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9篇

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9篇

时间:2022-11-13 13:2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9篇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民间文学的特征  是多方面的,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与作家书面创作相比较而言,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9篇,供大家参考。

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9篇

篇一: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民间文学的特征

  是多方面的,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与作家书面创作相比较而言,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一、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1、含义及表现:

  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作家文学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都由作家独立完成,创作成果有版权的保护。民间文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者,它是集体创作、集体传承的。

  表现在创作和流传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2)由个别人编出作品雏形,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步完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2、集体性特征形成、发展及其具体内涵

  (1)集体创作,集体流传;

  (2)体现在内容上,反映着群体的生活特点、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3)体现了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集体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3、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的意义:

  (1)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对我们理解民间文学的特殊本质具有理要意义。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民间文学的巨大生命力,都必须联系集体性方能求得科学的认识。

  /20

  (2)由于它是劳动人民自己集体创作的成果,直接而充分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他们的爱憎情感和道德观念、他们的理想愿望和人生哲学等,因而具有直接的人民性。

  (3)由于它所表达的是活动于广大时间空间范围之内的人民群众的集体意识,所以它是研究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的民众心理状态的生动材料。

  二、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1、口头性含义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又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2、口头性的形成及发展

  (1)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就是伴随口语,而不是伴随文字产生的。这种最古老的文学就具有口头性的特征,它们是口头文学,也是最早的民间文学。

  (2)口头文学具有很大优越性。被称为“永不凝冻的优质载体”。

  ?一是群众以口语为媒介,可以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使最广大民众能够欣赏这种学并立即参与创作。二是灵活性,这种文学活动能灵活简便地贯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之中。

  3、民间口头创作和书面文学的联系及相互影响:

  相互借鉴和交融。

  三、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1、变异性特征及其表现:

  /20

  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并非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变异性主要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

  2、变异性的形成:

  (1)变异性形成的内在因素:

  变异性形成的内在因素是传承者心理机制的差异。因为民间文学主要是口传心授,靠记忆保存,又要在集体流传中不断受到人们的加工改造,所以变异在所难免。

  (2)变异性形成的外在因素:

  因为民族、地理,历史等原因造成的民族风情、语言、气候、景物、风俗等方面的变化是促使民间文学变异的外在因素。

  同一母题的作品,在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的异文。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主要是由它的集体性和口头传承性带来的。另一种情况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历史条件的改变,地域或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变异,故造成往往同—故事异文极多。

  四、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1、传承性的涵义以及表现:

  民间文学虽然因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缘故,经常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状态,然而,其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也使它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正是这些稳定的因素,使民间文学得以代代相传,这便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点。

  2、传承性形成的原因:

  /20

  群体意识的历史积淀。民众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既有古代原始信仰的遗留和传承,也有后世关于伦理、人生态度、善恶是非、生死观念、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历史认同。

  作为一种深层的心理因素,一种集体的文化基因,民众的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1)、从内容上看,有一些永恒的主题和固定的情节要素,不断出现在不同时代、地区的民作中。

  (2)、从形式上看:

  民间故事的流传依靠的是大脑的记忆,对于非常庞大的篇章,主要是有程序化的结构或语言,帮助记忆,帮助流传。

  (3)、从结构上看:

  有一些固定的深层模式,反映着一个民族的记忆和集体无意识。

  五、综合性特征:

  立体性特征

  段宝林1981首先提出了立体性的概念,分为六点:1、异文多。多个层面、多个时代的影像都有体现。

  2、民间文学的表演性使它形成多面的立体。

  3、民间文学即兴创作的特点形成一种立体性。

  4、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实用性构成民间文学的立体性。

  5、民间文学的内容多方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有多种科学价值,是立体的。

  6、从民间文学的流传途径看,民间文学是立体的。

  神话

  /20

  一、神话的定义:

  不同学科对神话的定义有上百种,从民间文学的角度,“神话”是一种神圣的、真实的、信仰中的幻想故事。

  它必须是人类演化初期的故事;神话必须是单一的事件;神话的承传者一定得对所述说的内容信以为真。神话就是一种民族的世界观,同时代表著这个民族内部一些不可不遵守的行为规范。每一个民族都会参考自己的民族神话,采取各自独特面对世界的态度

  二、神话的分类:

  (一)创世神话:

  “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是创世神话要解决的问题。它包括天地开辟,万物起源,人类起源及洪水遗民等方面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由神来开辟天地、由巨人化生万物和自然演化而形成世界等三大类。

  1、世界的起源

  (1)尸化(巨人化生神话)天下万物是由巨人的身体各部所化

  (2)神创;瑶族:**阿昌族:遮**遮米麻

  (3)卵生。

  2、人类起源神话

  人类起源神话有两种,一种是解释世界上人类的诞生,讲述造人的过程,说明民族的由来;另一种是与洪水神话相联系,通过洪水后兄妹结合,说明再造人类的过程。

  (1)自然生人:

  /20

  人是从自然怀抱里孕育、生养出来的。体现出原始初民所具有的“图腾崇拜”这一原始观念。

  (2)大神造人

  (3)毁灭-重创:

  生存环境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和重建

  (二)自然神话:

  自然神话也被称为解释性神话。它是原始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和来历的神话。主要包括:

  日月星辰的运行,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的更替,风雨雷电、山川河流以及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等的起因和形状的神话解释。

  (1)日月星辰神话;

  (2)雷电地震神话;

  (3)**神话。

  (三)、社会生活神话

  1、文化**神话:

  这是原始初民讲述人类最早的创造发明的神话。

  2、治水神话:

  最典型的是鲧**。

  3、逐日、射日神话。

  4、盗火神话

  5、战争英雄神话。汉族部族战争神话以“黄帝蚩尤之战”最有代表性。

  三、神话的基本特征

  /20

  1、从艺术本体看,神话具有以叙事艺术为主的多维性。

  神话早在古远的人类史前时期就开创了叙事艺术较为完备的基本形式,而且还创立了一些具有母题功能和原型意义的叙事模式,作为叙事文本,文本结构应包括三个层次,即语言层、现象层、意蕴层。而意蕴层又有三个侧面:

  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多维性”指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各种直观的艺术表现手段都可以表现神话的思维。。

  2、从功能上看,神话具有**性。

  神话由于产生的时期相对久远和封闭,同时涉及到氏族整体的生产、生活、行为、信仰各个方面,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被奉为神圣的真实和具有绝对权威的现实规范。

  3、从思维机制上看,神话具有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

  4、从从艺术手段上看,联想是神话构思的核心。借助想象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神话创作的本质,是其艺术构思的核心。原始想象主要依靠联想。

  5、从传承主体看,神话具有民族性。神话作为特定群体的文化象征,具有民族性。而神话的神圣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民族性特征。

  四、神话的价值及其研究

  1、神话的文化史价值

  第一,神话展示了人类在童年时期拥有的不懈求知、探索和创造的宝贵精神,和改造世界的顽强意志、无畏胆魄。

  第二,神话是后世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

  第三,对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模塑作用。

  神话还有其他方面的价值,如对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的资料价值,它对宗教、舞蹈、绘画等领域的借鉴价值等。

  /20

  2、神话的审美价值

  第一,庄严虔诚的虚构。

  第二,奇丽荒诞的幻想。

  3、神话研究概况:

  现代神话学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1903-1923)

  (2)奠基阶段(1923-1937)

  (3)拓展阶段(1937-1949)

  (4)低谷阶段(1950-1978)

  (5)繁荣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民间传说

  一、民间传说的界定

  1、定义:民间传说是与特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或习俗有关的民间口头散文作品。

  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之为“传说核”。

  “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

  2、民间传说与历史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

  /20

  民间传说具有较强的历史性,有真实或为特定群体认定为真实的的历史人物、事件、地方风物作为“传说核”。

  ①民间传说所涉及的人物大多为历史实有,即使是虚构的人物也为历代民众所认可。

  ②民间传说多采取溯源和说明等历史表述形式,使传说带有历史性因素和情感。

  ③民间传说可以作为一种“野史”,充当“正史”的补充。

  (2)民间传说与历史的区别:

  ①选材:

  民间传说从艺术创作角度选材。历史的选材则是全面记载事实。

  ②表现方式:

  民间传说一般都经过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幻想等艺术加工。历史则不允许想像、虚构。杨家将的历史与传说。

  3、民间传说与神话的联系与区别:

  两种体裁中的部分作品所产生的时间十分接近,因此它们往往既可以作为神话,也可以作为民间传说看待。但区别明显:

  (1)神话是原始人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形成的;民间传说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

  (2)神话的主角是神,他往往是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力量人格化而形成的;民间传说所叙述的不是神而是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他是历史人物的艺术化和传说化的结果。

  4、民间传说与一般故事的区别:

  (1)内容的特指性;

  /20

  (2)记忆的具体性;

  (3)表述形式的多样性。

  三、**传说概况

  1、历史人物传说:

  (1)政治人物传说;

  (2)文人传说;

  (3)工匠传说;

  (4)宗教及神异人物传说;

  (5)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的传说;

  2、历史事件传说:

  主要以叙述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主,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记录历史事件的某一个片段,而不去关心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3、地方风物传说:

  地方风物传说主要叙述地方的山川古迹、花鸟虫鱼、风俗习惯和乡土特产的由来和命名。往往赋予叙述的对象以富有意义的或富有情趣的说明。

  四、民间传说的特征

  1、可信性的内容

  (1)、民间传说的内容所涉及的一些人物、事件、地点、时间,一般都是特指的,相对固定的,讲述时不能随意替换或指代。我们可以把它概括成“四固定”。

  (2)、传说中的依凭物(“传说核”)真实可信。

  /20

  (3)、深厚的历史与信仰基础。民间传说中的信仰内质,是其得以创作、流传的心理基础。

  2、传奇性的情节

  传说是将生活素材加以剪裁、集中、虚构、渲染、夸张、幻想,以偶然、巧合及至奇异的情节来表现题旨,生活真实、艺术真实相结合。传奇性是传说得以流传的一个重要条件,表达民众思想与情感,吸引听众并刺激他们进行传播。

  3、箭垛式的人物形象

  民间传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鲜明性与单一化特点,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形成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包容性的形象。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社会民众很自然地就把与此类性格或品质有关的种种事件堆积到这个人物身上,使之成为聚集同类事件之矢的“箭垛”。“箭垛式”人物一旦形成,又会进一步促使人物性格、品质特征的集中和强化,由大肆渲染、极度夸张而终至出神入化。

  4、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

  传说的流传有中心点,情节往往发生在固定地点,并和一定地方风物、史事、习俗相联系。

  传说的传播总围绕客观实在物这个特定的中心进行,传承范围相对固定,流传中形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民间传说圈。同一类型或相近的各种传说,其传说圈可能交叉、重叠或趋于统一,但绝大部分具有独立的完整性。

  五、民间文学的价值:

  1、重要的历史价值;

  2、知识教育价值;

  3、较强的实用价值。

  六、**四大民间传说

  11

  /20

  **哭**牛郎织女**传说**(一)、**哭**1、故事内容:

  **、**、**2、故事演变:

  《左传》、西汉(刘向《说苑》及《列女传》)、唐代(《周贤记》)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钟嗣成《录鬼簿》)

  3、真实性考证: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4、解读:

  爱情主题、阶级压迫、艺术构思

  5、历史遗迹:

  ********二、牛郎织女

  1、故事梗概:

  **、侄女、牛、**2、起源发展

  (1)《诗经·大**》: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2)东汉《迢迢牵牛星》

  12

  /20

  (3)南北朝《文选·**》

  3、解读

  文学解读:

  反抗、爱情、婚姻

  社会学解读:

  阶级对抗、底层男子的婚姻

  4、相关遗迹:

  ************三、**传说

  1、故事概况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相会、化蝶双飞

  2、承传与解读

  四个阶段

  (1)晚唐以前;

  (2)**(3)清朝以来。

  审美意蕴:

  (1)意义与内容的关系;

  (2)内容与审美:

  优美、奇巧。

  艺术形式:

  13

  /20

  (1)丰富了故事的内容;

  (2)增加了故事的审美价

  (3)扩大了传承范围。

  3、遗迹考证:

  ****;****;****。

  4、改编:

  越剧的《**》和川剧的《**》

  四、**1、概述白蛇、**、**、**2、起源与流变

  左思《魏都赋》,连眉女;唐传奇《白蛇传》;北宋;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方成培(清):

  《**传奇》。

  3、审美意蕴

  (1)**文化中的核心文化符号分析:

  “蛇”、“白”、“伞”

  (2)白蛇文化多维解读

  民间故事

  一、界定

  1、**的民间故事:

  14

  /20

  指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的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狭义的民间故事指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2、民间故事与民间传说的比较

  (1)民间传说总是与一定的纪念物相关联,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民间故事无须围绕客观实在物来构建故事,如果说有些民间故事中出现客观实在物,它不是故事叙述的中心,只是作为情节需要安排的。

  (2)民间传说的主人公一般是历史上的,可以说都有名有姓,有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尽管有虚构的成分,它同历史的关联较为紧密,民间故事则完全不受历史局限。民间故事也不讲明具体时间、地点,一般只说“很早以前……”

  (3)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叙事风格不同。民间传说由于受传说核制约,幻想和虚构等艺术手段的运用是有限的。民间故事则不受具体时间、特定空间限制,可以展开幻想的翅膀,任意驰骋,虚构故事。

  二、民间故事的特点

  (1)贴近生活;

  (2)泛指性;

  (3)类型化.三、**民间故事概论

  门类:

  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语言、民间笑话。

  一、童话(幻想故事)

  幻想故事是一种用“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人间生活,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包括魔法故事与动物故事两种,而以魔法故事为主。

  15

  /20

  魔法故事又叫变形故事,将现实生活内容与神魔仙妖、魔法宝物等“超自然”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以神奇变幻的手法展开情节、结构故事、塑造人物。现实内容与魔幻内容的结合是以现实内容为基调,以魔内容为点缀或高潮,故事的情境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神仙、妖魔魔、宝物等神奇因素。

  动物故事是以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主人公的故事。动物故事的典型特征是以拟人的方式来塑造角色、展开情节,并以动物的行为城人间生活的情理。

  (一)**主要经典童话的情节类型

  **著《**民间故事类型》

  1、天鹅处女型故事:

