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教案设计 > 2023幽径悲剧教案【五篇】(精选文档)

2023幽径悲剧教案【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7-01 15:35:07 教案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需要有许多种不同类型的影片共同存在和繁荣,在百余年的电影历史中,有“故事片”“黑帮片”“爱情片”“科幻片”等,层出不穷。在中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出现了不少的经典作品。当代影坛上,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幽径悲剧教案【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幽径悲剧教案【五篇】

幽径悲剧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冯小刚;电影;黑色幽默

一、黑色幽默电影之概况

(一)什么是黑色幽默

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需要有许多种不同类型的影片共同存在和繁荣,在百余年的电影历史中,有“故事片”“黑帮片”“爱情片”“科幻片”等,层出不穷。在中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出现了不少的经典作品。当代影坛上,冯氏影片以其独特风格,占有一席之地。他执导的电影成为中国电影最具票房号召力的作品,而且还在国内掀起一股黑色幽默的热潮。经典对白成为一种流行语言,一股黑色幽默席卷了中国的电影市场,给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黑色幽默电影的产生背景

黑色幽默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于70年代,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它是一种美学形式,属于喜剧范畴,同时又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的喜剧。它不同于一般幽默的地方在于,其荒诞不经、冷嘲热讽、玩世不恭之中包含了沉重和苦闷、眼泪和痛苦、忧郁和残酷,在它的苦涩的笑声中包含着泪水,甚至愤怒。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加深,各种新的意识和新的观念逐步融入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电影领域也不例外。中国第五代导演指导的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创新元素,也不乏优秀作品。以冯小刚为代表的含有“黑色幽默”因素的影视作品成了其中的佼佼者,冯小刚本人也成为颇具特色的电影导演。

二、冯氏影片黑色幽默之呈现方式

(一)平民化题材的选择

统观冯小刚几年来的影片,无一例外的主人公都是平民化的草根阶层,就连围绕在他们身边的角色也没有达官贵族。讲的故事也都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正是这些风格迥异的平民化主题带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乏其幽默色彩的同时反应了小人物命运里的悲剧因素。把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作为表现的对象和描述的中心,同时小人物均被赋予了英雄色彩,在世俗的一面又展现出高尚的人物形象特征,英雄式普通人物的理想化塑造,无疑更容易体现其“黑色幽默”的意味。冯导恰恰从聚焦都市社会生活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来反映社会现实的黑暗面,并通过曲径通幽的无奈方式表达了对其现象的讽刺。

(二)特型幽默演员的选择

在冯氏影片中我们很难看到所谓的偶像派影星,虽然他们能顺理成章地拥有令人着迷的市场开发价值,吸引一批稳定而持久的消费群,能够得到较大投资商和赞助商的青睐,有助于提高影片质量和宣传力度,从而增加票房的额度,保证影片的品牌价值,但以上因素在冯氏影片中均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葛优、傅彪、英达等成为他近来多部影片铁定的御用演员,成为影片叙述的中心,并非偶然。他们是我们熟知的实力派演员,在影片中往往是通过市井小民的形象淳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他们在演技上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在造型上也无需刻意地编排。论相貌、论身材他们都没有什么优势,可通过他们扎实的演技基础及本色演出,将冯小刚影片中的黑色幽默运用得得心应手,带给了观众足够的笑料,从而更好地突出影片中的黑色幽默,起到一定的烘托作用。

(三)电影语言的另类表达

冯氏影片中的经典对白更是成为一种潮流趋势。他开创了中国电影另一种话语系统和叙述方式,这是冯小刚电影和其他类电影的区别。如果要说冯小刚电影的黑色幽默之处,这恐怕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他对中国电影做出的贡献。在文学领域,王朔的小说以独特的风格和生动的语言完成了对中国话语习惯的一次巧妙的颠覆,而在电影领域,冯小刚通过视听语言的手法,将电影语言做了另类的表达。可与之不同的是冯小刚选择了一种柔和的表现手法,回避了那些敏感的容易引起对立或冲突的领域。通过喜剧效果的荒诞表现手法以及语言上表层语义与深层语义的不协调,对语言习惯和传统模式进行了无情的嘲弄。语言的游戏和刻意的嘲讽,对规则的颠覆,对权威的促狭,是冯小刚惯用的手法。在其电影大段大段的对话场面中,人物操着满口京腔,谈论的内容丰富多彩,从流行文化到就业问题,什么时髦有什么,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尽在其中。拍摄喜剧是有难度的,然而冯小刚抓住了幽默的某些规律,他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就充满着荒诞的情节和人,就用拍正剧的方式去拍讽刺喜剧,使喜剧更可乐,讽刺更尖锐。在这场所谓的文艺片的战争中,冯小刚虽没有进行正面的攻击,但他巧妙的“黑色语言”同样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细节上的艺术处理

轻松喜剧片往往要求故事和细节都要有创新,而不要求太过接近现实,可以是夸张甚至是矫揉造作的。对此,冯小刚并没有循规蹈矩,而是有所突破创新。其喜剧影片虽故事假定夸张,富有奇观,但事件细节却具体写实。用冯小刚的话说:“就是故事是假定性的,但所有的细节又要写实的。”也因细节写实与故事奇观的交错,冯氏喜剧影片规定情境的假定性便与具体细节的写实性共存并融,叙事也在虚实真假相生的情境里因两种互逆因素的既冲突又协调的动态和谐而富有魅力,并以此确立了冯氏喜剧迥异于他人的卓然的创作个性。影片《天下无贼》中王丽、王博偷窃后开着名贵跑车安然驶出小区,保安习惯性地敬礼而没有一丝怀疑,王博愤怒地拍着车身怒斥保安“开好车的就一定是好人吗”。相信现实社会,偷盗者行窃后都会小心翼翼地离开案发现场,而影片中偷盗者居然“大义凛然”般指责起保安工作的失职。这一简单的细节流露出了对社会现状的抨击,对人性丑陋的揭示。在冯氏影片中类似这样的细节镜头不在少数,在不经意之间反映了人类的世俗化。

