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3篇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3篇

时间:2022-11-15 17:0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3篇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3篇,供大家参考。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3篇

篇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理论体系。

  学科性质: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已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研究对象:以整体的自然界(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整体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研究内容: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科技观(科技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

  2、系统概念,含义?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系统的概念:一般认为,系统是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本质特征:

  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动态性:即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

  整体性:系统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简单地机械加和。

  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有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的总和的效果。一方面,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加和,系统具有各个组成要素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另一方面,作为系统整体中的要素也具有它自身所没有的整体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与他们未组成系统独立存在时有质的区别。

  三、系统的定义、系统与要素、环境的辩证关系

  1、系统: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

  2、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系统和要素是相互依存的,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系统以要素为前提,没有要素就形不成系统,形成了,一旦离开要素,系统就不复存在。同样,要素也以系统为前提,它只有作为系统中的组成部分,方有其要素的品格,离开系统,也就无所谓要素。总之,系统和要素的每一方都只是由于对方的存在,它自己才能存在。

  系统和要素的同一性不仅有相互依存的情形,而且还有相互转化、生成的情形,即系统转化为要素,要素转化为系统,每一方都变成它的对方,把对方创造了出来,从而达到了它们真正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同一。

  3、系统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三个方面:1、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环境对系统的发展和烟花起着一定的诱导甚至支配作用;2、系统对环境的作用。物质系统地变化对环境质量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3、系统与系

  统的作用。系统与环境的作用往往体现为系统间的作用。

  4、系统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两个方面:1、结构决定功能。对于一个自然系统来说,结构式功能的的内在依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一种结构有多种功能。2、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

  4、自组织概念及机制?

  答:自组织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自组织是相对于组织(他组织)而言的。自组织是在开放背景下,系统自发形成内部有序结构的过程。事实上,任何新的有序结构模式的形成都是通过自组织实现的。自组织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

  现在科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证实: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

  ⑴

  开放性: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所谓开放就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克服、抵消内部的熵增。

  ⑵

  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⑶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而是各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

  ⑷

  涨落:“生序原理”: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被称为涨落。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时,涨落使系统状态发生的微小变化有可能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通过涨落达到有序,这就是所谓的“生序原理”。

  5、生态自然观的生态系统三大规律?

  答: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的循环,其三大规律是闭路循环规律、反馈调控规律、系统和谐规律。

  ⑴闭路循环规律:

  a.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多种多样,而物质是不断运动的,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是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环境中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由简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终又还原为简单无机物的生态循环。物质闭路循环所反映的就是物质的转化再生与多层次分级利用的过程。

  b.在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过程中,在物质循环的基础上便产生了能量的流动,即能量流。它是推动生物圈和各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动力,是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能量流是单向的。物质流与能量流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c.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除了体现在生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外,还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即信息流。信息流是双向的循环。

  总之,宏生态与微生物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复合,使生态系统显现为闭路循环的不断转化和无限过程。

  ⑵反馈调控规律:

  ①调控,即调节与控制,具体到生态系统,就是指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和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作用。a.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是指生物系统改变自身的形态结构、行为方式等以适应环境改变的作用,而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改变了环境,使之与生物变化相协调;b.环境系统的外

  在控制是指环境条件对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制约作用。

  ②反馈是指把系统的输出结果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进行校正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控制效果的回报。

  ③反馈调控的层次性:a.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调节

  b.异种生物之间的数量调节

  c.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调节

  d.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

  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它使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

  ⑶系统和谐规律: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生态系统的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恰当的要素比例、稳定的层次结构、和美的外在形式、绵延的生机活力、精致的系统耦合等方面。

  ⑷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现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三大规律在“过程—机制—性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这些规律理当成为人们制定行为规范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依据。

  22、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1)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最活跃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2)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结构性要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技术创新正在逐步改变整个社会各种产业的结构比例3)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运筹性要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提高社会经济管理水平,保证生产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顺畅流动与合理配置来实现的。

  5、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1、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不可偏废

  2、科学文化需要人文文化的引领关系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科学是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