  (l)一个穷青年在河边见到几个仙女。

  (2)他把其中一个仙女的衣服拿走,就成了他的妻子。

  (3)若干年后,她找到了她的衣服,逃回了天界。

  (4)丈夫去追她。

  (5)天神下令将他俩永远分开,每年只能会面一次。

  2、田螺姑娘型故事(l)有个人见到一只田螺,他把她带回了家。

  (2)田螺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变成了一个少女,她又做饭,又打扫屋子。

  (3)几天后他窥见这姑娘,娶她为妻。

  (4)过了若干时间,妻子拿到被丈夫藏起来的田螺壳,便离家而去。

  3、灰姑娘型故事:

  (l)一个长得漂亮的继女受到继母的虐待。

  (2)她照料着由生身母亲变成的一头牛。

  16

  /20

  (3)继女把**骨头收集保存起来。

  (4)继母和长得很丑的妹妹去参加一个庆祝活动。

  (5)继女从牛骨头里或者通过牛骨头得到了节日盛装。

  (6)她也去参加庆祝活动,结识了一位权贵,跟他结了婚。

  4、狗耕田型故事(“两兄弟型故事”):

  (1)两兄弟分家,弟弟只分得一条狗。

  (2)他用狗耕田,因此富了起来。

  (3)哥哥借狗耕田,结果失败,将狗打死。

  (4)狗坟上长出一棵树或者一颗竹子,弟弟因此又富起来。

  (5)**再一次仿效他,又遭失败。

  5、蛇郎型故事:

  动物或精灵跟男人或女人结婚。

  6、狼外婆型故事;

  7、怪孩子型故事;

  8、画中人型故事;

  9、问活佛型故事

  (二)童话的艺术特征

  童话除了一般故事的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1、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

  2、保存着较多的奇异习俗内容

  二、生活故事

  17

  /20

  1、含义:

  生活故事是以民众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情节与表现手法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故事。又叫作“写实故事”或“世俗故事”。

  相对于幻想故事而言,它的特征就是其内容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基本上没有或完全没有超自然的幻想。

  2、**民间生活故事的常见情节类型

  (1)巧媳妇故事

  (2)呆女婿故事;

  (3)怕老婆故事;

  (4)机智人物故事。

  三、民间笑话

  民间笑话是让人开心的民间故事,它通过辛辣的讽刺或机趣的调侃,一针见血地揭示生活中存在着的各种矛盾现象,凸现出民众的智慧和才干。强烈的戏剧性是笑话的特色,目的是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

  1、民间笑话的种类:

  (1)嘲讽笑话;

  (2)幽默笑话;

  (3)诙谐笑话;

  四、民间寓言:

  1、定义:

  是一种带有明显教训寓意的、短小精悍的动物故事威人物故事。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直接说明某种生活经验的教训,具有最实际的动机。

  18

  /20

  2、寓言的文体特色

  寓言是一种形象(故事)和理论(寓意)相结合的边缘文体,它同时作用于人的感情和理智,因而具有较强的说理力量。

  (1)寓言形象受到原型的自然属性的制约,要聚焦自然属性的某一方面进行形象编织,而不能随意编造。

  (2)寓意要简明,不能冗长牵强。

  五、民间故事的特征

  1、民间故事的内容特征

  民间故事在反映生活的本质的时候,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因而民间故事的内容具有广泛的概括性与象征性。一般来说,民间故事的生成都带有时代的印记,故事的主题及思想内容都表现出一定的历史阶段性,因而民间故事中的幻想及虚构也受其制约,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故事中的幻想性质也有所变化。对生活与人生理想的艺术表述也有所变化。

  2、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

  (1)、民间故事的主人公多是泛指的,故事的时间地点也多是模糊含混的

  (2)、民间故事的人物设置与情节具有程式化的特点

  (3)、民间故事形象塑造的美学原则

  3、民间故事的传承特征

  (1)、故事传承的时间与场所:

  民间故事的传承活动是民间自发进行的,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

  (2)、民间故事传承的线路:

  民间故事的传承线路主要是家族传承与社会传承。

  (3)、民间故事的传承人

  19

  /20

  六、民间故事的价值

  1、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民间故事作为民众心理结构的一种物化形态,向我们真实地展示了特定历史阶段民众的生活风貌以及心路历程。

  2、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民间故事使民众的美好意愿得到满足,由此实现它教育、娱乐、审美愉悦相统一的独特社会功能。

  3、民间故事具有立足于现实生活又富于幻想的艺术特色,它的简洁精炼的表达方式和曲折生动的结构技巧等,都有很大的艺术欣赏价值。

  4、文化资料价值:

  民间故事作为民众生活与思想的反映,是研究民众生活方式和思想状况及其发展历程的重要资料。

  20

  /20

篇二: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上古神话的艺术特征袁世硕版

  上古神话的艺术特征: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大禹治水;厚生爱民意识,如皇帝钻燧生火;反抗精神,如精卫填海、刑天舞干威。

  分类:分创世神话,包括初民对开天辟地和人类诞生的解释流传最广的是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自然灾害神话:表现人类遭受自然灾害及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功绩,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战争神话:指部族族之间的战争,如皇帝站蚩尤。

  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反映社会斗争:皇帝战蚩尤。

  艺术特色及影响: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赋比兴的应用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毛诗序中将风雅颂赋比兴称为诗经六义,风雅颂为诗之体赋比兴为诗之用,即艺术表现手法,赋即铺陈直叙,多变现在一首诗的总体方面,比指比方比喻,兴指起兴借自然界事物的描写联想,引出对诗人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法复叠的章法和四言为主的句式。语言形式生动形象在表意和修辞上有很好的效果。

  影响:开辟了我国诗歌抒情言志的道路,其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篇三: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实用文档

  民间文学的特征

  是多方面的,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与作家书面创作相比较而言,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一、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1、含义及表现:

  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作家文学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都由作家独立完成,创作成果有版权的保护。民间文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者,它是集体创作、集体传承的。

  表现在创作和流传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2)由个别人编出作品雏形,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步完善。(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2、集体性特征形成、发展及其具体内涵

  (1)集体创作,集体流传;

  (2)体现在内容上,反映着群体的生活特点、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3)体现了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集体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3、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的意义:

  (1)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对我们理解民间文学的特殊本质具有理要意义。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民间文学的巨大生命力,都必须联系集体性方能求得科学的认识。

  (2)由于它是劳动人民自己集体创作的成果,直接而充分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他们的爱憎情感和道德观念、他们的理想愿望和人生哲学等,因而具有直接的人民性。

  (3)由于它所表达的是活动于广大时间空间范围之内的人民群众的集体意识,所以它是研究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的民众心理状态的生动材料。

  二、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1、口头性含义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又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2、口头性的形成及发展

  (1)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就是伴随口语,而不是伴随文字产生的。这种最古老的文学就具有口头性的特征,它们是口头文学,也是最早的民间文学。

  (2)口头文学具有很大优越性。被称为“永不凝冻的优质载体”。

  ?

  一是群众以口语为媒介,可以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使最广大民众能够欣赏这种学并立即参与创作。二是灵活性,这种文学活动能灵活简便地贯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之中。

  3、民间口头创作和书面文学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和交融。

  三、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1、变异性特征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并非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变异性主要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

  2、变异性的形成:

  (1)变异性形成的内在因素:变异性形成的内在因素是传承者心理机制的差异。因为民间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文学主要是口传心授,靠记忆保存,又要在集体流传中不断受到人们的加工改造,所以变异在所难免。

  (2)变异性形成的外在因素:因为民族、地理,历史等原因造成的民族风情、语言、气候、景物、风俗等方面的变化是促使民间文学变异的外在因素。

  同一母题的作品,在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的异文。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主要是由它的集体性和口头传承性带来的。另一种情况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历史条件的改变,地域或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变异,故造成往往同—故事异文极多。

  四、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1、传承性的涵义以及表现:

  民间文学虽然因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缘故,经常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状态,然而,其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也使它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正是这些稳定的因素,使民间文学得以代代相传,这便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点。

  2、传承性形成的原因:

  群体意识的历史积淀。民众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既有古代原始信仰的遗留和传承,也有后世关于伦理、人生态度、善恶是非、生死观念、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历史认同。作为一种深层的心理因素,一种集体的文化基因,民众的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1)、从内容上看,有一些永恒的主题和固定的情节要素,不断出现在不同时代、地区的民作中。

  (2)、从形式上看:民间故事的流传依靠的是大脑的记忆,对于非常庞大的篇章,主要是有程序化的结构或语言,帮助记忆,帮助流传。

  (3)、从结构上看:有一些固定的深层模式,反映着一个民族的记忆和集体无意识。

  五、综合性特征:立体性特征

  段宝林1981首先提出了立体性的概念,分为六点:1、异文多。

  多个层面、多个时代的影像都有体现。

  2、民间文学的表演性使它形成多面的立体。

  3、民间文学即兴创作的特点形成一种立体性。

  4、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实用性构成民间文学的立体性。

  5、民间文学的内容多方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有多种科学价值,是立体的。

  6、从民间文学的流传途径看,民间文学是立体的。

  神话

  一、神话的定义:不同学科对神话的定义有上百种,从民间文学的角度,“神话”是一种神圣的、真实的、信仰中的幻想故事。

  它必须是人类演化初期的故事;神话必须是单一的事件;神话的承传者一定得对所述说的内容信以为真。神话就是一种民族的世界观,同时代表著这个民族内部一些不可不遵守的行为规范。每一个民族都会参考自己的民族神话,采取各自独特面对世界的态度

  二、神话的分类:

  (一)创世神话:“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是创世神话要解决的问题。它包括天地开辟,万物起

  源,人类起源及洪水遗民等方面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由神来开辟天地、由巨人化生万物和自然演化而形成世界等三大类。

  1、世界的起源

  (1)尸化(巨人化生神话)天下万物是由巨人的身体各部所化

  (2)神创

  ;瑶族

  :密洛陀

  阿昌族

  :遮帕麻

  遮米麻

  (3)卵生。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2、人类起源神话

  人类起源神话有两种,一种是解释世界上人类的诞生,讲述造人的过程,说明民族的由来;另一种是与洪水神话相联系,通过洪水后兄妹结合,说明再造人类的过程。

  (1)自然生人:人是从自然怀抱里孕育、生养出来的。体现出原始初民所具有的“图腾崇拜”这一原始观念。

  (2)大神造人

  (3)毁灭-重创:生存环境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和重建

  (二)自然神话:自然神话也被称为解释性神话。它是原始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和来历的神话。主要包括:日月星辰的运行,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的更替,风雨雷电、山川河流以及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等的起因和形状的神话解释。

  (1)日月星辰神话;

  (2)雷电地震神话;

  (3)春夏秋冬神话。

  (三)、社会生活神话

  1、文化英雄神话:这是原始初民讲述人类最早的创造发明的神话。

  2、治水神话:最典型的是鲧禹治水。

  3、逐日、射日神话。

  4、盗火神话

  5、战争英雄神话。汉族部族战争神话以“黄帝蚩尤之战”最有代表性。

  三、神话的基本特征

  1、从艺术本体看,神话具有以叙事艺术为主的多维性。

  神话早在古远的人类史前时期就开创了叙事艺术较为完备的基本形式,而且还创立了一些具有母题功能和原型意义的叙事模式,作为叙事文本,文本结构应包括三个层次,即语言层、现象层、意蕴层。而意蕴层又有三个侧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多维性”指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各种直观的艺术表现手段都可以表现神话的思维。。

  2、从功能上看,神话具有神圣性。

  神话由于产生的时期相对久远和封闭,同时涉及到氏族整体的生产、生活、行为、信仰各个方面,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被奉为神圣的真实和具有绝对权威的现实规范。

  3、从思维机制上看,神话具有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

  4、从从艺术手段上看,联想是神话构思的核心。借助想象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神话创作的本质,是其艺术构思的核心。原始想象主要依靠联想。

  5、从传承主体看,神话具有民族性。神话作为特定群体的文化象征,具有民族性。而神话的神圣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民族性特征。

  四、神话的价值及其研究

  1、神话的文化史价值

  第一,神话展示了人类在童年时期拥有的不懈求知、探索和创造的宝贵精神,和改造世界的顽强意志、无畏胆魄。

  第二,神话是后世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

  第三,对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模塑作用。

  神话还有其他方面的价值,如对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的资料价值,它对宗教、舞蹈、绘画等领域的借鉴价值等。

  2、神话的审美价值

  第一,庄严虔诚的虚构。

  第二,奇丽荒诞的幻想。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3、神话研究概况:现代神话学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1903-1923)

  (2)奠基阶段(1923-1937)

  (3)拓展阶段(1937-1949)

  (4)低谷阶段(1950-1978)

  (5)繁荣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民间传说

  一、民间传说的界定

  1、定义:民间传说是与特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或习俗有关的民间口头散文作品。

  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之为“传说核”。“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

  2、民间传说与历史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民间传说具有较强的历史性,有真实或为特定群体认定为真实的的历史人物、事件、地方风物作为“传说核”。

  ①民间传说所涉及的人物大多为历史实有,即使是虚构的人物也为历代民众所认可。

  ②民间传说多采取溯源和说明等历史表述形式,使传说带有历史性因素和情感。

  ③民间传说可以作为一种“野史”,充当“正史”的补充。

  (2)民间传说与历史的区别:

  ①选材:民间传说从艺术创作角度选材。历史的选材则是全面记载事实。

  ②表现方式:民间传说一般都经过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幻想等艺术加工。历史则不允许想像、虚构。杨家将的历史与传说。

  3、民间传说与神话的联系与区别:

  两种体裁中的部分作品所产生的时间十分接近,因此它们往往既可以作为神话,也可以作为民间传说看待。但区别明显:

  (1)神话是原始人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形成的;民间传说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

  (2)神话的主角是神,他往往是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力量人格化而形成的;民间传说所叙述的不是神而是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他是历史人物的艺术化和传说化的结果。

  4、民间传说与一般故事的区别:

  (1)内容的特指性;

  (2)记忆的具体性

  ;

  (3)表述形式的多样性。

  三、中国传说概况

  1、历史人物传说:

  (1)政治人物传说;

  (2)文人传说;

  (3)工匠传说;

  (4)宗教及神异人物传说;

  (5)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的传说;

  2、历史事件传说:主要以叙述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主,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记录历史事件的某一个片段,而不去关心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3、地方风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主要叙述地方的山川古迹、花鸟虫鱼、风俗习惯和乡土特产的由来和命名。往往赋予叙述的对象以富有意义的或富有情趣的说明。四、民间传说的特征

