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认识和理解(17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认识和理解(17篇)

时间:2022-11-22 16:2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认识和理解(17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认识和理解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评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经典著作之一,马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认识和理解(17篇),供大家参考。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认识和理解(17篇)

篇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认识和理解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评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经典著作之一,马克思在中系统阐述了共产主义学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积极的世界观。根据对《手稿》原文的理解,围绕《手稿》中有关共产主义的相关论述,旨在重新解读马克思所阐述的共产主义思想,分析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对当代社会产生的影响并归纳其价值。

  标签:马克思主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主义;当代价值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5.06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经验基础:即私有制内部劳动和资本的矛盾对立关系。同时也阐明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理性批判,指出以往的共产主义没有真正理解私有财产的根本性质,并没有清楚认识到劳动和资本的矛盾对立关系,因而并不能称作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思想。在以往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从私有财产这一经济基础出发,提出了自己的共产主义学说。

  1《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提出背景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条件下发生的经济事实出发,在深刻剖析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的基础上,认为必须从私有财产的运动中找到未来革命运动的基础,也就是要从经济领域找到理论依据。马克思向我们指明私有财产内部劳动和资本的矛盾运动是共产主义思想的经验基础。马克思研究分析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学说,发现劳动产品与劳动呈相互对立的关系,工人在生产中过程中成为抽象的存在,工人成为自己奴隶的对象。工人创造财富却逃不开被剥削的命运,在这里资本和劳动发生了异化,二者之间呈对立状态。历史的全部活动都可以看做是共产主义具有现实意义的生产活动,而共产主义就是私有财产自身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从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发展成为劳动和资本的矛盾,私有财产问题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只有劳动成为私有财产的主体部分,私有财产是由劳动创造的时候,“财产和劳动的矛盾”才是能够有效促使有产和无产矛盾解决的力量。

  2《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思想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共产主义是一种运动,人们渴望以这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非人的社会关系;第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获得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届时将实现个人和社会统一,同时人的社会化过程逐步展开,这种双向过程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共产主义具有至善性,在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统一的基础上,使人成为社会的人即真正意义上的人,共产主义社会中自然界的诸因素都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状态;共产主义运动基本目标的完成必须要在马克思的理论指导下,在整个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创造历史。

篇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认识和理解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

  作者:刘畅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09期

  摘

  要: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第三个手稿中,马克思进行了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这一部分也是全书的中心部分。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是人类自身历史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的整个论述具有深刻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性质,也正是这一论述,他的全部哲学由此开始形成。

  关键词:马克思;共产主义;扬弃

  一、对各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批判

  共产主义本来是一种关于废除私有财产的学说。由于资本主义大生产所引起的社会矛盾,使得废除自由财产的问题更加尖锐地重新提了出来,具有了同历史上的乌托邦主义在性质上迥然不同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那些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虽然反映了这种矛盾,但是却并不真正清楚哲学矛盾的本质和意义。马克思把握住了私有财产的本质是人的劳动的异化,所以他对于扬弃这种异化的学说和运动即共产主义有了一种崭新的观点。这种观点一方面表现为他对自己观点的正面阐述,一方面表现为对以往学说的分析与批判。

  在私有财产的早期阶段,例如在古罗马,就存在着有产者同无产者的最初对立形式。但是那时候的那种对立,还不是财产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在当时,作为社会存在基础的劳动主要是奴隶劳动,而奴隶只是物,奴隶的劳动像牛马拉车耕地一样只是被看作是一种物的作用而不具有人的意义。这时,社会意义上的无产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和生产资料而自己无法劳动又不能像奴隶一样从事劳动的贫苦自由民。马克思指出,只有劳动成为自有财产的主体本质,私有财产是由劳动形成的时候,财产和劳动的矛盾,才是能够有力地促使有产和物产之间的矛盾对立得到解决的力量。

  把私有财产不再看作仅仅是人以外的一种状态,而看作是主义的人的劳动的产物,从而认识到自由财产的主体本质,这是私有财产的运动达到现在资本主义工业时才有可能达到的一种观点。

  二、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点的内容

  马克思在手稿中写道:“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首先,共产主义当时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其次,重要的是要把它认作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这是反拜物教的继续。私有财产作为异化人的对象或物质财富的东西,无非是人和人的劳动的自我

篇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认识和理解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探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探析

  摘

  要: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共产主义作了最初的阐述,本文从人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认为马克思将人的思考贯穿始终。首先,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以人为出发点;

  其次,他认为共产主义是人实现解放的必然环节;

  最后,共产主义的归宿就是实现人的解放。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共产主义思想;

  异化劳动;

  人的解放

  1《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提出

  共产主义在这里指的是一种思想、运动,是实现人的特性解放的现实的、必然的环节,而不是指人类存在的社会形态。在他看来人不只是像动物一样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同时人也是一种意识存在物、社会存在物。人与动物有着根本的区别,即人的生命活动相比于动物具有自由自觉的本性,人除了要实现自己的自然本性之外,还要实现社会性,而劳动是人实现其社会性的根本途径。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发生异化,到资本主义时期,这种异化达到顶峰,人真正的本质难以突显。马克思致力于人的解放,并试图通过共产主义这一环节实现。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已经存在共产主义思想,但在马克思看来,这些共产主义思想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指望它们完成人的解放,因此,他对既有的共产主义作了批判。他指出:“粗陋的共产主义把物质的直接占有看作是生活和存在的唯一目的,并且试图以极端的普遍私有制反对私有财产。”[1]始终没有跳出私有制的圈子,更不能摆脱私有制对人的束缚。更进一步形式的共产主义试图“以民主或专制的国家政权达到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或废除国家进入无政府状态的方式来实现人向自身的复归。”[2]这种共产主义忽略了私有制的积极性,即生产力的积累,从表面来看似乎可以消灭私有制,但最终也未能摆脱私有制的束缚。因而,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解放必须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废除私有制,但这种运动不是对私有制的全1盘否定,而是在肯定其物质基础与理论基础上实现的。正是在这种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每个人的本质都能真正展现,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人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出发点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对人的确证,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发生异化,制约着人的发展,共产主义就是要恢复劳动的本性,使人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在他看来,生产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动物的生产是本能的、无意识的,按肉体需要生产,而人的生产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自觉的对象化生产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出于肉体需要生产自身所需的物质,还生产精神产品。在实践活动中人处于主体地位,人通过劳动形式将自己内在的意识转化为物质存在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人得到了自我确证,而且整个世界历史是在人的劳动中形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作为确证人的劳动变为制约人、奴役人的异化劳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是扬弃私有财产的现实运动,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必然的环节”这实际上是说共产主义运动是一种使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使人成为真正的、能动的、全面的人的运动。

  3扬弃异化劳动是共产主义解放人的现实途径

  共产主义不是对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全盘否定,而是要通过扬弃异化劳动这一途径实现人的全面解放。《手稿》中指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生产是人能动的类生活。“劳动这种生命活动是人独有的,人能够把它变成自己意识的对象,因此它在本质上是自由自觉的,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3]劳动的异化产生于私有制条件下,资本主义时期达到顶峰。其一,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4]劳动产品本来是人的劳动的对象化,隶属于人本身,但工人生产出的劳动产品却不由自己掌握,反过来工人受到它的制约。其二,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5]劳动本来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对劳动持否定态度,不是自愿的在劳动中实现自己的社会性,而是迫于生存需要进行劳动,使得人的劳动活动从根本上带有片面性。其三,认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6]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需要在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中得以确认,然而异化劳动状态下人不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的确证自己的本性,而是迫于各种束缚被动地去进行实践活动,因此逐渐丧失了自由自觉的本性。其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异化,工人的劳动产品、劳动、类本质这些本该2属于工人自己的东西被占有时,必然导致人与人的对立。[7]资本主义条件下,虽然异化劳动达到了顶峰,但也创造了卓越的思想与发达的生产力,其中发达的生产力为人的自然属性的实现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自然属性的满足为人实现社会性留下了更大的空间,而卓越的思想为人摆脱精神层面的束缚创造了条件。因此,马克思所阐述的共产主义运动对待异化劳动的态度是扬弃,而不是全盘放弃异化劳动。“作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共产主义并不取消私有财产制度下的一切积极成果。迄今为止创造出来的对象世界正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共产主义就是让人重新占有对象世界”[8]一方面,人对对象的生产不仅仅局限于满足自然需求,而是在生产中积极主动地确证自己的本性以及发展自己;