三、冯氏黑色幽默主题之内涵

冯小刚在喜剧方面确实有着过人之处,他根据自己的艺术积累和实践体验,在自己的影片中大胆融入讽刺因素,以幽默、诙谐的反讽方式揭示严肃的主题,其故事基调阴郁悲观,同时也因为黑色幽默所强调的,便是以反正常的行为逻辑来传达出一种讽刺批判的目的。《大腕》中的黑色幽默便是被运用到了极致,一中一西两位男主角的出现首先就给观众造成了一定的反差感,尤优作为一名市井小民,生活没有依靠,精神世界处于较为空虚的状态之中,而泰勒是来自好莱坞式的“大腕”导演,两个不同世界背道而驰的生活状态下,他们的碰撞也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造成了各种笑料。影片中“葬礼”举办得犹如一场盛会,商业社会带给我们生活的冲击和影响下,人们的表情上看到的只有对金钱的欲望以及无限的贪念,而这正是影片所要讽刺的。他们是一个社会群体的集中体现,是对整个社会的趋炎附势。该片中的经典台词比比皆是,李成儒扮演的疯子有句经典的对白: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虽然出自于一个疯子的口中,可我们看到的是社会一味夸大了人的需求让人陷于物欲中不能自拔,成为名利的奴隶,在这样的时代下,独善其身成为一种空谈和奢望。喜剧和闹剧往往只有一线之差,而冯小刚通过大众将会非常乐意接受的幽默、诙谐的讽刺手法,将严肃悲观的氛围转化为一种对生活的调侃。对现实的透彻观察后,在故事主体的叙述中捎带性地讽刺了病态的世俗文化和贪婪的物质欲念。

后现代性的通俗,幽默化的宣泄,喜剧明星的固定演出,大社会荒诞背景下的小人物调侃,悲剧元素正剧温情对喜剧风格的适量注入,对社会有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且立足观众,从平民角度进行批判,共同构成了冯小刚电影的黑色幽默元素。在冯小刚的影片中,尽管故事不同,人物也有变化,背景也各异,但相同或相似的主要演员、大同小异的叙事方式,幽默调侃的喜剧风格都保持了影片的连续性和变化性。同是“黑色幽默”味浓厚的《天下无贼》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童话的世界,它是在一个虚无的基础上说了一个对于中国人而言特别实在的故事,傻根怀揣着六万块回家盖房子娶媳妇的钱,对众多“饿狼”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他们把目光瞄准了傻根,一列普普通通的列车上,暗藏凶机。然而随着列车的前行,王丽、王博的内心也产生了质的变化,从欲偷傻根的六万元钱转变为放弃偷窃的念头,最后演变成保护傻根的钱。镜头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人性的转变,更多的是导演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同时也是社会阴暗面的缩影。社会的现实性和残酷性导致不可能会有这类情况的发生,“乌托邦”式理想社会只存在于电影当中,冯导却能够做到用他的幽默来疏解一些愤怒和郁闷,巧妙地将其融合在一起。“天下无贼”毕竟只是导演通过镜头传达给我们的一个梦境,回归到现实生活中通过我们的反思看到的更多的是与之不协调的因素,傻根的天真、不设防的心理在现代已经扭曲的道德观中已演变成一种愚昧,一种无知,近乎单纯的乐土已渐渐淹没于现实的洪流之中,有多少人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切?

四、冯氏影片付诸之启发

电影它之所以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用来娱乐、刺激、艺术表现的,它更多的是人类精神的一种缩影。冯小刚的影片让我们看到了在现代中承续传统的希望。然后他并不固守传统,他有着一种现代人的批判精神,采用了后现代“黑色幽默”的思维方式。这就超越了简单的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的对峙,在是非的天平上,我们难分对与错,社会终由残酷画出了一点悲怆的美丽,这是冯导的伟大之处同时也是他的无奈之处。

对于中国的影视艺术来说,娱乐本身是没有错的,作为一种传播媒介这是它最直观的意义。“一个拒绝娱乐性享受,勤奋于它的严肃艺术文化的人,将使生活不和谐。没有任何事实证明娱乐的享受对艺术的享受是有害的,只是不同种类的享受罢了。”冯小刚在这基础上选择“黑色幽默”的方式作为自己影片的精神气质,既符合自己的创作风格,也符合观众的观赏心理,为他的黑色幽默影片增色不少。

电影是20世纪受大众喜爱的一门艺术,中国电影至今已百年,历史已经证明,电影自身的发展在一个世纪中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黑色影片的出现无疑开创了一个电影的新时代,过去冗长复杂的传统电影已被渐渐淘汰。《疯狂的石头》《十全十美》以及冯导最新的《非诚勿扰》系列均是以黑色幽默元素为基础的影片频频受到观众的喜爱,可近年来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多种文化传播形式的层出不穷,像电视剧、话剧、舞台剧等多种表现形式的冲击下,电影市场开始渐渐走下坡路,黑色影片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未来的黑色影片必须有一个突破口才能寻求其更好的发展,这样就要求我们的创作者不断地积累知识,吸收和参照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精心制作自己的电影作品,努力提高自己电影的文化水准,才能与人类文化和文明进程同步。

[参考文献]

[1] 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2] 饶曙光.社会/文化转型与电影的分化及其整合[J].当代电影,2001(03).