  人文意义第一,人文文化决定一个民族的存亡。第二,民族文化关系着国家的强弱。第三,没有人文,就没有社会的进步。第四,人文决定人格的高低。第五,对个人而言,文化严重关系到一个人涵养的深浅。第六,人文关系一个人思维的愚智。同样科学也给人类带来了好处和方便: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科学和人文交融才能全面提高素质。科学和人文是同源共生的,同源于世界,共生于大脑。人文对科学而言,贯穿科学始终,为科学导向,为科学提供精神动力。同样科学对人文也很重要,科学要贯穿人文始终,为人文奠基,为人文提供素材,为人文保证正确的道路,为人文的发展与表现提供犀利武器。因此人文跟科学是互动的,互补的。不管是科学还是人文文化,都要通过自己的反思、怀疑、批判、发展,追求深刻性、普适性,科学精神侧重于求真务实。人文精神侧重于求善务爱,两者核心就是为了更美、更新。

  因此可以讲,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间有科学基础;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有人文的内涵与精神。

  六、马克思主义归纳与演绎的问题

  归纳: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中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遍规律的方法。它的客观基础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

  演绎:通过一般来认识个别,它是以一般原理为前提推出关于个别事物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

  (1)区别:①

  推理方向不同;归纳方法是从个别的、特殊的知识概括出一般性原理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从已知的原理、定理、定律、公理出发,推出个别结论的逻辑方法。

  ②

  结论范围不同;以个别的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知识为结论的推理即归纳推理;而演绎方法是以已知的结论为前提推出个别结论。③

  逻辑关系不同。归纳方法的前提与结论仅具有或然性;而演绎推理是必然性推理。

  (2)联系:

  归纳和演绎是对同一客观事物个性和共性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因为演绎是以归纳的结论作为大前提的,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归纳必须以演绎为指导,因为离不开某种一般性的认识。

  五、科学与技术的辩证关系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

  科学与技术的构成要素不同;

  2)科学与技术和自然的关系不同;

  3)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任务不同,科学与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4)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历能与价值标准不同;5)

  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过程不同,可预见性程度不同;6)科学与技术的劳动特点不同;7)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形式与肯定方式不同。

  2.科学与技术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离不开技术,技术也离不开科学,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集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16.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⑴任务与使命不同,科学是揭示,去认识、解释自然界,说明外部自然界,形成新的概念定律原理方法;技术是改造,去用什么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去改造自然界,形成新产品,发现新材料,选择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⑵存在状态不同,科学是主观性和意识性,在书籍上和头脑中存在。技术是客观性和物质性,物质工具,工具体系,规则方法。⑶社会需要的关联程度上不同。科学是长远的,根本的,长久的,即关联程度弱一些;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关联程度比较紧强。⑷评价方式不同:科学用真理性,是否与理论相符。技术是效用性,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否满足实际需要。

  联系:⑴科学是技术的前提和基础。⑵技术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四、唯物主义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三条,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关于这三条基本规律的内在关系,一般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很多人主张最基本规律只有一条,即对立统一规律;毛泽东曾指出:“应该是一元论,不应该是三元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但也有的人不赞成这个观点,而主张把三大规律并列化和立体化——即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综合规律;量变、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是: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1)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

  面特征。

  (2)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内在要素的组织和结构。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

  (3)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有原因必会造成某种结果,有结果又必来源于某种原因。一般来讲,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同一个现象,依据不同的条件,可以是原因也可以是结果,前一个原因的结果也可能是后一个结果的原因;同时,一个原因可以引起几个结果,一个结果也往往由几个原因所引起。

  (4)唯物辩证法认为: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过程的一对范畴。可能性指事物包含的种种可能的发展趋势,现实性指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即实际存在的事物和过程。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复杂性,事物往往包含相互矛盾的几种可能性。

  但是只有一种可能性在内外条件齐备的情况下转化为现实,其他的可能性在矛盾的斗争中被克服而没有成为现实。

  (5)唯物辩证法认为: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趋势是必然性;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或可能以多种多样的不同方式出现的趋势是偶然性。

  七、批判性思维

  指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日常思维被普遍确立教育特别高等教育目标之利于对于应付复杂多变世界提升现代社会生活人文精神。“批判性思维”理念的基本点是:人的日常逻辑思维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相对独立于各种专门知识,包括逻辑专门知识的逻辑思维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

