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非遗美食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宁波市为例20篇

非遗美食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宁波市为例20篇

时间:2022-11-13 18:3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非遗美食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宁波市为例20篇非遗美食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宁波市为例  基于RMP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开发研究——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  朱晗;赵荣  【摘  要】利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的数据,结合R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非遗美食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宁波市为例20篇,供大家参考。

非遗美食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宁波市为例20篇

篇一:非遗美食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宁波市为例

  基于RMP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开发研究——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

  朱晗;赵荣

  【摘

  要】利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的数据,结合RMP理论,对山东省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和开发模式进行探讨.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状况,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43)002

  【总页数】4页(P137-140)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RMP理论;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作

  者】朱晗;赵荣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710069;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3;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710069;陕西省文物保护局,陕西西安71000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K872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人类文化的DNA,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我国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

  展的重要基础,更是维护和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独特的发展标识。随着全球化趋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大量珍贵实物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极为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有效结合,已忧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以山东省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的数据,结合RMP理论,分析山东省济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和有效的开发模式。

  一、RMP理论

  1999年旅游学者吴必虎提出了关于旅游产品开发的系统理论——昂谱(RMP)分析理论。该理论是指在区域旅游开发中以旅游产品为中心,进行R性分析(resourcesanalysis)和M性分析(marketanalysis),以此为基础进行P性分析(productanalysis),并最终提出旅游产品为核心内容的既体现地方资源特色,又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性旅游产品的旅游规划理论框架。RMP(昂谱)模式是一种以产品为中心的旅游规划模式,将这一理论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该理论既考虑了旅游基础性分析,即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的分析,同时兼顾了对旅游产品创新环境的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开发需要旅游资源条件、客源市场条件,以及旅游产品的竞争条件作后盾,才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可持续发展,三者缺一不可。另一方面注重构建旅游产品理念系统,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1][2]。

  二、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MP分析

  (一)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济南又称“泉城”,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强省——山东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旅游、金融中心,也是国家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和副省级城市。

  济南作为有着4600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量丰富,在挖掘非遗项目多重价值、探索资源合理利用、推进生产性保护上有着丰富的经验。近年来,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取得了很大进展,并且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其旅游开发模式趋向成熟。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有利于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旅游开发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MP分析

  1.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资源(R性)分析

  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旅游资源包括民间文学、民俗、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医药等5大类。

  表1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资料来源: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

  表现形式

  数量

  所占比例%5.7民间文学

  传说、故事4531.9传统手工艺

  制作技艺、栽培技艺等2719.1民俗

  庙会、生活习俗8表演艺术0.7民间美术85.7民间音乐53.5民间舞蹈2114.9传统戏剧96.4杂技与竞技42.8曲艺96.4医药

  医药文化42.8其它

  茶社1济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1项,其中还有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济阳鼓子秧歌、济南皮影戏等),3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市场(M性)分析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越来越受到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学术界等的关注,媒体报道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使用百度搜索工具,以“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为关键词,可以得出各年度的新闻报道(如图1)。

  图12004—201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

  随着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增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济南市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发展泉城旅游,深度挖掘泉城旅游资源,延长泉城旅游产业链,打造泉城旅游品牌的支柱。根据济南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3388.34万人次,同比增长19.24%,其中接待国内游客3365.24万人次,同比增长19.21%;入境游客23.1万人次,同比增长23.53%。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313.82亿元,同比增长22.35%,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06.29亿元,同比增长22.45%;入境旅游收入1.13544亿美元,同比增长21.9%。

  3.山东省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产品(P性)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产品(P性)分析是RMP分析的终端。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要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特有的旅游资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原材料。

  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目前渐渐实现由单一的观光型产品开发模式向休闲度假、为物质文化遗产专项旅游等复合型开发模式过渡。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环境应该渗透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服务(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三大部分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

  (三)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MP关系分析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RMP分析过程中,R(资源)—M(市场)—P(产品)三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关系,其中非物质文化资源和旅游市场、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单向关系。他们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要素缺一不可,三者的有序结合促进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开发的基础,其多元性、独特性是吸引游客的根本动因,这就成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

  发的前提条件,济南市广阔的旅游市场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平台,旅游者的空间流动直接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指引了方向。

