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物理课程育人案例16篇

物理课程育人案例16篇

时间:2022-11-18 10:1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物理课程育人案例16篇物理课程育人案例《物理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百度文库  《物理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简介  “物理化学”是化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课程育人案例16篇,供大家参考。

物理课程育人案例16篇

篇一:物理课程育人案例

tle>《物理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百度文库

  《物理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简介

  “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从而找出化学运动中最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物理化学与化学中的其他学科(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很大程度上常常需要应用物理化学的规律和方法。物理化学又称为理论化学,主要探讨和解决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问题、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问题,是化学以及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变化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研究物理化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产实际和科学实验向化学提出的理论问题,从而使化学能更好地为生产实际服务。

  相关思政元素:爱国情怀、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致力于三方面: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科学精神。在知识方面,掌握化学变化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原理以及这些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加深对先行课如无机化学(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理解,拓宽化学知识面,打好专业基础。掌握物理化学的理论、实验方法,充实化学的研究方法。在能力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物理化学理论解释化学领域的现象以及解决科研、实验、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物理化学研究方法探究化学领域的问题。在精神塑造方面,强化课程的人文性,突出学科育人特性,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当中,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突出追求真理、探索创造、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实践创新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爱国敬业:黄氏三相点

  (一)案例(材料)简介

  1927年国际度量衡委员会选定水的冰点为热力学温标的基准点,定为273.15K。水的冰点是指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达到液-固平衡时的温度,也被称为水的凝固点。外界大气压、水中溶解空气的量会影响水的凝固点的数

  值,导致水的凝固点的测量值在重复性和精度方面不好。因此科学界开始测定水的三相点,即水在其饱和蒸汽压力下气-液-固三相成平衡的温度,以代替冰点作为热力学温标的基准点。

  1934年,黄子卿来到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博士学位,师从热力学名家J.A.Beattie,其博士论文工作之一就是热力学温标的实验研究,重新测定水的三相点。黄子卿精心设计、组装了实验装置,并全身心投入实验,反复测量,最后精测出水的三相点温度为0.00980±0.00005℃。美国标准局组织人员重复实验,结果与黄子卿的测量结果一致。1938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汇刊》发表了黄子卿、贝蒂、本笛克特等三人合写的论文,题为《绝对温标的实验研究(V):水的冰点和三相点的重现性;水三相点的测定》。水的三相点是热力学上的重要数据,能精准测定水的三相点为温度计量学奠定基础。1948年,美国编辑的《世界名人录》列入了黄子卿的名字。1954年,国际温标会议在巴黎召开,再次确认上述数据,并以此为准,定绝对零度为-273.15℃。

  除热力学研究之外,黄子卿教授还在电化学、生物化学、溶液理论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成果斐然,尤其在溶液理论方面提出新的盐效应机制,引起国外同行的重视。黄子卿教授是中国物理化学奠基人之一,他常说:“科学的核心是一个‘新"字: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公式,新的技术,新的数据。”他的一生就是不停止探索和追求,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1935年黄子卿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授予的博士学位。当时正值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夕,有人把当时中国比作风雨飘摇中的一条破船,劝他不要回国。黄子卿的回答是:“我是中国人,要跟中国共命运。”他毅然回到祖国。

  1948年,黄子卿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研究,师从著名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泡令教授。当时中国正进行解放战争,黄子卿在工作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关注来自祖国的信息,他每时每刻都在惦念着祖国。泡令教授问他:“黄,把你的全家接到美国来,你就在这里工作,不好吗?”但泡令得到的回答,仍然是与十几年前相似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的家在中国,我一定要回去。”他再次谢绝了好意,抢在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人员采取扣留措施之前回到了祖国。

  1980年,北大为黄子卿教授举办了隆重的80寿辰庆祝会。回家后,黄子卿的小儿子黄志洵陪父亲喝茶聊天,说起他当初坚持回国的往事,他说:“有两次机会可以留在美国而未留,当然自己也有损失,以美国的科研环境和实验条件,留下来做研究也许会做出更杰出的成果,但自己并不后悔,因为国家是需要我们这样的人为她出力的。”黄子卿教授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他厚重的学术成果,还有他执着的爱国情怀和严谨求新的科学精神。

  (二)案例(材料)点评

  1.适用范围

  本案例适用“物理化学”课程关于单组分相图中的“水的相图”教学,也适用化学专业其他学科教学以及其理工类学科的教学。

  2.思政元素

  (1)爱国情怀

  黄子卿教授是中国物理化学界的一代宗师,对祖国怀有博大而强烈的爱。年少时看到中国饱受列强的蹂躏,发奋读书,立志科学救国。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然而,成为世界名人的黄子卿教授,两次放弃国外优厚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回到中国,愿意和祖国一起吃苦,克服生活和工作苦难,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不遗余力地为中国高等教育和化学研究贡献毕生精力。

  (2)科学精神

  黄子卿教授一生勤奋好学,勇于探索。一直从事电化学、生物化学、热力学和溶液理论等方面研究,即使在“**”期间,也没有停止科学研究,仍然紧跟世界化学发展步伐,发表文章,向中国化学界介绍配位场理论、熔岩结构学说、定标粒子液体理论及其应用等基本理论及其最新发展。黄子卿教授在理论研究同时,重视实验工作,对科研实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黄子卿教授的一生就是探索科学的一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源自于执着而严谨的科学精神。

  3.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了解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黄子卿教授的事迹,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熏陶,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求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相关教学经验以及学生反馈

  对化学专业学生,可结合教学知识点“水的三相点”的教学运用本案例,对非化学专业学生可根据思政教学目标(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运用本案例。教师介绍相关背景材料,然后可让学生发表个人感想,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学生对在物理化学成就榜上出现中国人的名字感到兴奋和激动,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普遍认为在当时科研条件下能精确测定水的三相点是非常不容易的,足以说明黄子卿教授具有非凡的科研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激发了专业学习兴趣。黄子卿教授两次放弃国外优越生活和科研条件回国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这种爱国情怀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篇二:物理课程育人案例

tle>[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物理教学案例分析100例-百度文库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物理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物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有难度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使用(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2.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重、难点】滑动变阻器的正确连接方法。

  【实验器材】电流表、电阻丝、电珠、电源、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木板。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舞台灯光视频,在展示过程中也不断调节音量。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灯光的变化和音量的变化。展示调光台灯的应用,灯光的亮度同样发生了变化。

  让学生思考:调光台灯为什么能够调节灯的亮度?是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呢?(让学生各抒已见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新课教学

  1.自制调光台灯电路实验

  学生根据看到的调光台灯实物,利用手边的器材,连接一个调光台灯的电路。

  器材:电源、电珠、开关、电流表、电阻丝、导线若干。

  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情况。

  学生动手实验接电路,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

  实验成功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实验电路,以及如何操作使得电灯的亮度发生改变,教师提问:根据你的观察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在你的操作中你改变了什么从而使灯的亮度发生了改变。

  答:灯的亮度是随电流的大小而变化的,在操作中我改变了电阻而实现电流的变化,从而实现了灯的亮度的变化。

  教师提问:在操作中是如何改变电阻的?

  答:用导线一端固定,导线另一端在电阻丝上滑动改变电阻丝的长度从而改变电阻的大小。

  教师讲述:像这种能够通过改变长度从而改变电阻值的电学元件叫做滑动变阻器。

  提问:结合刚才的实验观察,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

  答: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教师讲述: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演示幻灯片):

  (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2)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2.认识滑动变阻器

  教师提问:在刚才的实验电路中,对于灯的亮度的改变还不够多,是因为电阻线太长了不方便,如果还要进一步改变电阻值的大小比较多,那么滑动变阻器该做成什么形状?

  答:将电阻线密绕成螺旋状。

  各组分发滑动变阻器,学生仔细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试说出各个构成部件的作用。

  提问:根据对实验器材使用的熟练程度,猜测滑片顶端所标规格的含义?

  答:变阻器上所标规格的含义:最大电阻值;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3.滑动变阻器接法的探究

  学生实验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接法。

  器材:电源、电珠、开关、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情况。滑动变阻器在连接时只能用两个接线柱。实验同样要达到调光的效果。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接法,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在指导、巡视的同时,将某些接法对于改变电流无效的进行全班探讨)

  提问:如何接滑动变阻器才能有效地改变电流,让灯的亮度变化明显。

  学生总结出一上一下的接法,以及两种不能改变电流的接法。滑键位于远离下接线柱的位置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的阻值最大。

  三、为滑动变阻器编写一份说明书(包括结构及接法)

  四、教学反思: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要求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物理现象,揭示物理的本质和规律;突出强调认知过程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和形成科技素质的重要作用;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花,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这种教学理念在教授变阻器这个内容时,我就充分注意到应该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开展实验探究,从自身的实验探究中寻找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

  滑动变阻器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本电学元件,重点在于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熟悉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应该按照人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的一步步认识。教学的手段&方法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学生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能力培养方面,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下面列举教学中具有意义的几点:

  1、在教学的引入中,新的物理课程却是要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所以引入的视频是一位歌星的演唱会片断,这样的引入对学生来讲是非常具有兴趣的,再联系到生活中天天都能看到的调光台灯,所以更加激发学生想了解调光台灯的原理的热情度,同时拉近了课程与生活的距离。在教学中先充分调动血色和那个的学习热情,是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这是每一位教师教学的义务和责任。

  2、在引导学生探究变阻器原理的实验中,教师本人给每一小组的学生准备了一块自制钉有电阻丝的木板,学生可以根据这块木板上的电阻丝自己独立思考在把电源、电灯、开关接入电路的同时,如何运用电阻丝改变灯的亮度。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电阻与长度有关,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学生能体验自身实验探究成功的快乐的同时确实理解了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在课堂的实验探究中应该充分让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的包办代替,学生自己享受成功的快乐是教师所包办不出来的。

  3、在教学的最后,教师提出两个学生能自己评价自己的问题(1)今天这堂课你最有兴趣研究的问题的是什么?(2)在今天的实验探究中你最得意的表现是什么?学生在本节课的引入

  以及两个实验探究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所以提出这两个问题能够体现善于欣赏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励自己在学习中的不断进步,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扩展学生的兴趣&自主学习的责任感。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列举缺点,营造一个活跃合作的课堂气氛,给学生的主动探究,创造性的学习,自主提高留有充足的空间,帮助学生尝试自己探究感受成功的喜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反思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教学反思

  李德文

  教材分析: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

  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磨擦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的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案例:

  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

  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小组每个成员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争论摩擦好不好,使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意

  图

  (一)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二)

  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三)

  探究声音的产生

  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2.让学生试一试:敲一下鼓(或音叉、锣),马上用手按住鼓面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发声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培养归纳能力。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四)

  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学生思考:我们之间有什么,是什么把声音传过来的?