  八、绿色设计的问题

  绿色设计(GreenDesign),又称又称生态设计(EcologicalDesign)、面向环境的设计(DesignforEnvironment)等,是指借助产品生命周期中与产品相关的各类信息(技术信息、环境协调性信息、经济信息),利用并行设计等各种先进的设计理论,使设计出的产品具有先进的技术性、良好的环境协调性以及合理的经济性的一种系统设计方法。绿色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在设计过程的每一个决策中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即Reduce、Recycle和Reuse,不仅要尽量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绿色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要求设计师放弃那种过分强调产品在外观上标新立异的做法,而将重点放在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上面,以一种更为负责的方法去创造产品的形态,用更简洁、长久的造型使产品尽可能地延长其使用寿命。

  九、观察与理论之间的关系

  答:观察中渗透理论

  (1)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

  (2)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语言记载了来自客体的信息,但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

  (3)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科学观察是有目的的,有计划活动,是积极地,能动的反映.

  首先,观察主体渗透着理论,科学观察通常要以理论为指导,观察目的的确定.手段的改进,对象和环境的选择,都依赖与理论;同时观察者还需要行营的知识储备和趣论修养.

  其次,贯彻观察操作过程渗透着理论;

  最后,对观察结果的陈述渗透着理论。

  十、机遇问题

  答:机遇是指人们在有计划地进行实验、观察或研究某一自然事物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偶然、的机会,遇到或发现的自然现象。

  特点:(1)意外性。是从主客观关系来看,机遇产生在主体的意料之外,与研究预定的目标、想象可能出现的事物现象不一样。(2)偶发性。是从表面来看,机遇是无法预料的。

  机遇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l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人们追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作出科学发现;

  2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作出重大发明;3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识别和捕捉机遇的条件:首先,要从认识论高度提高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其次,要提高及时发现、识别和捕捉机遇的认识能力。

  18、如何理解观察试验中的机遇?

  1)机遇是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偶然的事件或机会,意外地发现了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具有意外性和偶发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外的发现了与原来研究目标完全不同的自然事物与现象,加以研究,取得与研究目标不同的重大发现;另一类是意外地发现了与预期不同的事物与现象,经过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式、新手段,完成或部分完成了原来的研究目标。

  2)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a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了人们追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作出科学发现。b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作出重大发明。c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3)识别和捕捉机遇的条件:a丰富的知识储备。b深厚的哲学理论修养:从认识论高度提高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的理解,保证正确的方向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c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等,提高及时发现、识别和捕捉机遇的认识能力。

  十一、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威胁人类未来的全球问题。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人为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所困扰。因此,我们应用辩证的眼光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进行评价,注意发挥它的正面功能,同时正视并抑制它的负面影响。

  (1)科技乐观主义是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其社会后果持乐观的态度和看法,科技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解除和摆脱人类社会的各种难题的困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未来。

  (2)科技悲观主义: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影响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的出现,由此,一些思想家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产生了消极态度,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后果持悲观的态度和看法,科技悲观主义便应运而生.这一思想主张抑制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科技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都显示出一定的片面性。其共同点是科技决定论,把当代社会的许多问题单纯地归咎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关键是看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如何使用它。只有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这种双重效应,对科学技术加以合理利用,发挥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正面功能,有效控制其负面效应,才能使科技真正成为造福于人类的利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十二、自主创新与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1)、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2)、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若干措施

  1.全面实行创造力教育是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

  育模式,尽快地通过建立创造力教育模式培养出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需要的人材来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2.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是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3.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点。

  4.建立创新保护和鼓励机制是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总之,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顺应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也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必须贯穿于我们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刻不容缓。

  十三、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

  我们不能存在错误的观念,即,科技可以脱离正确的人文观点而健康地发展。

  没有对人类的关怀、没有对生命的关怀,科技很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噩梦。另一方面,脱离科技的人文是无法正确认识日新月异的现实世界,也无法对现实进行客观和理性的判断,因此也就无法解决伴随新科技发明而来的可怕的人类新问题,更无法指导人类发展的方向。

