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2023年乡镇低保调标工作总结【五篇】(完整)

2023年乡镇低保调标工作总结【五篇】(完整)

时间:2023-06-22 14:35:04 振兴乡镇 来源:网友投稿

乡镇低保调标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府〔〕144号)精神,进一步做好城乡低保工作,经与有关方面协商并经区政府同意,决定从现在起到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乡镇低保调标工作总结【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乡镇低保调标工作总结【五篇】

乡镇低保调标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府〔〕144号)精神,进一步做好城乡低保工作,经与有关方面协商并经区政府同意,决定从现在起到今年年底前,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城乡低保核查清理工作。现将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一、总体目标

通过核查清理,推进我区城乡低保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转变,切实做到“应保尽保,不应保坚决不予保”。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地查找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保核查清理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事实清楚。

(二)坚持收入标准。必须将家庭人均收入是否低于低保标准作为核查清理工作唯一的“度量尺”,对高于低保标准的坚决予以清退,对低于标准的及时纳入低保。

(三)坚持应保尽保。正确理解“应保尽保,不应保坚决不予保”,不能盲目的为了降低保障人数而下指标、定比例、设门槛,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拒之门外。

(四)坚持维护稳定。加强工作力量,做好风险评估和应对预案,切实防范和化解核查清理工作中的矛盾,确保社会稳定。

三、责任主体

各镇街为本次核查清理工作的责任主体,承担行政区域内城乡低保核查清理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区民政局要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加强对镇街核查清理工作的督促指导,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四、核查清理范围及重点

核查清理工作的范围是所有在册城乡低保对象,做到“家家登门、户户核实、人人见面”。重点对不按程序审批、不按动态管理要求、不经听证评议公示纳入、村(居)委会干部“优亲厚友”、轮保骗保、平分低保金等进行清理整顿,主要是核查清理以下不符合条件的对象:

(一)家庭成员因死亡等原因发生变化的;

(二)在我区享受低保的劳动年龄段的人员;

(三)在我区享受低保且同时已领取社保退休金的人员;

(四)享受低保人员虽下岗、失业、但其配偶在行政、事业单位有固定收入或在私企工作收入超过低保标准的;
子女大学毕业或成年已正常就业的;

(五)享受低保人员的家庭成员中有开商店、办公司、工厂、从事客车、货车营运的;

(六)享受低保人员因年幼、年迈无劳动能力,但其法定赡养、抚养人、扶养人具备明显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

五、方法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10月底前)。

1.制定方案。制定《区城乡低保核查清理工作方案》,并下发各镇街,各镇街根据本方案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2.召开会议。召开区、镇街两级城乡低保清理核查工作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开展对镇街、村(居)委会参与核查清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为开展清理核查做好准备。

(二)申报阶段(11月1日至10日)。

全区所有享受城乡低保的居民,以户为单位,填写《市区城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续保申请书》,在享受低保所在地的村(居)委会进行申报。

(三)核查清理阶段(11月10日至12月10日)。

1.入户调查。按照“家家登门、户户核实、人人见面”的要求开展入户调查工作。通过听、查、看、访对其家庭情况、家庭人口及收入、就业情况、水电气支出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并填写《年区城乡低保核查清理调查表》,镇街和村(居)委会调查人员要对调查结果签字负责。

2.民主评议。组织由所在村(居)委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代表、退休干部职工代表、村(居)委会干部召开评议会议,对申报对象是否符合城乡低保享受条件进行民主评议。

3.镇街初审。镇街对村(居)委会上报的材料进行严格审核,签署审核意见,对符合低保条件的报送《城市(农村)低保家庭人口收入无变化家庭名册》,对不符合低保条件和家庭收入有变化的报送《城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调增、调减家庭名册》、《城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停发家庭名册》、《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停发审批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享受对象家庭收入变化情况及低保金调整审批表》。

