课程理念有待进一步提升

  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忽视学生“主体”作用,还在运用传统单一的接受式课堂教学模式,重讲解,轻学生主动建构学习,不敢放手,教师讲得多,学生读书思考和技能训练的时间太少,缺乏学生课堂参与性。有的教师课堂上未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缺乏学习方法指导和思想渗透,分层教学、分层训练、分层指导和差异评价理念缺失,激励评价的功能未能充分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导致两极分化现象较为突出,尤其是八、九年级部分学科的课堂,学生参与热情不尽如人意。

  (四)教学常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一是计划的内容及项目过于简单,目标不明确,教学计划或进度不完整,个别教师书写不认真,有应付之嫌;

  二是教案或学案不规范,项目不完整,备课中“过程与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教师在教案中过于重视“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过程过于简单,条目式的备课无法体现师生课堂活动的内容与要求。部分教师教案无教后反思或教后反思缺乏针对性,教案书写不认真;

  三是集体备课未落到实处,备课不充分,对教材的整合和挖掘不到位,设计的教学情景不是太简单,就是太复杂,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和生成;四是有的学校学生作业批改不及时,有的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仅仅给学生一个日期或打一个分数,无法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对学生能力形成的有效指导。

  二、思考或建议

  教学常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范和要求,是学校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制度,它关系到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规定和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在学校变革课堂教学,由外延发展走向内涵发展,提升教学效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今天,我们必须提高认识,狠抓落实教学常规,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提高认识,狠抓落实

  教学管理制度是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整体发展服务的。从横向来说,它是教学思想、课程计划、教学常规、教学行政、质量监控和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内容的有机结合;从纵向来说,它关系到上级教育主管、教科研指导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衔接、执行和配合的问题。因此,在课程改革向纵深开展的今天,学校的常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要求越来越高。校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前瞻性地提出学校的管理目标和各环节、各阶段的管理计划,重建符合现代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要加强教学实践,投身于教学第一线,才能对教学质量实行有效监控,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实施有效指导;要时时跟踪,狠抓落实,让每一项制度、措施都得以贯彻实施。

  (二)进一步加强新课程理念学习,增强教育教学水平

  根据建构主义认识论,教师和学生都是意义的建构者,都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对课程进行建构。课程具有动态性和生成性等特征。学校要引领教师在学习、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改变“填鸭式”和“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要贴近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教学设计要有思维深度,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主动参与、动手实践,鼓励合作、自主和探究学习方式。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设置情景、巧妙设疑,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紧密联系熟悉的学习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乐学,好学。另外,教师还可以从书写格式、字体要求、审题答卷、错题订正等各方面强化对学生的规范要求,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入学生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三)建设和运用好档案材料,向科学管理要质量

  学校厚重的办学文化和办学特点来自学校平时办学思想的提炼、升华和积淀。因此,在日常管理中,学校要注意提炼、升华和积淀自己办学思想,注重材料的建设和积累,对材料要进行科学分类归档,如每学期的课程建设、教学计划、教学总结、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学常规管理的检查记录、教研活动安排与记录、教改情况、基础研究课题、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研究性学习、优秀教案、教学反思、试卷及试卷分析等等,每一项内容均应分类整理入档,规范教学管理,向科学管理要质量。同时,学校应充分发挥档案资料的功能和作用,让存放的档案材料鲜活起来,将档案资料作为不可或缺的校本培训资源,向教师查阅开放,帮助教师尤其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四)强化教科研活动内涵与形式建设,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学校应以教研组活动为载体,以课堂教学反思为突破口,在建立科学有效的教研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教研活动形式和内容,既可以开展对学科疑难问题、教材处理、学业考试命题能力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可以结合学校师生比失调、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多的特点,进行小班化教育实验的研究。学校要加强对教研组活动的检查和考评,促进学科教研活动质量的提高。教研组和备课组的计划和活动记录不能只进行简单的罗列记载,要侧重于研讨和记载活动后的心得与反思,在活动的质量上下工夫,力求教研的实效性,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能力。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育人环境

  在认真落实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学校应注重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重视发挥学科课程资源的整体合力,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最为重要,因为良好的习惯是一生享用不尽的利息。所以,学校要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凸显校园建设的教育性、文化性,要提升管理品位,以身作则,潜移默化,持之以恒,使学校处处有德育、处处有文化,使学生时时受浸润、时时受熏陶,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师、每一个空间都承载教育的意义,从而达到育人无痕的境界。

篇六: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课程改革的成效,问题及过程中执行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一、课改取得的主要成绩和进展

  1.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逐步向预定目标迈进。

  我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正在逐步向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设定的改革目标迈进。具体地说,教育观念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正逐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课程模型正在建立;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等德育形式正得以强化和落实;繁、难、偏、旧和脱离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得到基本改变;课程的信息化水平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得以较快提升;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初具规模;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逐步建立,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和教师的课程意识初步形成,等等。

