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高考阅读题语文12篇

2023高考阅读题语文12篇

时间:2023-07-31 17:0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高考阅读题语文第1篇论述类文本阅读:(1-3题,9分,力争6分以上)[约15分钟]一种概念、两种心态、六个步骤树立一种概念我们在做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时,要牢固树立“答案就在原文中”的观念。如“理解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阅读题语文12篇,供大家参考。

高考阅读题语文12篇

高考阅读题语文 第1篇

论述类文本阅读:(1-3题,9分,力争6分以上)[约15分钟]

一种概念、两种心态、六个步骤

树立一种概念

我们在做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时,要牢固树立“答案就在原文中”的观念。如“理解重要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中的“文中”即指具体的语境,有两种含义:一是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一是指具体词句的上下文。即使“推断和想象”试题的答案也同样在原文中。

具备两种心态

①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②一定要认真仔细。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要不得的。当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找不到与选项“酷似”的句子,但我们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句子,由这个相关的句子去作出推断,从而判定选项的正误。

明确六个步骤

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六步法来进行解题。

(1)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

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

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②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③关联词。

④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⑤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

(2)审(题干、选项),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

①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

②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

“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

“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

“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同。

(3)找(筛选信息),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

①找区位,审题干。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②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

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③找错因

社科文命题陷阱,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一般为十种陷阱:

偷梁换柱:也可称为偷换概念,指在原文中甲结果在选项中变成了乙结果,导致表述不当,它是就结果而言的。

张冠李戴:是选项把原文中对象为A的概念说成是B,从而导致对象不当。

以偏赅全:以偏赅全是就概念数量范围而言的,命题人往往改变原文中数量表述的范围,将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体,以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

是非颠倒:选项中的内容故意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反说,原文是肯定的,在选项中变成了否定;原文是否定的,在选项中反而变成了肯定。

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选项中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导致逻辑不当。

超前判断:一是弄错时态:如将“将来如此”说成了“已经如此”,二是模糊现实,往往是在“必然如此”还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

无中生有:是指选项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命题者纯靠主观臆断来迷惑考生。

瞒天过海:是指命题人故意遗漏文中的重要信息,以期瞒过考生的眼睛达到干扰的目的。

答非所问:指选项故意与所问的问题不一致,造成驴唇不对马嘴,以干扰考生。

喧宾夺主:是指选项中所列的内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只有一个是阐释概念的主要原因,其他项虽不算错,但都是次要原因,这样放在一起干扰考生,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

(4)比(干扰项)

联系上下文划区比照题肢,比照互证邻里试题的题干、题肢。

(5)排

根据从文中筛选到的信息,对选项进行排除,将错误选项逐一排除。

(6)选

选出正确选项。

小结:论述文阅读解题方法:①根据选项找原文;②对照原文找差异;③针对差异作判断。

高考阅读题语文 第2篇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a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高考阅读题语文 第3篇

一、合理安排备考时间

大家都知道,高考备考的知识点非常的繁杂,很多时候都会发现到时间好像不够用,其实对于这种情况,绝大部分是考生对于时间没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因此也就造成了考生总感觉时间不够的现象,而想要解决这种情况,那么考生一定需要对于时间进行安排,比如说每天需要完成那些学习量,每周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以及每天的琐碎时间需要用来做什么,当考生对于这些时间需要做什么都清晰明了之后,相信对于这种时间的紧迫感也就少了许多。

二、学会做笔记

无论在学习中还是之后的工作中,学会做笔记一直都是一个不错的好习惯,对于在学习中做笔记,主要是找到章节中相应的重点进行归纳,其中如果有一些答题的思维方法和逻辑,这种一定尽量要记下来,这对于在之后的备考当中,能够更加有效的帮助考生进行备考。

三、勤于思考

在学习当中,思考可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了,也是想在高考中快速提分的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但很多考生对于思考这一部分只是浅尝辄止了,比如说刷题,很多考生对于刷题的反应只是停留在怎么得出答案这个表面上,其实还可以更加的深入一点,比如说涉及了其他什么知识点、解题方法有哪些、该题目属于哪一类题型等等,当考生对于这些知识点更加的深入了解之后,那么相信考生必然是可以进行举一反三的。

四、学会自我调节

高考备考是一件比较高压的事情,由于太多的学习任务,容易让考生身心疲惫,难免就会出现一些焦虑、压抑以及焦躁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是非常容易影响到后续的备考情况中,因此对于这些负面情绪,考生首要事情就学会调整和发泄这些负面情绪,对于这些负面情绪,小编推荐大家可以使用自我鼓励法、音乐舒缓、运动发泄以及呐喊发泄法等等,这些方法能够帮助各位考生对于负面情绪有一个简单的调整,同时也能帮助大家快速的投入到备考当中。


高考阅读题语文 第4篇

如何读懂科学类文章?

