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中国最古老乐器【五篇】【完整版】

2023年中国最古老乐器【五篇】【完整版】

时间:2023-07-12 15:2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我国的筝乐艺术经过长期的蓬勃发展,很好地保存和继承了传统艺术色彩。古筝是值得我们珍藏的一门艺术,历经2000年的岁月仍然在中国大地上弹奏着古老的乐章。纵览我国的古筝艺术的根源特征,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中国最古老乐器【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中国最古老乐器【五篇】

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古筝 蒙古筝 发展 艺术特点

我国的筝乐艺术经过长期的蓬勃发展,很好地保存和继承了传统艺术色彩。古筝是值得我们珍藏的一门艺术,历经2000年的岁月仍然在中国大地上弹奏着古老的乐章。纵览我国的古筝艺术的根源特征,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民族性。因此,我们对中国古筝与蒙古筝的比较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历史文化含义及其发展意义

中国古筝在各个历史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逐渐形成其独有的、稳定的、严格的艺术传承体系和音乐演奏艺术风格,具有明显的演奏风格特征,并形成不同派别。中国古筝的派别有着共同的特性,同时兼具各个派别的个性、习俗、审美等众多因素。中国古筝来自我国西北地区,随后逐渐流传开来,是与各个地区的戏曲、说唱和民间乐器巧妙结合的产物,并自成流派。中国古筝包含各类派系风格,这也说明了中国筝乐的发展状况与成熟体系。

古筝是一门很古老的器乐,它能够在较为广泛的地区流传下来,这与外界的交流和影响分不开,中国筝乐的流派也因此变得多姿多彩。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蒙古族的部落文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乐器及其演奏表现形式。元朝的时候,蒙古族的乐器就具有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其中,蒙古筝对当时蒙古族的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传承和发扬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社会起到维稳的作用,由此可见蒙古筝的繁盛情景。蒙古筝作为弹拨乐器,民间也称为“雅托葛”筝(yatoke)。成吉思汗在完成统治蒙古各部后,创建了蒙古汗国,随后又先后灭了西辽、吞并了西夏、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金朝。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1215—1294年)先后打败了大理、吐蕃,最终灭了南宋,在公元1271年建立了元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统治全国的政权。这个时期的蒙古音乐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蒙古筝,无论在从宫廷还是民间茶社都得到广泛的流行。然而,由于和外界交流的机会少,蒙古筝长期处于半停滞或濒临失传的状态。如今的蒙古筝仅仅流传于我国内蒙古一带,已没有了夕日的辉煌。笔者认为,我们艺术工作者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积极的保护,避免其技艺的消亡。

二、中国古筝与蒙古筝的风格、技巧、表现力等因素考量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通常称为汉筝,是汉族的传统乐器。蒙古筝即雅托葛,是流行在我国锡林郭勒、伊克昭盟一带古老的民族乐器,表现力十分丰富,其结构、定弦法、演奏风格均有别于汉族古筝。由于蒙古人的生活习惯与汉人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造成了蒙古筝与汉族古筝的结构、演奏技巧、演奏风格等都不相同。每个民族都有对古筝约定俗成的审美鉴赏的标准。蒙古筝作为我国民族乐器中璀璨的艺术瑰宝之一,其艺术价值和艺术表现力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三、琴弦分类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国筝最早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简单乐器,最初以五弦筝开始,汉代渐渐发展为十二弦。唐朝诗人薛能所作的《京中客舍闻筝》中有精彩诗句“十二三弦共五音,每声如截远人心” 。由此可见,隋唐时候发展为十三弦,明代弦增至十四、十五,中国筝在近代渐渐出现了十六弦。

(一)蒙古筝

蒙古筝分为十二弦和十根弦两种。由于蒙古筝的历史悠久,在当地牧民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也是蒙古人日常娱乐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乐器之一。一般宫廷或庙堂使用的是十二弦,十弦多在民间,为歌唱伴奏所用。蒙古筝有它独特的定弦法,属于五声音阶定弦范畴,但由长短不同的两行排列的琴码形成蒙古筝四种不同的调。

