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7篇)

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7篇)

时间:2022-11-23 11:0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7篇)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  湘  西  红  色  文  化  摘要:湘西既是革命老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这块神秘的土地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7篇),供大家参考。

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7篇)

篇一: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

  湘

  西

  红

  色

  文

  化

  摘要:湘西既是革命老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这块神秘的土地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高校应将这些红色资源贯穿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借此来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进而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湘西,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灿烂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一个红色资源颇多的革命老区,拥有血性悍勇、勤勉耐劳之习性的湘西人民,在那段峥嵘岁月里给后人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这是一块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之地,更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实践教育基地。

  就以我所在的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为中心,周围就有不少红色旧址,比如芷江县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1945年8月21-23日,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奉冈村宁次之命,飞抵芷江请降之地点。标志着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伟大胜利,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史实,1947年2月,国民政府在受降地建“受降纪念坊”一座,1985年,芷江县人民政府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1995年扩建、新建纪念抗战胜利展览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99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南省最佳旅游景点”,蜚名海内外。

  除了芷江受降纪念馆还有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坪村镇枫木村的粟裕故居和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村的贺龙故居。

  粟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卓越的军事家。在他的故居内还建有粟裕纪念馆与粟裕纪念碑。粟裕纪念馆共有三个展室,主要以粟裕同志生平事迹为依据,通过文献、资料、照片、珍贵文物以及各种图表、字画、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粟裕同志光荣战斗的一生。

  贺龙是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奋斗,出生入死,为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了丰功伟绩,为祖国的建设和国防的强大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不仅是桑植人民的优秀儿子,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杰出英雄。贺龙故居,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村,从张家界市区驱车约两个小时,为1975年桑植县政府按原貌所修复的。故居为一湘西常见的木架毛瓦平房,同时在同院内新建了贺龙生平事迹陈列室,此为一砖木结构房屋,共陈列贺龙不同时期的185张照片和50多件文物。旧居门前还有一座风雨桥,建于1916年,贺龙成名后改称为“贺龙桥”。该桥为木质结构,造型古朴,富有民族特色。

  贺龙故居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桑植县洪家关,1896年贺龙诞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一、湘西革命老区思想教育资源的精神内涵

  革命根据地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武器,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优良作风,我们惟有深刻领悟它的精髓和核心,才能真正了解革命老区精神。那么,湘西革命老区的精神内涵到底有哪些呢?

  1、“湘西革命老区精神”的信念价值是革命理想高于天

  坚定信念,就是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信中国革命一定会成功。大革命失败后,湘鄂西地区的革命斗争,同全国革命形势一样,转入了低

  潮,但是,在革命低潮中,一些坚强的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疯狂的屠杀政策所吓倒,他们在腥风血雨中仍继续苦斗着。贺龙、周逸群等于1928年3月初,到达湘西桑植的洪家关,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组建了一支三千人、七百余支枪的工农革命军,并攻占了桑植县城,建立了县革命政权。[1](P326)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英勇的湘西儿女,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在生死攸关的考验中,坚定对“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谱写了一曲曲为共产主义而牺牲的壮丽诗篇;坚定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心,呈现了一幕幕为真理而求索的奋斗场面,坚定对“革命必将胜利”的信任,涌现了一幅幅为理想同心干的真实画面。

  2、“湘西革命老区精神”是爱国主义的精神

  革命根据地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创造性传承。湘西革命老区精神并不游离于民族精神之外,而是民族精神传承中的伟大创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湘西苗族百年实录》中说:“在1934年11月至1935年11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湘西人民积极参加游击队、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妇救会。他们帮助红军抬担架,运送物资,护理伤员。在蒋介石实行经济封锁,红军极度困难的时刻,湘西群众勒紧裤带,节衣缩食,支援前线。比如说,部队吃盐很困难,老百姓宁愿自己不吃,冒着生命危险把节省下来的食盐送到部队;在反“围剿”的战斗中,湘西子弟纷纷参军参战,据不完全统计,湘西州共有3000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有一半牺牲于历次革命战争中。红军离开根据地以后,国民党军队伙同地方团防、封建势力,对根据地人民进行血腥镇压,几天间,鲜血洒遍了湘西的山山水水.是什么力量让湘西人民在生死时刻挺身而出,是什么力量使湘西子弟在危险面前奋起抗争,仅仅是一颗爱国之心,仅仅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才演绎出了一幕幕爱国主义的壮剧。

  3、“湘西革命老区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当时的湘西地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面对国民党的围剿,以贺龙、周逸群为首的党的领导人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领导开展根据地经济建设,开展土地革命,划分土地,据永顺、龙山、大庸4县统计,根据地内约有60%的地区分了田地,16个区的14.6万人的土家、苗族等各族农民分得田地13.81多万亩。党还带领人民兴修水利,低利借贷,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没收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建立兵工厂,创办邮电

  交通,加速根据地的经济发展。正是因为根据地经济的大力发展,才使党和人民渡过难关,为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4、“湘西革命老区精神”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勇挑重担的”的骆驼精神

  “骆驼精神”是我党对任弼时同志道德品质和光辉人格的形象比喻,他担负着沉重担子,走着极为漫长的路,没有休息,只有工作;没有任何要求,只有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一步一个脚印,负重向前。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贺龙、任弼时等领导人以身作则,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勤俭节约,住的房子简陋之极,设施简单,与普通群众无异。这些实际上就是所有革命根据地生活的真实写照,是革命精神的体现,是革命根据地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就是这样被“骆驼们”踩出来的。5、“湘西革命老区精神”是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开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思想路线的结果。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927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南昌起义,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的新时期,南昌起义军南下失利后,中共中央在认真分析中国国情和局势后,做出大胆的决策,决定让贺龙由上海返回湘西,开辟湘鄂西根据地,此后,湘鄂西苏区的党、军队和人民,从1927年秋至1934年秋,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坚持了七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正是因为中共中央面对危机能够有巨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实事求是,敢创新路,才能领导人民开辟出一条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二、湘西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

