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16篇

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16篇

时间:2022-11-13 18:0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16篇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世纪初中国历史事件  20世纪初由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的国民性改造是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猛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16篇,供大家参考。

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16篇

篇一: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世纪初中国历史事件

  20世纪初由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的国民性改造是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今天

  给大家精心挑选了20世纪初中国历史事件,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20世纪初中国历史事件一: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19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20世纪初中国历史事件二: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1

  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20世纪初中国历史事件三:《辛丑条约》《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朝与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日本帝国、俄罗斯帝国(沙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比利时王国、西班牙王国和尼德兰王国(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因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又一奴役性条约。它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辛丑条约》真确文本原存于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存于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恒温恒湿的库房保存。

篇二: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高中历史复习:用“公式”分析历史现象

  同学们在学习数理化这些理科课程时,经常要与大量的公式打交道,那么在学习政史地这些文科课程特别是历史课程的时候,有没有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的

  公式

  呢?我们知道,社会现象纷繁复杂,彼此影响,但所有的联系不外于纵向、横向两种。纵向联系即是在时间上有先有后的同一种类型现象,前者对后者的制约以及后者对前者的肯定或否定;横向联系则是指大约在同一时间段内,相同或不同类型、相同或不同空间、相同或不同层次等的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现象的发生都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该事件所处的外界环境,它包括时间、空间、社会生活环境等;内因是当事者的素质、个人生活经历、意志品质、主观动机等。作为学生,要想能驾轻就熟地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的确不易,因为往往会出现挂一漏万或条理不清的现象。鉴于此,本人尝试着将这种内外因的分析法与纵横联系的眼光相结合,总结出一个

  公式,学生在分析社会现象的发生原因时,不妨按照如下程序思考、作答:首先是

  历史

  原因,即以往同类事件对该事件的影响。其次是

  现实

  原因,包括当时其它方面的社会生活对该事件的影响;当时其它国家、地区发生的某些事件对该事件的影响;事件的主体对象发挥的影响三方面。例如:试分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向西方学习发展到制度层次的原因。上述

  公式

  提醒我们首先分析

  历史

  原因,即以往同类事件对该事件的影响,也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前,中国学习西方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学习西方所产生的影响。循着上述思路,便不难发现该方面答案应是

  洋务运动是中国的部分封建官僚在器物层次上向西方学习的体现,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了它的失败;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为中国在制度层次上向西方学习奠定了基础

  。而

  现实

  方面的原因,第一层次则是要从当时其它方面的社会生活对该事件的影响方面去分析。向西方学习隶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经济、政治、对外关系等几大方面对向西方学习这一事件的影响。经过思考,我们不难发现相关的答案: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为先进的中国人在制度层次上向西方学习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发展,为先进的中国人在制度层次上向西方学习奠定了阶级基础;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和列强挑起了瓜分了中国的狂潮,进一步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明治维新使一些中国人进一步认识到进行制度变革的重要性。

篇三: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时间

  19世纪

  30年代~20

  世纪初

  1840

  18411842

  184318441848

  1851185318531854

  中国史

  世界史

  欧洲歌剧

  威尔第,比才

  现实主义文学

  巴尔扎克

  列夫·托尔斯泰

  安徒生

  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

  列宾

  米勒

  莫奈

  梵高

  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鸦片战争(1840~1842)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四洲志》

  英国攻占香港岛

  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中英法《望夏条约》《黄埔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月,洪秀全广西金田村起义

  建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

  日本发生黑船事件

  美日签订《日美亲善条约》

  1858

  1859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中英法签订《天津条约》,不久,火烧圆明园

  洪仁玕《资政新篇》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俄国民族乐派

  柴可夫斯基

  19世纪中

  后期

  19

  世纪洋务运动,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普鲁士统一德国(60~70年代)

  50~90年代

  (50~60年代)

  18601861

  1863186418661867

  18681869民族资本主义产生(60~70年代)

  洋务经济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早期维新派出现(王韬

  郑观应)康梁维新派(康有为

  梁启超)中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日本中下级武士发动尊王攘夷运动

  俄国农奴制改革

  3月3日,颁布“二一九法令”

  8月,尊王攘夷运动失败

  (德)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

  西门子发明大功率发电机

  10月,日本幕府“大政奉还”

  日本倒幕运动“戊辰战争”胜利

  日本开始明治维新

  1870

  1871

  1875

  1876

  18791889

  18941895

  1898

  20世纪初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公车上书”

  民族资本初步发展

  普法战争爆发,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德意志帝国建立《德意志帝国宪法》

  3月28日~5月下旬

  巴黎公社

  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

  (美)贝尔发明了电话

  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日本吞并琉球

  日本颁布《日本帝国宪法》

  电影诞生

  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维新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9月28日,维新运动失败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

  普朗克提出量子论

  现代主义文学与美术

  19001901

  19031905

  19091911

  1912~19191912

  1915

  1917

  6月,八国侵华

  9月,中国与八国签订《辛丑条

  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同盟会成立

  “三民主义”诞生

  (美)莱特兄弟制成的飞机上天

  电影《定军山》首映,中国电影起

  步

  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辛亥革命爆发

  10月10日武昌起义

  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

  元旦

  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月12日溥仪退位,清朝覆灭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

  统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新文化运动开始

  3月

  俄国“二月革命”

  4月

  列宁提出“四月提纲”

  19181919

  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7月

  发生“七月事件”

  11月6日

  爆发“十月革命”

  俄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年初,巴黎“和平会议”举行

  电视机出现

  3月,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

  20世纪20

  年代

  1920192119221923

  1924

  19251927~19361927

  首条航线开通(北京-天津)7月23日中共一大(中共诞生)中共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

  中共三大通过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北伐战争

  (1924~1927)

  国民党一大

  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

  武汉国民政府

  “新经济政策”被取消,斯大林模式开始形成

  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反动反革

  命政变,18日建立上海国民政府

  1929

  1931

  1932193319341935

  19367月15日汪精卫反革命政变

  不久宁汉合流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8月1日南昌起义

  8月7日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

  倾

  9月秋收起义

  10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美国爆发经济危机(1929~1933)

  英国播送了世界上第一个电视节目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成立,定都瑞金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

  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

  功

  1月,日本制造一

  二八事变

  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0月,红军长征(1934~1936)

  罗斯福新政

  1月,遵义会议纠正博古等左倾错

  误

  10月吴起镇会师

  斯大林模式形成

  1937

  194019411942194319441945

  1946

  1947

  《渔光曲》在国际上获奖

  10月,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抗日战争(1937~1945)

  7月7日夜

  七七卢沟桥事件

  8月13日淞沪会战

  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

  12月南京大屠杀

  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

  潘家峪惨案

  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

  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7月,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

  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导思想

  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8月15日日本投降

  10月10日重庆谈判

  解放战争(1945~1949)

  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银行成立

  丘吉尔在库尔顿发表演说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问世

  3月

  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美苏“冷战”开始

  1948

  1949

  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9月

  辽沈战役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日内瓦签订

  11月辽沈战役结束,平津战役、淮

  海战役打响

  1月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结束

  4月21日渡江战役打响

  4月23日解放南京

  9月新政协召开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北约)德国分裂(东德

  西德)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

  同纲领》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月2日中苏建交

  苏联文学取得辉煌成就

  高尔基

  奥斯特洛夫斯基

  朝鲜战争(1950~1953)签订《巴黎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

  赫鲁晓夫上台

  20世纪上

  半叶

  195119521953

  1954

  国民经济恢复

  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

  19551956

  1957

  1958

  19591961

  19621964

  1965

  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三大改造完成

  中共八大召开,制定正确路线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双百”方针提出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华约)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

  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欧共体签订《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内部矛盾问题》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左”倾

  共同体条约》

  全国掀起“大跃进”运动,人民公

  社化运动

  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农村纠“左”

  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61~1973)

  不结盟运动形成

  古巴导弹危机

  勃列日涅夫上台

  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

  成功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成功研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6~1976)

  1966

  1967196919701971

  1972

  1973

  1975

  19771978

  1979“左”倾从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

  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高考制度被废止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

  欧洲共同体成立

  互联网产生

  周恩来主持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

  民经济

  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

  关系正常化

  中日建交

  国民经济出现复苏

  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成功

  美国被迫撤出越南

  邓小平主持工作,纠“左”国民经

  济迅速回升

  改革开放(1978~

  )

  高考制度恢复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16字

  法制建设方针,开始拨乱反正

  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

  20胞书》

  世纪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80年代)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80`s)80~90年代

  邓小平提出‘3个面向’制定《义

  19801982

  1983

  1984

  1985务教育法》(80年代)

  实施“211工程”(90年代)5个经济特区建立

  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6字方针使政协制度进一步完善

  12月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

  联合声明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

  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一号”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

  自治法》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戈尔巴乔夫上台,进行经济改革

  1987198818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19951997

  中共十三大,邓小平理论成熟

  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经济特区

  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开发上海浦东

  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台湾大陆达成“九二共识”

  邓小平南巡,发表南方谈话

  波兰发生剧变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

  12月25日

  苏联解体

  亚太经合组织通过《汉城条约》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成立

  欧共体各国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美国

  墨西哥

  加拿大签订《北美自场经济体制(目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由贸易协定》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欧盟成立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

  提出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7月1日

  香港回归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理论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

  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1998

  1999

  21世纪初

  2001

  2002

  2003

  20052008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

  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

  法》

  九届二次人大把依法治国写进宪科索沃战争爆发

  法

  12月20日

  澳门回归

  欧元问世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9.11”事件爆发

  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上海开通世界上第一条商业性磁悬浮列车线路

  中国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国民党**连战访问祖国大陆

  两岸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篇四: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复习:用“公式”分析历史现象

  同学们在学习数理化这些理科课程时,经常要与大量的公式打交道,那么在学习政史地这些文科课程特别是历史课程的时候,有没有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公式”呢?