4.两榜公示。一是村(居)委会对入户调查和民主评议的结果进行一次张榜公示;
二是镇街对初审结果进行二次张榜公示,并于12月10前将《年区城乡低保核查清理调查表》、各类审批表报区城乡低保核查清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2月20日前上报核查清理工作总结。

(四)审批阶段(12月10日—12月20日)。

区民政局根据《年区城乡低保核查清理调查表》,对初审通过的城乡低保对象作进一步审核,对各镇街报送的低保审批表进行审批。

(五)总结验收阶段(12月20日-12月25日)。

区城乡低保核查清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民政局)对各镇街核查清理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对检查不合格的,各镇街要组织人员重新核查清理。核查清理工作结束后,区城乡低保核查清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总结并向区政府报送专题报告,区政府对此项工作开展不力的进行通报批评,对违反低保政策的相关责任人按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成立由区政府副区长彭洪森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城乡低保核查清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区民政局,具体负责本次核查清理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工作。区委宣传部负责组织新闻媒体对此项工作及政策的宣传报道;
区财政局负责加强低保资金的管理和落实清理核查工作经费;
区公安局、区人力社保局、区国土房管局负责配合做好数据比对及低保的联动机制等工作;
区公安局、区办负责做好维稳工作,对扰乱清理工作正常开展的要依法予以处置;
区政府督查室、区监察局、区审计局等部门负责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督查。各镇街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核查清理工作。

(二)精心组织,确保稳定。

各镇街要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严格按照低保政策法规办事。既不能放宽政策将不属于低保制度解决的对象纳入低保,又不能置困难群众于不顾,限制符合条件的应保人员享受低保。对矛盾突出的投拆,要积极引导,妥善处理,防止简单粗暴,激化矛盾。既要搞好核查清理工作,又要确保社会稳定。

乡镇低保调标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镇规划;
白马寺;
可操作;
探讨

1 前言

公众参与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在要求,是通过规划切实保护耕地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迅速发展,耕地持续减少、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受到威胁,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规划不合理等问题日益突出,上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对于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的地位与作用应该予以区别,乡镇规划是土地规划规划体系中最基层的规划,这一层面的规划应更多地吸收基层百姓参与,落实到具体的地块,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提高乡镇规划的可操作性与现实性,使得乡镇规划方案能够真正实施。因此,本文结合荆州市江陵县白马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践,探讨了如何提高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操作性与现实性。

2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情况

我国到目前为止开展了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研究状况而言,由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刚刚起步,与国家,地市,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具有难度大、工作量大、定性、定位、定量要求高,要求落实到具体地块等特点,很多地方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3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任务与内容

4 荆州市江陵县白马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情况

4.1 研究区概况

白马寺镇地处江陵县东北部,距荆州市市中心40公里,东与沙岗镇相邻,南抵普济镇,西邻熊河镇,北邻六合垸农场。

2005年全镇36个行政村,276个村民小组,2005年末人47449人,其中农业人口38601人,农业劳动力15366人,城镇人口8848人,城镇化水平18.65%,土地总面积14942.95公顷,其中耕地10156.68公顷。

4.2 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建设用地空间布镇矛盾较为突出

由于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矛盾较为突出,建设用地实际需求与规划布局错位,造成镇部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给规划实施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导致规划随项目而不断调整。

未来规划期内,新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要求城镇发展重新定位和设计,空间布局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需要高度重视区域发展对建设用地的不同需求,以及建设用地布局对城镇及各类建设的集聚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确定布局和分区方案,使规划更加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

4.2.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水平不高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上,目前还没有一套成熟完善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效率较低。尚需积极探索运用现代高科技成果在土地规划实施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土地规划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4.2.3 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用地保障程度较低

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周边县市城市整体水平的提高,白马寺镇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对用地的需求十分迫切。规划实施几年来,由于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用地保障程度较低,其发展建设的速度较慢。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企业及产业的格镇与周边城市总体发展矛盾越来越突出。