  1、可信性的内容

  (1)、民间传说的内容所涉及的一些人物、事件、地点、时间,一般都是特指的,相对固定的,讲述时不能随意替换或指代。我们可以把它概括成“四固定”。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2)、传说中的依凭物(“传说核”)真实可信。

  (3)、深厚的历史与信仰基础。民间传说中的信仰内质,是其得以创作、流传的心理基础。

  2、传奇性的情节

  传说是将生活素材加以剪裁、集中、虚构、渲染、夸张、幻想,以偶然、巧合及至奇异的情节来表现题旨,生活真实、艺术真实相结合。传奇性是传说得以流传的一个重要条件,表达民众思想与情感,吸引听众并刺激他们进行传播。

  3、箭垛式的人物形象

  民间传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鲜明性与单一化特点,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形成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包容性的形象。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社会民众很自然地就把与此类性格或品质有关的种种事件堆积到这个人物身上,使之成为聚集同类事件之矢的“箭垛”。“箭垛式”人物一旦形成,又会进一步促使人物性格、品质特征的集中和强化,由大肆渲染、极度夸张而终至出神入化。

  4、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

  传说的流传有中心点,情节往往发生在固定地点,并和一定地方风物、史事、习俗相联系。传说的传播总围绕客观实在物这个特定的中心进行,传承范围相对固定,流传中形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民间传说圈。同一类型或相近的各种传说,其传说圈可能交叉、重叠或趋于统一,但绝大部分具有独立的完整性。

  五、民间文学的价值:

  1、重要的历史价值;

  2、知识教育价值;

  3、较强的实用价值。

  六、中国四大民间传说

  孟姜女哭长城

  牛郎织女

  梁祝传说

  白蛇传

  (一)、孟姜女哭长城

  1、故事内容:孟姜女、万喜良、长城

  2、故事演变:《左传》、西汉(刘向《说苑》及《列女传》

  )、唐代(《周贤记》)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钟嗣成《录鬼簿》)

  3、真实性考证: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4、解读:爱情主题、阶级压迫、艺术构思

  5、历史遗迹:山海关姜女庙

  绥中姜女庙

  二、牛郎织女

  1、故事梗概:牛郎、侄女、牛、天河

  2、起源发展(1)《诗经·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2)东汉《迢迢牵牛星》

  (3)

  南北朝《文选·洛神赋》

  3、解读

  文学解读:反抗、爱情、婚姻

  社会学解读:阶级对抗、底层男子的婚姻

  4、相关遗迹:西安斗门镇

  山东沂源

  湖北郧西

  三、梁祝传说

  1、故事概况

  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相会、化蝶双飞

  2、承传与解读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四个阶段(1)晚唐以前;

  (2)宋元明(3)清朝以来。

  审美意蕴:

  (1)意义与内容的关系;

  (2)内容与审美:优美、奇巧。

  艺术形式:

  (1)丰富了故事的内容

  ;(2)增加了故事的审美价(3)扩大了传承范围。

  3、遗迹考证:山东济宁;浙江上虞;江苏宜兴。

  4、改编:越剧的《梁祝》和川剧的《柳荫记》

  四、白蛇传

  1、概述

  白蛇、许仙、法海、雷峰塔

  2、起源与流变

  左思《魏都赋》,连眉女;唐传奇《白蛇传》;北宋;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方成培(清):《雷峰塔传奇》。

  3、审美意蕴

  (1)白蛇传文化中的核心文化符号分析:“蛇”、“白”、“伞”

  (2)白蛇文化多维解读

  民间故事

  一、界定

  1、广义的民间故事:指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的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狭义的民间故事指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2、民间故事与民间传说的比较

  (1)民间传说总是与一定的纪念物相关联,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民间故事无须围绕客观实在物来构建故事,如果说有些民间故事中出现客观实在物,它不是故事叙述的中心,只是作为情节需要安排的。

  (2)民间传说的主人公一般是历史上的,可以说都有名有姓,有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尽管有虚构的成分,它同历史的关联较为紧密,民间故事则完全不受历史局限。民间故事也不讲明具体时间、地点,一般只说“很早很早以前……”

  (3)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叙事风格不同。民间传说由于受传说核制约,幻想和虚构等艺术手段的运用是有限的。民间故事则不受具体时间、特定空间限制,可以展开幻想的翅膀,任意驰骋,虚构故事。

  二、民间故事的特点

  (1)贴近生活;(2)泛指性;(3)类型化.

  三、中国民间故事概论

  门类: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语言、民间笑话。

  一、童话(幻想故事)

  幻想故事是一种用“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人间生活,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包括魔法故事与动物故事两种,而以魔法故事为主。

  魔法故事又叫变形故事,将现实生活内容与神魔仙妖、魔法宝物等“超自然”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以神奇变幻的手法展开情节、结构故事、塑造人物。现实内容与魔幻内容的结合是以现实内容为基调,以魔内容为点缀或高潮,故事的情境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神仙、妖魔魔、宝物等神奇因素。

  动物故事是以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主人公的故事。动物故事的典型特征是以拟人的方式来塑造角色、展开情节,并以动物的行为城人间生活的情理。

  (一)中国主要经典童话的情节类型

  艾伯华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1、天鹅处女型故事:(l)一个穷青年在河边见到几个仙女。(2)他把其中一个仙女的衣服拿走,就成了他的妻子。(3)若干年后,她找到了她的衣服,逃回了天界。(4)丈夫去追她。(5)天神下令将他俩永远分开,每年只能会面一次。

  2、田螺姑娘型故事(l)有个人见到一只田螺,他把她带回了家。(2)田螺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变成了一个少女,她又做饭,又打扫屋子。(3)几天后他窥见这姑娘,娶她为妻。(4)过了若干时间,妻子拿到被丈夫藏起来的田螺壳,便离家而去。

  3、灰姑娘型故事:(l)一个长得漂亮的继女受到继母的虐待。(2)她照料着由生身母亲变成的一头牛。(3)继女把牛骨头收集保存起来。(4)继母和长得很丑的妹妹去参加一个庆祝活动。(5)继女从牛骨头里或者通过牛骨头得到了节日盛装。(6)她也去参加庆祝活动,结

  识了一位权贵,跟他结了婚。

  4、狗耕田型故事(“两兄弟型故事”):(1)两兄弟分家,弟弟只分得一条狗。(2)他用狗耕田,因此富了起来。(3)哥哥借狗耕田,结果失败,将狗打死。(4)狗坟上长出一棵树或者一颗竹子,弟弟因此又富起来。(5)哥哥再一次仿效他,又遭失败。

  5、蛇郎型故事:动物或精灵跟男人或女人结婚。6、狼外婆型故事;

  7、怪孩子型故事;

  8、画中人型故事;

  9、问活佛型故事

  (二)童话的艺术特征

  童话除了一般故事的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两个特征:1、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2、保存着较多的奇异习俗内容

  二、生活故事

  1、含义:生活故事是以民众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情节与表现手法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故事。又叫作“写实故事”或“世俗故事”。相对于幻想故事而言,它的特征就是其内容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基本上没有或完全没有超自然的幻想。

  2、中国民间生活故事的常见情节类型

  (1)巧媳妇故事(2)呆女婿故事

  ;(3)怕老婆故事;(4)机智人物故事。

  三、民间笑话

  民间笑话是让人开心的民间故事,它通过辛辣的讽刺或机趣的调侃,一针见血地揭示生活中存在着的各种矛盾现象,凸现出民众的智慧和才干。强烈的戏剧性是笑话的特色,目的是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

  1、民间笑话的种类:(1)嘲讽笑话;(2)幽默笑话;(3)诙谐笑话;

  四、民间寓言:

  1、定义:是一种带有明显教训寓意的、短小精悍的动物故事威人物故事。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直接说明某种生活经验的教训,具有最实际的动机。2、寓言的文体特色

  寓言是一种形象(故事)和理论(寓意)相结合的边缘文体,它同时作用于人的感情和理智,因而具有较强的说理力量。

  (1)寓言形象受到原型的自然属性的制约,要聚焦自然属性的某一方面进行形象编织,而不能随意编造

  。(2)寓意要简明,不能冗长牵强。

  五、民间故事的特征

  1、民间故事的内容特征

  民间故事在反映生活的本质的时候,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因而民间故事的内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容具有广泛的概括性与象征性。一般来说,民间故事的生成都带有时代的印记,故事的主题及思想内容都表现出一定的历史阶段性,因而民间故事中的幻想及虚构也受其制约,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故事中的幻想性质也有所变化。对生活与人生理想的艺术表述也有所变化。

  2、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

  (1)、民间故事的主人公多是泛指的,故事的时间地点也多是模糊含混的

  (2)、民间故事的人物设置与情节具有程式化的特点

  (3)、民间故事形象塑造的美学原则

  3、民间故事的传承特征

  (1)、故事传承的时间与场所:民间故事的传承活动是民间自发进行的,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

  (2)、民间故事传承的线路:民间故事的传承线路主要是家族传承与社会传承。

  (3)、民间故事的传承人

  六、民间故事的价值

  1、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民间故事作为民众心理结构的一种物化形态,向我们真实地展示了特定历史阶段民众的生活风貌以及心路历程。

  2、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民间故事使民众的美好意愿得到满足,由此实现它教育、娱乐、审美愉悦相统一的独特社会功能。

  3、民间故事具有立足于现实生活又富于幻想的艺术特色,它的简洁精炼的表达方式和曲折生动的结构技巧等,都有很大的艺术欣赏价值。

  4、文化资料价值:民间故事作为民众生活与思想的反映,是研究民众生活方式和思想状况及其发展历程的重要资料。

  文案大全

篇四: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希腊神话的特征及其文化价值

  希腊神话的根本特征神人同形、同性。所谓“同形”,就是神和我们一样,有着人的形态和肉体,即神的拟人化,这也是人类原始神话特征最主要的表现。希腊的男神之所以为男神,是因为他比男人更具有男性的特点;女神之所以为女神,也是因为她比女人更具有女性的特点。正是因其美,所以人们才将其奉为神灵。“同性”就是说神和人一样,有着人的喜怒哀乐。神之所以为神,之所以美,之所以受到希腊人的景仰,也是因为他有着人的七情六欲,也会像人一样,有肉体的需要,有欲望,而且他也会犯错误。在希腊神话中,众神拟人化,或自然力量人格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希腊诸神具有强烈的世俗特征。

  希腊神话几乎全部是来自自然现象的众神,不管人们喜爱与否,实际上代表了人类世俗性格的一面。奥利匹斯山诸神组成像人一样的大家庭,宙斯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虽然他们住在奥利匹斯圣山上,却与俗人自由交往。他们还像人一样,具有人的形象、人的长处、人的弱点。在复杂的神灵社会中,众神们无不有七情六欲,有爱美之心、嫉妒之心、复仇之心,世俗化倾向十分明显。他们不但结婚、生育、宴会、打仗,甚至也常常干出一些荒唐的事情。

  第二,希腊诸神表现出强烈的本人色彩。

  在希腊神话中,神性成为人性的的精妙表现。虽然神创造万物,一切却是为了人能在自然界存在与生活。神与人之间还有割舍不断的姻缘关系,他们可以娶漂亮的人间女子为妻子,生育子女,繁殖出无比优秀的英雄人物。

  第三,希腊神话富裕深刻的哲理性。

  希腊人既是追求自由幸福的乐观主义者,又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确信人生只有为自我目的而活才具有实际意义,那种把追求死亡当成解脱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切实际的,毫无意义的,也是极其愚蠢的。至于死后如何,那是很远的事,他们并不关心。他们强调诸神愿意帮助人,但有他们所信仰的众神并不像上帝那样万能。

  第四,希腊神话与东方神话具有鲜明的不同。

  1、希腊神话与宗教之间保持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希腊人是泛神论者,信奉多神教。他们在神话中描述的神灵往往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拥有男人和女人具体形象的神,并且还是可以与之平等交往的神,因而根本不具备东方神灵的神秘性,与人类也没有现实差距感,诸神丑化、取笑的现象随处可见。

  2希腊神话带有原始自然的崇拜和图腾崇拜的痕迹。

  由于神话是人类通过幻想征服自然的产物,它必然地带有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痕迹,如苍天、大地、太阳、月亮、河流、山川、森林、风雪雷电等自然现象,都被赋予神性和神的力量。对动物的崇拜,如半马神是人头马身,半牛神是牛头人身,管森林的潘神是人脸、羊角、山羊胡子,还有米诺牛、狮身人面像等,都是图腾崇拜的反映。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希腊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希腊神话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它通过神系的升值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宇宙起源论和自然演化观。从原始的神混沌到宙斯,绝大多数神都象征着某中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的分化和演进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诸神族中,神才脱离自然而获得了社会性。这种通过神系的生殖原则来说明宇宙起源和自然演化过程的神话思维图景,构成了哲学和科学产生之前人们唯一的世界观。第二,它蕴含着一种以自我否定为动力的社会进化思想。希腊神王的更迭是通过一直能够自我否定的暴力方式实现的,这种维持神系更新和发展的自我否定机制使希腊神话表现出一种新陈代谢的社会化思想。而在背后决定着诸神的新衰泰否的就是那个不出场的“命运”。这种通过“命运”的“看不见之手”来实现神系的更迭和自然进化的思想,构成了希腊神话中最深刻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整个西方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自我否

  定和自我超越的形而上的动力。

  第三、对建筑风格的影响。希腊神殿建筑总的风格是庄重典雅,具有和谐、壮丽、崇高的美。雕刻艺术、建筑风格在神话的背景下极度发达。

  时隔千年,希腊的文化经过希腊化的时代,文艺复兴,乃至今日还对我们产生影响,在许多学科

  领域,我们还在用希腊的语言来思考和交流,希腊始终是“美”、“和谐”的代名词;希腊,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罗马法体系的建立及其后世影响

  罗马法是古代世界各国法律中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而且对后来世界的影响最为广泛的法律,是罗马人留给人类文明的一份最宝贵的遗产。

  一、罗马法体系的建立

  法律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出现完全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罗马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结果。

  (一)罗马法的公民法时代

  罗马法的公民法时代大约相当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这一时代的特点是公民法在罗马占着统治地位。公元前450—前449年颁布的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取得的成果,也是罗马法的起源。