  2.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逐步增强。

  从调查情况看,我校非常重视义务教育课改的推进工作,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相关组织机构也已经开始发挥指导、咨询、监控、评价作用。我校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培训、课程资源建设等不同层面做了许多工作,形成了一些比较好的经验。

  3.学校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学校办学理念有所转变,管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具体表现在:开始重视办学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和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更加关注教师培训、课程建设、课程资源配置等和课改关系密切的问题。

  校本教研与课改出现互促互进的良性关系。课改促进了校本教研的发展,积极开展校本教研逐步成为学校的共识。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学校大都形成了诸如《学校教学研究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教师量化考核评估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制度》等多项教育教学制度,保障了课改工作的有效推进。不少班级开展了“开放课堂"、“共赢结对”、“主题研讨”、“教

  师沙龙”、“教学观摩”等多种校本教研活动。这些活动的经常开展、为教师交流及相互学习搭建了平台,也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常态化的培训模式。

  4.教师专业成长初见成效。

  以校为本、以教师素质发展为本的校本考核、评价制度逐步建立。学校评价重点开始关注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以及学生的能力培养、学习水平提高程度。部分学校把教学工作的过程性评价纳入教师考核范畴,此外,教师参与教科研研究及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已经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主要依据之一。

  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较大转变,教师的学习欲望增强,教师间的非正式讨论增多,教研氛围渐趋浓郁,课改给了教师更多的发挥余地,使教师们获得更多的教学观摩、参观考察、课程开发和交流分享机会,丰富了自身的专业体验,提升了综合素质。许多教师在教学上比以前更加重启发、重过程、重方法、重鼓励,三维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一定体现。从课后与执教教师的座谈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有取舍地“用教材"有了比较较清晰的意识,“教教材”现象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

  二、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一个部分,其成功受制于诸多因素,需要很多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的支持。当前我校义务教育阶段课改的配套政策、制度建设仍显滞后。政策方面如:舆论导向、经费支持、队伍建设、硬件设施等;软件方面:如考试制度、学习质量监测制度、教师培训与研修制度、课业负担监测制度等等。有些严重缺位,有些延续多年,有些正在探索,但进展缓慢。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改的有效推进。调查显示,我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高原期,由于外部环境、软件间条件的制约。

  原因分析:

  1.由于课改实施周期较长,各县、市教育部门及学校早期课改领导机构人员多已变动。因课改培训逐渐弱化,培训不到位,新任领导的课改意识和理念差异性很大,而领导层面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作为又左右着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各学校在对待课改的问题上就存在很大的不同,这样就造成课改政策和制度在落实上大打折扣,缺乏持续性,后期课改的力度和后劲不足,甚至一些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出现回潮。

  2.县(市)党政及教育行政部门,仍存在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校质量唯一标准的倾向,导致部分学校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理念无法渗透到教学深层,有些学校还存在按成绩排名的情况,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学校,忽视对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评价,使教师为了追求分数而教学,新课程的理念无法得以落实。

  3.中考改革推进迟缓,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毕业、升学成绩不挂钩。有的中考虽然用了等级录取办法,但优质学校录取学生的时候还是要换算成分数来排名。调研中,无论是校长还是老师,都将影响课改深化的问题焦点指向考试、指向中考。可以说,考试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制约我校义务教育课改进一步推进的一个主要原因。

  4.办学条件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仍然不能满足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农村教师缺编的问题突出,城市教师结构性缺编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学校;城镇学生增长加速,大班额现象日趋严重;图书、教学仪器、信息技术设备短缺的情况尚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凡此种种,都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5.课堂教学问题突出,学生负担依然沉重,过于注重知识授受的倾向依然存在,“减负"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从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老师课改意识有所转变,但教学方法仍较单一,尤其是初中的课堂,虽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但由于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总是造成气氛较沉闷,缺少生生互动与交流,课堂又重回教师一言堂的处境。面向全体同学施教还有问题,多数课堂只是少部分学生发言,被冷落的学生比例还比较大。对有个性、有特长、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关注不够。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无效时间流失较多。不可否认,过于注重知识授受的倾向在我校中小学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有的甚至还可能比较严重。特别是,一些教师用新教材施教总是不放心,有意无意地深化教学内容以应对考试,穿新鞋走老路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所转变,愿望与教学设计都是好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放不开步子,常常不自觉地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教师对新教材依旧用高压、题海战术、拚时间等多年来形成的经验管理学生,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

  6.学生两极分化加大并有提前出现的趋势。

  教师们普遍反映课改带来了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而且分化的时间提前,分化的距离变大。虽然,差异是始终会存在的,如何看待这种分化,如何保障处在学业不利地位的学生的发展是今后要考虑的突出问题。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强政策研究,为课改深化注入新的活力。

  鉴于我校课改目前出现的高原现象,应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政策层面提出我校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和措施,形成进一步推进我校课改的意见或决定。并通过行文、督察等政府行为促进我校义务教育课改克服高原现象,向更深层次推进。在推进策略上要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尤其是要积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改革创新。

