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15篇)

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15篇)

时间:2022-11-18 16:2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15篇)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百度文库  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  乌鲁木齐铁二中  张惠民  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改订新约运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15篇),供大家参考。

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15篇)

篇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tle>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百度文库

  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

  乌鲁木齐铁二中

  张惠民

  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改订新约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重大外交举措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

  南京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发动改订新约运动呢?首先1928年北伐打败了奉系军阀,基本上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南京国民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地位大大加强,从而为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准备了前提。其次一些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对华政策发生了变化,为改订新约运动的进行提供了可能性。1926年底,英国政府表态,中国应有关税自主权。接着,美国国务卿表示愿意放弃在中国的关税控制和治外法权等。第三,当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时候,帝国主义制造了万县惨案、九江惨案、“一·三”惨案、南京惨案、济南惨案,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南京国民政府为巩固统治,取得民心,决定进行改订新约运动,达到树立威望,扩大政治影响的目的。第四,这也是一个独立政府为争取国家主权的表现。蒋介石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革命有两个对象,一个是封建的制度,就是国内军阀,一个就是外交。国内军阀,从北京打下了之后,北伐总算告一段落”。“我们最后的革命能否成功,就是全看我们第二个对象如何对付,就是全看外交上的难关能否打破。这个目的能否达到就在不平等条约能否取消”。这段话表现了蒋介石作为中国政府首脑的自主意识,它直接影响了南京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至少能在国民中为蒋介石制造一个良好的领袖形象。

  1928年6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对外宣言》称:“今当统一告成之际,应进一步而遵正当手续,实行重订新约,以副完成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权之宗旨。”7月7日,外交部提出重订新约三原则:(一)届满期者废除,另订新约;(二)未满期者以正当手续解除而重订之;(三)旧约已满期新约未定者,另订临时办法处理一切。同时宣布了改订新约的方法、步骤。此后,改订新约运动便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1928年7月,首先订立《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接着签订了《中德条约》。与挪威、荷兰、瑞典、英国、法国订立《关税条约》。与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西班牙订立《友好通商条约》。1930年,与日本订立新的关税条约,改订新约运动结束。改订新约运动中的主要问题是关税和领事裁判权。订立新约的国家都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在与比、意、丹、葡、西等国订立的《友好通商条约》中均有这样的条款:“此缔约国人民,在彼缔约国领土内,应受彼缔约国法律及法院之管辖。”说明这些国家已同意取消领事裁判权。1929年4月27日,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就撤废领事裁判权问题照会英、法、美、荷、挪等国驻华公使,上述各国均未明确反对。1931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但实施日期一再后延。一直到抗日战争期间,不平等条约才得以废除。

  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看,改订新约运动具有积极作用。首先,鸦片战争后,列强

  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为非作歹,横行霸道,残酷剥削压迫中国人民。南京国民政府用不太长的时间,先后与十几个国家签订新约,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但减少了他们在中国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到了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进步。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为配合国民政府颁布的《海关进口税税则》(1929年2月1日起实施),决定从1928年12月24日开始举行关税自主宣传周,在统一制定的标语中就有“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关税自主权”这顺应、升华了民众中的反帝情绪,强化了民族意识。再次,伴随着改订新约运动的开展关税收入大大增加,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1913年中国关税总收入为1697万元。1928年上升为17914万元,1929年为27554万元。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明显提高,1913年占21%、1928年达到41%,1929年则为51%。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改订新约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远远没有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2002-11-27《历史学习》1999.7-8.

篇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tle>近现代中国外交史第一讲:概论-百度文库

  近现代中国外交史第一讲:概论

  [提要]概论是介绍近现代中国外交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包括近现代中国外交史的有关概念、历史分期、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通过概论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本课程的概貌有所了解,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有关概念

  (一)中国近现代史的界定

  (二)外交、外交史、国际关系史的定义与区别

  (三)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的历史分期问题

  (一)中国近现代史的界定

  欧美:将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近代”历史的开端。将十七世纪中叶清朝的建立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将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发端。不是因为中国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产生,而是外来侵略使中国进入半封建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4中国近现代史的时段:1840-1949年

  从教学习惯上,一般以1919年为界将中国近现代史分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

  5(二)外交、外交史、国际关系

  史的定义及其区别

  1、外交的涵义

  外交是运用智慧和策略处理各独立国家的政府之间的官方关系,有时也推广到独立国家和附庸国家之间的关系,或者更简单地说,是指以和平手段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事务。(英国著名外交家欧内斯特·萨道义)

  外交就是用谈判的方式来处理国家关系,是大使和使节用来调整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方法,是外交官的业务或技术。(英国外交家哈罗德·尼科尔森)

  同国际关系有紧密联系的外交是通过谈判与和平方式促进国家

  利益和发展对外关系的艺术。如果用和平方式未能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外交则允许诉诸威胁或真正使用武力作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印度法学家萨曼德拉·罗伊莱)

  外交系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专门的外交机关首长为实现统治阶级利益决定的国家对外政策目标和任务以及为保护国家在国外的权利和利益,通过谈判、文书来往和其他和平手段而进行的官方活动。(前苏联的《外交词典》)

  外交概念的两种理解

  狭义:对外关系。

  广义:包括外交理论、外交政策、外交关系三个方面。

  9外交的涵义

  外交是主权国家对外行使主权的官方行为,是一国捍卫本国利益和实现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

  外交采用的是和平方式,主要是谈判和不同形式

  的对话,包括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

  从事外交活动的不仅是专职外交人员和外交机构,还包括国家和政府首脑多种方式的直接参与;

  外交是以和平方式处理国家关系的科学、艺术和技巧。

  2、外交史的涵义

  外交史就是用描述性的手法叙述一个国家外交理论、外交政策、外交关系变化的历史。

  3、国际关系史的涵义

  国际关系研究的范围和对象应该是各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种关系,以及由这种国际关系所自然形成和构筑的国际体系。

  12(三)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的历史分期问题

  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分期

  1、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是中国近代外交产生的序幕。

  ——两次鸦片战争及其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4

  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分期2

  2、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中国近代外交的起源阶段。

  ——洋务派的外交立场的转变、外交活动及其贡献。

  ——欧美列强对华政策以及中外合作关系。

  ——清政府的边疆危机。

  15

  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分期3

  3、90年代到清朝灭亡是晚清外交的危机阶段。

  ——中日在朝鲜的争夺

  ——瓜分狂潮与中国民族危机

  ——义和团的排外主义

  ——维新派的外交主张

  ——清末新政

  16清王朝的外交遗产

  1、不断扩大的不平等条约体制

  2、混乱的、病态的外交政策

  ——传统外交政策

  ——洋务派恪守和约、变法自强的对外政策

  ——李鸿章“以夷制夷”政策

  ——光绪帝效仿西方的变法自强政策

  ——顽固派排外政策

  3、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处于屈辱、从属

  和孤立无援的地位

  4、失衡的心理

  18中国现代外交史的分期

  1.北洋政府外交(1911——1927年)

  ----列强与中国革命

  ----北洋政府参与国际会议

  ---南北政府的修约废约努力与纷争

  19两大外交挫折

  争取获得外交承认方面遭受的挫折

  收回国家权利、废除不平等条约方面遭受的挫折

  20两大动向

  经十月革命建立的苏联日益成为对中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逐步演化成一场声

  势浩大的反帝革命运动

  21激烈的国内斗争影响

  联俄VS亲英美

  国外支持国内革命

  国VS共

  22中国现代外交史的分期22.南京国民政府外交(1927年——1937年)

  ----南京政府的外交主张

  ----改订新约运动

  23中国现代外交史的分期3

  3.抗战外交(1937-1945年)

  ----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战斗及其贡献

  ----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变化

  ----日本侵华政策的形成及其演变

  ---国民政府的寻求外援的努力

  24中国现代外交史的分期44.解放战争时期期的中外关系(1945-1949年)

  ----美苏在全球以及中国的争夺

  ----蒋介石的对苏对美政策

  ----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25双层结构

  在远东地区,先后出现了日、英、美、苏等几个大国争夺势力范围和控制权的斗争,争夺的焦点正是中国;

  在中国内部,则一直存在着不同政治势力之间围绕国家政权而进行的斗争。

  远东国际关系的变动不断引起中国内部政治关系、特别是国共关

  系的变动;而中国内部各派政治势力的分裂或重组又总是给予中国外交的发展以巨大影响。

  26国际环境变迁、国内政治变革与中国外交演进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1927年的国共分裂不仅与双方矛盾的激化有关,也与整个国际局势的趋向分不开。

  20世纪30年代国际关系的急剧变动,则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机会

  1935年底,确定要在国内、国际建立广泛的反日统一战线的策略,与苏联当时推行的集体安全政策和共产国际关于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政策并行不悖。

  27

  从根本上说,中国内战的不可避免性主要是由中国内部现实的和传统的政治因素决定的。美苏在远东的对峙,一方面,使得国共斗争以及美苏两国对国共两党的分别支持带上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另一方面,却削弱了美苏干预中国局势的能力,为国共两党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地一竞雄长的机会。

  28三重任务

  民族独立

  社会革命

  国家统一

  29

  二、近现代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1、西方主流思路

  2、中国主流思路

  1、西方主流思路:冲击—反应模式/传统—近代模式

  内容:中国社会的发展在西方冲击到来前已经停滞,只是在近代西方的冲击之下才发生千古变局,转向以西方普世价值观为取向的现代化之路。

  评价:这是一种简单化的二元论观点。1.文明的冲突碰撞是相互的,不是单向的;2.地理大发现后的历史特征是从分散走向整体,这个历程仍在进行中。

  2、中国主流思路:被侵略与反侵略模式(帝国主义模式)

  内容: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的扩张和侵略是中国近代以来长时间社会崩溃、民族灾难并社会发展停滞的祸根。

  评价:一方面,19世纪中期,中西方两大国际体系和文明开始遭遇、冲突;另一方面,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和反观自身传统的基本格调也在发生剧烈的嬗变,中国开始了进入国际社会的艰辛历程,33

  正确看待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现代化模式;挑战——应对。

  将中国放在世界史中研究,避免西方中心论和中国本位论。

  (二)研究方法

  1、历史学方法

  2、政治学方法

  3、其他方法

  (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学术工作方面

  2、学术态度方面

  1、学术工作方面

  语言障碍

  视野障碍——宏观研究不足;

  ——存在一些空白点:外交事件;中外关系(经济、文化);外交思想;外交决策;外交机制;外交人物;外交与内政的关系

  资料障碍

  2、学术态度方面

  重复研究

  意识形态影响:民族主义观点;党派观点

  [复习思考题]

  1、近现代中国外交史的历史分期是怎样的?

  2、近现代中国外交史有哪些理论模式?

篇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tle>第十七讲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内政外交-百度文库

  第十七讲

  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内政外交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统一

  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立即着手建立中央政权。4月14日,该集团首要在南京召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议,因到会委员不足半数而改为谈话会。会议决定:定都南京;不承认武汉国民党及中央党部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合法性;恢复1926年7月规定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权,等等。鉴于谈话会不合乎国民党的法统,不能代替中央全会或常务委员会,该集团又以“中央政治会议主持一切”为由,于17日在南京召开政治会议,决定国民政府18日起在南京办公。18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南京举行国民政府成立大会,至此,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南京国民政府设政府委员会,蒋介石、胡汉民、张静江、吴稚晖、李石曾、邓泽如、蔡元培、李宗仁、古应芬、柏文蔚、陈铭枢等为委员,以胡汉民、张静江、伍朝枢、古应芬等为常务委员。政府委员会下设民政部、财政部、司法部、外交部、大学院、法制委员会等。随后,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军事委员会由广州迁南京办公;成立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成立总司令部指挥下处理战区政务及战时军需,交通筹备的战地政务委员会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际,蒋介石虽没有担任政府的最高职务,但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军权,实际上主宰着这个政权。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际,面对的是十分尖锐的党争和政争。是时,国民党内的三个集团(即武汉的汪精卫集团、上海的西山会议派、南京的蒋介石集团)都力图享有国民党“正统”地位。而以中华民国冠名的政权,则有奉系张作霖控制的北京“中华民国军政府”,国民党汪精卫集团控制的武汉“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控制的南京“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面对这种局面,南京国民政府充分地运用纵横捭阖的能量,在此后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在先事取得国民党内部主要政治集团统一之后,进而又取得了全国政权的统一。

  本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就形成了宁、汉对峙的局面,随时都有可能兵戎相见。鉴此,在宁、汉之间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冯玉祥于7月中旬分别致电宁、汉双方,提议“先解决北京后解决党内责任问题”1[①]。冯玉祥提议后,武汉方面复电表示:“如有和平统一方法,自不必出于一战”2[②]。并表示可以考虑迁都南京。随后,南京方面在李宗仁、白崇禧等作用下,表示欢迎汉方重要人物赴宁共同柄权。这样,宁、汉合作有望。然而,正当宁、汉、沪三方酝酿合作之际,蒋介石突然于8月13日宣布辞职。由于蒋介石对宁、汉以对等形式合作存有顾虑,因此,蒋介石的辞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宁、汉合作的实现。于是,8月25日,武汉国民政府宣布迁都南京,宁、汉合作正式实现。

  宁、汉合作实现后,宁、汉、沪三方代表于9月11日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特别委员会,人员由三方共同推若干人组成,汉、宁、沪三方中央党部将职权委托于特别委员会,同时决定改组国民政府。9月16日,国民党特别委员会在南

  1[①]《冯玉祥、徐谦、孔祥熙致宁汉劝和电》,1927年7月14日,《国闻周报》第4卷第33期。

  2[②]《汪精卫、谭延闿、唐生智、孙科复、冯玉祥电》,1927年7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中国国民党历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册,1985年,第3页。

  京宣布组成。委员会成员由三方各推9人和公推14人组成。但由于特别委员会、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的权力分配不均,原来同意成立特别委员会的武汉方面变卦,策动唐生智打出“护党”旗帜,成立武汉政治分会,挟鄂、湘、赣三省反对特别委员会。10月下旬,演成宁汉战争。结果武汉方面战败,南京方面的势力扩展到武汉。武汉方面遭此打击后,一些政治、军事人员陆续到达广州,与黄琪翔、张发奎联合在广州成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办公室,同南京抗衡。

  正值国民党内部各派别纷争不已的时候,北方的奉张乘机对山西的国民革命军和陕西、河南的国民革命联军发动进攻。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和工农武装割据在全国各地出现,严重威胁着国民党政权的巩固。为此,国民党各派、各集团又主张蒋介石复职。

  其间,通电辞职后的蒋介石在老家奉化停留了一个半月,随后于9月28日由张群等偕同前往日本。在日本期间,蒋介石曾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会谈,以不危害日本在中国东北特殊利益为保证,换取了日本不干涉国民革命军行动,不再支持北洋军阀的承诺。在获悉国内急需其复职后,蒋介石于11月10日回国。12月10日,国民政府复任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1928年1月2日,蒋介石回南京复职,并立即着手召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以决策若干重大问题。

  2月2日至7日,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宁汉两方决议案审查案”、“整理各地务决议案”、“国民政府组织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集中革命势力限期完成北伐案”等议案。其中,“宁汉两方决议案审查案”规定:“(一)凡与联俄、容共政策有关之决议案,一律取消;(二)凡因**关系开除党籍者,一律无效”。3[③]

  “整理各地党务决议案”规定:各地各级党部一律停止活动,由中央派人组织党务指导委员会,对党员进行考察、训练和重新登记;开除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中所有共产党人的党籍、职务;停止联俄政策;重新选举了中央执行委员,组成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取消原中央党部的农民、工人、商民、青年、妇女等5个部,另设民众训练委员会;决定在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前,仍保留中央政治会议及各地的分会,但缩小政治分会的职权。“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受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之指导及监督,掌理全国政务;国民政府由中央执行委员会推举委员若干人组织之,并推定其中5至7人为常务委员,常务委员中推定一人为**;国民政府设内政、外交、财政、交通、司法、农矿、工商等部,并设最高法院、监察院、大学院、法制局、建设委员会、军事委员会、蒙藏委员会、侨务委员会等。“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规定:军事委员会为国民政府军政最高机关;总司令兼军事委员会**,节制、指挥所有陆海空各军。“集中革命势力限期完成北伐案”规定从速完成北伐,以立统一之始基。会议推举产生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政府委员会及常务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及常务委员。其中,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为:戴季陶、丁惟汾、于右任、谭延闿、蒋介石;国民政府委员会常务委员为:谭延闿、蔡元培、张静江、李烈钧、于右任,谭延闿为**;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为:蒋介石、谭延闿、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李济深等12人,蒋介石为**。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形成了以蒋介石为核心的统一。

