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数学概念分引入、形成、应用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16篇

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数学概念分引入、形成、应用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16篇

时间:2022-11-18 09:1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数学概念分引入、形成、应用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16篇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数学概念分引入、形成、应用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的过程  教学课题:数学教学设计的过程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一个完整的教案至少包含三要素:即教学目标、设计意图以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数学概念分引入、形成、应用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16篇,供大家参考。

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数学概念分引入、形成、应用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16篇

篇一: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数学概念分引入、形成、应用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的过程

  教学课题:数学教学设计的过程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一个完整的教案至少包含三要素:即教学目标、设计意图以及教学过程的制定.2.使学生掌握设计数学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基本理论.

  教材分析:

  1.教案的三要素;

  2.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3.如何形成设计意图;

  4.如何展示教学过程.教学重点、难点:

  教案的三要素为本章重点;如何设计和编制教案为本章难点.教学程序

  一、教案的三要素

  完成数学教学设计,教师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明确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必须完成课程标准设置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师应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一个整体地把握,按照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2.形成设计意图.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形成科学、合理、实用、艺术化的设计意图.这种设计是一种创造过程,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3、制定教学过程.将设计意图转换为采用可操作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序地实施各个教学环节,制定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达成原定的目标.数学教学设计,是为数学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数学教学设计的呈现形式是一份教案,那么,一份教案要包含些什么内容?一般形式如何?组织学生讨论一个实习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撰写的一份教案(教案见教材第93页)并归纳总结教案的三要素,即教学目标、设计意图、教学过程.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分析“四边形性质探索”一章的教学目标和“一次函数”一节的教学目标,并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1.远期目标

  远期目标可以是某一课程内容学习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可以是某一学习阶段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远期目标是数学教学活动中体现教育价值的主要方面.形象地说,远期目标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方向,对数学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性意义,即:远期目标确定以后,所有的相关教学活动都应当作为实现目标的一个(些)环节,而具体的教学设计虽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呈“自封闭”形式,但从更大的背景上来看,它们应当服务于这些目标.确立远期数学教学目标时,应当注意它与所授课任务的实质性联系,以避免目标空洞、无法落实.2.近期目标

  近期目标则是某一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中,或者某一学习环节(比如一堂或几堂课)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目标.一般而言,它与特定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确立近期数学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封闭性”,还应当注意它与远期数学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即所谓数学教学活动要没法体现数学的教育价值,即: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些数学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落实数学教学活动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除了上述分类方式以外,按照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从教学结果的角度来分类,教学目标还可以分为:知识技能类目标、方法能力类目标、情感态度类目标.这里我们特别关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经历——过程.结果性目标都是我们比较熟悉或能够把握的,因为它能够很快产生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果——学会一种运算、能解一种方程、知道一个性质(定理)……;而过

  程性目标,即“经历——过程”有一点“摸不着边”——经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活动,学生似乎没学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只是在“操作、思考、交流”,但它实际上很重要.三、设计意图的形成

  怎样形成数学教学的设计意图呢?

  1.整体设计.一堂数学课是整个单元、乃至整门课程的组成部分.教师必须把握整体,才能看清局部.2.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的重点是指在学习中那些贯穿全局、带动全面、应用广泛,对学生认知结构起核心作用,并在进一步学习中起基础作用和纽带作用的内容.教学中的难点是指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往往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水平与新老知识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也可能是学新知识时,所用到的旧知识不牢固造成的.一般地,知识过于抽象,知识的内在结构过于复杂,概念的本质属性比较隐蔽,知识由旧到新要求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以及各种逆运算都是产生难点的因素.关键点是指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个问题能起决定作用的知识内容,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其余内容就容易掌握,或者整个问题就迎刃而解.3.分析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的水平各不相同的,教学设计要考虑所执教班级的学生数学程度,适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还要注意有多少优秀生和后进生,关注他们的特殊需要.典型案例赏析:巨人的手(弗赖登塔尔)、球的体积(马明)、糖水浓度(罗增儒)、“玩”坐标(上海长宁区一教师)等.四、教学过程的展示

  常规数学教学的基本结构有复习、引入、讲授、巩固和布置作业等几个基本步骤.常用的教学环节有提出问题,形成概念,论证命题,建模应用,以及组织复习讨论等.下面我们将分别叙述这些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给出组织教学过程的一般建议.

  (一)提出数学问题的设计

  在具体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择在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教师在细致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等基础上,提出既有一定难度又是学生所能及的问题.2.问题的提出要有艺术性、新颖性、趣味性、现实性.3.问题的安排要有层次性,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4.能将数学思想和模型用于探索所提出的问题.(二)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

  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过程一般分引入、形成、巩固、运用等几个阶段,除了要注意前面数学问题的设计以外,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形成.在人们的思维中,对某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有了完整的反映,才能说形成了这一类事物的概念,而只有运用抽象思维概括出本质属性来,才能从整体上、从内部规律上把握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因此,概念教学必须注意:

  (1)讲清概念的定义.(2)掌握内涵.(3)完成分类.(4)掌握有关概念间的逻辑联系.2.巩固.由于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不易达到牢固掌握,而且数学概念数目不少,不易记忆,故巩固概念的教学十分重要.可采取以下作法:

  (1)引入新练习后,让学生及时做一些巩固练习.(2)后一次复习前一次概念,进行知识的“返回”、“再现”.(3)注意概念的比较.(4)及时小结或总结.(5)通过解题及反复应用.3.运用.数学概念的运用是指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它去解决同类事物的过程.数学概念的运用有两个层次:一种是知觉水平上的运用,是指学生在获得

  同类事物的概念以后,当遇到这类事物的特例时,就能立即把它看作这类事物中的具体例子,将它划入一定的知觉类型.另一种是思维水平上的运用,是指学生学习的新概念被纳入水平较高的原有概念中,新概念的运用必须对原有概念重新组织和加工,以满足解当时问题的需要.因此数学概念运用的设计应注意精心设计例题和习题:

  (1)数学概念的简单运用.(2)数学概念的灵活运用.(三)数学命题的教学设计

  数学命题的设计一般分命题的提出、命题的明确、命题的证明与推导、命题的运用与系统化等等.数学命题的设计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命题的明确.在设计时,要分清已知条件、结论和其应用范围.2.命题的证明与推导.命题的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命题的思路与方法,对那些思路、方法和技巧上具有典型意义的要加以总结,从中让学生学会数学思想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命题的应用和系统化.命题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应用,其应用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任务:组织学生设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节的内容.

  (四)数学知识应用的设计

  常规课堂教学设计,从应用的用途上分:有数学例题、数学习题、数学讨论设计等几种.1.数学例题的设计

  例题设计一般分例题的选择、例题的编制和例题的编排.例题的选择和发掘应具有目的性、启发性、延伸性和典型性.2.数学习题的设计

  习题的设计应贯彻以下原则:温故原则、解惑原则、普化原则.3.数学讨论的设计

  一般来说,可以这样来设计讨论的问题:

  (1)使学生明确讨论的问题.(2)给学生充分讨论空间.(3)反馈调节.(五)巩固课的教学设计

  巩固类的课程可以分为练习课、复习课和讲评课.1.练习课.基本结构是复习、典型、示范、练习、小结、布置作业.2.讲评课.基本结构是介绍一般情况、分析评议、总结、布置作业.3.复习课.基本结构是提出复习提纲、复习、总结、布置作业.

  小学二(2)班班规

  一、安全方面

  1、每天课间不能追逐打闹。

  2、中午和下午放学要结伴回家。

  3、公路上走路要沿右边走,过马路要注意交通安全。

  4、不能在上学路上玩耍、逗留。

  二、学习方面

  1、每天到校后,不允许在走廊玩耍打闹,要进教室读书。

  2、每节课铃声一响,要快速坐好,安静地等老师来上课。

  3、课堂上不做小动作,不与同桌说悄悄话,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4、养成学前预习、学后复习的好习惯。每天按时完成作业,保证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5、考试时做到认真审题,不交头接耳,不抄袭,独立完成答卷。

  三、升旗排队和两操方面

  1、升旗时,要快速出教室排好队,做到快、静、齐,安静整齐地排队走出课室门,班长负责监督。

  2、上午第二节后,快速坐好,按要求做好眼保健操。

  3、下午预备铃声一响,在座位上做眼保健操。

  四、卫生方面

  1、每组值日生早晨7:35到校做值日。

  2、要求各负其责,打扫要迅速彻底,打扫完毕劳动工具要摆放整齐。

  3、卫生监督员(剑锋,锶妍,炜薪)要按时到岗,除负责自己的值日工作外,还要做好记录。

  五、一日常规

  1、每天学生到齐后,班长要检查红领巾。

  2、劳动委员组织检查卫生。

  3、每天负责领读的学生要督促学生学习。

  4、上课前需唱一首歌,由文娱委员负责。

  5、做好两操。

  6、放学后,先做作业,然后帮助家长至少做一件家务事。

  7、如果有人违反班规,要到老师处说明原因。

  班训:

  坐如钟

  站如松

  快如风

  静无声

  班规:

  课堂听讲坐如钟,精神集中认真听;

  排队升旗站如松,做操到位展雄风;

  做事迅速快如风,样样事情记得清;

  自习课上静无声,踏实学习不放松;

  个人努力进步快,团结向上集体荣;

  我为领巾添光彩,标兵集体记我功。

  加分标准

  序号

  123考核项目

  单元考试满分

  单元考试85分以上

  课堂小测满分

  加分值

  +2+1+1+3+2备注

  4期中、期末考试满分

  5在红领巾广播站投稿一次

  6在校级活动中获奖

  +5+3

  7作业十次全对得一颗星

  8课堂上得到表扬

  +1+1+2

  9班干部工作认真负责

  10做好事、有利于班集体和学校的事

  11进步比较明显

  +2本组值日生每人加2分

  12连续一周该组值日卫生达标

  扣分标准

  序号

  考核项目

  扣分值

  请家长,写保证书

  备注

  1没交作业、不做晚作业

  -1

  2忘带书本、学具

  3迟到

  -1

  -1

  4在课堂上被老师点名

  -25不穿校服,不戴红领巾

  -1

  6吃零食、带钱、带玩具

  -27说脏话、打架

  8座位周围有垃圾

  -3

  -2

  9课间操、眼保健操不认-1真做

  10升旗时违反纪律

  -2

  11来学校不进教室,在走-1

  廊聊天打闹

  12体育课打闹说话、排队-2

  不整齐

  注:每人基本分60分起,学期末核算总分,作为学期评先依据。

篇二: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数学概念分引入、形成、应用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篇一: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一、课题的提出

  1、新课程呼唤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

  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三维整合”的“学科素养”教学目标。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赋予学习以学生精神成长的意义等等。新课程教学价值取向的转换,必然对传统意义上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乃至整个课堂教学结构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理念、理论转化为有效教学行为和实践的中介,是对教学过程及其要素进行的系统设想和具体策划的过程。因而,新课程对传统意义上“以知识技能掌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呼唤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

  目前,从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的现状来看,存在着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这已成为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师压力过大、教育教学效益不高,课程改革难以深化的瓶颈。究其原因,固然是多层面和复杂的,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在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过程中,由于缺乏在具体教学技术层面的帮助指导,致使新课程教学目标难以落实,教学效益和质量难以提升。为此,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设计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2、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理论和操作有待探索。

  教学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具有技术特性的教育科学。关于教学设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已逐步成熟;90年代以来,“第二代设计理论”开始崛起,目前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教学设计以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系统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心理学、脑科学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随着上述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新的理论不断涌现,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新的知识论”、“隐性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创新学习理论”“学科素养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生命生成教学论”“学习共同体理论”“教学过程三合一理沦”“情境学习论”等等,这些理论为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提供了研究基础。另一方面,现代教学设计论流派纷呈,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相当丰富和系统的成果,而这些成果出于种种原因都很少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新课程教学实践需要在吸收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并根据我国国情作应用性研究。积极建构与新课程教学实践相适应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操作体系,才能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专业支持。因而,本课题研究也是基于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和操作的需要。

  3、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需要。

  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者”。因此,创造性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培训中较为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或某些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在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十分忽视。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缺乏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指导。因而,多数小学数学教

  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的教“课本知识”的设计层面,缺乏

  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学习者建构过程。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高,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为此,本课题研究也是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提高教学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效率的需要。

  4,总结提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成功经验。

  二、课题界定和基本理论假说

  1、课题界定。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科学。所谓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课堂教学设计,在这里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所进行的设计。从设计范围来看,它包括对一个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也包括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情境的设计;从教学设计的特点来看既包括课前进行的教学设计(或称预设性教学设计,相当于备课),也包括课中进行的教学设计(或称生成性教学设计)。

  小学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在这里是指小学教师对课堂教学所进行的它包括第一学段(1—3年级),也包括第二学段(4—6年级),它包括新授课也包括练习课、复习课,它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也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等。

  “新课程背景下”,这里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在新课程理念、理论的指导和引领下;其二,是指基于新课程实践的现实、动态背景中。

  本课题旨在综合运用和借鉴现代课程教学论、心理科学、系统论、教学设计理论、学习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并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导向,以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设计的一般操作方式、方法。揭示教学活动过程、结构、方式与提高教学质量、效益、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具体关系和规律,并形成若干学科的系列化的可供教师学习、借鉴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和指导性材料。以便更好地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2、理论假说

  (1)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和动态变化的系统,系统的要素和结构将决定其功能和效益。决定课堂教学活动系统的基本要素为:教学任务及目标、学生学习经验和需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顺序、教师教学方式和角色、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评价、教学情境和集体的气氛态度等,它们在活动中相互联系、形成结构,并随着学习-目标任务和学习者的变化而动态变化。

  (2)由于新课程倡导学习者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的定位,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系统的结构性的变革。因而,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在教学设计理念、思路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情境、教学评价、教师角色的设计上进行创新。

  本课题假设,如果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现代课程教学论、教学设计理论、系统理论和有效学习理论等为指导;改革和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思路、模式、方法,能较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和教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1)探索并形成小学数学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形成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

  (2)揭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及诸因素与学生学科素养形成之间具体的关系和规律,以丰富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

  (3)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参照。

  (4)在小学数学教师中普及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切实提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

  能力。

  2、研究内容

  (1)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性理论研究。

  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1234教学过程流程图:

  篇三: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为保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顺利实施和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质量,特依据本专业的教学设计方案制定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如下。

  一、本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1.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类“专升本”)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为4学分、72学时。这门课是建立在数学和教育学的基础上,并综合运用心理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于数学教育的实践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系统地获得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懂得数学教育的特殊规律,并能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获得数学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教材分析能力、数学教学能力和数学教育研究能力,为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打下坚实基础。

  2.本课程的编制思路和特点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依据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任务和教学目的为编制思路,考虑到学员在专科阶段已经学过《小学数学教育学》等课程,因此,本课程从素质教育出发,结合当前中外数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就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材和教学的改革进行较深层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本课程的设计着力于理论联系实际,将教材分为十三章。第一章---小学数学学科性质及其任务。第二章---小学数学课程的结构与目标。第三章---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第四章---儿童的数学学习。第五章--小学数学主要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第六章---小学数学学习的课堂分析。第七章---小学数学教学组织及其方法;第八章---小学数学的概念学习。第九章---小学数学的运算规则学习。

  第十章---小学数学的几何学习。第十一章---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学习。第十二章---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第十三章---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学习。本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独立性很强的跨学科课程,它需要应用有关学科的基本原理、特别是有关数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思想去思考并解决一系列教学上的问题。

  (2)本课程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特别需要唯物辩证法的指导。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当前所遇到的一些教学实际问题。

  (3)本课程是一门发展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不断充实新鲜的素材和原理。所以要使学生学会利用资料,善于总结。

  (4)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

  3.本课程的学习对象

  本课程的学习对象主要是我国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的小学教师。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理解能力较强。他们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际经验,但基础理论普遍欠佳。他们大多处于我国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他们的工作任务一般较重。他们缺少良好的工作环境,多数学员有家务负担,学习时间非常缺乏,只能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很难集中时间坐在课堂里学,因此只能以自学为主。由于这些学员年龄普遍偏大,肩负工作和生活双重重担,造成他们记忆力相对减弱,给学员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但是,他们的学习愿望非常强烈,学习目的、学习动机非常明确。他们虽然地处偏远,但他们绝不愿意落后于时代,对小学数学教育领域知识的学习非常感兴趣。这是他们学好本课程的最有力的内因条件。在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教学设计及具体实施中,学习对象的这些实际情况我们都应通盘考虑,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切合实际的学习服务。

  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1.强调对学习过程中的指导

  本课程责任教师应根据中央电大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组所提供的各种指导性教学文件,联系实际制定本地的实施性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确定本课程的主持教师和辅导教师,教师应介入本课程学习过程的诸环节,指导学员作好学习计划、撰写读书笔记,展开自学、小组讨论,参加面授辅导以及运用远程教育的学习方法和多种教学支持服务手段。

  2.强调对本课程内容的学习指导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首先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和相关的进一步学习材料,对本课程的知识框架,重点及难点内容要有深入地了解,适时地组织学习辅导。在学习辅导中要教给学员学习本课程的思路和方法,突出重点、难点的解释和梳理,根据不同学员的具体情况,解答学生的问题,实施个别辅导。同时要将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学员本身的日常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3.强调对形成性考核的指导

  加强形成性考核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依据考核说明(含形成性考核)的具体要求(详见考核说明)定期检查、批改学生的作业,帮助学生做好期末复习和考试准备工作。对形成性考核要加强指导,除了完成作业练习外,要思考和研究一些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学习和分析要结合当地教学实际,选取和使用所提供的各种教学案例。

  三、本课程的学习模式建议

  1.自主学习

  学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文字教材,要清楚文字教材的结构、思路和学习方法,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各种学习材料,认真作好学习笔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的辅导时,应要求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文字

  教材,对文字教材应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进行学习,善于动脑筋,分析与概括教材的要点、重点,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要做到联系实际学会应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2.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必要补充,这一学习形式决不可少。学员在自学的基础上必须参加小组学习,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当地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一些实际情况制定小组讨论题目。鼓励学员以各种形式提出问题,为每个学员提供发言和交流的机会。通过研讨活跃学习气氛、扩展思维空间、提高学习效果。

  3.利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

  为减轻学习难度,一定要充分利用录像教材、综合练习册、网络辅导等助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效果。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在认真分析文字教材、录像教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员进行启发,开展问题讨论,并进行工作坊和案例教学。

  4.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利用中央电大提供的网络环境和一切现代化手段(如信函、电话答疑、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电子信箱、ip课件、网络课程等)进行学习,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自学能力。

  根据以上的主要学习模式,我们可以个体为单位将每阶段的学习进程作如下描述:

  四、本课程的学习支持服务策略

  1.本课程的媒体资源

  考虑到《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及本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在其资源建设上尽量提供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学习资源,使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本课程确定采用三种教学主媒体:文字教材、录像教材和ip课程。三者密切结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1)文字教材:文字教材是学员学习的主教材,是在教和学中贯穿始终的重要依据,是学习的尺度和标准。文字教材是“合一型”的,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文字教材是基础教学媒体,它承载全部教学内容,是其它教学媒体的主要依据,该教材字数约在36万。

  (2)录像教材:讲解本课程的主要理论与基本知识;分析重点、难点;介绍学习方法;对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它将起到解疑释难、引导方法、指导复习的重要作用,利用它学员将能全面而有效地把握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3)ip课件:与录像教材相结合,以网络形式进行辅导、讲解。作为文字教材的补充,主要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对教学的重点内容及复习要点作系统精讲。

  本课程除采用以上三种教学媒体外已申报建设网络课程,并准备采用其它教学辅助媒体。如提供网上答疑和网上辅导。提供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形成性作业与评价,学期末提供考核说明、期末复习指导及综合练习。最终目标是:各种教学媒体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考”的体系,以便圆满完成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任务。

  2.学习支持服务的内容

  (1)提供本课程的各类指导性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等。

  (2)提供本课程的各类学习材料,主要是多种媒体教材。

  文字教材(约36万字)是学习的主教材、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认真学习文字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完成学业的重要途径。本文字教材为方便学生自学,将教学和导学合一,设计了学习目标、导学、核心概念、重点知识目标、重点能力目标、练习与思考题、教学辅导(包括学习重点提示和工作坊)等。

  (3)提供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指导性意见和交流性信息,如开课前、后及其中间运用电大在线、有关课程教师的业务培训会等形式对学习过程各个环节进行教学管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交流;

  (4)本课程组对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负责进行监督、检查、评估以及期末考核工作。

  (5)本课程的主持教师:中央电大师范部高素敏。

篇三: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数学概念分引入、形成、应用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如水般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以“面积的认识”一课为例

  (管尤跃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650223)

  在《小学教学(数学版)》2008年第5期“教学如水”一文中我曾提到让小学数学教学如水流淌一般的自然,只有回归自然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本色的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应该让数学概念的建构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过程水乳交融,如同水与万物之间密切关系般的自然。因为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一、桃花潭水深千尺

  小学数学教学不“小”,每一个内容,无论大小,都有着“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数学知识背景。“面积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内容:其一,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维”空间中长度的概念以及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认识周长以及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之上的;其二,在小学数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认识“二维”空间的第一次接触,也是为今后认识“三维”空间做好准备;其三,在螺旋上升的认知中能正确区分“周长”与“面积”的含义,也为今后学习“面积”与“体积”以及利用这些知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正因为如此,这几个关键性的概念都应该按照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进行教学,这既是教学的总要求,又是最基本最一般的教学方法。

  基于此,我认为小学生数学概念教学的核心环节就是给学生足够的、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践、猜测、判断、归纳、类比、交流等数学活动,充分体现出概念本质特征的形成过程,体验概念的“再创造”的过程。

  二、水碧山青知好处

  在一次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学生学习“面积的认识”一课进行了前测和后测,正如刘禹锡的诗句:“水碧山青知好处,开颜一笑问何人”,要弄清楚教学中的问题最好就是问学生。现将测试情况介绍如下:

  1、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面积”这个词语吗?(前测)

  A、听说过

  B没有听说过

  检测情况:93%的学生选A;6%的学生选B。反映出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在生活中是有这方面的知识经验的,无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从土地面积到住房面积,与孩子们的实际是有联系的。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2、在你的脑海中,面积指的是什么呢?根据你的理解,写出面积的概念。(前测、后测)

  前测情况:10%的学生基本能正确理解“面积”的概念;16%的学生了解到一点“面积”的内涵;74%学生几乎对面积没有认识。后测情况:79%的学生能正确理解“面积”的概念;5%的学生还不了解面积的概念;16%的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面积的概念。

  3、在生活中,你看到过比较两个物体表面大小的事例吗?简单的说一说。(前测、后测)

  前测情况:6%的学生能正确举例;20%的学生举的例子有一点沾边;74%的学生不会。后测情况:78%的学生能根据本节课所讲内容举出比较面积的例子;12%的学生举例出错;10%的学生没有作答。