  2、充分关注农村中小学课改进程,着力缩小城乡差距。

  师资队伍是影响课改顺利实施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农村教师结构是目前的首要任务。除了进一步落实农村“特岗”教师编制外,还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实行校长和教师轮岗、交流制度,选派城镇学校优秀的校长和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改善农村教师结构,增强农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信心,提高农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经费和办学条件是影响课改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目前农村学校经费拮据和办学条件差的现状,各级政府应将农村学校的课改经费列入预算,单独划拨,专款专用;并努力增加投入,使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尽快得到改善。

  3.进一步深化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的改革。

  探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并逐步将其作为评价学校质量和学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制度,对学生劳动和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社团活动、体育与文艺活动进行写实性记录,切实改变只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使学生通过动手和实践获得实际经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保障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目前实行的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改革方案对推进课改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有明显的缺陷,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调整,尽快出台新一轮的《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改革方案》,进一步强化综合素质评定的功能,弱化考试分数,使其更好的发挥对教学的正面引导作用。要积极采取措施禁止部分学

  校实行单纯以统考成绩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的做法,关注师生身心发展状态,完善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各级政府应加强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督查力度,坚决制止和查处中考和其它考试中违犯自治区有关规定的行为。

  4.严格执行课程方案,确保课程计划落实。

  不折不扣认真执行课程方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条件。《课程方案》是国家培养人才的素质结构计划,应充分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确立和完善“优化学科课程,丰富活动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课程结构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进一步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勤奋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

  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教育工作最核心的位置。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要尽快出台政策规范“三类课程”专职教师的资格、工作量、待遇等内容,加强对“三类课程”教师的针对性培训,以行政手段强制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明确三级课程权限,确保课程计划的落实。各级教育行政、督导部门要加强对学校执行课程计划的检查力度,对随意增减科目、课时的学校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并将课程计划执行情况作为评价学校工作好坏的硬性指标,实行一票否决。

  5.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高质量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我们要立足学校,走进课堂,安下心来办学,潜下心来育人。课堂教学是实现课改目标的最基础的环节,各级教研室把课堂教学作为进一步推进课改的中心工作抓紧、抓好。学校要加强对常态课堂教学的评估指导,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实施课堂教学,广泛深入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通过优化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评价等途径,努力形成“熟、准、实、活、好”的课堂教学特色。

  要积极探索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育模式,促进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教材、教学和学校管理、师资培训等各个环节的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学环境和教育技术的深刻变革,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6.切实加强教研部门建设,积极推进课改研究。

  培训是深化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学校领导,特别是新聘教师培训列入培训规划,分期分批的进行培训,补上新课程培训这一课。此外,根据目前课程实施的现状,加强“三类课程”教师的培训尤为重要,有关部门应做出专门计划,划拨专项经费,尽快予以实施。

  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探索课程实施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把教科研工作与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我校课改已经取得许多的成绩,但离目标的达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课改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当整个社会为课改的发展作出巨大努力时,当我们努力走好课改的每一步时,我区的课改才能更快地逼近目标。

篇七: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几种典型的课程理论与方案心得

  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六年多的教学实践,逐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对新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新课程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为出发点,表达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2、新的课程标准,表达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开展、学生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操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开展。

  3、教学方法要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

  4、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开展、教师提高和改良教学实践的功能。

  5、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进行。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新生入学或者接手一个新班级后,从介绍教师希望到达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学习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根底,最后制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方案。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方案。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阶段性考核,在学生学习完一个新体育技能后,组织学生进行考核,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实践后的一些体会。

  2、课堂不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地方,而是引导学生开展的地方。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以往我们课堂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无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以往的体育教学是教师要学生学,新课改后变成了学生要学。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是时代开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四、新课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的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教学以主科为主,非主科受重视程度不够,领导重视也往往只是喊喊口号而已,很少落实到实处。例如: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经常可以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而体育学科等非主科以区级培训为主,就算有省级,国家级培训,也会以各种理由推脱,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利于体育学科的开展。

  2、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问题。现在很多体育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不注重体育学习,不肯花时间钻研教材教法,体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不利于自身和学科的开展。

  3、以人为本,多鼓励、多表扬这种气氛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许多优点,同时不可防止的存在缺少挫败感,眼高手低,自以为是的性格,甚至极不谦虚。而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任重而道远。

  4、体育器材、场地缺乏的问题。现在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器材远远没有到达教学的要求,而城市学校体育器材到达了教学要求,但是场地不够,无法用这些器材。例如:现在学校上体育课一般是四、五个班同时上课,学生占了操场的大局部地方,进行投掷工程教学很难开展。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如何紧跟时代步伐,正确解读,将其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航标,作为教师,一定要关注并研读新《课标》的新变化,让教育教学更有品质。通过学习,我发现,新《课标》最大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课程教育导向目标更明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人才基础。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读新《课标》会发现,本次修订的各课程标准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着力培养的核心素

