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时期我国乡村人力资本增值困境14篇

新时期我国乡村人力资本增值困境14篇

时间:2022-11-17 15:5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新时期我国乡村人力资本增值困境14篇新时期我国乡村人力资本增值困境  农村人力资本溢出问题  摘要: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流动表现为单向的对城市的外溢效应。其现状是规模不断加大,素质不断提高,以非农行业为流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期我国乡村人力资本增值困境14篇,供大家参考。

新时期我国乡村人力资本增值困境14篇

篇一:新时期我国乡村人力资本增值困境

  农村人力资本溢出问题

  摘要: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流动表现为单向的对城市的外溢效应。其现状是规模不断加大,素质不断提高,以非农行业为流入行业,并施行自发流入为主的流动形式。农村人力资本大量向城市溢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加大了城乡经济差距,形成了其他一些不稳定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其解决的关键在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并施行投资形式等方案。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本;单向溢出;农村经济

  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之和。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首先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有两个核心观点,一是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二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特别是在当今后工业时期和知识经济初期,人力资本将有着更大的增值潜力。因为作为“活资本”的人力资本,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具有有效配置资源、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等市场应变能力。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对GDP的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率。人力资本是自主创新的核心资本,自主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人力资本存量数量、质量及结构关系上,而如何形成科学的、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人力资本结构是有赖于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的。人力资本溢出是指由于人力资本流动引起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从某一区域向另一区域溢出。人力资本溢出的理论基础是人力资本流动理论。关于人力资本流动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古典人力资本理论,而人力资本流动理论是建立在人口迁移理论基础上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展开对人力资本流动的研究。微观层次着重分析人力资本载体的个人决策行为;中观层次着重分析跨国公司关系网络和人力资本流动的动力机制;宏观层次分析国民经①济和世界经济结构及国家政策对人力资本流动的影响。

  一、人力资本论

  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理论

  卢卡斯在宇泽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人力资本溢出模型。他最早提出了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并在此后,卢卡斯(1988)建立了人力资本溢出的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由两个子模型构成:一个是强调通过“干中学”获得人力资本积累的模型,称之为阿罗(1962)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模型;另一个是强调通过学校正规教育获得人力资本积累的模型,称之为舒尔茨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模型。经济增长模型表示成:Y=f(K,L,h)=AKβ(uhL)1-β。卢卡斯模型将经济分为人力资本生产部门和最终产品生产部门,人力资本具有正的部门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积累有助于提高最终产品部门的生产率水平。在卢卡斯模型中,溢出效应表现为人力资本积累影响最终产品部门的生产率水平,因此这种溢出是

  ①王昌林.人力资本溢出与自主创新能力[J].2009

  一种部门间溢出,而忽略了人力资本部门内溢出对增长率的影响①。

  罗默的人力资本理论

  罗默②(1990)假定存在部门内的知识溢出,提出了一个三部门经济增长模型,在该模型中,经济分为三个部门研究部门、中间产品生产部门和最终产品生产部门。生产投入要素包括四种类型物质资本、非技术劳动、人力资本和技术。罗默的知识驱动模型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将技术进步直接纳入模型中,同时又将人力资本内生于模型中,用来解释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他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而技术革新是研究开发活动的结果,是由研究部门的人力资本投资活动推动的,因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但是,在罗默的模型中,只有当溢出效应很强时(即当研究部门的生产率水平是人力资本投入和社会知识存量的二阶齐次函数时),经济增长才是可持续的,这一假定条件过于苛刻。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向城市溢出的现状

  人力资本是体现于人身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是通过教育、在职培训、医疗和保健、迁移等人力资本投资形式所形成的。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体存在很大差距,这必然会造成城市与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分布不均衡。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户籍制度改革逐渐深化,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人力资本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流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渐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人力资本要素的自由流动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但由于我国城市与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分布不均衡导致了城市与农村人力资本的不平衡溢出的现象,即农村人力资本向城市的单向溢出现象。

  ③农村人力资本溢出规模在逐步扩大

  图4-1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外溢规模,可以看出1980---1990年农村人力资本外溢规模虽然较小,但其增长速度较快。1980年农村人力资本外溢量为750.54万人/年,1990年外溢量为28014万人/年。1990年的外溢规模是1980年的近35倍。进入20世纪90年代,尽管外溢速度开始放慢,但是由于基数的上升,流动的规模还

  Lucas.R.E.OntheMechanicsofEconomicImplicationsoflearningbyDoing.The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88.VoI.29.No.3(Jun.1962):155-173.

  ②

  Romer"RM.EndogenousTechonologicalChange.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90,V(22):3-42.

  ③X芳、惠宁.城乡人力资本溢出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24~26①

  是较80年代大幅扩大。2000年农村人力资本外溢规模已经达到8103553万人/年,其外溢数量是1990年的三倍。而到2002年突破100000万人/年的大关,2007年农村人力资本外溢规模己达到1123345万人/年。说明伴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流动,农村人力资本外溢入城市,造成城乡人力资本存量差距正在不断加大。

  农村外溢人力资本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较快,工厂需要更多地使用专门技能工人。因此受教育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更容易满足城市用人单位的需要,找到更合适的就业岗位。据有关资料统计,1997年农村外流劳动力中9.37%为文盲、半文盲,35.43%为小学学历,44.75%为初中学历,8.96%为高中学历,1.19%为中专学历,0.29%为大专学历以上。而2006年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跨省流动的农村劳动力中11.82%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52.81%为初中文化程度,17.52%为高中文化程度,10.12%为中专文化程度,7.74%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相比较1997年和2006年农村外流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可发现农村外溢人力资本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是不断提高的①。从总体来看,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以初中和高中学历的人口居多,受过小学和高等教育的人口较少。

  非农产业是农村人力资本流入的主要产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自身素质较低,主要靠出卖体力谋生。他们所流向的行业主要是异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等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据有关数据统计②,外出的农民工中有66.7%来自XX、XX、XX、XX、XX、XX等中西部地区,而XX、XX、XX、XX、XX等东南沿海省份则是这些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入地,这些外来的农村劳动力60%一70%进入工业企业。2001年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在工业部门就业的比重为36.5%,在建筑业部门的就业比重为13.3%,在服务业部门的就业比重为44.6%,而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仅占5.5%。这也从一定层面反映了农村劳动力主要通过“外向转移”流入农业以外产业③。

  农村人力资本以自发性流动为主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依托异地缘、亲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信息网络,主要有自发性流动的特点。而这样的流动方式明显缺乏市场机制的整体协调和引导。据2004年调查,88%的农民工通过自发方式外出,有组织的外出仅占12%。这种由地缘、亲缘为纽带结成的关系网络虽然影响力大、辐射能力强,但同时也具有无序性、盲目性和局限性等特点。造成农民对劳务市场供求信息掌握不全面,使部分地区和行业流入过多农民,给城市带来许多问题。此外,伴随大量劳动力流动必然形成初级劳动力市场。因此政府应加大劳动力初级市场的建设力度,调节劳动力市场上劳动④力的供给与需求,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几率。

  此外,在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农村人力资本回流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土地增收吸引农民工回流、产业转移引起农民工回流、待遇低下引起的农民工回流。

  ①②胡枫、手其文.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XX财经人学学报,2008,(1):20~25.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J].改革.2006,(5):10~25.

  ③X志伟、栾敬东、沈洁.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乡镇企业,2004,(5):5~7.

  ④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J].改革,2006,(5):10~25.

  三、农村人力资本溢出造成的结果

  一方面:当人力资本在一个区域内形成后,人力资本只在本区域内发生作用,即只具有内溢性而不具有外溢性。但是当该区域不具有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以及与其相结合的丰裕物质资本时,则形成于该区域的人力资本就会以劳动力外流的形式溢出,表现为人力资本的区域外溢。通过分析当下农村与城市的现状发现,城市有良好的就业机会、较稳定的收入、较为健全的公共设施及较为完善的各种制度等生存与发展环境。所以伴随户籍制度的日益松动和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我国城市和农村两个区域问是不可能没有劳动力流动的,相反越来越多素质较高的农村劳动力以外出打工或者升学的方式流入城市寻找发展机会,导致农村人力资本以劳动力外流的方式溢入城市,即农村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外溢效应。反观农村,由于它既并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厚的物质资本,也没有更高的收入水平作诱因,因此城市形成的人力资本很难溢入农村。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人力资本主要在城市发生作用,即城市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内溢效应,而这是一种不平衡效应。正是由于城乡人力资本不平衡的溢出效应,造成了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力资本大力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由于没有足够素质的人力资本支撑,其农业现代化进程反而较慢。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激励不足,城市发展受益而农村发展受损,致使中国城乡差别不断加大。

  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当然更重要的是农民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市场经济的规律和信息,改变了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增强了竞争能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为农民子女教育的投资创造了条件。对农民产生了信息获取效应、心理适应效应,使部分农村实现了资本的回流效应。而许多地区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大多是老人、儿童、妇女甚至是一些没有进取心、责任心、游手好闲的青年。这些人留在农村,不仅不可能对农村经济发展形成支持,反而由于人力资本所具有的溢出效应,低素质的人力资本在农村具有一种负的内溢性。这不仅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反而增加农村经济发展的负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同时促使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激增。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温馨关怀与悉心照顾。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儿童很可能变得性格孤僻、暴躁,同时没有父母在身边,也会造成儿童辍学率的增高。还有,青壮年离开农村,致使一些老人没有人赡养。在XX、XX、XX、XX、XX等地的一些村落里就有很多因为子女外出打工,老人留在家里,一边要做农活一边抚养孙子孙女。如果子女外出打工能增加家庭收入,那也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子女在外地打工,由于各方面原因只能勉强养活自己,这无疑从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村经济发展负担。

  ①四、解决农村人力资本外溢,城乡人力资本存量不平衡的建议

  优化农村经济发展软环境

  我国农村由于缺乏人力资本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所以出现了农村人力资本外溢,造成农村人力资本的损失,这要求我们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为农村人力资本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以增加人力资

  ①②②X晓英.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溢出的实质—单向溢出[D].XX大学旅游管理学院,2009:26~27

  X晓英.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溢出的实质—单向溢出[D].XX大学旅游管理学院,2009(17):33~34

  本的内溢。

  (1)建立农村制度。首先要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其次,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规X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再次,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X围。

  (2)完善农村信息性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建立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搭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平台,为农民提供各种急需的科技咨询与市场信息、政府信息、气象信息服务。二是建立农业专家下农村服务制度。三是发挥农村各种专业协会的作用,开展农业科技研究。

  (3)实行农业扶持政策。一是要建立完善农产品生产、流通补贴机制。对战略物资如粮棉生产制定补贴措施,对农产品流通要在、税收等方面给予暗补。二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对农业基础研究、新品种开发、新技术推广要加大投入力度,不能一刀切推向市场。三是加大农业信贷支持力度。首先要扭转农业资金工业用的问题,对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加工、流通信贷要给予优先放贷和政策贴息。

  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的硬环境

  农村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仅仅加强农村发展的软环境建设是不够的,在搞好软环境建设的同时,还要辅之以必要的基础设施投资。

  (1)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农户分散经营行为的短期性和实际存在的土地承包期的不稳定性,使得农户投资农田基础设施的风险过大,并且资金的限制也使得单个农户也难以独立承受。要加快农业发展,就必须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国家和农村集体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为农村劳动者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

  (2)加大对农村的公共设施投资。中国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迅速,并逐渐成为农民就业和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产业结构中传统农业比重的降低和非农产业比重的上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表现。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道路、电力、通讯等公共设施投资作保障。否则,非农产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基础条件的制约,难以吸引投资,农村劳动者难以在农村找到就业机会,必然造成农村人力资本的外流,增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带来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恶性循环,从而导致城乡差距的恶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参考文献:

  [1]Lucas.R.E.OntheMechanicsofEconomicImplicationsoflearningbyDoing.The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88.VoI.29.No.3(Jun.1962):155~173.

  [2]Romer"RM.EndogenousTechonologicalChange.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90,V(22):3~42.