  (二)万民法时代

  万民法时代相当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到公元3世纪中叶,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万民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并逐渐成了罗马法制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法律形式。

  (三)统一法时期

  从公元212年卡拉卡拉赦令颁布到565年查士丁尼去世,是罗马法的统一法时期,它是罗马法发展的最后阶段。而《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全的法典,它确定了统一无限的私有制概念,提出了私法和公法的划分。它的问世标志着罗马法本身已经发展到最发达、最完备的阶段。

  二、罗马法的历史影响

  罗马法是罗马人留给后世西方文化的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它构成了现代西方大陆法学体系的重要理论,确立了意大利、法国、德国葡萄牙、匈牙利、波兰、拉丁美洲、诸国以及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等地法律的基本内容。罗马法不仅包含具体而细致的法律条文,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奠定了一种法治精神,此外还有一套作为实用法律的形而上学根据的自然法理论。不论大陆法系还是不列颠法系,它们都吸收了罗马法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以及诉讼原则。正如一个美国法学家所承认的那样:“尽管罗马的国的人口或许为5千万,但是有8亿7千万人生活在由罗马法所造就体系之下。”

  罗马国力强盛,幅员之广大,早已成了悠悠往事。然而,罗马法律的基本精神,罗马法律的绝大部分内容,却逾千古而犹存,对后世文明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概括的讲,主要表现在:

  第一、罗马法曾经为市民阶级或资产阶级战胜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第二、罗马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第三、罗马法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第四、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罗马法则又为资产阶级法律体系建立提供了为楷模,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立法所遵循的范本;

  总之,罗马法所造就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孕育它生长的社会,它不只是罗马人的法律,而是全人类的法律;不只是罗马人的文化遗产,而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篇五: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摘

  要:黑格尔称希腊是欧洲人的“精神家园”,而希腊神话则是构建和支撑这个家园的核心,它是宝藏,是沃土,为现代欧洲文明提供了诸如人性、理性、科学与民主这样的文化滋养。时至今日,对希腊神话的研究仍然是必要的,而且弥久常新。

  关键词:希腊神话

  人性

  理性

  科学

  民主

  神话是人类先民使用原始的思维模式,对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做的叙述和解释,是人类潜意识中关于诸般事物的表象描述,其中虚构的成分与历史事实常常混淆在一起,从而构建出瑰丽多姿的神话世界。可以说,神话是人类最原始智慧的宝库,是各民族文化的源泉,是一个民族精神特质最真实的反映,而希腊神话可谓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作品。

  一、人性的殿堂

  神话凝结着人类先民认识世界的智慧。面对威严的神的世界,希腊人不像印度人那样系念永无休止的轮回;不像埃及人那样崇敬坟墓中的静寂与永恒;也不像日耳曼人那样,想到一个独一无二、全知全能的上帝;他们也没有刻意要在万物之中和万物之外,寻觅一种庄严的、神秘的、无形的威力,并虔诚地匍匐在它的威严面前,他们所做的只是对神话予以了人性的创造和理解。

  这种对神话人性化的创造,首先体现在希腊人的神与人类同体同性。希腊众神具有明显的人格化特征,神明变成了凡人。因为神有父母、有子女、有家谱、有宫殿,有一个和凡人相仿的躯体,有刀枪可入的皮肉,会流出殷红的鲜血,战神阿瑞斯被凡人狄俄墨德斯刺伤小腹时,忍不住发出雷鸣般的惨叫,负痛逃往神界疗伤。神之所以胜过凡人,只因为他们可以长生不死,也因为他们比凡人更强壮、更俊美、更幸福。除此之外,他们和人一样吃喝、争斗,具备所有凡人的欲望与情感。的确,除了大小,神与人几乎没有分别。很难说清楚是希腊人将神降格到了人的地位,还是将人提升到了神的高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诸神不是一种超验的存在,而是人性的神。神被看作是人的最高典范,“在神的形象中,可以想见到人的智慧与美德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1}。

  希腊人拥有快乐的人生观。美丽的乡土使人心情开朗,充满了对快乐人生的热爱,反映于神话,便是诸神家族的欢快场景:众神皆为快乐而长生的神,无论是宙斯、阿芙洛狄忒这样的主神,还是诸如山中精灵、林中仙女般的小神,大家都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快乐。他们尽情享受,亦愉快地工作,歌声笑语响彻地中海世界。神话里的欢乐,实则是人世间的欢乐,诸神的生活态度,实则是希腊人自己的生活态度。不仅如此,希腊人还坚信,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同样可以到达神的世界。泰坦神阿特拉斯能背负苍天,人的后代赫拉克勒斯同样能做到,而且,他所完成的一系列英雄伟业,使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也由衷赞叹,所以当他就要死去时,神王宙斯伸出巨手把他接到奥林匹斯山上,加入神圣家族。在希腊人眼里,奥林匹斯与尘世之间并无不可超越的鸿沟;神可以下来,人也可以上去。或者说,神性与人性是相通的,神性即人性,人性亦即神性,只要热爱生活,坚忍不懈怠,人类一样能寻得神的美满。

  或许是出于对人的关注与尊重,希腊人创造出最完美的人性神的雕像,并以这种对美的愉悦的激赏来点缀他们的人生。在人类的早期文明中,人把神的自然力特征变形的程度各有不同,在某些神身上还完全不具备人的面貌,如《旧约》中摩西之兄亚伦的金牛;有些神是两种面貌同样显著,如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但希腊却是一个例外。希腊的神不仅完全具有了人的形态,而且活脱脱体现出人的性情。无论是裸体的阿波罗,还是颀长的阿芙洛狄忒,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不仅是完整的人,而且是一种身体与灵魂具现的完美人。希腊雕像之所以采用裸体的形式,是为了要摆脱某种特定的束缚,比如时间、空间和衰老等,从而赋予人体一种超越常人的美,裸体的神代表着理想化的极致状态。可以说,很少有一种文化会像希腊那样,对神的人性化倾注如此鲜明的态度和高超的技艺。

  希腊人知道神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神话实质上也可以看作人话。奥林匹斯山上神的家族构成、情感世界以及行为方式都是人性化的,都符合希腊人对个人、对人生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希腊文化的思想特征,即人对神的崇拜,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崇拜,人赞美神,就是赞美自己。

  二、理性的精神

  希腊神话反映了希腊人理性精神的觉醒。神与人类同体同性,神不仅具有人的外形,而且具有人的欲望和冲动,这大大降低了神的威严和神秘。神不过是理想化的人,而神界亦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模式,是人间可以效仿的对象。当然,这种理想社会与后来的道德乌托邦大相径庭,因为希腊诸神并没有被打上道德的烙印,“宙斯既是法律的制定者,也是一个调戏妇女的伟人”{2}。这意味着希腊人日常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以及伦理观念都是自己制定的,而不是来自于神或是依照一套由神制定的绝对律法,一切都是约定俗成,反映到神界亦是如此。这样的表述方式,使希腊神话具有了理性思维的光辉。

  希腊人理性地认为,通过求知爱智就可以达到神的完美。在希腊人眼中,神应当是可敬的,而不是可畏的。敬神不是出于神的威力可怕,而是因为神的完美性。希腊人很少在神的面前表现得诚惶诚恐,他们只是表现出对神的一种敬意而已,从不想要为了敬神而苦修、守斋,或战战兢兢的祷告,或伏在地上忏悔。敬神而不畏神,想象神的完美,并努力将之当作效仿的对象、追求的目标。这样的一种理性态度决定了希腊人的求知爱智,以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使人能暂时脱胎换骨,与神明并肩。

  但这种求知爱智很大程度上是超功利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他们探索哲理只是想脱出愚昧。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3}这从“学院”和“哲学”二词的语义上可得以证实:“学院”的希腊语原意为“闲暇”“自由时间”;“哲学”则为“热爱知识”。所以,一个希腊人能同时成为诗人、艺术家、批评家、行政官、祭司、法官、公民、运动家,集一二十种才能于一身。这一盛景大概只有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才得以再次领略到。

  这种对知识超功利性的追求与热爱,使理性哲学最先在希腊出现,而且是从神话开始的。当希腊人开始思考,想理解世界的时候,神话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关于世界奥秘的答案。根据赫西俄德在《神谱》中所说,世界起源于混沌,先有诸神的诞生,再有物质世界的形成。由于诸神分别象征着不同的自然现象,如天空之神、大地之神、日神、月神、风神、雷神,等等,神谱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宇宙起源观。这种来自于神话的宇宙观,后来在米利都学派那里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升华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探索,即早期自然哲学家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世界的起源及其构成,或者说,现实的世界是否为神所创,而这直接来自于对神话的回应,只不过泰勒斯(公元前624-547)等人试图在神话体系之外,寻求另一种世俗的解答。所以,文德尔班在他的《哲学史教程》中开篇即写道:“希腊哲学起源的直接背景是宇宙起源诗。宇宙起源诗以神话的外衣叙述客观世界史前的故事,从而利用流行的有关万物恒变的观念叙述宇宙创始的形成。”{4}而神谱虽不是哲学,却为哲学的产生作了准备。在神话的观念中,已经出现哲学思想的胚种,即做某种解释的愿望。这里,神话成了希腊人理解世界的观念体系,是他们求知爱智的原始话语。

  对世界本原的追问,意味着希腊人已经有了理性的思维模式。正是基于此,希腊的哲学史才从泰勒斯写起。泰勒斯视“水”为万物之本原,认为万物由水产生,最后又复归于水,这一结论虽然现在看来是荒谬的,但其在整个人类思想史上的意义却不可小觑。因为这种看法既非比喻,亦非寓言;尼采因此称泰勒斯是一个自然科学家,而且是最早的希腊哲学家。{5}被亚里士多德称作“神学家”的希腊哲学的先驱们,就这样“在一种奇妙的宗教和哲学的曙光熹微中呈现在我们面前”{6}。继泰勒斯之后,不论他们是把世界本原看作物质性的“气”“火”“种子”“原子”,还是看作抽象的“数”“存在”“理念”,都是以一种哲学思维的新方式表述了希腊神话中感性直观的旧内容。他们的思想中

  仍然带有明显的神话印迹,但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却从这里建立起来。这种理性精神,是希腊人依靠自身的智慧和思维能力发展而来的,有人说,这是一个希腊奇迹,但实际上,却是事所必然。

  希腊科学即是伴随着哲学的理性而兴起,将世界对象化、客体化,势必在寻求世界本原的同时,追寻世界的运动规律,势必要提供种种解释模式,科学也就在这样的哲学土壤中得以产生。事实上,在希腊人那里,科学同哲学是不分的,第一批科学家也就是第一批哲学家。所以,今天欧洲的科学史也同哲学史一样,都是从米利都学派写起,而起笔写的第一位科学家就是被誉为“哲学之父”的泰勒斯。可以说,希腊科学与哲学是同一根藤上结出的果实,这根藤就是理性的精神。{7}

  三、民主的原型

  希腊神话经荷马、赫西俄德以及后来的诗人、散文作家等的整理和完善,已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神与英雄伟业的古老传说,同时它也是希腊世界的一部史前史。希腊人深信自己神话中所歌颂的事件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他们把它当作自己的古代历史来理解,而且相信,神积极参与了先民们的活动。有一位希腊哲学家欧赫麦鲁斯(公元前4世纪末),不仅把神话中所叙述的事件及英雄们,甚至把神也看作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因为他认为,神就是从前活着的帝王。{8}这表明,希腊神话虽然以神话的形式传诸后世,但其内涵则是地道的“史话”。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考古学家对特洛伊及迈锡尼遗址大规模发掘之后,更加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具体说,神王宙斯的原型就是当时希腊半岛的盟主阿伽门农,此时的希腊正处于王政时代,亦即英雄时代,国家已经产生,社会结构中有了权威,有了等级,有了分工,也有了不平之象。这一切都在神话里得到了系统的反映,成了希腊神话的历史化特征的有力佐证。

  神王宙斯统领神界的方式可以说是希腊人的政治实践和理想的投影。宙斯虽为神圣家族的首领,却选择与其他众神共同管理三界。他一方面分权而治,每个神都依其自身特质被委以不同的职责和权力,使他们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另一方面,宙斯虽拥有其他神所不及的权力和威严,却也决不能任意干涉诸神的权力和权利,不能独断专行,而且,他的权威还时常受到轻视。“盗火者”普罗米修斯宁愿被缚于高加索山崖之上,挨受三千年的风霜之苦、恶鹰啄肝之痛,也不愿向宙斯的威势低头。而许多神祗也敢于违逆宙斯的意愿,去向普罗米修斯表示他们的同情之心,甚至宙斯自己的儿子,英雄赫拉克勒斯居然让同情心战胜了对父亲的畏惧,抽弓射死了恶鹰,解放了普罗米修斯。宙斯的权威最终只是象征性地得以保留,那就是留在普罗米修斯身上的一只铁环和高加索山上的一块石片。作为神王,宙斯也时常需要向各方做出妥协和让步。希腊神话就是这样记述这个神圣家族的:宙斯是“统”而不“治”的神王,众神各尽职责,“组成了一个较有民主倾向的血亲社会”{9}。尤其是当一些重大事件需要讨论时,还要组成众神会议,设立法庭,以投票的方式予以裁决。雅典卫城西北的一座小山名为“战神山”,即因海神波塞冬诉战神阿瑞斯谋杀其子而得名。十二位神为此专门组成的议事会后来被称为“战神山议事会”,亚里士多德誉其为“雅典最古老的议事会”{10}。这里,神话与现实似乎已没有了明显的划分界限,事实上,神话亦是人的世界向神的世界的投影。不仅如此,宙斯还设有专门主管正义的神,负责裁决神界和人间的争诉,这是希腊历史上最早的民主因素,也是其后来民主政治的原型。

  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希罗多德的《历史》。他将民主的特点概括为:凡“政事取决于民众”,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1},而希腊神话中的宙斯及诸神身上,“从最根本之处潜在地展现了古希腊的民主思想”{12}。一方面,希腊人把自身的政治理想投射到他们身上,反过来,在神的名义之下,这样的一种民主制度也得到认可和尊重,大大促进了希腊人以此为原型进行民主实践,从而使希腊神话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迄至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民主政治勃勃兴起。希腊的诗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时