  总的来说,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起步较早,一些项目总体开发比较成功,也比较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全市旅游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在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日益重视以及游客需求的多样化形势下,旅游开发应在开发模式上有所创新,以充分发挥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3][4]。目前,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是:(1)非物质文化的价值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2)开发利用方式单一,深度开发不充分;(3)缺乏系统规划,旅游开发零散;(4)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受到挑战;(5)缺乏大量的综合性开发人才。

  三、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

  旅游开发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旅游开发既可以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良好生存空间、促进其挖掘价值等,又可以导致其的失真,加速它的灭亡。因此,济南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关于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策略。

  (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度开发,使之成为旅游的文化品牌。济南市应该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其开发为特色旅游活动,将文艺表演、传统民俗活动、民间文化艺术以及各种物质文化载体等纳入相应的旅游线路之中,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予以表现,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使之成为旅游的文化品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开发的方式,彼此之间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和延伸旅游产业链,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壮大非物质文化旅游业。

  (2)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方式,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的保护与开发,作为一枚硬币的两面,互为前提又相互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可开发、可利用的文化资源,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能促进项目保护和传承工作。济南市在业务规划与开发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理念,在合理利用旅游及文化资源的同时,注重做好文化资源的保护预案,为子孙后代保留宝贵的精神财富。

  济南市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转化为衍生产品和相关产业链,既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传承保护,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形成遗产保护与生产性开发的双赢局面。

  (3)发挥政府的监督职能,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济南市政府应该加大政府的监督职能,增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社会氛围。201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为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济南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可以通过社会参与、长远规划、点面结合、分步实施的方式,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例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表演艺术项目走近校园活动、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的活动等,在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的同时,也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

  (4)加强综合人才的培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开发。目前,济南市有吹乐、山东快书、山东琴书、吕剧、山东皮影等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3项,市级保护名录141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需要开发,其开发需要大量的人才,不仅仅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人才,还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各类人才。针对济南市开发人才、保护人才、传承人才少的现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激励力度,重点建设非物质

  文化遗产旅游产业行政管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推广与传播人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人才队伍,使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人才总量逐年递增,人才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职称层次逐步提高,人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人才效能充分发挥,形成助推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肖刚.体验经济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5.[2]镇威,张立明.武汉高校旅游产品RMP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于可红,顾兴全.基于RMP分析的城市体育休闲旅游开发与管理-以杭州市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5).[4]王海鉴.山东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及开发研究[D].青岛大学,2010:6.[5]代凌枝.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潍坊市为例[J].曲阜师范大学,2011,(4).[6]VANDIVERPB.CraftknowledgeasanintangibleculturalProperty[J].MaterialsResearchSocietySymposiumsProceedings,2005,852(7):331-352.[7]DEAEONH.IntangibleheritageinConservationManagementPlanning[J].InternationalJournalofHeritageStudies,2004,(5):68-70.[8]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9]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10]纪文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篇二:非遗美食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宁波市为例

  经济复苏背景下的民营企业投资——以宁波为例

  任月红

  【期刊名称】《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2)001

  【摘

  要】本文以宁波为例,阐述了经济复苏背景下扩大民营企业投资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当前民营企业投资的若干态势;并介绍了扩大民营企业投资的八大政策建议:投资差异化政策、投资准入政策、企业减负政策、创新投融资政策、拓展投资领域政策、制度创新政策、开拓市场政策、要素保障政策.

  【总页数】4页(P41-44)

  【作

  者】任月红

  【作者单位】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宁波,315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金融危机背景下宁波中小民营企业创新型发展模式的思考[J],邢伟

  2.民营企业投资旅游项目的调查分析与路径选择——以宁波市为例[J],董鸿安

  3.\"一带一路\"背景下宁波民营企业\"走出去\"服务机制建设的思考[J],赵秉龙;朱芬芬

  4.后危机背景下宁波民营经济创新实践研究[J],王元颖;盛卓禾

  5.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的民营企业发展——以宁波市为例[J],何介强;冯路

篇三:非遗美食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宁波市为例

  精品文档,知识共享!!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风俗。56个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保护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因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显得极为重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应该转变思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被保护的对象,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资源,有市场开发的潜力。我们应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资源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为文化旅游资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得到有效保护。这样的保护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可持续的保护方式。本文认为,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一方面,有利于旅游业提高文化品位,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承。

  “花儿”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汉、回、藏、土、裕固、东乡、保安等民族群众用汉语演唱的一种以反映爱情为主的民歌。“花儿”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被誉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长廊的一朵奇葩。在2008年9月,临夏

  “花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使得“花儿”的知名度更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花儿”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要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到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最终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双赢的目标。本文以“花儿”的保护与开发为研究对象,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从而为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提供依据。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早于我国,早在1989年11月联合国教

  精品文档,知识共享!!