  另一方面,人对对象的占有也不是单个人片面地、直接地占有,而是全面的方式占有。总之,共产主义作为人的解放的必然环节,主要是通过扬弃异化劳动实现的。

  4共产主义的归宿是实现人的解放

  劳动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劳动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劳动对人来说不仅是为了满足人的直接肉体需要,还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作为自由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是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于对象的存在物;

  是人和自然、人与人、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真正统一的存在物”[9]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异化,人在劳动过程中没有感到幸福,而是受到抑制,因而人丧失了自由自觉的劳动。而共产主义正是要扬弃私有财产,重新复归于自由自觉的状态。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彻底解决,同时在社会中人实现了与自然的本质统一。马克思所论述的共产主义运动的最终归宿就是使人摆脱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双重压迫,在辩证否定过程中实现人的类本质,从而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共产主义是依据人的實践能力发展的现实运动,是人在不断克服自身局限性、摆脱外在限制的过程中所指向的最终价值追求。

篇四: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认识和理解

  解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田江太;许丽

  【期刊名称】《今日科苑》

  【年(卷),期】2009(000)002【摘

  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共产主义思想进行了经典的表述,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是劳动,共产主义就是对私有财产即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而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共产主义本身又是新的社会的中介和基础。

  【总页数】1页(P19)

  【作

  者】田江太;许丽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甘肃兰州;洛阳市东升三中,河南洛阳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N031【相关文献】

  1.对青年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原初认识——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解读[J],陈宇剑;张颖

  2.手段与目的的统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解读

  [J],赵凤伟;马元斌

  3.手段与目的的统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解读[J],赵凤伟;马元斌;4.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逻辑生成

  ——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解读[J],李伟

篇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认识和理解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理论

  摘要:毋庸置疑,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框架构建中,共产主义思想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为不管是深邃透彻的哲学理论,还是博大精深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归根结底,其实都是为了解决一个严肃的问题,即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的问题。本文力求在马克思原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础上,对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概念进行一个清晰地梳理分析。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论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思想。第二部分,重点阐释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追求的始终如一的主题。第三部分,结合我国的现状论述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如何可能的问题,也即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实现的社会条件及其实现途径问题。

  关键词:全面

  自由

  人类解放

  无产阶级

  共产主义

  一、《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

  在《手稿》中,马克思分别考察了“粗陋的共产主义”,“按政治性质是民主或专制社会主义”,“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三种空想共产主义形式。马克思在批判以上三种空想共产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共产主义思想。他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这是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共产主义的论述,包含

篇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认识和理解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视域中的交往与共产主义

  吴永华

  【摘

  要】在黑格尔将特殊性原则主导的市民社会趋向作为普遍性与特殊性伦理统一的国家看作必然性的地方,《论犹太人问题》时期的马克思则看到了“国家不能挽救市民社会于自身之中”,并且“国家的秘密在市民社会之中”。因此,马克思开始从市民社会内部探索自由的障碍以及自由的实现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的马克思将自由的障碍以及自由的实现表述为劳动异化、私有财产异化以及造成这一异化的深层根源的交往异化和“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Hegeltreatedthaturbansocietywasdominatedbyparticularityastheunityofuniversityandethi-calparticularity.WhileintheopinionofMarx,“thestatecouldn’tsaveurbansocietyinitself”,and“these-cretofthestatewasintheurbansociety”inThinkingaboutJewishProblems.Therefore,Marxbegantoexploretheobstaclesandtherealizationoffreedominurbansocietyitself.IntheperiodofTheManuscriptsofPhiloso-phyandEconomicsin1844,Marxexpressedthatthealienationoflabor,thealienationofprivatepropertyandthecorrespondingunderlyingrootsofthem,thealienationofcommunicationandCommunismbasedof“privateproperty,namelyalienationofhumanthemselves”.

  【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5页(P106-110)

  【关键词】异化;劳动;私有财产;交往;共产主义

  【作

  者】吴永华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长春130033【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B15《论犹太人问题》时期的马克思站在法哲学的立场上得出,“国家不能挽救市民社会于自身之中”并且“国家的秘密在市民社会之中”。但是,从法哲学的角度求解市民社会之谜必然导致:其一,市民社会自我矛盾和自我分裂根源的金钱异化不是对凝结在货币中的社会关系的分析推导出来的;其二,使扬弃金钱异化的状态而实现人的解放沦为抽象的人文关怀。因此,从法哲学的角度对市民社会的分析已经到了极限,转向政治经济学领域成为必然。而这一转向大抵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完成的:马克思将自由与劳动等同起来,人作为一种类存在物,其本质的自我确证就是自由自觉的劳动。现实的状况却与此相左,劳动变成了不自由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究其实质,是由“被迫交往”也即交换造成的。基于这一认识,马克思将《论犹太人问题》中的金钱异化进一步细化为劳动异化和私有财产异化以及造成这一异化的深层根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即交往异化。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将自由理想的实现从诉诸于人的解放转向诉诸于“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以及“所有个人作为真正个人参加的交往”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开篇首先围绕着私有财产的非道德性展开了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从亚当·斯密和萨伊的著作中得出,土地占有是私有财产的最初形式,但是,土地作为私有财产体现出来的非道德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封建的土地占有制下,土地的主人即领主与土地之间并不是单纯的实物财富

  的关系。土地是领主的无机的身体,它因领主的政治地位等而赋有个性化、人格化。同样,领主与在领主的土地上劳作的农奴之间也不是单纯的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经济关系。农奴与自己所属的小块土地结合在一起的也是他的性格、他的个性,因此,他与领主的关系是尊敬的、忠顺的纳贡关系,领主对待农奴的态度是温情的、人道的。更为重要的是,“封建领主并不力求从自己的领地取得最大可能的收益。相反,他消费那里的东西,并且心安理得地让农奴和租地农场主去操心新财源的开辟”。[1]45但是,这种外观被以政治解放为旨趣的政治革命打破了。经过政治革命,私有财产已然褪去了政治色彩而将经济色彩展露无遗,也即私有财产到处表现它的非人的统治。

  然而,国民经济学无视这一点,反而从劳动这一私有财产的来源出发去论证私有财产的合理性。尽管马克思反感国民经济学的伪善性,但是对于国民经济学将“具有完全绝对性即抽象性的劳动”提升为原则这一点则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因为,在重农学派那里,由于它们将劳动视为与土地这一自然要素结合在一起的东西,因此,它们将全部财富归结为“土地和耕作(农业)”。当劳动还不是从它的普遍性和抽象性的意义上被理解的时候,财富作为私有财产就只能在独立于人之外的对象性的财富的意义上被理解。换言之,土地没有被看作劳动本身的要素,反而,劳动却表现为土地的要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将重农学派称之为“拜物教徒”。较之于重农学派,尤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国民经济学家剥去了财富的外观,认清“财富的普遍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存在”,因而以作为自为地存在着的活动、作为个人的财富的劳动提升为原则,这无疑进一步发展了洛克关于“劳动是私有财产的合法性来源”这一观点,而且在洛克观点的基础之上,更加彻底地将一般劳动视为财富的唯一本质、视为国民经济学的原则,这在马克思看来,是一个重要且必要的进步。

