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教案设计 > 小鱼教案【五篇】【完整版】

小鱼教案【五篇】【完整版】

时间:2023-05-30 18:10:06 教案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小鱼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重点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难点理解0的三个含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教师: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你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鱼教案【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小鱼教案【五篇】

小鱼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三个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你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放录音,听故事.)

(点评:“借助小猫钓鱼”的有趣情境,呈现一组连环画,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变化过程.教师在这里注意联系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观察画面,引入新课

(一)出示主题图.

教师:你猜猜故事里的小猫是哪一只?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别的小猫钓了多少条,你们知道吗?你们能把这些数写在下面的田格里吗?

1.出示图片

(1)学生在书上写数.

(2)展示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点评: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很重要,在学生评价中有,教师有意识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互评.)

教师:小黄猫一只也没钓着,在他的下面应该写几呢?(写0)

2.出示图片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0”的认识.

(板书:0的认识)

教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也是一个数.

师指着小猫下面的0问: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

(二)感知0的另两种含义.

教师:你还在哪见过0?

我们在直尺上发现了0,请同学们拿出直尺看一看.

1.出示图片

教师: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

(这些数是按顺序排列的,从0开始的)

这个0表示什么呢?小组同学互相说说.

谁来说说你们组的意见?

小结:直尺上的这个0,表示开始,起点的意思.

2.出示图片

教师:在温度计上也有0,这个0又是什么意思?

教师:0度是水变成冰的温度,当温度下降到0度时水就开始结冰了.

3.出示图片

教师:0度可以这样表示.

(点评:教师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观察图,找出“0”让学生说说“0”的含义,从而明确“0”让学生不仅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其他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直观体会“0”的实际含义.)

三、学习写0.

(一)教师:我们在这么多地方见过0,0是怎样写出来的,请看大屏幕.

1.课件演示:0的写法

2.边演示边讲解:

0是一笔写成,起笔在右上边线中间偏上一点,向上碰到上边线,再向左下写,写

到横竖中线焦点的地方,与竖中线接触,然后向右下拐,到下边线中间偏左的地方与下线接触,再往上拐到中线附近,与右边线接触,再继续向上,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接.

教师:请你用手指和课件演示一起写一遍.

学生书空

(点评:教师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出示图片

1.学生练习书写.

2.出示学生作品.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三)出示图片

1.教师:你能把下面的空格写完吗?

2.出示学生写法

0010020__004005

006007008009010

0010020__004005

0010020__004005

教师:哪种写法对呢?为什么?

(这两种方法都对,第一种是接着写的,第二种是照样子写的.)

(点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你们写得真棒!在写好字的同时,还注意了写字的姿势.下面我们一起来休息一下.

课间休息:播放歌曲《小猫钓鱼》

四、课堂练习

(一)出示图片:请你从0开始,按顺序把这些数连起来

教师:你们画出的是什么呢?(小熊举重)

谁还想把你的作品给大家看看?

(二)出示图片:怎样数得快?

教师:请你先想想,怎样数快,再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快.

(指名演示怎样数.)

(点评: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

五、课堂小结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0呢?

(点评:教师让学生初步感知“0”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注意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探究活动

与众不同

活动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5以内数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活动题目:在0、1、2、3、5这5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集体交流.

分析与参考答案

小鱼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导入 多媒体使用

一、问诊课堂,在反思中历练

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都会挖空心思去设计一个比较满意的教案。教师们都会关注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设计安排许多教学环节,突出教学设计的层次,但也因为这样,往往会过于注重课堂的广度而忽略了其深度,从而使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我在设计和执教低年级《大鱼和小鱼》一课中,也出现了这种现象。

1、华而无实,全而不深

案例1:《大鱼和小鱼》一课中,我采用谜语导入课题,通过观看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大鱼和小鱼的真实画面,欣赏形状各异的鱼。为了凸显重点,在画鱼之前我设计了"大小对比"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篮子里挑选出"鱼"在同一画面中进行摆放,然后做大小对比。这一小环节就花了两至三分钟。

