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复习初一历史必备13篇

2023年复习初一历史必备13篇

时间:2023-07-17 17:0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复习初一历史第1篇一、隋唐:隋炀帝涿郡、余杭曲辕犁、筒车吐蕃、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天可汗颜真卿、欧阳询阎立本、吴道子鉴真、玄奘、天竺、《大唐西域记》二、宋元:赵匡胤澶渊之盟铁木真、忽必烈澎湖巡检司、琉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复习初一历史必备13篇,供大家参考。

复习初一历史必备13篇

复习初一历史 第1篇

一、隋唐:

隋炀帝 涿郡、余杭 曲辕犁、筒车 吐蕃、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天可汗

颜真卿、欧阳询 阎立本、吴道子 鉴真、玄奘、天竺、《大唐西域记》

二、宋元:

赵匡胤 澶渊之盟 铁木真、忽必烈 澎湖巡检司、琉球、宣政院 占城稻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关汉卿、《窦娥冤》 毕昇 火铳

三、明清:

朱元璋 丞相 锦衣卫 八股文 景德镇 郑和、戚继光、倭寇、反侵略、嘉峪关

李时珍《本草纲目》 宋应星《天工开物》 徐光启《农政全书》 汤显祖《牡丹亭》施耐庵《水浒传》 罗贯中《三国演义》 吴承恩《西游记》 曹雪芹《红楼梦》 章回体 紫禁城 郑成功、荷兰 西藏、驻藏大臣、顺治、__喇嘛、康熙、班禅额尔德尼 新疆、伊犁将军、噶尔丹、大小和卓、乾隆 文字狱 闭关锁国


复习初一历史 第2篇

一、安史之乱

1、原因:①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导致朝政腐败。②社会矛盾尖锐。③节度使势力膨胀。

2、时间、人物:755---763年,安禄山、史思明。

3、影响: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二、黄巢起义

(1、原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连年灾荒。)

2、影响: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三、唐朝灭亡:907年,朱温灭掉唐朝,建立后梁。

四、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907---960年)

1、五代十国: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合称“五代”。

南方9个政权和北方的北汉合称“十国”。

2、实质: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五代十国虽然是政权分立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复习初一历史 第3篇

一、台湾:

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隋唐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到流求

开始归中国管辖:元朝——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明朝:1662年2月,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意义: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清朝:
1683年,清朝打败郑氏,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1684年设置台湾府;(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年设置台湾省。

二、西藏:

唐朝: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开始归中国管辖:元朝——宣政院(意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管辖下的一个区域。)

清朝:
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__、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册封:顺治册封__喇嘛,还拨专款重修布达拉宫。康熙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代__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作用:通过以上措施,清朝有效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三、新疆:

开始归中国管辖:西汉——西域都护府

唐朝: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

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平定噶尔丹叛乱(康熙)、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顺治)

(作用:稳定了西北边疆,维护了国家统一。)

四、启示: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复习初一历史 第4篇

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蒙古国),他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的最大功绩)

蒙古建立(1206年)→灭西夏(1227年)、金(1234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60年)→建立元朝(1271年)→定都大都→南宋灭亡(1276年)→元朝统一(1279年)

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元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分裂割据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评价文天祥抗元:文天祥的抗元斗争是正义的,他为反抗少数民族掠夺和压迫而抗元,体现了我国人民坚贞不屈,不畏强暴的崇高气节,要给于肯定。

5、岳飞、文天祥、陆秀夫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一心报效国家,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了国家民族大义,坚贞不屈,不怕牺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元世祖的统治: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治国安民”,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设立机构,建立年号。

复习初一历史 第5篇

一、隋朝大运河:隋炀帝,605年起开凿.

