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服务云南“三个定位”的直过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建设研究11篇

服务云南“三个定位”的直过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建设研究11篇

时间:2022-11-15 13:2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服务云南“三个定位”的直过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建设研究11篇服务云南“三个定位”的直过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云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陈智刚;罗婕;毛小凰  【摘  要】云南省41所高职院校(截至2016年统计数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服务云南“三个定位”的直过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建设研究11篇,供大家参考。

服务云南“三个定位”的直过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建设研究11篇

篇一:服务云南“三个定位”的直过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云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陈智刚;罗婕;毛小凰

  【摘

  要】云南省41所高职院校(截至2016年统计数据)在多方有利资源支撑下,逐步形成了以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为引领,省级示范、省级特色骨干院校为重点,普通高职院校为支撑的多层次发展格局.结合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着重探讨云南省不同层次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专业结构及专业课程建设方面的多样性建设与发展;洞悉全省高职院校为努力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而在专业设置上进行的积极探索与调整.

  【期刊名称】《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6(032)006

  【总页数】7页(P8-14)

  【关键词】不同层次;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多样性

  【作

  者】陈智刚;罗婕;毛小凰

  【作者单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云南

  昆明650033;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云南

  昆明650033;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云南

  昆明650033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718.5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从单纯的规模扩张阶段发展到了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并重阶段,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重点放到了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近10年来通过严格审核遴选出

  国家级示范、国家级骨干、省级示范、省级特色骨干等不同层次的高职院校,切实推进了各省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省高职院校在国家、全省及社会各界给予的有利资源支撑下,逐步形成了以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为引领,省级示范、省级特色骨干院校为重点,普通高职院校为支撑的多层次发展格局。针对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是高职院校在转型发展、持久生存中的必经之路。结合云南省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状况,本文着重探讨云南省不同层次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的多样性建设与发展。

  1.1不同层次高职院校介绍

  2006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遴选100所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建设。通过4年多的建设,示范建设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独招生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为更好地适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的需要,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政策支持与投入环境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把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作为本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和试验区。

  2008年,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云南省教育厅、财政厅实施了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建设一批办学条件好、特色鲜明、改革成效大、教育质量高、社会认可程度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的高职院校。

  2012年,为进一步提高云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省教育厅、财政厅实施了省级高职高专特色骨干院校建设项目,通过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使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突现特色和优势。

  1.2全省41所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分布情况

  截至2016年10月,云南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有41所。由于办学历史、所属行业、服务面向、地域分布、办学质量等方面的差异,这些院校在积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同时,逐步形成了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省级示范院校、省级特色骨干院校、普通高职院校4个层次的梯队分布(图1)。各层次高职院校的具体分布为:

  国家级示范院校2所: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骨干院校1所: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7.3%:

  云南省级示范院校7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17.1%,分别是: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省级特色骨干院校8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19.5%,分别是: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云南省普通高职院校23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56.1%,分别是: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旅游职业学院、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德宏职业学院、红河卫生职业学院、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昆明艺术职业学院、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云南新兴职业学院、云南工程职

  业学院、云南三鑫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商务职业学院、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云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昭通卫生职业学院、大理护理职业学院、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公安消防部队高等专科学院。

  现阶段我省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调整与优化,2016年全省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做了较大努力:1)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启动“中国制造2025云南行动计划”,抓好石化、水电铝、汽车三大产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与重点项目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规划园区,推动园区经济发展。2)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争取一批重大实施项目,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推动优势产业向高端发展,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全省产业结构继续优化调整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有相应的调整,才能形成与其相匹配的人才结构,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优质对接。专业设置同时也制约着人才培养的种类与专业素质的形成,并最终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系更为密切,二者之间的适应性发展才是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理想选择。

  2.1不同层次院校办学定位的多样性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是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历史,合理选择学校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和办学特色,它不仅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还展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准确合理的办学定位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省各层次高职院校由于所属的行业类型、所在的区域位置,以及主管部门的多样性,各学校的办学定位也呈现了多样性的特点。

  从不同层次高职院校所属的行业类型统计(表1)分析发现,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都

  属于工业类院校;省级示范院校中以工业类院校居多;省级特色骨干院校中医学类院校比较集中;普通高职院校涉及了7个行业类型,但以综合性院校居多。除艺术类院校外,各行业类型的院校均有国家级和省级示范骨干院校。

  由图2可知,国家级示范骨干院均设在省会城市,省级示范院校主要设在省会城市,省级骨干特色院校和普通高职院校在省会城市、一般州市和沿边州市都有分布。

  从学校的主管部门来看,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均为行业主管的院校,省级示范院校中以行业主管的院校居多,省级特色骨干院校则是集中在行业主管和州市政府主管的院校;普通高职院校中民办院校居多(图3)。

  2.1.1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办学定位分析

  我省3所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均是行业主管的院校,行业类型同为工业类型,学校所在地均设在省会城市,所以3所院校的办学定位在都突出行业特色的同时,还提出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并明确提出要建设国内一流或国内知名的高职名校的目标。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提出“立足冶金,突出有色,服务云南,面向西部,辐射东盟,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产业服务型高职院校”;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提出“把学院建设成面向西南开放,服务桥头堡建设,服务西部大开发,具有机电行业特色,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职院校”。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目标定位更加清晰、明确,行业特色更加鲜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增强。

  2.1.2省级示范院校办学定位分析

  省级示范院校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大多数为农业、林业、工业等行业部门主管的院校,在确定办学定位时,都提出要充分发挥所属行业产业的优势,突出行业特色,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实行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国土资源和地质

  矿产行业优势,培养全面发展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人才”;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把学校建设成为云南、西南地区重要的钢铁及第二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孵化基地,建成特色鲜明、省内一流、西南地区领先、国内及东南亚有较高知名度的工科类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

  省级特色骨干院校都属于行业企业主管的院校,主要集中在一般州市和沿边州市,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十分明显,学校的办学定位强调依托行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云南热带作物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立足热区、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和南亚,服务热带作物产业行业”的办学定位;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确立了“服务云锡、立足红河、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及东南亚”的办学定位。

  2.1.3普通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分析

  普通高职院校中以民办院校和综合型院校居多,办学体制和专业设置比较灵活,在服务面向方面,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政策及发展目标等原因,云南仅存的3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划入普通高职院校之中,但他们的办学定位又区别于其他普通高职院校。如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确立了“扎根临沧,效力滇西;立足云南,辐射全国;志向东盟,胸怀全球;本土化与全球化兼容,民族性与国际性并重,具有现代性、区域性、民族性、开放性的综合应用型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提出“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较高水平的突出边疆性、民族性、师范性和实用型办学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

  2.2不同层次院校专业结构的多样性

  在专业设置方面,我省高职院校共开设19个专业大类,1106个专业,截止2014年9月1日,根据各高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报表显示,全省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140007人,专业生均在校生人数为126.59人。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专业设置数和招生专业数是所有高职院校中最高的,其次是省级示范院校和普通高职院

  校,专业数最少的是省级特色骨干院校(图4)。

  2.2.1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的专业结构

  3所国家级示范骨干校总计设置164个专业,在校生为33120人,其中: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共有14个专业大类,77个专业,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5395人,每个专业平均在校生规模为199.94人;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共有11个专业大类,52个专业,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1147人,每个专业平均在校生规模为202.67人;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有32个专业,全日制高职在校生6578人,每个专业平均在校生规模为205.56人。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专业平均在校生规模为201.95人。

  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专业结构与其专业定位吻合。由表2可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结构与其提出的面向冶金矿业支柱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定位相吻合;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已形成了优势突出的专业群,服务交通运输的性质特征十分明显;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同服务云南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总之,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专业结构服务于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比较明显;3所院校虽然属于工业类院校,但在发展过程中,专业设置紧密联系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步向综合院校方向发展。

  2.2.2省级示范院校的专业结构

  省级示范院校共开设18个专业大类,284个专业,高职在校生合计47060人,每个专业平均在校生规模为165.7人。

  从图5可知,省级示范院校开设专业类别排名前5的共有169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59.5%,其中农林牧渔大类43个专业,占总专业数的15.1%;制造大类42个专业,占总专业数的14.9%;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33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11.6%;电子信息大类26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5.4%;财经大类专业25个,占专业总数的5.2%。从以上数据可看出,省级示范校以农林院校和工业院校为主,主要服务面向是云南特色农林业、资源开发和装备制造业,同时各校根据市场需求,也适当开设了财经类和电子信息类的专业。

  2.2.3省级特色骨干院校的专业结构

  省级特色骨干院校共开设除轻纺食品大类外的18个专业大类,194个专业,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20882人(缺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数据),专业生均在校生人数为137.4人。

  从图6可知,省级特色骨干院校开设专业类别排名前五的共有134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69.1%,其中,医药卫生大类52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26.8%;文化教育大类21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10.8%;财经大类18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9.3%;农林牧渔大类17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8.8%;土建大类和法律大类各有13个专业,并列第五,占专业总数的6.7%。以此可看出,省级特色骨干院校的行业特征十分明显,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医药卫生大类,专业集中度比较高,同时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开设财经类和土建类等专业。

  2.2.4普通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

  普通高职院校共开设除公安大类外的18个专业大类,467个专业,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48074人,专业生均在校生人数为102.9人。

  从图7可知,普通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类别排名前5的共有288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61.7%,其中,文化教育大类90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19.3%;财经大类59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12.6%;土建大类52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11.1%;医药卫生大类44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9.4%;农林牧渔大类43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9.2%。普通高职院校除3个师专院校外,其余多为综合类、财经类和农林类院校,专业结构设置与学校所属行业类型基本吻合。

  2.2.5不同层次院校专业结构特点

  1)从我省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来看,无论是国家级示范骨干,或者是省级示范骨干,示范建设的成效是明显的,各校的专业设置行业特征显著,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体现了行业性和区域性。

  2)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市场性比较明显。通过专业设置分析可看出,各层次院校都开设了财经类专业,这表明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积极拓展市场需求较旺盛的专业,扩大专业结构,但同时也带来财经类专业重复设置的问题。

  2.3不同层次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情况的多样性

  我省高等职业院校紧紧围绕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内涵建设,不断深化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改革力度,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各高校2014年人才培养状态数据报表,我们统计了各高职院校专业及课程建设差异(均值)情况(表3)。

  由表3可知,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虽然属于工业类型的院校,但专业设置数和招生专业数是所有层次院校中最多的,这与前面的专业结构分析是一致的,3所学校不局限于工科类的专业,正向综合性院校发展;其他层次的院校也在根据市场的需求,逐步扩大专业规模。与专业规模相匹配,从专业开设的课程总数看,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课程总量最大,同时还可看出,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招生专业数是普通高职院校的2.7倍,但课程总数却达到了3.6倍,说明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的课程体系比较健全,对学生的培养较为系统和全面,而普通高职院校还需要加强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课程。

  从省级重点、省级特色专业的分布来看,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的优势十分明显,省级示范院校次之,这同国家和云南省近年来大力开展示范、骨干院校建设有关,进入示范骨干建设的高校,积极抓住机遇,建设特色专业取得的成效显著;省级特色骨干院校正在建设过程中,所以省级重点、特色专业较少;普通高职院校多为新建院校和民办院校,专业建设任重而道远。

  从课程的分类来看,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ABC3类课程*A类课:理论课,B类课:

  理论实践课,C类课:实践课。的比例是31.4∶44.9∶23.7,省级示范院校3类课程的比例是26.2∶53.2∶20.6,省级特色骨干院校3类课程的比例是16.3∶71.5∶12.2,普通高职院校3类课程的比例是26.7∶58.5∶14.8,不同层次院校理论实践课的比例是最大的,其次是理论课,最后是实践课,这体现了高职院校近年来坚持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引领,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在课程的设计方面,各校不仅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还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值得关注的是,省级特色骨干院校理论实践课所占比例在不同层次院校中是最高的,表明省级特色骨干院校在课程体现改革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不断调整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云南省不同层次的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专业结构及专业、课程建设方面的多样性发展,充分体现了全省高职院校为努力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而在专业设置上进行的积极探索与调整。也只有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节奏、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求的专业设置,才能为行业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并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下,真正发挥好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相关文献】

  [1]朱华山,王永全,董云川.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研究(2015)[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2]丁金昌.高职院校需求导向问题和改革路径[J].教育研究,2014(3):35-36.[3]张建新.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研究——基于云南省37所高职院校的文本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5(4):30-32.