  我们知道,社会现象纷繁复杂,彼此影响,但所有的联系不外于纵向、横向两种。

  纵向联系即是在时间上有先有后的同一种类型现象,前者对后者的制约以及后者对前者的肯定或否定;横向联系则是指大约在同一时间段内,相同或不同类型、相同或不同空间、相同或不同层次等的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现象的发生都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该事件所处的外界环境,它包括时间、空间、社会生活环境等;内因是当事者的素质、个人生活经历、意志品质、主观动机等。作为学生,要想能驾轻就熟地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的确不易,因为往往会出现挂一漏万或条理不清的现象。

  鉴于此,本人尝试着将这种内外因的分析法与纵横联系的眼光相结合,总结出一个“公式”,学生在分析社会现象的发生原因时,不妨按照如下程序思考、作答:

  首先是“历史”原因,即以往同类事件对该事件的影响。

  其次是“现实”原因,包括当时其它方面的社会生活对该事件的影响;当时其它国家、地区发生的某些事件对该事件的影响;事件的主体对象发挥的影响三方面。

  例如:试分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向西方学习发展到制度层次的原因。

  上述“公式”提醒我们首先分析“历史”原因,即以往同类事件对该事件的影响,也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前,中国学习西方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学习西方所产生的影响。循着上述思路,便不难发现该方面答案应是“洋务运动是中国的部分封建官僚在器物层次上向西方学习的体现,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了它的失败;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为中国在制度层次上向西方学习奠定了基础”。

  而“现实”方面的原因,第一层次则是要从当时其它方面的社会生活对该事件的影响方面去分析。向西方学习隶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经济、政治、对外关系等几大方面对向西方学习这一事件的影响。经过思考,我们不难发现相关的答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为先进的中国人在制度层次上向西方学习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发展,为先进的中国人在制度层次上向西方学习奠定了阶级基础;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和列强挑起了瓜分了中国的狂潮,进一步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第二层次是要从其他国家地区发生的事件对中国的影响方面去分析。因此,第二层次的答案是:“世界各国的改革和革命浪潮,尤其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使一些中国人进一步认识到进行制度变革的重要性。”

  第三层次是分析从事该事件的人员的主观努力。因此这一层次的答案应是“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不懈探索,分别希望在中国建立起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专政。”

  该“公式”不仅可以用来分析历史原因,而且可以适当变化以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这里就不再赘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五: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中国历史,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重大历史事件

  政治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辛丑条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大背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破产、民族矛盾尖锐

  封建地主阶级自救: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的影响。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力量,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清政府试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中国政治民主化开启:

  严复,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著有《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

  维新变法1898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作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辛亥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的丰碑)兴中会,中国第一个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合众政府。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旧),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努力: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并加紧侵略中国。②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但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新文化运动后期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

  宣传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性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分),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21年中共的诞生,中国革命焕然一新,新民主主义开始在无产阶级与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探索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建军

  革命摇篮井冈山:、创立意义:是中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八七会议: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世界: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是美国两党政治形成的重要时期。,两党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不平衡、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的上山东问题的解决

  中国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经济出现(封建官僚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注意原因)张謇爱国实业家(大同纱厂)

  二十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轻工业发展明显、主要地区在沿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均衡,具有爱国的特点,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生活习俗: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中山装等。近代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的: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有了反清的革命色彩。同志代替老爷,等

  交通通讯工具:80年代初

  唐胥铁路。二十世纪初:汽车出现在上海的大城市

  1909年冯茹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20年代

  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天津到北京。

  20世纪初,上海无线电台,无线电报局;清政府在南京办第一部市内电话;

  经济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世界市场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法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法德矛盾尖锐,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

  德国

  经济发展表现:19世纪最后30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19世纪末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英德矛盾、德国挑起一战及失败、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惩罚和削弱

  日本经济的发展

  1、明治维新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开始了工业革命。

  2、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①日本控制了朝鲜;②从中国勒索2.3亿两白银;③取得在中国掠夺资源、倾销商品和开设工厂的特权。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1902年与英国签订《英日同盟条约》,它有利于日本在东亚扩张势力。一战中

  3、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

  美国

  发展表现:美国是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工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

  一战前美国的对外扩张

  一战后,美国经济代替欧洲,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但综合国力,英国仍然是第一位。)以多种形式干涉欧洲事务

  俄国: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沙皇专制、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和新经济政策

  英国19世纪末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丧失19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优势:1、最大的殖民帝国;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占世界第一位(金融业);3、造船业英、德为争夺殖民地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对殖民地的争夺)和金融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战前,英、德为争夺殖民地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对殖民地的争夺)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建立英、法、俄三国协约。

  一战后:

  1、严重削弱、但综合国力仍世界第一位,希望继续保持海上绝对优势,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美国一战后代替欧洲,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围绕争夺世界霸权,英美之间的矛盾成为,一战后世界的主要矛盾。结果,国联由英法控制,说明美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掌握世界霸权。

  2、对外政策:奉行大陆均势政策,拒绝与法国结盟。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1905年,瑞士的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896年被聘任上海《时务报》主笔的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义》

  1905年以詹天佑为“总办”的京张铁路开工,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1907年京奉铁路全线通车,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

  一、背景

  1.从国际来看,一方面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另一方面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飞速发展,对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的迫切需求,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从国内来看,一方面晚清统治日益腐败;另一方面国内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1、社会性质加速嬗变,中国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

  2.经济上出现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性因素,在封建自然经济走向解体的基础上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这两大基本阶级之外,出现了新兴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并逐步发展壮大。

  这些都是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性因素。

  3政治上晚清政府统治无可奈何花落去,“新政”和“预备立宪”

  4.思想文化上发生了巨大变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5.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形成:洋务派、维新派大量创办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

  废除科举制度、制定并实施近代学制(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形成。

  6.军事制度顺应时势的进步。

  “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时编练新军,军事国防观念发生转变并趋时更新。

  其他:

篇六: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篇七: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中国历史,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重大历史事件

  政治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辛丑条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大背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破产、民族矛盾尖锐

  封建地主阶级自救: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的影响。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力量,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清政府试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中国政治民主化开启:

  严复,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著有《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

  维新变法1898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作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辛亥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的丰碑)兴中会,中国第一个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合众政府。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旧),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努力: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并加紧侵略中国。②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但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新文化运动后期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

  宣传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性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分),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21年中共的诞生,中国革命焕然一新,新民主主义开始在无产阶级与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探索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建军

  革命摇篮井冈山:、创立意义:是中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八七会议: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世界: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是美国两党政治形成的重要时期。,两党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不平衡、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的上山东问题的解决

  中国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经济出现(封建官僚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注意原因)张謇爱国实业家(大同纱厂)

  二十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轻工业发展明显、主要地区在沿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均衡,具有爱国的特点,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生活习俗: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中山装等。近代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的: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有了反清的革命色彩。同志代替老爷,等

  交通通讯工具:80年代初

  唐胥铁路。二十世纪初:汽车出现在上海的大城市

  1909年冯茹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20年代

  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天津到北京。

  20世纪初,上海无线电台,无线电报局;清政府在南京办第一部市内电话;

  经济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世界市场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法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法德矛盾尖锐,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

  德国

  经济发展表现:19世纪最后30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19世纪末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英德矛盾、德国挑起一战及失败、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惩罚和削弱

  日本经济的发展

  1、明治维新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开始了工业革命。

  2、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①日本控制了朝鲜;②从中国勒索2.3亿两白银;③取得在中国掠夺资源、倾销商品和开设工厂的特权。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1902年与英国签订《英日同盟条约》,它有利于日本在东亚扩张势力。一战中

  3、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

  美国

  发展表现:美国是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工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

  一战前美国的对外扩张

  一战后,美国经济代替欧洲,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但综合国力,英国仍然是第一位。)以多种形式干涉欧洲事务

  俄国: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沙皇专制、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和新经济政策

  英国19世纪末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丧失19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优势:1、最大的殖民帝国;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占世界第一位(金融业);3、造船业英、德为争夺殖民地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对殖民地的争夺)和金融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战前,英、德为争夺殖民地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对殖民地的争夺)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建立英、法、俄三国协约。

  一战后:

  1、严重削弱、但综合国力仍世界第一位,希望继续保持海上绝对优势,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美国一战后代替欧洲,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围绕争夺世界霸权,英美之间的矛盾成为,一战后世界的主要矛盾。结果,国联由英法控制,说明美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掌握世界霸权。

  2、对外政策:奉行大陆均势政策,拒绝与法国结盟。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1905年,瑞士的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896年被聘任上海《时务报》主笔的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义》

  1905年以詹天佑为“总办”的京张铁路开工,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1907年京奉铁路全线通车,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

  一、背景

  1.从国际来看,一方面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另一方面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飞速发展,对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的迫切需求,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从国内来看,一方面晚清统治日益腐败;另一方面国内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1、社会性质加速嬗变,中国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

  2.经济上出现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性因素,在封建自然经济走向解体的基础上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这两大基本阶级之外,出现了新兴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并逐步发展壮大。

  这些都是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性因素。

  3政治上晚清政府统治无可奈何花落去,“新政”和“预备立宪”

  4.思想文化上发生了巨大变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5.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形成:洋务派、维新派大量创办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

  废除科举制度、制定并实施近代学制(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形成。

  6.军事制度顺应时势的进步。

  “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时编练新军,军事国防观念发生转变并趋时更新。

  其他:

篇八: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中国近代史综合复习二

  中国近代化探索

  总说:1、中国的近代化探索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通过什么事件完成的?

