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4年关于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2024年关于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24-04-19 10:4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关于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情况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2024年关于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工人强则实体经济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产业工人队伍素质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资源型工矿城市,工业是**的支柱,产业工人是工业发展的支撑。**从制造业起步,也必将依靠“智造”走向未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聚力打造“智造新铜都、生态幸福城”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努力培育一批“城市工匠”,锻造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统筹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对于造就一支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进情况

  中央深改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明确要求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央有号令,**见行动。党中央部署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谋划、扎实推进,努力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支撑制造强市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组织保障,形成推进产改工作整体合力

  第一时间成立了全市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由市委副书记任协调小组组长,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等为成员单位。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工会统筹协调、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指导港华燃气、铜都流体、洁雅生物、安纳达等多家单位开展第一批试点工作。出台了《关于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市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工作规则》《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点工作清单》等文件,改革部署更加系统,统筹推进更加有力,为推动产改走深走实走细夯实了工作基础。

  (二)思想领航,筑牢产业工人职业思想根基

  抓实产业工人队伍D建工作,组织开展“建支部、强覆盖”百日攻坚行动和“双培三帮带”活动,2023年录入平台管理非公企业净增***家,增长13.2%,357家非公企业新组建党组织,增长28.5%。坚持D建带群建一体推进,全市非公企业群团组织覆盖率达92.4%,实体性社会组织群团组织覆盖率达74.6%。开展系列主题宣传,筑牢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将工人党员教育培训纳入“万千工程”,连续开展“传育立行”教育工程进企业活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三)培训赋能,夯实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本领

  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政策支撑,把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党管人才总盘子,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市“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出台《市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管理考核方案》《市大国工匠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推动技师学院等技工院校优化专业设置,定向培养企业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明确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到2025年不低于1/3。实施技师津贴制度,高技能人才引进享受生活补贴、人才房票等优惠政策。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安徽大江教育集团在全省率先成立,获评全省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持续拓宽技能培训范围,开放面向企业职工开展各类培训。

  (四)竞赛搭台,激发产业工人建功立业热情

  积极组队参加全国、长三角地区和全省各类竞赛活动,围绕市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行业每年组织示范性劳动竞赛,两年开展一次全市技能竞赛,使劳动竞赛成为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练兵场,在比学赶超的实践中激发了产业工人建功立业的热情。苏保信技术创新成果入选全国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成果展示。开展“跟着劳模去创新——市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系列宣传活动”,并入选2022年度**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10个创新范例之一。

  (五)创新驱动,突出产业工人技能激励导向

  鼓励引导产业工人立足自身岗位进行技术创新,发挥技能人才领军作用,组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劳模工匠工作室、长三角地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苏保信、周骏军等4人获“江淮杰出工匠”“安徽省技能大奖”。围绕企业经营管理、生产研发,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五小”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了一批立足岗位、勤于专研的新型技能人才队伍,直接推动了企业效益提升。

  (六)权益护航,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发展保障

  产业工人民主权利进一步落实,全市国有企业职代会建制率达98%,国有企业厂务公开建制率达94%以上。印发《**市产业工人技能薪酬分配改革实施方案》,全力推进以“1+11+N”为主体的产业工人薪酬分配改革试点。连续14年开展集体协商“春季要约”行动,集体合同签约率超过85%。推动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实现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实验区全覆盖。拓宽技能人才职业成长路径,**有色、铜化集团等企业获得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权。鼓励企业在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体系之间建立互通桥梁,为技能岗位职工拓展发展空间。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已走过了五个年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整体上看,氛围仍不够浓厚,推动还不够有力,特色尚不够突出,成效也不够明显,历史欠账较多。

  (一)推动层面上,整体合力不强,历史欠账较多

  前期工作推进总体较慢,对产改工作的研究谋划与统筹协调不够。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职能部门较多,内容也较为庞杂,由市总工会牵头抓总,存在“小马拉大车”的情况,缺少工作抓手,统筹协调难度大,力不从心。另一方面,由于缺少考核指挥棒,主观上没有引起各县区、各单位的高度重视,存在应付心理,导致工作推进效果不好。

  (二)社会层面上,产改氛围不优,社会认同感低

  一般群众对产改工作关注度不高、认同感不强,一线产业工人对产改政策知晓度不高,对一些改革举措缺乏正确的认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和产业工人仍存有较大偏见,缺乏对产业工人的身份认同感,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大多家长不是万不得已不愿让孩子就读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宁可送外卖,不去当工人”的观念在就业市场还普遍存在。

  (三)制度层面上,顶层设计不够,政策配套滞后

  整体上看,**市产改在顶层设计上还不够优化,在政策配套上还不够细化。出台的多项改革制度文件的衔接性还不够,围绕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一些具体配套政策也未出台。比如,在推动职业教育同学历教育及技能培训有效衔接、畅通产业工人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优化产业工人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都缺乏创新性、支撑性的制度和政策。