  [3]霍丽.城乡二元经济差异的人力资本研究[D].XX: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7:23~45[4]霍丽、惠宁.城乡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研究[J].XX论坛,2008(6)[5]侯风云.从人力资本看中国二元经济中的城乡差距问题[N].XX大学,2006[6]X芳、惠宁.城乡人力资本溢出效应研究.西北大学,2009(6):13~29[7]陈美兰.人力资本溢出效应、集聚与城乡差距[D].XX大学,2010,29(2)[8]黄苹.地区人力资本溢出与经济增长分析[J].XX大学,2008(3)[9]葛扬.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二元性特征及解决路径[N].XX大学,2006(5)[10]X凤兵.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及其外溢与城乡差距实证研究[J].XX大学,2007.

  [11]X晓英.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溢出的实质—单向溢出[D].XX大学旅游管理学院,2009(17):33~34[12]侯风云、徐慧.城乡发展差距的人力资本解释[J].理论学刊,2004(2).

  [13]X宇、陈美兰.农村人力资本溢出机制初探[J].理论学刊2010(9)[14]王昌林.人力资本溢出与自主创新能力[J].2009[15]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J].改革,2006,(5):10~25[16]胡枫、手其文.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XX财经人学,2008,(1):20~25.

  [17]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J].改革.2006,(5):10~25.

  [18]X志伟、栾敬东、沈洁.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乡镇企业,2004,(5):5~7.

  [19]中国统计年鉴

篇二:新时期我国乡村人力资本增值困境

  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投资现状探析——以贵州省X村为例

  石良;郑小虎

  【期刊名称】《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8)003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在社会、经济与文化方面得以快速的发展,但是与城市发展相比较,我国农村的发展明显滞后。开发农村人力资本,是解决农村现存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同时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文章以贵州省X村为个案,分析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该村人力资本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力从社会学角度探索并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现状,从而为实践操作提供一些参考性指导。%WiththeconstantdeepeningofChina'sreform,China'snewruralconstructionhasmaderemarkableachievementsinruraldevelopmentinsocial,economicandculturalaspectstobefast,butwiththelineofurbandevelopment,ruraldevelopmenthaslagged.Developmentofruralhumancapitalisanimportantentrypointtosolvetheexistingproblemsinruralareas,butalsoanimportantstrategicmovetopromoteanewsocialistcountrysideconstruction.Inthispaper,theXvillageasthecasesanalyzedthecurrentsituationandexistingproblemsofthehumancapitaldevelopmentinthecontextofbuildinganewsocialistcountrysidevillage,exploreandanalyzethestatusofruralhumancapitaldevelopmentfocusfromasociologicalpointofview,soastopracticeoperationtoprovidesomereferenceguide.

  【总页数】3页(P115-117)

  【作

  者】石良;郑小虎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127;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127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C913.9

  【相关文献】

  1.新农村建设中提高政策支持效应、优化企业与农户合作行为分析——以贵州省W村为例[J],董景奎

  2.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rn——以广西富川县A村B村和D村为例[J],颜维海

  3.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以保定市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为例[J],张辉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分配问题与对策——以广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白牛村为例[J],蔡东霞

  5.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r——以湖南省湘潭县新农村示范区梅林桥村为例[J],李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三:新时期我国乡村人力资本增值困境

  论农村人力资本化问题

  朱玉

  【摘

  要】阐述了农村劳动力资本投资、劳动力资本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本化的现状提出建议,以为真正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本化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0(000)024

  【总页数】2页(P353-354)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资本投资;农村劳动力资本化;区域经济发展

  【作

  者】朱玉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23.6;C912.82

  发展经济理论和增长经济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对人的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过去投资的现行价值,是一种收益率很高的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也是缩小收入差别、解决贫困问题的主要途径,是现代化工业、农业的最重要的发展因素。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但这种数量上的人口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成人力资本优势,相反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生存环境、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是目前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正是农村劳动力资本

  化程度较低,土地、人力、财富等要素没有形成有效循环。因此,必须从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投资入手,将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实现与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需要,更是加速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

  1农村劳动力资本投资、劳动力资本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人力资本的概念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1]。而对于农村劳动力资本则是指体现在农村劳动力身上的,通过投资形成的那部分劳动力。而对于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学术界进行了长期的探讨。马克思是较早注意到这点的经济学家之一,他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却提出了“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的理念[2],他认为要使一般的劳动力成为发达、有助于生产力提高的专门劳动力,就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和训练。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者舒尔茨和贝克尔等人也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在于教育,工人通过学习就会增加劳动力存量,从而形成自身的人力资本[3]。但在随后的20世纪60年代,阿罗提出“边干边学”的理论,他认为即使不通过正规的或者非正规的学校教育,在工作的过程中边做边学也能形成人力资本。而Schultz则[4]指出了人力迁移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

  人力资本投资途径理论的发展为人力资本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前提,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人力资本效益实现,即人力资本化途径的研究还很少。所谓人力资本化,是指人力资本形成以后能够成为决定生产全过程的主导因素之一,是人力资本投资效益的有效补偿,并能够依靠人力资本完成自动增值的过程。显而易见,创造生产过程则是实现劳动力资本化的根本所在。人力资本化不仅仅指的是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分配,它应该是一种能够长期对生产力有巨大推动作用的内生因素,如何更好地引导农村劳动力资本进行合理地投资,将农村劳动力投资产生的人力资本投入到经济发展中,使其更好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对该方

  向的研究中,学者们大多将国家增加对农村的教育投入作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手段,并就教育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做了深入研究[5],但大多停留在时点研究的基础上,没有真正体现出农村人力资本化所在。而现实情况是,农村劳动力资本投资的直接结果是农村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性转移,与当地区域经济严重脱节;同时由于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扎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往往只体现在工资报酬上,并不能参与利润分享。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占70%,农村劳动力的资本化与正向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只有当地政府在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资本投资的前提下,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本化的实现途径,使其投资效益得到有效回报,人力资本投资效益的回报又会成为农村劳动力投资的动力,促使农民积极进行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形成正向循环,周而复始带动整体农村劳动力资本化,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本投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农村人力资本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资本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图

  2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本化的现状

  教育和培训可以说是人力资本积累的最基本途径。农村的教育主要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目前,我国农村的这3种教育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国务院于2001年出台《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将分级办学的管理权限上收,确定了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这一体制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管理者缺位的问题,但是却从根本上削弱了农村教育投入力度。2002年全国县级教育经费为1578亿元,占全国县级财政支出6313亿元的25%,占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的61.1%,而中央的经费投入只占其中的10.3%[6]。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由于办学条件和所处地理位置的限制,以及缺乏政府的支持,农村县级及以下的职业教育

  与培训教育规模都很小,发展水平较低。而各省对成年农民的有组织技能培训很少,如2003年外出务工农民的技术培训方面,进展相对较好的贵州息烽县,2002年总共输出劳务3.5万人次,而经过土建、维修等技能培训的仅有817人。

  而通过劳动力转移进行劳动力资本积累的方面,由于中国目前严重的“户籍”歧视,“轻农”思想严重,农民工在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较难在城市中获得长久发展,并且由于所在地政府对持续培训的支持,以及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使农民工不能长久地适应所在产业对其的基本要求,淘汰率和收益率都较低。

  而将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农村自己的劳动力资本方面,各地还基本处于意识缺失的状态。目前较为成功的农村劳动力资本化模式出现在河南新县。新县的劳务输出工作起步于1984年,1994年开始向国外派出劳务(研修)人员,截至2004年底,已先后向国内外派出劳务(研修)人员3万余人次,其中向国外派出劳务(研修)人员7000余人次,年输出规模稳定在800人以上,常年在外者达3000余人,年创外汇折合人民币1亿多元,外汇储备达600万美元,列河南省县级第1位。务工返乡的农民在获得金钱与海外务工的智力资本以后,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结合自身的人力资本积累,以入股的方式积极参与到所在县的产业开发中,成功地实现了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收益—人力资本增值—人力资本化的循环。河南新县的农村劳动力资本化的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3农村劳动力资本化发展建议

  3.1以中央统一划拨的项目投资制度,积极引导,做好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工作

  农村教育水平低下是农村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经济发展较落后、财力匮乏的县级地区,其财政支持的农村教育必然会长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较低水平的教育状况也将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反向作用,这样发展下去必是恶性循环。而由于国家的行政层级制度所限,为了防止中央统一划拨经费使用效率低下,可以

  采用项目投资的方式,由省一级统一管理。只有在此基础上,农民才能更好地享受到农村义务教育的益处,从而降低其人力资本投资的难度,延长其投资的力度和长度。

  3.2以实用性为目标,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

  “实用性”教育是指结合农民自身需求设计的非应试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近几年,随着大学扩招力度的加大,很多大学的教育都出现了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大学生就业难逐渐成为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对于出身农门的学生来说,由于社会关系网的缺失等原因,造成农村学子在就业方面处于劣势。这种人力资本投资和收益的严重倒置,使“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农村流行。据调查,在四川省的部分农村,国家大力减免农村义务教育费用后,当地的失学率不降反升,该现象令人深思。因此,应在农村推广终身教育,建立农业技术学院,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等,以创造良好的农村教育环境。

  3.3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积极引导其参与到农村经济建设中,实现劳动力资本化

  结合河南新县的劳务发展模式,为确保县域经济内的农村劳动力资本投资收益转化为物质资本,并参与到当地经济建设中,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本化,并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做好以下3点:一是深化农村改革,贯彻多予少取的政策,杜绝乱收费,保护创业企业的利益;二是以城镇为中心,搞好规划,发展服务,吸引广大农民到此创业;三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中小企业、民工回乡创业提供良好的融资服务;四是积极探索县域产业发展的村民共同治理模式,做好引导、服务工作。

  4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陈剑波,张伟,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3]张建群,赵迅舟.西方的人力资本化理论回眸与我国的人力非资本化剖析[J].商场现代化,2004(15):176-177.[4]SCHULTZT.InvestmentinHumanCapital[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1,51(1):1-17.[5]刘纯阳.人力资本投资对贫困地区农民增收作用的实证分析——对湖南西部贫困县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5(2):9-14.[6]杨卫军,张栓兴.信贷约束下的农村人力资本积累[J].人口与经济,2006(1):32-26.