①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一条大运河,两千多千米,三点,四段,五条水系

(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条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③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二、唐朝长安城:

布局: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市坊分开,商业繁荣。

地位: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三、明长城:

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起止: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意义: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奋斗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四、北京城:明成祖选定北京为都城,1421年迁都北京。

布局特点: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复习初一历史 第6篇

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隋朝隋炀帝时开通的大运河(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我国历的女皇帝:武则天。(其统治被称为“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朝的全盛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

唐代陶瓷最为的是:唐三彩。

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办法开始于:隋文帝时期。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标志: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科举制中最早设立殿试、武举的是:武则天。

科举制中,诗赋最早成为进士的主要内容是在:唐玄宗时期。

科举制废除于:清朝末年(1905年)

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半岛及我国新疆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

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由隋朝李春设计主持修建造的赵州桥。

宋代最重要的粮仓:太湖流域(“苏湖熟,天下足”)。

北宋之后最的瓷都:北宋兴起的景德镇。

宋代的娱乐商业场所:“瓦子”。(或瓦舍)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两宋、元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中后期。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南宋时期。

我国省级行政区制度建立的标志: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管辖,建立的“行省制度”。

台湾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的标志: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当时台湾叫“琉球”).澎湖列岛。

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的标志:元朝设宣政院管理全国的佛教和西藏事务。

元朝的港口:泉州。

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标志: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明朝科举制变化的标志:采用“八股取士”(为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古代世界航海的壮举: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明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他的队伍人称“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泉州籍抗倭将领:俞大猷)。

清朝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的标志:雍正帝设──军机处。

台湾历第一次被外国侵占:1624年,被荷兰侵占。

年,郑成功(泉州南安石井人)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

施琅(泉州人)率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我国现在现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明成祖修建的故宫。

明朝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理学著作:明朝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

复习初一历史 第7篇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从分裂割据到大统一的朝代:秦朝、隋朝、元朝)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行省制度:①目的: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②内容:a、中央—--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b、地方—---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在中央还设枢密院,负责军事;设御史台,负责监察)

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管辖。

行省制度的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地方管理制度比较:战国时期建立县制,秦朝时建立郡县制,元朝时设立行省制。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目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

措施:①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历史意义: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②设置宣政院,掌管西藏各项事务。(历史意义: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贡献?①统一全国,疆域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辽阔。②建立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③中外交往频繁。④西藏、台湾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复习初一历史 第8篇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

思考: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1)隋朝: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

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2)陈朝: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

陈后主骄傲自大

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的意义(影响、作用)(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

(1)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同秦朝)

(2)开创了一系列的新制度

(3)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大运河

(4)为隋唐时期的空前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承上启下)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 ②发展生产 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 “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开凿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空白(图)

3、意义:

(1)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创造力

(2)大大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3)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4、评价:

积极方面:意义

消极方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5、从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近400年,是大一统国家形成以来时间最长的分裂时间。

6、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欧洲、美洲、印度洋沿岸和大西洋西岸各国间的航程。

巴拿马运河:大大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程。

7、比较秦朝与隋朝的相同之处:

(1)都结束了我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2)都制定了许多重要制度,在历产生了重大影响

(3)都兴建了重要工程(4)都只有2个皇帝,存在时间很短

(5)都因为暴政,引起人民的反抗

8、隋朝的灭亡:是因为隋炀帝的暴政,大运河只是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隋朝灭亡原因:

大兴土木(修建洛阳),数次对外战争(三征高丽),酷虐残暴

2、概况: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定义: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2、原因:表格

3、内容:

政治上

虚心纳谏、重用人才、完善三省六部制

经济上

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也可以用实物代替)

文化上

完善科举制

法律上

修订法律、宽省刑法

民族关系

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1、唐太宗重用人才: 房玄龄、杜如晦

2、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3、《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4、《贞观政要》是记录唐太宗政绩和他与魏征等议论古今得失的书

5、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表格

但也必须指出,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在晚年,他的骄矜情绪和享乐思想逐渐滋长。

第3课 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

一、女皇武则天巩固统治

1、加强中央集权:①重用酷吏,使用恐怖政策;

