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心理问题中以行为偏差为主要表现的是冲动(12篇)

心理问题中以行为偏差为主要表现的是冲动(12篇)

时间:2022-11-18 16:1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心理问题中以行为偏差为主要表现的是冲动(12篇)心理问题中以行为偏差为主要表现的是冲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应对措施-百度文库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应对措施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问题中以行为偏差为主要表现的是冲动(12篇),供大家参考。

心理问题中以行为偏差为主要表现的是冲动(12篇)

篇一:心理问题中以行为偏差为主要表现的是冲动

tle>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应对措施-百度文库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应对措施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平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为此,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的总结,据此分析原因,并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以望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这项重要项目.[关键词]大学生

  ;

  心理健康

  ;

  对策

  目前我国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比较多的。由于人们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解与偏差,以为只有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症状才算是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因而忽略了大学生一些心理异常的早期表现。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大学生行为偏差的个案不断增多,大学生出问题的报道也频频见诸各类媒体,2003年7月15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二女生“鸽子"从宿舍楼9层一跃而下;0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一名男生从第4教学楼6层跳下;2004年3月3日,北京林业大学一名女研究生在宿舍上吊自杀,西安某高校为情跳楼(自杀)……,当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的阴霾还在人们心中徘徊时,2006年8月8日,江西中医学院22岁大学生李征用镢头20分钟连砸8人,7死1伤。还有用硫酸伤黑熊,用微波炉烤小狗,因被劝退学自感无法面对家人便杀死自己的奶奶和父亲……大学生这些典型的例子,一个个悲剧折射出种种问题等待我们去思考、去分析。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最近一些权威机构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他们的精神行为阳性检出率约为16%,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这些违法犯罪、思维失常、轻生等案例或许在社会的大环境里不足为奇,但和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联系在一起,还是让人心里沉甸甸的。不得不使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健康、就目前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一,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具体表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

  (二)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大学常常被形容为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作为学生从中学到社会的一个过渡,大学生在这个“小社会”中,容易表现为这样那样的不适应,具体如下:(1)众所周知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在未上大学前大多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备受学校和同学的关注,因而往往表现的比较自负要强,自尊心强,而大学把这些“佼佼者”聚集到了一起,每个人都发光闪亮,每个人都发现自己的光芒不再独一无二,于是瞩目消失了,优越感也随之消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2)部分的学生有住校的经历,但少部分学生没有住校经历,都是和家人住在一起,但进入大学,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都要自理,平时习惯依赖父母的人,做起这些事来就会显得措手无策,这种变化也会给精神上带来压力。(3)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学生在考大学前往往被灌输了考上大学就等于万事大吉、一生无忧等片面的观念,但当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却忽然发现原来并不是那么回事,考试压力还是那么大,竞争更加激烈,就业的压

  力更是令人担心。(4)学习方法的改变同样困扰着一部分大学生。他们习惯了以往中学里老师手把手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老师一堂课讲十几、二十页,完全靠自己课外自习的学习方式很不习惯,导致课业的落后,从而使原本强烈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出现焦虑、对自己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

  2,人际交往障碍。从人的本质上来看,人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要想在社会上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这种复杂的关系.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原来相对稳定、熟悉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开放的学习环境和较为宽松的管理模式,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文化修养、行为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更为重视和强调个人的兴趣和发展。加之接触的老师、同学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区,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去适应全新的环境.但由于他们交往能力有限、交往方法不当,在人际交往中很容易导致失败,交往失败的影响又使得一些人把交往看成是一种负担,渐渐地使这些学生变得封闭自己或上网寻找慰藉,从而忽视与同学、朋友、教师之间的人际活动。

  还有诸多主观原因造成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主要表现在:(1)社会认知不当.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强烈、最明显的时期之一,他们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探索并确定人生之路的发展阶段,因而难以正确全面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不能正确与别人进行比较,有些学生专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越比越气,由此形成自卑心理。在对他人认知方面,由于认知偏差的影响,大学生存在着简单化、情绪化、主观性强等特点,容易对别人产生“信任危机”,从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2)遭受挫折,归因不当。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在工作学习中每个人都会遭遇挫折,但如果不能正确归因,挫折的消极影响就会成为人际交往的障碍。在现实中,有的大学生把他们交往的失败仅仅归于一种原因,以致产生自卑心理.如有的大学生在众人面前发言屡遭冷淡和交往效果不如意,就埋怨、哀叹自己天生不善交往,是个招人烦、惹人厌的倒霉蛋.以后他们遇到类似场合,就会逃避,远离群体(3)过分自尊或嫉妒。大学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成熟和自尊需要进一步增强,大学生非常看重自己同别人的关系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自尊心特别强的大学生会因此变得敏感而多疑.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弱点或遭遇挫折后,为了维护自尊,就不愿意参加竞争性活动,不愿意与人交往;所以嫉妒是产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又一因素。3,恋爱问题。大学生恋爱人数日益增加,而且越来越早期化。现在大学生中恋爱问题也是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恋爱是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正处于所谓“恋爱季节",限制他们恋爱是不实际的,只能正确引导。围绕恋爱产生的心理问题有多种表现:有的因没有异性朋友而难耐孤独,烦躁,情绪不定;有的一厢情愿陷入单相思,无法自拔,引发情绪低落;有的面临几个追求者无法选择;也有的发现两人不合适,想中断关系的;有因误会或为误解、猜疑所困扰,忧心忡忡、郁郁寡欢的;有为失恋痛不欲生,并由此而产生强烈自卑、忧郁、焦虑、悲愤甚至绝望的等等.恋爱最使人激动,也最易于给人带来痛苦。因恋爱引发的抑郁、精神障碍,甚至自杀、他杀,在大学校园也不在少数。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剖析

  当代的青年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心理发育尚未确定,尤其是情感丰富与情绪不稳定的矛盾状态十分明显加之社会转型、改革开放、经济转轨,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引起了人们心理的巨大震颤。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心发展不平衡

  由于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待、过分保护、关爱,造成孩子生活能力差,对家长的依赖性强,导致孩子认知和情感发育不正常,致使当前大学生心理断乳期延长。当前,许多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和关心。为了让孩子专心读书,大多数家长把孩子生活中所有的琐事都承包下来,造成孩子的生活能力差,对家长依赖性强。过分的溺爱易造成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认为别人的付出是应该的,自己有权利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而无需尽义务。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行动时不考虑后果。孩子生理成熟了,认知能力和心理却未成熟,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从高中开始就已经存在,父母整天的叮嘱、监督、束缚和管制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这些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其心理失衡,严重的会形成心理障碍。心理问题在新生入学时呈现潜伏状态。由于摆脱了高考的压力,学生普遍

  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可以暂时远离紧张的学习生活.告别了高中阶段高密度的课时、繁重的作业和频繁的考试,学生体会到了难得的轻松感觉。开始了在学校的住宿生活之后,他可以长时间脱离家长的监督和管束,从而获得了从未享受过的独立和自由。陌生的大学校园环境也使学生感到新鲜与好奇,对新事物和美好未来的憧憬使其暂时忘却了心中的烦恼.尽管新的校园生活环境为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自我调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把握住这个有利的时机。高中时期形成的心理问题,在新生入学阶段,其症状往往有所减轻甚至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己经彻底摆脱了心理问题的困扰,心理障碍仍以潜伏的状态继续伴随着他们,一旦遇到其心理压力过大或出现心理波动时,心理问题又会复发。

  (二)维护心理健康意识不足

  学生未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知识匾乏。根据"2004年10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对100名在校大学生所进行的调查,17%的学生表示自己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非常了解,34%的学生表示对这方面的知识比较了解,而49%的学生表示对这方面的知识并不了解”。由此可见,目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并不乐观。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防止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但是,目前很多学校都只是流于形式或是缺乏相关内容的课程,并没有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实质上的作用。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原本脆弱的心理缺少了有效的防护机制,这不利于预防心理疾患.有的学生误认为健康的概念只是局限于生理上没有严重的疾病,在出现心理波动和心理失衡时,意识不到这些状况会发展为心理障碍,这增加了预防心理疾病的难度。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学生面对情绪失控的状况,常感到非常恐慌,找不到摆脱困境的办法,不会向心理咨询机构求助。心理健康知识匾乏导致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不足,从而增大了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由于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不足。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学习和身体健康状况,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埋下了诱发心理问题的隐患。