注重整体阅读,说明性的文字抓住基本概念以及对基本概念解释的文字;议论性的文字抓住基本观点以及对观点阐述的文字。认真读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标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揭示文章结构的句子,并用笔划出称代词、关联词、标志词。阅读题目,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区域。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验证。

【社科文】总体解题技巧

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将称代内容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正常错误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

1、【概念词语】理解题

答题技巧: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划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联系词语的本义,抓住语境义。如若是下定义式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区别下定义和作诠释

2、【句子】理解题

答题技巧:理清复杂句子的结构关系,适当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其次要对修饰成分认真思考,这是选项比较的重点。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分辨先后顺序。检查该选项的解释与全文或全段的倾向性是否一致。

3、【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要点概括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枝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4、【分析理解】题

虽然现在没有专门的推断题,但是在个别选项中(特别是第三小题),依然会有相应地推断内容。

答题技巧:找出推断的根据。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总之,所有的判断都必须来自原文,切切不可以主观臆断,建议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做其余三道选择题。找到题干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后顾,整体把握,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表述绝对的选项)。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此文体下,无论何种题型,谨记一条:除非文中有明确解释,否则,把话说死的选项都是找死的,往往都是不正确的那个选项。

论述类文本阅读点拨

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对考生来说,重要的信息就是指题目选项中涉及到的。命题者在拟题时往往不是直接采用原文的语言,而是改头换面,有所转换,考生如果能熟悉命题者在命题时常会有意设置的误区,解题时就会得心应手,获得高分。

设题误区一:范围不清。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高考例题]

原文: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伦理道德理念去自觉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不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0XX年天津卷)

选项:生态道德教育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教育人们认识和领悟人类道德伦理观念的天然合理性,从而成为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试题第5题C项)

解析:选项将生态道德范畴扩大为道德。

解题技巧提示

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名词、动词前边的修饰限制词,例如一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等,见到这些词,就用横线画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

设题误区二:混淆时间。

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高考例题]原文: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20XX年全国I卷)

选项: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试题第5题C项)

解析:了字未然当已然理解。

解题技巧提示

在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 将来一定会等这些修饰限制词语作为关注点,否则就会造成时间上的混淆。

设题误区三: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

[高考例题]原文: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20XX年新课标地区卷)

选项: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试题第2题A项)

解析:提取原文主干,可以发现再快一点就是草书的是真书而不是行书;草书的来源是章草,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而不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解题技巧提示

阅读原文时,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画、批的方法标出。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设题误区四:条件错误。

设题方式有两种,或是条件不充分,或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

[高考例题]原文:生物多样性与其物理环境相结合而共同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美化和稳定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XX年全国Ⅱ卷)

选项:只有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才能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试题第7题A项)

解析:选项错误地把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理解成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生存环境的必要前提条件。

解题技巧提示

在选项中见到诸如只要就只有才等条件性关联词语的时候,要仔细辨析。

设题误区五:因果混乱。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

[高考例题] 原文: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行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状态加剧,社会流动范围扩大,个体价值取向增强等,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和对于集体生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20XX年湖南卷)

选项: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试题第14题D项)

解析:原文中强竞争是原因,对高情感的向往是结果,但是在选项中,强竞争和对高情感的向往都成了结果。

解题技巧提示

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因果倒置。

设题误区六:遗漏信息。

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

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

[高考例题]原文:艺术活动,不管是创造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 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20XX年广东卷)

选项: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试题第12题A项)

解析: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错,遗漏了原文中并不是只有我这一信息。

解题技巧提示

遗漏信息是最常见的错项设计方式,认真阅读,把握准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设题误区七:无中生有。

在拼凑原文某些词语时,命题者常常有意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造成干扰。

[高考例题]原文:生态伦理思想要求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20XX年天津卷)

选项: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回归自然,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试题第6题B项)

解析: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属于无中生有。

解题技巧提示

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则是凭空臆造的,属于无中生有。

设题误区八:指代不明。

就是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

[高考例题] 这样不仅能够随时了解战略的实际进程,也能够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20XX年天津卷)

选项:研究居民健康状况,能够随时了解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实际进程,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试题第6题B项)

解析:这样指代的是它不仅建立了具体而明确的指标体系,而且具有比较准确可信的实证数据支持,并有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用研究居民健康状况解释这样不合文意。

解题指导

解答此类试题,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再进行判断。

设题误区九:逻辑错误。

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高考例题]原文: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20XX年江西卷)