篇二:服务云南“三个定位”的直过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云南教育概况——基本情况

  2007-4-1414:12:19

  作者:ynmjwadministrator

  点击数:2711

  评论共:0条

  收藏此页

  来源:云南省教育厅网站

  一、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的关怀、帮助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云南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云南省委、省政府一贯重视教育,一直坚持实施“科教兴滇”战略。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更是把教育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教育发展。特别是2003年秋,省委、省政府结合云南实际作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又将教育改革列为“一把手”工程之后,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从校园校舍到干部教师的精神状态,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现出令人欣喜的生机与活力。两年来,全省教育事业无论规模与质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显示出了超常规的发展态势和成效。各族群众渴望已久的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荣,民以支教为乐的局面已经形成。云南边疆的千里沃野已经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协调发展的热土。

  到2005年,全省共有幼儿园2247个,专任教师1.80万人,在园幼儿77.27万人;小学18747所,教学点17200个,专任教师21.92万人,在校生441.23万人;普通初中1814所,专任教师10.19万人,在校生190.58万人;普通高中443所,专任教师2.98万人,在校生48.3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86所,其中,普通中专96所、职业高中156所、成人中专134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29.49万人,专任教师1.58万人。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95.35%,小学学龄儿童毛入学率104.98%。

  2004年,全省有普通高等学校44所。其中,本科院校16所、专科学校28所,有成人高等学校5所。普通高校教职工28894人,专任教师1681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士1人,正高1460人,副高473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分别占专任教师数的5.88%和25.25%。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0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17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新药研发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

  二.基本特点

  一是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滞后,劳动者素质偏低。200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全国7.56年,云南6.32年,排在全国第27位;2000

  年,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全国6.72%,云南11.39%,在全国排第6位。2005年全省已有112个县实现“普九”,“普九”人口覆盖率达8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95.35%,比全国平均水平略高;“十一五”期间,全省尚有17个县需要实现“普九”,这17个县均是民族、边疆、贫困县,攻坚难度很大。

  二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全省129个县(市、区)中有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1050万人(其中特困人口286万),农民人均收入偏低,贫困中小学生约250万人。

  三是少数民族发展始终是基础教育教育的薄弱环节。云南少数民族人口中约600万人不通汉语。14个少数民族用20种文字或拼音扫盲,有11个少数民族小学生使用14种文字,教师授课必须采用双语教学。25个边境县中尚有8个县未“普九”。其中绝大多数是民族自治县,7个云南特有、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严重滞后。

  四是特殊的办学形式和较高的教育成本制约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云南多数地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居住高度分散,5个地州人口密度不足55人/平方公里,致使布局分散,其中教学点多达17200个,一师一校点多达12364个,不得不采取复式教学,导致办学成本偏高,加之师资水平偏低,质量难以保证,教育投资效益低。

  五是基础教育落后,导致云南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高中阶段规模小,2005年云南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33.6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个百分点,每万人口高中阶段在校生176.22人,在全国排第30位。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全国低8.35个百分点。云南基础教育落后,职业教育发展缓慢、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使得云南省财政较之东、中部地区在教育上付出的更多,承受了过重的教育负担。目前全省各县“两基”教育欠账达39亿元。

  三、“十五”期间云南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

  “十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各项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

  1.重点发展农村教育,“两基”工作取得伟大成就

  坚持“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边境学校建设工程”、邵逸夫先生赠款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5年来,改造中小学危房337.6万平方米,新建校舍71.7万平方米。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到2005年,全省有112个县实现“普九”,“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6%,比2000年提高14.4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十

  五”计划目标;127个县实现“扫盲”,青壮年文盲率降至5%以下,提前二年实现国务院提出的西部“两基”目标。普及实验教学工作稳步推进,2005年87个县实现“普实”,比2000年增加47个。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全省农村中小学校勤工俭学开展面达90%以上。

  2.职业教育在改革中不断发展

  牢固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工作的观念,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紧密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紧密结合我省产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按照“订单培养”的方式,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认真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实施《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协调的状况得到改善。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1.36万人,在校生达到29.49万人。“十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共培养毕业生50.3万人,短期培训60多万人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535万人次,有20多万脱盲或小学辍学农民通过学习取得成人小学毕业证书。

  3.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扩大,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普通高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5年来,全省新建普通高中25所,改扩建200多所,一级完中总数已达81所,比2000年增加33所。到2005年,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已达48.31万人,比2000年增加26.10万人,办学规模在5年里翻了一番多,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24.93%提高到2005年的33.66%。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教育质量逐年提高。2005年,高考700分以上的考生实现零的突破。

  4.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全省普通高校由2000年的24所增加到2005年的44所。2005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39.91万人,比2000年增长24.8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4.91%提高到2005年的12.65%。

  认真实施“211工程”、“省属重点大学建设工程”等一系列工程计划,在高校中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评选出高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20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涌现出了戴永年、侯先光、朱有勇、张克勤等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共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624项,专利授权293件,科技产业产值超过4亿元。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王展飞教授成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工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席专家,张建国教授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首席专家,陈路教授、郝立新教授和李申文教授分别成为全国两个课题组的成员,填补了此前我省没有专家进入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的空白。学位授予数量和质量取得历史性突破,全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从2000年的6个增加到2005年的10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从15个增加到1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由2个发展到10个,增幅达400%;博士学位授权点由20个增加到39个,增长95%;硕士学位授权点由202个增加到417个,增幅达106.4%。

  5.国民素质显著提高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良好。组织开展了全省、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全省大学生艺术节及全省大学生军训汇报表演等活动。全省高中阶段及高校均已普遍开展军事训练。预防艾滋病和禁毒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广泛深入开展。

  (二)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取得较大成效,教师职称结构更加合理。2.2万名中小学校长经过省、地、县三级校长培训,持证上岗。开展了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2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培训。全省普通小学、普通初中、职业高中、普通高中、普通中专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提高到96.38%、95.64%、59.74%、85.86%、84.46%,分别比2000年提高5.44、6.60、24.57、14.59、10.19个百分点。普通高校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31.13%,比2000年增加了4.16个百分点。

  2.教育对口支援深入开展

  针对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支教工作有序进行,多层次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深入开展。坚持高校新录用教师到山区学校支教、主城区学校每年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民族地区支教的政策。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招生、助学的扶持力度。

  3.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建成各类卫星教学收视点15286个、教学光盘播放点13237个、计算机教室1095个,初步构建了“云南省远程教育体系”。通过远程教育各工程项目的实施以及各地各学校的积极投入,全省52%的中小学都能共享国家和省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中小学计算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186:1提高到2005年的55:1。初步建成了远程教育资源中心、基础教育资源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90%以上的高校建有校园网。逐步建立了以省、地、县、乡和学校电化教育部门为主的教育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投入明显增加

  1.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深化

  普遍推行校长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分配改革,办学活力明显增强。严格按照机构编制管理,通过定编工作,清理超编人员。全

  省“一师一校”校点由2000年的18268个减少至2005年的12364个。有条不紊地解决代课教师问题。顺利完成国有企业所办学校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工作。民办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05年,全省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421所,在校学生达30.28万人,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进一步形成。

  2.实施素质教育取得进展

  全面落实中央8号文件和16号文件精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保持了学校稳定。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强化地方教材建设,全省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学生全部启用新课程。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扩大专业覆盖面。积极推进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进一步加强。

  3.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投入力度加大

  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和教育经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经费使用效益稳步提高。2001─2004年,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426.54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128.68亿元。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建立,省财政逐年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每年均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在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中央和省级教育经费的专款专用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效。普通高校积极利用金融、信贷等方式筹措经费,民间投入逐年增加。

  4.教育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制定了《云南省通用语言文字条例》、《云南省教育督导规定》等地方性法律法规,组建了云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基本构建了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督导评估体系。制定并实施了教育系统“四五”普法规划,建立了中小学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制度,开展了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3项行政许可事项和13项行政审批事项,下放9项行政审批事项,改变7项行政审批事项的管理方式。广大教职工和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教育系统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教育科研有了较大发展

  普遍建立了教育科研制度,810个研究课题获准立项,参与研究人员共4万人,结题并通过验收150余项。其中,“高中教育发展研究”、“云南省高校学生付费能力研究”等课题研究成果,为全省教育改革的决策发挥了重要参考作用,一大批课题成果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五)语言文字工作取得新进展,普通话得到有力推广

  《云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全省中小学实现了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的目标,3025所学校成为普及普通话示范学校。建成27个普通话测试管理机构,60余万人次参加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和培训。联合有关部门对全省重点旅游城市、景区、景点进行10多次社会用字治理整顿工作,发放整改通知单8000多份,社会用字混乱的现象得到遏制,治理整顿工作初见成效。

  (六)积极扩大教育开放,教育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

  双边和多边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人数明显增加,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按期回归率达90%以上。到2005年,我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已达14个,来滇各类长短期留学生达4596人。汉语国际推广取得新突破,“汉语桥”工程开始实施,境外孔子学院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云南师大在泰国设立了孔子学院,红河学院在越南成立了汉语培训中心。教育涉外政策法规和监管机制初步形成。

  (七)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

  1.不断完善政策体系,确保贫困家庭学生接受教育

  积极推进高校按新机制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基本实现了“确保没有一个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到2005年,已有38所高校与银行签订了银校合作协议,全省累计审批贷款合同金额3.52亿元,发放贷款人数5.96万人,已有6661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下顺利完成学业。顺利平稳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三免费”教育向“两免一补”政策的衔接过渡。2005年,全省总计257万名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235万名学生享受免杂费,寄宿制生活补助生学生115万人,用于“两免一补”经费近5亿元。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对口支援、社会参与、勤工俭学”的贫困学生救助体系,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帮助。

  2.做好社会弱势群体子女接受教育工作

  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并将涉及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有关费用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支出范围。针对贫困学生、残疾儿童、非公经济人士子女就学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优待办法,配合做好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受教育奖励政策的落实。

  3.努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社会稳定

  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关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29条政策措施。与各高校签订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经过多方共同努力,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逐年提高。2005年,我省大中专毕业生总量达到10.9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62957人,比去年增加15806人,增长33.52%,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到2005年12月31日,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到86.5%,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总人数增加11081人,就业率提高1.1个百分点,较

  好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4.认真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招生考试行为

  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普遍实行了“一费制”,规范了教育收费,继续实施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严格规范高校收费行为,切实减轻群众经济负担。五年累计组成2798个检查组,检查学校32373所,查处乱收费案件958件,涉及乱收费金额4595万元,清退违规资金2674.94万元,给予党纪政纪处理115人。全面实施了高校招生“阳光工程”,规范招生考试和录取行为,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

  5.在昆高校用地不足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

  通过积极努力和争取,在昆部分高校的迁建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先期解决了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云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5所院校的搬迁用地审批,部分高校新校区已开工建设。