  因此,科技与人文是不可分割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科技进步促使人文更健康、更丰富,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发展过程理性化。正确的人文观念则激励人们超越自我、最求更高的人生境界,指引了人类前进的方向。所以,想用其中的任何一种来代替另一种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种都存在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只有在另一种那里才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克服。

  总而言之,科技和人文的互相交织、取长补短,形成了人类的现代文明,当它们和谐共存,共同不断进步时,人类的天空才会更蓝,地球上的水才会更清,人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25、科学发展的三种模式(归纳主义的累积模式、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科学发展历史主义模式)

  a归纳主义的累积模式:主要观点:科学起点问题,观察;经验论问题,经验是科学的全部基础,一切科学理论都建立在经验之上;科学发展方式,科学发展的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科学进步的历史是连续渐近的历史。

  b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基本观点:科学问题->猜想->证伪->新问题;科学的起点:从问题开始;科学研究方法,猜想-反驳方法;科学标准,用“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科学发展方式,不是从观察经验到理论归纳,而是从问题到猜想、反驳的过程。

  c库恩科学发展历史主义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危机->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的常规科学

  范式:指从事同一个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念和方法。

  前科学:尚未形成该科学“范式”的原始阶段,是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或初始阶段。

  常规科学:范式的形成是科学达成成熟的标志,形成范式的成熟科学。

  反常:当科学家发现了用范式难以解释的现象,这些属于范式预期之外的新事物、新现象、新发现就是反常现象。

  危机:当反常积累到一定程度而无法排除时就导致了危机。

  革命:一些思想解放、具有革命批判精神的成员勇于创新,去建立新理论、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以解释吸收反常。

  新的常规科学:革命之后进入的常规科学

  2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当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力量。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来考察,现在已经进入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从它的主要源泉和动力的角度来考察,大体上说有四个阶段。

  第一,以自然资源为主的阶段。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靠自然资源。

  第二,以劳动力为主的阶段。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以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靠劳动力。

  第三,以劳动工具为主体的阶段。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形成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靠劳动工具,机器是劳动工具的核心

  第四,就是科学技术为主体的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主要靠科学技术。当代的科学技术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应用于生产和其它各个领域,使物质生产劳动和其它劳动的面貌换然一新。科学技术的作用在整个劳动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足以使其居于“第一”的位置上。

  1.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总体战略方针和战略对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自主创新

  引领未来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保障)

  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关键)

  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根本)

  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基础)

  16、生态自然观的内容,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答: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对全球性“生态危机”

  进行反思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思想主要包括: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知识点: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现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三大规律在“过程—机制—性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这些规律理当成为人们制定行为规范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依据。相应地要想保持生态系统的这种和谐统一的局面,离不开对生态三大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实践。它指引我们走出人类中心注意的偏狭,树立一种生态的伦理价值观,消除生态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冲突,实现两者的统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一)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二)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一)确立辩证的自然整体观

  (二)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三)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

  (四)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篇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自然观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自然界的属性

  ——从历史的角度看

  自然观的发展主要经历的阶段:

  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中世纪的宗教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补充:中国传统的自然观

  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科学是什么

  技术是什么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发展模式

  科学技术方法

  经验方法

  理论方法

  等

  科学理论的结构等。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因此,自然辩证法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但是,自然辩证法不同于普通的自然科学,为什么?

  因为,研究方法不同。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观察等,“实证方法”(形而下学,physics)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是思辨、逻辑、哲学等。

  因此是“形而上学”(meta-physics)具有哲学学科的属性。

  因此,自然辩证法是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

  医学——大类。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因此属于“人学”。

  但是,医学研究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及心理属性。以自然属性为基础。因此医学也是一个综合科学。

  医学模式转化,就是注意到了医学的这个特征。

  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医学与自然辩证法具有内容关系。

  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现象,是医学的研究内容,也可以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所以,两者的研究对象具有重叠。只是研究方法和重点不同。

  考试:要求写论文。3000字以上。内容如何选取?