  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湘西革命老区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意义的历史遗存,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信息形态和精神形态表现出来的资源,它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力量源泉,也是当代中国大学生教育的重要资源。湘西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功能独特,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它蕴涵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厚重的先进文化、丰富的革命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具有超越时空的强烈感染力、说服力、震撼力和强大的教育功能,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将湘西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理想信念是任何一个组织得以维系和生存的基石,也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希望和愿景,寄托着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中国革命必

  然胜利,共产主义必然实现”,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广大革命者共同的理想信念。邓小平指出:“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红色资源作为一种承载了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的重要资源,蕴涵了共产党人至死不渝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发展,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构建带来了巨大冲击。针对这一新情况,2008年5月,***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讲话说:“大学生要不断深化对我国历史和国情的认识,对改革开放30年伟大进程的认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用革命老区的鲜活事迹深入进行理想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将湘西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和为她的独立与富强而斗争的献身精神,是动员、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实力、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诞生于中华民族危机与艰难环境中的湘西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包含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祖国浓烈的挚爱之情,他们把满腔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铺洒在国家独立和崛起的坎坷道路上,

  铸起民族发展历程中的一座座丰碑,这份爱国情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公民教育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公民意识、公民行为与公民能力的培育,是当代中国公民教育顺应政治现代化和社会化的内在要求。以中国革命道路、革命精神与革命文化为主要内涵的红色资源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融汇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借鉴与汲取西方现代公民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的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三维公民教育资源体系里,红色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红色资源在公民意识教育、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等领域,不仅丰富和扩展了公民教育的内涵和公民教育的资源,而且改变了传统的学校公民教育方式,将公民教育延伸为寓教于旅、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新型教育模式。

  湘西革命老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了民族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同时又蕴含了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内在统一,民族传统精神与革命精神内在结合的思想教育资源。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中融合湘西各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传统精神,赋予湘西革命老区思想教育资源独特的文化与精神内涵,是当今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资源。

  通过参观了解湘西地区的红色遗迹,我们回顾革命先烈们的伟大事迹,了解湘西地区的革命斗争历史。这对我们来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进而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湘西红色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但是红色文化

  所具有的价值一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下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大力开展的红色旅游盛行,我认为这有利于红色文化的发展。湘西自治州红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宣传先驱们的革命精神,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研究红色文化的特点,并使之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研究红色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从而促进自治州经济、社会、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

  此外,我们还应大力弘扬湘西红色文化。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学习。红色文化资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腴的精神土壤,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给大学生以知识的汲取、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红色资源以其深刻的感染力,强大的生命力,日益成为范围广、影响大、效果好的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湘西民族地区的红色资源的功能,切实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真正将一些革命精神植入大学生内心,起到振奋精神、激励斗志、纯洁思想、锤炼品质、陶冶情操的作用。

篇二: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

  乌兰浩特市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5-12-1710:56:49点击:0摘要:乌兰浩特市为东蒙古革命的摇篮,有着非常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乌兰浩特,对提升城市影响力,建设和谐乌兰浩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乌兰浩特红色文化的形成历程、现在的发掘和利用以及红色文化元素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乌兰浩特红色文化城市建设DOI:

  乌兰浩特市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重镇。中国共产党曾经在这里进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实践,?乌兰浩特遂成为内蒙古民族自治运动的指挥中心,?牧区民主改革的实验基地,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之地。这座城市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开辟东蒙古革命根据的艰难曲折的历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壮举,见证了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中国革命事业和内蒙古的民族解放,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

  乌兰浩特,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城市。这座红色的城市到处都是红色的印痕和遗存。保护、发掘和利用这些红色遗存,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注入红色文化元素,?这对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特色,弘扬城市精神,扩大城市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乌兰浩特红色文化的形成(一)东北抗日联军丛世和在兴安地区的抗日活动1939年初,由于日军的大扫荡,使抗日斗争变得更加艰难。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共党员丛世和受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第3支队队长王明贵的指令,回到扎赉特旗发展抗日组织,在扎赉特旗建立秘密联络点。后被汉奸刘景兰出卖,丛世和在泰来县城内逮捕。抓捕丛世和后日寇立即对他的部队进行了大规模搜捕。在扎赉特旗等地先后抓捕70余人。丛世和被捕后,日军宪兵队对丛世和施用了各种刑罚,进行严刑拷打和残酷折磨。但他始终大义凛然,坚强不屈,没有透露党和抗日部队的任何机密。面对丛世和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穷凶极恶的日本宪兵队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于1943年3月26日将丛世和杀害,时年49岁。同期被捕的付海军、李春和、包忠信等13名共产党员和抗日战士,也分别被判处7———15年徒刑,其他被捕人员,除少数人被释放外,有的死在监狱,有的下落不明。新中国成立后,汉奸刘景兰被我部抓获,后经审讯被处决血祭英灵。

  (二)共产国际领导下的东蒙古抗日斗争1929年之后,?共产国际根据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现状和内蒙古革命的需要,派遣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党员特木尔巴根、朋思克等人回内蒙古东部区开展革命斗争。1931年“九一八”以后,日寇利用民族矛盾,指使、蒙奸甘珠尔扎布及少数蒙古族上层组建自治军,企图以此控制东蒙古地区。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内蒙古革命党人博彦满都、哈丰阿、乌力吉敖其尔、特木尔巴根等打入了自治军,其目的要把这支民族武装掌握在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手中。当时,乌兰浩特依然是内蒙古东部地区抗日活动十分活跃的地方。

  1936年,?内人党党员乌力吉敖其尔将共产国际拨给的一部电台,设在内蒙古东部。起初把电台放在长春的内人党党员那苏图。后来派人去王爷庙找乌云达赉等革命党人,拟将电台设在王爷庙(乌兰浩特市),但两次在王爷庙勘踏地点因为没找到适当场所,?电台仍存放在那苏图家。后因叛徒出卖,那苏图被捕,虽被严刑拷打,但他始终没有透露组织的真实情况。