4.2.4 规划编制缺乏公众参与

我国以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按行政层次“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办法编制,规划控制指标是自上而下地层层分解下达,这对于处于规划最低层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说非常不利,为了落实上级规划打三制指标,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很难顾及其他方面,很少考虑农民对农村上地利用的愿望,基本上只是机械性地执行上级规划控制指标,因而使规划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无特色性可言。加上长期以来规划走的是封闭性的行政干预式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路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不具开放性,缺少参与度和透明度,农民对乡镇土地规划的具体执行措施也很少有人过问,这样就加大了规划实施的难度。

4.2.5 规划缺乏对土地利用形势变化的适应性

上轮规划在方案编制时以刚性为主,弹性不足。对土地利用变化缺乏适应性,规划的用地位置与实际项目选址要求不符的现象比较常见,线状工程用地和一些工业用地尤其突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频繁调整,说明规划对未来土地利用趋势变化预测还不够准确,但在管理上又缺乏相应的调节手段,只有通过规划调整来解决问题。规划调整固然可以解决规划与用地需求不相符的矛盾,但规划调整过于频繁,势必影响规划的严肃性。

4.2.6 规划的现实地位不高

规划的现实地位不高,存在规划跟着项目跑的现象。规划实施的权威性不高,总体控制作用发挥不充分。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时间还不长,社会对规划重要性认识还不深,出现了规划的法律地位虽然很高,但在实施管理中的随意性却相对较大的现象。一些地方的领导对用地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识较高,但在用地安排时却片面要求规划方案适合用地要求,一味要求国土资源部门修改规划以满足用地需求。由于种种原因,违法占地近几年居高不下,有些违反规划的用地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一些行业用地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发展目标、统计口径、基期数据、规划期限等方面不一致,土地利用规模上下协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控制作用的发挥。

5 提高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操作性与现实性探讨

5.1 要增强特色分析和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贯穿了规划的全过程。在规划前期研究阶段,规划专班加强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和公众意见,加强论证,实行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在《大纲》编制阶段,就规划布局方案和规划指标的分解,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外业调查阶段通过召集各村主任,支书把各村情况收集,在实地对照图纸记录签字盖章。在《总体规划》编制阶段通过听证会再次把规划情况展现公众,收集反馈意见进行修改。

5.2 与变更调查工作的衔接

土地变更调查不但是土地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总体规划实施的主要手段,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等规划的主要控制指标都要通过土地变更调查来检验,所以本次规划基础数据应该将“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结果与“变更调查”结果结合。

本轮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规划基期为2005年,社会经济等基础数据均为2005年统计数据,各级下达指标均以2005年为基期年,因此采用的土地利用规划基数也应该是反映2005年的土地利用状况的数据。由于土地二次调查数据反映的是2009年现状,必须进行基期的调整才能作为本轮规划的规划基数。本次试点通过相关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切合实际地将2009年数据还原到2005年。数据基期调整主要进行了三大方面的调查,一是2006-2009年新增加的建设用地,二是耕地,三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还原。对于建设用地,在二调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对各类建设用地逐块核查,找出2006-2009年新增建设用地地块,在图上进行标注,并注明发生变化的地块在2005年的利用状况。对于耕地标注出2006-2009年因农业结构调整占用的耕地地块,同可调整地类一并标注在图上。对于开发整理项目,将2006-2009年实施的开发整理项目标注在图上,并注明项目区在2005年的土地利用现状。

5.3 指标图数的一致性

为确保规划基础数据和基础图件一致性,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考虑在“二调”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基数,对“二调”现状图进行相应调整还原,真正做到规划基期年图件与数据一致。

5.4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容易出错的几个问题

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体调整中有几个特别容易出错的概念与敏感的体系将会影响乡镇总体规划的操作性与现实性,在新一轮乡镇总体规划中要多加注意。

5.4.1 基本农田与基本农田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法定程序确定的特殊保护区域。其中绝大部分是耕地也包括耕地间零星分布的园地、林地草地等其他农用地。基本农田则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其土地类型是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地块汇总表中的耕地面积就是该乡镇的基本农田面积。因此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汇总表中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应大干基本农田面积,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应至少等于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