幽径悲剧教案范文第2篇

一、巧设情境,精选切入点,激发文本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通过情境的创设、悬念的制造,激发学生体验、探究的欲望。教师创设的情境不能游离于学习之外,最好能来源于日常生活,可唤醒学生的情感,实现学生的生命感悟。要想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还得精选切入点。特别是鲁迅的文章,蕴含丰富,教师习惯于讲解剖析并督促学生记录,导致学生厌学甚至排斥学习。如果教师注重介绍阅读材料的背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就会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如在教学《故乡》时,学生无法理解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巨大变化:由“小英雄”变为“木偶人”,由叫“迅哥儿”到喊“老爷”,由“热爱生活”到“崇拜神灵偶像”。人物形象分析前不必贴标签,教师可投影介绍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到文中寻找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压榨、辛亥革命不彻底带给人们的灾难,再启迪学生分析“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对闰土时代人们的影响,这样学生就能将悲剧根源归结为政治、经济的受压迫和思想的受毒害。由此可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兴趣,学生会自发地阅读文本,研究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弊端,深思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思想建设的必要性。

二、把握关键,精设主问题,着眼文本阅读指导

质疑问难,是学生感悟和理解文本的关键。有些教师因为课时紧,不愿意让学生在教学中提问题,生怕发散思维、节外生枝。其实教师在文本阅读指导时,只要注意把握关键,精设主问题,再配以追问,就能引导学生从阅读材料中发现问题,并自觉地去精读、去探究。

如何精设主问题呢?笔者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1)紧扣题目设置主问题。如《幽径悲剧》一文,我设置的主问题是:幽径悲剧是一个什么悲剧?悲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可激发学生阅读全文,探究悲剧之因。(2)巧抓课文中心句设置主问题。如《口技》一文的中心句是“京中有善口技者”,可据“善”设计主问题: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口技人之“善”?口技人用什么特殊的方式表现了哪些场面?这些场面又是怎样体现口技人之“善”的?(3)根据文章结局设置主问题。如《窗》的结尾是“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可设置这样的主问题:为什么远窗人看到的是一堵墙,而近窗人看到的却是很美的景致?这样的结局可信吗?请从原文中找到根据,并判断远窗人、近窗人各是怎样的人。此设计挖掘了本文写作的最大亮点――欧・亨利式结尾,又引发了学生阅读文本,使语文课上出语文味。(4)寻找文中矛盾处设置主问题。如《安恩和奶牛》,可引发学生思考:安恩将奶牛带到集市上并不卖,你觉得是她的人品有问题,还是精神有问题呢?文章结尾安恩说带奶牛到集市上“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你觉得此说法可信吗?说说你的看法,并从原文中找依据。这一主问题引发学生发现矛盾、展开讨论,要想解开悬念,必须精读原文,方可顺藤摸瓜,找到合理的答案。(5)于文中反常处设置主问题。这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扣”,也常常是主题所在。如《藏羚羊跪拜》一文中有一处反常的细节,就是当老猎人举枪瞄准藏羚羊的时候,那只藏羚羊竟然做出了跪拜的动作。在此设置主问题,能激发学生自主精读课文、深入探究文意的欲望。

三、品读悟读,倡导话题探究,提高有效阅读的质量

传统阅读教学中常通过比较句子的异同、将句子补充完整、换词训练等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语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可是好词好句、精彩片段太多,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提供一个话题,让学生自己去品读悟读,可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幽径悲剧教案范文第3篇

教学对话是围绕教学目标、内容、话题、焦点、疑难而生成的见解交流、观点碰撞、思维创新的教与学的形态,既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又是教师预设和组织教学活动,启迪思维,提高质量的教学方式。多元开展教学对话,是发展学生语文思维的不二法门。

一、引入式对话,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思维需要源头活水,否则就会成为涸泽之鱼。引入式对话,能够让语文思维半亩方塘一鉴开。

知识引入式对话,为语文思维的发展定性。语文学科的建立基础是语文知识,虽然现行课程标准降低了知识概念的要求,建议在教学中随文而教,但语文知识的学习仍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对话中,语文知识的引入使得语文教学更具有语文属性。我在教学柳宗元的《黔之驴》一文时,虽没有以寓言概念的介入作为教学的始发点,但以讲故事和说寓意两个环节来预设教学流程,教学指向仍是寓言的文体知识。以寓言知识介入到教学对话之中,借故事和寓意作为语文思维的发展载体,为教学对话定性。语文知识的巧妙引入,使教学对话具有了语文知识属性,明确了对话的思维客体,以具有语文知识属性的教学对话来促进学生的语文思维的发展。

现象引入式对话,为语文思维的发展定位。现象是客体的外在形态,语文现象是语文知识和素养的外在形态,将语文现象有机地引入到教学之中,更有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我在教学《生命与和平相爱》一文时,将标题有意书写为“生命与和平相伴”,学生看到我的板书错误之处,立刻哗然,教学对话就以此语文现象展开,紧紧围绕“生命与和平”“相爱”还是“相伴”的炼词现象,从一人、一家、一个民族的故事中,深刻理解“生命与和平相爱”主旨。教学对话的焦点是语言现象,师生在对话中,语文思维的发展位置在文本与聚焦点之间,对话有焦点,阅读有文本,探讨有深度,思维有发展。