  4、下面两个图形哪个大?请说明你的理由。(前测)

  A

  (A)

  A>B

  (B)

  A=B

  (C)

  A

  (D)无法比较

  检测情况:A(3.4%);B(1.7%);C(92%);D(1.7%).没做(1.7%)。“说明理由”一项60%的学生会用观察法;17%的学生用周长比较;23%的学生没做答。

  5、下面两个图形哪个大?请说明你的理由。(前测、后测)

  BA

  (A)

  A>B

  (B)A=B(答(D)无法比较

  B案)

  (C)A

  前测情况:A(16%);B(1.7%);C(73%);D(10%).没做(3.4%)43%的学生会用观察法,知道转一下就一样了;34%的学生用周长比较;23%的学生没做。

  后测情况A(40%);B(40%);C(23%);D(17%).67%的学生会用观察法,知道转一下就一样了;19%的学生用周长比较;14%的学生没做答。

  6、下面两个图形哪个大?(

  是1厘米)请说明你的理由。(前测、后测)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图(A)

  图(B)

  (A)

  A>B

  (B)A=B

  (C)A

  (D)无法比较

  前测情况:A(8.3%);B(27%);C(53%);D(6.7%).没做(5%)。35%的学生会用数方格或面积公式进行比较;40%的学生利用周长比较;25%的学生不会比较。

  后测情况:A(12%);B(10%);C(76%);D(17%).没做(5%)。81%的学生会用数方格或面积公式进行比较;10%的学生利用周长比较;9%的学生不会比较。

  7、下面两个图形哪个大?你是怎么比较的?请说明你的理由。(前测、后测)

  图(A)长5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图(B)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

  (A)

  A>B(答案)

  (B)A=B

  (C)A

  (D)无法比较

  前测情况:A(73%);B(5%);C(10%);D(3%).没做(8%)。15%的学生会用数方格或面积公式进行比较;52%的学生利用周长比较;33%的学生不会比较。

  后测情况:A(86%);B(3.4%);C(6.8%);D(1.7%).没做(1.7%)62%的学生会用数方格或面积公式进行比较;31%的学生利用周长比较;7%的学生不会比较。

  8、下图为一张新书桌,现在想在桌面安上一块玻璃。多大一块玻璃才能刚好覆盖住桌面?你需要测出哪些量?后测)

  前测情和宽,但只40%的学生不会做。

  况:22%的学生知请问要买(前测、到测出长是直觉。还不清楚是要测面积;38%的学生说要测出周长;后测情况:59%的学生知到测出需要测出面积,部分学生说要测出长和宽,部分学生说利用数方格;12%的学生说要测出周长;29%的学生不会做(可能因为时间不够)。

  (后测)比较下面三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请说明你的理由。

  A

  B

  C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A)A

  (C)A=B=C(D)A

  检测情况:A(17%);B(5.1%);C(19%);D(50%).没做(8.9%)。55%的学生会用数方格或观察进行比较,大部分学生用观察的方法;6.9%的学生利用周长比较;3.8%的学生不会比较。(注:没做(8.9%)是指没做选择部分的。后面的剩下约34.3%是没有回答““理由”的。)

  (后测)下面两个图形中的方格大小均相等,请把图(B)中的方格用线分成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的面积与图(A)相等。

  图(A)

  图(B)

  检测情况:51%的学生会利用数方格来找到面积相等的部分,并能正确的画出线;

  35%的学生虽然有意识利用数方格,但还不能灵活运用;

  14%的学生不会做。

  结合这次实践研究,仅就这次教学出现的问题反思:课中有学生回答说,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的大小,周长越长的图形面积就越大。自此以后,一直有学生这样认为,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一节课后还有很多学生还是这样认为。教学中本应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发现面积大小的比较是需要用统一标准(面积单位)来度量的,结果发现一维空间中“周长”的概念对于学生认识二维空间的“面积”来说具有很强的负迁移作用,在平面图形中可以直接用工具(如直尺)来度量的“线”属于强刺激源,而只能通过间接度量的“面”属于弱刺激源,另外长度的学习在前,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潜意识地受到长度的影响,总觉得周长越长的图形的面积就越大似地。

  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必须深入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

  问题1:学生对面的理解已经具有相当丰富的直观感知,对“面积”的直观认识也不乏有其感受,但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样的话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

  问题2:学生已经建立了“一维”空间中长度、周长的概念,这对学生学习“二维”空间中面积的概念所具有的负迁移功能如何让其弱化至最小?

  问题3:如何让学生从面积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过渡到对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比较两个图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是不是必经过程?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和价值何在?

  问题4: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具操作来引导学生思考面积的大小需要统一的单位来测量这个环节是摆设、作秀,还是别有用心?

  问题5:如何才能做到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水平、教学艺术、教学特色)在多种多样的教学设计中选取比较适合于自己的教学,让教学顺其自然,水流成河?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教学中的问题就应该如大海中的水,能让浮者毕浮。面对如此多的质疑或问题,如何应对、分析和解决成为教学这部分内容最为关键的问题,今后学习“体积的认识”的时候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写过一篇文章“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我想:学习如此,教学亦如此,教学设计的流畅就应该像呼吸一样的自然,我再想:教学如水,像“冰山上的来客”一路奔流而来,像山间水库般地静谧,还是像海水奔腾时的汹涌澎湃?

  四、问渠那得清如许

  教学也是不怕疑问就怕无疑,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之水,犹如长江之水,有源头之水才能清如许,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关于面积。

  仅就面积的概念来看,现行的几套小学数学教材的处理是有差异的,人教版、新世纪版(北师大版)、西师版是有结语的,而苏教版和青岛版是没有结语的。表述方式上也是有区别的。人教版的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北师大版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西师版的是: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几个结语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封闭图形”和“平面图形”、“就是”和“叫做”这几个关键词方面,当然使用某种教材教学时还得注意需要强化和突出概念中的哪些内容。不过要处理好“社会数学”(对面积的生活经验)与“学校数学”(面积概念的理解)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指学生对面积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完善与丰富。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二)、关于测试。

  如果仅就上面的测试结果来看,其中反映出来的教学中的问题是不应该出现的,甚至是不可原谅的,但是几次试教都出现这种情况就绝不是偶然,虽不能说是必然,至少可以说是自然。此次测试的成功之处在于:深入了解了学生对认识面积前后的思维状况,暴露出学生思维深处根深蒂固的认知对新知学习的干扰,感受到学生认识事物前后不断更新、矫正的过程。测试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一种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手段,也是一种工具,是诊断教学的工具。

  (三)、关于设计。

  仅就此内容,几易其稿,先后完全不一样的教学设计使教学效果也大相径庭,特别是对于面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生理解的层次是千差万别的。如引入环节的设计就分别从教材主题图、生活中比手掌印、土地测量、图形比大小等方面尝试过;“比一比,哪个图形面积大”这个环节的设计最主要是思考和尝试是否为学生提供学具、提供什么样的学具、如何组织引导学生操作学具;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如观察、重叠、测量)有没有必要刻意为之,是为了比较方法的多样化还是对学生理解概念真有其用等等。

  (四)、关于教学。

  实际上,要想让教学如水,不仅是流水般的自然,还应该成为滋润学生心田的甘露,就应该让教学在精心的设计之下顺势而行、顺应而生。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前测和后测的基础上,灵活地设计教学,根据教学现实适时地作出应对和调整。关键是理清教学思路:

  面积的认识

  认识物体的面

  物体的面有大有小

  封闭图形的大小

  面积的含义

  面积的含义

  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

  观察

  比大小

  重叠

  测量

  统一测量标准

  (五)、关于问题。

  问题1:对于学生对面的理解已经具有相当丰富的直观感知,对“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叫做)它们的面积”这种描述性的语言,学生基本上是能理解的,但是这句话对于学生真正理解“面积”的概念在突出和强化其内涵方面是很有价值的,如果不注重处理好操作和理解过程仅仅一句话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

  问题2:学生已经建立了“一维”空间中长度、周长的概念,尽量弱化其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对学生学习“二维”空间中面积的概念所具有的负迁移功能使之最小。需要一个过程,教学如水之流淌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兼容、流失、蒸发、补充的过程。陶行知先生如是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要使负迁移功能失效或低效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因势利导。根据教学生成设计一组或者一系列的情境让其辨识,以尽力帮助学习解决认知冲突的问题。

  问题3:让学生经历从面积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过渡到对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就是认真履行概念教学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的要求。在教学中设计“比较两个或几个图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应该是必经过程,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和价值最主要就是体现在:落实教材安排的

  “物体有面——每个面都有大小——面的大小是面积——比较面积的大小——多种比较方法——统一的标准”线索;通过比较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经验的培养,在如何选择度量方式的过程中使大家都体会到方法的多样性。

  问题4: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具操作来引导学生思考面积的大小需要统一的单位来测量这个环节虽不能说是独具匠心,当然不是摆设、作秀,这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的体现,化归思想就是化未知为已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此,将所要比较的图形的面积采取大化小的方法,只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真的是不可能想到用小长方形、小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来测量,但是学生参与这个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是很有价值的,“别有用心”之处在于让学生体验到测量工具的别样导致测量方法的优劣,感受到不管用什么工具度量能做到密铺和统一是测量面积最为有价值的好方法。

  问题5:在教学中老师如何设计出结合自身实际(教学水平、教学艺术、教学特色)的教学,如何在多种多样的教学设计中选取比较适合于自己的教学,让教学顺其自然,如水般地渗透到能渗透之地,关键在于“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的务实设计、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取等因素直接制约着概念教学的成败,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所说:定义很重要,但不是所有的定义都重要,如此看来,教学概念亦如此,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才是适合于自己的教学。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具有下面的特点:准确、简练、严密、抽象、概括性强。当然不是每个概念都同时具有这几点,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几个的概念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如线段、射线和直线;长度的认识;体积和容积等,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就在于:面对这些生活中就自然形成的描述性的概念,要讲清楚非常困难(甚至自己也不清楚),也把握不好应该讲到什么程度。

  五、水光潋滟晴方好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教学如水,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教学是由教和学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而成的。”“教学如水,水是自然界中一种极普通、极常见的物质,无形无色也无味。水的性质如此,教学的性质亦如此。因其无形,才可以无孔不如地滋润学生的心田;因其无色,才可以了无痕迹地洗净眼中的灰尘;因其无味,才会不知不觉地渗透相对苍白的灵魂。”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亦如水,在动与静之间寻找位置。教学中建议采取这样的教学策略:

  情境实例

  抽象

  概括

  下定义(释义)概念

  讲性质

  鉴别巩固

  应用

  从具体的情境引入概念,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外部的操作活动与内部的智力活动紧密结合,逐步概括、抽象、内化,形成数学概念,引导学生在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不但要充分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也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之上灵活掌握并熟练运用,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得到加强,还应该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联系性,在数学思考方面得到发展。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让小学数学教学概念教学在水光山色中显其本色。荀子语:“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我想,概念教学的思路清楚了,就一定会如水一般自然的流淌。

篇四: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数学概念分引入、形成、应用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大宁县古乡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都注重对课堂教学的改进和钻研,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但在概念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1、重技能,轻概念。“为概念教学而教学概念”,认为教学概念,就是讲清课本中的一个定义,注重对学生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在掌握概念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2、对一个新概念的引入,简单从事,高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3、教师自身对教材理解不够,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一些概念的外在特征给学生带来的认识偏差。

  (二)、研究概念教学的意义

  1、首先,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其中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有了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运算1

  和解题技能。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定律、法则和公式。

  2、其次,数学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起重要作用.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理解概念,一要能举出概念所反映的现实原型,二要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和概念所反映的全体对象,三要掌握表示概念的词语或符号。

  2.使学生牢固掌握概念

  掌握概念是指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记住概念,正确区分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能对概念进行分类,形成一定的概念系统.3.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概念

  概念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辨认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运用概念的有关属性进行判断推理。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事例,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直观、生动形象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事物感兴趣。而生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生动活泼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育学依据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组合。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丰富教学方法,从而促成师生最有效的活动,扩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任务完成的进程.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教学资源,能树立学生的创造意向,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才干的发挥,使学生心理实现“想学要学”的质的飞跃,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3

  3、系统学依据

  系统不是各组成部分的机械相加,而是体现各组成部分在系统中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及教学资源等要素,只有诸要素的组合结构达到优化,整个系统的功能才能优化。教学资源的恰当使用,能有效调整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状态.三、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应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所学内容的特点,采用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以便逐步实现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因此,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基础和年龄特征出发,投其所好,使他们主动地得到发展。

  3、差异性原则。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要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我们要尊重这个差异,为学生自由发展创造足够的空间,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4、激励性原则.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强大的、持久的学习动力,从而以极高的热情进行学习,并积极引导他们向某一方面发展.这是挖掘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加速人才培养的关键.

  5、趣味性原则。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学生对该知识感兴趣,他就学得认真,做得用心,因此,在设计教学时,要符合学生特点,要有趣、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四、课题研究的措施及方法。

  (一)转变教师旧观念,树立课程新理念

  要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从发展的眼光去看到教育的未来,消除多年来以考试为核心的心理,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相关理论,放开手脚,投身到改革的浪潮中去。

  (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用新的理念武装了自己的头脑后,就应该把它与实际相结合.不要一边学习新理念,一边还是按照老的教学方法去教,走一步、看一步,前怕狼、后怕虎。对传统的“应试教学”应保持“扬弃”的科学、理性的态度。“扬”能5

  使我们脚踏更为坚实的大地;“弃”使我们拥有更加广阔的天空。

  (三)注重平时经验的积累

  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分阶段进行组内交流、汇报,发挥小组的作用,克服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对好的概念教学方法进行总结、推广。对学生也进行分阶段的调查,以确定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1、文献资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通过图书、报刊、网络等途径,搜集各种理论研究成果和文献材料,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提供借鉴。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数学课堂教学的先进理念,以前沿的理论指导实践。

  2、案例研究法:开展以学生数学学习“成长记录”的案例研究和教师“教学反思”的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案例研究.3、行动研究法:邀请专家定期指导,及时调整研究方案,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形成经验成果。

  4、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加强研究,进行反思,不断总结,撰写论文,根据课题研究进行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五、课题研究的策略.6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必须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并通过广泛的迁移得以实现,因此,课题的研究决不是只以每学期一至两次的活动来达成的,而是要将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我们粗拟了以下几点操作策略进行实践和研究,希望能在探索和反思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1、充分挖掘教材。

  “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因此,首先就要挖掘教材,带领学生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并从中发现规律。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内容的需要,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提供那些与揭示数学概念、数学道理有关的,能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材料,让学生放手实践.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创造地运用教材,尽量增加计量、统计知识的教学,多为学生设计一些自主参与实践探究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观察,发现问题。

  2、重视数学学习内容的生活化。

  数学课内容的构建是专家在理论研究、实践基础上,按知识生长体系,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分年级,精心选择优化组7

  合的。正如《大纲》中指出: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应选择在学生身边发生的,或学生需要了解的、熟悉的事物作为数学学习的主题,通过对这些事物中蕴涵的数学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在商业、科技、交通、工农业生产等行业的应用价值,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注重学生学习内容的操作和体验.(1)重视操作。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操作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出学习的自觉能动性,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使之在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中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找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2)重视体验。要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给孩子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8

  察、操作、猜测等实践活动,主动去探索数学知识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手中的工具.4、建立课外数学学习活动载体。要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但学生往往会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象所难住.因此,课后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1)建立数学学习体验小组。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终极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经常进行参观、调查、墙报宣传或听讲座,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的方案,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

  “数学日记”记载着学生自己采集来的生活数学题.它可以是采集校园生活中的数学,也可以是家庭生活中的数学、社会生活中的数学;可以是亲眼所见的,也可以是亲耳所听。9

  从学生“的数学日记”中可以反映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社会、认识人生的真实现象。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日记”的交流、展览或评比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价值。

  六、课题的研究对象

  本课题将选取小学1—6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拟于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进行研究,分三个阶段展开。

  主要研究阶段

  课题组成员分工

  负责人收1、制定阶段成果形式、数量

  完成时间

  实验2012.9—20集整理资料,制研究计划

  订课题方案;2、课题准备阶段

  12。12组建课题组;进研究方案

  行课题论证。

  实验2013.1-201负责人组织指导课题实10

  1、公开课教学

  研究阶段

  3。8

  验活动;课题组成员全面开2、各项资源收集活展实验,对课题动

  进行广泛深入研究;写好经验总结与实施报告。

  3、专题经验、专题论文

  4、阶段实验报告

  1、课件、教案、设计、实验2013。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写反思等材料

  2、成果总结阶段

  9—2013。12出研究报告。

  总结资料

  3、总结性实验报告

  八、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教师学习材料汇编;

  2、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集、教学论文集;

  11

  3、学生个案研究记录;

  4、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课题研讨、学习心得;5、调查报告、阶段性总结报告、结题报告.九、课题研究保障

  1、课题小组重视,成立专门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责任到人。

  2、课题组研究人员素质高、具有敬业精神,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高业务水平。

  3、加强动态管理,实行例会制、学习制。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安排一次专题业务学习,学期安排课题观摩研讨课.

  4、课题组加强信息搜集,及时向教师传递课题研究的最前沿的信息和经验,并建立健全课题研究档案,做到有序保管,分项归档。

  十、课题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席

  艳

  组员:全体数学教师

  12

  13

篇五: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数学概念分引入、形成、应用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以“面积的理解”

  ——以“面积的理解”一课为例

  在《小学教学(数学版)》2008年第5期“教学如水”一文中我曾提到让小学数学教学如水流淌一般的自然,只有回归自然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本色的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应该让数学概念的建构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过程水乳交融,如同水与万物之间密切关系般的自然。因为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一、桃花潭水深千尺

  小学数学教学不“小”,每一个内容,无论大小,都有着“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数学知识背景。“面积的理解”是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内容:其一,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维”空间中长度的概念以及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理解周长以及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之上的;其二,在小学数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理解“二维”空间的第一次接触,也是为今后理解“三维”空间做好准备;其三,在螺旋上升的认知中能准确区分“周长”与“面积”的含义,也为今后学习

  “面积”与“体积”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正因为如此,这几个关键性的概念都应该按照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实行教学,这既是教学的总要求,又是最基本最一般的教学方法。

  基于此,我认为小学生数学概念教学的核心环节就是给学生充足

  的、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践、猜想、判断、归纳、类比、交流等数学活动,充分表达出概念本质特征的形成过程,体验概念的“再创造”的过程。

  二、水碧山青知好处

  在一次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学生学习“面积的理解”一课实行了前测和后测,正如刘禹锡的诗句:“水碧山青知好处,开颜一笑问何人”,要弄清楚教学中的问题最好就是问学生。现将测试情况介绍如下:

  1、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面积”这个词语吗?(前测)

  A、听说过

  B没有听说过

  检测情况:93%的学生选A;6%的学生选B。反映出学生对“面积”的理解在生活中是有这方面的知识经验的,无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从土地面积到住房面积,与孩子们的实际是有联系的。

  2、在你的脑海中,面积指的是什么呢?根据你的理解,写出面积的概念。(前测、后测)

  前测情况:10%的学生基本能准确理解“面积”的概念;16%的学生理解到一点“面积”

  的内涵;74%学生几乎对面积没有理解。后测情况:79%的学生能准确理解“面积”的概念;

  5%的学生还不理解面积的概念;16%的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面积的概念。

  3、在生活中,你看到过比较两个物体表面大小的事例吗?简单的说一说。(前测、后测)

  前测情况:6%的学生能准确举例;20%的学生举的例子有一点沾边;74%的学生不会。后测情况:78%的学生能根据本节课所讲内容举出比较面积的例子;12%的学生举例出

  错;10%的学生没有作答。

  4、下面两个图形哪个大?请说明你的理由。(前测)

  (A)A>B(B)A=B(C)AB(B)A=B(答案)

  (C)AB(B)A=B(C)AB(答案)

  (B)A=B(C)A<应用

  讲性质

  下定义(释义)鉴别巩固

  概念

  概括

  抽象

  情境实例

  我想,概念教学的思路清楚了,就一定会如水一般自然的流淌。

  学在水光山色中显其本色。荀子语:“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让小学数学教学概念教

  联系性,在数学思考方面得到发展。

  学活动经验得到增强,还应该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

  涵和外延,也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之上灵活掌握并熟练使用,学生的数

  概念,引导学生在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不但要充分理解它的内

  活动与内部的智力活动紧密结合,逐步概括、抽象、内化,形成数学

  从具体的情境引入概念,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外部的操作

  中建议采取这样的教学策略:

  的灵魂。”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亦如水,在动与静之间寻找位置。教学

  无痕迹地洗净眼中的灰尘;因其无味,才会不知不觉地渗透相对苍白

  因其无形,才能够无孔不如地滋润学生的心田;因其无色,才能够了

  常见的物质,无形无色也无味。水的性质如此,教学的性质亦如此。

  个方面有机结合而成的。”“教学如水,水是自然界中一种极普通、极

  “教学如水,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教学是由教和学两

  五、水光潋滟晴方好

  己也不清楚),也把握不好应该讲到什么水准。

  这些生活中就自然形成的描绘性的概念,要讲清楚非常困难(甚至自

  线;长度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等,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就在于:

  面对

  图形”领域中的几个的概念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如线段、射线和直

  概括性强。当然不是每个概念都同时具有这几点,小学数学“空间与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具有下面的特点:准确、简练、严密、抽象、学。

  来,教学概念亦如此,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才是适合于自己的教

  学张奠宙教授所说:定义很重要,但不是所有的定义都重要,如此看

  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因素直接制约着概念教学的成败,正如华东师范大

  关键在于“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的务实设计、教学目标的制定、适合于自己的教学,让教学顺其自然,如水般地渗透到能渗透之地,学艺术、教学特色)的教学,如何在多种多样的教学设计中选择比较

  问题5:在教学中老师如何设计出结合自身实际(教学水平、教

  做到密铺和统一是测量面积最为有价值的好方法。

  测量工具的别样导致测量方法的优劣,感受到不管用什么工具度量能

  索和研究的过程是很有价值的,“别有用心”之处在于让学生体验到

  用小长方形、小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来测量,但是学生参与这个探

  面积采取大化小的方法,仅仅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真的是不可能想到

  是化未知为已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此,将所要比较的图形的

  设、作秀,这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的表达,化归思想就

  需要统一的单位来测量这个环节虽不能说是独具匠心,当然不是摆

  问题4: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具操作来引导学生思考面积的大小

  式的过程中使大家都体会到方法的多样性。

  较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经验的培养,在如何选择度量方

  统一测量标准

  测量

  重叠

  观察

  面积的含义

  封闭图形的大小

  比大小

  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

  物体的面有大有小

  理解物体的面

  面积的理解

  —比较面积的大小—

  —多种比较方法——统一的标准”线索;通过比

  “物体有面——每个面都有大小——面的大小是面积—

  教材安排的

  该是必经过程,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和价值最主要就是表达在:落实

  在教学中设计“比较两个或几个图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应

  的产生过程,就是认真履行概念教学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的要求。

  问题3:让学生经历从面积概念的理解和理解过渡到对面积单位

  情境让其辨识,以尽力协助学习解决认知冲突的问题。

  效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因势利导。根据教学生成设计一组或者一系列的

  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要使负迁移功能失效或低

  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教师

  流失、蒸发、补充的过程。陶行知先生如是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

  使之最小。需要一个过程,教学如水之流淌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兼容、量弱化其对学生学习“二维”空间中面积的概念所具有的负迁移功能

  问题2:学生已经建立了“一维”空间中长度、周长的概念,尽

  的。

  假如不注重处理好操作和理解过程仅仅一句话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生真正理解“面积”的概念在突出和强化其内涵方面是很有价值的,积”这种描绘性的语言,学生基本上是能理解的,但是这句话对于学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叫做)它们的面

  问题1:对于学生对面的理解已经具有相当丰富的直观感知,对

  (五)、关于问题。

  学,根据教学现实适时地作出应对和调整。关键是理清教学思路:

  而生。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前测和后测的基础上,灵活地设计教

  润学生心田的甘露,就应该让教学在精心的设计之下顺势而行、顺应

  实际上,要想让教学如水,不但是流水般的自然,还应该成为滋

  (四)、关于教学。

  多样化还是对学生理解概念真有其用等等。

  法(如观察、重叠、测量)有没有必要刻意为之,是为了比较方法的

  什么样的学具、如何组织引导学生操作学具;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

  大”这个环节的设计最主要是思考和尝试是否为学生提供学具、提供

  印、土地测量、图形比大小等方面尝试过;“比一比,哪个图形面积

  千差万别的。如引入环节的设计就分别从教材主题图、生活中比手掌

  也大相径庭,特别是对于面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生理解的层次是

  仅就此内容,几易其稿,先后完全不一样的教学设计使教学效果

  (三)、关于设计。

  考问题的手段,也是一种工具,是诊断教学的工具。

  后持续更新、矫正的过程。测试不但仅是一种手段,一种理解学生思

  思维深处根深蒂固的认知对新知学习的干扰,感受到学生理解事物前

  之处在于:深入理解了学生对理解面积前后的思维状况,暴露出学生

  绝不是偶然,虽不能说是必然,至少能够说是自然。此次测试的成功

  不应该出现的,甚至是不可原谅的,但是几次试教都出现这种情况就

  假如仅就上面的测试结果来看,其中反映出来的教学中的问题是

  (二)、关于测试。

  需要持续地完善与丰富。

  理解)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指学生对面积的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理好“社会数学”(对面积的生活经验)与“学校数学”(面积概念的

  种教材教学时还得注意需要强化和突出概念中的哪些内容。不过要处

  和“平面图形”、“就是”和“叫做”这几个关键词方面,当然使用某

  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几个结语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封闭图形”

  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西师版的是:物体表面或平面图

  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

  积;北师大版为:物体的表面

  和青岛版是没有结语的。表述方式上也是有区别的。人教版的是:物

  的,人教版、新世纪版(北师大版)、西师版是有结语的,而苏教版

  仅就面积的概念来看,现行的几套小学数学教材的处理是有差异

  (一)、关于面积。

  头之水才能清如许,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之水,犹如长江之水,有源

  教学也是不怕疑问就怕无疑,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两句诗“问

  四、问渠那得清如许

  静谧,还是像海水奔腾时的汹涌澎湃?