  马克思笔锋一转,进而批评道,“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学表面上承认人,毋宁

  说,不过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而已,因为人本身已不再同私有财产的外在本质处于外部的紧张关系中,而是人本身成了私有财产的这种紧张的本质。”[1]74换言之,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学为私有财产进一步分裂为作为主体性质的劳动和作为客体性质的资本奠定了基础。而私有财产的这一分裂必然造成资产者和无产者的对立,进而将私有财产的非道德性发挥到极致。因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的纽带,而以私有财产为前提的国民经济学切断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劳动的对象、劳动的结果以及劳动本身都先验地掌握在资产者手中而使劳动最终变成一般劳动或者抽象劳动。本来,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源泉,但是,国民经济学掩盖下的劳动却成了私有财产非道德性的源泉。要言之,国民经济学以私有财产为前提,试图从一般劳动出发说明私有财产的合理性,而国民经济学意义上的一般劳动就是私有财产。

  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民经济学从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同一性走向了私有财产本身的异化,也即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的分裂的根源何在?或者说,导致人的劳动被无情地剥夺进而导致资产者与无产者的对立的深层根源是什么?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得突破“国民经济学的水平”,否则就会重蹈国民经济学关于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互为原因和结果的循环论证的覆辙。马克思的做法是:将国民经济学的思维历程倒置过来,从作为以私有财产为前提的国民经济学的结果的异化劳动这一经济事实出发,试图在对异化劳动的探究中逐步发现了私有财产自我分裂、资产者与无产者对立的根源所在。

  异化劳动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其四个层面的含义简述如下:其一,劳动产品的异化;其二,劳动的自我异化;其三,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其四,人的劳动产品、劳动本身、类本质的异化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在阐释了异化劳动的前三层含义之后,顺理成章地推出异化劳动的第四层含

  义——“人同人相异化”,也即私有财产的自我异化。似乎,马克思已经揭晓了关于私有财产异化的根源之谜——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但是,这只是对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的一般理解,这一结论根本经不起推敲。因为,异化劳动理论自身存在一个逻辑困难。这就是,异化劳动理论的前三层含义与第四层含义之间不存在逻辑必然性。具体说来,异化是一个具有“主客二分”逻辑结构的概念,借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时所使用的说法,异化的逻辑结构则是“抽象的、孤立的人”的逻辑结构。异化劳动理论的前三层含义都适用于异化的逻辑结构,而第四层含义“人同人相异化”超出了“抽象的、孤立的人”的范围,是主体间关系的异化,它不再适用于异化的逻辑结构。因此,要说明主体间关系的异化,必须超出单纯的经济事实而进入交往的世界,这与文献学的研究成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阅读顺序是《第一手稿》→《穆勒评注》→《第二手稿》→《第三手稿》——也正相吻合。以往,一提到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人们自然就想到《第一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而《穆勒评注》仅仅被当作《第一手稿》的附录或者干脆被排斥到《第一手稿》之外。其实不然,异化劳动理论的全部意义只有在交往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够得以理解。或者说,必须引入交往异化理论,否则单凭异化劳动理论无法从根本上说明私有财产自我分裂、资产者与无产者对立的根源所在。[2]关于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困难,日本学者望月清司有着更为独到的见解。在望月清司看来,将“劳动”理解为资本家生产方式下的“雇佣劳动”、“剥削劳动”,是对劳动的非本真理解。本来意义上的劳动指的是作为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纽带的劳动。本来意义上的劳动的异化指的是人通过劳动成为劳动者即人的劳动者化或人的人化以及自然通过人的劳动成为人化自然即劳动对象的异化。具体说来,“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劳动者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劳动者的劳动得以实现、劳动者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劳动者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

  的产品的材料”。[1]53自然界不仅提供给劳动者广义意义上的生活资料,即没有自然界的材料,劳动就不可能存在,而且还提供给劳动者狭义意义上的生活资料,即维持劳动者自身肉体生存的手段。在这一过程中,人通过劳动这一对象化活动不仅将劳动对象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使过去曾充满热情地包容、保护和养育自己的大自然反过来成为与自身相对立的、异己的劳动材料和粮食仓库,而且将人同与自己的生命活动同一的动物区别开来,使人本身从自然中独立出来,成为劳动者、成为人。简言之,“本来意义上的劳动的异化”指的就是“自然界的异化”和“物的异化”这一双重异化。因此,异化劳动理论自身存在着一个无法解释的逻辑难题,这就是:本来意义上的劳动的异化如何转变成了国民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的异化,或者说,究竟是何种契机引发了异化劳动理论中与工人对立的另一个人即资本家的出现。

  望月清司认为,当“本来意义上的劳动的异化”一结束,劳动产品自然就与劳动者相分离,作为反对他的力量而存在。这是异化劳动理论的第一层含义。而关于异化劳动理论的第二层含义,它是由可以表现为第一层含义的“概括”部分与看似强调工人被“另一个人”彻底奴役的部分组成的。[3]70因为,在望月清司看来,马克思是从“隐微”和“显白”两个层面出发理解“劳动的自我异化”的。所谓“劳动的自我异化”,在“隐微”的层面上指的是,由于劳动者将自己的精神、灵魂即生命力注入到劳动对象之中,劳动者反倒成了一个躯壳;在“显白”的层面上指的是,资本家生产方式下的剥削劳动造成工人“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的状况。显然,异化劳动理论的第一层含义以及“隐微”层面上的第二层含义都是作为“本来意义上的劳动异化”的结果而存在的。也就是说,上述二者之间存在着逻辑递进关系。但是,“显白”层面上的“劳动的自我异化”的前提一定是迫使工人从事强制性劳动的“另一个人”的存在,而“本来意义上的劳动的异化”描述的是与任何社会制度无关的劳动者或者孤独的自然人的形象,因此,孤独的自然人一定是潜在的类存

  在物,否则无法解释“另一个人”的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异化劳动理论的第三层含义即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是“显白”层面上的“劳动的自我异化”的逻辑前提。尽管如此,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只是提供了“另一个人”出现的可能性,却无法回答“个体如何从类中分离出来,从而与另一个个体对立?”这一问题。

  这就是异化劳动理论自身存在的逻辑难题。在望月清司看来,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的含义的逐层揭示过程中,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第一手稿》的结尾处,马克思补入了“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以及私有财产对真正人的财产的关系”,即“占有(A)表现为异化(A)、外化(A),而外化(B)表现为占有(B),异化(C)表现为真正得到[占有C]公民权”。[1]63关于这句话,望月清司解释道,“人把对象当作为我之物的自我实现活动(占有A)带来了自然以及事物的异化(异化A和外化A),而对象化的完成及产品的完成(外化B),一方面作为产品向生产者的复归→占有→享受(占有B),另一方面被转让为人的=社会的财产(Eigentum=所有),作为产品脱离生产者(异化C)的代价,生产者被允许参加‘人的社会’(获得Eiribürgerung公民权)(占有C)”。[3]75也就是说,一方面,如果“人的自我生成”过程以“本来意义上的劳动的异化”结束的话,那么劳动者的生命就会停止。因此,必须在异化完结之后,重新占有作为异化的结果的劳动产品,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得以延续。另一方面,如若站在孤立的自然人的立场上,这一异化与重新占有之间根本不存在分裂的风险;而异化与重新占有之间的断裂,或者说非劳动者对劳动产品的占有只能是由于劳动者为成为社会的一员而把自己的产品转让给他人这一行为中潜存的交往异化造成的。总而言之,马克思通过补入的这段话暗示着,他将转向主体间关系异化也即交往异化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难题,才能对“个体如何从类中分离出来,从而与另一个个体对立?”这一问题做出回答。