(二)中国古筝与蒙古筝的弹琴坐姿

1.中国古筝弹琴坐姿的要点

琴凳的平面要够大,最好可以调整高度;
坐琴凳位置的1/3到1/2之处最佳,大小腿要呈90°,坐在椅子上后,古筝应该在腰部水平,不要端肩膀,不要靠椅背;
双脚保持踩地,肩膀保持松弛状态,不要低头也不要驼背;
腹部与琴保持一至两拳距离,不要贴着。

2.蒙古筝演奏时的特点

蒙古筝弹奏时,演奏者必须席地蜷腿挺胸而坐,蒙古筝放置双腿前或者放置双腿上部,尾端触地演奏。也可将蒙古筝放置木质的琴架上或石台上进行演奏。演奏者通常是用右手的食指以及中指套上牛骨制造的指甲拨子弹拨琴弦,左手再以食指、中指为主,辅以拇指、无名指按弦取音。右手有托、劈、勾、挑、抹、扣、轮、连托、连抹、双剔、双扣等指法;
左手按弦有虚、实、空、滑、揉、颤、抹、点等技巧。雅托葛发音洪亮,音色粗犷,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

(三)中国古筝与蒙古筝的假指甲的材料选用

演奏古筝时,演奏者一般需要戴假指甲。(转第页)

(接第页)假指甲的主要材料有塑料、牛角和玳瑁。

蒙古筝演奏者右手所戴的指甲和其他流派不同,是用骨指甲拨子弹琴。

(四)中国古筝与蒙古筝的指法特点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古筝音乐是通过演奏者指尖的拨动、筝码的传导及共鸣箱的作用而进行表现的器乐,是在手指之间把艺术美表达出来的一门艺术。所以,在演奏蒙古筝时,演奏的指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蒙古筝在弹奏时,演奏者使用的指法通常和其他流派大致相同。但是蒙古筝的八度、五度和音则通过增用大指和食指同方向托、挑的技巧,加强了表现的力度,各种情绪不断变换。这增强了蒙古筝演奏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同时也突出了蒙古筝特有的艺术风格特点。

(五)中国古筝与蒙古筝的风格及表现力区别

我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认为古筝乃“仁智之器”。比如,古代的古筝名曲——《高山流水》,曾经引发多少代艺术家们研究、争论以及憧憬那种远离世俗尘嚣的逍遥雅致的艺术意境。中国古筝是富有哲学精神的一种民族乐器,其演奏风格使仁智精神和乐器相互统一,能够借助筝器表现仁智精神。中国古筝各大流派的演奏风格的形成,总离不开各自的文化土壤,显示出较强的地域性质。

古筝艺术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意境深远、启人怀古之幽思,是乐器中最能体现多种乐感的艺术形式。这既与乐曲的地方风格有关,也与不同的演奏技法处理有关,并逐渐形成北“硬”南“软”的风格差异。

蒙古筝表现力也很丰富,发音洪亮,音色粗犷,既能表现高昂、奔放的乐曲,也能表现欢快、明朗的乐曲,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奔放的豪爽气质。

结语

综上所述,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古筝是深受大众喜爱的一门古老乐器,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我们要做到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又能融合其他种类乐器的优势特点,进而达到“情在音中生,音在情中游”的艺术表现意境。蒙古筝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声乐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今,面临蒙古筝濒临失传的状态,我们应该果断采取措施,大力展开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使蒙古筝重新发扬光大。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规划课题立项主持课题《古筝与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筝类乐器比较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11C057)

参考文献:

[1]蒋萍.古筝演奏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19—67.

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范文第2篇

【关键词】蒙古族;
民间乐器;
四胡

基金项目:本文为内蒙古社科项目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民间器乐的旋法与合奏织体研究系列论文,课题编号:2014B062,项目类型:一般项目。

蒙古族的音乐源于大自然,源于它悠久的历史,源于广褒空旷的环境。蒙古族对天地的敬畏和亲和,对万物的崇尚和天赋,充溢在爱的音乐中。通过音,元代蒙古族的器乐艺术最为繁盛。四胡,是蒙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乐,我们能够感受到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大气、自由、空旷。在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古老传统乐器之一,现为我国蒙古族、汉族、达斡尔族、锡伯族、赫哲族等民族普遍采用的鸣弦乐器。四胡属于胡琴一类,不但盛传于我国大江南北,而且由于千百年来中外音乐文化的广泛交流,也盛传于我国周边的东南亚一些国家,如朝鲜半岛的奚琴,日本清乐中的胡琴,柬埔寨的变种三弦,的丐弹胡琴,泰国的三弦萨乌山寨,缅甸的三弦等等。