  想:教学如水,像“冰山上的来客”一路奔流而来,像山间水库般地

  如此,教学亦如此,教学设计的流畅就应该像呼吸一样的自然,我再

  师华应龙老师写过一篇文章“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我想:学习

  后学习“体积的理解”的时候同样存有类似的问题。全国著名特级教

  题,如何应对、分析和解决成为教学这局部内容最为关键的问题,今

  的问题就应该如大海中的水,能让浮者毕浮。面对如此多的质疑或问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教学中

  教学顺其自然,水流成河?

  教学特色)在多种多样的教学设计中选择比较适合于自己的教学,让

  问题5:如何才能做到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水平、教学艺术、需要统一的单位来测量这个环节是摆设、作秀,还是别有用心?

  程?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和价值何在?

  的产生过程?比较两个图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是不是必经过

  问题3:如何让学生从面积概念的理解和理解过渡到对面积单位

  弱化至最小?

  对学生学习“二维”空间中面积的概念所具有的负迁移功能如何让其

  问题2:学生已经建立了“一维”空间中长度、周长的概念,这

  是它们的面积”这样的

  话学生能理解到什么水准?

  积”的直观理解也不乏有其感受,但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

  问题1:学生对面的理解已经具有相当丰富的直观感知,对“面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必须深入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

  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越长的图形的面积就越大似地。

  学习在前,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潜意识地受到长度的影响,总觉得周长

  强刺激源,而只能通过间接度量的“面”属于弱刺激源,另外长度的

  作用,在平面图形中能够直接用工具(如直尺)来度量的“线”属于

  长”的概念对于学生理解二维空间的“面积”来说具有很强的负迁移

  较是需要用统一标准(面积单位)来度量的,结果发现一维空间中“周

  学生还是这样认为。教学中本应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发现面积大小的比

  C此以后,一直有学生这样认为,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一节课后还有很多

  回答说,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的大小,周长越长的图形面积就越大。自

  结合这次实践研究,仅就这次教学出现的问题反思:课中有学生

  14%的学生不会做。

  的学生虽然有意识利用数方格,但还不能灵活使用;

  35%检测情况:51%的学生会利用数方格来找到面积相等的局部,并能准确的画出线;

  成两局部,使其中一局部的面积与图(A)相等。

  (后测)下面两个图形中的方格大小均相等,请把图(B)中的方格用线分

  (注:没做(8.9%)是指没做选择局部的。后面的剩下约34.3%是没有回答““理由”的。)

  察实行比较,大多数学生用观察的方法;6.9%的学生利用周长比较;3.8%的学生不会比较。

  检测情况:A(17%);B(5.1%);C(19%);D(50%).没做(8.9%)。55%的学生会用数方格或观

  A

  ?

篇六: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数学概念分引入、形成、应用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小组学习,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

  3.协作交流,释疑解难

  交流的过程促进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群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4.汇报成果,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由各组组长汇报学习的成果。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教师可提出适当的建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课外延伸,实践运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所以课后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地运用。

  引用紫藤花园

  的

  小学数学情景串教学法(教学流程)

  一、.复习课教学

  1、创设情境,整体回顾。2、梳理归网,主体内化。(1)

  回顾知识,自主梳理

  (2)

  交流展示,引导建构

  (3)

  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3、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二、练习课教学

  1、创设情境,回顾疏理。2、深化练习,巩固拓展。(1)

  巩固新知——基本练

  (2)克服定势——变式练

  (3)串线成网——综合练.(4)拓展延伸——发展练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3、回归情境,总结提升

  三、综合与实践教学

  创设情境,确定探究主题

  分析主题,制定探究方案

  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展示成果,进行总结评价

  四、可能性教学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运用素材,直观感知

  合作交流,建构概念

  巩固拓展,应用知识

  五、图形与位置教学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实践操作,积累经验

  拓展应用,发展思维

  六、图形的运动教学

  提供素材,感知现象

  研究素材,掌握特征

  模拟运动,探究方法

  拓展创新,体验应用

  七、统计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解决问题,探究方法。(1)

  针对问题,收集数据.(2)

  整理数据,学习方法

  (3)

  分析决策,解决问题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3、自主练习,应用方法

  4、总结全课,整理方法

  八、图形与测量教学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积极思考,引导猜想。

  操作验证,总结公式。

  应用公式,解决问题九、解决问题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探究方法

  建立模型

  (1)

  独立尝试,探索问题

  (2)

  组内交流,归纳方法

  (3)组间交流,建立模型

  3、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4、引导总结,构建网络

  十、探索规律教学

  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研究素材,猜测规律。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十一、计算教学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算法交流,分析比较沟通优化,促进发展。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概念教学的基本流程例谈:

  1、现实情境,感知概念(弄清概念的来源)

  主要目的通过现实情境了解概念的来源,初步感知概念。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分蛋糕的情境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到有些问题在整数范围内不能解决需要一种新的数字,另一方面初步了解表示“半个”的意义。

  注意的问题;并不一定所有的概念都有一个现实情境,或者说有些概念并不一定必须要寻找生活的原型。例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节,教材上提供的情境图与三年级上册的情境图属于同一个层次,这一情境图对于初次认识平行四边形是合适的,但是对于进一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起点就低了。就需要老师们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对情境进行创新。有的老师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其中包括平行四边形)?你认为研究平面图形应该研究什么?(学生:研究边和角)。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这也是一个现实情境,是一个数学的情境。所以,情境可以是现实生活,也可以是数学的。

  2、探索研究,形成概念(经历探索研究概念形成的全过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程)。

  这一环节要突出学生的实践和操作,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参与研究概念的特点、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动手折、研究每一部分的意义,通过折纸、研究体会理解了“平均分,和其中的1分是”几分之一的本质属性。

  3、体会理解,抽象概念(体验、感悟理解概念,总结概念的特点,抽象概念的意义)。

  在充分研究、理解概念意义的基础上能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总结概括概念(能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即可,严密的概念需要教师及时的提升总结)。

  4、拓展应用,巩固概念,(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指导学生学会用概念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在2008年韩国栋主任就对课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县组织的系列达标课对数学课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讨。那时我已经了解了基本的教学模式,但对于这种课到底怎样上还存在困惑,这次的培训不但让我了解了课如何上,更加深入的掌握了五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及教育理念,对其中的教学策略、注意问题更明确。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一)计算课

  计算课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的具体流程为:列算式---说意义---试做---汇报交流---算法优化。

  对于计算教学我们研究的较多,而且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往往我们更加重视计算的真确率,从而忽视了计算的过程以及对算理的研究,特别是计算课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更容易忽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也就是学生对自己所列算式的解说。我感觉对学生来说列算式不难,难在说题意上,我们发现我们的新课型注意了这点让学生“说意义”,只有真正理解了题意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二)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具体流程为:自主探索(整理信息——列式——理由——解答)——合作交流(交流——汇报)——总结提升(优化)。

  对于解决问题这种课型我想从我听过的两节课谈起:一节是高春霞老师讲的相遇问题,一节是吴正宪老师讲的二年级两步运算的问题,这两节课都很好的运用了我们的新课型。他们都把重点放在了自主探索中的整理信息上。因为只有把信息整理到位也就是学生真正的了解题意|——理解题意——掌握题意,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两位教师利用读题、说题、直观演示、画题等不同的方法深入的对题意进行解析,而且吴正宪老师还利用辩论会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报,让学生在争论中发现问题的关键,明确解题的入手点。两位教师的做法为我们以后上这种课型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探究课

  探究课的具体流程为:猜测——验证——结论。我们的教材中许多课是非常适合用探究课的模式教学的。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等,这种课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让他们感到他们就是课堂的主人。通过自己的猜测、验证,直至得出结论。让他们体会数学家探讨知识的过程,体会数学的神秘。

  (四)统计课

  统计课的具体流程为:产生统计的必要性——探索统计方法——分析统计结果。

  统计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经历统计的过程,学会分析统计的结果。新的课型就是从这三方面进行解读的,让我们的学生经过这三个教学流程把数学应用于生活,让生活更加的有目标。

  (五)概率课

  概率课的具体流程为:猜测——验证——结论(三步)

  猜测——实验——分析——推断——结论(五步)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五步教学模式一般用在等可能性的教学中。我们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有的是0,还有的是1,更多的是0——1之间的某一个数。教会学生猜测才能更了解生活,教会学生验证才能体会事件发生的概率有大有小,教会学生根据结论来决策,这样的教学模式才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上更好的生存。

  总之,无论哪种课型模式只有我们教师真心去研究,去探索,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落到实处,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篇七: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数学概念分引入、形成、应用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流程图

  篇一: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

  一、教学流程

  小学数学新授课一般是为了形成某一数学概念,确立某一数学定型、法则或学会解答某类数学问题的方法而进行教学的一种课型。其主要任务在于体验、弄懂、学会、理解、探索、掌握新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其教学特点是教师引导下的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其教学过程按施教侧重点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激情定向阶段、探索认知阶段、精讲点拨阶段、反馈评定阶段。

  二、环节解读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促思定向

  教学中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找到学生学习新知的心理基础、知识基础和思维方法基础。抓住教学的突破点,尽量在学生的情绪和体验中找到响应的支撑点,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教学的落脚点就是使学生的心理定向、情

  绪定向、思维定向。这个阶段较常见的教学策略有如下几种:

  1、创设学习情境,质疑问难

  根据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作为一种诱导学生自觉进入学习活动的因子,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

  儿童都有爱动的特点,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具,如摆摆、拼拼、数数、画画等活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或从学生关心的事情做起,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使学

  生认识到自己身边就有很多数学问题,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说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说明当前的学习对未来学习的意义或将来社会实践的意义,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知概念

  此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和同学们的相互合作下,利用已有的知识,借助于直观与操作,经历体验、感知、探索、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动手操作活动和思维操作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过程。

  在这个阶段,教师的基本教学策略是当好一个“助产师”的角色,围绕教学目的,紧密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立足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特长,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程序、手段与方法,启发和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思考、帮助学生吸收和内化新知识。其基本原则是引导而不是代替,促进而不强迫。其一般程序是:

  1、独立思考

  学生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要充分利用实物、教具、学具、图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个体或以小组为单位亲身感知、动手操作。对于教学内容不是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难以靠直观教学来完成任务的,就用较直观的和可以看得见的示意图、线段图等形式,给学生数学认识方法的模型,引导学生借助于这样的数学模型去间接地理解数量关系,分析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思维活动。

  2、小组交流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小组的合作探究。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思维互补,通过在小组内相互提问,相互帮助,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将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成员的共同成果。

  3、小组汇报

  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以后,学生产生共识,或者求大同存小异。这时,教师组织小组代表汇报学习和讨论的心得。小组代表要反映本小组的共识和个别差异,要实事求是。这样,通过学生与教师

  、个体与群体等多渠道的信息交流,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三)精讲点拨,内化提升,形成概念

  教师针对汇报中的实质性问题作适当的讲解,或者设疑问难,激起学生的争论,教师工作的着重点是引导学生剔除一些非本质的东西,走上理性思维的规范,促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具体化走向一般化,形成概念,掌握规律。

  (四)练习巩固,反思评价,矫正补缺

  这一阶段是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教学目标,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到综合,循序渐进地联系巩固,形成技能技巧,同时反馈教学信息,矫正学习偏差,总结评定学习质量的过程,其一般程式是:

  1、练习巩固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单一性、发展性、综合性或针对性、诊断性等多种有效的练习形式,借助于板演、小组讨论、独立作业、游戏或竞赛等活动方式,努力创造一个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巩固所学知识。

  2、反思评价

  教师借助于练习引导学生反思评价学习过程,找出其中最有意义的关键地方。明确什么样的学习是高质量的,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是好的,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感。以此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流程

  一、教学流程

  “解决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借助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筛选数学信息,梳理数学问题,通过整合、建构、分析、探究等“做数学”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数学教育活动。

  “解决问题”数学的主要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问题意识、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解题策略。

  抽象出数学问题理性探究

  二、环节解读

  (一)情景呈现

  “解决问题”的情景呈现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主题情境图、文字叙述式、图文结合等等。由于呈现方式的变化,与传统应用题相比,学生思维活动的起点明显提前,需要学生有较强的信息解读能力和从“事理”中抽出“算理”的能力,以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扫清障碍。

  (二)抽象出数学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新课开始时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待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解决。这是一个从生活到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解决问题必须经历的科学过程。它不仅有利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该环节旨在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和理解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捕捉时机,加以引导,抽象概括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构建起简单的数学模型,为后面的问题解决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导向。

  (三)理性探究

  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上一环节所提出数学问题的基础上,让问题解决的方案多样化和个性化。本环节可分成两个步骤进行:

  1、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即引导学生对设置的问题通过类比、实验、对比、观察、联想、归纳、化归等方法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共同商议,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拟定解决问题的步骤。

  2、自主解决问题

  即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独立或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特别

  鼓励学生的独创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有条理地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新内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讨论合作相结合,大胆尝试,勇于探索,逐步培养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自学习惯与合作意识。教师要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机会,鼓励他们多

  动手、动脑,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四)解释与建构

  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学生探索出各种问题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思考与交流,在问题解决方案的解释中不断建构知识。该环节旨在对所学知识进行逻辑化,对所学方法进行系统化,从而建构起多元的知识网络。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或学生代表)充分阐述(或解释)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并适时引导归纳,促进数学知识逻辑化和数学方法系统化,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方法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建立数学模型。

  (五)应用与反思

  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合理解释问题解决方案和构建多元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学会运用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与方

  法,并对学生的探索成果和问题解决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这里不仅应该包括学生问题解决方案优劣的评价,而且还应该包括学生再现数学能力的评价。

  篇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

  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

  构。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

  交流的过程促进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增进学生与学

  生之间团结、协调、合群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由各组组长汇

  报学习的成果。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教师可提出适当的建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

  的重要任务。所以课后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地运用。

  引用紫藤花园

  的小学数学情景串教学法(教学流

  程)

  一、.复习课教学

  1、创设情境,整体回顾。2、梳理归网,主体内化。(1)

  回顾知识,自主梳理

  (2)

  交流展示,引导建构

  (3)

  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3、综合应用,整体提高二、练习课教学

  1、创设情境,回顾疏理。2、深化练习,巩固拓展。(1)

  巩固新知——基本练

  (2)

  克服定势——变式练

  (3)

  串线成网——综合练

  .(4)

  拓展延伸——发展练

  3、回归情境,总结提升三、综合与实践教学

  创设情境,确定探究主题

  分析主题,制定探究方案

  小组

  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展示成果,进行总结评价

  四、可能性教学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运用素材,直观感知

  合作交流,建构概念

  巩固拓展,应用知识

  五、图形与位置教学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实践操作,积累经验拓展应用,发展思维

  六、图形的运动教学

  提供素材,感知现象研究素材,掌握特征

  模拟运动,探究方法拓展创新,体验应用

  七、统计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解决问题,探究方法。(1)

  针对问题,收集数据

  .(2)

  整理数据,学习方法

  (3)

  分析决策,解决问题

  3、自主练习,应用方法

  4、总结全课,整理方法八、图形与测量教学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积极思考,引导猜想。

  操作验证,总结公式。

  应用公式,解决问题。九、解决问题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探究方法

  建立模型

  (1)

  独立尝试,探索问题

  (2)

  组内交流,归纳方法

  (3)

  组间交流,建立模型

  3、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4、引导总结,构建网络十、探索规律教学

  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讨论交

  流,验证规律。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十一、计算教学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算法交流,分析比较。沟通优化,促进发展。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概念教学的基本流程例谈:

  1、现实情境,感知概念(弄清概念的来源)

  主要目的通过现实情境了解概念的来源,初步感知概念。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分蛋糕的情境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到有些问题在整数范围内不能解决需要一种新的数

  字,另一方面初步了解表示“半个”的意义。

  注意的问题;并不一定所有的概念都有一个现实情境,或者说有些概念并不一定必须要寻找生活的原型。例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节,教材上提供的情境图与三年级上册的情境图属于同一个层次,这一情境图对于初次认识平行四

  11

  边形是合适的,但是对于进一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起点就低了。就需要老师们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对情境进行创新。有的老师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其中包括平行四边形)?你认为研究平面图形应该研究什么?(学生:研究边和角)。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这也是一个现实情

  篇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协作

  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其他

  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

  小组学习,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

  3.