  6.切实做好学校安全工作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认真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预防措施。“十五”期间,全省学校基本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回顾“十五”期间云南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以下经验值得总结和发扬: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城乡和区域之间教育,统筹发展、改革与稳定,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方针,实现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遵循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推进教育公平、公正,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用改革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增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发展。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切实把学校德育、思想政治工作、安全工作、教育常规管理结合起来,保持学校稳定;加强党委、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落实政府责任;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良好局面。

  虽然“十五”期间云南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教育发展还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需进一步加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办学体制改革滞后,政府单一办学的格局尚没有根本改变,投入与事业发展之间差距较大;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不

  平稳,“两基”攻坚难度大;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性比例失衡;高校办学水平、实力和服务能力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师资队伍建设还不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贫困生救助、控辍保学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尽管还存在以上困难和问题,但总的说来,“十五”期间云南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经验是宝贵的。这些成绩和经验为“十一五”期间教育改革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篇三:服务云南“三个定位”的直过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最新资料推荐…………………………………………………

  云

  南

  少

  数

  民

  族

  旅

  游

  形

  象

  定

  位

  与

  服

  务

  营

  销

  最新精品资料整理推荐,更新于二〇二一年一月三十一日2021年1月31日星期日20:59:39

  ……………………………………………………………最新资料推荐…………………………………………………

  摘要:云南旅游业依托云南省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发展迅速,作为边疆民族文化大省,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激励因素,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文章以德宏文脉和地脉为例,并结合云南周边地区旅游形象的定位,提出了德宏

  —滇西之

  “

  宝地

  ”的德宏旅游主体形象定位和市场营销,从而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旅游形象加以定位。最后市场营销的角度出发,探讨将民族文化融于旅游商品营销中,通过促进社会经济的微观单元即企业的发展来带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是促进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旅游形象定位;德宏;市场营销;

  我国的旅游业经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从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到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而云南的旅游业也正在接受着国际旅游的影响和洗礼,为了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旅游产业,云南旅游行业利用媒体广告策略、公共关系策略和宣传口号策略进行旅游主体形象的传播,以及细分、定位旅游目标市场和加强旅游形象宣传等市场营销策略。而德宏旅游主体形象的定位,不仅对德宏的旅游资源具有概括性,而且突出了德宏旅游的特色,强调了与周边地区旅游形象的异质性

  。为实现云南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高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的改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德宏州的旅游形象定位和市场营销策略

  (一)旅游形象定位的定义

  旅游形象是旅游地在人们心目中的感知印象,是旅游对外宣传的主题。旅游形象设计不仅是对旅游地环境背景的高度概括,更应充分表达旅游目的地特色信息。旅游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生命,也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有力工具。旅游形象定位就是针对旅游目标市场通过产品、服务实效和宣传控制,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旅游地地区的独特形象风格。旅游形象的定位是通过突出主体个性来实现的。本文通过德宏地旅游形象是旅游地在人们心目中的感知印象,是旅游对外传的主题。旅游形象设计不仅是对旅游地环境背景的高度概括,更应充分表达最新精品资料整理推荐,更新于二〇二一年一月三十一日2021年1月31日星期日20:59:39

  ……………………………………………………………最新资料推荐…………………………………………………

  旅游目的地特色信息。旅游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生命,也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有力工具。旅游形象定位就是针对旅游目标市场通过产品、服务实效和宣传控制,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旅游地地区的独特形象风格。旅游形象的定位是通过突出主体个性来实现的。

  (二)德宏州的旅游形象定位

  德宏州位于云南西部边境地区,由于海拔悬殊,地貌多样,形成了多样化的气候与生物群落,植被覆盖率高。气候宜人,多个民族杂居,形成了多样性的民族文化。与邻国缅甸国境线狭长,边贸发达。矿产资源丰富,宝石等非金属矿床分布。德宏的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宣传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但因旅游形象定位不准确,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德宏旅游一直扮演着云南旅游边缘化的角色。要想使德宏旅游走出困境,重新对德宏旅游形象定位围绕德宏旅游形象打造或丰富特色旅游产品是德宏旅游振兴的前提。

  (三)德宏旅游形象的传播

  确立了德宏的主体旅游形象以后,只有通过旅游形象的传播,才可以使目标市场的受众了解德宏的旅游形象,并通过媒体的反复强化,使德宏的旅游形象在受众心中得以巩固,完成旅游形象的塑造。旅游形象传播的三种策略

  1.媒体广告策略

  在互联网上建立中文和英文网页,详细介绍德宏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形象的基本情况。在云南卫视、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旅游报

  》

  、《西部旅游

  》

  、《旅游休闲

  》

  、《云南旅游

  ·海外版

  》等重要媒体上制作并发布有关德宏旅游形象的广告,满足海内外旅游者了解德宏并激发其旅游需求。

  2.公共关系策略

  积极与东部地区及海外的旅游批发商、旅游零售商及有关组织建立和发展广泛而又固定的业务关系;建立同旅行社、探险俱乐部、学术研究会及社会社团等的牢固、稳定的业务关系;向我国尤其是到云南省进行旅游活动、商贸活动的海外客人推荐德宏旅游,使得这些旅者进一步认识并购买德宏的旅游产品;邀请国内外社会各界名流到德宏访问并进行大力宣传;积极参与国内外有影响的旅游活动。

  最新精品资料整理推荐,更新于二〇二一年一月三十一日2021年1月31日星期日20:59:39

  ……………………………………………………………最新资料推荐…………………………………………………

  3.宣传口号策略

  利用围绕主体旅游形象的宣传口号,在客源市场的城镇居民中进行广泛的广告宣传,在城市主要交通路口、电视、广播、画册及因特网上使用统一的宣传口号,形成宣传的合力效应。要根据德宏已有的旅游品牌和特色旅游资源,在所有的广告宣传中统一使用

  “德宏

  —

  —

  —滇西边境之淘宝天堂

  ”这一口号。

  (四)德宏市场营销策略

  1.加强旅游形象宣传和市场营销,开拓客源市场

  利用中国和缅甸、印度、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关系不断改善、合作不断加强的有利形势,积极开发德宏

  —

  缅甸

  —

  东南亚和德宏

  —

  缅甸

  —印度

  —

  印度洋地区的旅游线路。

  2.细分、定位旅游目标市场

  (1)重视开拓本地及周边市场地区

  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国内发达地区和海外市场的比重,逐渐过渡到中远期的以远程的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并重的局面。

  (2)重视与开拓国内外远程市场

  对国内市场,积极宣传边境购物和淘宝体验旅游产品;对国际市场,着力推介生物资源和文化资源产品,与国内外旅行经销商广泛联系,在国内外设立多个旅游网点,多渠道招揽游客。

  (3)针对不同的旅游市场,实行专门营销策略

  (五)德宏特色旅游产品打造

  德宏旅游产品的开发应遵循的开发理念如下:

  1.以“绿”为背景(丰富的森林资源)

  2.以“边”的(美丽的边境分光)3.以“宝”为核心(珍惜的生物资源)

  二、族文化旅游营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丰富的民族文化为文化旅游营销奠定了基础在文化营销方面,云南独具特色,它是世界罕见的民俗文化宝库,少数民族文化绚丽多彩、别具特色,具有多元性、区域性等特征。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使云南具有其他省份无法相比的文化优势:全国56个民族,云南有52个〔3〕,在历史上形成了多样的民族人文特质。

  最新精品资料整理推荐,更新于二〇二一年一月三十一日2021年1月31日星期日20:59:39

  ……………………………………………………………最新资料推荐…………………………………………………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效益低,产品没有规模效益,缺乏市场竞争力。许多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文化旅游产品仍局限于小作坊式生产,只在本地或省内其它地方销售,不能打开外地市场;对产品营销的特色没有得到深刻的理解和体现。因此,实施文化旅游营销战略是非常必要的。

  三、云南民族文化营销策略

  文化旅游营销是将文化观念融入旅游营销活动的全过程中。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营销,关键是将云南各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企业产品的品牌、包装、销售、广告等各种渠道,使之深入人心,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云南的旅游产品是优质、高品位的产品”的观念,形成良好的消费导向。具体来说,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营销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政策策略

  由于云南经济落后,科技不发达,人才相对缺乏。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功能,对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的少数民族地区从资金、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提供帮助,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文化旅游营销主体即旅游产品企业家以及具有初级创意识的创业者进行培训。

  2.产品策略

  实施民族文化旅游营销的关键在于塑造文化旅游产品独特的“异域文化”形象。即:在注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与目标旅游市场的文化相适应的同时,通过设计文化、包装文化、品牌文化等体现云南民族文化旅游的独特内涵。

  3.创新策略

  产品是企业存在的基础,而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从云南民族文化现状来看,应该从观念、产品及市场三个方面努力实现创新,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需要。其中,观念创新是先导,产品创新是关键,市场创新是归宿。

  4.人才策略

  创新是民族文化营销的灵魂和核心,而营销人才的培养是创新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营销人才,营销只能是一句空话。普遍缺乏高素质的旅游营销人才,是目前云南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旅游,所以应该吸引外来优秀营销人员,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充分发挥旅游人才的经济效益。

  最新精品资料整理推荐,更新于二〇二一年一月三十一日2021年1月31日星期日20:59:39

  ……………………………………………………………最新资料推荐…………………………………………………

  5.促销策略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企业在这方面尤其需要加强。在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观念中,缺少宣传自我的意识,耻于“王婆卖瓜”,然而在商品丰富、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利用各类广告传达商品的文化性进行“自卖自夸”。

  四、云南民族旅游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一)云南旅游的发展态势

  自2001年以来,随着全省旅游的快速增长与发展,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从5·5%上升到6·8%,旅游业税收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6·5%增加到10·3%,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出口创汇收入的比重从13·6%提高到20·8%,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就业人员占全省劳动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从5·6%增加到7·2%,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38·5%[1]。成为云在云南省,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游客流动而形成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不仅引导和带动了交通、城建、环境、就业等方面的发展,且通过人们的旅游活动,促进了交通、通讯、住宿、餐饮、购物等方面的消费,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很强的拉动作用。

  (二)南民族旅游的发展的经济现状

  旅游业各项指标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在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同时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510.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4%,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250.2万人次,同比增长12.8%;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0.1亿美元,同比增长15.6%;接待国内旅游者1.03亿人次,同比增长14.1%,接待国内旅游者登上了1亿人次的新台阶;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94.8亿元,同比增长20.2%;旅游业总收入达663.3亿元,同比增长18.6%。

  (三)云南旅游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1.云南旅游市场竞争压力迅速增大

  2.可进入性差是制约云南旅游发展的“瓶颈”

  3.资源总体开发不足与有效利用率不高

  (四)云南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

  1.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关系将云南旅游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2.西部大开发,为云南旅游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最新精品资料整理推荐,更新于二〇二一年一月三十一日2021年1月31日星期日20:59:39

  ……………………………………………………………最新资料推荐…………………………………………………

  3.我国居民旺盛的旅游需求,为云南旅游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4.创业的实施,

  【束语】

  随着世界各国科学文化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旅游观赏的文化品位的需求越来越高。如何满足旅游者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是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云南作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各放异彩的民俗风情是其发展旅游业的支撑和核心。要想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发展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以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首要的一点是搞好民族旅游文化的宣传促销,把文化融入旅游商品营销中,让外人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使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呈现出迅速增长之势,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

  【致谢】

  本次的论文写作要感谢同学的支持和帮助以及孙老师的指导。孙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使我受益良多,并有助于我在今后的学习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徐沛林.市场营销新潮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27-29.吴宝璋,何昌邑.云南导游必备手册〔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58杨桂华.云南省玉溪市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2000—2020年)[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

