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五篇】

2023年度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五篇】

时间:2023-06-22 19:5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建议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在网络媒体上食品安全质量有了很高的话题讨论度。一些有关农产品安全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五篇】

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产品;
质量安全;
网络舆情;
监测;
建议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在网络媒体上食品安全质量有了很高的话题讨论度。一些有关农产品安全问题浮现出来,或是对安全事件的错误理解,还有一些农业产品的危机事件,造成一些消费上的恐慌,因此需要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1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概述

一般关于网络舆情概念的理解为:网络是舆情的载体,事件是网络舆情的核心,网络舆情表达和传播通过互联网,具体表现出来就是,广大网民把自己对所关心的和有关利益的事情所带有的态度、情绪及意见、观点通过网络表达出来,然后可以进行互动,还包括集合到一起的后期影响力。根据有关农产品的法律规定中的农产品定义,将关于农产品的网络舆情概括为: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相关的事件是中心,在互联网的表现和传递功能上,网民对从农业中得到的动植物和其他产品有没有达到保证人体健康与不造成损害的要求所产生的态度、情绪,进而表达的一些意见和观点,然后对以上内容进行传递和互动,还包括集合在一起的后期影响力。对网络舆情的监测是指使用网络的相关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农产品舆情进行监测与分析工作,对网络舆情导向、特征以及形式有一个良好的把握,进而可以监测出及时、可信的舆情信息,帮助有关部门的管理工作实行决策服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要监测舆情、收获数据,更要对网络中网民发表的意见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并对数据进行筛选,再分析意见情况,以对网民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或提出科学的建议。

2网络舆情监测流程

2.1获取舆情。舆情信息的获取是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这项工作的基础条件。信息的准确性影响着监测结果的准确程度,所以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很重要。获取舆情信息的方式方法主要有:1)人工搜索。把各种网络资源(包括政府机构和权威媒体的网站、公认度较高的网站、公认度较高的论坛、影响较高的博客、影响广泛的微博)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紧密关注那些有嫌疑成为网络舆情关注点的农产品相关问题,尤其是负面新闻,制定一个关于热门站点的登记笔记,监测浏览网站中新闻、论坛热帖、博客高热话题、微博热点的排行情况。2)专用软件搜索。在网络中设置一个专门用来进行搜索的软件,按照一定的关键词,在网络中对信息实行自动化搜集,再把搜集的结果集中起来。专用软件搜索节省了人工工作,提升了搜索工作的智能化水平。2.2分析舆情。将搜集的舆情信息进行统计,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判别分类。一般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关于性质的判别一定要全面准确,在舆情信息的本质与价值方面对舆情认定和判断,并在舆情传播范围、情况和受众观点趋势等方面在数量上有一定的统计,定性和定量分析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将舆情信息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工作相结合,充分认识舆情的整体轮廓,认清舆情的发展脉络,掌握舆情的本质特点和内在发展规律,这样对舆情后期的应对工作能够制定科学准确的策略。2.3报告舆情。为了保证舆情信息在时间上的效率,对舆情信息进行有效利用,需要把舆情信息分门别类,根据舆情涉及事件轻重设立不同程度的报告(如专题报告、快报、日报、月报等),重要事件舆情上报到农产品监管部门,尤其是质量安全部门。一般情况下,日报形式的舆情报告汇总上报最为经常使用,当遇到重大紧急舆情就要使用快报的形式进行上报。在每个月的工作中,还要把舆情信息进行一个整体上的分析汇总,编撰成月报的形式上报。对民众比较关注的焦点问题,要在上报和监测跟踪的基础上做好专题性研究,总结工作经验,对专题案例进行综合整理,推广、学习技术经验。2.4上报后的响应工作。农产品舆情信息报告上报后,有关职能部门必须最快地做出响应,并在与网民的沟通机制上要不断完善。首先,判定舆情信息的真假,对那些不真实的地方,快速组织专业团队和机构解读,一定要非常权威的判定信息,快速把网民的疑惑化解掉。其次,对严重的问题要实施调查核实工作,立即命令有关部门以最快的速度去调查事件,查明真相后要及时在有关网站、论坛等处公布,满足网络民众的知情权,及时安抚好网络民众的情绪。第三,对于舆情发生后的后期事务要进行及时、妥善的处理,安排专业人员跟踪后续事情的发展方向,如民众有不满要做好安抚应急的措施,将调查结果公布到主流媒体上,防止事态恶化发展。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工作的建议