  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洋务运动、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2、特点是什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发展

  3、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向西方学习、探索近代化道路、挽救民族危亡。

  4、影响: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

  一、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洋务运动

  1、思想来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2、过程:(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2)时间:

  。(3)根本目的:

  (4)主张::。口号:前期以“

  ”为口号;后期以“

  ”为口号。(5)代表人物:中央:

  ;地方:

  、、、;

  派派别:

  (6)洋务派的主要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3、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4、兴办新式学堂。

  (7)创办的军事工业有:

  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军事工业是

  和

  在

  创办的。(8)民用工业主要有:

  在上海创办的

  ;张之洞创办的

  、。

  (9)洋务派兴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1862年成立的

  作用:

  (10)、结果:失败。失败的标志:

  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

  (11)、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因而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评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12)、历史地位: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区别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

  二、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戊戌变法)。

  1、派别:

  ;代表人物

  2、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

  3、序幕:

  年,《

  》签订,、上书

  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这次上书为“

  ”。作用

  :

  4、发展:维新派的政治团体是

  ,维新派的机关报是《

  》

  5、高潮:百日维新

  (1)

  年6月,颁布变法法令,实行

  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又称

  ”。

  6、内容:

  京师大学堂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

  期间,颁布诏书,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百日维新留下的惟一成果是。为什么说“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7、结果:失败。(1)失败的标志: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

  敢为变法流血牺牲

  (2)失败原因: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脱离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②顽固派势力强大,③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促使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改良转向革命。

  (4)性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8、戊戌变法的意义: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三、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的主要活动,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

  2、1905年8月,孙中山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时间

  、地点

  、总理

  、机关报

  、纲领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意义

  3、孙中山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

  、、”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作用:

  4、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不等于推翻封建统治),5、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6、1924年,孙中山领导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

  (二)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高潮)

  年

  月

  日,武昌城内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第二天占领武昌。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史称

  。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倾向革命的。(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

  。宣告

  式成立,从这天起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年为中华民国元年。(要懂得民国纪年―公元纪年换算)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性质: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

  窃取了

  失败原因:①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②没有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

  结果: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革命果实被

  窃取。

  三、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1、背景、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袁世凯在文化领域里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复古思想到处泛滥。目的:反对尊孔复古。

  2、兴起的标志:

  年

  在

  创办《

  》

  3代表人物:

  、、、。

  年起,、、和

  等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

  ”和“

  ”两面大旗,以《

  》为主要阵地,掀起

  运动,向

  逆流猛烈进攻。

  4、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口号):

  (德先生)和

  (赛先生)

  5、新文化运动的阵地:以《

  》为主要阵地。

  6、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前期主要内容: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2)后期主要内容: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的代表人物是:

  ;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

  》和《

  》两篇论文,颂扬。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底,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

  》。

  7、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性质)

  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8、代表人物及作品:

  (1)鲁迅:1918年,发表《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他将反封建的革命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小结: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

  时期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及口号

  社会实践

  特点

  鸦片战争后

  地主阶级抵抗派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甲午战争后

  资产阶级维新派

  20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前期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后期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宣传马克思主义

  宣传马克思主义

  变法维新

  地主阶级洋务派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军事器物

  学习西方器物技术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派

  李大钊

  中国近代化的启示:⑴、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⑵、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3)坚持对外开放,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

  中国近代史综合训练(二)近代化起步

  1、启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是

  A.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太平天国运动

  2、“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建三年后,外轮损失1300多万两,湖北官织布局开织后,汉江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10万匹”,这说明洋务运动(

  )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B.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3、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因为(

  )A.重视军事经济

  B.没有大力宣传西方思想文化C.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D.没有兴办真正的资本主义企业

  4、维新变法运动中的百日维新开始于()

  A.康有为组织“公车上书”

  B.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C.戊戌六君子被捕就义

  D.慈禧太后宣布“新政”

  5、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A.所依靠的光绪帝没有实权

  B.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本身软弱C.袁世凯的出卖

  D.顽固势力强大

  6、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五四运动

  7、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维新变法运动的目的是:(

  )①推翻清朝统治

  ②发展资本主义

  ③求亡图存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8、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9、之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主要是因为()

  A.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B.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C.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没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0、“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l300万两白银。湖北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l0万匹。”材料所述体现了洋务派的哪一初衷?(

  )A.分洋商之利B.练兵以制器为先C.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D.防海之害,非整水师不可

  11、中国近代,“同文馆”最早出现于

  期间

  12、洋务运动跨出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重要一步。能支持这一以观点的史实是()

  A.开放通商口岸

  B.学习军事技术

  C.废除八股文章

  D.实行君主立宪

  13、李鸿章认为“西洋方圆千里,岁入财赋动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洋税。”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仿效西方这一做法而采取的措施是(

  )A.创办军事工业

  B.发展民用工业

  C.筹建新式陆海军

  D.派遣留学生

  1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最早实践“师夷长技”思想的是()

  15、洋务派没有把下列哪一项作为“夷”之“长技”?

  A军事技术B科技教育C机器生产D议会制度

  16、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的钢铁厂所在地是(

  )A.天津B.上海C.湖北D.福建

  17、下列哪一事件首先实践了“西方的新型工业的梦想”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辛亥革命

  18、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洋务活动中能体现“制器为先”的是A.创

  办军事工业B.开办学堂,派遣留学生C.创办民用工业D.筹建近代三支海军

  19、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沿海一些地区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开设工厂,雇用工人进行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A.引进了西方机器工业B.刺檄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C.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D.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20、十九世纪末,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对“思想启蒙”理解正确的是(

  )A.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生活习俗B.使人们知道社会改革的合理性C.使人们认识到要发展农工商业D.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变革

  21、“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

  其中的“我”是

  22、“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首绝命诗出自()

  23、戊戌变法时期,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的仁人志士是()

  24、“皇帝倒了,辫子割了”八个字是少年瞿秋白对一事件历史功绩的概括。此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25、中山先生把“社会革命”概括为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本主义

  25、辛亥革命是在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胜利”是指()

  A.推翻了封建制度B.成立了中华民国

  C.打倒了帝国主义

  D.改变了中国命运

  26、“课毕后阅读报纸,见志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反映的重要事件是A.武昌起义B.南昌起义C.西安事变

  27、“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一现象说明辛亥革命(

  )A.推翻了帝制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建立了中华民国

  D.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8、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谁?()

  A.李鸿章

  B.毛泽东

  C.孙中山

  D.邓小平

  29、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三民主义中具体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

  30、戊戌变法内容中,能说明这次变法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是(

  )①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②鼓励么人兴办工矿企业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④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1、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他主张()

  A.驱除鞋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32、“剪发兴,辫子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阳历兴”开始于(

  )A.1898年

  B.1912年

  C.1919年

  D.1949年

  33、胡适先生曾说:“《新青年》杂志代表和创造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指的是()

  A.君主立宪时代

  B.民主共和时代

  C.民主科学时代

  34、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

  D.社会主义时代

  A.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解放了人们思想

  C.维护了民族尊严

  D.挽救了民族危亡

  35、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的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由此,反映了前期的新文化运动A.主张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缚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思想准备C.要在中国建立共和政体D.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

  36、民国时期有人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他”是(

  )A.林则徐B.李鸿章

  C.康有为

  D.陈独秀

  37、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谈谈对“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这句话的认识。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

  38、李鸿章等人的探索被称为什么?请举一例李鸿章在这方面的具体活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建立北洋海军等

篇九: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

  金冲及

  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是这段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台阶。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看作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它最终结出的硕果。辛亥革命时期志士仁人们的巨大历史贡献,将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怀念。

  二十世纪,对中国来说,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二十世纪,中国人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是其中的第一次。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当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意气风发地跨入新世纪的时候,回顾中国人在上个世纪走过的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怎能不对前人在那黑暗年代创立的不朽业绩肃然起敬?

  黑云压城城欲摧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一个世纪前的事情也许太遥远了。他们已很难想象那时候中华民族的悲惨处境。

  中华民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在近代却落后了。当二十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国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上走过整整六十年。外国列强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命脉。中华民族在世界上遭人鄙视,被看作“劣等民族”。国家的命运不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而是听任别人摆布。人民挣扎在生死线上,多少次反抗都失败了。长夜漫漫,仿佛没有尽头。这一切,不能不使每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感到极大的痛苦。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相交的时候,这种不断沦落的步伐大大加快了。十年间,在中国土地上接连发生了三场帝国主义国家发动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俄战争。前两次战争都以清朝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中国对外赔款共达六亿八千万两白银,比当时全国八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还多;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被日本侵占;列强还取得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驻军权。后一次战争竟是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东北大地上的相

  互厮杀,居民惨遭屠戮,庐舍化为灰烬。在此期间,列强还在中国强行划分势力范围,攫取种种特权。中国人痛切地感到国家已面临被瓜分和灭亡的直接威胁。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当时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大抵东方变局不出数年之中”。“尝中夜起而大哭。嗟乎!谁其知之!”