  养,这种具体化的改进与完善,有助于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中对标对表,精准施策,从而更好地落实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学目标,也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根铸魂,厚植爱国情怀,让学生更好地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后,科学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落实“双减”精神,让教与学更有章可循。新《课标》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科学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很好地引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不仅为今后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了依据,更重要的是,让老师真正明白了“教什么”“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实现“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总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坚持了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的原则,作为学校或每一位教育者,都要认真研读,只有准确领会内涵,认真贯彻执行,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加有效,我们的教育才会更有品质。

  “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本次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修订的工作重点。核心素养导向,既是课标研制工作的主线,也是课标文本的主旋律。

  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及发展结果的期待,是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学业质量确立的基本方向和依据。此次课标修订,力求使课程目标自觉体现本课程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基本贡献,结合本课程的性质、理念及课程的基本内容,从核心素养视角对课程总目标及学段目标进行表述。课程目标的素养导向,有利于转变那种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同

  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取向,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内容结构化,意在改变知识、技能的简单线性排列方式,强化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凸显学科的本质、思想方法以及内在逻辑。课程内容结构化,既强调学科知识结构,还强调在这样的结构中所隐含着的学生的活动及活动方式的结构化,为课程内容的活化、动态化,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提供内容基础。结构化的内容组织方式,凸显出不同的知识技能在学科知识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所承载的不同教育价值,提示着教学实践以整体有序、多样综合的方式来挖掘知识的育人价值。课程内容结构化,有利于克服教学中知识点的逐点解析、技能的单项训练等弊端,引导教师主动变革教学实践,从关注知识技能的“点状”“传输”自觉变革为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关注教学的关联性、整体性,关注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品格、境界的综合效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在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一章,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内在关联。“内容要求”指向“学什么”,强调在结构中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防止知识虚化;“学业要求”指向“学得怎样”,结合教学内容要求,提出素养发展目标;“教学提示”指向“怎么学”,即:学习这样的内容、达到这样的要求,学生必须经历哪些基本的、典型的活动,让课程“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进入课程,让课程内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

  学生素养发展,贯穿课标全文本,隐含在课程内容及教学实践中,体现在课程学习结果的具体描述中。例如:数学学科提出应培养学生具有如下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那么,如何才算具有了数学的“眼光”“思维”“语言”,有什么样的表现才能判定学生是“会用”了,能够观察、思考、表达现实世界中的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会”了?这就既需要有课程目标的总体指向,需要内容的选择、组织,还需要在各部分内容的“学业要求”及最终的“学业质量”部分中,做具体的描述,使核心素养,不再是空洞的语词口号而变成学生真实的能力、品格和价值观。

  希望让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教学评价的依据,让课标使用者感到课标能用、管用、好用,真正引领、推动教学实践的深度变革,提高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让核心素养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有幸跟着史宁中教授学习了“小学数学2022年新课标”,主要思考:在我们的课堂如何实施呢?1。课标提出的“教学一体化”,以学业质量标准为核心来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是基于新课标的学校教学重点。2。教学设计,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教学评一体化”即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原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问题。从而让课堂能够真正发生深度学习,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的目的。

  通过对“2022年版新课标内容结构化分析”的学习,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马教授提出的主题结构化整合具有整体性、一致性、阶段性特征,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保持学科本质。新课标中内容结构化是适应教学背景的,具有重大价值,这样的内容结构化也更

  突显了内容的关联,有助知识方法的迁移,更促进核心素养形成,同时课程内容结构化给广大教师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研究空间。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此次培训学习,收获颇丰,期待将培训学习的教学理念及方法用于教学实践。

  ***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是对时代新人的新要求,所以前言部分相较2011年课程标准把国家和民族价值观放在首位更加强调育人的总要求,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作用。同时,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新课标由原来的艺术独立学科标准,变成了艺术课程标准,从单一走向整体,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将培养目标设定的更加明确。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信挑战,所以必须深化课程,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

  一、坚持目标导向

  明确提出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

  二、坚持问题导向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方案和课程标准方案分别于2001年、2011年制定颁布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进行修订完善。

  三、坚持创新导向

  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重视青少年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艺术各门类、艺术与其他学科、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科技等的关联性。加强跨学科教学,重视青少年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发生的变化有以下几点

  第一、优化课程设置、内容结构。

  新课标提到保持原来课时数不变的情况下,艺术课程设置,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更多艺术课程。

  第二、研制学业质量标准

  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新课标整体规划不同学段青少年学业的具体表现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将之前的重视结果转变为重视学习的过程。

  第三、增强指导性

  新课标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围绕着核心素养,可开展项目式、问题式、主题式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第四、加强学段衔接

  主张艺术实践,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第五、细化实施要求

  新课标将基本要求、实施职责、制度规范、监察要求等更加具体化,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作为未来十年我国基础体育

  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出现备受关注。作为一名一线和体育教师,对新课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习,我认为体育课有以下几个问题急待解决。

  第一,明确课堂运动负荷要求,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解决“不出汗”的体育课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未见根本好转”的问题。

  2022年版课标强调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群体运动密

  度应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致的学习,以便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应不低于50%,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分钟;不仅专门设置了体能学习内容,还提出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练习,以保证每节实践课具有足够的运动负荷,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运动体验,真正改变“不出汗”的体育课现状,提高学生的运动效果,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根本性好转。