反思1:其实"大和小"这个问题是浅显易懂的,若当时在出示课题时,将"嘉宾"尼莫和尼莫爸爸直接设计在课题板书展示中,对学生抛出问题:这两条鱼中,谁是爸爸?谁是儿子呢?学生马上能回答上来:大鱼是爸爸,小鱼是儿子。重点很快突破了。但当时为了让教学设计显得流畅递进,略带表演性的展示了这一"突破重点"的环节。其实这算是一种"怪现象",原因在于"目标的转移"——从课堂原本是为学生服务的过程转移到课堂教学变成为老师自己展示教学的服务。教师在备课中罗列各种好的教学环节,以期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而导致了课堂流于形式。

2、轻走无痕,缺少灵动

案例2:在赏鱼环节,通过欣赏引导学生归纳出鱼的基本形状和各类花纹。在观看的过程中,我示意学生边看视频边回答我的问题:"这条鱼是什么形状呢?""身上的花纹像什么?"等,为了顺利地"过关",我还用手在空中画出图形,间接的提示学生。有一个学生的回答是:"这条鱼像一个爱心!",我当时准备归纳总结的板书是:圆形、三角形、方形,没想到学生给出这样一个充满想象的答案,可当时我急需的是学生能直接给出我所要的答案,听到这个"爱心型"的时候,我只是匆忙地脱口而出:"你真棒!请坐下!"。

反思2:回忆当时提问的情况,我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考虑进一步地做说明和引导:"你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可以把爱心型归纳在三角形的范围里面。",同时还可以纠正她所说的那一句话应该完整的改为:"这条鱼的形状像一个爱心!"。课堂教学问题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幅色彩缤纷的画面,随时都会有不经意的笔触带来新的惊喜发现。然而教师如果按部就班的顺着自己的教案走下去,不能够敏锐地抓住课堂的动态生成,以及及时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擦出思想的火花和闪现出教学机智,这样的课堂难免会因缺乏灵光而死气沉沉。

3、功败垂成,走马观花

案例3:《大鱼和小鱼》的教学环节包括:猜鱼——赏鱼、析鱼——画鱼、做鱼——评鱼、说鱼——演鱼,最后渗透环保教育。整个课程看上去很紧凑,层层递进。为了提高课堂作业速度,要求学生采用黑头笔直接作画。即使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几个环节下来,我感觉学生绘画制作的时间会稍微紧张。当学生在绘画时,我仍然担心学生因完成不了而使课堂效果不尽人意,所以在指导过程中不时地催促学生:快点、快点。于是还没有完成的学生在老师急躁的态度中不禁加快了画画速度,手中的画笔多少也带点草率,寥寥几笔就勾勒完鱼的花纹。

反思3:我在设计《大鱼和小鱼》一课中,按照预先设计的环节,不厌其烦地在三个班级进行讲和练,从中将各个环节进行修改,把问题琢磨透,在反复地试验中由一般课逐步过渡到成熟课,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然而看着学生在匆忙中完成的作品,有的鱼的前半部分的花纹不管是线条还是布局,都较为丰富,但后面部分却完成得有点潦草。我问自己:达到我预期要的教学效果了吗?学生的作业还未完成就被老师急急忙忙的贴上展示台,让学生产生"走马观花"的感觉,如若这样长期下去,是否助长了学生草率急躁的心态和行为习惯?

二、提升意识,在历练中成熟

针对以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现象,我在准备低年级《恐龙回来了》这节课时,从课题的导入,问题预设、教学环节的生成,多媒体的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布置和落实等,各方面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改进,在前车之鉴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安排。教学的思路清晰了,课堂的呈现也就显得游刃有余。以下是我在上这节课时的一些理念和做法:

1、巧用媒体,还原课堂高效简约的本色

做法:《恐龙回来了》一课的导入环节是由《恐龙世界》里面的几个小片段剪辑凑成一个小故事,刚播放课件,学生立即被壮观的画面吸引住了,随之两只恐龙争抢一枚恐龙蛋,恐龙蛋在突然消失了,顿时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高潮。在导入课题后,由"蓝猫"主持,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知识竞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和欣赏视频。