  1938年秋,伪兴安局决定在长春召开蒙民“土地奉上”大会,邀请各旗王公前来参加。内蒙古革命党人研究认为这是一次为民族做好事的机会。会上,博彦满都倡议将“土地奉上”的酬金中拿出一部分来创办民族教育事业或公益事业,可以成立蒙民厚生会来专门管理此事。在玛尼巴达拉、桑杰扎布、温都苏、萨嘎拉扎布等人的密切配合下,?倡议终于获得通过,蒙民厚生会成立,蒙旗“土地奉上”的“酬金”300万元的一半150万元,主要用于蒙民的公益事业。

  1943年7月,内人党负责人哈丰阿号召在日本学习的进步青年,?回到家乡进行秘密的抗日宣传教育工作,?发动更多的各族青年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斗争。1945年7月中旬,王海山、都固尔扎布等8名兴安军官学校第一期学友举行秘密会议,?决定以苏蒙军对日出兵为契机举行武装暴动。8月11日黎明,兴安军官学校学生向日寇发起进攻,打死10名日本人。同一天,?该校教导团连长乌力吉陶克套率教导团举行起义,王海峰、__________胡克巴图尔也率骑兵四十六团、步兵三十八团举行起义,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三)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自治运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了内蒙古的工作。1945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关于内蒙古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在目前我党控制热察,发展东北,取得华北优势的方针下,内蒙古在战略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适当地解决内蒙古民族问题,不仅关系到内蒙古民族本身的解放,?而且能够建立我党我军巩固的后方,以及和苏军取得直接联系的有利地位。

  1945年12月28日,毛泽东**在《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中强调:“我党现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根据地。建立这种根据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必须经过艰苦奋斗。”当时,东蒙古地处西满又处在中共主力的后方,如果东蒙古不稳定,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林彪大部则背腹受敌,一下子东蒙古之乌兰浩特地区的战略地位凸显出来。

  与此同时,抗战胜利后,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在乌兰浩特恢复了公开活动,并在乌兰浩特成立了“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这个政府亲苏蒙、亲中共,也就说东蒙古的大门向中共打开了。紧接着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博彦满邀请中共西满分局派到乌兰浩特开辟工作的胡昭衡接到了乌兰浩特,后来张策等中共人士相继来到乌兰浩特建立办事处。与此同时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又邀请大批中共人士加入东蒙古政府和军队里面担任职务,其中胡秉权任骑一师政委,张策任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内防部政委,?胡昭衡任东蒙军政干校政委。1946年4月,?东蒙古又和西蒙古的乌兰夫同志接上头,召开了历史上着名的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乌兰夫同志领导地位,结束了自清朝以来东西蒙长期被分割的局面。

  (四)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1945年11月,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在张家口成立,标志着共产党领导下的内蒙古人民运动席卷了整个内蒙古草原,建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条件日臻成熟。根据中共中央有关指示,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乌兰夫于1947年2月11日率联合会领导机关抵达王爷庙,筹建内蒙古自治政府。

  1947年4月23日,王爷庙天高气爽,阳光明媚。街道两旁彩旗飘扬,各族人民兴高采烈,沉浸在无比欢乐与喜庆之中。胸带红色佩章出席会议的392名代表,精神抖擞地步入会场。他们代表着内蒙古200余万人民的殷切希望和重托,来参加这次人民代表大会的。中央西满分局、西满军区代表张平化,黑嫩省议长于天放、辽北省代表团阎宝航,?特意赶来参加大会,表示祝贺。24日,云泽**受大会委托,向大会作政治报告。26日至27日,讨论通过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暂行组织大纲》以及《大会选举条例》。

  《施政纲领》规定:“内蒙古自治政府是内蒙古民族各阶层联合,内蒙古区域内实行高度自制的区域性的民主政府。”28日,?大会15个代表团,?分别对执委扩大会议向大会提出的198名参加会议参议员候选人名单进行热烈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大会全体代表于29日进行无记名投票。30日,公布选举结果。由121人组成内蒙古自治政府第一届临时参议会顺利产生。这天下午,举行第一届临时参议会议,民主选举政府**、副**、参议会议长、副议长以及政府组成人员和驻会议员。乌兰夫当选内蒙古自治政府**,哈丰阿当选副**。

  博彦满都当选参议会会长,?吉雅泰当选副会长。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正式成立了。

  “五一”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内蒙古人民的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事业取得了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伟大胜利。它实现了内蒙古人民数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心愿,?并由此开辟了内蒙古历史的新世纪元,?也为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的解放树立了光辉典范。1947年7月9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成立了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

  从此,?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内蒙古党政组织的领导下,全力投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中,而且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二、乌兰浩特红色文化的遗存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至1949年12月,内蒙古自治政府西迁张家口。在长达18年的历史进程中,?从兴安地区的沦陷到乌兰浩特成为伪满兴安总省公署的所在地;从抗日联军在兴安北部运动到共产国际领导下的兴安抗日斗争;?从抗日战争胜利到内蒙古自治运动的兴起到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在乌兰浩特地区遗留诸多的历史印痕和红色文化遗存。

  (一)历史警示遗存1931年6月,发生在兴安盟察尔森的“中村事件”是“九一八”事变导火索之一。关玉衡将军铁骨铮铮,杀了日本间谍中村等人,张国人之威,成为千古名将。目前,有“中村事件”发生地,关玉衡将军办公旧址遗存。1943年10月1日,?日本关东军和伪满国撤销了兴安东、西、南省的建制,成立兴安总省,这个总省的公署就设在乌兰浩特。从1932年开始,乌兰浩特逐步演变为日本帝国主义控制整个东蒙古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日本关东军在乌兰浩特驻防大批军队,设置许多警、特、宪机关,修筑机场、铁路、桥梁、营房等军事设施。今天,?这些日本工事和一大批建筑物早已成为断壁残垣,?但是这些断壁残垣无疑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乌兰浩特的历史见证物,?成为反法西斯战争教育基地,教育后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二)抗日斗争胜利遗存1929年共产国际派遣特木尔巴根、朋思克到乌兰浩特地区开展工作,?他们直接发展了哈丰阿、阿思根、那钦双合尔、乌云达赉、桑杰扎布等人为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党员,?并且领导这些党员展开了秘密工作。其中着名的斗争有:修建成吉思汗庙,建立蒙民厚生会,营救特木尔巴根,领导“八一一”抗日武装起义。同时,抗日联军在扎赉特旗发展武装力量,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以及接受日本关东军第107师团投降的纪念地等。