材料引入式对话,为语文思维的发展定案。教学对话的关键是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是语文思维的具体行为,为更好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确定教学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起初的教学设计是将“鸣沙山”的视频作为学生欣赏“鸣沙”现象的补充与拓展,直接感受“鸣沙”的声效,让课堂教学“热闹”一点。但这样的材料引入,仅能满足学生对“鸣沙”的感官认知,并不能触发学生对“鸣沙”成因的思维,于是,我在教学时将“鸣沙山”的视频作为文本阅读的链接材料,要求学生将视频中沙丘的环境和“鸣沙”声效作为解释“鸣沙”成因的补充材料,学生在阅读文本和视频的基础上对“鸣沙”成因形成了比文本更为科学的解释。如此材料的引入,为教学对话提供了补充素材,学生的语文思维的发展达到了预设方案的最佳效果。

活动引入式对话,为语文思维的发展定式。语文活动是语文的学习行为,也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为了开发适合学生语文思维发展的语文活动,我会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开展相对固定的语文实践活动。七年级新生打开语文新教材时,我精心设计了“语文是什么”的开学第一课;
指导学生在学习专题“汉字的魅力”时,我在班级中开展了“汉字听写大赛”和“成语故事演讲”活动;
辅导学生阅读名著《西游记》,我举办了《西游记》读书报告会;
当学生学完九年级教材的时候,我和学生一起举行了“我心中的语文”恳谈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周做三张课外阅读摘抄卡,每周写三篇观察日记,一月办一份文学小报,三年语文学习形成相对固定的语文活动形式,促进了语文思维的多元发展。

在教学对话中,知识引入确定了语文属性,现象引入确定了语文位置,材料引入确定了语文案例,活动引入确定了语文形式,多样的引入式教学对话,促进了学生阅读力、表达力、文化力等综合素养的提升,加速语文思维的内核裂变。

二、组合式对话,双燕双飞绕画梁

话常常聚焦于一个问题或者一个话题,而教学对话在聚焦问题或者话题时,常常是多元的组合,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或话题组合聚焦,多层次探讨,这就是组合式对话。

问题组合式对话,阅读文本更具梯度。阅读教学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一个层面,无法逐层深入,如果采用渐进的问题组合式对话,则可以有序地引导学生走向思维的更深层。我在教学贾平凹的《月迹》时,确定了一个组合式的主问题:你寻找到了哪儿的月亮?月亮是个什么呢?教学中,学生阅读文本,循着月迹,从竹帘上找到院子里,从酒杯里找到锨刃儿上、瓷花盆上,从河边的沙滩上找到天空中,学生不仅找到了各自的月亮,更找到了各自的美好,这种渐进的问题组合对话,既吻合了《月迹》文本,又在寻找“月迹”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个生活哲理:每个人只要到自然中寻找,生活处处都是美好,人人都能拥有美好!问题组合式对话教学,引领着学生的语文思维由形象思维递升为情感思维。

探究组合式对话,情感思维更具宽度。我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时,引导学生探究:面对怎样的对象,水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姑娘为了生病的母亲找水,空的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
小姑娘自己舍不得喝一滴水却倒了一点水给绊倒她的小狗舔干净,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交给了母亲,母亲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这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七颗钻石变成了大熊星座。爱亲人、爱动物、亲人互爱、爱陌生人,面对不同的爱,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如此探究组合式的教学对话,学生在逐层探究文本的基础上,也领悟到了不同层次的爱,这是读者、作者、文本在阅读教学中的共情,在共情中语文思维有了新的宽度。

情境组合式对话,文化思辨更具信度。在一次省级教科研活动中,我执教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思辨力,引导学生在组合的情境中不断探究“悲剧”所在。第一个情境是在“神奇的幽径”旁发生的悲剧,第二个情境是在“茫茫的燕园中”的悲剧,第三个情境是“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后的一九九二年的春天的悲剧,第四个情境是“在茫茫人世中”的悲剧。在这连续的情境组合中,教学对话让师生的语文思维得以螺旋上升:在“神奇的幽径”旁的悲剧是破毁了现实中的“美”,在“茫茫的燕园中”的悲剧是毁灭了知识界中的“美”,在“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后文化与经济都欣欣向荣的春天的悲剧是出现了文化愚昧,在“茫茫人世中”的悲剧是人性中缺失了对真善美的担当,连续的情境组合,教学对话让生活中现实的美、历史中知性的美、人文中文化的美、人世间人性的美的毁灭的认知层层深入,学生探究中有了对无知的、愚昧的、缺失人性的“愚氓”的谴责,有了一份对真善美的担当,文化思辨力不断上升。

不管是问题组合,还是探究组合,亦或是情境组合,犹如“双燕双飞绕画梁”,让教学对话在层递的语文思维中螺旋上升,升腾在文本的主旨之中,升腾在作者的情感漩涡之内,升腾在作品的人文情怀之间。

三、互补式对话,山光物态弄春晖

语文的教学对话指向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互补式对话能让语文思维“山光物态弄春晖”,语文学力得到综合提升。

听说互补式对话,培养学生的表达力。教学对话是基于倾听和表达的对话,教学中的倾听是教学对话的基础,表达是教学对话的综合提升。在教学对话中,我常采用“我同意某同学的看法,但我还有理由补充”“我不同意某同学的看法,我的看法是怎样,理由是什么”等表达形式,明确要求学生在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辨析、综合表达出自主的阅读感悟,达到听说互补的教学效果,综合养成良好的倾听与表达素养。

