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世纪欧洲和中国文化(6篇)

中世纪欧洲和中国文化(6篇)

时间:2022-11-19 15:5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世纪欧洲和中国文化(6篇)中世纪欧洲和中国文化  欧洲文明与中华文明异同  【摘要】: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而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世纪欧洲和中国文化(6篇),供大家参考。

中世纪欧洲和中国文化(6篇)

篇一:中世纪欧洲和中国文化

  欧洲文明与中华文明异同

  【摘要】: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而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而英文的文明更加直观与赤裸裸,与城市有莫大关系。本文基于欧洲文明和中华文明,探讨了两者的相同与差异之处。

  【关键词】:欧洲;中国;文明;异同

  一、文明兴起之前

  一般认为,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

  各地的文明风格各异但最终唯一相同的是:建国。就比如文明的后起之秀波斯王国就产生于农业部落和游牧部落的联盟,第一任国王居鲁士本来就是大酋长。同样中华文明的大禹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为他的儿子启建国打下了基础。

  当世界各族人民开始建立国家时,他们就站在了文明的大门前,站在了历史的岔路口,为什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呢,这便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二、地理环境让两个文明走上不同道路

  提到文明不同,我们先来看看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黄河历史上以水患为害,三年两决堤,百年一改道,素有“中国忧患”之称。注意这句话中的三年两决堤,当有堤坝时黄河依旧难以驯服,当夏启建立国家后,望向那滚滚黄河,一定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而欧洲文明发源地爱情海是什幺样的呢?爱琴海的海岸线非常曲折,港湾众多,共有大小约2,500个岛屿。爱琴海的很多岛屿或岛链实际上陆地上山脉的延伸正是这条岛链将爱琴海和地中海分开,许多岛屿具有良港。并且由于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山地少平原,气候属于地中海气候,利于经济作物的生长。

  两两比较我们发现我们的母亲河给予我们富饶的土地的同时她的脾气不是很好,一次河水的泛滥对生产力依旧底下,刚从部落联盟到国家的夏是承受不了的,所幸肥沃的土地母亲河给予的什幺多,于是不论从历史文献还是考古遗迹我们发现夏周两朝一直频繁的迁都。

  而紧靠大海没有富饶土地的希腊半岛文明只有两条出路:航海与殖民。商贸一旦从母邦开始,财产就意味着脱离并属于个人,因为在遥远的海上是不可能与这个城邦商讨,财产私有制诞生,商贸同时意味着公平,公平的产生使的这部分人有了公民的初步意识。

  当一个很农业的国家与很一个热衷于航海的国家注定会在命运的交汇点相遇。

  三、神的变化让两大文明越走越远

  神是什幺,这是一个很玄乎的东西,希腊人的神很像人,神会谈恋爱,会有喜怒哀乐,甚至会偷情。夏商的神只有巫师和国王能和他们沟通,当西伯侯会周易,纣王不紧张才怪,这赤裸裸的侵犯了他的神圣权利。当我们的神只能在龟甲上玄乎时,希腊人已经建立起健美的雕塑来歌颂神。当然这一切都会改变。当周武王牧野之战胜利时他十分苦恼,因为他这是犯上作乱,所幸他有聪明的弟弟周公,而周公创造出的礼乐彻底将神拉到人地方来。《封神榜》体现的正是这样,神是由最后不是神的姜尚来封,诸神见姜尚皆退避。道德开始代替天意。民之所欲,天必从之,顺乎人心,才能符合天意,所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样巫史文化结束了。恰恰相反,欧洲人的神却从“人”又变回了神,当东罗马接受从东方传来的***借而维护统治,中世纪的阴影就开始落下。

  当我们的神变成了道德,我们的道德成了天意,当欧洲的神越来越具有权威,终于使16世纪的中华文明是儒教文明加封贡体系,而欧洲史基督文明加殖民体系。

  四、封建vs封建

  封建或者封建?题目很有趣,当周人面对广阔土地无所适从时,远在中世纪早期的查理曼大帝也同样在苦恼怎幺能管理好广大的欧洲土地,结果他们都决定封建。封建指封土建邦,并且建立一定的阶级来统治。好主意,周人比罗马人聪明,同样是奴隶制,罗马是死于自己的奴隶制,而周人是死于自己的封建制度。

  当地中海成了罗马的内海,强盛的罗马帝国睥睨天下,在完善的法律以及还算民主的政治制度下的根基是奴隶制度。奴隶制度的影响是有害且多方面的。它使奴隶失去改进其所操行业的传统操作方法的积极性。占有奴隶的社会自然倾向于把体力劳动与奴隶相联系,从而认为从事体力劳动有损于自由民的尊严;这种倾向也是同样

  有害的。奴隶制度对国内市场起了抑制的经济影响,限制了国内购买力。以上原因使经济越来越分散,虽然东罗马虽然因为经济好又存活下来,可是最后还是被穆斯林攻破。

  周人以封建制度来避免了奴隶制度的弊端,封国的大小实力根本比不上周王室,而且他们根据公侯伯子男承担不同义务,但仅仅限于生产力不高以及天子有权威时。当铁力牛耕兴起,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再也没有统治天下的力量了。自西方崛起的秦,蛰伏了春秋战国后,率领他的虎狼之师吞并了天下后,勇敢的以吏为师,实行了官僚体系。

  而查理曼大帝的封建制度是与教会合谋的产物。这里封建制度是一种政体,那些拥有地产的人也拥有政权,封建主和封臣之间的契约取代了国家权力,但在其软弱的继承者的统治时期,封臣们的地产即采邑实际上已变得不可剥夺。封建主和封臣之间的封建契约,规定了彼此间的某些义务。所以导致了:我的附庸的附庸并不是我的附庸。但是,1000年之后,当西欧随着外来侵略的停止而安顿下来时,统治者渐渐能够维护他们的封建权力,并开始建立强大的君主国。在随后几个世纪中,国王与贵族间的斗争是西方政治历史的实质。

  所以我们有趣的看到秦以后的封建不是真正的封建,而是中央集权的帝国,依靠官僚制度,而欧洲之后的封建制度却越来越完善且坚固。

  五、16世纪最终定型

  眨眼来到了16世纪,在百度百科一下,你会发现有趣的事情,在16世纪的词条下亚洲的领导人不是什幺皇帝,而是张居正。对,当秦决定实行官僚体系后,官僚这个职业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中心并且一直没有退下。官僚的前身是士,汉代的门阀,南北朝的世家,科举之后的士绅都是指他们,对他们来说皇帝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怎幺维护好他们的利益。从周公开始,道德变成天意,官僚们又不断捧高道德,自己回乡又是道德的诠释者,加之官僚作为作为农业大国的最大地主,所以我们的中华大帝国是被士绅官僚们掌控的,他们掌控着帝国的基层单位。所以作为官僚头子的张居正是无可争议的领导者。

  中世纪的宗教的确黑暗当然是在欧洲,但是专制并不长久,因为欧洲文明的人不会忘记自己的老本行,航海和贸易,所以我们看到欧洲的封建制度并不长久且时有动荡,更不用说城市共和国的存

  在。正是对宗教的虔诚,拉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大航海时代开启。随后文艺复兴兴起,在十几个世纪后,欧洲人开始找回真正合适自己的制度。

  我们最后发现在地理,宗教,制度的影响下最终在16世纪两大文明截然不同。依靠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中华帝国以农业为基础,以道德为天意,向周边国家宣扬着自己的国威,形成了大中华文化圈,形成了封贡体系。而依靠航海和贸易的欧洲诸国,赶上了大发展的潮流,扛起宗教的大旗,开始纷纷殖民。最终两大文明发生激烈碰撞。

  参考文献:

  [1]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第一卷祖先[m].北京:北京出版社

  [2]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第二卷国家[m].北京:北京出版社

  [3]祁志祥.国学人文导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

  [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篇二:中世纪欧洲和中国文化

  中国与西方关系史时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汉学家研究的热门题目。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英国学者赫德逊写的《欧洲与中国——从古代到1800年的双方关系概述》一书,不但概括了此前西方学者(特别是玉尔、赫尔曼、肖夫、李希霍芬等人)对中西古代陆路交通史的研究成果,而且对中西关系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书中引证史料繁富,考证经核,脉络清楚,基本上描绘出古代中西关系史的面貌。本书自1931年问世以后,被认为是一部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

  本书作者赫德逊(G.F.Hudson,1903-1974),是英国研究东方与国际关系史的著名学者。《欧洲与中国》于1931年由英国伦敦的爱德华·阿诺德公司出版。30年后即1961年,又由美国波士顿的比康公司重印。英国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论述古代中西陆路交通的部分,主要就参考了本书。《欧洲与中国》至今仍然是一部中西文化交流史,尤其是丝绸之路历史的一步优秀著作,所以我们将它翻译出版,以供我国读者的研究和参考。

  本书译校工作分工如下:第一、二、三章由张毅翻译,第四、五、六章由王遵仲翻译,第七、八、九、十章和《前言》由李申翻译;张广达校阅了第一章,何兆武校阅了其它各章译稿。(orchidson)

  中华书局编辑部

  附:

  欧洲与中国

  [英]赫德逊

  著

  李申

  王遵仲

  张毅

  译

  何兆武

  校

  中华书局

  1995年4月第1版

  2004年6月第2版

  印数:3001-6000册

  定价:19.00元

  欧洲与中国·前言(1)点此blog

  1515年,安德鲁·科萨里斯(AndrewCorsadis)写给洛伦佐·梅狄奇公爵(DukeLorenzodeMedici)的信中用“和我们具有相同的品质(dinostraquaeita)”来形容中国人。而更为高明的中国人则以一句流行的谚语回敬说,惟有他们自己才有两只眼睛,佛郎机(法兰克)人(即欧洲人)只有一只眼睛,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都是盲人。(orchidson)中国人和欧洲人这两个民族,居住在旧世界的两端,一个靠近太平洋之滨,另一个濒临地中海和大西洋,是在地理上互相隔绝的情况之下而在文化上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起初,他们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后来通过传闻和间接贸易中的商品交流才互相认识,然后,旅行带来了偶然的接触,最后葡萄牙人在1511年占领马六甲之后,才有了直接来往和军事接触。(orchidson)说欧洲人是一个民族,以及把欧洲和中国的关系视为单一的关系,似乎都是语言的滥用;即把现今的中国,无论它是多么分裂,都当成是政治上和语言上的一个单元,而欧洲则分裂成许多个主权民族国家,甚至要数清他们都不是桩容易的事。然后,我们希望处于低潮的那些事物能使得“良好的欧洲人”这一称呼并不太荒唐。自古以来,一直有一个欧洲整体,它有别