一、源流追溯

数年来,胡琴类乐器一直在中国及周边的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专业音乐文化领域和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各国的音乐史料中都有着不同的记载和文献,众多的音乐学家对此乐器也有着非常多的论述与研究。擦弦类,又称“四弦”、“四股弦”、“二夹弦”,蒙古族习惯称为“胡兀尔”,亦称“侯勒禾胡兀尔”,即意四弦胡琴。胡兀尔,在蒙古语中既是专指四胡,又包括了潮尔、马头琴在内的所有拉弦乐器。

“胡兀尔“的前身,最早可以追踪溯源到我国唐代的奚琴。宋代陈D《乐书》记载“奚琴,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而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照此说法,就是以竹片在两弦之间擦弦发音。宋朝时期欧阳修也有《和杨师皋给事伤小姬英英》的诗词“见学胡琴见艺成,今朝追想几伤情。酉一ㄏ鲁市虑。放拨灯前谢改名。但是好花皆易落,从来尤物不长生。鸾台夜直衣衾冷,云雨无因入禁城。”这里胡琴指的是弹拨乐器。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宴荣山人池亭》中记载“甲第开金穴,荣期乐自多。枥嘶支遁马,池养右军鹅。竹引嵇琴入,花邀载酒过。山公来取醉,时唱接x歌。”诗句中所指的嵇琴应是用竹片擦奏的弓弦乐器奚琴。这些都是宋朝中原地区关于奚琴和嵇琴的历史论述。

二、胡兀而(四胡)与潮兀尔(马头琴)

诸多史料证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也出现了马尾胡琴。宋末元初胡兀尔(胡琴),已广泛应用于宫廷、祭祀和军乐中,胡兀尔与潮尔(马头琴的前身)共同出现在一首成吉思汗的挽歌中。清初著名蒙古族历史学家罗卜桑丹津在他的巨著《黄金史》中记载: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的途中病逝了,当蒙古骑兵护送灵车返回故乡不儿罕山的时候,军中最著名的歌手吉洛阔台在献给他的君主成吉思汗的歌中唱到:“您化作雄鹰的翅膀,乘风归去了,我贤明的可汗,您那胡尔、潮尔奏出的美曲佳音,您那广阔无垠的土地、众多的人民,还有那山川河流、富饶的草原,都在哪里啊?”这里的胡兀尔指的是胡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四胡。

对于潮兀尔,史学界颇有争议,一直以来,大家把潮兀尔看作是马头琴的祖先,马头琴的前身,但是最近蒙古族学者乌兰杰教授经考证,认为应是冒顿潮尔,即胡笳。关于胡兀尔的形制,到元明清时代,才逐渐有了胡兀尔与潮兀尔比较清楚的区别和对比的记载。《元史・礼乐志》中说“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以弦以马尾”,这显然是梨形的胡琴――潮兀尔。潮兀尔一词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是“共鸣”的意思。根据众多的史料记载分析,潮兀尔可以为分为三种:一是拉弦类潮尔,二是“人声类”浩林潮尔即“呼麦”,三是吹奏类乐器冒顿潮尔即胡笳。潮兀尔这件古老的乐器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人们对它进行着不断深入的研究,它留给世人宝贵的文化遗产,等待着后人们的继承。专家考证“马头琴”这一名词只有近几十年才起用。地域辽阔的蒙古各部落对潮尔(马头琴)的名称从古到今均有各自的叫法。而在《钦定大清会典图》记载的“胡琴,番部合奏用者,竹柄面以桐。通长三尺零七分二厘,柄长二尺七寸八分四厘,高二寸一分六厘。纳弦,以两轴绾之,俱在右,以竹弓系马尾八十一茎,轧之。”这无疑指的是筒形胡兀尔,也就是我们说的四胡。现在的四胡都是四根弦,乐器弦数的改革发生在清末或者更早的一些时候,清《律吕正义后编》称为“提琴”。《清会典》记载:1632年5月”太宗文皇帝平定察哈尔,获其乐列为燕乐,是曰《蒙古乐曲》。(察哈尔,据蒙文文献记载是古突厥语,意为“汗之宫殿的侍卫”,全称为“好陈察罕儿”,起源于成吉思汗幼子拖雷及妻唆鲁禾帖尼的属民。察哈尔在蒙古各部落中,应该说是一个十分特殊的部分。他的部民主体始于成吉思汗创立怯薛军,建立常备的护卫军,于北元达延汗中兴,建立大汗护卫军;
衰于林丹汗抗金失败,部众离散衰微)。在《蒙古乐曲》中的《番部合奏》所用的15件乐器中,就有胡琴四胡。这15件乐器与《元史・礼乐志》所载的“宴乐”相比较,其中有11件乐器都是一样的,它们分别是火不思、筝、轧筝、琵琶、胡琴、以及笙、笛、萧、管、云H、拍板。而在《清朝文献通考》《西域图志》中,则称四胡为“披帕・胡兀尔”,详细记载了卫拉特蒙古部宫廷音乐中的四胡及其形制。“披帕・胡兀尔,即提琴四胡也,圆木为槽,冒以蟒皮,柄上穿四直孔以设弦轴,四弦共贯以小环,束之于柄。竹片为弓,马尾双弦,夹四弦间而轧之。”这里所详细叙述的乐器与现在我们看到的四胡相差无几。