  (三)民族自治运动遗存抗日战争胜利后,乌兰浩特地区率先搞起了民族自治运动,从“内外蒙合并”到“独立自治”,到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放弃“内外蒙合并”及“独立自治”,走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道路。其中经历了东蒙人民自治政府在葛根庙成立;兴安省和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总分会的成立;最后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留存主要遗址有东蒙古人民代表大会会址,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东蒙部部址,?兴安省政府办公地址,东蒙总分会办公地址,?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五一大会)会址,内蒙古党委办公地址,乌兰夫办公地址,内蒙古自治政府办公地址,西满军区驻王爷庙办事处地址,?内蒙古党校校址,内蒙军政干校校址,内蒙古日报社社址,内蒙古银行办公地址等。

  (四)骑兵部队遗存从兴安警备总队到内蒙古骑兵部队的创建,内蒙古骑兵第一二师走过了一条由旧式军队到新式人民军队的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尤其是骑兵一师从阻击国民党军队保卫乌兰浩特,到保卫五一大会,从创建内蒙古革命根据地,到支援东北解放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乌兰浩特骑兵部队的遗存有:骑兵一师司令部,骑兵一师文工团,东蒙古军政干校,阿思根将军住宅,骑兵一师住防地,骑兵一师步兵二团开垦的800亩水稻田等。

  (五)平叛剿匪遗存自1945年至1949年,在民族解放和自治运动中,出现了无数次的反革命暴乱与叛乱。乌兰浩特地区出现过多次土匪勾结国民党反动派破坏自治运动和破坏民主改革的行动。着名的案例有阎振山勾结国民党企图侵占乌兰浩特,玛尼巴达拉与国民党反动派勾结企图颠覆东蒙古革命根据地,还有张尼玛发动的农民前进会,巴拉格歹惨案,索伦惨案等。留下遗存有:阎振山大院,巴拉格歹烈士墓,索伦政府大院等。

  三、乌兰浩特红色文化元素与城市建设乌兰浩特市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具有十分鲜明的红色文化特色,?确立了在自治区和全国范围内民族解放、区域自治的历史地位。所以在城市文化定位和城市建设发展中,突出“红”字,打造大乌兰浩特红色文化品牌,这对提升城市品位和影响力,凝聚城市公众意识,建设和谐乌兰浩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广场建设与红色文化元素广场是一个城市的休闲场所,文化窗口和绿地景观。同时广场文化传递着这个城市的文化主题。有什么样的历史文化,城市广场就应凸现什么样的文化主题。所以在建设城市广场中,应该把这个城市的文化特征显现出来。乌兰浩特市以红色文化为主基调,那么城市广场就要把红色文化元素考虑进去,如主题雕塑可以考虑以红色之都,?红色圣火为主题内容的,凸现革命老区历史意义和历史见证性的题材。

  还可以考虑以骑兵为题材的雕塑。如组雕“铁骑征战记”“红色雄风”,单体雕塑“冲锋陷阵”“英雄骑士”等。把马背民族,地域特色和红色特点展示给广大市民和全国游客,形成独特的广场文化。

  (二)街道建设与红色文化元素街道是一个城市的交通枢纽,?在街道的建设中突出乌市红色文化元素,?对宣传红色文化,增加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建设街道的过程中,要考虑街道的名称。如乌兰路、圣火街、自治路、五一街,还可以用乌兰夫、贾力更、特木尔巴根等红色名人作为街路的名称。其二,在主要街道加设红色景观的指示路标,?红色景观的简介。在路口增设大屏幕,播放红色宣传片,红色宣传标题,在公交车及公交车乘降所,增设红色广告用语,?红色形象宣传栏等等。其三,在主要街道的公共设施、公共照明、公共通讯设施和街口造型上都可以加入红色文化元素。

  (三)建筑物与红色文化元素建筑物是一个城市凝固的艺术品,也是一个城市的主要文化色彩。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的造型和色彩,?代表着这个城市的文化特征。

  所以在建筑物的规划和设计中,要把乌市的红色文化考虑进去。尤其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更要凸现红色文化元素。如色彩要多考虑红色,造型上多考虑红色圣火、红色都市、军刀和铁骑造型。同时在建筑物装饰上边可以考虑红色文化元素。如,建筑物立面、侧面、边框线条、窗户造型等。在建筑物夜景上边可以考虑红色文化元素。

  (四)景观建设与红色文化元素城市景观是一个城市文化艺术展示窗口。

  景观建设的文化内涵其实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所以在设计创作乌市景观中要考虑红色文化元素。如在城市的东西出口,可考虑建设红色圣火、红色城市、红色之都、红色摇篮、红色铁骑为主题的抽象性城市雕塑。在边缘路口可设计建设一些小型单体红色文化的雕塑。

  在其他广场可考虑制作一些与红色故事、红色人物、骑兵一师有关联的小造型。在城市河流边、公园中、山坡上都可以设置一些以红色文化为内容的大小景观。

  (五)城市标识与红色文化元素城市标识是一个城市的主题语言,?也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浓缩。所以城市要有一个历史文化融合现代文明的标识。在设计城市标识过程中,要体现红色文化元素,要围绕红色摇篮,红色之都,指挥中心,红色圣火为内容来考虑,?让市民和游人通过对乌市城市标识的理解,?读懂这座城市的红色历史和文化内涵。城市标识在设计过程中在考虑红色文化元素的同时,还应考虑城市的时代特征,__把历史的、红色的、发展的、和谐的元素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郝维民.内蒙古革命史[M].人民出版社,2009.[3]乌兰浩特市志编纂委员会.乌兰浩特市志[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4]娜琳高娃.阿思根将军传[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5]胡玉宝.扎赉特旗志[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

篇三: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

  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州史志办课题组

  (2013年12月)