  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通过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首次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作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1。通过外文期刊的检索,发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如下:

  Peter.J.Nas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杰作》,介绍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定义和概念,如文化空间、文化记忆、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等。HarrietDeacon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规划》,则重点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和物质遗产一样得到重视,制定保护管理规划并严格遵守2。RexNettleford的Migartion,TamsmissionandMaintenanceoftheIntangibleHeritage《非物质遗产的迁移、传承和维持保护》,主要针对非物质遗产迁移现象,分析在迁移中造成的遗产流失、衰亡现象以及在迁移中反而促进遗产传承和创新现象,提出要针对此现象加强保护的观点3。KenjiYoshida的

  TheMuseumand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倡导通过物质载体,在博物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性,增强大众的保护意识4。比利时的学者RudyDematte(2004)研究了国家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5。

  可见,外国学者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表述、保护和管理措施等研究,而较少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

  二、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于2004年8月,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6月公布第一批国家级

  张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实现“双赢”的思考[J]

  .新西部,2009(20):131.HarrietDeacon.IntangibleHeritageinConservationMarragementPlanning[J].InternationalJournalofHeritageStudies,2004(5):68-70.

  3RexNettleford.Migration,TransmissionandMaintenanceoftheIntangibleHeritsge[J].MuseumInternationAl,2004,40(5):178–190.

  4KenjiYoshida.theMuseumand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J].MuseumInternational,2004,56(5):8-10.5AhmadYahaya.Thescopeanddefinitionsofheritage:fromtangibletointangible[J].InternationalJournalofHeri

  TageStudies,2006,12(3).

  精品文档,知识共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举办了第一个“文化遗产保护日”;同年9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挂牌成立:2008年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形成了一股热流。

  (一)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价值的研究

  陈孟昕,张昕(2002)在《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中,在国内首次将这一新概念以高等教育相关学术概念的形式加以导入;并且在这次会议中,与会代表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现状及文化价值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高等艺术教育,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保护与人才培养诸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王宁(2003)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及价值》中,认为非物质文化实际上是指那些具有不能用典籍记载、又不能外化的文化内涵的文化品种;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高度的个性化、传承的经验性、浓缩的民俗性。杨怡(2003)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现状及相关问题》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性质加以界定,并提出应该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向云驹(2004)在《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范畴》中,全面解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概念的产生、由来、旨意、意义,从理论上分析和阐述了它的学术和学科意义,并提出了保护非遗的基本理论要义。

  (二)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

  宋才发(2004)在《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规定》中指出,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并且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了国际法范畴;李宗辉(2005)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以知识产权法为中心的思考》中,着力探讨我国知识产权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怎样,知识产权以外的其他法律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费安玲(2006)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思考》中,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的思考必须要建立在我国已有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背景进行分析和思考,并且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时,应协调好三方面的关系:同已有法律的协调、同社会惯例的协调、同我国承诺的国际保护义务的协调:此外,还有陈庆云(2006)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问题研究》、白庚胜(2006)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我国非物

  精品文档,知识共享!!

  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郑文明(2007)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以北京为例》、崔艳峰(2007)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问题研究》等文章都是从法律层面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刘卫国(2006)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博物馆》中,强调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应该发挥博物馆的作用:此外,马建军(2007)的《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王莉(2007)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博物馆的社会责任》、刘康(2007)的《论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等文章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博物馆联系起来。刘玉清(2003)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休闲市场》中,认为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全面考察现状、多方位筹集资金、加强法制建设等诸多环节,但最关键的环节在于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产业户之路;林秋朔(2004)在《抢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言》中,全面反映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开发的潜能:张晓雁(2005)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中指出,应该转变保护理念,创新思路,把保护和开发有效结合,打造一批文化品牌;这几篇文章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和开发相结合。

  (三)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互动问题研究

  刘茜(2005)在《试用科学发展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发展旅游也的重要资源,但对于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发展旅游业相得益彰,相互促进;陈天培(2006)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区域旅游资源》中,主要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区域旅游资源的内在联系;刘建萍、陈娇风、林龙飞(2007)在《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并且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引起重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双赢;张瑛(2009)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实现“双赢”的思考》中,提出旅游是一把“双刃剑”,要科学合理利用才能化解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最终达到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此外,还有尹小珂、宋兰萍(2006)的《小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宋欢(2006)的《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宋伟宏的《文化遗产保

  精品文档,知识共享!!