三、蒙古族器乐合奏中的四胡

自清朝中叶以来后,蒙古族宫廷和民间乐器发展得如火如荼。蒙古族合奏乐又分为鄂尔多斯丝竹乐、科尔沁丝竹乐、锡林郭勒丝竹乐等,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的三种形式,代表着内蒙古地区三个不同风格地域的音乐文化,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每逢大型节日、祭敖包、举办重大的礼仪性活动时,人民便载歌载舞,持几件乐器坐到一起,演奏大家熟悉的民歌,也有少部分汉族的器乐曲牌。这些作品广泛流传在蒙古族劳动人民生活工作学习中,称为大家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特别是在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中,四胡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作为蒙古族传统乐器四大件之首的四胡,有着其独特的品性、丰富的表现力以及优美的音色和特殊的演奏法。

四、鄂尔多斯“乃日”中的四胡

鄂尔多斯丝竹乐――鄂尔多斯“乃日”是草原器乐文化与一定的内地器乐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传统的鄂尔多斯“乃日”是由歌手和乐队组成的乐歌形式,专门在盛大的宴会上表演。传统的鄂尔多斯“乃日”乐队编制为拉弦乐器――小四胡、弹拨乐器――扬琴、吹管乐器――笛子和弹拨乐器――三弦组成,基本具备了传统民族器乐合奏的乐器编制要求,也是合奏乐的典型编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声音组合”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了,所以又加入了西洋乐器――手风琴、电声乐器――电子琴、古老的蒙古族拉弦乐器――马头琴等,以此来丰富乐队音色。

蒙古语“乃日”一词本意为“宴”,还有“联欢”、“喜庆”之意。所以,鄂尔多斯地区习惯把歌手、乐队通通称之为“乃日”。在传统民俗文化中,“乃日”必须有囊括“礼”、“宴”、“乐”三个层面的意思。印证了“有宴必有歌,有歌必有乐”的生活习俗。“乃日”以宴会为依托,以演唱民歌、演奏乐器相伴的形式得以表现。虽然有时会出现以乐队演奏为主、以演唱为辅的情形,但在更多地情况下,“乃日”乐队承担为演唱伴奏的角色。四胡这件乐器在“乃日”乐队中处于核心地位,类似于西洋管弦乐队中的首席小提琴,地位重要,而且这件乐器被认为是鄂尔多斯民歌风格的精华所在,就像被贴了标签一样,与歌唱水融。“乃日”四件传统乐器四胡、三弦、笛子、扬琴在鄂尔多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稍微上点儿年纪的人们都会演奏,普及率极高,备受广大人民所喜爱,是各种庆典活动的必演节目。同时也是牧民自娱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无专业班社或专业艺人。一到晚上,许多蒙古包内歌声乐声此起彼伏,奶茶飘雪,热闹非凡。遇上喜庆节日,更是通宵达旦。