  于所有的非欧洲。它也被称为西方,但就不太有力量了,因为从长远来说,决定各种文化传播的是各大洲的地理位置,而罗盘上的方位并没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而用“东方”这个词来形容居住在基拉尼(Killarney)这个经度上的摩尔人,一直是不合适的。(orchidson)按照文化遗产的共同性或分散性的程度,各民族之间便有了等级和层次。人类是至高无上的民族。在这个最大的整体之中,有着由最初的文明延续下来的主要传统形成的几个大单元,其中又分为许多较小的群体,它们主要由现在使用的口头语言决定的,这就是日常所说的“民族”。(orchidson)欧洲和中国都是人类最早分化成的民族,它们是历史发展的伟大连续体,各自包括许多不同语言和政治单位。文明的欧洲在罗马帝国统治之下是一个国家,而中国在她大部分的历史时期内则分裂为几个国家。中国同欧洲一样具有各种不同的口语,而由于共同的书面语所形成的统一,也并不比中世纪欧洲的拉丁语的影响更大。无论在中国或者欧洲,真正的统一始终是文化传统上的统一。欧洲人民和国家的主要文化形态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源于希腊文化,而中国人的文化则来源于公元前1000年的黄河流域的中华帝国。双方的文化根据全然互不相关,他们没有共同的文学遗产,也没有超过野蛮状态水平之上的思想和制度方面的共同遗产。(orchidson)只有两种其他文化传统在文明程度、在独立性、在力量和持久的影响上堪与希腊的和中国的文化媲美。一种是西亚文化,它源出于苏美尔和埃及文化,主要由闪族和伊朗民族继承和发展;另一种是印度文化,其古典语言为梵语。希腊文化、西亚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这四者乃是文明的四大起源;其余的,除了某些微不足道的例外,都要么是野蛮的,要么就是从四大根源中的某一种生长出来的。这四者看来是不可再简约的了。这些伟大的原始文化互相重叠并彼此产生深刻影响;到了近代,第一种文化吞没了另外三种,但这四者之中没有哪一种可以视为单纯是另一种的分支。(orchidson)希腊文化兴起于欧洲和亚洲之间狭窄的海洋的岛屿上和半岛上。在其东面和南面的亚洲和非洲居住着一些以其自己的方式而非常开化的民族,他们的文化根深蒂固,不宜为希腊文明所同化。但是在欧洲的西面和北面却住着一些民族,他们已充分进步的可以成为聪明的学生,而又充分原始得在文化上可以适应。因此,成为希腊文化范围的乃是欧洲,而不是亚洲或非洲;尽管事实上在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统率的武力扩张曾直趋东方。在西亚和印度,希腊人深刻地影响了当地的文化,但是不能取而代之,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土的传统又恢复了其势力。在欧洲则是另一样。欧洲从罗纳河到克里米亚的海岸线上,希腊城邦星罗棋布,它们是内地居民的唯一的文明典范。希腊影响渗透到意大利的程度只是到了最近方被历史学家所体会到。而罗马文化自始至终在根本上都是被与希腊文化的杰出所制约着的,罗马帝国则把它那希腊-拉丁文明经由欧洲传到莱茵河和多瑙河。后来,在把***定为帝国的国教之后,它便从罗马和君士坦丁堡进而征服更遥远的欧洲国家——德国和斯堪的那维亚、波兰和俄国。到公园1000年,除了荒野的西徐亚(塞种人)草原外,整个欧洲都接受了可以称之为“罗马文化”的东西,并成为米利都、雅典和罗马全部古典遗产的合法继承人。(orchidson)欧洲人当时确实并未能真正掌握他们多少遗产。欧洲并不像在波斯、叙利亚或埃及那样,是古老的本土文明抗拒和排挤外来的优势;在欧洲除了希腊文明之外,就不曾有过固有的文明。但是欧洲所接受的***罗马文明是如此之强烈地带有西亚文化的精神,以致把希腊文化的传统在许多方面都几乎湮没了。***从亚洲带来了一套与希腊文化完全不同的思想和宗教社会法规,还带来主要是起源于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新艺术。在从公元600-1100年的至少五个世纪当中,欧洲的古典传统已黯然失色,有一个评论家并非是完全不公正地把中世纪说成是东方对罗马的胜利。然而,欧洲仍然是亚洲以外的另一个世界;它仿佛是在等待

  着希腊文化重新出现,不管后者何时再显身手。在中世纪后期,希腊文化的确在拉丁的***世界里再显身手;到了文艺复兴,西欧就又恢复了希腊文化的古典遗产。后来,它进而感化了东正教的国家,东正教不仅在拜占庭的中世纪文化中继续存在,而且由于鞑靼和土耳其的历次征服者而接受了西亚文化传统的新鲜血液。首先,俄国似乎已不属于欧洲了,17世纪的莫斯科和萨马尔罕的共同点比和巴黎的更多;彼得大帝推行的改革在某种意义上是“西化”的第一个范例,预示了后来日本、中国、土耳其和波斯的革命。但是,即使在这里,实际上也更多的是恢复而不是转化为异国的传统。历史上,俄国属于罗马化国家的集团,在彼得大帝勒令他的贵族们剪掉胡须之前很久,莫斯科就以“第三个罗马”自居。(orchidson)中国文化在其扩张以及与外来影响竞争的盛衰表明了与希腊-罗马文化的许多相似之点。在周朝名义上的宗主权之下的很多小国,构成了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时代的中国,它们只占有现今中国的一部分。只是在公元前后的两个半世纪里,中国人才由扬子江南门进入到南中国海,政府和吞并了非汉族的越王国和一些半野蛮的部落。在同一时期,高丽也受到侵扰,在西北方,中国的势力扩大到蒙古及喀什葛尔,甚至越过帕米尔分水岭进入蓝氏城。在伟大的秦汉两朝(公元前246到公元220年)(注:应为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所做出的这些扩张,是与从第一次布匿战争到埃拉加巴鲁斯(Elagalalus)皇帝的罗马同一个时期。在后汉和接下来的分裂时期,当***在罗马帝国达到至高地位时,佛教渗入到中国,它起源于印度,经由喀什葛尔传入。佛教对当时中国流行的精神面貌的关系与***对罗马的关系十分相似;但***终于成为罗马帝国和欧洲的官方宗教,而佛教虽然在社会各阶层中获得很大进展,但始终未能推翻“儒家的异教主义”,而不得不甘居“三教”(儒教、佛教和道教)之一。然而佛教作为改头换面地中国文明的传播者,所完成的任务和***会在当时欧洲所起的作用差不多。正如德国和斯堪的那维亚从未曾被罗马军所征服,却被罗马***所赢得了;岛国日本,虽没有中国军队进攻之虞,却同样为中国佛教所征服。最后确立了包括中国本身、朝鲜、日本和安南在内的中国文化领域。缅甸、暹罗、西藏和蒙古也受到中国的影响,但他们的主要文化的灵感直接得自印度的佛教。(orchidson)当我们开始比较中国和希腊两种文化的特性时,我们就会立即注意到欧洲文化与一切非欧洲文化之间的根本差别。孔子时代的中国是一群封建诸侯国,而同时的希腊则是一个很多城邦的世界。(orchidson)所有的亚洲文化都是以地租经济为基础的。肥沃的平原和河谷农业的农业剩余价值,以赋税和地租的形式供养国家官吏和私人或半私人地主的上层阶级。商业往往十分普遍,但它对农业及其当地的销售乃是辅助性的。政府的形式一般为君主制,但从封建到专制则各有不同,偶尔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则是地主缙绅的共和国(1)。作为广大的农民群众是社会金字塔的基础,他们赋予文化以强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尽管战争和起义可能使之动摇,但是他们却也使得文化一成不变和顽固地保守。这样一个社会的整个组织趋于固定化和墨守常规;土地一旦得到开发,其价值就很少变化,收入只有靠获得新的土地才能增加。(orchidson)土地收入经济的农业国家,代表着农业发明以后人类进步的正常路线,它在任何地方都表现出相似的特点;它对中国的类型和对埃及同样都是真确的,而在与世隔绝的美洲,我们也在秘鲁的印加文化中发现了它。但是共和之城邦则是历史上一个例外的变种。它诞生于爱琴海,而其他任何地方都似乎都未曾独立地产生过(2)。它产生于一套独特的条件,其中主要的似乎是:一个面临大海由小岛、半岛和山谷组成的区域,气候良好,沿海的生气蓬勃的野蛮状态与古老的文明中心并存,有着巨大的贸易机会,以及设防技术的进步远远超过攻城的技术。(orchidson)

  典型的希腊城邦是海滨有城墙的一个城镇,拥有一小片领土,但海路可通向遥远的地区。与其活动的范围相比,这些城邦小的惊人,埃德科克教授(E.F.Sdcock)写道(3):“与一千平方英里的亚底迦(Attica)相比,任何其他希腊城邦所统治的领域都是很小的,……柯林多(Corinth)[只统治着]380平方英里,优比亚(Euboea)的八千城邦平均统治180平方英里,甚至只有一个城邦的岛屿,如希俄斯(Chios)也只有300平方英里多一点,而这个岛却是最大的。西欧思(Ceos)还没有鲁特兰(Rutlaod)县的一半大,但16世纪时却有四个独立的城市和三种独立货币。”(orchidson)

  在这些希腊的自由城市中,工商界,即bourgeoisie[资产阶级],首先在政治势力中占了一席地,并把占出适合其本身的社会制度和思想。倒并不是城邦进行的贸易在数量上比亚洲商人的更大,而是因为城邦共和国商人和工匠的社会和政治重要性远远大于最繁荣的亚洲各帝国所曾到达的地步。直到晚些时期,经济情况一直都是,广大地区内的农村要比城市占优势,农业要比商业和工业占优势,因此只有在独立的城镇里,市民才能独立成长。在地租经济的农村国家里,市民虽然可以发大财,但在政治上是无能为力的而且社会地位低下,法律的设计并不是要给他们带来好处,反而使他们蒙受屈辱,限制他们的活动。统治阶级,朝臣和官僚、军事显要和僧侣,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混杂着轻视和忌妒心在看待他们的。他们所能做的最多只是巧为贿赂以获得专利,而这类专利只能导致经济停滞。在精神上,他们基本上要接受他们上级的观点和价值观。但是在城邦之中,贸易不受限制,在社会生活中商人至少能达到与地主阶级平等的地位,而且不存在官僚体制。社会构成的重心的转移,就影响到思想。希腊的城邦产生出一种个人主义的法理学作为其自己的思想意识,这适合于资本主义的企业和产生了希腊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思想状态(4)。(orchidson)或许会有人反对说,尽管城邦的成就辉煌,但只不过是欧洲历史上过眼烟云的一幕,而文明史上更大的进展都是那些并非是城邦的欧洲国家所作出的;因此,应当把自由城市看作是欧洲天才的一种偶然的表现,而非整个欧洲文化的基础。也可以指出,希腊的城邦被马其顿和罗马两大帝国吞并了,而自16世纪以来欧洲的进步并不是城市的是民族国家的业绩。然而研究以后就会发现,恰好是城邦把他们特有的欧洲品质赋给了这些较大的社会。(orchidson)罗马本身就是一个城邦,罗马帝国是建立若干城邦联盟基础之上的;这些城邦在被剥夺了王权之后,还保留着作为munucipia[市]德内部自治权。只是到了公元3世纪由于经济危机,中央政府才接管了市的行政,市政机构成为了一种负担而不是特权,希腊-罗马世界明显的城市生活就被摧毁了,而且正是这个时候,欧洲文化就开始经历它那场拜占庭的转变,形成了“东方队罗马的胜利”。另一方面,在近代由自由城市时代向民族国家世代的过渡,在其演变的主轴线上却避免了那些使得罗马帝国脱离商业主义而走向主要是地租经济和官僚专制主义的倾向。17世纪欧洲,虽然只在几个国家之内,却取得了罗马帝国的未竟之功。结果造成大规模的领土主权和资产阶级政治势力的真正综合。这一综合式通过两种工具完成的,即议会代表制和合股特许公司。(orchidson)议会制度本身对商人阶级并无好处,像在波兰和匈牙利,议会被封建贵族所控制,那比皇室专制制度更为反对资产阶级势力。但是在英国,地主乡绅而非贵族却和从自治市选出的议员联合组成了下议院,但不是与显赫的贵族联合建立起一种贵族的秩序,这就使得自由城市成为多余的了,因为商界的利益能够通过有效的全国代表制度表达自己的呼声,不必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孤立自己。因此,当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城邦和公社由于事态的进程而被摧垮时,英国资产阶级却稳步地增加了自己的权力。(orchidson)

  合股特许公司给了商界的利益以甚至是更大程度的自主权。直到19世纪新工业主义兴起之前,它确实是城邦政治遗产的主要继承人。大型贸易公司组织庞大,有理事会,而且其金融系统吸引了除商人以外许多人来投资,因而几乎具有国家的性质,能够自行发动战争。在1610到1717年之间,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兼并的领土比荷兰大好几倍,每年支付的红利将近其资本总额的百分之二十六。特许公司在17和18世纪争夺世界贸易的斗争中居领先地位。在带头发展新经济形态中,英国人和荷兰人最为成功。在法国,合股公司是官僚政治的工具,所以尽管法国人口更多,军事力量也大,却仍然落在后面。在西班牙,卡斯提尔的官吏统治扼杀了葡萄牙的和安达露西亚港口的贸易,合股公司原则无法产生,西班牙被赶出了商业竞争的场地。而在西班牙都不行的地方,亚洲的国家就根本没有希望竞争了。(orchidson)注释:

  (1)佛陀时期的各个共和国就使这样的,如Sakiyas,Bulis,Ra-lamas,Malles等等。这些共和国后来都消灭了。实际上,伯罗奔尼撒和德撒里的希腊内政城邦也属于同一种类型;他们都是正式的城市,这一事实必须归功于成功的海上国家给Palis(城邦)所带来的威望。斯巴达和德撒里的“城邦”则是由拥有农奴的土地所有者的集团构成的,而不是由真正城镇居民构成的。

  (2)一个扭曲的例外是,16世纪日本的坂井城,早期的欧洲观察家曾把它的体制与威尼斯相比拟。但是它的独立时期很短暂。腓尼基个城邦要比希腊的城邦更晚的时期才能成为共和国的,希腊对它们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尽管作为从事商业的王国,他们从一开始就具有城邦国家的某些特性。