读写互补式对话,培养学生的阅读力。我在教学《七颗钻石》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童话的想象艺术,引导学生循着列夫・托尔斯泰的想象,补充当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后的故事情节。在学生补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文本,在读写互补式对话中,学生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学生的补写是在阅读的基础上的学习行为,在读写互补式对话中,学生的阅读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拓展互补式对话,培养学生的文化力。我在教学《松鼠》这篇科学小品时,让学生抓住表现松鼠特点的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松鼠,再将学生的语言和文本语言比较,最后将《辞海》中对“松鼠”的解释和原文比较。第一次将自己的概括语言和文本语言比较,这是粗略的比较,体会文本语言的生动形象,初步感知科学小品的语言特点;
第二次将文本和《辞海》中的语言比较,体会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的差别,进一步感知科学小品语言的生动性。在拓展互补式对话中,学生的认知从单一的生动说明,提升到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的系统认知中,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也由此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对科学小品文的文化认知提高了一个层级。

行为互补式对话,培养学生的综合学力。我在教学《松鼠》选址搭窝一章节时,要求学生一边听老师朗读介绍松鼠窝的一段文字,一遍用简笔勾画出松鼠窝的形状,学生通过倾听和绘画,准确地体会到松鼠“把整个窝遮蔽起来”的精巧,感受到科学小品文运用文字准确说明松鼠“乖巧”特点的表现艺术。教学对话中趣味的行为活动,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教学形态趣味盎然。教学中运用了听说读写以及简笔绘画等多样的形式,学生的综合学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听说互补、读写互补、拓展互补、行为互补,这是互补式教学对话的不同形式,依据文本特点,开展互补式对话,学生在语文的学力思维中“天光云影共徘徊”。

四、生成式对话,卷舒开合任天真

语文学习是语文知识生成的过程,也是语文素养生成的过程,生成式对话能让语文思维开合自然。

有意生成式对话,带着目标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意生成式对话,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将准备好的生成素材嵌入在教学过程中,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W对话不是简单的教学争论,不是简单的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而是聚焦问题的深度阅读和深度探究,如果阅读和探讨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或者问题的本身,教学对话不可能深度促进思维的发展,也不可能更好地促进学习行为和养成更高的学习品质。我在教学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时,采用角色朗读表演的学习形式,要求学生选择童话里的一个角色来表演,看到“皇帝的新装”时会说些什么。当一个学生以骑士的身份表演之后,我说:你表演的角色是什么?学生说:骑士。我说:你表演的骑士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呢?学生说:保卫皇帝的战士。这时,我将教学对话聚焦到了“骑士”的身份上,问道:这位同学说得对吗?有学生点头,有学生疑惑。此时我补充了欧洲的骑士阶层的知识,介绍了“骑士精神”,明确“骑士”是靠着自己的诚实守信和忠贞勇敢获得的贵族荣耀。学生明确了骑士身份后,对“皇权”外衣下的贵族荣耀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深度认识到“新装”也是社会的外衣,更是人性的面具。有意生成的教学对话,激发了学生语文思维,学生的思维不再停留在皇帝、大臣、骑士的虚伪与愚昧之中,而能结合教师的有意对话深度认知安徒生童话的文学价值。

无意生成式对话,促进学生思维智慧的生成。无意生成是即兴生成,是智慧生成,也是教师依据学情的生成。我在教学丰子恺的《竹影》时,有一段和学生对“长音阶”和“短音阶”的对话:

生:从“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小孩。

师:很好!他所发现的这个变化你能感受到这是怎样的变化呢?

生:是景色和声音的变化。

生:我觉得是光线的变化,由太阳落下到月亮升起的变化,由太阳落下的橙色变成月亮皎洁的白色。

师:“音阶”本来是描写声音的,现在描写的是什么?

生:现在写的是视觉。

师:把视觉的东西通过听觉来描写,这是一种什么修辞?

生:通感。

师:真好,虽是七年级学生,懂得的知识还真多。长音阶给人的感觉是连贯的、跳跃的、活泼的、热烈的,而短音阶刚好相反,让人感到平缓而宁静,所以,太阳光逐步转换为月光的时候,刚好由原来热烈的色调转换为宁静的色调,看来作者是借音阶的变化写出了光和景的变化。

在这段无意生成的对话中,学生既了解了“通感”修辞,又深度阅读到了光与景的色调变化,感受到丰子恺借故事来传授美术知识的创作智慧,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智慧的生成。

疑难生成式对话,跃上语文思维的更高层。“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学则须疑”,这是疑难生成式对话,是高层次教学对话形态。教学《故乡》时,我和学生对闰土挑的“一副香炉和烛台”展开对话,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对“香炉和烛台”的几处描写,并仔细阅读第七十五自然段和第八十七自然段。第七十五自然段看似随意写到“一副香炉和烛台”,但第八十七自然段则用意明显:“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由此可见,“香炉和烛台”不是闰土的生活必需品,而是闰土的希望所在,在闰土的生活中,“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如此生活下的闰土为何坚持,仅是迷信吗?其实,闰土对生活仍然充满希望,虽然闰土是“辛苦麻木而生活”,但如同“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一样,即使闰土是寄希望于“香炉和烛台”,但θ蛲晾此祷共恢劣诰望,所以“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此从情节的细微之处阅读小说《故乡》,小说的魅力才能在学生的思辨中留下独特的体验,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才不会被教师“绑架”,学生的思维才能跃上更高层,进而“一览众山小”。