  在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谁能领导人民抵抗外来的侵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谁就能得到人民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支持;否则,就会被人民所抛弃。这时,统治着中国的清朝政府处在怎样的状态呢?人们期望有一个能保卫祖国和民族利益的政府,而清朝政府恰恰相反,宁肯大量出卖国家的权益,以换取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维护它在国内早已摇摇欲坠的统治。1901年2月,当武装占领中国首都北京的列强提出和议大纲时,流亡在西安的清朝政府发出煌煌上谕,竟宣布政府今后的对外方针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腆颜声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清朝政府对外屈辱到如此地步,对内拒绝任何根本改革,而其竭泽而渔的横征暴敛更使人民无法生存下去。这就使原来装扮成“神圣不可侵犯”的清王朝,终于在人们心目中丧尽尊严,被看成只是洋人用来统治中国的工具。人们越来越愤怒,感到不把这个卖国的、专制的、极端腐败的清政府推翻,中国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

  先进的中国人奋不顾身地起来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最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是现实生活迫使他们作出的选择。辛亥革命便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发生的。离开这个大背景,就不可能理解辛亥革命。

  开创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在中国被迫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后,中国人民的反抗从来没有停止过,清朝也自上而下地进行过一些枝节的改革,但都不能解决问题。中国的状况仍在一天天坏下去。旧的路子已经行不通了,需要找寻新的出路。

  这时,在中国内部开始出现新的社会力量。随着近代工业的初步兴起,中国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着废科举兴学堂和留学生的迅速增加,中国有了不同于旧式士大夫的新式知识分子。随着这些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新的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也相应地产生出来。

  辛亥革命是由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孙中山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从少年时代起就随着已成为华侨农场主的哥哥长期生活在国外,并系统地接受了近代教育,成为中国第一个取得行医执照的外科医生。像这样的知识分子,在过去的中国社会里还不曾有过。这使他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的政治代表。他因祖国的悲惨境遇而痛苦,但又充满民族的自尊和自信。他下决心投身革命后,在1894年末创立了兴中会,第二年立刻组织反清的广州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孙中山却毫不气馁,继续不屈不挠地奋斗。1905年,他在日本东京同许多留日学生一起成立了全国性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积极鼓吹革命思想,先后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在全国范围内造成很大影响。可以说,辛亥革命时期各地的革命活动,不管是不是受同盟会的直接领导,都是在孙中山革命思想和活动的影响下进行的。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开始,标志着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辛亥革命的出发点,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振兴中

  华”这个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响亮口号,是孙中山在檀香山兴中会成立时率先喊出来的。他在兴中会章程中痛心地写道:“中国积弱,非一日矣。”“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衣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他悲愤地呼唤:“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兴中会名称中的“兴中”两字,也表明了这个意思。虽然孙中山这时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但他领导的革命活动具有强烈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性质是没有疑问的。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民主共和的旗帜。这是一件有着破天荒意义的大事。民主共和,是同君主专制相对立的。中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几千年实行的都是君主专制制度。皇帝被称为“天子”,仿佛代表着天意来实现人间的统治。他的话就是“金口玉言”,是断然违反不得的。“君为臣纲”之类的说教,经过几千年灌输和熏陶,仿佛已成为天经地义,连产生一点怀疑的念头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要从如此沉重的传统束缚下摆脱出来,提出以另一种政治制度来代替君主制度,其难可想而知。远的不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实还是皇帝;戊戌维新运动,希望靠光绪这个“好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变法;义和团运动,旗帜上写的还是“扶清灭洋”。中国同盟会的宗旨中明确规定要“创立民国”,这是一个全新的观念,而且从此逐步深入人心。同盟会的《革命方略》写道:“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些话在今天看来似乎平淡无奇,但在当时确实产生了石破天惊的震撼力量。

  辛亥革命时期的先进中国人是向西方学习的。但那时西方国家内部的种种社会矛盾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之间的急剧分化、社会主义思潮的迅速传播,引起孙中山的极大关注。他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英国进行实地考察后写道:“两年之间,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孙中山在潜心学习西方的同时,已敏锐察觉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这在一百多年前是难能可贵的。

  在近代,中国人面对的问题成千上万,许多人常不知该从何下手。孙中山从千头万绪的现象中,提纲挈领地提出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这三个目标,并且坚决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它。这就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集中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为什么当时会有那么多人奋不顾身地奔集到孙中山高举的旗帜下来,原因就在这里。尽管孙中山并没有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道路,但这些目标的提出毕竟激励着不止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地向前奋斗。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但它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孙中山是当时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这个评价是深刻的,完全符合实际的。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那么,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应该说,这两个方面同时存在。

  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这是改变中国历史面貌的一件大事。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同志在六十年前曾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

  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这场变革,为中国人走向独立和解放的道路扫除了一个巨大的障碍物。此后,无论是袁世凯称帝还是张勋复辟,都只能昙花一现,立刻遭到全国人民的普遍反对,很快归于失败。历史的发展毕竟无法倒转回去了。

  诚然,民主共和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只是徒具形式,但这个形式在人们观念上引起的深刻变革决不能小看。中国人历来讲究要“名正言顺”。孙中山说:“在南京所订民国约法,内中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条是兄弟主张的。”有了这一条,民主共和便成了“正统”,人们不再把自己看作皇上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政党、社会团体和报章杂志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政治生活空前活跃,民主精神普遍高涨。它为中国的继续前进创造了重要条件。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社会上迅速掀起一个如火如荼的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南京临时政府还采取许多移风易俗的措施,如:剪除发辫,改变服饰;废除跪拜、请安等礼节,代以鞠躬、握手;取消大人、老爷等称呼,代以先生、君等。这些措施的实行虽不彻底,但在正式场合仍可看到和过去有明显的不同,从而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皇帝历来被看作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

  辛亥革命离五四运动只有七年多,中间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便没有五四运动,便没有以后历史的发展。这不是过甚其词的夸张,而是历史前进必经的阶梯。即便南京临时政府很快就结束,袁世凯又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已经发生了的变化是谁也无法全部抹掉的。把辛亥革命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它是当之无愧的。

  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了,这同前面所说的是不是自相矛盾?不是。这次革命并没有达到它所预期的目标,没有能从根本上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中国的统治,没有真正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支配地位没有受到削弱,在农村没有出现一场社会大变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革命的果实又落到旧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手里。中国仍是一个贫穷、落后、分裂、混乱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人们不能不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辛亥革命的失败,同样也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导致失败的原因,除客观的力量对比悬殊以外,这场革命的领导者所代表的社会力量还很薄弱,政治上也不成熟,确实存在严重的弱点:第一,他们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的政治纲领,许多人在推翻清朝政府以后便以为大功已经告成,失去了继续前进的明确方向。第二,他们没有发动并依靠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下层劳动人民,因而在强大的旧势力面前便觉得自己孤立无援,找不到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力量源泉。第三,他们没有形成由一大批有着共同理想和严格纪律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党,作为革命队伍的核心力量,因而难以在极端复杂的环境中顽强地进行坚韧不拔的斗争。在当时还不成熟的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要解决这些问题是

  做不到的。

  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一个宏伟而艰巨的目标,决不是靠一两次革命冲击就能实现的,也不可能在一两代人手里完成。

  辛亥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共和国,照搬了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模式。许多人兴高采烈,把事情想得很简单,以为民主共和国既经成立,人民生活在优良政治之下,进步一定很快,种种根本改革都将顺利实现。可是,事实却使人大失所望:普选徒具形式;多党制成了拉帮结派,党同伐异;议会里大多是一些政客在那里吵吵嚷嚷,争权夺利;国民党在大选中取得国会议席中的大多数,但对国民党的实际作用却很少裨益。热切的期望,得到的却是冰冷的回报。等到袁世凯代表的旧势力作好了准备,突然猛扑过来,就连那些形式上的东西也被抛到九霄云外。种瓜得豆,这真是创业者始料不及的。

  但是,历史不会在此停步不前。在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面前,旧的路走不通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便不能不开始新的探索,寻找新的出路。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写道:“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震动了全世界。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时,也只是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大体上有两种:年长的大多参加过辛亥革命,并且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如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朱德等;陈独秀虽然没有参加同盟会,但同样积极地投身辛亥革命,并且担任过独立不久的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年轻一些的大多也受到这次革命的深刻影响,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

  林伯渠描述了自己在辛亥革命后的思想历程:“从同盟会起到民国成立后十年中,自己亲自参加了每个阶段的民族民主的革命斗争,经过了多少的挫折失败,也流尽无数志士的鲜血,然而反动势力仍然是此起彼伏地统治着中国,政局的澄清总是那样遥远无期。虽然对于造成这种形势的真正原因还不完全了解,但总觉得不能再重复过去所走的路,应该从痛苦的经验中摸索出一条新路。”他又说:“从自身的经历中,也体验到一个彻底的民主主义者,他所走向的是共产主义的道路。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的经验中,发现了这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里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

  由上可见,早期共产党人在思想上几乎都受过辛亥革命风暴的洗礼和激励,成为他们投身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起点;随后,又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接受了教训,看到它存在的严重弱点,认识到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不可能的,必须寻找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继续向前走。他们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帮助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走到工人和农民中间去,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脚踏实地地开始新的斗争,终于找到了正

  确的前进方向,找到了足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经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终于领导人民取得了辉煌胜利。

  《人民日报》

  (2001年10月09日第九版)

篇十: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整体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横向、整体发展的历史,重视交往、强调友好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这里所说的整体史观,一是全球史观,二是要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本专题试图从整体史观的角度探讨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一、知识结构

  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二、重点突破

  1、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4至16世纪由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开辟的新航路,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加速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中国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美洲的外来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西欧开始对华的殖民侵略;中国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历程。

  2、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1840年,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将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商品输出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列强的侵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妨害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引发了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为了抵抗列强的侵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开明地主阶级开始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2)第二次:1870年前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加紧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3)第三次: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科技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发达国家利用科技的优势控制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既有机遇,更面临着挑战。

  3、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爆发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革命从旧民革向新民革过渡,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日益萎缩。巴黎和会上,操纵会议的帝国主义国家不顾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的现实,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华盛顿会议上,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九国公约》,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引发了国民大革命运动。

  (2)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世界各国人民和法西斯矛盾的激化,中苏美英等26国于1942年成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抗日战争是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大国力量的对比,经济军事实力膨胀的美国妄图称霸世界,扶蒋**成为战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控制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扶助蒋介石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

  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以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征服了广大进步的中国青年,1921年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国情相结合,从幼稚走向成熟,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探索民主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还引起了两次巨大的思想飞跃……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新的出路,促进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3)共产国际的成立: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的共产国际作为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帮助中国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共产国际建议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促进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4)苏联模式的形成:1936年苏联颁布的新宪法,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也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之中,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得不照搬苏联模式,对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后来日益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实施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三、典型题例

