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包含哪些(11篇)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包含哪些(11篇)

时间:2022-11-23 10:15:03 振兴乡镇 来源:网友投稿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包含哪些(11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包含哪些  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方案  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方案  2021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了做好与实施乡村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包含哪些(11篇),供大家参考。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包含哪些(11篇)

篇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包含哪些

  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方案

  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方案

  2021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了做好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平稳转型、统筹纳入,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的精神;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目标,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切入点,科学设施过渡期,整体部署,一体推进;以调整脱贫攻坚“特惠”政策为抓手,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以强化工作队伍和人才支撑为举措,构建新型乡村振兴帮扶机制;以脱贫攻坚考核监督机制为借鉴,完善乡村振兴监测考核体系。积极创新、大胆实践,建立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学衔接体制机制。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五个转变”

  坚持将脱贫攻坚针对性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整体性政策,将脱贫攻坚特惠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普惠政策,将聚焦个体发展转变为支持多元主体合作发展,将日常性帮扶措施转变为常态化民生政策,将福利性政策转变为提升乡村能力的发展性政策。

  2、做好“五个衔接”

  规划衔接、政策衔接、帮扶队伍的衔接、考核监督衔接、领导体制机制衔接。

  3、进行“九个调整”

  调整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智力扶贫、社保兜底扶贫、健康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金融扶贫和社会扶贫等九大政策。

  (三)重点任务

  1、设立脱贫攻坚的过渡期

  2021-2022年为脱贫攻坚的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搞急刹车。2023年以后,进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期,把扶贫工作全面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整体部署、一体推进。全县脱贫攻坚的九大工程牵头单位要及时进行系统梳理,做好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具体安排。

  2、分类调整脱贫攻坚政策

  全面梳理现行脱贫攻坚政策,对政策的适用性进行综合评估,按照“接续保留一批、调整完善一批、转换退出一批”的思路,分类做好政策统筹衔接,推动脱贫攻坚“特惠”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普惠”政策。

  3、重建脱贫攻坚考核体系

  在过渡期内,以考核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主。2023年后,将解决相对贫困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建立统一的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乡村振兴实绩作为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建立乡村振兴常态化督查问效机制,加强日常调度,定期予以通报,压实工作责任;对在农村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4、统筹对接乡村振兴规划

  统筹规划过渡期和2023年后的乡村振兴。编制2021-2022年脱贫攻坚过渡期的发展规划,与2023年后的乡村振兴规划保持衔接;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按照村庄类型划分要求,将脱贫村纳入乡村振兴村庄类型统一划定。统筹考虑乡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以村为单位制定村庄规划图,一村一图,一户一张,入室张贴,作为农民建设与生产的乡村振兴指南;确定县域内城镇化区、聚集区、永久现代化农村区域等发展结构空间、结构框架与职

  能定位;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控制线、基本生态控制线、弹性增长边界控制线,刚性增长边界控制线,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

  二、全面衔接

  (一)政策衔接

  正在实施的脱贫攻坚9大工程的18个项目,按照“接续保留一批、调整完善一批、转换退出一批”的思路进行衔接。其中:代缴养老保险,代缴新农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五保、低保、电费、高龄津贴,残疾补贴,教育扶贫,金融扶贫,计生补贴等8项,纳入调整完善类;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电商扶

  贫,就业扶贫,交通扶贫,农村安全饮水等5项,纳入接续保留类;危房改造扶贫,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健康扶贫,光伏发电扶贫,小额贷款贴息扶贫等5项,纳入转换退出类。

  1、产业扶贫政策的衔接

  产业扶贫政策包括县农业农村局承担的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项目、县扶贫局承担的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县商务粮食局承担的电商扶贫项目、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承担的旅游扶贫项目。

  一是取消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项目。将每年6000万元左右的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资金转换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资金,重点用于发展现代农业、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和深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三个方面,同时取消县财政每年安排的300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起草转

  换退出方案)。

  二是取消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由县扶贫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

  三是接续保留电商扶贫项目(由县商务粮食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

  四是取消旅游扶贫项目(由县文化旅游体育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

  2、就业扶贫政策衔接

  就业扶持政策继续保留并进一步完善。

  (由县人社局起草接续保留方案)。

  3、生态扶贫政策衔接

  对于生态扶贫的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林业生态补偿、生态护林员等政策,予以保留延续,提高政策普惠性(由县自然资规划局负责起草接续保留方案)。

  4、智力扶贫政策衔接

  保留延续困难学生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智力扶贫政策,以城乡均等化为目标,逐步扩大政策覆盖面(由县教育局负责起草接续保留方案)。

  5、社保兜底政策衔接

  延续现行贫困群众兜底保障政策,将其并入乡村振兴政策的民生领域,形成乡村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政策,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由县民政局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案)。

  6、健康扶贫政策衔接

  保留延续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健全统

  筹城乡、可持续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稳步扩大制度覆盖范围,防止“悬崖效应”(由县卫健委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案)。

  7、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政策衔接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落后,是城乡差距最直观的一个表现,也是农民反映强烈的一个民生痛点。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振兴要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延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扶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交通、水利和人居环境,对脱贫攻坚中未完成的建设项目加力推进、加快见效,不能因脱贫摘帽而擅自终止或调整;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要推动提标提档、互联互通,让已建设施发挥最大效用;加快完善管护机制,推动以建为主转到建管并重(由县民生办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案)。

  8、金融扶贫政策衔接

  取消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将其调整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上来,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水平(由县金融办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

  9、社会扶贫政策衔接

  借鉴社会扶贫的思路,保留和拓展相关帮扶协作机制,充分调动组织、科技、市场、人才等力量,进一步汇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合力(由县工商联负责起草接续保留方案)。

  (二)帮扶队伍衔接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相比,任务更重,更需要广泛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更需要强化工作队伍和人才支撑。因此,乡村振兴阶段,保留县域结对帮扶、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政策制度和工作机制;保留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制度,继续加强党在农村基层的工作力量。

  一是过渡期内帮扶力量不撤,防止脱贫人口返贫。

  二是构建乡村振兴帮扶机制。借鉴脱贫攻坚“县域结对帮扶、定点扶贫、社会扶贫”的经验做法,建立乡村振兴县域结对帮扶、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的工作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合力。

  三是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继续选派优秀干部到县乡挂职任职,持续向相对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派驻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在选派人员上,可以选派退居二线有丰富工作经验且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同志。在派驻时间上,以2—3年为宜,对确需更长时间帮扶的村,可通过连续派驻解决。

  (三)考核监督机制衔接

  借鉴脱贫攻坚的考核监督机制,完善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考核监督机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一是做好考核衔接。过渡期内,以考核巩固脱贫成果为主。2023年后,将解决相对贫困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建立统一的考核体系。

  二是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及我省实施办法的要求,将乡村振兴实绩作为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

  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

  三是加强督查调度。建立乡村振兴常态化督查问效机制,加强日常调度,定期予以通报,夯实工作责任。

  四是建立容错纠错和关爱激励机制。

  (四)领导体制机制衔接

  借鉴脱贫攻坚经验,全面加强乡村振兴领导体制机制建设。将脱贫攻坚建立起来的成熟完善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延用到乡村振兴,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和县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无缝对接,形成“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工作格局。

  一是强化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地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要求,明确具体领导机制,从研究部署、精力投入、基层调研等方面对各级党委政府提出约束性和可量化的要求,强化组织保障和动员能力。

  二是加强乡村振兴工作部门建设。配齐配强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力量,发挥好乡村振兴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职能。

  三是建立“一懂两爱”的“三农”干部表彰机制。对于在乡村振兴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一懂两爱”干部、农民和企业家,进行表彰和奖励。

  (五)规划衔接

  一是精准对接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二是统筹推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协调发展。

  三是加快完善村庄规划。

  三、重点举措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成立以县乡村三级书记主抓,脱贫攻坚牵头单位为成员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领导小组”,协调各方,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性供给,完善政策性保障。通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向乡村振兴聚集,形成全县上下、社会各方,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二)深入调研,实现无缝对接

  九大工程的牵头单位要深入开展调研,分析^p“十三五”期间的部门投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口上联,确定政策调整的方向、内容、操作要点等。部门“子方案”要在干部群众中反复讨论,反复征求意见,对口把关,争取不“打补丁”或少“打补丁”。

