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9篇

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9篇

时间:2022-11-14 09:1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9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往往来自于集中的矛盾冲突  所以,对人物性格进行鉴赏的主要途径是分析波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9篇,供大家参考。

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9篇

篇一: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往往来自于集中的矛盾冲突

  所以,对人物性格进行鉴赏的主要途径是分析波澜起伏

  ,

  时升时

  落

  ,忽起忽伏

  ,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

  文学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时而环环相因

  ,情节急剧上升

  ,让人

  高度紧张,情随文变,满足情感欲望

  ;时而平淡轻松

  ,看似矛盾化

  消,若无其事

  ,让人稍稍喘息

  ,而却是安伏中积蓄力量

  ,以排山倒

  海之势现出高潮。不管怎样

  ,都把人物性格展示得淋漓尽致。

  颇为熟悉的战国四大刺客之一的荆轲就是一例。

  荆轲的性格

  展示就在于集中的五处矛盾冲突。当面对秦国势如破竹

  ,大军压

  境,燕国危在旦夕时

  ,授命于谁都会猝然想到严重的后果

  ,都会望

  而生畏,可荆轲却能临危受命

  ,担当重任

  ,从而把一个置生死于度

  外的大无畏的英雄形象展现出来

  ,留给读者很深的印象

  :此人,非

  同一般。

  的确,荆轲非同凡响。

  他首先切中刺秦王的关键所在

  ,把樊於

  期的首级和督亢地图作为信物。试想

  ,当时韩国已灭

  ,楚、魏、赵

  也名存实亡

  ,燕、齐亦危在旦夕

  ,秦统一天下已是大势所趋

  ,秦王

  高高在上

  ,要面见他谈何容易

  ,必须要有最能打动他的见面礼才

  有可能啊,可太子却不忍

  ,“不忍以己之

  私

  ,而伤长者之意”。既

  想报仇救国

  ,又不忍以樊於期为代价

  ,刚开始

  ,内部就出现了分歧

  ,而正是从这一矛盾分歧中

  ,显示出荆轲具有何等超人的胆识与气

  魄,非凡的智谋与见识。

  情节不断向前发展

  ,太子丹给荆轲选中十

  二岁的秦武阳

  ,而荆轲自有打算

  ,心有他人与他同行。

  没想到“顷

  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太子的不理解

  ,太子的粗鲁

  ,又

  掀波澜,怒气之下

  ,荆轲是否真的会反悔

  ?众人为此深感不安

  ,荆

  轲不愧英雄的称呼

  ,他虽愤然

  ,却毅然决然而前行赴刺秦王。

  一个

  思报恩报国而被不解

  ,又可临时改变主意的他却依然去了

  ,这样

  ,一个又履行诺言

  ,坚守正义,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的君子形象栩栩

  如生地被刻画出来。一步步推向高潮

  ,矛盾也在不断激化。秦武

  阳临阵怯场

  ,震恐色变

  ,以致“群臣怪之”,气氛

  ?敖?,若不圆场

  ,刺杀的举动马上败露

  ,前功尽弃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荆轲“顾笑

  武阳”,从容上前

  ,为他谢罪。生动地塑造出荆轲随机应变

  ,善于

  察言观色

  ,又镇定自若的英雄形象。

  巧妙而机智地躲过一劫

  ,瞒天

  过海,顺利进入“廷刺秦王”这一惊心动魄的高潮

  ,荆轲与秦王

  之间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荆轲借献地图

  ,主动进攻刺杀秦

  王,“左手把其袖,右手持匕首?L之,不就,廷上逐之,未遂”,就

  是身受重伤

  ,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而

  这时

  ,如此之大的殿廷

  ,如

  此之多的大臣

  ,竟又是如此的失态

  ,形成鲜明对比

  ,刻画出一个大

  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

  人物性格得以全面展示

  ,始终伴着波澜起伏的情节

  ,集中的

  矛盾冲突。

  荆轲刺秦功败垂成

  ,但他的故事家喻户晓

  ,英雄形象深

  入人心。

  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之争

  ,由主动变被动

  ,由优势转劣势

  ,最终

  以失败而告终的勇猛善战的项羽

  ,他的性格特征同样在矛盾冲突

  中显现。

  项羽和刘邦争霸第一次交锋

  ,鸿门宴上的冲突就活生生地展

  现出他的性格特征。

  当曹无伤告密后

  ,项羽怒从中来

  ,直言第二天就要击败刘邦

  ,他的目中无人、恃勇骄横和不可一世立刻暴露出来。第二天

  ,为

  刘邦摆下鸿门宴

  ,宴会上的他却又无动于衷

  ,好像未曾发生一般

  ,也正因为这样

  ,项羽一而再

  ,再而三地丧失战机

  ,以至于为他最后

  败于垓下而埋下伏笔。范增数目项羽

  ,甚至举所佩玉

  ?i以示之者

  三,在座的人都心知肚明

  ,尤其刘邦身处险境

  ,焦躁不安

  ,因为此

  时他犹如瓮中之鳖

  ,项羽置他于死地易如反掌

  ,气氛紧张起来

  ,可

  项羽恰恰听信徇私通敌的项伯之言

  ,自己错失机遇

  ,也把机会与

  希望留给刘邦

  ,把他那不辨亲疏、不分忠奸、鲁莽直率、寡谋轻

  信的性格表现出来。主张“急击无失”的范增不肯罢休

  ,

  离席让

  项庄舞剑

  ,企图击杀刘邦

  ,宴会上顿时杀机又起

  ,项庄项伯拔剑对

  峙,一攻一守,心照不宣

  ,而此刻的项羽仍然犹豫不决。

  同时,刘邦

  这边坐立不安

  ,樊哙危急之中也管不了很多

  ,蒙闯宴会

  ,怒视项羽

  ,目眦尽裂

  ,斥责项羽,咄咄逼人

  ,项羽“按剑而跽”,紧张氛围达

  到极点

  ,伴随刀光剑影而发生血肉横飞的事件似乎已不可避免

  让人想不到的是项羽一反常态

  ,不怒,且赐肉赐酒

  ,在又失良机的

  这一刻

  ,项羽刚愎自用

  ,沽名钓誉的性格活活地刻画出来。

  着不慎,举步维艰

  ,更何况步步错失

  ,因为他不杀刘邦

  ,纵

  虎归山,为自己的失败酿下苦果。事后

  ,刘邦变被动为主动

  ,双方

  的矛盾不断升级

  ,争战连连

  ,进入白热化阶段。因为种种原因

  ,最

  后,项羽被追到垓下

  ,陷入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的境地

  ,他在营垒

  里自斟自饮

  ,唱出悲情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

  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带着寥寥无几的士兵突围

  陷入前有沼泽,后有几千汉军追击的绝境一一乌江,项羽和汉军

  展开最后的搏杀

  ,他拿画戟猛力一刺

  ,结果一员汉将性命

  ,左刺右

  劈,连着杀死汉军上百人。

  汉军将士只能远远围着

  ,不敢逼近。

  最

  终,寡不敌众,项羽拔剑自刎。最后时刻,项羽虽兵败

  ,但仍能看出

  他勇猛善战

  ,武艺高超

  ,胆识非凡。

  据说,当时乌江亭长要渡他过江

  ,以东山再起

  ,他却拒绝,自

  己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乡亲

  ,写出了他的耿直。

  因而,李清照曾

  对他赞誉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在灿若群星的“梁山泊”英雄形象中

  ,

  林冲是人们十分喜爱

  的一个。小说紧扣“官逼民反”这一过程

  ,塑造出一个一步步走

  上英雄道路的形象。

  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多种社会因素使他对自身的前

  途存有幻想。

  所以在高俅的干儿子“花花太岁”高衙内拦路调戏

  妻子,举拳欲打时

  ,他“先自手软了”。他说

  :“自古道

  :不怕官,只怕管。”在白虎堂受尽严刑

  ,也无反抗

  ;野猪林险些丧生

  ,婉辞

  鲁达之劝;刺配沧州,甚至告诉李小二是他“恶”了高太尉。

  有怨

  言,有怨恨

  ,但又心存刑满释放

  ,重获新生与家人团

  聚的愿望

  ,显

  示了他逆来顺受、听天由命、忍辱负重的性格。没想到

  ,高衙内

  并未善罢甘休

  ,步步向他逼近

  ,派陆谦尾随其后杀他性命。

  当刚一

  听说陆谦等人密谋设计时

  ,林冲大惊

  ,怒不可遏,决心“叫他骨肉

  为泥”。买把解腕尖刀

  ,“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矛盾加剧

  山雨欲来

  ,似乎一场血战厮杀即将上演。如此三五不见消

  日

  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矛盾冲突的浪头起而又伏

  ,林冲也

  怒火渐息

  ,他那随遇而安

  ,暂且苟安的性格又展示出来。

  暗伏中积

  蓄力量,狂风暴雨即在眼前

  ,更大的冲击闪电般出现

  :风雪夜火烧

  草料场达到最高潮

  ,从而林冲的性格也得以质的飞跃。草料场烈

