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引进理念功利化13篇

引进理念功利化13篇

时间:2022-11-17 11:5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引进理念功利化13篇引进理念功利化  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观念行为动机论文: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及影响研究  [摘要]功利主义是西方伦理学中一种以功利原则为评价标准的学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引进理念功利化13篇,供大家参考。

引进理念功利化13篇

篇一:引进理念功利化

  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观念行为动机论文: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及影响研究

  [摘要]功利主义是西方伦理学中一种以功利原则为评价标准的学说。当代大学生中就存在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大学生在学习动机、社会活动参与、政治取向和职业选择等方面都体现出功利化的特点。但是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着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应该更多的引导大学生理解并接受功利主义思想中积极的部分,并通过规范大学生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方式,来尽量的消除其消极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观念行为动机

  功利主义(uticitarianism)作为一种伦理思潮出现在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其代表人物有哲学家培根和霍布斯等。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系统是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由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边沁和米尔提出。边沁的功利原理有两个出发点:一是功利原理或称为最大幸福原理,即认为人一切行为的准则取决于增进幸福或减少幸福的倾向。社会由个人构成,社会全体的幸福是由组成此社会的个人幸福的总和。二是自利选择原则。即每个人在原则上是他自身幸福的最好判断者,自利选择是人性的必然倾向。

  功利主义思想产生后对法律、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且也影响到了大学的办学理

  念。大学办学理念发展史中,一直存在功利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争辩。理性主义认为大学的职能在于纯粹的科学研究,要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和自我完善,应尽量避免社会和政府的干预,而保持相对独立性和一定程度自治。与之相对的就是功利主义理念。功利主义认为大学应教育适应工业革命和社会发展需要,要承担一定社会服务职能;衡量大学学问研究的标准在于能解决多少现实问题;大学应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者和专业人才;大学应与政府和社会保持联系,应把科研、教学和社会及国家需要相结合。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理念存在相当长时间的矛盾冲突期,但20世纪后期特别是近几十年,人们逐渐认识到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各自的不足之处,两者由冲突逐渐走向融合。

  在大学理念的理性与功利之争的过程中,功利主义思想也逐渐渗透到了大学内部,特别是大学的主体——大学生中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选择中也逐渐出现了功利主义化的倾向。中国集体主义为主的主流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受到功利主义的冲击,大学生越来越讲“实在”,越来越追求“实用”。

  一、大学生功利主义化的表现

  2009年人民论坛围绕“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矛盾与思想状况”的主题进行了调查,在回答“您认为当代大学生与90年前的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时,72.8%的人

  选择“更加现实功利”,排在了所有选项的首位。并且在笔者的访谈中,也有学生直言:大学生以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为价值观念,反而更务实也更适应社会环境发展。这种价值观念上的现实功利,直接反映在大学生的行为选择中。

  1、学习动机功利化

  在对大学教育认知、学习目的设置和学习内容选择上,大学生更倾向于以功利主义为标准,把适应社会需求当做自己的学习动机。

  对大学教育认知标签化。而为了贴上一个“出身名门”的标签,大学生在大学报考时热衷于“211”、“985”大学,在专业选择上热衷于所谓的热门专业。大学教育对个人自我完善的功能受到忽视,相反现实主义和世俗化的色彩更加鲜明。

  学习目的设置功利化。大学生学习目的越来越以就业为中心。相当部分大学生更多的是为了未来稳定的工作和丰厚的待遇而读书。

  学习内容选择功利主义化。学习内容被简单分为“有用”和“无用”两类。专业课“有用”,公共课“无用”,相对“有用”的各种考证,某些专业课也变成“无用”。于是大学校园里存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轻视基础知识学习;重视专业技能培养,轻视思想品德培养;重视实践经验积累,轻视课堂知识学习等现状。

篇二:引进理念功利化

  功利主义的当代价值

  德国伦理学家施贝曼(RobertSpaemann)说:“伦理是人对于现实的成熟状态”。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在与自身的野性冲动与恶质欲望的激烈抗争之中,人类终于为自己建构和塑造出了以尊重个体权利、维护社会正义和关怀弱势需求为内涵的道德原则,从而不仅有效地规范和调节了人类的交往行为,而且也推动了社会文明进升到一种相当的成熟度,让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人们自然生成一种庆幸与满足感。但正如在自然与社会领域,没有一种理论是万能有效的那样,在伦理学领域,也没有任何一种道德学说能够从容直面所有问题的挑战,恰恰相反,再强势的伦理学理论在层出不穷的道德悖论面前,也不得不认可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的极限。这样也就造成了,任何一种伦理学流派(康德的义务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契约主义、商谈伦理学等)都难以在思想学术领域占据一统天下的地位。与此同时,人们对伦理学的兴趣,也就不在于对单一理论的研究与应用,而是将各种道德学说的有效的理念元素提取出来,共同组成一幅伦理学的理论框架背景,从这种伦理学的思想资源巨库中选择论据,为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价值支撑与观念指导。这就如同人们罹患疾病,不仅要靠西医的精确研判与定位处置,而且也要依赖中医的整体调养那样。在这样一种内容恢弘的伦理学理论框架背景中,功利主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1功利主义是一种规范伦理,其实质在于将行为的后果或遵循行为规则的后果能否有助于所有当事人功利(快乐、安康、利益、益处、效用、偏好与幸福)总量的最大化视为其是否合乎道德的标准。功利主义具有如下基本特征:首先,由于它将快乐、安康、福利看成是唯一的善,因此功利主义被视为享乐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形态。其次,由于它在研判某一行为或规则的道德性时,不是依据其自身的性质,而是基于其所导致的预期或事实上出现的后果(即对普遍福利的贡献度),故功利主义亦被称为后果论;这也就决定了按照功利主义,一

  行为主体在行动之前,必须进行理性权衡与算计,力求行为后果达到快乐的最大化和痛苦的最小化。再次,后果论也是目的论。由于功利主义将益处最大化作为行为后果的最高目标,故它被归属于目的论。按照所谓目的论伦理学的要求,某一行为或规则是否服务于某项目的,是判断其是否合乎道德的标准。而功利主义的总体目标在于,使尽可能最大多数人的尽可能最大的幸福在一个尽可能长的时间内得到实现。最后,功利主义所强调的功利,不仅仅是指行为者个体的功利,而是指所有当事人的幸福与基本利益,所有的人的福利与苦楚都要得到同等的顾及,这种顾及不应受到时空关系、族群归属、社会关系、个体能力上差异的影响。人之相互区别是由于个体,而非因为性别与族群,考量的唯一标准在于当事人是否拥有利益需求。“这意味着,我们对利益单纯作为利益来权衡,而不是作为我们的利益或澳大利亚人的利益或白人的利益。这给我们造就了一种平等的基本原则:对利益的平等权衡的原则……利益就是利益,无论是谁的利益”。这就体现了功利主义道德视点的平等性、普遍性、不偏不倚性的特征,从而有别于自我主义。功利主义之所以主张平等,同其兴起时抗击贵族特权的政治背景相关。功利主义之所以倡导道德顾及的普遍性,之所以将个体趋乐避苦的享乐主义冲动,泛化为一种集体益处最大化的价值原则,是因为它看到了人与人间的相互依存性,个体福祉只有在当事人将普遍福利亦视为其行为标准之时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第一位阐述了功利主义伦理学基本理念的是苏格兰思想家哈奇森(FrancisHutcheson),最好的行为在于实现尽可能最大多数人的尽可能最大幸福的论点是他提出来的。而边沁(JeremyBentham)则在其论著《道德和立法原则导论》(1789年)中通过对功利主义道德哲学的全面阐述,通过将“功利主义”这一概念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哲学立场,奠立了古典功利主义的地位。边沁坚信描述性的人类学命题与规范性的伦理学命题之间的一致性,从所有的人都致力于趋乐避苦的描述性命题中,可推导出增乐避苦在道德上是正确的这一伦理学命题;从人的趋乐避苦的本性中,能推导出应在政治、经济、教育领域采取措施,来促进尽可能最大多数人的尽可能最大幸福。而实现最

  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就构成了边沁功利主义的根本性伦理原则。密尔(JohnStuartMill)则在其《功利主义》(1863年)一书中发展了边沁的思想。一方面,他认定快乐在量与质上的区别,指出精神上的快乐要高于肉体上的快感,正所谓宁做一位不满足的苏格拉底,也不做一只快乐的小猪。另一方面,他赞赏自由的原则,认定自由,特别是言论自由,是一种基本的价值。在他看来,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科学自由)构成了正确确定最大幸福的前提。西季威克(HenrySidgwick)指出功利主义是合乎常识的道德,其原则只有通过直觉的方式才能把握。另外,他承袭了密尔对功利主义的初级原则与次级原则的区分,并对此做出了更为详尽的研究。初级原则(功利的最大化原则)适用于国家以及其他机制性的行为,其目标在于实现社会的最优化。但在日常生活领域,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初级原则显然难以打动人心,故不适宜作为个体行为的决断原则。所以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应应用更为有效的、无更多利他主义色彩的次级原则,用以指导具体实践的次级原则恰恰并非是功利主义的。而初级原则只是元标准,负责对具体的次级原则进行验证。

  在漫长的历史上,功利主义呈现着不同的表现形态。行为功利主义认定任何行为,只要其后果能够促成普遍幸福的最大化,便是道德

  上正确的。古典功利主义创始者边沁、密尔就是行为功利主义的代表,而斯马特(JohnC.Smart)则承袭了他们对行为的重视。但行为功利主义者无法应对如下困惑:一些谎言有可能给社会大众造成巨大的满足与幸福感,但这并不能改变说谎行为自身本质上的可鄙性。

  所以在20世纪就出现了所谓规则功利主义,代表人物有厄姆森

  (JamesO.Urmson)、莱恩斯(DavidLyons)、勃兰特(RichardB.Brandt)。他们不再视某一具体行为之能够带来普遍益处的最大化为判断其道德性的标准。在判定某一行为之时,他们做出的是两阶判断:一种行为在道德上是正确的,只要它合乎某项行为规则(一阶判断);该规则能够带来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其正面的结果绝对压倒了负面的结果(二阶

  判断)。规则功利主义者自认为解决了行为功利主义无法摆脱的某一行为能够带来效益最大化,但该行为本身有悖于人们的道德直觉这一难题,而通过将行为规则的益处性作为其道德性的标准,便将最大化效用这一功利主义的价值基础在规则这里保存下来了。但细究起来,规则功利主义通过将规则与功利强合在一起的做法,并没有解决行为功利主义所遇到的所有难题。一般情况下,规则与功利的确是一致的,比如不说谎、禁止杀人、诚实守信的规则能给社会带来长远的益处。但在特殊情况下,规则与功利则是冲突的。如个别情况下谎言可以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满足与幸福感。在紧急避险的状态下,以杀死个别的罪犯为代价能够换取多数人的性命得到挽救。在这些特殊事例中,规则功利主义也陷入了两难:要么是坚守功利主义的基本立场,只要是符合社会益处最大化的要求就应肯定,于是说谎和杀人便可以得到认同。但这样又就违背了规则功利主义的原则了,因为说谎和杀人毕竟是违规了。要么,是坚持恪守规则这一立场,拒斥说谎和杀人的做法。但实际结果则又背离了功利主义的基本方向了。可见,规则功利主义显然解决不了规则的例外这样一些非常态的价值冲突的难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所谓平均效用功利主义,代表人物是海萨尼(JohnHarsanyi)。与之相对的是传统功利主义所体现的所谓总体效用功利主义。传统功利主义强调效用、利益总量的最大化,其消极后果有二:一是不顾及个体间效用的公正分配的问题,巨大的利益分配的不公平现象是这种功利主义所容忍的,这与人们的正义的道德直觉相悖。二是效用、幸福、快乐总量的提升也可以通过人口总量的增加得到实现,但人口越多,则平均益处却大减。所以平均效用功利主义不再单纯将效用总量的最大化作为判断行为正确的标准,而是专注于每个人益处的最大化,强调效用在每位社会成员身上的平均总量的增加是行为道德性的尺度。这样一方面顾及到了分配中平等与公正的层面,为富人帮助穷人的义务提供了论据支撑;另一方面,也排除了当前一些社会所采取的限制人口的措施在道德上的压力。但平均效用功利主义也不得不直面如下的批评:按照这种功利主义,通过瘟疫或战争的方式将生活质量低于平均幸福度的人口“剪除掉”,这在道德上是很难受到

  否定的,但显然又有悖于人们通常的道德直觉。平均效用功利主义一直致力于造就幸福的人,殊不知问题的关键并不是使幸福的人增多,而是尽可能多地使人幸福。

  最后需要关注的是所谓偏好功利主义。在它看来,功利、效用在传统功利主义中等同于快乐或幸福的满足,但这些主观感受无可公度性,难以精确计算。偏好功利主义用偏好来取代功用,偏好是指愿望的满足、奋斗的成功。一位行为主体的愿望是否实现,这是可精确观测与度量的。所以按照偏好功利主义,善是人的愿望的满足,凡是能使人的愿望与利益获得最大实现的行为,便是道德上正确的行为。杀死一位想活下去的人的行为是恶的,因为其偏好(想要活下去)未得到顾及。但是在偏好功利主义这里,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它只注重当事人的愿望是否实现,而不顾及当事人对此有何体验;它只关心当事人愿望得以满足的强度,而不重视当事人对其愿望满足的体验上的强度,这与功利主义注重作为其核心概念之一的“感受性”的基本立场是背道而驰的。德国当代功利主义者比恩巴赫尔(DieterBirnbacher)指出:“偏好功利主义从根本上偏移了功利主义的价值基础。如果说边沁、密尔和西季威克致力于快乐的最大化,那么偏好功利主义则致力于愿望与利益的最大实现。道德的目的不再是生成某种主观的状态,而是造就某种世界状态。由于愿望与利益可以独立于个体体验视阈而指向世界状态,则利益的满足便并非必然与愿望者的主观体验相合。在极端情况下愿望的满足甚至于与某位主体的体验的可能性全然无关,如其有关在人类终结后生物圈应保持完整性的愿望”。

  如上所述,功利主义作为规范伦理的一种类型,自近代诞生以来经历着从古典形态到各种各样变体的发展。每一种变体的出现都呈示着其试图规避功利主义的某项缺陷的努力,但同时往往又伴随着一种新的弱点的显现。从历史上看,与其他伦理学流派相比,功利主义最大的失误在于仅注重总体益处的提升,从而陷于一种所谓的集体自私主义。其后果有二:一是导致对个体权益的漠视。二是形成了作为伦理学核心概念的正义原则在社会中的缺位。我们先看第一点。功利主义作为启蒙运动以后诞生的伦理学流派自然也不是不讲人,不讲个体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功利主义恰恰也是一种个

