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2023年度鸿门宴读后感200字(六篇)(范文推荐)

2023年度鸿门宴读后感200字(六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4-22 21:00:03 读后感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鸿门宴读后感200字(六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鸿门宴读后感200字(六篇)(范文推荐)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鸿门宴读后感200字篇一

刘邦,一个整日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无赖,一个48岁才参加起义的落魄的泗水亭亭长,凭什么能从众多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在兵力,声望,,个人本事都不如项羽的情景下,最终战胜项羽,夺取天下?这些疑问其实能够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得到答案——鸿门宴,这个项羽最接近成功的地方。

李宗吾先生在《厚黑学》中有言道:“古之为英雄豪杰者,可是面后行黑而已。”

面厚,便是不重虚名,不为世俗所累,刘邦可谓是深谙此道。对于项羽手下一个小小的将士——项伯都能够“兄事之”“奉卮酒为寿”“结为婚姻”,对项王更是毕恭毕敬,甚至是一心想杀他的范增也是以礼相待,完全不在乎外界对他的评价。而项羽却是相形见绌了,刘邦只是短短几句话就让项羽毫不犹豫地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生怕所以为世人所笑,而樊哙进帐后的几句逼问,更是让项羽无言以对只得让他坐下。两相比较之下项羽像一个心性正直的君子,重义,坦诚。

心黑,便是果断,俗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项羽在鸿门宴上犹豫不决,明明能够一挥手,皇冠加冕,天下楚姓,立万世之功业。他却因为怕有损自我的名声而犹豫,最终让机会白白流失。而刘邦则却完全相反,做事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说前去谢罪就去谢罪,那怕明知九死一生;
决定了逃跑就逃跑,一刻不停;
甚至到之后刘邦的父亲被项羽抓住以此威胁刘邦之时,刘邦更能说出“分我一杯羹”的话。相比之下,刘邦就像是一个市井无赖,为了胜利,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

面厚心黑并非是单纯的贬义词,有时甚至是褒义词。面厚,什么样的人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面厚”呢?我想仅有那些内心强大,不畏世俗流言的人才那做到吧!心黑,什么样的人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心黑”呢我想仅有那些心中有沟壑,懂得取舍的人才能做到吧!

正直,勇猛,重义气,这是项羽的优点,然而也是他的缺点。用韩信的话就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我们要学的是真正地“正直重义”,而不应做项羽那样的个人的小义。好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孔子的“以德报怨”便是义,但孔子的原话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果“以德报怨”给恶人,恶人便越发嚣张,社会正气遭到压制,社会就将会变的混乱;
而“以直报怨”,恶人将受到相应的惩罚,社会正气得以伸张,社会才会越来越好。相比之下“以德报怨”是个人的小义,而“以直报怨”才是国家大义。同样,项羽的仁义也是小义,他正直,所以帮他的曹无伤死了;
他勇猛,所以他屠城中那些无辜的妇孺死了;
他重义气,于是在他能够一统天下,结束战乱的时候,选择分封28路诸侯,所以百姓在那绵延的战火中也死了。

由此观之,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他失败的原因是坐在了与他个人本事,性格都不相匹配的位置上,于是史书上记载的只能是那个在乌江旁悲壮的身影,而不是一统天下,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帝王。

鸿门宴读后感200字篇二

楚汉之争,项王惨败,这多多少少令人有些惋惜。一位出身名门的大将军,一位市井小人如同流氓,在我们读者看来,项王怎么样都不会输。但读完《鸿门宴》后,才发现项王的惨败也并非那么出人意料。

这场宴会可谓本是刘邦的“送命宴”,刘邦如若走错一步,都将落入万丈深渊,万劫不复。所以在鸿门宴上,刘邦可谓是百般忍辱负重,而项王因为骨子里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性格,所以顺理成章被刘邦伪善着低三下四的嘴脸蒙蔽,从而也奠定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激战最后的结局。