篇四:新时期我国乡村人力资本增值困境

  --浅析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状况,在对贫困地区有初步了解和参阅国内学者已做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以初等教育投入和人员迁移为主的结果;其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及高等教育投入的不足导致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不明显;针对现状尝试性地从政府政策倾斜、农村贫困地区加大教育投入两方面提出改善措施。

  【关键词】农村

  贫困地区

  人力资本投资

  教育投入

  1997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持续低速增长,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5。农民增收进入最严峻的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左右扩大到4.2∶1【1】。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不仅受其特有的地理环境的影响,落后于城镇地区,更重要的是农村“人的落后”。

  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还是十分缓慢。“贫困人口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因此,如何解决贫困问题,已成为我国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2】。在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发展的新时期,先后提出关注“三农问题”、减免农业税、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但是,在农村贫困地区,“人的发展”观念还没有在农民脑海中形成,对人的发展的投入比重很小,基本没有形成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意识,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普遍严重,对教育投入,尤其是高等教育投入力度不够,迁移方式不科学,以及在技能、知识培训、健康投入等人力资本构成方面出现投入空白的现象较为严重。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现状

  据2009年全国贫困人口统计【3】,我国3.9亿多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备高中以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3.8%,大专以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1%,而初中文化占52.2%,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4.1%(其中文盲、半文盲占6.9%)。农林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受城乡差别等因素的影响,锐减到76.8万人,其中在农业第一线的农业科技人员更少,平均每万名农业劳动力只有21人,与城市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800多人相差甚远。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高素质的劳动力很少。11.6%的高中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中的一大部分已经到--

  --城市经商或者就业,留在农村务农的已经很少。

  (一)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投入

  1、在国家实行全国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以前,我国农村地区教育投入主要集中在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阶段,高中教育及大学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甚至出现空白的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农民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对知识、技能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强。但是,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比较低下。

  2、劳动力所有者在没有接受教育之前,只能是一般的自然劳动力,只有经过教育或培训,具有一定劳动技能,才能成为人力资本,并且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人力资源优势。否则,丰富的人力资源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潜在人力资本。农村贫困地区由于教育的落后,劳动者文化素质低下,人力资本存量不足。

  3、从受教育程度来看,2000年,我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85年,而青海、甘肃和云南三省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4.72、5.61、5.61年,分别比全国少了2.13、1.24、1.24年。2003年,我国15岁及以上的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所占比重为10.95%,除新疆外,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分别高出全国0.96、9.38、12.5、6.62百分点【4】。

  (二)

  农村人口迁移

  1、从人口流动的历史和现实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人口流动表现出人口流动的一般规律。一方面,在农村贫困地区,那些素质低、劳动能力差、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的人,长期习惯于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安贫乐道,满足于现状,自愿流动者寥寥无几;非但如此,由于文化素质低下,对新兴行业适应性差,角色转换慢,寻找工作的概率小,从而制约着贫困地区农民的流动。另外,我国户籍制度的地区限制,农村贫困地区人口流动少,迁移规模相对比较小;从迁移人口年龄来看,农村贫困地区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为主,其中15-29岁年龄迁移人口占绝大多数;但就迁移人口性别特征而言,迁移人口大多数为女性,这与迁移理论相悖,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女性婚嫁的比例比较高;从迁移的形式来看,主要是社会型迁移,即投亲靠友、随迁家属和婚姻迁移者占较大比重,而经济型迁移,即指工作调动、分配录用和异地打工者所占比重却微乎其微【5】。

  --

  --2、另一方面,在农村贫困地区,那些素质高、劳动能力强、富有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的人,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加上农村贫困地区社会发展缓慢,对人才重视不够,高学历人才往往鹤立鸡群,甚至遭到排斥。于是,许多专业人才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过上幸福的生活,纷纷离开贫穷落后的故乡,致使农村贫困地区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不断发展,吸引了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流向该地区就业,在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但是,目前尚未形成科学的人口流动机制。

  (三)

  农村农民技能培训状况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农民便有了农民工称法,所以,人力资本投资培训方面可以分为农民工的培训和农村务农人员的技能培训。另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农村社会经济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民工及农村农民务农技能要求较高,农民培训需求及活动的开展亟待解决。然而,目前我国农民技能培训失衡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部分农民工对职业培训有强烈的要求

  农民工到东部及沿海工业发达城市就业,大部分都属于无技能及缺乏与工作技能要求对口的技能的状态。在工作过程中,他们因为缺乏相关工作技能在就业市场上处于竞争弱势地位,进而无法得到满意的工作及工作报酬,所以,大部分农民工都对技能培训有强烈的需求。

  2、企业及个体组织为农民工提供较少的培训机会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一般不愿为农民工提供培训机会。培训需要有完整的培训计划、培训活动的开展等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另外,就业市场上高等教育毕业的人才已经具备相关的基础技能知识,企业可以直接招聘该类人才而花费的培训费用相对较少。

  3、农民培训意识淡薄

  农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民培训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贫困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无需太多技能;农民从事农业活动主要依靠不违农时和经验积累。

  4、农村地区较难形成农民技能培训体系

  --

  --农民技能培训意识淡薄导致农民技能培训体系较难在农村形成,政府难以针对实际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活动。

  (四)

  农村地区健康投入状况

  1、尽管近年来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的建设,但总体来讲,农村医疗保健事业发展滞后,农民整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从贫困地区农民拥有的医疗卫生资源来看,

  每千人拥有病床数、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均低于城市水平。如甘肃省,2002年兰州市每千人拥有病床数为5.03张,而定西、陇南、庆阳分别为1.59张、1.39张、1.87张;兰州市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为2.23人,而定西、陇南、庆阳分别为0.73人、1.02人、0.85人【6】。而且农村贫困地区医疗条件十分简陋,几乎无基础医疗设备,若遇到严重的疾病,当地农民就必须到几十公理以外的乡(镇)中心医院就医。

  二、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现状分析

  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贫困地区农民致富、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繁荣的最大障碍,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农民收入不高,教育投资短期收益不明显,导致农民教育投入较少

  1、农民收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和消费

  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有四个部分: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在这四个部分中占主体的是前两种,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2000年以来,在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非农业收入占30%以上,非农业生产与农业生产并重为农民的两类主要生产活动及收入来源【7】。

  2、农民的收入主要用于农业再生产中的农资投入和消费;其中,农民对教育的投入属于用于子女消费领域。农村贫困地区大多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农民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农业收入无保障。

  3、农村教育投资短期收益不明显

  贫困地区农民家长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的太多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对子女教育投资不足;教育是一种长期投资,其投资收益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回报,农民家长们由于观念比较保守,不能从长远分析教育投资的收益,因而对教育投资尤其是高等教育持保守态度。

  --

  --4、农村贫困地区教育附加投入极少

  相对于城市发达地区的孩子而言,农村的孩子很少从孩童时得到兴趣特长方面的培养;教育附加投资不仅会花费农民的收入,而且会占用相当的农时,及时是农闲业余时间,农民家长自身也很少有丰富的兴趣活动引导孩子。

  (二)农村人员迁移主要表现为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村人员迁移机制不合理

  1、时下在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农村家庭留守在家的主要是老人及幼孩;因为农民在家务农收入不高且不稳定,所以多数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家里剩下无流动能力的老人及幼孩;

  2、农村人员迁移主要是靠亲戚朋友或老乡引荐进城务工,而不是出于自身的工作发展需要而经过科学规划的人员迁移;这种迁移导致人员流动性大且不稳定;

  (三)农村贫困地区无法形成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

  由于企业的短视和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而无法加大培训投入导致农民工培训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务农人员自身主要靠经验种植农作物而缺乏技能培训需求及政府无法针对性地对农民开展务农技能培训而导致农民培训投资不足。

  (四)农村贫困地区医疗保健事业发展滞后

  由于农民常年从事农业活动,身体素质自然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高,农民无需参加专业健身消费活动,因而健身投资较少;另外,农民由于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患病需要到医院治疗而需要医疗花销,但是农村医疗保障体制还不完善,贫困地区农民只有在身体无法承受病痛时才愿到医院就诊,导致健康状况不良。

  三、改善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措施

  (一)政府继续推行惠农政策

  1、加大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的财政资金投入

  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投资是解决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政府在解决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投资资金方面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将加大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投资财政投入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财政政策,在法律层面上进行明确、具体的规定,以确保政府在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投资投入的稳定性。

  2、政府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投入应侧重农民科技技术;对有一技之长的农民进行--

  --重点投资。

  3、设立专项资金保证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投入

  政府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包括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教师素质提升和教学培训方面、教育附加投入方面及高等教育扶持方面。

  4、合理规划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结构

  针对农村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其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形成全面、合理、协调的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在全面的基础上对其中主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教育和迁移有所侧重,努力开展农村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加大对农民技能知识的培训力度。

  (二)树立农村贫困地区人口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理念

  1、政府的扶持是解决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外因,农村贫困地区人口自身改变对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认识,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是改善现状的内因,而内因才能起到改善现状的根本作用;

  2、农村贫困地区人口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对其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作用;加大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认识到知识才是改变贫穷命运的根本,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培养远见卓识。

  3、农村人口迁移要形成理性科学的流动机制;进成务工人员配合工作技能要求加大自身技能知识的培训投入,在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理性选择迁移城市和工作方向,减少额外的流动成本。

  4、形成农民自觉学习相关知识、技能,加大技能培训投入力度的氛围,加大健康投入比重;全方位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对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性作用,努力提高自己解放自己的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投资力度不够、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府体制的不完善,也有农村贫困地区自身认识的不足;所以,要从政府政策方面和农村贫困地区自身方面来改善现状,以加快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王鹏.重庆市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重庆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6-37.[2]周建华.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投资分析[J].湖南:财经问题研究,

  2011(07):123-128.[3]

  刘学荣.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浅议[J].甘肃农业,2009,(12).[4]张

  敏

  ,睢党臣.论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投资[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42-47.[5]张

  敏

  ,睢党臣.论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投资[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42-47.[6

  ]樊怀玉.甘肃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7]徐辉,黎东升.教育型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典型相关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1,(08):44-49.海

  南

  大

  学

  课

  程

  论

  文

  学

  号:

  20080606B041

  姓

  名:

  宋平

  年

  级:

  2008级

  学

  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系

  别:

  工商管理系

  指导教师:

  袁蓓

  完成日期:

  2011年

  月

  23

  日

  题

  目:

  浅析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专

  业:

  人力资源管理

  --

篇五:新时期我国乡村人力资本增值困境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我国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障碍与对策选择

  (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

  [摘要]当前农户家庭在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遇到诸多障碍,深入分析这些障碍,提出增强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动力的若干对策,有利于提升农户家庭人力资本存量,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农户家庭

  人力资本投资

  障碍

  对策

  改革以来,虽然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占总人口绝大数的农村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存在严重不足,制约了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就要把我国传统农民改造成现代化农民,就得向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

  一、我国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的障碍

  近几年来,农户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但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要求。这主要是因为农户家庭在人力资本投资面临着诸多障碍。

  1.难以承受高昂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

  (1)教育成本不断增大。首先从义务教育来看,从2001年开始实行的以县为主的投入体制,本意在减轻农民负担,但由于大部分县级财政无力负担义务教育的巨额经费,最终负担的大头还是落在了农民身上。2003年虽然取消了农业教育费附加,但农村家庭除了负担子女的杂费和其他学校收费外,仍要负担部分义务教育基建费和部分事业费。其次从高等教育看,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兴起,高校收费连年攀高。

  (2)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增大。2004年以来我国东南沿海以及北方一些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纷纷出现农民工告急现象,从当年的“民工潮”一下演变成了“民工荒”,他们收人水平本身就低且多年不涨,不仅不能与城市居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却还要被迫接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消费水平,以及对民工文化水平和操作技能的苛刻要求,显然都造成了民工转移直接成本的增大,也不得不迫使他们考虑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

  (3)不堪负重的医疗卫生费用。从医疗设施方面看,由于国家对农村公共卫生投资的严重不足,制约着农村医疗设施的发展,农民看病难依然是个普遍现象。再加上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设备简陋、人员素质偏低,以及药品价格增长过猛等因素,疾病已成为导致农民致贫的主要原因。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2.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相对低

  收益率是影响主体投资行为的关键因素。当前农户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就成本而言是相当高的。农村孩子接受教育时除了负担直接成本外,还要承受相当高的机会成本,因为农村孩子达到一定年龄就可以帮助父母从事简单的农活,或是外出打工赚钱,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意味着这些收入的损失。就收益率而言,当前农民教育投资的农业收益率十分低下。在升学率低的情况下,农民宁可让子女早日参加劳动,以学得一技之长。正规教育程度个人成本,在各种教育程度投资边际收益率和成本规模共同作用下,中国城市地区居民家庭教育投资重点致力于初中教育的全面普及;而对于收人水平低的农村居民家庭而言,在进行高中、中专和初中教育投资时,关键还要考虑所放弃的劳动报酬,即机会成本。因此,农村地区居民家庭教育投资重点只能局限在小学教育,即人均教育年限只能在6年左右。

  3.达到投资效果的希望太小

  要有效激励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必须要激起他们更多的希望。按照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鲁姆(V.H.Vroom)提出的“期望理论”激励模式。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动力(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两项因素,即:激励力=效价x期望值(效价表示人们从事该项活动所产生成果吸引力的大小;期望值是指人们对该项获得预期成果的可能性大小。从投资效价来看,中国农民素有“望子成龙”的传统思想,他们都知道子女一旦跳出“农门”,不仅在经济上能得到回报,更可以光宗耀祖,满足心理需求。但通过教育投资达到投资效果的希望太小,随着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国家就业制度的改革,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即使上了大学也可能是毕业即失业,这对一个费尽心血的农村居民来说,不仅不能带来经济上直接和间接的回报,反而会出现“读书致贫”和“读书返贫”现象,为此,不仅许多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投资欲望弱化,很多学生自己也为此对学校教育缺乏信心而选择辍学,尽早加入打工行列。