②将唐初的《贞观氏族志》修改为《姓氏录》;

③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创设殿试、武举

2、农业;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史称有“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二、开元盛世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4)改革军事、财政、漕运制度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在整个封建社会盛的时候)

三、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2、手工业

(1)丝织业:以蜀锦最有名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冶铸业

3、人口:唐初300多万户到唐玄宗时1000多万户

四、唐朝疆域

五、唐朝几位皇帝的顺序:

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

复习初一历史 第9篇

一、历史学习:似易而实难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

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重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

二、历史解题: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

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2)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3、判断成败及原因

4、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孩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记忆力差,是因为没有掌握对学习方法。

复习初一历史 第10篇

一、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的种类:

(1)纵向联想记忆法

这是按照历史事件发展时间的先后顺序,按照事物内部因果联系为特征的记忆方法。“纵向联想记忆法”的要点是紧紧抓住“原因”和“结果”,“本原”与“表象”诸项,把它们之间的联系扭合在一起,从而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说明历史现象的本质,了解历史事件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这不但能使我们弄清楚历史事件的内在关系,理清历史事件的规律,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而且很有利于掌握知识,巩固记忆。

(2)横向联想记忆法

运用这种记忆法是通过把握同一历史时期不同性质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联系,以达到记忆效果的方法。横向联想记忆法的要点是抓住其中一项内容为基本点,左右联想,推及其余。这能从横向形成知识结构体系,把知识结构的体系输入大脑,概念明晰,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应用方便,随时可以再现知识结构体系信息。

(3)相似联想记忆法

历史的发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很多历史事件其发生、发展、特点极为相似。这种相似是客观事物的某种联系,相似联想记忆法是反映客观事物这种联系的方法。相似联想绝不是等同联想,把它们等同起来是错误的。这种方法的基本点是“相似之处”,从同类事物中找到相似之处,再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形成同类问题知识异同的记忆网络结构,印象深刻,不仅容易记住,而且记忆比较牢固。

(4)相反联想记忆法

这种方法着眼于历史事物的对立点,也就是说由对某一事物的思维记忆,引起对它有相反特点事物的思维记忆。对立物是鲜明的,所以运用相反联想来记忆历史知识是巩固的,能够运用相反联想于教学实践,有利于巩固记忆。例如从林则徐的主张禁烟联想到穆章阿等反对禁烟;从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率军英勇抗英联想到琦善、奕山、奕经、牛鉴等破坏人民和爱国官兵抗英斗争的情形,在头脑中形成正反的鲜明对比。

联想记忆的途径和方法:

(1)依据时代的联想

心理学把因时间相关的联想叫作接近联想。根据它,可以将年代作支点,通过某一史事的时间,联想到有关的历史事件。

这种方法,大别之有三种…

①同时联想法:这是一种把发生在同一年代的史事结合起来联想的方法。通过“历史大事年代”,可以看到许多这类史事。如由1689年彼得一世开始独掌大权,就可联想英国通过《权利法案》和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史事。其作用,可对史事作横向比较,以发现不同地区的发展动向。

②近时联想法:这是一种把时间相近的史事连接起来联想的方法。如义和团运动的年代,可先复习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再联想四年后的戊戌变法,然后又联想到“两年后”。

③时距联想法:这是一种利用史事发生时间距离相等的偶合来进行联想的方法。如1689年英国制订《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889年第二国际成立,是百年为距的例子。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历史知识的熟记程度。

(2)依据地点的联想

把空间上有关联的现象连接起来回忆。这类联想,因支点不同,也可分为三种:

①同地联想法:它以同一地点为基础,联想不同时代发生的史事。如北京,联想的史事,包括郭守敬开凿通惠河、元朝大都繁荣景象、明初营建北京、李自成攻占北京等等。这样联想,既可掌握有关的历史知识,又能了解该地的历史发展概况。