  体主义的伦理学。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在它看来,只有个体才可能拥有感受性,而国家、文化、共同体则不具备感知能力。由于是否具有感受性是判定某一对象是否值得道德考量的标准,故国家、文化、共同体就不会像个体的人那样因其自身的缘故而值得顾及。“在边沁看来,共同体是一种"虚构物’,只有个体的人的利益才是现实的”。但功利主义不仅认可个体的人,当然也承认集体的人群的存在。当个体人的利益与集体人群的利益发生冲突之时,它的价值导向是十分清晰的,即个人应为集体、为福利的总量做出道德牺牲,“单个个体可以为了提升有用性的总量而做出牺牲(功利主义式的牺牲)”,这种个体牺牲的要求即便是在违背当事人意志的情形下也是正当的。“如果95%的民众使5%的人成为奴隶,且这少数奴隶对其命运勉强予以认同,则这种情况便是允许的”。当在极特殊情况下谋杀一位无辜的人,能够给社会整体带来极大益处或避免社会灾难之时,功利主义提不出反对杀害无辜之行为的理由。即便规则功利主义也是与“每个人都拥有基本权利,这种权利不能因总体福利的缘故而受到侵害”的理念相悖的。总之,功利主义专注于宏观的整体利益,而不顾及每个人所拥有的作为个体权利的基本人权,这与体现在契约主义以及康德义务论上的近代以来主流的价值理念是正相冲突的。人权原则的核心思想在于,人是因为其本身的缘故而作为人得以尊重的,人的身心完整性不可侵犯是一项道德原则,该原则是有效的,而不仅仅是因为有益于社会福利总体最大化才有效。故威廉姆斯

  (BernardWilliams)在抨击功利主义时指出,当非个体性的益处最大化的视点威胁到个体的道德完整性,影响到其对不可剥夺的生命规划的追逐时,这种视点就要抛弃。

  我们再看第二点。在前面论述平均效用功利主义的产生原因时,我们就注意到,传统功利主义仅关注效用、利益总量的最大化,从而漠视了功利在社会的公正分配的问题,而正义却是伦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一个在分配上严重不公平的社会,即便其福利总量不断增长,但福利的享受仅仅由极少数人所垄断,则这绝对不会获得人们道德上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正是一种比功利总量的最大化更高的价值。所以,当代功利主义者均主张总体功利的提升是一项道德标准,但并非是唯一的尺度,对于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原则,应以公正、正义的原则作为补充,这样才能使功利主义合乎于对人性的普遍认知。

  2功利主义是一种常识性道德,人类自然的趋乐避苦的本性构成了其价值诉求的人类学基础,也构成了其无可回溯的经验性的出发点,故功利主义也被归类于伦理学的自然主义。功利主义致力于人类的利益与需求,目标是普遍福利的极致,体现的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思路,但在某些事例上却与同属于常识性道德的人的公平正义的道德直觉相冲突,故而饱受争议,并被迫发生原则的调整、修正、甚至是形态的转变。这两种常识性道德之间的碰撞与博弈,导致了功利主义的光亮在伦理学的屏幕上忽明忽暗、盛衰交替、绝非万能、但也不可取代的复杂境遇。

  在历史上功利主义就曾显现出其顺应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时代要求的积极的一面:它是在英、法启蒙运动中发展出来的以人的欲求为致思的出发点、以人的福利是否最大化为判别是非标准的世俗主义的伦理学,如此就完全摒弃了将道德与社会规范归溯为一种宗教神学体系或者一种玄妙的形而上学的本源的论证传统,使伦理学从悬空中移回地下,通过在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中找到立足点而真正成为为人的伦理学,成为人学。在边沁看来,一种思想如果根植于不容置疑的神圣的主管(如上帝),就会为统治与支配的目的所利用,就可能成为一种公开或隐蔽的压迫方式。密尔也曾深刻地抨击了其时代的政治与社会体制,早在1851年他就要求妇女也应有选举权。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功利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伦理,在调节政治行为与统治方式层面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以理性的权衡和科学精细的计算为特色的方法论,也是功利主义从内容上功利主义汲取了近代人类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前两者均将人视为由自保和追求幸福的冲动支配的存在。从方法上功利主义承

  的一大亮点。功利主义是它那个时代自然与社会科学交互作用的产物。袭了培根的经验论、牛顿物理学的研究程式,它要以自然科学为样板,建立一门独立于形而上学纠缠的“道德科学”,可以对功利和幸福进行量化并做出计算。如此功利主义被归为实用主义与经验主义哲学流派,其精于理性算计的方法论极大地影响了福利经济学、决策论的发展,而且也推进了当时英国的司法变革。早期功利主义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改革理论,边沁以普遍福利思想为内容,以精细计算为方法,试图使法律从不清晰到可理解,从互相矛盾到连贯一致,从而为19世纪英国法律体系的完善奠定了理论基础。可以说,即便是今天西方国家在绝大部分法律的立法中,功利主义思想的全面渗透的现象也是不容否认的。

  有人认为规则功利主义加上公正原则的补充,可以成为一种颇具竞争力的伦理学理论。我们今天研究功利主义,最主要的在于探求其当代价值。现代社会已经确立了以坚守人权、尊重个体自主性为内容的基本原则,但这一普世原则的具体应用却遭遇到形形色色困境的挑战。如同一原则在不同主体身上同时运用时产生的道德悖论的问题,以康德义务论为特色的“原则的无条件运用”可能造成的荒诞的、甚

  至是灾难性的后果的问题。这就会形成所谓原则失灵的局面。而注重权益考量之外其他因素(如感受性)以及擅长对行为后果的顾及的功利主义,在这种两难面前或许就可以为脱困提供某种思想灵感、观念启迪与解决方案。功利主义当然不可能取代权利本位的价值立场,但在坚守人权、公正和博爱的总体伦理原则的前提下,适时适地地运用功利主义提供的道德智慧,是直面伦理悖论与道德困境的当代人类不应回避的明智的行为选择,这在以应对伦理冲突、道德难题为主要特征的应用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1.以整体和未来为导向的思维方式

  生态伦理学的一个主题,是未来人类的利益如何得到道德辩护,换言之,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理据究竟是什么。对于在当代伦理学领域影响巨大、以强调严格的对等性秩序为特征的契约主义而言,一种有关我们对后代所应肩负的义务的有效论证,并非是件易事。因为后代没有也不可能与我们签订任何契约。比较有效的论证方式是,我们这代人之所以拥有签定契约的能力,缘于同样无法预先与我们签约的前辈对我们的付出,前辈的付出对我们形成了一种无法拒绝的道德命令,即将对后代的付出无条件地传递到后辈身上,尽管后者并没有与我们签约并做出什么承诺的能力。这样一种论证方式是机智的。在对未来人类的利益的道德辩护上,功利主义通过其对整体性的考量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功利主义有别于自利主义,它所追求的是普遍福利的最大化:“最好的社会状态,是个体福利总量最大化的状态”。“一种状态乙在道德规范意义上要好于状态甲或者是同等的,如果乙状态下个体功利价值的总量高于甲状态的相应功利总量或者是同等的”。在这里体现的是功利主义的整体性思维的特色:有用性总量的最大化是功利主义的唯一目标,在这一目标下人们所处的时空上的差异并不是考量的对象。也就是说,唯一值得关注的是益处总量的最大化,至于是当代人还是未来人的益处,是东方世界还是西方世界的益处,这并不重要。

  从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中可以推出功利主义的普遍性的、不偏不倚的观察事物的视角:功利主义是一种普遍伦理,其利益最大化原则对

  于任何人都是平等适用的,它屏蔽掉了所有当事人在年龄、性别、族群、地位上的差别:“伦理要求的普遍性与不偏不倚性必须由此而得到保障,即所有的为行为后果所裹挟到的当事人应获得同等的顾及。既不得因特殊的社会关系(如在行为者与其亲属之间)而有所不同,也不得因效果出现较晚则其重要性就要看成是弱于近期的效果”。“不仅如此,从时空上的普遍主义中,从拒绝对未来益处的轻视中,导出了相对严格的关护未来这样一种要求”。后代人的重要性并不低于当代人。“后代人与当代人已被置于同等的地位”。“从一个普遍的视点来看,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时代不能影响其幸福的价值。后代人的利益对于一位功利主义者而言必须得到像其同代人利益一样的关注”。这样,为后代考量、为未来负责、坚持可持续的发展,便当然是功利主义主题中的应有之义。

  实际上,在对过去、现在与未来间关系的权衡之中,功利主义甚至更是以未来和长远发展为价值导向的。像承诺、赏善罚恶这样以过去为导向的义务,在功利主义这里被转换成为以未来为导向的义务:

  承诺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履行一项以前的诺言,而更是为了实现和提升社会的信任度。赏善罚恶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回报或报复,而是

  为了鼓励从善和遏制做恶。功利主义致力于社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和谐与保障,为此,对后代不利的过高的国家债务是被坚决拒斥的,甚至当代利益的放弃也是值得的,只要这种放弃所导致的是后代利益的增加,且这种益处的增长远远超过现在承受的被放弃的益处。

  2.“快乐”原则的广泛应用

  功利主义的“快乐”原则在有关性伦理的讨论中扮演了一种不容忽视的角色。性享受、性欢愉对于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传统的社会道德都是一大禁忌。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性革命的洗礼下一种开明的有关性的道德观念才在西方世界占据了主导地位,即无强制条件下发生的性享受、性欢愉体现了人类自然、真实的欲求,对己对人均是无害的,故在伦理道德上至少是中立的。如果在道德评价上还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话,则可以说这样一种对性的认知可以通过对女性性享受与性欢愉的认可,而巩固并促进男女的平等意识。然而当代开明的性道德理论中的无害原则,如果辅以功利主义的“快乐”原则作为补充和强化的话,则对于传统的社会禁忌就能够形成更为猛烈的抗击力量。事实上,功利主义并不满足于依据无害原则对性享受与性欢愉做出“在道德上是中立的”这样一种相对消极性的判断,而是以凡能满足人的需求、给人带来快乐的事物均是合乎道德的为由,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最高价值尺度,给予人类的性活动以更积极的评价。这样不仅性享受、性欢愉,而且自慰、同性恋、情色品消费上出现的伦理困惑,就在功利主义的“快乐”原则的应用下得到了消解,而一个人们对性并无非理性的罪恶感的社会,显然是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值得在其中生活的社会。功利主义对性的开明态度,应当是任何一种文明秩序都不会拒绝的。“由于性行为构成了"快乐’的一个源泉,一种功利主义的性道德或许便蕴含着如下的要求,即使性乐趣的程度最大化。功利主义者必须主张一种道德义务,即每个人都应当改善其与此相关的能力与技术”。

  在备受争议的安乐死问题上,功利主义的“快乐”原则的价值更显重大。对于功利主义而言,生存的价值在于快乐的感受。“人的(当然动物的)生命没有内在价值,而只有外在的价值。对于功利主

  义者而言,并非生命,而是体验才具有内在价值,故生命的价值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使个体的生存成为可能的体验的质量(生存质量),另一是对生命保护做出可能的限制所引发的个体与社会的消极后果,如焦虑、错乱和丧失人性”。当一位极度痛苦且没有任何康复希望的人提出安乐死要求时,拒绝之则对于任何人都不会带来益处,而是所有的人的痛苦的强化。故若有这样一位病人提出这种要求时,就应允许其安乐死。按照当前通行的生命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可以不采取或中断对其延长生命的措施,但严格禁止主动实施的安乐死,也严禁帮助病人自杀。而功利主义对消极性的不作为与积极性的作为不做区分,在它那里听任其痛苦与施加痛苦是一回事,任凭其死亡与协助其死亡没有区别。故功利主义主张医生拥有对自愿安乐死者协助的权利,只要这种安乐死要求合乎病人的主观意志与客观状态。功利主义不区分作为与不作为的立场显然有悖于人们的道德直觉与常识,但其积极意义则在于,强化了行为主体应负的责任以及相应的责任意识。当事人不仅要对其主动行为负责,对其不作为的后果也要负责,这种被动责任的观念也渗透在西方发达国家有关“见死不救罪”的立法初衷上。

  3.“感受性”标准的强大解释力

  众所周知,就道德论证而言,契约主义凭借其与人权、正义理论的内在逻辑关联已然成为一种当代最具竞争力的伦理学理论。然而契约主义伦理学并不是万能的。其注重契约当事人对等平衡的道德地位的立场理所当然地将动物排除在道德共同体之外,但这样也就难以对残害动物的行径做出一种强有力的道德谴责,而类似残忍的行为显然又有悖于人们通常的道德直觉。契约主义维护人的权益、尊重行为主体自主选择的原则是理性的,但也是抽象的,在直面堕胎困境中孕妇的生命权与胎儿的生命权间的冲突时,在应对治疗性克隆的困境中需器官移植的病人的健康权与作为器官的源泉的人类胚胎的生命权益之间冲突的问题上,契约主义所提供的单一的人权的理论标准虽然是正确的,但却又是失效的。在这种情况下,以感受性能力作为判定某一对象是否拥有道德地位的唯一尺度的功利主义,为人们开辟了一条摆

  脱伦理困境的重要出路。按照功利主义的立场,感受性能力是某一对象能否得到道德顾及的唯一基础,像智慧、理性等其他能力都不起作用。而所谓善则意味着快乐感超过了痛苦感。

  功利主义的这一原则为生态伦理学中的所谓痛苦中心主义奠立了基础。痛苦中心主义将具有痛感能力的动物纳入道德共同体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功利主义就是痛苦中心主义。边沁赋予动物以道德顾及的论证理据是:问题不在于,它们是否能说理,而在于,它们能否

  痛苦?当代功利主义者辛格(PeterSinger)则从感受性是利益的前提的立场中,推出动物也拥有利益,具备一种特殊的价值,应在决断中得到应有顾及的结论。由于痛苦感是一个决定性的指标,故在功利主义看来,杀死有感知能力的动物比给它们施加痛苦更容易得到辩护。许多功利主义者吃素,并非是因为动物被杀的行为不道德,而是由于动物在被宰杀之前的恐惧心态对动物本身和作为旁观者的人类的折磨的无法忍受。总之,以感受性作为判断对象能否拥有道德地位的标准,在动物保护的问题上,功利主义就能够提供一种比其他任何伦理学理论更有竞争力和说服力的辩护理据。当然,由于功利主义的普遍性的道德视点,在动物的痛苦与人类的痛苦之间该否做出区分的问题上,功利主义势必会要陷入两难。一方面,普遍主义的道德视点要求功利主义对人与动物做出同等的、不加任何区分的道德顾及。但另一方面,人们在直觉上也会意识到人与动物的痛苦和快乐在性质上的巨大差异。