选项: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试题第6题C项)

解析:推断不合逻辑。

解题技巧提示

进行推断应该根据原文而又不拘限于原文,应以原文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引申或推断,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

设题误区十

曲解原意。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高考例题]原文: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20XX年江西卷)

选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试题第2题A项)

解析:从原文可以看出,文是重在文化修养,而质是人内在的道德品质,所以选项说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明显曲解了原意。

解题技巧提示

阅读中我们要从整体上感知,准确寻找出原文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找出语句含有的意义,提取与答案相关的信息。

高考阅读题语文 第5篇

先说时间的分配。第一大题的3个选择题,一般同学可控制在5分钟。这部分题目因题型稳定,平时训练也多,基本套路考生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因此在审题清楚的前提下可大胆作答,中等速度解答为宜。另外,答案要看重第一印象,没有充分的依据,不要擅自改动。

答题策略:

看清题干要求。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几点常规的提醒。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高考阅读题语文 第6篇

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带着什么 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先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文言实词题】 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 ,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 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

★ 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好了,客观题做完了,可以把答案填入指定位置了。

填完后,拿出草稿纸,准备进入第二卷主观题的作答阶段。深呼吸之后,就开始吧!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打草稿。

高考阅读题语文 第7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先快速浏览文章把握大意,不需要句句读透,把每段大意的句子划出,方便在看选项时迅速找到文章出处。

看题目,圈出题目要求,比如“正确的”“符合文意的”“符合作者观点的”“不符合文意的”等。

看选项,马上回归原文划出原句,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类词:

①逻辑关联词——因此、由于、不仅……还、只有……才、只要……就、从而等;

②修饰限制程度或范围的词——大概、基本、重要、最、非常、部分、凡、全、仅仅、几乎、之一等;

③年代时间、数据;

④分清必然和或然、已然和未然。

将选项与原文比对结束,对于选项与原文的差异须心中有数,二者是信息吻合完全相同,还是表达不同实质相同。

无法百分之百判断选项正误时,把疑惑点圈出,比较两个选项哪个问题更明显。

对答案后仍存疑问,马上请教老师或和同学讨论,重点是明白自己的误区或者题目的漏洞,不要花大量时间来争辩对错,不值得。

每次做题前,都要温习论述类命题陷阱: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无中生有、逻辑混乱、已然未然、混淆时间、主次颠倒、过于绝对。

要想增加竞争力,这篇阅读最好是全对。而且每次练习一定一定一定要限时,我一般限15分钟,当然越快越准确越好。把方法熟练就能越做越顺。

这道题是语文为数不多的可以刷题刷上去的,但最多一天一篇了,我通常是隔天一篇,因为还有其他工作要做,所以一定要分好轻重。

做完题目一定要总结要总结要总结!很简单的,只要对每道题的命题陷阱都能心中有数,且做题要有条理有分析过程,清楚自己做题的最优途径,就像我在上文列出来的那样,做题做到一定量多多思考,这些就都水到渠成啦

二、文言文阅读

先看文章开头了解人物基本信息,然后直接看内容理解题,因为一般四选项里有三正确一错误,且错误都是小细节,所以可根据此题,大致了解文章。

再回到文章从头开始读,尽量快速,不要字字翻译,遇到加点字和划线句时再停下来。

看到加点字后就立即联系前后文猜测字义,不要等到读完文章再回头猜,这样对字义的感觉会模糊,然后对照选项选,选项里若存在词性错误和词义错误,就选词义错误的那个。

断句题,圈出句子里的人名地名,千万不要代入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比如“也”在古代是语气词,“亦”才是表“也”的意思。古文多有节奏感,可以按字数划分,还可根据对应原则,比如此句: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常事”对应“要事”,“自……上,下……拟旨”重复出现。充分利用以上技巧和排除法,不难选出。

内容理解题,回到原文,比照细节,命题陷阱与论述类命题陷阱类同,不过范围更小,难度也没那么大。

翻译题。日常练习时,先圈出自己认为是得分点的字词,然后开始翻译,保留人名地名官职名,单字组词,连词成句检查,要确保翻译出来的句子和上下文有关联,若无关联说明翻译有误,且能直译的情况下不要意译。翻译时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句式中的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以及词类活用中的意动用法。若发现自己在句式和词类活用上薄弱,那就开始背五三上的归纳吧。

每做完一篇文言文阅读,就拿本子记下自认为有用的文言字义,以及翻译不准确、难度高的句子,还可以记下做某个题时自己灵感一现的方法。时时温习,在每次练习时加以运用。

要是文言文底子实在捉急,就得多花点功夫。先看课本上的注释,买本文言文辅导书,重点看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一定要熟悉这些基础,很熟悉很熟悉。再之后,根据个人情况找些文言文典籍来看,推荐《史记》,其他史书也是OK嗒,不过最好问问老师,找那些用语比较规范的。