  护与文化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发展》等300多篇文章,主要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可见,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在以下三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概念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关系问题;并且,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相结合是一种趋势。

  三、“花儿’研究概述

  纵观“花儿”的学术史,发现“花儿”的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花儿”研究的开端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中期)、“花儿”研究的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花儿”研究的深化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一)“花儿”研究的开端期:“花儿”的研究起于20世纪20年代。1925年3月15日,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82号上,刊有一篇袁复礼的关于“花儿”的介绍文章《甘肃的歌谣——“花儿”》,这被学术界认为是“花儿”学研究的开端。接着,1940年,甘肃《民国日报》记着张亚雄出版了研究“花儿”的专著《花儿集》。《花儿集》是中国第一部“花儿”专集,该书共收录“花儿”唱词600多首,并对“花儿”的类型、语言运用及所反映的民俗现象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此后,关注和研究“花儿”的人逐渐增多。这一时期,“花儿”研究的特点是以介绍、搜集和整理“花儿”唱词为主的。

  (二)“花儿”研究的发展期:1958年毛泽东同志提倡采集新民歌运动,“花儿”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走向了发展的轨道,这一时期重在以搜集、整理和出版“花儿”词曲选集以及对“花儿”的价值和源流的探讨6。50年代后期,“花儿”研究出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进行过较多的搜集,一些新的“花儿”曲集、包括录音、记录稿得以出版,但是研究性质的文章与著作较少7。到了60年代初,青海文艺界为了吸取“新民歌运动”的经验与教训,来繁荣诗歌创作,引引起了青海关于《“花儿”的来龙去脉》的争论。从此,学术界引起了探讨有关“花儿”源流的潮流。刘凯《再谈“花儿”与元代散曲》;王浩、黄荣恩的《“花儿”源流初探》,是这一时期花儿学研究史上的代表作;1963年郗慧民《花儿》的出版以及胡乔木对它的评价等。可见,这一时期“花儿”的研究逐步从收集整理过渡到系统化阶段。

  闫国芳.“花儿”研究概述及学术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05,(04):51-54.

  马伟华,胡鸿保.“花儿”

  研究及其保护开发[J].民间文化论坛,2006,(02):79-82.

  精品文档,知识共享!!

  (三)“花儿”研究的深化期:文华大革命结束后,“花儿”又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一时期,“花儿”的研究呈现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伴随着《中国民歌集成》及《中国歌谣集成》工作的展开,“花儿”的搜集进一步深入。这一时期,一些高质量的“花儿”选集开始出现,较有代表性的选本有郗慧民教授选编的《西北花儿》(1984年),柯杨、雪犁编的《西北花儿精选》,王沛编的《河州花儿》,以及甘、青、宁三省区的三套集成(歌谣卷)中选编的“花儿”等8。同时,一些研究“花儿”的学会纷纷成立,如:甘肃省花儿研究会成立、青海省花儿研究会成立、临夏花儿研究会成立。在这些花儿研究会的带动下,一些关于“花儿”研究论著也陆续问世,如:魏泉鸣汇编的《花儿研究集》、甘肃《花儿论集》(一)(二)的出版发行、青海省《少年(花儿)文集》的汇集、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西北民族大学教授郗慧民教授所撰的《西北花儿学》(1989年)。该书系统的介绍了“花儿”的历史起源、类型、分布、语言特色、艺术特点等内容,以及和“花儿”有关的民俗现象。此外,全国各地报刊大量刊登有关花儿学的研究文章,据初步统计,这样的报刊有42家,它们是《诗刊》、《光明日报》、《甘肃日报》、《兰州大学学报》、《青海社会科学》等9。