  社,2000.刘君德,靳润成,周克瑜.中国政区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云南与周边国家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7·

  朱逾·二次创业中昆明“农家乐”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

  最新精品资料整理推荐,更新于二〇二一年一月三十一日2021年1月31日星期日20:59:39

篇四:服务云南“三个定位”的直过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发展

  -中央电化教育馆

  2017年6月,沧源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沧源县”)作为临沧市唯一一个云南省教育工作先进县申报县接受云南省政府教育督导团省级督导评估,督导组在谈到教育信息化时说,沧源县抓住中央电教馆挂钩帮扶的机遇,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他们看了学校之后感受比较深刻,沧源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居前列,对中央电教馆的帮扶表示感谢。

  从2013年起,中央电教馆按照中央和教育部援滇工作的要求,认真落实对口支援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的任务。沧源县是云南省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25个边境县之一,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是一跃千年的民族直过区、革命老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十三五以来,沧源县步入云南省教育先进县之列,成为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地区,全县所有中小学实现网络接入,配备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全县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班级配备率达81%。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中央电教馆的对口支援是分不开的。沧源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央电教馆的对口支援工作,惠及沧源全县所有中小学师生,提高了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为沧源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资源支撑,为沧源县迈入教育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央电教馆对口支援沧源县的主要工作思路是:以智力扶贫为着力点,在发展项目上给予优先安排,信息技术环境建设、教师队伍培训和信息化教学应用立体化推进沧源县教育信息化发展,增强内生动力,助力县域教育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

  一、信息化软硬件捐赠推进信息技术环境建设

  中央电教馆坚持每年落实30万元资金,通过中国教育基金会,对沧源县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支援;党政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均到过定点扶贫县,每年在任挂职干部都争取到了多种形式的软硬件捐助。

篇五:服务云南“三个定位”的直过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云南边疆特有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及意义

  [摘

  要]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比重大,边境线长,民族经济是地方经济的支柱,民族问题是地方社会问题的核心,加快特有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促进民族发展、团结、推动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动力。

  [关键词]特有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和谐稳定

  自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人力资源”一词以来,人力资源的研究便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无论是在管理学领域、经济学领域、政治学领域,还是在其他各学科领域,人力资源似乎都有着一种特殊的适应能力和可渗入能力,在这些不同的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我国对于人力资源的研究,也同样深入于不同的学科和领域。

  云南全省有56个民族,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25个,其中特有少数民族15个,人口较少民族8个,与三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省少数民族人口1533.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3.37%,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作为经济相对落后的边疆地区来讲,加强加快本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民族发展、团结,推动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动力。少数民族在我国历史和当今时代,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我国发展与进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为我国的繁荣和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发展都极为重视,对连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极为关注,我国学界也出现了少数民族研究热的现状,少数民族问题研究也呈现出与其他各领域研究鼎足而立的局面。然而,对于少数民族的研究,大都着眼于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经济水平和特色文化等方面,对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则有一定的局限。本文试图以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开发为切入点,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这个独特的群体的人力资源开发对云南边疆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

  一、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涵义

  人力资源在我国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长一段时期,对该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和专家越来越多,不同领域和学科的研究者均有对该问题的介入。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定义也有多种,余凯成在其《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人力资源的界定为:“人力资源概念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贾华强、翁天真等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中提出“人力资源是包括着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人口总合,即全部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包括着从出生到法定退休年龄前全部人口资源”。

  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界定,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杨红英教授的

  观点全面而独到,她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对人的潜能进行发掘,促进人的脑力、体力、知识、技能的形成和提高,从而促进一个国家或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人本身的全面发展。”该定义从人本体出发,对人的各个方面与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并实现自身的发展,这与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发展的问题,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研究一脉相承。杨红英教授对人力资源开发做了精确地界定后,又对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了界定。她认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特指少数民族群体的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少数民族的发展能力,促进其经济社会以至少数民族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云南边疆特有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临沧、德宏等边疆州市,特有少数民族自我封闭意识较强,而与滇中的昆明、玉溪、曲靖等地区相比,特有少数民族所处的地区均是相对落后的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普遍存的问题首先是文化程度偏低,根据云南省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云南省15种特有少数民族本科以上受教育程度仅为其它民族的一半左右,而文盲半文盲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走出去的人少,带回来的东西更少,文化程度偏低严重影响着人力资源的开发;其次是人口密度较小,通常而言人口密度小可能就意味着人均占有资源多,但对于山高沟深的云南边境地区来讲,由于人口密度小导致开发生产不成规模,教育、交通、卫生、通讯等基地设施建设跟不上,人力资源开发难度加大;再者就是生育观念落后,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男女比例失调。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云南边疆特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口出生率偏高,重男轻女现象仍存在,再加上因地理因素等原因造成的民族人力资源流失,导致人力资源开发计划跟不上变化,投资回报率低。

  三、云南边疆特有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云南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对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景颇族8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建制村及所辖自然村进行专项扶持,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民生保障、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谐家园建设六大工程。”人力资源开发是六大工程之一,这是发展特有少数民族经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真正脱贫致富的出路之一,开发特有少数民族资源同样需要科学规划发展。

  1.发展经济,提高城市化水平,支持特有少数民族整体脱贫。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等原因,云南边疆特有少数民族地区总体经济水平落后,贫困面较大,极个别民族面临整体贫困,发展经济,提高城市化水平,脱贫致富成为核心,这也是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本民族的高层次人才不愿留在本地工作,都向着生存生活条件更好的大城市去了,努力培养的本民族人才没能留住,经济落后是关键的原因。当地政府要积极落实云南省政府提出的兴边富民政策,鼓励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实施绿色农业、发展边境旅游、打造民族特色餐饮、饰品等,挖掘本民族核心发展能力,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2.优先发展教育,实施送出去引进来战略。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是基础,发展经济,教育先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云南边疆落后的少数民放聚居区是一剂良方。继续巩固加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努力推广到普及高中教育,各级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实施双语教学,每班达到至少一名懂本民族语言的教师。把握好国家政策,加强与内地少数民族班,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的联系,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的孩子走出边疆接受更好的教育。支持民族地区高校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发展,通过多种方式与内地高校合作培养更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急需的教育类、经济类、管理类的民族人才,同时通过提高待遇,加强民族认同感教育,让大部分学生真正走得出去,回得来建设家乡。

  3.鼓励适龄青年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落实大学生村官政策。“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在鞭策;另一方面,处于低收入的群体,有强烈的致富要求,而解决贫困的直接动力来自增收,增收就需要将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出来”。单纯引进型人力资源开发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并不适用,让更多边疆民族地区“没有出路”的农村青年接收职业与培训,送走富于劳动力的同时,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坚持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相结合,让有一定教育基础及经济基础的人进行职业学校接受长期教育,让因经济困难或其它原因辍学在家的适龄青年直接进入企业或服务行业接受培训直接上岗,为本地区相关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随着大学生村官及云南省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制度的推进,越来越多学历高,能力强,信息丰富的村官和指导员进入了边疆农村。基层组织和政府需要发挥这批人的优势和特长促进本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应该积极加强沟通交流,别让这一制度成为走过程,汲取这批人身上知识,鼓励他们宣讲政策,推广技术,牵线搭桥参与到当地人力资源开发中来。

  四、云南特有少数名族人力资源开发对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

  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研究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对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探索其积极方面,对社会是一种责任,对民族是一种贡献。

  1.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与效力,是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云南少数民族众多,人口数量大,特有民族达15个。但是,不管从历史上还是从现今社会来看,少数民族在云南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政府向来把少数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其生活的各方面视为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少数民族的发展有许多的特殊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为我国社会的发展,为历史的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在特殊时刻,少数民族的同胞总是站在与国家利益相一致的方向,反对外来侵略,反对分裂祖国,维护国家的统一,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整体的经济发展仍旧落后,文化建设

  与发展程度相对较差,从而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共同发展繁荣的步伐。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落后,已经与整体社会生产力发展不相吻合,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需要国家政策倾向,更需要因地因地制宜,自力更生,科学发展。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本民族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样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要素,是民族实现富裕和强大的必经之路。人力资源也是生产力,民族地区生产力落后,人力资源匮乏是其中原因之一,而本民族人力资源的开发滞后,效用不高是其关键。开发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人力资源,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促进本地区和谐稳定有效途径。

  2.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需要。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人口基数也越来越大,分布地区越来越广,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我国少数民族在后期的发展中已经完全打破了原有的民族分布及生存发展格局。团结就是力量,人力资源开发是维护民族团结需要,开发人力资源维护民族团结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开展边疆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与民族团结核心,是指导民族事业不断进步的核心。

  开发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就要认真落实国家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更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需要。随着我国民主化法制化的推进,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将给我们的民族团结事业提供根本的保障。同时,只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团结,少数民族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以人力资源的开发促进民族的团结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增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3.特有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可促进地区稳定。云南地理条件复杂,接壤国家多边境线长,由于周边国家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对其边境地区采取的一些特殊政策,给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造成了一定影响,另外,临沧、德宏等毗邻世界毒品种植和加工的主要区域,使地区禁毒防艾的工作压力加大,给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边境安宁带来一定挑战,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开发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发展民族文化,提高本民族整体素质是促进地区稳定的需要。边疆有其历史地域的特殊性,有目前经济相对落后的现实性,有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培养更多熟悉民族特性、了解地域特征的本民族的管理者来管理治理边疆,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促进边疆地区稳定的需要。

  每一种特有少数民族人口都必然具有自己的人力资源优势和特点,尽管这种人力资源优势与现代社会条件下的人力资源优势有较大的差异,但只有在我们看到这种优势并有效地发掘这种优势的条件下,少数民族人口的人力资源才能有效地加以开发,才能为他们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保护民族生态多样性,科学有效地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2]杨红英:从文化对人的模塑作用

  看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J].经济理论研究(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3]李光明:西部农村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动力机制构建——以新疆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9,2(上旬刊).

  [4]云南省人民政府2011年7月28日云政发〔2011〕163号文件。

  [5]云南人口普查办公室.云南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曲靖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人口的人力资源分析与比较研究”(2008MS007)。

篇六:服务云南“三个定位”的直过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民族地区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现状及促进策略——以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R园、K园为个案

  李方璐;陈惠菊

  【摘

  要】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仍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主要面临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太少,民办学前教育的比例较高,普惠性民办园较少等问题.通过对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两所民办幼儿园的田野跟踪研究,分析了此区域民办幼儿园发展的优势、机遇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促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民办幼儿园良性发展的策略.

  【期刊名称】《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5)003

  【总页数】4页(P120-123)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办幼儿园;云南丽江;发展现状;对策

  【作

  者】李方璐;陈惠菊

  【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科学系,云南

  丽江674100;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科学系,云南

  丽江6741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18

  2015年11月,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五年之际,教育部发布了《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学前教育专题评估报告,报告显示

  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顽疾”:“西部贫困地区的普及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学前教育的‘公益普惠’程度不高,特别是在西部民族、农村地区公办幼儿园比重较低”,这说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仍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

  截止2014年,丽江古城区共有幼儿园34所,[1]其中公办幼儿园9所,民办幼儿园25所,民办园所占比例高达73.52%.本研究对丽江市古城区两所民办幼儿园(R园、K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田野跟踪,并以问卷调查和幼儿园管理人员访谈为补充,考察了两所幼儿园的生存发展状况.在丽江古城区学前教育“公办民办并举”并未形成的形势下,本研究可以为当地学前教育发展和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在公办学前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民办学前教育成为该地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社会办学力量,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得到促进该地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具体策略.