  诱导学生自己得出: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播。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3.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6.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近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9.听觉的形成:播放视频:人耳的结构和动画(听觉的形成)。

  观察与思考。

  了解人耳的结构和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五)

  声速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找出规律。

  (六)

  小结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七)

  课堂练习

  出示练习题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八)

  布置作业

  延伸兴趣

  课后第2、3题

  当堂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九)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真空不能传声。

  二、声音的传播

  三、声音的速度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

  空气中:340m/s(1标准大气压、15℃)

  感谢您的阅读!

篇三:物理课程育人案例

tle>物理德育渗透案例-百度文库

  物理德育渗透案例

  《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年节的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情分析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能有效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

  (3)知道实验推理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理想条件下的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了解科学进步的漫长、艰难的历程,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

  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教学用具

  斜面、木板、小车、毛巾、棉布等、多媒体课件等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出示小车,提问:如何让物体运动起来?

  演示

  1、用力使小车前进;

  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

  提问:从以上实验中,可以看出力与运动存在什么关系?

  师:你的观点与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你就是现代的亚里士多德。

  课件:亚里士多德头像及观点

  师:今天这里还有一位伽利略

  课件:伽利略头像及观点

  历史上,科学界对这两种观点争论了一百多年,到底谁正确呢,学了今天的课程,就能做出判断。

  进行新课:

  课件展示:小车从斜面滑下,将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时间。

  1、提出问题: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假设: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请各组代表回答

  (评价:同学们思考非常到位)

  课件展示:

  影响小车前进距离的因素:

  小车质量

  水平面的阻力

  斜面坡度

  小车起始高度

  教师:如果要研究小车前进的距离和水平面对它的阻力的关系,你认为应该如何进行?

  非常正确,请大家根据现有器材,设计一个研究方案。

  3、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

  怎样改变?

  (鼓励)

  还有吗?

  同学们的回答简练而且全面,综合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得到了今天实验的操作方法,哪位同学归纳一下。

  归纳得非常精彩。请思考,这样的实验方法是什么呢?

  课件展示:

  研究小车前进的距离

  控制的条件:斜面坡度、小车起始高度、小车质量相同

  与水平面的阻力的关系

  改变的条件:水平面的阻力(不同表面)

  4、进行实验,分别指导。

  提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5、分析论证:

  a、三种表面谁的阻力最小?从三次实验现象得到怎样的描述?

  b、若表面再光滑一些,则小车所受阻力将怎样?前进距离呢?速度减小的程度呢?

  课件展示:初步结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在水平面前进的距离越长。

  c、沿着这个推理,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没有任何阻力,小车将会怎样运动?

  推理:如果小车不受外力,将会怎样运动?

  出人意料地大声赞扬:你答得太对了!

  即: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原来静止的物体呢?

  6、得出结论

  总结上述两点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课件:结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7、评估交流: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成立条件又是什么?

  结论呢?

  什么情况下静止,什么情况下匀速直线运动?

  精彩!从大家的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所有的物体都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在物理上称为惯性,我们将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去研究。

  回顾我们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用到了哪些方法?

  这种方法叫实验推理法。

  那么请大家思考,牛顿第一定律能用实验直接验证吗?请说明理由。

  回答正确。当然,虽然不能用实验验证,但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现在是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本节小结:我们今天花一节课的时间就解决了曾在科学史上争论了一百多年才解决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收获。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说明,科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不断地质疑和探索才能够推动其进步。今天我们班上的“伽利略”同学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为了鼓励他坚持真理、敢于质疑的精神,我决定奖励他一个砸中过牛顿的幸运苹果。

  颁奖

  回答: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回答:用力推或拉

  观察

  生:要维持物体运动,必须有力

  (惊奇)

  生: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兴奋)

  阅读。

  观察

  思考

  讨论后回答:小车的质量、斜面的倾斜度、小车下落的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思考后回答:保证小车的质量、斜面的坡度和小车的起始高度不变,改变水平面的阻力。比较小车在不同情况下前进的距离。

  思考,讨论

  生:改变水平面的状况,让小车在同一个斜面滑下;

  先让小车直接滑在木板上,滑一次,然后分别在上面铺毛巾、棉布再重新做一次。

  生:必须从相同的高度开始滑;

  生:小车必须是同一辆。

  生:在水平面板上铺上不同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让小车滑下,归纳:改变水平面的状况,分三次让同一辆小车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比较小车在水平板上滑行的距离。

  齐答:控制变量法

  分组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什么都不铺的时候阻力最小,可以看出:阻力越小,小车前进的距离越远。

  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就会越小,前进的距离越长,速度减小得越慢。

  小车的速度将会不变,一直运动下去

  生:如果原来是运动的,将永远运动下去,且速度保持不变。

  将继续保持静止

  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齐读

  回答:一切物体,不管原来是运动还是静止。

  不受外力的作用

  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原来静止的物体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生1:实验

  生2:还有推理

  回答:不能,牛顿第一定律说的是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的情况,但我们周围不存在不受外力的物体,因此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生1:我知道了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力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生2:科学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学习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坚持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

  复习旧知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意外的评价激起学生兴趣。

  两位著名人物的两种观点的对撞,引发学生好奇。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科学探究方法的渗透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科学方法的渗透

篇四:物理课程育人案例

tle>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案例(2)-百度文库

  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案例

  处在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思想十分活跃,独立意识增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在逐渐形成。而中学物理学科以其严密的科学性、深刻的人文性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何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使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得益彰,应成为我们物理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在物理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我们可以穿插介绍我国近代科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工学院学习,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研究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果,当时美国的以为将军曾说:“不论把钱学森放到哪,都顶得上五个师”。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决定回国,将学识报效给自己的祖国。美国为了挽留他,给他丰厚的待遇,他婉言拒绝,对他进行恐吓,他坦然面对,他的一颗赤子之心是他冲破重重阻力,不畏艰险回到祖国,为我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尊称为“火箭之父”。特别是火箭、卫星的制造,神州号载人飞船的绕地飞行,这些成就说明我国在某些科技方面已走在世界的前列。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激发学生

  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物理教学中注意对美感的渗透

  1、利用文学艺术去渗透美学

  诗意的思维是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带着美的观念去研究科学这,就能得到更加美妙的科学结论。比如,在讲《简单机械》时,如果用“坐地日行八万里”来提问,再引导分析作答,又顺势分析李白的诗句《朝发白帝城》,这样进一步明确运动对象与参照物的关系。对《平面镜》一课的处理,先来一个“镜中花、水中月”,再来一段“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哪个更圆?哪个更亮?”的歌词,说明像物等大、等距,虚像,从而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在讲“力的图示时”可以编成顺口溜“一画点,二画线,再画标度等分线,箭头标方向,箭尖表力完”在教学中,教师尽力和饱满的热情、幽默的语言,认真的实验探索,不断地激励学生以高昂的情绪学习。

  2、利用奇妙的比喻渗透美感

  如“摩擦起电的原因”学习,如果就平铺直叙地说谁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和弱,然后得失电子显电性,学生基本会一团雾水。

  如果把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强的比成牛高马大的人拿着很少的苹果,而把束缚电子能力弱比成弱不禁风的人拿着很多的苹果,两人碰在一起会出现抢苹果的现象,相当于得失电子的现象。又如在讲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把导体比喻作一条街道,把街道上的人比作自由电荷,过往行人碰撞的机会越小,电阻就越小,使学生对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理解深刻。当街道越长,过往行人碰撞机会越多,即长度越长,电阻越大,把凹凸不平的街和宽敞平坦的大街比作导体的材料的不同,电阻同样不一样,这样的比喻使学生更感受美的享受,同时也使

  学生记忆深刻。

  3、利用物理学史渗透美感

  物理学史上充满了许多动人的故事,经常引用,就能激发学生热爱、尊重、献身科学的信心和决心。例如在讲运动的绝对性时,介绍伽利略被教会用刑威胁时,他说“我死了,地球照样在转动”,这名言

  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中,因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悲剧能激发学生的一种正义感。又如,我们在给学生讲电学时,可以从安培、欧姆、伏特、法拉第等科学家对规律的发现,如何负出艰辛的努力,这样通过教师的语言感染,同学们真正品偿研究科学的快感,使学生的思想升华到与科学家同样的地位上。

  关于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是我们现代教育中必须探导的,对于其中美感的渗透和技巧,我们将不断地研究,使它真正运用到新课改之中。

篇五:物理课程育人案例

tle>物理典型教学案例-百度文库

  物理典型教学案例

  探究变阻器在家电中的运用

  ——电阻与变阻器

  教学目标

  1、在日常生活当中,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作用,且能利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阻。

  2、知道滑动变阻器所标规格的含义,会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使之电阻的改变起到改变电路中电流的作用。

  3、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主动获得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滑动变阻器电路的连接方法。

  实验器材

  电流表、小灯泡、电源、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木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借助调光台灯的演示,灯光的亮度发生了变化。收音机音量旋钮旋转,声音的大小同样也发生了变化。这就学生思考探究问题:

  1、调光台灯为什么能够调节灯的亮度?是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呢?

  2、音量旋钮为什么能调节音量的高低,是什么因素改变了音量的高低呢?

  对问题进行猜想且学生发表各种看法。

  二、讲授新课

  1.