  21世纪以来,学者对“花儿”进行多角度的的研究。以往“花儿”研究者主要从为文学、音乐学的领域研究“花儿”,现在越来越多的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的学者来研究“花儿”。研究的问题大致分以下四种:一是关于“花儿”所反映的民俗现象研究,如刘凯在(2001)《“花儿”中的岁时节令习俗》中,认为“花儿”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歌中反映人们岁时节令习俗内容;郗慧民,郗萌在(2005)《“花儿”物质民俗的文化内涵》中,从人类学角度对“花儿”物质民俗的文化内涵进行考察研究;薛松梅在(2009)《葱花儿流行区域的民俗看花儿的民族属性》中,从民俗研究方面对花儿的族属进行考辨。二是关于“花儿”的音乐结构及艺术特点的研究,如王晓云在(2009)《20世纪80年代以来洮岷“花儿”研究述评》中,对洮岷“花儿”的音乐结构、演唱风格、演唱形式及美学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三是关于“花儿会”的调查研究,如温育荣(2001)的《莲花山与“六月六”花儿会》、张大军的(2008)《松鸣岩花儿

  8马伟华,胡鸿保.“花儿”

  9魏泉鸣.研究及其保护开发[J].民间文化论坛,2006,(02):79-82.

  花儿学史纲要目[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2):33-36.

  精品文档,知识共享!!

  会与二郎山花儿会比较之研究》。四是关于“花儿”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如马伟华,胡鸿保在(2006)《“花儿”研究现状及其保护》中,认为“花儿”作为我国“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其保护与开发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显得极为重要;赵宗福在(2007)《西北花儿的研究保护与学界的学术责任》中,认为学术界对“花儿”的保护应负责任;滕晓天在(2004)《市场呼唤“花儿”产业》中,认为把“花儿”打造成文化品牌,可使“花儿”可持续发展;王宏燕,王兰芳,马继洲《金融支持“花儿”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中,认为金融支持“花儿”文化产业发展,可促使当地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可知以往花儿的研究主要从文学、音乐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及经济学方面入手,较少有学者从旅游开发角度来研究花儿。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把花儿保护与旅游开发联系起来,来探讨花儿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论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研究法:文献资料研究法是开展所有研究的一个基本前提,通过搜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归纳和综述,把握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发展动态、一般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从而确立行文的切入点。

  多学科交叉整合研究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历史、民俗及旅游等多学科,这就决定了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必须采用多学科交叉整合的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主要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与当地居民交流,认识、了解有关莲花山花儿的基本内容,获得真实可靠的资料。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篇四:非遗美食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宁波市为例

  项目化学习在研学旅行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

  以探寻滕头生态民俗美食园为例

  摘要:为把研学旅行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笔者以六环推进的模式设计研学旅行的课程,以项目化形式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多维探寻的方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项目化

  研学旅行

  综合实践活动

  在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文件中提到:“研学旅行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研学旅行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学习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把研学旅行列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考察探究”部分。因此,设想本次研学旅行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以项目化形式开展,让旅行与学科优势互补,促进学生能力的多维发展。

  1.

  六环推进,设计研学旅行的课程模式。

  本次研学旅行设想以项目化学习模式开展,对滕头生态民俗美食园的历史文化进行系统化学习,所以我们把活动环节进行一次再构建,形成“项目引领——方案指导——自主探究——中期小结——成果亮相——评价总结”六个环节。

  1.

  任务驱动,确定项目。

  1.

  合理安排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能使研学旅行有的放矢,研学任务设计是研学活动的核心,为了调动学生研学过程中的积极性,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研学的任务。

  1.

  系统安排研学项目

  研学项目的确定主要采取由粗到精的“金字塔”式的筛选方式,通过交流、探讨,提炼出真正有研究价值的能发挥引领作用的活动项目。经历“因兴趣而选——以能力而减——为价值而研”三个步骤。

  具

  体内容安排如下:

  考察探究:参观生态建筑、探美食园布局、访游客来源

  探究制作:尝各色美食、做家乡美食、扬家乡美名

  职业体验:美食园小导游、美食推广员、小小摄影师…

  1.