  火冲天,烧着了的草料毕毕剥剥响成一片

  ,天空中北风怒号

  ,大雪

  纷飞,正要冒着大风暴雪去救火时

  ,却听到仇人置他于死地的密

  谋,此时此刻

  ,胸中万丈怒焰腾腾燃烧

  ,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

  ,他不犹豫

  ,不彷徨,不幻想,手挺花枪

  ,冲出庙门,干脆利索地结果

  了富安、差拨的性命

  ,然后对付陆谦。

  在陆谦求饶时

  ,林冲不为其

  哀词所动

  ,声色俱厉怒斥仇人

  ,最后剜出仇人的心肝。

  一个惧于权

  势,慑于威压,安分守己

  ,忍辱负重,委曲而企图求全

  ,心存幻想的

  他在这一刻终于手刃仇人

  ,坚定地走上了反抗道路

  ,与此同时

  ,个嫉恶如仇

  ,正直善良

  ,侠肝义胆,武艺高强的崭新形象展现于眼

  、八

  前。

  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

  ,

  放在尖锐复杂的

  矛盾冲突中来塑造

  ,刻画出各种形象。如刘备在许多战争中总能

  因诸葛亮的谋略而获胜

  ,刻画出孔明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

  虑。马谡和王平之间在何处下寨的矛盾

  ,写出马谡的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的性格

  ,也正因为他这样

  ,为街亭的失守埋下伏笔。

  关羽

  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与他的军令状之间的矛盾

  ,尽显关羽的义重如

  山。

  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地展示于读者面前

  往往通过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来展示。矛盾冲突一宕再宕

  三折,如平沙千里

  ,陡有峭崖扑面

  ,尺幅之中

  ,扣人心弦

  ,引人入胜

  ,尽显性格之特色。

  张华,河北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教师。

篇二: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浅议《红楼梦

  》中表现矛盾冲突的艺术——分析“抄捡大观园”的刻画人物形象

  “抄捡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大事件。“大观园”是贾府为迎接贵妃元春省亲而建造的。这座园子方园二里半,里面有湖山楼阁、亭台轩馆、名花异草无一不全。元春看了都觉得“太奢华了!”元春省亲之后,认为空废着可惜,就命姐妹们和宝玉进去住,因而大观园中除宝玉一个男子外,都是女子。其中大多数是年轻的婢女、丫环。比较而言,大观园是贾府中一块比较自由的天地,也是一块比较洁净的“世外桃源”。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就是在这个环境里逐步发展起来的。

  抄捡是个什么事件?发生在大观园中的抄捡事件,是荣国府中王、邢家族长期争权夺利斗争的一个公开化的反映。在荣府,由于贾母的偏爱,大权不在长房手里,而是由二

  房王夫人和她的内侄女凤姐来掌管。凤姐虽是长房邢夫人的儿媳妇,但却处处和姑妈王夫人站在一起。她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因此长房贾赦夫妇对这种情况是十分不满意的,他们常常借端发作。在抄捡大观园之前,写贾母八十大寿的时候,邢夫人借为捆绑的奴仆讨情,当众叫管家少奶奶凤姐下不了台,以发泄不满。以后又写了这么一个情节:邢夫人因为女儿迎春的奶妈聚赌被撵出去,她怨愤万分。因此在荣国府中邢王家族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当丫头傻大姐在大观园中捡到“绣春囊”,而被邢夫人拿去以后,这个绣春囊就立即成了邢王家族矛盾暴发的导火线。邢夫人派人把绣春囊送给王夫人。绣春囊,是用布绣的袋子,年轻男女传情用的。邢夫人这一举动,既含有否定王夫人当权的意思,你管家管到了这种程度,又带着看你如何办的意思,想看笑话。这是一个咄咄逼人之举。王夫人面临着挑战,她和凤姐紧急商量之后,就决定连夜抄捡大观园,用牺牲女奴来改变被动的局面。在抄捡中,贾府的主子在镇压女奴的一致前提下,表现

  了从派系出发的消极与积极,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斗争,奴隶的反抗,小姐的反感,种种矛盾错综交织,集为一体。代表邢夫人的管家王善保家的想趁抄捡之机打击王派势力,镇压奴婢,以泄积忿。王夫人亲自出马,要清宝玉之侧,消除女奴对叛逆儿子宝玉的影响。实操管家大权的凤姐一反活跃的常态,身为抄捡主持人,却消极旁观。但当查明了绣春囊是王善保家的亲外孙女司琪所丢时,她立即就发起进攻,和周瑞家的一唱一和,把王善保家的弄得自嘲自讽、自打嘴巴。

  抄捡遭到了女奴们的反抗,“心比天高”的晴雯坚决自卫,她勇敢地反击了王善保家的进攻,其言词之锋利,令凤姐称快。忠于爱情的司琪,她深信自己的举动是光明正大的,因此当绣春囊被抄出以后,她“并无畏惧惭愧之意”。善良忠实的紫娟,她以微笑的冷言冷语表示了不满。奴隶们的反抗表达了被压迫者的凛然正气。

  “抄捡大观园”的冲突,是贾府日常生活中各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暴露了封建

  大家庭分崩离析、不可收拾的必然趋向。在这个贵族家庭里,统治者的权力已不稳固,封建秩序已经破坏,平静生活后的矛盾公开化了,贾府日趋衰败。这一事件,是以统治者内部矛盾为起端,以女奴遭受被迫害为结束,它是《红楼梦》故事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抄捡后,被抄人员的命运步步逼近悲剧:“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沾牙的晴雯被人从炕上拉下来,撵出大观园,最后含冤死去。司琪被赶回家中碰墙而死。和宝玉同年同日生的四儿被逐出园外,胡乱配了人。芳官等女戏子厌世出家。从此大观园的欢乐生活结束了,作品中的悲剧气氛也越来越浓。

  曹雪芹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法则,写出了贾府生活中诸多小矛盾所逐渐演化而成的大纠葛,反映了生活发展的规律和多采。他用大事件、大场面,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传达出了封建阶级走向灭亡的脚步声。

  作者在抄捡大观园的尖锐斗争中,集中刻画了人物形象。这场抄捡风突然袭来,它使人猝不及防,人们来不及掩饰,对事件做出了本能的反映,只有这种本能反映才能最真

  实最准确的暴露出人物的本来面目。作者抓住人物对尖锐矛盾的态度,以精细的笔触刻画了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写意式的勾勒了次要人物的性格轮廓,同时展现了众多人物间的错综复杂关系。

  王夫人。平时被人称为“活菩萨”、“善人”。贾母说她老实的可怜。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集中了封建阶级的虚伪。她对贾府中种种淫乱丑事熟视无睹,可一见“绣春囊”却急得“泪如雨下”,悄声说话,她怕这会影响贾府在上层社会的地位。在利害相关之际,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王派在家族内的统治大权,她撕去了善良宽厚的伪装,露出了狠毒残暴的本性。她决定连夜抄捡大观园,出发点是为了儿子宝玉——贾府的重要接班人。宝玉是王夫人在贾府统治的重要支柱。因此当她感到统治权受到威胁的时候,她首先也是本能的想到的是儿子。她说过这样一句话,“好好的宝玉倘叫这蹄子勾引坏了,那还了得。”这句话很巧妙的反映了王夫人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她要亲自出马清宝玉之侧来消除女奴对叛逆儿子的影响。因为这

  是有关大局、很了不起的大事。耐人寻味的是她又不承认宝玉受影响,并失口不提宝玉的叛逆言行,还要在宝玉前加“好好的”三个字。“好好的”表示她教子有方,表示她儿子完全可以当合格接班人。王夫人这种既怕儿子受影响,又要积极消除影响,又不愿意承认儿子已经受影响,这种复杂的心理,表现了她此时对宝玉的格外珍视,这种珍视不是为了别的,而是要在激烈的财产争夺中,保住自己的优势和统治权。我们看,被贾母称作老实倒可怜的王夫人,在这场自杀自灭的斗争中,敏感的很,而且还善于抓住对她来说最重要的关键问题。面对贾府衰败的王夫人不仅敏感,她还果敢,抄捡前她亲自审问了晴雯,态度蛮横,一改“活菩萨”、“善人”的假象,露出杀气腾腾侩子手的真面目。王夫人一向是不大过问家务事的,她热衷于吃斋念佛,显得非常超脱。但在抄捡以后,她带人到怡红院去搜丫头们的东西,让人把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沾牙的晴雯从炕上拉下来,赶出了大观园。同时驱逐了四儿、芳官等。王夫人对这些有反抗性的女奴是穷追不

  舍,表现了她异乎寻常的干练和精明。但她的这番“讨伐”并没奏效,相反的晴雯之死,反而使宝玉拉大了与封建家庭的离心力,促使他叛逆性格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写王夫人是以反常来写正常。抄捡大观园中的王夫人在撕去伪装令人警怵中露出来的那种阶级本性,是这样的刺眼,引人深思,令人熟虑。

  凤姐。抄捡中的凤姐表现了变化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凤姐实操管家大权,她处在贾府种种矛盾的中心,她对贾府经济枯竭,统治松弛,内部矛盾激化等衰败景象,了解的比别人更早、也更清楚。这个不通文墨的粗人,她创作的唯一一句诗是“一夜北风紧”。这句话表现了她预感到大祸来临的不安心情。面对衰败的景象,这个脂粉堆里的英雄,既不甘示弱,又发出了无可奈何的哀叹。到抄捡大观园时,她已没有协理宁国府时那种大展才干的勃勃雄心了。这时的她只求能维持现状。她对王夫人所提的建议,都是很实际的,如对在如何查清“绣春囊”的问题上,她主张暗暗查访才能得个实在,若是访不着