  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后,南京国民政府立即将北伐各军改编为4个集团军,分别以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为集团军总司令,全军总司令蒋介石,3[③]《国民党第二届第四次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记录》,国民党中央党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参谋长何应钦。全军共有40多个军70万人。北伐部署是:第一集团军沿津浦路北进;第二集团军洞京汉路北进;第三集团军出京绥路,会师北京。是时,奉系张作霖的安国军号称百万,决定对京汉、津浦路采取攻势防御,对正太路、鲁西大名一带采取攻势。任张宗昌为津浦路总指挥,孙传芳为鲁西大名各方面总指挥,张学良为正太、京汉路方面总指挥,张作霖为京绥路总指挥,实际参战兵力约60万人。

  4月5日,国民革命军在徐州誓师北伐。4月9日下达总攻击令。首先,由第一集团军及第二集团军的第一方面军担任先行,攻击张宗昌所率鲁南及济宁一带的鲁军。4月10日,国民革命军分左右两翼包围攻击鲁军,先后攻占韩庄、枣庄、台儿庄、临城、滕县等地。20日前后到达兖州、济宁之线。第二集团军驻防在山东单、曹各县的冯玉祥所属孙良诚部,以歼灭孙传芳部为目的,4月10日向巨野、郓城、嘉祥、汶上、宁阳攻击。15日占领巨野,16日占领济宁,20日先后克复兖州、宁阳,基本上解决津浦路上的孙军。自此,同国革命军第一、二两集团军一从鲁南北进,一从鲁西北进,4月22日全师泰安。

  国民革命军第一、二集团军顺利进军,迫使对第三集团军发动三路进攻的奉军转为防御。奉张急忙再调吴俊升部星夜入关,加强防御。以德州、保定为第一线,以马厂、长辛店为第二线,据守顽抗。4月29日,第一集团军在泰安以北围歼鲁军并截断胶济路,第二集团军迫近济南近郊,形成三面包围济南的态势。5月10日,国民革命军进入济南。当国民革命军进占济南,准备继续北进时,日本政府进行了武装干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并于5月11日攻占济南。5月12日,南京国民政府在山东兖州举行党政联席会议,决定绕道北上。接着,各集团军先后占领邯郸、保定、石家庄、大同、张家口等地。6月1日,国民革命军占领沧州、逼近北京郊区。张作霖见大势已去,于6月3日退出北京。6月8日,第三集团军率先进入北京,12日接管天津。6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统一告成”。21日,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改北京市为北平市。

  在国民革命军占领北平、天津,宣布“统一告成”后,6月16日,新疆督办杨增新通电“易帜”,宣布“服从国民政府,奉行三民主义”。7月19日,汤玉麟在热河通电“易帜”。至此,除东北以外的中国本部均已统一于南京国民政府之下,而东北的统一则面临战争与和平两种选择。

  张作霖6月3日退出北京,6月4日晨,当其专列穿行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满两铁路老道口交叉点处的桥洞时,被日本预埋的地雷炸伤致死,是为“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后,奉军全线向东北撤退,集结于滦河以东,东北局势一片混乱。6月17日,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化装秘密回到沈阳,在张作相等元老扶佐下,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初步稳定了东北局势。7月1日,张学良不顾日本的军事、经济、政治压力,通电宣布与南京方面停止军事行为,决不妨碍统一。并派代表与南京方面联络。8月8日,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东北三省的方略。10月8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决议任命张学良为国民政府委员。随后,又经两个多月的曲折谈判,1928年12月29日凌晨,张学良与张作相、万福麟等联名通电全国称:“仰承先大之帅遗志,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4[④]是日起,东三省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和居民一律改悬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是为东北易帜。至此,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了中国本部。

  4[④]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见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40页。

  二、训政的实施与五院制政体的确立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际,便借用孙中山革命程序说颁行了《训政纲领》确立国民党****的政治制度。

  孙中山曾将革命与建设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1914年7月,他在手书的《中华革命党总章》中说:“本党进行秩序分作三个时期:一、军政时期,此期以积极武力,扫除一切障碍,而奠定民国基础。二、训政时期,此期以文明治理,率国民建设地方自治。三、宪政时期,此期俟地方自治完备之后,乃由国民选举代表,组织宪法委员会,创制宪法”。5[⑤]同时,孙中山提出,在“训政”时期,以国民党代替人民行使国家管理权力,通过训政阶段,实现民主政治。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立即片面地借用了孙中山革命程序说,在1928年8月的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实施“训政”的决议。10月3日,国民党中央第172次常务委员会通过了《训政纲领》,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来临。

  《训政纲领》把国家权力分为政权和治权两种。所谓政权,是指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权力。这四种权力,在训政时期间,由国民党“训练国民逐渐推行”,在国民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付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所谓治权,是指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权力。这五种权力,付托于国民政府在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指导和监督下“总揽而执行”。6[⑥]

  随后,国民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又规定,国民政府组织法的修正和解释,“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议决行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在决定训政大计指导政府上,对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国民政府在实施训政计划与方案上,对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中国国民党“力求达训练国民使用政权”,“于必要时,得就于人民之集会、结社、7[⑦]言论、出版等自由权,在法律范围内加以限制”。这就把中国国民党法定为最高训政者,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定为最高权力的决策机构,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定为指导全国实行训政,监督指导国民政府重大政务施行的机构。

  由此可见,《训政纲领》名义上是国民党按孙中山的“建国三时期”、“权能分治”等学说而制定的,其目的却是为已叛变了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国民党****政治服务。据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29年6月10日的规定,训政时期为6年,最迟应到1935年完成,但国民党却以种种借口将它一直推行下去。

  南京国民政府在制订《训政纲领》的同时,又确立了五院制的政治体制。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时,基本上沿用广州《国民政府组织法》,在国民政府下,直接设置各行政部门。至1928年10月3日公布《训政纲领》后,南京国民政府即按照《训政纲领》制定新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重新组织政府。10月10日,南京国民政府首设五院制。

  5[⑤]孙中山:《中华革命党总章》(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6年,第97页。

  6[⑥]《训政纲领》,《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第1册,1941年12月,第7-8页。

  7[⑦]

  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决议资料》上册,第657-659页。

  南京国民政府首设的五院制,是借孙中山五权分立的学说为依据实行的,而孙中山的五权分立学说又是在欧美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欧美资产阶级把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分。主张三者独立,互相平衡、制约,以防止个人独裁,保护资产阶级的民主权利。三权分立学说和制度,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斗争中起了积极作用。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的虚伪性已经暴露出来,他抱着批判与分析的态度,学习、改造三权分立理论,创立了五权分立学说。五权分立学说。主张除三权分立之外,考试、监察权也分立出来,为五权分立学说,孙中山的五权分立学说提出很早,但始终停留在理论上,未及付诸实施。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即根据政治和人事方面的需要。决定实行五权分立的五院制。1928年10月3日,国民党中央第172次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确定国民政府实行“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治权。10月8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组成。

  五院制国民政府组织,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国民政府本身,即**、国务会议(后改为政府会议、政府委员会)、辅助和直属机构;五院,即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各部会。这种组织体系与南京国民政府最初以及宁、沪、汉三方合混后的政府组织体系有很大的不同。其特点有:第一,层次增加了,由原来国民政府下直接设置各行政部门的两个层次,变成三个层次。第二,政府**职权扩大了,由原来的**不兼陆海高军总司令,变为兼海陆高军总司令。第三,国民政府由五院组成,五院成为国民政府的实体,五院正、副院长由国民政府委员兼任。1928年10月8日,国民党中央173次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任命蒋中正、谭延闿、胡汉民、蔡元培、戴传贤、王宠惠、冯玉祥、孙科、陈果夫、何应钦、李宗仁、杨树庄、阎锡山、李济深、林森、张学良等为国民政府委员;蒋介石为国民政府**,谭延闿为行政院院长,胡汉民为立法院院长,王宠惠为司法院院长,戴传贤为考试院院长,蔡元培为监察院院长。1928年10月10日,按新体制建立的五院制国民政府在南京宣布建立。

  自五院制国民政府新体制建立后,尽管《国民政府组织法》几度修改,各部会不断调整变化,但直到1939年4月成立国防最高委员会,建立“战时”体制,这一政治体制才发生变化。

  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整理财政金融,为经济建设铺路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根据国民党中央的财政经济方针,即着手组织财政经济行政管理机构。1927年5月,南京政府设立新的财政部,直隶国民政府。其基本任务为,“管理全国库藏、税收、公债、钱币、会计、政府专卖金银暨一切财政收支事项,并监察所转各机关及公共团体之财政”。1928年10月,财政部改隶行政院,为“管理全国财政事务”的最高机关。财政部内部设参事厅、秘书处、关务署、监务署、税务署、总务司、赋税司、公债司、钱币司、国库司、会计司等机构。地方财政机构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央派出处理国家收支的机构;另一类是处理地方财政收支的机构,各省设财政厅,各县设财政科。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已通过各项行政立法,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财政管理体制。

  与此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又建立了新的金融机构。1928年11月,在上海建立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享有经理“国库”、发行兑换券、铸发国币、经募内外债等特权。接着,南京国民政府又以加入“官股”的形式和派遣官方人员的方法,控制了北洋政府时代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随后,又将1933年设立的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于1935年改为中国农民银行。与此同时,南京国民政府还于1930、1935年先后设立“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信托局”,形成了以“四行二局”为核心的金融机构。

  在整理财政税务、改革金融的过程中,尤以税务整顿和币制改革的成效为显著。

  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前,中国的关税控制在外国人手里。经过1928年的“改订新约”,国民政府收回海关自主权,并提高了关税,使关税收入有较大增加。1928年较1913年增长近10倍,达17914万元。1929年又提高到27554万元。盐税历来是中国政府的重要税源之一。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将盐务机构纳入财政部,并于1931年公布《盐法》,提高了税率,使盐税收入逐年增加。1928年为1亿元,1930年为1.4亿元,1931年为1.7亿余元。统税,初为即对工业产品所的一次性出厂税,1928年在卷烟、面粉业中实行,1931年正式称为统税,范围扩大到棉纱、火柴、水泥等业中,以后又扩大到其他工业品。实施统税后,以前的厘金、杂税不再征收。统税一经实行后,税额即逐年增加,1931年为5330余万元,19333年即达8670余万元。

  清末民初中国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银两、银元、银角和铜元四种,此外还有各种纸币。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即试图统一币制。1933年4月,财政部发表“废两改元”公告,规定自4月6日起,“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以规元银七钱一分五厘折合银元一元为标准。废两改元的实施,废除了银两这一落后的货币制度,确立了银本位制,并进而统一了全国的货币。

  在中国推行“废两改元”前后,世界各国的货币制度也发生重大变化。其间,白银价格大幅度提高,使得中国银元大量流向国际市场,被美国等当作白银收购。为了防止白银外流,1935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行法币政策。政策主要内容为:(1)废除银本位制。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之钞票为法币,所有完纳粮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2)实行白银国有,作法币的准备金,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银类者,自11月3日起,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其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法币政策的实施,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由于实行白银国有,稳定法币汇价,安定金融行市,有利于国内外贸易发展和金融业的改造;由于采取货币减值的办法增加货币流通量,使物价回升,刺激了农工商业的发展。法币政策的实施,在客观上对中国经济的复苏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即试图通过制定发展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编制计划和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来发展社会经济。

  在工业方面,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训政时期经济建设实施纲要方针案》,把煤、铁及基本工业列入“建立国家强有力物质基

  础”的重要位置。1931年工商部改组为实业部后,在原工商部所拟办基本工业的基础上,又成立国营基本工厂设计委员会,进一步规划兴办国家资本工业。1933年,实业部又制订了《实业四年计划》,计划兴建中央机器厂、中央纲铁厂等。建设委员会则提出建立国营电厂计划,并拟定在西安建立西京电厂作为示范。1936年3月,资源委员会拟订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计划投资2.7亿余元建立国家经营的重工业工矿企业,其中包括钢铁等有色金属的开采和冶炼,制酸、制碱等基础化学工业,机械和船舶制造工业,煤炭采掘和发电厂以及电器制造工业。为促进工业建设,国民政府又于1935年春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运动的目标和要求为8条:(1)振兴实业;(2)鼓励垦牧;(3)开发矿产;(4)提倡征工;(5)促进工业;(6)调节消费;(7)流畅货运;(8)调整金融。在此期间,南京国民政府还分别于1929年12月和1930年12月公布了《工厂法》和《矿业法》,以调整劳资关系。

  上述方针、措施的实施,使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各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煤产量1929年为2537.6万吨,1930年为2603.7万吨,1931年为2723.6万吨,1932年为2683万吨,1933年为2836万吨,1934年为3272万吨,1935年为33580万吨,1936年为3934万吨。8[⑧]生铁产量,1927年为41万吨,1929年为433.3万吨,19330年增加到47.3万吨,19331年为47.8万吨。纱绽数1927年为2099058枚,19335年增加到29504333枚,增加850925枚。②

  在农业方面。中国是农业大国,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对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比较重视。一是加强主管农政的农村社会经济的机构。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农政主管机构为农矿部,不久,设立专门的农业部。此外,主管农政和农村社会经济的还有全国经济委员会下设的农业处、棉业统制委员会、蚕丝改良委员会、农村建设委员会、水利委员会、土地委员会等。二是颁行有关法规,提出“二五减租”政策。1927年5月公布《佃农保护法》,1930年6月公布《土地法》,1932年公布《租佃暂行条例》等。上述法规均提出:“缴租最高限度不得超过当年正产物收获额千分之三百七十五”。三是进行了以导淮治黄为中心的水利建设工程。

  上述措施的实施理应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实行的农产品统制政策挫伤了农民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以及战争、天灾、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等因素,致使农业生产呈徘徊状态,无论是耕地面积、主要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停留在原有水平上。1926至1933年间,全国有耕地141695万余亩,人均耕地3亩多一点。1931至1937年间,主要农产品虽年有升落,但产量基本没有增加。各种主要农作物产量如下表:

  1931—1937年主要农作物产量统计表

  (单位:千市担)

  作

  物

  水

  稻

  小

  麦

  大

  麦

  高

  梁

  玉

  米

  19319743644685451612292215311682151932110005548064016428022282818738219331036920483743150972222969198782193483376646682216328220496614925919351031907445023158232212454178781193610341254794871628682332011704551937995321343087124131219760175587

  ①②

  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4辑,三联书店,1961年,第924、746-748页。

  大

  豆

  油菜籽

  芝

  麻

  棉

  花

  22026545365

  751322119548815

  987425088844032193501182618623951966170391366117818249812153179781203086496351736017357200768408831502813170(资料来源: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见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第401页)在商业贸易方面,在1927至1937年的10年间,国内商业经历了3个阶段。1927至19331年为迅速发展阶段,各地商业往来呈上升趋势。根据全国海关统计,商业往来货物总值,1927年为254345.6万海关两,各口互相往来货物总值为217171.8万海关两;1928年分别为291108.8万海关两和250740.5万海关两;1929年分别为295449.1万海关两和241648.7万海关两;1930年分别为162197.4万海关两和238917.1万海关两;1931年分别为311911.1万关两和253020.3万关两。9[⑨]4年间,各关往来货价增长22.63%,各口往来货增长16.5%。

  1932至1935年间,受世界经济危机冲击,国内商业也受到沉重打击,商品销售疲软,商店营业状况恶化。以1930年江苏、安徽等22省商店营业额指数为100,则1932年降至59,1933年为55,1934年为50,1935年为45,不及此前一半。许多公司、商店因周转不娄而纷纷倒闭或改组。

  1936年,随着国内农业丰收,币制改革完成,出口增加,物价回升,国内商业开始摆脱困境,进入复苏阶段。据统计,1936年棉纱的成交量比1935年增加约25%,1936年末至1937年间成交价比1935年同期增长20-30%。1936至1937年成为了中国近代商业发展的高峰。

  与国内商业状况同步,1927至1937年的10年间,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927至1931年的4年间,无论进口贸易还是出口贸易,都呈现平衡发展状态。1927年全年出口额为91862万关两,1931年为90947.6万关两,4年平均出口值为94599.4万关两。若以1927年出口额为100,则1928至1931年分别为107.9、110.5、97.4和99。1927年进口额为101293.2万关两,1928至1931年为进口额分别为119597万、126578万、130957万、143349万关两,以1927年进口额为100,则1928年为118,1929年为124.9,1930年为129.3,1931年为141.5万。10[⑩]