  适时引导,规范方案

  方案的制定将对后期的实施起到指导作用,因此我们推出“计划制定课”、“方法指导课”等,让教师适时引导和学生探讨交流相融合,运用情境的创设、范本的研究、材料的铺垫等教学方法,经过“初稿制定——交流探讨——修改完善——终稿出炉”等步骤,使学生能制定更规范更完善的方案。

  (三)自主探究,落实研学

  1.同质异质相结合,均衡人员分配

  学生依据“组间同质分组,组内异质分组”的原则分组,小组之间能力均衡、人数均衡、男女比例均衡,小组内按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特长,自我推荐,自由组合成活动小组,学生自我推荐,民主选定,选出能力较强的组长,并为自己的小组命名,由组长填写“小组成员分组表”。

  2.基于项目学习,开展研学活动

  “在当今社会中,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将成为项目。”这是美国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委员会**对项目管理的一句预言。我们把本次研学作为一项“探寻滕头生态民俗美食园”为主题的总项目,然后延伸出一个个子项目,如“考察探索”“探究制作”“职业体验”。每一个子项目发散出一个个小项目。这样有序安排,不但能把项目落实到每一个班级,而且能使班级里的每一个小组都能领到小项目,使班级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成为项目参与者。

  (四)中期汇报,承前启后

  引导学生从“回顾前期——展望后期”两个角度进行汇报。汇报内容主要有:研学活动的进程,到目前为止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哪些事情比较成功?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然后由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评价,提出如何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出方案可以做哪些修改的建议。

  (五)成果展示,多样丰富

  把学生在研学活动中的丰富经历、收获、作品等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出来。成果的展示是综合性的,活动的结果、成果的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展示。主要有动态展示、静态展示、过程性展示等。

  (六)评价反思,立体多元

  1.评价主体多元。教师、学生、家长、游客、专家等。

  2.评价内容多维度。从文明素养,实践能力,协作精神三方面出发,对文明,纪律,团队合作,自主活动,探究学习,知识构建等方面进行评价。

  3.评价方式多样化。量表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

  三、多维探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本次研学旅行的活动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有旅游、人文、建筑、美食、历史、变迁等。所以我们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集思广益、透彻分析、开阔思路、优势互补,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1.搜索查询,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以去图书馆查阅、上网搜集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滕头生态民俗美食园的历史文化。以电话咨询专家的方式,了解滕头生态民俗美食园的文化发展,以及对奉化旅游业的影响等,让学生体验不同的知识可以用不同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从而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2.调查访谈,提高自主获取知识能力

  本次研学旅行,我们主要采用三种调查方法,即微信调查法、纸质调查法,网络调查法,并且进行了相关数据的统计。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同学们对滕头美食园的所知所想;采访滕头居民,了解滕头村近十几年的变迁;调查周边群众对滕头建筑变迁的看法,了解滕头的历史变迁对旅游文化的影响;采访慕名来美食园的游客,了解游客的来源,了解滕头景区的影响力等。

  3.实地考察,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实地考察滕头美食园建筑,观察建筑的材料,把各类不同材料的建筑拍照记录,上网查询建筑材料的是否环保,美食园是否真正做到“生态化”,了解用旧木料、废旧瓷片陶器、废弃海洋生物贝壳等材料建造生态园的优势。

  4.角色体验,提高表达与交流能力

  通过模拟社会生活,体验社会角色,了解社会劳动的过程。通过职业体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不同的角色体验,让学生各有所悟,各有所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将品德教育、安全教育、劳动教育等融入实践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

  参考文献:

  1.

  程锦.借助基地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的实践研究[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8(6):18-20

  2.

  李孔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8)52-70

  3.

  吴筱泉.要素与内涵[M]宁波出版社,2013(11)142-147

篇五:非遗美食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宁波市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旅游手信产品开发方案

  ——以竹草编织技艺为例

  一、引言: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们不可缺少的休闲娱乐方式,随着现在国内小长假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会在节假日选择外出游玩。旅游产业是由”行、游、住、食、购、娱”这六个要素有机构成的,而其中的“购”是指购买当地纪念品。三灶竹草编织有着辉煌的历史,如今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世界性大产业,为地域特色旅游纪念品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三灶竹草编织产业既是文化艺术的创意产业,又是产品生产的经济产业,还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因此它的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研究具有扩大城市影响力、发展当地经济、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内需等诸多内在经济意义。

  二、艺术特色:

  三灶竹草编织历史悠久,在400多年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了三灶人民生产劳动的得力助手。历经一代代编织能手的传承和创新,如今三灶竹草编织制品兼具生产劳动实用功能以及岭南沿海艺术特色,是珠海农耕时代竹草编织工艺的重要见证。2015年11月,“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产品有大小款式的草席、手袖和各式各样的箩、篸、笼、篮、筛、箕、篷、罩等,据不完全统计品种达38个。这些编织品有的属生产用具,有的是生活用具,还有的被当为礼品可作馈赠。例如,坎花手袖、蟹脊黄线骨头篷、五方花簸箕和藤耳礼担箩仔等,其工艺之精致为我们留下农耕时代难忘的记忆。

  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取源于本地的竹草植物资源,它适应时代与现实的需求,靠民间智慧和技能,编织出美观实用的工艺品,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和享受。三灶编织,经历了四百多年淘炼,为我们留下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传统技艺,为我们发展循环经济、旅游经济提供有益的借鉴,这种技艺应值得保护和传承。

  三、传承意义:

  三灶竹草编织技艺是珠海的标志性技艺。经历了400多年历练,印刻着珠海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传统技艺。

  三灶竹草编织技艺曾一度辉煌,但随着工业化的进展,手工编织逐渐被现代织机所取代,呈现出萎缩和衰退的趋势。采取切实措施确保三灶竹草编织技艺的传承是当务之急,希望有关方面对此加以重视。

  四、竹草编织旅游纪念品综述:

  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商品的一个重要代表,其收入在旅游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显示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程度。开发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新时代的旅游纪念品,对于完善中国旅游市场、宣扬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拉动中国经济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旅游商品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旅游商品不仅体现为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否最大限度地吸引旅游者购物已成为一个国家旅游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也具有较好的社会文化价值,对于增加目的地收入和保护弘扬当地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旅游纪念品是旅游商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商品的经营重点,加快旅游纪念品的发展对增大旅游商品在旅游业总收入中的比重,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取源于本地的竹草植物资源,它适应时代与现实的需求,靠民间智慧和技能,编织出美观实用的工艺品,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和享受。三灶编织,经历了四百多年淘炼,为我们留下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传统技艺,为我们发展循环经济、旅游经济提供有益的借鉴,这种技艺应值得保护和传承。

  五、竹草编织旅游纪念品的现状及分析:

  目前专门从事竹草编织研发的机构和企业较少,2015年11月,“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目前竹草编织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工业化机器生产及数码技术对手工竹草编织的巨大冲击。工业化机器编织的特点有成本、价格低的显著优势特点,而三灶竹草编织则是用手工织造,因此难以避免成本、价格高。市场上同样使用功能的产品相对价格便宜,手工竹草编织却贵很多,就给竹草编织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其实论其艺术价值,机器编织远远比不上真正的手工工艺。

  这种情况则说明了竹草编织旅游纪念品市场开发与生产出现了的部分问题,归结起来如下几个方面:

  (1)与当地景点联系不紧,缺乏珠海的地域特色。

  (2)不贴近现在生活,实用性较差,不受年轻人喜欢。

  (3)开发落后,品种比较单一。

  (4)形式内容较雷同,缺乏新意。

  (5)包装低劣,携带不变。

  (6)手工竹草编织制作后备人才不足,缺乏规范的培训体系。

  六、竹草编织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设计举措:

  作为竹草编织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中的动力,对其采取的传承与改良势在必行,具体的措施如下:

  1、加强产品产家与商家的联系,提升竹草编织的地域特色

  在产品还在生产前期,就加强商家与产家的联系,形成:“消费者——商家——产家——商家——消费者”的环节,这样有销量的保证,产家的商品可以直接定期运输到景点的商家,提高产品在景区的销量。根据每个商品的特色,加入成都地区的特色如:相关的图腾、景点、人物等,提高产品的文化地域特色。

  2、开发贴近生活的品种

  传统工艺是艺术,而艺术始终是为生活服务。随着时代发展,一成不变的图案和纯粹的装饰功能,已经不能迎合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了。应该发挥创造里把竹草编织和一些生活的实用物品相结合,提高竹草编织的依附品的销量,来提高竹草编织的文化效应。

  3、建立一系列的相关培训,增加竹草编织的创新与后备人才

  建立起了培训项目,不仅仅可以提高该技术的专业性,还可以提升该产品的文化氛围。拥有一个好的文化氛围可以提高创造者对产品品种单一问题的解决,也可以提高竹草编织的技术水平。建设了部分相关学校以后,可以充足并且系统的培养竹草编织技术的后备人才。