从人类音乐发展轨迹来看,声乐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要早于器乐艺术的发展。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工艺发展进程、乐器制作材料等等方面的制约,这就形成了器乐艺术的早期势必依赖于声乐而存在。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器乐艺术才能逐渐成为独立的音乐艺术而存在。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能够在独立的器乐作品中看到声乐艺术的影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蒙古卷》鄂尔多斯丝竹乐30首作品中,全部来源于民歌,改编于民歌,因此器乐化程度有所欠缺,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各件乐器的优势,展示其华彩的演奏法。但是由于四胡不仅仅是非常有个性的民族乐器,而且音区宽广,能够演奏大型的音乐作品,所以在30首作品中全部承担起旋律角色,发挥着乐队“一号”的作用。中高音四胡发挥着主导作用,高音四胡是乐队中唯一的高音乐器,主要承担乐队首席的角色,在作品中演奏高声部的旋律和solo独奏部分,其声音嘹亮、刚劲有力,音色穿透力极强,具有典型的旋律性乐器的特点。中音四胡音色清脆婉转,具有叙事性与歌唱性特点,低音四胡音色深沉有力,具有陈述性特点。

五、结语:以上从不同角度对四胡这件乐器进行了讨论阐述,可以看出,四胡是蒙古族历史上产生最早的乐器之一,在蒙古族传统器乐独奏,合奏中扮演着的重要的角色,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更是昭乌达音乐风格区的民间合奏、察哈尔锡林郭勒音乐风格区的阿斯尔、鄂尔多斯音乐风格区的乃日合奏、科尔沁音乐文化区的东蒙合奏乐及乐歌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但是目前在蒙古族器乐文化理论研究及演奏技术中,四胡好像被淹没在马头琴中,滞后于马头琴的发展。因此蒙古族四胡艺术的研究,需要从“共性中找差异”,“从整体中找个别”,将其放置放在“蒙古族传统合奏乐”这一整体中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碧波.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2]余元庵.内蒙古历史概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

[3][明]宋濂等.元史・礼乐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9.

[5]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6]赵双虎.蒙古族四胡二题[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1991,(02).

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范文第3篇

2011年10月,笔者以秦腔剧作家的身份,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相关单位负责人的支持下,由陕西日报文化部主任张立派记者李星棋跟踪采访,曾陪同几位来自西方的欧洲古典音乐专家,一起考察研究了秦腔及秦腔音乐。

 

来自瑞士日内瓦音乐大学副校长查唯·布韦尔,日内瓦古代音乐研究中心主任弗朗西斯·比基,意大利古钢琴、弹拨钢琴制作家比兹先生,在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赵季平、院办主任于金波的安排下聆听了中国古乐,参观了乐器厂;
在西安交通大学长安鼓乐研究所所长马西平教授的陪同下,拜访聆听了中国隋唐音乐的传承大师、现年95岁高龄的赵庚辰先生的韵曲与演奏;
在西安市莲湖区文化局局长孙历斌的陪同下,观赏了西安都城隍庙住持兼鼓乐社社长刘世天组织的身着明代服装的隋唐古乐演出;
考察了完全属于民间流传、位于西安明城墙的小南门古红庙鼓乐社的隋唐音乐的演奏;
在西安秦腔剧院总经理雍涛的关照下,我陪同欧洲专家参观了始建于1912年之前、至今仍在使用的西安易俗社百年老剧场。之后,我们一行驱车来到陕西三原博物馆城隍庙1757年修建的秦腔老戏楼,并观摩了一场传统秦腔的学术性演出。

 

在三原博物馆城隍庙老戏楼里观看的秦腔演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演员均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是“**”结束时重回舞台的老艺人们精心教授的弟子。他们都是10岁左右就进入秦腔班、校学习,曾在县市级专业秦腔剧团供职过二、三十年的专业秦腔演员。演出的乐队也未使用一件西方乐器。由于秦腔传统音乐的低音乐器现已失传,为解决乐队低音,我们找到了一位因剧团失散去打工、手被机器损伤的三弦演奏家,正是这位三弦演奏家与传统秦腔板师的鼎力合作,才使传统秦腔的音乐魅力较完整地展现在了欧洲音乐家的面前。

 