  动物的感知力源于其原始的生存本能。人类的感知则关涉到具有时空维度的复杂的意识与意志活动。早在密尔就认识到“人类具有比"纯粹动物性的欲望’更高级的快乐的能力”。所以当代功利主义一般都认可人类利益高于动物利益。对动物施加痛苦肯定是不道德的,但如果因此而产生了巨大的益处,则施加痛苦的行为还是可以得到辩护的,如来自于动物实验的新药带来的重要社会效益就具有更大的道德意义。总体上拒斥动物实验的辛格也承认,如果通过动物实验的痛苦所产生的结果能够减少更多的痛苦,则这种实验在伦理上也是可辩护的。

  借助于感知能力这一标准,功利主义不仅将拥有痛感的动物接纳进道德共同体,而且也将无感受力的人类存在(如早期人类胚胎)排除在该共同体之外。这样就使得以恪守权益原则为特色的契约主义所无法应对的孕妇及病人与早期人类胚胎之间生命权的冲突,基于一种鲜明的道德理据得到了化解。我们当然不会认同功利主义完全抹煞人类属性在论证道德地位上的重要作用的做法,而是认定人类属性是进入人类道德共同体的基本依据,因而所有的人体形式都具有道德地位,这样才能为人类利益高于动物利益的价值选择提供令人信服的伦理辩护。但是对于同属于人类道德共同体的孕妇、病人与早期人类胚胎之间的生命权益冲突,我们只能引入功利主义的感受性的标准,确立感受性是某一对象能否值得道德考量的重要指标、道德地位的高低取决于感受性的强弱的原则,从而得出在堕胎困境中胎儿要让位于孕妇、在治疗性克隆的困境中早期人类胚胎要让位于病人的结论。而且以感知性作为尺度,我们还可以为脑死标准的确立做出强有力的伦理辩护:一个人如果不可逆地失去了感知能力,则这也就意味着其生命的彻底终结。遗体当然也有道德地位(人体均属于道德共同体),但对它的道德顾及显然只是针对和取决于活着的人的心理感受。

  #结束语

  功利主义在20世纪前半叶受到过猛烈的抨击,而到了60-70年代则又以不同的形式获得了复兴。当然,不论如何引人注目,功利主义也不可能取代以尊重个体权益、维护社会正义为本质的主流价值的地位。克万特(MichaelQuante)是这样对功利主义全面评价的:“一

  种功利主义的伦理学从其总体上无法对我们的伦理上的自我理解做出一种合宜的复原,即便它或许在某些领域触及到了我们伦理实践的本质性的特征”。当然,毕竟功利主义契合人们体现在追求整体和长远的益处最大化的常识性的道德直觉,这正是功利主义能够保持其勃勃生机的奥秘之所在。

  人类的社会生存及其行为模式存在着复杂的维度,功利主义准确地捕捉到了其中的某一界面并且做出了颇具说服力的解释。功利主义不仅提供了以两害相权取其轻、趋乐避苦、诉诸感受性标准为内容的重要的道德智慧,而且也展示了一种以人为终极目的的明确明智的价值诉求,从而提醒着人们对道德绝对化、道德异化和不顾一切后果的倾向保持着一种必要的警觉。在功利主义看来,道德并没有独立于人类福利的自在的价值,生命、平等、正义、德性及道德直觉等都是外在的价值,其生存全然取决于人类的现实需求。既没有无条件、无例外的权利与义务,也没有可以容忍和听任包括人类毁灭在内的一切后果的绝对禁令。任何道德原则的践行,都不可能不顾及到其结果给社会造成的感受。功利主义的这些提示合宜地诠释了“道德是为了人,而非人是为了道德而存在”这一命题的真理性。毫无疑问,功利主义所呈示的都是些常识性的东西。道德思维固然不能依赖常识,但如果长期过度游离于常识之外,就必定会陷入尴尬与荒谬,这是功利主义给当代留下的不容漠视的重要启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38-44页。

篇三:引进理念功利化

  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观念行为动机论文: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及影响研究

  [摘要]功利主义是西方伦理学中一种以功利原则为评价标准的学说。当代大学生中就存在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大学生在学习动机、社会活动参与、政治取向和职业选择等方面都体现出功利化的特点。但是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着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应该更多的引导大学生理解并接受功利主义思想中积极的部分,并通过规范大学生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方式,来尽量的消除其消极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观念行为动机

  功利主义(uticitarianism)作为一种伦理思潮出现在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其代表人物有哲学家培根和霍布斯等。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系统是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由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边沁和米尔提出。边沁的功利原理有两个出发点:一是功利原理或称为最大幸福原理,即认为人一切行为的准则取决于增进幸福或减少幸福的倾向。社会由个人构成,社会全体的幸福是由组成此社会的个人幸福的总和。二是自利选择原则。即每个人在原则上是他自身幸福的最好判断者,自利选择是人性的必然倾向。

  功利主义思想产生后对法律、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且也影响到了大学的办学理

  念。大学办学理念发展史中,一直存在功利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争辩。理性主义认为大学的职能在于纯粹的科学研究,要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和自我完善,应尽量避免社会和政府的干预,而保持相对独立性和一定程度自治。与之相对的就是功利主义理念。功利主义认为大学应教育适应工业革命和社会发展需要,要承担一定社会服务职能;衡量大学学问研究的标准在于能解决多少现实问题;大学应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者和专业人才;大学应与政府和社会保持联系,应把科研、教学和社会及国家需要相结合。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理念存在相当长时间的矛盾冲突期,但20世纪后期特别是近几十年,人们逐渐认识到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各自的不足之处,两者由冲突逐渐走向融合。

  在大学理念的理性与功利之争的过程中,功利主义思想也逐渐渗透到了大学内部,特别是大学的主体——大学生中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选择中也逐渐出现了功利主义化的倾向。中国集体主义为主的主流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受到功利主义的冲击,大学生越来越讲“实在”,越来越追求“实用”。

  一、大学生功利主义化的表现

  2009年人民论坛围绕“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矛盾与思想状况”的主题进行了调查,在回答“您认为当代大学生与90年前的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时,72.8%的人

  选择“更加现实功利”,排在了所有选项的首位。并且在笔者的访谈中,也有学生直言:大学生以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为价值观念,反而更务实也更适应社会环境发展。这种价值观念上的现实功利,直接反映在大学生的行为选择中。

  1、学习动机功利化

  在对大学教育认知、学习目的设置和学习内容选择上,大学生更倾向于以功利主义为标准,把适应社会需求当做自己的学习动机。

  对大学教育认知标签化。而为了贴上一个“出身名门”的标签,大学生在大学报考时热衷于“211”、“985”大学,在专业选择上热衷于所谓的热门专业。大学教育对个人自我完善的功能受到忽视,相反现实主义和世俗化的色彩更加鲜明。

  学习目的设置功利化。大学生学习目的越来越以就业为中心。相当部分大学生更多的是为了未来稳定的工作和丰厚的待遇而读书。

  学习内容选择功利主义化。学习内容被简单分为“有用”和“无用”两类。专业课“有用”,公共课“无用”,相对“有用”的各种考证,某些专业课也变成“无用”。于是大学校园里存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轻视基础知识学习;重视专业技能培养,轻视思想品德培养;重视实践经验积累,轻视课堂知识学习等现状。

  2、参加社会活动的动机功利化

  大学生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时,除了以能力素质培养为目的外,相当部分大学生也把活动加分、评奖评优或毕业求职作为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各种社会活动的主要目的。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原本为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素质培养机制逐渐被“异化”,活动的初衷发生改变,本末完全倒置。

  3、政治取向功利化

  政治取向强调的是政治主体对政治系统的认识、情感、价值、信念、态度等心理结构及特征。当代大学生政治取向功利主义化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大学生对政治活动参与的热情降低。比起关注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大学生们更关注个人的发展,更关注自己的学习和就业。政治取向趋于冷漠,也更加务实。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信仰,参政动机功利化。在入党动机上,相当多的大学生们缺乏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认知和认可,更多的是为了有利于就业或体现个人荣誉而选择入党。

  4、职业选择的功利化

  经济利益主导职业选择。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大学生们更多的会关注待遇、福利和个人发展,而很少会把对社会的贡献作为首要选择因素。在选择就业地域时,更多大学生会选择待遇高、机会多的发达地区,而选择服务西部的大学生

  相对较少。在选择就业部门时,大学生们越来越亲睐党政机关、教育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等收入相对较高又稳定的部门。在近年的经济危机和就业压力下,还存在着一个特殊现象。如果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相当部分大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或回家待业,而不是选择继续求职或是自主创业。大学生在做选择时更加趋向于稳定、保守和自利,遇到挫折时也很容易选择逃避或者向家庭和社会转嫁压力。当今社会中就存在一批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就业机会,闲赋在家,不仅衣食住行靠父母,而且花销不菲的年轻“啃老族”。

  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人群”。

  二、大学生功利主义化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中功利主义思想的抬头,究竟应该由谁来负责?其中不仅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着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1、社会价值导向

  社会价值评价机制影响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动机,引导着社会成员的选择。一方面国家和社会在评选人才时,过分注重大学生的学历水平和学校层次,这使得大学生盲目追求名校、高学历和热门专业;另一方面当今社会个人价值多以经济标准来衡量,职业环境、工作内容,特别是收入状况成为衡量大学生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最后,现代社会价值观念中,个人主义观对集体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冲击较大,也直接

  影响到了大学生价值观。大学生对集体更加冷漠,更少关注,却更注重个人心理感受和个人生活质量。社会价值评价的唯经济利益化,是造成大学生功利主义化的重要原因。

  2、高校教育体制

  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也是大学生产生功利主义思想的原因之一。高校教育体制对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可从两方面得到体现。一方面是高校的教育理念。高校教育理念功利主义化,高校也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高校需要承担产学研一体化的任务,并且要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实际工作者和专门人才。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时,非常注重寻求专业与社会经济、就业需求间的相关性。在专业描述和招生宣传时,也会重点体现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和就业前景。另一方面是学校考核体系。当今的高校注重在德智体等各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并把德育指标同智育、体育一样进行了量化打分。而我国高校的德育评估体系相对单一,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担任学生干部是德育评分的重要标准,但这种评估方式很难真正评价出大学生内在的道德素质的高低,反而增长了部分学生们的攀比心理和违规操作心理。一些学生为了获得评奖评优机会,以便在未来求职中占据相对优势地位,就会有目的性的参加社会活动或直接讨好老师。高校学生考核体制的不合理、不完善,也造成了大学生功利化行为的滋生。

  3、家庭对学生期望值

  随着高校教育的体制改革,家庭承担高额的学习成本,成本的投入要求能有合理的收益,这种收益就演化成父母的子女成功就业的期望。父母的投入和期望,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责任和负担,大学生要通过就业的实现来获得个人价值,并以此来达到父母的期望。

  4、个人成就意愿

  现代社会有更多的职业选择和个人价值实现途径,个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自我,但是大学生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特别是经济危机和大学生扩招的背景下,社会中存在更多优秀的同辈群体、更加稀缺的社会机会,大学生需要在与同辈群体的对比中获取优越感和自信,需要通过赢取各种排他性竞争来获取自我实现的机会。大学是学生走入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来自同辈群体的激烈竞争、沉重社会压力、强烈的成就动机,决定了大学生行动动机和个人选择上的急功近利和功利主义。

  三、如何看待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化

  功利主义给大学生带来的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功利主义思想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人”,大学生以功利主义,或者是有用性作为行为选择的主要动机和价值评价的重要标准。另一方面功利主义使大学生“异化”成了自身利益的工具。大学生不是以对社会的贡献和个人的自由发展作

  为行为动机,而是以经济利益的获得作为行为的动机,客观上被物质利益所束缚。

  功利主义如果被正确引导,也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理解并接受功利主义思想中积极的部分。j.s.密尔对功利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认为人生的目的应脱出图谋一己幸福的范畴,委屈关心他人的幸福和人类状况的改善,也就是从“自利”转变为“自我牺牲”。这种对功利主义思想新的解读,是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相契合的。另一方面,要规范大学生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方式。功利主义强调自利选择,如果这种自利是无害于他人的自利,就会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会让个人更珍惜当前,也更加现实和务实。但是如果这种自利是损害他人利益或者是违反社会道德要求的自利,那肯定是不可取的。所以只要规范对自我利益追求的方式,这样一种功利主义的观念也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林英.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倾向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王俊翔.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与融合[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1).[3]刘宝存.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大学理念的冲突与融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易利:(1984—),女,湖南长沙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学。

篇四:引进理念功利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民办高校办学功利化倾向原因分析

  作者:王会霞

  来源:《教育界·下旬》2014年第04期

  【摘

  要】民办高校在持续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在教职工待遇问题、管理投入和内涵建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分析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有民办高校自身的理念不端、管理不科学等方面,也有现实情况如生源危机、政府政策落实难等外界因素。

  【关键词】民办高校

  功利化

  原因分析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民办高校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了办学功利化现象,具体表现为:教职工待遇低,教师队伍稳定性差;岗位设置不足,教职工职业怠倦现象严重;实习就业赢利,学生、家长怨声载道;管理投入不到位,突发事件频发;内涵建设不足,教育功利化突显;有偿招生普遍,恶性竞争愈演愈烈;办学诚信缺失,民办教育形象受损等。

  究其原因有自身因素也有外界因素。

  一、自身因素

  (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方式不民主

  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高校实行董(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或理事会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校长负责学校的教学和行政管理,党组织发挥监督保障作用。然而,在我国的很多民办高校法人既是出资人同时还是决策人、管理人和监督者,一人身兼数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运转机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董(理)事会没有决策权,角色错位缺位,运行程序不规范,校长权利得不到保障,党组织不能充分发挥监督保障作用,校领导和教职工法人治理结构意识不强,导致管理水平不高,教育规律经常被违背,不能正确处理他律与自律的关系,影响了教职工情绪,动摇了本就脆弱的个人前景预期,导致教职工忠诚度不够,主人翁意识淡薄,打工心态强烈。加之待遇、工作强度大,导致教职工队伍的稳定性不足。