5.4.2 一般农田与一般农地区

基本农田保护保护面积表内的一般农田面积和土地利用分区类型表内的一般农地区面容易混淆。一般农田是指土地利用规划确定为农业使用的后备资源和其他零星非耕地,坡度大干25 但未列人生态退耕的耕地、泄洪区内的耕地和其他劣质耕地,其土地类型是耕地;
一般农地区是指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域其土地类型主要包括耕地(一般农田),园地,其他农用地。因此从理论上讲两者面积决不可能相等。

5.4.3 基本农田保护率的计算

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面积除以规划期末的耕地面积,其他的计算方法比如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面积除以规划目标年的耕地面积,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面积除以规划基期年的耕地面积,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面积除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面积,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面积除以乡镇域总面积,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面积除以规划基期年的耕地面积等等这些计算方法都是不对的。

5.4.4 基本农田保护区位调整

区位调整为主指标调整为辅是本发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因此各乡镇要在原规划指标体系下合理调整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区位,进行乡镇间的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的区位调整,即在乡镇范围内进行村庄间的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的区位调整。不能只针对建设用地区位调整,基本农田不进行区位调整。例如:有的乡镇虽然布局了工业园区,建设用地增加,规划期末耕地保有量减少(没有低于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但是基本农田面积并没有相应的有减少,出现了基本农田面积大于耕地保有量的情况。有的乡镇因工矿用地或者居民用地集中到工业园区,或者乡镇有较大的复垦整理潜力,规划期间净增耕地面积较大,但是基本农田并没有增加,出现基本农田面积远远小于区域内耕地面积,导致基本农田率低的情况。这两种情况说明乡镇或村庄没有进行基本农田的区位调整,基本农田保护没有落到实处,导致整个乡镇规划的可操作性与现实性降低。

6 结束语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提高乡镇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操作性与现实性,关系到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影响到乡镇经济的发展。未来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公众、团体和政府部门积极加入,如何在公众参与的情况下提高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操作性与现实性需要在规划实践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国,花峰.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中几个问题探讨[J].维普期刊,2003,11:40~42

[2]邓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证研究[c].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3]刘志坚,欧名豪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缺失的成因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6(3):7~11

[4]涂春松.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操作性思考[J],1994-2011

[5]诸培新,顾湘,曲福田.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6]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乡镇低保调标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开展农村居民生产、收入、消费、积累和社会活动情况调查(即农村居民纯收入抽样调查),是为了更准确掌握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情况,也是评估全县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一项主要内容。准确真实完整地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一方面为县委、县政府制定农村经济政策、科学决策和绩效考核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有利于县、乡镇编制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有利于监测统筹城乡发展进程,有利于发挥数据反映“富裕”的作用。各有关乡镇和部门单位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本次农民人均纯收入抽样调查工作,确保实现预期目的。

二、样本抽选办法

(一)调查范围、规模。按照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调查方案,在全县所有乡镇(管理区、街道办)建立规范化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抽样调查网络,开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调查工作。

(二)调查样本抽样方法。以县为总体,建立有代表性的乡镇抽样调查网络,并按照科学规范的对称等距抽样方法,分三个阶段进行。

1、调查村的抽选。由县统计局负责。按照各乡镇行政村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主要标志由低到高排队,乡村人口为辅助标志,对称等距抽出调查村。本次抽样调查选取7个乡镇8个调查网点。

2、调查户的抽选。由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先对抽中村所有农户2010年家庭人均纯收入进行回忆调查,然后以收入为主要标志从低到高排队,以每户人口为辅助标志进行累计,编制抽样框,对称等距抽选10户调查户。

3、调查数据汇总。各调查组将调查原始数据收集整理,由县统计局统一汇总。

三、调查的组织实施和职责分工

县统计局、农业局和各乡镇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抽样调查工作的领导,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本次抽样调查工作从2011年11月29日开始至2011年12月10日结束,为期10天。