三、传记类文本阅读

读第一遍。划出主要事件,以及文章中对传主的描写、评价。

读第二遍。快速划出每段中心句、文章主旨句。

看题目。圈出题目暗示,比如若题目是:文中说,“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请结合韩愈的经历理解这句话。题目给的暗示包括“悲壮”“有壮才能言悲”“韩愈的经历”,故从原文找答案时,我们要从韩愈的经历里找出何为悲,何为壮,然后加上自己分析性的语言,即可得到答案。

组织答案。分析概括类的问题大多可从原文找到答案,答题时切忌照抄原文,最好是把原文中最关键的句子或词语圈出,重新组成最简练的句子。

答题灵活。答案顺序最好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暗藏逻辑关系,充分利用文内引用、文外联想的原则。

最后一题探究题随是开放性试题,但最好与作者评价相吻合,从文中找到相关评价答题更稳妥。

要把传主品质概括到位是个难点。可从传主事件逐一分析,其他类似的概括问题如成长经历、成功原因可依据一些提示性虚词(也、更、同时、还、顺序词、不仅而且、虽然但是、即、总之、因此、举例词)找到不同要点,再有就是看分答点。把这些要点全部标记出来,分清主次再写答案。

做完题目对答案,注意答案每一点的关系,以及题目是否有答案的暗示,若是发现了巧妙的暗示和解题切入点,应当立即记在本子上。

写传记类阅读题不能偷懒依赖原文而无阐发性思考,以这种心态刷题实是浪费时间,每写一篇文章要注意揣摩作者写作细节和感情倾向,揣摩多了答题才不会跑偏。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和小说)

关于这两类文体的阅读,我复习时一般会先看一遍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归纳(挑重点,比如刻画人物常见手法、环境描写作用等等),看完之后通过做题来消化。

做完题目会发现还是记不住参考书给的东西很正常啦。于是一定一定一定要做总结!

五、古诗鉴赏阅读

积累:

1、课文中的古诗词皆是经典,除背诵外,还可尝试搜索相关朗诵欣赏,体会意境,感受诗韵。之后参照老师和教辅书的讲解,利用“时节+地点+事件”概括出诗句里的图景,比如寒秋临江晚别图。再找出作者运用精巧的、有深刻含义的字句,了解其妙处。

2、推荐有条件的同学读《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系列的书,出自上海辞书出版社。书中集合了众多教授学者的智慧,读之不仅可以更好的理解诗词,还可以得到学者文章的熏陶,熟悉诗词鉴赏的惯用表达,详细地了解诗词作家的背景和各类典故。

3、语文教辅书里有许多古诗词鉴赏总结,我个人喜欢使用五三,便以五三为例。五三的古诗词鉴赏专题总结详尽,此处不赘述,可重点看诗歌答题五原则、鉴赏诗歌形象、诗歌语言、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常见意象的分类诠释。最理想的熟悉程度是一看到相关内容能立即提炼知识点,牵一丝而动全网。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学习小组组员合作,分工搜集常见意象、典故、题材。

5、做一个积累本,不需要花时间把参考书上的总结再写一遍。积累本一是记录参考书上没有提到的、但考试遇到了的东西,即陌生意象、典故等。二是记录写题时遇到的困难,比如新的问法、新的思考方向,都可以记录之。若是答题时揣测的与作者诗意偏差很大,则要注意积累诗中可以体现作者真实含义的关键字及其所代表的感情色彩。

应用:

1、先有四读:读标题,读诗,读注释,读题目。

读标题,大致区分诗词的题材、时节、人物、事件;读诗,圈出重要的字,比如描写色彩、动作、声音、时节、心境等的,因为这些字多会出现在炼字题、赏析妙处之类的题中,还要特别注意对仗精美以及有深意的、阐发志趣的句子;读注释,注释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解释含义便于读诗,一种是提供背景便于答题,后者对答题有方向性指引,但也只供参考,不能盲目地套答案;读题目,圈出暗示,若题目让赏析某个句子,也一定要结合全诗把握好情感再答题,否则会跑偏。

2、对完答案拿出积累本,参照是否已经有类似题型或方法的记录,若无就添上,若有,那就要反省自己的复习效率了。

3、答每种题型,都可从手法技巧、诗词内容、情感、作用这四个方向展开,有则答,无则弃。

4、对手法的分析多从描写对象入手,比如“把酒祝东风”,对象是“我”和“东风”,那么手法就是拟人。

5、诗词内容最好用简练精准的散文式语言写出,表达水平要靠积累。

6、情感方面,须谨记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寻找作者情感的时候要全诗仔细分析,不能单看明显处。