  (三)创新思维,探索振兴之路

  ——在产业发展上

  积极构建以一产为主导,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123”模式;以二产加工为主导,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231”模式;以三产加工为主导,一二产业融合发展的“321”模式。

  ——在生态宜居上

  提升基础设施,美化村景,亮化夜景,塑造现代化乡村之“形”;深入挖掘乡村特色历史文化,结合农业节庆乡村庙会、乡村艺演,促进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保护,塑造现代化乡村之“神”;以“最原味”的生活,“最闲适”的体验,“最绿色”的人居,“最人性”的治理,塑造现代化乡村之“魂”。

  ——在治理模式上

  探索建立“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村务监督”治理模式;探索建立以政府购买服务,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助推乡村治理。

  ——在融资渠道上

  依托银行贷款,探索建立“银行+政府+担保机构”、“银行+政府+保险”、“银行+政府”、“银行+企业”、“两权抵押”的乡村振兴投资模式;依托小额信贷,探索建立“只贷不存,活化民间金融资本”的投资模式;依托互联网金融。探索建立“电商平台+金融”、“大型农业服务商+金融”、“信用贷款+p2p网贷”互联网金融模式;依托融资租赁,探索建立“先租后买”的投资模式;依托众筹,将城市投资人在技术、理念、需求等方面的优势,有效融入到乡村振兴。

篇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包含哪些

  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作者:高强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18年第20期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二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精准脱贫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而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两大战略的协调推进、有机衔接,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精准脱贫最后攻坚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说明我国正处在两大战略的政策叠加期、历史交汇期,需要立足脱贫实际和乡村振兴发展要求,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尽快拿出应对之策,促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

  第一,长短结合发展乡村产业。发展乡村产业,既是可持续脱贫的根本之策,又是促进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需要大力培育乡村产业。只有产业振兴了,贫困群众才能稳定脱贫致富,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凝聚力,推动乡村生活富裕。随着脱贫攻坚时间节点的接近,一些地方出现急躁冒进情绪,有的地方引入的产业扶贫项目与当地特色资源结合不够,产地优势不明显;有的地方发展的产业扶贫项目规模扩张过快,而加工、流通等配套设施发展不足,带来了较大的市场风险;还有的地方产业脱贫过于依赖于企业等外部主体,贫困户参与度不高,带来可持续性问题。这些都是过于重视短平快、考虑长期效益、稳定增收不够的表现,归根结底都是没有结合本地特色资源,发展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乡村产业,没有立足乡村长远发展,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要紧紧抓住乡村产业这个关键纽带,统筹推进贫困人口当期脱贫和乡村产业发展,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第二,因地制宜改善贫困村发展条件。补齐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确保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标准,也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无论是贫困村,还是非贫困村,都面临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任务,但贫困村的缺口更大,需求也更迫切。脱贫攻坚期内,必须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扶贫举措,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力量改善贫困村发展条件。但在实际工作中,各地也反映,随着脱贫攻坚力度不断加大,拉大了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之间的差距,甚至产生“悬崖效应”。与此同时,有的地方也出现一些地理位置偏远的贫困村为达标退出,建立“豪华型”村委会、活动广场、卫生室、图书室等。由于人口少、空心率高,导致资源闲置浪费。对于这类问题,一方面要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和脱贫任务出发,统筹考虑建设任务、需求程度和村庄特点,优先聚焦带动发展的引领工程,再逐步改善贫困村发展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区域统筹,整合涉农建设类项目,优先建设道路、水利等外部性较强的跨村工程,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整体效能。

  第三,压茬推进移民搬迁。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最有效手段。目前,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展顺利,1000万人口将如期搬入新社区,为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但与此同时,由于迁出地自然环境和发展条件具有同质性,除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外,全国仍有大量贫困人口和非贫困户需要同步搬迁。这部分群体多处于贫困边缘状态,如果不能及时妥善解决,极易产生新的贫困人口。解决好同步搬迁人口问题,既是巩固脱

  贫攻坚成果的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必须统筹谋划好布局方案、资金安排和政策体系,结合乡村建设规划,尽早制定后续搬迁计划,为压茬推进移民搬迁做足政策储备。

  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还要促进各项政策之间相互协调。一方面,抓紧对现有扶贫政策进行梳理,该保留的保留、该调整的调整、该接续的接续,确保不因政策变动影响脱贫成效;另一方面,还要调整优化现有农业农村发展政策,强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引领,留出政策接口和缓冲期,凝聚发展合力,为乡村振兴良好开局奠定基础。

篇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包含哪些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及有机衔接

  作者:吴伯特

  来源:《广东蚕业》2020年第6期

  DOI:10.3969/j.issn.2095-1205.2020.06.5吴伯特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重庆402160)

  摘

  要

  形成有针对性的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提高贫困地区发展质量的关键。文章探讨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与现行扶贫存在的障碍,针对性地提出了产业协调保障、人才协调保障等保障措施和实施途径,以促进抗击贫困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205(2020)06-121-02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中,协调推进两者的有机联系和互通,不仅有助于贫困地区实现理想化的脱贫效果,而且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建设的核心工作。当前,中国正处在扶贫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消除贫困工作已经进入决胜阶段。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打响了头阵。各种资源要素已逐渐被激活,并已开始进入深度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巩固扶贫成果,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应对两个战略的衔接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总体规划,这将更有效地优化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促进农村全面振兴。

  1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及部署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集中力量全面解决了农业和农村农民的问题,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指导思想在2018年由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强调扶贫与乡村振兴应当进行良好的衔接。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再次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应首要进行精准抗击贫困,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2019年第一号中央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在扶贫与乡村振兴方面做好工作,巩固贫困县的发展成果,发展和改善农民的生活。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强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确保按时实现脱贫目标以及农民生活达到全面的小康标准。这些都为2020年以后的扶贫战略和政策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2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的必要性

  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是与我国农业和农村地区发展有关的重大决策安排。尽管侧重点不同,但它们都是系统性的国家项目,具有广泛的融合空间。两者之间联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基层实践的实际需要和制度衔接的理论诉求上。

  2.1基层实践的现实需要

  首先,扶贫和乡村振兴在实践中的衔接融合并不理想。尽管乡村振兴战略已写入地方政府的政策文件中,但如何将实践中消除贫困、解决问题的积累经验应用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如何利用乡村振兴战略所依附的政策和支持去服务于扶贫,仍然没有清晰成熟的想法和实践。许多地方政府仍未采取适合当地条件的措施,协调并推进乡村振兴和扶贫规划。

  其次,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两张皮”操作存在地区差异。乡村振兴和扶贫的性质和地位的异质性进一步加剧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困难,这可能主要表现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尚未扶贫地区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扶贫上。而在经济发达地区或已贫困的地区,主要侧重点是乡村振兴。

  最后,衔接实践探索呈现出碎片化和零散化的特征,并且缺乏系统的衔接设计。在基层实践中,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以防简单地将扶贫理解为乡村振兴,盲目扩大有针对性的扶贫目标、内容和标准,导致扶贫偏离预期。在实践上,如果不能将乡村振兴和扶贫工作系统地、有效地联系起来,不仅会导致多余的建设和资源浪费,而且可能给农业和农村工作带来更大的问题。

  2.2制度衔接的理论诉求

  对乡村振兴与扶贫关系的认识决定了衔接机制的探索。“互助”关系强调了乡村振兴与扶贫之间有机统一的互动关系,为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打下了理论基础。具体而言,“相互包容”关系体现在内容的包容性上、角色的相互建构上以及主体的一致性三个方面。

  在内容包容性方面,体现在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里包含了脱贫攻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第八项主要内容就是“打一场有针对性的扶贫战”。因此,扶贫本身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相互建构方面,其一,扶贫效果大大减轻了乡村振兴的压力,扶贫形成的组织载体和经营经验可为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其二,可以通过扶贫行动来优化和丰富乡村振兴中的标准、目标、思想和原则,与乡村振兴相匹配的政策、资源和项目都可以为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提供物质保障,从而实现乡村振兴和扶贫的有机结合。

  在主体的一致性方面,党和政府是乡村振兴和扶贫的系统、政策的提供者和实施者,立足于广大农民的利益进行了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此同时,在扶贫工作中,全社会的加入更为重要,能使我国的脱贫攻坚实现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者的有效结合。