  协作交流,释疑解难

  交流的过程促进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群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为培养学生的

  12

  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由各组组长汇报学习的成果。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教师可提出适当的建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所以课后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地运用。

  引用紫藤花园

  的小学数学情景串教学法(教学流程)

  一、.复习课教学

  1、创设情境,整体回顾。2、梳理归网,主体内化。(1)

  回顾知识,自主梳理

  (2)

  交流展示,引导建构

  (3)

  提炼方法,认知内化3、综合应用,整体提高二、练习课教学

  1、创设情境,回顾疏理。2、深化练习,巩固拓展。(1)

  巩固新知——基本练

  (2)

  克服定势——变式练

  (3)

  串线成网——综合练

  .(4)

  拓展延伸——发展练

  13

  3、回归情境,总结提升三、综合与实践教学

  创设情境,确定探究主题

  分析主题,制定探究方案

  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展示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四、可能性教学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运用素材,直观感知

  合作交流,建构概念

  巩固拓展,应用知识五、图形与位置教学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直观感受,探究新知实践操作,积累经验拓展应用,发展思维六、图形的运动教学

  提供素材,感知现象研究素材,掌握特征模拟运动,探究方法拓展创新,体验应用七、统计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解决问题,探究方法。(1)

  针对问题,收集数据

  .(2)

  整理数据,学习方法

  (3)

  分析决策,解决问题

  3、自主练习,应用方法

  4、总结全课,整理方法八、图形与测量教学

  14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积极思考,引导猜想。操作验证,总结公式。

  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九、解决问题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探究方法

  建立模型

  (1)

  独立尝试,探索问题

  (2)

  组内交流,归纳方法

  (3)

  组间交流,建立模型

  3、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4、引导总结,构建网络十、探索规律教学

  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研究素材,猜测规律。讨论交流,验证规律。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十一、计算教学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算法交流,分析比较。沟通优化,促进发展。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概念教学的基本流程例谈:

  1、现实情境,感知概念(弄清概念的来源)

  主要目的通过现实情境了解概念的来源,初步感知概念。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分蛋糕的情境一方面让学

  生了解到有些问题在整数范围内不能解决需要一种新的数字,另一方面初步了解表示“半个”的意义。

  15

  注意的问题;并不一定所有的概念都有一个现实情境,或者说有些概念并不一定必须要寻找生活的原型。例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节,教材上提供的情境图与三年级上册的情境图属于同一个层次,这一情境图对于初次认识平行四边形是合适的,但是对于进一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起点就低了。就需要老师们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对情境进行创新。有的老师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其中包括平行四边形)?你认为研究平面图形应该研究什么?(学生:研究边和角)。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这也是一个现实情境,是一个数学的情境。所以,情境可以是现实生活,也可以是数学的。

  2、探索研究,形成概念(经历探索研究概念形成的全过程)。

  这一环节要突出学生的实践和操作,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

  程,参与研究概念的特点、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动手折、研究每一部分的意义,通过折纸、研究体会理解了“平均分,和其中的

  1分是”几分之一的本质属性。

  3、体会理解,抽象概念(体验、感悟理解概念,总结概念的特点,抽象概念的意义)。

  在充分研究、理解概念意义的基础上能抓住概念的本质属

  16

  性总结概括概念(能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即可,严密的概念需要教师及时的提升总结)。

  4、拓展应用,巩固概念,(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指导学生学会用概念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在

  2008年韩国栋主任就对课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县组织的系列达标课对数学课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讨。那时我已经了解了基本的教学模式,但对于这种课到底怎样上还存在困惑,这次的培训不但让我了解了课如何上,更加深入的掌握了五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及教育理念,对其中的教学策略、注意问题更明确。

  (一)计算课

  计算课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的具体流程为:列算式---说意义---试做---汇报交流---算法优化。

  对于计算教学我们研究的较多,而且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往往我们更加重视计算的真确率,从而忽视了计算的过程以及对算理的研究,特别是计算课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更容易忽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也就是学生对自己所列算式的解说。我感觉对学生来说列算式不难,难在说题意上,我们发现我们的新课型注意了这点让学生“说意义”,只有真正理解了题意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二)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具体流程为:自主探索(整理信息——列式

  17

  ——理由——解答)——合作交流(交流——汇报)——总结提升(优化)。

  对于解决问题这种课型我想从我听过的两节课谈起:一节

  是高春霞老师讲的相遇问题,一节是吴正宪老师讲的二年级两步运算的问题,这两节课都很好的运用了我们的新课型。他们都把重点放在了自主探索中的整理信息上。因为只有把信息整理到位也就是学生真正的了解题意|——

  理解题意

  ——掌握题意,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两位教师利用读题、说题、直观演示、画题等不同的方法深入的对题意进行解析,而且吴正宪老师还利用辩论会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让学生在争论中发现问题的关键,明确解题的入手点。两位教师的做法为我们以后上这种课型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探究课

  探究课的具体流程为:猜测——验证——结论。我们的教材中许多课是非常适合用探究课的模式教学的。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等,这种课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让他们感到他们就是课堂的主人。通过自己的猜测、验证,直至得出结论。让他们体会数学家探讨知识的过程,体会数学的神秘。

  (四)统计课

  统计课的具体流程为:产生统计的必要性——探索统计方法——分析统计结果。

  18

  统计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经历统计的过程,学会分析统计的结果。新的课型就是从这三方面进行解读的,让我们的学生经过这三个教学流程把数学应用于生活,让生活更加的有目标。

  (五)概率课

  概率课的具体流程为:猜测——验证——结论(三步)

  猜测——实验——分析——推断——结论(五步)

  五步教学模式一般用在等可能性的教学中。我们知道生活

  中有许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有的是

  0,还有的是

  1,更多的是

  0——1之间的某一个数。教会学生猜测才能更了解生活,教会学生验证才能体会事件发生的概率有大有小,教会学生根据结论来决策,这样的教学模式才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上更好的生存。

  总之,无论哪种课型模式只有我们教师真心去研究,去探索,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落到实处,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19

篇八: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数学概念分引入、形成、应用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小组学习,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

  3.协作交流,释疑解难

  交流的过程促进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群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4.汇报成果,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由各组组长汇报学习的成果。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教师可提出适当的建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课外延伸,实践运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所以课后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地运用。

  引用紫藤花园

  的

  小学数学情景串教学法(教学流程)

  一、.复习课教学

  1、创设情境,整体回顾。2、梳理归网,主体内化。(1)

  回顾知识,自主梳理

  (2)

  交流展示,引导建构

  (3)

  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3、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二、练习课教学

  1、创设情境,回顾疏理。2、深化练习,巩固拓展。(1)

  巩固新知——基本练

  (2)克服定势——变式练

  (3)串线成网——综合练.(4)拓展延伸——发展练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3、回归情境,总结提升

  三、综合与实践教学

  创设情境,确定探究主题

  分析主题,制定探究方案

  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展示成果,进行总结评价

  四、可能性教学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运用素材,直观感知

  合作交流,建构概念

  巩固拓展,应用知识

  五、图形与位置教学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实践操作,积累经验

  拓展应用,发展思维

  六、图形的运动教学

  提供素材,感知现象

  研究素材,掌握特征

  模拟运动,探究方法

  拓展创新,体验应用

  七、统计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解决问题,探究方法。(1)

  针对问题,收集数据.(2)

  整理数据,学习方法

  (3)

  分析决策,解决问题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3、自主练习,应用方法

  4、总结全课,整理方法

  八、图形与测量教学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积极思考,引导猜想。

  操作验证,总结公式。

  应用公式,解决问题九、解决问题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探究方法

  建立模型

  (1)

  独立尝试,探索问题

  (2)

  组内交流,归纳方法

  (3)组间交流,建立模型

  3、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4、引导总结,构建网络

  十、探索规律教学

  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研究素材,猜测规律。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十一、计算教学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算法交流,分析比较沟通优化,促进发展。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概念教学的基本流程例谈:

  1、现实情境,感知概念(弄清概念的来源)

  主要目的通过现实情境了解概念的来源,初步感知概念。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分蛋糕的情境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到有些问题在整数范围内不能解决需要一种新的数字,另一方面初步了解表示“半个”的意义。

  注意的问题;并不一定所有的概念都有一个现实情境,或者说有些概念并不一定必须要寻找生活的原型。例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节,教材上提供的情境图与三年级上册的情境图属于同一个层次,这一情境图对于初次认识平行四边形是合适的,但是对于进一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起点就低了。就需要老师们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对情境进行创新。有的老师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其中包括平行四边形)?你认为研究平面图形应该研究什么?(学生:研究边和角)。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这也是一个现实情境,是一个数学的情境。所以,情境可以是现实生活,也可以是数学的。

  2、探索研究,形成概念(经历探索研究概念形成的全过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程)。

  这一环节要突出学生的实践和操作,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参与研究概念的特点、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动手折、研究每一部分的意义,通过折纸、研究体会理解了“平均分,和其中的1分是”几分之一的本质属性。

  3、体会理解,抽象概念(体验、感悟理解概念,总结概念的特点,抽象概念的意义)。

  在充分研究、理解概念意义的基础上能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总结概括概念(能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即可,严密的概念需要教师及时的提升总结)。

  4、拓展应用,巩固概念,(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指导学生学会用概念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在2008年韩国栋主任就对课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县组织的系列达标课对数学课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讨。那时我已经了解了基本的教学模式,但对于这种课到底怎样上还存在困惑,这次的培训不但让我了解了课如何上,更加深入的掌握了五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及教育理念,对其中的教学策略、注意问题更明确。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一)计算课

  计算课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的具体流程为:列算式---说意义---试做---汇报交流---算法优化。

  对于计算教学我们研究的较多,而且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往往我们更加重视计算的真确率,从而忽视了计算的过程以及对算理的研究,特别是计算课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更容易忽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也就是学生对自己所列算式的解说。我感觉对学生来说列算式不难,难在说题意上,我们发现我们的新课型注意了这点让学生“说意义”,只有真正理解了题意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二)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具体流程为:自主探索(整理信息——列式——理由——解答)——合作交流(交流——汇报)——总结提升(优化)。

  对于解决问题这种课型我想从我听过的两节课谈起:一节是高春霞老师讲的相遇问题,一节是吴正宪老师讲的二年级两步运算的问题,这两节课都很好的运用了我们的新课型。他们都把重点放在了自主探索中的整理信息上。因为只有把信息整理到位也就是学生真正的了解题意|——理解题意——掌握题意,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两位教师利用读题、说题、直观演示、画题等不同的方法深入的对题意进行解析,而且吴正宪老师还利用辩论会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报,让学生在争论中发现问题的关键,明确解题的入手点。两位教师的做法为我们以后上这种课型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探究课

  探究课的具体流程为:猜测——验证——结论。我们的教材中许多课是非常适合用探究课的模式教学的。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等,这种课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让他们感到他们就是课堂的主人。通过自己的猜测、验证,直至得出结论。让他们体会数学家探讨知识的过程,体会数学的神秘。

  (四)统计课

  统计课的具体流程为:产生统计的必要性——探索统计方法——分析统计结果。

  统计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经历统计的过程,学会分析统计的结果。新的课型就是从这三方面进行解读的,让我们的学生经过这三个教学流程把数学应用于生活,让生活更加的有目标。

  (五)概率课

  概率课的具体流程为:猜测——验证——结论(三步)

  猜测——实验——分析——推断——结论(五步)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五步教学模式一般用在等可能性的教学中。我们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有的是0,还有的是1,更多的是0——1之间的某一个数。教会学生猜测才能更了解生活,教会学生验证才能体会事件发生的概率有大有小,教会学生根据结论来决策,这样的教学模式才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上更好的生存。

  总之,无论哪种课型模式只有我们教师真心去研究,去探索,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落到实处,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篇九: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数学概念分引入、形成、应用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研究》课程教案设计方案

  一、本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1.本课程的性质和教案目的

  《小学数学教案研究》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类“专升本”)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为4学分、72学时。这门课是建立在数学和教育学的基础上,并综合运用心理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于数学教育的实践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系统地获得小学数学教育教案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懂得数学教育的特殊规律,并能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小学数学教案实践。通过各个教案环节,使学生获得数学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教材分析能力、数学教案能力和数学教育研究能力,为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打下坚实基础。

  2.本课程的编制思路和特点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依据小学数学教案研究的任务和教案目的为编制思路,考虑到学员在专科阶段已经学过《小学数学教育学》等课程,因此,本课程从素质教育出发,结合当前中外数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案中的应用,就当前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材和教案的改革进行较深层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本课程的设计着力于理论联系实际,将教材分为十三章。第一章---小学数学学科性质及其任务。第二章---小学数学课程的结构与目标。第三章---小学数学教案内容。第四章---儿童的数学学习。第五章--小学数学主要学习理论与教案模式。第六章---小学数学学习的课堂分析。第七章---小学数学教案组织及其方法;第八章---小学数学的概念学习。第九章---小学数学的运算规则学习。第十章---小学数学的几何学习。第十一章---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学习。第十二章---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第十三章---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学习。本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独立性很强的跨学科课程,它需要应用有关学科的基本原理、特别是有关数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思想去思考并解决一系列教案上的问题。

  (2)本课程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特别需要唯物辩证法的指导。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当前所遇到的一些教案实际问题。

  (3)本课程是一门发展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不断充实新鲜的素材和原理。所以要使学生学会利用资料,善于总结。

  (4)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加强数学教案的实践活动。

  3.本课程的学习对象

  本课程的学习对象主要是我国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的小学教师。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理解能力较强。他们具有一定的教育教案能力和实际经验,但基础理论普遍欠佳。他们大多处于我国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他们的工作任务一般较重。他们缺少良好的工作环境,多数学员有家务负担,学习时间非常缺乏,只能利用零碎时间进1/5

  行学习,很难集中时间坐在课堂里学,因此只能以自学为主。由于这些学员年龄普遍偏大,肩负工作和生活双重重担,造成他们记忆力相对减弱,给学员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但是,他们的学习愿望非常强烈,学习目的、学习动机非常明确。他们虽然地处偏远,但他们绝不愿意落后于时代,对小学数学教育领域知识的学习非常感兴趣。这是他们学好本课程的最有力的内因条件。在小学数学教案研究课程教案设计及具体实施中,学习对象的这些实际情况我们都应通盘考虑,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切合实际的学习服务。

  二、本课程的教案要求

  1.强调对学习过程中的指导

  根据中央电大小学数学教案研究课程组所提供的各种指导性教案文件,联系实际制定本地的实施性教案大纲、课程教案实施方案;确定本课程的主持教师和辅导教师,教师应介入本课程学习过程的诸环节,指导学员作好学习计划、撰写读书笔记,展开自学、小组讨论,参加面授辅导以及运用远程教育的学习方法和多种教案支持服务手段。

  2.强调对本课程内容的学习指导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先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和相关的进一步学习材料,对本课程的知识框架,重点及难点内容要有深入地了解,适时地组织学习辅导。在学习辅导中要教给学员学习本课程的思路和方法,突出重点、难点的解释和梳理,根据不同学员的具体情况,解答学生的问题,实施个别辅导。同时要将小学数学教案研究与学员本身的日常教案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3.强调对形成性考核的指导

  加强形成性考核是保证教案质量的重要环节,依据考核说明(含形成性考核)的具体要求(详见考核说明)定期检查、批改学生的作业,帮助学生做好期末复习和考试准备工作。对形成性考核要加强指导,除了完成作业练习外,要思考和研究一些小学数学教案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学习和分析要结合当地教案实际,选取和使用所提供的各种教案案例。

  三、本课程的学习模式建议

  1.自主学习

  学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文字教材,要清楚文字教材的结构、思路和学习方法,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各种学习材料,认真作好学习笔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的辅导时,应要求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文字教材,对文字教材应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进行学习,善于动脑筋,分析与概括教材的要点、重点,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要做到联系实际学会应用在教育教案工作中。

  2.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必要补充,这一学习形式决不可少。学员在自学的基础上必须参加小组学习,教师可根据教案要求和当地小学数学教案研究的一些实际情况制定小组讨论题目。鼓励学员以各种形式提出问题,为每个学员提供发言和交流的机会。通过研讨活跃学习气氛、扩展思维空间、提高学习效果。

  3.利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

  2/5

  为减轻学习难度,一定要充分利用录像教材、综合练习册、网络辅导等助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效果。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在认真分析文字教材、录像教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员进行启发,开展问题讨论,并进行工作坊和案例教案。

  4.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利用中央电大提供的网络环境和一切现代化手段(如信函、电话答疑、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电子信箱、IP课件、网络课程等)进行学习,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自学能力。

  根据以上的主要学习模式,以个体为单位将每阶段的学习进程作如下描述:

  四、本课程的学习支持服务策略

  1.本课程的媒体资源

  考虑到《小学数学教案研究》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及本课程教案设计的总体目标,在其资源建设上尽量提供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学习资源,使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本课程确定采用三种教案主媒体:文字教材、录像教材和IP课程。三者密切结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1)文字教材:文字教材是学员学习的主教材,是在教和学中贯穿始终的重要依据,是学习的尺度和标准。文字教材是“合一型”的,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文字教材是基础教案媒体,它承载全部教案内容,是其它教案媒体的主要依据,该教材字数约在36万。

  (2)录像教材:讲解本课程的主要理论与基本知识;分析重点、难点;介绍学习方法;对小学数学教案研究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它将起到解疑释难、引导方法、指导复习的重要作用,利用它学员将能全面而有效地把握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3)IP课件:与录像教材相结合,以网络形式进行辅导、讲解。作为文字教材的补充,主要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对教案的重点内容及复习要点作系统精讲。

  本课程除采用以上三种教案媒体外已申报建设网络课程,并准备采用其它教案辅助媒体。如提供网上答疑和网上辅导。提供小学数学教案研究课程形成性作业与评价,学期末提供考核说明、期末复习指导及综合练习。最终目标是:各种教案媒体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小学数学教案研究课程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考”的体系,以便圆满完成小学数学教案研究课程的教案任务。

  3/5

  2.学习支持服务的内容

  (1)提供本课程的各类指导性文件,包括教案大纲、教案计划和课程教案设计方案等。

  (2)提供本课程的各类学习材料,主要是多种媒体教材。

  文字教材(约36万字)是学习的主教材、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认真学习文字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完成学业的重要途径。本文字教材为方便学生自学,将教案和导学合一,设计了学习目标、导学、核心概念、重点知识目标、重点能力目标、练习与思考题、教案辅导(包括学习重点提示和工作坊)等。

  (3)提供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指导性意见和交流性信息,如开课前、后及其中间运用电大在线、有关课程教师的业务培训会等形式对学习过程各个环节进行教案管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交流;

  (4)本课程组对本课程的教案过程负责进行监督、检查、评估以及每周二、四必须上网交流。

  五、网上辅导和教案活动时间

  时

  间

  学习内容

  助

  学

  手

  段

  学

  习

  建

  议

  学

  时

  第1周

  第一章

  录像教材1、网络辅导1制定学习计划

  4第2周

  第二章

  录像教材2、网络辅导2做好本章笔记

  4第3周

  第三章

  录像教材3、小组讨论

  做好本章笔记

  3第4周

  第三章

  网络辅导3做好本章笔记

  5第5周

  阶段复习

  面授辅导、小组讨论

  第一次综合练习

  3第6周

  第四章

  录像教材4、5、网络辅导4做好本章笔记

  5第7周

  第五章

  网络辅导5面授辅导

  做好本章笔记

  3第8周

  第六章

  录像教材6、网络辅导6做好本章笔记

  第9周

  第七章

  录像教材7、8网络辅导7第一次网上答疑

  做好本章笔记

  34/5

  第10周

  第八章

  录像教材9、网络辅导8做好本章笔记

  5第11周

  第九章

  录像教材10、11、网络辅导9第二次综合练习

  3第12周

  第十章

  录像教材12、13、网络辅导10做好本章笔记

  5第13周

  阶段复习

  录像教材14、15、网络辅导10

  做好本章笔记

  3第14周

  第十一章

  录像教材16、17、网络辅导11做好本章笔记

  5第15周

  第十二章

  录像教材18、网络辅导12做好本章笔记

  3第16周

  第十三章

  录像教材19、20、网络辅导13完成第三次综合练习

  5第17周

  总复习

  第二次网络答疑

  完成一次模拟试卷

  4第18周

  总复习

  录像教材中案例分析

  自主复习

  4辅导教师:徐年方

  联系电话:8电子邮件:

  5/5

篇十: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数学概念分引入、形成、应用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共12篇)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3.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条,体验其相对性。

  4.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学重、难点:

  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1.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们会念拍手歌吗?喜欢玩吗?谁能来表演一下?

  问:小朋友们,刚才他们是用什么拍掌的?2.体验左、右。

  (1)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

  (2)看一看。

  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自己灵巧的小手。

  (3)说一说。

  师:谁来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左手做什么呢?

  (4)师小结: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小朋友们瞧瞧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

  (5)生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6)揭示课题。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举右手;举右手,举左手。

  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

  拍一拍:

  在身体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两下掌。

  二、感知群体中的左边、右边,建立方位感1.找一找。

  (1)第一横排坐在最左边的是谁?最右边的又是谁?

  (2)第二横排中,从左往右数,第__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__个同学又是谁?

  师小结:同一个人,从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3)你的左边是哪个同学?右边又是哪个同学?

  (4)同桌互相说一说。

  你的左面、右面都有哪些同学?

  (5)全班交流。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一只小猪找不到回家的路,请小朋友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帮小猪找家。

  (2)学生展开讨论。

  (3)计算机演示结果。

  (4)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加强理解1.创设问题情境。

  (1)师:老师和你们是面对面站的。请你判断:老师举得是哪只手呢?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验证。

  师小结:两个人面对面站的时候,左、右刚好相反。2.游戏巩固认识。

  (1)师生齐举左手。

  (2)师与生演示。

  老师的右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老师的左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学生的右手搭在老师的右肩上。

  学生的左手搭在老师的左肩上。

  (3)两生演示。

  伸出右手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自己的右手褡在对面同学的右肩上。

  自己的左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左肩上。

  (4)全班齐做。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判断:上楼、下楼的同学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计算机演示结果。

  师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时,都要靠右走,按次序地走。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运用

  1.计算机演示:小白兔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自己的卧室。2.学生

  运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生活中的情境。3.师小结,全课结束。

  分析:

  每个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新课程标准教学新理念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1、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数学是一个整体,其不同的分支之间存在着实质性联系。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全过程。

  2、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这节课教学内容是左右,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从自身入手,从真实的生活中提出问题。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

  4、关注对数学的理解,发展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随着开放式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用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应尽量抓住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及时调控课堂教学。

  第3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资料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资料

  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有感

  课堂是一面镜子,许多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可以通过这面镜子看出。自从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生数学家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变化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领域,在数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应该如何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一书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本书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纬度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它借助于课堂教学现场,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特点,评价得失,实践反思,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

  展。每一个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前测试与分析;课堂中实践分配情况及分析;提问分析;联系设计与实际效果分析;课后测查与分析;对听课教师的课后调查、访谈与分析;专家访谈;上课教师反思;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通过以上九个方面,对一节小学数学课进行比较全面地分析。

  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对象是教学实践,研究的目标是形成一个个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其实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是对课堂情景的真实的客观描述,并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帮助树立一种观念,理解一个概念,学到一种方法。教学案例一般具有真实性、有效性、问题性、典型性、时代性、具体性等特征。通过对《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⒈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一个高明的医生必定积累有不少的病例及医疗方案,一个好的律师也必定收有一定数量的典型案例。同样,一个优秀的教师也是在积累大量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中“优秀”起来的。课堂教学案例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明确方向,有利于培养教师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领悟能力。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案例研究专家舒尔曼教授说过:“教师所写的、其他教师可能会面临的现世界问题的案例是对实践反思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们有助于教师从他人的现实故事中学会预测和解决问题。”

  ⒉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把先进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应该说,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很快,很多教师接受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但这并不能说明已经真正掌握,很多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行为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当前教学研究很迫切的是要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去,撰写教学案例就是做这个研究工作,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案例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诊断,进行多角度解读和共同研究,将具体的教学行为与理论实际联系起来思考,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提升教师教育实践的合理性。

  ⒊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互相交流研讨,提高听评课等教研活动的实效。听评课是一种常见的教研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学校的听评课活动的实效

  性不大。而教学案例是描述教学情境的故事,往往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和策略等。教学案例的内容贴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灵活,易于传播交流和研讨。因此,可以把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作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引导教师研讨交流教学案例,有利于提高教师分析反思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同的人读同一个教学案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确定某一阶段的讨论主题,结合有关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在教改实践中围绕某个主题或专题收集材料、拟定案例、交流研讨,从而使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⒋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目前,教师申报课题已到了非常普及的程度,许多学校的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并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特色。但也有不少学校的教师,课题方案写好课题立项以后,由于找不出一种较为有效的研究方式,有的束之高阁、不了了之,有的匆匆结题,难以取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而案例研究活动的介入为科研课题的开展与理论学习的落实找到了极为有效的途径。在案例研究活动中,教

  师围绕选定的课题,积极开展对某一具体教育教学对象或现象等的观察与分析,由于研究对象的个别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可保证教师在时空上有条件对研究对象或现象进行多方位、多层面和多纬度的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以案例研究为载体开展课题研究,操作性强,容易获得较有深度的科研成果。

  总之,通过学习,我感触到了对案例分析可以使我取长补短,在不断分析别人的案例时反思自己的教学,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第4篇:小学数学工程问题教学案例设计

  小学数学工程问题教学案例设计

  湖北省阳新县工业园区东山小学

  蔡细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工程问题的特点、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类推能力,初步的探究知识、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加强数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内驱力。

  教学重点: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特征及解法。

  教学难点:理解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后,工效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教具: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外贸公司的蒋经理接到一份外贸单子,急需加工

  3000套服装。联系甲厂:15天能完成任务。

  师:从以上条件,可获取什么信息?甲厂每天加工()

  3000÷15=200(套)

  1÷15=

  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1师:200套和都表示甲厂的工作效率,为什么得数好像不同呢?两者之间有联系吗?2、联系乙厂:10天能完成任务,又可获得什么信息?乙厂每天加工()(说明:导入1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感知在什么情况下工效用整数来表示;在什么情况下工效用分数来表示。导入2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工效的两种表示方法,从而为下阶段的独立探究打下基础。)

  师:你们说,蒋经理该如何选择呢?