  代并进,对古老的神话进行了重新解释、补充、增益和创新。于是,神话中的英雄忒休斯被塑造成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奠基者。忒休斯继承他父亲之位为雅典国王后,即着手将雅典周围散漫的村落组织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他没有像暴君那样用武力来完成这一事业,而是一村一家地去走访,以征得他们的同意,并承诺人民一部可以保障他们自由的宪法。“我自己”,他说,“在战时是你们的领袖,在平时则是法律的维护者,除此以外一切权利都与公民平等”。不仅如此,忒休斯还削弱了国王的权力,并置王权于贵族议事会和公民大会的监督节制之下。自此以后,雅典才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城市,一个希腊世界的楷模。{13}忒休斯主持创建的国家体制,是雅典民主制度真实的缩影。

  古老的神话中不仅显现了新时代民主缔造者的形象,而且,雅典民主制下的诉讼审判制度也移植到俄瑞斯普斯的神话中。阿伽门农被妻子杀害后,他的儿子俄瑞斯普斯为父报仇,手刃生母,为此受到复仇三女神日夜不休的追杀,走投无路之下来到雅典的战神山,力求为自己申述和辩护。雅典娜主持了这场审判,听取了双方的陈述和辩护,并各自召集证人,出示证据之后,由十二位雅典城里最睿智和纯良的公民组成的陪审团投票,表决结果由雅典娜宣布:“依据多数票的决定,法庭判定俄瑞斯普斯无罪。”{14}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法庭,其审判的程序和范式成为后来欧洲法庭的雏形。经过对神话的重新补充增益,新时代的精神融入古老的神话之中。

  四、结语

  纵观古代社会,神话往往从根源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希腊更是如此,对神的思考是希腊文化的核心内容。透过地中海美丽的波光和海湾,流连于希腊半岛迷人的风光,我们看到了这群可爱可敬的男神和女神,他们同时也是远古时代的人类借助地中海这一历史舞台,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开始进入理性思考和实践的生动写照。在这里,神话只是一种形式或一种符号的表达方式,其内涵则是世俗的,是希腊人活生生的历史画面,从中我们所感知的,不是诸神的故事和伟业,而是希腊人的生活情味和历史实践。希腊神话最终昭示给我们的是它所蕴含的人性、理性、科学、民主这样的文化因子,正是这些文化因子孕育了现代欧洲文明的胚胎,奠基了欧洲朝着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向。也正是基于此,黑格尔称希腊为欧洲人的“精神家园”。{15}

  ①

  沈之兴、张幼香:《西方文化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②

  戴维?明利、埃德温?贝尔德:《神话学》,李培荣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③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页。

  ④

  威廉?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册),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42页。

  ⑥e?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翁绍军译,山东人民出版1992年版,第18-21页。

  ⑦

  启良:《西方文化概论》,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194页。

  ⑧

  兹拉特科夫斯卡雅:《欧洲文化起源》,陈筠、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7页。

  ⑨

  赵林:《神旨的感召――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

  {10}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日知、力野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6页。

  {11}希罗多德:《历史》,王嘉隽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98页。

  {12}杨丽娟:《世界神话和原始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13}{14}g?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上册),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9―210页,第633―646页。

篇六: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1上古神话的分类及艺术特征:分创世神话:包括初民对开天辟地和人类诞生的解释流传最广的是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自然灾害神话:表现人类遭受自然灾害及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功绩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战争神话:指部族族之间的战争如皇帝站蚩尤.特征: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大禹治水.厚生爱民意识如皇帝钻燧生火.反抗精神,如精卫填海刑天舞干威.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反映社会斗争:皇帝战蚩尤

  3左转描写战争的特点:不仅描写出生动逼真的战争场面,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还具体揭示了战争的背景和胜负原因的交代,注重描写与战争相关的政治外交活动如城濮之战.另外是道德因素,对战争的描写很注重礼.看战争双方的成功是否有礼,人心向背如师直为壮,曲为老4诗经的艺术特色及影响:特色: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赋比兴的应用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毛诗序中将风雅颂赋比兴称为诗经六义,风雅颂为诗之体赋比兴为诗之用,即艺术表现手法,赋即铺陈直叙,多变现在一首诗的总体方面,比指比方比喻,兴指起兴借自然界事物的描写联想,引出对诗人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法复叠的章法和四言为主的句式.语言形式生动形象在表意和修辞上有很好的效果.影响:开辟了我国诗歌抒情言志的道路.其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后代的名歌和模仿名歌的作品很多以比兴起头,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及魏晋许多文人作品中都不乏其例.5战国策的文学成就: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人物形象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士的形象写的更是栩栩如生,光彩照人.运用大量寓言故事增强辩词的说服力,战国策标志着当时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品.6孟子说理散文的特征: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巧妙灵活的运用了所及推理的方法如梁惠王下.孟子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其实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

篇七: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浅论上古神话的精神特质与价值

  浅论上古神话的精神特质与价值

  摘要:一个民族的神话蕴涵着一个民族主体意识的内在规定性,是民族精神最初的也最为质朴的纪录。中国上古神话虽然缺乏一个完整的系统,仅散见于《山海经》、《淮南子》、《庄子》、《列子》、《楚辞》等部分古籍中。但它同样展示了我国上古神话永恒而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充分体现了上古神话的现实性、悲剧性和神圣性,这些由神话开刨和莫基的精神特质都曾以潜意识的方式影响着几千年来人们的文化思维方式,并将被一代代传承下去,得到不同时代人们的普遍认同,进而弘扬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上古神话;华夏民族;精神特质;意义价值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XX)05-093-03

  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人民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的产物,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理想的追求。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实体,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更是一个民族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华夏民族的许多神话都零散地保存在古代著作中,从整体上更深地理解神话的精神内涵,就显得非常必要,因为一个民族的神话蕴含着一个民族主体意识的内在规定性,也是民族精神最初的也最为质朴的纪录。

  一、民族精神的源头

  袁珂说:“要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首先应该了解它的神话。”因为神话产生于人类童年时代,大多为原始初民的口头创作,反映着原始初民对于周围世界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想象和原始理解。同时,“神话是民族性的反映,各国的神话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各国民族的特性。中国的神话,自然也在许多地方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特性”。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在今日已难以窥其原始全貌,但是它并不妨碍后人从中看到神话故事中精彩纷呈、光芒四射的智慧之光,其中有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瑰丽的色彩和生动的故事情节,作为人类精神发端的神话,它更以最为质朴、原始、简单的形式,在本原意义上奠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结构,这也使得神话成为了民族精神文化的源泉之一,在其中蕴含着民族的1

  哲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等整个价值体系的起源。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它童年时代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艰辛足迹,具体表现为一种悲剧的情怀、不屈不挠的意志与积极奋进的精神。因此,神话作为民族精神的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二、上古神话的精神特质

  (一)上古神话的现实性

  中华民族发源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阔地域。三千年前,黄河流域除了不断出现洪水和旱灾以外,还分布着很多森林、灌木丛和沼泽地,其中出没各种毒蛇猛兽。因此,原始先民们最先要面对来自大自然的挑战。所谓“筚路褴缕,以启山林”,正是对这种面临严峻生存挑战的真实描述。而原始的狩猎难以猎取充足的食物;农耕生活方式使他们的生存和繁衍更多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威胁。因此,原始先民为在深重忧患的生存困境中生存,付出了巨大代价。

  在现实的生存困境中,神话英雄人物在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体现出了一种现实精神。首先,在现实的困境中激发出了不屈不挠、积极奋进的精神。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鲧的行为类似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盗火的普罗米修斯。鲧死后集其精力生下禹,禹秉承父志,最终使得洪水消退,万物重生。还有小小的精卫,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要以自己微小的身躯和微不足道的力量填平茫茫的大海,这是多么执着的抗争,多么悲壮的场景。蚩尤对战黄帝,其身虽死,但其斗争精神却激烈万分,可歌可泣。这些神话故事中蕴含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和勇于抗争的精神,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万古常新的精神长河中的壮丽一笔。此外,神话中的夸父为着追赶太阳而渴死在路上,这也是夸父为着心中的梦想而追逐不已的信念。巴金先生曾说:“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炀谷。”

  (二)上古神话中的悲剧性

  中国原始悲剧神话主要表现为人在自然与社会中的悲剧性。首先是人与自然的悲剧。华夏民族发祥于黄河流域,东临浩瀚无边的大海,三面环绕险恶的山川,波涛汹涌的江河,在如此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先民们对周遭事物有一种警惕感和神秘感。《山海经》等文献中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处境和灾难。“共2

  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洪水滔天”(《山海经·海内经》)。《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女巫被太阳晒死的场景:“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这些持续的自然灾害威胁着整个族群的安全。随着先民自我意识的觉醒,慢慢产生了摆脱对神秘自然的依附和征服自然、改变生存环境的愿望。其次,社会生活神话也表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呈现震烁千古的悲剧精神。黄帝与炎帝部族为争中原逐鹿之战。尧、舜、象之间更有说不清的恩怨纷争,“舜逼尧,禹逼舜”、“瞽瞍舜父而舜放之,象为舜弟而杀之”。这一切都使得中国古代神话天空中充满了血雨腥风。

  在这种极其具有悲剧气氛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原始先民们以其最为原始的思维方式塑造了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的神性英雄。如射日后羿与补天女娲,他们无所不能,其伟业充满理想化色彩,成为神话中的典型。而精卫和夸父的形象则使人产生怜悯和崇敬之心。“精卫填海”,其衔木石以填海不缀的崇高举动,表现出悲怆之力。宏伟高大之夸父,其逐日之壮举就已成就了永恒的崇高和悲壮。神农氏以身试毒,谱写了一曲响彻云霄的英雄悲歌。神性英雄们都甘愿默默奉献自己,他们关注的是整个民族、部落的盛衰,这种不屈不挠、为民族、部落集体着想的品格与悲壮的行为,传达出了古代悲剧神话的崇高感,这是一种极可贵的华夏民族精神。

  (三)上古神话中的神圣性

  阎云翔在《神话的真实性和神圣性》中说:社会生活中的神话,是真实而神圣的事件叙述,不是随便说的故事。神圣性,可以理解为一种超自然能力的表现。如鲧禹治水:“鲧殛死三岁不腐,副之以吴刀,是用出禹。”这样的叙事是史无前例的,虽在现在看来似乎荒诞不经,但是细细思索便会发现这是一个符合原始先民思维特征的完整故事,怨气不衰,终成正果。神农用“赭鞭”,鞭打百草就能知道其是否有毒:先民们渴求永生,认为“南方有不死之草”(《淮南子·地形训》)。由于神话的神圣叙事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现实的违背和突破,它标示这些故事是神圣的、非尘世的,正如艾兰所说,神话中的形象其存在意义在于打破自然现实的界限,制造出一个存在于正常逻辑之外的形象,这个形象拥有超出自然法则的神力a而中国上古神话故事中的鲧、神农、黄帝就是这样一种有着超越正常逻辑之外的形象,他们无所不能,表现为超出自然法则的神力。

  三、上古神话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与意义

  神话是一种古代的文化遗产,既有文学艺术欣赏的价值,也有进行历史研究的学术价值。恩斯特·卡西尔曾说:“一个民族的神话不是由它的历史确定的,相反,它的历史是由它的神话决定的——或者不如说,一个民族的神话并不决定而是这个民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命运。”这里,恩斯特·卡西尔十分肯定了神话对于民族历史的影响。同样,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我们都能看到反映了人类初期的一些意识形态的神话掀起的阵阵波涛,层层涟漪。

  在历史与神话的关系中,神话被证明是初始性的因素,历史是第二位的派生的因素。一个民族的神话不是由它的历史确定的,相反,它的历史是由它的神话决定的。它们的关系,无论表现在神话产生、兴起的阶段,抑或反映在神话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之中,都是极其密切的。历史与神话之间的这种关系。尤其发展到上古神话开始衰落和最后消歇的时期,则更由于神话内部历史因素的增长,一部分神话被历史化。这正说明了古代神话的历史化,作为神话发展和演变的一种结果,实在是为神话与历史的内在关系决定的,是一部分神话发展和演变的必然结局。

  众所周知,人类有意识地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一直可以追溯到氏族社会的形成时期。神话作为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是与氏族社会相适应的。而原始社会的氏族组织,是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只有同一个氏族名称并以血统关系相结合的血缘亲族的总和,“每一个这样的氏族都有一个神话上的祖先,他被认为是氏族名神的始祖和英雄”如我国神话中的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就是适应着解释氏族形成这种历史的需要,首先以神话的形态被想象为氏族的始祖来创建其氏族历史的。而早在神话产生、形成的初期,有些神话故事本身,就与历史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其为想象和幻想所增加的虚幻因素更多于现实的成分,因而被人们看作是历史的影子:但是另一方面,先民们又把这些神话故事当作真实的历史在氏族和部落中广泛地流传着,后来的人们也就以这些神话的内容作为远古历史的传说而加以承认。如我国历史传说中关于黄帝与炎帝氏族的历史,黄帝与炎帝战争的历史,黄帝战蚩尤的历史,乃至整个三皇五帝的历史传说,基本都是在这种神话的基础上提取和抽象出来而得到认可的。

  (二)现实价值与意义

  毋庸置疑,中国神话故事中这些精神特质在历史进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同时也有着自身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原始神话中,人类从何而来?包容人类和万物的宇宙是什么样的?原始人类思考过这样一些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它对于今天正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开拓的人们,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不屈于大自然的神秘莫测的威力,幻想通过神力战而胜之,正是神话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斗争精神。神话中所表现的这些人类的先祖与大自然积极抗争的生动情景,至今仍能给人们一定程度的力和美的享受,这或许就是神话至今仍具有某种积极的现实意义的一种表现。首先,神话带给现代人一种精神的激励与鼓舞。神话的现实性引导人们直面现实的生存环境;神话的抗争性指引人们勇于挣脱各种各样的束缚,保持一种死而不已的反抗精神:神话又使人们深思自身的存在价值,特别是一直流传下来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引导人们面对生存做出种种思考和抗争。其次,神话具有民族团结与凝聚的力量。神话与民族有密切关系,它是民族共同意识重要的一部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并且是与其他族体相互认同或辨异的标准之一。谢林(FriedrichW-ilhelmJosephVonSchelling1775-1854)说:“一个民族,只有当它能从自己的神话上判断自身为民族时,才能成其为民族。”因为“古代神话,既是一种民族现象,又是一种世界现象。”因此,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神话都蕴含着一个民族主体方面的内在规定性,承载着本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华夏民族也是如此,这是一种民族内部共同的归属感。最后,神话故事还是后世乃至当代作家们创作的源泉之一。鲁迅先生的做事新编就是典型的代表。在不少篇目中,我们都能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地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由神话开创和奠基的精神特质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起着巨大精神力量的作用,它们都曾以潜意识的方式影响着几千年来人们的文化思维方式,并将被一代代传承下去,得到不同时代人们的普遍认同,进而弘扬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民族精神。只要秉承这些有利于生存、发展的精神品质,一个崇尚道德、境界高远的华夏民族将会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篇八: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神话小说《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神话小说是以虚象幻境作为表现形式的,是社会生活的曲折的反映,也是人们精神的悠远的寄托。显然,它与历史故事之于历史演义、传奇故事之于英雄小说相比,是远距离的,是间接的。因此,作为长篇巨制的神话小说产生在同样是长篇巨制的历史演义、英雄小说以后,是符合发展的逻辑的,也是有他独特的社会、文化、以及小说自身发展的背景的。