7、作用又分为在结构上的作用和在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作用要看诗句位置,内容作用要看前后文意。

8、多多积累,时时温习,总结出的心得才能真正属于自己。

高考阅读题语文 第8篇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

这部分的内容考查,一般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共设3个小题。做好这3道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思考的严密、周详。

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反复对照理解,仔细判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否则成为“无中生有”。

了解设置干扰项的几种情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等。

有时选文可能枯燥,要保持大脑清醒。静下心仔细阅读,力求准确理解。

答题技巧:

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三是第3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细微处要搞清楚。

二、文言文阅读

针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下列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接着审清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工夫。

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理解句意为前提,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化虚为实,断定词性和用法。

“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这是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两道题。要注意整体把握。尤其最后一道“把握文意”题,该题四个选项的设置。大多是按原文内容先后顺序排列的,往往选不恰当的项,这既对理解全文有帮助,也为解前面的题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此处宜稍放慢速度,力争做正确,做完后,回过头来检验前面几个题的正误。

答题技巧:

要学会圈圈点点,因为第I卷使用答题卡,圈点是可以的。把人物、主要事件划一划。

要先读文言文的最后一题,即内容的概括分析题。这个题实质上可称为“文言文的白话译文”,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所以先读了此文。就相当于读了译文之后。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要借助原文推断词义。不要想当然,要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文言文的翻译,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因为上下文是最好的提示。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后面的句子自然会水到渠成。

除了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外(大纲规定的120个),还要在考前看一看课本中注释的其他文言实词,只看注释即可。

文言虚词要在“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等常用词语上,再复习一下。

三、文言翻译

文言文翻译:首先要读顺句子或语段,读顺了翻译就成功一半;句中重要实词虚词解释,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翻译时应注意文言文的句式,语序的变化调整,省略成分的补充;注意译句的通顺上口,书写认真。没有哪一位阅卷人会在空白处打对号的。所以那些杠杠框框该填的必须填上,不论自己答对还是答错。

古文翻译重在直译,字字落实。

四、古诗鉴赏

古典诗歌鉴赏:首先认真审题,明确在哪一方面进行鉴赏。

思想内容方面,要借助诗人写的景、人、事,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感情经历、反映的道理。

形象方面,要找准诗中所写的形象,体会这些形象的经历、心态或代表意义。

语言方面,耍认真体会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类,分析其如何体现意境的,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表达技巧方面,要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借助原诗句进行分析。

明确题目要求的提示性因素,严格按要求做题。

认真组织答案,如果是语段。则按总分结构表达,要用准有关诗歌创作的概念术语,即要说行话。比如,要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不用第一句、第二句等。

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要从诗中找答案,各种方法要学,但关键是对本诗的理解,特别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意境就是作者写这首诗表现的心境。或低沉、或昂扬、或沉郁、或思念、或冷漠等等,由此再落实到词句中。

记住的关键一点就是:答案在诗歌内,在字句内在作者表达的情景内,如“冷、清、寂、绝、暗、阴、闹、笺、泪”中。

诗歌鉴赏的表述,要紧贴诗句展开,可贴标签,不可夸大或缩小,实实在在的表述为好。如20XX年“折柳”,20XX年“冷、咽”的诗眼,都是据本诗内容去分析,不可硬套。当然,表述应有技巧。就是分析这个词的来龙去脉,在此处的含义。这样表述就清楚了。

高考阅读题语文 第9篇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具体考查内容有:1、环境描写的作用(意图)。2、环境描写的特点。

3、环境描写的手法。

4、环境描写的寓意。5、环境描写的赏析。通常以下列两种方式出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环境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答题常用术语:

1、社会环境的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3)揭示社会关系;(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5)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的作用:(1)突出季节特征;(2)表现地域风光;(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4)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5)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6)奠定感情基调;(7)反映、暗示社会环境;(8)换转或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9)为情节发展作铺垫;(10)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11)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12)烘托、映衬人物形象;(13)表现人物心理、性格;(14)暗示人物心理转变;(15)象征、暗示人物命运;(16)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17)表达、寄托、象征、暗示、揭示主题;(18)丰富、深化主旨;(19)设置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

答题示例:【20XX年安徽卷】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

【答题点拨】特点要答出手法特点及景物特点。

参考答案:(1)特点:采用白描(手法特点)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景物特点)的景象。(2)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了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五要素】

1、联系段落位置

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别。比如首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交代地点、渲染气氛、明确基调等作用,处在文本中间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承上启下、转换情节等作用,处在末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呼应前文、营造余韵等作用。