  4.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低,观念落后

  我国广大农村劳动者普遍观念陈旧,小农意识较强,技术素质薄弱,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

  (1)安于现状,缺乏竞争和进取意识。农民总认为自己已经“定型”为农民,学历、技术已经无所谓,只要有吃有穿就行。所以,他们即使想投资,也主要是考虑孩子(未来劳动力),而不愿意在自己(现实劳动力)身上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2)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倾向严重。农民收入主要是由农业生产率决定的。而农业生产率又包括土地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两个方面。因为土地生产率主要影响农业产出量,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土地生产率,可以增加农民收人,见效快。而人力资本投资一般在短期内不会收到明显的成效,尤其是最初的人力资本投资,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见到效益,所以,目前很多农民在进行提高生产率投资时,由于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投资一般都不足,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投资很少,甚至不投资。

  (3)文化因素尤其是性别文化是影响农户家庭人力资本投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资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封建意识抑制了家庭对女性的人力资本投入。传统性别文化对农户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制约表现为削弱了父母对女孩的人力资本投资。认为女孩子是别人家的人,犹如泼出去的水。让女孩早日参加劳动,可以减轻家庭负担。可见,我国传统性别文化在当前农户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中仍发挥作用。

  二、增强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动力的对策

  1.切实提高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的负担能力

  能否有效地推动农户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农户家庭人力资本存量,政府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在农户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作用主要是增加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财政投入,减轻农户家庭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负担。

  (1)政府应尽快全面取消农业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良品种,鼓励农民举办各种副业,使农民的收人水平得以提高。只有农民的收人提高了,农民才有可能对自己和子女进行教育等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

  (2)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人,应优先投资于教育,包括基础教育投资、在职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实行义务教育免费制,尽快免除农村基础教育的各项费用,对自觉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劳动者,国家可以直接进行生活补贴。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的投入力度,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通过这些增收减负的措施,切实提高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的负担能力。

  (3)构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当前迫切的任务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增加对农村医疗卫生设施投资,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等。使医疗费用能够控制在农民的支付能力以内,从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得性,促进人力资本的投资。

  2.注重对农村人才的选拔与使用,提高农民投资积极性

  打破身份壁垒,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和渠道,有效发展、使用这些农民人才,国家、个人为培养这些人才所做出的大量投人就不能得到预期的效益,也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因此,地方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对农村人才的就地选拔与使用工作,在实践中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等用人原则,使农村人才也能得到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以提高农村居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1)优先聘为基层干部。国家应统一制订切实可行的关于农村优秀乡土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加强对农村一线种植、养殖、加工、建筑等行业成绩显著,技术拔尖的能工巧匠或能手的动态管理,对有特殊才能、突出贡献的乡土人才,通过培训、考核后择优聘用为基层干部或担任农业技术员。

  (2)放宽对农民报考公务员的限制。其实这些乡土人才熟悉农村环境,热爱农村工作,国家应该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民报考乡镇公务员。这样既保证了农村乡镇干部队伍的相对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稳定,也提高了工作质量。

  (3)大力开展大学生支农活动,可以规定对在支农活动中表现较好或达到一定服务年限的大学生,可以直接转为公务员。对于农村籍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应在经济待遇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将他们吸引回农村工作或创业,优先充实到教学、农技和基层管理岗位。

  3.通过发展农村个人消费信贷,促进农村居民进行不受家庭初始资源约束的人力资本投资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在制度、生产和市场等方面还相当落后,农村没有完全融入现代市场经济,形成了农村与城市在制度、市场和人力资本构成方面的不对称。由于这些方面的不对称,所以农村经济缺乏产品、劳动和金融三个市场,技术(包括所带动的资本项目)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不能在农村充分流动和有效配置,因此,也就不可能实现它们在一般市场中的最大价值和效用,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口教育投人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发展农村个人消费信贷是农村地区居民充分享受发展机会和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通过发展农村个人消费信贷,可以促进农村居民进行不受家庭初始资源的察赋约束的人力资本投资,以实现广大农民对未来收人预期的需要。

  4.消除各种限制农民工转移的障碍,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

  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户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必然要求。户籍制度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改革的基本目标应是将以社会身份和出生地作为划分人口类型的传统户籍制度,改造为以职业和居住地作为划分人口类型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它不是一种旨在控制人口迁移的行为,而是主要发挥人口登记、人口调查、维护社会秩序等服务功能。这种户籍制度不是靠硬性的行政管理、政治动员,而是靠有效的经济手段去引导,靠规范的法律来保障农民的合法迁移。其核心是承认已经有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的进城农民的社会地位,保障其拥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就业、子女入学、居住、社会养老、医疗等待遇,尽量减少他们在外务工的风险和社会成本付出。各级政府应树立城乡一体的观念,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和规范的用工制度,废除各种限制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相关制度,建立真正涵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切实保护民工权益,并保障劳动力迁移的合理预期收益,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

  5.破除人力资本投资的文化障碍,促进传统性别文化向现代性别文化的转化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普遍低于男性,并非其天生如此,而是男权文化下长期性别歧视教育的结果。要构建现代性别文化,就要彻底消除“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男刚女柔”等对女性的传统偏见和角色定型,帮助女性培养自尊、自强、自爱、自信独立人格。在对传统性别文化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上建构男女平等和协调发展的现代性别文化。同时,必须依靠制度特别是法律政策的作用。通过制定法律政策体系,运用法律政策的强制力,来推进传统性别文化向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现代性别文化转变,促进农户家庭乃至全社会的性别平等、和谐。另外,应彻底破除旧思想,破除男尊女卑的观念,提倡男女平等,让女性得到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水平,鼓励对女性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如果农村女性素质提高了,不仅能够提升整个农村人力资本的总量,更有利于下一代素质的提高。

  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改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环境,增加适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的积极转移,提高人力资本收益率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把我国传统农民改造成现代化农民,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质量和数量。

  参考文献:

  [1]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许文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孙景翠林艳张墨:对当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分析[J).农场经济管理,2005,(1):43

  [4](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吴珠华等译: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5]樊桦:农村居民健康投资不足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1(6)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篇六:新时期我国乡村人力资本增值困境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国家越来越重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乡村资源的布置投入了更多的关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就在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只有科学建立人才培养和引入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乡村特色产业的开发和乡村经济的增长提供知识与力量。针对目前存在的乡村人才流失、资源短缺等问题展开研究,创新改革思路,提出系列措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引言:乡村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贡献,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乡村地区的环境也得到了改善,新的机遇不断产生。然而,很多乡村都存在一些问题,如技术知识不足、智慧外流等,乡村人力资源急需得到开发。人才为要,强调培养一批懂农业、爱乡村、爱村民的人才队伍,打破人力限制,发挥人才支撑的作用。

  1.

  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作用

  新时期,对农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国家政策、方针的具体执行者,他们承担着组织和引导村民振兴乡村的重要职责,推动着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要在充分了解乡村发展现状的条件下,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互融合的制度,看清乡村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对外推广特色产品,打响品牌。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城乡发展实施了二元结构,在长期的发展中,也暴露出多个问题,大大限制了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

  一是乡村整体综合素质偏低,人力资本支持力度不高,这是阻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瓶颈。表现为学历较低、素质较低、技能掌握较差、劳动力较少等。

  二是教育系统投入严重不足。很多地区都不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教师无法更新换代,衔接不足。由于投资力度的不足,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农村管理渠道不畅通。教育价值观的问题凸显,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这就容易形成人才培训成果与乡村振兴发展背道而驰的现象。

  人才之贤可以推动乡村文化的振兴,一方面能够向广大农民提供法治、德治理念,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另一方面能够培育乡风文明,推进乡村秩序和谐稳定。随着新农村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吸引了很多具备资金优势的人才回乡创业。对于这些致富能手,他们可以率先成为乡村特色产业的创新人、带动人,是乡村经济壮大的主力军,具有极强的辐射作用。并且他们可以将自身技术推广给农户,并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技术,从而扩大消费市场,提高乡村的知名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让居民实现生活富裕,满足精神文明的需求,推动乡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2.1调整人资开发思维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是针对有意愿从事农村农业活动、有一定知识技能且具备劳动能力的适龄人口,以及外来参与乡村建设工程的各类人才,年龄层覆盖了18~65周岁。新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可以先将现有的农村人口划分为新农民、老农民两个范围。新农民指的是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积极性较高的人,特别是在农业新技术、产业新形态等方面,主动联系农业专家、村委会、农民、企业等主体,开展试点实验,积极探索“三农”创新思路,释放更多的农业生产力。这些人员往往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新的农业知识,能够根据时代的变革理清思路,对于激活农村人力资源有着较大的影响力。有关部门要逐步调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维,从不同的领域入手,将责任人作为被教育对象,正式人才运用的价值。要创新培养职业农民的理念,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乡村振兴政策,科学界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向。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乡村实际资源投入的差异,基层部门要安排好进度,调查取证,认真分析人力资本成型的瓶

  颈,确定关键因素以改进。从政府、社会、媒体等方面开发区域乡村人力资本,有效落实各类机制保障。

  2.2细化人才诉求政策

  乡村振兴需要多样性人才,如善于经营、善于创新、善于营销、善于联合合作等知识型、技术型人才,同时还要理解“三农”的具体情况,熟悉本土乡情,了解如何使用“互联网+”技术,懂得最新的时事政策。为了尽可能地培养、吸纳、聚集上述人才,建议从源头做起,提供保障,加强投资环境、公共服务、政策资金保障、法律法规保障等,通过构建完善的人才激励计划,留住更多的有用之人。健全回乡创业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氛围。要将农民增收作为总体目标,推进乡村三大产业的交叉融合,提高人才回乡服务的胡总东兴。持续强化农业知识技术培训、宣传力度,吸引社会、企业投资,树立振兴乡村、创业成功的榜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完善人才引入专项细则,为回乡人员提供创业培训、投资咨询等服务。对于优质外来人力资本,应当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政务、医疗、住房等服务政策。

  2.3健全人资培训机制

  针对现阶段乡村人资教育体系不足的问题,可以建立基础教育+新型职业教育的融合体系。设立农村人才培训专项基金,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资力度,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他们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技能的思维。为确保农民职业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需要按照专业院校、农业大学等模式来开展。此外,还可以设立在线科教平台,为有需求的农民提供条件,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生产需求的农民的知识需求,推动人力资源逐步转化为经济资源,乡村振兴离不开新生力量的催生,建议将乡村产业规划与人力资本同步落实,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按照新的产业布局,策划能够发挥乡村资源优势的项目。我国必须要重视农村教育的投入问题,不管是培训目标、培训方式还是培训内容,都要把控好重点,让新农民拥有更好的职业技能,这也是人力资源工作的基本职责。

  1.

  结论

  激活乡村人力资本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来说非常重要,基于目前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要理清思维障碍,把握好核心因素,创新实践路径,拓宽改革思路。从多个角度调整人力资源开发新途径,激活农村人力资本,与产业规划同步进行,因地制宜,找到最根本的原因,把握好时代发展的脉搏,正视发展中的短板,集合各方资源,推进乡村纵深改革。

  参考文献:

  [1]胡钦行.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中国市场,2019(03).

  [2]刘舒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应对策略[J].农村科学实验,2018(10).

  [3]任静.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困境及其解决对策[J].乡村科技,2019(23).