  自制调光台灯电路实验

  学生根据看到的调光台灯实物,利用手边的器材,连接一个调光台灯或调节音量的电路。

  器材:电源、小灯泡、开关、电流表、电阻丝、导线若干。

  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或音量变化情况。

  学生动手实验接电路,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实验成功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实验电路,以及如何操作使得电灯的亮度发生改变,教师提问:根据你的观察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在你的操作中你改变了什么从而使灯的亮度发生了改变。

  答:灯的亮度是随电流的大小而变化的,在操作中我改变了电阻而实现电流的变化,从而实现了灯的亮度的变化。

  教师提问:在操作中是如何改变电阻的?

  答:用导线一端固定,导线另一端在电阻丝上滑动改变电阻丝的长度从而改变电阻的大小。

  教师讲述:像这种能够通过改变长度从而改变电阻值的电学元件叫做滑动变阻器。

  提问:结合刚才的实验观察,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

  答: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教师讲述: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演示幻灯片):

  (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2)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2.

  认识滑动变阻器

  教师提问:在刚才的实验电路中,对于灯的亮度的改变还不够多,是因为电阻线太长了不方便,如果还要进一步改变电阻值的大小比较多,那么滑动变阻器该做成什么形状?

  答:将电阻线密绕成螺旋状。

  各组分发滑动变阻器,学生仔细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试说出各个构成部件的作用。

  (包括滑片、金属杆、四个接线柱、密绕的电阻丝)

  介绍滑动变阻器的符号和结构示意图

  CPABD

  符号:

  结构示意图:

  提问:根据对实验器材使用的熟练程度,猜测滑片顶端所标规格的含义?

  答:变阻器上所标规格的含义:最大电阻值;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3.

  滑动变阻器接法的探究

  学生实验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接法。

  器材:电源、小灯泡、开关、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情况。滑动变阻器在连接时只能用两个接线柱。实验同样要达到调光的效果。

  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接法,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总结出“一上一下”的接法共四种正确接法,以及两种不正确的接法。

  三、课后作业

  为滑动变阻器编写一份说明书(包括结构及接法)

  四、教学分析及反思: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要求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物理现象,揭示物理的本质和规律;突出强调认知过程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和形成科技素质的重要作用;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花,培养

  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这种教学理念在教授“变阻器”这个内容时,我就充分注意到应该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开展实验探究,从自身的实验探究中寻找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

  滑动变阻器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本电学元件,重点在于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熟悉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应该按照人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的一步步认识。在能力培养方面,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下面列举教学中具有意义的几点:

  1、在教学的引入中,新的物理课程是要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联系到生活中天天都能看到的调光台灯,所以更加激发学生想了解调光台灯的原理的热情度,同时拉近了课程与生活的距离。在教学中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这是每一位教师教学的义务和责任。

  2、在引导学生探究变阻器原理的实验中,每组的学生准备了一块自制钉有电阻丝的木板,学生可以根据这块木板上的电阻丝自己独立思考在把电源、电灯、开关接入电路的同时,如何运用电阻丝改变灯的亮度。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电阻与长度有关,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学生能体验自身实验探究成功的快乐的同时确实理解了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

  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在课堂的实验探究中应该充分让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的包办代替,学生自己享受成功的快乐是教师所包办不出来的。

  3、在教学的最后,教师提出两个学生能自己评价自己的问题(1)今天这堂课你最有兴趣研究的问题的是什么?(2)在今天的实验探究中你最得意的表现是什么?提出这两个问题能够体现善于欣赏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励自己在学习中的不断进步,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自主学习的责任感。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营造一个活跃合作的课堂气氛,给学生的主动探究,创造性的学习,自主提高留有充足的空间,帮助学生尝试自己探究感受成功的喜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篇六:物理课程育人案例

tle>[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物理教学案例分析100例-百度文库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物理教学案例分析100例》到你!,电流表、电阻丝、电珠、电、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木板,学生实验探究滑动变阻器接法

  摘要:物理知识对学生说是比较有难教师要教学程不断探出适合学生学习方法以下是编分享给初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希望可以物理知识对学生说是比较有难教师要教学程不断探出适合学生学习方法以下是编分享给初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希望可以到你!初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滑动变阻器构造和使用(案例分析)【教学目标】

  知道滑动变阻器构造

  了滑动变阻器工作原理

  【重、难】滑动变阻器正确连接方法

  【实验器材】电流表、电阻丝、电珠、电、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木板

  【教学程】、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舞台灯光视频展示程也不断调节音量

  引导学生观察灯光变化和音量变化

  展示调光台灯应用灯光亮样发生了变化

  让学生思考调光台灯什么能够调节灯亮?是什么因素改变了灯亮呢?(让学生各抒已见表达己观)二、新课教学

  制调光台灯电路实验

  学生根据看到调光台灯实物利用手边器材连接调光台灯电路

  器材电、电珠、开关、电流表、电阻丝、导线若干

  要电路必须串电流表并且观察电流表示数和灯亮变化情况

  .

  学生动手实验接电路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

  实验成功学生讲述己实验电路以及如何操作使得电灯亮发生改变

  教师提问根据你观察什么因素改变了灯亮?你操作你改变了什么从而使灯亮发生了改变

  答灯亮是随电流而变化操作我改变了电阻而实现电流变化从而实现了灯亮变化

  教师提问操作是如何改变电阻?答用导线端固定导线另端电阻丝上滑动改变电阻丝长从而改变电阻

  教师讲述像这种能够通改变长从而改变电阻值电学元件叫做滑动变阻器

  提问结合刚才实验观察滑动变阻器作用是什么?答控制电路电流

  教师讲述滑动变阻器原理靠改变电阻线长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演示幻灯片)()滑动变阻器作用控制电路电流

  ()滑动变阻器原理靠改变接入电路电阻线长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认识滑动变阻器

  教师提问刚才实验电路对灯亮改变还不够多是因电阻线太长了不方便如还要进步改变电阻值比较多那么滑动变阻器该做成什么形状?答将电阻线密绕成螺旋状

  各组分发滑动变阻器学生仔细观察滑动变阻器结构试说出各构成部件作用

  提问根据对实验器材使用熟练程猜测滑片顶端所标规格含义?答变阻器上所标规格含义电阻值;允许通电流值

  3滑动变阻器接法探究

  .

  学生实验探究滑动变阻器接法

  器材电、电珠、开关、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要电路必须串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并且观察电流表示数和灯亮变化情况

  滑动变阻器连接只能用两接线柱

  实验样要达到调光效

  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接法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

  (指导、巡视将某些接法对改变电流无效进行全班探讨)提问如何接滑动变阻器才能有效地改变电流让灯亮变化明显

  学生总结出上下接法以及两种不能改变电流接法

  滑键位远离下接线柱位置滑动变阻器接入阻值

  三、滑动变阻器编写份说明(包括结构及接法)四、教学反思

  新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要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主探究物理现象揭示物理质和规律;突出强调认知程对学生发展必要性和形成科技素质重要作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方式多样花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根据这种教学理念教授变阻器这容我就充分到应该放手让学生胆开展实验探究从身实验探究寻科学理论科学方法

  滑动变阻器是初物理基电学元件重了滑动变阻器原理熟悉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

  我认节课教学指导思想应该按照人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步步认识

  教学手段方法可以通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学生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能力培养方面教师要善培养学生创造精神让学生己想、己说;演示实验程要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实验结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程要重对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培养

  .

  下面列举教学具有义几

  、教学引入新物理课程却是要合从生活走向物理教学理念所以引入视频是位歌星演唱会片断这样引入对学生讲是非常具有兴趣再系到生活天天都能看到调光台灯所以更加激发学生想了调光台灯原理热情拉近了课程与生活距离

  教学先充分调动血色和那学习热情是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这是每位教师教学义和责任

  、引导学生探究变阻器原理实验教师人给每组学生准备了块制钉有电阻丝木板学生可以根据这块木板上电阻丝己独立思考把电、电灯、开关接入电路如何运用电阻丝改变灯亮

  学生根据前面学电阻与长有关能够有效问题

  学生能体验身实验探究成功快乐确实理了滑动变阻器原理靠改变接入电路电阻丝长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课堂实验探究应该充分让学生思考问题问题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己享受成功快乐是教师所包办不出

  3、教学教师提出两学生能己评价己问题()今天这堂课你有兴趣研究问题是什么?()今天实验探究你得表现是什么?学生节课引入以及两实验探究留有深刻印象所以提出这两问题能够体现善欣赏己情感态价值观激励己学习不断进步

  总节课通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积极性扩展学生兴趣主学习责任感

  让学生亲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列举缺营造活跃合作课堂气氛给学生主动探究创造性学习主提高留有充足空助学生尝试己探究感受成功喜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初物理教学案例反思

  影响摩擦力因素教学反思

  李德

  教材分析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感性认识

  .

  节课使学生感性认识上升步认识摩擦力存和对物体运动作用;认识定摩擦力因素;认识摩擦力利与弊以及增和减磨擦方法

  新课程标准对摩擦表述是通常见事例或实验了摩擦

  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创造空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节教学重是探究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让学生历科学探究整程通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

  要让学生历探究程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容学习

  以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平常般事物探科学规律兴趣

  教学案例

  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教学理念从学生生活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概念提出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这问题然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主探究

  根据探究实验程序助学生完成整探究程这探究程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知识摩擦力等弹簧测力计示数

  这实验程通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当学生出结论教师再提出请学们开动脑筋利用己学知识能不能设计出种更、更合理、更准确测量方法

  师影响摩擦力因素咱们探究出了根据己操作程出现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程不太容易操作地方?生拉动木块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有木块运动程弹簧测力计示数变

  生木块运动有会被绊住导致数不准确

  .

  师那哪些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知识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组能设计出更、更合理、更准确测量方法?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

  师讨论下这种方案行吗?如这种方案哪里?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方法

  优如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出结更接近真实值

  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与木板拉动速无关

  教学反思

  通节课教学使学生再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整程体验探究实验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对知事物探精神

  重要是通教师引导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相对运动有机结合起出了更合理、更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通组每成员通力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精神学习重要性创建和谐校奠定基础

  通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潜能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通争论摩擦不使学生了生活、生产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事例以及增和减摩擦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系生活、生产问题习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系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教学理念

  初物理声音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设计

  课程标准

  .