  1932至1935年,由于各国实行货币贬值政策,特别是美国在全世界大量高价收购白银,使我国白银大量外流,银根紧缩,影响我国的进口;由于国民党连年内战及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失,购买力下降;还由于日本侵占东北后,减少了我国东北的出口货物,等等。使进出口贸易严重衰退,在贸易总额方面,1932年减至154188.8万关两,较1931年减少34%,此后逐年减少,到1935年减至95957.4万关两,1932至1935年平均每年贸易总值为119055.7万关两,仅及1927至1931年每年平均贸易总值的54%。②

  1936年,世界经济危机过去,出现预期的繁荣,中国各地农产品又获丰收,国内市场松动,产销出现转机。同时,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顺利实施,汇率趋于稳定,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36年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一些转机,开始恢复发展。1936年全年出口货值达国币705741403元(折合312274957金单位),比1935年的575809060元(折合308579436金单位)增加22.6%;全年进口额为国币9415447338(折合416518383金单位),比1935年的9192113322元(折合501398955金单位)增加2.4%。③

  9[⑨]见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第415页。

  10[⑩]②③见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第423、423、425。

  在交通运输方面,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便把交通建设列为国家经济建设要政,着力进行了铁路、公路建设。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把铁路的行政管理从交通部划出,另行设立铁道部,负责办理全国铁路和修筑计划以及铁路行政事宜。同年11月,国民党中央第162次政治会议通过“铁路建设大纲”,准备在10年内兴建铁路32000公里,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训政时期经济实施纲要方针案》,决定“以交通之开发为首要”,在5年之内用国家总收入的1/4来兴筑铁路。接着6月17日,国民党三届二中全会又通过了《拔用庚款发展建设事业案》,决定用退还庚款的2/3发展铁道事业。由于铁路建筑的周期较长,且在1931年又爆发九一八事变,使铁路建设计划无法实施,因而在1935年以前的8年多时间内,11[11]国民政府共修建铁路1763公里,平均每年仅207公里。1936年后,由于1935年11月币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经济出现新的生机,加上国民政府经过整理铁路旧债,得到大量外国货款,使铁路建设顺利展开。在1936年至1937年7月的一年半中,国民政府共建成铁路2030公里,平均每年达1353公里。12[12]这一时期建成的铁路线段有杭(州)江(山)铁路、浙赣铁路(杭州—玉山、南昌—株州)、粤汉铁路株韶段、陇海铁路灵宝段、江南铁路(芜湖—南京)、同蒲铁路、淮南铁路(淮河南岸田家庵至长江北岸裕溪口)等。

  1928年交通部在草拟的交通事业革新方案中,将全国道路按各自不同的筑路标准,划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三类。其线路网则以兰州为中心,用经、纬干线及支线连接各重要都市及边陲要塞,准备在10年内分三期修造公路41550公里。1929年2月,在铁道部下设立全国国道设计委员会,负责筹划有关选线、建筑计划、工程标准等事宜。10月,铁道部公布了由全国国道设计委员会规划的国道路线网、国道工程标准及规则。规定建筑以南京为中心的12条国道。1931年后,为适应“围剿”红军的军事需要,加紧了红军活动省份的道路修建。而1935年后,又从对日作战的准备工作出发,加快了国防公路建设。这样,到1937年7月止,全国公路网基本形成,计有京闽桂、京黔滇、京川藏、京陕新、京绥、京鲁、冀汴粤、绥川粤、闽湘川、鲁晋宁、浙粤、闽赣、甘川、陕鄂、川滇等干线21条,支线15条,公路总里程已达109500公里,其中有碎石路面者约4352113[13]公里,泥土路面者65979公里。

  与此同时,水上航运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928年向交通部注册的轮船有1294艘284174吨,到1937年已增至4391艘801964吨,10年内共增轮船3097艘517000余吨。14[14]在航线方面,虽然没有改变外国轮船航运公司在中国航运中的优势地位,但我国自办自营航线在不断增加。1933年,我国航行于远线航线的轮船有52艘98308吨;航行于近海航线的轮船有332艘55679吨。1933年在沿海航行的轮船有470艘254578吨。航运于内河航线的有3022艘216218吨。④

  此外,民用航空业也得到初步建立和发展。1929年1月,交通部设立航空筹备委员会,筹划航空事业发展计划。5月,成立沪蓉航空线管理处,并购置飞机。7月,首先开通上海至成都线的上海至南京段。同月,成立中国航空公司,由中美双方共同经营沪滇、京平、汉广条航三线。1931年1月,重组中国航空公司,将沪蓉航空线管理处并入。1933年,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5

  ④

  张嘉璈著,杨湘年译:《中国铁路建设》,商务印书馆,1940年,第41、66页。

  12[12]④见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436、459页。

  13[13]周一士:《中国公路史》,(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29-130页。

  14[14](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上编,第三章,第29页。

  省联合成立了西南航空公司。此外,1931年2月,中德共同成立欧亚航空公司。至此,中国民用航空业得以建立并有所发展。

  四、连绵不断的内战

  (一)国民党各种军事集团间的混战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和实现全国政权统一后,由于国民党各军事集团间利益分割上的矛盾迅速激化,终演变成各军事集团间的混战;由于国民党继厉行“清党”镇压中国共产党人后,又对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实行不断的军事围剿,致使内战连年不断。

  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宣告“统一告成”后,蒋介石就提出编遣军队。理由是:战争结束了,要节省军事开支,以便用于经济建设。实际上包含着削弱其他军事集团力量,加强自身地位的用心。随后,分别于1929年1月和9月召开全国编遣会议和国军编遣实施会议。但因第二、三、四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不予合作,致使军队编遣毫无结果。编遣会议的流产,成为日后国民党各军事集团混战的最初根源。编遣会议后,蒋介石又在1929年3月召开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中央指派和圈定代表的办法,排斥反对派,使蒋同其他各派、各集团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国民党各军事集团间的混战已无法避免。

  1929年3月,蒋桂战争首先爆发。战前,蒋桂间的争斗一直在进行。蒋为了制桂,暗送军火给湖南省**鲁涤平,唆使鲁涤平反桂。桂系进行反击,在2月间,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武汉分会的名义将鲁免职,由何键继任,并进兵长沙,是谓湘案。鉴此,蒋介石挟“中央”名义,以桂系违背政治分会暂行条例和编遣委员会有关“政治分会不经请示不得任免该地区人员”的规定,下令“彻查桂军侵湘事”,并调集军队,准备向桂军发进攻。为了削弱桂系努力,蒋一面以调停湘案为由,将与桂系站在一起的李济深诱至南京加以软禁,而策动陈济棠、陈铭枢等倒李,夺取广东的党政军大权。一面起用曾被桂系打败的唐行智,携巨款赴唐山策动白崇禧收编的原唐旧部李品仙倒戈。此外,蒋还拉拢冯玉祥、阎锡山和四川刘湘,对武汉取包围之势。3月26日,蒋以南京政府的名义下令讨桂,蒋桂战争爆发。战事爆发后,蒋又进一步分化桂系,桂军一部在前方倒戈,使桂军从武汉地区仓皇后退。4月4日,蒋军进入武汉。随后,蒋军由湘、粤、滇三路进攻广西,李宗仁、白崇禧逃往国外,蒋桂战争结束。

  蒋桂战争后,蒋冯之间的矛盾立刻尖锐起来。蒋冯矛盾始于第二期北伐间,由冯还是由蒋所部驻节山东及军饷分发等问题。蒋桂战争后,冯即预感蒋将向西北军动手。于是,从1929年5月中旬开始,炸毁漳河桥、武胜关山洞等铁路桥梁,实施收缩战线的西撤计划。鉴此,蒋一方面制定对冯作战计划,另一方面以金钱收买冯部。在这种状况下,西北军发生了的分化。冯玉祥的部下韩复榘、石友三等相继通电“拥护中央”,反冯倒戈。5月22日,蒋下令讨冯。27日,冯通电下野。10月,冯军将领宋哲元等通电讨蒋,蒋介石下令对冯军进行讨伐。从10月下旬到11月,蒋冯两军在豫西展开激战。战争发动后,原约定联合反蒋的阎锡山转而附蒋反冯,冯军内部又缺乏统一指挥,结果冯军败回陕西。

  蒋桂、蒋冯战争后,国民党各军事集团间的矛盾不断未能解决,反而进一步深化,于是又导致了一场新的、更大规模的蒋冯阎中原大战。

  1930年春,冯、阎、桂三个军事集团及国民党改组派、西山会议派形成反

  蒋大联合。3月中,冯、阎、桂三军将领57人联名通电逼蒋下台,推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李宗仁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正、副总司令。4月1日,阎、冯、李宣布就职。5日,南京政府下令通缉阎锡山。随后双方调兵遣将,准备决战。5月11日,蒋介石下达总攻击令,中原大战爆发。双方投入兵力超过百万,战线绵延数千里,战争波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战争前期,冯、阎联军得利,蒋军失利。沿陇海线西进的蒋军,由于受到冯军的反击,退至曹县、定曹一带。沿平汉线进攻许昌的蒋军,被冯军击退到漯河以南。津浦线上作战的晋军则于6月28日占领济南。同时,桂军北进入湖南,占领长沙、岳州。战至7月,战局发生变化。7月初,蒋军截断桂军后路。8月中夺占济南。鉴此,冯军着手在陇海线发动“八月攻势”,计划攻占徐州,打通陇海、津浦两路,与阎军会师,结果未达目的。冯军被迫停止进攻,阎军则退到黄河以北。冯、阎联军由主动转为被动,蒋军则由被动转入主动。

  与军事上混战的同时,汪精卫于8月在北平主持召开“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会议决定组织政府,筹备召开国民会议,起草约法。9月9日,在北平成立以阎锡山为**的“国民政府”,同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相对抗。

  在军事和政治局面十分混浊的情况下,蒋介石成功地争取了张学良于9月18日发出拥蒋通电,随即派兵入关,占领天津、北平。张学良的拥蒋入关,如利刃直刺冯、阎联军后背,整个战局发生急剧变化。10月,阎、冯联军完全失败。其间,冯军全部崩溃,大部投蒋,一部被东北军改编,冯宣告下降。阎军则退回山西,阎本人潜往大连。持续近半年之久的中原大战终以蒋介石军事集团的胜利告结束。

  经过蒋桂、蒋冯、中原大战等混战,国民党各派军阀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是时,蒋介石打败了所有与之抗衡的对手,取得了绝对的优势。此后,反蒋势力虽仍然存在,但失去了与蒋再决胜负的形势和实力。这样,从1930年底开始,蒋介石便以重兵向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发动进攻。

  (二)对共产党的镇压和对红军的“围剿”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第2天即1927年4月19日就发出“秘字第一号命令”,厉行“清党”,通令“缉拿”共产党领导人和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190人。随后成立以邓泽如为**的“中央清党委员会”,制定“清党原则”六条,在南京国民政府所辖各地推行“清党”。七一五改变后,“清党”推至武汉地区。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通过《制止共产党阴谋案》,规定全面“铲除”和“预防”共产党之理论、方法、机关、运动。1928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暂行反革命治罪法》和《中华民国刑法》,规定:凡“意图颠覆政府僭窃土地或紊乱国宪”者,处以死刑、无期徒刑或7年以上有期徒刑。1931年1月,又颁布《危害国民紧急治罪法》。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清党”、屠杀政策下,大批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其他革命者、民主人士,均以各种罪名被杀害。据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者达31万

  多人,共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15[15]共产党的许多优秀领导人如陈延年、越世炎、罗亦农、萧楚女、向警予、彭湃、恽代英、蔡和森等先后被杀害。著名国民党左派人士邓演达等也被杀害。南京国民政府的疯狂屠杀政策,埋下了仇恨,播下了内战的种子。

  就在国民党各派政治力量政争和各军事集团混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

  15[15]

  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14页。

  国各地武装起义的基础上,于1928年至1930年间,在各地创建了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此,中原大战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便集中兵力“围剿”红军和根据地。

  国民党各军事集团间的混战和对苏区红军的“围剿”战争,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大伤了国家的元气,而且造成了长期的战乱局面,分散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精力,使国家在外敌入侵面前显得十分脆弱。

  五、重建中外关系的尝试与受挫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继承了北京政府的“修约”外交,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企图通过与列强各国的和平谈判,达到废除旧约,另订新约,重建中外关系的目标。

  还在1927年8月13日,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伍朝枢即发表对外宣言,首次向列强提议“改订新约”,未得到响应。1928年6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新任外交部长王正廷再次发表修改不平等条约宣言。宣言称:“中国80余年间,备受不平等条约之束缚。此种束缚,既与国际相互尊重主权之原则相违背,亦为独立国家所不许”,“今当中国统一告成之际,应进一步而遵正当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7月7日,外交部公布重订新约的三个原则:(1)条约已届期满者,废除旧约,另订新约;(2)尚未期满者,以正当之手续解除另订;(3)旧约已期满新约未订定者,另订适当临时办法。自此,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全面启动,内容包括改订通商条约及关税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改组上海两租界法院,以及收回租界及租借地交涉诸方面。而根据实施的情况来看,主要限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方面。

  关于关税自主问题。是时,与中国订有协定关税条约的共有12个国家。其间,美国驻华公使马慕瑞最早照会南京国民政府外部长,声明愿与中国订立关税新约。7月25日,订立《整理中美两国关税条约》,该条约承认中国实行关税自主。随后,中国又陆续同挪威(11月10日)、比利时(11月12日)、意大利(11月27日)、丹麦(12月12日)、荷兰(12月17日)、葡萄牙(12月19日)、瑞典(12月20日)、英国(12月20日)、法国(12月22日)、西班牙(12月27日)等先后签署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要约”,这些条约均在原则上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

  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问题。当时,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共有16个。其间,比利时、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丹麦等国有条件的或有保留地承认撤销领事裁判权,而英、法、美、日等几个主要国家一直未表示同意。1931年5月4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规定自1932年1月1日起,所有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外人,均应受中国法院的管辖。同时,仍给外人以一定的特殊照顾。但该条例公布不久,九一八事变便发生了。为缓和同有关国家的关系,国民政府关于12月29日宣布条例“暂缓实行”。

  南京国民政府开展的改订新约运动,恢复了一些中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减少了列强各国在中国长期享受的特权,从而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积极作用”又是有限度、不彻底的,与中国人民关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的要求,还相差很远。

  南京国民政府在发起改订新约的同时期,又积极推行了反苏外交。1927年

  12月初,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即通过了《对苏绝交决议》。12月14日,南京国民政府借口苏联领事馆及国营商业机关为中共广州暴动的指挥机关,发布对苏联断绝邦交令,撤销驻各省之苏联领事馆,关闭各省的苏联银行、轮船公司和商业机构,仅留东北的苏联领事馆及商业机关。至此,南京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的关系已实际处于决裂状态。1929年5月27日,东北地方当局借口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内召开第三国际的会议,派兵搜查了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紧接着,7月10日,东北地方当局又以武力接管由中苏两国共同经营的中东铁路,逮捕和遣送苏方高级职员59人。18日,苏联宣布断绝对华外交关系。至此,中苏两国断交。

篇四: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tle>中国近代现代史外交专题-百度文库

  ▁▂▃▄▅▆▇█▉▊▋▌精诚凝聚=^_^=成就梦想

  ▁▂▃▄▅▆▇█▉▊▋▌

  中国近现代外交专题

  〖主题知识概要〗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主要包括中国中央政府对外交涉过程及相互关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复习中可以抓住五个重点:

  一、清政府和西方列强关系的变化

  1.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盲目排外,虚骄自大。

  2.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虽然战败,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但并未放弃抵抗。林则徐等人开始放弃“夜郎自大”的观念,但统治者大都顽固坚持“天朝上国”那套。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关系有了较大的变化。(1)通过辛酉政变,那拉氏、奕訢等掌握清政权。通过战争使他们认识到,西方列强不是心腹之患,于是决定向英法“借师助剿”,标志着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2)过去视西方科技为“奇技淫巧”,这时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开始了洋务运动。(3)过去不许外国使节进驻北京,《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处理外交事务,标志着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4.1911年《辛丑条约》签订,慈禧太后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至此,清政府由过去的盲目排外,变为彻底的投降,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孙中山的外交思想。

  1.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发布“告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2.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可见,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三、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

  辛亥革命后,列强帮助袁世凯夺取革命的果实。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权后,为了争取各国支持其称帝,不惜大量出卖国家权利:他出卖盐税,承认外蒙“自治”,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参加西姆拉会议等。

  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失去了控制中国的工具,于是各自寻找自己的代理人,扶植军阀派系;中国的各派军阀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也纷纷选择帝国主义国家作靠山,导致了中国军阀割据的局面。

  四、蒋介石政府以对外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

  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和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修改新约运动”。

  2.面对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

  3.抗战胜利后,为了求得美帝国主义帮助打内战,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

  五、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近代史上的屈辱外交。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国际地位逐步提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1.第一时期(50年代上半期)。形势:(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2)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中国采取外交孤立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威胁)。