  《西游记》大致成书于明代后期的嘉靖晚期,那是一个朝纲混乱、天子失政的时代。整个社会,奢靡淫轶之风大盛,宗教迷信横行。朝野叙床笫之乐,求不死之方。说神弄鬼,演奇记逸。人们对现实生活愈觉迷茫,于是在神幻宗教中寄托虚幻,寻求解脱,这应当是神怪故事盛行的直接土壤。明代中后期思想文化活跃,特别是左派王学的兴起,“率性而行,纯顺自然”,他们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崇尚个性的自然发展。一种冲决束缚的风尚舒活人心。这应当是《西游记》产生的文化背景。而我国的神鬼故事又源远流长,它滥觞于上古神话,远祧于六朝志怪、唐代传奇,承继了宋元话本的“灵怪”、“妖术”、“神仙”故事,吸取了佛经传说、道家仙话、民间传说,这应当是它自己的轨迹。在此基础之上,终于催生了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

  《西游记》题材的来源、演化及其作者

  《西游记》的题材,也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依据的。那就是俗名陈祎法号玄奘的唐代高僧向天竺国取经的故事。玄奘于唐太宗贞观三年,涉戈壁险滩、攀崇山峻岭,冒着极为险恶的自然环境,途径百余国,历时十七载,从天竺国取回梵语经文的故事。这一事件的本身,充满传奇色彩。为日后的演绎为神话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这一历史原型事件,经历了八百多年以后,才最后成了《西游记》,这中间是一步一步的渐进演化的。

  第一部记录玄奘取经的书是《大唐西蜮记》,那是玄奘奉诏口述,由他的门徒辨机辑录的。该书记述了玄奘亲身经历的一百一十几个国家以及根据传闻而整理二十几个的国家,此书虽然用宗教的心理去记述传说故事以及奇异的自然现象,从本质说,当属地理书籍的范畴。接着是玄奘的弟子慧立彦悰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就属于人物传记了,但由于弘扬佛法与赞颂师傅的需要,每用夸张神化的笔调穿插一些离奇的故事。这些故事一经在社会上流传,宗教的神秘性使其越传越神。以致在在唐代末年的笔记《独异志》、《大唐新语》中就已经记载了玄奘取经的神奇故事。在南宋则刊刻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见书影)此书虽然只有一万六千余字,却是《西游记》成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里程碑。作为神话故事的框架已经形成,其中已经有了个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的角色,这显然是孙悟空形象的前身。诗话中还有沙和尚的雏形人物深沙神。而到了元曲时期,在杨讷所作的杂剧《西游记》中,猴行者已经姓孙;深沙神已经更名为沙和尚,成了唐僧的徒弟;还增加了黑猪精猪八戒。这说明

  了取经故事的主要人物唐僧师徒四人已经定型。明初《永乐大典》所引“梦斩泾河龙”(内容相当于第九回)故事;朝鲜古代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引“车迟国斗圣”(内容相当于第四十五回)故事均提到出自《西游记评话》,这也应当是《西游记》成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可惜没有流传下来。正是在前人辗转流传,不断增益的基础上,终于集大成而为如今见到的《西游记》。

  今据嘉靖、万历人周弘祖《古今书刻》的著录,《西游记》曾有“鲁府”、“登州府”刻本,可惜均已亡佚。这就提示《西游记》成书不迟于嘉靖年间。今见最早的刻本为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20卷100回,学术界一般认定为万历二十年(1592)所刻。《西游记》也有繁本与简本的问题,明时有朱鼎臣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10卷69则,十余万字;杨致和《西游记传》4卷41则,比朱鼎臣本略少。这两个本子对于百回本说,孰先孰后,学术界还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早期版本中都没有唐僧出身的“江流僧”的故事,至清初汪象旭、黄周星的评刻本《西游证道书》,乃云据大略堂《释厄传》古本改写而成,作为第九回插入,而将原第九、第十、第十一三回改成第十第十一两回。

  《西游记》的最后集大成者为谁,至今仍无定见。明刊百回本均无作者署名;清初刻本《西游证道书》始提出为元时道士丘处机。今知丘处机为元初全真道首领,道号长春真人,其弟子撰有《长春真人西游记》,此书今收于《道藏》,与唐僧取经的《西游记》是两回事。清时学者吴玉搢在乾隆十年(1746)纂修《山阳县志》时,发现明代天启年间《淮安府志》卷十九《艺文志?淮贤文目》中载:“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至此,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此说遂得到当时、稍后的淮安学者的响应。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经鲁迅、胡适等人从《西游记》使用淮安方言、吴承恩又作《二郎搜山图歌》、《禹鼎志》等志怪性质的作品印证,此说遂为多数人接受。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楚州区)人。他的曾祖、祖父在浙江余姚、仁和(杭州)做过学官,父亲是小商人。吴承恩虽少有文名,但中了秀才以后,却屡试不第。四十多岁才补了个岁贡生。嘉靖二十九年(1550),吴承恩曾入京候选,出任长兴县丞两年;后又曾补荆王府纪善,亦不知是否赴任。晚年曾经到过金陵(南京)、杭州。晚景凄凉,放浪诗酒,终老于家。

  下面主要介绍《西游记》的情节线索、人物形象与内容题旨。

  《西游记》的叙事构架,以小说的第一主人公孙悟空作参照,是一条线索、三个板块。一条线索即是孙悟空的行动轨迹,贯穿全书百回。从第一回花果山仙石产石猴,即孙悟空出世;到第一百回保佑唐僧取经归来,再复回西天,封为“斗战胜佛”。

  叙事的第一板块是第一回到第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拜师学道,回到花果山,剿灭欺凌花果山猴群的混世魔王,自称美猴王。为借兵器,大闹龙宫,讨来如意金箍棒。梦游幽冥界,大闹地府,销毁阎王的生死簿。太白金星启奏玉皇大帝,降一道招安圣旨,被骗上天廷,当上了“无品秩”、“未入流”、的“弼马温”的小官。当他知道“弼马温”只是养马的差役,一闹天宫,返回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玉帝遣哪吒父子降服孙悟空,未能取胜。太白金星设计了“有官无禄”的骗局,再把他骗上天庭当一个空头的“齐天大圣”。然而在王母娘娘邀请各路神仙的“蟠桃胜会”

  上,压根儿想不到请他这只“妖猴”,他在桃园吃完仙桃,又去瑶池吃完“玉液琼浆”、“老君仙丹”,乃二闹天宫,再返花果山。与天兵天将展开大战,最后遭太上老君暗算,被二郎真君擒获,太上老君押他在八卦炉烧炼。四十九天以后,踢翻八卦炉,三闹天宫。最后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

  叙事的第二板块是第八回到到十三回,叙述如来佛造出三藏真经普度东土众生,乃遣观世音菩萨去东土寻觅取经之人。其中穿插唐太宗魂游地府,还阳延寿,感戴于善恶因果,接受地府崔判官“千万作一场‘水陆大会’”之托,超度无主孤魂。众大臣推举玄奘为“水陆大会”的坛主,遂被观音觅取,授予玄奘前往西天取经的重任。

  叙事的第三板块是第十四回到第一百回,叙述玄奘西行取经途中,先在五行山下救出悟空,并收为徒弟;依次再收下白龙马、猪八戒、沙和尚,一路历尽艰险,擒妖捉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的故事。

  《西游记》的外在形式是神话与宗教,由于神话形式的特殊性及宗教的隐秘性,人们对其思想内容的把握以及题旨的归纳是多元的,认识是渐进完善的。在“五四”之前,也即西方新的文化思潮传入中国之前,人们常从宗教、我国古代阴阳五行的哲学观念认识这部小说。明人陈元之的《西游记?序》有这样一段话可以作为人们早期认识的代表:“其叙以孙,狲也;以为心之神。马,马也;以为意之驰。八戒,其所戒八也;以为肝气之木。沙,流沙;以外肾气之水。三藏,藏神、藏声、藏气之三藏;以为郛郭之主。魔,魔;以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颠倒幻想之障。……”他是这样认识唐僧师徒五人(含白龙马)以及取经路上的妖魔的本质,这在现在看来,简直匪夷所思!所以,鲁迅对明清之际学者对于《西游记》的认识归纳为“或云劝学,或云谈阐,或云悟道”,(《中国小说史略》)胡适与鲁迅最先从文学的娱乐功能认识这部小说。胡适是说《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西游记考证》)鲁迅也认为“此书实出于游戏”。上一世纪中叶起,人们常常习惯于用社会政治理念解读文学作品,以为孙悟空的“三闹”,即闹龙宫、闹地府、闹天宫,表明了对封建统治秩序的否定和反抗,从而曲折地反映了农民起义;而又有人觉得孙悟空皈依佛教有似《水浒传》的宋江接受招安,这样就使前后主题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提出了前后主题的转化说,即前7回的“反抗说”与后80回的取经中的克服困难说。此外,还有人民斗争说、歌颂市民说、安天医国说、诛奸尚贤说等等。现在为一般人接受的是“人生哲理说”。主此说者认为,“《西游记》是一部描写孙悟空人生成长,人生斗争历程的英雄传奇,是一部色彩瑰丽奇幻、内容生动深刻的小说。”(孟繁仁《重新认识和评价<西游记>》)

  正确认识《西游记》的主题还得认识孙悟空的形象的本质,而认识孙悟空形象的本质还得了解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孙悟空的形象本质是由他的人生轨迹确定了的。那就是出世、学道、自封美猴王、龙宫借宝、地府销籍、上天接受弼马温、识破欺骗而返回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再回天宫接受“齐天大圣”虚职、搞乱蟠桃胜会再反天宫、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以上为前七回中事)认罪皈依佛教、拜唐僧为师、取经路上降魔伏怪、取经成功封为斗战胜佛。从这一串行为轨迹中,可以清楚看出,即令是在前七回中,也无法印证“反抗说”或“农民起义说”,因为在前七回中,就两度接受招安而任官职!因此,作者在塑造孙悟空时是自觉不自觉地演绎人生的。作为长期在民间、在底层老百姓中累积形成的小说,必然打上底层百姓的人生理念的烙印。成功,是生活着的人们,是人世间的人们最基本的愿望。无论帝王将相、贩夫走卒、商贾士人,乃至僧尼道士(僧道是另一种成功观,诸如寄希望于来世,受封尊号如孙悟空受封斗战胜佛),概莫例外。在小说《西游记》中,这底层百姓的人生观,就是屡屡受压受挫下的强烈的成功愿望的曲折

  的潜意识的反映。甚至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儒家的积极入世观的世俗化、底层化。在底层百姓的意识里,孙悟空在须菩提祖师处学会七十二变化、十万八千里筋斗云是一种成功,在他自留地(领地)上树起“美猴王”的大旗是一种成功,把龙王、阎王打得伏贴求饶看成成功,把围剿他的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是一种成功,把阻碍他取经的妖魔鬼怪全部降服是一种成功;显然,老百姓把孙悟空受封弼马温、齐天大圣也看作成功,甚至把与最后荣膺“斗战胜佛”等量齐观。底层百姓是不可能看出自树“美猴王”大旗与上天接受弼马温、齐天大圣在逻辑意义上的背谬的。即使一会儿在高喊“皇帝轮流做,明日到我家”,一会儿又高高兴兴地上天作皇帝的臣下弼马温、齐天大圣,在孙悟空身上,仍然是和谐的统一。在《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是颇能反映底层百姓的逻辑认识的。在《西游记》孙悟空盗人参果一事,是孙悟空要盗,唐僧不许;而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则倒过来,是孙悟空不盗,是唐僧使之去盗!这就本质地反映了百姓的义利观与士人的义利观的区别!因此,孙悟空的形象主要地是底层百姓的义利观,这里主要是逐渐累积起来的对成功的渴望。至于孙悟空的个性特征,他的大智大勇、无私无畏,他的坚忍不拔、争强好胜,他的蔑视礼法、桀骜不驯,他的机敏乖巧、乐观诙谐,都打上孙悟空特有的印记。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既是夸大了的遥远的神猴,又是人们仰慕乃至企及的英雄。作为英雄的孙悟空,也有凡人的缺点,他容易冲动,他爱捉弄人,他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遵循“好男不与女斗”,他有时也使气任性,而惟其如此,神猴就更加人化,也更真实,更得到人们的喜爱。也许,这正是神话最成功的地方。