  外人也不能知道。在维持统治镇压奴隶上,她主张趁这机会,凡年纪大些的或有些咬牙难缠的,拿个错撵出去,配了人。因为这样做保准没有别事。我们看这些建议,确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味道。一向讲排场、耍威风的凤姐也重视节省开支了。凤姐面对现实的这种心意,是贾府衰败形势在她性格上引起的变化。在反映贾府衰败的景象上,凤姐是最敏感的温度计。

  在抄捡大观园中,凤姐处在被攻击而又无法反击的被动地位。这个《红楼梦》中最活跃的人物,一反常态,消极旁观。她惟一主动行为是提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抄捡不得,却又领着人去抄捡同样亲戚的黛玉的住房。因为这时贾母亲宝钗、疏黛玉的倾向已经十分明显了。机灵的凤姐在百忙中也不忘记看人下菜碟的。她那巧于奉承、随机应变的个性是不会变的。

  抄捡中她抓住王善保家的跃跃欲试、呈威风的心理,处处让她出头、做恶人、碰钉子,自己甘当配角,坐山观虎斗。晴雯对王善保家的的反击,探春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

  耳光,都使她十分高兴。她在喝止住晴雯后,对王善保家的说:“再迟了,走了风,我可担不起。”这抓住时机的报复,做得十分得体。她在探春查问抄捡原因时,笑着对探春说:“我不过奉太太命而来,妹妹莫错怪我。”她小心翼翼地躲过了玫瑰花剌,这是何等的机灵!她在劝慰探春时说:“好姑娘别生气,她算什么?姑娘气着了,倒值多了。”她喝斥王善保家的快出去,别太讨脸了,等等。这种明为劝慰,实为火上加油的煽动,使探春一腔怒火都转向王善宝家的,这是何等的阴险!查完司琪,念了潘又安给司琪写的信,她兴奋异常,立即恢复了活跃的常态,向周瑞家的道:“这也好,雅雀不问就给他们弄了个好女婿来。”这种开玩笑的挖苦,把司琪家几代人的脸面,撕了个干净。刺得王善保家的自骂、自打嘴巴,这又是何等的毒辣!

  面对现实的凤姐,虽然大减了声威,有了消极色斑,但凤辣子,仍然辣味十足;鬼聪明的凤丫头,依然捣鬼有术!凤姐仍然是一群互相争食、互打的乌眼鸡中,一支会打善斗的好鸡。性格的变化与一惯性就这样统一

  在面临衰败的凤姐身上。

  探春。抄捡引起了探春小姐的极大不满,把她心灵上的双重阴影勾勒的又深又浓。这位贾府小姐中的佼佼者,有才干、有心计,能决断,她颇有政治家的风度。探春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改良派。她想像男子一样能有一番作为,她对贾府末落的趋势有着非常清楚地了解,在理家期间,她兴利除弊,不徇私情。为了改变贾府的现状,竭尽了全部的聪明才智。“补天”失败以后,她继续关注着贾府的形势,是她了解到大观园值班婆子聚赌的情况,并把这一情况告诉了李纨和管事的人,而且也采取过措施。她是第一个又向贾母作了汇报,是她只不过替你们分解分解这样淡淡的一句话,把在迎春房中偷首饰又闹事的这个人的气焰打了下去。探春确实聪明有才干,也确实对她本阶级有一番耿耿忠心。探春懂得个人与阶级间的利害关系,她要补天,不是为了个人,是为公——贾府的整体利益。探春是那个时期自己阶级利益的代表者,这就是她和凤姐的不同之处。凤姐也看到了贾府的衰败,但她却利用贾府现

  有的条件来充实自己的私囊,探春不是这样。正因为探春是为公,所以探春身上有一股逼人的真情,令凤姐敬畏,而且对她另眼看待。当探春看到甄家被抄,自家内部又自相残杀时,她格外痛心疾首,她流着眼泪所发的议论,是在清醒认识基础上,是对本阶级末落的一种深深忧虑,的确是字字从肺腑流出。由于对本阶级爱的深、痛的切,一贯冷静的探春,在抄捡人面前,悲愤地不能自己控制自己。这是对本阶级的一种深深的失望,是对本阶级的一种恨铁不成钢无可奈何之慨。我们看,对抄捡,探春的反感和丫环晴雯的反抗是如此的不同。曹雪芹将二者区分的清清楚楚。好胜的探春为无法选择的庶出地位而深感痛苦,封建的正统观念给了她巨大的精神压力。她异常的敏感,唯恐遭人小看,因此时时、处处都要维护做主子的威信、尊严。她打王善保家的那一记耳光,其实只是为主奴之间的界限,强调她小姐的身份,维护她做主子的尊严。庶出地位给探春婚姻前景所带来的影响,凤姐已经看出来了。凤姐与平儿在闲谈中,表示了她对此同情,也对

  此表示婉惜。我们说当事人探春自己应该是理所当然会有更多的权衡,也会有更多的比较担忧。当探春为本阶级不可避免的末落而担忧的时候,她必然看到庶出地位给她前途带来的加倍不幸。我们说,这大概就是她给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非常响亮的原因吧。作者把探春心灵上异常浓黑的双重阴影雕刻得入木三分。在贾府衰败以后,这个“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的贵族小姐,落得个只身远嫁海疆的悲剧结局。

  晴雯是贾府中最有反抗性的女奴。她心高气傲,不以自己的奴婢地位自轻自贱,是保持着劳动人民本色最彻底的一位丫头。她目光敏锐,敢说敢为,她经常揭露奴才们的阿谀奉承,她有着爆炭一样的性格,敢于同封建统治者的迫害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晴雯的斗争反抗常常以韧性的姿态来表现。在抄捡之前,她机智的回答了王夫人的寻衅,倍受了王夫人的辱骂。抄捡对她来说是进一步的迫害,但她不畏强暴。“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箱底子,往地下一倒,将所有之物都

  倒出来。”这真是晴雯式的反抗和进攻,带有火辣的味道,带有奴隶的“野气”。她对王善保家的回击,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王善保家的抬出大太太,晴雯就抬出老太太来压倒大太太。在抄捡大观园中,在统治者对奴才们的接连迫害下,使晴雯的反抗性格得到集中、完美、精采的体现。

  其他次要人物,和探春相反的惜春,她是探春的姐妹,但两人性格相反。惜春胆小怕事,孤僻无情,只求保住自己,保住自己的脸面,对丫环毫无保护。对和她朝夕相处的如画,没有感情。为不连络自己,坚持撵走了如画。她的利己主义曲折的反映了特定的阶级关系。

  抄捡,把主要人物的性格描绘的栩栩如生,也把次要人物的轮廓勾画的分明。作者在王善保家的咋咋唬唬,煞有其事的言行中,渲染了她那狗丈人势、小人得志的嘴脸。同样是奴才,周瑞家的和她不一样。抄捡中她的目光机警地盯着王善保家的。在王善保家的要关司琪的箱子的时候,她“伸手掣出一双男子的绵袜和一双缎鞋,又有一个小包袱。”

  目光之准,动作之俐索,表明了这是一个多么伶俐的、得力的奴才。真不愧跟随王夫人、凤姐多年的心腹人。凤姐念完潘又安的信后,她咄咄逼人地说:“王大妈听见了!这是明明白白的,再没得话说了!如今怎么样呢?”进攻的非常猛烈。在凤姐笑嘻嘻的嘲弄后,她“也笑着凑趣儿”,配合得十分默契。周瑞家的是另一类型的奴才。作者写她同王善保家的冲突,是从奴才这一侧面反映了主子的矛盾。其他,如袭人的服服贴贴,司琪的坦然,侍书的锋利,紫娟的冷语反击,无一不鲜明突出。

  尖锐的矛盾冲突逼出了生活中的本质特点,撞击出人物性格的火花。表现矛盾冲突的艺术是最有魅力的艺术,在“抄捡”中,曹雪芹表现出了善于描写矛盾冲突的艺术才能。

篇三: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鉴赏戏剧人物的矛盾冲突

  ——浅谈《雷雨》中的矛盾冲突

  摘

  要:没有冲突接没有戏剧。”从戏剧艺术诞生时起,剧作家

  就用多种方式表现人所面临的各种矛盾。戏剧矛盾冲突时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叙述结构方式。戏剧冲突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四点:尖锐激烈、高度集中、进展紧张、曲折多变。

  关键词:周朴园;侍萍;繁漪;鲁大海;矛盾冲突

  “在戏剧中,戏剧情节的发展变化,实际上就是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就是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引向高潮直到最终解决的过程。因此,一般来说,一个好的剧本总是充满动人的尖锐的矛盾冲突。

  曹禺的剧作《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灭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它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在戏中有充分的体现。周朴园是《雷雨》中的成功艺术形象,他是悲剧的制造者,也是这一切的承担者。一切罪孽都来自他的专制统治。他与侍萍的冲突,反映了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民同剥削阶级势力的斗争,与繁漪的冲突,暴露了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当时的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与鲁大海的冲突,展现了工人阶级与封建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作品在激烈紧张的冲突中展现人物的心灵交锋,揭露并控诉了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