  交往异化是《穆勒评注》的主要内容。在《穆勒评注》中,马克思对交往的界定并不是直接的,而是体现在下面这段话中——“不论是生产本身中人的活动的交换,还是人的产品的交换,其意义都相当于类活动和类精神——它们的现实的、有意识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1]170可见,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交往就是人们在类活动、在真正的社会联系中的相互补充。马克思之所以对“国民经济学以交换和贸易的形式来探讨人们的社会联系或他们积极实现着的人的本质”[1]171持肯定的态度,就在于国民经济学在交往异化的背后发现了作为“类生活”“真正的人的生活”的前提的“相互补充”。

  但是,这种纯粹的交往并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势必会发生异化。或者说,当商品、货币、私有财产等作为人与人之间相互补充的中介时,交往只能在它的异化形式即交换的意义上去理解。

  起初,交往的异化源于原始共同体内劳动产品的外化。由于生产能力的提高,共同体内部的劳动产品有了剩余。共同体通过与同样拥有剩余劳动产品的共同体接触,换回共同体成员缺少的劳动产品,这就是共同体内劳动产品的外化,也是表现为原始状态下的物物交换的交往异化的最初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说,“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4]在原初意义上的交往发生异化之后,个体就转化为“私人”,个体劳动就转化为“私人劳动”,个体劳动的产品就转化为“私人所有”。而“私人”“私人劳动”以及“私人所有”的产生不仅进一步加剧了交往的异化,而且使交往异化成为“个体如何从类中分离出来,从而与另一个个体对立”也即私有财产自我分裂、资产者和无产者对立的深层根源。

  因为:其一,交往的最初异化制造了“私人”及作为其劳动产品的“私人所有”或者说“私有财产”,而“私有财产”的必然外化则促使交往进一步异化。在《穆勒评注》中,马克思将“私人”表述为“私有者”。“私有者”是一个“特殊的占有者,通过这种特殊的占有证实自己的个性,并使自己同他人既相区分又相联系”。

  [1]172原初的交往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补充,而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私有者同私有者的关系时,交往就发生了异化。在交往异化的背后,在两个私有者之间的相互补充中,马克思发现了私有财产必然外化这一行为。值得强调的是,物作为私有财产的丧失只是扬弃了我同它的个人的关系而成为了一般的私有财产,只有当它同另外一个不同于我的人发生它以前同我的关系即成为另一个人的私有财产时,才是外化的私有财产。而作为私有者个性和本质的存在的私有财产之所以必然发生外化,是因为需要,因为两个私有者拥有同样的渴望,即他人的私有财产是“我需要的,我没有它就不行或者我不愿意没有它,在我看来,它是补足我的存在和实现我的本质所必需的”。[1]172在私有财产的外化中,私有财产双方都是作为它的异在的对等物而发生关系的。因此,私有财产本身的存在就是它作为它的异在的等价物的存在。这意味着,私有财产不再是体现私有者个性和本质的存在,而是体现价值甚至是交换价值的存在。私有财产“作为价值的存在是它自身的一种不同于它的直接存在的、外在于它的特殊本质的、外化的规定,某种仅仅是相对的存在”。[1]174总而言之,私有财产的必然外化导致私有财产从作为使用价值的存在变成作为交换价值的存在,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相互补充的交往异化成为了实现交换价值的交换。

  其二,在上述私有财产外化的基础上,货币必然战胜其他形式的私有财产而成为一般的私有财产。当私有财产外化为货币这一排除了私有财产特殊个性的抽象价值形式时,交往的异化必然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申言之,私有财产外化为货币就是货币对人的统治进而人对人的统治的完成,就是交往的完全异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私有财产的自我分裂就是私有财产外化为货币、交往异化为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的必然结果。

  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最初意义上的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只有在它代表这些商品的时候才具有价值。但是当货币一跃成为私有财产的本质,情况就变成了:只有这

  些商品代表货币这一媒介的时候这些商品才具有价值。这样,货币就开始作为“异己的中介”表现为对人的统治。除此之外,私有财产外化为货币还使人被他人所否定,人沦为他人的附庸。因为,在私有财产外化为货币的前提下,劳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劳动成了同劳动者的需要、同劳动者的使命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的“谋生劳动”。从表面上看,“谋生劳动”是一种为满足他人需要的劳动。而实际上,“谋生劳动”是一种为自己拥有的劳动,“我是为自己而不是为你生产,就像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我生产一样”。[1]180这样,构成彼此为他人生产的纽带的不是人的本质的特性,而是意欲获得支配他人权力的利己目的。结果,“我们彼此的价值就是我们彼此拥有的物品的价值。……一个人本身对另一个人来说是某种没有价值的东西”。[1]183人与人“被物品弄得相互奴役的状况”已然达到了极致。

  至此,马克思论证道,“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的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1]81不难看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意指:

  其一,共产主义是一个“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的人性范畴。这一人性体现在对财产的“占有”上。国民经济学意义上的私有财产是对财产的“片面”的“拥有”,这是一种人性匮乏的表现。马克思指出,作为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是人从这种“拥有感”中解放出来,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使需要成为人的需要。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就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成为人的。”[1]85-86不同于国民经济学对财产的“拥有”,共产主义是对财产的“占有”,这是一种对财产的新的感觉,是一种“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感觉的人作为这

  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1]88其二,共产主义是一个“类的行为、社会联系、社会交往”的社会范畴。“社会”指的是在财产占有的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全新本质。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交往将扬弃以货币为媒介的异化形式而作为一种本真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相互补充的形式。马克思对这一作为手段性的交换活动转变成目的本身的交往活动描绘道,“吸烟、饮酒、吃饭等等在那里已经不再是联合的手段,也不再是进行联系的手段。交往、联合以及仍然以交往为目的的叙谈,对他们来说是充分的;人与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在他们那里不是空话,而是真情,并且他们那由于劳动而变得坚实的形象向我们放射出人类崇高精神之光”。[1]129要言之,共产主义就是“所有个人作为真正个人参加的交往”的社会。

  【相关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韩立新.《巴黎手稿》的文献学研究及其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1):116-125.[3]〔日〕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M].韩立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7.

篇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认识和理解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评析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经验基础:即私有制内部劳动和资本的矛盾对立关系。同时也阐明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理性批判,指出以往的共产主义没有真正理解私有财产的根本性质,并没有清楚认识到劳动和资本的矛盾对立关系,因而并不能称作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思想。在以往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从私有财产这一经济基础出发,提出了自己的共产主义学说。

  1《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提出背景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条件下发生的经济事实出发,在深刻剖析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的基础上,认为必须从私有财产的运动中找到未来革命运动的基础,也就是要从经济领域找到理论依据。马克思向我们指明私有财产内部劳动和资本的矛盾运动是共产主义思想的经验基础。马克思研究分析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学说,发现劳动产品与劳动呈相互对立的关系,工人在生产中过程中成为抽象的存在,工人成为自己奴隶的对象。工人创造财富却逃不开被剥削的命运,在这里资本和劳动发生了异化,二者之间呈对立状态。历史的全部活动都可以看做是共产主义具有现实意义的生产活动,而共产

  主义就是私有财产自身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从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发展成为劳动和资本的矛盾,私有财产问题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只有劳动成为私有财产的主体部分,私有财产是由劳动创造的时候,“财产和劳动的矛盾”才是能够有效促使有产和无产矛盾解决的力量。

  2《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思想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共产主义是一种运动,人们渴望以这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非人的社会关系;第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获得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届时将实现个人和社会统一,同时人的社会化过程逐步展开,这种双向过程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共产主义具有至善性,在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统一的基础上,使人成为社会的人即真联盟正意义上的人,共产主义社会中自然界的诸因素都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状态;共产主义运动基本目标的完成必须要在马克思的理论指导下,在整个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创造历史。

  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复归

  马克思总结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内在一致性,指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存在的内在本质,正是因为异化劳动的产生,才出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这种高级别的私有财产形式。人类需要在劳动中去确证自己的有效存在,在对象世界中感性地肯定自己的存在。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揭示了工人