  第二,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抓手,建构“学、练、赛”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真正“教会”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摒弃“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解决“学生学了9年体育课,绝大多数学生未能掌握1项运动技能”和“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问题。

  2022年版课标强调结构化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学生侧重在应用的情境(如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等)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提出在尊重不同水平学生的意愿和需求的基础上,3-6年级从六类专项运动技能中各选择至少1个运动项目,7-8年级从六类专项运动技能的四类中各选择1个运动项目,然后对每一个运动项目实施完整、系统的大单元教学,9年级让学生结合学校实际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练帮助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学会1-2项运动技能,并能够在比赛中得以运用。此外,2022年版课标

  强调采用游戏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不同数量、时间、形式、场景,以及个人与小组间的各种挑战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练、赛”环境中体验运动的乐趣,让学生爱上体育与健康课,能够真正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第三,重视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解决“学生未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问题。

  2022年版课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等多方面强调

  要帮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不仅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体能练习、“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等,帮助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终身健康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在学业质量中增加了与锻炼习惯有关的评价指标,如,水平四球类运动的学业质量中规定,“每学期通过现场或多种媒介观看不少于8次所学球类运动项目的比赛,并能够对场高水平比赛做出分析与评价”,以及“每周运用所学球类运动技能进行3次(每次1小时左右)课外体育锻炼”等,并通过布置体育与健康家庭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和健康实践活动。

  新课标已经出台,但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是关键。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快速有序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要真正落实体育课程教学方案里面的具体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对体育课的要求高了,相应对我们体育老师的要求也在提高。对于我们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培训,以便更好的理解新课标的相关内容和要求,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指导学生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将赛事活动举办得更加有趣……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课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它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数学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切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核心素养。

  听了史宁中教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讲座,让我收获颇丰。从“顶层设计”到“上层建筑”,史宁中教授详细介绍了新课标的方方面面,强调了四基、四能与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着重讲解新课标的变化部分并提出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教学建议。

  数学是有系统性的,通过讲座,我认识到小学数学的部分内容(数的认识和运算)还缺乏一致性,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完善。同时新课标也注重了小学阶段数学抽象逻辑的培养,引入了几何证明和代数证明的思想雏形,例如尺规作图、等号传递性质等等。

  为进一步学习《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做到“备”有所依,“教”有所依。5月7日在李英副校长的指导和郭鹏程主任的组织下,音乐组开展了以“精准备课研课标注重落实促高效”为主题的新课标学习解读活动。在深刻把握课程标准核心、本质、素养的基础上,结合李文玲校长提出“心阳光”教育理念,五育融合,润心成长,使新课程标准落到教学中去。

  首先孙璐老师对新旧课标低年级段部分进行解读,新课标中低年级学段的目标是:1。“趣味唱游”;2。“聆听音乐”;3。“情境表演”;4。“发现身边的音乐”。从这一改变中我们不难看出,旧课标说的比较笼统,而新课标说的非常具体。新课标注重课堂的实际效果,对老师的指导性要求更强。

  毛尚老师从高年级学段的课程目标进行对比分析,细化了新版中6个学习任务:1、欣赏与评论;2、独唱与合作表演;3、独奏与合作演奏;4、创编与展示;5、小型歌舞剧表演;6、探索生活中的音乐,课标中的六个学习任务还分别配备了完善的学业要求。

  新课标中指出:听赏与评述是重要的音乐学习任务,是培育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有效途径,对学生丰富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理解音乐相关文化,提高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孙璐老师和毛尚老师对新课标的对比解读,教师们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有了更深刻的心得体会。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篇八: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郑明达

  从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公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至今,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已经历十年。回顾十年的发展历程,当年确定的普及目标已基本达成。但十年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2000年的《纲要》已远远不能适应改革发展需求。从目前普及开设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情况来看,普遍存在课程开设不规范、教学内容不系统、课堂教学很随意等多方面的问题,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一种混乱局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如何发展,新的课程指导纲要或课程标准何时出台,就成了引领课程发展的关键因素。

  当前课程发展存在的问题

  分析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目前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觉得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特别严重。

  一是课程地位不清晰。在2000年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列入课程计划,而在2001年6月8日出台的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将信息技术列为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个学习内容。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但课程改革专家在各级培训中多次指出,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学习内容,不应当单独作为课程开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地位受到严重冲击,不少学校从课表中取消了该课程,学校也就没有这样的专职师资,开设该课程的也依靠大量兼职教师。笔者在一所小学(该小学有班级数60个,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班级数为40个)调研时,发现该校兼职教师的数量竟然达到30多人,其课程开设的质量可想而知。

  二是学段内容不衔接。2000年的《纲要》是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均设定为“零起点”,在学习内容上并没有做逻辑上的划分,而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又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起点界定为“非零起点”,这从体系上暴露出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的衔接问题。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高中教师对初中教师的埋怨就没有停止过,而初中、小学阶段也遇到了学科发展中的种种障碍,问题一直没有能很好地解决。