3.1提升相关的认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对于农产品质量保障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并了解这项工作不是由单独部门负责的,需要多个部门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对监测后的情况要及时整理成数据报告上报到上级管理部门,进而可以对出现的网络事件进行处理,引导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提倡正面能量,防止不真实的舆情严重化,形成农产品安全事件。3.2保证资金支撑。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想要得到好的效果,在资金方面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支持力度。在硬件配置和人员配置上要更加的系统和专业,以保证工作进行更顺利和品质更高。3.3加强监测队伍建设。要重视监测队伍的建设工作,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理论指导、舆论引导、处置舆情措施等,提高监测人员的网络信息研究能力、判断能力、舆情传播规律掌控能力、网络舆情预见能力及防范能力。同时,还要快速培养一些有着正确方向、熟悉掌握网络传播技术和技巧的评论员。

4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网络上获取信息非常普遍,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成为各个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重视这一工作的开展,对网络舆情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并及时做出判定,处理好舆情带来的后续影响,可以使事态发展向好的方向前进,而不是进一步恶化。

作者:杨旭 单位: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参考文献

[1]邓玉,李祥洲,廉亚丽,等.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热点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6(3):5-9.

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
网络舆情;
舆情监测;
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TP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3000703

0 引言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使得中国的网络舆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涨态势。通过网络舆情,政府可以直接了解到人们对于政治、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可以更好地处理和解决这些热点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网络舆情也存在着良莠不齐、虚假信息泛滥现象。极端情绪和虚假的舆情传播,可能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既能推动经济发展和引领社会进步,也能导向错误,混淆视听,扰乱社会秩序。

高校学生由于受教育程度高,网络环境好,所以关心各种社会和校园时事,参与网络舆情的程度高。高校历来是敌对势力渗透和破坏的重点。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研究,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无论对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是对学校和国家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在借鉴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了该课题的研究方法,深化了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入手,总结了其主要特点,提出了其分类方法,并具体阐述了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两个重要环节该如何实施。

1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涵义与特点

1.1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涵义

文献\[2\]指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文献\[3\]提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基于以上关于舆情概念的研究,分析后将舆情定义为:舆情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群体对某件自己感兴趣的事件表现出的意愿及行为的综合。网络舆情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表达和传播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特指高校学生参与的网络舆情。

1.2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特点

1.2.1 舆情主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属于网络使用对象的同辈群体,因此有诸多的共性,大致分为3类:一是大学生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有表达对各种社会现象看法的诉求和知识基础;
二是大学生年纪轻,从枯燥的基础教育到自由的高等教育,渴望通过网络结交新朋友,认识新事物,展示自己的能力;
三是大学生涉世未深,交际面狭窄,易冲动,对纷杂的社会评论没有足够的鉴别能力,容易盲目随从。

1.2.2 舆情内容的多元性

高校学生具有教育对象和社会公众双重身份,这决定了高校学生舆情内容的多元性。多元性是指网络舆情信息所涉及的问题和事件包罗万象,既包括国际交往事务、国家政府事务等重大事务,也包括诸如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事务,还包括诸如学习条件、成绩评定、奖学金评定等学校内部事务。

1.2.3 舆情主体的极化性

大学生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相对比较年轻,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自控能力还比较弱。虽然大多数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处理某个社会问题时能够正确评判,做出理性的响应。但面对突发问题时,在处理上往往不够冷静,容易情绪化,受别人观点的影响,从而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这就使得他们容易被西方敌对势力、国内反动势力及居心叵测的人利用。由于大学生群体在网民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要特别重视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