  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

  ▄

  ▅

  ▆

  ▇

  █

  █

  ■

  ▓点亮心灯~~~///(^v^)\\\~~~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_^=成就梦想

  ▁▂▃▄▅▆▇█▉▊▋▌

  外交活动:(1)建国后的一年中,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地位参加。(4)参加亚非会议。

  第二时期(50年代中期———60年代)

  形势:(1)中美关系继续恶化。利用台湾搞“两个中国”;发动侵**争。(2)中苏关系恶化。1960年召回全部在华专家;撕毁协议;增兵中苏、中蒙边境。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许多国家独立;第三世界兴起。

  方针:“一大片”、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活动:同柬埔寨、老挝、古巴建交。

  第三时期(70年代)

  形势:(1)中国国际地位提高。(2)美国改变对华政策(原因: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主题规律认识

  〗

  1、中美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

  (1)50年代,美国确立和推行对华全面遏制政策,外交上不承认新中国,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2)60年代中美关系再次降到最低点。美国惊恐于中国实力的增长和国际威望的提高,掀起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并开始插足越南战争。因美国不断扩大战争,中美再次兵戎相见。越南战争美国战败。

  (3)70年代两国关系逐步正常化。美国因在越南战争中失利,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在苏美争霸中又处于守势,美国主动和中国改善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美国同意在对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的三原则,签订《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初,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4)80、90年代,中美摩擦不断,美国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制造麻烦。特别恶劣的是1999年5月8日悍然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共和国大使馆,引起我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中美不断摩擦的原因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所致。

  2、中日关系

  近代中日关系以日本侵华为主要特征。日本侵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发动参加对华战争: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1894-1895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4-1905年日、俄在中国东北的战争,实质上也属于侵华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逐步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侵华过程中对中国和平居民进行野蛮的大屠杀,如旅顺大屠杀、济南大屠杀、南京大屠杀。

  (2)同中国反动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多项权益:先后同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善后借款合同》、《二十一条》、《九国公约》、《淞沪停战协定》、《何梅协定》等。

  (3)支持反动势力,扶植在华代理人:支持袁世凯,支持晋系军阀阎锡山,奉系军阀张作霖,皖系军阀段祺瑞,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支持汪精卫建立伪国民政府。推行“以华治华”的政策。

  ▃

  ▄

  ▅

  ▆

  ▇

  █

  █

  ■

  ▓点亮心灯~~~///(^v^)\\\~~~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_^=成就梦想

  ▁▂▃▄▅▆▇█▉▊▋▌

  (4)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革命:参与绞杀义和团,破坏辛亥革命,与清政府签署出售武器的合同,鼓动段祺瑞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28年阻止国民政府北伐,制造“济南惨案”。

  (5)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处于冷战对抗状态。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协定,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专题能力演练〗

  一、选择题

  1、(2000年全国卷)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

  2、(2001年江西卷)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在于

  A.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重要思想

  B.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逐步缓和

  D.中日邦交正常化

  3、(2001年广东、河南卷)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是①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④中苏关系开始正常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依旧坚持“闭关锁国”的传统政策,其根本原因在于:

  A.抵御外侵的必要性B.儒家思想的保守性

  C.皇帝大臣的愚味盲目性D.封建经济的自给自足性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对西方列强的态度是:

  A.由闭关自守到全境开放B.由疑忌到依赖

  C.由盲目排外到全面学习D.由全力抵抗到屈膝投降

  6、帝国主义各国支持袁世凯称帝和反对其称帝都是为了:

  A.促进中国参加“一战”B.维护在华既得利益

  C.加紧瓜分中国领土D.谋求缓和各国矛盾

  7、德国同沙俄、法国一起干涉还辽,充分表明

  A.德依法三国是同盟国B.列强在一定强度上维护中国主权独立

  C.帝国主义之间既矛盾又勾结D.日本已暂时独霸中国

  8、列强强迫清政府同意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主要目的是

  A.协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促使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C.直接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

  D.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9、在20世纪90年代,被列为对外开放区的是

  A.长江三角洲

  B.上海浦东

  C.闽南三角区D.珠江三角洲

  10.中国近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地处最南端的是

  A.琼州B.广州C.汕头D.淡水

  11、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依旧坚持"闭关锁国"的传统政策,其根本原因在于

  A.抵御外侵的必要性B.儒家思想的保守性

  C.皇帝大臣的愚味盲目性D.封建经济的自给自足性

  ▃

  ▄

  ▅

  ▆

  ▇

  █

  █

  ■

  ▓点亮心灯~~~///(^v^)\\\~~~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_^=成就梦想

  ▁▂▃▄▅▆▇█▉▊▋▌

  12、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时,清朝对外通商口岸开放最多的省份是

  A.福建B.广东C.江苏D.浙江

  13、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

  “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实际上

  A.假作公允以欺骗舆论B.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C.被迫对中国做有限的让步D.维护英国人控制下的海关的权威

  14、《二十一条》的签定被认为是中国人民的“五九国耻”,主要是因为

  A.北洋军阀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的工具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C.条约把中国变为日本的独占殖民地

  D.条约导致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丑剧

  15、(97上海高考)下列城市,按其在近代历史上开放为商埠的时间先后排列应是①南京②厦门③天津④杭州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16、(96上海高考)在近代史上,曾经割占中国领土的国家是①俄国②法国③英国④日本⑤美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⑤

  17、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对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态度是

  A.概不承认B.全部承认C.重订新约D.部分承认

  18、国民大革命期间,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的方式有

  ①阻挠“东北易帜”②武装干涉

  ③扶植代理人

  ④分化统一战线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

  近现代中国外交走过了一段曲折漫长的过程,随着国力的强盛,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外交战线取得辉煌成就。据相关知识回答26—30题:

  19、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根本不同在于

  A.国力强盛、地位提高B.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合作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

  20、近现代中国第一次以大国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1943年开罗会议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D.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1、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派军队参战主要是因为

  A.美军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

  B.为了打破美国军事封锁和包围

  C.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密切相关

  D.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22、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

  A.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B.只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C.发展与邻近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D.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23、建国以后在外交政策和理论方面,由周恩来首先对外阐述的是①新中国的建交原则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求同存异"的方针④三个世界的理论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②④

  ▃

  ▄

  ▅

  ▆

  ▇

  █

  █

  ■

  ▓点亮心灯~~~///(^v^)\\\~~~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_^=成就梦想

  ▁▂▃▄▅▆▇█▉▊▋▌

  24、为了阻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帝国主义制造的惨案有①万县惨案②一·三惨案③五卅惨案

  ④济南惨案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5、中国近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定不平等条约,西方国家取得的权益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危害最大的是

  A.开埠通商

  B.协定关税

  C.割占领土

  D.赔偿银两

  26、下列包括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三项内容的不平等条约有①《南京条约》②《北京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7、首先破坏了中国国防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是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美望厦条约》

  C.《中日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8、外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之前就已在华取得的侵略权益有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建教堂和传教的权利③在中国修筑铁路④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29、帝国主义破坏辛亥革命的方式有①军事威胁②经济封锁③外交孤立④扶植新的代理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0、武昌起义爆发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的决定性因素是A.列强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门户开放”政策的制约

  C.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是以应付局面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

  方都反对任何其它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

  的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

  ——1972年2月在上海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美双方一

  致同意)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

  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

  ——1979年1月1日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三: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的前途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和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协会……去

  ——1979年4月卡特签署的《与台湾关系法》

  ①根据材料一、二,第二个公报比第一个公报在内容上有何重要发展?两个公报的意义何在?▃

  ▄

  ▅

  ▆

  ▇

  █

  █

  ■

  ▓点亮心灯~~~///(^v^)\\\~~~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_^=成就梦想

  ▁▂▃▄▅▆▇█▉▊▋▌

  ②根据材料一、二、三,美国两党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立场是否一致?

  ③根据材料三,说明这三个公报对发展中美两国关系的作用。

  ④据上述材料,说明我们为什么坚决反对美国与《与台湾关系法》。

  32、阅读以下材料:

  在1948年2月到1949年4月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共中央多次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凡属被国民党政府所承认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及其附属的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在人民共和国和这些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前,我们一概不予承认,只是把他们当作外国侨民待遇,但应予以切实保护。”……这些原则的核心,是实行“另起炉灶”的方针,即不承认国民党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与“另起炉灶”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与外国(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毛泽东]曾经生动地讲到必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他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把那些脏东西通通打扫一番,……再请客人进来。……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

  新中国在对外关系上,要实行“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战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作总结时说:我们与苏联应该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此点。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文章中,把“一边倒”的方针正式公诸于世。他说:“……中国人民不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即置身于美苏两国的对立之外)的幻想。”

  ▃

  ▄

  ▅

  ▆

  ▇

  █

  █

  ■

  ▓点亮心灯~~~///(^v^)\\\~~~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_^=成就梦想

  ▁▂▃▄▅▆▇█▉▊▋▌

  ——摘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概括指出建国初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方针,分析这些方针的必要性和局限性。

  33、概述19世纪60年代中外"和好"的表现并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指出19世纪70年代这一局面是如何打破的?分析被打破的原因?

  近现代外交专题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5ACADB

  6——10BCDBA

  11——15DABCC

  16——20BBBCA

  21——25CACDB

  26——30ABAAC

  31、①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由不应谋求地区霸权发展为不应在世界任何区谋求霸权。两个公报的发表标志中美间的敌对关系的结束,开始了中美关系

  正常化的新阶段;它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是有力的约

  ④材料四表明,《与台湾关系法》严重违背了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粗暴地干涉了中国的内政。该法是美国单方面制定的国内法,对中国没有约束力,而中美联合公报是以国际关系和

  两国关系准则为依据的。

  32、方针:不承认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旧的外交关系;不急于同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倒向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政策。

  必要性:清除帝国主义的影响,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局限性:不利于对外开放和发展经济。

  33、和好:①列强在其侵略手段方面采取较为温和的政治和经济侵略方式,未发生激烈的对抗;列强极力扶植和保护清政府统治,并帮助其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也开始调整政策,放弃闭关自守的政策,适应列强需要,进行了一些有限的开放。

  ②原因:是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采取的措施,列强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系列条约其要求暂时得到满足,因而必须帮助清政府稳定秩序才能实现其权益;经过对外战争和对内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清政府认识到只有得到列强支持才能稳定统治,进行自救。

  打破:①19世纪70年代列强开始侵略中国边疆,导致边疆新危机发生;清政府开始筹划海防,谋求自保。

  ②原因: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及其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西方列强之间力量开始调整,因而力求打破旧格局,谋求在华利益和优势;清政府在新的形势面前,谋求自保因而进行应对。

  ▃

  ▄

  ▅

  ▆

  ▇

  █

  █

  ■

  ▓点亮心灯~~~///(^v^)\\\~~~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_^=成就梦想

  ▁▂▃▄▅▆▇█▉▊▋▌

  ▃

  ▄

  ▅

  ▆

  ▇

  █

  █

  ■

  ▓点亮心灯~~~///(^v^)\\\~~~照亮人生

  ▃

  ▄

  ▅

  ▆

  ▇

  █

  █

  ■

  ▓

篇五: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tle>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百度文库

  【学生自学】:结合材料,阅读教科书第109页,第4段,了解“法币改革”政策实

  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4.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改订新约运动

  【材料十五】: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的新民族主义。

  【材料十六】:1928年6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新任外交部长王正廷再次发表修改不

  平等条约宣言。宣言称:“中国80余年间,备受不平等条约之束缚……应进一步而遵

  正当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国民政府深信新约重订以后,中外邦交之亲睦,人民

  友感之增进,国际贸易交通之发展,外侨生命财产之保障,必更有加而无已。”

  【问题五】:列举中国近代以来所遭遇的不平等待遇。

  割地赔款、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租界和租借地、门户开放……

  【问题六】:国民政府改订新约的目的何在?用什么方式?

  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重塑政府威信,制造对外“自主”形象,摆脱不

  平等条约的束缚,重建中外关系,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谓“改订新约”,主要集中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

  方式:和平外交途径。

  【材料十七】:只要日本不放弃协定关税权,其它国家实际上仍可获享这一利益……

  (一)关税自主

  经过近一年的漫长谈判,到1930年5月……日本宣布放弃协定关税权。不久,南京

  政府便首次自主地修订颁布了《海关进口新税则》。但直到1933年,南京政府才基本

  实现关税自主,而中国海关的绝大多数重要职位仍为外国人把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网:《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

  【材料十八】:伴随着改订新约运动的开展,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收入的改变

  1929年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

  300002500020000关税总收入(万元)275541791451%41%21%20%40%60%1928年1500010000500016971913年1928年1929年1913年0%0摘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网站:《中国财政现代化模式的历程—民国时期(1912-1937)财税改革问题对话》

  【问题七】:修约过程是否顺利?效果如何?

  不顺利。收回关税主权,增加了国家收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未得到完全关

  税自主。

  (二)废除领事裁判权

  【材料十九】:12月28日,国民政府遂公布撤废领事裁判权特令。这一举措对美英法

  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他们均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于是,在国民政府的特令发布仅仅两天后,外交部又发表了一个关于废除领事裁

  判权的宣言,在这一问题上作了明显的退让……

  尽管国民政府作出试探之后又在各国的反对面前作了退让,但……进入1930年

  后,有关改组租界法院问题的交涉首先取得了进展……但仍保留了不少有损中国司法

  主权的内容……但司法主权问题仍未获彻底解决。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网《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

  【问题八】:最终效果如何?

  名义上取消领事裁判权,但没有实际执行。

  【小结】:南京京国民政府开展的改订新约运动,恢复了一些中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减少了列强各国在中国长期享受的特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从而在

  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积

  极作用”又是有限度、不彻底的,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5.正确评价国民政府既镇压革命、又改革内政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举措

  【图片十】:蒋宋结婚照、买办资本家虞洽卿、上海“闻人”杜月笙

  (“中美合作”)

  (江浙财团代表)

  (地方反动势力)

  【图片十一】:1931年上海四所大学英语比赛冠亚军获得者合影

  1930年

  1931年

  【材料二十】:民国社会经济

  煤产量

  2537.6万吨

  2603.7万吨

  2723.6万吨

  2683万吨

  2836万吨

  3272万吨

  33580万吨

  3934万吨

  生铁产量

  43.3万吨

  47.3万吨

  47.8万吨

  铁路

  207公里/年

  207公里/年

  207公里/年

  207公里/年

  207公里/年

  207公里/年

  207公里/年

  1353公里/年

  轮船

  1294艘

  4391艘

  1931年上海四所大学英语比赛前四名皆女生。图中坐者为冠军梁培树,站者为亚军王保敏,两人同为复旦大学学生。(社会思想文化进步)

  1929年

  1932年

  1933年

  1935年

  1936年

  1934年

  摘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4辑,三联书店,1961年,第924、746-748页。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第415页。

  【材料二十一】:1937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管理者简玉阶找宋子文借钱,后者掠走了南洋27%的股份,成为公司的董事长。自1905年创立后,简氏家族第一次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这一年的4月,宋子文“受邀”出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董事长,这是他接管众多知名本土企业的杰作之一。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材料二十二】:

  1935年到1937年,国民党进行改革确实也在着力,因为知道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包括币制改革也是备战,但你不能一味地靠这一种办法。从1937年打仗到1938年、1939年,物价显著上涨,结果通货膨胀,导致整个经济崩溃,最后连吃饭都很困难了。真正的转折是在抗战时期。

  ——《上学记》,何兆武口述、文靖撰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思考讨论】如何正确评价国民政府既镇压革命,又改革内政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的)

  举措?(根据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并总结归纳。

  国民政府尽管在整顿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重大措施,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洋政府后期经济发展停滞的状况,但是,也存在严重的问题,由其阶级属性——

  买办阶级、官僚资本主义所决定。同时处于特定时代背景之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社会中,在列强的夹缝中求生存,难有作为。主要表现在:其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的发展和膨胀,影响和遏制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其二,没有改变外国资本控制

  中国经济的局面;其三,国民政府出台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虽然很多,但很多措施并没

  有落到实处。

  有进步意义。如强调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为实现“民权”奠定了基础;

  币制改革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生”,*备战(为抗战提供物

  质基础);改订新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国自主地位,实现“民族”主义,社会

  思想文化进步,国家向现代化迈进等等。

  有反动性质。如强调镇压共产党,造成国内政治分裂,破坏民主;币制改革后滥

  发纸币,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发展;修改新约效果有限,南京政府后来成为列强新

  的代言人;镇压工农运动、敌视共产党、与苏联绝交,完全背弃了国民党一大和三大

  政策的精神等等。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就像《时代》周刊封面上的蒋介石一样,既精锐,又好像有点奸诈,或许蒋介石和他所领导南京国民政府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我们姑