  通实验认识声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介质了不介质声音传播速是不声音固体和液体传播速比空气快

  (二)程与方法

  通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发声体共特性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通声传播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体会科学探究重要性

  (三)情感、态与价值观

  通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声广袤空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情感通声音可以获取量信息

  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人类社会生活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奇激发知欲望逐步养成觉探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物理原理科学态

  3通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精神

  重与难

  声音产生条件、声音传播要介质是这节重

  声音介质以声波形式传播是节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

  教学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图

  ()课前活动

  教室播放悠扬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二)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声现象产生研究兴趣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种形式观察图让学生思考、讨论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世界讨论切入节课题声音产生与传播

  (三)探究声音产生

  .

  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现象

  老师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物体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让学生试试敲下鼓(或音叉、锣)马上用手按住鼓面会发生什么现象?想想这是什么?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发声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进步认识声音产生培养归纳能力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通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关系

  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发出声音用手捂住己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然现象

  (四)声音传播

  提出问题我这说话我声带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耳朵里了?学生思考我们有什么是什么把声音传?诱导学生己得出声音空气能够传播

  设想下如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声音吗?深入思考和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方法

  .

  3演示真空不能传声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通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真空传播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气体传播不能真空传播

  通根据已有知识对传声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发生器声音变化说明声音传播要介质不能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传播

  欣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6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固体传播

  学生轻敲桌子端耳朵贴近桌面另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物理实质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传播是要介质它既可以气体传播也可以固体和液体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9听觉形成播放视频人耳结构和动画(听觉形成)观察与思考

  .

  了人耳结构和什么能听到声音

  (五)声速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

  学生课(38页)了声音不介质传播速不并总结规律

  启发学生从出规律

  (六)结

  提出问题通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合作、交流及结让知识系统化

  (七)课堂练习

  出示练习题

  、思考举手答题

  应用所学知识答问题

  (八)布置作业

  延伸兴趣

  课、3题

  当堂完成

  .

  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设计

  节

  科学探究声音产生与传播

  、声音产生(气体、液体、固体)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真空不能传声

  二、声音传播

  三、声音速

  声音以声波形式介质

  空气30(标准气压、5℃)

  .

篇七:物理课程育人案例

tle>物理德育渗透的案例-百度文库

  物理德育渗透的案例

  1、例如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物理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2、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可介绍法拉第经过十年实践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在白炽灯一节教学中,可介绍爱迪生经过上千次试验才找到灯丝钨的事例,来说明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方法。

  3、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顺利升空。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等航天员,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4、在讲课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幽默,可以调节课堂节奏,活跃教学气氛。例如:笔者在讲解电功率时,为了说明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关系,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用学生电源给一小灯泡供电,电压由低变高,小灯泡越来越亮,当电压刚超过额定电压时,小灯泡发出耀眼的白光。眼看灯毁在即,笔者随口大声吟出:“生命诚可贵,电势差更高,小灯泡呀,你一路走好!”一道闪亮,灯灭了。真实而略带悲壮的感受,拟人化的表述,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而加深了对电功率的理解和安全用电的意识。

  5、大家熟知的:“日心说”和“地心说”的斗争,就经历了几百年,许多优秀的科学家,例如布鲁诺、哥白尼、伽俐略等都为此受到了残酷的迫害。在物理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时,揭示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就包含着深刻的教育因素。

  6、如;在讲人造卫星时,可介绍我国的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洲际导弹的研制成功,“神五”、“神六”的成功发射与安全返回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讲电阻定律一节中的超导现象时,可介绍我国的超导研究与实践已处于国际前沿。在讲原子物理时,可介绍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7、如:通过《运动和静止》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观点;在《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教学中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弊,增强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8、例如,在讲作用与反作用、合成与分解、吸热与放热、正电与负电、N极与S极、裂变和聚变以及波粒二象性等时,可以向学生揭示物质的对立统一规律。

  再如,有些内容可以画龙点睛,点到而止。如在讲导体形成电流的条件,电势差是形成电流的外因,但形成电流,外因还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短短几句话,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电流产生的条件,而且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9、诚实守信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两方面来培养学生讲诚信的好品质。一是教师自己做到实话实说,在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不必回避,可以坦诚地告诉学生自己不知道,而不能教授给学生错误的知识和方法。二是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的关注和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提高到了同样重要的程度,不再仅仅用分数评价学生物理课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实验课上帮助实验失败的学生查找原因,并且给他们重做实验的机会,让学生明白说实话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的严谨。物理课上培养学生“诚信”的品质,对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整整一代人都将从“诚信”中受益。

  10、社会公德

  在习题编制,课外兴趣活动中可适时、巧妙的进行德育,比如讲功时编了一道这样的练习题:一个社会公德很差的人从六楼扔下一个酒瓶,分析酒瓶下落过程中是否有力做功,巧妙的进行了德育。

  11、环保意识

  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挖掘教材内容,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又必须列举数据使学生懂得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能源和开发利用新能源是相当必要的;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核能开发利用的意义及前景的教育,激励学生为祖国能源建设和核科学技术开发利用做出贡献。我在讲授噪音污染,内能利用与环境保护、能源开发与利用等问题的同时,例证当今世界许多地方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森林大面积减少,洪水泛滥,许多动、植物种濒临灭绝,绝大多数城市遭到污染,全球气温升高,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危机四伏……这样可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12、。如我在上《声音》一课时,我提前一个星期让他们找自己身边的声音现象,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然后集体加以讨论解决。学生们发现了声音有时清脆、有时沉闷;有时很响、有时很弱;有时让人愉悦、有时让人厌烦;有时同一个声音,我们可以听见两次或多次……

  13、如在《光》一课的的教学时,我提供了一些资料,如香港的银行大楼上的平面镜、爱迪生小时候的救母故事、近视眼和老花眼的知识……确定了目标:光是如何为人们生活服务,人类又应该如何正确利用光去为自己服务,如何去避免一些不正常的用光习惯等等。同学们在探究和讨论中不仅学习了好多的知识,还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会应用简单的光的知识为自己和他人寻求方便。一些同学甚至因此改正了不正确的用眼习惯,保护了自己的眼睛,一些假性近视的同学因此而‘治好’了,他们还回家去讲给老人听,教家人也学会科学地利用光来工作、生活。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的品质在同学们预习中得到了初步形成,坚持这样做下下去,我们会发现德育之花已经在渐渐地生根发芽!

篇八:物理课程育人案例

tle>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案例-百度文库

  在物理教案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教案案例

  本节课在学习完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情况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一下当两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时,合力的情况。案例如下:

  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当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互成一定的角度,这时合力与分力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猜想、个别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老师引导:同学们的猜想都是从力的大小出发的,那么,力除了大小这个属性之外,还有什么性质呢?(即力是矢量还是标量的问题)

  学生回答:进一步强化力的矢量性。

  老师:再次指出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都有关。同时老师提出合力与分力间究竟满足什么关系?我们通过实验探究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引导学生,实验应分几大部分?

  老师按小组发放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秤、细绳套、图钉、三角板、直尺、橡皮筋(一半学生)、钩码(一半学生)

  案例分析:通过此环节由特殊情形延展至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变直接给出结论为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让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如何确定分力、合力。

  学生活动:根据器材设计讨论各自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先用两个弹簧秤拉着钩码上升,再用一个弹簧秤拉着钩码上升,记录结点的位置、弹簧秤的读数,细绳套的方向。

  方案二:先用两个弹簧秤使橡皮筋伸长一定的长度,再用一个弹簧秤使它伸长同样的长度,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再分析比较。

  1/3

  老师:组织学生共同讨论、改进双方的实验方案,进一步指出:“橡皮筋伸长相同的长度”记录起来比较麻烦,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还需要作哪些记录

  如何记录力的方向?两点近一点好还是远一点好?请一名同学把实验方案完整的叙述一遍

  组织引导同学讨论,对方案一进行修正:本案中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给与提示:钩码上升可以是匀速的也可以是变速的,运动状态不好控制,即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不好控制,应该怎样改进实验方案?请一名同学把实验方案完整的叙述一遍

  将两个实验方案进行对比,有何相同之处?记录数据时木板放置方式有何区别?

  学生讨论回答:使橡皮筋伸长到同一个点。力的方向,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远一点好,将钩码竖直静止悬挂都是先确定两个分力,再根据等效代替确定两个分力的合力。

  方案一木板应该竖直放置。

  案例分析: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归纳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走到学生中间观察、指导学生实验),实验进行中要求一部分同学实验操作,一部分同学进行实验记录。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协调合作能力。

  老师:要求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如何把力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请同学们作出三个力的图示。

  同学们用铅笔和尺子作出三个力的图示。观察自己所作图示,从大小和方向角度给出自己的结论。通过数据处理培养了学生严谨仔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

  最后要求同学们自己总结出本实验结论并进行文字表述,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分析表达能力,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2/3

  总之,在物理教案过程中结合教材实际,从各个方面挖掘徳育因素,既能发挥物理教案的育人功能,又能提高课堂教案效益。只要在教案中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坚持不懈地努力,德育教案的目的就一定能实现。

  3/3

篇九:物理课程育人案例

tle>[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物理教学案例分析100例-百度文库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物理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使用(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2.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重、难点】滑动变阻器的正确连接方法。

  【实验器材】电流表、电阻丝、电珠、电源、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木板。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舞台灯光”视频,在展示过程中也不断调节音量。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灯光的变化和音量的变化。展示调光台灯的应用,灯光的亮度同样发生了变化。

  让学生思考:调光台灯为什么能够调节灯的亮度是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呢(让学生各抒已见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新课教学

  1.自制调光台灯电路实验

  学生根据看到的调光台灯实物,利用手边的器材,连接一个调光台灯的电路。

  器材:电源、电珠、开关、电流表、电阻丝、导线若干。

  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情况。

  学生动手实验接电路,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

  实验成功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实验电路,以及如何操作使得电灯的亮度发生改变,教师提问:根据你的观察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在你的操作中你改变了什么从而使灯的亮度发生了改变。

  答:灯的亮度是随电流的大小而变化的,在操作中我改变了电阻而实现电流的变化,从而实现了灯的亮度的变化。

  教师提问:在操作中是如何改变电阻的

  答:用导线一端固定,导线另一端在电阻丝上滑动改变电阻丝的长度从而改变电阻的大小。

  教师讲述:像这种能够通过改变长度从而改变电阻值的电学元件叫做滑动变阻器。

  提问:结合刚才的实验观察,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

  答: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教师讲述: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演示幻灯片):