  和自己劳动对象之间异己的关系,人的各种生命活动成为他生命的外化的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化成为他自身的非现实化。宗教异化本身只是发生在意识领域、人的内心领域中,而经济异化则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因此,异化的扬弃不仅指对经济领域的扬弃,还包括对意识领域的扬弃。只有同传统陈旧的所有制关系进行彻底斗争,只有同传统的观念彻底决裂,共产主义运动才能实现物质生产的发展和人的最终解放。

  共产主义是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完成

  作为最高级别的人须致力于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成为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界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桥梁作用,使人们能够从自然界中获取自主生存的生活资料,成为真正意义上现实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联系紧密的必然统一。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满足其生命所需基本的物质条件,人依靠自然进行生存经营活动;与此同时,人又靠自己的智慧对对自然界进行改造,正像社会创造着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创造着社会。

  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的客观运动

  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积极扬弃私有财产的基础上,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性性才更加完善的发挥出来。“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我們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发达的生产力和极大的物质财富,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共产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出现在某一程度上都带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是极其艰难而漫长的,但只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也必将成为现实。

  3《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手稿》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是马克思早期对未来社会的积极探索,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体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使人们能够在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下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的著作所阐述的这些理论思想在当代仍可以影响当今社会的发展,具体的影响和体现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通过发展生产力实现人的本质复归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必须占有自己的确切本质。也就是说,人必须以一种全面的方式生存发展。”共产主义思想的内涵是重构人的本质属性,实现对人的本源重新回归,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解放。我国的社会主义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条件的基本需求。针对这一国情,我们需要认清

  国际形势,努力发展生产力,积极学习引进较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理念,以人为本,重视加强我国的科研水平,吸取国内外一切对我国生产力发展有利的积极因素。共产主义是人及其本质的复归,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结果,我们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重要任务以期早日实现共产主义。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在当今社会,要想推进共产主义向前发展,我党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资本主义必将走向灭亡的道路中得到启示,基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认识,使以人为本成为我国共产主义发展的新的思想内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基本尺度之一。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权,展现人文主义关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手稿》中,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在消除异化的基础上实现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人与自然界也能够得到和谐统一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它是共产主义社会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我们要注意要处理好人本身、经济社会和自然界三方面的和谐关系,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平

  衡。人类应有环境保护意识,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自觉遵守自然规律,努力提高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篇八: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认识和理解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评析

  作者:黄洁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15期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经典著作之一,马克思在中系统阐述了共产主义学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积极的世界观。根据对《手稿》原文的理解,围绕《手稿》中有关共产主义的相关论述,旨在重新解读马克思所阐述的共产主义思想,分析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对当代社会产生的影响并归纳其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主义;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5.06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经验基础:即私有制内部劳动和资本的矛盾对立关系。同时也阐明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理性批判,指出以往的共产主义没有真正理解私有财产的根本性质,并没有清楚认识到劳动和资本的矛盾对立关系,因而并不能称作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思想。在以往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从私有财产这一经济基础出发,提出了自己的共产主义学说。

  1《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提出背景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条件下发生的经济事实出发,在深刻剖析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的基础上,认为必须从私有财产的运动中找到未来革命运动的基础,也就是要从经济领域找到理论依据。马克思向我们指明私有财产内部劳动和资本的矛盾运动是共产主义思想的经验基础。马克思研究分析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学说,发现劳动产品与劳动呈相互对立的关系,工人在生产中过程中成为抽象的存在,工人成为自己奴隶的对象。工人创造财富却逃不开被剥削的命运,在这里资本和劳动发生了异化,二者之间呈对立状态。历史的全部活动都可以看做是共产主义具有现实意义的生产活动,而共产主义就是私有财产自身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从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发展成为劳动和资本的矛盾,私有财产问题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只有劳动成为私有财产的主体部分,私有财产是由劳动创造的时候,“财产和劳动的矛盾”才是能够有效促使有产和无产矛盾解决的力量。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2《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思想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共产主义是一种运动,人们渴望以这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非人的社会关系;第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获得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届时将实现个人和社会统一,同时人的社会化过程逐步展开,这种双向过程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共产主义具有至善性,在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统一的基础上,使人成为社会的人即真正意义上的人,共产主义社会中自然界的诸因素都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状态;共产主义运动基本目标的完成必须要在马克思的理论指导下,在整个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创造历史。

  2.1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复归

  马克思总结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内在一致性,指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存在的内在本质,正是因为异化劳动的产生,才出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这种高级别的私有财产形式。人类需要在劳动中去确证自己的有效存在,在对象世界中感性地肯定自己的存在。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揭示了工人和自己劳动对象之间异己的关系,人的各种生命活动成为他生命的外化的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化成为他自身的非现实化。宗教异化本身只是发生在意识领域、人的内心领域中,而经济异化则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因此,异化的扬弃不仅指对经济领域的扬弃,还包括对意识领域的扬弃。只有同传统陈旧的所有制关系进行彻底斗争,只有同传统的观念彻底决裂,共产主义运动才能实现物质生产的发展和人的最终解放。

  2.2共产主义是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完成

  作为最高级别的人须致力于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成为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界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桥梁作用,使人们能够从自然界中获取自主生存的生活资料,成为真正意义上现实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联系紧密的必然统一。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满足其生命所需基本的物质条件,人依靠自然进行生存经营活动;与此同时,人又靠自己的智慧对对自然界进行改造,正像社会创造着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创造着社会。

  2.3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的客观运动

  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积极扬弃私有财产的基础上,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性性才更加完善的发挥出来。“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发达的生产力和极大的物质财富,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共产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出现在某一程度上都带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是极其艰难而漫长的,但只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也必将成为现实。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3《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手稿》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是马克思早期对未来社会的积极探索,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体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使人们能够在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下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的著作所阐述的这些理论思想在当代仍可以影响当今社会的发展,具体的影响和体现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3.1通过发展生产力实现人的本质复归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必须占有自己的确切本质。也就是说,人必须以一种全面的方式生存发展。”共产主义思想的内涵是重构人的本质属性,实现对人的本源重新回归,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解放。我国的社会主义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条件的基本需求。针对这一国情,我们需要认清国际形势,努力发展生产力,积极学习引进较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理念,以人为本,重视加强我国的科研水平,吸取国内外一切对我国生产力发展有利的积极因素。共产主义是人及其本质的复归,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结果,我们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重要任务以期早日实现共产主义。

  3.2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在当今社会,要想推进共产主义向前发展,我党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资本主义必将走向灭亡的道路中得到启示,基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认识,使以人为本成为我国共产主义发展的新的思想内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基本尺度之一。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权,展现人文主义关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3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手稿》中,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在消除异化的基础上实现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人与自然界也能够得到和谐统一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它是共产主义社会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我们要注意要处理好人本身、经济社会和自然界三方面的和谐关系,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人类应有环境保护意识,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自觉遵守自然规律,努力提高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篇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认识和理解

  窥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立足于《手稿》,从共产主义的发生学根源入手,分析此时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前提、经济论据和现实基础,明确了共产主义通过对现实状况的积极扬弃,实现人本质的复归,是理想与现实的具体统一,最终指向人性的全面发展。

  标签:马克思;《手稿》;共产主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基于对现实状况的不满提出共产主义思想。然而,共产主义的完满性注定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艰巨性,也由此产生了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质疑。其实,所有对共产主义的怀疑都来源于对它的不正确理解。为此,本文以《手稿》,即马克思首次论述共产主义思想的经典著作为蓝本,再次窥探其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一、共产主义的发生学根源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理论前提

  当时欧洲流行着一些对共产主义的不正确理解,马克思对这些共产主义形式进行了批判,其中重点批判了粗陋的、平均的共产主义,指出它们的错误在于仅仅是转变私有财产的实现形式,将私有财产普遍化,以及无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带来的社会进步。马克思指出,“粗陋的共产主义不过是这种忌妒心和这种从想像的最低限度出发的平均主义的完成。它具有一个特定的、有限制的尺度。对整个文化和文明世界的抽象否定,向贫穷的、需求不高的人——他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的非自然的简单状态的倒退,恰恰证明私有财产的这种扬弃决不是真正的占有”。