  且不论他是好是坏,几年后的《时代》周刊封面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中国人,令人

  惊讶的巧合,这一次也没有选用照片,只是肖像下的注释却非常的醒目RedChinas

  Mao”。

  [资料附录]

  1927年4月4日,1949年3月,毛泽东第一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

  蒋介石第一次成为

  《时代》封面人物。

  【材料】:据国民党有关机构1931年对江苏无锡的调查,该地区104个村长,91.3%为地主,7.7%为富农。

  【材料】: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通货紧缩,物价下跌,商业萧条,金融恐慌,工厂倒闭,失业增加,因此,到1935年,银本位制已经无法维持。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另一重要原因11

  是30年代国际政局的变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野心昭然若揭,大举侵华只是早晚的事情。虽然蒋介石政府强调“攘外必先安内”,将重点放在剿灭红军上,但对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之势也不能不有所准备。一旦双方开战,能否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调集全国的资金与物资,能否经受住长期的战争损耗是极为关键的。而法币改革则有利于从财政上提高政府的运作实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调整和转变。

  【材料】:帝国主义各国在华投资表

  191442854034050年份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美国投资额美国投资比重4.48.28100元法币在不同年份的购买力:

  191419301936193034874028570193622557099100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

  徐州会议

  中山舰事件

  193719381939194319451948======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使中国人民生活艰难,民族工业难以发展。大米0.00000000185两[板书设计]

  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当我被上帝造出来时,上帝问我想在人间当一个怎样的人,我不假思索的说,南政治独裁我要做一个伟大的世人皆知的人。于是,我降临在了人间。

  京国国民宁民政东我出生在一个官僚知识分子之家,父亲在朝中做官,精读诗书,母亲知书答北汉府革北币制改革伐形合命易战式流失礼,温柔体贴,父母给我去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李清照。

  帜上争败统一改订新约全国汪精卫“七一五”政变掌握武汉国民政府12

  小时侯,受父母影响的我饱读诗书,聪明伶俐,在朝中享有“神童”的称号。小时候的我天真活泼,才思敏捷,小河畔,花丛边撒满了我的诗我的笑,无可置疑,小时侯的我快乐无虑。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青春的我如同一只小鸟,自由自在,没有约束,少女纯净的心灵常在朝阳小,流水也被自然洗礼,纤细的手指拈一束花,轻抛入水,随波荡漾,发髻上沾着晶莹的露水,双脚任水流轻抚。身影轻飘而过,留下一阵清风。

  可是晚年的我却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家庭的衰败,社会的改变,消磨着我那柔弱的心。我几乎对生活绝望,每天在痛苦中消磨时光,一切都好象是灰暗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千古叠词句就是我当时心情的写照。

  最后,香消玉殒,我在痛苦和哀怨中凄凉的死去。

  在天堂里,我又见到了上帝。上帝问我过的怎么样,我摇摇头又点点头,我的一生有欢乐也有坎坷,有笑声也有泪水,有鼎盛也有衰落。我始终无法客观的评价我的一生。我原以为做一个着名的人,一生应该是被欢乐荣誉所包围,可我发现我错了。于是在下一轮回中,我选择做一个平凡的人。

  我来到人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既不着名也不出众,但我拥有一切的幸福:我有温馨的家,我有可亲可爱的同学和老师,我每天平凡而快乐的活着,这就够了。

  13

  天儿蓝蓝风儿轻轻,暖和的春风带着春的气息吹进明亮的教室,我坐在教室的窗前,望着我拥有的一切,我甜甜的笑了。我拿起手中的笔,不禁想起曾经作诗的李清照,我虽然没有横溢的才华,但我还是拿起手中的笔,用最朴实的语言,写下了一时的感受:

  人生并不总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阅读自己的人生,体会其中无尽的快乐和与众不同。

  “富不读书富不久,穷不读书终究穷。”为什么从古到今都那么看重有学识之人?那是因为有学识之人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那时因为读书能给人带来快乐。

  自从看了《丑小鸭》这篇童话之后,我变了,变得开朗起来,变得乐意同别人交往,变得自信了……因为我知道:即使现在我是只“丑小鸭”,但只要有自信,总有一天我会变成“白天鹅”的,而且会是一只世界上最美丽的“白天鹅”……

  我读完了这篇美丽的童话故事,深深被丑小鸭的自信和乐观所折服,并把故事讲给了外婆听,外婆也对童话带给我们的深刻道理而惊讶不已。还吵着闹着多看几本名着。于是我给外婆又买了几本名着故事,她起先自己读,读到不认识的字我就告诉她,如果这一面生字较多,我就读给她听整个一面。渐渐的,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也提高了不少,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一个人读书的乐趣远不及两个人读的乐趣大,而两个人读书的乐趣远不及全家一起读的乐趣大。于是,我便发展“业务”带动全家一起读书……现在,每每遇到好书大家也不分男女老少都一拥而上,争先恐后“抢书”,当我说起我最小应该让我的时候,却没有人搭理我。最后14

  还把书给撕坏了,我生气地哭了,妈妈一边安慰我一边对外婆说:“孩子小,应该让着点。”外婆却不服气的说:“我这一把年纪的了,怎么没人让我呀?”大家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肯相让……读书让我明白了善恶美丑、悲欢离合,读一本好书,犹如同智者谈心、谈理想,教你辨别善恶,教你弘扬正义。读一本好书,如品一杯香茶,余香缭绕。读一本好书,能使人心灵得到净化。书是我的老师,把知识传递给了我;书是我的伙伴,跟我诉说心里话;书是一把钥匙,给我敞开了知识的大门;书更是一艘不会沉的船,引领我航行在人生的长河中。其实读书的真真乐趣也就在于此处,不是一个人闷头苦读书;也不是读到好处不与他人分享,独自品位;更不是一个人如痴如醉地沉浸在书的海洋中不能自拔。而是懂得与朋友,家人一起分享其中的乐趣。这才是读书真正之乐趣呢!这所有的一切,不正是我从书中受到的教益吗?

  我阅读,故我美丽;我思考,故我存在。我从内心深处真切地感到:我从读书中受到了教益。当看见有些同学宁可买玩具亦不肯买书时,我便想到培根所说的话:“世界上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许许多多的作家、伟人都十分喜欢看书,例如毛泽东**,他半边床上都是书,一读起书来便进入忘我的境界。

  书是我生活中的好朋友,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航标,读书,读好书,是我无怨无悔的追求。

  15

篇六: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tle>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百度文库

  【学生自学】:结合材料,阅读教科书第109页,第4段,了解“法币改革”政策实

  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4.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改订新约运动

  【材料十五】: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的新民族主义。

  【材料十六】:1928年6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新任外交部长王正廷再次发表修改不

  平等条约宣言。宣言称:“中国80余年间,备受不平等条约之束缚……应进一步而遵

  正当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国民政府深信新约重订以后,中外邦交之亲睦,人民

  友感之增进,国际贸易交通之发展,外侨生命财产之保障,必更有加而无已。”

  【问题五】:列举中国近代以来所遭遇的不平等待遇。

  割地赔款、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租界和租借地、门户开放……

  【问题六】:国民政府改订新约的目的何在?用什么方式?

  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重塑政府威信,制造对外“自主”形象,摆脱不

  平等条约的束缚,重建中外关系,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谓“改订新约”,主要集中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

  方式:和平外交途径。

  【材料十七】:只要日本不放弃协定关税权,其它国家实际上仍可获享这一利益……

  (一)关税自主

  经过近一年的漫长谈判,到1930年5月……日本宣布放弃协定关税权。不久,南京

  政府便首次自主地修订颁布了《海关进口新税则》。但直到1933年,南京政府才基本

  实现关税自主,而中国海关的绝大多数重要职位仍为外国人把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网:《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

  【材料十八】:伴随着改订新约运动的开展,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收入的改变

  1929年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

  300002500020000关税总收入(万元)275541791451%41%21%20%40%60%1928年1500010000500016971913年1928年1929年1913年0%0摘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网站:《中国财政现代化模式的历程—民国时期(1912-1937)财税改革问题对话》

  【问题七】:修约过程是否顺利?效果如何?

  不顺利。收回关税主权,增加了国家收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未得到完全关

  税自主。

  (二)废除领事裁判权

  【材料十九】:12月28日,国民政府遂公布撤废领事裁判权特令。这一举措对美英法

  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他们均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于是,在国民政府的特令发布仅仅两天后,外交部又发表了一个关于废除领事裁

  判权的宣言,在这一问题上作了明显的退让……

  尽管国民政府作出试探之后又在各国的反对面前作了退让,但……进入1930年

  后,有关改组租界法院问题的交涉首先取得了进展……但仍保留了不少有损中国司法

  主权的内容……但司法主权问题仍未获彻底解决。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网《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

  【问题八】:最终效果如何?

  名义上取消领事裁判权,但没有实际执行。

  【小结】:南京京国民政府开展的改订新约运动,恢复了一些中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减少了列强各国在中国长期享受的特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从而在

  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积

  极作用”又是有限度、不彻底的,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5.正确评价国民政府既镇压革命、又改革内政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举措

  【图片十】:蒋宋结婚照、买办资本家虞洽卿、上海“闻人”杜月笙

  (“中美合作”)

  (江浙财团代表)

  (地方反动势力)

  【图片十一】:1931年上海四所大学英语比赛冠亚军获得者合影

  1930年

  1931年

  【材料二十】:民国社会经济

  煤产量

  2537.6万吨

  2603.7万吨

  2723.6万吨

  2683万吨

  2836万吨

  3272万吨

  33580万吨

  3934万吨

  生铁产量

  43.3万吨

  47.3万吨

  47.8万吨

  铁路

  207公里/年

  207公里/年

  207公里/年

  207公里/年

  207公里/年

  207公里/年

  207公里/年

  1353公里/年

  轮船

  1294艘

  4391艘

  1931年上海四所大学英语比赛前四名皆女生。图中坐者为冠军梁培树,站者为亚军王保敏,两人同为复旦大学学生。(社会思想文化进步)

  1929年

  1932年

  1933年

  1935年

  1936年

  1934年

  摘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4辑,三联书店,1961年,第924、746-748页。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第415页。

  【材料二十一】:1937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管理者简玉阶找宋子文借钱,后者掠走了南洋27%的股份,成为公司的董事长。自1905年创立后,简氏家族第一次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这一年的4月,宋子文“受邀”出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董事长,这是他接管众多知名本土企业的杰作之一。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材料二十二】:

  1935年到1937年,国民党进行改革确实也在着力,因为知道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包括币制改革也是备战,但你不能一味地靠这一种办法。从1937年打仗到1938年、1939年,物价显著上涨,结果通货膨胀,导致整个经济崩溃,最后连吃饭都很困难了。真正的转折是在抗战时期。

  ——《上学记》,何兆武口述、文靖撰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思考讨论】如何正确评价国民政府既镇压革命,又改革内政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的)

  举措?(根据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并总结归纳。

  国民政府尽管在整顿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重大措施,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洋政府后期经济发展停滞的状况,但是,也存在严重的问题,由其阶级属性——

  买办阶级、官僚资本主义所决定。同时处于特定时代背景之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社会中,在列强的夹缝中求生存,难有作为。主要表现在:其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的发展和膨胀,影响和遏制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其二,没有改变外国资本控制

  中国经济的局面;其三,国民政府出台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虽然很多,但很多措施并没

  有落到实处。

  有进步意义。如强调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为实现“民权”奠定了基础;

  币制改革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生”,*备战(为抗战提供物

  质基础);改订新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国自主地位,实现“民族”主义,社会

  思想文化进步,国家向现代化迈进等等。

  有反动性质。如强调镇压共产党,造成国内政治分裂,破坏民主;币制改革后滥

  发纸币,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发展;修改新约效果有限,南京政府后来成为列强新

  的代言人;镇压工农运动、敌视共产党、与苏联绝交,完全背弃了国民党一大和三大

  政策的精神等等。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就像《时代》周刊封面上的蒋介石一样,既精锐,又好像有点奸诈,或许蒋介石和他所领导南京国民政府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我们姑

  且不论他是好是坏,几年后的《时代》周刊封面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中国人,令人

  惊讶的巧合,这一次也没有选用照片,只是肖像下的注释却非常的醒目RedChinas

  Mao”。

  [资料附录]

  1927年4月4日,1949年3月,毛泽东第一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

  蒋介石第一次成为

  《时代》封面人物。

  【材料】:据国民党有关机构1931年对江苏无锡的调查,该地区104个村长,91.3%为地主,7.7%为富农。

  【材料】: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通货紧缩,物价下跌,商业萧条,金融恐慌,工厂倒闭,失业增加,因此,到1935年,银本位制已经无法维持。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另一重要原因11

  是30年代国际政局的变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野心昭然若揭,大举侵华只是早晚的事情。虽然蒋介石政府强调“攘外必先安内”,将重点放在剿灭红军上,但对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之势也不能不有所准备。一旦双方开战,能否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调集全国的资金与物资,能否经受住长期的战争损耗是极为关键的。而法币改革则有利于从财政上提高政府的运作实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调整和转变。

  【材料】:帝国主义各国在华投资表

  191442854034050年份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美国投资额美国投资比重4.48.28100元法币在不同年份的购买力:

  191419301936193034874028570193622557099100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

  徐州会议

  中山舰事件

  193719381939194319451948======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使中国人民生活艰难,民族工业难以发展。大米0.00000000185两[板书设计]

  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当我被上帝造出来时,上帝问我想在人间当一个怎样的人,我不假思索的说,南政治独裁我要做一个伟大的世人皆知的人。于是,我降临在了人间。

  京国国民宁民政东我出生在一个官僚知识分子之家,父亲在朝中做官,精读诗书,母亲知书答北汉府革北币制改革伐形合命易战式流失礼,温柔体贴,父母给我去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李清照。

  帜上争败统一改订新约全国汪精卫“七一五”政变掌握武汉国民政府12

  小时侯,受父母影响的我饱读诗书,聪明伶俐,在朝中享有“神童”的称号。小时候的我天真活泼,才思敏捷,小河畔,花丛边撒满了我的诗我的笑,无可置疑,小时侯的我快乐无虑。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青春的我如同一只小鸟,自由自在,没有约束,少女纯净的心灵常在朝阳小,流水也被自然洗礼,纤细的手指拈一束花,轻抛入水,随波荡漾,发髻上沾着晶莹的露水,双脚任水流轻抚。身影轻飘而过,留下一阵清风。

  可是晚年的我却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家庭的衰败,社会的改变,消磨着我那柔弱的心。我几乎对生活绝望,每天在痛苦中消磨时光,一切都好象是灰暗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千古叠词句就是我当时心情的写照。

  最后,香消玉殒,我在痛苦和哀怨中凄凉的死去。

  在天堂里,我又见到了上帝。上帝问我过的怎么样,我摇摇头又点点头,我的一生有欢乐也有坎坷,有笑声也有泪水,有鼎盛也有衰落。我始终无法客观的评价我的一生。我原以为做一个着名的人,一生应该是被欢乐荣誉所包围,可我发现我错了。于是在下一轮回中,我选择做一个平凡的人。

  我来到人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既不着名也不出众,但我拥有一切的幸福:我有温馨的家,我有可亲可爱的同学和老师,我每天平凡而快乐的活着,这就够了。

  13

  天儿蓝蓝风儿轻轻,暖和的春风带着春的气息吹进明亮的教室,我坐在教室的窗前,望着我拥有的一切,我甜甜的笑了。我拿起手中的笔,不禁想起曾经作诗的李清照,我虽然没有横溢的才华,但我还是拿起手中的笔,用最朴实的语言,写下了一时的感受:

  人生并不总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阅读自己的人生,体会其中无尽的快乐和与众不同。

  “富不读书富不久,穷不读书终究穷。”为什么从古到今都那么看重有学识之人?那是因为有学识之人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那时因为读书能给人带来快乐。

  自从看了《丑小鸭》这篇童话之后,我变了,变得开朗起来,变得乐意同别人交往,变得自信了……因为我知道:即使现在我是只“丑小鸭”,但只要有自信,总有一天我会变成“白天鹅”的,而且会是一只世界上最美丽的“白天鹅”……

  我读完了这篇美丽的童话故事,深深被丑小鸭的自信和乐观所折服,并把故事讲给了外婆听,外婆也对童话带给我们的深刻道理而惊讶不已。还吵着闹着多看几本名着。于是我给外婆又买了几本名着故事,她起先自己读,读到不认识的字我就告诉她,如果这一面生字较多,我就读给她听整个一面。渐渐的,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也提高了不少,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一个人读书的乐趣远不及两个人读的乐趣大,而两个人读书的乐趣远不及全家一起读的乐趣大。于是,我便发展“业务”带动全家一起读书……现在,每每遇到好书大家也不分男女老少都一拥而上,争先恐后“抢书”,当我说起我最小应该让我的时候,却没有人搭理我。最后14

  还把书给撕坏了,我生气地哭了,妈妈一边安慰我一边对外婆说:“孩子小,应该让着点。”外婆却不服气的说:“我这一把年纪的了,怎么没人让我呀?”大家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肯相让……读书让我明白了善恶美丑、悲欢离合,读一本好书,犹如同智者谈心、谈理想,教你辨别善恶,教你弘扬正义。读一本好书,如品一杯香茶,余香缭绕。读一本好书,能使人心灵得到净化。书是我的老师,把知识传递给了我;书是我的伙伴,跟我诉说心里话;书是一把钥匙,给我敞开了知识的大门;书更是一艘不会沉的船,引领我航行在人生的长河中。其实读书的真真乐趣也就在于此处,不是一个人闷头苦读书;也不是读到好处不与他人分享,独自品位;更不是一个人如痴如醉地沉浸在书的海洋中不能自拔。而是懂得与朋友,家人一起分享其中的乐趣。这才是读书真正之乐趣呢!这所有的一切,不正是我从书中受到的教益吗?