  综述性

  分析性

  数据性

  如何学习自然辩证法

  结合专业,多读书,多看刊物。

  还要具有科学技术发展史(包括医学史)、哲学(包括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等方面的知识。

  用途:

  人的知识看,分三个层次:

  核心:专业

  背景:科学技术

  人文:医生是人,应该具有人的知识。

  医生要面对患者,患者也是人,因此,医患关系(PPR)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的学习,(1)可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人

  文素质,提升综合能力。(2)可以提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水平。(3)有助于专业学习。

  自然辩证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哲学

  与医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自然辩证法

  社会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

  自然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几个概念:

  自然(Nature)

  1、客观世界(objectiveworld)

  2、客观存在

  (being)的物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总和

  3、与社会相对应的

  4、人以及其他生物还有非生物界的总和

  5、适应社会状态——适者生存——自然而然

  6、客观世界存在的一切事物

  7、没有人类干预的,天然的,非人工的。

  8、天性

  自然可以划分为:天然自然、(人所认识的自然)和人工自然。

  自然的物质性,物质的运动,关系和属性,规律。

  自然观——对于自然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

  (自然哲学PhilosophyofNature)

  自然科学来源于自然哲学。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实在论与唯名论的争论

  一般

  具体

  bird,birdness

  Law律

  古希腊的自然观

  古希腊的哲学包括:自然哲学、社会哲学和道德哲学(伦理学)

  关于万物的本原:一元素说、多元素(四元素)和原子论三个阶段。

  原子论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

  关于宇宙的起源以及太阳和地球的关系:

  地球中心说,以及地球为球形。

  古希腊自然观的总结

  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1、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朴素的

  2、通过自然现象来直接地说明自然的本质——唯物的

  3、与辩证法脱节

  中世纪的(***)宗教自然观

篇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答: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哲学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

  研究对象:自然观(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技观(科技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方法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技社会论(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

  主要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

  2、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自然观的创立展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答: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的局限性,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果为依据,批判了机械和形而上学,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

  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人类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3、什么是系统?系统包含哪几层含义,系统的本质特征?

  答:系统是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整体。

  含义: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2.“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和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3.“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本质特征:1.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整体性是一切自然系统的普遍属性,是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2.开放性:指物质系统和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任何现实的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都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3.动态性: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4.层次性: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存在一定层次关系的性质。

  4、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由于系统的整体必然出现新的特性,其整体功能或整体效应总是大于它的各组成部分之和,所以,系统的整体性又被表述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同时,我们要从事物的关系中,相互作用中去了解系统整体的规律性。

  5、系统和要素、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关系

  答: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一)自然系统决定和支配要素。(二)自然系统和要素相统一。(三)系统和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

  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一)结构决定功能。对于一个自然系统来说,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这种决定关系并不是单值的,一种结构可以有多种功能,一种功能也不是唯一地决定于一种结构。(二)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在环境诸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功能变化,反过来会影响结构,要求或促使系统的结构相应的发生变化,以适应客观环境对功能的新要求。

  6、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现代科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证实: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

  自组织是在开放背景下,系统自发形成内部有序结构的过程。理解自组织概念的关键在于:模式是内部自发产生,而不是由系统外部输入的。事实上,任何新的有序结构模式的形成都是通过自组织实现的。自组织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

  (1)开放性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所谓开放就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克服、抵消内部的熵增

  (2)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3)在远离平衡态时,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转变为一种非线性机制。只有非线性机制才能使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维系形成有机整体,导致系统失稳、旧结构瓦解、新的有序结构得以产生。

  (4)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被称为涨落。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时,涨落使系统状态发生的微小变化有可能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通过涨落达到有序,这就是所谓的“生序原理”。

  7、【论述】生态系统的三大规律

  答:(1)闭路循环规律: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物质循环以及信息的循环。

  1)转化再生和多层次分级利用:物质的转化再生是指物质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变化。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并不能在一次利用转化中全部转化为下一环节所需要的原料或产品,总有一部分会滞留在这一环节的运动过程中,经过几次甚至更多的过程才能完全被利用、转化。因此,物质的多层次分级利用时物质闭路循环的根本特点和必然要求;

  2)主体性偏差及纠正:主体性偏差是指人的不合理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危机等问题。一方面促进并控制着人类的活动和发展,另一方面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循环、流动、传递过程又受到人类活动和发展的干预和改变。