篇七:新时期我国乡村人力资本增值困境

  基层反映:新时期农村人力资本存在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三农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问题。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的作用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节点,而这又依赖于广大农民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但人力资本积累严重不足,已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和能力,培育新型农民,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民经济收入不足,影响投资能力。农民人均收入低,是制约农民家庭和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有大幅增长,但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差距过大,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是农村居民的3.3倍。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费用又在不断增加。许多农民即使有供子女上学接受教育的愿望,也是力不从心。正是由于农民支付的直接教育费用不断增加

  ,在支付能力有限、农村较低的教育质量使农村学生考试中竞争能力不强和升学可能性不大的情况下,农村孩子过早失学辍学便成为必然。

  二是农村基础教育办学落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是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不均衡。尽管当前政府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已经注意到按学生数划拨,但长期以来实行偏于城市的教育政策至今仍然难以扭转。农村基础教育的另一大制约因素是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在我国农村地区,教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所有的小学都要开设外语课,而有些乡镇竟没有一个从师范院校外语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只好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改行来教,此外乡镇中心小学的音乐、美术教师数也远跟不上课改需要。

  三是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存在的弊端制约农民健康水平提高。当前虽然农村已经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但在实行过程仍存在很大的问题,如医疗保障能力较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主要限于住院补偿,无法有效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农村医疗机构管理混乱,没有一套完善的、固定的监督管理模式,即使设立了监督机构,其监督人员的素质也是很低的,责任心较差,这种监督管理机制缺失直接导致了农民对医疗保障的冷漠。同时,农村的医疗救助非常落后,缺乏社会力量的参与。商业医疗保险在农村的发展受到很多的限制,也使得部分有条件的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二、对策建议:

  一是发展农村教育培训。农村教育培训投入长期不足,是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抓好农村基础教育,使农村孩子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增强其掌握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的能力。大力发展开放式、多层次的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通过课堂学习和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村劳动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二是健全有利于人力资本提升的机制。应健全劳动力流动机制,深化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市场。加快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形成有效的市场供求机制。科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提高农民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

  三是发挥工业化、城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劳动者素质提高和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应该让广大农民更多参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更多分享工业化、城镇化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能力。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推动现代工业理念和机制应用于农业,推动现代城市文明和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加快培育现代农民。

  四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农村人力资本提升具有基础性作用。可以使农村居民得到较好的生育、生活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保障,从而提高身心素质,解除

  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其有能力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应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篇八:新时期我国乡村人力资本增值困境

  新时期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及管理对策分析

  作者:胡明燕

  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年第11期

  胡明燕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全面面向新农村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关键。为全面开发新时期农村人力资源,实现农村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首先思考新时期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现状,然后分析强化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对策,以此才能够更好地让农村的人力资源得到开展,服务于新农村的发展。下面,本文中将围绕这两点展开详细分析。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问题;优化对策

  引言

  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与科学发展观作为有效指导,目前我国已经提出了新时期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战略。这是契合了当前城镇化建设发展、人口结构变化新战略的,它在促进劳动力转移与配套保障措施完善方面也非常到位,以此作为大背景,本篇展开关于新时期农村人力资源情况的探析,希望能够为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农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新时期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一)人力资源流失严重,吸纳和留住人才困难

  新时期新农村建设存在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低、不全面、发展不均衡等各类问题。总体而言各种因素影响严重,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到位,流失严重,人才吸纳和保留困难,这当然也与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机制发展不全面、不均衡有一定关系。必须承认,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是存在两极分化的,其中劳动力严重剩余与人才资源流失问题同样严重,两者均是当下不可忽略的部分。目前农村人力资源就业面临巨大压力,大量富余劳动力被闲置。反观某些优秀农村人才却因为农村地区偏远、经济条件不佳而选择外出打工、留在大城市,这样一来,农村地区的人才会逐渐的流失,在没有后续劳动力的支持下,农村地区的整体人力资源发展及农村的经济发展均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根据我国的《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流动状况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有2.6亿人口,这一数据相比于2000年净增长3.89%,可见其整体增长幅度是较大的。而与此同时农村人力资源流失的状况却存在同样严重的状况,每年平均流失人才达到22.8%,相比于城市企业,农村企业是难以吸纳且留住人才的,因为农村的整体发展环境、发展空间、工资待遇等均是受限的,且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极其低下,转移能力也严重受限,所以即便是进入新时期,农村人才劳动力资源也是呈现出一种矛盾发展状态的。此种状况下,农村该如何平衡此种劳动力发展情况,采取何种措施来确保农村人才不流失便是关注的重点。

  (二)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

  地区差异明显所造成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问题非常严重,它直接导致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严重降低,此种状况下,因为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所带来的问题会在社会上进一步得到延伸,如企业方面无法获取合适的人才、劳动力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社会整体劳动力素质降低

  等等。就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区域分布而言,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数量方面呈现东高西低的现象,其中东部地区的就业工作压力也要远远高于中西部、西部地区,这也与东部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情况相关,东部区域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周边地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高薪资的吸引下更多地人愿意在城市中谋求工作、寻求更好的发展,而不愿在农村当中留下来,由此便使得农村劳动资源的进一步流失。总体来讲,我国农村各地区人力资源质量是呈现出从东北向西南、向西北逐步下降发展趋势的,它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且分布严重失衡。人力资源结构的严重不合理问题在我国各地区普遍存在,这就造成了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无法健全、长效培养机制长期缺乏等等问题。此种状况下,从整体上制定统一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也是不合理的,因为无法很好地匹配各个区域的发展,所以必须因地制宜,由地方政府牵头来制定符合各个区域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这样才能够让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发挥其真正的效用。

  (三)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不健全,缺乏长效培养机制

  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不健全这一问题始终存在,结构矛盾非常突出,且无法直接以“一刀切”的方式解决,需要多个部门、长期性的优化。目前农村高素质的劳动力人才严重缺乏,就业岗位一般需要较高水平素质的劳动力才能填补,但现实结果是每8000亩土地中平均只有1名农业技术人员、每1000名农林牧渔劳动者中只有2名专业技术人员等等,此种状况远不能满足现实的所需。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农村在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方面不够健全,且缺乏长效培养机制,很少有人愿意留下来,即便短期留下来日后流失的概率也是很大的。例如其中的人力资源培养机制中针对农业就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比例不足10%,且全国范围内只有4.5%的农户参加过地方政府所组织的专业培训,由此,在没有素质基础、无专业培训的基础上,农户的技能也得不到很好的提升。上述因素就为农村低素质人力资源开发造成影响,也是农村区域无法在短期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结合上述三点分析,可初步了解到我国新时期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开发是存在诸多缺陷问题的,综合各方面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四点解决方式,希望能够为新时期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

  加大针对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就认为,明确人力资源开发基本前提,做好科学教育,培训人力资源开发根本途径,实现对社会保障的有效健全与医疗保障的有效完善。在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教育体系,整合农村教育资源,调整农村教育结构,从政策上推行农村地区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衔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农村教育体系,同时全面落实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体系,建立“科教兴农”机制,尽早规划地方农村教育。

  再一点,就是要落实科教兴农发展战略,最大限度推出各种形式的农村农户教育形式,例如短期职业技术培训、从业前培训、专业培训、在岗培训、学徒培训。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从初级、中级到高级展开职业培训过程,建立并完善各类教育培训制度。就现阶段来看,还要基于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全面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打破城乡二元经济壁垒,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村农民适应现代新农村发展。最后就是基于新政策强化农林牧加工使用技术、信息技术、有效提高农民环保与食品安全意识,追求标准化生产知识,培训掌握相对全面的知识内容。以此,在提升其在各类实用性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提升其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水平。

  (二)完善农村人才竞争发展机制

  要完善农村人才竞争发展机制,不断推动农村人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效**乡村人才流动各类藩篱问题,确保体制内外自由流动到位。在这里应当融入灵活柔性发展方式,鼓励农村人才开展“离岸”创新创业活动,**身份限制,深度探索县域总额编制管理机制,基于不同层级之间人才建立体制内外的自由流动机制,有效**人才管理瓶颈,深化做到人才“放管服”改革,强化宏观管理,充分发挥竞争发展机制中用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对人才配置的最优选择。而在创新乡村人才竞争激励机制,遵循“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科学人才培养体系,确保乡村人才振兴突出实践实绩基本导向,着力建设人才评价机制。

  (三)健全农村人力资源教育培养体系

  农村人力资源教育培养是关键,因此必须建立相关体系,基于农村成人教育重要性,将农业与农村工作联系起来,凸显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有效性。在该过程中,需要持续完善运行机制,强化宏观调控,积极探索多部门协作调整,合理利用现有农业科技教育资源促进地方农业科教有效结合。在该过程中,还要建立一套健全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体系,形成政府全方位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重点强化建设基层农民科技机构,强化师资培训、完善规章制度、坚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农村成人教育针对性与带动性。由此提高农民职业培训质量水平,为探索未来新型、现代化农村职业培训方式项目创造有利条件。

  (四)加强对农村互联网人才的培养

  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当下,如何将互联网技术与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相融合,让互联网为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保驾护航也是需关注的重点。这便需要加强对农村互联网人才机制的培养,推行现代化远程教育体系。在该过程中需要结合现代远程教育,基于卫星电视、互联网以及现代科技远程教学来实现对学习课程与农业技术内容的有效跨越,整个农村区域当中,大型的教学培训开展难度较大,所以远程培训、远程教学便成为了较佳的学习办法,能够很好的帮助农户学习各类与其需求相关的知识,除此之外,各类成功案例的观看对于农户的发展来讲也是一种激励。总体来讲,就是要基于自身特征、条件与职业需要来促进现代远程农业教育快速发展,不可好高骛远,不能盲目求快。根据实践结果证明,需要基于大覆盖面、全时空,结合经济有效方法创建当前新农村农业教育管理新路径。

  三、结束语

  在当前,我国新时期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而基于新经济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指导展开农村农户教育工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也正在全面向前发展,确保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加速,经济结构逐渐完善,在此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为共同奔赴小康社会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蒋洋.农村科技人才竞争力现状及提升机制研究[J].湖北农机化,2019(16).

  [2]罗永方.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建议[J].甘肃农业,2008,000(003):55-56.

  [3]冯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开发对策[J].乡镇经济,2005(6):43-46.

  [4]张玉仙.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D].2011.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平县万安镇人民政府)

篇九:新时期我国乡村人力资本增值困境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状况的研究论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人力资本投资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基数大、质量低、结构失调。本文分析了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及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并就此提出了落实科教兴农,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本;农业发展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主要通过教育及其它方面的投资形成。农村人口众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人力资本积累严重缺乏,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实现新的飞跃和现代化进程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

  (一)农村教育支出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国家方面来看,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不能满足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需要;从农户角度来说,由于受自身收入的限制和传统思想意识的影响,加上没有得力措---------------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施和相关政策的引导,使得农民既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又不具有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在冲动和压力。劳动者只有接受教育并且具有劳动技能,才能成为人力资本,并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而发挥作用。否则,就只能是一种潜在人力资本,终将因不能与其它资源有效配置而导致财富浪费。

  (二)人力资本的结构层次不明显,劳动力的使用方向趋同

  人力资本投资取决于教育投资,因而人力资本的结构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由教育的投资结构所决定。在我国,国家、集体尤其是农户这一教育的最终受益主体,往往把有限的教育资金用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学、初中阶段的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上,职业技术教育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比较落后。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方面的投资数量更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对高质量的人力资本的需要,致使大多数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都处在较低水平上,加上在后来的务农生涯中使用文化知识的机会减少,又没有自学的环境和条件,更缺乏自学成才的激励机制,便逐渐滑到半文盲、甚至文盲的队伍中。出现了体力型人力资本大量过剩,而农业产业化所需要的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严重短缺的局面,其就业方向只能局限在劳动---------------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密集型的产业部门,大量农村劳动力资源闲置或过剩也就成为必然。

  (三)用于劳动力流动的费用不能满足人力资本投资的需要

  计划经济体制下,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把大量的农村人口长期固定在相对狭小的耕地上,既不存在农村劳动力在国内流动的机制,更谈不上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加上人口过度增长,使农村的过剩劳动力越来越多。改革开放以后,被长期禁锢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流动,但在完善的劳动力流动机制尚未建立之前,只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农村以外狭小空间的单向流动。为此,国家虽然也投入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但相对于满足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各方面需要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费用目前仍主要靠劳动力本人来支付,而这种支付仅能维持一部分低素质剩余劳动力浅层次上的流动,不能满足国内外对高质量人力资本的需求。