培根说:性格决定命运。何为性格,是刘邦如浪子一般的圆滑世故,还是项王优柔寡断、率直粗犷?韩非子说: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在宴会上,项王曾有无数次机会可以杀掉刘邦,可他都一次又一次放弃了,活生生让机会从手中溜走,为的是不让自己留下一个不仁不义的骂名。

说他率直粗犷,倒不如说他有勇无谋了,当刘邦轻轻一提“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他马上和盘托出线人的姓名,这岂非淋漓反映了项王何止胸无城府,连最起码的防人之心都丝毫全无。宴会上,亚父范增对项羽百般提醒,可项羽视而不见,气得范增暴跳如雷。由此种种,可见项羽不仅仅是个性单纯,更是自大狂妄,不给自己留任何余地。

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楚汉兵力悬殊巨大,只因韩信助力刘邦才得以灭楚,那韩信为何要帮助刘邦呢?韩信说,项王此人做事婆婆妈妈,将士们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望慰问,要买人心。但若谁立了功劳,要他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

可刘邦却并不是什么善茬,他喜好女色,花天酒地,可为什么他可以蒙住项王的双眼呢?除了有张良的辅佐,还有就是他那种能屈能伸的精神。他和张飞、李逵、程咬金等人不同,用现代的话说,他情商比较高吧,懂得笼络人心,善于察言观色,不鲁莽能忍耐,并且会抓住他人的弱点,深谙知人善任。为了联合项伯,他果断以亲生女儿为筹码,并赠予大量钱财,这才使项伯暗中助力,“以身翼蔽沛公”,可以说刘邦能从鸿门宴上全身而退,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在项家军中埋下了项伯这颗棋子。

综而观之,项羽也并非全无优点,他勇敢、正直、坦率、真诚,只是遇到了刘邦这样市井无赖出身的圆滑狡诈之徒,可以说击中了项羽的死穴。

项王是英雄,他骁勇善战,戎马一生,而刘邦则是胜了英雄的英雄,扪心我更欣赏项羽,他骨子里有一种硬汉精神,就连死去也是壮怀激烈,不肯死在别人刀下,用自己的方式成全了自己一生的骄矜。

成王败寇,大抵都是如此吧。

鸿门宴读后感200字篇三

西楚霸王项羽是我国历的杯具英雄。

项羽身为楚国贵族后裔,从24岁(前209)起兵反秦开始,到31岁(前202)垓下身亡为止,在风起云涌的反秦斗争和楚汉相争的舞台上,只活跃了短短的8年,却留给人们历久不衰的鲜明印象。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此时陈胜被杀,项梁战死。秦军名将章邯率20万主力围困赵军于巨鹿,而反秦起义军首领宋义却坐观成败,延误战机。项羽果断地斩杀宋义,率楚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一当十,杀声震天,九战九捷,消灭了秦军主力,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此时的项羽将他的英雄豪气演绎得淋漓尽致。

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已近尾声。项羽到了四面楚歌的悲惨境地,不免发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但在最终一战中,他孤身奋战群敌,“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倒退)数里。”能够想见其多么神勇!但“虎落平阳遭犬欺”,终究摆脱不了受围困的处境,故有乌江边赠马亭长之举,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感,以自刎之举成全急欲领赏的汉军将领。一代英雄,自我毁灭。死得坦然,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就连李清照这样的弱女子也不禁赞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个项羽,岂不是将整个南宋小朝廷比了下去?

项羽是英雄,但只是一个失败英雄,只是一个杯具英雄。

他力能扛鼎,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他有勇少谋。

他自视甚高,豪爽直率,但“自矜攻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刘邦能利用项伯来摆脱危机,项羽却轻易出卖曹无伤;
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项羽有一范增却不用。

他坑杀秦军降卒20万,火烧阿房宫,其暴戾之举令人扼腕。

他自封西楚霸王,*天下以封王侯,更是倒行逆施之举,岂不是要将历史车轮拉回到战国时代?

他在面临垓下之围的绝境时,尚自负英雄,说什么“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拒绝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他政治上优柔寡断,目光短浅,不屑于耍弄权术,又怎能玩得过年长他24岁又极有心计极有野心的刘邦呢?