  【摘

  要】

  恩施州的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既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革命根据地——湘鄂西、湘鄂川黔,又有红色政权旧址,既有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二、六军团的诞生地,又有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文化。对于开发和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用红色精神鼓舞恩施各族干部群众积极致力于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早日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开发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把现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既是弘扬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也是策应中央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政策的需要,更是发展恩施经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其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

  【关键词】

  红色文化资源

  开发与利用

  研究

  恩施州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解放、自由及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

  的革命遗址、旧址、遗物等物质文化和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文艺作品等非物质文化。革命前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情怀,不畏强敌、钢铁意志、不怕牺牲的革命气节,藐视困难、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构成了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最本质的要素。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保护好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既是弘扬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也是策应中央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政策的需要,更是发展恩施经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一、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现状

  恩施州是湖北省重点革命老区之一,具有光辉的斗争历史和革命传统。

  早在辛亥革命时期,恩施地区的不少热血青年、仁人志士,走出大山,从政从戎,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作出了贡献。特别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大批恩施籍共产党员,受董必武、陈潭秋和湖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本地,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斗争,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如火如荼。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恩施党组织发动了著名的“咸丰龙潭司武装暴动”、“巴东武装起义”,在巴东建立了恩施地

  区第一个人民政权——巴东县人民委员会,创建了以巴东为中心的“巴(东)归(秭归)兴(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11月至1935年9月,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周逸群、段德昌、王震、萧克、廖汉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来到鄂西,组建红军,收编神兵,开展武装斗争,开辟了以鹤峰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以咸丰为中心的“鄂川边革命根据地”,前后斗争达7年之久,使恩施成为全国著名的“湘鄂西”、“湘鄂川黔”两大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转战恩施一年多,先后在恩施州召开7次重要会议,其中咸丰“大村会议”作出了创建“湘鄂川黔”新苏区的决议,被正式载入中国共产党历史。贺龙领导的红军,在鄂西地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红军三大主力之一。解放后授衔的将帅中,有149位曾在恩施战斗过。恩施8县有5个县建立了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有40个区、243个乡建立了党组织、苏维埃政府和群团组织,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后方和四次反“围剿”的主战场。全州当时有20多万人投身革命斗争,有近2万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和游击队,在保卫苏区的残酷战斗中,全州有12000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列为“重大战役战斗”的“忠堡大捷”、“板栗园伏击战”就发生在这里,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恩施地区是拱卫国民政府陪都重庆和西南大

  后方的重要屏障以及运送军需物资的重要通道。由于国民党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大批军政机关、学校、难民向恩施转移,恩施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成为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顽固派针锋相对、激烈斗争的重要阵地,成为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鄂西各族人民抗日救亡、团结奋战的历史大舞台。其中恩施集中营是全国四大集中营(重庆渣滓洞、贵州息峰、江西上饶)之一,北伐英雄、抗日名将叶挺将军分别于1942年和1944年两次被囚恩施。这些重要的革命史迹,使恩施成为重点革命老区之一,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长达30年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恩施各地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址、遗迹。据统计,全州这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革命领导人故居、烈士墓、纪念设施等共667处,其中有不少属于国家级和省、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是革命先辈留存下来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是我们世代相传的活生生的“党史教材”。

  全州革命遗址共计667处。其中:①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276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41.4%。②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281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42.1%。③革命领导人故居36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5.4%。④烈士墓36个,占革命遗址总数的5.4%。⑤纪念设施38个,占革命遗址总数的5.7%。从保存状况来看,全州667处革命遗址中,已完全损毁的有287处,占全州革命遗址总数的43%;不同程度损毁的有159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24%。恩施州革命遗址主要是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这两类占革命遗址总数的83.5%;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建的纪念设施仅38个,只占革命遗址总数的5.7%。全州革命遗址损毁情况严重,已完全损毁和不同程度损毁的占全州革命遗址总数的67%。

  全州革命遗址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只有99处121个(其中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鹤峰县五里坪革命旧址群1处登记为23个革命遗址),只占革命遗址总处数的15.3%(占总个数的18.1%)。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只占革命遗址总个数的0.29%;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个,只占革命遗址总个数的2.4%;州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只占革命遗址总个数的1%;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4个,也只占革命遗址总个数的11.1%。未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遗址,其保护状况不容乐观,损毁情况严重,大部分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或完全损毁。

  全州革命遗址667个中,被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仅1个,被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2个,被作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22个。部分位于城镇、人口居住集

  中地和学校附近的革命烈士墓、烈士陵园或革命遗址,每逢重大节日,当地党团组织、机关、学校都以不同方式,来到这些地方,瞻仰革命遗址,参观革命文物,聆听革命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励各族人民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弘扬先烈革命精神。但全州的绝大多数革命遗址未得到有效利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红色文化资源建筑损毁情况严重。因自然和人为因素,全州已完全损毁和不同程度损毁的革命遗址共有446处,占全州革命遗址总数的67%,保护形势严峻。损毁的主要原因:一是城市建设用地需要,原遗址被改建作他用;二是农村生产生活活动需要,原有房屋被翻修、改建和迁建;三是缺乏革命遗址保护资金,遗址无人看管,也得不到必要的维修,被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保存较好的部分遗址建筑也面临着受损或难以保存的局面,有的居住人年龄偏大,有的地处偏远,随时都有拆迁或损坏的可能。

  (二)红色文化资源管理保护机制不健全。全州少数革命遗址,分别由文物、民政、教育等部门管理,多数革命遗址归居民或村民自主管理。一是由于管理单位不统一,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保护到什么程度,缺乏相应的文件及制度规定,更缺乏有力的督导检查。州、县、乡、村各级都缺少对革命遗址专门管理保护的机构和人员,难以落实管理和保护责

  任。二是缺乏维护资金,上级没有拨付专门的资金,州、县、乡级财政比较困难,对革命遗址保护缺少有力的资金支持。三是缺乏日常管护。

  (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宣传力度不够。全州大多数革命遗址,没有挂牌或立碑,也没有书写或粘贴文字简介,年轻一代对发生在自己家乡的革命活动事迹和革命战争情况知之甚少。如不加强宣传,设立保护标志,利用文字简介,向人们介绍遗址情况和革命事迹,遗址将会进一步加快损毁,许多革命事迹和历史文化将会被民众淡忘,许多青少年甚至会毫无所知。