  (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2)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2.认识滑动变阻器

  教师提问:在刚才的实验电路中,对于灯的亮度的改变还不够多,是因为电阻线太长了不方便,如果还要进一步改变电阻值的大小比较多,那么滑动变阻器该做成什么形状

  答:将电阻线密绕成螺旋状。

  各组分发滑动变阻器,学生仔细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试说出各个构成部件的作用。

  提问:根据对实验器材使用的熟练程度,猜测滑片顶端所标规格的含义

  答:变阻器上所标规格的含义:最大电阻值;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3.滑动变阻器接法的探究

  学生实验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接法。

  器材:电源、电珠、开关、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情况。滑动变阻器在连接时只能用两个接线柱。实验同样要达到调光的效果。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接法,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在指导、巡视的同时,将某些接法对于改变电流无效的进行全班探讨)

  提问:如何接滑动变阻器才能有效地改变电流,让灯的亮度变化明显。

  学生总结出“一上一下”的接法,以及两种不能改变电流的接法。滑键位于远离下接线柱的位置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的阻值最大。

  三、为滑动变阻器编写一份说明书(包括结构及接法)

  四、教学反思: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要求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物理现象,揭示物理的本质和规律;突出强调认知过程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和形成科技素质的重要作用;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花,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这种教学理念在教授“变阻器”这个内容时,我就充分注意到应该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开展实验探究,从自身的实验探究中寻找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

  滑动变阻器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本电学元件,重点在于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熟悉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应该按照人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的一步步认识。教学的手段&方法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学生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能力培养方面,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下面列举教学中具有意义的几点:

  2、在引导学生探究变阻器原理的实验中,教师本人给每一小组的学生准备了一块自制钉有电阻丝的木板,学生可以根据这块木板上的电阻丝自己独立思考在把电源、电灯、开关接入电路的同时,如何运用电阻丝改变灯的亮度。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电阻与长度有关,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学生能体验自身实验探究成功的快乐的同时确实理解了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在课堂的实验探究中应该充分让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的包办代替,学生自己享受成功的快乐是教师所包办不出来的。

  3、在教学的最后,教师提出两个学生能自己评价自己的问题(1)今天这堂课你最有兴趣研究的问题的是什么(2)在今天的实验探究中你最得意的表现是什么学生在本节课的引入以及两个实验探究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所以提出这两个问题能够体现善于欣赏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励自己在学习中的不断进步,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扩展学生的兴趣&自主学习的责任感。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列举缺点,营造一个活跃合作的课堂气氛,给学生的主动探究,创造性的学习,自主提高留有充足的空间,帮助学生尝试自己探究感受成功的喜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反思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教学反思

  李德文

  教材分析: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磨擦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的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

  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案例:

  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

  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二)

  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三)

  探究声音的产生

  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2.让学生试一试:敲一下鼓(或音叉、锣),马上用手按住鼓面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发声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培养归纳能力。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四)

  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学生思考:我们之间有什么,是什么把声音传过来的

  诱导学生自己得出: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播。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3.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6.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近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9.听觉的形成:播放视频:人耳的结构和动画(听觉的形成)。

  观察与思考。

  了解人耳的结构和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五)

  声速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找出规律。

  (六)

  小结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七)

  课堂练习

  出示练习题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八)

  布置作业

  延伸兴趣

  课后第2、3题

  当堂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九)

  板书设计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二、声音的传播三、声音的速度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空气中:340m/(1标准大气压、15℃)

篇十:物理课程育人案例

tle>物理教学案例(精选)-百度文库

  物理教学案例

  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课程的设置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样的学习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生活中的物理是我们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引导学生开发课外的学习资源。

  课例1:“电功率的计算”教学片段

  师:上周我们要求大家统计了每个家庭一天少用电半小时后少用电能的数量。现在我们报一下数。

  生:我们家少用0.5度电。我们家少用0.8度电。我们家少用0.6度电??师:现在分别统计一下一天少用0.5度电、0.6度电、0.8度电、1度电的家庭数字。

  师:好,少用0.5度电的家庭数是10个;少用??按照一天少用电能的计算,估算一下一个月每个家庭少用的数量;全班同学所有家庭一个月少用的数量;一年少用的数量。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想如果每个家庭每天不必要的用电多半小时.那全国所有家庭一天浪费电能的数量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

  生:我觉得节约电应从现在做起,回家跟家长讲,尽量做到人走灯灭。??

  教师首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一天节约电的数量.这就是组织学生寻找

  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统计一天内每个家庭节约电的数量,来估计整个班级所有家庭一个月或一年节约电的数量。教师创设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现象,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使学生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物理、体验物理,学生从中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是服务于生活的,物理是生活的物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估算意识,节能意识。通过感受和体验,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更多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世界。可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培养学生收集和积累的好习惯,是物理学习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速,初步认识声音的传播形式。

  3探究身边的声现象。

  重点突破:声音传播所需要的条件和声音的传播形式。

  教

  具:音叉、小锤。

  教学过程:引入:泰坦尼克号中的主题歌曲非常动听,男女主角的最后对白催人泪下,但是假如没有声音,把男女主角的真情对白改为手语,打手势来表达,那感情表达的还能那么准确吗?还能那么催人泪下吗?由此可见,声音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思想与感情交流的基础,并且与我们的生活也有密切关系。自然界也有许多声音,既美妙又神秘。

  问:自然界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

  答: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的风声??问:那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探究并举例:让全班同学都摸正在发声的音叉然后讨论回答,讨论后再举出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注:让同学自己探究,比如摸自己发声的喉咙??最后看书上的图片并填空。

  总

  结: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出:声源的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soundsource)。

  过渡:有声源,有物体正在发声,但是有声源你就能听见声音吗?你是怎么听见声音的?钓鱼的时候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为什么?

  学生发言:声源振动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传到人耳中,反映到人脑中我们就听见了声音。鱼之所以会被吓跑,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中传入水中把鱼吓跑了。

  提示引导: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大家看课本

  31页后讨论。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声源振动,引起空气振动,最后传到人耳。由于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就像水波波纹一样有高有低。

  结论:声音以声波形式传播。

  注:半数以上学生能说出此过程。

  总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实验探究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呢?请同学们讨论后举例回答。

  学生讨论后小组发言:

  a: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例:钓鱼时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把一根管子伸进海水下,可以听见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海豚在海中的叫声能被人听见。)

  b: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例:在某一间教室敲暖气管,一座楼的每个教室都能听到敲击声;古代人打仗,先锋官把耳朵贴地听一下,就能听到远处敌军行进的声音;在课桌一端很轻的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桌面就可以清楚的听见敲击声,而不贴桌面就听不见。)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例: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要靠无线电。)

  总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如水),固体(如钢铁、木头、土壤)等物质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但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我们把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

  引出:介质的定义:凡是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讨论:百米赛跑时,小明先看到发令枪冒烟,后听到枪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若给你一个秒表,采用什么做法你能估测出枪声从百米起点传播到终点所需的时间?通过这种做法你能估测出声每秒传播的距离吗?与同学交流合作进行回答。(见课本

  33页)

  学生讨论结果:有同学可以说出s=100m,t是从看见冒烟到听见枪响的时间,则声速v=s/t。但有同学对未计算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提出质疑,也有同学说光传播速度极快,所以短距离内光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讨论总结:声速比光速慢的多,所以光速在短距离内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不计。故v=s/t此计算方法可行。

  过

  渡:声音既然是传播的,那就涉及到一个快慢问题,也就是声音有速度。介质有很多种,各种介质性质都不一样,所以传播声音的速度也不一样。大家首先看课本上声速的定义,然后看一下表格中列出的声音在各种介质中常温下的传播速度。大家看表格后得出什么结论?

  声速的定义:声每秒钟传播的速度为声速。

  影响声速的两个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

  学生看表格后,得出结论: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注:有半数学生得出了此结论。

  本节总结:本节课主要讲了声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声的传播形式以及声速。本节内容与生活非常贴近同学们家庭作业

  探究声是否有能量。(见课本34页)

  板

  书

  设

  计

   1什么是声音

  一

  声音的产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水源

  、声源

  二

  声的传播1、水波声波: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2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3声速: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

  声速的两个决定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

  4、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

  自我点评: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思考,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尤其体现在让学生探究声除了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固体等物质中传播。探究完声的传播形式、声的介质以后,讨论了页的讨论:声传播有多快。充分利用了集体优势,体现了物理学习方法中的合作交流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性和感性上很好的掌握声的产生原因、传播形式和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等知识。授课方式与授课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初

  中

  物

  理

  教

  学

  案例

  课

  题

  什么是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

  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

  具: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

  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

  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

  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实验: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2、(多媒体投影)

  ①

  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②

  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③

  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5、质疑讨论:

  没有?

  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火箭)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做

  一

  做: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

  原因: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由学生的实验概括出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1、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演示:

  (1)轻压气球

  (2)轻拉压弹簧

  (3)使锯片变弯

  力可以改变

  物体的形状

  3、质疑讨论: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力作用

  在物体上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助释疑。)

  四、理解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

  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

  6.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

  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

  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

  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教师结束语:

  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美妙!关于力还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如果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来共同探讨!

  七、探究问题

  1、力的大小如何比较?

  2、怎样对力进行测量?