(一)县统计局、农业局负责制定调查方案,抽选调查村,指导乡镇抽选调查户,负责组织培训工作,制发、维护数据录入程序,负责评估、审定抽样调查结果。

(二)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本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抽样调查工作,协助做好调查入户工作,与县级调查工作组共同核实原始调查数据。

乡镇低保调标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镇企业 环境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X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127-02

1 乡镇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失状况

据1988年统计(下同),中国乡镇企业是分别由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建筑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及商业、饮食业构成,而工业企业的产值占到70%以上,是主要组成都分,也是主要环境污染源。

中国乡镇工业数量巨大,已超过700万家,占全国工业(含乡镇工业,下同)企业数的94.8;
乡镇工业人数已超过5000多万人,占全国工业企业人数的88.2%;
乡镇工业总产值已超过3200多亿元;
占全国工业产值的23.3%。

从对乡镇工业环境污染与乡镇企业生态破坏两个方面(1978-1988年)的环境经济损失动态分析表明:其经济损失自1978年来是逐年增加的,1985年前增加较慢,1985年后增长加快,至1988年乡镇工业污染经济损失累计达355亿元,年均约35.5亿元;
乡镇企业生态破坏累计损失值达258亿元,年均约25.8亿元;
合计累计713亿元,年均71.3亿元,为产值的10.16%,为总收入的10.77%,为利税的79.79%。

我国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一跃成为振兴我国经济的生力军,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有力地促使了农民生活富裕起来。但是,由于乡镇企业在建设过程中,投资少,规模小,生产工艺简单,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尤其是对农业生产造成毁灭性破坏,甚至危害到人民生命健康,最终影响了自身及其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见,改善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现状,实现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2 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现状及原因

2.1 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现状

乡镇企业工业废水排放量大,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调查资料表明,大部分地区在乡镇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污染物排放量也以较快速度增加,有的甚至以产值或产值增长相同的速度增加。从全国废水排放趋势来看,每5年增加1倍,到2000年已占全国废水排放量的50%左右。从水质污染趋势看, 2000年我国约有一半的省市区会产生大面积的区域性污染。其中,京、津地区,将达到江、浙、沪一带的水平。尤其是2003年以后,太湖流域、淮河流域等受周边乡镇企业污染严重,虽经过多次强制治理和整顿,环境污染越来越突出。2006年,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七大水系五类和劣五类水质已占26%,国家重点监控的9大湖泊中整体水质为五类和劣五类水质的就达7个。五类水意味着已不能和人体接触,而劣五类水则丧失基本生态功能。2007年5月由于太湖湖体污染加重,湖体生态结构受到破坏,蓝藻占绝对优势,最高时约占藻类总量的94%,发生大面积水华,严重影响了周边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甚至严重影响了湖区人民的身体健康。

乡镇企业大气污染问题突出,据统计资料显示,乡镇企业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量占同类指标的比重最大,这些究其原因,是由于乡镇企业生产设备落后,设备除尘率低,工业废气净化处理率低,以及大量废气无组织排放等原因造成。例如乡镇企业中的小型砖瓦厂、琉璃厂、包装厂、造纸厂等,这些类企业普遍存在无组织排放,除尘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都是导致乡镇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

乡镇企业的噪声污染主要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以及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目前很多地区的噪音都超过了标准分贝,有很大一部分乡镇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这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有些地区的纺织企业、机械加工企业、以及工厂锅炉房的引风排风机都容易引发噪声污染。

由于乡镇工业的迅猛发展,按目前的技术进步、控制污染水平和农村环境管理状况,则未来它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影响,将是巨大的。

2.2 乡镇企业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

(1)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希望的是小投入大回报,利用逃避污染治理手段降低生产成本;
另一方面,部分乡镇领导的环保意识不强,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利益冲突时,往往选择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眼前的经济效益。