效果:在整个观看的过程中学生非常认真。显然,学生对于壮观的画面和新颖的的竞赛环节很喜欢。课堂上图、文、声、形并茂的多媒体演示拉近了时空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很好地开发。此时的课堂也变得简约而高效。

小鱼教案范文第3篇

小班幼儿技能匮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艺术活动需激发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进而主动地表现美,具有审美情感的萌芽。绘画是幼儿表现美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一支笔一张纸在幼儿手里能出现千变万化的世界。但掌握一定绘画技能是幼儿顺利地进行美术表现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幼儿艺术表现的必要前提。小班幼儿正处于绘画的第一个阶段――涂鸦期,也就是说他们喜欢画,但缺乏目的性和表现力。他们生活经验缺乏,表现手段、方法、水平较低,绘画技能匮乏。然而绘画技能是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形成的动力定型,我们能让小班的孩子进行反复枯燥的临摹、涂色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如何克服小班幼儿绘画技能匮乏这一问题呢?

我们尝试从幼儿出发,以幼儿为中心,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为幼儿能尽情地挥洒心中的美做准备。下面以两个活动对比为例具体展开,从活动方案的确定、反复试教、反复修改、直至教学应用、教学水平、理论水平显著提升。

尝试与发现

第一次活动 我们首先明确绘画活动的目标,精心设计了教案,认真准备了教具。开始导入时,我们设计提问:“小猫最爱吃什么?”幼儿回答:“鱼。”再问:“那小猫用什么办法捉鱼呢?”幼儿便嚷嚷开了:“用钓竿、钩子……”“还有什么办法吗?”教师继续启发,希望孩子们回答“鱼网捕鱼”。但是,孩子们没有喊出老师想要的答案,教师只得将鱼网教具展示出来,“这是鱼网,可以一次捕到很多小鱼,为什么……”正当教师想对鱼网的作用加以深入时,一个孩子快速钻到了我手中的鱼网下面,还用探询的目光瞄了教师一眼,教师灵机一动说:“这条调皮的小鱼被我给网住了”,可不等教师话音落下一个、两个、三个……不一会儿十几孩子钻到了鱼网下,“呵呵,我也被网住了!嘻嘻嘻!”孩子们乐在其中,而教师却束手无策。不可否认教师充分发挥了她本身的教学机智。经过教师的示范,“先画横线再画竖线,横竖线要交叉叠在一起”幼儿开始作画,每位幼儿分别在一张印有许多鱼的铅画纸上,用油画棒画鱼网,“比比,谁网到的鱼多、谁织的网又大又密”,教师还在不断提示评价,“赵老师,我画好了”声音来自平时能力较强的许涛,教师过去看才发现,他只将网画在一条鱼的身上。不一会儿,“我也画好了,我也画好”的声音此起彼伏,有只画竖线的,有只画横线的,还有倒是画了交叉的横竖线,但这网已破烂。活动并没有激发幼儿对画网线的兴趣,教师评价乏善可陈,无法唤起幼儿共鸣,幼儿以完成任务为目的。

活动的反思与探索 首先,得益于幼儿的启发。孩子爱玩,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孩子们钻到鱼网底下”细细反思这个行为,使笔者深受启发,既然孩子乐意钻鱼网,那是否可以设计捕鱼的游戏来再现情景――“鱼网捕鱼”呢?让幼儿有形象直观的体验,突破鱼网为何能捕鱼的认知难点。让孩子们真实地体验到,横线竖线交叉织成的网能捕鱼,网织得越大捕到的鱼就越多。其次,得益于良师的指点。绘画活动要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激发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不一定从技能开始,不一定按教师的目标、要求进行;
从幼儿原有的经验认知出发,从幼儿技能水平出发,从幼儿的意愿、需要出发,让幼儿画画成为一种游戏、一种获得快乐的艺术活动,让孩子既能获得愉快的体验,又能得到技能的发展,才是成功的活动。再次,得益于教师同行的建议:有些老师提议作品纸张再大点,有利于线条的延伸,更能让孩子们放开手脚;
有些老师提议可以运用不同的作画工具和作画方法,孩子们早已对经常使用的彩色笔油画棒失去兴趣,提供一些新鲜的作画工具或许更能吸引幼儿,让幼儿能更专注地参与绘画活动,考虑到幼儿的能力差异,教师的评价指导必须有层次性。