  (2)反馈调控规律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生物、生物和环境之间反馈调控的作用机制,它使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

  (3)系统和谐规律。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这种内在和谐性的进一步展现,便是生态系统见诸于形体的和谐状态。生态系统的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要素比例、结构方式、外在形式、生机活力、性能耦合等方面。

  保持生态系统的这种和谐统一的局面,离不开对生态三大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实践。它指引我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偏狭,树立一种生态的伦理价值观,消除生态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冲突,实现两者的统一,最终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8、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答:(1)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2)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3)人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4)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其特征一是强调了科学技术和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9、【论述】人和自然的和谐

  答:(一)人和人工自然的和谐:1.“合真”的增益作用。2.“向善”的消费功能。人和人工自然在真、善、美三方面都可递进实现和谐。人类实现上也一直在不懈地追求这种和谐。3.“达美”的直观效应。(二)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的和谐:1.形式协调。2.作用互利。3.意蕴相洽。(三)人和天然自然的和谐:1.要素比例的协调性。2.物能循环的低耗性。3.信息交流的合目的性。

  意义:①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②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条件:①

  确立辩证自然整体观,建立人和自然和谐的“伙伴关系”

  ②

  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

  ③

  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

  ④

  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10、科学观察和科学实现的基础特征

  科学观察的基础特征:1、科学观察是一种感性认识活动。2、科学观察是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事物现象进行的观察,观察者对研究对象不作任何变革,因而具有客观性。3、科学观察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科学实现的基础特征:1.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可以强化研究对象及其条件。3.可以使研究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4.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再现时过境辽的现象。5.可以经济可靠地认识和变革自然。

  11、机遇在科学发现中的意义

  答:

  1.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人们追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作出科学发现。2.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作出重大发明。3.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12、科学观察和理论的关系

  答:

  1.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2.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语言记载了来自客体的信息,但科学语言总是和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3.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样地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

  13、绿色设计和传统设计的区别

  答:1.设计理念不同。绿色设计和传统设计相比,最主要的一个差异在于设计观念的转变,即主张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2.产品的设计要求发生根本变化。绿色设计要求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应有的环境属性,然后考虑产品应有的基本属性。3.产品生命周期得到延拓4.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发生重大变革产品的绿色设计主要包括:材料选择、可拆卸性设计、可回收性设计、面向制造和装配设计、绿色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5.绿色设计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设计方法需要变革。6.采用技术方法和手段不同7.所获得效益不同

  14、绿色设计的本质特征及其生态哲学基础

  答:绿色设计的本质特征是“3R”。

  (1)Reduce(减量)

  ①

  减少废弃物的数量。②省料。③节能(生态哲学基础:异构同功原理)(2)Reuse(重复利用):减少浪费。对同一物体多次使用。(生态哲学基础:自然系统层次结合度递减规律)(3)Recycle(循环)指充分利用各种有用成分,合理开发二次资源,实现废弃物的充分回收利用(生态哲学基础: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

  15、科学技术的本质

  答: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

  技术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16、科学和技术的区别

  答:(1)和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间接生产力;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直接生产力。

  (2)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

  (3)可预见性不同。科学研究过程探索性强,研究目标相对不确定,一般难以预见;而技术研究过程计划性强,目标相对明确,总体来说是可预见的。

  (4)评价标准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知识的储备;技术

  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新产品。

  17、科技一体化的含义

  答:1)科学技术化: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使用研究;

  2)技术科学化:是指已有的技术上升到技术科学,通过相应基础科学的指导,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反过来完善和提高已有的技术。

  3)

  技术一体化:表现为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交叉。在自然科学的的知识体系中,技术科学,使用科学的门类日益充实,逐渐向技术延伸;在技术构成的体系中,工程知识的内容日益条理化和系统化,逐渐向科学靠近。

  18、国外关于科学发展的三种模式(归纳主义的积累渐进模式、波普尔的证伪模式、库恩的历史主义模式)