  (一)举例说明19世纪六七年代世界政治的重大变化。概括同一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变化情况。

  答: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如: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使无产阶级走向国际联合;1871年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中国的变化: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无产阶级逐渐成长,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资本主义产生,资产阶级逐渐成为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洋务运动开展,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二)20世纪60——90年代,原来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洲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在发展社会经济道路上遭受重大挫折的原因。

  3.20世纪70年代,中国为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4.根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有利条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扩展,有利于亚洲国家吸收新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向国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亚洲国家可以利用劳动力优势发展经济。不利条件:亚洲长期遭受西方殖民侵略,经济基础薄弱;美苏争霸,亚洲局势不稳定。

  2.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经济建设,缺乏国际间经济联系和交流;轻视知识分子,忽视文化教育;长期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模式。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内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引进外国资金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重视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4.必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必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重视科技教育,走科教兴国之路。

  四、知识检测

  1.西学东渐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C.文艺复兴兴起

  D.欧洲近代科技诞生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包括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对外贸易出现入超

  D.加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突出表现是

  A.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海军B.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

  C.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D.学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4.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A.民主共和思想

  B.三权分立学说

  C.君主立宪思想

  D.自由主义学说

  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崭春天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忙于一战

  B.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C.辛亥革命的鼓舞

  D.群众性反帝斗争的开展

  6.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向结合的成果有

  ①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倡导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探索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

  ④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A.①②B.①

  ③C.②③④D.①③④

  7.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开始于

  A.1937年B.1939年

  C.1941年

  D.1945年

  8.中国收回领土主权最多的一年是

  A.1945年B.1949年C.1997年

  D.1999年

  9.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外交工作取得突破的原因不包括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世界霸权主义者实力下降

  C.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D.毛泽东周恩来的努力

  10.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对外关系的突出成就是

  A.开始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B.抵制了超级大国的强权外交

  C.与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建交

  D.基本实现了周边无敌国的外交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恩来指出:“中法两个民族都是伟大的民族,有着古老的文化”。

  材料二、18世纪中后期,中法两国都出现了一部全书式著作,即《四库全书》与

  《百库全书》。

  材料三、18世纪时,中国文化在西欧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对很多启蒙思想家都有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被大量介绍到中国。

  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中华民族在推动世界文化事业传播与发展中作出的最大科技贡献是什么?

  (2)据材料二简述以上两部著作各自出现的政治背景,并指出它们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分析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及其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

  1.A2.C3.C4.C5.A6.B7.C8.A9.C10.D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11.(1)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

  (2)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法国封建统治陷入全面危机,资产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往的救国探索遭受重大挫折;启蒙思想成功指导了法国大革命和北美独立战争;适应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分子的要求。

  中国先后发生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篇十一: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高三二轮复习公开课教案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五四运动)中国社会的转型

  授课人:徐志辉

  [专题分析]

  教材:本专题内容涉及到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选修一

  高考:“社会转型期”既是历史命题的热点问题,也是高考备考的难点问题:(2010年全国文综Ⅰ卷)历史部分的第37题以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机遇和挑战为切入点。(2010年宁夏卷)该卷反映了文明史观,对社会转型、东西文明碰撞程的考查力度加大,在12个选择题中,有5道试题都反映了这一点。2012年高考“冲击---反应”模式。

  [教学过程]破题导入:

  社会学学者有关社会转型的论述从社会形态变迁来看,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简而言之就是指经济上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等。要探讨我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转型,必须从这一时期我国相应领域发生重大历史事件入手分析。

  知识梳理、整合: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表现

  1、重大历史事件(列表复习)

  (提问:首先让我们一起回顾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领域

  政治

  经济

  思想

  社会生活

  教材

  事件

  必修一、选修一

  甲午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

  必修二

  必修三

  必修二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及短暂春天

  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断发易服,废除跪拜礼仪,禁缠足、称呼变革、公历纪年等等

  2、中国社会转型表现(理解社会转型)

  提问:运用社会转型理论分析上述重大历史事件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大变化?

  1.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完全半殖民地化;帝国(大清帝国)——共和国(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政治发展主流方向的是:政治民主化)

  2.经济领域: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现代意义的银行、铁路、邮政等新事物不断出现,股票、债券也发行流传,传统经济开始向现代经济艰难、缓慢地转化。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入黄金时代

  (中国经济发展主流方向的是:经济的工业化)

  3.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它不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而且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传统文化的扬弃——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中国思想发展主流方向的是:思想的理性化)

  4.社会生活领域:一些有识之士就提出改革陈旧的社会生活方式:他们主张断发易服,废除跪拜礼仪,高三二轮复习公开课教案

  禁缠足,禁食鸦片,改“大人”、“老爷”的称呼为“先生”、“君”等。此外,辛亥革命还开创了中国历法新纪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改用公历纪年。

  -----民国初年风俗革故鼎新体现对人的尊重、对迷信的涤荡、对政治的渗透

  (中国风俗发展主流方向的是:西俗东渐,日趋现代化)

  总结:中国由传统社会全面向近代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

  知识升华:

  (过渡

  提问:引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变局的原因有哪些?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根源

  外因:“接锺而来外力冲击”

  内因:外力冲击下近代中国社会内部新社会机制的发生发展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回答系列问题,来探寻变化的原因:

  “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锺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这需要通过对社会机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作具体深入的研究来说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序》请回答:

  (1)材料中提到的“新陈代谢”内涵是什么?

  (2)材料中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新旧变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中的“接锺而来外力冲击”又是什么?请用史实来说明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促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具体的内在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整理:

  (1)材料中的“新陈代谢”实际上是指近代中国社会的新旧更替,也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或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2)材料中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旧更替的根本原因是“接锺而来外力冲击”,正是在“接锺而来外力冲击”下又导致了中国社会内部的自身变革,从而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3)材料中“接锺而来外力冲击”是指:

  (先让学生回答: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外来冲击是什么?)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瓜分狂潮与门户开放、八国联军战争与《辛丑条约》、《天演论》与进化论、三权分立与民主共和……。从远一点来看:鸦片战争以来一系列侵略行为及条约的影响......由此可见: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自1840年以来“接锺而来外力冲击”造成,而且是在不断推陈出新、积累的过程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变化的一个高潮。

  (4)促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具体的内在因素

  教师指出:社会转型的一般路径:经济是决定因素,经济决定政治、决定思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此类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社会大变化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部新因素的发生发展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新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经济结构变化)

  新阶级——新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阶级结构变化)

  新思想——早期维新思想、进化论、民主共和、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

  新行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行为方式的变化)

  新社会(新制度)——中华民国的建立(政治体制的变化)

  高三二轮复习公开课教案

  总之,所以近代中国社会的变更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与古代中国社会、近代欧洲社会的转型所不同的,也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性。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

  外源性的转型(类似的代表:日本、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的近代化)

  (结合原因第2问及材料二分析)从上面的分析中的我们可以看出正是中国近代社会特殊性:民族危机的步步加深,半封建半殖民地不断加深,促进或加速了近代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急剧转型,由此可知使近代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因素更多的由外来刺激造成的。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的启示:

  1、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古今中外)社会变转型的原因是不完全一样的;

  2、社会转型总体是推动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人类正是在不断的社会转型中不断的发展;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大变局,说明世界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

  知识迁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转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总体特征:,西方欧美国家正在完成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重大转折表现:

  1.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趋势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其特点是;英国——殖民帝国主义;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日本——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2.从经济工业化的角度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尤其在德国、美国表现十分明显。

  3.从利用能源的角度看,人类由蒸汽时代进人电气时代。

  4.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建立,同时资本主义现代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和定型。

  5.从世界市场看,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标志以欧洲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6.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看。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内涵略)),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战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巩固练习(看时间定):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按材料的观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18—19世纪的欧美各国、中国近代百年的变迁都属于社会转型期。请从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变化归纳导致以上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

  (2)近代百年,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做出了不懈努力。其中在政治与文化思想领域对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各是什么?简要说明它们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方面的意义。

  (3)有人认为:“社会转型期一般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现期’。”在欧洲国家转型时,社会“矛盾的凸现”使19世纪中期的思想和文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思潮或流派?

篇十二: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中国历史,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重大历史事件

  政治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辛丑条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大背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破产、民族矛盾尖锐

  封建地主阶级自救: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的影响。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力量,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清政府试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中国政治民主化开启:

  严复,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著有《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

  维新变法1898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作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辛亥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的丰碑)兴中会,中国第一个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合众政府。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旧),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努力: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并加紧侵略中国。②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但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新文化运动后期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

  宣传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性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分),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21年中共的诞生,中国革命焕然一新,新民主主义开始在无产阶级与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探索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建军

  革命摇篮井冈山:、创立意义:是中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八七会议: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世界: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是美国两党政治形成的重要时期。,两党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不平衡、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的上山东问题的解决

  中国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经济出现(封建官僚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注意原因)张謇爱国实业家(大同纱厂)

  二十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轻工业发展明显、主要地区在沿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均衡,具有爱国的特点,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生活习俗: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中山装等。近代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的: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有了反清的革命色彩。同志代替老爷,等

  交通通讯工具:80年代初

  唐胥铁路。二十世纪初:汽车出现在上海的大城市

  1909年冯茹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20年代

  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天津到北京。

  20世纪初,上海无线电台,无线电报局;清政府在南京办第一部市内电话;

  经济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世界市场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法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法德矛盾尖锐,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

  德国

  经济发展表现:19世纪最后30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19世纪末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英德矛盾、德国挑起一战及失败、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惩罚和削弱