  (四)企业层面上,主体意识不强,作用发挥欠佳

  企业对推进产改的认知不同,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对产改工作支持力度较大,大多中小微企业对产改工作不够积极,缺乏产改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在对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上往往更注重眼前利益,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职工成长缺乏规划,对产业工人技能等级认定、参加技能竞赛等支持不够。调研中了解到,有的企业甚至因害怕技能人才跳槽或增加工资,不愿让职工参加高等级培训、技能比赛、考取证书等。

  (五)职工层面上,引培支撑不够,产业人才紧缺

  产业工人中的技能人才“招工难”现象还较为突出,当前“技工荒”成为阻碍**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因素,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以支撑“智造新铜都”目标的实现。**市现有技能人才大多集中在机床、电焊、电路装配以及工程施工等传统行业,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技能型人才占比较低,这也成为制约**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建议

  推进**市产改走深走实,取得实效,必须找准发力点,将产改与智造强市战略融合联动起来,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产业发展需要相互衔接配套,为**振兴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人力资源基础。

  (一)在改革推动上向整体性谋划、链条化推进发力

  **纵深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必须树牢一盘棋意识,注重从整体上谋划,全链条推进。

  首先,要拧紧工作主体链条。从打造“智造新铜都、生态幸福城”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各相关主体支持配合产改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产改协调小组积极推动,县区、部门各司其职,产改协调小组办公室协调联动的工作模式,形成齐抓共管、一体化推进的工作格局。推动改革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立足自身职能及分工要求,分解细化改革任务,形成销号落实清单,推动产改目标落地生根。

  其次,要拧紧工作流程链条。进一步优化产改协调小组工作机制,健全产改协调小组成员单位日常会商、沟通互动、评估研判、通报督促等工作机制,促进成员单位协同联动。加强对改革要点生成、改革指导协调、改革保障督查、改革评估考核、改革宣传推介等工作的统筹谋划,确保产改整体推进、高效落地。充分发挥第一批产改试点单位带头引路、典型示范作用,由点及面,稳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及覆盖面,加强对产改试点的指导督促,确保改革推进不走样、不变形。探索开展产改成效第三方评估,及时查缺补漏,整改提高。

  再次,要拧紧政策制度链条。强化政策支撑保障,为推进改革提供有力支持。在全面落实中央、省相关产改政策的基础上,对全市产改政策进行全面梳理、个别调整、完善配套,力争产改政策支撑无盲区。要处理好制度执行与政策创新的关系,结合**产业工人队伍及产业发展实际,探索推出一批“叫好、解渴、管用”的政策,为推进产改提供有力保障。此外,要强化产改与全市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的耦合联动,对关联性强、耦合度高、协同点多的改革,做好政策衔接和措施对接,最大限度发挥产改的集成效应。

  (二)在政治引领上向筑思想根基、育时代精神聚焦

  深入调查研究,切实摸清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产业工人的真实思想状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把化解产业工人思想问题同筑牢思想根基、培育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一是突出思想引领。紧扣贯彻党的20D精神,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教育,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始终不渝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产业工人头脑,引导广大产业工人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要针对新生代产业工人特征,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创新载体建设,打造具有**特色的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品牌。

  二是突出观念引导。通过政策引导、宣传解读、试点示范等提高企业对产改的认知,引导其参与改革、支持改革。依托地方主流媒体和舆论阵地,努力讲好工人故事、劳模故事、工匠故事,大力倡导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不断增强产业工人职业认同、身份认同、价值认同,推动产业工人精神富足,提升产业工人建功立业热情。

  三是突出D建带动。坚持D建与工建互带互促、有机融合,鼓励企业整合利用D建、工建资源,强化企业阵地建设,实现企业“党工共建”。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尤其是健全非公企业党组织体系,加大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力度,注重将产业工人队伍中的技术骨干、青年能手、优秀工人等先进分子变成党的有生力量,吸纳到党组织中来,引导广大产业工人在比学赶超生产实践中,实现政治素养和职业能力双提升。

  四是突出政治保障。保障产业工人政治地位,不断拓展拓宽产业工人参政议政渠道,健全落实产业工人参政议政、民主管理等制度体系,为产业工人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社会和企业治理营造氛围、创造机会、制造条件,在制度上保证、实践上落实产业工人的主体地位,切实增强产业工人的政治认同感与自豪感。

  (三)在队伍扩容上向高精尖产业、高技能人才蓄能

  人才供给不“掉链子”,产业发展才能不“卡脖子”。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卡脖子”关键技术,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科技前沿引领力、科研资源集聚力、国际话语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一是实施“高精尖缺”导向的人才引进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根据发展需要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广泛吸纳人才,对企业引进和培育“高精尖缺”的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按对全市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贡献度,给予差异化奖励。