  二.探究建模

  1.师生共同编题:外贸公司的蒋经理急需加工

  3000套服装。甲厂单独完成需15天,乙厂单独完成需10天,两厂合作需要几天完成?2.估计一下,两厂合作,大约需要几天完成?能说说估计的理由吗?3.请大家列式计算来验证究竟谁的估计是正确的。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4、板书学生的不同列式,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理解列式理由。

  (1)3000÷(3000÷15+3000÷10))=6天

  (2)1÷(+)=6天

  (说明:过度语蒋经理该如何选择巧妙地引出例题,经历由估计到列式计算的过程,再由学生之间相互质疑达到真正理解列式意思之目的)5、如果加工的服装增加到6000套,其他条件不变,你们说,2两厂合作需几天完成?(估计学生有两种意见)究竟是6天还是12天,请同学们列式计算得出结论后和同桌交流交流想法。(通过交流让学生理解工作总量增加,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所以合作所用时间也不变)6、那工作总量增加到9000套呢,15000套呢?那能不能把具体的量去掉呢?7、出示题目:外贸公司的蒋经理急需加工一批服装。甲厂单独完成需15天,乙厂单独完成需10天,两厂合作需几天完成?8,刚才所列的算式中你最欣赏哪一个?(以不变应万变)9、题目中,在给出或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而把工作总量看作一个整体,用单位“1”表示,如:一项工作、一批货物、一份稿件、一条公路等这样的做工问题我们把它称之为“工程问题”(板书课题)。把全部工作总量看作“1”,这是工程问题的特点。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做6小时完成,乙单独做9小时完成。

  (1)甲单独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

  (2)乙单独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

  (3)甲乙合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

  (4)甲乙合做()小时可以完成。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到乙地需要6小时,另一辆汽车从乙地开到甲地需要5小时。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经过几小时相遇?3、六(2)班教室做值日,由吴丽斌同学单独完成需小时,由周超

  3同学单独完成需小时,两人一起做,要多少时间完成?

  (练习1是基本工程问题,学生比较容易解答,练习2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拓宽思路,练习3的设计完全是“请君入瓮”,初学工程问题学生总会死套公式,这样选用我们班两位同学作为编题素材,提高了学生解题兴趣,对此类题目的印象也就深刻了)4、导入部分加一个条件,丙厂也来加入,丙厂单独完成需12天,你们可提出哪些问题?(1)三个厂合作,需几天完成?(2)甲厂丙厂合作,几天完成这批服装的一半?(3)甲厂乙厂合作,3天完成这批服装的几分之几?还剩下几分之几?(4)甲厂乙厂合作3天后,剩下的由丙单独完成,丙还需几天完成?

  四、知识应用

  师: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刘老师家要装修房屋,请“帮忙公司”里的其中两人合作完成。“帮忙公司”了解了要完成的工作后,开出如下工作单价、时间表供选择:甲:12天完成,70元/天;乙:15天完成;80元/天;丙:20天完成,50元/天;丁:10天完成;120元/天。请同学们帮助顾老师选择应该请哪两位工人合作这项工作比较合适?并说说理由。

  第5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关注“差生”的情感

  石堰河小学:曹德超

  案例背景: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对于“差生”的情感更应加倍关注。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性。我们真的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后进生更多的阳光,让他们发挥内在的潜力,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案例描述:

  我在教学过中,经常会运用谈话教学,在谈话中会提出一些问题,一些成绩好的同学总是会把老师提出的问题脱口而出,这样一些差生就会滥竽充数,不懂装懂,所以我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应举手,然而我尽量关注那些差生,当我发现有的“差生”干脆不理你坐在下面做起小动作时,我要么当场说表扬哪位同学,批评哪位同学,这时学生们顿时热情高涨,个个坐得工工整整,声音洪洪亮亮的,都想争取到我的表扬,要么走到他的跟前看着他以制止他的小动作。或者就点名做小动作的同学回答问题,当他不会回答时,请优秀生回答听完别人的回答后,再请他回答,如果答对了,及时给予表扬。每次课后我都留几个成绩差上课反映慢的学生,让他们对着黑板上的题目一个个读下来,遇到读错的我会让他们思考一下,再讲解方法,尽量让他们有所懂。考虑到“差生”,要帮助“差生”,给“差生”机会,建立他们的信心,我从来不骂他们或者打他们,而是耐心的教导。而几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欣喜,但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们体现出的神情令我记忆犹新。于是我要求他们要更努力更认真,以勤补拙。如果他的表现还好,我则表扬他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反思:

  反思一:教师要备课,要备学生,更要备“差生”。

  教师备课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细心观察,并充分估计。采用“分层教学”、“分类施教”,使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发展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提高。而且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后,学生抑或是“差生”能不能接受你的教学方法,要真正做到的备学生,贴近学生的知识体系,从而引导学生融入课堂,使“差生”喜欢上数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反思二: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差生”的情感,乃至每个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

  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尤其是“差生”的情感。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而“差生”一个班最能体现学习数学的最终效果。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反思三:教学中应该考虑对“差生”的更多鼓励。

  在回答对老师的问题时,“差生”受到教师的表扬后的那种惊喜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使什么让他们眼中一直闪悦那种激动的神情呢?久而久之,让我发现这不是别的,正是教师一句表扬的话。为什么我们不是给“差生”更多的表扬、更多的鼓励、更多的阳光呢?这样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鼓舞,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差生”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课堂上当老师用真情走进“差生”的情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情感去赢得情感时,“差生”就会以十二分的热情回报你,喜欢你,接受你所教的知识,喜欢数学学习。

  反思四:对“差生”要满怀期待之心。

  期待是一种激励的方式,这种激励可以激发“差生”积极而热烈的情绪,激励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进步,在课堂里,教师要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他们,并期待他们举手,给“差生”参与课堂的机会。

  希望在以后注意“差生”的情感的问题上,我们数学老师都能继续不断的努力和探索,让关注“差生”的情感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来。

  第6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让爱意回荡在师生之间

  翟镇镇二里头小学

  刘晓敏

  让爱意回荡在师生之间

  一、案例主题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的空间。

  二、案例理念

  亲其师而信其道。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与学生平等相处,宽容以待,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更让教师体验到为人师的幸福。让爱意回荡在师生之间。

  三、案例描述

  1、抓住最初的教育契机,让学生喜欢自己。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爱好。作为教师,在和学生第一次接触之前,就要从仪表、举止、说话艺术、授课艺术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利用第一次见面的机会,给学生留下最好的印象,以增强自身的人际吸引力,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次和新学生见面的第一节课上,我都会和很轻松地介绍一下自己,和学生聊聊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同时也了解一下他们的想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然后,我会站在学生的立场说话,告诉他们我也和他们一样,不喜欢下课拖堂、不喜欢题海战术……,让学生觉得老师和自己是心贴心的(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对学生提很多要求)。最后,,再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最好是QQ号,让学生可以无所顾忌地和老师说一些悄悄话、说一些真心话。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爱戴,才能使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展开。

  2、用心备课,让每一节课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数学课本来给人的感觉是枯燥、乏味的,可是,看看那些优秀的数学教师,他们的数学课堂却是那样的精彩:抽象的数学知识蕴含在有趣的故事、快乐的游戏、神奇的魔术中。这样的数学课,常常让孩子们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尽管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但是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情,精心设计教法和学法,我的课堂同样可以唤起学生对数学的热情。上课时,我经常会

  根据课堂和教学的需要,巧妙地穿插一些活动,例如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搞竞赛,以及完成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我始终认为,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是新鲜的、有趣的,他们才能学得轻松,对这节课的印象才会深刻。

  3、课间多和学生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

  交往次数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客观因素。一般来说,交往次数越多,了解的时

  间越长,彼此就会越熟悉,关系就会越密切。学生和教师的交往多数仅限于课堂上,而且每次都是以授课为内容,学生对教师很少有全面的了解。因此,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应利用闲暇时间有意识地多接触学生,改善和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和我们相互熟悉和理解,增加彼此的喜欢程度,从而激发学生对我们所教科目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课间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总是非常高。有一次,看到学生踢毽子,我走过去请求她们:“可以让我加入吗?”学生笑着点头答应,可还是有点疑惑的问:“老师,你也会踢毽子?”瞧,在他们眼中,老师是只会教书,不会玩耍的!我不动声色的踢给他们看,从眼角的余光中,我看到她们脸上的表情由怀疑变为喜悦,继而变为惊异。等我收了毽子之后,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惊叹:“哇!老师,你太厉害了!”然后,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嚷嚷开了:“老师,你怎么踢得那么多,又踢得那么好,教教我们吧!”“老师,你以后经常和我们一起踢毽子好不好?”我微笑着答应她们。很简单的一件事,让我和孩子们的关系拉近了很多,很多孩子把我当成了能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的好朋友。后来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凡是下课和我一起踢过毽子的学生或是看过我踢毽子的学生,在上下一节数学课时都听得特别专心,似乎觉得不认真听讲就对不起我这个朋友。而我,也从这件事上收获了许多的快乐和幸福。

  4、多鼓励,少批评,对每一个孩子都充满期望。

  我们都知道,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望,学生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教师,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进步。相反,如果教师不喜欢学生,对学生期望过低或经常受到教师的冷漠、歧视,学生也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不理会教师的要求,这些学生的成绩和品质就会一天天变坏。

  班里有位小姑娘,刚开始数学成绩不太理想,但是从小组活动中,我发现她非常负责任,我就建议她做我们班的数学课代表。刚开始,她怀疑自己的能力,怯怯地对我说:“老师,我的数学不太好,我怕自己干不好,影响咱班的数学成绩。”我鼓励她说:“虽然你的数学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你绝对是咱们班最负责人的学生,数学课代表非你莫属,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给了她莫大的信心。自从当了课代表,她上课听讲比以前更专心了,做题比以

  前更细心了,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对后进生的辅导更用心了。同时,在协助老师搞好数学教学的工作中,她也做得非常出色,每天、每周、每月各小组学习竞赛的评比、总结,她总能做得井然有序,让老师没有半点后顾之忧。

  班里还有个学生,每次上课都不能认真听讲,而且总是侧着身子,随时准备和后面的同学说话。看到这种情况,我非常气愤,就狠狠地教训他几句,可是后来发现他丝毫也没有改正。后来有一次批改他的作业,我发现他做的方法非常有创意,我就抓住机会在班里表扬了他,并微笑着对他说:“如果你能在上课时稍稍再专心一些,你的数学成绩一定会突飞猛进。”没想到听了这话,他的脸一下子红了。从那以后,他上课听讲还真的比以前专心多了。看来,“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这句话还真是没说错。

  四、案例特点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好坏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师生间彼此真诚地接纳对方,从而达到心理相容,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热情高涨,主体作用就能发挥出来,教学目标就能实现。

  教师的一生都要和学生打交道,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不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显著提高,而且也会使我们教师在愉快的氛围中度过一生。

  第7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对于教案、教学设计我们都不会有陌生感,他和我们的教学生活密不可分,我们上课前都要写教案、做教学设计,充分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而教学案例我们听得则不是很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案例才被越来越多的提及。这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案例对于反思教学,指导教学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作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一起说说有关案例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案例,也就是案例的概念。

  一、案例的概念

  案例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的事例,一般比较具有代表性或有重大意义,它比较详细的记叙了一个教学片断或是整堂课的具体的教学情节,向人们提供教学的过程,引发大家的思索,然后探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作一定的分析和反思,从中体现先进的理论和思想。

  比如:“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分数乘整数》这个案例记录的就是《分数乘整数》这节课中的一个片断,首先作者说明了这个案例产生的背景:即在给同轨教学班中的一个班上这节课时,教师按照通常的做法,先复习了乘法的意义,然后引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通过几个相同的分数相加引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教师步步铺垫,学生学起来可以说没什么困难,但课堂上却气氛沉闷,课下教师问原因,学生们说:“老师,我们早就会了,听着觉得没什么意思”所以作者在给另一个班上课时作了调整,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案例。

  介绍完背景后,作者把教学片断以访谈录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这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实录的形式,师如何说的,学生如何回答的,甚至某处学生的表情与动作都记录上了,片断后面是反思,反思中作者分析了改进后的设计成功的原因:一是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二是实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反思中作者抓住了这个教学片断的特点,分析得很透彻。(老师们可以细致的读一读这个案例,它是很有代表性的教学片断的案例,来自小学教学设计理科版),我们再看“发展语言不是语文课的专责”——《1——5的认识》案例,这是一节课的案例,是对整堂课的教学情节进行了记录,同样,在后面是反思,它以评析的形式,分析了这节课的突出特点:在数学课中,同样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

  刚才,我们明确了案例的概念,接下来我们把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作一下比较:

  二、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课前设想的教学思路。案例则是对已经进行完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实现是的过程和结果。

  那么同是写在教之后,案例与教学实录又有哪些区别呢?

  1、案例要有对本教学问题的反思,对好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要进行分析,分析它体现了哪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对存在问题的教学行为要分析出症结所在,对教学有指导作用。

  2、同样对教学情境进行描述,实录是有问必录,案例是有选择的记录。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写教学案例应注意些什么:

  三、案例的撰写要求

  在形式上案例通常分为以下几大块:

  一背景、二教学经过、三分析。当然,这不是固定的模式。

  l、背景介绍,即案例发生的原因或条件,如《分数除以整数》这个案例,作者这样介绍它的背景:开学初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浙江省编的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一册“分数除以整数”一课,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对新知识的引入和巩固的设计觉得比较有新意,现在就几个教学片断评析如下。

  2、教学经过,即教学片断、或整个教学过程的访谈录。记录的教学经过,不是有闻必录,而是有选择的录关键性的教学情节要记录详细、清楚、具体,什么是关键性的教学细节,怎样写具体、写清楚,大家可以看《人民教育》、《小学教学设计》等刊物中刊载的教学案例,仔细读一读,读后感悟会有更深切的感悟。

  3、分析,即反思或评析。揭示案例所反映的教学问题、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或存在的不足。也就是这个案例教学效果好好在哪里,不足,问题出在哪里?在前面实践的基础上,作分析,为实践寻找理论的依据。我们从刊载的案例中也能看出他们的案例都包含有一个或几个教学难题、热点问题或新课题,同时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反思。也就是分析案例所体现的理念。

  在撰写时要注意:

  1、要有一个主题:撰写时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索要反映的问题,这个案例无论记录的是成功的教学过程还是失败的教学片断,都要从最有收获、最具代表性、启发性的角度切入,来确定主题。我们看很多的案例都有一个主标题,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副标题是指出这是哪节课的案例,而主标题多数是指出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或是这个案例主题的一个方

  面。

  2、注意案例要有真实性和典型性。

  3、在撰写案例分析时,要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要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入手,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

  从以上的解释中我们也能看出,做教学案例的价值。

  四、撰写教学案例的目的

  1、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用以改进和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2、梳理、记录分析自己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案例不仅记叙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他是个人的教学档案或教育教学史,有其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第8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篇1)教学案例:数学广角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

  二

  探究新知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4.游戏

  (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三

  巩固新知

  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

  四

  小结

  五

  下课游戏:(全班分3组,按要求走出教室。[课后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培养学生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许多学生碰到问题大部分懂得怎样解决,但要他们有条理表达是较困难的。这教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推理的方法。

  一

  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学习过程较多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故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喜爱的伙伴它是伴着儿童成长。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

  二

  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有趣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设计把例题改变成让学生参与演示,小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个别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运用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进行推理表达。

  (篇2)教学案例: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

  2、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什么?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1、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什么?

  2、小组活动:找角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请几个学生上台指)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学生活动)

  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三)小组合作,折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有角吗?

  师:怎样才能折成一个角?(师生折角,生高举角展示)

  师:这里面有好多小秘密,用这个尖尖的扎扎手,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两边,有什么感觉?

  谁能给这尖尖的取个名字?谁能给这两条直直的取个名字?

  同桌互说:自己折的角的顶点、边在哪里?

  (四)动手操作,演示活动角

  1、师:(出示活动角,两边重合)

  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跟老师一起做(师让活动角慢慢张开)

  你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你又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2、魔术

  你看到什么?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3、比较角的大小

  师:(课件出示)猜一猜,下面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

  师:怎样验证?(打开p40,用三角板验证)

  你发现什么?

  (课件演示:两个角重合)

  (五)体验感悟,画角

  2、展示学生画的角

  师:画得怎样?

  3、师示范画

  师:想知道怎样画又快又美观吗?

  [评析: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机会,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在探索和自主体验过程中,学生获得体验]

  (六)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拓展(游戏)

  1.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老师奖励你们做游戏,好吗?(好)同学们喜欢爬山吗?(喜欢)今天咱们就来做个爬山游戏。

  电脑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3、师:第三关最难,谁有信心继续闯关?电脑出示:下图中有几个角?[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内容贴近儿童,教学设计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整体思路,是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性。如授课伊市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图入手,引导小组讨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角?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同时初步感悟到角的基本特征。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我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篇3)教学案例:“认识平面图形”[背景分析]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我们有些学生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数学美育教学的欠缺。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堂实录]

  (上课一开始,播放优美、轻快的音乐)

  师:漂亮在哪里呢?为什么觉得它漂亮啊?

  生:因为它有很多种颜色:有绿色、红色??

  生:因为它画了大树、房子、太阳??

  生:它有很多种形状,有圆圈、有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很会欣赏画,老师也觉得漂亮,这些图画里头有我们的数学朋友,你们想知道它们的样子和名字吗?

  师:其实,小朋友的手也可以创造出这些美的图形,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任意拿出一个正方体,把它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画一个图形,看看在你的笔下可以变什么样的图形?(边示范边说明)

  师:小朋友们,现在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从长方体的底面画出来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哦!你知道它叫正方形,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样子的图形是正方形呢?

  师:没错,正方形是四四方方的,但是还有一点这个小朋友没有说,正方形的四条边也都相等。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谁先来说圆柱底面画出了图形?

  师:圆柱画出了一个圆圈,你们同意吗?(同意)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把这种图形叫做圆圈,我们有更好听的叫法,有谁知道吗?

  师:对了,像这样子很圆滑,没有角的图形我们叫它圆形,你们记住了吗?(全班齐读:圆形)那长方体又画出了什么图形呢?

  师:我们请这两位小朋友上来展示一下他们画出来的图形好吗?(好)你们看,他们画出的图形一样吗?

  师:为什么同样是长方体,他们画出的图形不一样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样的长方体画出来的好吗?(请学生把运用的长方体拿上讲台展示)哦,小朋友们都看一下,原来这个长方体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两头都是正方形的。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圆形和正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接下来轮到球了,它能画出什么图形呢,小朋友们想试试看吗?(想)

  师:画得时候,你们发现什么困难没有?

  生:(根据教师指定的名称找对应的图形)

  师: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用掌声给自己鼓鼓掌。(拿出三棱镜),沿着它的底面也可画出一个新的图形。

  师:认识了这四个朋友,它们还委托老师另外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要把这些智慧星送给认真动笔表现出色的孩子,你们商量商量要奖给谁?

  生(兴奋地讨论着,给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谁来帮老师来完成这个任务?

  生:(争着抢着说,教师指导补充)课本的封面是长方形,饮料罐的上面和下面教师圆形、三角板的面是三角形,桌子的面是正方形??

  师: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图。

  师:今天,你觉得我们的课堂美吗?美在哪里?

  [教学反思]

  “平面图形”这部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感性积累。

  教师的每一次动情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学生记忆犹新,激情高潮。

  第9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a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折扣》

  诸暨市安华镇小楼彩丽

  教学内容:

  浙江省编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第二小节《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第二教时(教材第45---46页)。

  学习目标:

  1.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悟到“折扣”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明确

  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相同,并能正确地解答这一类应用题;

  2.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考虑

  问题,并能正确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素养;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促进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

  们的创新精神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学习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地按折扣和成数进行计算,并能领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

  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

  学习难点: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之中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良好

  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设想:

  《折扣》是《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第二教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把折扣、成数改写成百分数,以及“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体现创新”和“关注生活,注重实效”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使用旧教材,一方面,教材本身固有的学习要求还是应当达到的,另一方面,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能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教师对原有教材又不能不进行一定的开拓与创新。为此,我着重做好以下三点:

  1.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系生活,加强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3.自主创新,改编教材,谋求师生的共同发展。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雅典奥运会吉祥物“雅典娜”和“费沃斯”,说说它们的名称,并

  猜测价格。(课件展示)

  二.导入新课,感悟新知。

  1.出示两家商店中这种吉祥物的不同价格,说说你会上哪一家店购买。

  甲商店:120元乙商店:110元

  2.出示两家商店不同的促销方式:

  甲商店:底价抢购,八折起乙商店:六一特价,一律九折

  3.

  说一说:“八折”和“九折”各表示什么意思?现在你觉得上哪一家店购买比较合算了?为什么?

  4.这种吉祥物在这两家店的价格究竟各是多少,我们该怎样计算?

  [指导学生列式计算:甲商店120×80%=96(元)

  乙商店110×90%=99(元)]5.小结:刚才这道题的的实质,就是求商品原价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6.试一试:

  (1)某家具商店将一种原价320元的床垫八五折出售,这种床垫的现

  价是多少元?

  (2)一种电视机原价每台2600元,“五一”期间以9.5折出售。这种

  电视机的促销价是多少元?

  三.简单应用,加深体验。

  情境展示:某儿童用品商店在儿童节期间对部分商品进行特价酬宾:

  大肚熊:原价120元,打八折;天文望远镜:原价528元,打七五折;

  笔袋:原价35元,打九折;电动汽车:原价156元,打六折;

  玩具机器人:原价220元,打四折;水杯:原价20元,打九五折;

  故事书:原价120元,打八折;篮球:原价78元,六五折。

  问:如果给你100元钱进这家商店购物,你将如何合理使用这100元钱?

  四: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种饮料,大瓶装每瓶1200毫升,10元一瓶;听装每听200毫升,2元一听。

  现有三家商店出售这种饮料,并推出了不同的促销方式:

  甲商店:买一大瓶,送一听;

  乙商店:一律九折;

  丙商店:满30元八折优惠。

  问:

  1.你喜欢上哪一家商店购买?说说你的想法。

  2.你们班共有多少同学?如果每位同学配备200毫升饮料,共需多少饮料?

  3.这么多饮料,上哪一家店购买可以使所花费的钱最省?请通过小组合作制订一个

  购买方案。

  (思考:购买方案的制订应视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这道题具有比较开阔的思维空间,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要尽可能使学生感悟以下两点:1,可以在两家或两家以上商店组合购买;2,用同样多的钱买到更多的饮料。这样这道题就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义)

  五.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1.说说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学生回答小结本课内容)

  2.出示课后延伸题:

  (1)河汉村有个种粮大户,前年收稻谷26000千克,去年比前年增产了一成

  五。这个种粮大户去年比前年要多收多少稻谷?