例如20XX年全国卷Ⅲ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解析〕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第一次出现在首段,烘托出幽冷的环境、凄清的夜晚,情节就此展开;第二次出现在鲍勃和吉米一番对话之后,渲染了一种沉寂、尴尬的气氛,这是情节转换的标志。这两处完全相同的景物描写,两相映照,其作用是不相同的。

〔参考答案〕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2、联系词语选用

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为了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作者往往会相应地选择一些能突显主观情感的词语来描绘环境。如用凄风、苦雨、落叶、夕照、寒雁等冷色调的词语;或用艳阳、丽日、春苗、绿柳、蓬勃等暖色调的词语。不同色调的词语营造出迥异的环境效果。

比如上例中两次用“冷飕飕”来营造凄冷、孤寂的自然环境,为下文情节的发展渲染了恰当的氛围,若用“暖烘烘”显然就不合语境了。

3、联系描写对象

作者在选择描写对象时事先都要进行仔细斟酌,因为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作者往往要为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活动背景,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例如20XX年浙江卷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相关原文〕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解析〕此段景物描写围绕乌米展开,文中已经明确地指出,这里的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描绘出乌米的生活环境,这里的静谧的气氛同山下和集市上的声音形成对比,突出了乌米的孤独,同时也暗示出乌米夫死子亡的悲惨命运。由此不难发现此处描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4、联系情节发展

每篇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都不可能脱离作品的叙事而独立存在,总是与情节发展或人物心理相关联的,只有把景物描写放到小说的具体情境中来考虑,才能准确把握它的作用。许多优秀的作品,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或展示世态风情,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推动情节发展。

例如20XX年湖北卷16题: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相关原文〕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解析〕第一段描写村西那条河的特点:流水清澈、河滩平阔、水浅、细沙耀眼等,第二段主要描写姑娘给“我”的印象,对姑娘的描写体现了“我”的喜悦之情,在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情节的发展自然让人期待。描写黄昏的美景目的在于营造一种宁静的气氛,表现场景的美丽,从而衬托出姑娘的美丽,对美好场景的描写目的是体现“我”的欢悦之情等。

〔参考答案〕①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②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③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我”和“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5、联系作品主题

在小说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特定场所,也是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首先将作品通览一遍,再联系小说创造意图(如果有复杂背景,命题者一般会安排注释标明),来反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把握人物形象。

比如《乌米》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以动写静、以景衬人,用周围灰色的山峰、半塌的土屋、弯弯曲曲的藤蔓、零零散散的村落、集市上咖啡馆附近人们的喧嚷声、淙淙的溪水、闪着寒光的大海……来衬托出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再联系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那并不优美甚至有些单调的充满期待和希望的歌声,此时“肃穆静谧的气氛”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衬托出乌米的这种执着而又无望的期待,令人唏嘘不已。


高考阅读题语文 第10篇

把握小说情节,赏析人物形象

考点一:把握小说情节

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在情节方面设置的题型通常有:概述情节;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题型一:概述情节

常见提问方式: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答思路:

理清小说的结构

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寻找小说中的线索

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有对比冲突线索,还有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等。

抓住小说中的场面

常用答题模式:

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题型二: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小说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

顺叙,也称正叙。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倒叙,把故事的结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为作品的开始,作品的主体部分还是顺序故事情节。《祝福》是采用倒叙方法的一个范例:在序幕之后,首先交代了 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新旧交替的年关寂然死去的消息,这是本文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接着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片断”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 描述。本文使用倒叙有以下作用:

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②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插叙,在顺叙故事情节当中,插入叙述一些相关内容。《药》中插叙“夏瑜狱中宣传革命”的一段情节,塑造了夏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的形象,表达了因群众的愚昧带来革命者的悲哀。

常见提问方式:

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哪些作用?

**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答思路:

分析某个情节在全篇小说中的作用,一般从四个方面:一是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二是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三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四是从给读者的感受上分析。

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

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

对这一方面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祝福》中祥林嫂的二次改嫁这一情节就 有此项作用。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如《祝福》,采 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等,设置了悬念。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回味 的作用。⑤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山神庙偷听这一情节,是林冲由原来的忍让妥协到被逼反抗的转折点,有力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逼上梁山”。

给读者的感受

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常用答题模式: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考点二:赏析人物形象

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在小说阅读中,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来设置试题,具体说来,有两大类型: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赏析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题型一:概括和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设题角度:

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

常见提问方式: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分析。

文中**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解答思路:

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

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

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以及正面和侧面等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从整体到部分,只有了解了故事的全貌,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因为人物的性格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矛盾的冲突中展现出来的。

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首先,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其次,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 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 每个人的身上都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烙印。《祝福》开头的环境描写,把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社会关系作了明确的交代,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也就有了基础,有了 依托。

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入手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对王熙凤的评价“泼皮破落户”“凤辣子”就揭示了王熙凤心狠手毒的性格特点。

常用答题模式:

常用的一般模式为:**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人物形象题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具体灵活作答,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题型二:赏析人或物的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

小说塑造**这一主要人物,有何意义?