演出以传统技巧演奏《秦腔曲牌联奏》开场,以《三滴血》“兄弟窗前把书念”选段、《断桥》“西湖山水还依旧”展开,以《三娘教子》“老哥哥,你叫他跪着”、《十五贯》“我爹爹贪财将我卖”深入,以压轴戏《苏武牧羊》中苏武、李陵的接唱、对唱,将传统秦腔的演唱与乐器演奏推向高潮,可谓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让欧洲的音乐家在惊异中喝彩和掌声不断……

 

这次欧洲的音乐专家来陕是有备而来,除带有录像录音设备外,查唯·布韦尔还学了一年的汉语。演出中场休息时,这位欧洲古代音乐理论家于沉思中说:“西方的歌剧没有秦腔这么长的历史,秦腔有着3000年的历史,而歌剧是公元1600年才出现的。在戏剧的传统上,中国的秦腔是延续的,而西方的戏剧传统是断裂的。”

 

弗朗西斯·比基教授是研究欧洲中世纪音乐的专家,在细心观看、思考秦腔演员和乐器的演出间歇,说:“看演出,让我们惊讶的是,秦腔对音乐家的水平和表现力要求极高,让人看后很受感染。我们的歌剧传统曾中断过,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将意大利歌剧的演唱方式尽量恢复到了公元1600年时的唱法,但你们中国的秦腔,却更古老。”比基教授所供职的日内瓦古乐研究中心成立于1835年,是欧洲受工业化冲击时专为保护传统而建立,与其后成立的法国巴黎、德国柏林古乐中心并称为欧洲最权威的三大古乐研究机构。

 

中场休息后,演员和乐队演出了《三滴血·虎口缘》“未开言来珠泪落”、“家住在五台县”等选段。演出结束,查唯·布韦尔在三原明德厅设宴三桌,答谢演员和乐器演奏者。欧洲音乐专家十分肯定地逐一对每位秦腔演员和乐器演奏者说:“你们是了不起的大表演艺术家和音乐家!”

 

经过此次考察,大家一致认为:中国的秦腔和秦腔音乐自成体系、结构独立、发展脉络清晰完整,且至今流传于世,与欧洲意大利美声唱法之歌剧并列,具有世界戏曲演唱和音乐艺术之高峰的价值,是人类极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令这些音乐家担心的是,中国的现代秦腔正在失去传统,其发声和演唱方式在模仿西方歌剧或将失去自己。

 

陪同欧洲专家和导师来陕研究秦腔的日内瓦音乐大学研究生张梦梓,告诉跟随访问的陕西日报记者李星棋:“从现存的许多资料中得知,日本、朝鲜半岛、越南乃至亚洲的各种音乐形式、乐器等都源于陕西,但从国际学术上目前只限于传说,此次欧洲专家通过对陕西各类音乐形式的实地研究,渐渐找到了与其它国家和地区乐种的联系及证据。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可以提高陕西在世界上的音乐地位,并证明中国陕西是整个亚洲的音乐中心。”

 

此外,欧洲音乐家还发现传统秦腔的亮点很多,被特别关注的是中国的三弦,他们认为三弦在秦腔中的演奏声音最为美妙,接近人声,如人之说话,是中国的一件极好乐器。为此,他们还特意与中国的三弦演奏家合影留念。需要提及的是,这位三弦演奏家最为担忧的问题是害怕自己的所学和演奏技艺失传。

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范文第4篇

上个月,我在成都一场民族音乐会上,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

那是在成都娇子音乐厅“花舞盛世”民族音乐会的演出现场,一位年轻的女演奏者有些忙。演出的开场她先用古筝与大家合奏了《茉莉花》;
到了《望乡情》的时候,又坐在了箜篌面前,与另一位老师合奏;
而在下半场的时候她又出现在竖琴前,与大家一起合奏了《秋江花月夜》。一人演奏三种乐器,让不少观众注意到了她。

演出结束后我了解到,这位演奏者叫段银莹,是四川音乐学院的青年教师,教授古筝。此次演出是受成都民族乐团之邀,第一次在成都将民族音乐会以室内乐形式呈现。我对于舞台上出现的一些从未见过的民族乐器也感到很新奇。“笙歌鼎沸”“夜夜笙歌”这些成语倒是听过,但笙却是第一次见,并且笙还有高音笙、低音笙好几种。

这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当下大众对民乐的了解――“我知道这是我们的民族乐器,但不了解也不熟悉”。据人民日报,2013年中国的文艺演出市场,民族音乐份额仅占1%。全国各地的民乐表演团体大多处于闲置状态。与各种西洋乐器、流行音乐、演唱会、音乐节共存的民乐,在今天的发展如何呢?