  R园是入驻丽江古城区最早的民办幼儿园,也是古城区知名度较高的一所老牌民办幼儿园.2015年,该园共招收373名幼儿,其中少数民族幼儿72名,纳西族44名,彝族17名,白族11名.全园共有教职工64人,专职教师32人.R园的主办者为公民个人,主办者同时也担任园长,专业和学历为学前教育本科.

  K园办园历史不长,2013年才成立,但发展极快.办园伊始仅招收90名幼儿,4个教学班,18位教职工.到2015年,该园招收幼儿达303名,其中少数民族幼儿169名,纳西族112名,白族24名,彝族10名

  .现有教学班12个,教职工增长到54人,专职教师41人.K园的主办者也是公民个人,三个合伙人共同办园,并担任幼儿园管理人员.

  这两所幼儿园在古城区的20多所民办幼儿园中极具代表性.首先,两所幼儿园的招生人数和办园规模在丽江市古城区首屈一指.其次,两所幼儿园的举办者均为公民个人,举办者同时也担任管理人员,对幼儿园各方面的发展具有完全自主权.最后,两所幼儿园都为高端园,虽然收费较高,但品牌效益好,各具特色,吸收了一

  大批稳定的生源.

  1)内部优势.(1)重视品牌形象的建立,品牌特色鲜明.首先,两所幼儿园均通过提供个性化的保教服务,树立了各自品牌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R园创办至今,就以英文双语为特色,开展具有本园特色的英文教学.而K园则是丽江市唯一的一所纯蒙氏教育幼儿园,该园力求提供最纯正的蒙氏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K园为新办园,但发展迅速,短期之内招生规模和老牌K园相差无几.K园和R园依靠其品牌所具有的高端、个性化的象征意义,吸引了一批具有经济实力、对幼儿教育理念有独特理解的顾客群,引领了市场潮流和消费群体的价值观、教育观念.其次,R园和K园在幼儿园品牌经营中,都注重提供高品质的保育服务,给家长和幼儿提供物超所值的服务体验.R园尤其关注保育服务中的细节问题,如外来人员进入班级都需穿戴鞋套或换鞋;寒冷的冬季,每位幼儿进入班级后,会有保育人员递上一块消过毒的热毛巾擦拭双手;午睡时,保育人员会在睡室的地面上铺上温暖舒适的地毯.这种精细化的品牌打造,自然让消费者认为自己所购买的服务物有所值,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2)幼儿园课程领导、课程理念具有灵活性和独特性.幼儿园的课程领导是指幼儿园课程的理念、精神、文化和行为等多种因素的一种课程实践的方式.幼儿园课程理念是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的灵魂,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思想.[2]R园和K园拥有完全的课程自主权,在课程开发、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上具有公办幼儿园不可比拟的民主性、灵活性和独特性.R园为英文双语幼儿园,除了每周有固定的英语课程时段,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多个环节、西方节庆日(圣诞节、万圣节等)也融入了英语的元素.K园为纯蒙氏教育幼儿园,有自己的一套专业蒙氏教学课程体系,每天上午固定一个小时为蒙氏教学和幼儿自主操作活动时间.幼儿园聘请台湾的蒙氏教育专家每月为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并且每个月开展的教研活动均围绕蒙氏教育展开.由于R园与K园都位于纳西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因此两个园所还积极研

  发民族文化传承课程.R园以东巴字画为切入口,开展了全园的“纳西象形文字绘画课题”研究,并研发了一套幼儿东巴字画课程.K园则在每周的延时课程时段,开展本园教师自主研发的多种形式的纳西文化学习课程,内容包括纳西民谣、纳西语言、东巴文字、东巴造纸术等.R园与K园的教育理念、办园特色独特,因此两个园所的课程实施具有明显的园际差异,这与我国公办幼儿园长期以来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形成的几乎刻板的幼儿园课程模式形成了鲜明反差.

  2)外部机遇.(1)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公办园和民办园数量相差悬殊,且入公办园对生源有户籍的限制.入公办园,就近入园难,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紧张,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即是供给能力和供给量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3]在公办幼儿园短时间无法增大规模的情况下,民办幼儿园正好可以弥补公办园的缺口,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刚性需求.(2)流动人口数量大.丽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是丽江市古城区的经济支柱,吸引大量的外来人口,这部分人主要集中在古城区从事旅游相关产业,由于户籍限制,他们的孩子难以进入公办幼儿园.对R园和K园的管理人员进行的访谈了解到,这两所幼儿园的外地生源和本地生源各占一半,因此外来人口带来的学前教育需求为古城区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提供了机遇.(3)城镇化进程加快.根据第六次人口调查显示,丽江的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1.45%.在丽江市五个县(区)中,古城区的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最高,为125.8,高于全市平均的116.6,其他四个县均为过百.[4]古城区的高速城镇化带来适龄儿童人数的不断增加,这为古城区民办幼儿园发展带来机遇.(4)十八届五中全会后,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正式实施,将对我国的人口结构带来改变,每年将新增一定数量的新生儿,带来学前教育需求的增加.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改革,将影响我国学前教育市场的行业发展,重新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结构,给民办幼儿园提供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1)缺少少数民族文化、双语教育的支持.学前教育应发挥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都应成为该地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由于全球化、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时代变迁,少数民族儿童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变得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少数民族儿童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因此在此区域应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儿童的双语教育.对两所幼儿园的田野调查和管理人员访谈发现,虽然两个园所都有开设民族文化课程,但对民族文化、双语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其中一所幼儿园是为了评级晋升,随着晋级成功,相关课题和教学活动也告一段落;而另一所幼儿园是以每周一次的托管延时课的形式来进行的,覆盖面小,课程实施较随意.另外,两所幼儿园均未得到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也未有获得进行民族文化、双语教育的业务支持.

  2)收费贵,缺乏“普惠性”.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最主要的参照标准之一就是幼儿园的收费.R园、K园的定位为高端民办幼儿园,因此收费较高,“入园贵”意味着幼儿园只面向小部分人群提供服务,覆盖面和辐射力有限.公办园的收费相对较低,除了由于公办园的办学和运营资金全部为国家提供,还会持续获得国家按均生下放的补贴.而本研究调查的两所幼儿园均未获得来自政府的办学补贴,因此高昂的办学成本全部由幼儿家庭承担,收费居高不下.

  3)重特色,忽视儿童的全面发展.在幼儿园品牌建设中,两所幼儿园均亮出了自己的特色牌,依靠“特色化”吸引了一部分家长,树立了幼儿园品牌,赢得了市场口碑和美誉度,因此“品牌特色”成为幼儿园选择的竞争战略之一.但在“特色化”教育中,如果幼儿园没有把“儿童的全面发展”作为办学指导思想,不能科学合理地制定教育目标和统筹安排教育内容,实施“特色化”教育的教师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就极易导致幼儿的片面发展,不利于儿童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

  4)缺少政府扶持和统一规范的工作机制.两所民办幼儿园虽然完全依靠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但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保教服务,满足了社会的刚性需求,仍具有社会

  公益性.与公办幼儿园相比,两所幼儿园在教师评定职称、工资待遇、福利保障、业务提升,以及幼儿园办学场地、租金税收、办学指导等方面未得到政府相关部门一视同仁的帮扶.两所幼儿园的管理人员都表示,幼儿园的办学和经营几乎处于真空状态,缺少政府相关部门的协助和管理.R园、K园还反映,由于办园规模较大,在举办大型活动时,需要报公安部门备案,但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并未获得相应的安全保障,易出现安全隐患.可见,此区域的民办幼儿园在经营和办学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尚未形成统一的工作机制.

  本地区民办学前教育的比例高达73.52%,未形成“政府主导,民办公办并举”的局面,应进一步落实政府责任,加大投入,努力扩大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资源总量,满足民生需求,促进教育公平.[5]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应努力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保障本地区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6]另外,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大力促进民办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的协同发展,加强公办园与民办园的师资人员交流,建立教育督导和培训机制,公办与民办并重,使民办园享有公平待遇.

  无论是公办学前教育,还是民办学前教育,都具有内在公益性,可以解放劳动力、使社会获益.民办学前教育的内在公益性,决定其不能完全交由市场,政府必须肩负起促进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职责.针对本地区百姓“入园难”、“入园贵”的情况,政府应大力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如减免税收、减免租金、购买服务等,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使本地学前教育普遍惠及更多幼儿.建立贫困儿童资助制度,并保证特殊儿童能够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在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同时,应保证学前教育的质量.本地区民办学前教育比例远远高于公办,民办幼儿园之间的竞争也较为激烈.为了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一些民办幼儿园走特色化经营的路子,满足了市场对学前教育的差异化需求,[7]但如

  果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仅仅以市场为导向,就会偏离教育培养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在民办幼儿园的办学过程中,必须有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专业支撑,以促进儿童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发展为目标,科学看待特色化发展.

  由于民办教育机构往往实行“谁审批、谁管理、谁负责”原则,因此往往导致民办教育机构处于管理的“真空”中,无法得到和公办教育的同等待遇.近年来,全国各地许多幼儿园发生的安全问题往往就发生在民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的监管需要政府部门分工合作,根据“国十条”要求,形成“教育部门主管,相关政府部门要按职能分工的工作机制”.民办幼儿园应纳入当地教育督导工作范围,建立和完善应针对不同类型民办幼儿园的评估督导机制,制定办园、收费标准,实施分类管理,对民办幼儿园进行定期检查,实施过程性动态评估.

  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将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促进民族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生存和发展.《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建设一批双语幼儿园”、“传承、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教育部门应重视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双语课程的开发和指导,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师资的培养,设立专项资金扶持进行双语教育的园所.[8]本地区的民办幼儿园应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和双语教育,把民族元素、风俗文化纳入园本课程,挖掘和创新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式,探索民族教育在幼儿园中进行的有效途径.

篇七:服务云南“三个定位”的直过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对策

  姓名:林峰青

  学号:200814014157科目:民族学通论

  教师:袁瑛

  【摘要】:由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处地处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相对滞后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不断发展西南少数民族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强国。

  【关键词】:西南

  少数民族

  教育

  发展对策

  民族教育发展对西南少数民族和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来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开发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造血”能力,带动和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现存问题分析

  我国西南民族教育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和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以及和全国教育平均发展水平相比,仍然显得极其滞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基础教育发展薄弱

  (1)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辍学率、复读率、留级率高,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低的现象。所以,国家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就在少数民族地区。(2)基础教育设施十分落后。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许多中小学校舍破烂不堪,缺乏课桌椅、教科书、教学仪器的现象相当普遍,更谈不上拥有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3)中小学师资力量缺乏,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师资的整体情况是,数量不足,学历、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不少教师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上还比较落后,现代的教育观、人【1】

  才观、价值观仍未确立。2.

  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民族地区大中专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一是民族地区大中专毕业生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就业更加难。二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弱,校企关系难以密切。三是民族地区高校专业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3.

  西部少数民族教育经费紧张仍是困扰民族教育的一大瓶颈

  在西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经费的紧张,导致教育资源的匮乏,表现为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十分落后,教师待遇低下,教师队伍素质难以进一步提高,教师数量不足等。

  4.

  民族教育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坚持及深化

  民族教育办学主体单一,管理体制不顺,投资体制单一,办学效益不高,是民族教育体制问题的主要体现。

  5.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对民族教育的制约

  长期以来,在一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盛行许多对发展民族教育不利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一些制约教育发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的开放意识淡薄,创新意识、科学观念和进取精神缺乏。

  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对策

  1.