  三是教学内容不系统。作为一门课程,应该有较为系统的课程内容,2000年的《纲要》以模块的形式给出了学习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但就内容性质来看,模块之间以及学段之间内容的衔接性不够,体现不出内在的系统性,因而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均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从教材编写来说,纵观各地教材,从内容选择到形式编排可谓“百花齐放”,更谈不上教学内容的大致统一。从课堂教学来看,教师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信息技术课堂成了学生聊天、游戏的课堂。也有的教师凭自己的爱好,愿意教什么就教什么,毫无系统性可言。由此,造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信息技术课堂产生误解,甚至错解,认为内容简单,没有什么用,什么人都可以教??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业已开设的课程,其严重性不言自明。

  四是评价体系不健全。虽然2000年《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但从落实情况来看,高中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基本能落实到位,初中能落实的则很少。由于终端评价的缺失,教师教学更加随意,在一次调研中,我们要求教师提供学生完成的作业(作品)及期末测试题,教师根本无法提供。由此可见,该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评价似乎没有做,更谈不上构建评价体系。这种情况在我们的调研中并非个例。评价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课程高质量实施的重要因素,缺失或不健全的评价体系,课程实施的质量自然不高。

  五是教师队伍不稳定。2010年暑期,我们对区域内信息技术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在问卷调查中,参加培训的56名初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有19人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年限在3年以下,仅10人有10年以上经历。这些人员中,专职人员仅15人,兼职以其他学科为主的教师达到17人。当地是从1996年就开始了信息技术(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应该说普及基础较

  好,但调查反映的师资队伍仍然不够稳定。在访谈中,教师对课程地位、教学内容、终端评价等表示出忧虑,加之教师本身在学校工作的繁杂,严重影响着课程的实施质量。相对而言,目前高中阶段师资队伍稳定,整体教学质量高,这与国家出台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以及有相应的等级考试不无关系。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期盼

  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改变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混乱状况?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出台新的课程指导纲要或课程标准,这十分迫切,也十分必要。首先,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应该有一份指导课程发展的规定性文件,2000年颁布的《纲要》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其次,从教育公平和促进均衡的角度分析,出台新的纲要或课程标准也理所当然。全国没有统一的纲要或课程标准,这种混乱局面就很难彻底改变,同龄孩子之间信息素养的差距也就可能越拉越大。再次,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来看,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长达七年的课程没有一个规范性的指导文件,其开设的规范性、质量是不可能有保证的。

  展望新的指导纲要或课程标准,笔者认为至少应该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应该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解决发展的方向性问题,让从事课程研究、管理、教学的人员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000年《纲要》虽然对上述问题作了部分明确,但由于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推进,对这些表述又有了新的诠释,目前迫切需要对这些问题重新界定、说明,否则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种种不良现象,难以从根本改变。

  二是与高中课程标准有效对接,进一步解决各学段的学习内容及相互衔接的问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已实施多年,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学科框架,与2000年《纲要》已有了本质上的变化,经过多年的实验,已基本为大家接受。但作为与高中对接的义务教育阶段,仍然采用的是2000年的《纲要》,显然已不适应。为此,各地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江苏省于2007年出台了《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结合江苏省实际有效地与高中课程衔接,上海市整体设计了《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让小学、初中、高中课程能够一体化。这为新纲要或课程标准的制定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当然,如果全国新的纲要或课程标准颁发后,这些地方的规定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三是优化内容设计,明确各学段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及相应的学习内容。2000年《纲要》对各段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但教学内容仍采用前几次纲要中的结构,描述不具体,各学段之间内容的衔接更不明确,反映在教材、教学中就比较混乱。如各阶段学习的起点问题、内容的选择问题等。新的纲要或课程标准应在各阶段目标设计、学习内容设计等方面进一步明晰,有效改变2000年《纲要》模块描述注重技能、内容描述抽象等问题。同时,能真正形成从小学到高中螺旋上升的内容结构体系,也只有建构出这一逻辑结构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区别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培训的本质区别,体现出学科特性,凸显学科价值,从而改变只要懂计算机操作的人都可以从教信息技术课程的尴尬界面,进而有效地改变现行课程实施不规范的现状。

  四是照顾地区差异,体现多元性。不可否认,在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领域,地区差异明显,全国的纲要或课程标准,应在保证基本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明确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可以供各地在执行时选择,这也为与高中课程接轨提供必要的基础。现行高中课程强化了思想、原理及方法的学习,在工具的使用上强调选择性。可以选择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对相关工具有一定的了解,而这项工作就应该在义务教育阶段解决。

  当然,新纲要或课程标准的出台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后续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课程管理人员、研究人员、教师等去逐步解决。没有这第一步,后续工作将变得十分艰难。