②类似地点联想法:它以同类地点为基础,以联想相关的历史事件。如三国时期的都城,提及魏都洛阳,就联想到蜀都成都,以及吴都建业。又如两宋都城,在说到南宋临安时,就可能联想到北宋的东京。这样联想,可以将同类历史现象展示出来。

③空间移进联想法:它以史事发生地点的移动变化为基础,联想相关史事的发展过程。如红巾军起义的主要过程,可以将颍州起义、毫州建宋和汴梁定都提出来联想,以揭示其发展趋势。这种方法,可结合历史地图复习时使用,有助于相关史实内在联系的展现。

(3)依据人物的联想

按照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功过、是非,可以将这类联想分为两种:

①人物活动归类联想法:一个历史人物,如教材记述其史迹较多,就可依托其人归类联想其事。一生活动性质一贯的如李大钊,他参加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筹建共产党和第一次国共合作,这些史事就可以他为基点进行联想。有些历史人物功过并存,这就需要分类进行联想,以便给以正确评价;如左宗棠,他镇压过太平天国和捻军,但又参与洋务运动和收复,就应用这种方法联想。

②人物活动类比联想法:不同的历史人物,可能活动相同或类似,可能作用一样或相反,于是就有连接起来进行类比联想的可能。如通过玻利瓦尔活动的作用,也就可以联想到圣马丁的事迹。再如辛亥革命准备时期的孙中山和康有为,他们的活动是沿着不同轨迹行进的,回忆时自然应当采用对比联想的方法。

(4)依据史事的联想

从史事内容着眼联想,有类似定律、对比定律,以及因果关系为基础的因果定律。现分述如下:

①类似事件联想法:这是一种以某事引起对与之相同、相似或相近史事进行联想的方法。如纳西比战役、萨拉托加战役、瓦尔密战役和阿亚库巧战役之间的联想,就是以其各自所处的关键地位所决定的。这样联想,有助于对历史事件共同特征的认识。

②对比事件联想法:这是一种将相反或相异史事连接起来回忆的联想方法。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的联想是相反史事之例,对比的结果可以摆明因阶级属性不同而产生的特征。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联想可以看作同中有异史事之例,对比以后可以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③因果事件联想法:这是一种从史事因果关系入手的联想方法。史事之间,存在着因此之故与紧密相承的关系,务必要同在此之后和区域相连区别开来。由于这种关系在不同领域史事之间存在,所以联想就有经济——政治型、政治——文化型、军事——政治型、经济——军事型等的不同。就具体史事来说,它有产生的原因,又导致一定结果,因而既是结果又是原因,于是联想时就会形成如下的思路链环:“原因——结果【原因】——【结果】”。这些,在进行因果联想时,都是应予注意的。

二、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就是抓住主要头绪,紧扣关键性的字眼,把较繁杂的识记材料加以概括和压缩来进行记忆的一种方法。运用浓缩记忆法,只要牢记要点,结合联想,并加以必要的扩充就能较全面地再现完整的内容。经过概括和浓缩后的材料微言大义,以小见大,印象深刻,难以忘却。

浓缩记忆法常有如下几种形式…

(1)内容浓缩法

就是根据材料主干,将其内容的精华和核心进行高度压缩或分解,用最简单、最本质、最概括的文字表达出来。如中国古代史的井田制,可将其内容浓缩为:“国王所有,诸侯享用,奴隶耕作,形似‘井’字”。或者进一步浓缩为:“王有、侯用、奴耕、井形”。这样记忆的好处是在需要回忆这段内容时,只要酌情在每段话上“添枝加叶”就可以了。内容浓缩法需要积极地思维和辛勤地筛选,只有这样,才能把精华提炼出来。在浓缩的过程中,删繁就简,择精选萃,使知识在数量上大幅度减少,在质量上成倍增长,显著地提高记忆效率。