  目前,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首先,是对健康定义的片面理解,学生往往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也同样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学生只注重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其次,是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片面理解,学生通常容易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病",只有患精神病的人才是有

  问题的,而对大多数人来讲,不必考虑这个问题。此外,是对心理健康水平的片面理解,有的学生自认为没有什么心理烦恼和心理困惑,就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学不学心理健康知识,重视不重视心理健康与自己无关,自我感觉良好。"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学生在遇到情绪不良、心态失衡或是压力过大等情况时,认为一时的心情不佳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快就会过去了,不至于危害到自己的身心健康,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健康正面临着心理疾患的威胁。缺乏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使很多学生错过了避免形成心理问题的最佳时机。他们往往是在心理问题日益严重,以至于直接影响到其正常的生活时,才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或是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相应的解决对策也不应是单一的。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如何及早疏导、干预,防患于未然,朔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这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面前的重要课题。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我认为应主要从学校和学生自身两方面来考虑。

  (一)学校方面对策略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与冲突,排解心中忧难,还能帮助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2,开展新生入学的心理健康普查

  高中教育以学业为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易被忽视,带着高中遗留下的隐性心理问题,加之离开了父母的呵护,大学新生有可能在遇到一点小挫折后就将原先存在的问题加强化,以相应的症状表现出来。研究表明,开展新生入学的心理健康普查是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由于中学时期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大学生普遍缺乏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鉴于此现状,校方很有必要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了对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外还应加强认知心理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系统学习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人生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除他们在学习、工作上怕吃苦,生活上图享受,心理上怕挫折的消极思想。政治思想教育要与荣辱观的教育相结合,加强“八荣八耻”教育,让大学生明辨“荣”、“耻”,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良好的环境对人产生的积极影响。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沃土,而校风建设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所以学校应加强团结友爱、奋发图强等优良学风的建设,让同学们在其影响下学会怎样与人和谐相处,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扰。同时学生还可通过参加学校开展的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情绪特征。

  (二)学生自身方面对策

  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挫折的两重性,心理卫生学认为,真正能引起适应困难的,主要不是那些挫折、应激和冲突本身,而是当事人对于它们的看法以及用来应对的方法.挫折对个人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只看到其消极影响是片面的,挫折的作用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是一种内驱力,能推动个体为实现目标而做出更大的努力,花费更多的精力,还可以增强个体的容忍力,提高认识水平.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2,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3,学会自我保健,加强心理调节。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

  标。

  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首先从认识上入手,学生要对自身心理状态、性格特征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对自己在大学里的位置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其次,应该学会自我调适消极情绪。正确的调节方法可以是通过写日记、听音乐、聊天散步购物等,以便及时释放负面情绪。此外,郝霞研究表明经常运用幽默缓解压力的大学生的抑郁和交往焦虑水平都较低,且自我效能和自信都较高,鉴于此大学生可以积极培养采用幽默方式来缓解压力的能力,以促进自身心理健康。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互相依赖。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其意志品质,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同样,由于体育锻炼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

  首先,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其次,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四、心理健康对当代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最后,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结语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杜洪涛,李华。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发的原因及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62—63.[2]

  赵慧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1):122—123[3]解登峰.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探析及调适策略[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1):59—60.

  [4]魏强.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危机应对[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9(1):167-168。

  [5]

  薛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问题[J]。管理观察,2009,(5):119-120。

  [6]

  叶苑。心理素质自测与咨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9[7]

  雷劈,冯金华。心理健康自测与咨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9[8]杨冶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1[9]李颖

  王锦荔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与大学生人格成长,2002.2

  致谢信

  大学三年学习时光已接近尾声,在此我想对我的母校、我的父母、亲人们,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致意.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大学五年学习的默默支持.感谢我的母校榆林学院给了我在大学深造的机会,让考上了转升本继续学习和提高;感谢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五年来的关心和鼓励.老师们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课堂下的谆谆教会;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认真热情,生活上的热情主动,所有的这些都让我在五年里充满了感动。这次毕业论文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其中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邱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尤为重要。每次不管遇到多少难题,我最先做的就是寻得邱老师的帮助,而邱老师每次不管多忙,总是抽出空来及时修改,指导.

  我写论文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了我悉心的指导。这几个月来,邱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在思想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邱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本篇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得到了孙刚,王艳等同学的热情帮助,还有期间和我密切合作的同学,和曾今在各个方面给予过我帮助的伙伴们。在此,我再一次真诚的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道生感谢。

篇二:心理问题中以行为偏差为主要表现的是冲动

tle>学生常见行为与心理问题及辅导-百度文库

  学生常见行为和心理问题及辅导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不仅有思想方面、品质方面、行为习惯方面及法制观念方面的原因,而且往往还伴有心理方面的原因。

  那么,中学生有哪些常见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呢?(区别:发展性、适应性心理问

  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学习障碍

  2、行为障碍

  3、情绪障碍

  4、人际交往障碍

  5、青春期性心理障碍

  6、人格障碍(个性障碍)

  对这些常见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应如何识别并加以初步的干预和辅导呢?

  ?

  一、学习障碍

  定义——

  一般是指中学生的学习困难严重到影响他们知识的获得,而这种困难又不是智力低下(智力障碍)所引起的。许多智力正常甚至是优秀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表现极差,和其智商不相匹配。他们的问题是学习过程受到了妨碍,是某一特定学习能力(如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缺损,或者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残缺。其原因可能是遗传(生物)的,也可能是心理的,但就中学生而言,则大多是社会(家庭、学校)因素造成的。

  例:一位高中生的自诉——

  “我觉得最困难的是进入高中后,学习精力一直很难集中,非常敏感,一点小小的事情都要想上好久,以致于上课效率差,反应也越来越迟钝,思想浑浊,对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有时候看到自己不会做的题目,同学都做出来了,就会极度的自卑和紧张。很难从中得以自拨。而且做事情的速度变得慢了。有时候一边做一件事,一边想一些锁事,到后来自己做错了也没有察觉。记忆力、视力都在不断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学习障碍在许多时候还会引起人格上的偏差,并造成恶性循环——

  学习障碍(困难)的基本类型——

  前苏联学者卡尔梅科娃提出五种类型:

  1、一般性学习落后(含入学学习适应良);

  2、语言表达能力差;

  3、数学成绩极差;

  4、不遵守纪律;

  5、学习活动偏离本人最佳点(动机水平低学

  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低于实际可达水平/教师

  要求高,学生努力超出极限/学习方法的缺陷,导

  致潜能被压抑)。

  中学生学习障碍的评估——

  1、是否来自心理方面的原因——某方面的认知

  能力较差/某方面的学习技能未形成/知识结构有很多漏洞/情感和意志的缺陷/学习动机不强/学习行为习惯不良,等等。

  2、是否来自生理方面的原因——体质弱/神经衰弱/视、听、发音器官发育不全等。

  3、是否外部原因——缺少教师个别指导,缺乏情感及语言交流,家长和教师关心爱护不够,等等。

  对学习障碍学生的辅导——

  1/11

  学习困难是中学生种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主要成因之一,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1、调整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及时肯定进步。

  2、配合任课教师查漏补缺,弥补知识漏洞。

  3、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正心理素质薄弱的方面。

  4、试试真正含义上的“分层教学”,创设成功情景(降低作业难度、评分标准、提供必要帮助等),体验成功喜悦。

  5、克罗华特的“角色地位改变”法(帮助低年级学生),可以帮助学习困难生产生责任感并改进方法。

  据统计,我国近有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本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四部曲,这个群体的数量是不容低估的。这样一个群体不仅隐含着随时可能爆发的心理危机,使他们自身的人格发展方向变得更为不可确定,而且会引发许许多多的行为障碍甚至是青少年犯罪案件,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及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而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其实是许多学校里的“弱势群体”。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总是落后和失败,他们在放弃之前肯定是尝试去改变,但是一次次新的失败会让他们产生习得性的无助,这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实验,落后的学生也想到改变,但是总是努力总是得不到回报,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学生往往可能就会自我保护式的逃避,找出口逃避:就会谈恋爱、到网络虚拟世界中,或者一结交社会朋友为荣,放弃学习上的努力和追求。反过来孩子的这些行为势必影响孩子的学习,家长往往把这些看做是结果,但其实也是一个原因,孩子行为和心理问题的表现都是有意义的。

  二、行为障碍(含品行障碍)