  此外,马克思还批评了这样一种共产主义,这种共产主义“还具有政治性质,是民主的或专制的;是废除国家的。但同时是还未完成的,总还是处于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影响下。这两种形式的共产主义都已经认识到自己是人向自身的还原或复归,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但是,因为它还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也还不了解需要具有的人的本性,所以它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它虽然已经理解私有财产这一概念,但是还不了解它的本质”。马克思认为,这种力图从政治角度通过废除国家来扬弃私有财产的观点,是基于对私有财产的肤浅理解,不懂得私有财产的真正本质,无法真正做到扬弃私有财产,更无法实现共产主义。这些批判使马克思由平均主义的私有财产普遍化上升到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由扬弃贫困落后状态上升到对人的本质的占有,从而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准备了理论前提。

  (二)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经济论据

  私有制和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为马克思共产主义提供了经济论据。私有制是产生不平等和剥削现象的经济根源,私有财产是对他人劳动的剥削和占有。人

篇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认识和理解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产主义的简评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虽然是在《共产党宣言》中系统阐述的,但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表述。他立足于主体,批判地考察了“粗陋的共产主义”;提出一切劳动产品应该归劳动者自己所有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提出批判;提出无产阶级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力量并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重要目标等。当然,其中所阐述的共产主义观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成熟性。

  标签:共产主义;异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第一次初步阐述了共产主义思想。这些共产主义观念与他的异化劳动理论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异化劳动理论在这里成为了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出发点)。虽然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还未完全成熟,对理想中的、现实中的与政治的共产主义还没有明确的区分。明显带有过渡性和不成熟性,但在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已经包括了许多科学的逻辑思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集中论述“共产主义”思想主要是在笔记本Ⅲ当中。从已有的手稿可以看出,这一部分是对笔记本Ⅱ的补充。对其有关“共产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简评如下:

  一、批判地考察了“粗陋的共产主义”

  “粗陋的共产主义”是赫斯提出的,是指巴贝夫式的共产主义。粗陋共产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否定私有财产,没有从主体看私有财产的本质,虽然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实际上不过是要求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把公有制只看成物质财富在一切社会成员中的平均分配;平均化欲望严重,自己得不到的就不让别人得到,宁可大家都受穷,都过最低限度的生活;主张共产共妻,用公妻制来反对婚姻。

  粗陋的共产主义在马克思看来就是一种对物质化的“私有财产”观念的普遍性的认同。这种“共产主义”主张共同体对物质的占有关系,而否定了人的个性、才能的存在。最终沦为动物式的无思想的庸俗共产主义。而强调每个人的无差别的占有,实质上是空想的平均主义,是非自然的简单状态的倒退。马克思批判这种共产主义者“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对“粗陋共产主义”的批判考察,马克思在《手稿》中没有具体指明这种共产主义的表现。后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这种学说的第一个表现形式。”恩格斯提到的,包括有农民战争时期的闵采尔派、英国革命时期的平等派、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贝夫等。马克思的结论是:粗陋的共产主义根本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本质,它对私有财产的最初的扬弃“不过是想把自己设定为积极的共同体的私有财产的卑鄙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马克思对粗陋的共产主义学说的批判考察,为自己从主体上考察共产主义奠定了基础,超越了同时代人的各种共产主义思潮。

篇十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认识和理解

 (完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原著载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中文二版第一卷)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完成于1844年4~8月间,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关于古典经济学、共产主义和黑格尔著作的经济学哲学笔记。《手稿》是体现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著作,但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直到1932年才首次公诸于世,并由此引发了西方思想界长达几十年的“《手稿》热”。下面我们就来大致了解一下《手稿》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历史背景

  这部《手稿》因为是在巴黎完成的,所以又称《巴黎手稿》。巴黎时期是马克思社会政治思想的转折时期。在此之前,马克思先是于1842年开始为德国民主派机关报《莱茵报》撰稿,批判当时的普鲁士专制制度;1843年3月《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因此认识到,单纯的理论批判并不能真正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为此,马克思于1843年10月来到巴黎,开始深入考察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等,并亲身参加巴黎工人的革命活动.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相遇,开始了他们令人称颂的友谊与伟大的事业;在巴黎,马克思和卢格筹划出版了《德法年鉴》;在巴黎,马克思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强调以暴力革命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的解放;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神圣家族》的写作。后来人们知道,也正是在巴黎,马克思完成了这部重要的《手稿》,它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的标志,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第一个关键点.

  《手稿》的写作还有其特定的思想背景。我们知道,资本主义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其目标的,而科学技术能够帮助资本家更好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作为科学技术的思想基础的科学理性就成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第一大精神支柱。同时,对利润的无限追求促使资本主义不断地刺激消费,不断地生产和满足人的需要,而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道主义强调要尊重和满足人的需要,因此,人道主义自然就成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第二大精神支柱。但实际上,资本主义的确发展了科学理性,但人剥削人的私有制度却使人道主义最终落空了。在马克思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重新倡导了人道主义,但由于没有和科学理性相结合,其社会主义是非科学的,最终只是一种空想,无法成为现实.而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将人道主义与科学

  (完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理性结合起来,探索实现真正的人道主义的现实条件和途径,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共产主义的特征及其实现的可能性和实现方式。

  主要内容

  《手稿》是由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第一手稿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工资、理论、地租、异化劳动、无产阶级革命等,其核心思想是异化劳动理论;第二手稿的现存部分对私有财产的关系作了考察,仅占原手稿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其他部分已经散失了,第二手稿应该是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手稿研究了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等,并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一般哲学,其核心内容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共产主义学说和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1、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他借用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概念来分析无产阶级的状况,从而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试图以此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论证私有制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首先对考察了劳动的对象化,他指出:“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就是说,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产品,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外化到一个外部对象上,从而实现自我确证。对象化是一切劳动之共性,但在现实劳动过程中,劳动对象化却有另外的表现形式,即异化。“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资产阶级哲学家、理论家就经常使用的一个哲学范畴,异化的基本含义指,人的创造物与人相脱离、相独立,反过来奴役人、支配人.如果说对象化是劳动的肯定方面,那么异化则是劳动的否定方面。在劳动的异化关系中,劳动的对象化意味着劳动者创造出一个独立的与己对立的异己力量,劳动的实现表现为劳动者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制度下,劳动不是普通的劳动,而只能是异化劳动,它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即物的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对立的。”这里的“劳动的产品”主要指生产资料。一切劳动产品或生产资料都是由劳动者生产的,劳动者本应是它的主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产品却被资本家所控制,被资本家转变为资本,成为劳动者的异己物,资本家利用劳动者生产的生产资料反过来奴役、剥削劳动者。于是便出现这样的情况,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成为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劳动者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完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第二,劳动本身对劳动者的异化,即自我异化。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是劳动结果的异化,但劳动结果的异化必有其原因,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劳动过程即劳动本身中.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本应是人的自觉需要,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不是主动去劳动,而是为了维持生存而不得已去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是被迫的、外在的,是对自己的否定。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第三,人的“类本质”对人的异化。由以上关于异化劳动的两个规定,马克思又推出它的第三个规定。马克思认为,人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而动物不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类.人的类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作为人的物质食粮,包括在人的类本质当中,二是自由自觉的社会性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第二个方面;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把通过劳动把自然界转变成人的生活和生产资料,转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通过劳动,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世界,正是在改造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才真正地证明人的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即实现人的类本质。劳动产品是属于自然的,因为它来源于自然,是人的物质食粮;因此,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也就意味着自然对人的异化,这是人的“类本质”对人的异化的一个方面。同时,劳动本身对劳动者的异化也即是人的类本质的第二个方面对人的异化.因此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全部“类本质"对人都异化了,人的类本质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第四,人对人的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劳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时,他也同他人相对立;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即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人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劳动者在生产着劳动产品的同时,也生产着工人同资本家的关系。人与人本应是相互独立、相互平等、互相协助的关系,人本应能完全占有、控制自己的社会关系;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都被这种关系所控制,不仅仅是工人,资本家也被异化了,人与人相互异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活动、劳动产品都成了外在于劳动者的异己的东西,实质上,都是归资本家所占有,为资本家所支配。劳动者的劳动为自己造成了不幸和痛苦,却给资本家带来了享受和欢乐。人的异化表现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通过异化劳动,劳动者不仅生产出他同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生产出其他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同这些人的关系.也即说,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得产物和必然结果.马克思因此从异化劳动的概念得出了私有财产的概念,在考察异化劳动基础上揭示了产生对抗性社会关系的根源。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旦达到极限,就必然成为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