  (四)红色文化精神挖掘不够。革命先辈和先烈遗留下来的红色精神底蕴深厚、内容丰富,但在改革开放时期挖掘、提炼不够,没有凝练成具有时代气息的恩施精神,红色精神的价值利用还远远不够。恩施州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地方党委和政府应该大力传承红色文化,积极打造时代精神,武装恩施广大干部群众,引领他们克难攻坚、脱贫致富,努力把恩施建设成为全国最先进的自治州,努力把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成为扶贫攻坚示范区、民族团结模范区。

  (五)红色文化精品不多。一些继承与发扬恩施红色文化传统的文艺作品极为罕见,仅仅有上世纪六十年代的2部长篇小说即马识途的《清江壮歌》、王英先的《枫香树》以及改

  编的电视剧《天池山血泪》和《血誓》,另外还有州史志办编写的《红二、六军团战鄂西》以及胡飞扬编写的《神兵》等。这个因素除开没有优秀的文艺创作队伍和文化产业策划人才外,还有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文化事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等诸多因素。

  (六)红色文化阵地功能不全。由于只对少数重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必要保护,大部分资源没有落实好保护措施,许多重大事件的遗址和旧址至今没有发挥应有的宣传教育功能,一些不可再现的革命历史文物遭到破坏。同时,长期以来,受财政困难、投入不足、交通瓶颈制约等因素影响,恩施红色旅游产业起步较晚,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滞后,没有真正形成红色文化产业。有点名气的红色旅游景点“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配套设施量小质差,红色旅游业发展缓慢,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低。

  (七)红色文化研究人才不足。目前,恩施州红色文化研究人员年龄偏大,多数是一些文史委员、党史办工作人员和老促会的老同志,人才匮乏,使得恩施红色文化的研究、建设、继承与发扬等工作较为困难。

  (八)红色文化品牌知名度不高。恩施州红色资源对外宣传工作力度与宣传该地区的绿色生态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相比,明显不足,与其他地区如井冈山、瑞金、大别山等相比差距甚大。红色文化对外宣传缺乏宣传意识和整体规

  划,缺乏有效宣传手段和宣传渠道,这里丰富和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外界的影响不大,认同度不高,这与有着中国第三大红色根据地、诞生第三大红军主力对中国革命贡献巨大的革命老区地位极不匹配。

  三、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一)完善保护机制,强化政府管理的主导地位。各级政府要明确革命遗址的管理保护主体,建立专门机构,成立由史志、文化(文物)、民政、教育、旅游、国土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的管理小组,科学指导革命遗址的管理和保护。要制定出台专门文件,强化管理手段,落实管理措施,保障管理资金,及时有效地开展革命遗址维修和保护工作。

  (二)运用多种方式,大力开展红色历史文化传播教育。党领导恩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留下的这些珍贵革命遗址,铭刻着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蕴含着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革命遗址,既是尊重历史的客观需要,又是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开展革命遗址历史文化传播教育,意义重大,是加强全州历史文化遗产和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重要途径。这项工作涉及宣传、史志、文化、广播电视、教育、旅游、民宗等部门,需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协调

  一致开展工作。如将革命遗址汇编成书,编印革命传统教育读本,开展党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的学习教育活动;将革命遗址图片、革命事迹在网上或报纸上开辟专栏进行宣传,或举办展览;将重要领导人故居、旧居、革命活动地、重要战场等拍摄成专题片,在电视上播放;将重要的革命遗址进行综合规划,整合红色教育资源,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党史教育基地,修建通行道路,开辟活动场地或场所,设立简介专栏和必要的安全设施,适时开放参观,重点组织青少年在“清明”、“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期间,开展缅怀先烈、扫墓、宣誓、上革命传统教育课等各种活动,教育青少年了解当地革命历史和党的历史。同时,注重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运用各种宣传媒体深入宣传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深化红色文化理论研究,促进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向纵深和品牌发展;组织专家编撰一批有影响力的、以湘鄂西“红色文化遗产”为题材的文艺作品,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多形式传承、多渠道传播革命遗址历史文化,来彰显革命遗址的历史价值,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革命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加大红色旅游开发力度,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革命遗址是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要把红色旅游资

  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到全州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当前,州及各县市应全方位地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研究、挖掘、整理、提炼、整合,科学制定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研究确定一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项目,通过向上争取项目或对外招商引资,在全州兴建一批红色旅游景点,以展现我州独特的革命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魅力,进一步增强我州旅游业发展特色,从而大力提升我州旅游文化品位,使我州革命遗址在维护和保护中得到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得到更好的保护。一是“红红结合”打好“湘鄂西牌”,对接其他红色景点,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如鹤峰县可形成“满山红烈士陵园—屏山—五里坪”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也可主动与周边省市的红色景区相联接,共同构建红色旅游专线,实现友情连接,互动发展。二是“红绿结合”打好“生态旅游牌”。恩施州山色秀丽,风景独特,自然、人文、历史景观多达百余处,都可以与红色旅游捆绑经营,打造“红色教育,绿色休闲”的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经典线路。如巴东“金果坪红三军驻地及红军标语墙”可作为“清江画廊”的旅游景点之一;咸丰“忠堡大捷纪念园”、“大村会议旧址”“黑洞神兵”可作为坪坝营、黄金洞旅游线路的景点之一。三是“红古结合”打好“历史文化名城牌”。把历史古迹与红色景点串连起来,共同推介。恩施州有历史文化名城恩施市,辖区内拥有众多

  的文物古迹,可将“叶挺纪念馆、鄂西特委旧址、方家坝烈士陵园”作为红色旅游景点,让游客参观完红色景区后再探古访旧,置身在历史的足迹中感受历史。为了便于旅游资源的整合,可以推行联票制,设立旅游专线,开通旅游专车,进行旅游整体宣传推介等。