  (二)现代大学制度缺乏,管理制度不科学

  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2009年初,国务院前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也说:“教育事业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办。”然而民办高校家族制、家长制盛行,人治色彩浓厚。据调查,很多民办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校的管理者属创办者本人及家属来管,这些人对教育一知半解,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不是真正的懂教育者。

  (三)办学理念不端正,管理理念世俗化

  民办高校创校初期,看到的是办学的巨大市场潜力,现而今,国家人口红利时代已过,民办高校面临巨大生源压力、融资压力,在最初的理念和现今实际情况下,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有很大成分是为了盈利,一所为了盈利的大学,必然考虑成本,降低成本,消减成本,各项投入不到位,管理的目的就是赚钱,这些带来的后果就是短期行为,不能遵循教育的方针和规律,培养的学生没有质量。同时也造成了目前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多、信誉不良,生源压力大等情况。

  (四)办学资金来源单一,管理投入捉襟见肘

  由于民办大学是在国家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举办的,因此,国家对民办高校几乎没有投入,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只有四种渠道:一靠股东自掏腰包,二靠银行贷款,三靠吸引社会资金,四靠学费收入。

  民办高校开办之初的经费来自股东,但股东的资金有限不可能源源不断。而另一渠道向银行贷款,但也并不顺畅,考虑到信贷风险,银行往往需要贷款者提供担保。但《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而我国《担保法》又规定,民办高校等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相应资产不得用于担保,只能依靠信用贷款,而信用贷款的额度普遍较低,无法满足民办高校对资金的需求。在吸引社会资金上,由于产权不明晰,使社会上的大量游资不敢贸然进入民办高等教育领域。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社会力量办公室调查问卷显示:民办高校办学资金来源80%是学费,加上其他学生缴纳的杂费,资金来源比例达到了90%。资金来源单一,办学费用严重不足。

  (五)社会风气浮躁,大学精神培育不足

  大学应该追求真理,培养人才,引领社会风尚。现如今部分民办高校一味迎合社会,随意调整学校政策,变更专业,制造热点,学术治理缺乏投入,学生培养缺乏长远眼光,管理中不断变招出新,成为“四不像”。这种教育理念的异化,与功利、浮躁的社会价值取向有关,与时代节奏加快、市场竞争激烈、人心浮躁等背景有关,不注重培育大学精神,无形中忽略了教育主体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导致民办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高投入低产出。

  二、外界因素

  (一)适龄人口减少,民办高校生源危机突显

  2008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达到了最高峰,2009年以后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逐年下降,到202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将减少30%左右。2008年参加高考的中学生人数达到历史顶峰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的1050万人,此后逐年下降,一直到2013年的912万,5年间下降了13.1%。与此同时,2013年还有100万学生在报名后放弃了参加考试,选择直接就业。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公办高校大举扩招,独立学院异军突起,国外高校到中国抢生源,对拿不到政府财政扶持资金的民办高校来说,生源减少就意味着学费收入的减少,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形势严峻。

  (二)政府扶持力度不足,优惠政策落实难

  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提出了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对民办学校的管理、扶持职责,然而各级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管而不扶”或者“不管不扶”的现象,出现了管理上的缺位、错位。政府将教育经费投向公办高校的同时,却以经费紧张为由轻视民办高校的发展,出现了厚此薄彼的现状。

  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民办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共性问题。究其原因,除学校主观因素之外,另外一条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地方政府对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一些好的法律法规、好的政策落实难以到位。民办学校事业单位性质和民办教师享有公办教师同等的法律地位,大家议论了若干年,至今还是不能同等对待;民办学校的教师只能参加企业社会保险而公办教师却能享受事业单位社保待遇,两者“同工不同酬”;民办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定和科研经费、社会保险费缴纳、土地征用和税收、专项发展基金等方面,也得不到相应的政策落实。

  (三)法律法规不完善,影响办学投入积极性

  一是出资人合理回报界定不明确。《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取得合理回报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而回报条件、回报标准、回报方式、回报比例等在《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均未具体说明,出资人投资承担一定风险,获得投资收益自主权得不到保护,影响了投资者办学投入积极性。

  二是法人财产权难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即对学校实物财产具有实际支配权。但《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民办学校存续期间,所有资产由民办学校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也就是说投资者投入的资产不得自行回收、抵押、租赁和转让,这既挫伤了投资者对学校办学投入的积极性,又堵塞了融资的渠道。

  三是财产权最终归属不明确。民办学校在终止清算时,《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对民办学校的财产按照下列顺序清偿:

  “应退受教育者学费、杂费和其他费用。”“应发教职工的工资及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偿还其他债务。”对投资者的投入如何清算补偿没有说明,对剩余资产的归属也没有明确说明。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四是产权不清晰。学校资产来源有举办者投入的资产、滚动积累的资产和国家投入的资产,这些在实际操作中较难梳理清楚。

  【参考文献】

  [1]朱国维,朱斌,陈旻.民办高校办学的趋利性问题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7(11).[2]饶丽娟.当前民办高校教师流动问题及对策[J].韶关学院学报,2010(7).[3]王庆如.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以陕西民办高校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6).[4]曾贱吉.论我国民办高校的国家管理[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

篇五:引进理念功利化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倾向现象探讨

  作者:甘启颖

  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5期

  甘启颖

  (文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云南文山663099)

  摘

  要: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维持学习活动的内在心理动因。当代大学生片面追求眼前的个人利益与社会需求的快速结合,学习动机功利化倾向日趋严重。急功近利的功利性学习既有显性的个人危害和教育伤害,更有隐性的潜在社会危机。面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倾向,高校需要强化人文主义的大学理念,回归高校教育的本质要求,将理想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5)05-0156-03

  1

  学习动机与功利化倾向的形成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维持学习活动的内在心理动因,是激励、指引、维持、调节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1]。学习动机的功利化倾向作为一种现象的存在,随着西方享乐主义的声名鹊起而引起教育学者的关注,功利主义理论、功利道德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期待价值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等体系相继提出。在我国自古以来关于学习动机的论述中,《论语·子张》曰“学而优则仕”,《千字文》曰“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可见,学习中的世俗功利主义思想在我国历史悠久,根深蒂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寒窗苦读与美女和金钱直接画上等号,这就是古代典型的“读书实用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激烈冲击,当代大学生学习功利化倾向只不过是古代社会“读书实用论”在新时期的变型。

  认知理论认为,当环境中出现新奇的外部刺激时,人所产生的倾向性反应就是最原始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够使人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轨迹。功利化学习动机的产生,就是受功利主义的影响而趋利避害,以功利原则为基点,急功近利只为追求片面的现实利益而被动学习。

  2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倾向的危害

  功利性学习蕴藏着危机,既有显性的个人危害和教育伤害,更有隐性的潜在社会危机。大学的本质职能是培养造就高级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卢梭提出、杜威升华的“教育即生长”观点认为,教育就是个体的健康发展而非外在功利性力量的强加。从大学教育的对象出发,功利性学习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学生。只注重实用性、技术性的学习内容,导致大学生个体畸形的单项发展。大学生只为谋求个人利益而努力迎合社会的即时需求,必然导致理想信念的淡化,道德水准大幅滑坡,自我发展缺乏传统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素养。功利性学习倾向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逃课和作弊,导致大学正常的运行秩序出现混乱[2]。对以后就业是否有用似乎成了衡量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准,高等教育的巨大规模和高昂投入与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形成鲜明对比,国家的教育资源出现浪费现象。高校本应互相支撑的各类专业学科结构失衡,基础理论学科的生态恶化严重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大学的文化精神对社会具有辐射作用,功利性学习让大学精神的凝聚激励导向功能不断弱化,追求真理、科学批判、发展创新等大学精神的丧失也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与时代精神的沦丧。因此,提出并研究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

  倾向的课题,对于大学生个体的综合发展、大学教育功能的顺利实现、大学人文精神的外向弘扬、提升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当代大学生学习功利化倾向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激烈冲击,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逐渐受到世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片面追求眼前的个人利益与社会需求的快速结合,学习动机的功利化倾向日趋严重,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追求立马见效的思想理念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通病。

  3.1

  学习倾向偏重于实用性技能,对学科专业的选择功利化

  从高考填报志愿开始,当代大学生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出路就有自己的考虑,考上名牌大学、争读热门专业成为潮流。填报心仪的大学和中意的专业,最根本的出发点是大学能否录取的可能性,还有就是今后的就业考虑。社会竞争加剧,就业率、考研率、薪资待遇等含金量较高的数据,是指导考生和家长进行综合权衡之后进行最后抉择的参考。在对现实进行考量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学校的总体教学评价,研究专业的发展前景,展望今后的市场就业率,斟酌今后的薪资待遇等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3]。这本无可厚非,毕竟教育就是一种高额的投资,需要考虑其投入和产出。然而这样的结果却逐渐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大学教育成为就业的垫脚石。

  3.2

  时间分配偏向于实用性课程,对学习内容的确定功利化

  对基础理论和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不重视,学习内容偏重于功利化的实用知识技能。哲学、文学、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无人问津,金融、网络、外语、物流、法律、计算机等实用知识技能却趋之若鹜。比如必须选修的“马列毛邓三科”课程,大部分学生持消极的学习态度。认为这样的知识除了考研需要用到就没有其他用处,对于此类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内容往往不愿主动学习。除了在课堂上能够融入到专业学习,课后时间很少用于专业知识学习。他们把大量时间放在了实用性较强的知识技能学习上。在大学校园普遍出现了“逃课一族”,逃课率较高的是思政类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这其实就是大学生在对基础理论知识和实用知识技能比较后所进行的学习时间的功利性再分配。

  3.3

  学习动机注重实用价值产出,对学习效果的衡量功利化

  一切以今后的就业工作和职业发展为出发点,为顺利入职获得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与技能,成为当前大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动机。大学生拿出必要的时间对付专业课程,其它课程只要能够及格拿到学分就满足了,更多的学习精力放在努力获取外语、计算机、普通话、会计师等时兴的职业资格证书上。有的依靠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外兼职赚取外快,迅速并有效地把知识技能转化为自己的收入。比较能够说明大学生学习动机注重实用价值产出的实例是毕业论文,目前大学生为完成毕业论文抄袭成风,东拼西凑的复制粘贴是完成论文的主要方式。学生在学习动机上凸显急功近利的倾向,只是将学习作为赢取物质目标的手段,重视对于个人利益、实用价值的追求,为实现个人价值片面追求投入产出比。

  4

  高校矫正大学生学习功利化的对策建议

  4.1

  回归高校教育的本质要求,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是给予教育对象发展自己的能力,人之所以受教育,不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完善人格和充实精神生活。高校作为高等知识传播的场所,教育的目的是知识创造和真理引领,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面对世俗功利思想的冲击,大学首先要明确高校教育的本质要求,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大学是一个国家精神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学不可能独善其身,而不去考虑市场经济对实用人才的需求。但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应该而且必须坚守它的独立精神,在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同时,鄙弃浮躁社会中的功利化风气,明确大学教育的本真,回归到大学教育引领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正轨上。不仅要重视实用知识技能的教学,也要关注基础认知知识的传授,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建设人才。

  4.2

  强化人文主义的大学理念,引领大学生的道德和理想实践

  蔡元培先生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百家之学府也。”在他看来,大学应该是社会未来发展的理想模式,而不应该是当前社会生活的缩影。大学精神表现的是理想信念、气势状态、精神意志,是人体生命、活动、成长的根本。大学没有大学精神的理念,培养的大学生就没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缺乏昂扬的气势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诚如蔡元培先生所说,大学不仅要产生思想、知识、学问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给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道德和理想指引。“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未来。”现代大学不仅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要为他们的社会实践提供行为模式和人文关怀,将道德理想转变成强有力的行动典范。高校应该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理念,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赋予大学生完善自我知识结构和独立人格的能力,在接受人类文化遗产、社会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陶冶他们的情操与个性。

  4.3

  重视高校管理理念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和科研,管理对象所围绕的中心就是教师和学生。管理不是对人的束缚,而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高校应牢牢把握“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来立德树人,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科学发展的管理机制。优化管理资源配置,夯实应用基础理论学科,构建以文理为基础、以应用型学科为主导、以教师教育为优势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加大教学投入力度,扎实开展教风、学风、考风建设,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建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规章和工作机制,形成富有成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定合理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办法,提高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为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科研、教学、学术氛围,减少甚至避免来自学校的功利化科研项目。教师能够为人师表,真正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用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学生远离功利化[4]。

  4.4

  理想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面对大学生学习功利化的倾向,要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寻求大学生可以接受的新的德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进而自觉抵御功利主义不良思想的侵蚀。以能力培养为素质教育核心,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参与学科创新竞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深化应用型人才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切实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推行多样化的学业考核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制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鼓励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深入探索加强校风、学风和考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注重对学生的学涯、职涯和生涯设计的指导和规划,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扎实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知社情、广见闻、增知识、长才干、强责任。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从社会需求出发,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把专门性教育和渗透性教育结合起来,着力构建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奇.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李会转.大学生功利性学习调查与危机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37-39.

  [3]邓辉平.大学生学习功利化的心理机制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20-23.

  [4]葛秀玺.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探讨[J].黑龙江教育,2013(7):79-80.