总之,项羽能作一员伟大的军事将领,却不能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

屠洪刚在一曲《霸王别姬》中唱道:“问世间谁是英雄?”后人却更感慨于他生离死别时表现出来的侠骨柔情。至于他是否英雄,他已以自身的行为作了的注解。

鸿门宴读后感200字篇四

回首几千年,楚汉争雄。战火纷飞,九州狼烟。这是属于智者的时代;
这是属于勇者的时代;
这是属于大丈夫的时代。

有些不负职责的说,相对于古代小农经济式的稳定和平,我更喜欢动荡时期的乱世纷争。那时,各路君臣,各路军马逐鹿中原。马嘶风吼,气贯长虹。大动荡大发展大繁荣,而从中涌现出的许多风流人物,真应了那句“乱世出英雄”。

楚汉争雄的结果就似乎是欧·亨利小说结尾-------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想当年刘邦军霸上,兵仅十万,而项羽却拥兵四十万。且不说项羽是带兵好手,仅仅凭这4:1的军力,也为胜利奠基了。但垓下之战,项羽乌江败北,自尽而亡。人和地利项羽却败了,事出何因?

第一,民心。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项羽在这方面做得甚是不好。看看他的“光荣事迹”:火烧阿房宫、坑杀秦兵二十余万,所到之处血流成河。百姓畏他惧他,独独不信他不拥他。武力征服绝不是一个可行的办法。秦始皇尽管靠武力夺了天下,却坐不住这天下。这和项羽不就是相同的道理?而刘邦却不然,入关后先与百姓约法三章,此举一朝便把刘邦地位提高不少,则百姓拥护。话说“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第二,虚心纳谏。说起项羽,必提亚父。要我说亚父在项羽阵营只能说是“屈才”。鸿门宴中说道:“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可气,可气!倘若项羽听亚父一言,天下之势必然有个大逆转。之后刘邦借故逃跑,“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而撞之而破之,曰:‘哎!竖子不与为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之后的天下局势不就是如此!由此可见亚父范增还是很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可惜有个一意孤行的主子项羽。刘邦这边呢?早年得高人真传的子房真称得上是谋士中的翘楚。而更重要的,有几次三番问“为之奈何”的主子刘邦,也可看出刘邦是个善于听取下属意见的好领导。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刘邦从小路逃跑,张良留在鸿门善后,若项羽一个不悦,就有性命之忧啊!可见子房忠心侍主,把生死抛诸脑后,想必这些也是刘邦的信任托付所致。

第三,自身素质。要说经纬之地,项羽不比刘邦差。项羽有先天的好家室,好背景,整一个官二代加富二代,可恰恰也许就是这些,让项羽太安逸以至于太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自古凡政客无不绝情冷酷,有手段有阴谋。项羽就是太正直,太“大丈夫”,所以“霸王”是他最适合的位置,而不是“帝王”。凡成大事者,皆有所抛。而项羽却舍不得,不舍得。反之刘邦,一介布衣,其实就是混迹市井的无赖,不招父亲待见,在市井摸爬滚打,别管肚子里是好水坏水,脑子里是金点子馊主意,计谋变通是足够了。对项伯的“吾得兄事之”;
对项羽的“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如此”。真给项羽做足了面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不得不说,这就是谋略,这就是刘邦为什么是胜者。

成王败寇,成也好,败也罢。历史留给我们的也只剩无限唏嘘和感慨了。感叹于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也感叹于政场上的险象环生。使我惊叹于古人的高超计谋,一遍遍为之折服。