  (四)全面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全面开展“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一是根据《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文物保护法》和《湖北省文物保护管理实施办法》要求,各级政府应把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在城乡规划中,注重对成片红色文化资源的规划保护,避免在红色文化区域内再建新建筑。二是对已消亡的革命文物史迹或建筑,原则上不宜再进行复建,即使复建也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三是各级文物保护部门,在对红色文化资源分门别类做好登记工作的基础上,抓紧制定维修保护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维修。四是通过新建陈列馆,全面反映红色景点的历史与精神内涵。为此,当务之急是认真做好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积极申报维修或新建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立项,以加大投资力度,逐步完善红色文化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五是采取有效措施,对现存红色文化资源抓紧进行保护。组织相关部门对革命遗址保护价值进一步论证确认。对全州具有保

  护价值的重点革命遗址,及时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逐步申报州、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抓紧修葺、挂牌或立碑加以保护,条件较好的或将几个革命遗址整合后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党史教育基地。对一般性的革命遗址,采取简易挂牌或立碑纪念。

  (五)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区的支持力度。红色文化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但有许多革命遗址所在地存在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经济落后等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出发,从政策、项目、资金上向革命遗址所在地倾斜,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改变单纯依靠财政投入的现状,采取各种办法,出台有关政策,吸收社会资金,加快旧址、旧居或纪念地的建设速度,使之成为对外招商引资项目。在开发建设中,可以借鉴其他建设项目和其他旅游景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的原则。特别是一些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项目,如旧址、旧居附近的宾馆、饭店、商铺、旅游产品的开发、土特产品的经营,以及对总体环境进行绿化、美化和亮化等,完全可以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争取集体资金和个人资金投入。这样既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又可以让经营主体自主经营、盈亏自负,减少国有资产的风险。要将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纳入各级地方的“五年”发展规划,纳入扶贫开发

  的产业战略,不断推进革命老区的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红色旅游发展条件和投资环境,实现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与当地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当务之急是各级政府要安排落实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抢救维护濒临倒塌的革命遗址,以防止这些极其珍贵的红色资源的损毁与消失。

  (执笔:谭华)

篇四: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

  四川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作者:

  天浩然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20期

  ①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重点项目(项目编号:CX2011SZ11)。

  作者简介:天浩然(1986-),男,藏族,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2010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天浩然

  (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

  四川成都610041)

  摘

  要:四川藏区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数量众多、分布较为广泛,而且类型齐全、品位较高,但是其价值并未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开发四川藏区红色文化资源,应该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四川藏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将立足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以科学的方法,对资源类型和分布进行深入调查,对其保护现状与对策进行分析,以期促进四川藏区红色文化资源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四川藏区

  红色文化

  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7(b)-0000-0红色文化一词从20世纪末开始流行,它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从其内涵看,红色文化是以人民大众为主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融古今中外文化精华于一体,集中体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红色文化的定义

  红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形成的以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历史、事迹、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积极发展红色文化资源,既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改进创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具体举措。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四川藏区是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途中全部经过、且停留时间最长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中国工农红军以高昂的斗志、超人的胆略、钢铁般的意志,从1935年4月底到1936年8月底,前后历时16个月,走遍了雪山造地、藏区羌寨,将革命的星星之火撒播于这片土地,与各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奇迹和震撼世人、悲壮雄伟的红色文化,谱写了一部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诗篇,彰显了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由、解放、挑战生命极限的民族精神特质,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吸引力、民族凝聚力。四川藏区红色文化资源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蕴藏着极大的开发潜力。

  2四川藏区红色文化资源概况、特点

  2.1四川藏区红色文化分布点多面广品位高

  四川藏区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分布广泛,地方特色浓郁。阿坝州13个县都留下了红军长征的足迹,有9个县114个乡镇被命名为老区革命根据地。有各类革命遗址41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13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12个点、州级6处、县级7处。有全国海拔最高的红军烈士墓——亚克夏山红军烈士墓;有为打开北上通道而进行的草地第一役——包座战役遗址;有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省级自治政权——格勒得沙共和国中央政府办公旧址;有分布在全州各地城镇、乡村、路旁、建筑物上的千余条书写、錾刻在木板、墙面、树身、岩石、碑刻、牌坊上的红军宣传标语;有藏于木柱榫头内、夹壁里保存下来的纸质文告、布告、标语以及红军、游击队曾战斗使用过的大量枪支弹药、大刀长矛、铁锹、水壶、布币、纸币、铜币、银圆、军号、书箱等等,都是红色文化绝好的资源和载体。

  2.2四川藏区红色文化资源综合性、复合性、可组合性强

  四川藏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富集。自然景区、景点116处,其中世界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9处,已形成九环线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卧龙至四姑娘山大熊猫生态旅游区。此外,四川藏区还拥有多元的民族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神秘的宗教文化以及绚丽多彩的藏羌风情。形成了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与红色旅游资源相伴生的优势,为开发综合性、复合性的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创造了绝佳的条件。将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与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组合成不同的旅游产品线路,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可达到“红绿”“红古”旅游共同发展,打造绿色藏区、红色藏区、历史藏区,全面提升四川藏区旅游品质的目的,成为建设全国最大的国际旅游精品区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

  3四川藏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分析

  3.1红色文化分布不均、种类较为单一

  四川藏区红色文化资源从分布而言,绝大部分位于金川、小金、马尔康、汶川、理县、茂县、若尔盖、黑水县、松潘县、文物管理所等。红原县仅有亚克夏山红军烈士墓(且位于雪山之巅)和日干乔沼泽;壤塘县仅有5件文物。红色文化资源从种类而言,近半数多为会址、战场遗址、政权组织遗址等。从实物看,钱币类占近半数,其中尤以布币、纸币居多。具有特定纪念意义的实物较少。

  3.2对红色文化遗迹、遗物宣传不足

  四川藏区对红色文化的内涵挖掘不深,在红军遗址的介绍和有关书籍中,景点介绍多,内涵介绍少,缺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背景的介绍,表现出软件配套不足,展示手段落后、展示内容陈旧单调,缺乏吸引力、感染力等。

  4四川藏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4.1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