  (责任校对

  莫秀珍)

篇六:引进理念功利化

  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的理论分析

  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价值取向体现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因此,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分析和研究,对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的主要表现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在价值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一定的倾向性,其实质就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选择和追求。随着形势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由单一化向多元向化转变。从总体上讲,大学生价值选择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但是,由于复杂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出现了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价值目标选择的功利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和社会转型向纵深发展,大学生价值目标由泛政治化和理想化向多样化和务实方向转变的同时,部分大学生价值目标的选择出现了功利化倾向。他们的价值目标由注重理想转向注重现实,由注重整体利益转向注重个人利益,由注重长远利益转向注重眼前利益,由注重“义”转向注重“利”,由注重奉献转向注重享受。在政治理想方面,不少学生主要从自我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政治问题,把入党作为实现个人发展的一种手段和政治资本。问卷调查中,在为什么要入党的问题上,36.8%的学生问答是为了便于就业和发展;把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会活动,仅仅作为锻炼自己,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一种途径;知识的学习“有用”就学,“没用”就不学;就业的目标仅仅追求待遇高、工作轻松。

  2.价值评价标准的功利化

  传统的价值评价是以社会价值为唯一标准,而新时代在承认个体价值合理性的同时,也使一部分人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即只肯定个体价值,否定或忽视社会价值,把能否满足自我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部分大学生因此放弃理想的价值标准,选择了现实的评价标准;放弃了奉献至上的原则,选择了索取作为人生的信条;放弃了责任,选择了权利;放弃了精神标尺,选择了物质和金钱尺度;放弃了艰苦奋斗,选择了享乐主义等等。有的学生采取双重评价标准,他们用集体主义的标准要求别人,用利己主义的标准要求自己;在价值观念上认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价值行动上却执行个人主义标准;对别人进行否定性评价,对自己却进行肯定性评价;欣赏高尚但并不想拥有高尚,赞誉英雄模范但并不想成为英雄模范。

  3.价值实现手段的功利化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交换方式的多样化,交换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价值实现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它在促进人生价值实现的同时,也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价值目标实现途径的功利化和庸俗化。他们有的不是依靠自身努力,而是企图通过关系实现人生价值;不是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参与各种竞争,而是通过作假造假获胜;不是靠真本事和个人魅力得到同学的认可,而是通过请客送礼骗取同学的信任;不是以诚实的劳动获得经济上或其他方面的报酬,而是利用代替他人考试获得物质享受;不是实事求是地参加考试,而是企图舞弊蒙混过关;不是采用恰当的方式和方法搞文化活动,而是习惯于搞形式主义;不是以高尚的精神力量凝聚人心,而是靠吃喝玩乐、挥霍公款来推动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二、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的成因

  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的实质是理想信念的淡漠、道德的迷失与存在的迷误。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归纳为如下:1.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对大学校园的辐射

  市场经济就是效益经济,就是金钱经济,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作为一切交换价值化身的货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等价交换原则扩大到其他领域,包括高等

  教育领域,进一步扩大了货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金钱的升值和道德的贬值,滋生了功利思想。在一部分大学生的眼中,只有钱才是最真实、最有用的东西,而思想道德则是抽象的、次要的。部分大学生因此置思想道德于不顾,为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金钱和物质而不择手段,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甚至拿自己的前途作赌注;有的还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也说明了传统人文道德精神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气质中已经弱化,在与现代市场经济意识的较量中已经略处下风。

  2.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校园的污染

  大学生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的“晴雨表”,总是表现为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可以看到时代跳动的脉搏,大学生的价值观是社会成员价值观的折射。社会非主流的庸俗价值观使一部分人产生消极腐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在此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心理失衡,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理想信念趋向实用和短视,在金钱与真理孰重孰轻的选择上,不再热衷于真理的探求,而更多地关心自己的物质生活质量,强化了当官发财的思想意识。尤其是社会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市场化特征及其所体现出来的物欲和感官享受的过度追求,给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模仿大众文化的市场操作使校园文化的发展更具功利色彩。

  3.西方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理念对大学校园的渗透

  当今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思想,都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各种西方文化思潮不断冲击着大学校园,各种思潮逐渐进入当代大学生的视野,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方社会思潮中的“存在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唯意志论”“扩张自我”“自我追寻”等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为部分大学生所欣赏、接受和推崇,他们片面强调自我价值,否定传统价值观和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导致淡泊政治、漠视道德、追逐实利的价值取向,进而表现为行为上的失范和偏差。

  4.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进程的加快,培育了市场主体,张扬了大学生的个性,使大学生的独立人格、自由发展、平等权益等主体意识得到确认和加强。就整体而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正在由传统的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崇尚自我,相信自身实力,注重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大学生的普遍追求。与其强烈的主体意识不相称的是其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选择好坏的能力、自律意识却较差,加上阅历较为浅薄,缺乏社会经验,导致部分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主体意识急剧膨胀,群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减弱,全局观念淡薄,集体意识弱化。他们不是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而是把个人利益绝对化和扩大化,集中表现为成才过程中的急功近利行为。

  三、矫正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的对策

  矫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倾向,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引导社会舆论,净化社会环境和家庭的积极配合外,高校教育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关键因素。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观是集体主义,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是相互对立的一对矛盾。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的最深层原因是丧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工作是树立大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根本途径。主要通过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觉悟,增强抵御西方腐朽思想侵袭的能力,使学生努力克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要注意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大学生自觉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起来,既要追求社会价值,又要尊重和满足个人正当的利益和需求;将道德的规范性与利益的进取性统一起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将索取的合理

  性与奉献的主导性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将物质需要与精神追求统一起来。

  2.注重校园文化教育是重要方式

  校园文化是一种非强制性教育的手段,主要通过创造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来实现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这种目的和效果的实现依靠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情感沟通、思想感化和行为习惯,逐步形成共同价值观。价值内化和价值创新的价值教育形式是校园文化功能的本质表现。从内心产生教育的贴近感和认同感是校园文化获得价值教育绩效的基本目标。因此,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教育,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健康、高雅、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体现校园文化的时代要求和学校特色;要完善学校的人际和舆论环境,通过多种形式,树立良好的校风,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精神;要树立全员德育意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通过教职员工的人格力量、良好的环境氛围来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当前网络文化、社团文化的建设是发挥校园文化价值观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3.开展道德教育是关键因素

  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功利化倾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道德素质的缺失,而大学生最缺乏的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因此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是克服价值取向功利化的根本途径之一。一方面,要发掘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道德教育资源,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即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另一方面,结合时代特征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道德教育。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培养和造就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知书达礼的现代公民。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环节

  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状态、开发心理潜能、完善个性发展、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教育过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当代社会以个性的觉醒与人性解放为标志所带来的价值理念的冲突,使大学生开始关注自身、关注生命的意义。他们开始企求达到心理健康并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当代大学生。因此,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在教育领域、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方面的一种整体性超越,是在更清醒的理智水平和更深层的情感层面上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关照,是矫正大学生价值观偏差的关键环节。要紧紧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善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咨询,对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在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解决价值取向功利化的问题。

篇七:引进理念功利化

  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

  杰里米·边沁是英国的法理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他是一个政治上的激进分子,亦是英国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并以功利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一位动物权利的宣扬者及自然权利的反对者而闻名于世。他还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功利主义,又称最大幸福主义,是在西方乃至全球影响巨大的一支伦理学流派,而它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和伊璧鸠鲁的快乐主义学说。边沁是18世纪后半叶英国功利主义伦理理论框架的确立者和声势浩大的功利主义运动的精神领袖。边沁的功利主义融伦理思想、社会制度、法律制度为一体,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最高原则,对十八、十九世纪英国社会改革起了重要作用,成功地引领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辉煌,使功利主义思想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并内化为“不列颠的民族精神”。

  在边沁的一生之中,他曾先后提出或支持过以下的观点:

  (1)个人以及经济的自由

  (2)国教分离

  (3)言论自由

  (4)女性的平等权利

  (5)废除奴隶制度和体罚(包括儿童)

  (6)离婚权

  (7)自由贸易

  (8)爱高利贷

  (9)同性恋的合法化。

  由边沁发展出来功利主义学派有着一些重要的追随者,他们是:詹姆士·穆勒、其子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包括罗伯特·欧文(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在内的一些社会改革者。边沁的伟大梦想就是:建立一种完善、全面的法律体系,一种“万全法”。力图让普遍、完善的法律之眼洞察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并要澄清英国法中“普遍性的不准确与紊乱之处”。

  而边沁对英国法的澄清工作的核心,就是将普通法“去神秘化”。他大力鞭笞自然法和普通法,因为在他眼中,自然法与普通法的许多逻辑虚构,不过是神话而已,必须借助彻底的法律改革,才能建设真正理性的法律秩序。但边沁不仅仅提议了很多法律和社会改革,更阐明了这些法律所基于的潜在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就是“功利主义”,在《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一书中给出了功利主义的概念:他按照看来势必增大或减小利益有关者的幸福的倾向,亦即促进或妨碍这种幸福的倾向,来赞成或非难任何一项行动。任何法律的功利,都应由其促进相关者的愉快、善与幸福的程度来衡量的。

  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是受了贝卡里亚的思想的直接影响,边沁曾这样说过:“我记得非常清楚,最初我是从贝卡里亚论犯罪与惩罚那篇小论文中得到这一原理(计算快乐与幸福的原理)的第一个提示的。由于这个原理,数学计算的精确性、清晰性何肯定性才第一次引入道德领域。这一领域,就其自身性质来说,一

  旦弄清之后它和物理学同样无可争辩地可以具有这些性质。”但是快乐与幸福真的可以用数学来精确计算出来吗?边沁是这样来论证这个原理的,他认为,道德的最高标准,无论是个个人道德还是政治道德,都是最大化公共福利,或者说是集体幸福感,或者说是权衡苦乐,让幸福最大化,即一句话“功利最大化”。

  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就好比说,如果给你足够多的金钱,你是否愿意去承受一些难过的经历?比如说,给你多少钱,你愿意去拔掉你的一颗门牙?或者,给你多少钱,你愿意砍掉你的一根脚趾?或者吃掉一条15厘米的蚯蚓?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位心里虚假桑代克做了这样的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任何需求或者满足都可以有个金钱的衡量,这样他即是支持了边沁的观点,认为一切东西甚至包括人的生命都是可以用金钱利益来衡量的。

  看到边沁的功利主义的存在意义的时候,同样有反对的声音。许多人认为,功利主义的明显缺陷在于,他没有尊重个体权利。由于仅仅考虑了满意度的总和,它可以恣意践踏个体公民。对于功利主义者而言,个体也重要,不过仅仅是在以下意义上具有重要性——每个人的偏好都应当与他们的偏好计算在一起。然而,这意味着,如果功利主义的逻辑被连贯的应用,它会认可多种对待他人的方式,而这些待人的方式会违背那些被我们看做是体面与尊敬的根本规范。也就是说,功利主义主义缺少对少数个体的关心和尊重。事实上,人不是以功利为动机的冰冷的计算器,而是丰富多彩、充满激情的社会主体,功利主义把人的本质简单化和绝对化了,无法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这也是功利主义法学虽然对西方法律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却没有能够长期占据西方法律思想舞台的重要原因。

  同样,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或者功利主义在很多的生活事例中还是会看到它的存在,而有时这种功利主义的做法也有利于今天的法制社会的健全和更加人性化。同时太过绝对化的赞同边沁的功利主义也是与我们追求的社会主义理念不同的,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的是人人平等,生命无价等等的理念是不相融的。所以我们要正视功利主义的存在意义,扬长避短,发挥它的应有之义。总之,边沁的理论影响了社会制度、法律体系,促进了社会变革,他既是“一个伟大的对既有事物的怀疑者”,也是一个“伟大的颠覆者,或者用大陆哲学者的语言说,是他的时代、他的国际的伟大的批判性思想家”。罗素曾评价功利主义学者说,他们的理论虽然由于过分重注人的现实的苦乐而显得卑下,但是他们关心同胞的福利,所以他们本人的品格是无可挑剔。

篇八:引进理念功利化

  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及影响研究

  [摘要]功利主义是西方伦理学中一种以功利原则为评价标准的学说。当代大学生中就存在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大学生在学习动机、社会活动参与、政治取向和职业选择等方面都体现出功利化的特点。但是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着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应该更多的引导大学生理解并接受功利主义思想中积极的部分,并通过规范大学生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方式,来尽量的消除其消极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观念行为动机

  功利主义(uticitarianism)作为一种伦理思潮出现在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其代表人物有哲学家培根和霍布斯等。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系统是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由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边沁和米尔提出。边沁的功利原理有两个出发点:一是功利原理或称为最大幸福原理,即认为人一切行为的准则取决于增进幸福或减少幸福的倾向。社会由个人构成,社会全体的幸福是由组成此社会的个人幸福的总和。二是自利选择原则。即每个人在原则上是他自身幸福的最好判断者,自利选择是人性的必然倾向。

  功利主义思想产生后对法律、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且也影响到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办学理念发展史中,一直存在功利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争辩。理性主义认为大学的职能在于纯粹的科学研究,要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和自我完善,应尽量避免社会和政府的干预,而保持相对独立性和一定程度自治。与之相对的就是功利主义理念。功利主义认为大学应教育适应工业革命和社会发展需要,要承担一定社会服务职能;衡量大学学问研究的标准在于能解决多少现实问题;大学应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者和专业人才;大学应与政府和社会保持联系,应把科研、教学和社会及国家需要相结合。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理念存在相当长时间的矛盾冲突期,但20世纪后期特别是近几十年,人们逐渐认识到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各自的不足之处,两者由冲突逐渐走向融合。

  在大学理念的理性与功利之争的过程中,功利主义思想也逐渐渗透到了大学内部,特别是大学的主体——大学生中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选择中也逐渐出现了功利主义化的倾向。中国集体主义为主的主流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受到功利主义的冲击,大学生越来越讲“实在”,越来越追求“实用”。

  一、大学生功利主义化的表现

  2009年人民论坛围绕“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矛盾与思想状况”的主题进行了调查,在回答“您认为当代大学生与90年前的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时,72.8%的人选择“更加现实功利”,排在了所有选项的首位。并且在笔者的访谈中,也有学生直言:大学生以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为价值观念,反而更务实也更适应社会环境发展。这种价值观念上的现实功利,直接反映在大学生的行为选择中。

  1、学习动机功利化

  在对大学教育认知、学习目的设置和学习内容选择上,大学生更倾向于以功利主义为标准,把适应社会需求当做自己的学习动机。

  对大学教育认知标签化。而为了贴上一个“出身名门”的标签,大学生在大学报考时热衷于“211”、“985”大学,在专业选择上热衷于所谓的热门专业。大学教育对个人自我完善的功能受到忽视,相反现实主义和世俗化的色彩更加鲜明。

  学习目的设置功利化。大学生学习目的越来越以就业为中心。相当部分大学生更多的是为了未来稳定的工作和丰厚的待遇而读书。

  学习内容选择功利主义化。学习内容被简单分为“有用”和“无用”两类。专业课“有用”,公共课“无用”,相对“有用”的各种考证,某些专业课也变成“无用”。于是大学校园里存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轻视基础知识学习;重视专业技能培养,轻视思想品德培养;重视实践经验积累,轻视课堂知识学习等现状。

  2、参加社会活动的动机功利化

  大学生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时,除了以能力素质培养为目的外,相当部分大学生也把活动加分、评奖评优或毕业求职作为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各种社会活动的主要目的。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原本为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素质培养机制逐渐被“异化”,活动的初衷发生改变,本末完全倒置。