第二次活动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经过反复试教修改,我们又精心组织了一次活动。教师选择用简洁的导入方式:“小猫最爱吃什么?我们去小河边找找有没有鱼。”(白色铅画纸做成一条小河,并用白油画棒画上各种鱼虾――由每人一张改为全体幼儿一整幅) “咦!怎么没有呢?”“我们来试试”,教师轻轻拿起蘸了蓝色水粉的刷子一刷。“小鱼有了,小鱼有了!”孩子们兴奋得拍起手来。孩子们也兴奋地动起手来,“我找到鱼了”“我找到小虾了”“这里还有一个大贝壳”……“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小鱼,小鱼怎么游?”音乐响起《小鱼游》,孩子们随着节奏摆动身体,在教师带领下朝一个方向游,正当他们玩得不亦乐乎,教师忽然拿起旁边的鱼网一下网住了好几个幼儿。这时,教师再出示鱼网,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高高举起的小手有很多,“这是抓鱼用的,是网”。有些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喊出来了。与第一次活动同样的问题,却得到截然不同的反响。虽然,孩子们已经知道了鱼网,但通过教师的总结概括“它叫鱼网,由一条条横线和一条条的竖线交叉织成的”,提升了孩子的认识经验。最后,教师在示范画网时,又结合儿歌“横线、横线排一排,竖线、竖线排一排,织成鱼网大又密,网住鱼儿多又多”进行示范,一个个小脑袋看得可仔细了。孩子们纷纷拿起棉签、油画棒、彩色笔,在小河里帮小猫网鱼。

研究与反思

两次活动的比较,深刻地反映出:一切以幼儿为中心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一个突出特征,我们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可这又不得不依赖于绘画技能、知识经验等积累,还必须要避免技能技巧片面化和标准化的偏向。经过反复实践和研究,我们尝试以游戏情境,激发和保持幼儿学习绘画技能的兴趣;
运用不同的材料、方法、形式,进行不同技能的练习;
以情境化的评价方式,支持和优化技能的练习,颠覆反复枯燥的绘画技能练习,让小班幼儿轻松掌握绘画技能,为顺利进行美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尊重幼儿的意愿:以游戏情境,激发和保持幼儿学习绘画技能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在他们眼里,几乎一切活动都是游戏。皮亚杰说儿童“具有一个可以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他同化”,游戏就构成了儿童的这个活动领域。小班幼儿认识和表达事物时会受到情绪情感的影响,他们乐于表现和模仿自己感兴趣的事。而游戏是幼儿最乐于接受的形式,所以我们尝试用游戏贯穿整个活动,来感染幼儿。在试教时,孩子们对鱼网这一新鲜事物敏感、好奇,导致“孩子们偷钻到鱼网底下”的这一幕,这是孩子的天性,更是孩子强烈的游戏愿望。于是在研讨活动中我顺应幼儿的意愿,融入了“小鱼游”,的游戏,让幼儿贴近鱼网,通过游戏获得网鱼的体验,让幼儿轻松地接受技能的指导。运用游戏贯穿整个活动,来感染幼儿,从帮小猫找鱼(刷色)――引出鱼网(游戏捕鱼)――幼儿作画(捕鱼)一直都在游戏、在玩,孩子们没有机械地画网格,只想着我要帮小猫多抓鱼,也没想横竖线要怎样才能画直画长画密,只知道要帮小猫多抓几条鱼。让幼儿愉悦、新奇的体验、活动中自觉的学习、成长。