  (2)安华镇某大型袜厂2021年的产值达到了560万元,打算2021年在此基

  础上增值二成。该袜厂2021年比2021年增值多少万元?

  说说这两题涉及到了什么内容,回家后先独立完成,再请家长进行检查。

  板书设计:

  折扣应用题

  甲商店:120元乙商店:110元

  底价抢购,八折起中秋特价,一律九折

  (表示现价是原价的80%)(表示现价是原价的90%)

  120×80%=96(元)110×90%=99(元)

  反思:

  这堂课是我曾经开设过的一堂校级公开课,课后学生与听课教师的反响相当好。我个人认为,这堂课在以下几方面是处理得比较成功的:

  一、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关注他们的处境和感受。兴趣永

  远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他们熟悉的“购物

  情境”导入学习,把简单、枯燥的学习理性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也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注意到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

  用性”是这节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无论是“折扣”还是“成数”,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也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学习和探讨的必要。因此,我结合班级和上课时的实际情况组织教材,尽可能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并通过课后延伸等方式,启发学生将所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深广的学习空间。

  三、大胆改编教材,使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在原教材中,这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包括“折扣”和“成数”两部分,我在教学中则选择了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折扣”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至于“成数”相对而言离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却是学生家长所熟悉的,因此我把这一内容作为这堂课的课后延伸,让学生在回家以后通过自学以及与家长的交流和探讨自主掌握。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他们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对一些同学而言,这节课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合作探究”部分。虽然有小组成员间的互助互学,还是有部分同学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用新课程的理念教学旧教材,对于那些习惯了传统教学的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挑战,这是值得教师重新思考的。

  第10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

  一、学会自主地提出问题

  体会:

  1、素质教育的课堂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正是以学生为主体意识的体现。

  2、要想让孩子们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应努力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3、要想让孩子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关键是教师的引导。

  二、智慧就在孩子们的手上

  我听见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例:9+5

  生1:从5枝小棒中取出1枝盒9凑成10,10再加4等于14。

  生2:我知道2个5是10,就从9枝小棒中取出5枝和右边的5只凑成10,再加上剩下的4枝,得14枝。

  生3:我知道2个7是14,就从9枝小棒中取出2枝给右边,7+7得14。

  两点感受:

  1、孩子们的手尖上跳跃着的是智慧。

  2、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操作

  三、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1、给足学生探索的时空

  2、多一些自由的探索

  如何做的:

  1、学生走上讲台

  2、学生来命名

  3、学生应有选择权

  4、学生可以自己设计方案

  5、学生可以参与板书

  6、学生可以挑战老师

  两点体会:

  1、在孩子们的心中有一片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那是一片纯真的天地。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是削弱了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勇于挑战

  例:判断

  一又三分之一是不是最简分数

  五、从生活中寻觅数学

  1、从生活中来

  2、到生活中去

  六、在体验中学习

  例:体积与体积单位

  两点体会:

  1、体验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的经历

  2、体验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体验活动本身,学生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才是体验学习的最高境界。

  七、在合作中学习

  体会:

  1、不要片面追求合作学习的形式,要关注合作学习的实质。

  2、要创设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留有适度的合作学习的空间。

  3、要关注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合作技能、技巧的提高。

  4、要充分利用资源,学会共同分享合作学习的成果,提高合作学习的价值。

  八、在探索中学习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

  体会:

  1、建构主义理论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2、“让学生学会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在研究中合作,在合作中研究。

  3、“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应该让每一个同学感受到“我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

  九、在学习中创造

  创新精神四部曲:

  1、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2、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

  (1)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和验证。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挑战。

  (3)撞击成功,增强自信

  3、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造

  例:13-54、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造

  作业:

  1、请你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或“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中任选一个领域,结合案例谈谈自己是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

  2、你认为当前新课程观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哪些?你是如何做的?

  第11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

  柏槐小学佐东婵

  一、学会自主地提出问题

  体会:

  1、素质教育的课堂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正是以学生为主体意识的体现。

  2、要想让孩子们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应努力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3、要想让孩子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关键是教师的引导。

  二、智慧就在孩子们的手上

  我听见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例:9+5

  生1:从5枝小棒中取出1枝,和9凑成10,10再加4等于14。

  生2:我知道2个5是10,就从9枝小棒中取出5枝和右边的5枝凑成10,再加上剩下的4枝,得14枝。

  生3:我知道2个7是14,就从9枝小棒中取出2枝给右边,7+7得14。

  两点感受:

  1、孩子们的手尖上跳跃着的是智慧。

  2、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操作

  三、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1、给足学生探索的时空

  2、多一些自由的探索

  如何做的:

  1、学生走上讲台

  2、学生来命名

  3、学生应有选择权

  4、学生可以自己设计方案

  5、学生可以参与板书

  6、学生可以挑战老师

  两点体会:

  1、在孩子们的心中有一片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那是一片纯真的天地。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是削弱了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12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遵义县第二小学田建华

  摘要: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进行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

  教学

  教材

  分析

  一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

  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一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

  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改变;二是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三

  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四

  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达到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成了达到目标的最好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作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首选形式。

  五

  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从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神舟六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知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学生的未知空间。

  六

  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生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

  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七

  估计教学过程,预计意外事件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态过程,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情感、态度,因此,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把上课看作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而应该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以便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在设计从

  “1秒”、“几秒”到“1分钟=60秒”这一环节时,学生出题的可能性有:(1)从整点到整点的情况;(2)从整点到非整点的情况;(3)从不足整点到另外一个不是整点的情况;(4)跨过l2点的情况;(5)秒针走一圈的情况;(6)分针一圈至几圈等情况。只有充分估计学生的各种情况,才能在教学中对任何意外状况应对自如。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使我们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动脑筋、想办法,从了解学生的情况出发,着眼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从教学设计做起,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握教材、理解教材、使用教材,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篇十一: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数学概念分引入、形成、应用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概念导入和形成的教学方法研究

  作者:周密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年第01期

  摘要:数学概念是学生认识数学的入场券,也是他们能否真正在数学海洋中汲取知识的关键。可见,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本文立足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小学数学概念导入和形成为研究对象,对两者进行了如下的探究,以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推动他们的持续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导入和形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1-0013

  小学数学概念可以分为定义型、描述型、感知型三类。但在讲解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概念时,教师要深入概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本文就从数学概念的导入和形成出发,对文章主题进行深入阐述。

  一、小学数学教学特点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要明确小学生这一主体,而且要明确小学数学的基本特点,进而探寻数学概念引入和形成的方法。在小学教学中,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所以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立足小学生进行的。但小学生身心还处于发展阶段,理解和认知能力差,教师如若不采取有效的方法则会抑制他们的学习热情,影响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小数初步认识》这节内容的时候,主要是幫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进而建立小数的概念。而理论性的知识没有任何趣味可言,教师如若还不从小学生身心特点出发,其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融入趣味性的东西,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还有一点是:数学本身就是逻辑性特别强的一门学科,有趣的动画和实物例子更能让他们体会数学的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抓这一特性来提升数学的趣味性。

  二、数学概念引入的重要性

  概念引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还体现在自身知识的特殊性上。概念引入就是采取某一方法引出数学概念,以深化学生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总想去尝试和探究。为此,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这一时期的数学学习就是激发起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

  生对概念有清晰的认识,如此才能推动学生的长远学习。所以,数学概念的引入,方法很重要,不仅要调动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更要对他们的后续学习产生影响。

  三、小学数学概念导入方法

  1.直观引入

  直观引入就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素材以比喻或问题的形式引出数学概念。其方法可以是现代化教学技术也可以是具体的实物,以强化学生的感知和体验,进而将数学概念从中抽离出来。比如在学习长方形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形?在学生的回答下,教师为学生出示铅笔盒、书本等,并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的共同特征?在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长方形?如此一来,长方形的概念就在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中解决了,这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心理学表明:体验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源泉。在学生的切身体验中引入数学概念,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鼓舞学生自己操作,通过量一量、测一测来感知实物,为抽象概念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在克与千克概念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掂一掂1个苹果或一袋大米,在学生的实际体验中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此时教师再给出具体的概念。

  2.计算引入

  通过计算可以抓住数与形的内在本质,所以可以从计算引入数学概念。比如在教学“余数”这一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呈现一组计算:9/4=,8/3,7/2……,当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不能整除而余下一个数字时,教师便可以指出:在整数的除法中,当不能整除的时候就会产生余数。

  3.立足原有概念,引入新概念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其中不乏相似的概念,为此教师可以立足原有概念,引出新概念。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旧知识的学习,又建立了新概念。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开展:同学们大家骑的自行车车架、打篮球的篮球架是什么样的?学生会肯定地回答:三角形状的。那为什么正方形的不可以呢?梯形的呢?学生回答,因为这些形状的不能够固定车把手,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三角形的可以呢?在学生经历了分析和思考之后,教师揭示课题:三角形特性。在生活情景中,教师短短的几句话,便唤醒了学生求知的动力,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

  四、概念的形成

  在生成数学概念的时候,要想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教师就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概念的分析、比较和概括中,这样学生的理解才深刻,记忆才清晰。比如在开展“三角形”这节内容的时候,待教师引出三角形这一概念的时候,教师利用三条线段围成了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认识三角形是首尾相接的,为三角形的定义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再让学生将一个三角形物体放在桌子上,画好剪下来,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三角形有高吗?怎样画三角形的高,什么是三角形的高?然后,让学生自学画三角形的高。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待同学们完成之后,教师在黑板上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段)。然后再让学生认真观察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关系,在学生认真分析和观察中知道了底和高是垂直的关系。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了解了如何画高,也了解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在学生动手、动脑的操作下形成了三角形高的概念。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一定会深深记住,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观察力。

  小学数学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且小学阶段的学生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形象性并加强自身的引导,以深化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为后续数学知识打下基础。数学概念引入和形成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有效地选择,如此才能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赵明忠.小学数学概念引入和形成的教学方法[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13).[2]王保山.小学数学概念引入教学方法探究[J].《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2016.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十八塘乡中心小学341400)

篇十二: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数学概念分引入、形成、应用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实施的策略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由于它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使它在教学中成为一个难点。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情境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这便成为教师要探讨的课题。概念教学的策略可分为四个步骤:引入概念,形成概念,内化概念,应用概念。

  (一)引入概念

  概念如何引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标准》的这一理念,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求概念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题材要广泛,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充满着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在概念教学时创设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尤为重要,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产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概念的引入方式要恰当,要根据不同的概念创设不同的情境。创设情境引入概念的方式很多。创设故事情境引入,例如在教学“小数点移动”时,可这样引入:“大家爱听〈〈西游记〉〉的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孙悟空智斗黄牛怪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来到黄牛山,碰到山上的黄牛怪,黄牛怪大声叫着:猴头,交出唐僧!孙悟空回答道:休想,看我金箍棒!说着从耳朵里掏出神奇的宝贝,高喊:变、变、变,只见金箍棒变得越来越长,从变成了又变成再变成9米,没等黄牛怪反应过来,就被金箍棒压死了。”这样的情境引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动手操作情境引入,一些有数学背景的玩具和游戏不仅能愉悦学生的情绪,陶冶学生的性情,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学生用同样的纸比赛折飞机飞行,发现有的飞机飞得很平稳,有的飞机却飞得不平稳,通过观察发现,飞得不平稳的飞机是因为机翼两侧不对称,飞得平稳的飞机是对称的,从而引入这节课的学习。

  教师在设计具体情境时,切忌单刀直入,全盘托出,而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紧密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旧到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入。

  (二)形成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及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形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1、在动手实践中形成概念。动手实践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数学课本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如用小棒、圆片来理解“平均分”“10以内数的组成;用小棒搭建若干三角形、四边形等探索规律;用搭积木、折叠、剪贴等方式,理解空间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能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的概念知识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创造性地用教材,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精心挖掘教材中的资源,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

  2、在探索交流中形成概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这些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还可以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像数字、字母、汉字、人体、教室等物体。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概念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也得以形成。

  3、在合作交流中形成概念。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学习为主体的一种学习活动,全班的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彼此尊重,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尊严,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学生通过担任各种角色,逐渐培养起沟通、理解和合作的技巧,形成了对他人、对集体积极的态度,形成有自己个性的正确的价值观。经过不同想法的碰撞,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概念知识得以形成。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进行多次合作学习。教师发给每组两张表格,让学生根据2003年的年历填写,并具体写出要求:数一数、填一填。

  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合作要求:1、先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2、再四人一小组,共同记录表格;3、合作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任务。

  完成后,再次进行合作。教师再发给每组几张表格,让学生根据2000年至2007年的年历填写。任务完成后,进行交流。每个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和体会,讨论小组合作的结果,然后让各小组在全班交流探索到的知识,分享成果。最后,教师适时再让小组合作自行创造新的年历。

  (三)内化概念

  初步形成的概念,巩固程度差,容易泛化为邻近概念。这说明一个事实,概念抽象形成了,并不等于牢固掌握,真正理解了,这时需要适时内化。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得学生对概念知识的掌握在发展中飞跃。比如:可以在对比中内化概念,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利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确切的数学概念。例如:教学“正反比例”后,可以出示下面一组题目:

  ①

  4小时行了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要行8小时,求甲乙两地的路程。②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45千米,8小时可以到达。如果每小时行40千米,要几小时才能到达?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题目中讲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哪种量随着另一种什么量变化?相对应的哪两种量的什么值一定?然后运用比例的概念判断各成什么比例,再引导学生对正反比例的概念进行对比,辨析其异同点,并填写下表。

  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对正反比例的联系与区别有了实质性的理解,从而进行实际应用就感到轻松了。

  概念建立起来以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新的概念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纳入原有的概念体系中去,找出概念间的纵横联系,达到概念间的沟通,从中寻找概念的生长点、连接点,组成概念系统,形成概念网络,便于记忆和提取,为进一步学习新的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等腰三角形的认识》,由于“等腰三角形”是属于三角形,教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师首先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认知仓库中提取出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也就是说关于“等腰三角形”的知识可以放到三角形中来理解,那么学生就知道了新知识要放到头脑中三角形这个大类别里;又由于“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教师又引导学生用已获得的等腰三角形去同化等边三角形。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概念,而且使原有概念的认识得到扩展,并在知识不断扩展中逐步形成有关概念的网络。

  (四)应用概念

  在传统的概念学习中,接受概念知识被确定为最终目的,学生被动的从事着单调的、大量的解题、考试等学习活动。学习概念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应用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把学生学到的概念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学习才有意义。对于概念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个误解,认为只要概念知识学好了,自然就会应用。实际上,很多数学家都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它绝不是概念学习的附属产品,为了培养应用意识,必须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概念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应用概念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能力。

  应用概念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智力游戏类。例如:学习了简单的分数认识后,可以设计“我说你拿”的游戏:一个同学说拿出全部的几分之几,另一个则从10根小棒中拿出相应的数量。应用数学概念知识**游戏中的奥秘。在游戏中学生兴致高涨,同时也加深了对分数这个概念知识的理解。设计创作类。例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可以让学生用纸剪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既可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又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论文调查类。例如: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之后,安排一个调查活动,让学生到周围的几家超市或商店调查同样的商品的价格,然后比较并做出选择,知道怎样购买商品,这样可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在教学概念时,应视具体的概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方可达到最佳的效果,不存在一种适合于所有概念教学的万能模式或方法。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加强对概念教学的研究,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丰富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源-于-网-络-收-集

篇十三: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数学概念分引入、形成、应用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备课方案

  一、制订学期教学计划

  要认真领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拓宽教材研读视野,关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结构,理清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及

  在各学段、各册的分布情况,合理划分课时,并依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主要内容包括:

  1.学生情况分析。主要分析本班各层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情况。

  2.教学具体措施。依据教学内容及学情,结合上学期教学对象的质量分析,提出全面提升质量的教学具体措施。3.教学进度表。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教师要写出各单元、各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数、课时分配和时间安排。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课时方案

  设计课时方案前要认真研读教材,理清教材脉络,研究学生,科学的分析学情,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技术手段。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关于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能力状况等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2.关于教材处理

  教师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可以灵活地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适

  当的整合、改变、拓展和补充,使数学课堂丰盈而充满活力。

  3.关于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的拟订必须建立在教材研读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课时目标设置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关注数学学科核心能力培养,指向学生有效学习及达成,同时要善于把课时目标合理地分解为环节目标。

  4.关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选择

  教师要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灵活、合理选择教学方式与学

  习方式,要特别注重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准确把握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定

  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5.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优秀的教学过程设计应是一种框架,一种指向,能够有效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撰写时,关于流程设计方面可以简略,但对有些学习内容的引用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则要详细备案。

  (1)课前导学设计。根据教学需要及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作必要的课堂前测。

  (2)关键问题设计。数学问题是学生思维碰撞的源泉,关键问题的设计要具体、明确、适宜,要有启发性、层次性和探究性,有一

  定的思考价值和思维广度(即发散性、开放性),要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估计学生可能碰到的困难,思考应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设教学指导策略。

  (3)学习活动设计。教学设计要把落脚点放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要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合理调控或调整教学目标及进程。要

  善于筛选和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尤其重视典型错误资源的捕捉与利用,重点突出学习的过程,体现学法的指导。

  (4)课堂练习设计。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精心设计练习,体现练习的趣味性、针对性、开放性和应用性,使其有利于学生巩

  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5)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关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型。

  三、其他

  1.提前备课,认真写好教学方案,教龄五年内(含五年)教师

  和第一次使用本册教材的教师必须写详案。教学方案不论详简,必

  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教材、学情简析;②学习目标(包括重难点、关键问题制定);③学习过程(突出活动导学);④作业和板书

  设计;⑤教学反思。精品教案还要包括教材解读、学情分析、设计

  理念、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等,每学期至少一篇,逐步积累自己的

  优秀教案作品(教学设计格式参考附件1)。

  2.健全集体备课制度,每学期至少集体备课两次。集体备课采

  取个人备课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但应以个人思考为基础,不

  可照搬照抄他人教案,不能以课件代替教案。3.教学反思篇数不低于备课数的20%,一学期至少上交一个详

  细的教学反思课例。备课情况具体检查方式由各县(市、区)、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上课方案

  一、基本要求

  1.教学氛围要和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宽松、民主

  的教学氛围,采用有效的激励手段或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力求做到全程、全员参与。

  2.教学语言要规范。教学用语和数学语言要准确、简练,要适时进行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提炼与总结;课堂教学评价语言要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激励性。3.学生主体要突出。倡导先试后讲,顺学而导,反对满堂灌以

  及满堂问。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和时间。面

  向全体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中要指导

  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4.关键活动要实效。学习活动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意动

  静搭配,要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鼓励

  学生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见解。动手实践、小组合作讨论等环节

  的安排要有明确的数学教学目的,注重实效。

  5.习惯培养要注重。从“听、说、想、练”等方面入手,培养

  认真勤奋、学会倾听、善于从多角度独立思考、有根有据的说理、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等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形成认知结构的同时,能力和习惯都得到相应地发展。

  6.辅助手段要适宜。板书要准确无误,力求有条理,突出重点。

  作图要规范、科学,图像清晰。课堂要充分有效地运用图表、模型等教具、学具,增加直观性,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用活用好多媒体课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具体课型要求

  1.新授课

  (1)引入新知要简洁明了,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要找准

  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已知探究未知,揭示矛盾。(2)教师要善于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具有探究价值和思维含量的探究问题,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活动时空,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自主建构新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进

  行探究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对重点教学内容和关键部分进行“精

  讲点拨”,做到“到位而不越位”。(3)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合理,结构科学。切入重点要快,要充分利用每节课的最佳时间去突破教学重难

  点。尽可能在前20分钟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要留有学生独立思考和基本练习的时间。认真组织好课堂的练习与反馈,及时调节,练习要有梯度、层次,适应绝大部分学生,学生做课堂作业时,应注意巡视,适当进行个别辅导。

  2.练习课

  (1)练习课应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但要防止无重点的满堂练,教师要适当启发指导、设置疑问、分析讲解,做到“导、练、议、评”相结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练习和交流时间,避免“匆匆过场”的现象。(2)教师要对教材里的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对每一道

  习题都要用足、用好、用到位,发挥习题的价值。练习形式要多样,可采用书面练习、口头练习与实践操作练习等相结合的练习形式,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发展。(3)练习课要注重解题后的反思与小结,鼓励学生通过解题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练习课所涉及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3.复习课

  (1)复习课应根据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整理,促进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要重视查漏补缺,教师应鼓励与引导学生自查、自纠,注重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和自

  主学习能力等和谐发展。(2)复习课要突出知识的实际应用,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3)充分利用学生的错例资源开展讨论与交流,让学生自主反思错例,再通过针对性的练习与比较,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作业布置和批改方案

  一、作业布置

  1.作业布置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量与质相结合,注重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以求实效性。作业习题可以从作业本、课本练习中精选或自行设计,要体现“适量、灵活、针对性强”的

  原则。除书面作业外,可根据需要布置调查、游戏、设计制作、数

  学日记等实践性作业。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先做一遍。2.注重减负提质,合理安排作业时间。课堂作业:要保证不少于10分钟时间;课外作业:1-2年级数学书面作业一般不留书面

  作业,3-4年级课外书面作业时间以30分钟内为宜,5-6年级课

  外书面作业以40分钟内为宜。3.要注意作业分层,不能长期要求不同水平的学生完成同样分

  量和难度要求的作业,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成功

  的体验。4.作业要格式规范,字迹工整,整洁美观。一至二年级用铅笔

  书写作业,三年级逐步过渡到用圆珠笔或水笔书写,四至六年级要

  钢笔或圆珠笔书写。

  二、作业批改

  1.教师对规定的作业要全批全改,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原则上当天批改完毕。2.作业批改要认真、及时、准确、细致,应明确错误,留有批改痕迹,要求学生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题。重视作业的二次批改。

  对学困生应坚持多些面批。3.作业评价宜采用等级制度,以激励为主,除了运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批改外,根据学生情况适当有针对性地写上激励性

  评语。4.在批改作业时要重视对典型错误地摘录、归类和整理,建立

  学生错题册,分析原因,改进教学。对作业中有共性的错误,应在全班讲评,指导纠正。

  三、作业辅导与讲评

  1.辅导要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前、课中、课后。要重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2.教师要重视个别辅导,个别辅导的内容包括学习诊断、学习矫正、心理辅导等。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材施教、及时辅导与讲评。重视对后

  20%学生的个别辅导。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评价方案

  一、内容与形式

  测评内容包括平时作业情况、学习习惯、课堂学力和阶段性测

  评等内容的评价。。评价主体要多元,可采取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

  老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低年级不进行期末试题式纸笔测验,以学校平时进行数学学习项目的过程评价为主,倡导项目式学业评