  3、政治取向功利化

  政治取向强调的是政治主体对政治系统的认识、情感、价值、信念、态度等心理结构及特征。当代大学生政治取向功利主义化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大学生对政治活动参与的热情降低。比起关注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大学生们更关注个人的发展,更关注自己的学习和就业。政治取向趋于冷漠,也更加务实。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信仰,参政动机功利化。在入党动机上,相当多的大学生们缺乏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认知和认可,更多的是为了有利于就业或体现个人荣誉而选择入党。

  4、职业选择的功利化

  经济利益主导职业选择。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大学生们更多的会关注待遇、福利和个人发展,而很少会把对社会的贡献作为首要选择因素。在选择就业地域时,更多大学生会选择待遇高、机会多的发达地区,而选择服务西部的大学生相对较少。在选择就业部门时,大学生们越来越亲睐党政机关、教育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等收入相对较高又稳定的部门。在近年的经济危机和就业压力下,还存在着一个特殊现象。如果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相当部分大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或回家待业,而不是选择继续求职或是自主创业。大学生在做选择时更加趋向于稳

  定、保守和自利,遇到挫折时也很容易选择逃避或者向家庭和社会转嫁压力。当今社会中就存在一批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就业机会,闲赋在家,不仅衣食住行靠父母,而且花销不菲的年轻“啃老族”。

  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人群”。

  二、大学生功利主义化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中功利主义思想的抬头,究竟应该由谁来负责?其中不仅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着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1、社会价值导向

  社会价值评价机制影响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动机,引导着社会成员的选择。一方面国家和社会在评选人才时,过分注重大学生的学历水平和学校层次,这使得大学生盲目追求名校、高学历和热门专业;另一方面当今社会个人价值多以经济标准来衡量,职业环境、工作内容,特别是收入状况成为衡量大学生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最后,现代社会价值观念中,个人主义观对集体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冲击较大,也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价值观。大学生对集体更加冷漠,更少关注,却更注重个人心理感受和个人生活质量。社会价值评价的唯经济利益化,是造成大学生功利主义化的重要原因。

  2、高校教育体制

  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也是大学生产生功利主义思想的原因之一。高校教育体制对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可从两方面得到体现。一方面是高校的教育理念。高校教育理念功利主义化,高校也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高校需要承担产学研一体化的任务,并且要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实际工作者和专门人才。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时,非常注重寻求专业与社会经济、就业需求间的相关性。在专业描述和招生宣传时,也会重点体现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和就业前景。另一方面是学校考核体系。当今的高校注重在德智体等各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并把德育指标同智育、体育一样进行了量化打分。而我国高校的德育评估体系相对单一,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担任学生干部是德育评分的重要标准,但这种评估方式很难真正评价出大学生内在的道德素质的高低,反而增长了部分学生们的攀比心理和违规操作心理。一些学生为了获得评奖评优机会,以便在未来求职中占据相对优势地位,就会有目的性的参加社会活动或直接讨好老师。高校学生考核体制的不合理、不完善,也造成了大学生功利化行为的滋生。

  3、家庭对学生期望值

  随着高校教育的体制改革,家庭承担高额的学习成本,成本的投入要求能有合理的收益,这种收益就演化成父母的子女成功就业的期望。父母的投入和期望,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责任和负担,大学生要通过就业的实现来获得个人价值,并以此来达到父母的期望。

  4、个人成就意愿

  现代社会有更多的职业选择和个人价值实现途径,个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自我,但是大学生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特别是经济危机和大学生扩招的背景下,社会中存在更多优秀的同辈群体、更加稀缺的社会机会,大学生需要在与同辈群体的对比中获取优越感和自信,需要通过赢取各种排他性竞争来获取自我实现的机会。大学是学生走入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来自同辈群体的激烈竞争、沉重社会压力、强烈的成就动机,决定了大学生行动动机和个人选择上的急功近利和功利主义。

  三、如何看待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化

  功利主义给大学生带来的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功利主义思想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人”,大学生以功利主义,或者是有用性作为行为选择的主要动机和价值评价的重要标准。另一方面功利主义使大学生“异化”成了自身利益的工具。大学生不是以对社会的贡献和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行为动机,而是以经济利益的获得作为行为的动机,客观上被物质利益所束缚。

  功利主义如果被正确引导,也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理解并接受功利主义思想中积极的部分。J.S.密尔对功利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认为人生的目的应脱出图谋一己幸福的范畴,委屈关心他人的幸福和人类状况的改善,也就是从“自利”转变为“自我牺牲”。这种对功利主义思想新的解读,是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相契合的。另一方面,要规范大学生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方式。功利主义强调自利选择,如果这种自利是无害于他人的自利,就会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会让个人更珍惜当前,也更加现实和务实。但是如果这种自利是损害他人利益或者是违反社会道德要求的自利,那肯定是不可取的。所以只要规范对自我利益追求的方式,这样一种功利主义的观念也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林英.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倾向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2]王俊翔.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与融合[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1).

  [3]刘宝存.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大学理念的冲突与融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易利:(1984—),女,湖南长沙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学。

篇九:引进理念功利化

  大学理念: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张力

  孟建伟;张略

  【摘

  要】大学理念包含两个最深刻的维度:一是功利主义的维度;二是理想主义的维度.前者蕴含一种可称为"服务站"的功利主义大学模式及其功利主义的大学观、学术观和教育观;后者则蕴含一种可称为"精神高地"的理想主义大学模式及其理想主义的大学观、学术观和教育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大学模式及其大学观、学术观和教育观,对于大学与社会的发展,都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但同时又有其各自难以克服的局限和偏颇.关键是,要在二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使其相互牵制、相互弥补和相互融合,从而最大限度地促使大学健全发展,进而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健全发展.

  【期刊名称】《新视野》

  【年(卷),期】2011(000)003

  【总页数】4页(P74-77)

  【关键词】大学理念;功利主义;理想主义

  【作

  者】孟建伟;张略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北京市,10004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北京市,10004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0

  所谓大学理念,说到底就是关于大学的最根本的价值观念,包括有关大学办学的目的、动力、意义、价值和使命等。一般说来,大学理念如同科学理念一样,[1]包含两个最深刻的维度:一是功利主义的维度;二是理想主义的维度。尽管这两个维度代表着两种非常不同的价值观,但是,它们对于大学与社会的健全发展都是至关重要和不可或缺的。深入探讨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价值观对于大学与社会的意义、作用及其局限,使二者保持“必要的张力”,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是大学理念中最重要的维度之一。大学是社会的产物。大学的产生、成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需要,特别是经济和技术等功利上的需要。可以说,“功利”是联结大学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大学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从社会那里获得了巨大的推动力;在为社会实现其功利价值的同时,也在实现着自己的功利价值。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对于大学与社会的发展,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其一,从根本上突破并超越“为大学而大学”的狭隘大学观,使大学走出自我封闭的“象牙塔”,面向社会及其需要,特别是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从而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大学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在功利主义的视野中,大学的根本目的和使命似乎不是为了大学本身,而是为了整个社会。用培根的话来说,那就是“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2]虽然培根的这句话是针对科学而言的,然而,用它来表述功利主义的大学观显然同样贴切。

  尽管功利主义的大学观有诸多偏颇和缺陷,但是,它的确有其无可争议的合理性。

  首先,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无论如何都是难以回避的。这里包含两个问题:一是大学不可能在真空中成长,它必须扎根并依靠于社会。没有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大学恐怕连生存都成问题。二是同“惠赠给人类生活”这个宏大目标和使命相比,大学的确难以列举比之更为宏大而重要的目标和使命了。离开这个宏大目标和使命,任何大学都将变得过于狭隘并失去其最根本的意义。其次,纵观世界大学理念发展史,的确存在着一种从理想主义向功利主义演变的潮流。在1852年,纽曼将大学看做是一个“提供博雅教育”和“培育绅士的地方”;到了19世纪末,德国大学将大学定位于从事“创造性学问”的“研究中心”;而到了二次大战以后,当代颇具领先地位的美国大学已经变成地地道道的“知识工业的重镇”。[3]如果说,以纽曼和洪堡为代表的大学理念还是以理想主义的价值观为主导的话,那么,在当代颇具领先地位的美国大学那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已经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功利主义大学观不仅揭示了大学的根本目的和使命,而且提供了一种大学办学模式及其动力机制,这就是功利主义的“服务站”模式。

  其二,从根本上突破并超越“为学术而学术”的狭隘学术观,使学术摆脱自我封闭的“经院哲学”的模式,面向社会,面向实际,面向活生生的人类生活,特别是在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寻找理论的增长点,从而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学术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功利主义的大学理念不仅蕴含一种功利主义的大学观,而且还蕴含一种功利主义的学术观。于是,它不仅反对以大学为本的观念,而且反对以学术为本的观念。在功利主义的视野中,无论是大学,还是学术,他们都不是最根本的目的,因此,不应以大学或学术为本。大学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社会,为了人类生活,因此,应当以社会为本,以人类生活为本。相对于服务整个社会和人类生活这个根本目的而言,无论是大学还是学术,充其量都只是一种“工具”或“手段”,并不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尽管功利主义的学术观也有诸多偏颇和缺陷,但是,它的确同样具有无可争议的合理性。首先,它将学术同整个社会和人类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无疑为学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共同进步,指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一方面,学术不应脱离社会和人类生活。与“惠赠给人类生活”这个宏大目标相比,“为学术而学术”的确显得过于狭隘而苍白;另一方面,学术也不能脱离社会和人类生活,否则,学术将变成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从而陷入“经院哲学”的死胡同。其次,学术观与大学观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大学观存在着一种从理想主义向功利主义演变的潮流的话,那么,学术观,特别是科学观更是如此。正是自近代以来世界学术观特别是科学观朝着功利主义演变的潮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大学观同样朝着功利主义演变,并最终使得大学变成社会的“服务站”。反之,大学的功利主义取向又进一步大大强化了学术的功利主义倾向。

  其三,从根本上突破并超越“为教育而教育”的狭隘教育观,使教育摆脱自我封闭的“从书本到书本”的模式,面向社会,面向实际,面向活生生的人类生活,特别是通过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社会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从而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促进教育本身的进步和发展。

  功利主义的大学理念不仅蕴含一种功利主义的大学观和学术观,而且还蕴含一种功利主义的教育观。与功利主义的大学观和学术观相呼应,功利主义的教育观也将服务于整个社会和人类生活作为根本目的,而把教育当做实现这一根本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因而教育本身也不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尽管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又有诸多偏颇和缺陷,但的确也有其无可争议的合理性。首先,教育同整个社会和人类生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整个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繁荣需要依靠良好的教育。教育理应服务于整个社会和人类生活这个大目标。同这个宏大目标相比,“为教育而教育”也同样显得过于狭隘而苍白;另一方面,教育也需要深深地扎根于整个社会和人类生活,否则,便缺乏深厚的根

  基和必需的实践经验,同样变成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从而陷入“经院教育”的死胡同。其次,与大学观和学术观的演变相呼应,教育观也存在着一种从理想主义向功利主义演变的潮流。正是功利主义的大学观、学术观和教育观三者的有机结合,使得当今之大学带有异常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成为社会的名副其实的“服务站”。

  二

  理想主义的价值观也是大学理念中最重要的维度之一。尽管大学不能、也不可能脱离社会,但是,大学有其独特的理想和追求,因而有其相对独立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本身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是一个与现实社会非常不同的理想社会,因而具有很强的理想性。如果说,“功利”是一条联结大学与社会的重要纽带的话,那么,“理想”又是一条联结大学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前者联结的是经济和技术层面;后者联结的是文化和精神层面。大学在用“理想”提升自己的文化和精神高度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和精神高度;在用“理想”引领自身进步的同时,也在引领着整个社会的进步。理想主义的价值观对于大学与社会的发展,也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其一,从根本上突破并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大学观,使大学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境界,保持一种神圣、宁静和纯洁,提升形而上的高度和深度,从而在追求真善美崇高理想和理想生活的同时,也为社会扬起了理想的风帆,提升了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高度。

  如果说,功利主义的大学观主要从大学的外部和形而下层面,来理解大学的动力、目的、使命、意义和价值的话,那么,理想主义的大学观则主要从大学的内部和形而上层面,来理解大学的动力、目的、使命、意义和价值。前者侧重立足社会,强调的是功利,试图通过知识和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从社会那里获得对大学的支持;后者则侧重立足大学,强调的是理想,试图通过文化和精神在推动大学进步的同时,也引领整个社会的进步。

  尽管理想主义的大学观也有诸多偏颇和缺陷,但是,它的确有其无可争议的合理性。首先,虽然大学必须根植于社会,但是,大学毕竟有别于社会。它同社会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理想性。也就是说,它所营造的是理想社会和理想生活。离开理想性,将其等同或同化于现实的社会,大学就会失去其本质和应有功能。更进一步说,虽然“功利”是联结大学和社会的重要纽带,但是,二者之间的联系不应只是形而下的。除了形而下层面以外,大学和社会更应有形而上层面的联系,那就是理想、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灵魂与灵魂之间的联系。显然,这种理想性的联系要比单纯的功利性的联系更具有深邃的意义。其次,理想主义大学观要比功利主义大学观更具有悠久的传统。从洪堡认为“大学代表自由和纯粹”,[4]到纽曼强调“博雅教育”的大学理念,再到雅斯贝尔斯将大学定位于“学术性之教学”、“科学与学术性研究”和“创造性之文化生活”三位一体的以追求真理为使命的社会,等等,[5]几乎都称得上是理想主义大学观的典范。尽管纵观世界大学发展史,存在着一种从理想主义向功利主义演变的潮流,但是,理想主义的大学观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有学者甚至认为,“一部世界大学的发展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6]理想主义大学观不仅揭示了大学的根本目的和使命,而且提供了一种颇有精神高度的办学模式及其动力机制,这就是理想主义的“精神高地”模式。

  其二,从根本上突破并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学术观,使学术走向深刻、神圣和高远,拒绝肤浅、平庸和低俗,不断提升思想和精神的高度和深度,大力推进重大理论创新,从而在不断攀登世界学术高峰的同时,也给社会以创新的氛围、奋斗的精神和向上的力量。

  同功利主义的学术观相对立,理想主义的学术观坚持“为学术而学术”以及学术为本和学术至上的价值理念。其中有两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要点:一是强调学术的内在价值高于其外在价值。学术的动力、目的、意义、价值和使命首先在于学术本身,而不是在于外在的功利和有用性;二是强调学术的外在价值也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影

  响社会的形而下的功利和有用性,更为重要的是,还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形而上的思想、精神和价值理念。