  孙悟空两个师兄弟的形象是作为映照互足而存在的。猪八戒的形貌与姓,显然是作者有意识的将他置于孙悟空对比而予嘲讽的地位,猴子的机灵好动恰与猪的笨拙懒惰成为鲜明的对照。可以说作者将底层百姓形象的负面成份都赋予了他,那就是懒、馋、贪。猪八戒的懒,懒在不愿意打头阵探路,他总要把大师兄推在前面;他常常把师父师兄交待的巡山开路的任务丢在脑后而在草丛树荫下睡起觉来;他甚至在悟空沙僧与妖魔奋力厮杀的时候也躲懒。整个小说中,除了化斋以外,他几乎没有做过一件主动的事。猪八戒的馋,连师父唐僧都说他“一生图口肥”,只知“口福之乐为上乘”,在陈家庄吃饭,一碗一口,连叫“添饭添饭”,“宅僧不饱,不如活埋”。在五庄观吃人参果,囫囵吞下,不及辨味。他有时唯一主动承担的化斋,正是想在吃方面占点便宜。甚至在悟空明明指出食物是妖魔骗人的诱饵,他还想“吃毒止馋”!他的贪,一是贪小便宜,他在犀牛洞搜来宝物,“每样各笼些须在袖”,竟然在取经路上攒下了四分六钱银子藏在左耳眼里!二是贪色,在第二十三回,他自认“和尚是色中饿鬼”;在盘丝洞,因好色而被蜘蛛精用丝罩住,差一点送命;在女儿国,他见女王袅娜,早“好一似雪狮子向火,不觉的都化了去也”;甚至在第九十五回,已经快到西天了,见了嫦娥,还扯住了道:“姐姐,我与你是旧相识,我和你耍子去也。”猪八戒的这些本性,决定了有时还要在师父面前对敢于不留情面地揭露他的孙悟空进一下谗言;还体现在目光短浅,遇到挫折,就要散伙,回到高老庄去。但是,他在师父的教育下,在师兄弟的帮助下,还是能坚持取经的目标;在关键时刻,也能奋力帮助悟空的,诸如遇到悟空不擅长的水战,粗笨的脏活,他还是能奋力向前的。所以,人们是嘲笑八戒,却不厌恶八戒。

  沙和尚这样的人物,与两位师兄相比,更富有人味,更接近常人。他有这样的性格特点。第一,他能以大局为重,任劳任怨。他从不显山露水,甘心琐细烦杂。他是马夫、伙夫、挑夫,他负责守卫师父安全,照看马匹行囊。大师兄与二师兄的磨擦是取经初期经常发生的事,沙僧则调和与缓冲。对八戒,他劝的是“少是非,多干事”;对悟空,他说是“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第二,他有多少能耐,出多少力量。他从不临阵脱逃,即使自知不敌,也

  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黑水河一役,鼍龙精把唐僧与八戒抓去,悟空见“水色不正”,恐沙僧不能去。沙僧却“脱了褊衫,扎抹了手脚,轮着降妖宝杖,扑的一声,分开水路,钻入波中”。他心地实在纯良,也富侠义心肠。也是一个叫人忘不了的有个性与魅力的形象。

  相比之下,唐僧显得比较平板,有的地方甚至不近情理,但是他那认准了目标,百折不回、九死未悔的精神还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的。

  师徒四人的其他三人虽是孙悟空陪衬映照的人物,他们的塑造与通过悟空形象折射的底层百姓的成功意识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一种补充,是一种强化。

  《西游记》虽然是神话小说,但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丝毫不比历史演义、英雄传奇逊色。上文已经说及,孙悟空大闹三界折射着人们在人世间对朝廷官府的反抗。而我们稍作类比思考,很容易得出,玉帝的天廷即是人间皇帝的朝廷,各路神仙就是朝中百官。特别有意思的是,取经路上与唐僧孙悟空作对的妖怪竟然大多是与天上神仙有关的,有的甚至是沾亲带故的。波月洞的老鼠精是托塔天王李靖的干女儿,平顶山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司炉童子,太上老君的青牛精两度下界危害百姓,寿翁的鹿、嫦娥的兔也到人间作乱。特别深刻的是,如来造经普度东土众生,观音具体找人实施,竟然观音池塘里的金鱼到通天河为怪,如来的护法大鹏鸟也下界为害。这里不说讽刺的深刻,而是说这些是人间裙带关系、以及官员的下属爪牙仗势欺人、为害百姓的反映。至于师徒四人到了西天以后,由于没有给管经的菩萨阿傩、迦叶送礼,这两位菩萨竟以“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以索贿!由于未能满足私欲,竟给唐僧以无字的空本子!当孙悟空告到如来处,如来也竟然说:“……经不可以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其虽有调侃成份,但又何尝不是官府索贿的翻版?《西游记》的认识意义就在于--神间也是人间!

  《西游记》的叙事线索更加明晰,叙事结构更加程式化,表明了长篇小说叙事的内在规律在被作家(集大成的整理者)逐渐认识并自觉运用。小说是以第一主人公孙悟空人生轨迹为线索而贯穿始终的,从而演绎孙悟空追求的一生、抗争的一生、成功的一生。由于是单线条的一个人的一生,所以线索就特别清晰。当然,这样的线索不是长篇小说的唯一的叙事线索,却是最简洁最易于掌握的一种线索。用这样的线索贯穿,就使得叙事更加紧凑完整。

  叙事的程式化,是指把作品的第一主人公作的事串连起来;而有时甚或事件与事件之间有所类同与重复,前后稍加变易与强化。其前者,指在作品的前七回依次把出世、学道、闹龙宫、闹地府、闹天宫等串连起来,其中“三闹”与“两招安(弼马温与齐天大圣)”已有类同的意味。而后者,指孙悟空保着唐僧取经经历的八十一难,其中多有程式化的类同。其所以如此,其中一个原因是凑满“八十一”;而这种手法不以事件的内在的规律叙述,就易于伸长缩短地驾驭叙述。但是,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略的。质言之,是颠倒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事物的本身的规律应当是内容决定形式的,而这里,却是预先设定了形式,把内容充塞进去。这种方式自然是不无可取之处的,而遗憾的是,《西游记》的这一程式后来成了几类长篇小说,特别是英雄传奇与神魔小说的叙事的程式。就是一方的递次守关设阵,另一方的递次攻关破阵,而变易仅仅在于“宝贝”神通的不同,以及在“搬兵斗宝”中的请来者道术与“宝贝”相生相克的不同。上文曾经讲过,此种程式是评话的套路。但是作为长篇小说,却是端倪于《水浒传》而完成于《西游记》的。

  奇幻与诙谐是《西游记》的风格特色。《西游记》中的典型环境是虚幻的,人物形象是奇诡的。小说突破天地时空,融合人神鬼物。人物能钻天入地、翻江倒海,可呼风唤雨、赴汤蹈火。或来去无踪,或死生有术;或祭宝斗法,或逞

  能使计。一把汗毛,满地灵猴;一个筋斗,不知踪影;……在二郎神与孙悟空斗智一节,比七十二变化,真是变幻莫测;真假猴王辨真一段,使百般能耐,令人眼花缭乱。时而洞天福地,仙家道长;时而小桥流水,凡夫俗子。可以说,整部小说夸张到极致,奇幻到极致。可是人们长久以来却爱不释手,那是因为真真幻幻,极幻极真,奇寓有实,幻源于真。天宫亦朝廷,神仙即百官;妖魔是恶霸的幻影,取经人秉英雄的本性。因此,《西游记》的奇幻不是荒诞;是一种积极的浪漫主义。

  胡适的“滑稽”说,鲁迅的“游戏”说,也包含了小说诙谐的艺术风格。小说第一主人公孙悟空的“雷公脸”、“罗圈腿”已是一副滑稽的形象了。他称至高无上的神仙班头玉帝、太上老君为“老儿”,呼那些作为对手的妖魔鬼怪为“孩儿”。他在降妖的过程中,时而扮成妖怪的母亲受妖怪礼拜,时而化为女妖的丈夫而骗取宝扇。猪八戒更是一个喜剧形象,名为“八戒”而难戒“食色”,每为女色所惑、佳肴所诱,丢人现眼,出尽洋相。乌鸡国国王存尸井下,孙悟空哄八戒驮尸;八戒觉得上当,唆使唐僧令悟空医活,否则念紧箍咒;孙悟空反提出条件是八戒要哭丧,八戒则“拈一个纸拈儿,往鼻孔里通了两通,打了个喷嚏”,佯装哭了起来。这简直就是一个滑稽小品。至于猪八戒攒私房钱,念叨散伙回高老庄,人所共知。甚至那庄重典雅的观世音菩萨也颇玩笑解颐,孙悟空请观世音去降红孩儿,观世音用净瓶装了一海的水去灭红海儿的三昧火。孙悟空拿不动,观世音说:“待要你拿了去,你却拿不动;待要善才龙女与你同去,……--你见我龙女貌美,净瓶是个宝物,你假若骗了去,却那有功夫寻你?你须是留些东西作当。”孙悟空即说松下紧箍咒作当;观世音菩萨则要孙悟空的一根救命毫毛作当;孙悟空说拔了一根,就拆破群了,不舍得。观世音乃“骂”他“一毛不拔”!岂不令人忍俊不禁?所以说,《西游记》是游戏笔墨,能涉笔成趣。

  下面介绍《西游记》影响下的其他神魔小说。

  《西游记》与此前的《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相比可谓独树一帜而毫不逊色,尤其其雅俗共赏,遂开出神魔小说这一流派。

  首先是续仿《西游记》的神话小说。《续西游记》是《西游记》成书不久以后的续作,写唐僧师徒四人取得真经以后,一路护经回到长安的故事。明末董说撰有《西游补》,写孙悟空在“三调芭蕉扇”之后,为情妖鲭鱼精所惑,难脱情网,后在空虚主人的棒喝之下,回复真我。全书寓有对“情欲”误人的思考。还有《后西游记》(又名《小西游》),每回书都是一则寓言,它发扬了《西游记》寓意嘲讽的特点。

  另辟题材又刻意模仿的神话小说是《三宝太监西洋记》,该书100回,题二南里人著、闲闲道人编辑,其实作者是罗登懋。书成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题材取自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唐僧是陆游,郑和则为海征。郑和为征西元帅,金碧峰长老为大明国师,张天师为大明天师,从红江口登船出征,周历39个国家,臣服者礼之,不服者征之。征伐斗阵,均赖国师、天师的法术。且多有模仿《西游记》的痕迹,而不及《西游记》多了。

  《封神演义》是继《西游记》以后影响最大的一部神魔小说。该书成书于明代隆庆至万历之时,旧题为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也有人以为是陆西星、李云翔撰或李云翔参与编撰。该书的成书过程也与《西游记》相仿佛,以历史上的武王伐纣的史实为影子而稀释演绎,充分利用宋元以来的这一题材的各种评话,如《武王伐纣评话》等,然而整理编撰创作而成的。

  小说以商末纣王失政而引起商周斗争为背景,以姜子牙的人生历程为线索,叙述了在宗教上斩将封神、政治上有道伐

  无道的故事,从而折射出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小说塑造的并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不多,纣王是一个,是中国古典小说中较为立体的暴君形象,他荒淫失政,信奸任妖。他烙忠臣于铜柱,投无辜于虿盆;挖比干之心,剖孕妇之腹,及至诛妻杀子。种种倒行逆施,令人发指。狐狸精妲己也是一个能留下印象的人物,她是妖孽,是邪恶的化身,蛊惑君王,种种罪恶均是她的主意。因此,民间稗史中,她是“女人祸水”的“典范”。塑造得有血有肉的正面人物是哪吒,特别是“哪吒闹海”一节,情节生动,描写细腻,形象鲜明。他的天真顽皮、勇武斗狠颇脍炙人口。但是,作为小说第一主人公的姜子牙却平板呆滞,与相同类型的诸葛亮、吴用相比,相去甚远。这部小说以想象的怪异为特征。人有奇形怪状,异能绝技。雷震子之肉翅能飞,土行孙之入地可行,杨任眼中出手,哪吒莲花化身。最奇是双方打斗,祭宝斗法,令人眼花缭乱。这也是最为底层百姓所最津津乐道的地方。而其情节的雷同与程式化恰是一种重要的缺陷。

  神魔小说发展到清代,又有《钟馗斩鬼传》、《绿野仙踪》、《济公传》等,但影响都不如《封神演义》,更遑论与《西游记》比肩了。

  对于神话小说,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它在文化史上的意义。特别是对底层百姓在文化上所起的影响。神话小说总是与宗教缠夹在一起的,底层百姓享受不到文化教育的权利,却接受着瓦肆勾栏、坊间里曲的神话小说的影响。老百姓的宗教影响主要来自于庙宇道观和神话小说。就神话小说的影响而言,他们对老子、元始天尊、姜子牙、赵公明、道教的认识主要得之于《封神演义》,而对佛教、如来佛、观世音菩萨、阎罗殿,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托塔李天王、太白金星、太上老君等神谱神系的认识则主要得之于《西游记》。

篇九: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摘

  要

  神话以其故事情节的浪漫独特、情节结构的怪异离奇、神祇形象的鲜明生动,反映了人们对宇宙、人生、自然的解释,广泛地描绘了自然现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作为民族文化的神话,包含着强烈的思想性、丰富的人文性、鲜明的民族性。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同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神话,希腊神话情节丰富,神祇形象较为丰满,而中国神话内容零散,但文化内涵较为原始。中国社会是世俗社会,神话的影响主要是精神领域,更多的是深层次的文化影响。

  在神话中描绘了壮烈的自我牺牲,崇高的抱负,坦荡的心胸,坚贞不渝的爱情,集中反映了人类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乐观主义精神等,这些精神在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中起着巨大的鼓舞和教育作用。尤其是在当今文明社会受到权势和金钱等物欲等抑制下,人类这些美好的品质趋于淡化。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内容、思想和分类,综述中国古代神话的背景,然后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神话的发展历程,最后从民族精神和文学创作两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古代神话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古代神话

  文化价值

  民族精神

  文学创作

  目

  录

  1.

  引言

  .......................................................1

  1.1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1

  1.2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和思想..................................2

  1.3中国古代神话的分类........................................2

  2.

  3.

  中国古代神话的发展

  .........................................3

  中国古代神话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4

  3.1坚忍不拔的抗争精神........................................4

  3.2自强不息精神..............................................5

  3.3创造精神..................................................5

  3.4忧患意识..................................................6

  4.

  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7

  4.1丰富的文学素材............................................7

  4.2情感寄托的载体............................................8

  5.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1.