小说塑造**物象,有何作用?

小说又写到了**,请分析其作用。

解答思路:

赏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赏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首 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带来的某种启示。也就是从作者塑造主要人物所反映的主题方面考虑。

如《祝福》,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在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桎梏和毒害下毫无人身自由和生存权利,她挣扎过,也抗争过,最后还是遭到毁 灭。应该看到,在祥林嫂的性格中,主导方面还是她恪守“女子从一而终”的夫权思想。祥林嫂的悲剧意义在于,作品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压迫祥林嫂的是从夫权、族权到神权,从物质到精神,从阳间世界到阴间世界,从鲁四老爷、四婶到婆婆、大伯甚至还有柳妈和鲁镇的群众都参与这样一个周密的封 建观念大网络。这封建网络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也无情地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努力。作者塑造祥林嫂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对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际的描述,表 现了中国劳动妇女在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条绳索捆绑下被吞噬的命运,揭露了封建阶级在思想上对劳动妇女的压迫和毒害。

物象的作用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作用不外乎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等。有时物件反复出现,串起了相关情节,从而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次要人物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① 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到烘托作用。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被诬陷下狱、刺配到沧州后在患难中忽然间遇见的李小二。作者顺笔交代了林冲在东京 时曾救助过他,使李小二免遭官司,还为他赔了钱财,又接济他路费。这一简短的插叙,既表现了林冲扶危济困的性格特征,又使李小二夫妻感恩戴德的行为显得合 情合理,还反衬陆谦这位“朋友”的奸诈,而且为后文张本。

②揭示或暗示主题。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次要人物柯瓦连科兄妹,他们是小说中敢作敢为的人物,显示了外来新派人物的力量,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希望。

③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如初中教材上的小说《孔乙己》中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我”和《祝福》中的“我”。

分析环境描写,赏析艺术技巧

题型一:分析环境描写

小说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在考查时,又往往以自然环境作为重点,命题的重心有三: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方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综合形式出现。对这一考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常见提问方式:

本文第×(×多是文章的第一段或最后一段)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本文多次出现对**的描写,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请阅读第×段内容,试分析其景物描写的作用。

解题思路:

判定环境的描写特点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①抓住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考虑景物特点;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

区分环境描写的手法

小说中环境描写手法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①从写景的层次和观察角度,如远景与近景,俯视与仰视等;②描写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 用,相得益彰)、虚实结合(“实”指现实存在的事物。“虚”指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正侧描写、细节描写、工笔(对对象多用笔墨做细致入微的刻画)和白描 (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 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等。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1)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和深化。如《祝福》中第四次写雪时的暗示。

(2)对人物形象的烘托。

(3)对主人公活动场所的创造、对时代背景的暗示。

如:鲁迅小说《故乡》开端部分对故乡凄凉环境所作的描绘,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落后封闭的农村小镇,为小说情节的展开创造了一个典型环境,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 辛亥革命十余年后中国广大农村依然如故的社会现实,封建思想、封建秩序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没有得到丝毫改善,这也就揭示了闰土悲 惨命运的必然性。

(4)对小说情节的推动。

例如:《水浒传》之节选《智取生辰纲》部分,杨志等人一上路,作者就开始写太阳,写树林,并从多个角度反复渲染气温之高之热:有通过作者直接介绍来写的,有通过 八条好汉之口来写的,有通过杨志或虞候、老督管之口来写的,更多的是通过军健的语言和行动来写。而这些对环境的描绘,不仅为杨志等人失去生辰纲同时也为晁 盖等人智取生辰纲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突出了杨志精明、老练、谨慎及晁盖等人的足智多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就是说,天气的酷热难当,成为矛盾冲突发 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因为天热,军健才“雨汗通流”“叹气”“走不得”,才要求杨志趁凉早行,而杨志却“正热里”行路,因而引起众人的 抱怨;因为“红日当天”“热不可当”,所以众军健黄泥冈上见树林就要歇凉并死活不走,杨志与众人矛盾才不断激化;因为天热,众军健才见酒就迫不及待要买来 解渴,终使中计,失掉生辰纲。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正是因为天气热,吴用“智”取的妙计才使一万个小心的杨志着了道儿,作品对炎热天气的刻意描写完全是为 “智取”。