  (3)《剑桥古代史》卷3,第26章,第698页。

  (4)按照M.迈尼尔(Meynial)的说法(见C.G.克伦普和E.F.雅各布合编的《中世纪的遗愿》第六章iii):“罗马法的制定是古代世界最大的胜利。”但从人类历史的全面观点看,希腊数学或许真应向此盛誉。

  欧洲与中国·前言(2)

  在我们的论述结束之前,我们将看一下各个欧洲国家的东印度公司为了扩张他们的贸易是如何设法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的。他们的确是早期欧洲城市自由权的真正后裔(1)和重商主义精神的合法继承人,这种精神使热那亚商人于14世纪初期在鞑靼人统治下的和平(PaxTataric)中前往中国。但是,在这些热那亚人的时代和东印度公司到来之间这段时期,开辟了绕过非洲到达印度和中国航线的决定性的一步乃是葡萄牙人,这一点乍看起来似乎不符合我们认为城邦是欧洲历史中的主导因素这一重要性的看法。因为葡萄牙冒险家既不代表城邦也不代表股份公司,而是代表一个民族国家和一种皇室垄断。然而在这里仍可看到城邦的鼓舞作用,因为葡萄牙的海上力量恰好是热那亚创立的。(orchidson)中世纪欧洲城邦的复兴始于9和10世纪的威尼斯与亚马非(2)。这种势头一旦强大起来,就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到整个拉丁世界,最后到达北海和波罗的海。这个运动在14世纪初达到高潮,当时热那亚在商业活动的范围内领先。威尼斯人或许更有利地经营商业,但热那亚人跑遍了旧世界,其精力之充沛令人难以置信。热那亚商人从塔那(Tana)、特拉布松(Trebizond)和拉甲佐(Lajazzo)进入印度和中国,他们也从黑海进入俄国,他们还穿过撒哈拉到达苏丹(3),他们还乘船绕西班牙航行到佛兰德斯的港口。热那亚人利用他们这几条活动路线的最后一跳在里斯本立足下来,丁尼兹(Diniz)国王征召他们来服役,使葡萄牙还

  有了海军,葡萄牙向他们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这样,航海家亨利(HenrytheNarigater)及其后继者就用所制造的工具发现了到达印度群岛的航线,并把阿拉伯人赶出了印度洋。(orchidson)葡萄牙人从热那亚人所教的课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把意大利的重商主义和新航海技术与他们自己所特有的战斗热情结合在一起,成为15世纪世界上最勇敢和最有技术的海员。威尼斯人凯达莫斯托(Cadamosto)说,在他的时代,葡萄牙的轻快帆船是水上最好的航船。海军上将巴拉德(G.A.Ballard)(4),以专家的身份写了一本书,他说瓦斯科·达·伽马1497年直航好望角“足可成为人类完成的最完美的航行业绩。如果它有可以与之相匹敌的,那就是麦哲伦的航行了,而他也是一个葡萄牙人。经过这几次航行和热那亚人哥伦布的航行,全世界的海洋都已为欧洲所征服,欧洲企业可以到达任何海岸”。(orchidson)海上技术所呈现的如此惊人的发展,仍是15世纪的新事物。这是由两种因素造成的:重商主义和火炮的发明。没有贸易事业的推动力和频繁使用,大炮本身并不能成为海权,这是历史上许多军事都可以证明的。但是,没有大炮的使用,沿海城邦永远不会发展出一种与陆权大不相同的海权的。迄今为止,船舰和海军战术的发展,一直是受到这一事实的限制:用铁锚把船固定并登上船艇,就差不多总可以把海战变成陆战;这一点就抵消了机动的全部优越性,使士兵的近战质量成为海战中的决定因素。古代雅典人由于其机动性和使用金属撞角曾取得了海上的优势,可是后来对海洋很不习惯的罗马人,发明了一种极为有效的抓钩器具(即Corous)而多少代替了金属撞角的战术;但是,甚至使用了大型石弩或火药(Greekfire),也没有恢复机动性的决定作用。由于大炮的出现,在14世纪所有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现在已有可能在远距离摧毁一艘舰船,从而机动力量就立即变得极为重要了。这种力量部分地有赖于航海技术。这就给予了造船以新的动力,于是,新型的船,特别是新式的大帆船出现了,所有的改进必然都要考虑到战斗能力,因为当时的每一艘商船都必须同时也是一艘战舰。在航海技术和战术方面也同样有了迅速发展,因为船长们都在探索如何最好使用他们的重炮。由于有了新的航海科学,葡萄牙人就能够不但取得通向印度群岛的全部海上通道,而且能够打垮为数更多的、与他们相对抗的阿拉伯船队,并取得印度洋无可争议的霸权。1502年,马拉巴尔(Malabar)海岸之外的决战是用与英国人后来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同样的战术获胜的,那就是一直占住上风头,远距离进行作战。(orchidson)从16世纪初以来,欧洲海上的十足优势,使得许多历史学家很不恰当地贬低了非欧洲民族的海上成就,他们假设优秀的航海技术由于某种原因是居住在欧洲沿海的居民天生就有的,或者是北欧头颅的构造所固有的。但事实是,如果我们回顾中世纪和古代,这种优越性却并不明显。希腊人是航海能手,而古代最伟大的一次远航,即环绕非洲的航行,则是腓尼基人的成就(5)。北欧海盗(Vikings)在海上大肆逞强,但如果我们要给哥伦布以前的远距离出海航行授奖的话,我们肯定更该把奖授予太平洋上的无畏水手——波利尼西亚人。埃及的希腊人于公元1-2世纪航行到印度,有的人甚至到达东京(Tongking)(越南之一省);但是同一时期的阿拉伯和印度(6)的海上企业完全可与他们的比美。在伊斯兰时期,阿拉伯曾一度在地中海取得海上霸权,而在苏伊士地峡另一面,他们的范围东至中国和爪哇,南至马达加斯加。中国人在其历史的某些时期曾由海路与印度贸易,而在15世纪初,明朝的“采贡”船队不仅顺利进入锡兰,而且甚至远航到东非。日本人和马来亚人也出现过勇敢的水手。(orchidson)总而言之,亚洲在海上成就的记录并不差。因此,亚洲国家那么轻易地就把海上霸权让给了欧洲人,就尤其值得瞩目了。虽然亚洲人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域发展了规模很大的海上贸易,却不能与新来的人争夺海上霸权;这是因为在他们企业的背后没有政治上强而有力的商

  业主义的推动力,没有对于海外扩张的不懈的国家支持,没有积极的海上雄心来促进造船和战术方面的革新。深深扎根于地租经济的亚洲各君主国对海洋熟视无睹,而且尽可能使自己和它脱离关系;舢板和独桅三角帆船始终是老样子,而欧洲的帆船却在不断改进。17世纪初,看来仿佛日本一度要加入竞争,变成一个海上殖民强国,但是江户(Yedo)政府却宁愿取消自己的商船业,并且使国家与外部世界隔绝,只是在长崎与中国和荷兰做生意。(orchidson)于是,海上的通路就让给了欧洲霸权。在17世纪,“西方人是世界所有海洋的主人”(7)。制海权有几个欧洲国家在争夺,但从1571年勒班陀(Lepanto)之战到1904年的日俄战争,欧洲人还从来不曾和亚洲人争夺过。欧洲殖民体系通过海上力量得以确立,财富源源不断流入欧洲,增加资本的积累,金融技术不断进步,商业阶层的自信心和独立观点日益增大。或者如J.A.霍布森更直截了当所说的(8),“通过武装掠夺对世界的其它部分进行剥削、不平等贸易和强迫劳动,乃是欧洲资本主义长成的一项重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orchidson)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借助于欧洲的科学而把蒸汽动力应用于制造业和海陆运输,从而造成了自从农业发明以来人类生活基本条件的最大的转变。利用他们新的经济力量和效率,欧洲人在19世纪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文化上压倒了亚洲。亚洲的大国采用放弃海洋撤回陆地(在那里他们较强些)的办法,推迟了那不行的日子,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自己的独立而没有改变其传统的生活和思想的方式。甚至那些长期在欧洲统治之下的地区,例如锡兰和爪哇也基本上不受欧洲文化渗透的影响,正如两千年前波斯和叙利亚不受希腊文化的影响一样。但是有了这种新的经济,这一切就都发生了变化。神圣的贸易权利是不容否定的,所有关闭着的大门都别强烈冲开了,经济变化的引擎冲击着内心深处的堡垒。亚洲向“西化”屈服了。对我们时代的这一进程且不可有所误解,决定性的力量不是大炮,也不是***传教士,也不是求助于纯科学,而是铁路、工厂和发电机。它们同样地根本改变了东方和西方的生活。的确,最近的这个时代可以说有了如此巨大的变动,乃至取消了以后所有的文化区分,发展出一种其自己的新文化,那和无论西方或者东方过去的一切文化完全不同。这种机器工业主义、无线电、汽车、民主、女权主义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政治的新世界,不仅与古老的北京紫禁城,而且同样与波旁王朝的凡尔赛宫和“古老的维也纳”(“Alt-Wien”)的那个世界都是格格不入的,距离西班牙大帆船的时代和距离“泉州大船”的时代是同样地遥远。然而,这个新世界从根源上说是欧洲的,那些大银行、股票交易所和机器归根到底乃是城邦和重商主义和它那些思想意识上偏好科学的产物。(orchidson)如果当时整个地球都“西方化”了,难道不能结论说,古老的亚洲文化对一个好欧洲人来说除了对于比较人类学具有其价值而外就是毫无意义的,它们是历史的死胡同,与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格格不入而且现在已告终结了吗?完全不能。亚洲文化留下了不朽的艺术杰作,它们是,或者应该是所有文明人类的遗产。它们仍影响着全世界半数人口的文明的发展,因为革命的性质是由被革命所破坏的东西而决定的。而且,重要的是亚洲文化还参与了欧洲传统本身的形成。因为如果希腊决定了欧洲的形式和方向,那么亚洲的成分在总体结果上是和希腊文化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的。其中一些成分已经如此之彻底地被同化了,以致人们已经忘记了它们源出于亚洲。那些一点也不了解,而且也不想了解亚洲的欧洲历史学家们是很难重新发现这一点的。但是事实上,在19世纪以前,亚洲对欧洲的影响要比欧洲对亚洲的影响深刻的多,而这肯定是因为欧洲的社会秩序更不稳定,所经历的改变更剧烈的缘故。正式在社会危机感引起了怀疑和不确定的时期里,欧洲人的思想才成为可塑性极大又最容易接受外来的影响。在安东尼王朝的时代之后,古希腊-罗马的社会组织解体的那段时期就是这样一个时期;另一个则是导致法国大革命的那段时间。在第一个时期,欧洲从西亚接受了***信仰和大

  量拜占庭艺术的特色,从印度(对不起,印泽教长),则接受了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内核。在18世纪,令人神魂颠倒的则是中国。(orchidson)由于欧洲进口了中国的色丝、瓷器、漆器、屏风和扇子,中国的装饰设计原理和远东独特的艺术想象力也为欧洲,尤其是为法国所熟悉。于是,中国的影响帮助形成了罗珂珂的风格,并且在两位欧洲第一流的画家即华图(Watteau)和珂曾斯(Cozens)的作品中可以为人感到。同时,有关中国制度的文字记述和中国经典作品的翻译,对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也有影响,其中尤其是奎奈(Quesnay)。(orchidson)我们以下关于欧洲与中国关系的概述只到18世纪就高结束。这两个文化世界彼此对峙而不造成侵犯并且大致上是平等对待的时期就完结了。我们将不叙述到19世纪,我们的论述只到1800年为止,那时是法国拿破仑第一执政和北京的清王朝刚刚走入漫长的下坡路,直到1912年以逊位而告终。(orchidson)注释:

  (1)克拉克(G.N.Clark)教授在《十七世纪》(页34)一书中声称:“何故公司的原则最初确切地是产生于英国,即1553年建立了俄罗斯公司以及同年的非洲公司。”1553年以前,北欧最大的商业赢利组织一直是汉莎同盟。它这是已衰落了,而早期的英国合股公司本质便是要努力以新的方法来获得像以往属于汉莎那样一种权力和效益。因而汉莎实际上仍是这一新运动的出发点。

  (2)中世纪的城邦可以说是通过三条渠道从古代传下来的:1.古老的意大利城市生活通过“黑暗时代”幸存下来;2.教会以mucipia[城市]为基础的教区组织,倾向于使城镇与农村封建制度相分离;3.罗马的公法、私法所传下来的成熟的城邦文化的那种共和-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