  定义——指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某些行为、习惯偏离常态,包括以反复和持久的明显的反社会行为为主要特征、但情节轻微、未达到犯罪性质的青少年行为偏差(后者也称之为“少年品行障碍”、“边缘行为”或“问题行为”等)。

  行为偏差又可以分为三类:

  1、过失行为

  2、不道德行为

  3、自我消极行为(卢家楣1989)。

  1、过失行为——

  ⑴说谎行为

  ⑵课堂违纪行为

  ⑶考试作弊行为(怕失败、保全面子,熊川武提出:要和学生商定一个既改正错误又照顾其面子的学业评价办法,如只考查不计分,或让学生选择和自己现实水平相应的考试内容,再作纵向评价)

  ⑷青少年吸烟行为(替代反应法)

  ⑸厌学、逃学行为

  ⑹网络迷恋行为

  例:张轩畅个案

  ⑺离家出走或夜不归宿行为

  ⑻依赖行为(任务性依赖和情感性依赖)

  ⑼激惹行为(任性行为)

  ⑽逆反行为

  2/11

  2、不道德行为——

  攻击行为

  偷窃行为

  社会化品行障碍(打群架、集体酗酒、敲诈勒索等)

  例:少年团伙犯罪案例

  破坏公共设施行为

  暴虐行为

  3、自我消极行为——

  自残自伤行为

  例:我的女儿还有救吗?

  “少年品行障碍”的识别界限——

  1、年龄低于18岁,超过18岁则可确认为反社

  会型人格障碍。

  2、不良行为持续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偶然

  的、短暂的不良行为(如恶作剧、偶尔旷课、打

  架、调皮捣蛋等)不能确定为“品行障碍”。

  3、至少应具备下列行为问题中的3条:

  ⑴

  不止一次地偷窃并伪造不在场证据。

  ⑵

  在和父母或监护人同住期间,离家出走,至少达到2次夜不归宿,或是一次出走而不再回

  家。

  ⑶

  经常说谎(不包括为避免挨打而说假话)。

  ⑷

  敲诈勒索。

  ⑸

  经常逃学或旷课。⑹

  不止一次地在打架斗殴中使用凶器。

  ⑺

  蓄意破坏公共财物或他人财物。

  ⑻

  残忍地虐待动物。

  ⑼

  虐待他人。

  ⑽

  经常主动挑起斗殴,故意寻衅。

  ⑾

  不负责任地多次发生性行为。

  达到或超过3条、造成轻微后果的,可视为轻度品行障碍;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视为重度品行障

  碍;介于两者之间的可视为中度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问题行为)的成因——

  1、生理因素:

  ⑴

  精神发育不全、脑损伤等可能造成心

  理活动异常;

  ⑵

  青春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导致

  生理和心理的矛盾状态。

  3/11

  2、心理因素:

  ⑴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意志薄弱,自控能

  力差;

  ⑵好奇心、好胜心、模仿心理、从众心理等;

  ⑶异常心态的影响,如情绪波动、缺少理智感、好冲动;

  ⑷耐挫力低引起的极端行为;

  ⑸持久的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心理定势并不断得到

  强化。

  3、家庭、社会因素:

  ⑴

  单亲家庭造成的情感匮缺;

  ⑵

  家长不良行为的影响;

  ⑶

  家庭暴力;

  ⑷

  社会不良团伙的影响;

  ⑸

  媒体渲染暴力和色情,报道过细。

  4、学校教育的缺失:能力分班的负面影响

  (能力分班具有标记作用,影响教师期望及学生自

  我知觉,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形成事实上的

  待遇差别

  /能力分班形成高度竞争的教学情境,增加学生外部和内部压力

  /能力分班影响学生情

  绪,后段班学生沮丧、没价值、受拒绝,前段班学

  生紧张、焦虑);师生关系的不良(教师的权威式

  领导

  /体罚和心罚造成对立情绪

  /低成就学生失

  去自尊和颜面,破罐破摔);辅导功能不佳(重视

  不够

  /不能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和情绪宣泄出口)

  ?

  行为障碍的矫正——行为疗法

  ?

  1、阳性强化法(正强化)

  2、负性强化法(负强化)

  3、消退法

  4、代币法

  5、示范法(模仿法)

  6、厌恶疗法

  7、系统脱敏法

  8、相继渐进法(逐步养成法)

  ?

  9、行为契约法

  ?

  10、放松训练

  ?

  三、情绪障碍(心境障碍、神经症)

  定义——青少年学生在情绪感受中严重脱离现

  实,而以一种妨碍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自我挫败的方式

  应付外界事件,并表现出种种因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

  乱而导致的躯体症状。

  例如:考试焦虑、挫折体验、自卑感。

  中学生出现的某些神经症不带有终极性,因此学

  校心理学不采用精神病学的标准,不称“神经症”,而

  称为“情绪障碍”。

  4/11

  常见种类——

  1、焦虑障碍

  例1:以学习压力为中心的广泛焦虑症

  2、强迫障碍

  例2:老师,我有强迫症

  3、学校恐怖症

  例3:她为什么害怕到学校?

  4、抑郁性障碍

  例4:我的女儿还有救吗?

  5、癔症

  例5:她为什么经常晕倒?

  杨哲奇

  6、青春挫折综合症(以情绪障碍、心境恶劣

  为表现形式)

  识别界限——

  1、无法用智力、感觉或健康因素加以解释的

  学习能力失调。

  2、无法和同伴和教师建立或保持满意的人际

  关系。

  3、在正常情况下或现实情境消失后,继续表

  现出不当的情绪。

  4、持续地、长时间地(不是几天)表现出苦

  闷、沮丧的情绪。

  5、衍生出和个人或学校问题有关的躯体病

  症,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情绪障碍的矫正——

  1、运用理性情绪疗法改变不合理信念。

  出现情绪障碍的学生,一般都能意识到自己需

  要辅导和帮助,或者主动要求辅导和帮助,因此首

  先要帮助当事人正确认识其所遇到的有关具体问

  题。

  2、鼓励当事人积极参和社会性活动。

  3、帮助当事人改善人际关系。

  4、症状严重的要及时转介。

  ?

  四、人际交往障碍

  ?

  定义——学生在和同学、老师、家长交往过程

  中,由于感情不和、观念差异、行为不当、沟通受阻

  等等原因引发的持续的人际关系紧张、冲突或退缩,当事人大多伴有持续、消极的情绪体验,并影响到正

  常的学习和生活。

  5/11

  ?

  常见种类——

  ?

  1、自卑和同伴交往退缩(社会退缩行为)

  ?

  例:

  ?

  2、师生交往困难

  ?

  3、亲子代沟

  ?

  4、孤独和孤傲

  ?

  5、嫉妒和猜疑

  ?

  6、自我中心

  ?

  7、过度敏感、防御心理及反应过度

  ?

  辅导对策——

  ?

  1、调整认知结构,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2、训练沟通技巧(语言表达、沟通方式,目

  光、表情、距离等非语言信息,化解矛盾的技巧

  等)

  3、改变不良的个性品质和交往方式,增强个

  体的人际吸引

  4、小组团体辅导:敏感性训练

  5、个体训练技术:角色扮演

  ?

  五、青春期性心理障碍

  定义——中小学生在进入青春期后,在对自我身

  体发育的认识和体验、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以及

  对待异性交往需求及交往行为方式等方面明显地偏离

  同龄人群体的正常发展水平,而带来的持续的心理失

  衡及行为偏差。

  常见种类——

  1、异性交往障碍

  2、异性交往失当(交往过密、失恋)

  3、自慰(性幻想、性梦、手淫)焦虑

  例:一个声称自己有病的学生

  4、青春期发育(体像体貌、性器发育、遗精初潮)焦虑

  例:到了高二,他突然憎恨自己的母亲

  5、性角色认同障碍

  6、性代偿(看黄色书刊、录像、影视等性代偿行为)

  7、性过失和性罪错

  例:发生在教室里的性过失

  8、性偏离(双性恋、同性恋、恋物癖、窥淫癖等)

  例:一个优生的“参照标准”

  青春期性心理障碍的主动干预——

  1、增进青春期中学生对性成熟过程的知识,强

  调这时期的任何异常情况都只是暂时性的,不必过

  分忧虑。

  2、鼓励学生适当地装扮自己,以改善体态上

  6/11

  自己不满意的特征,从而变得快乐起来,并学习适

  当的性别角色。

  3、引导家长、有关教师了解此时的青少年学

  生难免有疲倦、乏力、功能失调的情况,对学生在

  学习、生活中暂时的退步不加责备,并适当减轻其

  负担,以免产生不愉快或挫败的感觉,进而诱导其

  发展潜能。

  4、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必要的异性交往,多组织

  集体交往活动,以满足中学生向往和异性交流的情

  感需求,并引导他们把握异性交往分寸,防止学习

  期间交往过密(预防在先)。

  5、宽容学生出现暂时性的忧郁,减少其受排

  斥、不受关爱的感觉。只有当青少年学生觉得快乐

  时,才可能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并可能愿意来

  学习成人的行为模式。

  6、对已经出现“青春期恋情”的学生,一要理

  解,二要通过团体辅导或个别辅导来引导他们自己

  做出正确的选择。

  ?