1.2.4 舆情形成的迅捷性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方便地进行交互、交流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网络的传播形式是多样的,有电子公告牌(BBS)、即时通信工具、博客、微博、电子邮件、手机等。作为年轻的大学生,拥有优越的学习环境,往往同时拥有多种网络交流工具。网络的传播速度也是惊人的,它可以瞬间将某个舆情源传到网络可以到达的每一处。所以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形成极为迅捷。

1.2.5 舆情形势的可控性

综上几个特点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极易形成而且传播速度快,但它并不是不可干预的。由于高校学生生活环境相对集中,这就为管理带来了方便性。同时多数大学生的思想是进步的,而高校又有众多的教师,所以只要高校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对于形成的舆情往往是可控的。

1.3 高校网络舆情分类

由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内容呈现多元性,强度有高有低,为了能够针对不同的内容和强度,及时作出不同的有效对策,根据舆情内容的好坏,将其分为正面舆情和负面舆情。根据舆情需要加以干预的紧急程度,将其分为高强度舆情和低强度舆情。高强度舆情是指学生对社会公共舆情反响强烈,可能影响社会秩序或严重违公共道德甚至可能触犯法律的舆情,还指可能对学校形象和声誉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学生舆情;
否则,称为低强度舆情。根据舆情的内容是社会问题还是高校自身问题,将其分为社会舆情和高校舆情。高校舆情是指舆情内容与特定高校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舆情,舆情内容反映的是对高校日常运作中某件事的看法;
反之,称为社会舆情。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舆情监测主要针对负面高强度舆情开展工作。

2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测与处理机制

由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上述特点,特别是舆情形势往往具有可控性,所以高校要加强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测,以便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2.1 网络舆情监测的领导机构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安全稳定大局,也关系着学校的声誉是否能够得到维护,因此,高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第一,指定专门的校级领导负责网络舆情监测;
第二,成立网络舆情监测领导委员会,成员一般由宣传部、网络管理部、学生工作部、院系部的一把手组成;
第三,领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由宣传部长任办公室主任

2.2 网络舆情监测成员组成

网络舆情监测的具体成员一般应包括宣传部门代表、学生管理部门代表、院系代表、学生代表和网络技术较强的人员。宣传部门代表的职责是在发生重大事件(多指负面高强度舆情)时,及时地向学校反映进行决策并做好信息披露工作;
学生管理部门代表的职责是对协调各部门进行引导和处理;
院系代表的职责是针对本院系的学生舆情进行引导和处理;
学生代表的职责是从学生的角度对产生的舆情提供对策;
网络技术人员的职责是舆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

2.3 网络舆情监测过程

2.3.1 舆情信息收集

根据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的实施主体是人还是物,将舆情信息收集分为显式的和隐式的。所谓显式的信息收集是指收集的全过程全部由人工完成,监测人通过浏览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来发现有价值的舆情信息。隐式的信息收集则主要是由舆情监测系统来完成信息收集。二者的区别如下:显式的信息收集客观准确,但需要投入的人力多,花费的时间长,主要限于校内BBS,信息收集量小,不能够及时发现重大舆情,另外也无法确定舆情的主题是否是本校学生。隐式的信息收集弥补了前者的不足,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与本校学生有关的舆情,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收集规则是由人指定的,可能由于规则的不合理和技术的不成熟而漏掉有价值的信息。收集到的信息也并不是都是有价值的,可能存在干扰信息。

2.3.2 舆情信息分析与整理

经过舆情收集过程得到的信息往往是大量的,虽然收集过程中已经经过了分析,但这种分析是初步的、粗略的,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由于监测组成员的力量有限,所以对收集来的舆情要进行分析和整理,按照重要性进行分类汇总,忽略强度较低的舆情,上报强度较高的舆情。