(5)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

《祝福》中第一处写“雪”就是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的。

常用答题模式:

运用什么手法(手法判定),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景物特点),对什么人物(情节、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根据要求灵活组织答案)

题型二:鉴赏艺术技巧

小说艺术技巧类型的题目复习备考需要做好“一、二、三、四”这几项工作:

“一”是指必须构建一套关于各类艺术技巧的名称、特征、表达效果以及实例的知识网络。

“二”是指两个结合

第一个结合是指解答艺术技巧题必须和小说的主题、情节、形象、环境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指解答艺术技巧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艺术技巧是为文章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的,因此在解答艺术技巧内容上的作用时应该遵循以上两个结合。

“三”是指三个步骤

确认技巧→具体阐释→简述好处。即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当然要根据题干要求再确定答题步骤,这就需要我们了解高考对艺术技巧这一考点的常见提问方式:

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并分析。

文中写某事物某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某段或某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四”是指四个思维切入

在“确认技巧”中大体可以从四个角度切入: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布局谋篇、语言技巧。一般我们解题时先从语言技巧中的修辞手法切入,特别是题干这样提问时:

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某句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然后考虑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而“布局谋篇”和“语言风格”一般会在题干要求中有所提示。

把握主题,探究文本

探究题往往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或者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甚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题往往不设置唯一性答案,旨在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考生的探索和思辨的精神。同时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调动生活经验和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探 索,对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能合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多数考生认为探究题不设置唯一性答案,因此答题技巧便也无章可循,要么脱离文本随意回答,要么拘泥文字表面无法深入剖析,得分率往往不高。鉴于探究题具有开 放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特点,并且在小说鉴赏中它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我们从探讨探究题的类型作为解决此考点的突破口,综合近几年高考试题,其 考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对人物的个性探究;情节结构是否合理;主题的多样化探讨。

题型一:对人物的个性探究

常见提问方式:

请结合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

小说的人物形象,都充满丰富的个性,你认为主人公是哪一个,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该人物个性的理解。

请你谈谈对**人物的看法。

解题思路:

根据题目要求,独立思考,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

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论述或作适当的合理拓展。

常用答题模式:

亮出自己的见解——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观点进行分解式的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总—分式)

亮出自己的见解——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观点进行分解式的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照应总结,强化论述的观点。(总—分—总式)

题型二:情节结构是否合理的探究

常见提问方式: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解答思路:

亮出自己的见解(合理)→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主题引述论据分析→从写作时代上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

亮出自己的见解(合理或不合理)→从文本情理上分析→从文本叙事形式上分析→从现实的实际上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

常用答题模式:

表述观点+论证分析+点题总结,一般采用总分总式,有时也采用总分式。

题型三:主题多样性的探究

常见提问方式:

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读完作品后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文章意蕴深刻,请结合文本探究。(典例四就属于第四种提问方式的变相提问。)

解题思路:

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探究小说的主题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①设置悬念。②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药》,“药”的表层意思是人血馒头不是治痨病之“药”,它是使人早日丧生的迷信之药。但它的深层意思还在于让人们思索如何去探索济世良方。题目语带双 关,小栓得了痨病服错药而致死了,“病态”的社会要服什么“药”才有“疗救”希望呢?民众是愚昧的、痛苦的,革命者是悲哀的、寂寞的,真是“路曼曼其修远 兮”,人们需“上下以求索”。

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来探究小说的主题。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探究小说主题的目的。

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探究作品的主题。如《项链》作者在结尾出人意料地告诉读者,项链是假的。这一情节构成了反讽,促使读者思考路瓦栽夫人十年青春耗费的价 值。你可以说它是有价值的,因为路瓦栽夫人由此找回了生存的意义,获得了人的尊严;你也可以说它毫无意义,十年的青春空耗,人的命运被偶然的灾难播弄。

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就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

常见答题模式:

亮出自己的见解(归纳主题)——从文本人物关系上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情节安排上引述论据分析——从人物行为的效果上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总—分式)

亮出自己的见解(归纳主题)——从文本人物关系上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情节安排上引述论据分析——从人物行为的效果上分析——再综合概括自己的观点。(总—分—总式)

高考阅读题语文 第11篇

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

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

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

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

“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

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

(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

(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采点给分)。

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高考阅读题语文 第12篇

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小说还应从人物塑造是否丰满、典型,情节的安排是否合理、严密、变化、曲折等方面来考虑。

推荐访问:高考 语文 阅读 高考阅读题语文12篇 高考阅读题语文(实用12篇) 高考语文阅读题汇总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