  (3)参看龙西耶尔(M.Ch.delaRonciere)《中世纪队非洲的发现》。

  (4)《印度洋的统治者》,29页。

  (5)假定关于这次航行的记载是可信的。在我看来,没有一种想推翻希罗多德证言的企图是有说服力的。

  (6)印度人通过海路在马来亚、爪哇、婆罗洲河柬埔寨建立了拓展地。参看Milindapanha第395页:“一个船主如果长在某个海港城镇收集货物而发了财,他就能够跨海去邦加或塔可拉或中国或索菲拉或苏拉特或亚历山大或科罗曼德尔海岸或印度的远方以及任何船只聚集的地方。”

  (7)G.N.克拉克:《十七世纪》,191页。

  (8)《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10页。

篇三:中世纪欧洲和中国文化

  中国与西方关系史时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汉学家研究的热门题目。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英国学者赫德逊写的《欧洲与中国——从古代到1800年的双方关系概述》一书,不但概括了此前西方学者(特别是玉尔、赫尔曼、肖夫、李希霍芬等人)对中西古代陆路交通史的研究成果,而且对中西关系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书中引证史料繁富,考证经核,脉络清楚,基本上描绘出古代中西关系史的面貌。本书自1931年问世以后,被认为是一部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

  本书作者赫德逊(G.F.Hudson,1903-1974),是英国研究东方与国际关系史的著名学者。《欧洲与中国》于1931年由英国伦敦的爱德华·阿诺德公司出版。30年后即1961年,又由美国波士顿的比康公司重印。英国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论述古代中西陆路交通的部分,主要就参考了本书。《欧洲与中国》至今仍然是一部中西文化交流史,尤其是丝绸之路历史的一步优秀著作,所以我们将它翻译出版,以供我国读者的研究和参考。

  本书译校工作分工如下:第一、二、三章由张毅翻译,第四、五、六章由王遵仲翻译,第七、八、九、十章和《前言》由李申翻译;张广达校阅了第一章,何兆武校阅了其它各章译稿。(orchidson)

  中华书局编辑部

  附:

  欧洲与中国

  [英]赫德逊

  著

  李申

  王遵仲

  张毅

  译

  何兆武

  校

  中华书局

  1995年4月第1版

  2004年6月第2版

  印数:3001-6000册

  定价:19.00元

  欧洲与中国·前言(1)点此blog

  1515年,安德鲁·科萨里斯(AndrewCorsadis)写给洛伦佐·梅狄奇公爵(DukeLorenzodeMedici)的信中用“和我们具有相同的品质(dinostraquaeita)”来形容中国人。而更为高明的中国人则以一句流行的谚语回敬说,惟有他们自己才有两只眼睛,佛郎机(法兰克)人(即欧洲人)只有一只眼睛,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都是盲人。(orchidson)中国人和欧洲人这两个民族,居住在旧世界的两端,一个靠近太平洋之滨,另一个濒临地中海和大西洋,是在地理上互相隔绝的情况之下而在文化上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起初,他们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后来通过传闻和间接贸易中的商品交流才互相认识,然后,旅行带来了偶然的接触,最后葡萄牙人在1511年占领马六甲之后,才有了直接来往和军事接触。(orchidson)说欧洲人是一个民族,以及把欧洲和中国的关系视为单一的关系,似乎都是语言的滥用;即把现今的中国,无论它是多么分裂,都当成是政治上和语言上的一个单元,而欧洲则分裂成许多个主权民族国家,甚至要数清他们都不是桩容易的事。然后,我们希望处于低潮的那些事物能使得“良好的欧洲人”这一称呼并不太荒唐。自古以来,一直有一个欧洲整体,它有别

  于所有的非欧洲。它也被称为西方,但就不太有力量了,因为从长远来说,决定各种文化传播的是各大洲的地理位置,而罗盘上的方位并没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而用“东方”这个词来形容居住在基拉尼(Killarney)这个经度上的摩尔人,一直是不合适的。(orchidson)按照文化遗产的共同性或分散性的程度,各民族之间便有了等级和层次。人类是至高无上的民族。在这个最大的整体之中,有着由最初的文明延续下来的主要传统形成的几个大单元,其中又分为许多较小的群体,它们主要由现在使用的口头语言决定的,这就是日常所说的“民族”。(orchidson)欧洲和中国都是人类最早分化成的民族,它们是历史发展的伟大连续体,各自包括许多不同语言和政治单位。文明的欧洲在罗马帝国统治之下是一个国家,而中国在她大部分的历史时期内则分裂为几个国家。中国同欧洲一样具有各种不同的口语,而由于共同的书面语所形成的统一,也并不比中世纪欧洲的拉丁语的影响更大。无论在中国或者欧洲,真正的统一始终是文化传统上的统一。欧洲人民和国家的主要文化形态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源于希腊文化,而中国人的文化则来源于公元前1000年的黄河流域的中华帝国。双方的文化根据全然互不相关,他们没有共同的文学遗产,也没有超过野蛮状态水平之上的思想和制度方面的共同遗产。(orchidson)只有两种其他文化传统在文明程度、在独立性、在力量和持久的影响上堪与希腊的和中国的文化媲美。一种是西亚文化,它源出于苏美尔和埃及文化,主要由闪族和伊朗民族继承和发展;另一种是印度文化,其古典语言为梵语。希腊文化、西亚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这四者乃是文明的四大起源;其余的,除了某些微不足道的例外,都要么是野蛮的,要么就是从四大根源中的某一种生长出来的。这四者看来是不可再简约的了。这些伟大的原始文化互相重叠并彼此产生深刻影响;到了近代,第一种文化吞没了另外三种,但这四者之中没有哪一种可以视为单纯是另一种的分支。(orchidson)希腊文化兴起于欧洲和亚洲之间狭窄的海洋的岛屿上和半岛上。在其东面和南面的亚洲和非洲居住着一些以其自己的方式而非常开化的民族,他们的文化根深蒂固,不宜为希腊文明所同化。但是在欧洲的西面和北面却住着一些民族,他们已充分进步的可以成为聪明的学生,而又充分原始得在文化上可以适应。因此,成为希腊文化范围的乃是欧洲,而不是亚洲或非洲;尽管事实上在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统率的武力扩张曾直趋东方。在西亚和印度,希腊人深刻地影响了当地的文化,但是不能取而代之,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土的传统又恢复了其势力。在欧洲则是另一样。欧洲从罗纳河到克里米亚的海岸线上,希腊城邦星罗棋布,它们是内地居民的唯一的文明典范。希腊影响渗透到意大利的程度只是到了最近方被历史学家所体会到。而罗马文化自始至终在根本上都是被与希腊文化的杰出所制约着的,罗马帝国则把它那希腊-拉丁文明经由欧洲传到莱茵河和多瑙河。后来,在把***定为帝国的国教之后,它便从罗马和君士坦丁堡进而征服更遥远的欧洲国家——德国和斯堪的那维亚、波兰和俄国。到公园1000年,除了荒野的西徐亚(塞种人)草原外,整个欧洲都接受了可以称之为“罗马文化”的东西,并成为米利都、雅典和罗马全部古典遗产的合法继承人。(orchidson)欧洲人当时确实并未能真正掌握他们多少遗产。欧洲并不像在波斯、叙利亚或埃及那样,是古老的本土文明抗拒和排挤外来的优势;在欧洲除了希腊文明之外,就不曾有过固有的文明。但是欧洲所接受的***罗马文明是如此之强烈地带有西亚文化的精神,以致把希腊文化的传统在许多方面都几乎湮没了。***从亚洲带来了一套与希腊文化完全不同的思想和宗教社会法规,还带来主要是起源于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新艺术。在从公元600-1100年的至少五个世纪当中,欧洲的古典传统已黯然失色,有一个评论家并非是完全不公正地把中世纪说成是东方对罗马的胜利。然而,欧洲仍然是亚洲以外的另一个世界;它仿佛是在等待

  着希腊文化重新出现,不管后者何时再显身手。在中世纪后期,希腊文化的确在拉丁的***世界里再显身手;到了文艺复兴,西欧就又恢复了希腊文化的古典遗产。后来,它进而感化了东正教的国家,东正教不仅在拜占庭的中世纪文化中继续存在,而且由于鞑靼和土耳其的历次征服者而接受了西亚文化传统的新鲜血液。首先,俄国似乎已不属于欧洲了,17世纪的莫斯科和萨马尔罕的共同点比和巴黎的更多;彼得大帝推行的改革在某种意义上是“西化”的第一个范例,预示了后来日本、中国、土耳其和波斯的革命。但是,即使在这里,实际上也更多的是恢复而不是转化为异国的传统。历史上,俄国属于罗马化国家的集团,在彼得大帝勒令他的贵族们剪掉胡须之前很久,莫斯科就以“第三个罗马”自居。(orchidson)中国文化在其扩张以及与外来影响竞争的盛衰表明了与希腊-罗马文化的许多相似之点。在周朝名义上的宗主权之下的很多小国,构成了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时代的中国,它们只占有现今中国的一部分。只是在公元前后的两个半世纪里,中国人才由扬子江南门进入到南中国海,政府和吞并了非汉族的越王国和一些半野蛮的部落。在同一时期,高丽也受到侵扰,在西北方,中国的势力扩大到蒙古及喀什葛尔,甚至越过帕米尔分水岭进入蓝氏城。在伟大的秦汉两朝(公元前246到公元220年)(注:应为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所做出的这些扩张,是与从第一次布匿战争到埃拉加巴鲁斯(Elagalalus)皇帝的罗马同一个时期。在后汉和接下来的分裂时期,当***在罗马帝国达到至高地位时,佛教渗入到中国,它起源于印度,经由喀什葛尔传入。佛教对当时中国流行的精神面貌的关系与***对罗马的关系十分相似;但***终于成为罗马帝国和欧洲的官方宗教,而佛教虽然在社会各阶层中获得很大进展,但始终未能推翻“儒家的异教主义”,而不得不甘居“三教”(儒教、佛教和道教)之一。然而佛教作为改头换面地中国文明的传播者,所完成的任务和***会在当时欧洲所起的作用差不多。正如德国和斯堪的那维亚从未曾被罗马军所征服,却被罗马***所赢得了;岛国日本,虽没有中国军队进攻之虞,却同样为中国佛教所征服。最后确立了包括中国本身、朝鲜、日本和安南在内的中国文化领域。缅甸、暹罗、西藏和蒙古也受到中国的影响,但他们的主要文化的灵感直接得自印度的佛教。(orchidson)当我们开始比较中国和希腊两种文化的特性时,我们就会立即注意到欧洲文化与一切非欧洲文化之间的根本差别。孔子时代的中国是一群封建诸侯国,而同时的希腊则是一个很多城邦的世界。(orchidson)所有的亚洲文化都是以地租经济为基础的。肥沃的平原和河谷农业的农业剩余价值,以赋税和地租的形式供养国家官吏和私人或半私人地主的上层阶级。商业往往十分普遍,但它对农业及其当地的销售乃是辅助性的。政府的形式一般为君主制,但从封建到专制则各有不同,偶尔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则是地主缙绅的共和国(1)。作为广大的农民群众是社会金字塔的基础,他们赋予文化以强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尽管战争和起义可能使之动摇,但是他们却也使得文化一成不变和顽固地保守。这样一个社会的整个组织趋于固定化和墨守常规;土地一旦得到开发,其价值就很少变化,收入只有靠获得新的土地才能增加。(orchidson)土地收入经济的农业国家,代表着农业发明以后人类进步的正常路线,它在任何地方都表现出相似的特点;它对中国的类型和对埃及同样都是真确的,而在与世隔绝的美洲,我们也在秘鲁的印加文化中发现了它。但是共和之城邦则是历史上一个例外的变种。它诞生于爱琴海,而其他任何地方都似乎都未曾独立地产生过(2)。它产生于一套独特的条件,其中主要的似乎是:一个面临大海由小岛、半岛和山谷组成的区域,气候良好,沿海的生气蓬勃的野蛮状态与古老的文明中心并存,有着巨大的贸易机会,以及设防技术的进步远远超过攻城的技术。(orchidson)

  典型的希腊城邦是海滨有城墙的一个城镇,拥有一小片领土,但海路可通向遥远的地区。与其活动的范围相比,这些城邦小的惊人,埃德科克教授(E.F.Sdcock)写道(3):“与一千平方英里的亚底迦(Attica)相比,任何其他希腊城邦所统治的领域都是很小的,……柯林多(Corinth)[只统治着]380平方英里,优比亚(Euboea)的八千城邦平均统治180平方英里,甚至只有一个城邦的岛屿,如希俄斯(Chios)也只有300平方英里多一点,而这个岛却是最大的。西欧思(Ceos)还没有鲁特兰(Rutlaod)县的一半大,但16世纪时却有四个独立的城市和三种独立货币。”(orchidson)