  一、周朴园与鲁侍萍——封建资本家与下层劳动人民的矛盾冲突

  在《雷雨》中,侍萍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她的悲剧命运同繁漪的悲剧命运比较起来,具有别一种性质和意义。她所遭受的是被蹂躏的痛苦,是一个奴隶的痛苦。她本是一个最受损害最受屈辱的妇女。她为了孩子,饱尝着人间的辛酸和苦难,把所有的屈辱和血泪深埋心底,甚至能够忍受着同鲁贵这样一个不知羞耻、趋炎附势的人生活在一起。在第二幕一上场,侍萍就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没有认出侍萍。当看到周朴园向她打听三十年前的往事时不难看出他对侍萍的牵挂,也能猜想出那朵梅花后面的点点滴滴的往事。三十多年来,他将房间保留了侍萍在时的模样与习惯,不许底下人随便进来,为的是在这昏暗的屋子里,重温往日的旧情。侍萍看到周朴园对自己一往情深时,又受到感动,原来的仇恨全都消散了,她感触的说:“她没有死”“她又被人救活了”“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这似乎有点软弱,然而周朴园的情感毕

  竟是虚伪的,听说侍萍还活着没有丝毫的欣喜之情,所以当侍萍身份明朗之后,他的温情便烟消云散,立即以严厉冷漠、安抚收买等对付下人的手段来赶走这个刚才还在追思怀念的旧日情人。企图用金钱打动侍萍,这时侍萍才彻底清醒起来。侍萍毕竟是侍萍,她控诉周朴园的罪恶,拒绝周朴园的施舍,她撕碎了那张支票。发誓以后永远不想再见到周朴园,她用自己的行动,维护了被压迫者的尊严,显示了劳动者的骨气与人格:“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清的。”面对支票的两种态度,显示出双方尖锐的性格矛盾冲突。

  诗中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爱情在周朴园心中不是第一位的他在爱情和自由两者间选择了后者,我们永远也不会怀疑周朴园对他爱人的爱。而周朴园也不过是在爱情和他的理想二者间选择了后者,可以说,有的人说他不爱鲁侍萍,这个评价是不公正的。周朴园几次搬家,甚至从上海搬到安徽,都一直保存着侍萍的遗像和遗物,保留着侍萍喜欢的家具以及摆设的位置,连闷热的夏天不开窗子的习惯都不准任何人破坏。说明周朴园没有忘旧情,多少年来一直在“怀念”着她。周朴园的感情很复杂,他确实曾对温柔美丽的鲁侍萍动过情,但他对欺辱鲁侍萍的行径必须掩饰,因为在他看来,同“下人”有一些什么是有损门第的。周朴园和侍萍是两个不同阶层的代表,他们的冲突,实际是资本家和下层劳动人民的矛盾冲突,周朴园是个资本家,侍萍只不过是一位可被任意驱使欺侮的下人,到了晚年,身边的妻子繁漪很不驯服,儿子对他敬而远之,他时时感觉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鲁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解脱。然而当他知道他所怀念的人还没有死,就站在他面前时,他忽然声色俱变,严厉地吆喝问对方:“你来干什么?”这种极端矛盾的态度,这样前后判若两人的态度,实在令人吃惊。不过其实也不难理解,在周朴园心中感情的砝码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所谓的“家庭”,就是说,如果感情不危及到他的家庭秩序,那么他可以坚守真情,但因为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把家庭矛盾转化为社会矛盾,表现了一种无情而残酷的阶级冲突。可见在他的世界里,感情是附属的、次要的。他是个极其伪善、冷酷自私的伪君子。

  二、周朴园和繁漪—封建主义与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的矛盾

  繁漪是周公馆的女主人,但同时又是周朴园精神统治下的奴仆。她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明慧。显然,在繁漪这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身上还带有非常浓厚的封建色彩。繁漪具有旧式女人的“文弱”、“明慧”,以及在仆人面前那种旧式大家主妇的风范和对侍萍、四凤深重的阶级偏见。她具有了较高

  的文化水平,丰富了她的感情,开阔了她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使她具有了较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条件,所以当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掀起以后,受到资产阶级个性思想解放的影响,使她不能安于“三从四德”所规定的命运,她要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身为“工具”的命运,力图作为一个“人”而“真正活着”。她不顾封建礼法高呼:“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这完全是一个资产阶级女性追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重要表现。

  虽然繁漪对周朴园的反抗,带着个性解放思想跟封建专制斗争的性质,具有比较积极的社会意义,可是繁漪性格中的封建性,使她的反抗不能不带有旧式女人的痕迹,具有软弱无力的特点。她对周朴园的禁锢和摧残感到痛苦,使出一切力量进行反抗,却从没想到要与周朴园彻底决裂,到周家以外去呼吸更为自由的社会空气,她虽然竭力反抗,但她并没有正确的估计一下自己与对手之间悬殊的力量对比。对她的反抗前途也没有什么更为具体的考虑。所以在传统思想的重压下,她没有也不可能通过个人的力量去挣脱周朴园的控制,这使她的反抗带有某些苍白的病态。

  繁漪在旧制度、旧家庭里是被凌辱、被摧残、被遗弃的受害者,她的悲剧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她是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黑暗社会造成的悲剧人物,因而具有较深刻的典型意义。可以说她的不幸命运暴露了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当时的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同时也反映出了周朴园蛮横的家长专制特点,也显示出他狡猾、凶狠的本性。

  三、周朴园与鲁大海——父与子、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鲁大海是《雷雨》中最有光彩也是最多地寄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个人物。与整个剧作的阴沉、腐朽的气息相比,鲁大海是最能给人力量和希望的形象。在他身上最鲜明的性格特征是与邪恶作斗争的清醒与疾恶如仇。他领导工人罢工。不为周朴园利诱,毅然决然与周朴园决裂。他有着强烈的阶级意识,在他心里富人和穷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是有着一条天然的沟壑,难以逾越的。另一方面,他性格粗犷、直率、自信和实际。他没有周朴园的狡猾奸诈,也没有周萍的懦弱卑下,更没有周冲的幻想浪漫,他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同时他又是个有情有意的汉子。对母亲,他一直关心爱护,有着无限的深情,对妹妹,他虽然恨铁不成钢,但是也还是处处维护着,惟恐妹妹吃亏。当他知道妹妹离不开无用的周萍时,鲁大海也不作反对,成全了妹妹。可以说,他对同事讲意气,对亲人讲感情。他有着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与周朴园进行斗争中,鲁大海所面对不是一般的封建地主,周朴园留过学,受过西方资本主义的教育,所以在他身上还有资本家拜金主义的贪婪本性。为了自己发财,就故意让承包的江堤出现险情,淹死了两千多小工;为了镇压工人运动,他叫警察开枪打死了几十名工人,甚至得知亲生儿

  子站在与他反抗的立场上,领导工人罢工时,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剥削者地位,在面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他不是愧疚,而是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态度。他明知故问鲁大海“你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而教训他“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嘲笑他是“傻小子”。讽刺他“没有经验只凭胡喊是不行的”,最后恶狠狠地向鲁大海宣布:“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这充分暴露了他资本家的丑恶形象。父子不相认,因为,鲁大海直接威胁到周朴园的切身利益,威胁带这个封建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根本利益。周朴园对鲁大海没有而且不能有父子之情;有的是压迫的欲望和阶级的仇恨。而鲁大海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能干出来的阶级本性,在愤怒痛斥周朴园用金钱收买工人败类平息罢工斗争的同时,无情的揭露了周朴园的血淋淋的发家史,之后又顽强地跟周朴园的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在周朴园与鲁大海激烈紧张的冲突中,短短的对话,就暴露了周朴园镇压工人手段的毒辣,发家史的罪恶:暴露了他狡诈、残忍的嘴脸;也使我们看到了鲁大海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结束语

  总之,《雷雨》这部不朽的现实主义名著。它的戏剧冲突在周朴园、鲁侍萍、繁漪、鲁大海几者关系上得到充分展现,从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上反映了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民同剥削阶级势力的斗争;在他与繁漪的冲突中暴露了资产阶级家庭的内部矛盾,是一种新型资产阶级矛盾,同时更加暴露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与鲁大海的冲突展现了工人阶级和封建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剧情就是在这激烈紧张的冲突中展现人物的心灵交锋,揭露并控诉了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

  参考文献

  [1]田本相

  刘一军著,《曹禺评传》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1]王兴平等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曹禺研究专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王兴平、刘思久、陆文璧,《曹禺研究专集》,1985年10月第一版

  [1]孙庆升,《曹禺论》,1986年4月第一版

篇四: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巧用冲突,刻画性格

  王其凯

  冲突是叙事作品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我们在刻画人物时,要以凸显人物性格为目的,而在事件冲突中,人物性格往往会表现得异常鲜明。因此我们要学会利用具体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技法导航】

  第一,设下悬念,在冲突的逐层解决中展现人物性格。

  优秀的叙事作品往往在叙述事件时给读者留下许多悬念,形成“一波方平,一波又起”的局面,然后一一解决,人物性格就在解开悬念的过程中一步步展现出来。我们中学生作文一般六七百字,不可能设置太多的悬念,但是适当使用,既能加强叙述吸引力,也能突出人物性格。

  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一文,开篇就设下悬念:

  “那只羚羊去哪了?”妈妈突然问我。

  小说一开篇就提出问题,设下悬念,创造了紧张的气氛,吸引读者要解开谜团。然后文章由“羚羊去哪了”的问题,引出父母珍视羚羊木雕而“我”珍视友情的矛盾冲突。父母在羚羊木雕与“我”的友情之间最终选择了前者,逼“我”从好友那要回木雕,伤害了“我”的心灵。随着冲突的逐步解决,父母重财轻义的性格就展现出来。

  第二,创造波澜,在冲突的大起大落中突出人物性格。

  “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我们能在文中巧妙布局,创造波澜,不仅使情节曲折生动,还能使人物性格变得鲜明。

  例如周国平的《白兔和月亮》这一则寓言,围绕白兔得到和失去月亮的冲突,形成鲜明的起落。最初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白兔,这是一“起”,白兔却因此而紧张不安心痛如割,这是一“落”,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决定,这又是一“起”。在故事的大起大落中,突出了白兔的“慧心未泯”,点明了寓意。

  第三,对比映衬,利用冲突的对立面彰显人物性格。

  刻画人物性格时,如果采用对比手法,在事件冲突中为主人公设置一个“对立面”,会使人物性格鲜明。这个“对立面”既可以是与主要人物相反的形象,也可以是与其类似的形象,还可以是人物自身前后、表里的矛盾。

  例如一篇《让我羞愧的同学》的作文,写“我”在放学路上碰到了一位老奶奶不小心摔倒,需要救助,可是自己被人误会,没有挺身而出。这时,另一位同学毫不犹豫地出力相助,这位同学的行为引起了自己的反思和内疚。这篇作文采用的便是“对比映衬”写法。如果不用“我”来构成“对立面”,而直接写那位同学助人为乐的事,也不是不行。但不如这样写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更能突出那位同学高尚的品质。

  【范文】

  做个女孩很困难

  苏萌

  人们认为,女孩是胆小的,爱美的,文静的,然而我却不具有这些女孩的特征。虽然我是一个标准的13岁的美眉,对我来说,做个女孩很困难。

  记得很小的时候,有一天晚上,爸爸到楼下的储藏室去了,屋子里只有我一个人在看电视。突然停电了,屋子里一片漆黑,我急忙拿起手电筒,去接爸爸。爸爸正在那里不知所措呢,看我来了,惊讶地问:“难得你不怕黑吗?”我摇摇头,笑着看看爸爸。爸爸自言自语:“真不像个女孩。”瞧!女孩不怕黑就被看作不正常,如果我是一男孩,爸爸肯定夸我勇敢。

  唉!做个勇敢的女孩不容易。

  渐渐地,我长大了。我发现身边的小伙伴都爱漂亮了。然而我却不一样,妈妈给我买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衣服,从不挑拣。去年冬天,妈妈看到我的女同学有许多穿上了靴子,也要给我买,我坚决不要。我认为那样不大方,活动也不方便,执意要穿姥姥给我做的棉布鞋。妈妈摇头说:“这么大了,还不爱美,真不像个女孩!”唉!做个不爱美的女孩,真的很困难。

  别的女孩都喜欢玩跳绳、丢手绢之类的游戏,我却不喜欢。我喜欢像男孩子一样爬树上墙。有一次,我去姑妈家去玩,与表姐打羽毛球。表姐不小心把球打到房顶上去了,急得只跺脚。我说:“别急,看我的。”我看了看院墙,后退几步,一个助跑,在墙裙上一蹬,双手向上一搭,一下就抓住了墙头,腰向上一缩,左腿一抬,身子一侧,就攀上去了。在院墙上我小跑几步,蹿到房顶,把羽毛球扔了下来。表姐在下面吓得一个劲地大喊“小心”。我冲她嘿嘿一笑,探身抱着墙边的一棵小树,“哧溜”一下滑了下来。表姐看了,大声说;“你哪有个女孩样呀?太调皮了!”做个调皮的女孩有错吗?难道女孩就得文文静静的吗?

  我真弄不懂大人们对女孩的看法,做个女孩真的很困难!

  (选自《名师精选作文》)

  【可圈可点】

  本文在事件冲突中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个性鲜明的小女孩。文章开篇就设下悬念:“虽然我是一个标准的13岁的美眉,对我来说,做个女孩很困难。”这是为什么呢?作者之后从“胆小、爱美、文静”三个角度展现了人们对女孩的传统认识与“我”的天性的冲突,表现了“我”勇敢、朴素、好动的性格。为了突出自己的性格,作者叙事有起有落,生动有趣。如打羽毛球一事,表姐把球打到房顶,一“落”,“我”爬上去扔下来,一“起”,表姐说“我”不像女孩,又一“落”。此外,作者还用表姐的“急、吓”来反衬“我”的好动,使“我”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

  【更上层楼】

  本文在选材上有点小瑕疵,主要是第三件事也可以看作是表现“我”的勇敢,与第一件事有点重复。另外,如果在第三件事上,适当增加对表姐的描写,突出她的文静特点,更能反衬出“我”活泼好动的性格,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篇五: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论《雷雨》中的人物冲突

  复杂交错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使我深深为

  之折服。剧中情节纷繁复杂,人物关系乱而有序可循,整个的人物关系可以用

  一个词来概括"悲情",正所谓悲中有情,情意悲凉。

  细细品位后,从剧作的结构分析,造成整个悲剧的是周朴园,但是他在整

  个剧的矛盾冲突中却又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论及到剧中的矛盾冲突,在我

  看来卷入冲突最深处的人物是繁漪。

  《雷雨》这部话剧的主旨是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对人和人性的摧残、虐杀,而繁漪在周公馆的种种挣扎与抗争,正是在精神领域中,以人的个性追求同封

  建专制展开的生死搏杀,繁漪的悲剧无疑是悲剧题旨的最有力的体现。

  繁漪作为名门之女,被周朴园续娶为妻,无论在年龄上还是在思想上,她

  和周朴园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物质方面,繁漪可以得到一切用来满足

  女人的虚荣心的东西,但在精神方面,繁漪却一生空虚。自己非但不能得到真

  正的爱情,还要为封建专制主义铐上精神枷锁。而繁漪本身却是一位具有新思

  想、透着一股新气息的女性,面对周朴园盛气凌人的"你应该…"以及他强加给

  繁漪的与外界交往的限制,繁漪再也忍受不了这样年复一年的精神折磨。

  终于,当周朴园的长子周萍出现的时候,繁漪的心燃起了希望,多年来对

  自己的默默的压抑使她丢弃了伦理辈分之见,义无反顾的与自己名义上的儿子

  坠入爱河,但好景不长,没多久,繁漪便发现周萍的悔意滋生,并且逐渐对她

  冷漠,但这仍不能浇没她心中爱情的火焰。

  直到她发现周萍深爱的人是四凤,而并非自己时,她痛彻心扉,由挚热的

  爱转为极大的恨,心中的愤恨促使她在一个下雨的夜晚,召集全家人道破和周

  萍的关系,并发出"被周家父子两代人玩弄"这样痛苦的话,当亲眼看到自己的

  所爱的周萍自杀,儿子周冲也被电死以后,繁漪的精神彻底的崩溃,进而发疯。

  在我将繁漪的一生细数之后,我的脑海中总有一双眼睛在闪,那双眼睛很

  有神,充满了焦虑、绝望与不安,就象时刻都可能喷发的火山般惊惶不定,那

  双眼睛充满了矛盾,他的主人便是周鲁两家矛盾的交织点--周萍。

  似乎他一出生就是多余的,私生子的身份使他不得不与父母分别,住在乡

  下,于是多年的孤独生活,使他深深的意识到一个伦上的错误会带来多么大的

  惩罚,于是这便埋下了他对伦理既恐惧又憎恶的种子。

  是"伦理"使他失去了童年,也是继母繁漪失去了自由和爱,于是内心的强

  烈共鸣使他们走到了一起,终于冲破了最后的束缚。但是周萍以其最凄惨的遭

  遇迅速的做出判断:这是个错误,其代价将是惨痛的,于是周萍为了逃避更大

  的悲剧,退缩了,为了缓解乱伦的焦虑,他爱上了侍女四凤,又一次陷入了乱

  伦的陷井。周萍就在这冲破还是遵循伦理的犹豫不决中一步步走出向深渊,如

  果他完全蔑视礼教,他可能早以走远;如果他完全遵循,也还能好好的当个大

  少爷。但他对伦理偏偏既疑又恶更怕,在对待"伦理"的上,他始终没有明确的

  态度,这不仅表现在爱情上也表现在对待父亲的态度上。

  长时间的孤独生活使周萍有一颗敏感的心,他比其他的少爷多了几分清醒,他是和穷人长大的,也是个苦孩子,他知道资本家最丑陋的

  一面:认钱不认人,惺惺做态。但作为资本家的大少爷,他却不愿意背叛,然后去指责父亲和自己

  的阶级,所以,当大海揭周朴园的画皮的时候,周萍异常冲动,并不是为了维

  护父亲的尊严,而是为了骗自己做这个教养极高的家庭的孝子,这无外乎又是

  自欺欺人。他认为自己应该遵守纲常才能免于由于背乎伦理而铸成的悲剧命运。

  而能支持他这样下去的精神支柱,便是坚信这个家庭的绝对高尚。

  最终的那场错中错,遍更集中的体现了"伦理"这个利刃的厉害,这是个错

  误,但错在谁呢?三十年前的侍萍,周朴园还是繁漪,抑或是周萍本人?一生被

  伦理多累的周萍只能应背于伦理而生,为背于伦理而死了。或许这正是作者的

  高妙之处,用一个找不到位置的人来写"伦理"的毒害,用一个似醉非醒的人的

  徘徊来表明时代的方向,发人深省,我们该何去何从?透过周萍我看到了一个迷--侍萍,她的一生都像是一个谜,让人无法透析,更加无法捉摸。

  每个人的生命多有彩虹的装扮,但也免不了有雷雨的洗礼,在大多数人看

  来彩虹是美丽的,雷雨是残酷的。但对于《雷雨》中的鲁侍萍来讲,此言就不

  那么合适了,因为他生命中的彩虹是在完了无云的日子出现的,而她生命中的

  雷雨则来的繁了许多,猛了许多,以至于她似乎都不在觉得那是残酷,而是命

  中注定。彩虹和雷雨对她来说究竟是什么,也许真的是个迷--一个难解的迷,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的迷。