  3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衔接面临的障碍

  总体而言,尽管在促进乡村振兴与扶贫之间的有机联系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体制机制、产业发展与升级以及内生动力激发中仍然存在一些障碍。

  3.1体制机制衔接不畅

  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历时较长,体制机制和运行体系相对比较完善。而乡村振兴战略目前正处于从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到具体对待和微观政策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实践中,乡村振兴与扶贫的协调促进往往结合得并不理想,两者的联系程度和同步程度并不一致。尽管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制定乡村振兴的执行计划和扶贫的行动计划,但在政策衔接方面,还没有地方政府专门发布具体规则和实施计划以实现乡村振兴和扶贫的有机联系。缺乏统一的衔接计划导致各个地区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结合上呈现碎片化和随机化,难以达到有机融合的效果。

  3.2产业发展升级困难

  产业发展对于扶贫与乡村振兴非常重要,它推动着整个工作的进展。但是,难以升级、难以实现有效的产业对接对于扶贫产业来说是目前最大的难题。第一,扶贫产业的发展较为不易,需要较大的投资,实现周期也较长,效果体现慢。第二,扶贫产业的可持续性并不强。在扶贫压力下,一些地区的产业扶贫行动大多侧重于早期投资,但缺乏后续保障,导致可持续性差。第三,扶贫产业的实践发展中,农民的存在感并不高。扶贫本应当以农民为主体来发展产业,但为了在短期内实现脱贫目标,“资产减贫”在政府扶贫工作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尽管这种方法短期内可以达到更好的扶贫效果,但是贫困农民并没有真正参与到产业发展过程中。

  3.3区域支撑能力不强

  基层基础薄弱在我国农村较为常见。基层组织建设往往与产业发展脱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弱化、模糊化、边缘化等问题。面对与稳定脱贫的要求,村“两委”班子在年龄结构、能力和素质等各方面都很难达标。体现在贫困村党员人数不足、缺乏后备干部、老龄化严重等方面。同时,农村青年党员的发展还受到指标约束等诸多制约,导致基层基础对于支撑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4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路径

  4.1统筹落实体制机制

  鉴于乡村振兴与扶贫之间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应统筹落实相关体制机制。具体来说,一是抓好政策衔接,根据当地情况制定乡村振兴与扶贫有机衔接的详细规则和实施方案,解决现有规划内容的矛盾,指导二者的衔接。二是实施项目协调机制,将扶贫中需要升级的各类项目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和实施方案,同时根据项目资金标准与乡村振兴的要求,充实扶贫项目。三是实行考核机制,扶贫工作的考核机制已较为完善,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对衔接效果进行考察,发现问题后积极加以解决,推进乡村振兴与扶贫体制机制的有效联系。

  4.2鼓励多元产业发展

  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在扶贫产业的发展中尤为突出,导致产业升级面临障碍。为此,可以因地制宜制定产业方案,并通过政策奖励等措施发展多种产业,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一是依托贫困地区的独特资源,发展特色种养业,结合现代销售手段提高该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在原有扶贫产业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新产业。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产业一体化,增加产品附加值,使贫困家庭享受增值收益,促进小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三是探索发展小农产业。当前,减轻贫困的重点是帮扶深度贫困人群,其中多数是小农。因此,以农民现有的生活资源为出发点,直接实现与城市消费者的对接。它使贫困小农户可以获得稳定和较高的农业收入,而城市消费者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获得生态农产品,实现“双赢”局面。

  4.3实施乡村“骨干培育”工程

  人才是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石,“骨干种植”工程有利于基层人才的培养,这要求持续发展党支部成员,持续推进贫困程度较高的村民委员会年轻化、知识化和本土化。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可以确定“骨干标准”,并将其纳入年度评估体系。除此之外,充分发挥党校、高等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和教材,并定期轮换村民委员会成员以更新知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村民“更新”工程,改变风俗习惯,重建现代农村文化。同时为了吸引专业人才到基层工作,应建立相关引进机制,完善人才配对援助政策,鼓励和支持人才“上山下乡”。

  5小结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工作能有效补齐短板,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因素。对于目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解决也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在目标上,应将扶贫与乡村振兴调整为一致,立足于从根源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的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彩荣,郭如良,尹琴,等.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保障措施与实施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2):273-282.

篇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包含哪些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逻辑关系

  作者:暂无

  来源:《粮农智库》2020年第4期

  汪三贵(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冯紫曦(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背景

  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民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影响深远。截至2018年底,我国约有3.2万个乡镇、54.2万个村庄,总人口有13.95亿人,其中乡村人口有5.64亿,约占40.4%;就业人员有7.76亿人,其中乡村就业人员有3.42亿,约占44.1%,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有2.03亿,占比约为26.2%。我国乡村规模庞大、乡村人口众多、农业从业人口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不会被城镇化、工业化完全取代,城乡将长期共存发展。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城乡发展的融合度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影响重大。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我国现阶段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201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城镇居民的37.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城镇居民的46.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3%,比城镇居民家庭36.2%的家庭恩格尔系数高3.1个百分点,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城乡发展不平衡及“三农”短板问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为了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解决新时期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中央作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脱贫攻坚作为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构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通过实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一系列政策,确保如期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作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核心以及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地位,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内在联系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两大重要战略任务,二者衔接关系密切。

  首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目标相连,层层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紧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本质上都是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从农民发展看,脱贫攻坚瞄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重点解决吃、穿、住、学、医五个方面的基本需求,为农村贫困人口后续发展消除障碍,同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乡村振兴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提出了“生活富裕”“农民全面发展”的振兴要求,目的是让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生活便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区域发展看,脱贫攻坚重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瞄准贫困村、贫困县、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短板,集中发力,大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缩短贫困地区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乡村振兴在脱贫攻坚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基础上,推动产业发展,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和农村的全面发展。

  第二,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先决前提,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的力量保障。绝对贫困问题不解决,人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乡村振兴就无法实现。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期稳固,则必须要乡村振兴作为后续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既不能以牺牲脱贫攻坚质量为前提,也不能以牺牲乡村振兴目标为前提。经过长期的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整体面貌明显改善,为乡村振兴垫定基础。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3-2018年,全国累计脱贫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二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快速增长。2012-2018年,扣除价格影响,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0%,高于全国农村年均7.7%的实际增长水平。三是贫困地区水、电、路、网等短板不断补齐。2018年,贫困地区93.6%的农村住户饮水无困难;贫困地区自然村电路、电话接近全覆盖;超过80.0%的自然村村内主干道路面经过硬化处理;超过50.0%的自然村通了客运班车。四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完善。贫困地区农户所在自然村上小学、幼儿园便利度明显提高;绝大部分行政村配有合法行医证的医生和卫生员,村内医疗条件大幅改善,小病不出村基本实现;大部分自然村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村内环境卫生明显改善。

  尽管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但深度贫困地区因为贫困历史悠久,民族、宗教等文化因素影响复杂,攻坚难度巨大,仍然是当前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三区三州”214个辖区县内,贫困县共有197个,历经三年多的脱贫攻坚,100个县实现了脱贫摘帽县,摘帽比例达50.8%,剩余的97个贫困县需要在2019、2020年两年内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约占剩余未脱贫县的24.5%,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收官之战时间紧,任务重。对尚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而言,当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就是不折不扣打赢脱贫攻坚战,避免过早追逐乡村振兴目标而影响脱贫质量。对已脱贫摘帽的贫困县而言,应当进一步稳固脱贫攻坚成果,构建防返贫机制,使脱贫攻坚的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后,相对贫困将成为主要矛盾。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使已脱贫人口不返贫,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相同。脱贫攻坚之所以成效显著,与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密不可分。这套体制机制,也被充分的运用到了乡村振兴之中。参照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乡村振兴确立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五级书记”一起抓工作落实的领导责任制;参照脱贫攻坚工作机制,乡村振兴坚持实施“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参照脱贫攻坚考核机制,乡村振兴建立“市县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绩效考核制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体制机制的承接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体系相互融合。脱贫攻坚的产业扶贫政策,为乡村振兴阶段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业现代化体系做了初步探索;就业扶贫政策,为后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积累了丰富经验;乡村振兴阶段生态环境恶劣、人口流失严重或因重大项目搬迁的村庄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等方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脱贫攻坚阶段,加强了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力度,为后续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垫定基础;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乡村振兴阶段构建全民大病救治、慢性病救助服务体系提供蓝本;教育保障体系,为乡村振兴阶段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供了借鉴;综合保障体系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也是乡村振兴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