  二、农村人力资本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投入不足

  从中国的教育投资情况看,尽管1952~2004年国家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总额增加了倍,年均增长速度达%,但教育经费人均占有量却仅增加倍,年均增速%,---------------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人均增幅低于绝对增幅。从绝对量指标来看,1978~2004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净增倍,年均增速%,而教育经费支出仅增加倍,年均增速%;从人均指标来看,同期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净增倍,年均增速为%,人均教育经费占有量增加了倍,增速为%,教育投资滞后于经济增长,而这种现象在农村表现更为严重。

  (二)农村生产力水平落后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通常意味着相对简单的劳动工具、较低的知识、技术含量及复杂程度不高的劳动。农村劳动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等要求一般不高,从业者毋须接受太多的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接受教育和培训往往不重视。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篇十:新时期我国乡村人力资本增值困境

  创新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备要素和重要资源,是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推动力量和重要保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站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交汇点,突破乡村人才困境、打造一支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的乡村人才队伍,历史性地成为当前三农工作中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乡村人才振兴具有全局性重大现实意义

  乡村人才振兴事关我国乡村全面发展繁荣的大局,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从现实看,乡村人才振兴的全局性战略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巩固,必须进一步全面提升乡村人才素质。脱贫攻坚通过高强度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导入极为有力地改善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积累,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比较而言乡村人力资本改善速度相对较慢,乡村人才发展能力提升不够明显。同时,脱贫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市场适应能力、新技能掌握能力等普遍较弱,大多仍然从传统农业经营收益中获取有限收入,依然存在返贫致贫的潜在风险。实践表明,人才素质提升是对“脱贫摘帽”农户生计改善最为持续的举措,是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关键路径,因而必须以更大的政策力度推进乡村人才素质提升,促进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巩固。

  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推进,亟需构建乡村人才发展的制度支撑体系。乡村振兴的顺利实施需要“人地钱”要素的系统性保障,但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我国乡村人口非均衡流动

  特征明显,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单向离土进城使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加剧乡村内部人才短缺矛盾,而且难以吸引外部人才有效进入,导致无法满足农业提质发展和农文旅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成长的专业型、综合型、技能型等多元化人才需求,对乡村全面振兴的制约性日显突出。因此,乡村振兴亟需构建人才培育、吸纳、激励等制度机制,汇聚更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有序拓展,需要畅通人才返乡下乡制度通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不能“就农论农”,而是必须将城市和乡村纳入统一的制度框架,促进更多要素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推动城乡融合是新时代我国城乡发展进入全新阶段的重大战略举措,其核心要义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矛盾,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其中,更大力度推进城市人才返乡下乡不仅可以有效缓解乡村人才短缺矛盾,而且能够以人才为载体,牵引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关联要素导入乡村,使乡村要素总体数量增加、组合结构优化,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持续性动力机制加快形成。从根本上看,构建城乡融合新格局迫切需要打通城市人才进入乡村的制度通道,形成外来人才与乡村本土人才的共生成长格局,有效弥补乡村发展短板,实现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

  乡村人才振兴面临不容忽视的现实挑战

  人才是乡村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依托,但当前乡村人才外流、人才难留、人才匮乏等又是普遍存在的突出矛盾,尽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乡村人才“双重矛盾”和“两大脱节”并存的现实,构成了乡村人才振兴不容忽视的困境与挑战。

  乡村人才数量不足矛盾尖锐。乡村产业形态升级、治理结构优化等需要数量更多、结构更多元、发展更稳定的人才队伍。但一方面,乡村难以留住人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较大差距导致乡村青壮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尤其在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农村“空心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更为严重,谁来种地、谁来建设乡村的矛盾不断加剧。另一方面,乡村难以吸引人才。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发展平台、更完善的公共服务、更丰富优质的生活元素叠加于城市,相应地,乡村经济发展总体不足、人才成长空间有限以及公共服务保障缺失等,缺乏有效激励因素诱使更多外部人才逆向流入乡村。人才数量总体短缺,构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极具普遍性的基本矛盾。

  乡村人才结构失衡矛盾尖锐。在人才总量短缺的同时,我国乡村人才结构性失衡矛盾也同样尖锐。一是年龄结构失衡。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突出,青年人基本脱离农业生产环节,甚至部分青年人已丧失基本的务农技能。随着时间推移,乡村人才队伍断档问题将愈益显现。二是专业结构失衡。现有乡村专业技术人才以本土为主,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接收新知识新技能较为困难。同时,其知识结构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生产环节等较为有限的领域,掌握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电商、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等全产业链环节的专业人才短缺。三是层次结构失衡。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乡村人才需求多元化还体现在人才层次亟需拓展和升级。就现实看,具有把握发展

  前沿、带动农户发展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产业发展带头人等乡村领军人才十分稀缺。

  乡村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脱节。当前积极推进的农村职业教育、农业技术培训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素质农民成长,对缓解乡村人才不足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乡村产业持续迭代升级和业态创新,乡村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的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人才培育与特色产业发展脱节。多数技术培训主要集中在区域内传统种养产业和转移就业等方面,针对近年来不断蓬勃发展的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覆盖有限,培训内容则侧重于生产环节,缺少对农产品加工储存、品牌营销等其他产后环节的专业培训。另一方面,乡村人才培育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脱节。培训资源配置没有跟进最新的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康养、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方面缺乏更具针对性的专业化技能培训。

  乡村人才培育与小农户带动脱节。确保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但当前乡村人才培育中“亲大农、远小农”倾向较为明显。一是主体培育脱节。现有高素质农民培训对象主要锁定的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小农户参与度较低,难以直接分享支持高素质农民成长的优惠政策。二是利益分配脱节。许多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之间只是保持土地租赁和就近务工的单一关系,并未形成利益共同体,小农户收入低水平固化,不能以入股合作等方式参与产业增值收益分配。三是组织带动脱节。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等对小农户的带动、服务和支持仍显不足,合作机制缺失使小农户孤立式生产、分散化经营的现

  象仍然普遍。

  突破乡村人才振兴困境需要创新实现路径

  当前,乡村人才振兴己经受到广泛重视并取得重要的实践进展,当务之急是需要系统总结已有经验,瞄准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大力度地推进政策调适、政策创新和政策完善,不断创新乡村稳才引才育才聚才的实现路径,探索促进更大规模的高素质农民快速健康成长。

  强力培育乡村本土人才。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培育高素质农民,以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本土人才为重点培育对象,创新多层次、多形式培训模式,通过职业认证、定向扶持和社会保障强化政策激励,培养一支不仅懂技术善经营,而且示范带动性更强的乡村产业领军人才。另一方面,应切实建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除了进一步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强化村干部发展激励之外,当前还特别需要根据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新的需要,加快培育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全力打造真正懂农业、爱农村和爱农民的乡村骨干人才队伍。

  大力吸引返乡下乡人才。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外部环境,重点从用地、融资、税费等方面予以精准有效的政策支持,促使返乡农民工能够成长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要结合农村改革的深度推进和成果的充分应用,完善农村产权制度体系,为城市人口下乡投资农业和建设乡村提供有效的产权保护激励,使越来越多的“新村民”能够顺利融入农村,助力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创新性开展柔性借智引才。要以人才“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为基本遵循,通过制度机制创新引导更多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龙头企业以产学研结合方式进入农业农村,建立农业

  科技人员多元化、轮换式的短期人才服务格局,有效**目前农村科技人才引不来和留不住的双重困局。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探索完善乡村志愿者制度和社工义工制度,搭建制度化的柔性平台,吸引更多类型的人才进入乡村发展,汇聚更强大的社会力量弥补乡村振兴的人才短板。

  优化乡村人才培育方式。乡村产业发展更强调实操性,更注重经验知识积累和传承。同时,现有乡村人才大多文化学历层次不高,实践型教学更能提高培训实效。因此,乡村人才培育应更加突出实践性特征,依托农业产业园区、涉农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平台和基地设立实训点位,将培训课堂搬到农田,聘请优秀产业带头人、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等为实践案例的农民讲师,建立起以“田间”为课堂,以“干中学”为特色的农民培训方式,让参加培训的农民在实战环境中增加知识,提升技能,从而提高乡村人才培训质量和效率。

  多层次打造复合型乡村人才梯队。应当整合“政校企”多元培训资源,促进多元培训主体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多层次打造复合型乡村人才梯队。一方面联合农业高校、农业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建设集教学、培训、实践、创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共享型实践平台和培训体系。另一方面分层次完善“实用型+领军型”多层次人才梯队。对于实用型人才,侧重于实操性技能培训,在课程设置和培训方式上,倾向于田间教学和实践锻炼;对于领军型人才,采用“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结合方式,除需掌握必备的实操技能之外,还需把握技术原理、产业前沿、市场趋势、法律政策等更为专业的知识。同时完善领军型人才遴选、评价与激励机制,要重视从实用型人

  才队伍中选择具备一定学历基础、年龄合理、联农带农效果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返乡大学生、高素质农民等作为领军型人才加以重点培育。

  健全乡村人才持续发展机制。乡村人才培育必须注重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要促进能力提升与延伸服务相衔接,实现“培养链”与“发展链”双链融合。在系统化构建人才培训体系基础上,强化后续技术指导和综合跟踪服务,多方位支持参与培训的农民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放大和延伸人才培训成效。构建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协同机制,由政府从土地流转、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等方面对参与培训农民进行政策倾斜。同时引进社会力量为其提供后续创业所需要的资金、渠道、品牌等附加服务,拓宽人才发展空间和“绿色通道”,促进乡村人才培育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市场的发展递进蜕变。

  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后续储备。乡村人才培育能否具有持续性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制度化地建立高素质农民的后续储备队伍,有效解决农业发展“后继无人”的突出矛盾。因此,高素质农民培育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育“现役军”,强化乡村人才的能力建设,不断扩充现有高素质农民队伍。又要以战略眼光建立“后备人才库”,应充分关注有潜力的涉农人员,挖掘潜在的农业从业者,按照从业意愿和能力素质,将下乡市民、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农业院校学生等涉农群体分级纳入高素质农民后备管理体系。特别是要创新青年高素质农民培育机制,与本地职高、高校等合作,为有从农意愿的农业大中专学生先期开设现代农业的专业课程,引导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从而有效建立乡村后备人才的培育机制。

  进一步强化乡

  村人才带动效应。应积极探索乡村人才的多元利益联结机制,以互助合作为依托强化对小农户的有效带动。要改变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之间传统的“土地流转+就近务工”的简单化合作模式,重点通过订单生产、利润返还、入股合作等模式创新,让有技术、有能力的农户加入到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环节,建立更加稳定、持续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发展共享共赢。要特别鼓励和倡导联合组建合作社,通过品种、技术、农机、销售、品牌等生产经营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提高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抱团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要鼓励高素质农民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股权合作、服务配套等合作机制,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源统筹、利益协调、服务供给等优势,为高素质农民成长提供发展保障。

篇十一:新时期我国乡村人力资本增值困境

 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发展思路

  作者:

  单位:邮编:摘要】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不乐观,即人口多、教育水平低、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所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具有一定

  的必要性,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开发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发展思路

  人力资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我国是农业大国,开发、配置和利用好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

  如何开发、利用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力

  资源,让人力资源转化成人力资本,是一项重大课题,具有十分重大

  的意义。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舒尔茨

  (2002)认为,改进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土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西方古典政治经济

  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已经开始确立人力资本的观念,到

  20世纪

  50年代之后舒尔茨和贝克尔等人建立起了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的投资形成的资本,是人的资本和技能的资本形

  态。但人力资本在父母和小孩之间具有代际传递的作用。

  Galort和

  Tsiddon(1997)研究表明,父母的人力资本投资有两重外部性:

  第一,孩子人力资本水平是其父母人力资本水平的增函数,父母人力资本水

  平越高,孩子所受的教育也越好,成人后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这是父

  母人力资本的局部外部性。

  第二,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是父母人

  力资本水平的增函数,而社会技术进步的速度与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

  成正相关,社会人力资本水平会促进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这种技术

  进步会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最终激励下一代人力资本投资的

  积累动机。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是:总量过大,素质不高;地区分布

  不平衡,人口构成不合理;老龄化趋势明显。国家统计局《

  2004中

  国农村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构成状况如下

  :文盲

  或半文盲

  8.96%;小学

  33.65%;初中

  46.05%;高中

  9.37%;中专

  1.57%;

  大专及以上

  0.40%。另据报载,我国农村平均每万人中的技术人员不

  足

  7人,该类技术人员约占全国人口的

  0.06%,远低于美国的

  0.24%和日本的

  0.28%。随着农业生产科技应用日益广泛和农业生产的日益

  发展,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差异逐渐演化为收入上的差异。

  而农村人

  口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乃至农业现代化的

  进程。

  我国

  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差的问题已经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了尖锐

  的矛盾。我国农村从长期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主正在逐步转向以开发人

  力资源为主。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社会学原理告诉我们,农村人力资本内涵的高低与农村家

  庭的收入之间将产生“马太效应”,内涵越丰富的家庭,越容易摆脱

  贫困走向富裕,并且形成良性循环,具有加速效应。人力资源如果得

  不到开发,不能转化成人力资本,则会陷入贫困的陷阱,难以改变。

  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来说,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开

  发,不能转化成人力资本,以此下去,将会陷入贫困的陷阱,难以改

  变。因此,做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改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带

  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一)从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看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我国农民占到人口的大约

  70%,讲人力资源开发绝大多数是

  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将来随着现代化的实现,农村人口降到占全国

  人口的30%时,仍然有4?5亿农民,这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力,也是

  巨大的购买力群体和巨大的消费市场。

  如此众多的人口如果处在现代

  化的门槛之外,则中国谈不上富裕。在

  21世纪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

  中,中国靠什么取胜

  ?核心问题是人

  才问题,国民素质问题,而恰恰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的劣势是如此的明显:

  稀缺的土地上生存着

  9亿

  农民,其中有两亿文盲半文盲,贫困地区每年还有上百万的失学少年。

  如果对这些人力资源不进行投入开发,而是让其自然发展,那么,这

  些人力不仅不能在提高中国综合国力中发挥资源效用,相反,将会极

  大地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二)消除贫困、创业发展

  ,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萨缪尔森说:“贫困根源于缺乏教育和训练,根源于营养不良。

  所以,贫困的根源正是贫困的条件”。治穷必先治愚,一个地区的落

  后,本质上是劳动者素质的落后,舒而茨认为“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

  性生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脱贫致富,就业是第

  步

  ,如果就业问题没解决,其它问题就无从谈起,人力资源开发就

  是要解决城乡群众的就业问题。

  如果说过去的就业问题主要局限于城

  镇,而忽略农村,那么在强调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今天,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应该成为各级政府认真思考并着力解决的基本问

  题。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赋予了教育和培训更丰富的内涵

  正如“三农”问题具有它的复杂性、长期性一样,作为解

  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之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也应该是一个系统工

  程,需要政府统筹安排,常抓不懈。人力资源开发一靠教育,二靠培

  训,教育是指现行的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普通教育

  主要是培养预备人才,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实用人才,职业技术教育

  主要是培养技术蓝领,成人教育主要是抓好培训。

  培训是人力资源转

  化为人力资本的关键,通过培训提升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

  竞争力。

  通过培训使人力变要素,每一个人都是孤立的个体

  ,如何使

  他成为一种要素,前提是必须进入市场;通过培训使人力变人才,按

  照新的人才观,人人皆可成才,只要是掌握一技之长,对社会有贡献

  的都是人才,乡土人才、农村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农村的种养专业大

  户以及外出务工又返乡创业者都是培训的目标;

  使培训成为产品、成

  为产业,培训是伴随着人力资源开发应运而生的,必须走市场化、社

  会化、产业化的道路,培训应推向市场,实行政府采购,培训由各类

  有资质的职校、技校来承担

  ,政府采购好的培训产品,同时,培训应

  该成为一个中介性的服务性产业

  ,也是今后国民教育、终身教育和成

  人教育的重要基地;培训应该成为政府行为、国家行为,人力资本投

  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最有效的投资

  ,人力资源的培训应当成为政府的

  一项重要职责,成为财政“钢性”支出的一部分。

  rH

  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基础教育

  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及职业技术培训是开

  发农村人力资源、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

  首先,大力发展基础教育。

  政府应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

  入力度,严格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并通过引导使农民自觉地拥有基

  础教育的意识。

  其次,对农民进行终身的职业技术教育及职业技术培训。

  重视在农村建立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加大科技下乡的力度与持久度,使农民掌握相关的职业技术知识及实用技能。

  在培训中,尽可能做到

  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农民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真正提高其职业技

  能。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发展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农村居住分散、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农民、农村、农业中产生

  的问题主要依靠乡镇及村级基层组织向上一级汇报。

  中央关于农村的

  重要决策、政策也主要依靠基层组织传达到农村并切实贯彻执行。加

  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选好基层领导干部。在农

  村选干部应选择有市场经济意识,有开拓精神,为农民办实事的人,而不是没有任何作为,惟上级脸色是从的人;第二精官简政。乡镇及

  村级干部过多会给政府财政带来许多困难,给农民带来负担。第三改

  善基层干部工作作风。有的乡村干部不是深入田头地尾、农院村落做

  实际工作,在决策、定措施、调资金时存在着避农离农、非农化的倾

  向。改善乡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势在必行。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重点

  还是应放在加强农村干部的素质教育上,没有一定的文化,就不能深

  入领会上级领导精神,不能将农民心声向上领导汇报,起不到一个上

  传下达的作用,不是人民的好干部。

  (三)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近年来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政府采取重视高

  新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忽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政策取向。

  从长远来说这样的方式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长速度的加

  快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从短期来说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有利于中

  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在数量上严重过剩,但受教育水

  平、职业技能相对较低,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短期内很难见效。

  在当前的农村人力资源低水平下,发展对知识资本、经济资本要求较

  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显然是较为困难的。

  相比之下,劳动密集型产业无

  疑是智力要求最小、吸收劳动力最快的一种产业,也是最适合我国当

  前农村人力资源特点的产业。因此,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

  劳动力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可以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劣势为优

  势,从而直接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发展,前面我们谈到农村人力

  资本内涵的高低与农村家庭的收入之间将产生“马太效应”通过发。如果能

  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将农民从贫困走向富裕,根据马斯洛需

  要层次理论,农民的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了,还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即

  自我发展需要,农民自己会自愿拿出多余的资金来学习更多的知识,以更高的技术性水平回报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

  四)利用国际劳务市场,促进国际劳务输出

  一些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短缺,而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数

  量大,可以采取相关措施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对外输出。

  据外经贸

  部

  1998年末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国际劳务输出人员为

  35万人,仅占全球劳动力流动的

  1%,虽然近几年有所发展,但目前国际劳务

  输出的规模与我国人口比例仍然很不相称,我国国际劳务输出的空间

  仍然很大。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国际劳务市场,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劳务输出法律、法规;建立国际劳务输出的信息

  系统,帮助我国政府应

  农民了解出国信息;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口的教育、管

  理与培训等多种方式,全力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在国际市场的竞争。

  五)建立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网络

  由于自身素质及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农民无法准确及时地

  获知劳动力供求及农业信息。

  因此建立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网络尤为

  重要。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网络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建立农业信

  息服务网络。包括农产品供需信息、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等。第二建立

  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包括职业介绍、工作咨询等。为此,有关部门应

  加大对农民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培训;余劳动力转移的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

  乡村的各级专为农民服务的信息网络,国与国外农村的距离。

  同时还应培育能够促进农村剩

  总之,逐步建立完善遍及城镇、并加大投入的力度,以拉近中

  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人则是利用资本,开发

  自然资源,创造价值,推动国家和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农民问

  题的解决,根本的途径就是加大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教育和

  培训等方式,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有效的向非农业转移,创造出更多的国民财富,增加自身和社会的福利。

篇十二:新时期我国乡村人力资本增值困境

 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及提升路径

  李侠;张同利

  【期刊名称】《《对外经贸》》

  【年(卷),期】2019(000)008

  【总页数】4页(P118-121)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提升路径

  【作

  者】李侠;张同利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安徽蚌埠23303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23.6

  一、引言

  “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和使用是在2010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一号文件中。新生代农民工(亦称第二代农民工)是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的,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1980年)之后,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6年)开始进入城市务工,并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非农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户籍人口。

  据《2018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总量为14850.54万人,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1.5%;在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农民工人数为7484.67万人,占比50.4%;“90后”农民

  工人数为6415.43万人,占比43.2%;“00后”农民工人数为950.43万人,占比6.4%。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人数已超过第一代农民工,成为当今我国农民工群体的生力军。随着我国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人口红利也随之逐年下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有益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助力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型为人力资源大国。

  二、国内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综述

  截至2019年7月,通过中国知网查询系统,在主题中输入“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进行检索,共命中47篇(其中硕士论文13篇,博士论文5篇,期刊论文29篇)。基于分析近年来国内研究资料,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领域研究主要关注如下:

  (一)人力资本投资对非农收入的影响

  惠源、胡宏伟(2010)运用最小二乘法(OLS)与多分变量逻辑斯蒂回归(MultinominalRegression)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收入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论为:教育水平对新一代农民工的劳动收入存在显著影响[1]。徐辉和甘晓燕(2013)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新一代农民工人力资本与收入间的相关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相关性,即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与受教育程度、培训经历及工作经验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王目文、封梦琪(2019)依托数据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因素及工资状况进行回归性分析,结论认为,新一代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随受教育程度提高而升高,且新一代农民工接受的专业培训和其工资收入亦呈正相关[3]。武岩、唐幸(2017)采用定量分析法对新老两代农民工的收入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人力资本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的主要因素,而社会资本在其中的作用不显著[4]。

  上述学者相关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指教育培训水平)对该群体工资收入有重大影响。但也有学者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水平与收入虽

  确实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教育水平却对其工资收入影响不显著。例如,孙立、仝时(2011)从教育资本、健康资本和经验资本三个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进行定量分析,其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受其健康资本和经验资本影响显著,而来自其教育资本的影响并不明显[5]。张耘逍(2016)也借助对人力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指出培训与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呈正相关且影响最大;受教育程度与收入虽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其影响较小[6]。

  (二)人力资本投资对就业影响

  田福双、陈至发、贺婷婷、曹蕾(2015)的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职业认同、企业培训政策、由政府提供的培训供给总量和培训有效性皆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产生明显制约性[7]。丁志慧、黎东升(2016)的研究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会受到人力资本的影响,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应大力提升人力资本,合理规划职业生涯[8]。在刘莹莹、梁栩凌、张一名(2018)的研究中,应用最小二乘法与Logit模型统计分析法,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之于就业质量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涵盖的各要素对指数化就业质量指标均存在明显正向影响[9]。沈凯婷(2018)也通过分析发现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恰是人力资本,由此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不高,就业层次低,稳定性差等社会问题[10]。熊黎雅(2018)则基于代际差异视角探讨了人力资本要素对农民工非农就业的影响,表明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等人力资本对农民工自主择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1]。

  (三)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因素

  褚杭(2011)采用SWOT分析法探析了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指出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并提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对策[12]。胡清华(2012)的研究表明:社会动力不足、思想文化投资不平衡、人力资本双向流动渠道不畅等问题都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需

  多措并举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持续增值[13]。申鹏、申有明(2012),立足农民工代际差异视阈,聚焦教育、培训、健康及迁移四层面涵盖十指标,探索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提出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优化策略[14]。何芳(2014)则从工资收入不高、流迁相关的各种费用较高、社会保障不全面、业余精神文化匮乏以及职业教育培训力度不够等五个方面梳理了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所面临的困境[15]。

  三、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涵盖教育投资、技能培训及健康投资三种形式,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知识储备、技能水平和健康程度的集合形式。