  出身卑微的鲁侍萍是周家的一名侍女,然而这对她来说,并不可悲,因为

  她生命中的彩虹仅在那一刻存在。也许是一见钟情,也许是朝夕相处,让她与

  周家大少爷周萍抛弃等级观念,丢掉富贵贫贱,深深坠入爱河。鲁侍萍也因此

  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大家眼中的红人,尽管她没有什么名分,但她也受到周

  家大少奶奶般的待遇,并且侍萍还为周家生了两个孩子。相信那一刻的鲁侍萍

  该是天下最幸福的一个女人--有着刻骨铭心的爱情,有着温馨甜蜜的家庭,过

  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享受着人间最温暖的阳光。

  那段从相知到相爱的日子是甜蜜的,那是她生命中最可保留的一部分,可

  是幸福的时光又是那么的短暂,侍萍生命中彩虹的光辉已经耗尽,随之而来的

  便是不可阻挡的暴风雨。在那一年的大年三十的确晚上,侍萍与周朴园的日子

  走到了尽头,从此鲁侍萍的悲惨命运开始了。她刚生下第二个儿子才三天,周

  家就逼着她离开,对于一个正沉醉于美满与幸福的人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一

  击。主家的威逼,爱人的抛弃,外人的鄙视,让她彻底绝望了,悲痛欲绝的她

  无力抵抗更无心抵抗,在她看来只有死才能结束一切。在那样的社会里,不选

  择死亡,又有谁可以可怜她,可以救她呢?然而,老天又是那样的残忍,他从不

  宽恕那些屈于命运,惯于逃避的人,就这样,鲁侍萍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在生命的边缘徘徊之后,她似乎将软弱丢在了另外一个世界,将坚强握在

  手中,她不在甘于命运的不公,不再忍受屈辱,从新的选择了自己的婚姻生活。

  她坚信只要不与周家人见面,她可以与自己的家人安稳的度过后半生,可世间

  的事往往事与愿违,鲁侍萍的丈夫和女儿又偏偏在周家做事,就在这样的关系

  中侍萍又与周朴园相遇。

  时隔三十载,周朴园认不出鲁侍萍,鲁侍萍也没有说出自己的身份。就在

  这一明一暗中,他们进行了别开生面的对话,鲁侍萍说大每一句话,都对周朴

  园有潜伏的危机,她在对话中看清了周朴园的丑恶嘴脸,揭穿了他的本来面目。

  当周朴园认出

  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三十年前被逼走的鲁侍萍时,不存在任何悔意,而是想用金钱来了解这几十年的恩怨,鲁侍萍,鲁侍萍此刻将郁积在心中三十

  年的恨全部爆发,她将支票撕毁,将自己倔强刚强自尊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自己的儿子,可见了面又可以怎么样呢?母子不能相认,兄弟不能相认,父子不能相认,更让鲁侍萍心头一痛,而后四凤身上发生的悲

  剧,就更如同一把尖利的刀子刺入鲁侍萍的心中。

  这三十年这久的暴风雨早已经将鲁侍萍的心伤得千疮白孔了,她似乎早已

  认定这是命中注定--酸消化了她的生活,苦赶走了她的快乐,甜早已悄然而去。

  鲁侍萍的一生就是在地喜大悲中走过的,她并不渴望彩虹的出现,也不再

  畏惧暴风雨的到来。我想,也许就是在悲喜交加、纷错如织的命运中,才让她

  的命运如此的象一个迷,迷底在每个读者的心里,尽管不尽相同,但每一个都

  回味无穷。

  《雷雨》这部话剧以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刻画和揭

  露了一个封建专制性资产阶级家庭中的种种罪恶和它的最终破产。而繁漪作为

  剧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所遭受的不幸和苦难正是处在黑暗现实中的广大妇女

  命运的真实再现。繁漪所发出的悲愤的呐喊,着实体现了反对封建主义,追求

  个性解放的民主精神,同时也使《雷雨》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优秀剧

  作。

  计本1003班

  金昌为

  学号:103010403362013年5月20日

篇六: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史记的艺术成就

  叙事艺术

  史记独特的叙事艺术,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综合前代的各种史书,成一家之言,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另外,《史记》的章法、句式、用词都有很多独到之处,别出心裁,不循常规,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独特的效果。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中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经典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人物编排名实兼顾,以类相从。《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即:同样一件事涉及好几个人物时,在一处详叙,在别处就略而不叙,有时以“语在某某事中”标出。这种“互见法”不仅避免了重复,对于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也有作用。如在《项羽本纪》中主要突出项羽的喑呜叱咤、气盖一世的性格特征;而与这一主要特征相矛盾的其他方面,则放在别人传记中补充叙述,既突出主导的性格特征,又免得顾此失彼,达到了性格的完整化。

  人物刻画

  一、注重语言,细节描写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所讲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用人物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也是作者司马迁提炼的,最能表现蔺相如思想境界的内在美的精粹语言,是蔺相如精神品质的升华,是他一切行为思想基础,是全篇中最关重要的一名话。司马迁为了突出这句话,先写廉颇的骄横以与蔺相如的忍让映衬。但没有交代蔺相如这么做的动机,作一跌宕,从而引出舍人的规谏,以舍人的狭窄心胸反衬蔺相如的坦荡襟怀,又作一跌宕;蔺相如的答话,先将廉颇与秦王比较,引出舍人“不若也”的回答,又一宕;接着指出连秦王都不怕,何畏廉将军?又一宕;接着分析赵国的安全系“吾两人”,不能两虎相斗,又一宕;几经腾挪跌宕,作了许多铺垫,到最紧要最醒目的地方,才点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句话来,这确实是画龙点睛之笔。这个睛一“点”,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就如同巍巍的泰山一般在读者面前耸立起来了。

  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里,司马迁用了许多细节语言来刻划人物,这些语言很具有个性。例如项羽见到秦始皇南巡时脱口说出:“彼可取而代也。”在刘邦道歉时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足见其粗豪率直的性格,而刘邦观秦始皇喟然太息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话说的委婉曲折,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写出他虽气象不凡,但宽宏而有大度的性格。范增在鸿门宴上召项庄舞剑刺沛公时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后来当刘邦脱逃时又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表现了他老谋深算的性格。

  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

  在《史记》中,司马迁刻画人物,更多的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比如项羽杀卿子冠军宋义一节,这是发生在起义军内部的一场斗争,这场战争关系到反秦斗争的成败。宋义作为起义军的将领在关键时刻却不去救赵,理由冠冕堂皇,实际上是苟且偷安,甚至另有图谋。作为次将的项羽看穿了他的意图,当机立断,斩杀宋义,夺取军权,扭转了局势。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表现了他的卓识和果断,表现了他关怀百姓士卒的胸襟、肩负国家安危重任的志气。又有“项羽最得意之战”——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引兵渡河,“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所向披靡,无坚不摧。再看看诸侯军的反应,“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这一仗,写出了项羽不畏强敌的精神、无比旺盛的斗志,莫敢纵兵、人人惴恐的诸侯军,更是衬托出了他的英雄气概。

  三、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

  《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描写李广就是用的这种手法。司马迁为了突出李广带兵特点,附带写了程不识带兵的作风。李广带兵的特点是宽缓简易“行无部伍行阵”,“莫府省约文书籍事”,近乎无为而治。程不识带兵却非常严谨,“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乃是一丝不苟。在程不识的映衬下,红花绿叶,李广带兵的特点就格外显眼、突出。宽缓与严谨只是治军的作风不同,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从匈奴和士卒的反映中,流露出作者的倾向性,读者对李广的敬慕之情也不觉油然而生。在《李将军列传》中,要写李广毫不相干的程不识就是为了衬托李广。

  写李广的不幸遭遇,司马迁又是把李蔡与李广对比:“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其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李蔡是李广的从弟,才能在下品之中,以九品论人属第八等,没有什么能耐,可他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爵封乐安侯,官一直做到宰相。而李广为抗击匈奴,驰骋疆场四十余年,身经七十余战,立下过许多汗马功劳,连匈奴人也敬畏而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可是这样一位名将却“不得爵邑,”甚至还受到诬陷,终于被迫自刎。两相对比之