  日本经济的发展

  1、明治维新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开始了工业革命。

  2、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①日本控制了朝鲜;②从中国勒索2.3亿两白银;③取得在中国掠夺资源、倾销商品和开设工厂的特权。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1902年与英国签订《英日同盟条约》,它有利于日本在东亚扩张势力。一战中

  3、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

  美国

  发展表现:美国是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工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

  一战前美国的对外扩张

  一战后,美国经济代替欧洲,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但综合国力,英国仍然是第一位。)以多种形式干涉欧洲事务

  俄国: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沙皇专制、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和新经济政策

  英国19世纪末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丧失19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优势:1、最大的殖民帝国;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占世界第一位(金融业);3、造船业英、德为争夺殖民地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对殖民地的争夺)和金融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战前,英、德为争夺殖民地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对殖民地的争夺)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建立英、法、俄三国协约。

  一战后:

  1、严重削弱、但综合国力仍世界第一位,希望继续保持海上绝对优势,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美国一战后代替欧洲,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围绕争夺世界霸权,英美之间的矛盾成为,一战后世界的主要矛盾。结果,国联由英法控制,说明美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掌握世界霸权。

  2、对外政策:奉行大陆均势政策,拒绝与法国结盟。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1905年,瑞士的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896年被聘任上海《时务报》主笔的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义》

  1905年以詹天佑为“总办”的京张铁路开工,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1907年京奉铁路全线通车,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

  一、背景

  1.从国际来看,一方面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另一方面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飞速发展,对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的迫切需求,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从国内来看,一方面晚清统治日益腐败;另一方面国内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1、社会性质加速嬗变,中国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

  2.经济上出现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性因素,在封建自然经济走向解体的基础上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这两大基本阶级之外,出现了新兴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并逐步发展壮大。

  这些都是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性因素。

  3政治上晚清政府统治无可奈何花落去,“新政”和“预备立宪”

  4.思想文化上发生了巨大变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5.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形成:洋务派、维新派大量创办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

  废除科举制度、制定并实施近代学制(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形成。

  6.军事制度顺应时势的进步。

  “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时编练新军,军事国防观念发生转变并趋时更新。

  其他:

篇十三: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高三二轮复习公开课教案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五四运动)中国社会的转型

  授课人:徐志辉

  [专题分析]

  教材:本专题内容涉及到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选修一

  高考:“社会转型期”既是历史命题的热点问题,也是高考备考的难点问题:(2010年全国文综Ⅰ卷)历史部分的第37题以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机遇和挑战为切入点。(2010年宁夏卷)该卷反映了文明史观,对社会转型、东西文明碰撞程的考查力度加大,在12个选择题中,有5道试题都反映了这一点。2012年高考“冲击---反应”模式。

  [教学过程]破题导入:

  社会学学者有关社会转型的论述从社会形态变迁来看,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简而言之就是指经济上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等。要探讨我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转型,必须从这一时期我国相应领域发生重大历史事件入手分析。

  知识梳理、整合: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表现

  1、重大历史事件(列表复习)

  (提问:首先让我们一起回顾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领域

  政治

  经济

  思想

  社会生活

  教材

  事件

  必修一、选修一

  甲午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

  必修二

  必修三

  必修二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及短暂春天

  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断发易服,废除跪拜礼仪,禁缠足、称呼变革、公历纪年等等

  2、中国社会转型表现(理解社会转型)

  提问:运用社会转型理论分析上述重大历史事件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大变化?

  1.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完全半殖民地化;帝国(大清帝国)——共和国(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政治发展主流方向的是:政治民主化)

  2.经济领域: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现代意义的银行、铁路、邮政等新事物不断出现,股票、债券也发行流传,传统经济开始向现代经济艰难、缓慢地转化。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入黄金时代

  (中国经济发展主流方向的是:经济的工业化)

  3.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它不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而且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传统文化的扬弃——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中国思想发展主流方向的是:思想的理性化)

  4.社会生活领域:一些有识之士就提出改革陈旧的社会生活方式:他们主张断发易服,废除跪拜礼仪,高三二轮复习公开课教案

  禁缠足,禁食鸦片,改“大人”、“老爷”的称呼为“先生”、“君”等。此外,辛亥革命还开创了中国历法新纪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改用公历纪年。

  -----民国初年风俗革故鼎新体现对人的尊重、对迷信的涤荡、对政治的渗透

  (中国风俗发展主流方向的是:西俗东渐,日趋现代化)

  总结:中国由传统社会全面向近代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

  知识升华:

  (过渡

  提问:引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变局的原因有哪些?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根源

  外因:“接锺而来外力冲击”

  内因:外力冲击下近代中国社会内部新社会机制的发生发展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回答系列问题,来探寻变化的原因:

  “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锺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这需要通过对社会机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作具体深入的研究来说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序》请回答:

  (1)材料中提到的“新陈代谢”内涵是什么?

  (2)材料中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新旧变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中的“接锺而来外力冲击”又是什么?请用史实来说明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促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具体的内在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整理:

  (1)材料中的“新陈代谢”实际上是指近代中国社会的新旧更替,也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或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2)材料中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旧更替的根本原因是“接锺而来外力冲击”,正是在“接锺而来外力冲击”下又导致了中国社会内部的自身变革,从而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3)材料中“接锺而来外力冲击”是指:

  (先让学生回答: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外来冲击是什么?)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瓜分狂潮与门户开放、八国联军战争与《辛丑条约》、《天演论》与进化论、三权分立与民主共和……。从远一点来看:鸦片战争以来一系列侵略行为及条约的影响......由此可见: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自1840年以来“接锺而来外力冲击”造成,而且是在不断推陈出新、积累的过程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变化的一个高潮。

  (4)促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具体的内在因素

  教师指出:社会转型的一般路径:经济是决定因素,经济决定政治、决定思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此类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社会大变化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部新因素的发生发展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新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经济结构变化)

  新阶级——新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阶级结构变化)

  新思想——早期维新思想、进化论、民主共和、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

  新行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行为方式的变化)

  新社会(新制度)——中华民国的建立(政治体制的变化)

  高三二轮复习公开课教案

  总之,所以近代中国社会的变更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与古代中国社会、近代欧洲社会的转型所不同的,也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性。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

  外源性的转型(类似的代表:日本、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的近代化)

  (结合原因第2问及材料二分析)从上面的分析中的我们可以看出正是中国近代社会特殊性:民族危机的步步加深,半封建半殖民地不断加深,促进或加速了近代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急剧转型,由此可知使近代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因素更多的由外来刺激造成的。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的启示:

  1、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古今中外)社会变转型的原因是不完全一样的;

  2、社会转型总体是推动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人类正是在不断的社会转型中不断的发展;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大变局,说明世界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

  知识迁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转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总体特征:,西方欧美国家正在完成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重大转折表现:

  1.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趋势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其特点是;英国——殖民帝国主义;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日本——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2.从经济工业化的角度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尤其在德国、美国表现十分明显。

  3.从利用能源的角度看,人类由蒸汽时代进人电气时代。

  4.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建立,同时资本主义现代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和定型。

  5.从世界市场看,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标志以欧洲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6.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看。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内涵略)),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战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巩固练习(看时间定):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按材料的观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18—19世纪的欧美各国、中国近代百年的变迁都属于社会转型期。请从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变化归纳导致以上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

  (2)近代百年,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做出了不懈努力。其中在政治与文化思想领域对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各是什么?简要说明它们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方面的意义。

  (3)有人认为:“社会转型期一般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现期’。”在欧洲国家转型时,社会“矛盾的凸现”使19世纪中期的思想和文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思潮或流派?

篇十四: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一课

  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1、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1)原因:发端于19世纪晚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向人类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在一系列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2)表现:①美国

  ②日本

  ③德国:德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20世纪初德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欧洲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但此时它比英国、法国抢占的殖民地少得多。

  2、世界殖民体系确立: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其中法国在非洲三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殖民统治。

  3、欧洲列强的军备竞争:

  (1)原因:在瓜分世界和夺取霸权的过程中,欧洲列强的矛盾日益尖锐,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争。

  (2)表现:德国和英国的海军竞赛引人注目。

  (3)特点:在军备竞赛的过程中,工业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被应用到武器研制上,新式的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不断被发明出来,更增添了军备竞赛的激烈性。

  4、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形成:随着错综复杂的博弈,欧洲列强逐步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一个是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核心是德国;另一个是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核心是英国。

  (2)影响:这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原因: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竞争:军国主义论调盛行;极端民族主义高涨。

  2、列强争夺的焦点:巴尔干地区

  3、直接原因(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4、经过:(1)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2)两大集团卷入战争:战争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意大利见风使舵,从自身利益出发,后来加入协约国一方。

  (3)规模扩大:战争开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投入战争,战争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演变成具有世界规模的大战。

  (4)主要战场和战线:以欧洲为主战场,形成了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

  (5)主要战役:①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

  ②凡尔登战役,1916年,“凡尔登绞肉机”

  (6)加速战争结束的因素:①交战双方无力继续战争;

  ②各国出现反战浪潮;③协约国实力增强:美国对德宣战,中国、巴西等国也对德宣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④同盟国瓦解:1918年,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德国内发生起义。

  (7)结束: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战协定,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5、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6、特点和影响:规模空前,损失惨重,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

  7、人类应该如何更好地运用科学技术?