  我阅读,故我美丽;我思考,故我存在。我从内心深处真切地感到:我从读书中受到了教益。当看见有些同学宁可买玩具亦不肯买书时,我便想到培根所说的话:“世界上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许许多多的作家、伟人都十分喜欢看书,例如毛泽东**,他半边床上都是书,一读起书来便进入忘我的境界。

  书是我生活中的好朋友,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航标,读书,读好书,是我无怨无悔的追求。

  15

篇七: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tle>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和对内对外政策.doc-百度文库

  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和对内对外政策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的反革命政权,是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的统治,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作为新军阀统治的特点是:他们利用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作为幌子,在“革命”词句掩盖下,实行反革命独裁统治。表现在对内政策方面,南京政权建立后发布的第一号命令就是实行“清党”,明令通缉共产党领导人、工农运动领袖、国民党左派人士等共197人,这说明这个政权从成立之日起就与人民为敌。表现在对外政策方面,则是口头反帝,实际卖国。蒋介石曾密令将“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改为“和平奋斗救中国”,又把废除不平等条约解释为同帝国主义“协商而废除”,竭力向帝国主义列强讨好。

篇八: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tle>中国近现当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1861至今)-百度文库

  ..

  .

  .

  ..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总结

  一、中国近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①清政府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②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发布“告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可见,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③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前期重点是袁世凯政府,他出卖盐税,承认.

  学习帮手

  .

  ..

  .

  .

  ..外蒙“自治”,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参加西姆拉会议等;后期是段祺瑞政府,他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④蒋介石政府以对外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和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修改新约运动”。面对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抗战胜利后,为了求得美帝国主义帮助打内战,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

  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近代史上的屈辱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同各国广泛建立外交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进入一个崭新时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实行对外开放。以“一国两制”方针,顺利地解决了港澳问题。我国的国际地位正不断提高。

  二、中国现代外交政策有那些?

  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新中国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昭示着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

  学习帮手

  .

  ..

  .

  .

  ..破。

  ③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对外政策上也作了重大调整。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实行“无敌国外交”的策略,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同时,力争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中国当代的外交政策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以敏锐目光洞察国际风云,科学分析世界发展潮流,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重要判断。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调整了"一条线"外交政策,推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日趋完善。邓小平外交思想顺应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对於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对外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②

  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形势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形势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虽然国际形势异常严峻,充满着战争的危险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工作的重点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对国际形势的估量却还是老看法。对此,1980年前后,时任中联部副部长的李一氓和宦乡向中央提出不同意见。李一氓主持撰写的报告提出,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战争不但有可能避免,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打不起来。据李一氓转告,政治局专门讨论了中联部上报的《讨论稿》,并请他列席。在谈到战和问题时,大家还一时转不过弯来。邓小平就说,你这个李一氓呵,帝国主义还存在,战争怎麽能避免?但是这个问题终究引起了领导的重视和思考。参见何方《李一氓和宦乡建言外交政策》,载《中国新.

  学习帮手

  .

  ..

  .

  .

  ..闻周刊》2006年7月10日。

  ②但是仍有不同以往的变化,如美苏争霸转入殭持,对外开放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明显加深。特别是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发生有利於我们的变化,为中国外交带来更大的回旋余地。第一,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势头得以维系。中美关系因为里根政府对台出售军火出现一些波动,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简称《八·一七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中美关系的基本框架得以确立。第二,美国对苏联推行全球性进攻战略。苏联入侵阿富汗,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应。里根政府上台之后,提出"重振国威、扩军备战",志在从苏联手中夺回世界霸主的地位。第三,原先处於尖锐对抗的中苏关系开始酝酿某种积极变化。

  ③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的讲话传递了改善中苏关系的信息,立即引起中国领导人的关注。邓小平指示外交部,迅速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做出反应,中苏关系缓和由此发轫。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前,中苏双方已内部商定,由两国副部长级的政府特使就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举行政治磋商。(钱其琛:《外交十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国际形势的上述变化引起了邓小平的高度重视,并在1982-1983年间为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新战略。

  ④

  90年代,我国在多边外交领域日趋活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是中国在多边外交活动中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冷战结束后,面对西方国家在多边外交领域以种种借口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的做法,中国始终坚持尊重国家主权和独立、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平等互利等原则,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密切合作、相互支持、对国际.

  学习帮手

  .

  ..

  .

  .

  ..关系中的各种霸道行径进行了有效的抵制和斗争。对于联合国等组织旨在促进南北对话、加强南南合作的一系列有益工作,中国都给予支持并积极参加。中国同77国集团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合作关系,并作为观察员参加了不结盟运动。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当代国际关系的重大议题。冷战结束后,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中国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应成为国际新秩序的政治基础。中国高度重视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认真履行有关职责,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推动重大地区冲突的公正、合理解决,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中国还广泛参加了联合国各专门机构的工作,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各项活动,促进国际合作。

  20世纪90年代,我国多边外交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进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15年里,我国“复关”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始终是在党中央领导下进行的。经过不断努力和艰难谈判,中国最终同有关各方达成了协议。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

  20世纪90年代,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发起和参加了一系列地区多边组织。中国明确表示支持在平等参与、协商一致、求同存异、秩序渐进的基础上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地区对话与合作,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建立多边信任措施,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2001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举办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也是“9·11”事件.

  学习帮手

  .

  ..

  .

  .

  ..后最大规模的世界领导人会议。这次会议的成功举行对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经过十几年的外交努力,我国已基本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工作格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这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构筑面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格局时,我们既要考虑到同大国和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也应考虑同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既重视发展与各国的双边关系,也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⑤当今,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

  学习帮手

  .

篇九: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tle>中国近代现代史外交专题-百度文库

  ▁▂▃▄▅▆▇█▉▊▋▌精诚凝聚=^_^=成就梦想

  ▁▂▃▄▅▆▇█▉▊▋▌

  中国近现代外交专题

  〖主题知识概要〗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主要包括中国中央政府对外交涉过程及相互关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复习中可以抓住五个重点:

  一、清政府和西方列强关系的变化

  1.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盲目排外,虚骄自大。

  2.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虽然战败,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但并未放弃抵抗。林则徐等人开始放弃“夜郎自大”的观念,但统治者大都顽固坚持“天朝上国”那套。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关系有了较大的变化。(1)通过辛酉政变,那拉氏、奕訢等掌握清政权。通过战争使他们认识到,西方列强不是心腹之患,于是决定向英法“借师助剿”,标志着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2)过去视西方科技为“奇技淫巧”,这时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开始了洋务运动。(3)过去不许外国使节进驻北京,《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处理外交事务,标志着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4.1911年《辛丑条约》签订,慈禧太后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至此,清政府由过去的盲目排外,变为彻底的投降,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孙中山的外交思想。

  1.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发布“告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2.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可见,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三、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

  辛亥革命后,列强帮助袁世凯夺取革命的果实。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权后,为了争取各国支持其称帝,不惜大量出卖国家权利:他出卖盐税,承认外蒙“自治”,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参加西姆拉会议等。

  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失去了控制中国的工具,于是各自寻找自己的代理人,扶植军阀派系;中国的各派军阀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也纷纷选择帝国主义国家作靠山,导致了中国军阀割据的局面。

  四、蒋介石政府以对外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

  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和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修改新约运动”。

  2.面对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

  3.抗战胜利后,为了求得美帝国主义帮助打内战,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

  五、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近代史上的屈辱外交。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国际地位逐步提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1.第一时期(50年代上半期)。形势:(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2)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中国采取外交孤立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威胁)。

  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

  ▄

  ▅

  ▆

  ▇

  █

  █

  ■

  ▓点亮心灯~~~///(^v^)\\\~~~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_^=成就梦想

  ▁▂▃▄▅▆▇█▉▊▋▌

  外交活动:(1)建国后的一年中,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地位参加。(4)参加亚非会议。

  第二时期(50年代中期———60年代)

  形势:(1)中美关系继续恶化。利用台湾搞“两个中国”;发动侵**争。(2)中苏关系恶化。1960年召回全部在华专家;撕毁协议;增兵中苏、中蒙边境。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许多国家独立;第三世界兴起。

  方针:“一大片”、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活动:同柬埔寨、老挝、古巴建交。

  第三时期(70年代)

  形势:(1)中国国际地位提高。(2)美国改变对华政策(原因: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主题规律认识

  〗

  1、中美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

  (1)50年代,美国确立和推行对华全面遏制政策,外交上不承认新中国,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2)60年代中美关系再次降到最低点。美国惊恐于中国实力的增长和国际威望的提高,掀起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并开始插足越南战争。因美国不断扩大战争,中美再次兵戎相见。越南战争美国战败。

  (3)70年代两国关系逐步正常化。美国因在越南战争中失利,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在苏美争霸中又处于守势,美国主动和中国改善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美国同意在对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的三原则,签订《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初,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4)80、90年代,中美摩擦不断,美国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制造麻烦。特别恶劣的是1999年5月8日悍然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共和国大使馆,引起我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中美不断摩擦的原因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所致。

  2、中日关系

  近代中日关系以日本侵华为主要特征。日本侵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发动参加对华战争: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1894-1895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4-1905年日、俄在中国东北的战争,实质上也属于侵华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逐步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侵华过程中对中国和平居民进行野蛮的大屠杀,如旅顺大屠杀、济南大屠杀、南京大屠杀。

  (2)同中国反动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多项权益:先后同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善后借款合同》、《二十一条》、《九国公约》、《淞沪停战协定》、《何梅协定》等。

  (3)支持反动势力,扶植在华代理人:支持袁世凯,支持晋系军阀阎锡山,奉系军阀张作霖,皖系军阀段祺瑞,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支持汪精卫建立伪国民政府。推行“以华治华”的政策。

  ▃

  ▄

  ▅

  ▆

  ▇

  █

  █

  ■

  ▓点亮心灯~~~///(^v^)\\\~~~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_^=成就梦想

  ▁▂▃▄▅▆▇█▉▊▋▌

  (4)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革命:参与绞杀义和团,破坏辛亥革命,与清政府签署出售武器的合同,鼓动段祺瑞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28年阻止国民政府北伐,制造“济南惨案”。

  (5)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处于冷战对抗状态。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协定,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专题能力演练〗

  一、选择题

  1、(2000年全国卷)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

  2、(2001年江西卷)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在于

  A.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重要思想

  B.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逐步缓和

  D.中日邦交正常化

  3、(2001年广东、河南卷)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是①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④中苏关系开始正常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依旧坚持“闭关锁国”的传统政策,其根本原因在于:

  A.抵御外侵的必要性B.儒家思想的保守性

  C.皇帝大臣的愚味盲目性D.封建经济的自给自足性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对西方列强的态度是:

  A.由闭关自守到全境开放B.由疑忌到依赖

  C.由盲目排外到全面学习D.由全力抵抗到屈膝投降

  6、帝国主义各国支持袁世凯称帝和反对其称帝都是为了:

  A.促进中国参加“一战”B.维护在华既得利益

  C.加紧瓜分中国领土D.谋求缓和各国矛盾

  7、德国同沙俄、法国一起干涉还辽,充分表明

  A.德依法三国是同盟国B.列强在一定强度上维护中国主权独立

  C.帝国主义之间既矛盾又勾结D.日本已暂时独霸中国

  8、列强强迫清政府同意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主要目的是

  A.协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促使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C.直接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

  D.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9、在20世纪90年代,被列为对外开放区的是

  A.长江三角洲

  B.上海浦东

  C.闽南三角区D.珠江三角洲

  10.中国近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地处最南端的是

  A.琼州B.广州C.汕头D.淡水

  11、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依旧坚持"闭关锁国"的传统政策,其根本原因在于

  A.抵御外侵的必要性B.儒家思想的保守性

  C.皇帝大臣的愚味盲目性D.封建经济的自给自足性

  ▃

  ▄

  ▅

  ▆

  ▇

  █

  █

  ■

  ▓点亮心灯~~~///(^v^)\\\~~~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_^=成就梦想

  ▁▂▃▄▅▆▇█▉▊▋▌

  12、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时,清朝对外通商口岸开放最多的省份是

  A.福建B.广东C.江苏D.浙江

  13、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

  “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实际上

  A.假作公允以欺骗舆论B.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C.被迫对中国做有限的让步D.维护英国人控制下的海关的权威

  14、《二十一条》的签定被认为是中国人民的“五九国耻”,主要是因为

  A.北洋军阀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的工具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C.条约把中国变为日本的独占殖民地

  D.条约导致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丑剧

  15、(97上海高考)下列城市,按其在近代历史上开放为商埠的时间先后排列应是①南京②厦门③天津④杭州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16、(96上海高考)在近代史上,曾经割占中国领土的国家是①俄国②法国③英国④日本⑤美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⑤

  17、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对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态度是

  A.概不承认B.全部承认C.重订新约D.部分承认

  18、国民大革命期间,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的方式有

  ①阻挠“东北易帜”②武装干涉

  ③扶植代理人

  ④分化统一战线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

  近现代中国外交走过了一段曲折漫长的过程,随着国力的强盛,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外交战线取得辉煌成就。据相关知识回答26—30题:

  19、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根本不同在于

  A.国力强盛、地位提高B.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合作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

  20、近现代中国第一次以大国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1943年开罗会议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D.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1、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派军队参战主要是因为

  A.美军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

  B.为了打破美国军事封锁和包围

  C.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密切相关

  D.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22、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

  A.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B.只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C.发展与邻近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D.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23、建国以后在外交政策和理论方面,由周恩来首先对外阐述的是①新中国的建交原则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求同存异"的方针④三个世界的理论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②④

  ▃

  ▄

  ▅

  ▆

  ▇

  █

  █

  ■

  ▓点亮心灯~~~///(^v^)\\\~~~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_^=成就梦想

  ▁▂▃▄▅▆▇█▉▊▋▌

  24、为了阻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帝国主义制造的惨案有①万县惨案②一·三惨案③五卅惨案

  ④济南惨案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5、中国近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定不平等条约,西方国家取得的权益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危害最大的是

  A.开埠通商

  B.协定关税

  C.割占领土

  D.赔偿银两

  26、下列包括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三项内容的不平等条约有①《南京条约》②《北京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7、首先破坏了中国国防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是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美望厦条约》

  C.《中日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8、外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之前就已在华取得的侵略权益有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建教堂和传教的权利③在中国修筑铁路④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29、帝国主义破坏辛亥革命的方式有①军事威胁②经济封锁③外交孤立④扶植新的代理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0、武昌起义爆发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的决定性因素是A.列强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门户开放”政策的制约

  C.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是以应付局面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

  方都反对任何其它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

  的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

  ——1972年2月在上海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美双方一

  致同意)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

  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

  ——1979年1月1日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三: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的前途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和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协会……去

  ——1979年4月卡特签署的《与台湾关系法》

  ①根据材料一、二,第二个公报比第一个公报在内容上有何重要发展?两个公报的意义何在?▃

  ▄

  ▅

  ▆

  ▇

  █

  █

  ■

  ▓点亮心灯~~~///(^v^)\\\~~~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_^=成就梦想

  ▁▂▃▄▅▆▇█▉▊▋▌

  ②根据材料一、二、三,美国两党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立场是否一致?