如果要说出个最喜欢,还当属霸王项羽。“西楚霸王”“乌骓相随”“美人相伴”“万千军马”,这一个个词句俨然是对项羽的叙说,俨然是对一个“英雄”主角的完美演绎,血气方刚却也侠骨柔情。站在一个现代人的角度看,项羽虽武断盲目了些,但人都是有缺点的。反之,刘邦便低了几个档次,人们大都不喜欢心机耍尽之人,且凡事必问“为之奈何”,作为一个领导者,一个leader,都听别人的,完后再总结一句“善!”只能说这人孤陋寡闻,才能浅薄。后又自我逃跑不顾同伴生死,不仗义,不义气。从理智和政治的角度讲,这办法或许再好可是;
但从感性和道义方面,刘邦确是有些贪生怯死,小人之行了。再说项羽这厮行为,在西方国家叫“个人英雄主义”,在东方的中国便叫“逞匹夫之勇”了。“个人英雄主义”就像金庸笔下的郭靖、杨过,既能当武林中的大侠,江湖地位显赫,还能拯救国家于水火;
就像欧美电影中的主人公,一个个都是“救世主”,地球末日能够救、外星人入侵能够救。“美国大兵”“铁血硬汉”,看到兴奋处不能自我的双手握拳,这似乎是满足了人们心中某种膨胀的东西——对世界上没有的“全能英雄”的敬仰与膜拜。而经过历史的消磨洗涤,关于项羽“英雄”的一面,便愈发的闪闪发光,这也就产生了绝大多数

人对项羽的态度——“惜英雄”,以至于后人对笔下的项羽总是几分敬佩,几分惋惜,几分批判。我亦是个俗人,亦喜欢侠骨柔情的“英雄”,似乎霸王的最终陨落也是一种缺憾的美丽。

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然远去,但其中的计谋、意气、残酷一向为历代人所叹、所赞。读完《鸿门宴》,胸中满满的充足之感。也不禁自问,渺小如我们,该当如何?不如自由而欢乐的过活着,使“生活”不仅仅限于“生存”二字,还能赋予它更多丰富、绚丽的色彩,也是不枉此生。

鸿门宴读后感200字篇五

“真可惜,真可惜!”读了《鸿门宴》,在庆幸刘邦安全回营的同时,我又为项羽的疏忽而惋惜。

公元前208年,各路反秦大军联合在楚怀王的大旗下,向秦军发起了最后的进攻,谁先攻入关中,进入咸阳,就封他为王。当时所有的战争中,最骁勇善战的,首先要数项羽了。刘邦被封为沛公,刘邦手下曹无伤密报项羽,说沛公野心勃勃想称王,项羽一听,顿时火冒三丈,这还了得?

项羽的谋士范曾鼓动项羽利用这次机会除掉刘邦,铲除这个心腹大患。项羽的叔叔项伯暗中向好友张良说了这事,张良是刘邦的心腹和得力干将,自然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刘邦。于是,刘邦想到鸿门给项羽赔礼道歉……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鸿门宴”。宴中,看上去充满了欢声笑语,其实是充满了刀光剑影,范曾多次向项羽使眼色杀了刘邦,可是项羽却一直犹豫不决,几次杀刘邦的机会都错过了,刘邦终于找了一个借口,趁机溜回了营中。

刘邦是幸运的,他最终躲过了鸿门一劫,建立了大汉王朝,使自己成为一代风流人物。而项羽却因自己的妇人之仁,不听范曾等人的劝告,铸成大错,致使被刘邦连续打败,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可悲下场。

如果当时,项羽不心慈手软,及时铲除隐患,那么凭他的能力坐定江山是不成问题的。如此看来,这种仁慈是多么危险啊!

今天是一个崇尚知识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济济的时代,但是受传统观点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掉以轻心,不懂得防患于未然,从而使自己失去了一次又一次机会。由于一时疏忽,被对手打败,只能品尝失败的苦果。

如果毛遂不自荐,他的才能几时才能被大家承认呢?而平原君又怎样才能与楚国达成协议呢?所以我们要懂得抓住机会,敢于向对手挑战,让成功掌握在自己手中。

今天的中学生们也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习,虽然我们并不要像刘邦、项羽那样作生死搏斗,但也是成功与失败的抉择。我们在竞争中成长,要借鉴刘邦的成大事之勇,而舍弃项羽的妇人之仁,打破旧观念的束缚,去显示自己的才能,为自己的成功而努力争取每一个机会,让自己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鸿门宴读后感200字篇六