满足幼儿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材料、方法、形式,进行不同技能的练习。点、线和涂色是进行美术表现的最基本元素。美国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尔德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六个时期,小班幼儿正处于第一个时期――涂鸦期(基于肌肉运动的最早的图画,随后成为心理活动的表征;
各种各样的涂鸦包括无序乱图、纵向乱图和画圈;
这个时期的后期,儿童可为自己的涂鸦命名),幼儿喜欢到处随意自由涂画,无目的性。幼儿喜欢到处随意自由涂画,他们羡慕老师手中的刷子和粉笔,他们想尝试各种能绘出图案和色彩的工具。在第一次试教里,教师提供的油画棒,孩子几乎每天接触早已厌烦,他们便随画了横线或竖线就没有兴趣再画了,他们渴望更多更新的材料和工具。而我却一心只想着自己的教案、自己的目标,忽略了孩子的需要。在最后一次执教时,笔者选择了孩子新奇的软毛刷涂色,在“捕鱼”活动中到小河里找鱼,利用白油画棒在白铅画纸上的色隐性事先画好鱼虾蟹等,“怎么没有鱼?”设置悬念,再让幼儿用软毛刷涂色,“我找到小鱼了,我找到了虾……”幼儿的兴奋溢于言表,为整个画面涂上了底色的同时完成了软毛刷涂色的技能练习。同时,一改往日进行绘画时一人一张纸的作风,以整条小河为作画纸集体作画,让幼儿有更大发挥空间。让幼儿进行反复练习(抓完这边再抓其他的)却仍兴致勃勃,也可以更直接亲近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充分体验集体作画的乐趣。我们准备了棉签棒、油画棒、彩色笔等作为绘画工作,适合不同水平层次孩子的需要,满足孩子对多种工具绘画的需要。

兼顾幼儿的差异:情境化的评价指导,支持和优化技能的练习 不同个性的幼儿在绘画时的喜好也不相同,教师不要限制孩子的自由想象,不要求其所画内容都一样。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个体,也由于家庭背景、经验水平的不同,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也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孩子们可能会将苹果画成黄色,这时教师要尊重孩子,鼓励孩子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幼为本,还具体表现在“促进每个孩子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的思想”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第一次试教时教师的指导“先画横线再画竖线,横竖线要交叉叠在一起”“比比,谁网到的鱼多、谁织的网又大又密”只是对全体孩子的一般要求,缺乏层次性、情境性。教师的指导与评价应最大程度地满足孩子的现实需要,使他们真正体验成功的快乐,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获得发展。因此,在后来执教时,我改用儿歌的形式教幼儿学画网格线,并用情境化的评价来引导幼儿,“小鱼的头钻出来了哦,加些横线拦住它”――针对能力较弱不能完成交叉线的孩子;
“网格的洞洞太大了,小心鱼偷溜出来哦”――鼓励完成交叉线的孩子反复练习画长线;
“如果一个人的网不够大,试试两个人的网连在一起”――向成功的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合作。教师要伴随幼儿绘画的过程,根据幼儿绘画的内容情况做出适应的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孩子提出不同要求,在画网格线的技能习得的同时,让孩子获得了成功感和满足感。

小鱼教案范文第4篇

我马上对他们说:“怎么了?”孩子纷纷告诉我,袁老师的指挥棒不能动了。我说:“噢,被黑板吸住了。”

我说:“这是一根钓鱼竿,是用来钓鱼的。你们想不想玩钓鱼的游戏?”孩子异口同声地说:“想!”“那好,我们就唱最后一遍。然后我们一起来玩钓鱼的游戏。”

孩子都欢呼雀跃起来。

【思考】当孩子发现钓鱼竿被黑板吸住后,他们的注意力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如果我再继续原来的设计教学,那孩子肯定不会感兴趣,这样孩子就没有积极性。所以我抓住了这次偶然事件,及时地调整了教学计划,和孩子一起玩起了他们感兴趣的钓鱼游戏。

【课堂情景2】我马上准备了钓鱼用的小鱼,一起钓起了鱼。每钓起一条鱼,孩子都欢呼一阵。在钓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仔细观察小鱼是怎样被钓起来的。孩子胡魏钦说:“小鱼嘴巴上有东西。”我拿起小鱼让孩子仔细观察,发现小鱼嘴巴上有一颗铁钉,所以能被钓起来。

【思考】在活动中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磁铁的特性,而是让孩子通过仔细的观察,寻找小鱼被钓起来的原因,从而初步感知磁铁的特性。

