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2023年浅谈乡村振兴中群众自强、感恩教育

2023年浅谈乡村振兴中群众自强、感恩教育

时间:2023-03-18 09:25:07 振兴乡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浅谈乡村振兴中群众自强、感恩教育,供大家参考。

2022年浅谈乡村振兴中群众自强、感恩教育

浅谈乡村振兴中群众的自强、感恩教育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继续锁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要求来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

当前,全县上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基层广大党员、干部为保证贫困户脱贫、贫困县摘帽不分白天黑夜、放弃休息日,集中精力开展走访、帮扶等一系列活动。然而,也存在少部分群众对党委、政府举全之物力、财力实施的各项政策、对全体干部职工、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不分昼夜的辛苦付出和帮扶,表现出来的不是感激与支持,而是不讲道理、无理由、无根据地污蔑等令人如鲠在喉的问题,这些现象,也使得在乡村振兴中加强群众的自强、感恩教育迫在眉睫。

一、在乡村振兴中加强群众自强、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群众自强、感恩教育实现乡风文明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农村、农民、农业。但归根结底还是在农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个关于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总体要求,就是着眼于中国乡村的整体振兴,要实现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系统性发展振兴,绝非单纯追求单一的农业经济振兴。正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等重要指示精神,精准扶贫的内容理应包含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因此,在乡村振兴中加强各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群众的自强意识、对党的感恩意识,着力破除乡村振兴工作中部分群众存在的不知感恩、“等靠要”思想增强帮扶干部“扶贫先扶志”“扶贫”的主动意识、担当意识,不断提高群众的自脱贫意识,激发内生动力,同心同德、克难攻坚,不断夯实各项工作基础,才能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二)加强群众自强、感恩教育实现治理有效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40年来,乡村治理的治理主体、治理事务和治理制度三大变化不容忽视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是国家有效治理的基石,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基石。如今,中国许多乡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已经改善了很多,按照城市治理的模式,乡村社会的法制建设也同城市一样进行着,但乡村社会并没有出现预想的良治状态。这是由于乡村“黑”势力、聚众赌博、高价婚姻、打架斗殴等问题是无法完全通过法律手段来有效解决的。探索适应中国乡村社会治理发展实际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就是要努力探索出一条有别于城市的治理之路。加强群众自强、感恩教育是实现德治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广泛的群众教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着力通过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自强不息,诚实守信,人人心存感恩、个个遵守公德、户户增收致富、家家和睦相处、村村倡导文明、处处体现和谐”的浓厚氛围,才能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二、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加强群众自强、感恩教育。

(一)善于学习、吸收、借鉴乡村社会文化中有教育意义的地方元素。比如,海南的椰田古寨村,每天早上9点都会播放《弟子规》,全体村民都会准时准点集体背诵《弟子规》,将德、义、孝等优良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浦江县郑宅中心小学按照当前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吸收当地“江南第一家”郑义门“忠孝礼仪序”家训的精华,并运用课程整合的思维,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编写并实施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德育教材《孝义风》《孝义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果。对于乡贤文化、好家风、好家训、好村歌、村规民约、传统经典地方戏曲等等,应善于结合当地教育实践和教育的基本要求自主设计开发为地方校本课程,或者结合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传承弘扬乡村教育文化的正能量。

(二)善于吸收乡村的自然教育资源,始终牢记“为农”使命,为乡村振兴发展培养人才。在重视发展乡村学校教育,发挥乡村学校教育对乡村文化建设引导、培育、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要持续不断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农村妇女家庭培训、农村老年教育、农村法治教育;继续送文化下乡、送科技下乡、送艺术下乡等,更加科学全面系统地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在培育一批创新性的农业经营队伍,孕育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的过程中贯彻自强感恩教育,发挥“领头羊”作用,服务乡村振兴。

(三)善于运用亲情思维,为乡村振兴的群众教育提供“温度”。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们的情感离乡村已越来越远。尽管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重点关注“三农”问题,但广大学界和媒体,在学术和宣传工作中所用的“语言”依然是广大农民所听不懂的语言。这都需要我们在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实施过程中予以深刻反思和认真纠正。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最有新意的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因为源于血缘关系及熟人社会的乡村,本身就是一个以亲情关系为维系纽带的乡村。中国乡村社会所特有的敦厚、本分、好客、重情的亲情特质,已成为一种中国农民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乡村振兴,固然需要资本投资、需要技术创新、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广泛参与,但开启乡村振兴的第一道门,就是亲情思维。如果全党全社会不能够以亲情思维来开展中国乡村的振兴工作,农民的主体积极性就很难有效地被激活,乡村振兴就会缺乏内生原动力。亲情思维是打开乡村振兴的第一道门,只有在爱农村、爱农民的思维指导下开展乡村振兴的群众教育工作,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才会被切实调动起来。

推荐访问:浅谈 自强 振兴 浅谈乡村振兴中群众自强、感恩教育 浅谈乡村振兴中群众的自强 感恩教育 乡村振兴活动感悟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