  尽管理想主义的学术观也有诸多偏颇和缺陷,但是,它的确同样具有无可争议的合理性。首先,学术确有其内在的价值。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科学是为科学而存在的,就像艺术是为艺术而存在的一样。”[7]离开其内在的价值,仅仅用外在“功利”来解释学术的动力、目的、意义、价值和使命,显然是非常肤浅而偏颇的。而且,从学术的内在的价值看,它在本质上恰恰是无功利的。如果带着狭隘的功利心从事学术,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大师或大家。其次,即便从外在价值看,学术的价值也是全方位的,既有形而下技术和功利层面的价值,又有形而上思想和精神层面的价值,二者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都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其三,从根本上突破并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观,使教育摆脱单一而肤浅的工具主义模式,关注活生生的人,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给人以充分的培养和教育,从而在大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的全面发展。

  同功利主义的教育观相对立,理想主义的教育观坚持“为教育而教育”以及教育为本和教育至上的教育理念。其中也有两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要点:一是强调教育的内在价值高于外在价值。教育的动力、目的、意义、价值和使命首先在于教育本身,而不是在于外在的功利和有用性;二是强调教育的外在价值也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影响社会的形而下的功利和有用性,更重要的是,还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形而上的思想、精神和价值理念。

  尽管理想主义的教育观也有诸多偏颇和缺陷,但是,它的确同样具有无可争议的合理性。首先,教育当然有其重要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就是强调对人的充分培养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强调教育和人是否有外在的功利价值。如果说,功利主义教育观倾向于将教育并最终将人当做工具和手段的话,那么,理想主义教育观则倾向于将教育并最终将人本身当成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后者显然更符合以

  人为本的精神。其次,教育的确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是一项文化事业,因而对社会来说,它具有很强的文化功能和文化价值。这种文化功能和文化价值并不是仅仅靠强调形而下功能和价值的功利主义所能概括的。它主要通过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一批又一批有文化的和全面发展的人,从而推进社会的文化进步和全面发展。因此,理想主义的教育观对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所做的形而上的定位,显然是有道理的。

  当然,理想主义大学观同理想主义学术观和理想主义教育观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理想主义大学观的“精神高地”模式,给了理想主义的学术观和教育观以必不可少的实践和发展空间;反之,正是理想主义的学术观和教育观的价值导向并付诸实践,大学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高地”。

  三

  综上所述,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大学理念为我们分别树立了两种非常不同的大学观、学术观和教育观,从而构建了两个非常不同的大学模式:前者树立的是功利主义的大学观、学术观和教育观,构建的是集功利主义大学观、学术观和教育观为一体的作为社会“服务站”的大学模式;后者树立的是理想主义的大学观、学术观和教育观,构建的是集理想主义大学观、学术观和教育观为一体的作为社会“精神高地”的大学模式。这两种非常不同的大学观、学术观和教育观以及大学模式具有极其鲜明的典型性。他们从非常不同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大学的本质及其动力、目的、意义、价值、使命和评价标准。

  这两个非常不同的维度,无论对于推进大学的发展,还是推动社会的进步,都是至关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对于当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来说,尤为如此。

  一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范畴,至少经济建设是基础,是所有建设的重中之重。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建设做基础,“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因此,大学理应充分发挥作为社会的“服务站”的作用,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从而从经济和技术层面大力推进“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这对大学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机遇和挑战,在很大程度上考验大学是否真正具有硬实力,能否真正崛起。这是大学所必须注重和强调的“功利”的维度。

  另一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不只是属于经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范畴。除了经济和物质文明建设之外,还有大力推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缺乏应有的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同样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大学理应充分发挥作为社会的“精神高地”的作用,以崇高的文化和精神引领社会,从而从文化和精神层面大力推进“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这对大学来说,更是一种神圣的职责和使命,也在很大程度上考验大学是否真正具有软实力,能否真正崛起。这是大学所必须注重和强调的“理想”的维度。

  当然,无论是功利主义的维度,还是理想主义的维度,都有其各自难以克服的局限和偏颇。

  一方面,如果一味地或过度地强调功利主义的维度,而消解或排斥理想主义的维度,那么,大学就会变成缺乏精神高度的纯粹或过度功利化的“服务站”;学术将逐渐失去精神高度,走向平庸、浮躁和过度功利化,变成纯粹商业和功利社会的附庸;教育同样也将逐渐失去精神高度,走向刻板、僵化和过度功利化,倾向于将人变成纯粹商业和功利社会“有用的工具”。更进一步说,社会的高度功利化将促使大学的过度功利化;反之,大学的过度功利化也将对社会的过度功利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大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将陷于过度功利化的恶性循环之中。无疑,随着整个社会功利主义浪潮的日趋强盛,大学的过度功利化的确成为当今时代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重要问题。

  另一方面,如果一味地或过度地强调理想主义的维度,而消解或排斥功利主义的维

  度,那么,大学就会变成坐而论道且严重脱离实际的纯粹或过度理想化的“精神高地”;学术将严重脱离实际,变得过度空洞、抽象和教条,甚至重新陷于类似“经院哲学”的死胡同;教育同样也将严重脱离实际,走向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于将人变成只会读书和高谈阔论但不会实践和应用的学究。更进一步说,大学的过度理想化不但同现实的社会格格不入,而且由于严重脱离生活实际,最终也无法引领社会,起到作为社会的“精神高地”的作用。尽管在当今时代功利主义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然而,大学的过度理想化的倾向和现象还是存在的。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重要问题。

  要使大学健全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健全的发展,并使二者之间能够良性互动,就需要在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两个维度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所谓“必要的张力”,主要包括以下三层涵义:

  第一层涵义是牵制。也就是说,通过“必要的张力”,使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两个维度相互牵制,从而保持恰当的平衡,以防二者各自走向极端。从某种意义上说,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这两个维度构成一对矛盾:功利主义维度强化,势必导致理想主义维度弱化;反之,理想主义维度强化,势必导致功利主义维度弱化。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利用这种牵制关系,在二者之间把握好度。

  一般说来,对于大学而言,既不能把它变成过于功利化的“服务站”,又不能把它变成过于理想化的“精神高地”。要用“服务站”模式牵制“精神高地”模式,同时又用“精神高地”模式牵制“服务站”模式。对于学术而言,既不能把它变成过度功利化的“工具”,又不能把它变成过度理想化的“牛角尖”。要用学术的“功利性”牵制学术的“理想性”,以防学术脱离实际,变成某种“经院哲学”;同时又用学术的“理想性”牵制学术的“功利性”,以防学术走向肤浅和平庸,变成某种“操作经验”。对于教育而言,既不能用过度功利化的教育培养过度功利化的人,又不能用过度理想化的教育培养过度理想化的人。要用教育的“功利性”牵制教育

  的“理想性”,以防教育脱离实际,将人培养成某种对社会无用的“精神贵族”;又要用教育的“理想性”牵制教育的“功利性”,以防教育走向肤浅和平庸,将人培养成某种缺乏思想和精神高度的“有用的机器”。

  第二层涵义是互补。也就是说,通过“必要的张力”,让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两个维度相互弥补,以克服和纠正各自的缺陷和偏颇,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功利主义维度和理想主义维度这对矛盾,既有相互排斥的一面,同时又有相互吸引的一面。所谓相互吸引,主要就是指双方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确切地说,功利主义维度若适当地吸纳理想主义的元素,不但不会削弱功利主义的价值和功效,反而能够增强功利主义的价值和功效;反之,理想主义维度若适当地吸纳功利主义的元素,同样不但不会削弱理想主义的价值和功效,反而能够增强理想主义的价值和功效。

  一般说来,对于大学而言,作为社会“服务站”的功利主义模式需要作为社会“精神高地”的理想主义元素加以弥补,这样不但不会削弱“服务站”的地位和作用,反而有助于加强“服务站”的地位和作用;反之,作为社会“精神高地”的理想主义模式也需要作为社会“服务站”的功利主义元素加以弥补,这样不但不会削弱“精神高地”的地位和作用,反而有助于加强“精神高地”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学术而言,功利主义强调的学术的功利性和工具性需要理想主义强调的学术的思想性和精神性元素加以弥补,这样不但不会削弱学术的功利性和工具性,反而有助于拓展其宽度和深度;反之,理想主义强调的学术的思想性和精神性也需要功利主义强调的学术的功利性和工具性元素加以弥补,这样不但不会削弱学术的思想性和精神性,反而有助于强化其现实的基础和力量。对于教育而言,功利主义所强调的功利化教育需要理想主义所强调的理想化教育的元素加以弥补,否则,缺乏思想和精神高度;反之,理想主义所强调的理想化教育也需要功利主义所强调的功利化教育元素加以弥补,否则,缺乏现实和实践意义。

  第三层涵义是融合。也就是说,通过“必要的张力”,使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两个

  维度相互融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推进大学健全的发展,进而最大限度地推进社会健全的发展。如果说,功利主义更多地代表着形而下的层面,那么,理想主义则更多地代表着形而上的层面;如果说,功利主义更多地代表着功利和技术层面,那么,理想主义则更多地代表着精神和文化层面;如果说,功利主义更多地应对的是物质文明层面,那么,理想主义则更多地应对的是精神文明层面;如果说,功利主义更多地代表着“脚踏实地”的层面,那么,理想主义则更多地代表着“仰望天空”的层面。因此,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两个维度的关系,不仅是相互牵制和相互弥补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相互融合的关系。

  总的说来,对大学而言,既要成为社会的“服务站”,又要成为社会的“精神高地”,更要将二者融为一体:成为既具有思想和精神高度的“服务站”,又具有强大服务功能的“精神高地”。对于学术而言,既要重视其功利和技术层面,又要关注其思想和精神层面,更要使二者融为一体:让更多具有思想和精神高度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让现实的生产力更多地体现思想和精神的高度。对于教育而言,既要培养“脚踏实地”对社会有用的人,又要培养“仰望天空”对未来有理想的人,更要将二者融为一体:培养既“脚踏实地”又“仰望天空”、既有理想又有才干的全面发展的人。

  【相关文献】

  [1]孟建伟.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张力──关于科学的动力、目的和社会价值问题的思考[J].哲学研究,1998,(7).[2]培根.新工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8.[3][5][6]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3-7;5;13.[4]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234.[7]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85.

篇十:引进理念功利化

  论功利化背景下法科生学习力的培养

  刘伟军

  【期刊名称】《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7(025)002

  【摘

  要】结合我国法科教育的现实状况及各国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对社会功利化背景下法科生学习力的培养问题做了详细探讨,提出法科教育应树立学习力文化新取向,形成教学主题、改革理念、学习者动机三位一体的新教学模式,并重构法科教育评价体系,强化评价体系的发展功能.

  【总页数】3页(P68-70)

  【作

  者】刘伟军

  【作者单位】广州航海学院

  海运学院,广东

  广州510725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行业特色型大学法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董岩

  2.功利化社会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功利思想的理性分析[J],樊天羲

  3.论功利化背景下法科生学习力的培养[J],刘伟军;4.信息化条件下中职生学习力培养探究[J],孙英梅;马丽

  5.教育功利化背景下大学生感恩情愫的培养[J],桑冬平;蔡丽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十一:引进理念功利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语文教育的“功利化”困境及对策探究

  作者:武少辉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年第08期

  受当前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影响,语文教育忽视其内在的“非功利”发展规律,片面追求短期教学目标和效果,遭遇语文教育地位边缘化、重“工具”轻“人文”教育偏见及实践教学环节淡化等发展困境。新形势下,为顺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语文教育改革应遵循其内在发展规律,确保其母语教育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切实发挥其特有的文化传承及人文建构等作用,以响应国家关于规范汉语使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

  语文教育

  “功利化”困境

  对策

  探究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文化建构滞后于经济发展,导致当下教育改革呈现“功利化”趋向。受此影响,语文教育发展亦遭遇前所未有的“功利化”发展困境,表现出语言教学枯燥乏味、人文教育严重缺失、内在教育规律被漠视、教学效果无法保证等瓶颈性问题,已与当前的教育改革精神背离。从宏观文化层面讲,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社会学科,将关系到国家现代文明的建构和个体公民人格的重塑,亦与民族精神的培育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息息相关。鉴于此,为顺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语文教育改革必须着力于“功利化”困境的**,重新确立其中心统领地位,才能真正起到传承和发展华夏文化的作用。

  一、语文教育遭遇的“功利化”发展困境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通常要借助听、说、读、写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知识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1]除此之外,在素质教育改革体系中,语文教育实际上还承载着统筹人才全面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地应居于现代教育模式的中心地位。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育的发展却遭遇诸多发展困境,甚至受到前所未有的冷遇。

  1.语文教育整体地位的没落和边缘化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语文教育都必然承载着母语传承的重任,应系统地贯穿于各类人才教育的始末。但是,在片面追求应试效益的形势下,我们的语文教育则遭遇不同程度的地位没落和边缘化。在中小学,语文教育虽然形式上位居主干课程之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已经成了“没落的贵族”。我们知道,语文成绩的提升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与英语、数学等课程相比,其教学投入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为了短期提升综合成绩,实现阶段性的升学考试目标,很少学生会主动加大语文的学习投入。受学生理念的影响,特别是在最后的备考阶段,应试主导下的语文教育则一步步陷入“听天由命”的边缘化状态,根本无法保证语文知识的传授效果。

篇十二:引进理念功利化

 招商引资理念

  全方位对外开放,大年夜范畴招商引资,是加快经济成长、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年夜势所趋,是先辈地区、蓬勃地区经济成长的成功体会,更是经济欠蓬勃地区抢占先机、争夺主动、加快成长的必由之路。理念决定偏向,思路决定前程,方法决定范畴,方法决定成败。结合我县近几年来招商引资的实践体会,浅谈一下对招商引资理念、思路、领会和思虑。

  一、立异理念,用好“三件法宝”。

  第一件法宝:用“双赢”的理念招商引资。

  “双赢”是现代经济活动中具有广泛实际意义的一种新型计策理念。所谓“双赢”,无非是精力文明和物质好处的分享贯穿于每个环节上的社会群体和小我,形成一个社会人际分享文明或效益的供求治理轮回体系。只有实现“双赢”,才能包管经济成长;只有经济成长,才能促进“双赢”。把“双赢”理念贯穿到招商引资中,确实是要找准当局与市场的结合点,摆正当局在市场中的精确地位,以企业的“赢”为动身点,营造平等有序的市场情形、稳固宽松的政策情形、公平公布的法制情形、高效务实的办工作况,促进企业步入“赢”的良性轮回轨道,带动经济跨过式成长,最终实现当局和企业的“双赢”。