  三、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

  1、巴黎和会: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时间、地点:1919年1月,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3)概况:参加国:战胜国代表。德、奥等战败国和新生的苏俄被排斥在外。

  操纵国: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

  地位: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规模的缔结和约的会议。

  参会国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焦点问题:如何处理德国。

  重点问题:中国山东问题等。

  列强的各自打算:美(利用德国制衡英国和法国,削弱英法两个竞争对手);

  法国(肢解德国,称霸欧洲大陆);

  日本(要求确认大战期间所侵占的全部土地,特别要求在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让法、德两国相互牵制)

  (4)成果:①签署《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28日。主要内容:根据和约,德国及其各同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此外,在领土、军事、政治、赔款和殖民地等问题上,和约也作出了一系列规定。(见书本P9)

  ②签订其他条约: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同盟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等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

  (5)影响: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巴黎和会实质:资本主义战胜国的分赃会议(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2、凡尔赛体系:

  (1)《凡尔赛和约》实质: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依据各自实力的对比,经过斗争和妥协达成的协议。

  (2)形成: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战后欧洲国际关系新体制。

  (3)影响:暂时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在这个体系下,欧洲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列强在欧洲的利益与矛盾基本上得到协调。根据民族自决原则,确认了波兰等国家的独立。

  第二课

  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

  一、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1、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1)列强对中国的控制:

  政治上:帝国主义列强控制清政府,民族危机加重。

  经济上: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掠夺。铁路是列强在华投资最大的一个经济领域。它们通过直接投资、向清政府贷款等多种方式,控制筑路大权,夺取在铁路沿线开发土地、开采矿藏等特权。【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著名实业家张謇就曾发动代表请愿,要求召开国会。

  2、革命思想的宣传:以上海和日本东京为中心,革命知识分子出版大量报刊,积极宣传革命。

  1903年,邹容写成《革命军》。

  3、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建立:

  (1)孙中山建立兴中会:1894年11月,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夏威夷的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2)中国同盟会:

  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性质: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

  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民报》

  指导思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活动:一方面宣传革命理论和主张,另一方面频频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4月,革命党人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4、清政府的“新政”和立宪,都未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1、保路运动:广州的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时,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不久又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列强。这一行为遭到民众的强烈反

  对,各地纷纷兴起“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保路运动。四川民众在同盟会会员的组织下,成立同志军,发动武装斗争。

  2、武昌起义:

  背景:在四川保路运动的影响下,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革命形势迅速进入高潮。

  准备:湖北两个重要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促进下,成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准备在武昌举行起义。

  直接原因:1911年10月9日,革命党人在汉口俄租借制造炸弹时不慎发生爆炸。俄国巡铺闻声而来,突击搜查并逮捕了部分革命党人。革命党人觉得提前起义。

  经过: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第八营打响了起义第一枪。他们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各起义部队从四面八方向楚望台集中后,猛攻湖广总督衙门等地。经过一夜激战,起义部队全部占领武昌。三日内,武汉三镇光复。

  发展:起义军占领武昌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后仅一个多月,全国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的统治迅速崩溃。

  辛亥革命名称由来:1911年是中国农历的辛亥年,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资产阶级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3、中华民国的创建:(1)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1.12(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具有宪法性质。

  (4)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措施:在此期间,还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治法令、财政金融政策,采取了一些发展文化、教育的措施。

  4、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清朝覆亡。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5、辛亥革命性质: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政治上:辛亥革命是刚刚迈入20世纪的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思想上: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

  三、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1、北洋政府的统治:(1)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采取的措施:

  ①将临时政府从南京前往北京;②改组内阁,委任自己的亲信为内阁总理;③想办法削弱革命派的力量,开始一步步独揽大权。

  (2)袁世凯扩张武力,进一步独揽政权的做法:

  A、袁世凯未经国会审议便擅自签订合同,向列强借款。B、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全面控制国会。C、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责任内阁,公布《中华民国约法》。D、1914年12月,公布《大总统选举法》。

  (3)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4)复辟帝制:1915年底,宣布接受帝制,改国号中华帝国,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

  2、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1)北洋军阀分裂:分裂为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派系。

  (2)北洋政府统治时的中国局面:这一时期的中国,出现了长达十多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整个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各派系轮流控制政府,政局动荡不安。长年的战争,造成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一、生活中的变化:

  1、新的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1)轮船: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它逐渐取代木帆船成为水上交通的主要工具。

  (2)火车:19世纪末。清政府大力建造铁路,火车随之传入中国。随着铁路路线的延伸,乘坐火车旅行的人越来越多。铁路的修建带动了沿线村镇的经济发展。(山东益都县杨家庄)

  (3)自行车:20世纪初,自行车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为最受青睐的交通工具。

  2、新型通信方式出现:

  (1)新式邮政发展:清末,台湾省率先改驿为邮,在驿站的基础上创办了近代邮政。

  (2)新式电信事业发展:电报通信发展起来,电话、电报等普及率提高。1882年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电话局。

  影响:不仅极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流,还对近代的新闻、出版等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头脑中的变化:

  1、新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传入:阅读报纸;看电影、拍照片成为时尚。

  2、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1)民主观念逐渐被人接受;(2)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3)争取婚姻自由;(4)妇女的地位提高,进入社会,在教育、新闻、工商、政治等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教育体制的变化:科举制度废除后,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套现代教育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4、服饰的变化:官服→中山装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一、感受“多元一体”:

  (1)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生活着许多不同的族群。今天的中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2)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①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华夏”在先秦时期是中原的地域、国家与族群指称。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中华”一词出现。

  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汇聚,不断融合,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梁启超首次用了“中华民族”一词。

  ④后来,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探究“驱除鞑虏”

  (1)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转折:清朝后期,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从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2)民族意识觉醒: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争后,保国保种呼声高涨。1898年,康有为等发起成立保国会。

  (3)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张,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P24(4)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革命派认识到要民族富强,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①1894年,兴中会,“振兴中华”。孙中山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才能救中国。

  ②1905年,中国同盟会,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纲领。

  三、走向“五族共和”:

  1、原因:(1)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在一起,才能抵御外辱,防止列强瓜分中国。

  2、形成:孙中山吧矛头明确指向清朝专制统治,主张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从湖北军政府使用的十八星旗到民国初期五色旗的变化,形象地说明了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

  3、“五族共和”的含义: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把中国各族人民看作一个整体。

篇十五: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浅析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

  美国的高关税贸易保护政策

  200402035

  于金辉

  关税是一个国家外贸政策和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固然不是实施外贸政策的最佳工具,却是设置贸易保障、贯彻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恰当的运用关税手段,会对一国经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放眼美国的关税演变,大体上经历一个关税率先由低到高,后由高到低的走势。对于关税史的分期,史学界也存在着不同的划分。①但无论哪种划分方式,都会把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个完整的断限来分析,因为这一时期是美国关税史上施行高关税贸易壁垒的贸易保护阶段。本文拟以此阶段的关税保护为论题展开论述。

  一

  关税问题历来是美国政坛上激烈争论的重要问题,并且与地域之争等争端结合到一起而更加复杂。南北战争以前,随着南方农业集团和北方工商业集团力量的消长,关税率也上下起伏不定。但就像有的学者所说的“在美国历史上,不带保护性的关税是不存在的”,虽然有明显的起伏,但关税率基本保持在20%—30%之间。

  内战的爆发,也带来了关税的飙升。1861年,共和党人执政,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里尔关税法”(MorrillTariffAct),使美国进口商品的平均税率从最低的18.8%猛增至36.2%,一年之间几乎提高了一倍。1864年、1865年、1866年平均税率连续提高到48.3%。战争其间的这些保护主义立法的目的是筹措战争经费,然而关税却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降低,而是作为一种贸易保护的手段被沿用下来了。

  战争结束后,美国工业资产阶级确立了在中央的领导权,共和党也开始了他的长期执政阶段。他吸纳了原买办商业集团、金融集团,并利用西部的广大土地团结了西部的小农场主,利用黑人牵制了南部社会的种植园主,开创了一个向工业大进军的黄金时代。到19世纪末,历届美国政府变本加厉,基本上都实行了高关税的贸易保护政策,“没有一次国会会议不把税率提高的”。②到80年代高关税使联邦国库充裕。1889年的大选中,共和党人提出了“毫不妥协地赞同美国保护关税制度”的政纲,赢得了大企业家数百万美元的资助,本杰明·哈里森由此入主白宫,这成为美国工业将要得到比过去的立法更多保护的信号。1890年,共和党控制的国会通过了“麦金利关税法”(MckinleyTariffAct),把平均税率提高到49%创纪录的高水平。许多个别项目比平均数还要高的多,如棉纺织品的进口税率由35%提高到50%,棉线进口税率从35%提高到60%,亚麻税率从30%增加到60%。③

  1894年民主党人克里夫兰重新上台,他反对高关税,要求降低税率。但迫

  ①

  一种分期将关税的演变分为四个时期:(1)1792——1816年的财政关税时期;(2)1816——1934年的保护关税时期;(3)1937——1973年的双边互惠关税时期;(4)1973年至今的非关税保护时期;还有一种分发认为:(1)1789——1861年关税率上下起伏、飘忽不定的阶段;(2)1861——1934年高关税壁垒的贸易保护阶段;(3)1934年以后关税逐步走低、实行自由贸易的阶段

  ②

  莫里森等《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③

  吉尔伯特·C·菲特《美国经济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于国内保护贸易势力的压力,最终作了折衷性的调整,通过了“威尔逊——戈尔曼关税法”(Willson-GermanTariffAct),将平均税率降至37%,但这种折衷性的调整随着共和党人麦金利的上台,如昙花一现而被“丁利关税法”(DingleyTariffAct)取代,平均税率被提高到46.5%。在此后的十年期间,税率基本保持在这一水平。直到1913年,民主党人威尔逊担任总统,通过了“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案”(UnderwoodTariffAct),将平均税率由40%以上降到27%。这一关税法虽然将平均税率大幅降低,但由于一战的影响,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