2.3.3 舆情信息上报与处理

经过筛选的舆情,上报舆情监测领导委员会。委员会工作人员根据所涉及的问题,将舆情反馈给宣传部门或学生工作部门进行处理。由这两个部门再把问题细分,协调有关单位和个人做出最终的处理。例如,对于学生反映的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学生工作部门可以协调教务处和院系做出决策;
对于学生反映的食宿问题,学生工作部门可以协调后勤和院系做出决策;
对于学校外在形象的宣传,宣传部门可以协调纪检、人事和院系等部门做出决策。对于重大问题,学校一定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出响应,并妥善做好后期处理,否则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2.4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能够帮助决策者第一时间发现形成的舆情,让决策者做到有备无患,及时妥善处理好舆情,使得舆情向好的方向发展。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一般应整合互联网搜索引擎相关技术及信息抽取和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进行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自动聚类、热点检测、敏感问题检测,实现网络舆情监测和热点、敏感话题追踪等实际需求。更为完善的功能是可以对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形成直观的图表数据,做出正确舆论预测,为决策者全面掌握网络舆论传播动态提供分析依据。国内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北大方正公司的“方正智思舆情分析系统”,北京西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西盈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等。这些成果已应用于政府、企业、高校、行业监管部门和公关咨询公司的网络舆情监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能力的高校也可自主研发更加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生舆情监测系统,主要功能是发现所在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参与情况。

2.5 网络舆情监测上报和保障制度

网络舆情形成迅捷,发现越早,越好做出妥善的处理。因此,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网络舆情上报制度。例如,可以采取重大舆情日上报和普通舆情周汇总制度。另外,网络舆情监测是一项极其重要而复杂的工程,要有一套协调和保障制度。例如单位一把手负责制定监测工作资金保障制度、监测人员福利保障制度、监测人员工作协调制度等。

3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

3.1 舆情引导原则

舆情通俗地讲是指人们对某一事件所持有的情感趋向。正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所以舆情引导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让学生有地方流露自己的情感,敢于直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学校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舆情疏导和科学管理相结合、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从而保障舆情引导的效果。

3.2 舆情引导方法

舆情引导工作围绕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展开,根据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不同,分为以下几个小组:思想教育组、舆情领袖组、工作落实组、网络技术组。

3.2.1 思想教育组的工作

思想教育组的工作目标是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工作人员主要由熟知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理念并且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例如可以由从事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的教师和学生组成。工作方法是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增进了解,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让他们接受正确的思想观点。

3.2.2 舆情领袖组的工作

舆情领袖组的工作目标是让学生对舆情的观点与舆情领袖的观点保持方向上的一致性。工作人员主要由对网络技术较为熟悉、思想进步、有大局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人员组成。工作方法是在第一时间针对新的网络舆情发表看法,占领网络舆情的新高地,对广大学生网民进行正确的引导。然后持续跟踪舆情的最新进展,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关心时事的愿望,也尊重了他们的言论自由权,更保证了舆情的健康发展。

3.2.3 工作落实组的工作

工作落实组的工作目标是通过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或采取必要的措施达到化解舆情的目的。学生网络舆情的解决如果能够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和工作落实相结合,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工作人员主要由相关的职能部门组成,通常会包含教务和后勤部门的人员。工作方法是对学生合理的诉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项落实解决,并通告进展。

3.2.4 网络技术组的工作

网络技术组的工作目标是维护好现有的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并努力通过创新交流形式、拓展交流平台满足学生了解社会、展示自己的需求。同时,网络技术组还承担着熟练应用或开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任务。工作人员主要由网络技术较强的教师和学生组成。工作方法是实时跟进网络交流的方式和技术,努力营造丰富和谐的网络文化。

4 结语

本文在借鉴现有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处理机制等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不同的研究思路,阐明了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研究的重要性、涵义和主要特点的见解,重点细化了某些概念,如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分类,并提出了一套较为详尽的舆情监测和引导方案,对高校舆情工作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马荔.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2\] 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 赵中源,王国栋.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1(15).