  二是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服务体系。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联系服务急需紧缺人才制度,深化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窗、产业中心人才服务工作站、重点企业HR沙龙等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急需紧缺人才服务流程,提高人才服务效能,妥善解决急需紧缺人才医疗保健、子女教育需求,为急需紧缺人才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一站式、便捷性、针对性的服务。

  三是建立健全首席技师制度。在技能含量要求较高、高技能人才相对密集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服务业等产业,首推首席技师制度,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革新、项目攻关、人才培养上的正向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智造新铜都”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四是探索“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新路径。聚焦产业发展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破除“高精尖缺”人才认定“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标准,探索建立人才认定“**新标”。推行“学术型”和“应用型”高精尖缺人才“双轨制”认定体系,不断优化完善认定标准,让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应评尽评、应入尽入,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四)在技能提升上向职业化教育、产教研融合转化

  产业工人技能提升,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业务培训、以老带新等模式,要向创新工作室、职业教育培训等方式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产教研融合,为产业工人技能提升提级赋能。

  一是深化优化职业教育改革。把职业教育培训布局优化调整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重大项目与产业发展、城市发展、民生发展同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实施中职高职衔接,开展中职、高职分级培养和联合培养试点,探索**理工学校与职业技术学院的衔接贯通,建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层次健全、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满足人才多路径成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是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强化职业教育专业内涵建设,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强化教学、实训相融合,引进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打造一批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专业群和课程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跟产业、行业、企业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强化核心素养与核心能力培养。鼓励**职业技术学院与**理工学校联合行业组织、大型企业积极推行“1+X”证书制度试点。

  三是完善产教研融合制度设计。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长效发展机制,政府对开展产教研融合型工作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激励,营造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与市内行业、企业以专业为依托进行深度合作,优化人才供给结构,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推动**职业技术学院、**理工学校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行业协会合作,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国际国内行业职业标准。

  四是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融合。积极融入“互联网+”职业教育,加快推动**职业教育智慧化,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与职业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信息化体系。引导支持职业院校对接企业生产服务智能化流程,超前构建智慧课堂、智慧车间、虚拟工厂等智能学习空间。

  (五)在服务保障上向品质化生活、多元化需求拓展

  要更加注重为产业工人提供一系列普惠性、创新性、系统性的服务,让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有保障。

  一要千方百计提高产业工人个人收入。目前产业工人最关心关注的问题,排在首位的是“提高工资收入”。“让一线职工钱袋子更鼓一点”也是2023年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的呼声。因此,如何让产业工人富起来,实现产业工人收入增加与经济增长互促共进,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首要任务。要鼓励、指导企业根据自身可持续发展目标,制订产业工人工资增长计划。建议借鉴宁波等地的做法,引导企业根据职工不同岗位职责,建立事业合伙人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股权、期权、收益权、奖金等激励组合,推动企业职工基于业绩表现参与股权激励或收益分配,实现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的同步增长。要加快推进全市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改革,引导全市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薪资分配制度,促进产业工人体面劳动、舒心工作。

  二要力所能及满足产业工人自我实现需求。鼓励有条件、有需求的用人单位根据工作性质和财力状况,着眼于解决产业工人住宿、就餐、育儿、交通等问题,通过自建或租用等多种方式,为产业工人提供集体宿舍、夫妻房,设立职工食堂、暑期和课后子女托管班,开通上下班交通车等。落实产业工人休息休假制度,保障他们的休息权、健康权。畅通职工实现自我价值渠道,完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推动职业技能评价与职称评定贯通,研究出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相关系列职称评审贯通具体实施办法。此外,针对80后、90后、00后产业工人思维更加活跃、诉求更加多元的特点,要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更具有个性化、专业化和多样化的服务。

  三要想方设法优化产业工人社会保障。推动建设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提升数据质量和数据分析应用能力。提升职工社会保险待遇,建立立体化养老保障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稳步扩大职业年金覆盖面,鼓励企业自主建立企业年金,提升企业年金职工参与率,为产业工人消除后顾之忧,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安全感。

  四要千方百计关爱产业工人心理健康。当前,在“内卷”“躺平”“佛系”等消极浮躁社会情绪的影响下,产业工人焦虑恐慌、敏感脆弱、消极堕落等心理问题也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产业工人的思想意识、身心健康。这就要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要关注产业工人心理健康问题,工会要积极发挥协调、统筹作用,联合发动其他社会组织,搭建心理服务平台,推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切实让“心理健康空间”“心理健康关爱室”“职工心灵加油站”等服务阵地,成为产业工人解压诉苦、充电提神的心灵驿站。

上一篇:关于返乡创业进展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访问:关于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产业工人 队伍建设 调研报告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