篇九: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湖北省黄梅县实验中学

  汤国文

  关

  键

  词:新课程

  语文

  困惑

  思考

  内容摘要:新课种标准自实施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就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改革中,我与许多同行们一样产生了一些困惑,也作了一些思考,并采取了一些对策。本文展示的就是个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三点困惑与思考,即“优质课”的标准是什么,学生想象作文怎样培养,学生作业如何布置等等。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同时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看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依据课程标准,我作了一些尝试,出现了一些困惑,也想了一些对策,作了一些思考。

  一、“优质”课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参加及观摩课过许多国、省、市、县级公开课,许多优质课当事人是很费了一番功夫的。但在日常教学中“优质”课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我比较困惑,但我比较认同:“优质”课要力求做到确定目标不忘“生”;处理教材善于“变”;选择教法突出“疑”,安排教程强化“动”;创设氛围享受“乐”。

  〔一〕确立目标不忘“人”。

  每节课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必须目中有“人”。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道德、意志等教育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越,点燃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从而构建健全人格。“育才”先“育人”,一个认知能力发展较快的人,如果没有高尚的品质、积极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那是不可能成才的。

  〔二〕处理教材善于“变”。

  真正的“教材”应当是经过处理的。我们的教学应是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大胆聚合或取舍,努力开掘教材中能力训练素材和具有思维价值的材料,可通过变序、连线、比较等方式加以合理组合,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具有新鲜感。从而不断强化其深入钻研的欲望。

  〔三〕选择教法突出“疑”。

  大多教学方法中,“疑问”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方法。疑能激趣,疑能促思,疑能温故,疑能知新。我们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设疑,千方百计地将重点、难点、困惑点设计成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尤其要提倡让学生提出问题,力求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从而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人人思考、个个参与讨论的教学境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固然让人惊喜,“吹皱一池春水”也让人高兴。只要有疑,都应积极鼓励学生问。“疑”是主体意识支配的产物,保持并不断强化这种质疑意识,随之而来的将是学生成绩的提高。

  〔四〕安排教程强化“动”。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应当表达在有足够的时间与充分的时机让学生“动”。课堂上的教师不应是演说家,而应该是教练员,一个明智的教练员是绝不会越俎代疱,替运发动去跑、去跳,能力是练成的,而不是讲出来的,教师的责任在引导、点拨。要动得有效,这不只是外在形体的动,关键在于学生思维的灵动。这就离不开教师有数、有序、有机地安排活动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低效乃至无效劳动。当然,这一切都必须以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切实理解教学内容,从容把握教学方法为前提。

  〔五〕创设情境享受“乐”。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到达如期教学效果,也能沟通师生感情。课堂要非常重视创设乐学的氛围。教学内容要尽可能地广采博取,横向扩展,纵向勾联,寻求训练与兴趣的结合点。不断提高教师自身语言修养,培养幽默幽默的教学语言技能,也是创设乐教乐学气氛的重要保证。总之,在快乐的氛围中教学,教就成为一桩乐事,学也不成为负担。乐教乐学,其乐无穷。

  二、学生作文想象能力怎样培养

  在作文教学中,怎样训练以养成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写出富有创意作文呢,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来看,学生想象能力的养成,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即想象意识的兴趣调动→想象素材的感知积累→想象结果的表现输出。

  〔一〕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

  激发欲望的过程实际上是树立学生想象意识,不囿于定论和陈见而大胆质疑,驰骋想

  象,从而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行为的过程。美国有位生物教师在给学生上第一课时,讲述一个叫做“开普旺斯”的所谓古生物。他先不露声色地告诉学生,这种生物在世界上迄今没有留下任何遗迹,然后又津津有味地讲述“开普旺斯”的各种特征和习性,并且煞有介事地向学生展示“开普旺斯”的一块骨化石。在课后测验时,同学们按照老师所讲的内容认真地答出“开普旺斯”的各种特征和生活习性。然而当老师公布成绩时,同学们都惊呆了,全班无一例外地得了零分。这时教师语重心长地说:“请记住,我讲的课并不一定是对的,同学们要会自己分析。”自那以后,这个班的同学便常常在课堂上高喊一声“开普旺斯”,向老师提出各种疑问。后来,该班学生成绩始终在全校居第一。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靠什么调动,这位美国同行用“反向推力”的原理作了示范。调动学生的途径和手段可以因人而异,千差万别,但这种形式确实有可借鉴之处。教学中,在学了课文后教师可积极鼓励学生寻找课文的“瑕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敢于想象。

  〔二〕创设学生想象创新的条件。

  高尔基说:“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世界的思维。”学生一旦有了想象的兴趣,就应适时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条件,给他锻炼的时机。首先是运用多种形式,让他们感知理解课文,去生发扩充想象,以课文为起点,向自由的天空作无穷的延伸。其次是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有多种时机去书写自己的想象、创新的设想,可以写周记,开笔会,办文学社,向广播站投稿;尤其是可以利用每单元的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想象的材料;可以一事一议,写片断,写过去,写今天,更写未来,写可知可感,也写科幻朦胧。这样经常让学生观察生活,积累材料,聚神凝思,想象才会境界高远,学生才能刻意求新。