  由国家直接管理西南民族地区教育

  一是在领导体制上,由国务院科教兴国领导小组设立发展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领导小组,统筹西南各省自治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开展工作。国家教育部应设立具体的执行机构,专门负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教育发展实行和协调工作。二是国家统一将教育经费拨付给少数民族的各个地区。这样可以将长期为解决的拖欠教师工资、教学设备短缺等问题一并解决。“美国进行西部开发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教育现行’,为了开发西部,政府在西部投资成【2】立了100多所公立大学”。这个经验值得借鉴。由国务院直接管理有利于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有利于直接专项解决影响教育发展的基础问题。三是师资由国家统一调配。实行由国家统一考录教师,全面考核应聘者的学科水平和思想素质等,再将合格人员利用就近配置原则派往西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

  2.

  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

  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应重视市场要求。首先,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应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需求在水平、层次、范围等方面和在办学结构上更具多元模式,以形成初中教育为主要形式,小学教育、高中教育、成人职业技术培训及初等教育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相结合的复合办学模式。在专业设置上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强调实用性、技术性。在空间结构上,力求点面结合,保证至少每个民族县有一所正规的职业学校。其次,必须推进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重心下移,使毕业生定位。有些学校重心应下移到社区,是大部分毕业生从“高级专门人才”的光环中跳出来。变成求真务实的、只是素养高和技术能力强的普通劳动者。再次,要把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高等教育应有的内容之一。要以质量来提高就业竞争力,要提高暂时待业的承受能力。

  3.

  积极实施农民教育工程,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干部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因缺少文化而导致贫穷的问题越发突出。农业职业转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和必然要求。必须认真地不上历史上教育发展长期滞后的欠账。中央应明确要求西南民族地区各级政府承担起农民进大中专院校学习科技和文化知识的任务,要求民族地区地方大中专院校承担农民教育的任务。

  4.

  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抢占教育“制高点”,构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平台”,通过网上学习,获取信息,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均等的教育信息。首先,要以项目引进为重点,建好一批“示范校”和“实验校”。积极创造条件,加快计算机普及步伐,启动“校校通”工程,逐步在各所学校开设信息课程,激发中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次,要构建完整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加快中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建设,高度重视中小学英语教学,使信息技术课与英语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为缩短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为培养现代化急需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要强化管理,提高现代教育设施设备的使用率。

  5.

  坚持教师要教学与科研并举,下大力度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在民族地区确立教师教育教学与科研并举的指导思想。树立“没有教育科研就没有创新的教育教学,没有创新的教育教学也就不能够培养出创造型人才”的指导思想.大力实施“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工程。下决心扭转“重教书、轻科研”,忽视科研成果向教育教学转化,教育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的局面。各级人民政府、学校应给予在教育教学科研中作出突出成绩者较高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并给予适当的资助。积极引导教师把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起来,形成产、学、研共同发展的格局。把推进教师科研工作作为民族地区科教工作,知识分子工作的重点来抓。高度重视培养科研型的、教学与科研并举的教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队伍的建设;形成以教育教学科研促进教师素质、能力和教学质量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局面。重视抓好教育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抓好教育教学科研强校对弱校的辐射工作。此外,还应加强国内外研究合作。逐步完善民族教育理论,努力建立起理论与实践都极具特色的西南民族教育体系。

  6.

  重视强化民族地区教育的服务意识

  为教育服务是保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提高教育服务意识,具体包括:一是要从每一个老师到他的课堂,每一个校长到他的教师,每一个教育行政部门到他们的学校,彼此都要强化教育服务意识,让教育真正感受到温暖。二是每一个教师都要自觉地提高为教育事业和学生服务的本领,主动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三是重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每一个教师都要认真、自觉地做到$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把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把中华文化、把人类文明、把报效祖国的理念传授给学生。四是自觉突出教育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民族地区的教育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较,差距和差异都很大,机械地追赶是徒劳的。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要获得使受教育者有所得,教育事业在全国要有一定的影响,就必须有特色。五是要始终强调政治合格。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意识,不断强化中华民族意识,增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能力。加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等等,要加强学生的生存、做事、做人教育,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六是加强理想教育。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得很远、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得很远、没有理想的教育更不可能走得很远。七是教育要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教育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最大的一块,如果其远离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不能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教育,其自身的发展是不会真正提高的,也得不到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受冷落、被改革是必然的结果。

  三、结语

  西南少数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际是与中国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密不可分。60年民族教育的发展为民族教育将来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基础。历史和实践证明,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教育的发展。民族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在21世纪进步的重要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

  滕星.王平主编《.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R】.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1.【2】

  金永军.西部对FDI吸引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观察,2001.【3】

  成媛.见俸兰主编.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第一版.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SouthwestEducationalDevelopmentStrategyinethnicminorityareasAuthor:LinFeng-qingTutor:YuanYingAbstract:

  Becausemanyethnicminorityareassouthwestofremoteness,harshnaturalenvironment,theeconomyislaggingbehind,andmanyotherreasons,ledtothecurrentproblemsineducationisstillquiteprominent.Onlybysolvingtheseproblems,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minoritiesinsouthwesternChinatoadapttotheneedsoftoday"ssocietyinordertobuildChinaintoanall-rounddevelopmentofthesocialistcountry.Keywords:Southwest;Minority;Education;Strategy

篇八:服务云南“三个定位”的直过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消除贫困精准扶贫是我国现阶段的最终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消除所有贫困人口,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的重要途径,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过程,从而实现中国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本文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现状发展现状做出研究,分析西部地区教育现状出现的问题,提出与此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以教育的重要性和人才的培养作为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提出定位精准扶贫教育的方式方法,对于教学团体强调课堂学习远程学习,对于个人强调自主学习和强制学习,通过对应的学习方式提升整体西部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西部地区教育的规范化,为西部地区的教育精准扶贫做出贡献。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问题及措施

  引言

  西部地区作为教育的前沿阵地,其实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机遇,我们必须勇于迎接困难与挑战,克服西部地区教育的各个弱点,提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教育的目标。西部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文化,教育发展也必须符合西部地区自身的发展规律,依照西部地区当地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摸索出适合西部地区的教育扶贫有效途径,寻找西部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完善教育扶贫的理论体系,为西部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也促进了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西部地区教育扶贫顺应时代需要

  处于二十一世纪的信息革命时代,电子信息的普及已经涉及到的每个方面,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为教育教学的多途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实现更全面的互联网教育已不是难事。互联网教育的迅猛发展对于西部地区的教育精准扶贫起

  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但就目前来说,我国中西部地域的网络行业发展并不均衡。即便有许多学生会些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但事实上与我们所需的互联网教育实现还有差距。所以,对于西部民族地区,网络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是西部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必要手段。为了实现教育扶贫的稳步发展,必须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寻求西部地区在新时代的教育新途径,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效资源以实现教育的全面化。

  二、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现状

  2.1教育模式单一

  对于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目前来说大多数都以课堂面授的方式实现,以云南省为例,其教育水平与全国整体水平存在很大差距。教学时通常情况下是大讲堂内一个老师来讲述教学内容,而上课的学生负责听记。这种较为传统的教育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在课堂教学中较少使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协助教学内容,事实上最终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由于云南省地处西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不高,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域,教育质量相对较差,地域影响和经济发展影响到教学教育质量的健康发展。

  2.2教学师资质量不高

  一般来讲,西部民族地区的教学师资质量都不高,大多数情况下是当地老师来进行教学,又因为教学老师的人数有限,经常出现一名老师会同时教授多门课程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老师的教学精力。与此同时,大多数老师都没有进行系统化的教学培训学习,没有学习过如何传道授业解惑,这种情况下的教学过程实际上进行得很勉强,不仅会影响到老师的教学质量,也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西部民族地区教学设施简陋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会带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朝着稳步推进的方向转变,在工业园的成立前提下,也会对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做出贡献。加大西部地区的教育设施优化,也会带动整体教育行业的发展。如果可以在教学地区内建立多个[2][1]

  教学设施,例如操场教室等,辅之以多种学习用品,当地的学生就能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以云南省为例,市政府虽然也加大了对教育力度的支持,但现阶段仍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基础建设水平依旧不高,相关的专业设施等建立问题亟待解决。

  2.4西部民族地区教育机制不够完善

  西部地区的教育教学需要适应当下的新阶段,需要制订一套适合当地发展的教育方案。这也许会增加对教学的资源压力,这时就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补助。这不仅关乎到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如云南省各个院校虽然已经在积极探索各种人才培育模式,但依旧位于发展阶段,宏观的政策指导仍是不稳定不确定的。

  三、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相关对策

  对于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现状,必须始终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教学理念,确保教育的相关措施得以实现,为实现教育教学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抓住教育发展机遇,可以采取以下的相关措施,其中,依照上文所说明的云南省的相关问题为例,也提出了一些发展方向和解决措施。

  3.1重视教育质量,完善考试门类

  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教育质量,及时对需要补助的教育资源提供支持,对教学质量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战略性的眼光看待教育事业的发展,合理规划教学工作的展开。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教学方面的知识培训,开展相关竞赛鼓励教学质量提升,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与此同时,还需要完善考试门类。对于云南可以立足于本省的实际情况,完善一些经济发展需要,提升相应的资格证书要求和等级考试种类。例如云南作为旅游大省,其主体的经济产业是茶叶,那就可以完善相关的导游证考核和茶艺师的考核等。

  3.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3]

  无论地域如何,教育都必须致力于师资建设,师资力量都是教学资源的重要部分,教师的教学建设的基石,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因此必须科学有效地开展教师的道德建设和能力提升。比如云南由于地处边疆,其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相较于中东部地区较为落后,师资力量相对于比较薄弱,因此必须提升对教师的能力培训,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政府也可以推出一些优惠性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当地任职。

  3.3丰富教育教学模式

  新时代由于各个行业的飞速发展,教学模式不能只停留在面授教学的方式上,不该只是以老师现场传授的方式实现,应该以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教学。对于教学资源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无不视为一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其中,扶贫教育需要显示出现代特有的学习特点,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内容也该是各式各样的,涉及各行各业,通过互联网实现随时随地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升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重要过程。西部民族地区的学习必须在教学模式上摆脱传统化,根据其地域的特殊情况,探寻适合当地的教学模式。找到适合西部的教育扶贫的有效方案,为我国西部的发展做出贡献,以教育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韩吉珍,侯铁虎.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中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9(06).

  [2]吴玲,刘玉安.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02).

  [3]廖楚辉.政府教育支出区域间不平衡的动态分析[J].经济研究,2014,(06).

  [4]

  [4]夏丽萍,张志英.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主体系统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1).

  朱晓媛,1988.2,汉族,云南省宣威市,云南师范大学,650500,讲师,博士在读,硕士研究生

篇九:服务云南“三个定位”的直过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云南开远民族杂居区苗族女童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李丽娇;邓荣龙;毕蓝方

  【摘

  要】教育,是强国之路,兴国之要.然而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以云南省开远市为例,将视角落于苗族女童教育问题,因地制宜总结出:强化政府行为、提高社会组织支持力度、加强学校自身改革、转变家长及学生观念等对策有利于解决该问题.%Educationplaysanimportantroleinstrengtheningourcountry.However,therearestillmanyeducationproblemsinthewesternminorityregionsofChina.ThisstudywilltakeKaiyuancityofYunnanprovinceasthecase,dependontheMiaoNationalitygirls"educationissues,localconditionssummedup:tostrengthengovernmentaction,toimprovethesocialorganizationstosupportefforts,tostrengthentheschool"sownreformandchangeconceptofparentsandstudents,thatthecountermeasuresisconducivetoresolvingtheissue.