  六、人格障碍(个性障碍)

  定义——人格障碍是一种介于正常人格和精

  神疾病之间的行为特征,是指因人格特征明显偏离

  正常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行为模式和对环境的适应不

  良。

  生活中有少数人长期不能适应社会环境,长

  期不能正确地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情感反应和意

  志行为均和常人格格不入或不相协调,就是人格障

  碍(即个性障碍)的表现。

  人格障碍的共同特点——

  1、一般始于青春期。往往从儿童期就有发

  端,到青春期开始显著。

  2、都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人

  际关系,这是最主要的行为特征。

  3、常常把自己遇到的任何困难都归咎于命运

  和别人的错误,从不感到自己有缺点需要改正。

  4、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都能做出自以为是的辩

  解,从不考虑他人的心情和状态。

  5、走到哪里就把自己固有的看法带到哪里,任

  何一个接收他的新群体的气氛无不受其行为特点的不

  良影响。

  6、自己行为的后果经常伤及他人,使得左邻右

  舍鸡犬不宁,但自己毫无知觉。

  7、总要等到别人告发或埋怨自己时,才知道自

  己有怪僻或不良行为,而不会自己首先感到不安并主

  动求助于他人。

  7/11

  总之,人格障碍者往往无事生非、难以相处,和

  他较接近的人很快便可领教其怪癖。

  说明——

  人格障碍主要是针对18岁以上成年人而言,但

  它的发病往往始于儿童期和青春期。人格障碍和儿

  童、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一旦形

  成就很难治愈,因此必须引起家长、教师的高度重

  视,并能加以识别。但是,中小学生的人格尚未定

  型,可塑性还很大,不能轻率地把他们的某些特殊

  反应误认为是人格障碍。

  常见种类——

  1、偏执型人格障碍

  2、分裂样人格障碍

  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4、冲动型(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

  例:他为什么猛击铁皮柜?

  5、表演型(癔症型)人格障碍

  杨哲奇幼稚

  6、强迫型人格障碍

  7、依赖型人格障碍

  8、焦虑型人格障碍

  识别界限——

  1、有明显和众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明显偏离

  了所在文化和社会人群认可的内心体验和行为模

  式,至少在以下两方面有异常表现:

  ⑴

  认知(把自己的困难归于命运、社会和他

  人,思维极端化,自我中心,没有责任感和罪恶

  感,对自己的行为后果缺乏认识)

  ⑵

  情感(高度脆弱,情绪极端,忌妒心极

  强,难以控制冲动)

  ⑶

  人际关系(紧张,攻击,偏执,)

  ⑷

  行为(不良、怪僻,违抗社会习俗)

  2、人格类型持久不变,可以追溯到少年期或

  青春期。

  3、人格障碍的表现有普遍性,涉及个人或社

  交场合,导致社交适应不良。

  4、排除药物和器质性病变,人格类型不是由

  药物影响或躯体外伤所致。

  5、排除精神病,人格障碍不是真正的精神

  病,而仅仅是人格的异常。

  必须强调——

  人格障碍的认定虽然是以18周岁为年龄标志

  的,但它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却在儿童和青少年时

  期,特别是在中学阶段。因此,对中学生在个性方

  8/11

  面表现出来的各种偏离常态的特征或行为倾向性,决不能熟视无睹。

  ?

  七、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技巧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辅导不仅是心理辅导

  教师的职责,也是班主任及全体任课教师义不容辞

  的责任。这就需要对如何处理这些常见的心理问题

  的基本技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

  (一)用人本主义辅导技巧走进学生心灵

  1、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本性向善的。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求

  和动机,用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且每个

  人都有一种解决自身问题的潜能,即使是心理适

  应不良的人也同样如此。

  ?

  2、绝对地尊重每一个学生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持,主要是以人的中间层

  次的需要即“安全”、“爱和归属”、“尊重”的需要的满足

  为前提条件的。

  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意满足学生在成

  长过程中最基本的发展性需要。

  ●尊重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行

  为。班主任必须认真检点自己和学生相处中的每一

  言、每一行,不可恣意妄为。

  我常常想,当一个人生活各方面都无法获得归属和

  安全感时,那种无根而漂浮的感觉,很可能就直接或

  间接地决定了他的人生取向。静思之中,我只觉得内

  心的绞痛,又有那深沉的惋惜和遗憾。

  ——林孟平博士

  ●尊重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教师坚信学生有无限发

  展的潜能,才能坚持对学生“高度尊重、适度要求、适

  时引导”,努力张扬学生的向善本性,变“他律教育”为

  “自律教育”。

  “高度尊重”要以罗杰斯的

  “以学生为中心”观点为

  基础。

  “适度要求”是指克服传统德育工作指导思想上的

  “泛政治化”倾向。

  “适时引导”,是指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对学生加以

  及时的引导。

  3、接纳学生的差异。

  ●差异是绝对的。差异来自于遗传和环境

  (包括教育)的共同作用。只有理解学生的差

  异,才能从本质上做到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理

  9/11

  解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是现代辅导理念和传统教育

  观念最大的区别所在(“差生”实际上是差异的表

  现,“消灭差生”实际就是要消灭差异/不能把“全

  面发展”理解为“全优发展”或“平均发展”)。

  4、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是逐步走向成

  熟的个体。他们今天出现的问题,都是发展中、成长中的问题。因此,不必恨铁不成钢,也不可

  操之过急。

  ●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

  过程,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上也是千

  差万别的。因此不可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静

  止的眼光是对学生发展的最大束缚。在班主任异

  样的眼光中,那些“差生”将永无翻身之日,甚至

  会使他们终身失去上进心和自信心!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心灵的沟通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人和

  人之间的沟通关系。

  ●班级工作的效绩之大小,说到底取决于教师和

  学生沟通的效能。

  ●能否有效地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否有效地

  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和

  学生沟通的意识及技巧。

  ●掌握最基本的人本主义辅导技巧,和学生进行平

  等的沟通——

  ⑴无条件的关注

  用教师的体态语言(表情、眼神、身体姿势

  和动作)和真诚的语气向受导学生传递这样的信

  息:“你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你是我现在关注的唯

  一目标”。关注是尊重学生的基本体现,也是成功

  辅导的前提和基础。

  ⑵积极倾听和表达同感

  倾听是辅导的根本,是无条件关注的关键。教

  师要改变平常处理学生问题时使用的那种教导式甚

  至是训导式的说话口吻,不仅是“聆听”,而且是用

  心去倾听学生讲话,并以积极的体态语言和有限度

  的应答语来表现自己对受导学生内心体验的认同。

  ⑶引导学生宣泄郁积的情绪

  辅导是一个很情绪化的过程。由于教师对学生

  表示了真诚接纳的态度,学生就有可能将郁积已久

  的精神苦恼向教师倾诉,这会给受导学生带来极大

  的精神解脱,摆脱其恶劣心境,强化其战胜自我的

  10/11

  勇气。

  ⑷平等探讨,助人自助

  辅导的目的在于助人自助,平等探讨的过程也

  是为了帮助学生自省自明。具体要求是:

  ●

  多提问题,少加评论;

  ●

  多做启发,少做说教;

  ●

  多鼓励对方独立思考,少讲个人主观意

  见;

  ●

  多做思想沟通,少做逻辑分析;

  ●

  多谈开放式建议,少做封闭式结论。

  八以上四种基本技巧归结起来,就是人本主义

  的辅导技巧,即“以来访者为中心”的辅导技巧。

  ?