  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中的政策变化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关系,体现为战略目标的推进关系、体制机制的统一关系和政策体系的融合关系,同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承接关系,也决定了二者实现有机衔接的必要性。然而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的过程中,在扶持对象、政策范围和顶层设计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是影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要因素。

  从扶持对象来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是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转变。脱贫攻坚消除了存在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绝对贫困的消失,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将不复存在,恰好相反,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相对贫困问题将长期存在。与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更多地强调发展的不平衡,这与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主要矛盾相一致。不管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贫困问题的解决不仅在“治”还要在“防”,这就要求乡村振兴阶段需要建立长效稳定的脱贫防贫机制,并且将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措施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帮扶措施。

  从政策范围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是从特惠到普惠的转变。脱贫攻坚阶段政策范围非常明确,就是绝对贫困人口、贫困村和贫困地区,各项政策落实过程中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县与非贫困县有明显分界。例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可以在县域定点医院享受“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个人自付部分享受财政补贴,这些措施非贫困人口无法享受;涉农整合资金可以用于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而非贫困村不能享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仅在贫困县有,非贫困县则没有。而乡村振兴阶段政策范围不仅涵盖所有的乡村区域和人口,还涵盖了城乡统筹发展,利用普惠性措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这就要求一部分脱贫攻坚政策从特惠转向普惠,一部分政策转向相对贫困人口。

  从顶层设计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是顶层设计从点到面的转变。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根本上要从全局和战略角度,准确把握和处理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与乡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主要矛盾,统筹“三农”工作,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和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这是一个长期、全面、复杂的系统工程。相较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顶层设计重点突出,紧扣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和稳定增收,精准发力,相对短的时间内彻底消除绝对贫困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托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要考虑到战略目标不同,实施时间不同,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同。脱贫攻坚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人口,精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收入稳定。脱贫攻坚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应当急于求成,而是需要纳到乡村振兴的框架下,做好规划、统筹考虑,逐步实现。在设计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时,要把落后地区和相对贫困人口作为重点关注对象,确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居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差距进一步缩小。防止出现乡村振兴阶段忽视落后地区和相对贫困人口现象的发生,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篇五: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包含哪些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逻辑关系、内涵与重点内容

  TheOrganicIntegrationofPovertyAlleviationandRuralRevitalization:LogicalRelationship,FeaturesandFocalPoints

  作

  者:汪三贵[1];冯紫曦[1]WANGSangui;FENGZixi(不详)作者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扶贫研究院,北京100872出

  版

  物: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

  卷

  期:2019年

  码:8-14页

  主

  题

  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篇六: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包含哪些

  财政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相关思考

  邓海涛

  邓郁松

  摘要:近年来财政扶贫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也伴生出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财政的局部措施,没有围绕农村发展这一主线展开,没有兼顾到全局性和长远性。为此,必须在理财观念和工作思路上作相应调整,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采取一些积极而有效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财政措施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现阶段财政发展的重大课题。研究这些课题,必须正视当前财政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运行中的一些现实情况和现实问题。不可否认,近年来财政扶贫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也伴生出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财政的局部措施,没有围绕农村发展这一主线展开,没有兼顾到全局性和长远性。为此,必须在理财观念和工作思路上作相应调整,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采取一些积极而有效的对策措施。

  一、财政在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导向性不强,难以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惠农强农富农政策,对地方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但由于政策的导向性不强,少数地方政策实施不够精准,影响了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1.政策掌握不透。有的地方乡村干部执行政策不够精准,政策宣传力度不大,群众知晓率不高,理解内容不透,有的地方出现了“应享未享,不享而享”的现象。

  2.政策运用不充分。有的地方落实上级惠农政策缺乏可行的脱贫致富规划和措施,认为只要项目实施和资金用下去就完事了,不讲求社会效益,群众获得感不强。

  3.政策措施“单打独进”。如教育扶贫只是帮扶因教致贫家庭的学费,而没有将教育与就业结合在一起,没有将人力资本积累、产业配置与当地扶贫项目结合在一起,致使扶贫项目常常表现为单打独进,而没有与基层政权建设和乡村社会建设结合在一起。

  4.政策措施与贫困户实际能力不适应。扶贫政策出台对贫困地区扶贫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但贫困户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安于现状,没有发展动力,不谋求发展思路,一心想吃低保,享受国家救助,“等要靠”依赖思想严重,像这样的贫困户很难走出贫困线。

  (二)产业发展不稳,难以推动经济发展提档升级

  产业是兴村富民之本,也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目前的产业扶持政策在推动产业提质增收、提档升级上缺乏后劲。

  1.发展项目环境较差。农村发展产业缺乏农业技能人才,信息渠道不畅,引进人才比较困难,农村青年农民长期外出务工,长期居住的农村人口多为留守妇女和老人,文化程度低,观念更新慢,发展意识薄弱,劳动技能差,培育发展新型产业农民十分困难,成为制约农业产业优质高效提升的一大因素。

  2.发展项目难选定。有的地方农村资源匮乏,扶贫、乡村振兴产业专项单一,特别是有些地方的产业扶贫要求过急,在市场论证上做得不够充分,一窝蜂上一个产业,最后投资遇市场风险,难见投资效益,留下产业扶贫项目的“烂尾楼”。

  3.发展项目难接力。对适宜地方发展的产业,不能因为倡导产业的领导和产业带头人变更而断档,不能换一任领导变更一个产业,这样会造成农村资源浪费。

  4.发展项目难支撑。有的贫困村产业发展缓慢,缺少能够支撑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效益产业。有的贫困村虽然已发展一批产业,也仅处于起步阶段,特色效益尚未凸显,带动长效致富的能力不强。由于各户情况和产业发展需求不同,乡村在一户一策、因户制宜、因地制宜的引导上做得不到位,造成个别户对扶贫项目不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多数贫困户缺少技术指导,产业扶贫效果不明显。

  (三)基层财政监管乏力,难以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推进,国家大量项目资金投入农村建设,但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低。究其原因,从基层财政监管的角度来看,存在诸多管理弊端问题。

  1.资金拨付进度缓慢。由于专项资金政策性强,上级经常性检查多,对地方资金使用不当就要追究项目责任人的责任。多数地方在选择项目问题上宁愿资金结存,不愿项目失败追责,导致项目资金无法拨款,造成专户资金结存数额较大。有的地方项目虽然实施完成,但因项目建设得小,结算后资金留有结余。对这些时间较长的结存资金,县财政部门只好收回重新统筹安排。

  2.资金监管的标准设计缺位。每项资金的使用流程很多,要求也很多,基层财政监管任务重,上级经常强调资金监管的重要性,但至今没有明确资金监管工作怎么做才算监管到位,考核指标和内容仍然不明显,操作方法至今缺位。

  3.资金监管的责任难厘清。从这几年各级纪委、监察委、巡察办检查乡村项目资金发现违规情况追责相关责任人的情况看,主要是通过看监管留痕的佐证资料来鉴定责任人的责任,如看项目实施过程参与监管签字的驻村专管员,谁签字追究谁的责任,导致基层财政驻村监管人员不愿监管,不敢签字,本应由项目主管部门负责的监管责任,却无形地转稼给基层财政所负责,导致乡镇财政资金上级监管缺位现象。

  二、财政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处理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关系

  不可置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重大工作,事关民生、农村发展。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政策目标不同。脱贫攻坚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即“两不愁三保障”,旨在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现象;乡村振兴主要是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方向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时间长短不同。脱贫攻坚是阶段性的,到20__年全面完成各项任务;乡村振兴更为长远,其发展方略一直规划到2050年為止。

  3.需求层次不同。人在满足了温饱等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才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各行其是,顾此失彼。

  4.受益范围不同。脱贫攻坚主要是惠及贫困县、贫困村及贫困户;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履盖农村、农业及农民。

  5.发展领域不同。脱贫攻坚从农业生产领域以及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民生领域;乡村振兴从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个领域全面发展。

  (二)要促进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良性循环

  1.衔接互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它们的特点和共性,在政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资金保障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在管理机制上有效衔接,形成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格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项目规划应统筹安排,一体部署。