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曾任职诺基亚中国、亲身经历了这场危机的大旗集团副总裁沈健每每回想起来都感慨万千:“日常的口碑监测就是企业的保护伞,是不能疏忽的重要工作。”这一事件诺基亚则输在日常所用的监测工具覆盖面不够深入、广阔上。

根据美国RightNow公司的2011消费者研究报告,有近一半的消费者会参考别人的评价,决定是否购买某个商家的商品;
如果消费者有了良好的购物体验,其中31%会成为回头客、21%会推荐给自己的朋友、13%会在社会化媒体上发表正面的评价;
31%的消费者在购物前会在社会化媒体上了解商家的口碑;
21%的消费者当看到某个商家的负面信息后,会放弃这个商家。由此可见消费者对品牌口碑的重视程度。

网络口碑研究和咨询公司CIC市场部高级经理郭阳认定:“网络舆情和品牌口碑监测,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不监听网论,其他工作都无从下手。”《广告主》杂志在采访时得知,目前行业内的网络舆情监测工具,有第三方如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自主研发的系统,还有营销公司自主开发的工具,如CIC和大旗网都有自己独有的系统。

沈健进一步解释道:“传统的搜索技术大都善于搜索新闻等静态页面,而根据大旗网的统计,企业的负面信息有70%来源于网络媒体,而且大部分是社会化媒体,这些媒体的页面往往处于动态的更新过程中,所以,评估监测工具的优劣,考察其是否善于抓取网络动态页面是很重要的一点。”

一套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应该包括监听、抓取、分类、分派、回收、反馈、统计、跟踪等环节。“好的监测工具,应该同时满足准确、及时、科学数据分析三个要素。”郭阳告诉《广告主》杂志。

如果说先进的技术为企业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人工的智能化分析和灵活应对则决定着这项工作能否取得更进一步的进展。北京口碑互动营销策划公司副总裁郑治就强调了,人机结合的重要性,如信息的正负判断、等级的划分、对结果的研究和评判都要依靠专家的深度分析,除此之外,对网络舆情的监测,还要重视对信息发端、传播路径的跟踪,这样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
理论与实务;
课程建设实践;
可行性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52-04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占总网民数的81.0%。伴随传播全球化和新技术应用的共同推动,新媒体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所搭建的舆论平台成为政府了解民意、疏导民意的重要渠道,也正成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主要标志。

一、《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1.“网络舆情”的学理范畴界定。网络舆情就是网上社情民意,可以看作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某人某事(诱发因素)等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作为主体的网民、作为客体的公共事务和大融合媒介平台上展示的多元化信息流。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已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渠道,互联网也成为政府治国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必须建立在对舆情信息深度分析的基础之上,把握舆情传播的特性和动向,把握判别其中包含的内容、核心要素与主要环节,着力挖掘民意诉求和舆情态势。

2.“网络社会”的发展新趋势。在网络社会的大背景下,网络也已经成为转变干部作风、改进各项工作的重要手段,成为群众行使知情权、监督权、利益保障权的重要载体,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信息渠道。与此同时,新媒体作为全新传播平台和执政平台的特点、规律和挑战尚未被全面和系统的认知,从而直接导致我国政府在日常工作中面临来自新媒体越来越多的压力,这些社会矛盾特别集中地反映在宣传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中,比如:舆情的监测、分析与判断;
网络危机的认识与化解;
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能力;
网络传播理念、伦理与文化建设等。

二、《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块概述

(一)课程性质

《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为全日制大学本科网络与新媒体系的专业课。在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一般都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实施,是一门学生进行新媒体新闻实务方向课程学习的选修课,对培养学生的新闻实务操作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新媒体新闻采写编评系列课程的延伸。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通过对网络舆情概念的梳理和对网络舆情基本传播路径的讲解,从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的角度,分析当下网络时事热点事件,从而追踪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前沿,掌握国内网络舆情研究机构的常规监测和分析模式,并能够针对具体舆情事件提出应急预案。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具体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变规律,判断舆情发展态势;
能够针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熟悉相关数据分析软件的操作;
能够完成基本的舆情信息报告写作。

(四)拟定学时分配表

(五)拟定课程讲授内容

《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拟定课程教授内容分为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践课三部分,通过上述三个教学模块的设计,试图运用认知与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从理念上和动手能力上都有明显提升。具体内容设置如下。