  价,如口算过关、实践操作、解决问题等项目评价对计算、作业、日常数学表现等学习项目进行等级评定(参考附件2《小学数学低

  年级学业质量“项目评价”方案》)。

  二、命题要求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调整意见》的要

  求以及新教材的内容确定检测范围,关注对“四基”和“四能”考

  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命题难易适度,题量适

  当,注重层次性、开放性,防止产生歧义,杜绝偏题、怪题。精心

  设计调查问卷,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查。

  三、分析与反馈

  1.测评分析。备好和上好试卷讲评课,教师要认真分析试卷中

  所反映的问题,要对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类,讲评时,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提高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科学分析测评数据,既注重学业成绩的分析,更要关注学业负担、师生关系、学习动机、高层次认知等方面分析,力求以测促教。

篇十四: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数学概念分引入、形成、应用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方法

  精心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根据自己的经验,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进入教学最佳设计状态应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1对话意识

  1.1与《标准》对话。《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教师们设计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与课程标准进行高质量的对话,特别是要全面深入地了解第一部分的“基本理念”和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这两部分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例如,在第一部分“基本理念”中《标准》提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2与教材对话。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新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科学合理的教材结构、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新颖丰富的呈现形式、生动活泼的练习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内容,都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首先要通过教材分析,弄清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我们的体会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等。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1.3与同伴对话。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适合于学生,也适合教师。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会遇到凭个人的知识与智慧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必须依靠教师集体的力量才能解决。当我们面对一个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而苦思冥想时,不要忘了你身边的同事,他们的一句话有时会令你眼前一亮,茅塞顿开。

  1.4与名师、网友对话。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师教学设计时可借鉴的宝贵资源。这些名师的课堂教学在许多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如新课的引入、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练习的设计和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等,都能给教师们以启发和借鉴。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参考一下这些教师的教学设计,观看一下他们课堂录像,都会对自己开阔教学思路大有好处。另外,网络教学设计不失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设计的一条新路子。随着当前信息的普及,一般的学校都能上网,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全国各地的网友对话,把自己在教学设计思路中遇到的困惑同各位网友进行交流,很快就会得到众多网

  友的回复。

  1.5与学生对话。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情是教学的出发点,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避免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

  2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尽管我们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精心选择的课程资源,但教材仅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所思考的依据,教师在细心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后,要根据自己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优势,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比如更换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整合教学内容等,对教材做二次加工,使“教材”成为“学材”。

  教师除了有效地挖掘教材资源外,还要注意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他教学资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社区、家庭中有大量的与数学教学中相关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能够合理利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有好处。

  3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就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倾向性表现行为。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3.1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活动性。设计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猜想、论证,使他们获得发现、创新的体验。讨论疑难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并且学会使用模型或其他的表征方法来交流他们的思想。

  3.2体现数学问题的情境性和可接受性。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应该来自学生的真实水平,使他们可以将数学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扩展学生的知识。为了保证课堂上所有学生都能够轻松地解决问题,任何活动的基本水平,要么定位在学生已有一定先前经验的

  知识,要么定位在一些学生很容易掌握的知识上。随着学生的知识和信息不断丰富,可以向学生介绍更多类型的问题情境或更难的应用问题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问题解决的一般规律。

  3.3体现学生的研究性和合作性。我们既关注学生理解所学数学教材的能力,同时也关注他们独创出自己的方法及技巧的能力。设计一些精巧与重要概念和性质相结合的活动去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此外,学生是在活动中通过互动,来建构他们的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会增加整个组的知识和创造性,在提高每个学生数学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因此,对学生来说,通过参与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某一项目,其间需要讨论、争辩和作出让步,这样的锻炼机会对于他们将来融入社会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准备。

  4预设与生成意识

  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统一体。教师课前需要教学设计,需要预设教学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按照预设方案忠实地加以实施,就会排斥学生的个性思考,限制学生对预设目标的超越,抹杀学生的创造智慧。当生成的新情境和新的课程资源不能和教师预设的结果一致时,仍强行按“预设”方案进行,实质还是在上演“教案表演剧”。

  课堂应该是动态的存在,学生往往是凭着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教学的,这就使得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课堂教学不能过分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程序,应当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不及的体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数学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没有预设方案的准备,教学只会变成信马由缰的活动。教师课前应有应付课堂上可能出现种种意外的心理准备,这样在课堂上才会游刃有余。但预设并不意味着过分的提问、预定的教学设计、准备计算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等静态的教案。高明的预设总是在课堂中结合学生表现,灵活选择、弹性安排、动态修改。一个富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中总能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于互动的课堂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促进学生在更大的空间里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

  5质量效率意识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实现个性的健康发展。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话说就是:“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5.1确定切实可行的课时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对一堂数学课教学结果的预先规定,它是单元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分解,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

  归宿。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一是目标内容的具体性;二是目标的可操作性;三是目标实现的及时性;四是目标设计的灵活性。

  5.2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织。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的,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它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规范体系。它既包括了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高度融合和有机统一。不同的教学方法其功能与特点不同,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和学生的特点选择与组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把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化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做到“一法为主,多法配合”。只有从整体上发挥教学方法的优势,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教学目标。

  5.3组织好有效的课堂练习。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教学设计时对习题的精心设计显得尤其重要。习题的预设要尽量体现基础性和发展性、层次性和整合性、应用性和趣味性。要注意从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出发,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组织丰富、有趣的练习活动。同时要关注学生在练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篇十五: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数学概念分引入、形成、应用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一节:小学数学学科的基本认识

  1、恩格斯曾对数学的属性作过如下的描述:数学就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种科学。

  2、数学的基本特征:(1)理论的抽象性;(2)逻辑的严谨性;(3)应用的广泛性。

  3、数学的发展过程:

  (1)、数学萌芽时期(远古~公元前5世纪)

  (2)、常量数学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17世纪)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撰写成的《几何原本》和《九章算术》,标志着古典的初等数学体系的形成。

  (3)、变量数学时期(17世纪~19世纪)

  变量数学产生于17世纪,其标志有两个:一是解析几何的产生;二是微积分的建立。

  17世纪上半叶,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将几何内容的课题与代数形式的方法相结合,在采用坐标法的同时,运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对象,从而产生了解析几何,这标志着变量数学时期的开始。

  (4)、近代数学时期(19世纪)

  (5)、现代数学时期(20世纪)

  4、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1)生活性;(2)现实性;(3)体验性。

  第二节: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1、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一)、“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是什么意思?

  答:教学大纲原名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和批准的,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的,有关学科的教育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指明了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它们是教学质量评估、教材编写、教师进行教学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由此,我们可以从数学教学大纲或数学课程标准的变迁和发展来看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

  2、、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1

  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前

  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了仿日本学制而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2)、新中国成立以来(具体内容请看教材P11)

  第三节:《数学课程标准》概述

  1、《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参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2、《数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①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②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③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④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3、《数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标准

  (1)数与代数;

  (2)空间与图形;

  (3)统计与概率;

  (4)实践与综合运用。

  第四节:小学数学课程资源

  1、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没有对教材的深刻解读,-2

  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没有对教材的“深入”,也就没有对教材的“浅出”。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3)、分析研究教材中选配的练习题;

  (4)、分析教材中所渗透的思想方法;

  (5)、挖掘和分析教材的数学文化、德育、美育等非智力因素。

  第二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概述

  1、完成数学教学设计,教师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明确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必须完成课程标准设置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师应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按照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2)形成设计意图。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形成科学、合理、实用、艺术化的设计意图。这种设计是一种创造过程,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3)制定教学过程。将设计意图转换为采用可操作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序地实施各个教学环节,拟定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促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达到既定目标。

  教案具体如何设计请参照P30。

  2、下面对上面提到的教案“三要素”分别作进一步的叙述:

  (1)、通常,教学目标有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①远期目标可以是某一课程内容学习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可以是某一学习阶段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②近期目标则是某一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中,或者某一学习环节(比如一节或几节课)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目标。

  (2)、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课时教学目标设计:

  -3

  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分析教材内容,初步确定教学目标;

  分析学生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参照课程标准,完善教学目标。

  (3)、制定教学过程:请参照P36。

  第二节: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1、小学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中有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本质属性的抽象。概念反映的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总和,叫做这个概念的内涵。适合于概念所指的对象的全体,叫做这个概念的外延。

  2、小学数学概念的表现形式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其中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

  小学数学中用到的定义方式有如下四种:属加种差定义;发生定义;外延定义;约定式定义。

  3、小学数学概念的引入

  小学数学概念的引入一般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通过直观引入概念

  (2)、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概念

  (3)、在已有概念基础上引入概念

  概念引入应注意的问题:

  (1)、学习的必要性

  (2)、内容的实质性

  (3)、数量的适量性

  (4)、实例的趣味性

  4、数学概念的理解

  在引入数学概念后,学生要理解与掌握概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实质性的学习,-4

  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一般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1)、引导学生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

  (2)、利用变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3)、变换本质属性的表达方式,从不同的侧面理解概念

  (4)、注意与相近的、易混的概念比较

  (5)、通过反面衬托(否定例证)揭示概念,加深对概念的本质属性的认识

  第三节:小学数学规则教学设计

  1、小学数学规则之间的关系

  (1)、下位关系

  (2)、上位关系

  (3)、并列关系

  2、小学数学规则教学过程设计(具体的内容请看教材P50)

  规则教学一般有两种形式:例—规法;规一例法。

  (1)、例—规法的教学是从若干例证中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教学,它的教学的基本步骤是:

  ①回忆原有的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

  ②提供丰富的例子引导发现,在这一环节,例证应尽量涵盖各种典型类别,以使学生发现规则和理解规则;

  ③比较分析,概括规则;

  ④利用正反例,明确规则的适用条件;

  ⑤变式练习,巩固规则。

  (2)、规—例法的教学是先给学生呈现规则,再用实例说明规则的教学。呈现规则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直接陈述和推演式。它的教学的基本步骤是:

  ①复习旧知识,激活相关规则;

  ②利用迁移,引入新规则;

  ③呈现例证,支持新规则;

  -5

  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④提供规则的正反例,理解规则;

  ⑤尝试运用,巩固新规则。

  第四节: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具体内容请看教材P55)

  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下面举例说明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

  1、了解问题情境

  2、明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

  3、探求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求得解答并检验

  4、对数学问题进行回味和评价

  第三章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第一节: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方法

  1、小学数学教学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主要有启发式谈话法、讲解法、演示法、练习法、操作实验法等。

  (一)、启发式谈话法

  (1)、概念:启发式谈话法是教师使用谈话、问答的方式,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对所提问题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2)、注意问题:

  谈话前要先设计好所提的问题;

  谈话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吸引全班学生积极参加;

  谈话后教师要小结,使学生获得准确、完整的知识。

  此外,还要注意创造谈话的民主气氛,可以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问、教师答;还可以学生问、学生答。以造成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二)、讲解法

  (1)、概念:讲解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结合适当的板书、板画,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6

  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证数学概念、规则和规律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2)、注意问题:

  运用讲解法要求学生有一定听讲和理解能力,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能够从教师的讲述中记下要点。要求教师能很好地组织教材;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讲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准确、精炼、生动;能正确运用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思维方法;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式讲解;注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并配以规范的板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讲解法常用于小学高年级。

  (三)、练习法

  (1)、概念: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巩固知识和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并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注意问题:

  练习的目的要明确、层次要清楚、形式要多样、数量适当、时间安排合理、还要注意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有练习机会,并能及时反馈练习的效果。

  (四)、演示法

  (1)、概念: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和模型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2)、注意问题:

  要适当选用演示的教具;演示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演示的时机要恰当;演示前要给学生明确的观察和思考任务;演示时要与教师的讲解结合;演示后要及时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操作实验法

  (1)、概念:操作实验法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掌握数学概念或规则的教学方法。

  (2)、注意问题:

  课前要认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要亲自做几遍,摸清实验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课前要学生准备好实验的器材;实验前,教师要讲清实验的方法和要求;实验时要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做好实验;实验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从中得出结论。

  -7

  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效率。

  第二节:小学生数学学习指导

  1、数学思维的分类

  (1)、数学思维方式按照思维活动的形式可以分成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类。

  (2)、数学思维方式按照思维指向可以分成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类。

  (3)、数学思维方式按照智力品质可以分成再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两类。

  2、衡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数学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批判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

  3、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

  (1)、观察与实验

  (2)、分析与综合

  (3)、比较与分类

  (4)、抽象与概括

  (5)、归纳与猜想

  (6)、类比与联想

  4、小学数学学习方式形式多样,可按学习组织的形式分为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可按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新课程标准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

  5、数学学习习惯的内容

  (1)、听的习惯

  (2)、做的习惯

  (3)、问的习惯

  (4)、思的习惯

  -8

篇十六: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数学概念分引入、形成、应用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如下环节:

  (一)确定教学目标。这里的教学目标是由教学完成之后学生会做什么界定的。《标准》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材内容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教学目标的叙写要求尽量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术语陈述预期学生要获得的学习结果。

  (二)分析教学任务。分析目标中暗含的学习类型,揭示有效学习的条件;分析从学生的原有水平到达教学目标之间所需要的从属知识和技能,并确定他们之间的层次关系,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

  (三)分析学生和环境。分析学生包括分析学生原有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和其他相关的个性特征等,分析环境包括分析知识技能学习的情境和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

  (三)教学策略设计。根据教师在任务分析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类型,根据学习理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学习内容、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步骤,包括预备活动、呈现信息、提供练习与反馈、测验以及课后活动等策略。

  (四)选择教辅材料。教学挂图、教具、教学指导书、已有的可以利用的有关教材和电子资源。

  (五)教学设计的评价。对照预先设置的教学目标,确定学生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并提出修改进教学的意见。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设计

  (一)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目标(GOALS)体现了用预期达到的教育结果来支配教育行动的思想。它预期的是在具体情景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即“学完这些数学后学生能够干什么”。课程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宏观目标。指某一课程内容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可以是某一学习阶段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目标。它反映国家或地方教育机构对课程的学习要求,规定了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标准。由国家或地方教育机构和课程专家制定。《标准》规定的目标就属于这类目标。二是微观目标,即教学目标。指一节或几节课上要完成的具体目标,主要陈述学生通过学习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应该形成的情感态度。是宏观目标的具体体现。由任课教师制定。

  课程目标对于整个教与学的活动有定向、激励、评价的功能。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实际确立教学目标,是给整个教学设计定位。不同的教学目标,将导致不同的教学设计。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陈述

  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主要任务。本节主要讨论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是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1、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

  确定课时教学目标,首先要根据课程目标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明确单元教学的任务。即学生通过学习后要完成哪些任务。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

  (1)分析教材内容,初步确定教学目标

  本书第二章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进行教材分析。在进行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还应注意教材的组织和呈现方式、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因为教材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制的,它蕴涵了各个学段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例题和习题也可以体现教学的重点,而教学重点和教学的目标往往有对应关系。同时,在分析教材,也要注意参考其他一些教学资料和有经验的教师的经典教学案例,用审视的眼光,深入思考、反复追问: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

  (2)分析学生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为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奠定了基础,但要使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具体班级的学生进行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原有的学习起点、学习能力、学习需要、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的学习非常重要。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认识,将直接影响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所以,要在学习之前进行判定。学生的作业、小测验、平时提问、教师的观察等都可以作为依据。

  对学生的了解,涉及的方面较多。在进行教学设计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学生的所有特点进行分析,只要抓住与教学任务有关的、重要的特点进行分析既可。在这一环节中,应注意具体、有针对性地分析,避免泛泛而谈。

  (3)参照课程标准,完善教学目标

  《标准》把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前三个目标大致可以归为认知领域,后一个可以归为情感态度领域。在数学学习中,知识、技能的掌握是问题解决的基础,而数学思考、情感态度则伴随在上述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精心设置教学目标,努力实现上述四个方面的整合,这是实施新课程资源整合的一个重要内

  容。

  由于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所以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结果是相同1的。如果把上述四个目标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相对照,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大致可为:知识属于言语信息,技能和问题解决属于智慧技能,数学思考属于认知策略,情感与态度则属于态度范畴。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对于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目标陈述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陈述通过学习后学生会做什么和说什么。而不是陈述教师应该做什么。

  (2)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力求简单、准确、明确。知识技能目标尽量做到可以观察和检测量。

  “简单”指每课时的教学目标不要太多,太多反而没有目标。同时表述要简单易记;

  “准确”指目标要与《标准》的要求相一致,否则容易偏离方向。

  “明确”指表述要尽量用规范的、意义明确的用语。用一些行为动词将学生应做什么和会说什么具体化,这样目标陈述就可明确。

  (三)教学目标设计和陈述的实例

  【例】教学课题:《认识数1—5》(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1、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一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结合课程总目标中与“数的认识”相关的要求和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可知,通过学习,学生要能熟练地数、认、读出1—5各数,了解数的组成,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认识数0,初步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能进行5以内数的口算。

  《认识数1—5》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我们知道:自然数是一类等价的有限集合的标记。即是说,01

  以外的自然数表示非空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

  庞国维著: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小学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6)

  数学教科书中,关于10以内自然数的教学,体现了数学家关于自然数概念的一些研究成果。本节教材基于儿童已有的关于数数的经验本节教科书突破了以知识为主线的呈现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如下活动:找出野生动物园各种动物——点数每一种动物的只数——将每一种动物的数量用小棒表示——抽象出1-5各数——认读1—5各数——按数摆自己经验中的图形等。分析教材,我们可以体会其编写意图:

  (1)分类:将观察到的动物归类,构建集合。

  (2)建立图像模型:引导学生从物体数量的角度观察事物,并用小棒表示相应集合中对应元素。

  (3)建立符号模型:用数字刻画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4)自然数的应用:用数表达现实生活中事物的多少。

  本节学习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自然数基数的含义(也是难点),初步建立起关于自然数的概念。学会数数、认数。这一学习过程中,也渗透了数学的分类的思想、对应的思想、符号化思想。

  2、分析学生

  我们知道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他们对数的感知是模糊的。虽然他们大都能数出“1、2、3、4……”,也可以用数表达“几个人”、“几朵花”、“几颗糖”等具体数量,但不能离开这些具体事物抽象出数,对数的基数和序数含义也不太清楚。在教学中通过“实物——图象——符号”这种知识的呈现方式,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自然数的含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体现数学的教育价值。

  本节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定位为:

  (1)能表述5以内数字表示的数的含义。

  (2)会读5以内各数。能按物数数、按数取物,会用数字、实物或图形等多种方式表示物

  体的个数。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如果将本节目标陈述为:“了解生活中数及生活常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用数学的乐趣,进而体验成功的乐趣”,那么,一方面,“了解生活中的数”属于认知领域,“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属于情感领域,这出现了学习类型的交叉,另一方面,也不能确定学生通过学习具体能学到什么。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任务分析设计

  任务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主张学习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学习有不同的过程和条件。任务分析的目的,是促使教师运用现代学习论和教学论,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进行教学。这里,我们把课堂教学任务分析界定为做以下几项工作:

  (一)对教学目标中蕴涵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

  当代学习心理学关于学习结果分类的理论,为我们进行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分类提供了理论指导,利用学习结果分类知识,将有助于更好地鉴别教学目标中学习结果的学习类型。

  比如,“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目标:

  1、借助带有方格的面积图,说明当长与宽都是整数时,长方形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的理由;

  2、对给予的长方形和实物,能正确计算它的面积;

  3、学习利用数形结合、对应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4、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目标中,目标1属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是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学习的陈述性阶段,目标2属于智慧技能中的规则运用,即对外办事的能力。目标3为策略性知识,目标4为情感与态度目标。

  (二)分析实现教学目标(预期的学习结果)需要的条件

  分析实现教学目标需要的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外部条件(学生自身之外的条件),这里主要指内部条件。内部条件又分为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必要条件是指缺少了它学习不能产生的条件。比如智慧技能学习的必要条件,就是使终点目标得以实现而必须先行掌握的子目标。可以从终点目标出发,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预先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点状态,即起点能力为止。然后教师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子目标按顺序排列出来,为教学顺序提供依据。支持性条件是促进或减

  缓新能力形成的条件(包括学习习惯、态度、学习方式等)。比如,上述“长方形面积计算”学习中:

  必要条件:掌握长方形中“长”和“宽”的概念。按照加涅的智慧技能学习层次论,规则学习的先决条件是概念,所以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规则)的学习以“长”和“宽”的概念为前提条件。

  支持性条件:能使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和归纳推理的策略。由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是学生第一次经历由面积的直接计量发展到间接计量,所以掌握了“长”和“宽”两个概念还不足以理解面积的计算公式。最重要的是找到长方形的面积和边长的关系。而这需要通过陈述性知识的形象表征形式,让学生用单位面积(透明方格)去发现长边边长和宽边边长与单位面积个数的对应关系。从而归纳出面积公式。

  三、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主要指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等方面的设计。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教学策略是指向具体的、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不同的学习类型、不同的教学目标,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以,它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

  教学策略的设计,尤其要重视体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交往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要实现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空间。

  (一)概念的教学策略设计

  小学数学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概念、量的概念、几何概念、统计概率的概念、简易方程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数的整除概念等共560多个。象1+1=2这样的简单算式,就涉及到数概念、运算概念、符号概念。所以,数学概念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基础知识的核心。加强概念的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概念学习的本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具体的学习有两种水平,一是把概念作为陈述性知识学,要求学生能说出概念的名称、含义或其关键特征。二是把概念作为程序性知识学习,习得概念后能用概念的关键特征对概念的正反例进行区分,能够熟练运用概念的定义去进行判断、分类、推理。这两种学习水平,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即学生首先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再利用这一关键特征去做事。落实概念学习的这两种水平,才能够形成智慧技能。

  由于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是概念的形成和同化,因此,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1.概念形成的教学策略

  概念的形成,是指对同类事物中若干不同例子进行反复感知、分析、比较和抽象,以归纳方式概括出这类事物本质特征,从而达到掌握这一概念的过程。对于初次接触或较难理解的概念,可以采用概念形成的方式进行学习。下面结合教学案例来说明概念形成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例】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

  联系生活,认识分数的意义

  1.出示生活中的分数,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多少

  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1)活动中的分数:中国象棋;

  第1副棋盘上,红棋子占棋子的1,28第2副棋盘上,红棋子占棋子的。

  17生:把棋盘上的棋子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红棋子表示这样的1份;

  生:把棋盘上的棋子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7份,红棋子表示这样的8份;

  【反思:这是一个下象棋的过程,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素材,一方面是因为素材离学生的生活近,另一方面,中国象棋本身是一种民族的素材,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渗透和传递。在这方面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一个渗透民族文化的数学学习体系有待创建。】

  (2)网络上的分数。

  中小学生的睡眠状况让人担忧,约有2/3的小学生和3/4的初中生睡眠严重不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公布了当前青少年生活习惯研究的一些数据。

  师:上面数据2/3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多少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生:把所有的小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睡眠严重不足的有这样的2份;

  师:你们的睡眠时间足吗?生:不足。【几乎异口同声,这是怎么回事?】

  师:有谁知道小学生睡眠时间多少才算不足?生:10时。

  师:初中生的睡眠情况怎样?我们也来关心一下他们。生:把所有的初中生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睡眠严重不足的有这样的3份;生:初中生更可怜了。

  (3)报纸中的分数。

  师:杭州的房产一直备受关注,现在二手房市场也日趋火爆。到底怎样的价位的二手房最抢手呢?我们来看一则报道。

  信息:《今日早报》3月13日,8版,标题:60万元二手房最抢手;据报道,从三月第一周的成交结构看来,总价在60万元以下的二手房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3/4。

  生:把总成交量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总价在60万以下的二手房成交量有这样的3份;

  (4)电视里的分数。

  信息:据中央电视台3月5日报道,综合考虑国内外各种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增长部分将占去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100左右。(讨论略)

  师:你们知道这个8/100是什么意思吗?