  2.短板互补。在脱贫攻坚实施存在的薄弱环节,要列入下一步扶贫攻坚的重点内容,作为各地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通过延伸和整合,进一步提升短板互补效应。

  3.优势互助。脱贫攻坚工作实施已久,要总结好的管理措施,有力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现在没有哪项工作像脱贫攻坚这样有力度、有成效,主要经验是五级书记一起抓,要将这一好的做法和措施提炼、推广运用到乡村振兴中。

  4.良性互动。要把当前的脱贫攻坚任务与长远乡村振兴目标紧密结合,以脱贫攻坚补齐乡村短板,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效,让乡村振兴成为脱贫攻坚的延续和提升。在国家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政策指引下,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出台地方配套实施办法,以严格的管理措施和内控机制,规范运行两大战略,确保项目资金有效使用。

  (三)要统筹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

  虽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不能分为两项工作,应统筹规划安排,提高农村农业发展的综合效能。近两年正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施并存期,要积极探索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的有效途径,这样才能促进二者高效发展。

  1.稳定驻村队伍。要建立部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上级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加强人员配备和管理,落实驻村干部待遇,建立一支长期扎根基层、懂“三农”工作的驻村队伍,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推波助澜。

  2.优先发展产业。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应根据地方自然资源优势和特色,选择有发展潜力的项目,确保项目长远见效,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格局。

  3.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总体来看,贫困群众“两不愁”问题已基本解决,目前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安全饮水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整合脱贫、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资金,全力投入农村建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偏远山区季节性缺水等难题。

  4.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要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乡、淳朴民风,切实改善农村农民精神风貌。修订乡规明约,传统的乡规民约已过时,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构建新时代需要,易操作、可落实、能见效的乡规民约,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文明理念,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三、政策建议

  (一)更新完善财政政策体系

  1.坚持政策的持续性。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财政扶贫政策要坚持“摘帽不摘政策”,继续保持攻坚态势,巩固发展成果。财政支持“两大战略”要坚持“三个优先”,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项目投入需求优先满足、财政支持涉农项目质量和效益优先保障。

  2.坚持政策的衔接性。要牢固树立“舍小项目,顾大战略”的发展理念,围绕各地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建设两大核心任务,做好项目衔接整合文章,有效提升项目和资金整体效应和使用效益。要以鄉镇为主,编制整合规划,分年度确定重点产业和项目,明确整合范围项目及资金投向,实现梯次性整合。对衔接整合的涉农项目实行”三统一”,即统一建立项目库、统一申报项目、统一组织实施。

  3.坚持政策的针对性。要制定差异化的扶持政策,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提供具体方向和工作重点。坚持绿色发展,让良好的生态成为支撑点。要积极参加和支持地方党委、政府系列的重要战略、重大行动和重大工程,打好精准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产业兴村强县等系列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行动。

  4.坚持政策的实效性。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创新财政支农政策措施、框架和体系,整合政策资源,明确政策扶持,将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优先任务,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总结借鉴脱贫攻坚的经验做法推进乡村振兴,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二)健全强化乡镇财政职能体系

  1.发挥财政应有职能。应以新时期机构改革为契机,重新梳理县乡财政职能,使之拥有与应有职能相称的作用领域和地位,发挥财政保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需求、调控客观经济、规范财政分配程序等基本职能,在支农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机构改革设置上,也要体现上述原则,维护财政权威,避免财政内部因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管理体制不顺而产生的消极效应,提高财政部门的凝聚力。

  2.运用财政一切手段。在财政政策设计上,要调动方方面面的产业扶持积极性,注意借用社会资金加大投入,注意盘活财政资源存量增加现实财力,不断培植经济增长率。在税收优惠政策设计上,国家税务总局近期从六大方面梳理了110项推动脱贫攻坚的税收优惠政策,要积极对接这些政策,使之尽快落地,助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3.调优财政收支结构。一方面,要通过拓宽财政收入渠道,增加财政收入总量;另一方面,要通过对财政支出范围的界定,重点领域资金需求得到较好保障,尤其是加大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投入,形成“该财政管的不推卸责任,不该财政管的不增加财政包袱”。

  (三)建立稳固投入保障体系

  1.建立多渠道筹集资金机制。基层财政部门要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一方面,要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要认真研究上级各类财政支农政策,抓住有利条件与机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积极包装申报项目。同时,做深做细项目库,实行分类管理,尽最大可能争取上级政策“红利”。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财政要推动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络向市县延伸,发挥农业保险作用。同时,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弥补农业收益低、风险高、信息不对称的短板,促进金融资源回流农村。

  2.建立投入优先保障机制。要把农业农村作为基层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确保财政投入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同时,坚持绩效导向,加强管理,将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管理与支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的实际成效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3.建立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地方的涉农资金统筹权,坚持分类施策,加快健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要从源头统筹整合,根据县级机构改革进展,进一步理顺部门项目资金管理职责,按照行政效能优化管理原则,加快项目资金归口管理和统筹使用,消除涉农项目交叉重复状况,实现同一事项由一个部门统筹管理,推动涉农资金预算编制源头整合。要依法依规整合,上级应下放必要的涉农资金审批和统筹权限,科学设置和下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落实的任务清单,对相关涉农资金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取消地方配套的做法,从根本上消除虚假配套整合骗取、挤占挪用等违法问题。要推动存量整合,加大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量度,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对资金使用的范围、用途、目标、性质相同的涉农资金进行归并,集中捆绑使用,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

  (四)健全创新效益财政管理体系

  1.加强监管。要加强涉农资金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开展相关专项监督活动,形成权责明确、有效制衡、齐抓共管的监管格局。大力推进信息公开,督促各地健全公告公示制度,让涉农资金在阳光下运行,让群众依法享有知情权、监督权。继续探索扶贫资金实时动态监控机制,依托动态监控平台建立扶贫资金总台账,实行精细化管理,充分借助审计、纪检监察等力量,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加快支出进度,加快涉农资金拨付进度,坚决规避资金滞留财政专户,切实提高资金支出效率。

  2.强化内控。涉农资金内控制度建设是基层财政工作的薄弱环节,应推动业务内控建设向基层财政延伸,把内控管理与资金监管、绩效评估结合起来,規范业务流程,强化内外部监督,确定关键管控点,加强内部审核机制,形成一套比较完整、合理和适用基层财政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为涉农资金精准、规范、安全、有效使用提供智力保证。

  3.实施绩效管理。要建立健全以绩效评价结果为导向配置涉农资金的绩效管理机制,将绩效管理覆盖所有扶贫、乡村振兴项目。推行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针对重点涉农资金项目开展重点绩效评价,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强化绩效结果运用,将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政策调整和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

  (作者单位:湖北省通山县通羊镇财政所、通山县大路乡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欣文

篇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包含哪些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

  【摘

  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国家对各个地区分析之后制定的战略决策,关乎当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只有衔接两者才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基于此文章从多个角出发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衔接进行了分析,概述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必要性,探究两者有效衔接中面临的问题,以理论和实践作为基础提出有效策略加以解决,实现既定目标的同时对衔接过程进行优化,拉近城市和乡镇之间的差距,做到共同富裕。

  【关键词】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顺应我国当前发展形势,二者衔接是国家结合各个地区经济状况制定的战略规划。因受到各个方面条件的影响,当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间的衔接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要明确衔接要求,指导方向以及其中存在的要点,从实际出发对两者之间的衔接进行优化,以便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果,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缩小与城市经济水平之间的差距,形成科学有效的机制,实现长期发展。

  1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关联性

  1.1内容

  站在内容角度来看两者均有扶贫特性,为保证脱贫攻坚的精准性并取得理想成果,针对生活困难的农户建档立卡,为其提供足够的就业资金或者农户可利用这些资金入股合作社,而合作社则为这些参与者提供技术层面的帮助,通过适当的劳动农户可获得工资或分红,增加个人经济收入。当贫困户的月收入达到既定标准时即可脱离贫困户范畴,但相对贫困却仍旧存在。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完成之后开始的任务,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改善生活环境,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农户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扶贫工作重点由绝对贫困转换至相对贫困。