  3、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

  摩擦力》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磨擦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的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案例:

  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

  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小组每个成员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争论“摩擦好不好”,使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篇十一:物理课程育人案例

le>物理教学案例-百度文库

  物理教学案例

  当今的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为了贯彻实施新课改的理念,更好的实现课改中的学科渗透精神,我在九年级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的时候,就以“渗透学科精神”为主题上了一节专题复习课,就是按教室座位分组,各组自由讨论,去发现其他学科在物理中的体现,并尝试加以总结、归纳,然后继续以组为单位汇报,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以便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明白各学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各学科的知识,现总结如下;

  有的小组说,语文学科在物理中有所体现,物理课程中经常运用语文中的诗、词、名句、成语典故等。如让我们说出“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中的“江中游”及“两岸走”的这两个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当然前者以“青山”为参照物,后者以“竹排”为参照物;运用成语“震耳欲聋”、“脆如银铃”、“悦耳动听”等让我们说出分别是指声音三要素中的哪一个(答案是:响度、音调、音色)等等。这样的物理教学过程就可以从语文的角度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也从中给了学生以美的享受。

  有的小组说,数学学科在物理中有所体现,物理课程中经常运用到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图象,由图象可以直观比较出两个相同物理量的值的大小关系,如由s-t图象比较两物体运动的速度关系,由m-v图象比较两种物质的密度关系,由F-s图象比较两物体产生的压强大小关系,及U-I图象比较两个导体的电阻大小关系等等,这样的物理教学过程就可以从数学角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让学生明白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可以成为物理学科的一个工具。

  有的小组说,英语学科在物理中有所体现,同学们通过总结后发现,物理中绝大部分的物理量或物理量的单位都是采用其对应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如压强物理量的英文单词是power,压强就用“P”表示;时间单位“秒”的英文单词是second,用“S”表示等等,这样的物理教学过程就可以从英语角度让学生明确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要和国际接轨,也为学生们将来走出国门奠定了基础。

  也有的小组说,地理学科在物理中有所体现,就是我们在研究物体重力势能大小时引出了地理学科中的等高线图让学生由图看出各个物体所处位置的高低,从而便于比较物体在质量一定时具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等,这样的物理教学过程就可以从地理角度让学生懂得我们的物理学习最终应该是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当然,本次课的完整教学过程还包括了课堂检测,其中绝大部分题目也就体现了学科渗透的思想,所以在本节课的核心部分我一改常规的教学方式,不再是让学生大脑跟着我转,而是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思想完全放开,这样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无形之中学生就把其他学科渗透到物理学科中来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也巩固了物理基础知识,更体现了以组为单位的团队竞争意识,发扬了团队精神。

篇十二:物理课程育人案例

le>课程融合育人案例:有意才能无痕——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技巧之我见(法泗中学)-百度文库

  课程融合育人典型案例:

  有意才能无痕

  ——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技巧之我见

  法泗中学

  张武庆

  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时常加以潜移默化式的德育渗透,能够对学科教学乃至教学管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更进一步,这对于学生的行为思想规范,也有着无可估摸的影响。就我本人这些年的物理学科教学经验而言,我觉得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有意“播种”,培育心灵的幼苗

  由于初中的学生刚刚步入青春期不久,对很多事物都会感到新鲜和易于接受。那么,“先入为主”的思想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情操起着极大的熏陶作用。所以,适时地予以引导,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过程,我把它叫做“播种”。

  那么,所谓的“播种”,到底播的什么种呢?主要有“三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自立自强、乐于奉献。

  学习物理时,我常用古今物理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来教育学生。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就有很多处提及,这些都是我们进行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良好素材。如关于地磁场的论述,早在宋代沈括就已经提出,这比西方早了400多年;又如,地动仪的发明和惯性现象的描述,中国都远远领先于西方国家。通过对学生讲解这样一些素材故事,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历史的峥嵘繁华,让学生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他们更加地热爱祖国,并且激发出更强烈的自立自强意识。

  紧接着,在前面素材的讲解下,我喜欢“趁热打铁”,牢牢锁住学生思想向前滚动。我会告诉他们:虽然中国历史上取得了这么多卓越的成就,但是,大家却并不知道要取得这么多伟大的成就所付出的艰辛与代价。就拿大家都知道的“神舟飞船”来说,如今已经到“神十”了,可是有多少同学知道要发射一艘飞船需要耗费多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呢?这是难以想象的。特别是在这种高科技研究中,主要是对物理问题的研究,必须要做到准确、严密,万无一失。哪怕是

  一丝一毫的差错,都会导致巨大的人力财产毁于一旦,甚至还会对宇航员的生命造成不可挽回的危险。

  从这个方向出发,一直引导学生延伸思考,不知不觉就抵达了学生的心灵深处。他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身为科学家或者一名技术工作者身上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不约而同地对其产生了崇拜感和敬佩心理。同时,通过这种无形的德育渗透方式,也间接教育了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启发了学生要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

  二、有意“浇水”,灌溉思想的良田

  在物理学科的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例如在谈及中国物理学界有名人士的一节教学中,我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让学生对这样一位丰功伟绩的大家有了完整的认识,并且从中或隐或现地感受到了什么。然后在此基础上,适时“浇水”,给种子孕育更大的生命力。接着,我给学生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由此可见,物理学科并不是难以开展德育工作的,而是要巧妙地进行,“含蓄”地进行。通过这种灵巧的方法,不仅易于让学生接受,不像强制性灌输那般具有抵触心理,相反地,更便于潜移默化地感染他们,净化他们的思想良田,从而用行为去践行。当然,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老师今后去深入探讨的内容,也是今后物理教学和学生行为思想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

  三、有意“施肥”,加固未来的基石

  在“播种”、“浇水”之后,我开始计划给学生“施肥”。而这“肥料”,便是多种形式的物理实验活动。

  在物理实验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似乎很少见,不易完成。但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总会取得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我常常给学生开展一些物理活动课和物理主题活动,来达到对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德育教育。

  在上课之前,我会进行充分的准备,如各种实验器材、多媒体展示台、教学流程、德育渗透计划等。同时让学生也做好全面准备,如浏览课本、掌握基本操作要领等。通过这种双方协作式准备,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师的课堂实验教学中,感受到合作共赢、自己动手、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实验教学课上,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力求实事求是。因此在实际性的动手操作中,需要谨慎小心。我喜欢通过实际的物理活动和物理实验来让学生深切感受物理研究的过程,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养成了尊重事实、相信科学的精神品质。

  课堂之外,我也常常给学生开展一些趣味物理活动。如,“自制万花筒”、“瓶子吹鸡蛋”和“筷子提米”等等。这些趣味性的物理实验活动,不仅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也让他们对物理奥秘充满了好奇,学会了自我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无形中使学生培养了科学探索的习惯和自立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定要注意它的策略性,要充分体现渗透的自觉性、可行性和反复性。我相信在物理教学中,只要摆正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就能在教学中做到有机渗透、潜移默化,促进学生更健康更全面地向前发展。

篇十三:物理课程育人案例

le>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共6篇)-百度文库

  .

  篇一: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与分析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与分析

  《磁感应强度》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感应强度b的物理意义.2、了解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1、通过对电场的研究方法类比探究描述磁场的物理量.2、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磁场力与电流与长度的关系.3、通过演示实验,分析总结,获取知识.

  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徐军

  二、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

  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本节的重点.

  三、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

  在引入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时,基于学生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让学生首先回忆在学习电场强度时的探究方法.

  四、设计和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

  办代替.

  通过上面的复习我们可以得到磁场的探究方法,即从磁场的基本性质出发,通过磁场对磁极和电流的作用来寻找描述磁场的物理量.可以通过小磁针的北极受力来规定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但是因为小磁针有南极和北极,而不是磁单极子,两极受力会平衡,所以无法通过小磁针受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磁场对电流元的作用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五、教学手段

  蹄形磁铁、电源、滑动变阻器、电流表、金属杆、导线、铁架台、投影仪、投影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如下表所示,填充电场中内容,并猜测磁场中填充内容:

  〔二〕引入新课

  1、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板书〕

  电场和磁场都是客观存在的.

  问题:磁感应强度的大小能否从小磁针受力的情况来研究?

  同学分析讨论后结果:不能.因为小磁针不会单独存在一个磁极,小磁针静止时,两个磁极所受合力为零,因此无法从小磁针受力的角度确定磁场的强弱.

  研究电场时我们通过试探电荷受到的力与电量的比值定义电场强度.在物理学中,把很短一段通电导线中的电流i与导线长度l的乘积il叫做电流元.但要使导线中有电流,就要把它连接到电源上,所以孤立的电流元是不存在的.

  1/10

  .

  实验结果发现:

  磁感应强度〔板书〕

  即b=f/il说明:如果导线很短很短,b就是导线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

  1.

  t=1n/amd、方向:磁感应强度是矢量.

  一些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见教材p84表3.2-1〕

  〔四〕小结

  1、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即b=f/il1.

  t=1n/amd、方向:磁感应强度是矢量.

  〔五〕板书〔内容与小结相同〕

  〔六〕课堂训练

  1、下列关于磁感应强度大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电导线受磁场力大的地方磁感应强度一定大b.通电导线在磁感应强度大的地方受力一定大

  c.放在匀强磁场中各处的通电导线,受力大小和方向处处相同

  d.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跟放在磁场中的通电导线受力的大小和方向无关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磁场中某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就是通以电流i、长为l的一小段导线放在该处时所受磁场力f与i、l的乘积的比值

  b.一小段通电导线放在某处不受磁场力作用,则该处一定没有磁场

  c.一小段通电导线放在磁场中a处时受磁场力比放在b处大,则a处磁感应强度比b处的磁感应强度大

  d.因为b=f/il,所以某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与放在该处的通电小段导线il乘积成反比

  -

  2七、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评价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即:学生通过类比主观感受──猜想与假设──实验测量──分析数据──建立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对磁感应强度的理解.这一探究过程很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重点: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建立.

  篇二: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中学物理教学方案设计

  《

  ##师X大学物信学院

  0904管驹

  20##5月13日星期日

  气化和液化》

  2/10

  .

  课题:《汽化和液化》

  [课本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

  一章第四节

  [学习任务分析]:本课讲述的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蒸发过程要吸热与现象解释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另一个难点是关于液化产生的条件与"白汽〞形成的原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认识液化现象是本课的重点.