幽径悲剧教案范文第4篇

一、营造问题探究氛围

我们经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启而不发。” 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状况,我们曾进行过一次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学生课堂问题意识淡薄具体表现为: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
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呵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例如在教《曹刿论战》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曹刿说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片面的。”我及时抓住这一问题,启发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再来看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盛的心理需求。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培养能力,展示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对于那种缺乏问题意识的学生,重点在于培养其问题意识。除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外,还要特别注意采用科学的方法,精心设置问题环境,使这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二、激发问题探究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中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一方面要求教师尽可能将语文课本“探究·练习”中设计的问题放在课上完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如教师教《春》一文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为什么‘红’的排在前面?”经过全班讨论探究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是按前一句“桃树、杏树、李树”的顺序排列的,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问。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倡导合作探究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问题探究性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执教《幽径悲剧》一课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出了“本文作者用‘幽径悲剧’做题目有何用意?”“文章第五自然段能否去掉?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写藤萝毁于愚氓之手的内在含义是什么?”等问题,然后各小组间交叉回答其他小组的问题,用合作探究的形式由记录员记下大家的答案,小组中心发言人公布答案,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幽径悲剧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戏剧精神;悲剧;喜剧;正剧;文化民生;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识码:A

Slanting Stage:Reestablishment of Dramatic Spirit in Moment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LI Ming-hua

现在常听到这么一句话:这是个没有了孕育大师气候的年代。笔者以为:这也是个没有了悲剧、没有了喜剧(讽刺)气候的年代。确切说,这是个既缺失直面人生勇气和悲天悯人艺术情怀,也丢失讽刺幽默智慧天性、不能够回望自身命运荒谬与崇高的年代。尽管在最近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社会经历着自新中国成立之后最大社会变革,处在转型期的社会,更显丰富性和多变性,现实中的悲喜剧亦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既有着悲剧似凝重,亦有着喜剧似荒诞。然而,戏剧舞台对此所表现出的漠然、失语,却是到了让人吃惊的地步。那么,今天充盈在戏剧舞台上的热闹和气泡有哪些呢?大致有三:一者,走市场赢票房的“白领戏剧”、“情景戏剧”、“明星阵容剧”和“博你笑、逗你玩的搞笑剧”迎合着流行而潮起潮落、你方唱罢我登场;二者,戏剧精英们失望于本土戏剧精神萎靡,便以敲山震虎的勇气和姿态,搬演国外优秀经典剧目,声音虽然微弱,却以绵薄之力向人传达戏剧精神所在;三者,以地方政府红头文件开道、力挺的主旋律“正剧”,它们夹裹在一些主管文化官员的政绩外套里,攀附上重点艺术工程专项,在各类评奖游戏中所向披靡、一枝独秀,虽然声道单一,却是不乏“喧闹”,只是这类戏剧因其带有习惯性实用工具色彩,且目标本是向上不向下、要政绩不要观众,是待评上大奖,再运用行政和宣传力量去招徕观众的,它们给难得观戏的受众传递的往往是太多非戏剧本体信息,所以,对于当下观剧热情稀薄了的剧场和已经脆弱的戏剧生态而言,是如雪上加霜。喧闹过后的满地纸屑,已经成为一些个类型剧的共同宿命。令人忧心的是,对此视而不见已成常态,而这,恰恰也是当下中国戏剧逐渐远离人心的大患之一。

戏剧精神萎靡了,艺术天性失守了,戏剧舞台倾斜了。何以至此呢?是因为今天的物质生活有了太多舒适,便让现代人失去追索生命真谛的兴趣?是因为现代人更惧怕死亡,所以就不想再理会那即便是向死也要散发出人性光辉的话题?是因为要附庸着政治实用性的“主旋律”,便就宁愿舍弃掉人、人性作为戏剧主旋律的永恒定律?是因为科学进步带来的物质增值与便利,便让人只要享乐人生而不再要审美、审丑的人生?戏剧,是以情感的方式让人获得对生命的审美自觉和愉悦,贴近生活,干预社会,表现人和人在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一切众生可以发生的喜怒哀乐,可能永远是让戏剧吸引观众的原因。也就是说,它永远也不能回避人和人生的话题。如若戏剧对人和人生无所事事、对于生命存在的追问不再热情,那么,招之而来的便必将是人对于戏剧的冷漠。近年来一些地方戏剧场馆所遭遇的尴尬,对此已有所证。同样,历史也已经证明,政治集团意识对个体生命的桎梏和精神强加,非但不能唤起民族的精神觉醒和个体自觉的社会道义担当,相反,长此以往,倒是容易导致在人性基本立场和道德操守上屡屡暴露出“集体无意识”。提及当下中国剧场现状和忧思,似乎总是又要不得不再回溯到这样的话题:剧场是什么,观众为何要看戏?可老在这样最基本的问题面前打转,既显得滑稽,也是的确与戏剧无补。总要这么反复去咀嚼,难道除尴尬之外还是一种宿命吗?戏剧舞台倾斜的事实,当下戏剧舞台暴露出的一些现象,在高层次的部级剧目评选活动中也是有具体反映。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为例,从2002到2008年,“体现民族特色”、“代表国家水准”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已经评选出了精品剧目50部,加上2008年实行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10部;60部作品中,戏剧作品45部;从题材类型看,除一部新编历史题材话剧《商鞅》和两部改编的《雷雨》(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之外,真正能称得上悲剧、喜剧的作品竟踪影难觅,而表现当代现实生活的悲剧、喜剧作品更是没有一部,就连现实题材作品比例也是少之又少。此外,由文化部主办的文华奖,是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从近十年内的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这四届文华大奖获奖戏剧作品中寻找,同样也未见一部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悲剧、喜剧。悲剧(现代悲剧)和喜剧(讽刺喜剧)在现代剧场的缺席现象,从部级水准的获奖剧目中可见一斑。