冲击

“花舞盛世”民族音乐会结束的第二天,成都民族乐团二胡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黄维志发了一条微博:“民族室内音乐会取得圆满成功,成都民族乐团首支韶琴乐队亮相。”他也是这支韶琴乐队的组织者。

一谈起民乐乐器,大部分人想到都是古筝、二胡、琵琶,但中国的民族乐器之多,远不止我们能想到的这些。一些历史非常悠久的乐器仍流传至今,比如笙;
还有一些新的民族乐器不断出现,比如韶琴。韶琴是二胡演奏家高韶青在上世纪90年明的一种乐器,是在传统二胡的基础上改良的,改良后的韶琴扩大了二胡的音量,并突破了音域宽度。

韶琴的出现,似乎能让我们一窥民族乐器的改革。

自西洋乐器进入中国,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受到了一定冲击。这种冲击首先表现在听众市场,就像电影《百鸟朝凤》的最后,家里有红白喜事更喜欢请着装整齐洋气的西洋乐队,唢呐最终被西洋管弦乐所取代。

民乐圈里有种说法,“中国的一些民族乐器存在先天不足”。

真是这样吗?“民乐的管乐是竹子做的,它跟铜管出来的声音不一样,它的声音没那么大,也没那么好听,如果演奏员水平不高,控制力不好,就容易吵。”黄维志说。

成都民族乐团在“花舞盛世”的演出里低音部分用的是大提琴,但大提琴本身是西洋乐器。用西方的低音乐器来演奏民乐中的低音部分是现行民乐表演中一个很常见的现象。黄维志说,“民乐的低音最难解决。民族乐器也有低音,用拉阮或者革胡,但革胡声音的个性化太强了,虽然改革了多年,乐手还是钟情于大提琴。”

“虽然大提琴、贝司一直作为低音声部存在,但其无论是造型,还是音色融合性,仍存在c民族乐团不协调的状况。” 四川音乐学院乐器研究所教授陈泽在谈民族乐器改革时曾说。

作品

在“花舞盛世”的节目单上,《茉莉花》是演奏的第一首曲目。纵观整个节目单,大多数都是比较熟悉的曲目。这是否说明,这些年民乐的新作品相对较少?

“其实民族音乐的作品不是没有,新作品还挺多,只是你们没听到。”段银莹说,民乐在面向大众市场演出的时候,一般最多演奏一首或者两首新作品。“观众喜欢听熟悉的、耳熟能详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多些,他们才会愿意听。”

新作品演出机会不多,经典作品重复演奏,就形成了所谓的“老三篇”。这样的情况不仅存在在民乐当中,也存在在西洋的交响乐当中。

“交响乐不见得比民乐情况要好,交响乐也存在把经典拿来一遍又一遍演出的问题。”段银莹指出。而“老三篇”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音乐会的市场不佳。

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5年,演唱会及音乐节票房收入从 21.36 亿元增长到 31.80 亿元,而2016年一年,全国光音乐节就举办了200多场。

“在音乐演出市场最受欢迎的还是流行乐,中国老百姓没有形成听音乐会的习惯。”段银莹说,“音乐会的门票都没有流行音乐好卖。音乐会的票价也不便宜,来听的人大部分是学这个的,你让别人来听,他要么说听不懂,要么说我还不如听演唱会。”

除此之外,黄维志认为,“民乐的演奏家不缺,缺的是民乐的作曲家”的情况依然存在。

“学作曲的写交响乐很快,但写民乐却很难。”黄维志说。据了解,目前国内音乐学院的学生学习音乐是建立在西方音乐的学习体系之上的,作曲接受的也是西方音乐的作曲方法。而民乐的作曲很考作曲家。民乐作曲必须要深入了解这个乐器,还需了解每个民族乐器的特性与搭配。

而中国民族乐器之多,各种乐器音色之特殊,功能之繁杂,都加大了民乐的作曲难度,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为什么现在优秀的民乐作品不多。