  1.2共建共享主体

  无论是精准扶贫还是乡村振兴均由政府领导,以用户作为工作主体,以农户力量为基础。仅仅凭借政府提供的资金并不能实现脱贫,如果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最为重要的是扶志、扶智,针对贫困户政府只能提供资金以及技术指导,在这些外部力量的作用下由贫困户自主参与扶贫产业,凭借自身力量脱离贫困户范畴。农户是振兴乡村的关键,只有农户作用得到充分能发挥,乡村产业才能够迅速发展。

  1.3实现路径

  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加强教育力度实现教育脱贫,针对需要保护的地区采取补偿措施实现生态脱贫,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适当策略,确定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为农户提供帮助。从整体出发做好规划,通过综合方式统筹全局。

  1.4实现目标

  乡村振兴以及脱贫攻坚两者均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但在环境、社会等各个方面条件的影响之下,城市与乡镇经济水平之间始终难以一致,精准扶贫能够缩小城市和乡镇发展差距,而乡村振兴则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帮助贫困户脱贫,增加经济收入。

  2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深度衔接的必要性

  2.1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联系的紧密性不强

  各地城府已经将如何振兴乡村的战略纳入到政策性文件中,但以往积累的实践经验如何与战略结合在一起并完成与脱贫攻坚之间的衔接则是政府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思路以及选择的方法对二者衔接而言至关重要。目前许多政府对于贫困地区缺乏足够了解,只是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规划进行脱贫攻坚振兴乡村。

  2.2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异质性明显

  综合分析来看,脱贫攻坚战略是一项短期性必须要实现的政治目标,而乡村振兴是一项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规划,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下,两者齐头并进很容

  易出现运作“两张皮”的现象。如对于经济落后地区,主要以脱贫攻坚为主导,而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则主要以乡村振兴,尽管两者的异质性较为明显,但是在内涵及战略实施上存在相似之处,实现两者的衔接,所产生的效果明显是“1+1大于2”。

  2.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

  在农村基层实践中,需要警惕将乡村振兴纯粹理解为在扶贫脱贫工作上的更高标准,这样会对现阶段脱贫攻坚工作方向的把握出现偏差;同时也要预防将脱贫攻坚理解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支,进而出现只要执行乡村振兴战略而忽视了当下最紧迫的脱贫攻坚任务。如果不能正确地把握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这会让前期积累下来的脱贫攻坚成果一步一步瓦解。据笔者调查,很欣慰地发现不少基层政府开始了实践,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联结,通过统筹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有效衔接,能够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促进农业农村工作的发展。

  3当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具体探析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对国家发展而言极为重要,正因如此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而由于各个地区贫困程度、经济水平、资源储备等存在差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与难点同样有所不同,两者难以做到高效衔接。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对二者衔接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加强对各个环节的抱我,从源头入手保证两者衔接的有效性。

  3.1思想层面认识不深入,政策以及规划有待完善

  思想同步行动才能保持一致,而这也是高效衔接的必备基础。在多种条件的影响之下,我国某些地区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认知存在错误理解,以致于难以正确把握二者之间存在的联系,思想认识过于浅薄,未能从全局考虑,规划方案并不完善,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之间的联系并不牢固。除此之外两者的连接需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而各个地区条件并不相同,并且无法预测情况发展,两者衔接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新的问题,经过长时间实践对应政策也需要不断做出适

  当调整,保证政策内容合理的同时对制定的规划进行优化处理,避免资源浪费过度,保证完整性。

  3.2机制体系和管理制度不规范,衔接中某些关系处理不到位

  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而言,管理制度及机制体系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然而现有机制体系及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应对制度内容作出适当调整,实现工作有序开展。另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内容复杂流程繁琐,任务沉重且耗费时间较长,两者衔接涉及方方面面的关系,但某些关系处理并不妥当,乡村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当前生态环境等是影响而这衔接效果的主要因素。

  3.3组织以及文化协同问题,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现阶段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二者衔接和组织领导、文化建设、产业发展等密切相关。重视组织以及文化协同问题,解决基层领导班子、责任、监管、脱贫等问题,加大基层组织领导力度;探析文化扶贫问题以及文化普及、文化振兴之间的衔接问题,比如,如何将物质、精神两大层面扶贫协调统一,如何在利用当地各类文化资源过程中同步开展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工作。此外,在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产业比重、市场化程度等制约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二者衔接中出现产业发展问题。某些地区过分关注贫困户脱贫,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各大产业发展实际,扶贫产业开发、产业调整等缺乏长远考虑,将扶贫资金大量投入到短期见效快的产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二者衔接的稳定性不高。

  3.4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从某种层面来说,现阶段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二者衔接效果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机联系。某些地区在衔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两大层面过程中缺乏整体思考、系统化规划、长远考虑等,对衔接的要求、内容以及要点把握不全面,对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二者的着力点把握不准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影响脱贫攻坚成效,二者衔接程度不高。

  3.5环境问题以及人才问题

  环境、人才等均是二者衔接中的要点,其中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未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危房改造等,人才问题则体现在人才缺少、农民培育等。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的过程中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会完美衔接在一起,巩固成果的同时迈入新的阶段,通过科学方式解决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当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的解决策略

  4.1从思想层面深化认识,坚持相关原则和具备现代化思维

  对当前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同时将宣传、教育、引导等联系在一起,站在思想角度看待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特别是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衔接要点。对相关政策以及精神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明确二者衔接提出的要求、主要内容等。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之间的联系为基础,以有效衔接作为指导,秉持原则。例如政府主导原则是指以政府作为主体开展与衔接有关的工作,群众主体原则是指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要考虑群众的需求和医院,掌握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原则是指从全局出发掌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之间的差距,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处理其中的问题,加快两者之间的衔接。除此之外以两者衔接过程暴露出的问题作为基础,落实原则的同时紧跟时代前行步伐,调整思维渗入衔接过程,规范各项工作开展。

  4.2在精准定位中落实现代化理念,完善相关政策以及规划

  以原则与思维作为核心,重新看待衔接方面的工作,把握未来发展方向,从多个方面出发,落实现代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处理衔接中的问题。分析两者衔接状况,完善相关政策,落实专项政策,以便相关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以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为出发点,探究与两者衔接有关的规划问题,把握不同阶段落实的政策、工作重点以及主要内容等确定方式方法的选择,将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结合在一起,统筹规划不同的项目,如水利工程、桥梁工程等。除此之外考虑影响衔接效果的因素,弥补现有规划方案中存在的缺陷,调整人口布局,推动产业发展速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开发力度的掌握,通过有机

  融合的方式进行乡村振兴,加强与脱贫攻坚之间的联系,对不同贫困地区进行层次划分,根据需求预留发展空间,提升两者衔接的科学性。

  4.3深化机制体系和管理制度,处理好衔接中的某些关系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对国家建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现有机制体系和管理制度作为参考,确定两者衔接要点以及注意事项,加强把握力度,立足实际对制度内容作出适当调整同时健全一体化机制体系。对现有制度进行完善,明确承担的责任,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做好检测工作,定期考核掌握基本情况,以不同层面作为入手点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两者之间的连接,防止脱节情况出现。另外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内容、衔接要点等变化情况,妥善处理其中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譬如政府和市场,前者必须要考虑当前发展状况,站在宏观角度为扶贫项目提供帮助,不得随意干预产业发展,要将重心放在平台建设、基础设施修建等层面,产品数量、服务类型等由市场决策。处理好短期衔接、长期衔接之间的关系,优化各阶段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开展中投入的资金、人才、技术等,促使各大产业有机结合的同时深化发展,提高二者衔接的整体效果。处理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深度衔接过程中当地经济深化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能得到合理保护。

  4.4强化组织领导以及文化建设,重视地区产业持续性发展

  围绕当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两大层面的方针政策、岗位责任、帮扶原则、监管要求等,强化基层组织领导,主要体现在党组织、政府组织两大层面,深入当地农民群众的同时发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科学构建领导班子的同时深化发展基层党组织队伍,最大化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此过程中,以县为中心,构建衔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总负责人以及小组成员,联系当地实际、统筹兼顾的同时层层落实各项工作,在机制、制度、引导、检查、惩处等作用下,深度衔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两大环节。根据地区文化建设情况,多层次挖掘当地各类特色文化资源,明确文化、经济二者间的衔接点,文化事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将脱贫、减贫和乡村文化建设结合。围绕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剖析等原则,高效应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大力弘扬、传承、发展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文化脱贫、文化振兴过程中为促进城乡深度融合打好基础,全面提