(2)乡镇企业自身的缺陷。乡镇企业大部分生产水平不高,技术力量薄弱,粗放式经营,能耗高,规模效益不明显,生产短期化。因此,大部分乡镇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肆意排放污染物,造成超标排污,污染环境。

(3)缺乏适宜的诱导政策。在处理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上,政府经常采用的关闭乡镇企业的办法。企业往往象征性地停产一段时间,不久重新开业。

(4)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受经济实力所控,多分布于小河、小溪、池塘附近,取水、排水往往为同一水源,形成污染循环,污染源的分散性,同时也增加了控制污染的难度,不利于集中管理。

3 促使乡镇企业绿色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环境保护的相关立法

由于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滞后于社会现实的需要,而且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立法有差距,所以国家抓紧制定“全国乡镇企业环境保护法规”等类似法律法规,面对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全新理念,环境保护法的修改是当务之急。

在目前环境的新形势下,乡镇企业环境立法需要突破传统的观念和思想,达到立法范围的创新,与一般的条例不同,它不仅要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充分利用法制的有力手段,特别是重点要尽量放在惩处那些无视环境法规的违法者上,从而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3.2 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规划和布局

企业从落地到建设必须同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乡镇企业也是一样,必须有环境规划和布局,而且必须纳入乡镇建设总体规划及区域农业划规之中。规划一经制定并以人大通过,也具有与立法同等的效力,立法中也应有确保规划实施的条文。运用法律法规和经济手段解决企业的环境问题,大力推广乡镇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等,除了对每一个企业进行环评和监控,还要针对乡镇企业特点进行区域环评和监控,在环评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

目前我国的乡镇企业环境发展存在四个不适应:环境规划与集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及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与迅猛发展的乡镇企业速度不相适应、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与经济建设的资金规模不相适应、环境管理力量及其执法力度与面广、量大的乡镇企业不相适应。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好县级与乡(镇)级的环境保护规划,并重点制定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规划刻不容缓。(1)解决好污染大户的问题。充分利用当前全国调整经济结构的时机,对现有的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进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调整工作。(2)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这就要求乡镇企业经营者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再次,建立、健全乡(镇)政府、乡镇企业的环境目标责任制。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乡镇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机构建设,实现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培养一批强有力的环保执法监督队伍。

3.3 建立比较完善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实施机构

清洁生产作为国际上最新推出的工业生产发展模式。在现阶段,推广清洁生产,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在乡镇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最主要的就是加大清洁生产工作的行政管理力度,以源头削减和全过程控制为工作的核心内容,在乡镇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实施机构,培训人员、建立队伍、试点示范,逐步在乡镇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

建立比较完善清洁生产的管理,是乡镇企业环境保护法制、规划手段的补充,与此有关的法制、规划也可看作是该项管理的组成部分。管理体制、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就可以控制清洁生产程序上、手续上、关系上的混乱状况,就可能发挥乡镇企业环境保护管理的职能和作用,从而有效的降低乡镇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危害范围和程度。

3.4 加强对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控制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在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面对乡镇企业这个特殊的对象,采取传统的、单一的处理措施是难于行得通的。结合我市实际,从总体上实施“三同时”是可能的,但要求每个企业都实现“三同时”也是难于行得通的,但也不能因行不通面听其自然,放任自流,因而制定一套简易可行的合理控制系统也是当务之急。

(1)建立完善环保目标责任制,为增强部门落实环保分工负责的意识,应建立责任目标,年度考核,表彰惩处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2)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需要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和发展无污染和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3)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加强对重污染企业监管,定期抽查其排污状况,重点从源头进行整治。如实现了控制的设想,大量的污染物就会消除在生产之前、之中或之后,另外还可以通过综合利用获得可持续收益,处理后的废水、污水还可以资源化,同时基本消除农村乡镇企业的污染危害。(4)推广使用优质新兴能源,特别是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3.5 提高乡镇企业、居民的环保意识