1.理论课内容。理论课讲授内容以三个专题作为支撑――网络舆情生成演变机制研究专题、网络研究专题、政府形象重构专题。

其中,网络舆情生成演变机制研究专题细分为网络舆情概念界定、网络社会的发展背景、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搜集和网络舆情的研判等讲授章节。在这部分的课程讲授中,要求学生了解网络社会的特征,理解网络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缘由,了解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的关系。并且掌握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理解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了解网络舆情的舆论场生态。

而网络研究专题则分为的界定、的类型、特点及发展趋向、舆情危机管理与应对策略和情景模拟演练及经典案例深度剖析几个部分。在这部分的课程讲授中,要求学生了解政府网络舆情监测的重点领域,掌握网络舆情监测的重点对象和搜集方法。并且理解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的内涵,掌握网络舆情预警的分级标准及其响应机制,了解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制度化准则。

最后,政府形象重构专题由政府网络危机中的政府行为分析、政府网络危机中的媒介行为分析、政府网络危机中的公众行为分析和社会稳定风险和舆情危机媒体应对操作实务等案例剖析章节构成。在这部分的课程讲授中,要求学生理解网络舆情处置的基本内涵和原则,掌握网络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策略,掌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要策略,掌握网络舆情管控的主要策略。并且了解网络舆情评估的内涵、意义和现状,掌握重大决策的舆情风险评估,理解网络舆情事后评估指标体系。

2.实验课内容。实验课讲授内容以两个综合型实验组成――数据挖掘与舆情监测实验和热点事件实时追踪实验。该课内实验课的性质界定为专业提高型综合实验,其开设目的是为了辅助和深化理论课程的讲授。

其中,在数据挖掘与舆情监测实验中,设置了8学时的实验课程学习,学生结束实验课程后必须了解国内舆情监测机构的常规监测和分析模式,能完成基础的数据挖掘与信息处理工作。并且熟悉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运行方式,掌握情报分析、内容分析、文本分析、知识处理工具相关软件的操作。例如,要求学生熟悉ROST、Pajerk、UCINET、NetDraw等应用软件的基础功能操作。

而在热点事件实时追踪实验中,设置了8学时的实验课程学习,学生结束实验课程后必须能独立研判当下网络时事热点事件发展态势,完成舆情分析报告写作,并能够针对具体舆情事件提出应急预案。而且学生需要随堂分析每天、每周、每月网络舆情的实时热点,利用EXCEL、WORD等基础办公软件完成数据导出制表,提取关注事件进行语义分析,生成舆情研究报告。

3.实践课内容。实践课讲授内容通过三种授课方式灵活呈现――专家讲座、学术研讨会和实地调研。其中,专家讲座方面,拟定结合校内外资源,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网络舆情方面的专题讲座。而学术研讨会方面,拟依据专业研究方向,学生以分小组的形式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前沿进行学术研讨。最后,实地调研方面,拟在“双师型”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针对性地走访相关单位进行实地调研。

(六)教材与参考书的选定

本课程教材选取的是湖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网络舆情研判体系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WT007)阶段性成果出版的学术著作,由徐迪、张梅贞、周小情三位学院教师编著的《网络舆情标准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第1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该书建构了网络舆情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指明了网络舆情工作的核心环节和流程,不仅具有前沿的学术价值和跨学科的学术视野,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基本国情和网络舆情发展、网络社会治理的最新实践,书中提炼和应用了现阶段网络舆情研究的一些新观点和最新的理论成果,融合了最新的案例评析。参考书选取的是约翰・斯科特(John Scott)著、刘军译的《社会网络分析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教材偏重理论基础阐释和案例评析,参考书偏重技术分析和操作实践,两者配套相得益彰。

三、《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课程开设的前期资源分析

1.理论研究基础。《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建设是以湖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网络舆情研判体系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WT007)、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政务微博研究”(项目编号:13g461)以及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基于政府管理视角的《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项目编号:2013B228)为理论研究基础。在前瞻学科研究的热点后,以新媒体传播和政治学的结合作为切入点,给予该课程坚实的理论支撑。