  ③根据材料三,说明这三个公报对发展中美两国关系的作用。

  ④据上述材料,说明我们为什么坚决反对美国与《与台湾关系法》。

  32、阅读以下材料:

  在1948年2月到1949年4月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共中央多次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凡属被国民党政府所承认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及其附属的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在人民共和国和这些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前,我们一概不予承认,只是把他们当作外国侨民待遇,但应予以切实保护。”……这些原则的核心,是实行“另起炉灶”的方针,即不承认国民党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与“另起炉灶”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与外国(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毛泽东]曾经生动地讲到必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他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把那些脏东西通通打扫一番,……再请客人进来。……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

  新中国在对外关系上,要实行“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战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作总结时说:我们与苏联应该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此点。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文章中,把“一边倒”的方针正式公诸于世。他说:“……中国人民不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即置身于美苏两国的对立之外)的幻想。”

  ▃

  ▄

  ▅

  ▆

  ▇

  █

  █

  ■

  ▓点亮心灯~~~///(^v^)\\\~~~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_^=成就梦想

  ▁▂▃▄▅▆▇█▉▊▋▌

  ——摘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概括指出建国初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方针,分析这些方针的必要性和局限性。

  33、概述19世纪60年代中外"和好"的表现并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指出19世纪70年代这一局面是如何打破的?分析被打破的原因?

  近现代外交专题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5ACADB

  6——10BCDBA

  11——15DABCC

  16——20BBBCA

  21——25CACDB

  26——30ABAAC

  31、①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由不应谋求地区霸权发展为不应在世界任何区谋求霸权。两个公报的发表标志中美间的敌对关系的结束,开始了中美关系

  正常化的新阶段;它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是有力的约

  ④材料四表明,《与台湾关系法》严重违背了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粗暴地干涉了中国的内政。该法是美国单方面制定的国内法,对中国没有约束力,而中美联合公报是以国际关系和

  两国关系准则为依据的。

  32、方针:不承认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旧的外交关系;不急于同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倒向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政策。

  必要性:清除帝国主义的影响,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局限性:不利于对外开放和发展经济。

  33、和好:①列强在其侵略手段方面采取较为温和的政治和经济侵略方式,未发生激烈的对抗;列强极力扶植和保护清政府统治,并帮助其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也开始调整政策,放弃闭关自守的政策,适应列强需要,进行了一些有限的开放。

  ②原因:是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采取的措施,列强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系列条约其要求暂时得到满足,因而必须帮助清政府稳定秩序才能实现其权益;经过对外战争和对内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清政府认识到只有得到列强支持才能稳定统治,进行自救。

  打破:①19世纪70年代列强开始侵略中国边疆,导致边疆新危机发生;清政府开始筹划海防,谋求自保。

  ②原因: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及其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西方列强之间力量开始调整,因而力求打破旧格局,谋求在华利益和优势;清政府在新的形势面前,谋求自保因而进行应对。

  ▃

  ▄

  ▅

  ▆

  ▇

  █

  █

  ■

  ▓点亮心灯~~~///(^v^)\\\~~~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_^=成就梦想

  ▁▂▃▄▅▆▇█▉▊▋▌

  ▃

  ▄

  ▅

  ▆

  ▇

  █

  █

  ■

  ▓点亮心灯~~~///(^v^)\\\~~~照亮人生

  ▃

  ▄

  ▅

  ▆

  ▇

  █

  █

  ■

  ▓

篇十: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tle>高中历史教材精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百度文库

  高中历史教材精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

  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改订新约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重大外交举措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过重要妨碍。

  南京国民政府什么原因要发动改订新约运动呢?首先1928年北伐打败了奉系军阀,差不多上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南京国民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地位大大加强,从而为发起改订新约运动预备了前提。其次一些要紧帝国主义国家对华政策发生了变化,为改订新约运动的进行提供了可能性。1926年底,英国政府表态,中国应有关税自主权。接着,美国国务卿表示情愿放弃在中国的关税操纵和治外法权等。第三,当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时候,帝国主义制造了万县惨案、九江惨案、“一·三”惨案、南京惨案、济南惨案,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南京国民政府为巩固统治,取得民心,决定进行改订新约运动,达到树立威望,扩大政治妨碍的目的。第四,这也是一个独立政府为争取国家主权的表现。蒋介石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革命有两个对象,一个是封建的制度,确实是国内军阀,一个确实是外交。国内军阀,从北京打下了之后,北伐总算告一段落”。“我们最后的革命能否成功,确实是全看我们第二个对象如何对付,确实是全看外交上的难关能否打破。那个目的能否达到就在不平等条约能否取消”。这段话表现了蒋介石作为中国政府首脑的自主意识,它直截了当妨碍了南京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至少能在国民中为蒋介石制造一个良好的领袖形象。

  1928年6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对外宣言》称:“今当统一告成之际,应进一步而遵正当手续,实行重订新约,以副完成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权之宗旨。”7月7日,外交部提出重订新约三原那么:〔一〕届满期者废除,另订新约;〔二〕未满期者以正当手续解除而重订之;〔三〕旧约已满期新约未定者,另订临时方法处理一切。同时宣布了改订新约的方法、步骤。此后,改订新约运动便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1928年7月,首先订立《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接着签订了《中德条约》。与挪威、荷兰、瑞典、英国、法国订立《关税条约》。与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西班牙订立《友好通商条约》。1930年,与日本订立新的关税条约,改订新约运动结束。改订新约运动中的要紧问题是关税和领事裁判权。订立新约的国家都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在与比、意、丹、葡、西等国订立的《友好通商条约》中均有如此的条款:“此缔约国人民,在彼缔约国领土内,应受彼缔约国法律及法院之管辖。”说明这些国家已同意取消领事裁判权。1929年4月27日,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就撤废领事裁判权问题照会英、法、美、荷、挪等国驻华公使,上述各国均未明确反对。1931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但实施日期一再后延。一直到抗日战争期间,不平等条约才得以废除。

  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看,改订新约运动具有积极作用。首先,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为非作歹,横行霸道,残酷剥削压迫中国人民。南京国民政府用不太长的时间,先后与十几个国家签订新约,尽管不能从全然上摆脱帝国主义的操纵但减少了他们在中国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到了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进步。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为配合国民政府颁布的《海关进口税税那么》〔1929年2月1日起实施〕,决定从1928年12月24日开始进行关税自主宣传周,在统一制定的标语中就有“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关税自主权”这顺应、升华了民众中的反帝情绪,强化了民族意识。再次,伴随着改订新约运动的开展关税收入大大增加,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要紧来源。1913年中国关税总收入为1697万元。1928年上升为17914万元,1929年为27554万元。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明显提高,1913年占21%、1928年达到41%,1929年那么为51%。所以,我们也应该看到,改订新约运动并没有从全然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远远没有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篇十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le>开题报告: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政策与外交活动浅析-百度文库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

  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政策与外交活动浅析

  姓

  名

  专

  业

  学

  号

  学

  院

  指导教师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研究现状:

  时值辛亥百年,社会各界对100年前革命先烈在中国进行的种种社会变革的讨论和学习又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2011年10月9日,*****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做出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以及其领导先烈们的伟大成就。

  南京临时政府作为辛亥革命的一个胜利果实,其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政策非常值得研究。当前的学术界对于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问题的讨论尚未见有专文出现,只在讨论孙中山及革命派的对外政策和少数民国外交史专著中有涉及,但语焉不详。因此本文拟将对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政策的相关问题做初步探讨。

  可行性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南京临时政府是辛亥革命后形式上统一了南北的中央政府,在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有着十分重要影响。临时政府时期的外交政策基本上奠定了整个中华民国时期的外交基调,研究这一时期的外交表现和背景对于整个中国近现代史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一个开放的现代国家要时刻与国际社会紧密联系,研究临时政府时期的外交政策对我们现在处理外交事务、树立国家形象、科学国家行为也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国际政治专业涉及到外交,历史,经济,法律,资料搜集等众多方面的学习,在着手本文的写作时,我将利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图书馆以及电子期刊等媒介提供的资料结合指导老师的帮助认真深入进行课题研究与探索。

  二、本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南京临时政府在决定其外交政策时所受的制约因素,这些外交政策造成怎么样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南京临时政府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表现。

  解决问题的思路:

  首先,明确南京临时政府的时间存在范畴以及其政治体制的具体内容,本文研究将结合多方资料,谨慎对待历史时间及性质的界定,为本文的研究内容确定时间背景。

  其次,南京临时政府在外交方面的政策产生的背景以及其展开的主要外交活动,本文将查阅大量档案资料以及外交相关人员的传记,既把握这一时期的主要外交风格又要从微观层面展现其具体表现。

  第三,分析南京临时政府实施“软弱”外交的原因,本文将从国内外,革命党人内外,政治经济等多种角度分析。

  第四,探讨这种外交政策对当时以及后来中华民国的影响。

  第五,简要评价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政策的历史意义、地位以及对现下我国外交事业的意义。

  三、论文纲要

  引文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历史界定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以及政府构成

  (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与后的中国

  二、软弱的外交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主要外交活动

  (二)中日外交:详细剖析临时政府的心态

  三、外有列强环列,国内混乱分裂——分析外交软弱的原因

  (一)财务危机

  (二)政治危机

  (三)军事危机

  (四)领袖人物

  四,对后来中华民国外交以及历史的影响

  五,评价与正确认识

  结语

  四、主要参考文献

  1、【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2、【美】李约翰,清帝逊位与列强(1908—1912),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3、孙中山全集

  第一卷、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4、石建国,辛亥革命与中国外交机构的近代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5,、郭剑波,南京临时政府“平和主义”外交论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6、朱皓,论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承认,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一期

  五、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六、教研室审核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注:开题报告应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撰写,在毕业论文(设计)开始二周内完成,交指导教师审阅,接受学校和学院抽查。

篇十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le>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国民党对内对外政策变化情况及变化因素-百度文库

  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国民党对内对外政策变化情况及变化因素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制造了民国以降,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直接出兵占领中国领土的先例。刚刚完成形式上统一的国民政府在建立伊始,就面临着外族入侵。中华民族的生存开始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机。为应对这空前的民族危机,国民党及其政府的对队内对外政策在“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而促成这些变化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下面我就针对此问题做一简单的探讨。

  一、国民党对外政策的转变

  (一、)对日政策的转变

  一直以来,我接触到的历史书对“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政策的描述就三个字“不抵抗”,对此我也深信不移,并没有更深的探究过,然而经过这一段时间对史实的了解,我个人认为只用“不抵抗”这三个字定性“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是有失偏颇的。“不抵抗政策”这一说法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既指军事上的不抵抗也指政治上的不抵抗,可事实并非如此。“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在军事上的确未能积极的抵抗日本侵略,以至东北迅速沦陷,说它奉行了“不抵抗政策”是有据可查的史实,在此我不再赘述。但在外交政治上国民党虽然对日政策不强硬,但至始至终并没有对日妥协,所以就不能说在政治上国民党也奉行了“不抵抗政策”。事实上,-1-

  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依赖国联,寄希望于“国际仲裁”,希望通过和平手段解决这一事件,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却不把国联放在眼里,所以“国际仲裁”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但国民政府毕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并没有一味的对日妥协,所以说它奉行了“不抵抗政策”是有失公允的。

  综合“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的史实,我认为国民党对日政策应该是:从军事上的不抵抗、治上的消极抵抗转变为对日本侵略者的全面抵抗。

  (二、)对国联及英美的政策转变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寄希望于国联的调停,可以说在政策上,国民党政府是依赖国联调停的。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致电国际联盟和非战公约个签字国,要求有关各方面对日军侵略东北之事“主持公道”。9月20日蒋介石在南京国民党大会上演讲,要求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里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次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民众书,申明对日政策:“政府现时即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由此可见,国民党政府在外交依赖国联,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此次事变。但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事件是不可能的。但日本的步步进逼和国内抗日呼声的不断高涨,国民党-2-

  政府见国联调停无望,便转而寻求英美等国的帮助,希望借英美等国对日施加压力,并对中国施以援手,而英美也因在华利益受到威胁也乐于帮助国民党政府。

  二、国民党对内政策的变化

  (一、)国民党对共产党政策的变化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政策并没有因此转变,还是坚决的实行剿灭政策,对外则宣称“攘外必先安内”。11月31日,蒋介石在顾维钧就任外交部长的宣誓仪式上为“安内攘外”政策辩解说:“安内攘外”政策辩解说:“攘攘外必先安内,统一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敌。故今日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统一不能为功。”随着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剧,国内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已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1936年发生西安事变彻底断送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国民党开始了与共产党的第二次合作。

  (二、)国民党对国内抗日爱国人士政策的转变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内群情激昂,爱国救亡运动此起彼伏,国民党政府坚持“安内攘外”政策,逮捕爱国人士、破坏学生运动,对爱国救亡运动采取了镇压政策。后经宋庆龄等一些民主人士斗争和共产党的努力,这一政策在西安事变之后发生。在国共两党西安谈判中中共要求国民党政府释放政治犯,并最后达成协议,至此国民党对国-3-

  内抗日爱国人士政策发生了转变,虽然并没有彻底改变,但至少不再进行公开的镇压。

  (三、)对国内经济、工业的调整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侵略威胁国民政府设立了“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又改组为“资源委员会”,着手进行国防重工业建设。随着资源委员会在内地的大规模重工业建设,中国工业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均发生了最大变化,即有战前的轻工业为主,向着轻重工业平衡发展转型,有民营工业为主,向着国营工业为主转型;由沿海地区为主向内地为主转型。国民政府对工业的调整,使得资源配置向着有利于国家的方向发展,加强理国家对工业的统制,使得国家的经济向着战士经济发展,增强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实力。

  三、促成国民党政策发生变化的因素

  (一、)日本的步步进逼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国民党政策发生转变最根本的因素,正是因为日本对中国的进犯,国民党迫于国内外的压力才对其政策进行了一些列的调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步步进逼,不顾国联的干涉,使得国民政府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事变的希望破灭,最终转向军事抵抗。若“九一?八”事变日本满足于既得利益,不再进逼,国民党政府肯定会一边与日本政府通过外交交涉,一边加紧对共产党的军事围剿,继续实行“攘外安内”政策,而不会转向于国产党合作。

  -4-

  (二、)西安事变的关键作用

  促成国民党政策转变的关键因素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最终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爆发是如此突然,甚至连日本也在震惊和茫然之下,对国民政府保持了短暂的平静时期。蒋介石回南京,宣布抗战,许多人欣喜地看到了全面抗日的希望。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了国共合作,致使国民党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三、)中共的努力

  1936年七八月间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决定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和反帝统一战线,使得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左”倾关门主义,转而寻求联蒋抗日,中共于1935年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愿意以“抗日救国”为准则,同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同胞联合抗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践行宣言,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最终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并与国民党第二次携手合作,共同抗日

  (四、)国际形势的变化

  -5-

  1933年1月希特勒在德国的掌权,对苏联形成了威胁,苏联的共产国际提出了“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口号,为此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1934年11月14日写信给中共中央,要求中共中央在抗日反蒋口号下,积极主动地联合统治阶级内部反日反蒋派别,改变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根本改变“左”倾关门主义,促使中共政策向联蒋抗日转变。

  1936年11月,日本与德国结盟,成为远东的战争策源地,更对美、英构成严重威胁。美、英于日本矛盾加剧,鼓舞理南京国民政府内部的亲英美派,他们重新燃起“联合美英,抵抗日本”的希望之火,自然也影响到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

  国际形势的变化对国共两党都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政策发生了转变,促进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以上四点是促成国民党政策发生转变的主要因素,当然,促成国民党政策转变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和舆论的压力、中间党派的努力、国民党内部的抗日进步人士的努力、蒋介石个人的因素等,这些还有待于我门做进一步的探究。

  -6-

篇十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le>论南京国民政府关税自主政策-百度文库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论南京国民政府关税自主政策

  作者:司马义?热西提

  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01期

  [摘

  要]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开始实行的关税自主政策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中,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关税自主措施,包括关税税率的修订以及海关行政权一定程度的收回。关税自主政策的施行在抵制经济侵略、保护中华民族利益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关键词]关税自主;南京国民政府;税率

  [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6)01-0144-03

  历经北伐战争,军阀混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除了巩固新生政权以外,面临严重的财政问题,因此,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而其中值得称道就是其通过外交手段,最终基本上收回了“关税自主权”。这一历史过程,通常被称为关税自主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一直有学者关注这一历史过程,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背景、实施过程以及影响方面,对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的关税自主政策进行整体分析。