  (二)用理性情绪疗法改变学生不合理的认知

  (三)用行为疗法技巧矫正学生不良行为

  总

  结

  ●

  每一位学生都会有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每一

  位学生都需要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得到帮助和辅导。

  ●

  每一位教师都有辅导的责任。辅导是为了教

  育,教育离不开辅导。

  ●

  辅导并不神秘,依据心理学规律实施的教育

  艺术就是辅导的艺术。

  ●

  辅导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技巧,也是

  一种教育境界。辅导可以帮助教师走出平庸的教育

  生涯,使教育过程变成教师的一种精神享受,并使

  教师在辅导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本质上,辅导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

  种方式或一种媒体。凡是教育工作者,都有辅导的

  责任,尤其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导师,更是辅导的

  中坚,是决定辅导成败的关键。……打从上午七点

  多钟学生进到学校,到下午三、四点钟学生放学回

  家,孩子们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刻,都掌握在教师的

  手中。教师可以决定孩子在一天中的快乐或不快

  乐,这一天过得有意义或没有意义。

  ——台湾师大吴武典教授

  ●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一个优秀的人民教

  师,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学校心理学家”,一定是

  一个优秀的心理辅导工作者,他生活在学生的内

  心世界中,并且和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一路同

  行!

  11/11

篇三:心理问题中以行为偏差为主要表现的是冲动

tle>行为偏差学生个案分析-百度文库

  行为偏差学生个案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梦想,每个学生都想成功,但怎样才能美梦成真,实现理想呢?老师就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指航灯,垫脚石,帮助他们看的更高、更远。而成才的过程首先是学做人的过程,但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教育必须也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策略,这就是教育学中所阐述的“因人而异”的方针。

  尤其是对于存在行为偏差的学生,他的教育转化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为他建立一个小档案,随时记录和分析教育策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下是我对我班周某同学的个案分析:

  一、个案基本资料

  周某,男,七年级

  二、问题行为概述

  1、经常违反校规班规,当老师指出其错误时,不服学校老师的管理,顶撞老师,有抵触情绪。

  2、常与高年级言行不良的学生交往,与班上同学相处不佳,甚至与社会上某些游手好闲的人有来往。

  3、穿着打扮、言语行为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较大,思想比较成熟。

  三、背景资料及分析

  1、心理特质

  〔1〕外向、好动,交友广泛

  〔2〕在同学中喜欢引人注意和好出风头

  〔3〕急躁,有时难以控制

  〔4〕自我反省能力差

  2、家庭状况

  独生子,父亲在外工作,很少回家探望母子两,工资收入一般;母亲病休在家,无工作。周某与母亲同住一间狭小的老式房子里,上下阁楼,居住条件以及居住的环境都不理想。

  家人对周某的成长应该是关心的,每次的家访过程中都能表达出他们对他成绩的担忧,并经常询问在校表现。对于老师的反馈能及时教育子女,但由于母亲的病情以及父亲的不在身边,家长无力也无暇顾及周某,虽离外婆家比较近,但由于老人年事已高,他根本不听他们的劝说教导,家长对周的教育是有心而无力,有时甚至是比较放任的。

  3、学校状况

  学习情绪低落,只听某些感兴趣的课程,其他课程上课睡觉或者说话,作业不认真完成,更不用预习和复习工作了。虽然说脑子比较灵活清晰,但不肯在学习上花时间和工夫,怕吃苦,好逸恶劳,所以成绩属于中等偏下。上学期期末还出现考试利用

  发短消息的形式进行作弊的现象,事发后虽受到年级处分,写了检讨书,但心里对此事仍抱有无所谓的态度。

  造成差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仅就差生的外在表现和行为特点进行诊断教育是不够的,因此我觉得还得

  从心理方面着手研究,特别是初入高中的学生,由于青春期成长危机和长期的学习困难和失败,使得他们在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习惯、人格适应及学习技能等方面产生诸多障碍和困扰,从而造成心理偏差,并通过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和行为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像我班周同学就是属于个性心理偏激型差生——个性刚强、好动、暴躁、易怒、好胜心强。

  具体特点:疑心、刚愎、固执己见,通常自以为是、自视甚高;较武断、冲动、激进;而且急躁易怒、缺乏自制力;自私、无责任感;心理不健康。

  这类差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思想狭隘,偏激。感情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自负的外表里潜藏着较重的自卑心理;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家庭的不良教育与不良环境。这类差生大多属品德不良,如果教育不及时,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通过这些心理方面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的抓住教育突破口,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刚开始接触周某同学时我也做了不少细致的工作,但效果都不太明显,有时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原来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这些学生的个性特点,后来我借助了心理学上的有关知识,在做思想工作,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辅导措施

  1、晓之以理

  帮助周某了解自身思想品德状况同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启发他认识自己接受教育影响,实现思想转化的需要,从而产生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通过摆事实,将道理,帮助他理解和掌握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标准,分清是非善恶,明白事理,提高思想品德认识。

  2、动之以情

  具体的说就是要真诚地尊重、信任、关心他,不管他犯了什么错误,都首先应该尊重他的人格,从而实现情感沟通,防止和消除他在心理上的隔阂和障碍。

  3、树之以信

  指出他的爱表现,爱出风头的心理原因,这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但怎么把握适当的度是关键,在什么地方表现,怎么表现很重要,要想得到大家的尊重靠的是自己的实力。比方可以在搞班级活动时多给他发挥自己能力的时机,并积极支持他的合理想法,在同学中树立他的新形象,也能给他自信心。

  4、导之以行

  向他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并说明要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监督,给他制度和环境的约束。指导行为方式,使他掌握完成任务所必须的技能、方式和方法,明确如何正确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他从“他律”向“自律”转变。

  其实现在中学生中存在许多不容无视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的问题既影响中学生健康个性的建立,也阻碍他们的社会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他们的学习、行为、生活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所以作为教师要懂得学生在这一时期所存在的成长危机和心理矛盾,使用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防止这些学生形成更加严重的学习、个性和行为等方面的偏差,从而全面转化差生。

篇四:心理问题中以行为偏差为主要表现的是冲动

tle>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百度文库

  本人在中职学校任教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行为上的偏常,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等问题相当突出。职校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的学生约占总数的20%以上,具体表现在个性偏差、厌学、网隐、早恋、逆反心理,行为偏激、散懒、不服管理等严重现象,由此针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的引导干预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社会、家庭及学校教育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心理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预防和避免问题的发生,从而有效地进行行为的引导和干预。在此,我仅以一个中职学校教师的身份来谈谈我对职业学校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干预。

  一

  中职生心理问题主要有:

  1、社会价值观问题。由于社会的复杂性,中职生的审美观、价值观、认识、辨别事物规律的能力还不够成熟、全面,长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不能进行有效的甄别和抵制,加上社会对中职生的偏见和歧视,使得中职生出现了许多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并由此形成偏激的甚至错误的社会价值观。

  2、家庭教育问题。家庭父母关系不和,个别家庭由于父母离异或双亡,孩子从幼小就缺少温暖和关爱,使学生的心理不同程度的受到伤害,导致性格扭曲,个性偏激,家庭教育方法、经济状况差异也会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一是有的对子女前途甚为关切,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很高,但对子女的实际能力、兴趣需要及心理状态缺乏理解与沟通,常常用命令、指责的态度强迫孩子去学习,在这种无可奈何的境况下导致学生产生要么“屈从”,要么“反感”的不良心理反应。二是有的过分的满足孩子需要,唯恐孩子受到什么挫折,对孩子过去过于溺爱,过于呵护,即使学生在校犯了错误或有不良行为,也责怪老师教育不当,这种行为助长了学生产生依赖、孤僻等不良心理素质。三是有的父母对子女“恨铁不成钢”因而丧失信心,放任自流,从而导致学生骄横跋扈,唯我独尊的任性个性,心理和行为得不到和谐发展。

  3、学习心理问题

  职校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学习心理心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学习焦虑等现象比较普遍。

  4、情感心理问题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职校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而情绪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情感问题主要为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情感严重压抑,情绪体验消极。

  5、个性心理问题

  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职校生中“落水者”的心态,“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主要表现为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害,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从当前职校生个性塑造的实际情况看,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懦、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部分职校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6、人际心理问题