  在这些希腊的自由城市中,工商界,即bourgeoisie[资产阶级],首先在政治势力中占了一席地,并把占出适合其本身的社会制度和思想。倒并不是城邦进行的贸易在数量上比亚洲商人的更大,而是因为城邦共和国商人和工匠的社会和政治重要性远远大于最繁荣的亚洲各帝国所曾到达的地步。直到晚些时期,经济情况一直都是,广大地区内的农村要比城市占优势,农业要比商业和工业占优势,因此只有在独立的城镇里,市民才能独立成长。在地租经济的农村国家里,市民虽然可以发大财,但在政治上是无能为力的而且社会地位低下,法律的设计并不是要给他们带来好处,反而使他们蒙受屈辱,限制他们的活动。统治阶级,朝臣和官僚、军事显要和僧侣,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混杂着轻视和忌妒心在看待他们的。他们所能做的最多只是巧为贿赂以获得专利,而这类专利只能导致经济停滞。在精神上,他们基本上要接受他们上级的观点和价值观。但是在城邦之中,贸易不受限制,在社会生活中商人至少能达到与地主阶级平等的地位,而且不存在官僚体制。社会构成的重心的转移,就影响到思想。希腊的城邦产生出一种个人主义的法理学作为其自己的思想意识,这适合于资本主义的企业和产生了希腊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思想状态(4)。(orchidson)或许会有人反对说,尽管城邦的成就辉煌,但只不过是欧洲历史上过眼烟云的一幕,而文明史上更大的进展都是那些并非是城邦的欧洲国家所作出的;因此,应当把自由城市看作是欧洲天才的一种偶然的表现,而非整个欧洲文化的基础。也可以指出,希腊的城邦被马其顿和罗马两大帝国吞并了,而自16世纪以来欧洲的进步并不是城市的是民族国家的业绩。然而研究以后就会发现,恰好是城邦把他们特有的欧洲品质赋给了这些较大的社会。(orchidson)罗马本身就是一个城邦,罗马帝国是建立若干城邦联盟基础之上的;这些城邦在被剥夺了王权之后,还保留着作为munucipia[市]德内部自治权。只是到了公元3世纪由于经济危机,中央政府才接管了市的行政,市政机构成为了一种负担而不是特权,希腊-罗马世界明显的城市生活就被摧毁了,而且正是这个时候,欧洲文化就开始经历它那场拜占庭的转变,形成了“东方队罗马的胜利”。另一方面,在近代由自由城市时代向民族国家世代的过渡,在其演变的主轴线上却避免了那些使得罗马帝国脱离商业主义而走向主要是地租经济和官僚专制主义的倾向。17世纪欧洲,虽然只在几个国家之内,却取得了罗马帝国的未竟之功。结果造成大规模的领土主权和资产阶级政治势力的真正综合。这一综合式通过两种工具完成的,即议会代表制和合股特许公司。(orchidson)议会制度本身对商人阶级并无好处,像在波兰和匈牙利,议会被封建贵族所控制,那比皇室专制制度更为反对资产阶级势力。但是在英国,地主乡绅而非贵族却和从自治市选出的议员联合组成了下议院,但不是与显赫的贵族联合建立起一种贵族的秩序,这就使得自由城市成为多余的了,因为商界的利益能够通过有效的全国代表制度表达自己的呼声,不必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孤立自己。因此,当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城邦和公社由于事态的进程而被摧垮时,英国资产阶级却稳步地增加了自己的权力。(orchidson)

  合股特许公司给了商界的利益以甚至是更大程度的自主权。直到19世纪新工业主义兴起之前,它确实是城邦政治遗产的主要继承人。大型贸易公司组织庞大,有理事会,而且其金融系统吸引了除商人以外许多人来投资,因而几乎具有国家的性质,能够自行发动战争。在1610到1717年之间,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兼并的领土比荷兰大好几倍,每年支付的红利将近其资本总额的百分之二十六。特许公司在17和18世纪争夺世界贸易的斗争中居领先地位。在带头发展新经济形态中,英国人和荷兰人最为成功。在法国,合股公司是官僚政治的工具,所以尽管法国人口更多,军事力量也大,却仍然落在后面。在西班牙,卡斯提尔的官吏统治扼杀了葡萄牙的和安达露西亚港口的贸易,合股公司原则无法产生,西班牙被赶出了商业竞争的场地。而在西班牙都不行的地方,亚洲的国家就根本没有希望竞争了。(orchidson)注释:

  (1)佛陀时期的各个共和国就使这样的,如Sakiyas,Bulis,Ra-lamas,Malles等等。这些共和国后来都消灭了。实际上,伯罗奔尼撒和德撒里的希腊内政城邦也属于同一种类型;他们都是正式的城市,这一事实必须归功于成功的海上国家给Palis(城邦)所带来的威望。斯巴达和德撒里的“城邦”则是由拥有农奴的土地所有者的集团构成的,而不是由真正城镇居民构成的。

  (2)一个扭曲的例外是,16世纪日本的坂井城,早期的欧洲观察家曾把它的体制与威尼斯相比拟。但是它的独立时期很短暂。腓尼基个城邦要比希腊的城邦更晚的时期才能成为共和国的,希腊对它们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尽管作为从事商业的王国,他们从一开始就具有城邦国家的某些特性。

  (3)《剑桥古代史》卷3,第26章,第698页。

  (4)按照M.迈尼尔(Meynial)的说法(见C.G.克伦普和E.F.雅各布合编的《中世纪的遗愿》第六章iii):“罗马法的制定是古代世界最大的胜利。”但从人类历史的全面观点看,希腊数学或许真应向此盛誉。

  欧洲与中国·前言(2)

  在我们的论述结束之前,我们将看一下各个欧洲国家的东印度公司为了扩张他们的贸易是如何设法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的。他们的确是早期欧洲城市自由权的真正后裔(1)和重商主义精神的合法继承人,这种精神使热那亚商人于14世纪初期在鞑靼人统治下的和平(PaxTataric)中前往中国。但是,在这些热那亚人的时代和东印度公司到来之间这段时期,开辟了绕过非洲到达印度和中国航线的决定性的一步乃是葡萄牙人,这一点乍看起来似乎不符合我们认为城邦是欧洲历史中的主导因素这一重要性的看法。因为葡萄牙冒险家既不代表城邦也不代表股份公司,而是代表一个民族国家和一种皇室垄断。然而在这里仍可看到城邦的鼓舞作用,因为葡萄牙的海上力量恰好是热那亚创立的。(orchidson)中世纪欧洲城邦的复兴始于9和10世纪的威尼斯与亚马非(2)。这种势头一旦强大起来,就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到整个拉丁世界,最后到达北海和波罗的海。这个运动在14世纪初达到高潮,当时热那亚在商业活动的范围内领先。威尼斯人或许更有利地经营商业,但热那亚人跑遍了旧世界,其精力之充沛令人难以置信。热那亚商人从塔那(Tana)、特拉布松(Trebizond)和拉甲佐(Lajazzo)进入印度和中国,他们也从黑海进入俄国,他们还穿过撒哈拉到达苏丹(3),他们还乘船绕西班牙航行到佛兰德斯的港口。热那亚人利用他们这几条活动路线的最后一跳在里斯本立足下来,丁尼兹(Diniz)国王征召他们来服役,使葡萄牙还

  有了海军,葡萄牙向他们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这样,航海家亨利(HenrytheNarigater)及其后继者就用所制造的工具发现了到达印度群岛的航线,并把阿拉伯人赶出了印度洋。(orchidson)葡萄牙人从热那亚人所教的课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把意大利的重商主义和新航海技术与他们自己所特有的战斗热情结合在一起,成为15世纪世界上最勇敢和最有技术的海员。威尼斯人凯达莫斯托(Cadamosto)说,在他的时代,葡萄牙的轻快帆船是水上最好的航船。海军上将巴拉德(G.A.Ballard)(4),以专家的身份写了一本书,他说瓦斯科·达·伽马1497年直航好望角“足可成为人类完成的最完美的航行业绩。如果它有可以与之相匹敌的,那就是麦哲伦的航行了,而他也是一个葡萄牙人。经过这几次航行和热那亚人哥伦布的航行,全世界的海洋都已为欧洲所征服,欧洲企业可以到达任何海岸”。(orchidson)海上技术所呈现的如此惊人的发展,仍是15世纪的新事物。这是由两种因素造成的:重商主义和火炮的发明。没有贸易事业的推动力和频繁使用,大炮本身并不能成为海权,这是历史上许多军事都可以证明的。但是,没有大炮的使用,沿海城邦永远不会发展出一种与陆权大不相同的海权的。迄今为止,船舰和海军战术的发展,一直是受到这一事实的限制:用铁锚把船固定并登上船艇,就差不多总可以把海战变成陆战;这一点就抵消了机动的全部优越性,使士兵的近战质量成为海战中的决定因素。古代雅典人由于其机动性和使用金属撞角曾取得了海上的优势,可是后来对海洋很不习惯的罗马人,发明了一种极为有效的抓钩器具(即Corous)而多少代替了金属撞角的战术;但是,甚至使用了大型石弩或火药(Greekfire),也没有恢复机动性的决定作用。由于大炮的出现,在14世纪所有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现在已有可能在远距离摧毁一艘舰船,从而机动力量就立即变得极为重要了。这种力量部分地有赖于航海技术。这就给予了造船以新的动力,于是,新型的船,特别是新式的大帆船出现了,所有的改进必然都要考虑到战斗能力,因为当时的每一艘商船都必须同时也是一艘战舰。在航海技术和战术方面也同样有了迅速发展,因为船长们都在探索如何最好使用他们的重炮。由于有了新的航海科学,葡萄牙人就能够不但取得通向印度群岛的全部海上通道,而且能够打垮为数更多的、与他们相对抗的阿拉伯船队,并取得印度洋无可争议的霸权。1502年,马拉巴尔(Malabar)海岸之外的决战是用与英国人后来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同样的战术获胜的,那就是一直占住上风头,远距离进行作战。(orchidson)从16世纪初以来,欧洲海上的十足优势,使得许多历史学家很不恰当地贬低了非欧洲民族的海上成就,他们假设优秀的航海技术由于某种原因是居住在欧洲沿海的居民天生就有的,或者是北欧头颅的构造所固有的。但事实是,如果我们回顾中世纪和古代,这种优越性却并不明显。希腊人是航海能手,而古代最伟大的一次远航,即环绕非洲的航行,则是腓尼基人的成就(5)。北欧海盗(Vikings)在海上大肆逞强,但如果我们要给哥伦布以前的远距离出海航行授奖的话,我们肯定更该把奖授予太平洋上的无畏水手——波利尼西亚人。埃及的希腊人于公元1-2世纪航行到印度,有的人甚至到达东京(Tongking)(越南之一省);但是同一时期的阿拉伯和印度(6)的海上企业完全可与他们的比美。在伊斯兰时期,阿拉伯曾一度在地中海取得海上霸权,而在苏伊士地峡另一面,他们的范围东至中国和爪哇,南至马达加斯加。中国人在其历史的某些时期曾由海路与印度贸易,而在15世纪初,明朝的“采贡”船队不仅顺利进入锡兰,而且甚至远航到东非。日本人和马来亚人也出现过勇敢的水手。(orchidson)总而言之,亚洲在海上成就的记录并不差。因此,亚洲国家那么轻易地就把海上霸权让给了欧洲人,就尤其值得瞩目了。虽然亚洲人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域发展了规模很大的海上贸易,却不能与新来的人争夺海上霸权;这是因为在他们企业的背后没有政治上强而有力的商