  以上四个的异化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第一个异化是直接的经济事实,第二个异化是前一个异化的深入,第三、四个异化是前两个异化的结果。前两个异化偏重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后两个异化则体现了哲学的高度。通过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分析和批判,马克思揭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根源,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非人道、反科学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其共产主义理论。

  2、共产主义理论

  (完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在马克思所理解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已经消除,自由自觉的、社会化的劳动成为人的本质为人所占有、控制;在这里,自由自觉的、社会化的劳动的观点已经逐步具备了实践的含义。人与人的异化也因异化劳动的消除而消除,社会化的劳动是人全面占有、控制自己的社会关系,因此,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以保存以往的全部社会财富为前提。随着人与人矛盾的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因此解决,因此,这种共产主义是完全意义上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同时也是完全意义上的、现实的自然主义,因而它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自由与必然的统一。

  在这些共产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还初步阐述了自己的大唯物史观。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包括两个方面:人与自然。人通过劳动实现人的类本质,即实现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自然也通过人的实践成为人化自然,共产主义即是人与自然的和解。

  3、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发展史,它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传统,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整体感,系统阐述了否定的辩证法的思想。否定的辩证法把人看成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人把自己的力量和本质对象化、外化,创造出外部对象世界,对象世界作为独立的存在又反过来与人对立,客体与主体对立,而人又在认识、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扬弃这种对立。否定的辩证法不再是消极的否定,而是主体积极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劳动的过程。

  马克思积极肯定了黑格尔的这些思想,但同时指出,黑格尔所谓的劳动仅仅指抽象的精神的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也仅仅是纯粹的精神运动的过程。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用现实的生产劳动改造并扬弃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劳动,指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所诞生的过程。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以唯物主义思想对黑格尔德绝对精神进行的批判,但是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劳动的主体人是脱离现实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他所理解的劳动是无创造性、一致性的日常生活,正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还未能超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想。虽然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类本质已不再是费尔巴哈的生物性、生理性的东西,而是自由自觉的劳动、生产劳动,但马克思还未能用生产力、生产关系分析社会历史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手稿》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带有明显的人道主义、理想主义色彩,尤其是与以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相比较,《手稿》的思想观点是不

  (完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完整的。但是,《手稿》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批判、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为马克思哲学理论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关于人的本质、共产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也在以后的著作中得到贯彻和发展,所以有学者认为,《手稿》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地.

  由于《手稿》对人道主义的强调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后的著作存在一定的思想差异,1932年《手稿》在欧洲公开发表后,引发了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对立的争论,甚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抗衡的局面。在我国,1979年以前,《手稿》被认为是马克思的不成熟的作品,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甚至是“历史唯心主义"的。1979年《手稿》中文译本发表后,中国理论界出于反思“*****”对人性的践踏的需要,掀起了研究《手稿》的热潮。这些研究主要涉及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人的异化问题、共产主义理想问题等,大大推动了我国哲学界对人、实践的深入研究.

  现实意义

  从文章的内容看,这部手稿是经济学和哲学的手稿,这至少告诉我们,马克思既不是单纯地研究经济学,也不是单纯地研究哲学,他在探索解决资本主义的科学理论时,需要对这两个领域都要进行研究.这实际也在无意中提醒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理论时,也不可能把这两个领域割裂开来。尽管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刚刚开始进行经济学的研究,但是,他已经下定决心沿着这个方面坚定地走下去。

  马克思也是在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这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哲学概念,也不是马克思主观臆造出来的东西。这是马克思在研究经济学的过程中,对经济学中的现象做出的概括。尽管对这个概念的描述还包含着一定的哲学想象,但是,我们也不妨把它看作这是马克思走向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中介.如果单从现象上看,马克思所提出的“异化劳动"的现象在今天还是大量地继续存在着的.而且,这并不妨碍马克思提出这也是工人阶级解放的重要前提。

篇十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认识和理解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陈旌亮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0(000)00【摘

  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初步阐述了共产主义思想.他立足于人类主体上,批判地考察了"粗陋的共产主义","按政治性质是民主或专制的共产主义"等等,提出了共产主义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为主题,人性回归为目的的运动和原则.马克思从哲学语境到经济学语境对共产主义进行描述,为通向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开辟了道路.他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论述带着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

  【总页数】2页(P64-65)

  【作

  者】陈旌亮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沙,410081【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A【相关文献】

  1.解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J],田江太;许丽

  2.窥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J],胡莹

  3.手段与目的的统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解读

  [J],赵凤伟;马元斌

  4.深入理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J],张兴国;郑

篇十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认识和理解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析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观

  作者:马宁

  来源:《人间》2016年第31期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着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的重要地位。探索马克思早期的共产主义观,尤其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走向成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于认识和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掌握马克思在关注现实问题时所运用的分析方法,对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认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共产主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早期

  中图分类号:[D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48-01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下简称《手稿》),在论述其异化理论的同时,也第一次在经济学视域下系统论述了其共产主义哲学思想。

  一、马克思在《手稿》前的共产主义思想

  在马克思写作《手稿》之前,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发展大致经历了从空想社会主义、《论犹太人问题》和《导言》三个阶段。

  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理论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活动为共产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些著作抨击现存社会的全部基础。因此,它们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马克思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分析,在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借鉴。他主要借鉴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消私有制、消灭阶级和阶级压迫,建立平等的人人都劳动的公有制社会,在道路问题上的暴力革命和人民专政的思想。

  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同时认识到空想社会主义所存在的理论缺陷,无论是空想社会主义所坚持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还是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都不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只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建立之后,才为社会主义理论才真正地具有了现实可能性。

篇十四: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认识和理解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视域中的交往与共产主义

  吴永华

  【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4【摘

  要】在黑格尔将特殊性原则主导的市民社会趋向作为普遍性与特殊性伦理统一的国家看作必然性的地方,《论犹太人问题》时期的马克思则看到了“国家不能挽救市民社会于自身之中”,并且“国家的秘密在市民社会之中”。因此,马克思开始从市民社会内部探索自由的障碍以及自由的实现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的马克思将自由的障碍以及自由的实现表述为劳动异化、私有财产异化以及造成这一异化的深层根源的交往异化和“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

  【总页数】5页(P106-110)

  【作

  者】吴永华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长春130033【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B15【相关文献】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r——对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解读[J],宁姗;李北东

  2.共产主义与私有财产的本质关联——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

篇十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认识和理解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如何论述共产主义思想,谈谈这一时期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认识

  1844年马克思关于经济学、哲学的手稿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其共产主义思想,综观全篇不难发现,马克思从现象的、实践的、历史的经验和现实出发,,以人为中心,试图在社会发展及其规律中发现共产主义的实现途径和最终图景。

  他在手稿中有关共产主义思想的论述如下:

  第一,共产主义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运动,它既是某种正在进行的过程,也是历史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结果。这一判断不是来自空想或单纯的思辨,而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他指出“整个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中,为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而这一经济特指当时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第二,共产主义是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异化”一词揭示了人的自我价值属性和现代文明的工具理性之间的博弈。自启蒙运动开始,“自我”被发现,人们试图利用自身的理性和思维驾驭自然界和现代科技,以前所未有的能力和速度拓展人类文明的边界和可能性,随着而来的即是资本、技术、商品对人,尤其是劳动力的异化。马克我是人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异化的根源,他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剥削的秘密。但他同时也指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路”,异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也暗含消除异化的条件,在积极认识异化的本质和唤醒个体尊严、价值的过程中,社会财富最终将回到劳动者手里,实现共产主义。

  第三,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的复归,是对人的本质的全面把握。马克思有关“自我异化”的论述从根源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同时指明解放全人类的光明道路,而这条道路的最终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那时,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对“人的依赖关系”,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异化的积极扬弃,最终获得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特别强调这一过程是由量变走向质变的漫长过程,是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基础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漫长过程。

  第四,共产主义真正解决了人和自然界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异化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人与物的关系,更在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经由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社会结构被重组为节点式的巨型网络,个体从初级群体剥离出来,成为异质的、分散的大众,人与人的关系演变为以物质、利益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人与自然的对立之势愈演愈烈。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用以剥削和扩张的工具,而是实现自我发展的某种需求,当人真正回复本质,也将回归社会关系的本质,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马克思将其称为“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第五,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诸类形式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的异化,从而造成人的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认、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冲突和斗争,而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这种“历史之谜”的解答,不仅仅是认识论上的辩驳,更是现实生活的重任,换言之,他再度肯定了人的生产实践是社会运动发展的秘密,人只有在社会中,在对象化的实践中才能确认自己的本质。而共产主义所追求的从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的飞跃,正希冀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消除一切对立冲突,实现人的存在和本质的和谐一致,对象化和自我确证的完美结合,自由和必然辩证统一,人与社会相互认同。

  结合手稿来看这时期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思想的认识,可以发现: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有关共产主义的现实依据、科学方法、理想状态和革命作用等问题。而这一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他着重强调的两个落脚点,其一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复归和自由发展;其二是

  立足现实,通过革命和实践的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正是凭借着对人的尊重,对社会现实发展规律和实践要求的尊重,马克思有关共产主义思想的论述展现出与以往的各种空想的、粗陋的共产主义截然不同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开放性,进而成为寻求人类解放和发展的科学指南。

篇十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认识和理解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理论

  作者:王晓玉

  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7期

  摘

  要:马克思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共产主义观点,对共产主义理论展开了全面的论述。他认为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共产主义是人和人,人和自然之间矛盾的解决;共产主义是人的个体和类,意识和现实生活,思维和存在之间矛盾的解决;共产主义是人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

  关键词:共产主义;现实;本质;人

  中图分类号:A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7-0101-01一、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是为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里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区别: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人们劳动都是为某一特定阶级服务,产品只为少数资本家占有更多的私有财产;而当我们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消灭私有制和异化劳动,劳动者们生产就是为个人生存资料和其他人的生活产品。在异化劳动的活动中,人异化了,变成了非人,体现不了人生存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但是在扬弃了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共产主义生产活动中,劳动者个人的存在也为别人的存在提供了条件,别人的生产也为其他人创造了价值,双方的生产活动都为彼此都提供了物质条件,个人的价值和意义也随体现。

  共产主义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里“社会的”是指扬弃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指出:“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普通性质,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也就是说,社会性是人和生产活动的本质属性。一方面,个人不能脱离社会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劳动不仅生产产品,更重要的时候生产着自己和别人的存在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生产着人本身和整个社会。因此,生产和人都是社会性的,社会性是人及其生产活动的本质属性。共产主义就是要这样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二、共产主义是人和人,人和自然之间矛盾的解决

篇十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认识和理解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探析

  摘

  要: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共产主义作了最初的阐述,本文从人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认为马克思将人的思考贯穿始终。首先,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以人为出发点;其次,他认为共产主义是人实现解放的必然环节;最后,共产主义的归宿就是实现人的解放。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主义思想;异化劳动;人的解放

  1《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提出

  前社会上已经存在共产主义思想,但在马克思看来,这些共产主义思想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指望它们完成人的解放,因此,他对既有的共产主义作了批判。他指出:“粗陋的共产主义把物质的直接占有看作是生活和存在的唯一目的,并且试图以极端的普遍私有制反对私有财产。”[1]始终没有跳出私有制的圈子,更不能摆脱私有制对人的束缚。更进一步形式的共产主义试图“以民主或专制的国家政权达到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或废除国家进入无政府状态的方式来实现人向自身的复归。”[2]这种共产主义忽略了私有制的积极性,即生产力的积累,从表面来看似乎可以消灭私有制,但最终也未能摆脱私有制的束缚。因而,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解放必须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废除私有制,但这种运动不是对私有制的全盘否定,而是在肯定其物质基础与理论基础上实现的。正是在这种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每个人的本质都能真正展现,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人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出发点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对人的确证,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发生异化,制约着人的发展,共产主义就是要恢复劳动的本性,使人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在他看来,生产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动物的生产是本能的、无意识的,按肉体需要生产,而人的生产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自觉的对象化生产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出于肉体需要生产自身所需的物质,还生产精神产品。在实践活动中人处于主体地位,人通过劳动形式将自己内在的意识转化为物质存在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人得到了自我确证,而且整个世界历史是在人的劳动中形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作为确证人的劳动变为制约人、奴役人的异化劳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是扬弃私有财产的现实运动,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必然的环节”这实际上是说共产主义运动是一种使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使人成为真正的、能动的、全面的人的运动。

  3扬弃异化劳动是共产主义解放人的现实途径

  度,不是自愿的在劳动中实现自己的社会性,而是迫于生存需要进行劳动,使得人的劳动活动从根本上带有片面性。其三,认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6]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需要在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中得以确认,然而异化劳动状态下人不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的确证自己的本性,而是迫于各种束缚被动地去进行实践活动,因此逐渐丧失了自由自觉的本性。其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异化,工人的劳动产品、劳动、类本质这些本该属于工人自己的东西被占有时,必然导致人与人的对立。[7]资本主义条件下,虽然异化劳动达到了顶峰,但也创造了卓越的思想与发达的生产力,其中发达的生产力为人的自然属性的实现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自然属性的满足为人实现社会性留下了更大的空间,而卓越的思想为人摆脱精神层面的束缚创造了条件。因此,马克思所阐述的共产主义运动对待异化劳动的态度是扬弃,而不是全盘放弃异化劳动。“作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共产主义并不取消私有财产制度下的一切积极成果。迄今为止创造出来的对象世界正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共产主义就是让人重新占有对象世界”[8]一方面,人对对象的生产不仅仅局限于满足自然需求,而是在生产中积极主动地确证自己的本性以及发展自己;另一方面,人对对象的占有也不是单个人片面地、直接地占有,而是全面的方式占有。总之,共产主义作为人的解放的必然环节,主要是通过扬弃异化劳动实现的。

  4共产主义的归宿是实现人的解放

  劳动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劳动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劳动对人来说不仅是为了满足人的直接肉体需要,还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作为自由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是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于对象的存在物;是人和自然、人与人、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真正统一的存在物”[9]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异化,人在劳动过程中没有感到幸福,而是受到抑制,因而人丧失了自由自觉的劳动。而共产主义正是要扬弃私有财产,重新复归于自由自觉的状态。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彻底解决,同时在社会中人实现了与自然的本质统一。马克思所论述的共产主义运动的最终归宿就是使人摆脱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双重压迫,在辩证否定过程中实现人的类本质,从而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共产主义是依据人的實践能力发展的现实运动,是人在不断克服自身局限性、摆脱外在限制的过程中所指向的最终价值追求。

推荐访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认识和理解 手稿 共产主义 理解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