  4、改良其产品包装,增加竹草编织旅游纪念品的附加值

  竹草编织旅游纪念品,迎合游客馈赠的需求一定要改良其包装。应该把充满地域文化特点的竹草编织纹样和图腾作为切入点,提取其元素进行象征、夸张、借用等设计手法,来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和共鸣情绪。

  5、引进先进的设计管理概念和销售模式

  在产品战略的知道下,对竹草编织的功能、图案、结构、品种、加工工艺等要素进行系统的设计,并加以视觉商业化设计,形成风格同意的竹草编织纪念品形象,提升、传播当地形象的作用。

  6、政府要给予积极的保护和支持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法规条例,例如对知识产权、新技术、新工艺的保护、以及品牌的认证和相关资质饿考核。另外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纪念品生产开发机构,实现其产业化。政府应该加强对外宣传,可以把竹草编织旅游纪念品作为对外交流的媒介,起到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作用。

  七、实施时间

  本项目计划前期准备时间为2017年10月——2017年11月,2017年12月正式运营。

  八、营销推广措施

  1、景区营销,通过在珠海各景区、景点铺设专柜或开旅游购物店,将竹草编织产品植入珠海的每一个景区,2、电台媒体广告,通过各大旅游报纸、刊物进行宣传,将珠海旅游发展的新成果通过各种途径向外界传播出去,能够大大增加珠海的旅游影响力及旅游形象。

  3、网络营销,通过各大网站,包括携程网、去哪儿网等定机票、定酒店的大型网站的深度合作,保证珠海非遗项目旅游的网络宣传力度。

  4、旅行社营销,通过与各大旅行社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将珠海非遗项目旅游纳入合作范围,将进一步增加双方利益,增加三灶竹草编织产品销售量。

  5、“请进来,走出去”,通过邀请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的专家学者来珠海指导、交流、培训等活动,不仅提升实施本项目的人员业务水平也同时提升了本项目的知名度。组织骨干去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和在非遗保护工作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

  九、项目实施完成的预期效果(部分效果图)

  1、三灶编织开发的酒店房间及家庭使用的器皿(1)

  2、三灶编织开发的酒店房间及家庭使用的器皿(2)

  3、三灶编织开发的酒店房间及家庭使用的器皿(3)

  5、三灶编织开发的公共区域及入户花园过道使用的灯罩

  4、三灶编织开发的酒店房间及家庭使用的纸巾盒

  6、三灶编织开发的主题酒店房间使用的鞋子和小摆件

  7、三灶编织开发的酒店房间及家庭使用的灯罩和花瓶

  9、三灶编织开发做为主题酒店房间装饰用的背包(可销售)8、三灶编织开发的酒店房间及家庭使用的背景墙

  10、主题酒店房间,尽显竹草编织元素

  十、投资估算

  (床头背景墙是竹草编织的装饰,房间的台灯罩、花瓶、器皿、拖鞋、本项目投资主要包括调研采风、培训传承、策划设计、开发、营销,具体概算如下:

  摆件都竹草编织的,又具非遗文化性又环保还有经济效益。)

  (1)调研采风学习费用1万;

  (2)技艺培训传承费用1.5万;

  (3)策划设计费用5万;

  (4)开发与制作产品费用7万元;

  (5)营销推广费用2万。

  总计费用:16.5万元。

  十一、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2016年珠海共接待游客3901.3万人次,春节长假前三天接待逾30万人,同比增长3.5%。本项目实施后,按每人消费20元计算,年总收入在7.8亿元左右。

  2、社会效益

  项目建设可以提升城市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的态势与前景,改善服务业和旅游市场,促进商业会展等相关行业的共同发展。

  1)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预计可提供500个从事设计开发、管理和服务的岗位等;

  2)推动旅游工艺品及特色产品的开发,特别竹草编织艺术装饰产品、编织生活用品及衍生产品,使居民的收入多元化,加速全面进行小康步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改善珠海西部村居生态环境,保持淳朴民风,展现民族文化特色。

  4)让当地群众参与旅游经营和旅游培训,提高他们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和经营素质。

  5)有利于当地群众接受外来先进思想和生活方式,提高思想意识、文明意识和综合素质;实现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全力打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文明环境。

  (完)

推荐访问:非遗美食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宁波市为例 宁波市 为例 适宜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