  答:a.归纳主义的累积渐进模式。认为科学的发展是许多绝对真命题的积累,观察次数越多,观察范围越广泛越深入,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来的理论就越普遍、越正确。主要观点:科学起点问题:观察;经验论问题:经验是科学的全部基础,一切科学理论都建立在经验之上;科学研究方法:归纳法;科学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过程是只是积累的过程,科学进步的历史是连续的渐进的历史b.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是由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1963年提出。他认为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地证伪理论、推翻理论的过程,不依赖于在观察基础上的归纳,而是通过“问题——假说——否证——新问题”的四段认识模式发展的。其中,猜想和反驳是科学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表明:第一,科学始于问题,并终于问题。第二,科学探索中要大胆猜测,反对狭隘的经验论。第三,科学是一个永不止息的动力系统,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c.库恩的阶段革命论:库恩主张应当尊重历史,用历史的方法从动态角度来考察科学发展的机制和规律,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给出了一个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相互交替的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在这一模式中,库恩用“范式”来说明科学的发展。

  19、关于技术发展的两种模式

  答:技术自主论:是一个结构完整的体系,其体系根源及其发展脉络都是沿着一定历史轨迹累积发展而成的。技术自主论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我推进、自在的或自我扩展力量;社会构建论认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

  技术自主论和社会构建论都看到了技术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动力,忽视或者低估了其他方面的作用,存在片面性。

  20、科学主义和“反科学思潮“

  答:科学主义将科学技术看成是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工具,将一切和科学不相符的人类认识和价值信仰看作没多少价值或是错误的,科学主义将科学技术看成是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工具,将一切和科学不相符的人类认识和价值信仰看作没多少价值或是错误的,应反思批判。如现在提出“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关心弱势群体“,就是对唯科学主义的有力批判。但反科学主义不能走向极端,否则会走向“反科学”,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20世纪下半叶出现在西方学术界的“反科学思潮”,具体表现在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极端的环境主义者等的论述中,它表明科学事业是非常复杂的,对科学研究纲领、技术设计,以及和此相关的社会过程的选择,是一个困难而复杂的问题,若不加批判地接受,会走向科学技术悲观论甚至“反科学”,不利于科技的发展和使用。

  21、马克思科学技术异化论

  答: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没有把技术本身当做罪恶之源,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既非技术决定论,亦非社会决定论,而是将对技术的人本主义批判和生态批判,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批判有机结合起来了。

  22、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答: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不可偏废

  科学文化需要人文文化的引领

  2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279)(重点)

  (1)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结构性要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运筹性要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4、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重点)

  答: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对人类的生活、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它不仅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文明的进步,还推动社会制度的转换。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运行在给人类带来巨大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人为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所困扰。因此,我们使用辩证的眼光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进行正确的公共决策,注意发挥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正面功能,同时正视并抑制其负面效应,使科技真正成为造福于人类的利器,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25、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注:列出并解释)(P319)

  答:公有主义:规范强调科学知识的公有性,强调科学知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普遍主义:规范强调科学内容和科学评价标准的客观性、普遍性;

  无私利性:规范要求科学家不应以科学活动来谋取私利;

  独创性:规范要求科学家只有发现了前任未曾发现的东西,做出了前人未曾做出的成果,其工作才会被认为对科学的发展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

  26、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主要内容:

  一、科学技术功能观:经济和社会功能

  二、科学技术战略观:将科学技术战略提升至国家层面

  三、科学技术人才观:重视人才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四、科学技术和谐观:高度关注人和自然的和谐问题,重视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科学技术创新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

  主要特征:

  一、时代性:时代的烙印

  二、实践性:随着科技实践的发展而完备

  三、科学性:基于实践,完整的科学体系

  四、创新性: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五、自主性:自主发展、自主创新

  六、人本性:造福于民、服务于人

  27、创新型国家的内涵(重点)

  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

  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特征:1).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较高2).R&D投入占GDP的比例较高3).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4).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28、自主创新的内涵和类型

  1.内涵: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

  2.类型:(1)原始创新: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

  成果。

  (2)集成创新: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

  新兴产业。

  (3).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29、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

  1、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保障)

  2、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关键)

  3、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根本)

  4、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基础)

推荐访问: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辩证法 学科 性质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