  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开发,加强管理”的原则,继续加大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多方筹集资金,对国家级、省级红军遗迹进行一些重点修缮,使之保护管理有序。针对红军遗迹保养、修缮力度不够,个别遗迹破败不堪或维修不伦不类的状况,应加大经费投入,严格保护管理措施,落实保护责任,进行重点修缮,恢复本来面貌。对分散各地的红军标语能够进行集中保护的必须集中保护,不便搬移的则要公布为保护单位,树立保护标志,落实保护人。加强建档工作,所有红军遗迹应建立记录档案。加强对馆藏文物损毁保护措施,确保文物安全。加强对非国有馆藏文物的管理和指导。

  4.2整合红色资源,发挥优势,推动红色旅游事业发展

  一是依托创建环境、教育、服务、效益“四个一流”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旅游基地,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开发规划及川主寺、红原县红军文化特色城镇,保护性开发成集红军长征纪念碑、雕塑园、红军文化广场、红军文化墙、红军文化节、红军城、红军街为一体的红色旅游精品展示区和全国爱国主义与全国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二是依托各地红军长征革命文物、遗迹,把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开辟“重走长征路”、“奔向雪山草地”、“红军足迹寻觅”等寓教于游的热线,把红军遗迹、自然风光、藏羌风情和历史文化融为一体,使海内外游客在尽情游览之余又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三是开发重大纪念日、重大节庆、巡回展、汇报会、共建共育共享等活动为内容的红色旅游活动,使之成为海内外游客感受、体验和追忆雪山草地红军长征文化的特色旅游产品。

  总之,对四川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红色文化的发展需要资金和人才支撑。我们必须从全局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强领导,统筹兼顾,统一协调,明确各自的责任,相互密切合作。进一步贯彻好中央关于红色文化发展的《规划纲要》等政策,加强扶持,整合资源,创新整体品牌,形成合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宣传促销为重要手段,抓好景点景区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和环境,切实把发展红色文化资源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推动四川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全面发展,真正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四川藏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充分调和变成“金色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黄清华.发挥我州革命文物优势弘扬长征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J].阿坝文苑,1995(02).

  [2]谭凤英.继承发扬红军革命精神促进两个文明建设[J].阿坝史志,1995(02).

  [3]徐友发,钟全慧.红军长征与马克思主义在藏区的传播[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0(02).

  [4]王庭科.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历次重要会议[J].四川文物,1985(03).

  [5]欧国文.红军长征在阿坝州[J].阿坝史志,1991,(1-2).

  [6]黄新初.雪山草地红色旅游[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7]赵文辉.阿坝州——红军三大主力携手之地[J].阿坝党史,2006(08).

  [8]李仲康.红军长征在阿坝州的几个“最”[J].阿坝党史,2006(08).

篇五: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

  湘西红色文化

  湘西是革命老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这块神秘的土地积淀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就以我所在的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为中心,周围就有不少红色旧址,比如芷江县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1945年8月21-23日,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奉冈村宁次之命,飞抵芷江请降之地点。标志着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伟大胜利,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史实,1947年2月,国民政府在受降地建“受降纪念坊”一座,1985年,芷江县人民政府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1995年扩建、新建纪念抗战胜利展览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99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南省最佳旅游景点”,蜚名海内外。

  除了芷江受降纪念馆还有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坪村镇枫木村的粟裕故居和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村的贺龙故居。

  粟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卓越的军事家。在他的故居内还建有粟裕纪念馆与粟裕纪念碑。粟裕纪念馆共有三个展室,主要以粟裕同志生平事迹为依据,通过文献、资料、照片、珍贵文物以及各种图表、字画、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粟裕同志光荣战斗的一生。

  贺龙是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奋斗,出生入死,为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了丰功伟绩,为祖国的建设和国防的强大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不仅是桑植人民的优秀儿子,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杰出英雄。贺龙故居,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村,从张家界市区驱车约两个小时,为1975年桑植县政府按原貌所修复的。故居为一湘西常见的木架毛瓦平房,同时在同院内新建了贺龙生平事迹陈列室,此为一砖木结构房屋,共陈列贺龙不同时期的185张照片和50多件文物。旧居门前还有一座风雨桥,建于1916年,贺龙成名后改称为“贺龙桥”。该桥为木质结构,造型古朴,富有民族特色。

  贺龙故居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桑植县洪家关,1896年贺龙诞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通过参观了解湘西地区的红色遗迹,我们回顾革命先烈们的伟大事迹,了解

  湘西地区的革命斗争历史。这对我们来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进而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湘西红色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但是红色文化所具有的价值一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下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大力开展的红色旅游盛行,我认为这有利于红色文化的发展。湘西自治州红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宣传先驱们的革命精神,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研究红色文化的特点,并使之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研究红色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从而促进自治州经济、社会、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

  此外,我们还应大力弘扬湘西红色文化。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学习。红色文化资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腴的精神土壤,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给大学生以知识的汲取、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红色资源以其深刻的感染力,强大的生命力,日益成为范围广、影响大、效果好的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湘西民族地区的红色资源的功能,切实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真正将一些革命精神植入大学生内心,起到振奋精神、激励斗志、纯洁思想、锤炼品质、陶冶情操的作用。

篇六: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

  作者:彭东琳

  作者机构: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25出版物刊名:高教学

  页码:91-92页

  年卷期:2016年

  第15期

  主题词:红色文化

  形势与政策

  生成

  价值

  摘要: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供优质原料,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注入生动素材。贵州省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地区,也是红色文化资源充裕的地区。以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为例,探讨红色文化在《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

篇七: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

  作者:于春梅;季诗洋;李文睿;潘贺男

  作者机构:齐齐哈尔大学嫩江流域历史文化研究基地,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出版物刊名:理论观察

  页码:111-113页

  年卷期:2018年

  第4期

  主题词:少数民族;红色文化;传承

  摘要:少数民族红色文化在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对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的今天,对少数民族红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至关重要,因此,这就需要在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加强政府主导,提高经费投入,建立三级联动机制研究保护机制,实现少数民族红色文化进课堂等方面加大传承力度.这既是当前文化建设的任务,也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推荐访问: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 少数民族 民族地区 红色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