  [学生特征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掌握了两种相反的物态变化方式---熔化和凝固,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实验能力.他们对物理现象具有直觉的兴趣;对物理活动具有操作的兴趣;对物理知识具有因果关系的认识兴趣;对物理知识具有概括性的认识兴趣.他们喜欢活跃的课堂形式,热忠于讨论、归纳、分析、争辩等思维活动,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探究和讨论的风气较浓厚.但他们易于用生活观念代替物理概念,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表现为凝固性、片面性和干扰性障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5〕懂得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设计说明]:

  1.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活动化的观念.本节内容处在物理知识的启蒙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学习兴趣出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探究实验,通过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弥补班额较大时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多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

  2.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和方法教育,还注重能力的培养.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蒸发和液化,体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新理念:生活---物理---生活.如:从学生熟悉的晒衣服的例子中,猜测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最后又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来解释干手器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但要从现象中得出结论,还需通过实验来认识.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从中观察并分析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本节课也体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认知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物理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外,还应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节课力图体现这一点.如:"蒸发吸热〞和"液化现象〞由学生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索,以帮助学生逐步了解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观察和实验法."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使学生初步了解控制变量法.初步认识科学与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影响.

  3.采用"情境—活动〞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上.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动手实验等一系列活动来3/10

  .

  获得新知.同时应用媒体画面展现生活实例来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既增长知识,又培养能力,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手段自制课件,为学生提供生动丰富的信息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汽化:

  师:大家好,很荣幸能来到美丽的##〔用水写"##〞〕,我来自##著名的武夷山脚下,欢迎大家到武夷做客〔用酒精写"武夷〕.

  师:嗨,黑板上的几个字怎么啦?

  师:到哪儿去啦?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二〕引入蒸发

  1.什么叫蒸发

  师:刚才黑板上先写的字更迟消失,说明什么呢?说明蒸发有快慢.下面我们就研究同种液体蒸发快慢的问题.

  〔三〕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师:你如何让这件湿衣服尽快变干,有哪些方法呢?知道的同学请举手.

  师:非常好,刚才大家提了好多的方法让衣服更快变干,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些方法进行归类,并猜测一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

  师:那该怎么研究呢?请大家讨论一下.

  师:能不能两个瓶盖靠很近扇呢?〔师演示〕

  生:不能

  师:如何让碘酒表面积不同呢?

  师:回答得很好,现在就根据你们的设计方案开始实验.

  第三组研究蒸发快慢与表面积的关系;

  第四组研究蒸发快慢与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

  〔学生实验完成后,请举手〕,师:同学们还可以对刚才的实验过程反思一下,你的操作步骤是否合理,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汇报〕得出结论

  师:要加快液体蒸发可以怎么做呢?

  生:??师:大家知道我国是个水资源紧X的国家,画面上谁能想象这里曾经是黄河的河道?在酷热的##,为了减慢水的蒸发,人们利用埋于地下很深的暗渠道输水--坎儿井.坎儿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尽管如此我国西部地区仍然严重缺水,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4/10

  .

  〔四〕蒸发吸热

  生:可能乙醚会消失????师:为什么杯底水会结冰呢?想要知道原因吗?请同学们用棉签沾些酒清擦在你的手上,说出你的感觉.

  [学生实验]:〔1〕取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在室温下观察示数是否相同?

  〔2〕将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酒精中,观察示数有否不同?

  〔3〕再将这支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并与空气中的那支温度计相比较,观察示数有何不同?

  简单分析"杯底水结冰〞的原因:因为乙醚蒸发时要从周围吸热,使水的温

  师:生活中有蒸发吸热的现象吗?在坐的同学有会游泳的吗?说说当你刚从游泳池上岸时,有什么感觉?

  〔五〕液化

  师:回答得很好,生活中还有许多蒸发的现象,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有关蒸发应用的实例,下节课来汇报.

  [演示]:电热棒烧开水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个实验,杯里的水已经开了,从导管口喷出了什么?再认真观察导管口附近这段有什么特征?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生:是水蒸气

  [学生探索实验2]:

  1.先观察汤勺的凹面,然后用嘴对着汤勺哈气,再观察,比较有何不同?

  2.将汤勺的背面用打火机烧一烧,再用嘴对着汤勺凹面哈气,观察有否变化?

  生:????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家中浴室的镜子在洗完澡后都会变模糊?

  师:请你设计一个装置,使浴室内的镜子不会变模糊.生活中有没有应用液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资料,下节课交流讨论.

  〔六〕学生抢答

  师:画面中的现象你会解释吗?

  2.夏天从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这是饮料瓶被冻裂而渗漏吗?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1.观察了解本节所学的蒸发、液化知识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并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发扬##,鼓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发表的个人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如:在"请你设计一个装置,使浴室内的镜子不会变模糊.〞这一环节中,学生有许多创新的想法.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与时,学生5/10

  .

  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这堂课的学生实验器材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废物利用〔如:酒瓶盖制作的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器材;金属汤勺、打火机等〕.

  本节课中采用的多媒体形式表达的主要是文字、画面、录像等能够交互式处理的信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捷、和谐、方便、环保.

  篇三: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化曲为直,用直解曲

  ——《平抛运动》教学案例

  黎城一中X黎明

  [案例背景]:《平抛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二节的内容.平抛运动作为高中阶段研究的两种典型曲线运动中的一种,它是学生第一次用所学过的直线运动的知识来处理曲线运动的问题,体会分析解决曲线运动问题的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尝试经历应用这种方法来探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的学习过程,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问题的乐趣,领悟怎样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将曲线运动的问题化为直线运动的问题.

  [预设思路]:本节课采用演示、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来体会是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曲线运动——平抛运动,等效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案例描述]:

  [复习导入]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以与研究曲线运动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物体在什么情况下物体会做曲线运动?师: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方向是怎样的?[进行新课]一、抛体运动与平抛运动

  师:阅读教材,理解什么是平抛运动?举出生活中物体做平抛动

  将一X小纸团水平抛出,小纸团的运动能否看成是平

  抛运动?为什么?

  出的纸团的运动是不是平抛运动,通过对纸团运动的

  分析,理解平抛运动的条件――空气阻力相对物体的

  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曲

  线,我们如何研究这个曲线运动的规律呢?根据物体

  做平抛运动的条件,对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能否作出猜

  测?

  6/10

  .

  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来研究,将平抛运动分解

  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两个直线运动,分别研究

  竖直方向:物体只受到重力作用且初速为零,与以前

  师:作出科学猜想,然后验证猜想,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①介绍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②介绍实验做法:

  因弹簧片c受到小锤d的打击,c向

  前推动小钢球具有水平初速度,使a做平抛运动,同时<强调>松开小钢..球b,使b从孔中自由落下,做自由

  落体运动.生:1、请学生代表做实验,用不同的力来

  击打c.师:提醒学生观察现象

  1、a球和b球落地的先后〔提醒学生注意用耳朵听

  2、用力大小不同时,a球运动的水平距离有什么不

  生: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1、无论a球的水平速度大小如何,它总是与b球同

  3、a球水平初速度的大小并不影响平抛物体在竖直

  师:帮助总结、点评实验结论:物体在做平抛运动的过程中,沿

  强调:物体在空中运行的时间只与抛出点距离地面的高

  三、水平方向的运动规律

  师:提出问题:水平方向的分运动又如何研究呢?

  生:思考:物体初速度沿水平方向且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根据

  牛顿第一定律水平方向的分运动可能为匀速直线运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掌握实验探究的思路.

  师生互动,得出结论:水平方向的分运动为匀速直线

  四.平抛运动的规律:

  1、位移规律:

  既然做平抛运动的物体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那么:

  水平方向上的位移:x?v0t竖直方向上的位移:y?gt2所以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

  12在t轨迹方程:

  由x?v0t可得t?11x1x,代入y?gt2?y?g<>2?2x222v02v0v0所以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7/10

  .

  2、速度规律:

  水平分速度:vx?v0竖直分速度:vy?gtt时刻平抛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vt?设vt与v0夹角为β,则tan??五.实例探究vyvx?gtv0一架飞机在距地面500m的高处,以80m/s的水平速度飞行,为了使救

  援物资准确投中地面目标,飞行员应该在距目标水平距离多远的地方投出物资?〔不计空气阻力,g?10m/s2〕

  gt2得t?12??10s设投出物资处距目标的水平距离为s,由于物资在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则s?v0t?80?10m?800m[课后作业]练习

  [案例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解决曲线运动问题的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平抛运动为什么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教材己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提供了许多课程资源.做好演示实验和分析好闪光照片是关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实验事实出发,观察现象、初步分析、进行猜想、实验研究、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篇四: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材分析]

  2、无论是前一节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还是本节的楞次定律,首先它们都是电磁感应这一事物本身属性的一个放映,客观存在且发展变化.

  3、教材指明了教学的方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学情分析]

  3、本节课是规律的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而不是结论.

  4、面对新现象,新问题,且没有唯一固定的答案,学生有浓厚的探究欲望,为其思维的发散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c〕通过实验现象的直观比较,进一步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过程仍能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8/10

  .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情:在实验设计,操作过程中逐步积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参与:养成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哲学思考:能够用因果关系和矛盾论的辨正观点认识楞次定律;

  [重点难点]

  [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

  问:大家是否注意到,不同的切割方向,回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是不同的.

  1、教师启发,完成电流方向的指示设计

  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感应电流的方向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什么呢?

  师:如何指示呢?有那些实验器材可以被我们所利用?

  生: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应用,能力得到了体现,导致学习热情高涨〕

  师:该设计怎样的电路来查明电流方向与电表接线柱,或者是电流方向与二极管发光的关系?

  生:〔同学之间交流,共同完成设计,对不同的结果给予适当的可行性评价〕

  师:〔从同学的设计中,找到最佳合理设计〕如图所示:

  2、教师主导,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和数据收集

  师:假如让你来研究被污染河水的治理方案,那你第一步要做什么?

  生:取来样品分析

  师:我们要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接下来该干什么呢?

  生:连接闭合回路,让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感应电流,并用相应的仪器来指示师:可以设计那些方案来实现呢?

  生:〔交流互动,依据电磁感应现象,可能性最大的两种设计如下图所示〕

  师:请大家利用小组内的器材,选择一种电路,连接器材并完成实验结果记录

  〔两种方案,设计两种学案〕

  〔在这一环节,需要学生注意磁极的方向和螺线管的环绕方向〕

  师:〔多媒体结果显示〕

  教师启发:根据实验结果,你能直接说出感应电流的方向由那些因素决定吗?我们知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回路种形成感应电流,而感应电流本身也能产生磁场,我们能否通过一个"中介〞——感应电流的磁场,把引起磁通量变化的磁场和感应电流的方向联系起来?