  业主义的推动力,没有对于海外扩张的不懈的国家支持,没有积极的海上雄心来促进造船和战术方面的革新。深深扎根于地租经济的亚洲各君主国对海洋熟视无睹,而且尽可能使自己和它脱离关系;舢板和独桅三角帆船始终是老样子,而欧洲的帆船却在不断改进。17世纪初,看来仿佛日本一度要加入竞争,变成一个海上殖民强国,但是江户(Yedo)政府却宁愿取消自己的商船业,并且使国家与外部世界隔绝,只是在长崎与中国和荷兰做生意。(orchidson)于是,海上的通路就让给了欧洲霸权。在17世纪,“西方人是世界所有海洋的主人”(7)。制海权有几个欧洲国家在争夺,但从1571年勒班陀(Lepanto)之战到1904年的日俄战争,欧洲人还从来不曾和亚洲人争夺过。欧洲殖民体系通过海上力量得以确立,财富源源不断流入欧洲,增加资本的积累,金融技术不断进步,商业阶层的自信心和独立观点日益增大。或者如J.A.霍布森更直截了当所说的(8),“通过武装掠夺对世界的其它部分进行剥削、不平等贸易和强迫劳动,乃是欧洲资本主义长成的一项重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orchidson)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借助于欧洲的科学而把蒸汽动力应用于制造业和海陆运输,从而造成了自从农业发明以来人类生活基本条件的最大的转变。利用他们新的经济力量和效率,欧洲人在19世纪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文化上压倒了亚洲。亚洲的大国采用放弃海洋撤回陆地(在那里他们较强些)的办法,推迟了那不行的日子,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自己的独立而没有改变其传统的生活和思想的方式。甚至那些长期在欧洲统治之下的地区,例如锡兰和爪哇也基本上不受欧洲文化渗透的影响,正如两千年前波斯和叙利亚不受希腊文化的影响一样。但是有了这种新的经济,这一切就都发生了变化。神圣的贸易权利是不容否定的,所有关闭着的大门都别强烈冲开了,经济变化的引擎冲击着内心深处的堡垒。亚洲向“西化”屈服了。对我们时代的这一进程且不可有所误解,决定性的力量不是大炮,也不是***传教士,也不是求助于纯科学,而是铁路、工厂和发电机。它们同样地根本改变了东方和西方的生活。的确,最近的这个时代可以说有了如此巨大的变动,乃至取消了以后所有的文化区分,发展出一种其自己的新文化,那和无论西方或者东方过去的一切文化完全不同。这种机器工业主义、无线电、汽车、民主、女权主义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政治的新世界,不仅与古老的北京紫禁城,而且同样与波旁王朝的凡尔赛宫和“古老的维也纳”(“Alt-Wien”)的那个世界都是格格不入的,距离西班牙大帆船的时代和距离“泉州大船”的时代是同样地遥远。然而,这个新世界从根源上说是欧洲的,那些大银行、股票交易所和机器归根到底乃是城邦和重商主义和它那些思想意识上偏好科学的产物。(orchidson)如果当时整个地球都“西方化”了,难道不能结论说,古老的亚洲文化对一个好欧洲人来说除了对于比较人类学具有其价值而外就是毫无意义的,它们是历史的死胡同,与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格格不入而且现在已告终结了吗?完全不能。亚洲文化留下了不朽的艺术杰作,它们是,或者应该是所有文明人类的遗产。它们仍影响着全世界半数人口的文明的发展,因为革命的性质是由被革命所破坏的东西而决定的。而且,重要的是亚洲文化还参与了欧洲传统本身的形成。因为如果希腊决定了欧洲的形式和方向,那么亚洲的成分在总体结果上是和希腊文化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的。其中一些成分已经如此之彻底地被同化了,以致人们已经忘记了它们源出于亚洲。那些一点也不了解,而且也不想了解亚洲的欧洲历史学家们是很难重新发现这一点的。但是事实上,在19世纪以前,亚洲对欧洲的影响要比欧洲对亚洲的影响深刻的多,而这肯定是因为欧洲的社会秩序更不稳定,所经历的改变更剧烈的缘故。正式在社会危机感引起了怀疑和不确定的时期里,欧洲人的思想才成为可塑性极大又最容易接受外来的影响。在安东尼王朝的时代之后,古希腊-罗马的社会组织解体的那段时期就是这样一个时期;另一个则是导致法国大革命的那段时间。在第一个时期,欧洲从西亚接受了***信仰和大

  量拜占庭艺术的特色,从印度(对不起,印泽教长),则接受了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内核。在18世纪,令人神魂颠倒的则是中国。(orchidson)由于欧洲进口了中国的色丝、瓷器、漆器、屏风和扇子,中国的装饰设计原理和远东独特的艺术想象力也为欧洲,尤其是为法国所熟悉。于是,中国的影响帮助形成了罗珂珂的风格,并且在两位欧洲第一流的画家即华图(Watteau)和珂曾斯(Cozens)的作品中可以为人感到。同时,有关中国制度的文字记述和中国经典作品的翻译,对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也有影响,其中尤其是奎奈(Quesnay)。(orchidson)我们以下关于欧洲与中国关系的概述只到18世纪就高结束。这两个文化世界彼此对峙而不造成侵犯并且大致上是平等对待的时期就完结了。我们将不叙述到19世纪,我们的论述只到1800年为止,那时是法国拿破仑第一执政和北京的清王朝刚刚走入漫长的下坡路,直到1912年以逊位而告终。(orchidson)注释:

  (1)克拉克(G.N.Clark)教授在《十七世纪》(页34)一书中声称:“何故公司的原则最初确切地是产生于英国,即1553年建立了俄罗斯公司以及同年的非洲公司。”1553年以前,北欧最大的商业赢利组织一直是汉莎同盟。它这是已衰落了,而早期的英国合股公司本质便是要努力以新的方法来获得像以往属于汉莎那样一种权力和效益。因而汉莎实际上仍是这一新运动的出发点。

  (2)中世纪的城邦可以说是通过三条渠道从古代传下来的:1.古老的意大利城市生活通过“黑暗时代”幸存下来;2.教会以mucipia[城市]为基础的教区组织,倾向于使城镇与农村封建制度相分离;3.罗马的公法、私法所传下来的成熟的城邦文化的那种共和-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

  (3)参看龙西耶尔(M.Ch.delaRonciere)《中世纪队非洲的发现》。

  (4)《印度洋的统治者》,29页。

  (5)假定关于这次航行的记载是可信的。在我看来,没有一种想推翻希罗多德证言的企图是有说服力的。

  (6)印度人通过海路在马来亚、爪哇、婆罗洲河柬埔寨建立了拓展地。参看Milindapanha第395页:“一个船主如果长在某个海港城镇收集货物而发了财,他就能够跨海去邦加或塔可拉或中国或索菲拉或苏拉特或亚历山大或科罗曼德尔海岸或印度的远方以及任何船只聚集的地方。”

  (7)G.N.克拉克:《十七世纪》,191页。

  (8)《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10页。

篇四:中世纪欧洲和中国文化

  中西方文化的进程与差异

  ――从日常生活中探究中西方差异

  班级

  102指导教师:赵瑞娟

  一、前言

  阳光明媚,空气清新

  课余时分,我们一群人坐在一块儿闲聊,A同学突然对B同学说:“CanIborrowyour透明胶?”B同学郁闷了老半天“Borrow?透明胶?”恍然大悟“拜托,Pleasedon’tspeak‘Cnglish’!”这下可引起了一片哗然,C同学强忍着笑说:“在下还是头一次见汉语与英语的结合体呢!”A同学回道:“那是当然,现在可是全球化信息技术时代,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了!”D同学嘴咬杆笔,颇有深度的说:“的确,不知道你们发现了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获取信息的便捷,西方的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了,而它不仅仅表现在口语方面。”“大家现在到饭店吃饭也分中餐和西餐,尤其是西餐的麦当劳和肯德基颇受欢迎。”“现在仿西也成为一种时尚,染发也成为一种时髦。”“这似乎就是全球化的力量吧!现在日流、韩流得到了不少青少年的青睐。”“我们使用的许多东西都有来自国外的,如化妆品、汽车等。”D同学又发言了:“但……大家只是对中西方有个大体的印象,有谁能具体的说出中西方文化到底有哪些差异呢?”大家面面相觑,摇摇头……沉默了许久,E同学突然灵机一动:“要不我们就把‘中西方文化的进程与差异’定为这次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吧!”F同学说:“确实我们对西方文化不大了解,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我们或许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举双手赞同。”大家纷纷点头。

  于是,我们对该课题进行了调查,以下资料将为您详细介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调查与分析

  「调查概括」

  每当经过朔城区鄯阳街时,我们发现在一些像德克士肯德基等快餐店排满了各个年龄段的消费者,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餐馆却恰恰相反。

  现今,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尤其在我们校园中,快餐食品倍受青睐。并且一些传统节日在学生中不受重视,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不断地受到冲击。

  于是,我们怀着好奇心在国庆期间开始展开调查,调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同学们的调查;二是对文化建设者的调查;三是对社会群众的调查(《调查问卷》详见附件1和附件2)。

  「调查结果」

  (一)对同学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汇总

  选项

  题目

  打招呼方式

  吃了吗25%Hello33%今天天气不上哪儿42%

  错啊2%中西方的礼西方的5%仪方式

  中西方的婚西式30%礼

  对饮食的要营养30%求

  您的宗教信佛教9%仰

  道教7%***7%好吃40%好看0既好吃又好

  看30%伊斯兰教无信仰75%2%

  中式33%一样25%无所谓12%

  中方的53%一样的33%无所谓9%

  ABCDE建筑差异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气候差异其他34%因素

  28%32%6%喜欢的建筑希腊式21%哥特式51%罗马式19%拜占庭式巴洛克式0风格

  思维方式

  9%感性思维逻辑思维理性思维习惯形象思

  19%教育方式

  6%44%维31%

  批评教育因材施教鼓励教育

  2%课堂方式

  65%33%

  轻松自然说教灌输散漫放肆

  90%5%5~1019%5%个更多

  74%

  节日

  1~5个

  7%

  见面方式

  握手

  74%亲吻

  5%拥抱

  15%其他

  6%

  (二)对同学们的访谈记录如下:

  通过对同学们的调查与交流,部分同学表示: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西方文化逐渐的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以至于无论是谁都躲不开它,足见西方文化倍受广大国民的喜爱,仿西成为一种时尚,尤其是青少年,他们站在潮流的尖端,紧跟时尚的步伐。

  (三)对文化局领导的访谈记录如下“我们走访了朔城区文化局分管城建副局长,从他们那里了解到:在当今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全球化中,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华文化确实遭受了西方各国“强势文化”的冲击。面对冲击,中华文化要发扬其“包容性”的优点,既要求同存异,又要接受收兼容并收。在文化交往中既要与其他各国的文化和睦相处,又要吸收、借鉴其他各国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自主性,这样中华文化就不会走向衰微,而会走向辉煌。

  (四)对社会群众的访谈记录如下:

  大部分群众反映: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吃饭讲究营养了,穿衣服讲究名牌了,各方面都十分地讲究,与朋友见面张嘴“hello”闭口“bye”。人们都流行过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而将本国节日抛在脑后,可见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调查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来越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文化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文化的差异。

  1.90%的同学表示:西方“轻松自然”的课堂方式很受大众欢迎,但是中国传统

  的课堂方式“说教灌输”不太受欢迎。

  西方文化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认为人生来平等自由,比较注重人权,提倡科学、自由和平,这为西方“轻松自然”的课堂方式创造了条件。

  “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主要是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宣传“君权神授”,这才使中国逐渐形成了“说教灌输”的课堂方式。

  2.74%的同学表示知道中国传统节日超过十个,而23%的人对本国文化却了解甚少,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亦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

  我们应该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但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我国文化得到发展。当然,在我们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应该不断地借鉴和学习外来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一、中西文化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都曾创造过辉煌,一般而言,西方文化至少包含着三种传统,一种是希腊的,一种是罗马的,还有一种是***的。

  中国文化:上溯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宏的全盛时代。宋元明延续着隋唐文化的辉煌,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

  追溯古代文明的源流

  西方文化: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出现了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率先跨入了文明时代。后来,随着波斯人的入侵,巴比伦王国灭亡,其文化逐渐丧失,在经历了希腊人,安溪人和阿拉伯人的统治之后,大约在公元初年,古老的两河流域文明最终湮灭了。

  在世界上最初几个文明的发祥地中,除两河流域文明湮灭外,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先后因亚历山大帝占领而希腊化,因凯撒占领而罗马化,因阿拉伯人迁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则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并沉睡千年。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二、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各具特色。包括交际语言、餐饮礼仪、服饰礼仪等方面的差异。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在打招呼上。如:“你吃饭了吗?”是中国人的日常打招呼方式,但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认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的话题。

  就拿餐饮礼仪说吧!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Year‘sDay)外,双方还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

  theSpring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节)、Aprilfool’sDay(愚人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Christmas(圣诞节)等,中西方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示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收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

  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

  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和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从服饰礼仪来说,东方服饰会令人们想起来雍容华贵的唐装,含蓄隽永的旗袍。而对于西方服饰文化我们却知之甚少,能想到的除了近代的服装,便是中世纪欧洲隆重华丽的贵族服饰,其实中西服饰文化的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西服饰经过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在外形特征上讲,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手法是着装人体显得修长。服装外型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在感官上产生视错觉,在比例上达到完美,和谐。平顺的服饰外形与中国人脸部柔和的轮廓线条相称。而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西洋服装的外型特点与西方人的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我们应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中西文化的差异。