  职校生的人际交往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人际交往萎缩,不愿意与过去熟悉的人打交道,不愿意暴露自己职校生的身份;异性交往上的行为偏差,早恋现象比较普遍,由此而引发的职校生品德心理问题和性行为过错等违纪现象比较多见;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交往失度失范。一些职校生偏重于“人机”对话式的网上人际交往,有一种“特别

  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自我约束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识不强,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冷漠,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产生严重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7、性心理问题

  性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给职校生带来所谓的“青春期骚动”和强烈的“性困扰”,产生不少性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性征体相的烦恼。许多职校生总在为自己性征体相的不如意而烦恼,性心理反应过敏。有些职校生对性问题过于敏感,表现为过分热衷于性知识的引诱,过多阅读性描写的书籍,喜欢谈论性的话题,传播一些性的笑话,沉湎于性的想象或性的“白日梦”。

  8、择业心理问题

  择业就业是职校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抉择,伴随着这种抉择而来的往往是兴奋、紧张、忧虑混杂于一体的矛盾心态。表现为择业依赖退缩心理,择业紧张焦虑心理,择业思维定势心理。

  二

  根据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行为问题的原因,改进和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进行行为干预,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1、校园环境影响干预。

  校园中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班级人文环境的设计和建设,宿舍文化的建设,生机盎然的校园,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全校师生都会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心理的教育和洗礼,从而无形地干预了学生的行为。

  2、教师素质干预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产生的心理冲突和压抑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无效的教学方式,直接导致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必然会对学生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的引导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一流的教学效果,协调师生关系,进一步干预学生的行为。

  3、心理辅导干预

  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程序设计、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等课程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体育课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节技能:回避法:出现心理问题时,最先采用的方法就是回避,回避不是逃避事实,而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同学之间闹矛盾时,如果两人争吵下去,很有可能使矛盾激化,并伤害到同学情感,埋下心理阴影。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回避。等过一段时间,双方情绪稳定下来时,再到一起把问题说开,把矛盾解决,同学之间依然和好如初,不会留下心理问题。自慰法:在心理困境中,教会学生自我安慰的方法进行自慰,这样学生遇到困难时,安慰自己,接受现实,摆脱心理困境。升华法:困难和挫折,绝非人们所乞求的,但历史上能把困难和失败做为动力,最后取得成功的人物比比皆是:孙子、孙膑、韩非、司马迁、勾践、苏武……他们就是把困难和挫折升华为一种力量,拯救自己,争做强者,从而达到心理平衡。宣泄法: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时,通常都是用意志的力量压抑自我情绪,表面上谈笑自若,内心却很不平静。这就很容易陷入心理困境之中,甚至危害身体健康,只有宣泄,才能把心中的烦恼和不顺心的事倾诉出来,才有利于心理的调节。

  (2)注意养成教育干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习惯的训练,用严格的纪律制度规范其行为,通过校内养成教育和各种组织有序的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良性的引导和发展,帮助其一步步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4、家长干预。

  大部分学生家长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欠缺,《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学生年龄特点,掌握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通过干预家长的心理行为进一步达到干预学生的心理行为的目的。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正确引导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改进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正确引导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现在,教育部门和中职学校已经开始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正确引导干预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也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是,应该看到,不完整的教育链条是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的,家庭和社会作为中职学生紧密接触的更广泛的世界,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并有所行动,这样,整个教育环节才能真正形成完整紧凑的育人合力。

篇五:心理问题中以行为偏差为主要表现的是冲动

tle>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百度文库

  认识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学习目标

  1、认识中学生常见的不健康心理和行为。

  2、思考分析不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原因。

  3、对照反省,认识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健康状况。

  一、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有学习问题、青春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几个方面。下面具体列举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

  1、过分敏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的要求迫切,他们珍重自已的荣誉。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心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已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2、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你说东他说西,你说应该这样他说应该那样,以“顶牛”“对着干”的反常心态显示自已的高明、非凡。产生这种逆反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是青少年正处于过度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已当成小孩。为了表现自已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持批判的态度。客观方面,教育者的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会导致逆反心理。过分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心理,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就可能会逐渐演变为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

  3、嫉妒: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已强时(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惭、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一方面自以为是,逞强好胜,一方面又不愿积极努力,就可能嫉妒打击他人。

  4、耽于幻想:青少年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希望和挫折交替,就可能走向幻想。多表现在学习、工作、爱情等方面,耽于幻想容易给青少年带来忧郁和失望。

  5、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已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他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已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

  6、孤僻:有些青少年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已,不接纳自已。心理学中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先天的性格、儿时生活环境、成长过程的挫折遭遇,都可能是孤僻的成因。严重者甚至由孤僻而阴暗,靠偷窃等不正当行为满足自己。

  7、心胸狭窄:有些学生很难听进逆耳之声,尤其是来自老师及同学的批评性意见,更是难以容忍,时时刻刻如好斗的公鸡,对同学们的批评是出口就骂,动手就打,对老师的批评轻则横眉冷对,一声不吭,重则拳脚相向,还有学生“眼里揉不进沙子”,受不得一点委屈,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博大胸怀。

  8、焦虑烦躁:或许与天生胆汁质的性格有关,或许与后天的生活环境相联,此类同学很少“安分守已”,时刻如热锅蚂蚁,不知所以,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其中最典型的是考试焦虑,对考试的紧张烦躁,造成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障碍。

  9、无所谓心态:此类同学庸庸碌碌,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一顿吃饱全天醉,红尘看破如止水。成绩平平,无所谓,“不学数理化,还不照样闯天下?”上课迟到,无所谓,“一声报告位上坐,我比逃学强许多。”纪律处分无所谓,“不伤皮毛不掉泪,就算开除又昨的?”。

  10、厌学行为:意志薄弱,无法面对繁重的学习,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如网络、玩伴、一些读书无用的现象等,渐渐无心学习,只想逃离学校。

  11、沉迷网络: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少学生完全沉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对学习对父母老师同学完全漠视,不在家里上网就通宵泡网吧,在学校也是手机游戏不离手,戒除网瘾难上加难。

  12、早恋:到了青春期,有的中学生过于沉溺在对异性的好奇和好感之中,无法转移注意力,陷于兴奋或痛苦中不能自拔。青春期的萌动,家庭温暖的缺乏,学业的沉闷繁重,网络等不良社会信息的影响,都可能让中学生陷入早恋。

  13、部分独生子女问题:常言道“独子难教,独柴难烧”,因为他们“独”,父母和其他长辈就容易将他们放在“独特”的地位,“就这一个孩子,还不由着他点儿”,可是一点一点的积累,长大就不可收拾。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科曾说过:“可以完全肯定的说,教育独生子女比教育几个孩子困难得多……家中只有一个孩子,他会立刻成为家庭的中心,父母的关注完全集中在这个孩子的身上,往往超出了有益的范围……,独生子女最容易习惯于他占有了特殊的地位,变成家庭的真正暴君。为父母的不容易把握自己的爱和关注,有意无意地把孩子教育成利已主义者。”

  二、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案例分析

  1、考试焦虑

  在“中学阶段你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的调查中,有78%的学生写有“害怕考试”。这种怕考试和在考试中怯场的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性适应障碍。

  考试焦虑的主要特点是在考试前后或考试中,经常出现情绪高度紧张、全身恐慌、胸闷、头昏,无法抑制自己焦虑的情绪,记忆困难,思想难以集中,原来复习过的知识考试时回忆不起来。严重的还伴有口干、恶心、呕吐、手指哆嗦、睡不好、吃不好,腹泻等症状。

  案例一:某女同学,平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正如该她自己述说的:“进入高中,情况比初中发生了变化,学业负担重了,学校的要求高了,家庭的希望大了,心理不知不觉就变得沉甸甸的,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学习上,我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唯恐出现失误,对不起学校和老师,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自己的努力。考试的分数象一块巨石压在我的心上,久久不能搬去。这对我的学习和健康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我有时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没办法。”

  案例二:某男生,上初中时,学习成绩很好,在学校的各种竞赛中经常获奖。考入高中,他刚开始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想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取得比初中时更优异的成绩。但刚入学的摸底考试,就让他大失所望。在极度的痛苦之后,他又振作起来,更加勤奋和刻苦,但期中考试的成绩仍不理想。后来多次考试,多次受打击。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考试期间常常认为别人比自己强得多。他怀疑自己并不像原来那样聪明。考试之前,他常常缺乏信心,精神紧张,并伴有呕吐、恶心、小便频繁,睡不好觉等症状。