  【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30)012

  【总页数】6页(P83-88)

  【关键词】民族杂居区;苗族;女童教育;辍学率

  【作

  者】李丽娇;邓荣龙;毕蓝方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D633.316

  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我国对教育事业的探索和投入一直都是重中之重,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仍存在诸多经济、文化、历史问题,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女童教育尤为突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011年,3100万适龄女童没有入学,其中55%的女童面临永久性失学;全球7.74亿成人文盲中,有2/3为女性。美国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说:“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决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也就是说母亲的教育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因而提高女性文化素质势在必行,必须从小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笔者针对云南省开远市鱼呢坡、阿呢黑、白路坡、麻栗坡、红塘子、龙树坡、乍黑甸、牛塘子等13个苗族村,以16岁以下的苗族女童作为抽样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进一步了解开远市苗族女童的教育状况。

  一、云南省开远市民族杂居区苗族女童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思想观念也迅速转变,社会性别平等理论被引入我国并被广泛倡导和落实。但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却受制于历史观念、经济发展等的因素,少数民族女童教育仍旧滞后。

  (一)云南省开远市苗族教育的基本概况

  1.开远市苗族基本情况。开远市隶属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由于其良好的资源条件和交通区位优势,成为滇东南地区现代工业起步早、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较好的民族混居地区。2014年,开远市GDP为181.5亿,民生投入103.3亿,占75.7%,教育投入37.2亿,占20.5%。①数据来源开远市政府网《开远市

  2014年预决算报告》开远市总面积1946.91平方公里,人口29.65万人(2010年),其中彝、苗、壮、回等少数民族人口16.29万人,占总人口的60%,苗族户籍人口为22639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5%,分别居住在65个纯苗族聚居村和11个苗、彝混居村,其中有4个为坝区,其余为山区、半山区。②数据来源红河苗族网.2013耕地面积为33005亩,水田为1508亩,主要以旱地作物即玉米、麦、荞为主要经济作物,居住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瓦顶或石棉瓦顶。据乐白道办事处17个苗族村的相关资料显示,该区共3813人,其中文盲1583人,初中以上文化仅有167人。①数据来源红河苗族网.2011由于文化素质偏低、苗族群众在思想观念、学习和掌握科学致富技能较缓慢,加上开远苗族传统封闭的文化观念和搬迁习惯,导致开远苗族的发展至今仍旧落后于其他民族。

  2.开远市苗族女童教育基本情况。开远市76个苗族村有35个村寨建有学校或一师一校教学点,小学在校苗族学生共计3812人初中在校生为641人,高中在校生为4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80%,小学、初中、高中辍学率分别为45%、18%、80%,人均教育年限为4年,具有初中、高中、中专(中师)、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分别为840人、91人、55人、21人。②数据来源红河苗族网.2013本研究以开远市最大最集中的苗族杂居区羊街乡卧龙谷村委会为重点调查对象,该片区共计12个自然村,其中5个为苗族村,该村委会地域内设有卧龙谷幼儿园、明德小学、开远十二中。其中明德小学共计656名学生,苗族儿童312名,苗族女童为147名,以明德小学2014届毕业生作为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苗族女童总辍学人数高达一半以上,辍学率达12.4%,年均辍学率达1.2%,具体数据如表一所示:表1:明德小学适龄儿童入学情况汇总表(2014年)③“关于云南开远市苗族女童教育问题的调查问卷”spss数据统计

  单位:人适龄儿童类别

  入学总人数(2008年)辍学总人数(2014年)总辍学率

  年均辍学率2014届适龄儿童1372719.7%3.38%

  苗族男童36107.3%1.2%苗族女童301712.4%2.1%其他民族71000(二)云南省开远市民族杂居区苗族女童教育中的问题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开创性地提出女性教育男女平等,承认男女天赋相同,应赋予女性与男性平等的教育权利,主张对女性实施与男性同样的教育内容,同时提出女童应接受与男童一样的早期教育,并指出男女可以担任同样的社会职务。可见教育权的平等获取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女童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

  1.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碑格乡是开远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高寒山区,主要有彝、苗两个民族,虽然两个民族在社会经济文化融合发展中有极为相似之处,但是就入学率来看,苗族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69.2%,相比同乡彝族适龄儿童入学率的71.2%低了两个百分点,其中苗族女童入学率低于苗族男童3个百分点,辍学率高出5个百分点。据调查显示开远市明德小学2008年共有137名适龄儿童入学(见表1),苗族有66名,苗族女童有30名,截至2014年毕业,苗族女童辍学人数为17人,超过入学苗族女童的50%,辍学率达到12.4%,比苗族男童辍学率高出近5个百分点,而其他民族没有辍学现象。此外,在羊街乡、中和营乡、乐白道办事处也存在类似情况。总体数据呈现苗族适龄儿童与其他民族适龄儿童、苗族男童与苗族女童比例严重失衡、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现象,且呈现苗族女童年级越高,人数越少的“金字塔”形状。

  2.入学年龄大,升学率低。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5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调查显示,开远市苗族女童入学年龄普遍偏高,部分苗族女童8岁甚至9岁才入学。2008年以来,开远市实施教学资源整合,撤并教学点,在山区的教学点被撤并,特别是山区苗族儿童需到坝区或乡镇就学,因而路途较远、走读、寄宿、生活费等成为大龄入学的影响因素之一。

  3.学业成绩差,层次低。首先由于开远市苗族女童九成以上都是以苗族语言为主,只有在与外界接触或是入学以后才学习汉语,这便造成了苗族女童在使用全汉语教学的课堂上听不懂、学不会;其次由于家庭劳作、走读疲倦的原因,苗族女童没有充裕的学习时间,造成厌学;最后受传统观念、经济环境的影响,在开远市民族杂居区,苗族女童与其他民族学生相比缺乏自信心,对未来缺乏认知,最终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二、云南省开远市民族杂居区苗族女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2005年,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学杂费的减免和补贴,使得每个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阻碍大大减小,但是苗族适龄女童入学率低和辍学率高仍旧居高不下,而阻碍女童获得教育权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

  (一)家庭经济影响

  古有“桃树开花,苗族搬家”之说。苗族自古就是一个迁徙民族,开远苗族是最晚自贵州、文山、丘北、砚山、蒙自、屏边等地迁入的民族,因而所占有的资源相对较少,少数几个苗族村寨以水稻为主,旱地作物(山区为玉米、麦、荞)成为开远苗族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种植作物。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水资源匮乏等因素导致苗族相对于其他世居民族来讲经济发展较落后。据调查,2014年开远苗族人均年收入为1780元,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相差4倍之多。①关于“云南开远市苗族女童教育问题的调查问卷”spss数据统计家庭经济落后,对于苗族女童来讲,在无法维持生活条件的前提下,是不可能提供孩子入学费用的。即使开远市政府在教育上投入“餐饮补贴”、“寒衣补贴”等项目,但是政府仍然不可能做到承担所有费用,此外,苗族家庭子女多,有的家庭有四五个孩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也希望子女在家能够帮衬家务农活。

  (二)传统观念影响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传统的民族,有许多传承的民族精神,例如热情淳朴、勤劳勇敢、群体团结等,但也有许多消极观念至今仍根深蒂固影响着苗族女童的教育。首先,“男尊女卑”思想使得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性,许多家庭认为女子毕竟要嫁出去,过多的经济投资得不到回馈。其次,“早婚早育”在苗族中普遍存在,有的女子在十五六岁就为人妻为人母,有的甚至更小,倘若到20岁仍未结婚会被同族人视为嫁不出去,加上苗族女童入学晚,所以有的女童小学还没毕业便会辍学回家结婚。再次是“多子多福”观念以及计生知识的匮乏,再加上苗族家庭经济困难,使得苗族家庭子女众多,经济压力过大。

  (三)教学环境影响

  第一,教学资源不足,民族地区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师资水平不高、信息闭塞,特别是苗族地区经济环境、教学硬件、软件设施都跟不上,必然对苗族女童升学率产生影响。第二,学校教育模式不合理。贫困地区的教育应面向农村、注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受教育者的就业铺垫出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很多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模式化教学管理,进行“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而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差异和需求。第三,来自各方面的偏见。卧龙谷12个村是彝、苗、壮、汉等多个民族混居的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家庭背景、语言文化、衣着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他民族对苗族往往存在认知上的偏见,认为苗族在各方面都落后,客观上就将苗族群体边缘化。在这种认知偏见的环境里往往造成苗族女童心理障碍,打击苗族女童交流学习的自信心,并最终导致苗族学生流失率的上升。

  (四)自我提升意识淡薄

  苗族是一个传统观念、家庭观念强烈的民族,据问卷调查显示81%以上的苗族女童在“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评价上表示很好,只有不到15%的女童认为有些需要改进,而针对“希望自己达到的学历”超过60%的女童认为初中毕业即可,30%认为看情况而定。此外“希望未来从事什么工作”,大部分苗族女童表示迷茫,没

  有想过。许多苗族女童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性格上较为内向、自卑,缺乏对未来的思考,对职业生涯的规划,甚至出现部分消极思想。因而,在学习上就不会采取积极态度,没有深刻意识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学习可以提升自我能力。

  三、解决云南省开远市民族杂居区苗族女童教育中的问题策略

  近年来,开远市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大力推进“三农”政策和民生工程的建设,完备教育基础设施,提供农村教育学生补助等措施,使得开远市苗族女童教育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想要彻底解决该问题还必须做到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因地制宜、多管齐下。

  (一)强化政府行为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国民教育的主体,承担着向全体公民提供教育和预防教育不公平的责任,因此政府应该协调社会各界力量,组成一个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的保护网络,关心和救助失学和辍学的女童。首先,地方政府应该通过发展民族旅游业、招商引资、项目投入等方式,大力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只有整体民族经济提升,苗族群众生活才能得以改善,苗族家庭才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女童教育发展中,同时,也应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弘扬,树立苗族群众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对少数民族女性平等进行宣传和引导,使苗族女童在教育权的获取落到实处。其次,政府必须完备法律体系、制定相应政策、及时提供必要的救助,给少数民族妇女参政议政、就业机会等开辟更多渠道,通过提高妇女的地位,积极影响女童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最后,对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政府应该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因地制宜制定特殊政策,加大对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资金投入,吸引师资人才队伍到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服务,改善校舍硬件和软件配套条件,以提高教育质量,减少少数民族女童辍学现象。

  (二)提高社会组织支持力度

  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规范,社会团体的力量则可以起到巨大的引导和帮扶作用。首先,非政府组织可以凝聚来自企业、个人等的社会力量,通过经济、精神支持等方式承办社会公益事业,关心和救助辍学女童。如以妇联牵头所倡导的“春蕾计划”专辅助学校建立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女童班,其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使许多贫困失学的少数民族女童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其次,媒体是一个正面宣传和引导的良好平台,无论是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媒体都应该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对苗族女童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困境进行关注,号召社会热心人士关注和帮扶。最后,企业或是个体是苗族女童教育事业发展帮扶的最直接来源。开远市明德小学、麻栗坡希望小学、开远一中逸夫楼等的建设都来源于企业或是个人的资助,此外,开远市关工委成员、开远市第四中学教师对贫困生实现一对一帮扶,这些资助措施都给贫困学生就学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支持,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延伸。