  〔三〕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无论什么样的想像,多么有见地的创新,都必须要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想象才算完成,想象能力才算得到了表现。

  想象创新的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第一,训练思维的条理性,保证想象意识表现的合理有序。在学生作文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文思混乱,条理不清,文而无章,前言不答后语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写作时不能有条理地去展开思维,或者说思维时思路阻塞。因此加强对学生思维条理的训练,是再现想象意识的保证。我们可以通过剖析时间、地点、因果联系、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等常见的带规律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可以以典范的课文为例,品评作者的思维流程,让学生领悟模仿。这样到达思维条理的优化,以保证作文时想象之路的清晰畅通,自然合理。

  第二,训练语言的再现工夫,促使想象意识的增色增辉。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和训练其他任何文体的文章一样,语言工夫一方面靠平时去积累,也可有针对性去练习。我们可以先求表达通顺明了,待时机成熟再求语言表达的流畅明快。如此无意与有意、课内和课外的结合,学生的语言工夫定能提高。

  第三,训练有的放矢,求得想象意识表现的举一反三。测试学生想象能力的作文大致有两类:片断为代表的小作文和可自由驰骋的大作文。我们可以先练片断,再练成文,可针对性地练人物肖像,练心理描写,练场景描写,练看图作文,练续写改写,练实物想象,练对过去历史的描绘,练对未来生活的展望。通过平时有目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及其表达能力就能不断提高了。

  学生有想象潜能的天赋和创造,关键是我们的观念要更新,认识要提高,目标要明确,方法要改良。只要我们尽力去引导培养学生,就会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

  三、学生作业如何处置

  〔一〕现行作业必须改革

  现行语文作业简单重复、满负荷操作的现状堪忧,与新课程标准语文学科的要求不很配套。第一是简单重复,教师布置的作业重量不重质,研究筛选不够,综合改造极少,作业后检查评价跟不上套,通过学生作业中积累的学生体验点化学法的更不多见,多数学生反复做、做反复,仍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平面作业,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不到位,学生学习兴趣淡化,创新能力蜕化。第二是满负荷操作,从量上看,教师布置了大量作业,学校及家庭准备了把戏繁多的课外作业,学生面对大堆作业,能机械完成就很不错,哪里有自学或创新的时间和精力?从质上看,作业中没有创造的宽松时机,各种作业版本中众多错误已让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家长的高期望又让学生在恐惧中“进步”,同学间的竞争更让学生无喘息的时间……学生身心疲惫,长此以往,恶性循环,谈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

  现行许多语文作业不能很好地发挥课内外衔接和学科渗透的作用,未能尽快适应新课改的新要求,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的引导作用不大。现行语文作业联系学生身心实际、生活实际,联系大政时事、世界万象,利用种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多向立体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等等都做得很虚弱。再加上学科竞争,封闭坚垒,各自为阵,学科渗透不力,使得学习成效事倍功半,学科间互为伤害。由于作业布置眼界低下,训练目光短浅,改评目的单一,使得作业想为考试服务却总是不尽人意。教学的低水平、低目标运作影响了质量,伤害了学生发展,违背了课改精神。

  〔二〕作业改革的尝试

  一要建立稳固好作业的主阵地——课堂的讲练结合、读练结合及黄冈市教科院组织编写的《课堂作业》,把课堂站稳,由课堂延伸,不能为上课而上课,为作业而作业,抓好作业检查评比、学法指导工作。二要拓宽语文作业渠道,丰富作业媒体,让作业多形式多样化,提高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立体开发学生智力。如比赛型、实验操作型、自学交流型、成果展示型、角色尝试型、信息共享型等等作业形式要大力挖掘开发。特别是要鼓励学生自己开发作业领域和作业形式,引导自学创新。三要对作文练习作大胆改革。让学生养成随记的好习惯。记现实,记生活,记社会,并从中抒发真情实感,同时让学生养成对照作文评分标准自己改作文的好习惯。

  以上三种尝试的关键是语文作业阵地要集中、跟踪指导要到位,形式变化要灵活、媒体采用要适时,否则什么样的改革都是花架子,从这个意义上讲,落实即改革。

  〔三〕作业改革的管理价值

  学校抓好语文作业改革管理,带动教师学习研究,简化常规管理手续,着眼教与学的行为落实,在关键环节上用力,使教师和学校都能从教学管理环节上减负增效。教师和学校都能从教学管理环节上减负增效。教师从语文作业改革上抓住了学生学习发展,重视了自身学习发展,“教研”一体化,一举多得。学校从作业改革上抓教学常规、教学研究、校本培训,即能使“教研训”管理一体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观“一叶”而“知秋”,抓实过程评价。作业改革有了成效,学生管理效益自不待言。这项改革表达实际教学管理价值,贯彻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

  在实际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如面对丰富的网上资源如何让它服务于语文教学,利用后又如何较好地让学生落实等等,这些都有待于与同行们一起进一步探究、合作、交流,以到达让自身发展更让学生发展的目的。

推荐访问: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标准时 颁布 义务教育阶段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