  上述两个案例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当事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一心期望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二是当事学生在考试遇到挫折之后,均陷入极度的苦恼之中,例如,案例中的学生“觉得分数象一块巨石压在心上,久久不能搬去。”考试极度紧张,并伴有呕吐、恶心、小便频繁等。在考前胡思乱想、焦虑不安。考场上手指颤抖,思维受阻等。

  2、网瘾

  据调查,在我国现有网民中,大、中、小学生约占70%,其中未成人约有20%。在被调查学生中,曾光顾网吧的占46%,热衷聊天的占76%,选择玩游戏的占5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

  不正确的上网方式,尤其是沉迷网络,上网成瘾,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的危害。网瘾的主要特点是陷入虚拟世界,漠视现实世界,给心理带来诸多扭曲和障碍。

  案例一:阿军是一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在作文中提到,班内40%以上的同学都上网,没有上过网的同学就会被讥笑为“落伍”。同学们上网除了玩游戏、聊天,几乎没其它事可做。许多学生下课,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网吧过瘾,有的甚至逃课去打游戏。阿军觉得很困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落伍了。

  案例二:某中学有一个学生,曾获得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省一等奖,后来因为沉弱于电脑游戏,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父母为让他避开游戏,把他转到其它学校,期望寄宿制的封闭学校能把孩子和电脑游戏隔开。学校在其上学时还能管住,放假回家后,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往网吧里钻,甚至通宵不归。最后,他不得不退学,非常可惜。

  案例一反映了一个不沉迷网络的学生对别人普遍沉迷网络的现象的困惑,可见在一个大环境中,网络的不利影响之广。案例二则是一个深受网害的典型例子,它使一个优秀学生无心学习,与父母关系紧张,走向退学的迷惘之路。

  3、逆反

  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普遍心理,需要正确地疏导和调节。如果走向极端,将可能产生一些病态的心理和行为。

  案例:王某,男,16岁,高二学生。学习成绩下游,智力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一副凶狠的样子,多次和老师顶嘴并扬言威胁。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王某的父亲忙于生意,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在老师面前又要袒护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和看法也常常不一致。二是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三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教育。

  三、作业和讨论

  1、勇敢地反省解剖自己,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自我,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更阳光。你觉得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有一些什么偏差?请写出来,与父母或老师交流。

  2、在你的学校,你的身边,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心理和行为偏差的现象。如盲目攀比啦,逃学上网啦,早恋啦……请观察这些现象,讨论其成因和危害性。

  【阅读材料】

  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4)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5)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

  (6)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2)能客观了解他人。(3)关心他人的要求。(4)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5)积极地沟通。(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1)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2)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3)及时而正确地归因以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5)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6)具有自制力。

  矫正心理和行为偏差,走向阳光

  学习目标

  1、认知积极健康的心态,矫正偏差。

  2、学习体会矫正心理和行为偏差的方法。

  一、矫正心理和行为偏差的方法

  矫正心理和行为偏差,应该以自我为主体,家长和老师给予帮助配合,共同努力。

  首先,从中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主要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自我教育

  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增强自我胜任感和责任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才是我们治理问题行为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最根本的目的。例如:在每期开学时,同学们可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相应的行为计划,并按星期按月对照计划进行阶段性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实施情况,同时再一次调整自己的行为计划。其间,通过不断内化,明白自己的进步,强化自己的责任,达到自我教育走向开朗阳光的目的。

  2、活动补偿

  由于课程、设备和师资的限制,现在的学校大多都只重视理性活动,重视室内活动。学生的活动空间几乎只有教室,差不多整天都是关在教室里死啃书本。形式单调呆板,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得不到满足,学生的肢体力量得不到释放,于是产生不满、焦虑、烦躁和反抗,进而出现各种问题行为。尤其是学困生根本找不到一点儿成功的乐趣。对此,同学们要挤时间组织一些肢体活动、户外活动,并且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为了这些活动的落实,可在班上成立体育部(球队等)、文化部(班容班规)、宣传部(新闻、广播)、统战部(协调关系)、环卫部(卫生、防疫)、文艺部(晚会、班会)、信息部(动态板报)等,让大家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这样,同学们的心理欲望得到了满足,肢体力量得到了释放,这方面的问题行为也就自然地减少了。

  3、相互帮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组织精神、团队作用、个人的协调能力、合作能力越越重要。因为在我们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全凭自己个人的能耐是很难做成大事的。当然,对一个班级,不管是从现实管理还是从教育的未来意识来说,都应该重视这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尤其是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如果只凭老师一盯一,将收效甚微。因此,同学们需要一些相互提醒、相互照顾的策略和方法,以通过互相帮助的途径,达到全班协调、整合,实现自主管理的目的,同学们在互相帮助学习中,更容易走向阳光。

  4、勤于阅读

  同学们应该多阅读富有精神营养的书籍,多学习基本哲理和道德的理论,使自己变成一个高尚的人。做到心胸开阔,知足常乐,不患得患失,不自寻烦恼。具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道德观是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基本要素,而健康的书籍是重要的精神营养。

  5、直面现实

  客观地、勇敢地面对现实、适应现实。现实生活不都是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而恰恰是常常充满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人生的道路不都是平坦的,常有阻碍和曲折。当受到挫折时不悲观,不失望,而能从中找到光明和温暖及令人鼓舞的一面;同样,在胜利和成功的面前,也不可忘乎所以,妄自尊大。正确协调自己和环境的关系,正确协调自己和周围的人的关系,保证积极的心理反应,保持对现实,对人对事的平和心理。还要充分了解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即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保持平常心。

  其次,从老师和家长的角度来看,主要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冷静

  家长和老师的冷静,是处理问题行为的关键。学生问题行为出现以后,只要没有可能继续发生暴力事件,一般我们都要进行冷处理(如:等一下,我马上来处理;你们先想一想,等一会儿我就来处理),让时间向后延一延,使心态静一静,做到保持平常心,见怪不怪。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自省自悟,又利于老师摸清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从而选准处理问题行为的最佳办法。同时还可以避免简单粗暴,杜绝体罚。

  2、有意淡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也随之加强。在学校或者班级里,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常常被沦为漠视群体。他们为争取自己的地位,往往通过问题行为表现不满或者反叛,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如果师长遇到这种情况大惊小怪,就使这些学生的不良欲望得到了满足和强化。因此,我们在这类问题行为面前要有意淡化。如:某学生在物理课上看小说,老师就可有意不看这个学生,说“要注意看物理课本”等等。

  3、积极转移

  当人受到不平等待遇或者遭受意外伤害憋了一肚子气后,往往会把心中的怒火转嫁给别人,而且会“转移攻击目标”。医学界将其定义为“心理转移”。学生的问题行为大多都是由“消极心理转移”产生的。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每一位家长都明白这一点,并尽可能地寻求“积极心理转移”,学生的问题行为就可减少或者遏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相关训练。如倾注爱心、担负责任、磨炼毅力、锤炼意志等活动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4、以爱换德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要真诚地帮助他们,关心他们,体贴他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对待问题、处理问题,而且顾及学生的合理要求,再调皮的学生也是会被老师的关爱唤醒良知的。中央台《实话实说》栏目报道,深圳一位老师为了找回一个不愿上学的学生,相继家访了三十八次。在第三十八次时,这个学生终于被老师的真诚打动,从此返回学校发奋学习。爱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也是家庭教育的灵魂。家长既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走向溺爱的极端。伟大而不自私的爱,包含了培养孩子责任意识的爱,始终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

  5、因势利导

  凡事都有两面性,只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有利面,也有它的不利面。学生的问题行为当然也一样,虽然是不正常行为,但从反面看,大多都有值得肯定的方面,至少有值得发掘的成分。比如爱说话的学生就有乐于交流的心理倾向,喜欢打架好动的学生就有体力充沛的特长,等等。只要善于分析,我们就可变消极为积极,变问题为有利。老师和家长要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引导、激励、调整、改变的办法调整教育行为,让学生从阴影里走入阳光地。

  二、矫正心理和行为偏差案例分析

  1、抑郁症:儿童患病率0.5%-2.5%,青春期

  2%-8%。青春期女性高于男性。

  特点:心境抑郁,几乎对所有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对以往喜欢的活动丧失兴趣和乐趣)。失眠或睡眠过多(早晨抑郁更重)。无价值感,过度内疚感。疲倦、缺乏精力。重者有自杀意念,曾企图自杀。

  案例:我很难过(父母辛苦、学习不佳、努力无果、同学关系不好)。我睡不着。我一天到晚睡不饱,睡醒后头疼。

  解决办法:

  调节生活,如增强运动、加强人际交往、制造外界肯定。

  认知疗法举例:如某学生质疑“我的数学很失败”,就给其制造“数学成功”的情景。

  行为疗法举例:如活动计划表、转移技术、角色扮演、人际交往辅导等手段。

  2、强迫症:青春期男性高于女性,成人后女性高于男性。

  特点:相互矛盾的思维,且靠自己停不下来,执著于某个细小而奇怪的念头无法自拔。情绪指向负面性,导致社会功能受到影响。

  案例:始终不停地想,我怎样才能把学习搞上去?我有没有审清题目?我的手干净吗?我今天说了多少句话合起来多少个字?