  九江县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九江市的一个欠蓬勃县,然则交通便利,资本丰富。在招商引资实践中提出:“你发家,我成长”的理念,起首让外来投资者能够或许“有利可图”,同时经由过程引进资金,使处所经济获得成长,增长税收,扩大年夜就业。

  第二件法宝:用“有米之炊”的理念招商引资。

  在招商引资中,必须发挥自身的资本优势,卖力选择好家当和项目,做到“有米之炊”。项目是招商引资的生命线。只有投资回报优胜的项目,才能吸引商家投资。做好项目工作,必须念好“实、新、特、精”四字经。实,确实是项目标内容事实上,有具体的分析论证,有可托的市场分析。

  新,确实是项目标内容新奇,包装新奇,推介方法有新意。特,确实是项目有特点,符合本地的资本优势。精,确实是精品项目,有一批带动性强、投资额大年夜、市场前景看好,供给税收或就业岗亭较多的重点项目。但在招商引资的工作中,有些处所对引资家当和项目可行性及今后成长空间估量不足,或过于乐不雅,或过于担忧,只留意“瞻其前”,而忽视“顾厥后”,因为缺乏潜在的资本优势,往往显现“外资引进来,项目搁下来”的半拉子项目,这是对“无米之炊”招商引资理念的无情处罚。

  第三件法宝: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招商引资。

  应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招商引资,包含企业主体和当局两大年夜块。作为各级处所当局在招商引资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必定程度大将决定对外开放的水平和程度。是以,我县当局在招商引资中应充分发挥这只有形的“手”的感化。

  在招商引资中,我县依照本地资本和家当成长情形,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对外来投资项目进行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引进,发挥比较优势,在高新技巧项目、深加工和增长产品附加值高低工夫。自2005年以来,我局引进了再生能源、宇洋化工、宇仁新材料、远东艳雨、金巢彩涂钢板等高新技巧、深加工和增长产品附加值的项目。我们在招商引资中落实科学成长不雅,由“招商”向“选商”转化,严格按照园区筹划,对入园项目科学构造、合理安排。关于投资大年夜、科技含量高、财务供献率大年夜、成长性强、无污染的项目要重点引,不克不及完全达到上述要求的要选择引,完全达不到的果断不引。

  二、立异思路,打好“三张牌”。

  第一张牌:打好“诚信牌”。

  人无信不立,企无信不兴,当局无信不威,社会无信不稳。诚信招商起码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有量力而行的立场。二是要依照客商的须要,供给个性化的招商筹划。三是要作过细的预备,包含文本的预备和实际工作

  的预备。专门是预备好“三本账”:一本是己方最为幻想的目标,同时也是让对方让利的最大年夜限度是若干。一本是两边共赢的,本身和对方都有较为知足的赚钱;还有一本是本身的底线是若干。有了这三本账,招商时就会游刃有余,成功率也相对高一些。

  在近几年的招商引资工作中,我们保持“诚信第一”的原则,保持“先交同伙,后谈生意,再搞合作”的原则。在项目洽商中,履行优势讲够,困难说准。当局向客商不承诺在九江县投资没有任何问题,但慎重承诺在九江县投资显现任何问题都邑有人赞助调和剂决,从而大年夜大年夜进步了诚信度,大年夜大年夜进步了签约项目标成功率,使我局的招商引资每年都上新台阶。

  第二张牌:打好“情形牌”“办事牌”。

  出力优化成长软情形。经济的竞争确实是情形的竞争,哪里情形好,资金就往哪里投,项目就往哪里去。为此,我县在财务搀扶、收费、用地等方面制订了灵活的优待政策,专门是在大年夜项目上实施“一厂一策”,特事特办赐与加倍优待的政策。对来我县投资的外商,在户口解决、后代入学方面也制订了专门的政策,一切为了外商,一切为了成长。经由过程优化情形,灵活应用上级政策,达到让投资者知足。二是大年夜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供给“一条龙”办事。按照“合理、公布、有效、义务”的原则,撤消不达时宜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法度榜样,2000年成立县行政办事中间,集中办事大年夜厅办公的有县经贸委、工商局、国土局、城建局等部分委派的政治本质好、营业程度高、调和才能强的人员,实施“一站受理、结合审批、一口收费、限时办结”的工作方法。审批公布透亮。办事大年夜厅各窗口单位实施挂牌办公、行政公示制、标准化办事承诺制和审批时限制。规范了收费标准,进步了工作效力,受到了客商的迎接。

  第三张牌:打好

  “轨制牌”。

  我县专门出台了《九江县重大年夜项目扶植三项轨制》,立异项目扶植新机制。一是建立重大年夜项目联审轨制。对新引进的项目从入园标准、投资强度、国度家当政策、园区成长筹划、环评、安评、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对项目进行论证,联审决定打算后,明白项目义务引导、义务单位,负责项目在规准时刻内跟踪落实。二是建立重大年夜项目推动轨制。对全县重大年夜项目扶植实施“一个项目、一名引导、一支部队、一抓到底”的“四个一”义务制,加大年夜重大年夜项目推动工作力度。实施日常调剂与会议调剂相结合。日常调剂一周一调剂,半月一传递。会议调剂重点解决重大年夜项目推动工作中部分层面无法解决的问题。三是建立考评轨制。对全县重大年夜项目包干义务单位和11个招商小分队的考评标准与评分方法作了明白规定,包含信息上报、信息质量、项目包装、项目签约、项目立项、项目注册、项今朝置审批、筹划设计、项目开工、项目投产等环节以及义务引导、义务单位深刻企业调和项目实施中显现的困难和问题。专门制订出台了《招商引资嘉奖方法》,对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做出凸起供献的企业和小我进行嘉奖,2009年兑现招商部分、小我和企业2008年度招商引资嘉奖资金

  万元,极大年夜调动了社会各界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三、立异方法,搞好招商方法的“三个改变”。

  第一个改变:全员招商向专业招商改变。

  加强招商引资小分队力量,保证招商小分队工作经费,强化招商小分队的龙头感化。将县招商小分队作为科级后备干部培养基地之一,2009年,在全县各乡镇和单位抽调一批优良的年青干部充分到县招商引资小分队。县财务在每年事首年代预拨招商经费到招商小分队,用于招商小分队日常工作开支,保证招商小分队顺利开展工作。各招商小分队专门成立招商办公室,并配备一位专职分担引导,并抽调人员构成专业招商部队专职抓招商。充分发挥专职招商人员信息“窗口”和招商“桥梁”感化。

  第二个改变:从撒网式招商向定点定向招商改变。

  广泛收集蓬勃地区的招商信息,充分应用我县各方面优势,以家当招商为主线,经由过程派人到蓬勃地区开展驻点招商工作,以广东、宁波、泉州、姑苏等地区为重点。招商驻点人员深刻挖掘和操纵本地投资商具体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叩门招商”

  第三个改变:从以当局招商为主向“以企引企”、“以商招商”、“以平易近引企”等方法改变。

  积极引导“以企引企”,鼓舞企业应用闲置地盘或低投资密度地盘,进行增资扩股,赓续进步现有地盘的应用率。鼓舞“以商招商”,引导和鼓舞企业介入国表里的资金技巧交换,出力引进相干家当企业和具有较高技巧水平和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鼓舞“以平易近引企”,充分发挥和应用我县各类平易近间资本进行招商引资。2008年经由过程“以企引企”、“以商招商”的招商方法,我县企业博莱大年夜药厂与台湾老总合作引进了江西博莱肉食物,建立了合伙企业,实现引进县外内资13000万元,外资450万美元,招商方法的改变,有利的推动了我县的招商引资工作赓续深刻。

  四、立异方法,处理好“四种关系”。

  第一种关系:“内”与“外”的关系。

  重点招“内”,兼顾引“外”。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确实是在招商工作中确立“县外即外”的不雅念。今朝,我县经济成长程度还没有达到必定层次,难以建立人财物高度流淌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是以,招商的重点应容身实际,眼睛更多地向内集合,充分依靠自身具有的资本优势,重点抓住国内经济大年夜调剂、企业大年夜改组的有利机会,实施全方位对内开放,放开大年夜门,广泛集聚外来临盆要素。经由过程一手抓外埠人才和资金的引进来,一手抓本地家当、产品的打出去,全力集合、挖掘市表里两种资本、两个市场,实施两翼联动计策,带动本地经济成长。

  第二种关系:“大年夜”与“小”的关系。

  “大年夜”“小”并招,重在培养。处理好“大年夜”与“小”的关系,确实是要处理好引进大年夜项目和引进小项目标关系。大年夜项目是指投资范畴大年夜、科技含量高、对处所家当构造调剂有重大年夜阻碍的招商项目。小项目则指投资范畴小、但有必定科技含量的项目。大年夜项目和小项目之间存在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辨证关系。一方面,引进一个大年夜项目,能够带动引进和新上一批配套的中小项目;另一方面,引进小项目后,只要精心呵护,不仅能够使小项目成长为大年夜项目、大年夜家当,同时能够经由过程浩渺的小项目、小客商引进更多的大年夜项目、大年夜客商。当前,对我县而言,经济总量小、原始积聚慢仍旧是重要抵触。那个时期,经济活动的明显特点确实是市场主体投入的较小范畴和较大年夜的产出率。因此我们能够凭借某些方面专门的优势,并经由过程主不雅的尽力,在短期内引进一个或几个上范畴的大年夜项目。但就总体而言,上大年夜项目标难度较大年夜,专门是在当前的金融危机情形中,投资者宁愿经由过程分散投资的方法降低风险,化大年夜为小,也不肯把投资集中在一个项目和一个地区。是以,在招商过程中既要出力引进大年夜项目,同时也要留意引进和新上配套的小项目。在引进小项目过程中,要有成长的眼光,把引进小项目与引进大年夜项目结合起来,善于从小项目中发明和挖掘出大年夜项目,并抓住有利机会引进大年夜项目。

  第三种关系:“招”与“留”的关系。

  周全招商,全力留商。处理好“招”与“留”的关系,确实是要处理好引进客商、引进项目和留住客商、做大年夜项目标关系。招商是情势、手段,成长才是目标和全然。只有招商与留商两手都硬起来,才是周全招商。招商和留商是辨证的,互相阻碍、互相促进。招商是留商的前提,留商对招商产生重要阻碍。留商的程度高,不只能使招来的客商留得住,同时能引来更多的客商;留商的程度低,不只已引来的客商会流掉,所产生的负感化会进一步增长招商的难度。是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招商工作更重要的是大年夜量的后续工作。客商可否招得来,留得住,成长好,关键

  取决于后期办事的质量。在招商过程中,应当围绕优化软情形,简化审批手续,进步干事效力,用足用好政策,赓续“优商、惠商、亲商、安商、扶商”,专门是对一些重要客商、重点项目,要实施特事特办,急事快办,经由过程外来投资者测评法律部分来改良情形,经由过程建立有效的问责轨制来保证情形,经由过程打造诚信氛围来优化情形,使客商投资宁神、经营安心、生活舒心。如许,不仅能够促使项目落地生根、开花成果,使客商赓续增资扩股,强大年夜企业范畴,还能够在客商中形成优胜口碑,形成以外引外、以商引商的“滚雪球”和“葡萄串”效应。以赤湖家当区为例,截至2008岁尾共引进企业23家,动工企业9家,投产企业5家。合同应用县外内资24亿元,实际到位10.5亿元。

  2008年,我县累计完成对园区差不多举措措施投入资金5442万元。

  第四种关系:处理好“政”与“企”的关系政。

  当局当“副角”,企业唱“大年夜戏”,处理好政与企的关系。处理好政与企的关系确实是要处理好当局招商和企业招商的关系。招商引资,离不开当局组织调和,更离不开企业自身的积极性,两者既有差别,又有接洽。只有两端都热起来,综合效能才会大年夜大年夜加强。在市场经济前提下,当局与企业、小我构成市场的主体,形成三元构造。作为三元的重要一环,当局既要爱护市场的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功能,更要爱护和促进市场的有效运作,使市场合理设备临盆要素的功能充分、有效地发挥。是以,当局在操纵大年夜量有效信息的差不多上,应用宏不雅经济政策,引导企业与小我的微不雅经济行动,是完全须要、必须的,当局的高度看重和介入在必定程度上能够加强投资者的信念,进步着儿商引资的效力,促进临盆要素的快速富集。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从信息收集、项目论证、市场调研,到签约、资金到账、临盆筹建,企业全程介入,拥有登峰造极的谈话权和决定打算权。是以,在欠蓬勃地区招商过程中,必须把企业推向招商一线,选择一批形象优胜、有成长前程的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项目,包装之后举荐给外商、外企,以进步着儿商成功率。

  总之,招商引资理念、思路、方法和方法的立异对我县经济成长有极大年夜的推动感化,须要我们在工作中赓续总结的体会,积极摸索有效的门路和方法,有的放矢,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成效。

篇十三:引进理念功利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民办高等教育办学功利化现象分析

  作者:陈彬韬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年第07期

  【摘

  要】近年来,民办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民办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的功利化现象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比较显著,本文就之所以出现民办高等教育办学功利化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等教育;功利化;现象分析

  随着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原有的公立高等教育资源已满足不了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为政府解决了很大的财政经费问题。民办高校多是高职类院校,这类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技能人才,为我国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贡献。因此,民办高等教育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在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民办高等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了办学功利化现象及在这些现象产生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理事会权利过于集中

  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高校实行董(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或理事会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校长负责学校的教学和行政管理,党组织发挥监督保障作用。在我国,很多民办高校法人既是出资人又是决策人、管理人和监督者,一人身兼数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分立、相互制约、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运转机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多数学校虽然设有理事会、校长、党委,但由于都是受雇于出资人,他们在工作中并没有相应的权利,听从理事会的安排,校长权利得不到保障,党组织不能充分发挥监督保障作用,这种结果就是不懂教育的人在指挥教育。校领导和教职工法人治理结构意识不强,导致管理水平不高,违背教育规律。

  二、人治多于法治

  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2009年初,国务院前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也说:“教育事业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办”。然而多数民办高校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基本上都存在家族制、世袭制等现象,人治色彩浓厚。据调查,多数民办高校的管理者是创办者本人或其家属。然而,他们鲜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甚至在做各项重大决策时缺乏其应有的理性思维,不是真正的懂教育者。

  三、办学理念不端正,管理理念商业化严重

推荐访问:引进理念功利化 功利 引进 理念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