  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水平。此外,在衔接过程中,必须重视地区各大产业持续性发展,细化分析各大产业发展中呈现的实际问题以及现阶段协调发展要求。合理调整地区各大产业比重,完善产业结构体系的同时合理延伸产业链,打破不同区域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局限性,在利用区域各类资源、现代技术手段的过程中构建形式多样的产业群,加强贫困地区、非贫困地区之间的联系,共同致力于各大产业持续性发展,从产业层面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

  4.5合理整治地区环境,大力建设基础设施

  对现有环境进行整治,确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适当的方式提升民众环保意识。以相关工作为中心,脱贫的同时满足乡村建设提出的要求。另外基础设施建设同样是两者衔接不可缺少的内容,对水利道路等作出适当调整,完善配套设施,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4.6重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针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二者衔接情况,重视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现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在整体规划的过程中科学建设小规模的乡村学校、寄宿制的乡镇学校,规范化调配教师资源,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合理扩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填补医疗人才空缺,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完善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等制度,在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高效衔接、深度整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此外,针对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加大各类人才培养力度。在机制完善、资金投入、责任划分、策略落实等过程中,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出发点,做好当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将再教育学习、技术指导、实践培训、阶段性进修等方法结合,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现代化职业农民,更好地致力于乡村各方面建设。通过“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一村一名大学生”等工程,填补农村地区领导干部、教师、医疗、农技等人才空缺,在系统化岗位培训过程中提高基层人才水平,为高效衔接现阶段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力量。

  5结语

  结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衔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国家以及社会发展而言意义非凡。文章对当前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紧跟时代发展形势,从全局角度出发,掌握衔接要点,根据情况变化调整思路,改变策略,使二者之间的衔接具有时效特征,在政策、理念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之下保证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以便改善乡村环境,提高农户个人经济收入,构建和谐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明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本逻辑与实现路径[J].贵州社会科学,2020(5):7.

  [2]孙馨月,陈艳珍.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逻辑[J].经济问题,2020(9):6.

  [3]豆书龙,叶敬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J].2021(2019-1):19-29.

篇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包含哪些

  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作者:寇

  爽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2020年第14期

  寇

  爽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生活不断提高,为了使我国群众共同走上小康生活,需要加强改进偏远地区脱贫现象,现阶段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精准脱贫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决策,而乡村振兴又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重大战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共同稳定推进进行有效的衔接,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部分地方对脱贫攻坚工作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现象较为严重,要对此进行认真解决,严厉杜绝此类现象发生,从而引领我国贫困地区群众稳定走向美好生活。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一致性

  1、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前提

  我国现阶段的通过精准脱贫战略,让我国贫困的百姓彻底摆脱贫困,并逐级走向全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总体要求,就是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按照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完成脱贫攻坚只是基础目标,若想让我国人民实现全民经济稳步上升,实现全民振兴是更高层次的目标。

  2、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是相同的乡村振兴主要是涵盖了人才、文化、产业、生态、组织等多层方面的振兴发展,而脱贫攻坚主要是围绕于生产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生态补偿脱贫等多个方面。

  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目标上是高度契合的打赢脱贫攻坚战,从而保证我国农村贫困人民不愁吃喝,儿童可以接受义务教育,居民的基本医疗措施到位,住房安全性得到全面保障。现阶段,我国目标是实现全民脱贫,我国地方贫困县城需全部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并解决极个别区域的整体贫困性问题。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观念可以实施在我国贫困乡村的乡村振兴中。实现我国贫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两者目标都是致力于我国贫困农村的发展,两者的有效衔接是存在必然的趋势。

  二、两个重点夯实基础

  首先选取较为优质的产业,推动能人带领我国贫困人民进行集体发展,从而减轻我国贫困人民的产业销售难题,形成贫困群众自主创业型产业原则。其次,加快解决我国贫困地区的就业难题,在贫困地区形成产业体系就业、外出务工就业和乡镇产业园等可以就近就业、居家灵活的就业的模式,并全面覆盖所有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条件、就业意愿的贫困群众。从而快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加快我国贫困家庭走向小康社会的脚步。

  三、强化本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强化人才培育,提高学习能力

  加强贫困地区人才培育,培养一批新的乡村致富能手,更需要引导在外就业人才回村创业,带领贫困人民共同致富,并且要加强农业学院教学模式,开发较为实用的课程,从而对我国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较大帮助。

  2、强化基层基础,提升政治领导本领

  完善我国乡镇运行架构,健全乡村两级治理机制,党政正职牵头抓总,各贫困乡村党支部书记主抓基层党员建设,以此达到脱贫攻坚的总目标。同时要对不称职、不尽责、并且完不成脱贫任务的村干部进行坚决实行淘汰模式,对有责任心的新进党员干部进行加强培养选拔,并在干部领导层面开展评选稳定“脱贫奔小康工作标兵”,以此激励各党员干部争先创优,从而可以加强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的基础建设。

  3、强化谋划规划,提升科协发展本领

  各地区扶贫部门需进行精准的选择项目,并且要重点实施基础设施、产业扶贫和基本社会保障等项目,从而取长补短以此达到优化基础建设,产业扶贫和基本社会保障的目的。同时需要发挥规划战略引领作用,并且要不断加强贫困地区的基层干部的规划意识和其业务能力,并且需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的目标,从而加强其对规划的落实性。

  四、在实践中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1、长短结合发展农村产业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我国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发展乡村产业,不仅是乡村可持续脱贫的根本,更是促进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是需要加强发展乡村产业经济发展。没有产业的发展就无法形成乡村发展力的进步,只有产业振兴,贫困人民才能脱贫致富。部分地区需根据当地特色资源引进较为符合的扶贫项目,从而对产地优势更加明了。构建较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并加强绿色、畜牧、循环经济三大特色产特体系;以农业龙头产业作为引领,并且以绿色食品作为重点,着重致力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的树立,进而加强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从“两不愁三保障”向生活富裕推进

  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并且要加强创业前期培训,并带动发展民宿、农家乐等多种经营模式;保障贫困地区持续就业,并帮助普通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稳定就业;办好贫困地区教育问题,安排部分教师进行下乡教育,从而提高贫困农村教育水平;提升贫困地区的医疗水平,加强对乡镇、村级卫生院的建设改造,并实施标准化,同时要对家庭条件困难的群众进行现就医后付费的模式,从而减轻贫困地区人民的负担;需保障我国贫困地区的住房需求,尽快解决老城区的改造问题,并对棚户区进行改造,减少我国农村危房的数量,从而保障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健全我国养老体系,加强建设养老院,让我国孤寡老人老有所依。

  综上所述,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必需要加强我国各项政策的协调性。同时需要对现有的扶贫政策进行梳理调整,并进行加强政策改进,调整并优化农村现有的发展政策,强化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引领,从而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123000中共阜新市委党校)

篇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包含哪些

  LogicRelationandPolicyforOrganicLinkBetweenPovertyAlleviationandRuralRevitalization

  作者:高强[1]作者机构:[1]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37出版物刊名: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15-23页

  年卷期:2019年

  第5期

  主题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改革;政策衔接

  摘要: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优先任务。当前,中国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政策叠加期。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需要明确两大战略的政策着力点,辩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政府与市场两个层面着眼,从微观政策转移接续入手,做好规划统筹、政策统筹、监管统筹、工作统筹。

篇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包含哪些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初探——以璧山区三合镇二郎村为例

  摘要: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攻坚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离农民富裕还有一段距离。而乡村振兴正是以农村全域、全员的发展为目标,最终实现“五个振兴”。2020年以后,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转换期间做好二者的有效衔接意义重大。本文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选取了璧山区三合镇二郎村为例,总结了其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探索的有效路径,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衔接路径;二郎村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我国“三农”领域两大重要战略部署,两者对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2019-2021年,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对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进行了宏观部署,提出要通过乡村振兴巩固摘帽后贫困县的扶贫成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在联系

  作为国家层面的两大战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具有协调性、兼容性,但二者又有不同。

  从内容上看,在脱贫攻坚中常用手段有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乡村振兴总目标包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者均是以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等方面为着力点,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和协调性。其中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一个重要支撑,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2][1]

  兴战略的重点,产业振兴是为全面振兴的奠定基础的关键。因此推动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发展是最为基础和重要部分。