  三、中西文化交流

  东西方之间的往来,特别是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往来,早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就开始了。元代时的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算是当时有代表性的人物。据有关文献研究马可波罗随父亲和叔叔于公元1275年来到中国,在元上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受到忽必烈的接见,在中国生活达70年,回国后因战争被俘,被投入热那亚监狱,在狱中向难友鲁斯蒂谦诺讲述了他在东方的游历和见闻,这便是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这是有史以来有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当然,也有人怀疑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但书中绝大部分的记述还是与当时的情况相符合的。因此,我们不能否认马可波罗的巨大贡献。

  明代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的船队及其造船技术使阿拉伯航海节目木为之一新,同时也轰动了来往于亚欧之间的威尼斯商人,以致对欧洲的船舶设计产生了一种新的启示,造成了后来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航海事迹。欧洲殖民者因此而开始了对东方的殖民扩张,罗马教皇借助葡萄干,西班牙的炮舰,组织耶稣会,派遣传教士,加紧对东方扩展宗教势力。西方的科学技术及其思想就随着传教士的东行而传到中国来了。

  西方各国来华的传教士,以传教为其根本目的,但他们为了传教,也努力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了解中国社会,顺应中国风俗,从而也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他们开始想欧洲,向他们的国家,提供中国的更真实的信息,介绍中国文化。利玛窦首先于1593年将四书译成拉丁文;1626年,法国人金尼阁又将五经译成拉丁文,在杭州刊印。其后,比利时人柏应理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中国的哲学家孔子》,等等。

  四、了解礼仪和保护我国的传统礼仪

  1、认识礼仪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人无理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

  2、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

  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

  现如今,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误区:拿西方的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

  所以要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遭受西方各国“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华文化既要求同存异,又要兼收并蓄。在文化交往中既要与其他各国的文化和睦相处,又要吸收、借鉴其他各国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自主性。这样,在我们全面认识祖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主义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让中华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五、我们在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具体分析西方文化真正做到择其优而祛其弊。

  2、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充分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努力实现西方文化的中国化。

  3、要坚持从现阶段实际出发,为现阶段任务服务的原则。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看到我们的差距和不足,从而以博大的胸襟,积极的态度,开展对外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外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经验和进步文化成果,以服务和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六、认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我们民族历经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好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要认真研究和汲取营养,发展自己。我们讲继承,讲借鉴,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借鉴,使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既体现时代精神,又保持民族的特色。

  七、我们的建议:

  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

  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我们既要积极主动地与西方文化交流,融合,又要不断对中华民族文化进行继承,创新,这是对中华文化保持旺盛生命里的关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世界各种文化加速撞击,交流和融合,将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于我国文化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难得的机遇,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最终是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优秀成果的滋养的。所以,我们在建设先进文化过程中,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推进中外文化特别是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调查心得」

  我深深地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如果一个团队失去了团队精神,这个团队将会像一团散沙。

  ——王建军

  当团队贡献出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是每一位组员应尽的责任,团队是一个整体,个体的利益与团队的利益是相互依存的。

  ——关保强

  我们要坚持不懈,对于前方的困难无所畏惧,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到最好!

  ——卢扬

  在完成调查报告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重重阻碍,每一位组员都本着一种认真的态度,在困难面前并没有被吓倒,我们要继续努力!

  ——徐晓媛

  根据这次调查活动我发现: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与同伴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为共同的任务而奉献自己微薄之力。

  ——谢彩玲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们长时间的调查,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明白做任何事有付出总有回报的。

  ——李晓花

  附件1:调查问卷

  卷首语:

  您好,我们是朔州市二中0808班的学生,现在正在作“中西方文化的进程与差异”的相关调查,希望您可以配合我们的调查。请您在下面每一道题目的选项中,将您认为最合适的答案,打上“√”

  1、您喜欢的打招呼方式

  A.

  吃了吗?

  B.

  Hello

  C.今天天气不错啊!

  D.上哪呢?

  2、您喜欢西方的礼仪方式还是中方的礼仪方式?

  A.

  西方的B.中方的C.一样

  D.无所谓

  3、您认为是西式婚礼好,还是“中式”婚礼好?

  A.

  西式

  B.

  中式

  C.一样

  D.无所谓

  4、您对饮食的要求

  A.

  营养

  B.

  好吃

  C.好看

  D.既好吃又好看

  5、您的宗教信仰

  A.

  佛教

  B.

  道教

  C.***

  D.伊斯兰教

  E.无信仰

  6、您距地中西建筑差异与哪些因素有关

  A.

  地理位置

  B.

  政治制度

  C.气候差异

  D.其他

  7、您喜欢的建筑风格

  A.

  希腊式

  B.

  哥特式

  C.罗马式

  D.拜占庭式

  E.巴洛克式

  8、您的思维方式

  A.感性思维

  B.

  逻辑思维

  C.理性思维

  D.习惯形象思维

  9、您认同的教育方式

  A.

  批评教育

  B.

  因材施教

  C.鼓励教育

  10、您欣赏的课堂方式

  A.轻松自然

  B.

  说教和灌输

  C.散漫放肆

  11、请问您知道中国有多少个节日

  A.

  1~5个

  B.

  5~10个

  C.更多

  12、您喜欢的见面礼节

  A.

  握手

  B.

  亲吻

  C.拥抱

  D.其他

  谢谢您的配合

  附件2:对社会工作者的访谈问题

  您好,我们是朔州市二中0808班的学生,现在正在作一个关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调查报告,希望您可以配合我们的采访:

  (1)

  您对于现在人们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有什么看法?

  (2)

  您认为在我国课堂方式中需要借鉴西方课堂方式吗?

  (3)

  您在建筑方面认为采用什么样的建筑风格?

  (4)

  您在考了一些事情时的思维方式是理性思维,还是逻辑思维或者习惯形象思维?

  指导教师赵瑞娟的评价

  该报告通过一系列的文字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交际语言、餐饮礼仪、服饰礼仪等方面探究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让同学们了解中西文化,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是,学生们采用了传统式的调查方法,其实你们可以采用更加新颖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探究和分析。譬如,可以通过分析西方最新经济发展状况去更深层次地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总体来说,该报告内容丰富,予以表扬!

篇五:中世纪欧洲和中国文化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首先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概况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并且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找出两者差异所在。我们应该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找到互补之处,在中西文化交融之中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概况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况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影响了整个社会历史的,较为稳固而又具有动态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观念文化的总和。[1]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在区域位置上比较独立,但在文化上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内聚性,与此同时,中国辽阔的地域又使得各种文化的构成因素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从地理环境来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互补性;从物质生产方式来看,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固有的特征,即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相对封闭性特点的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无论战乱纷争,政权更迭,其主流仍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得中华文化具有了稳定性和延续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和发展基本上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进行的,被深深的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既厚重、质朴、进取,也包含着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弱点。

  (二)西方文化概况

  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文化,其源头主要有两个: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古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是一种具有世俗精神的文化,在思想、科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取得了令后世侧目的成就。中世纪以来,以希伯来宗教理想为核心的***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标志着西方社会开始从古典奴隶制向中古封建社会迈进,影响了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当时宗教神学占据主导地位,控制着思想文化领域,后来,世俗精神和宗教精神相互冲突和融合,文艺复兴阶段形成。文艺复兴后的两百年间,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始终处于矛盾的冲撞之中,彼此相互撞击和融合的结果就是形成了西方近代文化。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儒道两家的思想传统与***的宗教情结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历史状况和文化特点相适应,对国民的思想渗透非常深刻,给予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以重大的影响。儒家思想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其核心仍是一脉相承的。先秦儒学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理论架构,其核心是“仁”,包含极为丰富的政治和伦理内涵。在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和“仁政”,要以德治国;在自我修养方面,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传统教育中,德教为先,育人重德。另外,

  儒家的其他思想诸如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民本思想和君权至上的思想也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也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儒道互补,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增加了丰富的内容。

  多个世纪以来,作为西方文化主流的***一直左右着西方人的道德理念,使其成为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起到了一定的道德作用。宗教精神则是以信仰为基础,以神人合一的人格精神为指导和召唤的道德使命。西方文化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宗教精神渗透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与西方的观念有着密切联系。***文化首先是一种信仰体系,代表着一种道德价值观念,其核心是拯救意识与博爱精神。[2]这种精神境界作为宗教精神的真谛和精华渗透于西方文化的血脉中,使得宗教作为一种信念去培养和启发人的感情,协调了人际关系,稳定了社会秩序,营造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但是在中世纪时期,教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宗教禁锢了科学、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到处充斥着愚昧和野蛮,文化成为宗教的附属品。文化的发展缓慢又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世纪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

  (二)天人合一与驾驭自然

  中国文化相对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总体上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包括人的道德观念与自然理性的一致,人的行为和自然运行的统一两个方面,体现人与自然界万物的息息相通、和谐交融,强调天、地、人、物各安其位,

  融洽相处。[3]尽管不同的思想家和哲学流派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和追求不甚相同,但它们在相对互补、融合与发展中所呈现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主导倾向是清楚的,其终极观点都是一致的,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作为海洋文化的西方文化形成了一种谋求驾驭自然、征服社会的精神。西方文化也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认为自人类出现以后,人不仅应当独立于神,而且独立于自然,人与自然分为两极并且被严格地区分开来,主要从人与自然对立的立场来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看成是主体,把自然世界看成是客体,认为提倡认识自然世界,并改造、征服自然,从而发展出科学理性精神。即使是宗教与神学统治下的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也遏制不住伽里略、布鲁诺等科学家对大自然、对知识和真理的探索。

  (三)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

  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相适应,产生了家族本位意识,强调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同整个社会、整个家庭的存在与发展统一起来。从家族本位出发,中国文化强调群体和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该服从社会整体利益,个体的欲望和价值以群体的欲望和价值为转移,个体的利益和需求通过整体的发展来满足。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伦理本位和道德至上具有两重性。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对于我国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人们认识到家庭是社会关系的纽带,由家而国、家国一体,进而重视个人对家庭的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这对于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泯灭

  了人性,束缚了人们民主思想的发展,压抑了个人的自我意识,忽视了个人的权益,萎缩了民族的进取精神。

  西方文化则奉行个人本位,以个体的人作为社会的核心,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注重人的人格和尊严。这种个性开始于古希腊时代,经过文艺复兴时期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成为西方国家一种典型的文化形式。其个人本位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在西方文化中有着具体表现,正如美国的《独立宣言》所讲的,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他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以及对幸福的追求。[4]

  三、中西文化的交融

  (一)中国文化的西传及影响

  中国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不是保守的、封闭的,其发展过程本身就证明了它的开放性。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各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也是与异质文化交流的过程。它对域外文化具有强大的兼容力,以汉族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境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又兼容了外来的文化。中国文化自它产生之日起,就不断向四周扩散。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最早的是物质文化。从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通往西方的道路,经过东汉时期班超班固父子的苦心经营,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中西方的陆路通道。大量的物品沿着丝绸之道,经过安息、埃及等地,源源不断流向西方,直至罗马。随着中国丝货等物品长期大量的流入,中国的养蚕、丝织技术也开始向西方传播。唐宋时期和元代,由于中西方海路的开辟和蒙古军对西方的军

  事征服,中西人员往来频繁,中西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中西文化的交汇。[5]这个时期西传的中国文化,除了物质文化外,主要是中国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了西方。马克思就曾经说过:“在欧洲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开辟的历史性的航行对中西海路交通产生了突破性作用,使中西文化交流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传入西方的中国文化主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理论观念。中国文化的西传,使许多欧洲人认识到西方文化并非世界上唯一最早的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思想传入西方,成为西方某些启蒙思想者同***文化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

  (二)西方文化的东渐及其影响

  与中国文化西传和对西方的巨大影响不同,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西方文化传入中国除了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不可避免的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和挑战。

  印度佛教文化最早传入中国,成为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西方文化传入中国首先是***文化的传入,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6-18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取得了的胜利,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在这个时期,中国虽然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发展极

  为缓慢。伴随着来华传教士的增多,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传入了中国,从输入内容来看,主要是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同时兼有宗教、历史、法政等内容,它们对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制度层面和科学技术等方面: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之后,立即吸引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开阔了视野;有利了推动中国的天文、数学、地图测绘等方面的进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层文化即器物文化形成猛烈冲击,加速了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步伐。但是也不能忽略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国文化在暴力冲撞下被迫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与嬗变。