  引言

  1.1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

  神话,产生于古老的年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浓郁的民族性,历来为文学家、史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等所重视。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蒙昧时期,人类的意识就已经开始发展,但仅限于简单的思维,面对天地万物和变化多端的自然现象,人们感到神奇莫测,不能理解。诸如天地开辟、人类起源、日月运行、风云雷电等等问题和现象,都使人们迷惑惊异。自然界的无穷威力甚至使人们恐惧不已。于是产生了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出现了冥冥之中有着支配自然力量的模糊观念。人们凭借自身狭隘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幻想,创造出人格化的神的形象;按照人们幼稚的思考,造作出神的故事,以解释自然现象,征服和支配自然力。这些故事在古代人民的口头代代流传,后世称之为神话。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劳动者的愿望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

  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它是根据原始劳动者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想象出来的。狩猎经济比较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农耕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多与农业有关。人以刀斧、弓箭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变成以这种工具武装起来的英雄。神话中的主人公被想象为超人的,但有时也要遇到挫折和厄运。它反映了神话幻想的现实制约性。透过神话幻想的折光,从神话人物的作为和斗争,可以约略看到当时的人的作为和斗争。神话不仅以特殊的方式在1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及历史发展进程,而且展现了远古人民的心灵世界,为探索远古时代的历史奥秘透露了许多可贵的信息,也为了解远古人民的意识、情感、精神、意志和性格提供了不少形象的资料,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古代神话还以自身的瑰丽壮伟给人们。

  1.2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和思想

  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劳动者的愿望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它是根据原始劳动者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想象出来的。狩猎经济比较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农耕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多与农业有关。人以刀斧、弓箭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变成以这种工具武装起来的英雄。神话中的主人公被想象为超人的,但有时也要遇到挫折和厄运。它反映了神话幻想的现实制约性。透过神话幻想的折光,从神话人物的作为和斗争,可以约略看到当时的人的作为和斗争。

  1.3中国古代神话的分类

  中国古代神话散见于各种书籍,大多已经流失,其中现存最早、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经》,例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就出自《山海经》。另外,女娲补天的故事见于《淮南子》、《列子》,女娲造人则出自汉代《风俗通义》,《盘古开天辟地》来源于《述异记》的记载。另外,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中也保存了一些神话故事。中国古代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

  开辟神话,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观,用来解释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几乎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这一类的神话,甚至有些还有不少有趣的相似性。譬如说关于造人的神话,这本书中的《女娲创造人类》、《世界最初的七天》、普罗米修斯分别是中国、希伯来民族和古希腊的造人神话。有意思的是,它们都认为人类是神用泥土造出来的。不同的仅是造人的神,在中国,是女娲;希伯来则是他们信奉的耶和华上帝;古希腊神话中则是普罗米修斯。他们都是些对人类充满慈爱和关怀的神。为什么各个民族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人是泥土所造的2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人戏说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泥污永远都搓不完,仔细一想这种可能也不是没有。

  第二类属于自然神话,是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解释。像《女娲补天》、《仙山的传说》、《精卫填海》、《大熊星和小熊星》、《蜘蛛和蜘蛛网》、《爱歌》、《太阳和月亮为什么住在天空》等,对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风雨雷电、虫鱼鸟兽,乃至回声这样的自然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做了很美丽的解释。

  数量最多的是英雄神话,这类神话产生比前两者稍晚,表达了人类反抗自然的愿望,同时,也可说是人类某种劳动经验的概括总结。这时候,原始人类已经不再对自然界产生极端的恐惧心理,有了一定的信心,开始把本部落里具有发明创造才能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加以夸大,塑造出具有超出常人力量的英雄形象。如中国古代的神农、黄帝、尧、舜、禹、后稷等。

  2.

  中国古代神话的发展

  远古人民结群而居,在集体劳动和共同生活中,创造了原始工具、木刻符号、图画文字、原始的音乐和舞蹈,同时也创作了原始神话。神话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并伴随漫长的历史进程,不断创造和发展。中国早在原始群和血缘公社时期已开始了石器文化的创造。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强,活动范围也日渐扩大,学会靠人类的活动增加天然产物。考古发现一再证明,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中国西北高原、华北平原、长江流域、东南沿海都有远古人民活动的遗迹。至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则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高度发展的阶段,在中国黄河、长江流域,这种以母系血统维系的母系氏族公社更发展到全盛时期。因此,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出现了不少女性神话人物,如女娲、王母等。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不仅在生产上起主要作用,而且成为原始聚落中胞族的轴心。她们常常被说成是人类及万物的创造者。

  父系氏族社会建立之后,原始艺术中又出现了男性神话人物形象,而在许多神话人物之间,也便相应地出现了辈分和谱系。氏族间的聚居和合并出现了部落或部族。部落、部族及联合部族的出现,带来了部落或部族间的争战,构成了反映不同部落或部族间关系神话的产生基础。家长奴隶制、部族军事民主制及部落3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间的争战,为古代神话及英雄史诗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艺术想象的土壤。中国神话中的共工与蚩尤之战,黄帝与蚩尤之战,以及黄帝集团与炎帝集团间争战的神话,大都具有这种性质。其表现则是借助人类早期的幼稚的想象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理解。构成幻想的情节,并被认为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存在。神话中充满了神奇的幻想,它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根据原始人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与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象出来的。从一些神话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处于狩猎经济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处于原始农耕时期的部落,其神话人物大多与农业有关。当时的人以弓箭刀斧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成为创造和使用这些工具武装起来的能手。

  中国古代神话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主要是逐渐体现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哲学化和宗教化。中国古代神话原本就有一定的哲学道理,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神话与中国当时的哲学思想相结合,在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的宣扬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例如,在儒家思想中,儒家学者就将其思想与中国古代神话相结合,借助中国古代神话的力量宣传其思想的精华。而在宗教方面,我们知道,中国的本土宗教是道教,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宗教历史上的地位渐渐加强,而佛教为了能够在中国得到更大的发展,就积极地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使佛教的理念与中国古代神话相结合,以促进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更大的发展。

  3.

  中国古代神话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3.1坚忍不拔的抗争精神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真正决定人类命运的,是那些为了达到某种理想敢于战斗,勇于牺牲,自强不息,舍己为人的英雄神。《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分别塑造了远古时代两个大英雄女娲和后羿的形象。女娲面临的一场大灾难是:“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同时,大火熊熊而不灭,大水汪洋而不息,凶禽猛兽到处抓食人。人类几乎到了不能生存的灭绝境地。后羿面对的是几乎相同的另一场灾难,“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4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九婴、大风、封稀、修蛇,皆为民害。”面对天崩地裂,水、火、旱和凶禽猛兽四处为害的这些灾难,两位英雄不畏惧,不退缩,依靠自己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去战胜灾难。女娲的英雄壮举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而后羿则是受尧之命:“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希于桑林”。

  从这两则神话,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灾难是人类当时所面临所有灾难的浓缩,先民们之所以把这些灾难的解除寄于英雄人物身上,实际上是在灾难背后,先民们所憧憬的一种人类必须拥有的共同的民族精神基石,即坚韧不屈,顽强不息的民族自信心和坚毅的民族性格特征。

  3.2自强不息精神

  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曾经有过的洪水灾害是如此的惨烈,侥幸逃脱了灭顶之灾的先民,尽可能地收集了前一期文明残留下来的遗物,并把记忆中的那点灵性设法记载和传承下来,形成不同形式文献,就是我们说的洪水神话。中国洪水神话中,把洪水看作是一种自然灾害,揭示先民同大自然做斗争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在这些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当属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滔天,鲸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鲸于羽郊。鲸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这段文字算是鲧禹治水最早的一段记录,文字虽简,却把气象宏伟的神话情节勾画出了大概轮廓。鲧为治水,不惜盗取天帝息壤而被杀,由于志向未成又孕育儿子禹来完成自己的使命。

  他们的这种舍己为人的博大精神,为民造福的超人胆识和行为,受到人民的崇敬和爱戴。反映了远古人民不屈不挠同自然灾害的斗一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为达理想,自强不息,不怕牺牲。鲧的牺牲精神和禹的治水业绩呈现出一种积极拼搏的人生态度及坚忍不拔的意志,人定胜天的精神。

  3.3创造精神

  生活在原始野蛮状态的先民,他们无时不在探寻着文明的曙光,从来未停止5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创造发明的脚步。从盘古的开天辟地,到仓颉的观想造字,我国神话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记述了这种创造发明的故事。这种记述有的是猜想推测,有的是集中概括,有的是经验总结,他们把人们经过长期探索,多少代人不断完善的智慧、技术,通过虚妄的方式,附会在某个神或英雄身上。但透过虚妄的形式神话的形象和人们崇敬的口光,我们分明可以看到先民的创造意识。“邃古之初,谁传道之?天地未形,何由考之?”这是屈原在《天问》中会首亘古、仰望长天发出的千古诘问。而这样的问题何尝不是时常折磨着我们思维尚不发达、认识尚属简单的祖先呢!虽然他们无法认识到,但是他们已经接触到最为本初的哲学命题:天地何起?人从何来?于是他们创造了“盘古”的神话,创造了“女娲”的神话。盘古是在“混沌如鸡子”的天地之中,经过了“万千八岁”,最终“天地开辟”(《三五历纪》),女娲则在“开天辟地,未有人民”的情况下,“抟黄土作人”(《风俗通》)。

  天地既开,人类已长,人们仍需要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更文明的生活方式。因此,神农氏“播百谷”发明了劳动工具,提高了劳动效率(《绎史》引);女娲还“作笙簧”(《世本》),伏羲氏“作瑟”,“造《驾辩》之曲”(《楚辞》王逸注),皇帝和他的子孙们还创造了宫室、舟车、衣服、冠冕、律吕等等。这其中无疑会有后人的猜想与附会,但所蕴涵的创造意识则是中华民族自主自强、创造发展的精神动力。

  3.4忧患意识

  忧患,是人类一种自觉的痛苦,人生处处有困境,正是这种具有人类普遍性体验的悲剧性生存困难,才使中国的原始先民以及后来的子民们在与自然灾难和社会丑恶的抗争与奋斗中谱写了诸多震撼人心的生命之歌。中国上古险恶的自然环境,使原始先民处于重重忧患之中。现实艰难深刻的体验,在先民心灵深处投下了阴影,从而使中国神话萌生出一种民族的忧患意识。从献身的神农、鲧、禹身上,都不难发现由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产生的沉重的压抑和忧患。神农被尊为中国的农业神,为了解决“人民众多,禽兽不足”的矛盾,他教人播种五谷,并发明农业工具,开创农耕时代。神农又是中国的医药神,为救人民“多疾病毒伤之害”,他亲自“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探查民之所去就,一天之内甚至中6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毒七十余次,最后因误吃了一种有剧毒的花无药可救而死。在此我们强烈感受到神农氏的忧患意识,以及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尽源泉。神农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他把个人的忧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视国家民族的忧乐为自己的忧乐。

  4.

  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神话源远流长,它不仅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也为中国文学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神话在人民口头创作史上,甚至是在文学创作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4.1丰富的文学素材

  神话题材,一直以来深受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喜爱,其题材内容和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和各民族史诗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神话故事中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创作手法,为后世作家在艺术虚构、浪漫主义、故事情节等方面的构思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中国古代神话的口头叙事形式也成为一种典型的文学体裁,很多神话故事直接为文学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和基础。其中广为人知的神话故事,还成为人们经常援引的典故,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神话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与认识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类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钥匙。它对研究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国神话在中国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学者的注意。他们不仅在著述中加以记述和引用,而且还对神话提出过一些片断的见解、解释和说明。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其虚幻想象的成分,企图从中寻找历史的根据。

  神话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如《逍遥游》之鲲鹏变化,《应帝王》之“凿破混沌”,这两则神话为全文抹上了变幻奇诡的浪漫色彩。至于曹植采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更是利用神话素材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创作。用神话入诗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比比皆是,如《诗经,大雅,生民》描述了后稷的种种神迹,楚辞《离骚》中各种7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神灵纷至沓来。此后的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以神话入诗,如李商隐《瑶池》诗云:“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就是对神话意象的妙用。小说、戏曲采用神话作素材的也很多,它主要是借助于神话的奇特的想象,利用神话形象或神话情节进行再创作。如唐代李朝威的小说《柳毅》,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爱情神话。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其代表作为《西游记》,从孙悟空身上,我们不难看到“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的蚩尤、“与帝争位”的刑天以及淮涡水怪无支祁的影响。此外,如《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神话情节。可以说,古代神话作为素材,遍布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它经文学家的发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4.2情感寄托的载体

  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孕育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些臆想出来的神话故事,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完善与积淀,在一代代人的心底流淌,并总是不失时机地通过各种形式,在后代文学、文艺作品中被引用,加入更多人的情感。也就是说,神话对于文学、艺术的意义,不仅仅是能够提供丰富的文艺素材,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

  当屈原在现实世界中屡遭打击而悲苦无依的时候,他就毅然地转向古老的神话:龙凤结驷,巡游天界,四方求女。是神话世界巨大的力量,使他从现实世界中超越出来,支持他的人格,抚慰他心灵的创伤。同时,由《离骚》所抽象概括的某些意象,由于它深沉的神话背景和屈原创造性的提炼,而成为一种稳固的神话原型,在中国文学史上,在诸多作家的笔下传递。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则不仅是将神话看作素材,而是当成全部的精神寄托,是对这个不公平的世界的厌弃和对神话感情、神话世界的皈依。正如荣格所说的那样,“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把我们8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个人的命运转变为人类的命运,他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度过漫漫的长夜。”可以说,屈原、蒲松龄等作品都体现了神话原型的精髓和力量。

  5.

  结论

  总之,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十分丰富,以其故事情节的浪漫独特、情节结构的怪异离奇、神祇形象的鲜明生动,反映了人们对宇宙、人生、自然的解释,广泛地描绘了自然现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作为民族文化的神话,包含着强烈的思想性、丰富的人文性、鲜明的民族性。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都具有及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是民族精神形成的基础和文学创作的源泉。尤其是在当今文明社会,受到权势和金钱等物欲等抑制下,人类这些美好的品质趋于淡化。从神话中汲取现代生活与现代文化里所缺乏,但又为人性所渴望的精神要素,已成为新时代所需。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李媛媛.试论中西方神话的民族属性与文化内涵[J].辽宁师范大学,2013

  [2]牧石.中国神话美学思想考[J].青年文学家,2016

  [3]石玉.中国古代神话中难以实现的"爱情神话"[J].平原大学学报,2016

  [4]王思程.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宇宙药"[J].青海社会科学,2015

  [5]王文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民族精神[J].西藏大学学报,2016[6]王兴文.土地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文化内涵[J].甘肃教育,2015[7]张庆利.中国上古神话的民族精神[J].绥化学院学报,2013[8]张振犁.西王母神话与中原文化的交融[J].民间文化论坛,2010

  [9]张文安.中国神话研究与文化要素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2014

  [10]周星.中国古典神话中"天"的原型意义解读[J].理论导刊,2017

推荐访问: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解析 特征 神话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