  下,李广的可悲命运就具体写出来了,当时用人制度,奖惩制度的不合理也深刻揭露出来了。

  四、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司马迁生动具体的写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再现出紧张多变的场面,人物置身于其中,将各自的个性发挥到了极致。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作者选择表面平静,实际杀机四伏的鸿门场面,让众多人物在明争暗斗和彼此映衬中展示出了各自鲜明的个性。刘邦的圆滑奸诈,项羽的率直寡谋,张良的深谋从容,范增的偏狭与急躁,樊哙的粗犷豪放,项伯的善良与愚昧,传神尽相,如在眼前。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紧张的场面与尖锐的矛盾冲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在秦王的大殿上,面对秦王意欲毁约的状况,蔺相如随机应变、足智多谋,在面对面的斗争中计谋百出,将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渑池之会上,秦王借着国力强大,肆意侮辱赵王,蔺相如寸步不让,严辞厉色,为维护国家尊严,置生死于度外。面对廉颇的步步紧逼,蔺相如隐忍退让,这一点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充分表现了蔺相如炽热的爱国情怀,不怕牺牲,甘受委屈,豁达大度,能为常人所不敢为、不愿为的品格高尚、智勇兼备的形象。

  五、互见法的运用。

  司马迁写《史记》,既要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又要保持人物性格的完整,保持历史的真实,在安排材料上他采用了“互见法”。背景事件人物基本相同,材料几乎交织在一起,司马迁按描写人物的需要,或详或略,或补或删,描写人物各具性格,记述史实则互相补足,这就是“互见法”。

  如《魏公子列传》,主要是表现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但信陵君并不是时时都能坚持做到这一点。魏相魏齐曾将范雎一顿暴打,后来范雎做了秦相,要报仇,魏齐无藏身之所。赵相虞卿为了救魏齐,解去相印与魏齐一起投靠信陵君。但信陵君畏惧秦国,未及时接见他们,结果魏齐“怒而自刎”了。如果将这件事写进《魏公子列传》里,必然会对信陵君的形象造成损害。因此,司马迁将它写进了《范雎蔡泽传》中。这样,既突出了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又不损害人物性格的完整性,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真正做到了“不溢美”,也“不隐恶”。

  六、个性化的语言,凸显人物风姿。

  《高祖本纪》中,司马迁在刻画刘邦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较多的使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用极富个性的语言,将刘邦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在读者面前。《高祖本纪》中有一段话,陈述了自己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能“与天下同

  利”,并且善于用人。层叠排比,滔滔而下,显出刘邦在取得胜利之后的志得意满。张良、萧何与韩信,都是杰出的人物,俱能为刘邦所用,则刘邦之才之德,更出三人之上。刘邦表面谦逊,实际上很自负。

  在《史记》的其他篇章里,司马迁也多次使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将人物性格刻画的惟妙惟肖。

  《史记》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所涉人物四千多个,重要人物数百名。《史记》的人物传记之所以有如此广大的覆盖面,和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及开阔的视野密不可分。司马迁本人“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报任安书》),希望借助于《史记》一书而扬名后世,实现立言不朽的人生追求。出于这种心态,司马迁对那些在历史上虽有卓越表现、终因无人奖掖而难以扬名的布衣平民怀有深切的同情,为他们鸣不平。司马迁清楚地看到,一个人知名度的高低,乃至他是否能够青史留名,固然和他本身的业绩有关,同时也和是否有人宣扬提携密不可分。在司马迁看来,战国四公子或凭借王者亲属的血缘优势,或身居卿相之位,有的是二者兼备,他们显名诸侯犹如顺风而呼,事半功倍。“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司马迁对儒墨等学派由于门户之见排斥这些出自平民的侠客而深感不公。司马迁在按照惯例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也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其中包括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使得《史记》所收的人物非常广泛,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同是以好士闻名的贵公子,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高下之别,而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也各有各的风貌。同为战国策士,苏秦主要是一位发奋者的形象,而张仪身上更多的却是狡诈权谋。张良、陈平同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但司马迁笔下的张良令人莫测高深,带有几分神异;而陈平这位智囊却富有人情味,没有张良那种仙风道气。《史记》同类人物形象之间尚有如此明显的区别,不同类型人物形象之间更是形成巨大的反差,鲜明的对照,人物的个性在差异、区别中得到充分的显示。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万石张叔列传》突出石奋祖孙三代的谨小慎微,唯命是从。《樊郦滕灌列传》写到夏侯婴时,主要叙述他对刘邦一家的精心呵护,他和刘邦家庭的.特殊关系,多次提到他的太仆之职。《李将军列传》在描写李广时着意表现他高超的祖传射艺,他射匈奴射雕者、射白马将、射追击者、射猎、射石、射敌方裨将,百发百中,矢能饮羽。《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各具风采,就在于司马迁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个性特征。

  司马迁在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时,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恰如其分给以表现,不但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有时一开始就为人物性格的发展作了铺垫。萧何是刀笔吏出身,故能谨守管钥,因势奉法。陈平年青时贫而好学,所以始终有读书人的气质,见识高远,在皇帝面前对答如流;周勃最初从事杂艺,没有什么学问,执政之后就显露出知识的不足,在文帝面前陷入窘境。樊哙发迹前以屠狗为业,成为将军以后保留那种莽撞豪爽之气,他大块吃肉,大杯饮酒,对刘邦、项羽也敢于直言直语、大声大气。写窦婴是一副老年失势的窘态,写田蚡则是少年得志的猖狂。总之,影响人物个性的许多重要因素,司马迁都充分注意到了,因此,他使《史记》中的人物都按各自的方式说话行事,符合自己的年龄、身份和教养。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同时,他们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这是《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史记》人物形象的共性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苏秦之于宗族、朋友,刘邦之于萧何,陈平之于魏无知,韩信之于漂母、亭长,王陵之于张苍,都是受人之惠而报人之恩。类似这样知恩图报的人物在《史记》中有一大批,他们百倍、千倍地报偿恩人,以表示自己不忘本、不负人。二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这是和知恩图报、以德报德相对应的一种行为,伍子胥之于楚平王,李广之于霸陵尉、主父偃之于昆弟宾客,采取的都是这种做法。三是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知恩图报的升华,是它的极端形式。司马迁在《刺客列传》和《报任安书》中两次提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他本人是赞成这一信条的。《刺客列传》中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人都是为知己者死;《孟尝君列传》中的得粟者,《魏公子列传》中的侯嬴,《张耳陈余列传》中的贯高,也都是为知己者而死。《史记》人物形象还普遍存在宝贵还乡的想法,这是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史记》描写了许多人衣锦还乡的场面,苏秦、刘邦、司马相如、主父偃等人的传记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完美的结合。有许多人物所做的事情相近,但是怎样去做,却是各人有各人的选择,各人有各人的方式。同是衣锦还乡,韩信显得雍容大度,不计私仇,主父偃却心胸狭小,报复心极强。同是知恩图报,豫让、贯高先是忍辱负重,顽强地活下去,关键时刻又死得极其壮烈;而侯赢、田光等义士,却是痛快地以自杀相谢。人物的共性寓于鲜明的个性之中,二者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笔下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李斯这个人物,司马迁反复刻画他外似刚愎而内实游移的矛盾状态: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他想知难而退,却又贪恋富贵,下不了决心;在赵高废立之际,开始像是要以身殉国,经赵高劝之以利害,马上退缩妥协;对于秦二世的无道,本想犯颜直谏,一旦二世责问,立刻苟合求容。李斯的双重人格表现得非常充分,一个内心分裂的可悲形象跃然纸上。司马迁在刻画人物

  时,一方面能把握他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风格特征

  深邃意蕴的叙事和生动鲜活的人物的描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史记》形成一种雄深雅健的独特风格。《史记》也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并富有传奇色彩。

  《史记》的叙事写人都围绕“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宗旨,司马迁虽然也从琐碎的生活细事写起,但绝大多数的人物传记最终都在宏伟壮阔的画面中展开,有一系列历史上的大事穿插其间。司马迁不是一般地描述历史进程和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规律。这就使得《史记》的人物传记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蕴,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风格。

  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在《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中,司马迁对于战国诸侯间微妙复杂的利害关系反复和予以演示,以七国争雄为背景展开了广阔的画面。苏秦、张仪准确地把握了当时形势的特点,抓住了机遇,相继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成为当时的倾危之士。陈平年轻时就胸怀大志,足智多谋,适逢秦末动乱和楚汉相争,大显身手,屡献奇计。他设计离间项羽和范增,使楚霸王失去“亚父”这位谋士。荥阳被困,他令二千女子夜出东城门迷惑楚军,刘邦得以出西城门脱险。是他暗示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以稳定形势,又是他建议刘邦的伪游云梦泽而借机擒韩信。刘邦在平城被匈奴围困七日,又是陈平出奇计化险为夷。陈平所献五计,无一不是关系到刘邦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天下的兴衰安危。陈平这位谋士的形象,也就在驾驭历史风云的过程中日益丰满。《史记》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或卑琐、或伟岸;有的先荣后辱,有的先辱后荣;有的事业成功,人生幸运,也有的虽然事业成功却命运悲惨。司马迁既把他们写成重大事件的导演、演员,又把他们写成重大事件的产儿,通过描写、叙述他们对时势、潮流的顺应与抗拒、对历史机遇的及时把握与失之交臂,以如椽巨笔勾勒出历史和人生的壮廓画面,点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有多种类型。按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而论,有些悲剧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这类悲剧人物是历史的先行者,行动具有超前性。尽管他们的主张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条件还不成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的甚至付出生命。推行变法的吴起、商鞅,主张削籓的贾谊、晁错,都是这类悲剧英雄。还有一类悲剧人物尽管死得非常壮烈,但他们的悲剧性不是体现了无法实现的历史必然要求,而是他们相信旧制度的合理。田横兵败之后不愿意投降汉朝而自杀,其随从和东海五百义士也相继殉难,涌现出的是一个悲剧群体。从本质上看,田横所要维持的不过是诸侯称雄、列国割据的局面,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田横相信已经过时的制度仍然是