  解决办法:加强活动,增加肢体劳动时间,以运动调节;识别强迫行为,转移注意力,以遗忘阻断执念。

  3、偷窃癖(冲动控制障碍):性格缺陷,人际交往面狭窄。

  特点:反复发生不能克制的偷窃物品的冲动,目的不是为了自己使用或它的经济价值。行窃前紧张感逐渐增强,行窃时感到愉快、满足、放松,不能单纯以品行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做更好的解释。

  案例:我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太多了;他明明比我差却比我得意;我很愤怒或我很不满,这样来报复一下;我去拿到那个东西肯定很快乐;那个东西本来就应该是我的。

  解决办法:厌恶疗法、行为疗法。

  4、人际交往问题:与先天性格气质相关联,但后天可以改善。

  特点:有以自我为中心等交往障碍,自我夸大人际交往中的负面看法。

  案例:教室或寝室打扫卫生——我总是干得多,某某总是干得少。等价交换的问题——我对你那么好,你却如此对不起我。别人看法问题——他们说我头发很差,我讨厌头发。他们好像联合起来针对我,排挤我。……

  解决办法:参加集体活动;与人分享;在周围的人员中起组织作用。

  5、陶行知在担任育才学校校长时,碰到两个男同学打架。陶先生叫那个打得狠的学生到他办公室一下。当陶先生来到办公室里,那位同学已在陶先生的办公室等候了。陶先生拿出一块糖说:“奖你一块糖,因为你很守时,比我先到。”陶先生又拿出一块糖说:“再奖你一块糖,因为你尊重我,我叫你来你就来了。”接着,陶先生问这位同学为何与同学打架,这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欺负小同学,我看不过去打抱不平!”陶先生拿出第三块糖说:“奖你第三块糖。因为你有正义感,能帮助弱者!”这位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说:“先生,我错了,我不应该打架。”陶行知先生拿出第四块糖说:“知道不对就好,给,我再奖你一块糖,”陶先生没有再说什么,让这位同学回到教室里去了。

  编者注:请同学们不要盲目断定自己有心理问题,如果你有一些心理困惑,应该与家长或好朋友交流,或到心理活动室和老师交流,有些短暂的心理困扰是正常现象。

  三、作业和讨论

  1、找家长、老师或朋友谈心,倾诉自己的心里困扰。

  2、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心理和行为调节计划,具体列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步骤。

  【阅读材料

  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健康问题施加策略性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活动。网络成瘾心理干预法的适用对象是确已上网成瘾的学生。常用的几种心理干预法有:

  1、强化干预

  强化是使有机体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它可以分为奖励与惩罚两种。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干预方法使用最为普遍,效果也最好。在网络成瘾的干预中,奖励的使用条件是一旦发现成瘾学生有了减少上网的行为时,就给予奖励、表扬或肯定性评价。惩罚的使用条件是一旦发现成瘾学生上网时间增加时,立即给予处罚。处罚可以是物质性的,如取消他获得他最想要的东西的权利,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校纪处分等。

  2、厌恶干预法

  厌恶干预指采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来减少或消除一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常用做法有橡皮圈拉弹法、不赞成干预、内隐致敏法等。

  (1)橡皮圈拉弹法。是由成瘾学生预先在自己手腕上套上一根橡皮圈,当他坐到电脑前准备上网时,自己用力拉弹手腕上的橡皮圈,使其手腕有强烈的疼痛感,从而提醒自己下网。也可借助外力如闹钟发出尖利的噪音,来促使自己停止上网。

  (2)社会不赞成厌恶干预。主要是运用图片、影视、舆论等手段,使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产生一种来自社会的压力,并在心理上造成威慑和畏惧心理,从而达到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

  (3)内隐致敏法。又叫想象性厌恶干预,是指用想象上网的过程和结果的办法,使自己对上网感到厌恶感,从而逐步减少上网时间直至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这种方法可与橡皮圈拉弹法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3、转移注意力法

  学校或班级通过组织各类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成瘾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转移他的注意力和减轻他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的一种干预方法。

  4、替代、延迟满足法

  一方面学校和老师要帮助学生培养替代活动(其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吸引其注意力,并弄清他的上网习惯,然后使其反其道而行之,在原来上网的时间里做其他事情。另一方面,了解问题学生的上网时间(起初要控制上网时间,不必绝对戒除),将其上网总时间列表,纳入周计划,在可以控制的前提下,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实现戒除网络成瘾的目标。

  5、团体辅导法

  将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团体由富有经验的老师作为指导者,运用团体动力理论做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团体咨询的原则和各种方法,达到使参加团队的成员整体戒除网瘾的目标。团体辅导所具有的特点决定其对网络依赖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首先,团体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对于团体成员在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有着巨大的支持作用。团体成员“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从而获得道义心,可以增进信心”。其次,团体咨询可以使网络成瘾的学生获得安全感。网络成瘾的学生因对自身的网络使用不当问题投入较多关注,而忽视自身其他方面的优势及能力,团体咨询可以使其注意到自己的能力,对团体其他成员的成长有所贡献,也可以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再次,团体成员们共同签署的契约,对团体成员有强烈的约束作用,同伴之间既有支持又有监督。网络成瘾的学生在团体中做出改变不当行为的承诺后,会因团体的监督作用而努力维护自己的诺言,由此使行为的改变得到长期的坚持和巩固。

篇六:心理问题中以行为偏差为主要表现的是冲动

tle>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百度文库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作者:耿娜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第05期

  一、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危害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焦虑、抑郁、冲动、自卑、猜疑、冷漠、嫉妒等,其成因及危害分述如下:

  1.焦虑。焦虑是因为面临危机而产生的一种高度忧虑不安的情绪状态。焦虑的产生多与环境和个体有关。一些具有特殊性格倾向的人在面临心理压力时容易产生焦虑,如性格内向的人、追求十全十美的人、有自卑倾向缺乏安全感的人、过度关注某些事情的人。但更多的则是由于环境的原因。

  焦虑常会使人惴惴不安、忧心忡忡、注意力不集中,还可能引起记忆力下降,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思维迟钝、动作迟缓、心慌等症状。

  2.抑郁。抑郁是一种过渡忧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情绪低落、丧失兴趣、缺乏信心、疏远亲友,甚至是悲观厌世。产生抑郁的原因很多,大到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小到对某一件事的认识。抑郁的人往往容易关注消极事物、轻视自己的努力、与人隔绝,有些抑郁与厌倦有密切关系。

  抑郁会引起失眠、头昏头痛等症状,严重者会形成抑郁症,出现自闭、思考能力显著下降、自杀的念头或行为。

  3.冲动。冲动是由外界刺激所引起的,缺乏明确目的性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一触即发,对后果的意识程度很低。在某些时候,冲动可以激活人的潜能,有利于开展创造性活动。但有时冲动是由于事与愿违,自己的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

  冲动愤怒时,常常失去理智,做事往往不计后果,由此酿成后悔以致伤人毁物触犯刑律的不良后果。

  4.自卑。自卑是因为自我认识偏差,过低估计自己、轻视自己的一种消极心态。自卑心理的形成,客观原因,如出身寒微,童年生活的不幸。主观原因,与个体的认知和个性有关,如情感脆弱,胆小懦弱等。

  自卑会使人意志消沉,有人会为改变自卑地位不惜铤而走险。长期自卑不仅影响自身才能和潜力的发挥,妨碍正常的人际交往,而且会使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受到伤害。

推荐访问:心理问题中以行为偏差为主要表现的是冲动 的是 偏差 中以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