(2)字头浓缩法

就是将每句话、短语或词的字头提出并按顺序串联起来进行记忆。字头浓缩法在识记中形成知识结构的整体缩影,特点在记忆较多的人名、地名时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如记忆丝绸之路中几个地名,可将长安、河西走廊、、安息、西亚、大秦等提取浓缩为:“长河新,安西大”。

(3)数字浓缩法

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高度归纳,将历史知识概括成数字来进行记忆。如隋朝大运河的有关内容,可用一、二、三、四、五、六进行归纳和记忆,即:“一条大动脉,二百万人开凿,三点(涿郡、余杭、洛阳),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4)口诀浓缩法

就是以整齐押韵的句式概括出所要记忆的内容,形式上近于顺口溜,内容上极其概括,然后实行强化记忆。应用时根据口诀进行联想展开,达到准确全面记忆的目的。口诀浓缩法简单有趣,但是在开始时需动一番脑筋,把识记材料编成生动有趣甚至有韵味的口诀,这是要下点功夫的,不过,一经编好,便终生难忘了。如我国封建朝代歌:战国秦朝和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宁夏金元明清;统一王朝共九个,余为分裂各政权。

十国各兴歌:前后蜀,南北汉,两吴(吴、吴越)两南(南唐、南平),闽和楚。

清朝世系歌: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即:努尔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浓缩记忆法是记忆的工具,可以起到信息贮存器的作用,是一个小巧的知识库,浓缩记忆法是记忆的捷径,运用得法,既能巩固知识,又能节省时间,一举两得,便捷可行。然而,浓缩不是万能的,不能盲目运用,一定要在理解、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浓缩,方有良好效果。在利用浓缩法时,要注意弄通识记材料的含义,理解消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加以浓缩记忆。

还应指出的是,浓缩前要考虑所浓缩的内容是否属于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和基本内容,如将次要内容或本身就很简单的内容加以浓缩来记忆,无异于舍本逐末,就无法体现浓缩的“刀刃”作用了。

三、板块记忆法

把历史知识排列组合成一个板块结构,比单个记忆又快又牢。如:陕北保卫战可化简为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四战。奥斯曼土耳其扩张战争可为:阿(德里亚堡)、科(索沃)、尼(科堡)、君(士坦丁堡)四战。

土地革命路线可总结为:依联限保消变六字。(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四、逻辑记忆法

所谓逻辑记忆,即指在搞清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各组成部件之间的逻辑关系之后的记忆。在进行历史考查时,我们往往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对所要途述的事件十分熟悉,但他在答题时常常答不完整,即使大小事件他都提到了,也往往说不到点子上。任何历史事件都由三大部分组成,因而要把一个历史事件叙述完整,必须交代清楚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事件的前因、事件的过程、事件的意义(包括性质、作用、影响、评价等),而叙述事件的过程要力求简洁,但时间、地点、人物、结果诸要素不能遗漏。

五、分类记忆法

所谓分类记忆,即把历史事件加以归类整理以达到记忆目的。历史课本上,每写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朝代、一个历史阶段,都往往提到政治、经济、军事、文比诸方面,显得头绪繁多。如果引导学生将历史事件进行整理、归类,便可将纷繁的头绪理得比较清楚明了。

要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知识分类整理。

比如,法国的拿破仑对外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要全记住,确非易事,但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将其对外战争进行分类,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1)正义性、进步性的战争:多次打垮欧洲大陆封建君主组织的干涉军和英国组织的“反法同盟”,防止了波旁王朝在法国的复辟。

(2)争夺霸权的战争:同英国、沙俄所进行的战争。

(3)侵略性的战争:进军埃及,侵犯葡萄牙、西班牙等。

这样,记住了三个观点,就比较容易说清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概况。

又如,中国近代史上左宗棠这个人物,学生要记住他在历史上的活动也不容易,有关他的历史记叙分散在课本中。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左宗棠的活动作分类、归纳:

(1)他是湘军军阀,为维护封建统治,镇压了人民起义。1860年起,他率湘军镇压太平军,围攻天京;镇压捻军,率湘军尾追西捻军到陕西;镇压回民起义。

(2)洋务派的地方代表,办过“洋务”,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作过贡献。1866年,他从法国购买机器和材料,成立福州船政局。

(3)为保卫祖国不受侵犯作过贡献。1875年他任钦差大臣,次年进军,在人民的配合下,痛歼阿古柏侵略军。1878年初收复了,粉碎了俄英侵略者利用阿古柏分割中国领土的阴谋。在中法战争中,他是主战派。

这样分类归纳以后,记忆就方便多了,对左宗棠这一历史人物应该怎样评价,也就不会感到困难。

六、系统记忆法

大家学历史,总感到头绪繁多,难于掌握,死记硬背的结果,费了很多时间,吃了不少辛苦,记住的往往是一些零碎知识,掌握不住历史全貌,在回答综合性问题时,常感到束手无策。解决这个问题,要理清历史脉络,首先掌握历史阶段的轮廓,以便于鸟瞰全局。

例如,从战争到“五四”运动之间的历史。

(1)这段历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不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

(2)在这一历史时期,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五次侵略战争(战争、第二次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另一方面是中国人民掀起了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八大事件”)

(3)书本上其他章节的内容都可以看成是这八大事件的“附件”,例如,禁烟运动是战争的前奏;捻军和少数民族起义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响应和延续;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同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的;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反对段祺瑞的“护法运动”可以看成是辛亥革命的延续。顺此脉络回忆出这一阶段中的各个历史事件。用同样的办法对其它历史阶段进行整理,头脑中零碎的知识就走向系统化、整体化了。用这种方法学习历史,不仅记忆牢固,思维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七、规律性记忆法

总结某些历史事件的共同规律,以认识其本质。

如资产阶级革命的规律。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较为发展,但却受到封建制度的障碍而发生。目的:一般是为反对封建制度,反对地主阶级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或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结果:一个剥削制度代替另一个剥削制度,封建制度的枷锁被打碎了,资本主义枷锁又套到人民头上来了。意义: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对其它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八、数学记忆法

历史事件的年代由阿拉伯数字排列而成,简单枯燥,不易记住。

(1)数轴记忆法

即规定以公元零年为原点、以公元前为负、公元后为正建立数轴。例如我国奴隶制崩溃于春秋战国之交,即公元前476年,而西欧的奴隶制度的崩溃,则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为标志。如果将这两个年代在数轴上予以注明,就很容易记住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早于西欧一千年。

(2)数字特征观察法

如罗马优努斯在西西里领导起义是在公元前137年,这三个数字是在四个连续奇数1、3、5、7、中挖去第三个奇数后排成的一个三位数。又如383年的淝水之战,1234年蒙古灭金,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进攻当时被荷兰殖民者霸占的我国领土台湾,18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18年马克思诞生等,亦具有明显的数字组合特征。

(3)等差数列记忆

例如,我国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这四个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1911年、1913年、1915年和1917年,这四个数字恰好组成了一个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再如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九一八”事变、皖南事变,分别发生于1911年、1921年、1931年和1941年,这四个数字恰好组成了一个以10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只要记住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其余三个年代也就记住了。

(4)时差记忆法

如唐末农民起义是874年开始的,起义坚持10年,就可推知这次起义是在884年黄巢牺牲后失败的。抗日战争为期8年,是1937年爆发的,由此可以推算出:它结束于1945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640年,整整两百年后英国才发动侵华的战争,故知战争是在1840年发生的。再如金建立于1115年,十年后灭辽,故知金灭辽是在1125年。

(5)推算记忆法

①逐年推算:1839年虎门销烟,1840年战争,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②等距推算:按每隔10年或100年一件大事去推算。例如,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