有一条小鱼怎么也钓不起来。我让孩子找找原因。孩子马上找到了小鱼的嘴巴上没有铁钉,所以不能被钓起来。

【思考】在活动中适当设置一些障碍,可使孩子能更好地发展。通过一条小鱼钓不起来的这个障碍,让孩子主动寻找原因,从而让孩子更深入地理解和感知磁铁的特性。所以这条钓不起来的鱼设置得非常巧妙。

后来我用钓鱼竿钓桌子、椅子、衣服上的拉链、纽扣、裤子等。孩子看到有的东西会被钓起来,有的不能,他们玩得十分开心。

【思考】教师通过钓孩子身边的其他东西,扩展了孩子探索的范围,让孩子更深入地感知磁铁的特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利用身边的材料,让孩子主动探索、感知科学,体验发现的快乐。

最后我给每个孩子一块磁铁,让孩子自由地去玩、探索,看看磁铁会吸什么东西。

【思考】给每个孩子一块磁铁让他们自由探索,这很好地满足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因为有了前面的知识积累,孩子玩得不亦乐乎,效果非常好。

通过上面这个课堂偶然发生的情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抓住随时发生的新的有教育价值的信息,不断调整和生成教育内容。

案例中教师看到孩子被黑板上所发生的奇怪现象所深深吸引住的时候,教师就抓住有价值的信息,追随孩子的兴趣,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使得孩子的学习探究兴趣被很好地保护和激发起来。这对于小小班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探究兴趣是何等的娇嫩、何等的珍贵,所以教师一定要有保护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和欲望的意识。

2.教师的指导

教师的指导策略是一门艺术,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活动、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有效地做好这一工作。

首先,细致地观察孩子。观察孩子现在的兴趣、水平、所遇到的困难,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地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观察到孩子的兴趣已经从歌唱活动转移到钓鱼竿上时,教师果断地调整活动。小小班的孩子知识水平比较浅、探究能力还很弱,所以教师和孩子一起玩钓鱼的游戏,教师应示范操作,孩子进行观察。

其次,提供有层次的材料。有层次的材料可以更好地发展孩子的探索能力。在活动中,教师准备了不同的材料,有铁钉的鱼和没有铁钉的鱼,让孩子主动观察,钓这两种不同的鱼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并寻找原因,从而更好地了解磁铁的特性。

再次,利用好身边的事物。身边的事物会让孩子感到亲切,能激起孩子更强的探究欲望。在活动中教师钓孩子生活中熟悉的桌子、椅子、衣服上的拉链、纽扣、裤子等,让孩子觉得一切是那么自然,原来科学探究并不遥远,它就在身边。从孩子的笑声、兴奋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孩子的快乐,从孩子专注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探究欲望是何等强烈!

小鱼教案范文第5篇

案例1:某天,午餐前的计划是听音乐,我对孩子们说:“现在我们来听一会儿音乐!”说完就准备播放音乐。转身一看才想起来早上的时候我班的录音机被借走了,这时教室里瞬间像炸开了锅似的,说的说,叫的叫,笑的笑。此刻,我的指令不再起作用,没有一个人理会我。看着孩子们只顾说着、叫着,我索性坐在一边,一言不发。大概过了两分钟,孩子们似乎发现了什么,吵闹的声音突然消失了,继而变得鸦雀无声,所有的孩子都好奇地望着我,好像在问:“老师,你怎么不说话了?”顺势我就站起来说:“老师刚才忘记了,录音机已经借给别的班级,现在你们也听不到音乐了,可以干什么呢?是不是都想和自己的好朋友聊聊天呢?”小朋友们都说:“是!”接着我说:“那我给你们5分钟时间,你们可以和身边的朋友说悄悄话,就是要小声地说,不能让第三个人听到,你们会说悄悄话吗?”“会!”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那好,不过我还要有个要求,五分钟一到,大家就要马上停止说话,你们能做得到吗?”“能!”“现在开始。”我的话刚说完,幼儿高兴地和自己旁边的伙伴说起话来。每个人都悄悄地对着自己同伴的耳朵说话,再没有了刚才的吵闹,孩子们的脸上也洋溢着说话的快乐,五分钟很快过去了,当我宣布“时间到了”时,孩子们都很自觉地停止了说话。