  合理的,并为之而奋斗拼搏,这就决定了他必然成为悲剧人物。《史记》中许多反抗中央朝廷的诸侯王,都属于这类相信旧制度合理性的悲剧人物。《史记》中的悲剧人物按其品格划分,又有完美型和缺失型两类。《赵世家》中为保护赵氏孤儿而付出巨大牺牲的义士公孙杵臼、程婴,《刺客列传》、《游侠列传》中的刺客游侠,都是具有高尚品格和献身精神的英雄,他们的所作所为几乎无可挑剔,是把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完美型的悲剧英雄。还有一些悲剧人物的品格存在明显的弱点,由这些弱点而导致的失误最终毁灭了自身。但由于他们终归是英雄,所以其毁灭也是悲剧性的。这类缺失型悲剧英雄以项羽为代表,他生前战功赫赫,死得慷慨壮烈,他的弱点也暴露得非常明显,自身没有意识到本身的缺欠。

  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他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他赞扬弃小义、雪大耻,名垂后世的伍子胥,塑造出一位烈丈夫形象。他笔下的虞卿、范雎、蔡泽、魏豹、彭越等人,或在穷愁中著书立说,或历经磨难而愈加坚强,或身被刑戮而自负其材,欲有所用。所述这些苦难的经历都带有悲剧性,其中暗含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司马迁在探讨人物悲剧的根源时,流露出对天意的怀疑,以及命运不可捉摸、难以把握之感。他在《伯夷列传》中慨叹“天道是邪,非邪!”在《外戚世家》中反复强调“人能弘道,无如命何”、“岂非命也哉!”对于像萧何、陈平那样的幸运儿,司马迁认为他们的人生偶然性中体现出历史的必然性,自身才能、对历史潮流的顺应使他们扮演英雄的角色,命运对于这些人来说不是难解的谜。而从那些悲剧人物身上,司马迁更多感受到的是历史和人生的不确定、不公平和难以理解。司马迁还通过为悲剧人物立传。揭示了异化造成的人性扭曲。吴起为了当上鲁国将军而杀妻,未为卿相而母死不归,名缰利锁把他变成一个刻暴少恩之人,最终也因此亡身,政治上的巨大功绩与人性的严重异化形成直接冲突。张耳、陈余早年为刎颈之交,后来却反目为仇,也是利欲把他们拆开。

  《史记》富有传奇色彩。秦始皇晚年行迹,穿插许多怪异反常的事情,以及神灵的出没,用以预示秦王朝末日的到来。写汉高祖发迹,则用刘媪感蛟龙而生子,刘邦醉斩巨蛇等传说显示其灵异。除了荒诞不经的传说之外,《史记》所写的许多真人真事也带有传奇色彩。鲁仲连为人排患解难而无所取,超然远引,终身不复见,是一位奇士。《留侯世家》中的张良是位传奇人物,文中出现的商山四皓同样来得突兀,恍若神仙。《史记》中的许多故事都疏离常规,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也富有传奇性。《外戚世家》中的薄夫人因遭冷落而大富大贵,窦姬本欲入赵王府而宦官误赐代王,她却阴错阳差成了皇后。这些宫廷故事也是表现人生命运的不可捉摸,但它酿成的不是悲剧,而是喜剧。《田单列传》的传主田单是一位智谋之士,这篇传记写了一系列的奇谋奇计,尤其是用火牛阵大破齐军一节,更是精彩绝妙。传记赞语又附奇士王蠋、奇女君王后的事迹,可谓奇上加奇。《史记》的传奇性还源于司马迁叙事写人的笔法。司马迁为文疏荡多变,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起灭转接,令人莫测端倪。《伯夷列传》是为伯夷、叔齐作传,但却以议论开篇,又引许由、卞随、务光等人为伯夷、叔齐作陪衬,几乎使人不辨宾主。叙伯夷、叔齐事迹后,在议论中引出颜渊、盗跖,从正反两方面说开。结尾点题,指出

  砥行立名者必附青云之士才能流传后世。通篇意到笔随,纵横变化,烟云缭绕,扑朔迷离。《史记》的章法、句法、用词都有许多独特之处,别出心裁,不蹈故常,摇曳回荡,跌宕有致,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传奇效果。

篇七: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电视短片如何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

  矛盾是一个两面体,有矛盾就有正反面,在电视短片中,通常就是通过矛

  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把人物放在矛盾中从矛盾中挖掘人物的内心,从不

  同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质来表现不同的形象,这样使人物更加的贴近生

  活,更加的鲜明生动。电视短片中人物形象也是这样塑造的。

  在电视短片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首先是选择适当的角度,一个人物形

  象的把握要依靠事件、情节、环境等多种因素来把握,通过多种因素的中和,使人物首先在故事情节中起来,让观众了解到人物的精神世界,这也是把握电

  视题材的关键,每个题材的电视短片都有不同程度的角度需要把握。把握好角

  度后,就是将角色置身于矛盾冲突中,来进行题材的演绎。

  在电视短片中,探索和发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物的个性

  特征就是在电视短片中,每个不同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角色的能力、气

  质、兴趣等,在不同题材的电视短片中,人物都有鲜明的特征,就是这些特征

  和鲜明的独特气质,才将当时的生活演绎的活灵活现,逼真形象。

  在电视短片中把握人物形象,要掌握好分寸,让矛盾冲突运用到恰到好

  处,在角色塑造的过程中,对于矛盾冲突,要有个度,不能用过了,运用矛盾

  冲突,是为了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过了就显得假。如果冲突力道不足,同样

  也会使人物形象苍白无力。

  1/1

篇八: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作文800字

  “诚实”与“欺骗”本是两种不同意思的词语,而它们又以不同的角色,演绎着同一种矛盾的人。

  也许在千百亿年前,女娲就已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她忘记了,她忘记了,在她捏造泥人的那一刻,人就存在着“诚实”与“欺骗”这两种矛盾的思想。她忘记了“诚实”与“欺骗”存在于人的思想中是愚蠢的,无知的。以至于人在出生时,就已对生活有了迷茫,反感,抗拒这种心里效应。

  人迷茫,迷茫为什么他的父母要他在生活中诚实做人,而另一方面又让他学会欺骗?人反感,反感为什么老师要教会他,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而另一方面又让他用欺骗来隐瞒与隐饰一些不为人知的事实?人抗拒,抗拒这种折磨他快要窒息的思想,而实际上是他被这种思想所痉挛,吞噬,死亡?

  于是他僵硬了,麻木了,随后没有欲望,没有挣扎,没有一点余力来解脱思想。就像受尽冤屈将要送上刑场的勇士一样,没有任何怨语,没有任何哀言。就这样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死去。死在沉默中,死中冤屈中,死在清白中,死在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深渊中。最后连自己的碎尸,也被恶狼叼到荒郊野外。

  于是明白了,明白了若没有“诚实”与“欺骗”这两种矛盾思想,生活就会变得单调,乏味,无所畏惧。就像树叶落入泥土,没有容色,没有芬芳,没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价值。最后随时间流逝,退色,腐烂,随即与泥土共色。

  于是也相通了,为什么女娲会把“诚实”与“欺骗”寄托在人的思想上。她是聪明的,可爱的,值得尊敬的。她知道,她知道“诚实”与“欺骗”才是制造

  乐趣,排解孤独,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她也知道“诚实”与“欺骗”才是人,写下源远流长光辉史的最好参照物。

  于是也懂得了:矛盾的人,是因有”诚实”与“欺骗”而存在。

篇九: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电视短片如何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

  矛盾是一个两面体,有矛盾就有正反面,在电视短片中,通常就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把人物放在矛盾中从矛盾中挖掘人物的内心,从不同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质来表现不同的形象,这样使人物更加的贴近生活,更加的鲜明生动。电视短片中人物形象也是这样塑造的。

  在电视短片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首先是选择适当的角度,一个人物形象的把握要依靠事件、情节、环境等多种因素来把握,通过多种因素的中和,使人物首先在故事情节中起来,让观众了解到人物的精神世界,这也是把握电视题材的关键,每个题材的电视短片都有不同程度的角度需要把握。把握好角度后,就是将角色置身于矛盾冲突中,来进行题材的演绎。

  在电视短片中,探索和发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物的个性特征就是在电视短片中,每个不同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角色的能力、气质、兴趣等,在不同题材的电视短片中,人物都有鲜明的特征,就是这些特征和鲜明的独特气质,才将当时的生活演绎的活灵活现,逼真形象。

  在电视短片中把握人物形象,要掌握好分寸,让矛盾冲突运用到恰到好处,在角色塑造的过程中,对于矛盾冲突,要有个度,不能用过了,运用矛盾冲突,是为了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过了就显得假。如果冲突力道不足,同样也会使人物形象苍白无力。

推荐访问: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冲突 矛盾 表现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