  (一)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不仅是人力资本投资关注的核心,也是效益最大的一种投资。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第一代农民工,基本都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部分还接受过高中和中、高等职业教育。据《2013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新生代农民工人数已占到1/3,其中具有高中学历的人数占比12.3%,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比1.8%,如表1所示。

  表12013年我国农民工文化(受教育)程度情况

  单位:%学历新生代农民工第一代农民工初中及以下6.124.7初中60.661.2高中20.512.3大专及以上12.81.8资料来源:2013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

  表1中数据显示,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比第一代农民工普遍更高,但从农民工文化程度构成来看,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仍停留在义务教育阶段,占比66.7%(其中初中以下学历占比6.1%,初中学历占比60.6%),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人数仅占12.8%。

  (二)技能培训

  技能培训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另一种重要形式,主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让参培

  人员获得特定工作技能,增强其市场就业竞争力。新生代农民工不仅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第一代农民工,且该群体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也高于第一代农民工,并且部分人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据《2017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2017年,农民工中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人数占比30.6%。其中,本地农民工人数占27.6%,外出农民工人数占33.7%,如表2所示。

  表22017年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比重情况

  单位:%接受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接受农业或非农职业技能培训2016年2017年2016年2017年2016年2017年合计8.79.530.730.632.932.9本地农民工1010.927.827.630.430.6外出农民工7.4833.833.735.635.5资料来源:2017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

  (三)健康投资

  除教育投资、技能培训外,健康投资也是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健康投资是指国家为保护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在一定时期内所投入的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卫生费用。相关研究显示健康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有显著性影响,且新生代农民工健康投资回报率也较高。早期由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短缺严重,且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软、硬件设施都比较落后,乡村医护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继而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现象,进而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形成严重阻碍。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卫生投资,从2002年开始,我国逐步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3年我国农村医疗保障重点开始向大病转移,有效保障了农民工的身体健康。同时,针对农民工群体普遍面临的职业危害、工作场所安全和居住环境卫生等问题,我国政府也在加快建立健全农民工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机制。以上举措对有效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健康人力资本投资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四、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提升路径

  (一)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意识

  随着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新生代农民工也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且有着较强的探求欲和技能学习需求。《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中,97%的人群有继续学习的意愿,他们对于文化知识、专业知识都有较强的求知欲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在此背景下,应顺应和进一步培养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意识,引导其理性进行自我投资,合理安排职业规划,从而为自身发展谋求更广阔的空间。

  (二)完备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投资体制

  首先,要持续加大对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做到对城乡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及偏远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具体措施包括:一方面继续加大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及偏远地区办学条件;另一方面要增加乡村教师数量,同步提高乡村教师素质水平。通过农村及偏远地区基础教育条件的改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新生代农民工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鼓励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国家开放大学等各类教育培训组织的主体作用,不仅要做大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规模,更要注重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质量和内涵建设。

  (三)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目前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以短期培训为主。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增强外出务工就业的竞争力,为个人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提升农民工的整体素质,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型。

  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一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及时关注市场对于农民工岗位技能的需求状态,进行农民工培训的有序调控和优化配置。有针对性地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免费、多样化及差异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综合能力。二是政府应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试点工作,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度,从制度安排层面来积极谋划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素质。

  其次,企业应鼓励和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参与技能培训,充分发挥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作用。企业应常态性开展针对性强的在职培训,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此类培训应立足不同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差异,以多种易操作的形式,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经验表明在职培训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把学习融入到日常工作,继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同时兼顾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健康投资水平

  新生代农民工的健康不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因此,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健康投资水平必须是身、心健康兼顾并重。

  首先,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和改善农民工的健康水平。社会保障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因此各级政府和企业要逐步把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多措并举,以减轻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打拼的生存压力,改善其生活环境。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健康投资水平,也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加快实现市民化。

  其次,企业有义务和责任维护和改善农民工健康水平。一是企业应积极改善工作环境,确保工作场所安全,提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保护。二是企业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健康教育,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树立健康意识,熟悉必要的安全、卫生等知识,以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第三,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关心、尊重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丰富新生代农

  民工的业余文化活动,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对特定的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通过思想开导,心理疏导等服务,给予其精神关怀,帮助其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惠源,胡宏伟.第二代农民工劳动收入影响因素——基于OLS与MultinominalRegression方法[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2):12-16.[2]徐辉,甘晓燕.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与收入的相关性研究[J].调研世界,2013(2):60.[3]王目文,封梦琪.人力资本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影响因素研究——以山东省博兴县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7):167-168.[4]武岩,唐幸.新老农民工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17):114-117.[5]孙立,仝时.人力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影响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1(10):16-18.[6]张耘逍.人力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的影响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7):165-166.[7]田福双,陈至发,贺婷婷,曹蕾.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嘉兴学院学报,2015(3):78-85.[8]丁志慧,黎东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66-68.[9]刘莹莹,梁栩凌,张一名.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对其就业质量的影响[J].调研世界,2018(12):30-35.[10]沈凯婷.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问题及提升途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8-9.[11]熊黎雅.人力资本要素对农民工非农就业的影响——基于代际差异视角[D].华东交通大学,2018.[12]胡清华.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策略探析[J].学术交流,2012(12):108-111.[13]申鹏,申有明.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基于农民工代际差异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12(17):86-88.[14]褚杭.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SWOT分析[J].当代社科视野,2011(3):19-23.[15]何芳.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的理性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0(11):36-39.

篇十三:新时期我国乡村人力资本增值困境

 中国农村人力资本研究述评

  汪秋月;翁贞林;朱红根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教育》

  【年(卷),期】2010(000)005

  【摘

  要】农村人力资本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近20年来,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经历了萌芽、起步、蓬勃发展等三个时期.中国农村人力资本研究具有时代性、集中性、专业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等五个特点,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实用性、研究领域、学科交叉和创新性等四个方面.

  【总页数】4页(P49-51,32)

  【作

  者】汪秋月;翁贞林;朱红根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南昌,330045;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南昌,330045;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南昌,330045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725

  【相关文献】

  1.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述评——兼论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未来的研究重点[J],吴代红;王小华

  2.人力资本内涵、产权特性及其对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影响--中国人力资本产权理论研究述评[J],张铭;裴俊

  3.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述评——兼论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未来的研究重点[J],吴代红;王小华

篇十四:新时期我国乡村人力资本增值困境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状况的研究

  摘要:人力资本投资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基数大、质量低、结构失调。本文分析了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及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并就此提出了落实科教兴农,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本;农业发展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主要通过教育及其它方面的投资形成。农村人口众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人力资本积累严重缺乏,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实现新的飞跃和现代化进程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

  (一)农村教育支出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国家方面来看,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不能满足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需要;从农户角度来说,由于受自身收入的限制和传统思想意识的影响,加上没有得力措施和相关政策的引导,使得农民既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又不具有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在冲动和压力。劳动者只有接受教育并且具有劳动技能,才能成为人力资本,并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而发挥作用。否则,就只能是一种潜在人力资本,终将因不能与其它资源有效配置而导致财富浪费。

  (二)人力资本的结构层次不明显,劳动力的使用方向趋同

  人力资本投资取决于教育投资,因而人力资本的结构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由教育的投资结构所决定。在我国,国家、集体尤其是农户这一教育的最终受益主体,往往把有限的教育资金用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学、初中阶段的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上,职业技术教育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比较落后。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方面的投资数量更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对高质量的人力资本的需要,致使大多数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都处在较低水平上,加上在后来的务农生涯中使用文化知识的机会减少,又没有自学的环境和条件,更缺乏自学成才的激励机制,便逐渐滑到半文盲、甚至文盲的队伍中。出现了体力型人力资本大量过剩,而农业产业化所需要的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严重短缺的局面,其就业方向只能局限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部门,大量农村劳动力资源闲置或过剩也就成为必然。

  (三)用于劳动力流动的费用不能满足人力资本投资的需要

  计划经济体制下,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把大量的农村人口长期固定在相对狭小的耕地上,既不存在农村劳动力在国内流动的机制,更谈不上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加上人口过度增长,使农村的过剩劳动力越来越多。改革开放以后,被长期禁锢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流动,但在完善的劳动力流动机制尚未建立之前,只存在着大量剩余劳

  动力向农村以外狭小空间的单向流动。为此,国家虽然也投入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但相对于满足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各方面需要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费用目前仍主要靠劳动力本人来支付,而这种支付仅能维持一部分低素质剩余劳动力浅层次上的流动,不能满足国内外对高质量人力资本的需求。

  二、农村人力资本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投入不足

  从中国的教育投资情况看,尽管1952~2004年国家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总额增加了91.36倍,年均增长速度达11.10%,但教育经费人均占有量却仅增加50.34倍,年均增速9.59%,人均增幅低于绝对增幅。从绝对量指标来看,1978~2004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净增14.86倍,年均增速17.66%,而教育经费支出仅增加11.54倍,年均增速16.04%;从人均指标来看,同期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净增11.81倍,年均增速为16.18%,人均教育经费占有量增加了10.68倍,增速为15.55%,教育投资滞后于经济增长,而这种现象在农村表现更为严重。

  (二)农村生产力水平落后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通常意味着相对简单的劳动工具、较低的知识、技术含量及复杂程度不高的劳动。农村劳动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等要求一般不高,从业者毋须接受太多的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接受教育和培训往往不重视。

  (三)人力资源开发缺乏计划和组织

  人才培训盲目、无计划以及人才使用脱节在农村中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无疑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而有些地区实施培训则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缺乏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感、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农村人力资本的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威胁着我国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使现代科学技术难以转化和应用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变迁速度加快,但由于受多种因素限制,尤其是农民自身素质的约束,其对现代技术缺乏了解,在先进技术的转化、推广与应用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据测算,“十五”期间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增长中的贡献率,渔业为48%,畜牧业为47%,而种植业仅仅为34%,这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差距很大。

  (二)制约了非农产业的发展

  一般而言,农村劳动者的教育文化水平对非农产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有两方面重要影响:一是影响农民找工作的概率,从而影响其向城镇转移的可能性。城镇雇主一

  般喜欢文化水平较高的劳动者,他们对新行业适应性强,角色转换快,而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村劳动力在获取就业信息方面有很多障碍,角色转换慢。二是影响着劳动者在当地从事非农产业的概率。随着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升级,也使乡镇企业吸收本地劳动力的能力呈边际递减趋势,降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延缓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三)难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农业产业化是建立在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集约化基础之上的,是以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为前提,通过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实现了农业门类的多样化,促进农业的良性循环。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阻碍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模式的建立。

  四、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对策和建议

  (一)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长期投资不足是人力资本水平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教育投入增长较快,但总体投入水平较低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与世界各国教育投入水平仍相差甚远。解决农村教育投资严重不足的现象,要采取多元化筹集农村教育资金,实行国家、集体、社会、个人一起上,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共同承担教育经费,共同分享教育投资收益的多主体、多层次的教育投资格局。

  (二)改革农村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学校要为农村提供受到良好基础教育、有能力接受新知识和新信息、掌握新技能的劳动者。同时,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对现行的农村教育体制,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各地可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和优势,开设一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其次,要大力加强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形成开放式、多层次的成人教育体系;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以现有的农业中专及其他职业学校为基地,通过实行知识学习和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三)进行制度创新

  首先,要完善人力资本形成的激励机制。将个人收入的增加与人力投资成本的变动直接挂钩,在人力资本投资激励政策的设计中,不断提高个人直接收益,强化经济因素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其次,完善劳动力流动机制。现代人口就业迁移不仅使原有的人力资本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是人口素质得到提高的重要因素。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需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迁移法规、政策,降低迁移成本。创造条件,敞开城门,促使农村劳动者和城市劳动者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训练和就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靳光结,孙文生.新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启示[J].农村经济,1998.[2]李国祥.关于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规模问题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3]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279页.[4]李锐.赵建梅.我国农业科研投资问题初探[J].农业技术经济,1997,4.,1998

推荐访问:新时期我国乡村人力资本增值困境 新时期 困境 人力资本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