  (三)加强学校自身改革

  我国传统教育是一种文化的普及教育,甚至异化为过于注重升学率,苗族女童教育在这样的系统有同样的命运,要使其走出樊篱,置身于现代教育的土壤,学校就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和创新。一方面,实现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课程的设置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个性结构的和谐发展,关系到人的素质发展。基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情况,学校应力求设计和开发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开发出具有时代性、实用性和人本化的课程内容,以逐步规范和提高女童教育的质量。例如贵州大方县、叙永县、重庆、云南个旧市等地区都分别开设了双语教学、苗族文化教学、手工刺绣、苗族乐器歌舞等课程,大大提高了苗族女童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云南省开远市相关学校可以借鉴。另一方面,要提高当地女童教育的发展,必须结合当地教育实际,大胆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以注重学生数量、追求升学率为主导的教育培养目标、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民族地区的管理模式等。在巩固苗族女童入学率的

  同时,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变,由对苗族女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追求转向综合素质生存技能的培养。总体提高当地教师对苗族女童教育的关注,加强教师法制观念,让教师在女童教育观念上重新定位。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树立起对男女学生差异的认识,遵循相应的教学原则的同时,能够做到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进行教育,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四)转变家长与学生的观念

  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全面性,是子女教育的基础。因而,苗族家庭不仅要引导女童掌握所需的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传授女童体会社会的潜在文化,引导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行为和精神的独立,实现自律的价值内化。苗族家庭父母的价值观、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苗族女童教育的发展,甚至影响到妇女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更影响到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一个女人,受教育的则是几代人。所以,苗族家长也必须转变陈旧观念,加强思想理念和文化修养的教育培训,增强责任意识、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增强对女童的教育意识,切实支持苗族女童上学,并配合学校进行自我教育,为女童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自我发展是影响苗族女童教育的重要内因,由于部分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社会变革和不同价值观念的冲击,女童对自我和未来往往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苗族女童必须转变观念,调整心态,树立自信心,对未来发展做出规划,从而便有刻苦学习的驱动力。同时,家长、教师、社会都应引导苗族女童走出心理困惑,尤其要关注那些性格内向的女童,及时了解她们的需要,传达关注和爱护,以缓解他们内心的焦虑和抑郁。家庭、社会、学校协调,积极创造条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苗族女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朴实勤劳的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观念、生活习惯对其生产经营、教育发展有着特殊的影响。作为一个经济基础和教育资源占有较少的

  相对弱势的群体,苗族女童教育发展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苗族适龄女童入学率不仅远低于全国比例,相对于苗族适龄男童也遭到不平等对待。通过强化政府行为、提高社会组织支持力度、加强学校自身改革、转变家长学生的陈旧观念等的途径解决该问题,不仅仅是为苗族女性追求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同时也为苗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提供保障,其有利于提高苗族女性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有利于实现苗族女性的自我发展,有利于发挥苗族女性在迈向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潘雅.

  环球零距离[J].世界教育信息,2014,(7).[2]邓桦.

  文山瑶族女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2010,(1).[3]赵伯乐,罗有亮.开远市苗族传统文化及其现代适应[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4]陈忠勇,王波.

  苗、汉杂居地区苗族学生低学业成就的原因分析——以毕节市观音桥办事处苗族教育为例[J].

  毕节学院学报,2006,(2).[5]沈雪松.

  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的艰难与抉择[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6]张红玲.黔东南苗族农村大龄女童辍学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从江县停洞镇为例.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篇十:服务云南“三个定位”的直过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云

  南

  少

  数

  民

  族

  旅

  游

  形

  象

  定

  位

  与

  营

  销

  政法与经管学院

  2011级旅游管理1班

  刘亚飞(2011128132)

  摘要

  当前,旅游业已经进入了形象驱动时代。正确的形象定位,成为加快旅游发展诸多问题中的关键。由于旅游形象问题所具有的极其特殊的重要性,云南在实施旅游“二次创业”、实现由旅游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过程中,必须把定位整体旅游形象、提升云南旅游品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文章以德宏为例,从旅游形象的塑造、营销角度出发,对云南的少数民族旅游形象定位及营销进行分析。

  关键词

  旅游形象定位

  营销

  德宏

  建议

  引言

  我国的旅游业经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从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到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而云南的旅游业也正在接受着国际旅游的影响和洗礼,为了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旅游产业,云南旅游行业利用媒体广告策略、公共关系策略和宣传口号策略进行旅游主体形象的传播,以及细分、定位旅游目标市场和加强旅游形象宣传等市场营销策略。而德宏旅游主体形象的定位,不仅对德宏的旅游资源具有概括性,而且突出了德宏旅游的特色,强调了与周边地区旅游形象的异质性。为实现云南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高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云南旅游形象定位与营销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德宏州的旅游形象定位和市场营销策略

  (一)旅游形象定位的定义

  旅游形象是旅游地在人们心目中的感知印象,是旅游对外宣传的

  主题。旅游形象设计不仅是对旅游地环境背景的高度概括,更应充分表达旅游目的地特色信息。旅游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生命,也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有力工具。旅游形象定位就是针对旅游目标市场通过产品、服务实效和宣传控制,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旅游地地区的独特形象风格。旅游形象的定位是通过突出主体个性来实现的。本文通过德宏地旅游形象是旅游地在人们心目中的感知印象,是旅游对外传的主题。旅游形象设计不仅是对旅游地环境背景的高度概括,更应充分表达旅游目的地特色信息。旅游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生命,也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有力工具。旅游形象定位就是针对旅游目标市场通过产品、服务实效和宣传控制,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旅游地地区的独特形象风格。旅游形象的定位是通过突出主体个性来实现的。

  (二)德宏州的旅游形象定位

  德宏州位于云南西部边境地区,由于海拔悬殊,地貌多样,形成了多样化的气候与生物群落,植被覆盖率高,气候宜人,多个民族杂居,形成了多样性的民族文化。与邻国缅甸国境线狭长,边贸发达。矿产资源丰富,宝石等非金属矿藏分布。德宏的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宣传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但因旅游形象定位不准确,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德宏旅游一直扮演着云南旅游边缘化的角色。要想使德宏旅游走出困境,重新对德宏旅游形象定位围绕德宏旅游形象打造或丰富特色旅游产品是德宏旅游振兴的前提。

  (三)德宏旅游形象的传播策略

  1.媒体广告策略

  在互联网上建立网页,详细介绍德宏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形象的基本情况。在电视台和旅游杂志周刊等重要媒体上制作并发布有关德宏旅游形象的广告,满足海内外旅游者了解德宏并激发其旅游需求。

  2.公共关系策略

  积极与东部地区及海外的旅游批发商、旅游零售商及有关组织建立和发展广泛而又固定的业务关系,向我国尤其是到云南省进行旅游活动、商贸活动的海外客人推荐德宏旅游,使得这些旅者进一步认识并购买德宏的旅游产品。邀请国内外社会各界名流到德宏访问并进行大力宣传,积极参与国内外有影响的旅游活动。

  3.宣传口号策略

  利用围绕主体旅游形象的宣传口号,在客源市场的城镇居民中进行广泛的广告宣传,在城市主要交通路口、电视、广播、画册及因特网上使用统一的宣传口号,形成宣传的合力效应。

  (四)德宏市场营销策略

  1.加强旅游形象宣传和市场营销,开拓客源市场

  2.定位、细分旅游目标市场

  (1)重视开拓本地及周边市场地区。

  (2)重视与开拓国内外远程市场。

  (3)针对不同的旅游市场,实行专门营销策略。

  二、族文化旅游营销的必要性

  1、鲜明独特的形象定位是现代旅游发展的前提。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利用旅游形象定位来与竞争对手相区别,获得竞争优势。形象定位就是要使旅游地在旅游者心中形成生动、鲜明而独特的感知。有了正确的形象定位,旅游地才能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完整、系统、良好的形象定位是旅游规划的基础。研究、制定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划,前提是要先确立鲜明的地区旅游形象,使众多的旅游开发项目有一个统一的主题思想,然后才能围绕这个形象定位进行旅游产品开发。

  3、精辟而富有创意和感染力的定位语是旅游形象定位的重点。旅游形象定位就是向旅游者推出吸引人的旅游点。完成形象定位。

  三、云南少数民族营销策略

  1.政策策略

  云南经济落后,科技不发达,人才相对缺乏。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功能,对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的少数民族地区从资金、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提供帮助。

  2.产品策略

  实施民族文化旅游营销的关键在于塑造文化旅游产品独特的“异域文化”形象。

  3.创新策略

  产品是企业存在的基础,而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从云南民族文化现状来看,应该从观念、产品及市场三个方面努力实现创新,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需要。

  4.人才策略

  创新是民族文化营销的灵魂和核心,而营销人才的培培养是创新的关键,云南普遍缺乏高素质的旅游营销人才,云南应该吸引外来优秀营销人员,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充分发挥旅游人才的经济效益。

  5.促销策略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企业在这方面尤其需要加强。在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观念中,缺少宣传自我的意识,然而在商品丰富、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利用各类广告传达商品的文化性进行宣传促销。

  四、研究和确定云南旅游形象定位时,应注意的问题:

  1、旅游形象定位要遵循基本原则。优势集中原则,当具有多种优势时,优势一定要集中,聚焦到某一点上凸显,让其他优势围绕它扩散出光环,而不能抵消和削弱它。

  2、旅游形象定位要随时代变化而更新。旅游地形象一旦确定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成为旅游地在一个较长时期传播形象和进行营销而反复使用的主题口号。但是旅游地形象定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变,旅游竞争环境在变,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需

  求在变,旅游地自身也处在变化发展当中。因此,旅游地也必须在考察旅游发展趋势和竞争环境、旅游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与旅游地自身的发展情况后,对形象定位作出相应的更新,积极进行旅游形象的重塑工作。

  3、旅游形象定位需要群众参与和认可。旅游形象定位是个较复杂的问题,要准确定位,光靠专家学者是很难做好的,必须要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4、旅游形象要重视视觉设计与推广。视觉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图案、色彩和字体。旅游标志的设计可结合甚至直接引用标志性景观,还包括吉祥物,甚至旅游大使的选择,城市的市树、市花、市鸟等也可传播该市的旅游形象。形成视觉形象的冲击力和传播力。

  五、对云南旅游形象塑造与营销的几点建议

  1、强化景区负责人专业营销知识培训,提高营销意识和素质,逐步树立以营销为导向的经营管理理念。

  2、省旅游局牵头,按照构建成熟产业链的要求,对全省旅游行业全面梳理,加大整合营销力度。比如滇西的文化之旅,滇南的民族风情之旅,滇东的奇景观光之旅,按照线路设计,协调线路景区联合营销,加强景区营销主题类横向交流。

  3、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扶持发展专业旅游营销服务商。

  4、对资源潜质优越,市场前景较好,有望成为二次创业精品的景区,持续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

篇十一:服务云南“三个定位”的直过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实证研究

  作者:陈艳丽

  张禄

  李江顺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第09期

  [摘

  要]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是教育公平的起点,随着我国实施教育发展战略的要求及滇西北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定位于滇西北民族地区城乡接合部教育资源均衡的系统性和实证分析,立足于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以教育资源的配置为切入点,以丽江金山白族乡为研究区域,对研究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展开研究,以期为滇西北民族地区城乡接合部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提供意见建议。首先,调研滇西北民族地区城乡接合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现状;其次,分析滇西北民族地区城乡接合部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滇西北民族地区城乡接合部教育资源配置的实际情况找出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策略。

  [关键词]滇西北民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均衡

  [基金项目]2020年度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以丽江市金山白族乡为例(QNXM-202008);2020年度云南省教育廳科学研究项目“滇西北地区‘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态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2020J0820)

  [作者简介]陈艳丽(1988—),女,云南宾川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国语学院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1)09-0047-04[收稿日期]2021-01-25

推荐访问:服务云南“三个定位”的直过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云南 教学资源 定位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