案例2:一天,午餐的荤菜是红烧鱼块,以往每每吃到鱼块,总是有一些小朋友把鱼块挑出来丢在桌子上,大概是因为鱼吃起来不太容易,需要挑刺的缘故。虽然我反复强调了吃鱼的很多优点,还是有孩子不肯吃,有的孩子怕不吃鱼老师会批评他还把鱼丢在地上。这一次,还是不例外,在第一组的桌子底下,我又看到鱼块,而且是一整块的。于是我决定要弄清楚究竟是谁把鱼块丢在了地上。我提高了嗓门,严厉地问:“谁扔的鱼块?”“不是我!”组内的8个孩子几乎异口同声回答我。我心想:“都没有扔?”“有谁看见扔的小朋友?”“我没有看见,”又是不约而同地回答。见孩子们都那么理直气壮,我改变集体询问的方式,开始个别询问:“俊骏,你的鱼块呢?”“我吃掉了!”“欣怡,你呢?”“我没有扔!”8位孩子盘问下来,非但没有结果,反而整个室内的气氛紧张地都要凝固了。我感觉有点尴尬,于是调整思路,微笑着说:“可能是哪位小朋友一不小心掉在地上的吧,不过没有关系,只要你下次小心一点就可以了!要知道鱼的营养可是很丰富的哦,它不但能使我们变得更聪明,而且会让我们越来越漂亮呢!”听了我的话,教室的气氛又恢复了往常的轻松,过了一会儿,宁宁小朋友悄悄地贴着我的耳朵说:“刚才是我扔在地上的,我是不小心的!”“没有关系,我知道宁宁小朋友是很喜欢吃鱼的,因为它会让我们小朋友变得更聪明对吗?”我说,宁宁小朋友点点头……

以上的这两个例子其实都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老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的时候,应该如何运用“教育机智”妥当地处理好问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要随心所欲、不负责任地对待幼儿,绝不要夹杂个人情绪,任性妄为,即使当幼儿不经意地冒犯自己尊严时,也绝不采取有伤幼儿心灵,有损教育效果的态度和行为。

第一个案例中,面对班级中的“失控”状态教师没有慌张,也没有采取强硬措施,而是在充分理解幼儿的基础上采用了疏导的方式,建议幼儿们都说一说“悄悄话”,既满足了幼儿当时想和同伴进行交流的愿望,又把幼儿从无序状态中带回了有序的状态中,有效地扭转了教育教学中的尴尬局面:第二个案例中教师开始处理“扔鱼块事件”的时候采用的是“高压”“盘问”的方式,在发觉没有预期的教育结果时教师及时调整教育策略,用宽容的心态和温和的话语重新为幼儿营造了宽松的心理氛围,最终取得了幼儿的主动和配合,既达到了教育幼儿不要挑食、偏食的目的,又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

在幼儿园中,教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突发事件,教师要发挥教育机智,恰当地处理这些事件。那么在实践中究竟应该如何发挥教育机智呢?我在教育实践中总结以下几点。

1.把握教育的本质

教育机智的发挥不是教师一时的“灵机一动”,而是建立在对教育本质的正确把握上的。虽然说教育机智是一种随机行动,但它绝不是随意行动,其背后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支持。教育机智是源于教育理论的,没有理论的指导,教育机智就是“空阁楼”。一个教师如果不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就无法很好地理解儿童和教育的本质,也就无法发挥教育机智。上面的两个案例中教师之所以能发挥教育机智妥善处理好突发事件正是源于教师对幼儿教育本质的理解。如:第一个案例中教师正是意识到,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语言表达能力与伙伴交往的能力和与同伴交往能力。教师不应该想方设法压抑孩子想说的欲望,而是应该引导孩子用一种恰当的方式交流和表达。是吵吵嚷嚷地说话好还是轻轻地说话好?显然“说悄悄话”的创意使孩子们体会到了换一种说话方式带来的愉悦。这正说明对教育本质的正确把握,正是教师发挥教育机智的基石和源泉。

2.捕捉教育的时机

推荐访问:小鱼 教案 五篇 小鱼教案【五篇】 小鱼教案(精选5篇)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