  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价值取向等,因此产生了不同的精神成果,它们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文化只有在交流与碰撞中才可以发展与壮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很大程度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也是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当代中国的文化观念的建构必须立足于中国正在变化的现实和世界大趋势,在反思、鉴别传统观念的基础上完成从改良性修补到批判性重建的任务。[6]我们要理清这两种文化的发展脉络,抓住本质,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剖析和比较,找出其优势和差异所在,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促进中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有机结合,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求得一定程度的融合,全力建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篇六:中世纪欧洲和中国文化

  分析17-18世纪“中国风”在欧洲的有限影响及原因

  17-18中世纪以后的欧洲主权国家和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新航路,新市场的开辟,极大地加快了整个欧洲无意识的赶超了其他较之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的新航路开辟,特别是151年葡萄牙的进入才正式揭开了欧洲与中国的一泛的,多方面的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出现了被很多学者津津乐道的17-18世纪欧洲普遍的中国热。

  17-18世纪,欧洲与中国的交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等的]一泛交流。同时这一时期整个欧洲,特别是在皇宫贵族,新兴的政治思想家中形成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然而,国内学术界对这一段历史研究范围比较泛和深入,但是在论证这一股中国热它所在欧洲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时往往对其夸大和美化甚至在某种曾度上对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面对现实,虽然中国风在欧洲盛行一时但是其木质的作用不过是在一种表层的,浅显的,没有深刻印记的影响,总的来说主要是对欧洲的艺术,社会生活有些影响,无法对其主流的文化和思想体系产生明显的影响。法国著名汉学家亨利一科迪埃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评价道:中国艺术尤其具有了一种特殊性,也就是一时的迷恋,是一种风尚,一种短促的好奇劲儿,而没有留卜真正深刻的印记。

  一、欧洲了解中国的渠道极为有限和内容纯在不真实性

  16世纪末17世纪初,虽然早在16世纪初葡萄牙登陆中国澳门,但是并没有被允许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直到紧随其后的荷兰人于1602年建立了东印度公司,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装饰品,甚至析学和政治思想开始逐渐传入欧洲。然而这一时期的与后来的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的交往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清土朝的闭关锁国,欧洲的中国商品主要是依靠荷兰在口木长崎创办的商行经由口木扎七发商从附近的群岛运来的中国货。甚至英国人不得不通过波斯湾入海的贡布鲁①港II城市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中国瓷器。即使是后来开放了一州通商,对来华的欧洲商人作了种种限制,允许越冬长住,不允许进入一州城,更不许深入内地。这样人为的限制了欧洲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渠道。瓷器的涌入随之带去的是伴随在瓷器上的中国文化艺术,瓷器多会有关于中国的花,鸟,人物。这样欧洲人似乎觉得他们己经认识了和了解了中国人甚至中国文化。于是在随后欧洲的工艺品中也出现了模仿了中国的花,鸟,人物。但实际上他们描绘的中国相关的事物,特别是人物刻画与现实中的存在巨大的差别,特别是在模仿中国人物画像方面甚至不如说是在描绘他们自己。

  从某个角度上说,当时引入的中国文化艺术很大程度实现了欧洲的木上化,这也也直接导致了欧洲对中国社会文化的片面认识。另一种直接了解中国文化的方式是传教士的大量的进入中国后通过信件和书籍反馈给欧洲社会。出于传教和争取西方***的进一步支持,耶稣会士对中国基木上采取了夸大和美化的做法,这些传教士的书信在欧洲出版时又进一步被粉饰和删改,以削弱中国与***教义间的冲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耶稣会士乔万尼波特若在他的《全球关系》中把中国描绘成自占以来最为秩序井然的国度,是世界上最大、人最多、物产最为丰富的国家叫关于过分夸大当时中国的相关著作并不少见,但与此同时也有对中国过于藐视和贬低例如:《鲁宾逊漂流记》,(1719)的作者月一尼尔笛福笔卜,把中国人塑造成了文明的野蛮人、并不比野蛮人强多少的形象。描述中国是一个可悲的民族人贫困、奸诈、怯懦、愚昧而又自以为是;中国的宫殿、城市、港}}、贸易根木无法与欧洲相比;中国的官员贪婪、虚荣、傲慢;中国的士兵懦弱,根木没有战斗力;中国的宗教只是可怕的偶像崇拜。叫这两种极端的描述中国的方式人为地扭曲了中国社会的客观现实。这样来看欧洲对中

  国的不正确的认识又是情理之中。

  二、引用中国思想是出于特定的目的17-18世纪,欧洲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时期欧洲启蒙运动,以伏尔泰、魁奈、孟德斯坞、狄德罗为代表的启蒙运动的政治思想家们开始吸收并利用甚至是贬低驳斥中国的相关的政治思想来丰富和武装自己以达到增强自己学说的说服力。事实上,启蒙运动中长期存在着以伏尔泰和魁奈为代表的颂华派和孟德斯坞和狄德罗为代表的贬华派。

  以伏尔泰、魁奈为代表对中国文化表现出赞赏、倾慕的态度。他们极力推崇中国的政治、道德等认为中国人在道德、政治经济学、农业、生活必需的技艺等方面己臻完美境地,其余方面的知识,倒是我们传授给了他们的;但是在道德、政治经济学、农业、技艺这方面,我们却应该做他们的学生。鉴于在中华帝国的整个一大境上内只通行一种法律,你,我的国人你不想在你的小国里仿效他们吗?万然而他们大力赞扬中国政治文化主要原因在于它为伏尔泰批判宗教狂热、提倡宗教宽容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和历史依据。重农学派的基木理论是以农为木。魁奈认为:一切利益的木源,实际是农业,上地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

  训魁奈非常赞赏中国的重农主义和历代君主重视农业的传统,他曾鼓动法土路易十五仿效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以表示对中国重农传统的推崇。叫专制主义和不健全的法制则是欧洲猛烈攻击中国的根木原因,贬华派代表孟德斯坞《论法的精神》的出版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是个地地道道的专制主义国家。孟德斯坞指出皇帝事必躬亲,皇帝可以以大逆罪为由任意处置臣民,刑罚极端酷烈等等。在他看来,中国是一个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的国家。.es孟德斯坞对中国的态度,是通过批判中国的政治制度来宣扬君主立宪。事实上不管是颂华派还是贬华派都是带有明确的目的认识中国。伏尔泰和孟德斯坞解读中国的目的,并不是要当中国文化的公证员,而是要为法国的反封建斗争服务。因此,他们理解的中国,无一例外都披上了浓重的启蒙光环。正是由于他们各自的政治观点和学术立场不同,才导致了他们对中国看法的分歧和对立。我们早几百年发明了印刷术,但中国这几百年来印刷的大量书籍在哪里?其中又有多少篇章在如今的法文书里被引用?嗤,中国人也有一些艺术!何种艺术?绘画、雕塑和建筑我会说我认为他们与我们的拉斐尔们、米开朗基罗们、帕拉底奥们相比是极其愚蠢的。然而正是由于欧洲自身的文化优越感使西方在这场文化交流中一直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所有的故事都围绕西方为中心展开。

  三、中国在当时欧洲的影响广度和深度上极为有限

  中国的政治文化在17-18世纪欧洲的影响不管从深度和]一度上都是非常有限的,主要的原因有,对于来自中国的文化艺术产品如:半青美的陶瓷,上好的茶叶,漂亮的装饰很大程度上由于流入欧洲数量有限所以很难在平民中]一泛得到应用,同时想要收藏来自中国的瓷器往往需要通过拍卖获得。上至国土秘书、公爵、知名画家,卜到包税人,地方富家贾纷纷参与瓷器的拍卖。其中我们可以通过当时记录的成交价格也能看出来中国的艺术品价格无论如何不是普通百姓可以承受的。例如德一朱莉安娜夫人,也就是安托万一瓦脱的有见识地保护着,她死于1766年,在她的收藏品的拍卖录上有2}0件事中国和口木的瓷器,1767年拍卖所得款项为90000法磅。万川虽然茶叶在口后成为欧洲人地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

  在当时还是很难得到,得到的量也非常有限。法国的《泰特勒》的一则]一告:最上乘的皇家茶,18先令;红茶有12先令、16先令、20先令和21先令的。万叫从此看出连普通的中国陶瓷器具和生活所需的茶叶很自然的无法在欧洲普通的社会阶层流行开来。

  总之,中国热在18世纪末急剧降温,随着当欧洲的政治和审美观念发生变化,曾经赋予中国的光环慢慢退却。中华文明进入18世纪己显出疲态,在经济和科学领域己经逐渐落后于欧洲,不可否认颂华派启蒙思想家所仰慕的儒家学说、中国的政制和法制等都己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总之:从欧洲以后]一泛推行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还有文化思想来看中国在17-18世纪欧洲深层次的影响几乎没有,相反,这一时期欧洲的科学文化,政治思想对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思想体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四、欧洲对于当时中国有普遍的优势心理

  西方人所能看到的记载亚洲人情况的最早的第一手资料是意大利圣方济各会修士柏朗嘉宾于1245年奉诺森四世教皇的旨令出使蒙占时写的《蒙占史》,以及鲁布鲁克1253年出使蒙占时写的《东征记》。这两部书为西方塑造了残忍、野蛮、无人道、没有个性的亚洲民族形象,他们被恰当地当作地狱的人叫传教士笔卜的中国形象折射出当时在蒙占铁蹄蹂踊和威胁卜的欧洲人对远东民族的恐惧、厌恶和排斥的心理。虽然在随后17-18世纪出于某种目的耶稣会士笔卜描绘了遥远神秘、开明温和、文质彬彬、富有智慧和道德的中国形象。但是这种形象在18世纪末开始急剧转变。

  这种改变实质上是欧洲文化文化优越感的体现例如,孟德斯坞引用传教士杜亚尔德的话说:统治中国的就是大棒,认为像中国这样一个地道的君主专制国家是无荣誉可言。同样法国的朱塞佩帕尔蒂(1719-1789)的立场,他讽刺了那些欣赏中国文化的人们:他们的道德也很低卜,他们的庄重和文明也只是一种卖弄州他在栩栩如生的讽刺性责难中贬抑了中国文明,论调充满了欧洲中心论的高傲:中国人确实比我们早几百年发明了印刷术,但中国这几百年来印刷的大量书籍在哪里?其中又有多少篇章在如今的法文书里被引用?嗤,中国人也有一些艺术!何种艺术?绘画、雕塑和建筑我会说我认为他们与我们的拉斐尔们、米开朗基罗们、帕拉底奥(Palladio)们相比是极其愚蠢的。然而正是由于欧洲自身的文化优越感使西方在这场文化交流中一直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所有的故事都围绕西方为中心展开

  五、中国在当时欧洲的影响广度和深度上极为有限

  中国的政治文化在17-18世纪欧洲的影响不管从深度和一度上都是非常有限的,主要的原因有,对于来自中国的文化艺术产品如:半青美的陶瓷,上好的茶叶,漂亮的装饰很大程度上由于流入欧洲数量有限所以很难在平民中]一泛得到应用,同时想要收藏来自中国的瓷器往往需要通过拍卖获得。上至国土秘书、公爵、知名画家,卜到包税人,地方富家贾纷纷参与瓷器的拍卖。其中我们可以通过当时记录的成交价格也能看出来中国的艺术品价格无论如何不是普通百姓可以承受的。例如德一朱莉安娜夫人,也就是安托万一瓦脱的有见识地保护着,她死于1766年,在她的收藏品的拍卖录上有件事中国和口木的瓷器,1767年拍卖所得款项为90000法磅。万川虽然茶叶在口后成为欧洲人地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在当时还是很难得到,得到的量也非常有限。法国的《泰特勒》的一则一告:最上乘的皇家茶,18先令;红茶有12先令、16先令、20先令和21先令的。

  万叫从此看出连普通的中国陶瓷器具和生活所需的茶叶很自然的无法在欧洲普通的社会

  阶层流行开来。总之,中国热在18世纪末急剧降温,随着当欧洲的政治和审美观念发生变化,曾经赋予中国的光环慢慢退却。中华文明进入18世纪己显出疲态,在经济和科学领域己经逐渐落后于欧洲,不可否认颂华派启蒙思想家所仰慕的儒家学说、中国的政制和法制等都己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总之:从欧洲以后一泛推行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还有文化思想来看中国在17-18世纪欧洲深层次的影响几乎没有,相反,这一时期欧洲的科学文化,政治思想对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思想体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推荐访问:中世纪欧洲和中国文化 欧洲 中世纪 中国文化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