  一战结束后,各交战国在经过了短期的通货膨胀后,便发生了经济危机。面对国内外的市场问题,各国相继开征起新关税,设置贸易壁垒,最后连英国也放弃了已推行达半个世纪的自由贸易政策。美国的出口市场受到沉重打击,国内各行业普遍不景气。在这种背景下,哈定政府打着恢复“常态”的旗号,改变了威尔逊的关税政策,恢复了全面的高额保护关税。1921年和1922年,国会分别通过了“紧急关税法”(EmergencyTariffAct)和“惠特尼——麦康伯关税法”(Fordey-MccumberTariffAct),创造了此时为止美国历史上税率最高的关税率。此后,贸易保护主义从哈定经柯立芝到胡佛政府,直到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前夕,作为共和党外贸政策的核心思想得到坚决地贯彻。大危机期间美国超保护的关税政策达到了极点,1930年产生了美国历史上税率最高的法案——“霍莱—斯穆特关税法”(Hawley-SmootTariffAct),该法将应税商品的平均税率提高到53.2%。这一关税法使美国的贸易量骤减,各国纷纷筑起高关税壁垒或采取其他的限制措施,胡佛总统指望高关税保护来刺激国内经济复苏的设想彻底破灭。

  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上台后,为了克服国内商业的不景气和扩大国外市场,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ReciprocalTradeAgreement),这一关税法彻底扭转了美国100余年的贸易保护倾向,标志着美国外贸政策的重大转变,美国迎来了自由贸易的新时期。

  二

  从内战以来100余年中,美国政府坚定地实行高关税的保护政策,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工业化目标的驱使。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工业在初期的政策保护下已初具规模,但南部种植园经济的存在制约着工业的发展。直到1850年,绝大多数制造业还处于手工工场和家庭作坊阶段。在工业结构中,提供出口的资源型部门比较发达。外贸结构仍以输出原料和农产品制成品为主。所以,南北战争以后,工业化面临的两大任务就是:戴建中

  《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评价》发表于《经济学文摘》1997年③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267页

  ④

  转引自

  曹英

  《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理论评析》发表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增长,使之能够扩大经营规模,获得与外国竞争者相当的规模节约。李斯特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和借鉴了汉密尔顿的这些观点,他的贸易保护主义是对汉密尔顿保护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美国国内贸易保护的实际,也加强了他的贸易保护思想。

  这种古典贸易保护主义理论,被美国政府信奉和实践,成为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从南北战争结束后至20世纪30年代历届美国政府变本加厉,关税税率一浪高过一浪。对内的自由放任政策与对外的国家主义相结合,是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的秘密武器。

  丁则民主编《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

  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205页

  ③

  转引自杨圣明《马克思主义关税理论及指导意义》发表于《财政与税务》1997年第五期

  一方面,高关税政策在保护一部分工业部门的同时,严重地损害了美国的农业部门和其他未被保护的工业部门。高关税壁垒的贸易保护政策,导致了欧洲国家对美国农产品的严厉报复,面对国内农产品的严重过剩,美国只好以低价向欧洲市场倾销,这使得农产品的价格严重下跌,而工业品却以牺牲农产品而保持稳定的国内价格。就工业部门内部来讲,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保护关税制度再好也不过是一种无穷螺旋,你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把它转到头。你保护一个工业部门,同时也就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了其他一切工业部门,因此你就必须把它们也保护起来。这样一来你又会给你原先保护的那个工业部门造成损失,你就必须补偿它的亏损,这一补偿又会像前面的情况一样,影响到其他一切部门,并且使它们也有权利要求补偿,就这样继续下去,ininfinitum(没有尽头)。”①

  另一方面,按照古典贸易保护理论,实行高关税保护政策保护的是国内的“婴儿工业”,当美国工业在90年代位居世界首位的时候,关税保护的对象就转向了重工业部门,这是这一时期关税政策的一大特点。然而,在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有能力接受国际市场挑战的情况下,依然执行森严的高关税贸易壁垒政策,必然破坏同其他国家进行自由交换。在国内则破坏了商品价值的对比关系,损害自由竞争和交换。同时工业的发展导致生产的集中,形成垄断,而垄断又加强保护政策,从而阻碍工业的发展。

  还有,长期的保护关税,削弱了美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美国劳动力价格的偏高,增加了生产的成本。所以一旦放开市场后,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必然会对美国的国内市场带来极大的冲击。

  由此可见,一种经济政策的实施,必然与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相结合,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今天自由贸易已成为经济学界,尤其是西方,不可动摇的信条,似乎只有自由贸易才是发展经济的正确道路。可是,探究一些诸如美国一样的发达国家的关税史,无一例外的都有实行高关税的保护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发达国家高举自由贸易大旗呐喊的情况下,各国之间的竞争不是削弱了而是更加激烈了。在国际较量中,发展中国家千万不能丢掉关税这一武器,必须学会恰当运用保护关税来保护国内的某些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

  ①转引自杨圣明《马克思主义关税理论及指导意义》发表于《财政与税务》1997年第五期

篇十六: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综述

  1.

  2.

  3.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两大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群众的矛盾。

  近代中国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4.

  近代中国历史特征:

  ①政治: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国,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日益衰弱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根底和统治支柱。

  ②经济:中国自然经济根底虽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区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化的严重障碍,中共新兴民族资本主义虽已产生,并在政治经济生活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开展缓慢,力量薄弱,并且其大局部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联系,仍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③社会生活: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的统治下,并且中国地域广阔以及地方割据性势力,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开展极不平衡,中国广阔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第一章

  1.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①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原因﹚;②经济技术落后

  2."马关条约"容:

  ①割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②共赔款23150万两;③开放四个通商口岸:、、沙市、;④成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影响:

  ①割占土地进一步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②讹诈了中国的巨额赔款,是对中国的一次残酷的经济掠夺,是清政府财务进一步破产,同时也为侵略者进一步控制中国创造条件,③适应了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而对华实行资本输出的需求,④极刺激了列强过分中国的野心,由此掀起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列强过分中国的狂潮。

  .z

  -

  第二章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客观:①敌人力量的强大②农民阶级本身的局限性以及种种错误,主观:①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②无法制止和克制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③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部的团结,④缺乏科学的思想理论。

  2.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的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②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使侵略者迅速将中国殖民地化的企图受到很大挫折,③对近代中国的出路进展了珍贵探索,④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极推动了亚洲各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

  3."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拟系统的开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4评价"天朝田亩制度"①

  "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拟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②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人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③"天朝田亩制度"的主从根本上否认了封建社会的根底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达了广阔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开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④但他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他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理想社会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5.洋务运动的性质:由封建官僚发起的挽救封建自身统治的自救运动。容:①兴办近代企业〔军用和民用〕,②建立新式海军〔、、南洋、北洋〕,③创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失败原因: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②洋务运动对玩过具有依赖性,③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6.评价洋务运动:①洋务运动没有实现富国强民的目的,②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开展,③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外国经济实力的扩起了抵抗作用。

  7.戊戌变法的意义: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主义,③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8.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①主要是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实力的反对,②维新派本身不敢否认封建主义,希望那个通过和平合法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进,③对帝国主义抱有梦想,④惧怕人民群众。

  .z

  -

  第三章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比拟完全意义上的革命?〔也即意义〕

  ①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开展开辟了道路,②辛亥革命完毕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③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人名的思想解放,④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⑤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民族的解放运动的高涨。

  2."三义〞的容:民族主义,主义,民生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变"次殖民地〞为独立中国;主义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国;民生主义在当时指"平均地权〞。

  3.辛亥革命失败原因: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②领导者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③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④领导者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或者原因可以写:主观: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上具有软弱性妥协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

  第四章

  1.新革命与旧革命的异同

  一样点:①革命性质一样〔资产阶级革命〕,②动力阶级一样

  不同点:新旧

  领导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马列主义资产阶级主义

  革命前途无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

  所属革命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畴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畴

  2.新文化运动容及意义

  容:①提倡科学,反对专制迷信,②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旧思想、旧道德,③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意义:是一次空前深刻思想的革命,去除旧思想、旧文化,为传播新文化作出奉献。

  3.五四运动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①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的彻底性,②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③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z

  -

  意义:①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彻底性的反帝反封的群众性爱国运动;②揭开了新主义革命的序幕,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及新主义革命的阶段开端;③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4.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②使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③使得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联结并成为其一局部。

  5.1922年7月中共二大中确立的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当前阶段的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国。

  6.国民大革命失败原因:客观:①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②共产国际的错误领导。主观:右倾时机主义于大革命后期党中央占据主导地位。

  第五章

  1.八七会议的容及意义

  容:①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独秀右倾时机主义错误,②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对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意义: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一步,开场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

  2.会议容及意义:

  容:①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②多数人同意以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③会议增选为政治局常务委员,并委托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会议决议。④决定由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并成立了由周恩来、、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

  意义:会议开场确立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低位,从而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生死有关的转折点。

  第六章

  1.国共两党的不同路线

  ①国民党路线: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群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展单纯的阵地防御战。②共产党路线:认为农民是革命的主要力量,进展人民战争,发动和组织广阔的农民,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和群众工作。

  2.整风运动的容及意义:

  .z

  -

  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意义:①通过整风运动确定了一条实事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②整风运动发扬了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传统,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③整风运动使全党在思想上到达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根底。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②中共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4.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①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根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开展了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②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发动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接触组织者和鼓舞者。③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第七章

  1.中国革命胜利根本经历

  ①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②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③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立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中华人民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已经到来,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开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①

  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完毕,中华民族一洗一百多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场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②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完毕,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阔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国建立起来了。③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完毕,国家根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场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④为实现新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⑤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围的执政党。总之,中华人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主义革命取得了根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毕和新主义社会在全国围的建立。

  第八章

  .z

  -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容:1949-1956,一个﹙从新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渡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展社会主义改造。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地点:;时间: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

  容: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认了"两个但凡〞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认"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上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意义:全会完毕了粉碎"***〞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场了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团,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的历史新时期。

  .z

推荐访问:结合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这一 二十 历史事件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