提高乡镇企业、居民的环保意识,可以为环保工作的落实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通过环保、新闻媒介、居民社区及执法等各单位有关环保的组织、宣传和执法活动,才能全面提高社会全员的环保意识。向乡镇各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决策者、各级干部、各方面的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宣传、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生态知识及乡镇企业的控制和管理知识的任务,是一项十分迫切、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但是,地区发展差异和环保意识的不普及造成目前许多地区的广大干部只了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了解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所以,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宣传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对策。

乡镇低保调标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探索走好这条路子的重大意义

这条路子的提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上世纪90年代初,以时任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为班长的省委提出,“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工业、农业两篇文章一起做、两道难题一起解”,开始了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探索。进入21世纪以后,以时任省委书记同志为班长的省委提出,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基本途径。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以时任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为班长的省委提出,要走“在不牺牲不削弱农业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卢展工书记到河南工作以来,多次强调中原经济区建设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并最终因此而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既是河南干部群众多年持续探索实践的重大成果,又是省委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把握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发展思路的持续和提升。探索走好这条路子,对于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这是从根本上**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我省面临的发展难题集中在“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个方面。钱从哪里来?从财力看,2011年,我省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0.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4个百分点;
人均财政总收入2718元,仅为全国的35%。从收人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低36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低373元,分别居全国第20位和第16位。人往哪里去?我省每年城镇劳动力就业缺口达100万个左右,去年年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虽然已达到2465万人,但仍然至少有700多万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并且已转移人员中有大量并未真正扎根城市、变为市民。粮食怎么保?我省粮食产量虽然已连续八年增产,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抗灾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种粮效益低,“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现象仍比较突出,实现5年后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00亿斤、2020年达到1300亿斤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民生怎么办?我省人均财政支出、人均教育经费、人均文化事业费、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后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这四道难题,可以归结为发展水平偏低,但从根源上讲,都与我省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紧密关联。实践充分证明,“三化”协调发展是符合河南实际的正确发展路子,只有走这条路子,才能逐步从根本上**“三农”问题、**四道难题。

第二,这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我省在发展水平总体偏低的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也相当突出,进人了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加快发展、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化率低,城镇承载能力、辐射能力低,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依然存在;
从三大需求来看,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投资的高速增长,消费贡献率和出口贡献率长期偏低;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农业比重偏大,工业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新兴产业发展不够、服务业发展滞后;
从要素投入结构看,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土地、资源、环境等约束加剧。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发展方式粗放的直接表现,又与“三化”水平低、发展不协调紧密相关。针对这些情况,只有探索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才能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这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我省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是“中国的缩影”,又到了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解决好“三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总理今年3月来我省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与其他省份有所不同的就是要实现“三化”协调、城乡协调,这是最大的特点,也最有意义、最有示范效应。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谋河南的事,解中国的题”,不仅是实现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可以为全国同类地区推进现代化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可以说,走好这条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所在、希望所在,也是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价值所在、优势所在。

二、探索走好这条路子的基本要求

科学界定这条路子的基本要求,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准确理解这条路子,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

一是一个引领,就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这是我省的一大创新,是核心任务的核心。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确立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与我省基本省情相适应,与现阶段发展特征相适应,与我们面临的发展与转变两大任务相适应。从发展趋势看,一般来说,在现代化早期,工业化是现代化的第一推动力;
现代化发展到更高阶段以后,城镇化就成为现代化的第一推动力。我省城镇化率已超过40%,城镇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凸显,要求我们必须把城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我省实际看,“三农”问题突出是制约“三化”协调的最大症结。我省“三农”问题比全国任何地区都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比其他省份更加凸显,强农保粮的任务十分繁重。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我省人均耕地占有量仅为1.2亩,在不突破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加快工业化城镇化面临着空间制约。解决土地供需矛盾,必须推进新型城镇化。河南农村居民点面积占整个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4。如果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把目前农村占用土地的人均248平方米减少到200平方米,就可以腾出400多万亩,为增加耕地和建设用地拓展了空间。城镇化水平低是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2011年我省城镇化率只有4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7个