  从时间上看,2015-2020年是我国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的时间段,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并要求在2050年实现全面振兴。2018-2020年是两者时间上的交汇期,时间上的交汇既能体现二者衔接的必要性,也使得有效衔接具有可行性。脱贫攻坚工作中积累了较好的政策、乡村治理经验,都可以在乡村振兴时期进一步巩固、延续和深化。

  从作用上看,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乡村振兴战略则是对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提升的有效保障。乡村振兴有利于降低脱贫人口返贫风险,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自身发展的能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二郎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

  (一)二郎村基本情况

  重庆市璧山区三合镇二郎村位于璧山区西南端,与永川区和江津区交界,距离城区45公里,是全区最边远的行政区之一。全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22户1897人,其中贫困户23户66人。村域总面积5.7平方公里,其中63%为海拔高于300米的云雾山山体区域,37%为海拔低于300米的浅丘、坪坝区域。2014年,二郎村被确定为市级贫困村,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在脱贫任务完成后,一直致力于探索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时做好乡村振兴,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路径。

  (二)二郎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实践

  1.发展特色产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治本之策,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基础。产业发展要根据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基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增强竞争力。在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二郎村深挖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二郎村选择适宜在山区种植的茶叶、花椒、水果作为特色产业。通过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农业基础设施配套等措施不断优化种植环境,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形成山地特色种植业,其中茶叶种植7000亩、花椒种植1200亩、优质水果种植1000亩。2018年以来,二郎村做强主导产业,推进产业升级,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在现有三大产业基础上引入种植大户,引导农民茶叶品种、水果品种升级换代。截止2020年底,全村引进茶叶、花椒、水果种植大户13户,流转土地1100余亩,从外地引进安吉白、黄金芽等优质茶品种,引种面积1000余亩,种植优质水果品种爱媛38号、大雅1号杂柑苗8000余株。

  2.健全产业链条,弥补乡村振兴短板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建设目标中,“产业兴旺”被放在了首位。单纯依靠农业种植,仅能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要真正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富裕,还得补齐产业链短板,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二郎村针对农业产业链条中十分薄弱的加工、储运、销售环节,推行产加销一体化。一是围绕茶叶产业,发展了两家龙头企业,负责收购鲜叶、加工和销售,同时成立产业专业合作社,推行标准化生产,实现农资统购统销,搭建起产地、物流、市场桥梁;二是在花椒产业上,成立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椒农进行技术指导、收购和销售;水果产业通过种植大户带动周边农户销售;三是还注册创建农产品品牌,将二郎村5大类、26小项优质农副产品,注册“合郎”品牌,对村民的“土特产”进行集中收购,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推广;四是推进电商发展,建立农产品电商平台和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弥补农产品销售短板。运用村村旺、京东等电商平台、朋友圈销售、社区推广等“线上+线下”销售模式,与京东物流签订配送服务协议,有效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

  3.发展“农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引擎

  二郎村具有茶叶、水果、林业等独特资源优势,为推进农旅融合发展,该村整合资源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乡村旅游业深度融合。通过每年定期举办以“梨花映春,茶香三合”为主题的“梨花春茶乡村文化月”活动,让游客体验赏花、采茶、炒茶、品茗、水果采摘等,形成“梨花春茶”的旅游名片。大力引进旅游龙头企业因地制宜搞开发,发掘乡愁元素,打造二郎岗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形成重庆郊区涵盖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儿童游乐、教育实训、康养运动、农耕文化、体验观光等多个板块的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农旅融合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稳固长效的产业脱贫之路,同时也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为农民持续增收,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4.推进“三变改革”,增加乡村振兴活力

  二郎村以“三变改革”为抓手,通过“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运营模式,辅以“保底收益+分红”的利益分配原则,在贫困群众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之间,建立起流转土地、收购产品、种养业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群众参与到产业扶贫中,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群众增收的共赢。积极探索推行扶贫专项资金、老百姓土地、加工设备等固定资产“三入股”的方式与重庆市安兴茶叶有限公司、璧山区集爱布袋经营厂进行“合股联营”,就近吸纳贫困户、低保户等困难群体就业,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至关重要,发展特色产业还远远不够,“产业兴旺”和“农旅融合”也是重要战略部署,最后通过“三变改革”,结合当地资源特色,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生态增值,为实施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郑瑞强,赖运生,胡迎燕.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协同推进策略优化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17(6):762-772.

  [2]王国敏,何莉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于“主体—内容—工具”三维整体框架[J].理论与改革,2021,239(3):57.

  [3]张晨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逻辑与路径[J].新农业,2021(08):10-12.

篇十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包含哪些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研究

  摘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这两个发展战略之间存在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脱贫攻坚属于短期的战略目标,乡村振兴是长期的战略规划。当前一个阶段,我国已经基本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和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下一阶段的任务目标就是坚决防止贫困人口返贫,这就需要在乡村振兴理念的指导下,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和生态建设等几个角度入手,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效衔接,巩固和发展脱贫攻坚的成果。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贫困人口摆脱现实贫困,提高贫困人口的实际发展水平。乡村振兴则强调产业、人才、生态、组织等的全方位振兴。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要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而乡村振兴的理念又可以用于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实现脱贫攻坚的创造和升华。做好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能够推动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加快促进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为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的实施奠定扎实基础。下面就主要针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措施加以分析和研究。

  一、升级扶贫产业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要路径,通过发展扶贫产业能够帮助贫困地区构建较为长久和稳定的经济发展机制,优化和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实现贫困户的稳定增收。在乡村振兴战略之中,首要提到的就是产业兴旺,这就构建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产业扶贫能够为乡村振兴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要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就必须要从产业发展入手,将现有的扶贫产业进行升级。具体的做法如下:首先,整合农村现有的产业资金和生产技术,根据市场导向来调整产业结构和规模,升级产业技术,尽可能实现产业链的延长和价值链的增长。其次是结合当地的农业资[1]

  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鼓励成立农民合作社,创建农业特色品牌,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后,鼓励、引导和支持多元产业的开发,发挥当地龙头企业或者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通过采取上述措施,从产业扶贫走向产业兴旺,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二、提高供给服务质量

  脱贫攻坚除了大力发展扶贫产业之外,为贫困地区提供优质的供给服务也是助力脱贫的主要手段。这里的供给服务主要就是指有关农村基础公共设施方面的建设,比如道路与房屋改造、配电网建设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创造了重要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在新时期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效衔接,还要进一步提高供给服务质量,解决原先脱贫攻坚中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在强化基础设施服务建设的基础上,增加金融服务的内容,优化农村信贷政策,健全金融机制,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的投入,尤其是加大商业银行的支持,为农村的生态建设、产业开发、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机制和信用环境。

  三、完善脱贫治理结构

  在开展新时期脱贫攻坚工作的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现治理工作重心的转移,政府单位不再是唯一的扶贫工作领导者和参与者,而是更加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构建起由多主体参与的多层次贫困治理网络,发挥基层治理的主观能动性。而乡村振兴战略中又着重的强调乡村的治理有效,从完善脱贫治理结构的角度入手,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化,强调基层自治,通过探索全民入股、利润分红等的形式,调动全体农民的积极性,发挥村委会的领导作用,将制度和规则设计好,就能够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四、加强弱势群体社会保障

  脱贫攻坚现阶段所完成的目标任务是消除了绝对贫困,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相对贫困仍然存在。要想真正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还需要持续的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这就要求再进行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的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角度出发,[3][2]

  减少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提升社会保障的服务质量。首先,要结合贫困地区的产业和人口发展情况,根据收入预测设定科学合理的低保标准。其次,为避免因病返贫,提高农村地区人口的生活质量,还要加大农村地区医疗、养老等的服务,并将其作为下一阶段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和重点,为真正实现生活富裕奠定重要基础。

  结语:

  综上,脱贫攻坚的一系列措施和成果与乡村振兴的理念和总要求存在必然的联系,做好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在产业发展、供给服务、治理结构以及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进行优化和升级,能够促进农村持续化、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会忻.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难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商论,2020(22):187-188.

  [2]李楠,黄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价值意蕴与内在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2):90-92.

  [3]邹燕华.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J].农家参谋,2020(24):12.

推荐访问: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包含哪些 脱贫 攻坚 振兴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