  3、师生共同分析,从个性中找出共性,总结规律

  〔先由小组汇报的结果,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9/10

  .

  教师引导: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师:请大家总结一下,磁通量的变化存在几种情况?

  生:两种,增加和减少

  师:我们来看,当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反向,"削弱〞磁通量的增加;

  当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同向,"弥补〞磁通量的减少;通俗的讲,磁通量增加不行,磁通量减少也不行,用一句话可以怎样来描述呢?

  多媒体显示:

  "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

  三、课堂小结,楞次定律的哲学思考

  师:这对矛盾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生: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增加,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相反;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同向.

  δφ

  感

  [教学后记]1、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篇五: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

  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与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

  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

  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10/10

篇十四:物理课程育人案例

le>《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百度文库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和案例的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A)I、II

  授课对象:理工科专业学生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课程简介:

  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包含力学(运动学和三个守恒定律),电磁学(静电场、恒定磁场、变化的电磁场),热学(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振动和机械波,光学(几何光学和波动光学),狭义相对论,量子物理基础。

  以物理学基础知识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既是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也是重要的科学素质教育课程,在为学生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科学思维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案例简介:

  静电场中导体是大学物理(A)I中静电场的核心内容,主要内容:导体静电平衡条件;导体静电平衡后电荷分布;静电屏蔽效应和尖端放电效应及其应用。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叙述金属导体静电感应过程,能够叙述导体静电平衡条件;并能够利用该条件分析实心金属导体和空腔导体静电平衡时电荷分布情况;能够列举一些静电屏蔽效应和尖端放电效应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视频导入学习内容,配合随堂演示实验,利用“雨课堂”互动教学,引导学生预测演示实验结果,通过学习,检验预测结果,进而完成教学内容。介绍古代避雷针和场离子显微镜,拓展学生视野。通过“雨课堂”互动答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目标:学生在对物理学历史的了解中,学习科学家不懈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例子启迪学生科技能够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二、案例蕴含的思政元素分析

  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出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和人类的思维方式。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有着先天优势。

  我国物理学家心向祖国、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的案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基于物理知识来介绍我国重大科技工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古代对物理学贡献的案例,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从物理学史中整理的思政案例,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案例教学整体设计

  (一)教学设计

  大学物理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学团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通过以身示范与言行感染,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深挖课程中的思政2

  元素,进行有效教学设计,“润物细无声”地实现育人目标。通过物理学家的故事帮助学生建立探索未知的使命感、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通过我国科学家的科学贡献和新时期我国科技领域的伟大进展激发学生献身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在讲授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科学思想建立、理论提出和实验验证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科学伦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

  (二)教学实践

  教学内容:

  1.导体静电平衡条件

  2.导体静电平衡后电荷分布

  3.静电屏蔽效应和尖端放电效应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视频和演示实验观摩为辅,并使用“雨课堂”实时检查学习效果。多个环节相互配合、相辅相成。重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

  1.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综合运用

  2.通过多种演示实验仪器进行课堂现场实验展示

  3.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课堂展示

  4.利用“雨课堂”互动答题验收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点有三处:

  1)在分析空腔导体的静电屏蔽的原因时,引导学生思考核心问题:为何不管空腔导体外静电场如何变化,腔内电场一直为零?留白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原因在于:导体含有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它们能随着外加电场而重新分布,产生附加电场,使得腔内电场为零。自然引入课程思政元素:不管国际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保持初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繁荣昌盛。

  2)在演示静电滚筒实验后,讨论尖端放电效应时,讲解“避雷针”的故事。“避雷针”现在称为接闪杆,引雷入地。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不惧危险,勇于探索,造福人类。

  富兰克林认为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他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一个系着长金属导线的风筝放飞进雷雨云中,在金属线末端拴了一串银钥匙。当雷电发生时,富兰克林手接近钥匙,钥匙上迸出一串电火花。幸亏这次传下来的闪电比较弱,富兰克林没有受伤。1753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这是做雷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富兰克林把一根数米长的细铁棒固定在高大建筑物的顶端,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然后用一根导线与铁棒底端连接。再将导线引入地下。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称为避雷针。避雷针的发明是早期电学研究中的第一个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

  避雷针在最初发明与推广应用时,教会曾把它视为不祥之物,说是装上了富兰克林的这种东西,不但不能避雷,反而会引起上帝的震怒而遭到雷击,但是,在费城等地,拒绝安置避雷针的一些高大教堂在大雷雨中相继遭受雷击。而比教堂更高的建筑物由于已装上避雷针,在大雷雨中却安然无恙。

  通过富兰克林和“避雷针”的故事,启迪学生勇于探索,把科学知识应用中生活实际中,造福人类。

  3)古代皇家建筑上“正吻”是“避雷针”的雏形。当雨水较大时候,起到引雷入地的作用。通过这段的介绍,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教学反思

  从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中挖掘蕴藏在深层次的思想精髓和人文价值,提炼出与认识观、真理观、实践论、方法论有关形象具体的教学素材,通过案例分析、思维树立、精神渗透的相辅相成作用,构建了“知、情、意、德”一体化的德育教学体系。

  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如何量化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改进思路:

  1)积极参与国内课程思政培训和研讨会议,深入开展课程思政的教研工作。继续深入挖掘大学物理中的思政元素,扩充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案例库。

  2)继续优化课程设计,在授课时,自然和谐地加入思政元素。在不经意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标。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通过以身示范与言行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篇十五:物理课程育人案例

le>《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案例:环境育人,润物无声-百度文库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案例:环境育人,润物无声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

  物理学展现的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它以深邃厚重的历史底蕴、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洞悉万物的科学思维、唯物辩证的研究方法、潜移默化的人文价值和引领科技的基础作用,为大学物理课程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元素与资源,也铸造了物理课程的鲜明特色。

  《大学物理》课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环境育人、润物无声”作为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一、把握好课程思政新站位,从新时代的视角,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所有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德育为先”,首先要教育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

  如:在讲到康普顿效应的教学内容时,自然就会讲到中国物理学界泰斗级大师,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吴有训。吴有训所作的15种物质散射曲线

  (如图),是康普顿效应最有力的实验证据之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个案例1

  激发学生刻苦钻研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他两次谢绝康普顿的挽留而回国的爱国之心,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如:在光学部分的光学仪器分辨率的教学内容中引入大国重器“天眼”和时代楷模“南仁东”的案例,使学生感受国家力量的同时,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录制了线上教学视频供线上教学使用。

  二、探索“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新内容,使学生感受国家力量,培养学生求真务实、迎难而上的科学精神

  要探索“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新内容,引导青年学生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要播种和点燃青年学生梦想,激发青年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让青年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如:讲到“多普勒效应”时,可以介绍在水声通信中,收发双方存在的相对运动将在数据接收端产生多普勒频移的现象,进而引入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今天的“奋斗者”号,科研工作者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自立自强的勇气,践行“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为科技创新树立了典范。

  如:讲到“转动惯量”时,可以介绍中国重型火箭中的“泵后摆发动机”技术实例。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泵后摆核心技术的国家,既展现了国家力量,又展现了新一代航天人不懈奋斗的拼搏进取精神。

  三、挖掘物理课程内容,探索思政元素,强化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要准确把握和揭示物理学自身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教学内容,在物理课中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如:在讲到“量子物理”中可以引入“连续与分立”的辩证关系;在讲授“波动”时可以引入“信号与噪声”的辩证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认识物理现象、规律的能力,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水平。

  四、教学反思

  1.课程思政在实践教学中还有许多要探索和研究的地方。但总的原则要把握精准,一定要做好“点睛”之笔,不可长篇大论,最好就是一、两句话,以“无声”的力量,起到“润学生心灵”的升华效果。

  2.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的收集、整理、制作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应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在教师的每一堂课、每一项教学活动,在教师的一言一行和精气神。而教师首先应具有把握课程思政的新能力。教师的思维、能力、素养和作风是教育学生的“隐形教材”。许多老一辈教育家、科学家的坚定信仰、渊博学识、行为举止、言传身教,总是让学生真心喜爱、回味无限、终身受益。而这些正是每一位教师应该终身学习的地方。

篇十六:物理课程育人案例

le>《大学物理》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百度文库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简介

  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大学物理课程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它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本课程教学学时为92,总学分5。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自学,课中带着问题讨论分析,课后带着问题查阅资料完成作业,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导,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争学生将理论知识学通学活。教师在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中,通过几个案例,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教学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典型案例

  1.案例简介

  《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于物理学中的各个分支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等有所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本案例所属章节为《物理学》第三章3-2,3-3节:动量守恒定律,火箭飞行原理。主要融入的思政元素为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

  2.案例

  (1)案例基本情况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守恒律,火箭的飞行原理则是动量守恒原理在实际中的重要应用,通过此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火箭技术的发展及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a)知识目标: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

  (b)能力目标: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问题,会计算火箭的最终飞行速度,了解提高火箭最终速度的几种途径。

  (c)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d)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使命意识,激发民族自豪感。(

  2)思政内容融入的思路和理念

  通过动量守恒定律及其重要应用:火箭运动的讲解,引入介绍我国火箭技术及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联系,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大潮,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3)教学设计思路

  (a)知识掌握:动量守恒定律是力学部分最重要的守恒律之一,通过讲授,学生要了解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

  (b)知识应用:应用动量守恒,计算火箭的最终飞行速度,了解提高最终速度的几种途径。在此可以引入介绍我国火箭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如何。

  (c)知识拓展:火箭技术是载人航天技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此介绍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及现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案例成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学到物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同时,对于物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在学习时建立起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观,特别是结合本节内容引入的关于我国近年来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空间站技术等方面的成就,深深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寻找思政教育与课程的结合点,积累思政素材设计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课件、教材、视频、动画和书籍等方式为教育载体,采用参观体验、课堂讨论、情景教学和现代多媒体等方式来实施多样化、嵌入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无形的“思政课”浸润学生的心灵,从而有效实现“课程思政”的德育功能。

推荐访问:物理课程育人案例 育人 物理 案例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