百分点,直接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扩大内需动力不足、三产发展滞后等问题。据估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
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人民币的建设投资。未来五年,我省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是提高10个百分点,照此推算,将会有近1000万人进城,对GDP的总贡献率将达到15个百分点,拉动建设投资将高达1万亿元。这都对城镇化模式转变形成了巨大的倒逼压力,要求我们尽快创新城镇化发展思路和路径。从我省的实践看,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拓宽农村人口转移渠道,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亟待转移与城镇承载能力不强的矛盾;
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解决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
有利于推动农业规模化和组织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
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解决建设用地刚性需求与保护耕地硬性约束的矛盾;
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
有利于保护、发展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总之,确立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既有必然性、紧迫性,又有针对性、可行性。

二是“两不”前提,就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从农业和粮食看,近十多年来全球粮食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我国粮食主产省不增反降,粮食调出省不多反少了。解决好一亿人口吃饭问题,同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是我们必须担负的责任。从生态和环境看,我省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有限,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全国人均的1/5;
我省重工业、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任务很重,石油已消耗2/3,仅为上世纪80年代的一半,天然气已消耗一半以上,煤炭资源已从净出转为净入,按照目前开采速度铝钒土只够利用15年左右,为保小麦生产主要依靠的地下水已属超采状态,靠过度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获取快速发展的路子,我们不能走,也走不通。

三是“三新”协调,就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三化”水平总体不高、协调性总体不强,是制约我省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之一。只有把加快“三化”进程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三化”发展的协调性作为关键所在,坚持在发展中促协调、在协调中促发展,把加快“三化”进程与提高“三化”协调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统筹兼顾,相得益彰,才能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三、探索走好这条路子的主要任务

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走好这条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

第一,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主要是做到“三个突出、两个解决”,就是突出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突出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突出促进农民身份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解决粮食怎么保、农民怎么办的问题。新型城镇化的“新”核心体现有两点:一方面“新”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上。马克思曾作出一个重大判断,就是“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市化的历史”,点明了城镇化的本质。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把农村农民涵盖起来,把城镇化重心下移,更加重视县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着力农村的城镇化,推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要发展壮大中原城市群,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加快城市新区建设,积极培育中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区,不断提高以城带乡能力。另一方面“新”在城镇体系的丰富上。就是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现代城镇体系。这是我省新型城镇化与以往城镇化道路最大的不同。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我省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新乡县古固寨镇先后投入7670万元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把3个行政村、6个自然村进行撤并建成“祥和社区”,并对入住社区建房的农民办理城镇居民户口,让人驻社区的群众享受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城镇低保等城市居民待遇,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不仅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也为当地建设用地指标节约土地4200多亩,实现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业产业集聚、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就近就业。必须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管理体制,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把产业集聚、工业发展与农业农村发展衔接起来,让农民增收致富、得到更多实惠,缩小城乡差距。

第二,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支撑能力。新型工业化就是以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盖广、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主要内涵的工业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注重以下方面:一是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这是新型工业化的灵魂,有利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素质;
有利于管理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率;
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节能环保水平;
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快速发展。二是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把转型升级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加快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提高产业集聚水平。继续集中建设用地、环境总量、扶持资金等要素资源和政策资源,深入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中的载体作用。

第三,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城乡繁荣。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这是我省在立足实际、把握规律、顺应趋势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部署。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一是要做好粮食这篇大文章,把促进粮食优质高产作为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要把握好绿色生态安全这个基本要求,顺应人民群众对绿色生态安全的农产品需求日益迫切的要求,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三是要抓好农业生产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这个关键,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四是要建好支撑体系这个系统工程,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建设和农民素质建设。

推荐访问:工作总结 低保 乡镇 乡镇低保调标工作总结【五篇】 乡镇低保调标工作总结(精选5篇) 低保调标工作怎么进行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