③起讫推算:历史事件总有起讫两个年代,记住其中一个年代及其距离的年间,就能推算下一个年代。例如,美国独立战争八年,记住始于1775年,就可推算出结束于1783年。

九、图表记忆法

这一方法的特点是能化繁为简,可以一目了然地反映历史的演变简表,可以把历史知识凝聚成点,化点为面。

十、对比记忆法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或异类相关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通过比较,找出其异同,以增强记忆。

如把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放在一起对比,就可以发现它们的异同…

相同点:

①从斗争形式来看:二者都是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运动。

②从组织手段来看:二者都是利用宗教迷信动员、组织群众进行斗争的。

③从性质来看:二者都具有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性质。

④从作用来看:二者都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⑤从失败原因来看:二者都失败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压。

不同点:

①从兴起背景来看:前者主要是反对封建统治;后者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②从斗争纲领来看:前者有较明确的反封建纲领;后者提出的口号笼统排外,结果被清政府利用。

③从政权建设来看:前者建立了政权,并有一支统一指挥的;后者没有建立统一的政权,斗争也较分散。

④从势力发展来看:前者势力发展到十八省,主要在南方;后者遍于于华北、东北八个省区。

⑤从斗争时间来看:前者坚持十四年;后者从兴起到失败则不到两年。

十一、巧合记忆法

有些历史现象之间会出现偶然的巧合,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去记忆它效果较好。所以姑且称之为巧合记忆法。

(1)时间巧合记忆法

如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之间发生重大历史事件: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五个年代的数字都是奇数,而且正好组成一组等差数列。

再如:1933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开始;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这四个年代不仅相连,而且都是在10月。

(2)偏旁部首记忆法

如半坡氏族培植的粟,河姆渡氏族培植的水稻,这两个氏族的名称和他们培植的农作物之间就有一种偶然的巧合:粟是一种谷物,喜欢干旱。因此,常生长在地势较高之处。而半坡的“坡”字正好具备这一点,同时它又恰好是“土”字旁;水稻是喜欢水的,而河姆渡的“河”字与“渡”字正好都是“水”字旁。要想区别粟、水稻是哪个氏族培植的,只要看相关的偏旁就行了。

(3)字意巧合记忆法

如中国古代史上传说中的三位人物:燧人氏教人钻燧取火;神农民教人种庄稼;伏曦氏教人结网渔猎。这三位人物的名字,可能是后人根据他们对人类贡献而命名的。因此,只要掌握“燧”、“农”、“伏”的字意,也就能记住了。


复习初一历史 第11篇

1、北宋建立: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建立北宋,定都开封。(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为加强中央集权)。

统一:宋太祖和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加强兵权: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②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③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州县的长官,三年一换。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强化了中央集权,使皇权大大加强。

3、重文轻武的政策:①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②表现:a、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制度。(作用: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③影响: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复习初一历史 第12篇

一、唐朝: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各族尊奉为“天可汗”。

唐蕃和亲: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和亲方式)

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战争方式)

二、宋朝:

战争:澶州之战(北宋与辽)、郾城大战(南宋与金)

3 岳飞: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的抗金斗争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怀念。

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 辽—契丹族—阿保机 西夏—党项族—元昊

金—女真族—阿骨打 蒙古政权—蒙古族—铁木真 元—蒙古族—忽必烈

三、元朝:对西藏的管辖—宣政院(意义)

四、清朝:恩威并施的民族政策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入关后以北京为都城。

对西藏的管辖:驻藏大臣、册封、《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对新疆的管辖:伊犁将军、平定叛乱

五、启示:

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分裂;加强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复习初一历史 第13篇

第4课夏朝和商朝

【课程标准】

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发展:观察插图说明了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国家兴亡与暴政的关系

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示。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后记】

推荐访问:必备 复习 历史 复习初一历史必备13篇 复习初一历史(必备13篇) 初一历史必背知识点(精华版)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