2.资源共享平台。《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建设依托了湖北网络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这一强大的资源共享平台。该研究中心为校级科研机构,以新媒体与社会发展间关系的理论反思、实践改革和管理创新为研究目标。该中心以学院的学术、教育力量为基础,以课题项目招标制为研究动力,打造网络与新媒体系“网络舆情”方向的学科特色,开创实用性、多样化、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视野。中心的所有一线研究资料和实践资源将为“网络舆情”系列课程建设免费开放,搭建畅通的信息共享平台。

3.创新实践基地。目前学校和研究中心已经与省级党政机关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依托网络与新媒体系和省内各厅局相关资源,下一步将创建“新媒体教学创新基地”,资源对本校教职工和学生开放。相关央级、省级网媒也与学院和研究中心签订了实习合作协议,今后“网络舆情”系列课程培养的学生可定向输送至相关网站进行实习实践。

(二)课程建设的创新性分析

1.《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体系建设,响应了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要求。可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2.《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建设以及后续本门课程的教材和案例库的编订,将开创网络舆情领域学科建设的新局面,国内尚无此类型的教材面世。

3.《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通过案例教学和上机实训的方式,可以更加精准地培养学生的未来就业从业能力。

4.经前期调研,现有的国内舆情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多是依赖入职后的岗前培训来满足岗位需求,《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开设符合现有舆情服务业和政府舆情监管部门的人才定位。

(三)课程建设的预期目标分析

1.《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开设将打造本校网络与新媒体系“网络舆情”方面的学科特色。

2.课程教材的编订将顺应市场需要和管理部门的特殊需求,以培育一批精通网络舆情和行业监测的实践型人才为教材和案例库建设的目标。

3.《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配套教材将可供在校相关专业学生学习,也适用于有志从事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监测工作的非专业人士。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2]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教高[2012]2号.

[3]徐迪,张梅贞,周小情.网络舆情标准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4]雷炜.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03-106.

[5]赵前卫,马缘园.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核心课程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217-218.

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我局成立互联网信息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何基雄担任网络新闻发言人。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互联网信息工作,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报区网信办备案。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具体,确保互联网信息工作顺利实施。

为加强互联网信息工作,掌控网上舆论工作的主导权,营造有利于地税工作发展的良好网络环境。我局制定了《__区地税局政务微博管理办法》、《__区地税局涉税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等相关制度、确保互联网信息工作有章可循。同时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工作,主动掌握社会公众、媒体对税收工作的关注点。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及政务公开栏等,以重要税收政策及调整、税务案件、税收管理重大决定为主要内容,及时公布客观、准确的权威信息,避免信息传播失真、失控,化解涉税误解,充分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营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纳税环境。与此同时,我局还设立网评人员,专职负责网络舆情的收集和上报工作。负责重点监控辖区内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系统内外重大事件的反应,并开展有针对性的舆论引导、澄清事实,做好正面宣传和引导。针对网络上发生的国内多起热点舆情进行专题研究,互联网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及下设办公室全体参与进行学习。年初制定互联网信息工作计划,年末进行总结,纳入全局绩效考核。

我局继续深入开展政风行风建设及创先争优活动,从源头上避免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我局领导班子成员全体参加对网络舆情的监测、报送、处置的学习并充分掌握,强效保障在网络舆情发生时做到及时响应。分管领导多次参加与网络舆情相关的联系会议,总结相关经验,形成记录。同时,我局大力强化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程序意识,严格执法检查和税务稽查,规范税收执法程序,既维护纳税人权益,又持续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大力提升服务质效,积极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
组织单位职工进行互联网信息培训,邀请市委宣传部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蒋晓平开展题为《互联网舆情处置与公职人员理性作为》的专题讲座,让全局干部职工对网络舆情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组织应急办全体领导和成员观摩全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视频演练,提高预防和控制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减轻或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和影响。选派办公室信息化工作骨干蔡珊珊参加全省机构单位网络与信息化能力建设培训。并利用每周五政治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学习活动,提高全局网络舆情应对管理水平。

推荐访问:舆情 工作经验 监测 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五篇】 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精选5篇) 舆情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