缺人

我问段银莹为什么当晚一人要演奏三种乐器,回答是成都民族乐团只有古筝老师,而没有箜篌和竖琴老师。

成都民族乐团是事业单位,乐团成员进来都需要编制,但空的编制并不多,目前只有30多人,一般一个民乐团的编制应该是60人左右。“外面的人想进来,我们也需要人,但没有编制,就不行。”黄维志说,“上一次进人还是2007年。”

因为人数不足,乐团在演出的时候缺人情况严重。

“每次搞一个大型音乐会,都要借20多人。比如二胡,一个大型音乐会一般需要二胡18个,中胡6个,高胡6到8个,我们哪有那么多人?”黄维志说。

乐团的唢呐部分目前还无法独奏。跟唢呐情况相似的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特殊乐器,比如彝族的月琴,羌族的羌笛。

同时,成都民族乐团的打击乐声部和低音声部是和交响乐团共用的,所以民族乐团和交响乐团没有办法同时排练,只能轮流排练和演出。

缺人的另一形式表现在培训市场和冷门民族乐器专业的招生上。黄维志办公桌对面坐着的是民乐团的副队长李黎,李黎是笙演奏家,也是“花舞盛世”音乐会上笙四重奏的组织人。

笙算民族乐器的冷门乐器。李黎表示,自己演奏的笙在培训市场培训很少,在音乐学院教学中,自愿报考的人也很少,“基本是学校为了保护这个专业,需要这个音色,来动员学生和家长学习笙”。

李黎还参与了地方乐器考级的评审工作。他指出,在考级市场,民族乐器还是比不上西洋乐器,“民族乐器最多占4成”。

探索

与笙不同,段银莹教授的古筝这些年却发展迅速。

二十年前,段银莹自己学古筝时,古筝也很冷门。段银莹受爸爸吹笛的影响,接触的乐器是民族乐器。但当时同龄人大多学西洋乐器,“大多数学钢琴或小提琴,只有偶尔几个同学在学古筝。进入川音学习后,当时同年级的有二十几个人学钢琴,而学古筝的只有4个”。

但现在古筝已经是飞速发展。据统计,2014年全国已经有超过500多万的人在学习古筝。而成都学古筝的人数全国第一。在全国的艺术院校中,古筝均是最大的民族器乐专业,学生人数也最多。“民乐系七八十个人里差不多就有三四十人在学古筝。”段银莹说。

古筝热也跟近年来的国学热有关。“许多对国学感兴趣的人对民乐都感兴趣。”段银莹说。

成都民族乐团也在不断尝试新形式来扩大民乐的市场和影响力。

“室内乐就是民族乐团创新的一种新形式。”黄维志说。在结束的“花舞盛世”音乐会上,除了民乐第一次以室内乐形式呈现,还有韶琴四重奏、笙四重奏,都是首次亮相。黄维志表示,民乐要走出当前困境必须要有小队伍。“只要有小队伍,你不管是去国内还是国外演出,邀请的单位都承受得起。如果你只演大型的音乐会,邀请的单位考虑成本很难承受下来。”黄维志说,“另外也要培养知名的演奏家,一个乐团拥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奏家,民乐的影响力也能扩大。”

除此之外,业内人士的共识是民族音乐一定要有作品。而民乐的作曲近年来已经有所突破。一些青年民乐作曲家多是学民乐乐器出身,突破了老一辈民乐作曲家的中规中矩,已经扩大了民族音乐的影响。

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范文第5篇

1、十二孔陶笛。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陶笛多数是一种源自意大利、状似潜艇、有哨口、通常用陶土烧制的吹管乐器。这种乐器的音色优美,小的陶笛的声音清脆嘹亮;
大的陶笛的声音低沉婉转。

2、竖琴。是一种大型弹弦乐器。竖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起源于古波斯。由于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美丽的音质,竖琴成为交响乐队以及歌舞剧中特殊的色彩性乐器。

3、古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古琴的三种音都非常安静。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
其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

4、三角铁。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是管乐队、管弦乐队、交响乐队乃至歌舞剧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打击乐器。常常在华彩性的乐段中加入演奏,以增强气氛。

推荐访问:中国 最古老 乐器 中国最古老乐器【五篇】 中国最古老的乐器(精选5篇) 你知道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是什么吗?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