  生:【开始有点困难】把经济社会发展……

  生:不对,把国内生产总值看作一个整体。

  师:能更明确吗?生:去年国内生产总值;

  生:平均分成100份,增长的部分表示这样的8份。

  师:听的出来,我们对这个分数的了解是粗浅的。包括老师在内,对它的了解也是有限的。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听说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富有程度的重要标志。至于它的内

  涵,以后我们慢慢会了解的。

  【反思:信息的获取的途径分别是网络、报纸和电视。简单看来,这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但其实质也不容小视。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角度看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本身也是一种需要促成的技能和素质。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关注的一条具体目标。同时,从多种媒体都能获取分数的信息,也说明分数在生活存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5)概括分数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从身边的活动中,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知道了很多的分数,那么到底什么是分数呢?

  【结合板书】我们把用来平均分的整体,用一个词来概括,叫做单位“1”,把单位“1”用来平均的份数,也用一个词来概括: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这样的数就叫做分数。

  教师板书:

  把?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

  所有的棋子

  所有的棋子

  17

  全国小学生

  全国初中生

  所有成交量

  3去年国民生产总值

  100

  ……

  ……

  ……

  单位“1”

  若干份

  1份或几份。

  【就是通过呈现不同题材,反映分数的基本特征,都是把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平均分

  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这样的数就叫分数。】

  (1)教学的基本步骤:

  (1)概念的引入——提供概念的例证

  上例提供的分数概念的几个例证,突出了概念的关键特征。利用例证,激活学生原有的关于该概念的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这是概念教学的重要步骤,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关键特征。概念引入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实例引入、计算引入、猜想引入、情景引入等。

  (2)概念的形成——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学生初步感知概念的某些本质属性之后,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及时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具体的做法是:

  分化出概念例证的各种属性。比如,上例中单位“1”、平均分、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数。

  概括出概念例证中共同的本质属性。比如:上例中关于分数意义的概括。

  检验假设,确认关键属性。在这方面,采用变式是一种有效手段。变式是指概念的例证在非本质属性方面的变化。利用变式的目的是通过非本质属性的变化突出本质属性,如果特征在变式中都出现,就可以确认是共同本质属性。

  完成本质属性的概括,形成概念。用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或为概念下定义。

  (3)概念的理解和转化

  学生知道了概念的含义并能用语言陈述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只是完成了陈述性阶段的学习,即第一级水平。但这还不够。不少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时,百思不得其解。可是经过别人的提醒,会恍然大悟。其原因就在于不是缺乏所需要的陈述性知识,而是缺乏与具体的知识相对应的以“如果…那么…”的形式表示的规则。在概念教学中,要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使之能在新的情景中应用,需要有一个练习和转化的环节。通过练习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转化为办事的规则。

  (4)打破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将知识进行有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

  我们还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因此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以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的过程。构建知识需要遵循知识的内在规律,遵循学习的内在规律,遵循大脑的内在运行规律。如果你不按照知识的内在规律来构建知识,知识之间联系就会发生混乱,知识

  就会解体。如果你不按照学习的内在规律来构建知识,不但学习的效果很差,而且你也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不能在知识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更不能很好的记忆

  知识。如果你不按照大脑的内在运

  行规律来构建知识,你会感到很困难,常常只是对知识的表面理解,而不能将知识与自己的智力融合在一起,构成知-能体系。

  (5)概念的运用

  要使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稳定的观念,还需要用它解决问题。在小学主要是通过设置练习情景来达到运用概念的目的。运用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概念具体化的过程,而概念的具体化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

  【例】一块地的面积是200平方米,这块地的1种黄瓜,黄瓜地是多少平方米?

  4师:现在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怎样求这样的1份。

  生:列式计算:200÷4=50(平方米),师:我们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黄瓜地的大小,怎样表示:200。

  4【反思:虽然学生已有相应的用整数解决问题的基础,但用分数表示结果,既可以沟通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借助书写外形,强化分数的意义。因为既是200的200具有双重含义:41200,又是1的。就知道把200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441份。从解决这个问题的角度看来,可以只用整数的“归一”方法来解答,但从巩固分数意义的角度,用分数的形式来表示这样的1份,有一定的必要。】

  2.概念同化的教学策略

  概念同化是指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观念来接纳新概念的过程。概念同化的过程不仅使知识获得意义,而且扩大了原有的认知结构,它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新概念和原有概念之间的关系。

  【例】正方形的认识

  正方形的认识之前认识了长方形。在判断一些图形的时候,引出一个特殊的长方形,那就是四条边都相等的长方形。

  教学的基本步骤:

  (1)概念的引入——提示原有的知识

  和概念形成的教学一样,概念同化的教学也要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关键特征。但理解的方式不一样。概念形成是上位学习*,而概念同化是下位学习。如本例中,在学习“正方形”时,用于同化的上位概念是“长方形”。因此,概念同化教学在引入环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回忆原有的、概括程度、包容范围更大的概念和相关概念。

  (2)概念的形成——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教学,基本步骤是:

  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给出概念的定义、名称和符号。解释定义中的词语符号代表的意义,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3)

  找出新旧概念的异同,将新旧概念相联系,将新概念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4)利用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进行辨认,以便区分新旧概念,促进知识的迁移;

  (5)概念的理解和转化;

  (6)概念的运用。

  在概念教学中,由于新概念有的是在原有概念基础上形成的,有的是原有概念的限制、延伸或扩充,因此,概念之间有着内在的关系,如对立关系、矛盾关系、交叉关系、从属关系、并列关系等,这些联系是建立概念系统的前提,也是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重要好内容,所以要及时将所学的概念加以整理,形成概念网络,这有助于理解和吸收新概念。

  (二)规则的教学策略设计

  数学规则的学习主要是指公式和法则、定律和性质的学习。规则学习,实际上是学习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概念学习是规则学习的基础。作为程序性知识的规则,它的学习首先要经历陈述性学习阶段,但规则学习不仅是习得描述规则的言语信息。即是说,学生能理解并能陈述表达规则的命题,并不能认为他已经掌握了规则。规则学习还需要将陈述性知识转化程序性知识,以便在新的具体情境中解决新问题。规则教学一般有两种形式:例—规法;规—例法。

  1.例—规法

  例—规法的教学是从若干例证中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教学。它首先与规则的上位学习相对应。

  【例】《长方形体积计算》(教学片段)(上海市特级教师

  叶季明)

  《新课程备课新思维》P137

  师:我们已经知道,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指长方体含有的体积单位数。所以,求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求长方体所含有的体积单位数。下面就让我们运用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1.教师拿出12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请学生堆放一个长方体。摆一摆,可以摆出长、宽、高分别是多少的长方体?说一说,怎样计算长方体所含有的体积单位数?

  学生分别摆放出不同长、宽、高的长方体,并明确只要用长一行放的体积单位数乘以宽一行所放的行数,得出一层所含的体积单位数,再乘以高一行所放的层数,就是它所含的体积单位数。为学生的认识打下了感性的基础。

  2.教师要求学生仍然用这12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摆出一个体积要比12立方厘米更大的长方体。

  师:刚才大家不论怎样

  摆,所摆出的长方体的体积都只有12立方厘米,能不能仍然用这12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凭借你们的想像,摆出一个体积比12立方厘米更大的长方体?

  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和疑问,能堆放出这样的长方体吗?经过短时间的沉思,学生尝试着拉开各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距离,终于有1个、2个、3个……更多的学生摆出来了。

  生1:我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体积是15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我想像中间是3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这样,长一行有5个1立方厘米,宽一行有这样的3个,摆了一层,体积是15立方厘米。

  生2:我先摆了一层,是9立方厘米,再借助想象,这样表示摆了两层,体积是18立方厘米。

  师:(借助电脑演示)噢!原来是摆了这样的一个虚拟的长方体。

  生3:老师,我把它上面放的3个小正方体竖起来放,成为一个有这样4层的虚拟的长方体,体积更大了,它的体积是一层的9立方厘米乘以4,是36立方厘米。

  师:好,现在你们能再摆出一个体积更大的虚拟的长方体吗?

  这时学生不再如刚才那么困惑,人人都为自己的创造欣喜,为自己的成功骄傲,并进一步摆

  出了表示长、宽、高三条棱所组成的一个虚拟的长方体。

  教师再配上电脑画面的演示,使学生对长方体的体积与从它的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

  3.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的立体图,要求学生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生:只要把它的长、宽、高相乘就是它的体积,也就是10×6×5=300(立方厘米)。

  师:为什么用它的长、宽、高相乘就可以得到它的体积呢?

  生:因为它的长是10厘米,长一行可以放10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宽6厘米,就可以放这样的6行,一层就是10×6=60厘米。高5厘米,就可以放这样的5层,再乘以5,体积是300立方厘米。所以,长方体的体积是:10×6×5=300立方厘米。

  教师在学生解释的同时配置了电脑动画的演示,学生对长方体里含有的体积单位数——正好是长、宽、高相乘的积——有了一个清晰的理解。

  4.总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例—规法教学的基本步骤:

  (1)

  回忆原有的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

  (2)提供丰富的例子,引导发现;在这一环节,例证应尽量涵盖各种典型类别,以使学生发现原理和理解原理。

  (3)

  比较分析,概括原理;

  (4)利用正反例,明确规则的适用条件;

  (5)变式练习,巩固规则。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的教学基本遵循了例—规法的一般教学过程,但又对传统的教学结构中各个教学步骤进行了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改造。体现了新课程教学观下的设计理念,即从公式的形式推导转变为公式意义的理解。。

  首先,在提示了前提性知识后,老师让学生自己摆长方形。由学生自己生成了多样的例子,开发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其次,学生通过操作实物教具————操作虚拟变式实物——分析抽象的几何图形,使学生经历了“感知规则—形成关于规则的表象—抽象概括规则”的心理过程和“具体—抽象—符号”的数学化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每次操作都给学生交流和反思的时间和机会。再次,学生关于规则的陈述性知识,是自己建构的。学生同时由于有多次的变式操作,深入理解了法则,也缩短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过程。

  (2)规—例法

  规—例法的教学是先给学生呈现规则,再用实例说明规则的教学。与规则的下位学习相对应。呈现规则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直接陈述和推演式。

  推演式教学案例:

  【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P131

  1.出示例题:0.45÷0.9=

  看看这题与前面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学生:齐答)(学生:齐读课题)

  (1)提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这是一个新的知识点。一般我们在学新知识时,往往把新知识转换成已学过的知识。想想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换成已学过的什么除法,我们就会计算了呢?

  (2)如何转换呢?(学生:四人讨论,师生共同完成)

  第一步:把除数转换成整数,也就是把0.9扩大10倍变成9;那么在除法列竖式时该如何处理呢?撇去除数的小数点。

  第二步:如果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要怎么办?所以它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一位。怎么移动呢?撇去被除数的小数点,点上被除数新的小数点。

  第三步:点什么?(学生:回答)点上商的小数点。注意:要和被除数现在的小数点

  对齐。

  (3)视算:现在就可按除数是整数除法的方法进行计算了。(学生视算)

  2.小结:我们把中间的转换过程概括为四个字:撇——撇去除数的小数点,使除法成整数;撇——自撇去被除数的小数点;点——扩大相同倍数后,点上被除数新小数点;点——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新小数点对齐。

  规—例法教学的基本步骤为:

  (1)复习旧知识,激活相关规则;

  (2)利用迁移,引入新规则;

  (3)呈现例证,支持新规则;

  (4)提供规则的正反例,理解规则;

  (5)尝试运用,巩固新规则。

  上述案例中新规则的教学是用规—例法进行的。老师先结合例子,和学生一起,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从而概括出新规则。再应用规则进行变式练习。使学生将规则的运用逐渐变得自动化。

  让学生在规则的学习中进行练习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单调重复的练习并不有效。我国一个小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测查结果显示,六年级小学生在计算28÷7×4时错误率为11%,不少学生先算7×4。可见,要使学生掌握规则,习得“如果。。。那么”的产生式,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并及时给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及时分析练习中的错误,防止积习难改。

  (三)问题解决策略的设计

  关于问题解决,在第三章有较详细的论述。从20世纪80年代起,问题解决(解决问题)就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的主流。但什么是问题解决,由于理解的层面不同,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在加涅和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中,问题解决指学习的最高形式,即学生改组已有的知识、概念、规则,获得新规则或新思想的过程。美国数学指导委员会在《21世纪的数学基础》中指出,“问题解决是把前面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和不熟悉的情境中的过程”。我国《课程标准》把也把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我国有学者认为: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不是常规问题,即没有现成的法则原理可以直接运用。它不仅仅是一种情境,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去理解。问题应具有开放性、新奇性和可探究性。问题解决就是学生在新的情境下,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策略对面临的问题寻求结果的活动过程。

  【例】两位数乘两位数

  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上过一节课“两位数乘两位数”,虽然他那节课的重点研究的问题是关于如何处理算法多样化。然而,在基于问题教学方面也是独具匠心,因为之前,学生刚好学习过年月日的知识,接下来就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开始,他创设这个一个情境:师:“我们学习过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知道了些什么?

  生:回忆,交流……

  师:那你们知道一个大月有多少小时吗?

  生:一个大月是31日,1日有24小时,列式:31×24;

  ……

  【虽然同样是呈现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但这样的教学就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学习,教学设计中赋予这个算式以实际的含义。就有更多的价值驱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应着重注意几个问题:

  1.学会表征问题。表征问题是一个关键环节。如果对问题是什么,要做什么,自己可以做什么都不知道,就不可能解决问题。表征问题有两种方式。一种的内部表征,一种是外部表征。内部表征既是在头脑中考虑问题,它依赖于问题解决者的知识和经验。外部表征的形式主要有:

  (1)简缩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是什么?给了什么数据?哪些是重要信息?然后简述重要部分;

  (2)将内部表征用数学语言符号写出来。

  (3)用列表格、画示意图的方式来揭示隐含的数量关系。

  (4)把特殊的问题一般化或一般的问题特殊化。比如,面临困难的问题时,从简单的问题入手,考虑特殊情形、特殊位置、特殊数据等方式,发现一般规律。

  2.学会建立数学模型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数学建模能力。即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纯数学问题

  的能力。在问题解决中,当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问题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学会把问题简单化或符号化。即尽量转化为一个比较熟悉或简单的问题。并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数学知识表示出来。在平时的训练中,学习用不同的方式表述问题或改变叙述方式,比如,“甲比乙多几”可以表示为“乙比甲少几”、“甲与乙的差是几”。训练逆向思考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建立数学模型。

  3.合理选择运算方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要合理选择简简捷合理的算法,不能只顾埋头计算,盲目推演。并应该将结果返回到实际情景中去,看看答案是否合理,是否有现实意义。

  (四)课堂教学设计的其他策略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主张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和师生互动的过程。新的学习方式创造出一种新的互动式的学习文化,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1.“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式教学过程

  (1)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活动,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体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开发学生的“原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

  (2)在教师初步汇集资源基础上,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生长元”;

  (3)通过网络式的生生、师生多向互动,形成对“生长元”多解的“方案性资源”;

  (4)教师汇集不同的方案性资源,组织学生一起进行讨论、比较、评价、互补、修正、形成较不同方案性资源更为丰富、综合、完善的新的认识,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

  【例】

  “复式统计图”教学

  老师利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已收集数据制作的统计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说明自己小组采用统计图表表示调查结果的意义。学生在交流从中发现“健身小组”在分别使用两个条形统计图表示男女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时,忽略取相同的刻度,因而影响观察效果的问题(知识的生长元),启发学生把两个图合并成一个图,以便比较。学生分组进行复式统计图的制作尝试和大组交流(方案性资源),通过自我实践和群体互动,“先求异——再求同——最

  后求佳”,进而得出新知识。

  学生在交流中,经历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体验到了条形统计图表现形式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优越性。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实现了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学生在探索新知识时的经历与思考和获得新知时的感悟与体验,为人格的整合发展提供了时空。

  2.建立数学模型的教学过程

  建立数学模型的教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用图形表示为:

  来源于生活

  ——→

  创设问题情境

  ——→

  激发求知欲望,培养问题意识

  ↓

  ↓

  ↓

  提升为数学

  ——→

  建立数学模型

  ——→

  进行思维活动,探索模型建构

  ↓

  ↓

  ↓

  应用于实际

  ——

  解释与应用

  ——→

  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

  【例】“归一问题”的教学

  1.课前活动,创造教学所需的素材。

  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分成四个活动小组:跳绳、踢毽子、写字和口算组,进行2分钟的比赛活动,并把个别同学的活动结果绘制成下表,如:

  项目

  时间

  数量

  跳绳

  2分

  210次

  踢毽子

  2分

  83个

  写字

  2分

  36个

  口算

  2分

  52题

  ①2.沟通学生已有的旧知,复习基本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明确“工作效率”的含义。

  师: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知道什么?

  生1:我能知道一分钟跳绳的次数(210÷2=105次),还能求出其他项目一分钟所做

  ①

  的工作量。

  生2:应该说是平均每分钟的工作量。

  师:(肯定学生的观点,再出示第二组信息如下表)从这些信息中,又能知道什么呢?

  项目

  时间

  数量

  跳绳

  2分

  210次

  105次

  踢毽子

  2分

  83个

  写字

  2分

  36个

  18个

  口算

  2分

  52题

  26题

  机器抽水

  3小时

  420吨

  打字

  30秒

  90个

  生产机应

  3个月

  60台

  生3:我能知道抽水机每小时抽水多少吨,列式为:420÷3=140(吨)。

  生4:我能求出平均每秒打字多少个,列式为90÷30=3(个)。

  生5:我能求出平均每月生产机应的台数,列式为60÷3=20(台)。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出现:

  抽水

  打字

  生产机床

  抽象、概括

  420(吨)

  90(个)

  60(台)

  工作量

  3小时

  30(秒)

  3(个月)

  工作时间

  每小时抽水量420÷3每秒打字90÷30每月产量60÷3工作效率

  从而得出: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接着,请学生说出“工作效率”是什么意思,求“工作效率”有什么实际意义。

  在上述课例中,教师将一些具体的事件列表,以便学生观察,让学生从不同的事件中看到它们数量上的共同特点,比如,420吨、90个、60台是不同的数量,但它们都是“工作量”。在这个过程中,舍去了与数学无关的具体情节,而把反映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再概括成“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叫做工作效率”,数学表达式为“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抽象和概括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基本和常用的方法。

  3.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

  探究,是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探究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习内容不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应有的结论。为了使探究和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可行,教师要精心设计、简化发现的过程。使探究学习符合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并提供足够的探究时间。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步骤为:

  比如:有人走进生意兴浓的商店,会思考:

  “人们对这个商场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提出问题)

  “该商场是否在价格、品种、质量、购物环境、服务态度等方面与别的商场不同?”(建立假设)——基于具有解决该问题的相关知识。

  然后设计出表格,分头到各商场了解、统计

  (执行实验)

  通过分析比较,对问题作出解释。(得出结论)

  这种发现问题、建立假说、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得出结论的方法,实际上也是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类似的,(1)问题——提出疑惑事件或提出研究事例。

  (2)猜想——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说和猜想。

  (3)检验猜想并修改猜想。

  (4)论证猜想——为了确保猜想的真实可靠,需要找到猜想和已有的、确实可靠的知识之间的必然的逻辑联系,并由后者通过严密的推理推出前者。

  (4)解释——学生从证据出发形成解释。(将收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列表分析等,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得出符合证据的结论,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5)评价——对结论的可靠性作出评价。(比较各自的结果,或与教材提供的结论相比较,以检查自己提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4)交流——学生阐述和论证自已的解释。(解释论证过程,使别人有机会质疑、挑问题。最终将实验证据、科学知识与自己的解释结合)。

  【例】《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①①《小学数学教师》2003年10期浙江宁波市怡江中心小学邵陈标

  一、写数、计算:

  教师让学生任意写一个最简分数,然后借助计算器把这个分数化为小数,看看结果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并上黑板书写自己写的数据,并按能化成有限小数分为两列。

  二、提出问题:

  师:观察上面的数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有的分数化成的小数是有限小数,有的分数化成的是无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不能?

  三、猜测:

  师:教师请同学猜一猜,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到底和分数的哪个部分有关?学生认为

  1.可能与分子有关;2.可能与分母有关;3.可能与分子和分母都有关。

  四、证据:

  1.如何证明与分子有关?在小组讨论后认为,可以把分母固定,分子变换后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各选择一个分数,如1÷4、2÷3把分子换成其它数,分母不变(强调要是最简分数),进行验证。学生发现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子无关。

  2.类示地:讨论分数的分子不变,分母变的情形(教师提议在25以内试验),学生整理出分母换为2、4、6、8、。。。25时分数能化为有限小数,分母换为3、6、7、9、11等的分数不能化为有限小数。在充分举例的基础上,得出“与分子无关,与分母有关”的结论

  五、解释:

  师:对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你还有什么发现?。。。通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练习。

  六、评价:

  师:根据刚才得出的方法,3÷1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但通过计算又能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

  学生讨论

  (进一步完善分数化有限小数的规律)

  探究式教学不一定要包含上述全部基本特征,但是不能缺少起核心要素作用的探究性活动的内容,这一核心内容就是建立假说。因为它是证据收集的方向。要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学习,不能省掉假说这一环节。

  探究性学习的实质在于让学生经历理智和情感的体验,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受到刺激和训练,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所采用的归纳探究方式,如:操作——发现;观察——归纳等丰富多彩的、多种多样的探究性学习,都是必要的和正确的。

  探究性学习中,建立猜想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提出猜想以后必须检验,检验中发现矛盾,原猜想即被推翻。这时需要重新提出猜想或修改原来的猜想,逐渐使学生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趋于全面。论证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但通过由合情推理到论证推理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受到比较完整的科学方法论教育,这是学生在学习上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适应未来学习的关键。当然,论证的方式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

  4.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并将外显的操作抽象成数学的表达,以感悟并理解新知。通过操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概念性理解,培养数学的数学观念。以实验性操作为主线的教学,即指学生对材料的实验性操作为起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比较、获得新的结论。其结构可表示为:

  材料呈现——尝试操作——发现特征——重新操作——修正认识——问题解决——获得认识。

  以操作为主线的教学中,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同时应注意适度、适量。适度即指并非所有的内容都要操作;适量,即是说在操作时要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

推荐访问: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数学概念分引入、形成、应用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 引入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