  一、关税自主政策的背景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鸦片战争最终以《南京条约》而告一段落,在这个条约中,英国获得了与清政府“协定关税”的权利。换而言之,清政府制定的关税税率应同英国商量,一起制定。此后,美国、法国、德国等14个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并通过“利益均沾”原则,也取得了同样的权利。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列强早已对利润巨大的海关垂涎三尺了,他们通过各种卑鄙的手段获得海关方面的种种权力。1912年,革命虽然结束了清王朝统治的历史,但是中国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刚刚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继续承认清政府与列强之间所签订的条约,虽然曾做过一些努力,“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召开时中国的关税收入,据估计不过等于值百抽三”[1](P18)。但这一时期中华民国政府并没有掌握“关税自主权”。

  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时期,关税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清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都曾做过一系列努力,但由于修订关税需要同各国协定,并达成一致意见,因此很难实现。中华民国政府时期(此时是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财政问题突出,政府财政困难[2](P45)。全国田赋和货物税一年只有一亿两三千万元,许多税收被地方截留,盐税和关税管理权被外国控制,因此财政一半以上来自外债,尽管如此,中华民国政府(此时期是指北洋政府)仍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中国人民掀起的一次次爱国运动对列强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局面,迫使英美等国与北洋政府协定关税,然而关税主权仍然掌握在列强手中。

篇十四: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le>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百度文库

  第23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七宝中学

  龙敏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知道“四一二”政变

  、“东北易帜”等南京政府建立和统一的系列事件及相关影响。

  (2)理解和知道国民政府改革币制的原因、内容和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知道改订新约的内容和影响。

  (3)通过了解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方式、建立后的内政和外交,理解尽管南京政府在经济改革和外交上富有成效,但不能改变南京政府是中央集权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的本质,终究无法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图片、表格和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获得汲取信息并给予客观分析的能力;

  (2)学生初步掌握通过政府、经济、外交政策,考察政权性质的方法。

  (3)在对南京政府的评价过程中,学生掌握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生通过张学良“东北易帜”,产生中国人有爱国传统、爱国是民族希望的情感。

  (2)国民政府在内政外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重点与难点]1.重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内政外交。

  2.难点:南京政府的性质是中央集权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

  说明:

  南京政府的性质是通本课“南京政府的内政与外交”、通上一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与下一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的主线、同时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这一教材主线,因此是本课的灵魂。围绕这个核心,把重点放在历史史实“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内政外交”中,难点则是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学生能把握南京政府的性质。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

  依据地图:

  北京武汉南京

  叙述:国共第一次合作后中,国民革命军分三路北伐,北伐形势乐观。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随着1926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高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1927年3月,在南京,帝国主义直接出兵镇压革命。

  蒋介石害怕帝国主义的干涉会导致北伐的失败,同时为筹集资金,加紧同帝国主义、封建买办阶级勾结,密谋举行反革命政变。

  (二)教学过程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统一

  1.“四一二”政变

  放映短片“四·一二”政变

  【问题】通过观看记录片依次回答:

  (1)

  蒋介石发动政变所依靠的力量是?

  (2)

  打击镇压的对象是?

  (3)

  代表哪些阶层的利益?

  (4)

  “政变”改变了谁的政治目标?因此叛变革命的原因是?(政治目标不同,达成目标的方式不同)

  (意图:学生从层层深入的小问题中开始理解南京政权的性质)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下,在南京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联合专政──南京国民政府。

  “四一二”政变,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标志着大革命的部分失败,是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2.武汉国民政府的态度

  当时的武汉国民政府的态度是不承认,但到7月15日,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出示汪精卫图:

  汪精卫,曾追随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试图刺杀清王朝摄政王,“四一二”政变后,对蒋介石另立政府不满。那么他是否和蒋介石的政治立场有本质的区别呢?通过对共产国际的一份秘令的分析,我们来了解他的政治立场。这份秘令就是共产国际发出的《五月指示》。

  出示文字:

  《五月指示》

  一、实行自下而上的土地革命;

  二、在湖南湖北组织一支由2万名党员和5万名工农组成的工农革命军;三、改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有旧思想的一律驱逐;四、组织革命法庭审判反革命军官。

  在中共成立早期,共产国际是其经费的重要来源,因此很多事情不得不听命于共产国际。在1927年,面对中国复杂的政治形势,共产国际给中共下达了一个指示,并派印度人鲁易转交给武汉的中共中央,但路易认为汪精卫是中共的铁杆支持者,便首先将这份密令交给汪精卫看了,目的是表示对汪的信任,希望汪和中共能共同奋斗。

  汪精卫则认为这份密令与国民党的革命方式相距甚远。他认为,共产国际提出开展土地革命,由下级没收地主的土地,违背了国民党关于由国民政府下令没收土地的主张,与三民主义相冲突。他认为击共产国际关于武装工农、改造旧军队的指示,会动摇国民党军队;改组国民党和组织革命法庭是破坏国民党的组织。

  【问题】从汪精卫对五月指示的态度来看,与蒋介石对革命的态度是否有本质区别?(同样惧怕工农运动)

  因此,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同共产党决裂,制造“七一五”政变。在此次会议上汪精卫说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问题】提问:大革命“败”在哪里?(与北伐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目标相背离)

  3.“宁汉合流”

  话分两头,共产党经过第一次国共分裂后,开始寻求新的革命道路。国民党方面,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以后,形成宁汉两个政权激烈对抗的局面。蒋介石领导南京国民政府,南京简称宁

  ;汪精卫领导武汉国民政府,武汉简称汉。经过七一五政变,他们在共同**的基础上开始寻求合并的方法,并最终在1927年9月,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合并,宁汉合流至此完成。

  出示文字:宁汉合流

  宁汉合流是1927年9月,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同汪精卫集团在**的基础上实行合流。宁汉合流后,国民政府统一于南京。

  4.国民党继续“北伐”

  大家翻到教材105页,看地图,宁汉合流后,国民政府是否就统一了中国呢?(没有)因此,他们的下一步目标是?继续北上,统一东北。再次出示北伐战争示意图。

  【问题】此次北伐与先前的北伐有何不同?(此次目标是统一,之前大革命的目标是推翻代表军阀利益和帝国主义利益的政权,这次统一则是为了建立和巩固大资产阶级大地主政权。)

  这次北伐统一的方式还会是战争吗?我们来看下面的短片:

  5.“皇姑屯炸车案”和“东北易帜”

  放映皇姑屯爆炸案和东北易帜的相关内容。

  【问题】关于“皇姑屯爆炸案”的真相,是如何得出的?(意图:能根据视频,了解研究近代历史的信息来源:传记和档案。)

  出示图片:旗帜的改变

  【问题】

  (1)“东北易帜”

  对南京政府的影响?(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政治上的统一全国)

  (2)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

  (3)“东北易帜”对日本的影响?

  (意图: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认识到当时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能感受张学良的爱国之心)

  二、币制改革

  国家统一后,政府下一步的任务是什么?(建设)经济决定政治,要稳固政权,还需先稳定和发展经济。统一后的南京国民政府将会树立什么样的政府形象?一起来看他的对内对外政策。

  1.

  货币的演进

  出示:

  三、南京国民政府内政之币制改革213564871109

  【问题】观察三组货币,打乱顺序的碎银、银元、法币,并,如何进行比较分类?他们流通的大致时间顺序应该是?原因(形状、分量等比较,适应现代经济发展)

  引导学生得出:归类的碎银、银元、法币三组货币

  C组B组A组

  2.1933年3月

  “废两改元”

  在我国货币史上,白银自汉代已逐渐成为货币金属,到明代白银已货币化,中国真正成为用银之国。但实行的是银两本位制,以金属的重量计值。中国疆域辽阔,货币制度一直很复杂混乱,严重地影响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易,并且不利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金融的稳定。1933年3月,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实行银币本位制。银币本位是国家规定白银为货币金属,并要求铸成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银币。

  出示:图片:

  1933年3月“废两改元”墨西哥银元大清银元袁大头孙洋

  墨西哥银元,俗称鹰洋。是世界金融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货币。十六世纪四十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先后在秘鲁等地发现大银矿,此后三、四百年,巨额美洲白银源源涌出,对全世界的经济、社会变革产生深刻影响。按照欧洲传统,西班牙人在本土和美洲殖民地铸造大银币(PESO),以供贸易之用。

  1821年墨西哥独立,西班牙PESO停铸。1823年开铸墨西哥PESO,图案则改变,正面镌墨西哥国徽,为一只鹰两翅奋张,作侧视状,口衔一条蛇,站在仙人掌上。上端镌字,意为墨西哥民主共和国,下为橡叶之圈。流入我国后,因鹰徽图案被称为鹰洋。

  宣统二年,正式采用银本位,以“元”为货币单位,名为大清银币。但市面上银元和银两仍然并用。辛亥革命后,于1913年公布《国币条例》,正式规定重量七钱二分、成色89%的银元为我国的货币单位。“袁大头”银元就是这样铸造成的。但银元和银两仍然并用。1933年4月,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发行全国统一的银币——“孙中山头像”银元。货币的统一为接下来的法币政策奠定了基础。

  3.法币政策:

  出示材料:

  1927-1936年中国GNP总量及增长速度情况表(单位:亿元)年份GNPGNP年份增长率%年份GNPGNP增长率%1927248.581932294.73.151928257.113.431929266.263.561930276.213.731931285.703.441933294.6-0.031934269.0-8.71935290.98.141936309.46.36注:本表摘自赵新安:《1927-1936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实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

  【问题】根据表格,经济发展中有何重大变化?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法币政策的推行:

  1935年11月法币政策内容

  根据四家银行发行的法币,得出改革的内容包括:统一货币发行权。以中国、中央、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定位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均用法币。

  原因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关系密切。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美国为了转嫁危机和垄断世界金融,高价购银元。

  银价的上涨为投机家们造成了牟取暴利的良机,一时间投机商、冒险家趋之若鹜;外国在华的银行家更甚,他们用轮船甚至兵舰装运白银出口。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严重恶果:一是人心浮动,在京、津等大城市,相继出现白银挤兑风潮,迫使许多银行停业或倒闭;二是由于美国商品廉价倾销,造成中国贸易严重入超;三是由于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通货紧缩,物价跌落。

  财政金融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之一,为了巩固国家政权,蒋介石政府必然放弃银本位而实行前面所说的法币改革。

  出示材料,补充法币政策的影响。

  【问题】根据下面表格的数字和材料中的数字,总结法币政策的实施,对南京政府会产生什么影响?

  法币政策影响1927-1936年中国GNP总量及增长速度情况表(单位:亿元)年份GNPGNP年份增长率%年份GNPGNP增长率%1927248.581932294.73.151928257.113.431933294.6-0.031929266.263.561934269.0-8.71930276.213.731935290.98.141931285.703.441936309.46.36注:本表摘自赵新安:《1927-1936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实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

  法币政策影响法币政策还消除了银价上涨造成的货币升值对贸易的负面影响,对外贸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1936年初,对外贸易出现了几十年来所未有的盈余。虽然后来继续出现贸易赤字,但相对赤字出现了明显改善。1936年,全国出口增加1.3亿元,而同期进口增加值为0.3亿元。注: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6页。

  引导学生分析:法币政策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补充:实际上,大官僚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包括前面我们所提到的江浙财阀,曾支持过蒋介石,他们在南京政府的重要部门任职,成为有权有势的大官僚。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两大最有实力的银行实际由他们控制。当然,它的积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当时法币与英镑挂钩,可以兑换,可以到世界市场去流通——这有利于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法币发行之初规定银元兑换法币一元,但实际兑换时,却是白银60%可兑100%的法币,这样,纸币的流通量就增加了,后来法币又逐次增发,这些都缓解了从前通货不足的局面,使物价开始回升,物价的回升使商业和生产变得有利可图进而刺激了商业的繁荣和工业生产的发展。诸多现象表明,法币改革后,情况一直朝着对中国经济和其他国家在华利益大8

  有好处的方向发展。

  从长远方向考虑,法币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货币制度,它能够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也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

  同样基于长远考虑,法币改革对中国抗战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币制改革后,国家以法币收兑了民众手中及社会各方面持有的白银和银元,这是一种强有力且有效的资金集中手段,便利了国家在战争全面爆发后最大限度地掌握调度现金、最大可能地集中白银等贵重金属,以作为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军火物资的经费之用。

  法币发行之初规定可以在指定的金融机构中无限制买卖外汇,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大量搜罗法币然后运至上海、香港去套取外汇资金,再以此到国际市场上去购买侵华战争所需的军用物资。面对这种情况,国民政府在1940年取消了法币“无限制买卖外汇”的规定,结果有利地打击了日本利用法币套汇的阴谋,造成其资金方面的困难。这种政策的调整是银元等硬币流通时所做不到的。

  三、改订新约运动

  前面已经从国家的统一、经济政策来了解和考察南京政府,接下来从外交政策的角度来观察这个政权。

  1.《对外宣言》

  出示材料:1928年6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对外宣言》称:“今当统一告成之际,应进一步而遵正当手续,实行重订新约,以副完成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权之宗旨。”7月7日,外交部提出重订新约三原则:(一)届满期者废除,另订新约;(二)未满期者以正当手续解除而重订之;(三)旧约已满期新约未定者,另订临时办法处理一切。

  ——选自教材

  【问题】

  国民政府此举的目的是?

  (目的是为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强调,南京政府也是爱国的,抱有获得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

  因此,围绕着领事裁判权和关税权,南京政府展开了“改订新约运动”

  2.修约

  【问题】

  (1)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丧失了领事裁判权和关税权?

  (2)

  还丧失了哪些权利。

  (3)

  有哪些权利在一战期间、大革命期间收回?

  出示材料:

  其时,中国与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丹麦、日本等国的商约先后期满。中国外交部……

  通知其与中国订立的商约已告期满,中国现声明废止,并提议其即派全权代表与中国另行商定平等互惠的新约。对此,比、西、意、葡、丹五国在复照中均表示愿与中9

  早日议订新约……经过数月的磋商,终于在年内与这五国完成了新约的商订。

  五个新约的内容基本相同,只是个别条文略有差异。条约都包含了关税自主的内容。以中比条约为例,该约规定:“对于关税及一切关系事项,彼此根据完全平等之原则,并根据此项原则约定,关于此类事项彼此完全以各本国之国内法规规定之。”……

  ……到1928年年底,与中国有商贸关系的主要国家,除日本外均与中国签订了关税条约,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然而,根据无差别待遇条款,只要日本不放弃协定关税权,其它国家实际上仍可获享这一利益。……经过近一年的漫长谈判,到1930年5月,中日间终于签订了关税协定,日本宣布放弃协定关税权。至此,中国的关税自主终于实现。不久,南京政府便首次自主地修订颁布了《海关进口新税则》。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网《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

  (http://jds.cass.cn/)

  【问题】从以上材料看:

  (1)南京政府的修约过程是否顺利?

  (2)列强持什么态度?

  (3)为什么会持此种态度?

  (为自身长远利益。补充:美国为争得在华的外交优势,首先同中国缔结关税关系的条约。其它各国相继仿效美国,与中国签订了类似的新约。)

  (4)修约取得了什么效果?

  出示材料:

  废除领事裁判权是中国希望达到的另一主要目标。中国与条约期满国家之间的交涉首先取得了进展。……最为关键是那些条约期未满但有着重大影响的国家。……

  但英美等国仍未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12月28日,国民政府遂公布撤废领事裁判权特令。特令指出,“领事裁判权一日不除,即中国统治权一日不能完整”。……国民政府的这一特令,显然是一个单方面宣布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重大举动,其中不存在需要与有关国家协商的意味。这一举措10

  对美英法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他们均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于是,在国民政府的特令发布仅仅两天后,外交部又发表了一个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宣言,在这一问题上作了明显的退让。……

  尽管国民政府作出试探之后又在各国的反对面前作了退让,但特令的公布毕竟促进了有关废除列强在华特权问题的交涉。进入1930年后,有关改组租界法院问题的交涉首先取得了进展。如前所述,租界临时法院虽较会审公廨有所进步,但仍保留了不少有损中国司法主权的内容。

  ……但司法主权问题仍未获彻底解决。如关于司法警察问题,外国代表以法警问题事关租界的行政权力为由,坚持不肯让步。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网《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

  (http://jds.cass.cn/)

  【问题】

  (1)从领事裁判权来看,过程是否顺利?

  (2)效果如何?

  (3)为什么南京政府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完全对等的利益?

  【总结】

  从南京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到统一后的内外政策,总结出南京政府政权的性质?

  (中央集权的大地主大官僚的统治)

  【讨论】

  你对南京政府有何评价?

  [作业]论述南京国民政府能否带领中国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

  [板书设计]南京政府

  推动货币现代化

  外交方式实现自主的探索

  1.地主、财阀、帝国主义代理人

  2.加强经济集权、大官僚控制经济

  3.未根本废除在华特权

  11

  本质:中央集权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

  12

篇十五: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le>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及作用-百度文库

推荐访问: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国民政府 外交政策 南京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