是悲剧、喜剧在戏剧类别中地位低下才招致今人贬谪吗?那么还是有必要再重温一遍什么是悲剧、喜剧。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亚里斯多德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①。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这么认为:“艺术不只是自然现实的模仿,而且是对自然现实的一种形而上的补充,是作为对自然现实的征服而置于其旁的。……它并不美化现象世界的‘实在’,因为它径直对我们说:‘看呵!仔细看呵!这是你们的生活!这是你们生存之钟上的时针!’”②。叔本华说,悲剧是认识到生命意志的虚幻性而产生的听天由命感。尼采又说悲剧是用“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事态变迁的纷扰。我们在短促的瞬间真的成为原始生灵本身,感觉到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快乐”③。所以他认为“肯定生命的最高艺术,即悲剧”④。关于喜剧,黑格尔认为“喜剧主角所追求的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而是虚妄和卑鄙的东西,所以结局必然失败,但是他有能驾驭喜剧世界的信心,而且在失败时认识到他所追求的是假象,失败对他并无损失,所以乐意地接受失败,一笑置之”⑤。鲁迅说“喜剧是将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悲剧、喜剧,作为戏剧中的两个艺术类别,在戏剧中的重要地位和艺术价值,无论从戏剧历史所留存下来的作品看,还是从世界戏剧发展的长河中,学者、思想家一些列的论述看,都有大量重量级作品和世界性定论可以佐证。为什么到了今天,悲剧、喜剧会在我们这个有着悠久戏剧历史的国度,羞于在舞台上显身了呢?当下戏剧舞台,是在躲避悲剧崇高的同时,也丧失掉喜剧的讽刺和幽默,悲剧、喜剧都不想沾,失重的舞台上当然就只有所谓“正剧”大行其道了。关于正剧,尽管早在黑格尔就曾这么说过:“这个剧种没有多大的根本的重要性”⑥。遗憾的是,我们今天的戏剧偏偏是走上了这个与戏剧精神多少显得有些疏离的独木桥。

为何只有正剧大行其道呢?是实用功利的选择自然是要放弃审美的人生和审美、审丑的舞台?是将政治实用性和工具化的习惯思维运用到了戏剧创作,当下戏剧舞台上这种倾斜的呈现才成为了一种必然吗?放弃审美的人生、政治实用性和工具化的后果,就是不再相信,戏剧中让个体生命和行为折射社会群体、让个体命运承接民族灾难与喜悦等,一定远比那些“集体意识”强加下的集体承担所挤兑出来的所谓的“社会现实”更加真实和深远。长此以往,也就会渐渐不愿或不敢面对悲剧、喜剧,开始惧怕悲剧的命运追问和喜剧的人生讽刺,甚至会以为悲剧就是社会的阴暗面,就是人生悲惨,讽刺人生便就是增值社会负效应。如果是这样,则从根本上迷失了戏剧是通过揭示人物命运的崇高与荒谬,让人直面社会人生、体认生命自觉意识和获取人生力量的最有效途径。当下中国戏剧长时间的宁愿在经典与流行、高雅与通俗之间作徘徊或争辩,宁愿在功利、政绩、奖项等非戏剧因素中倾轧,宁愿回避现实而躲进历史故纸堆里整理翻新,也不愿、甚至已经不习惯以现实身份用戏剧最本体方式向社会人生发言。“在艺术眼光来看,‘泛政治化’的眼光是最短浅的眼光。那是一种出自政治概念的假定,一种来自宣传需要的伪饰,一种不经过个人头脑的呼喊。用‘泛政治化’的眼光来从事艺术创造,不仅是对艺术和创造的双重玷污,而且,还玷污了有可能清明的政治,因为任何清明的政治不可能为了自己而剥夺艺术”⑦。今天戏剧创作中所面临的诸如戏剧与行政和官员政绩关系过从甚密的问题,艺术创作思想没有彻底排除掉过去那种约束在意识形态政治框架之下形成的习惯性让位、屈就、迎合政治标准等问题,所造成的不仅是与创造清明政治环境的无补,更造成了艺术家由于在非艺术氛围中过度消耗所导致的艺术天性失守。而这,或许才是当下戏剧舞台没有了悲剧、没有了喜剧作品的根本原因?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这个哲学层面的形而上人类天问,一百余年未有答案。相信只要人类还要继续生存,这个追问也将永远不绝于耳。戏剧也将永远不断要以不同人物的悲喜剧方式,试图在舞台上去演绎类似的追问和对此答辩的过程。这是戏剧存在的理由,这也是人类自身的需要。戏剧要用本体方式向社会人生发言,要以情感的方式唤起理性之光和生命的自觉,是要以最诚挚的情感去召唤灵魂,使人一次次越过生活表层的物质利诱、视觉感官刺激、极度享乐等形而下泥潭,获得真善美,获得精神觉醒和心灵的慰籍。这一切的实现,无疑必将是得益于坚挺的戏剧精神支撑下,俯视人生的大视野和感召天下、悲天悯人的艺术情怀;得益于戏剧艺术家对悲剧崇高和悲剧美的渴望,以及艺术胸怀从容大度里对喜剧讽刺幽默的纵容。而若向上一味助长于官员政绩、搞假大空,向下又只是匍匐于市场门槛“逗你玩博你笑”,或流于“过把瘾就死”鼓噪玩事洒脱,或谄媚于矫情男女捕捉情场游戏等等,它们作为戏剧生态里的“香花野草”,虽然本来也是无可厚非,更何况“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但作为剧场的总体呈现,如若独独缺失了的是人生与社会、人类自身命运等普适话题,既躲避崇高,也回避着荒谬,这无论如何不会是戏剧的真实操守,终归与戏剧精神相悖,并让人质疑戏剧艺术为人类精神生活不可忽缺的理由。“尼采认为,科学精神是一种浅薄的乐观主义,避而不看人生的悲剧面目,因而与悲剧世界观正相反对。科学精神恶性发展的后果,便是现代人丧失人生根基、灵魂空虚,无家可归,惶惶不可终日”。其实,“尼采并不否认道德和科学在人类实际事务中的作用,它反对的是用它们来指导人生。人生本无形而上的根据,科学故意回避这一点,道德企图冒充这种根据而结果是否定人生。所以,如果一定要替人生寻找形而上的根据,不如选择艺术。审美的意义是人生所能获得的最好的意义”⑧。具有人生审美意义的戏剧,如若丧失了对人的自身命运感慨与悲悯,丧失了敢于回望人生于社会中的种种荒谬与滑稽的戏谑和嘲讽,只会以一厢情愿或某些概念的思维方式,单单作为一时、阶段性宣教的工具和手段,而于芸芸众生之民生、疾苦、快乐、尊严、理想和愿望长期的疏离,那么,到底还会有多少理由能让民众自愿的走进剧场,并对一些个常常以“正剧”面目出现的宣教,产生出由衷的敬意而去推崇呢?为此,我们的戏剧艺术家处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要彻底克服自上世纪就已形成的艺术创作惯性思维,彻底走出极左思想影响下戏剧作品对个体生命轻视、对人生惨淡漠然和回避人类普遍认同道德情感的误区。另一方面,在商品经济社会,艺术家更需要完善自身艺术品格,树立超越于世俗之上的独立艺术情怀;坚持站在艺术的立场,去俯视社会人生,感召世道人心;坚持以精神和灵魂的高贵来慰己、益人;执守一颗悲悯之心,救赎那些苦难的灵魂,抚慰那些受伤的心灵,愉悦那些劳作的身心。固然,商品大潮冲击下客观外在环境突变,以及价值评估体系出现的错位,会让艺术家的主观心灵难免受到影响,甚至遭到污染,对此,除了期望于政府和社会给艺术创造营造出宽松的环境,减少政治实用功利、遵从艺术规律,让艺术家真正获得艺术品格的独立和自由,以及逐步唤起全社会能够形成“宁可少几个亿万富翁也不可缺少艺术家”的全民期待之外,艺术家本身建立于自我人格完善之上的艺术表述身份和艺术操守的坚定把持,则既是维护自我精神高贵、创造高品质优秀艺术作品必要的客观素质要求,同时也是戏剧作品可以真正成为对社会人生发言,从而去赢得人们对戏剧作品的心理需求和对艺术人格的尊敬,让艺术家实现人生价值并获得快慰与荣耀的主观精神保障。这在受拜金思潮影响、物欲膨胀的不良社会风气里更是难能可贵。