于是再读,三读。觉得读书不仅用眼,更要用心。可以说要用所有的感官。比如朱自清写《荷塘月色》那淡淡的幽香,需要我们用嗅觉去体味。其中作为《史记》中名篇的《鸿门宴》,也可以用嗅觉去读。

驻扎军队就驻扎军队吧,古书上常常说“军”。说:您这样做不好吧,如果是我,我是不这样做的。偏偏说“窃为大王不取也。”一嗅就是老古老古的事儿,所以用嗅觉最适合读不寻常的文字,像古文,像外文,一个古里古气,一个洋里洋气,古色古香,需要用嗅觉去嗅。

一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因为古,所以还能感觉到暗。长夜的味道也能嗅。夜里能生鬼,所以说鬼见生人要躲避,因为有生人气。现在叫活力。这篇文章因为古,也有此地鬼气。刘邦呀,项羽呀,现在不都成了鬼了吗,广义地说,《史记》也是《录鬼簿》,里面的所有人都成了鬼。曹无伤使人给项羽传话,想必是暗中行事,暗之暗者也,就像今天的爆炸事件当事人一定不想让你我知道他们的行事。范增给项羽示意,没有直接说话,而是用所佩玉向人示意,也是明中之暗。现在叫暗号。项伯“夜驰之沛公军”,一个夜字出这是黑暗中的勾当,一派夜幕遮掩了一切丑陋与背叛。人为什么为有胜有败,原来其中有阴谋诡计呵。阴谋之所以成功就在于阴。阴就是暗,所以鬼气冲天,阴气腾腾。中国历史原来就是阴谋的历史呵。

人为什么怕鬼,就在于鬼在暗处。读《鸿门宴》次数多了,就会感到害怕,鬼气里还有一种气,叫杀气。项羽是谁?在新安坑秦卒四十万,部队一个个都凶神恶煞的,以一当十,是个杀人不眨眼的主儿。他说“为击破沛公军”,那可不是玩笑,是要接近于“伏尸百万血流成河”的“天子一怒”。这个杀人的大计,范增在旁只是加油,古话叫:“急击勿失”。杀人还不能错过机会。所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既然是娱乐,也充满杀气。也是范增的阴谋诡计之一。杀人是高招。是范增作为谋士实现自己理想的必要途径,所以项羽为人不忍,让他即气冲天,拔剑无处使,就碎玉斗。汉语有个词,叫杀人不见血。《鸿门宴》就是杀人不见血的一场戏。项伯杀人,只是提到,血已经化成碧了吧,鸿门宴上,杀人不成。樊哙就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那里的人命果然就像鱼肉一样。鲁迅先生说中国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我都不敢细细考证,而柏杨说是杀人的历史,其实意思是一样的,鱼肉可不是杀了吃的么?刀下鬼与口中食几乎是一样的。

这种杀气最突出的要数樊哙了。他是杀狗出身,杀人无数,也毫不畏惧。所以有闯帐一节,好像是义正辞严,其实是壮士一怒。眼看就要流血了,但项羽还很欣赏他,所以终于还是不见血。

杀气不等于血,正如恐惧并不是死,而是死之可能正在临近。最后沛公逃了出来,回到了自己的军中,那里才真正出现杀人,不过太史公笔下也很轻松,叫“立诛杀曹无伤”。死即死耳,如此而已。几个小小的人物的鲜血,甚至于没有胜味,没有颜色。但用鼻子读书,还是能嗅到杀气的。

由此再想想中国人,主体民族即是汉族。汉族之汉源于刘邦封为汉王,建立汉朝。大汉民族,哪一年没有杀人的事,哪个英雄不是杀人多才成功的。江山代有英雄出,各杀生民若干个。如此而已。

鬼气,杀气,最后感觉钝化了,只剩下一声叹气。是为感。

推荐访问:鸿门宴 读后感 六篇 鸿门宴读后感200字(六篇) 鸿门宴读后感200字(六篇) 鸿门宴的读后感200字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