戏剧,若不是也可仿效着上帝眼神去俯视天下苍生,并可以登座于殿堂,戴上“艺术”这无冕皇冠去向世人吟唱,一些伟大的艺术家,何以会甘愿守着一份清贫,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挑灯苦吟不得安睡?何以会一个劲儿地只顾为那剧中人儿长吁短叹、哭泣、欢愉,用自己心灵去体验人世里的多重煎熬?所以尼采会如是说:“倘若人不也是诗人,猜谜者,偶然的拯救者,我如何能忍受做人!”一个丧失生命智慧游戏天性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不爱戏剧、不走进剧场崇尚精神典仪的民族或许是不太有希望的。但是,如果将这当作让戏剧唯政治化或唯政治工具化的藉口,对戏剧本身而言可能会是灾难性的。“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美和快慰。这就是尼采所提倡的审美人生态度的真实含义”⑨。一个心智成熟健全的民族,才有能力去书写真正的悲剧和喜剧,一个自大狂妄、好大喜功的虚弱心态之下,就只能一味追求颂扬和赞歌。倾斜了的舞台、一段时期以来戏剧所面临的困境,虽可说是源于过多的非戏剧因素干扰,以及习惯性行政眼光督导,一些假、干、浅的所谓“积极向上”的“正剧”泛滥,导致戏剧总体生存状态、呈现状态扭曲失衡,已显然不再仅仅是戏剧本身某一处的不当。但戏剧舞台总体所呈现出来的精神萎靡和艺术天性失守之衰象,作为创作者们终是难辞其咎。为此,戏剧精神的重铸、艺术立场的身心归位与执守,对戏剧创作者而言,既显得迫切,又实在是任重而道远。可喜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当下,民生话题已让越来越多的人所关切。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民生、人性化”等关乎个体生命存在的字眼频频出现,文化民生建设和规划,也已作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加以考量,这是社会的进步。如果说民生问题是关系到人的生存权利、必然需求和社会责任等相关概念,更多包含的是公民社会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要素,那么,文化民生,所关注到的则是社会发展一定条件下所必须的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文化民生建设,也就是要强化人文建设、丰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实现精神与物质生活发展两相匹配的社会和谐发展。作为丰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重要活动之一的戏剧,正可以抓住社会开始重视文化民生建设的这一契机,让戏剧回归到关注人性的定位和对于社会人生发言的艺术立场,更坦然、更直接、更彻底的表达人文诉求与价值呼唤,在以艺术的感召力和民众精神需求的鼓舞力互为作用基础之上,实现戏剧精神重铸,真正让戏剧对社会发言,真正让戏剧感召人心、鼓舞人心、引导人心、愉悦人心、抚慰人心、宣泄人心,放达人心……,从而感知人生、感知命运!

①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② [德]尼采著,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05页。

③ 同②,第71页。

④ 同②,第346页。

⑤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94页。

⑥ 同⑤,第294页。

⑦ 余秋雨《艺术创造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推荐访问:教案 悲剧 五篇 幽径悲剧教案【五篇】 幽径悲剧教案(精选5篇) 幽径悲剧教案设计一等奖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