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工作要点 > 中医药工作要点【五篇】

中医药工作要点【五篇】

时间:2023-07-02 19:55:05 工作要点 来源:网友投稿

2019年县中医药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和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心,解放思想,谋划大局,聚力传承创新,突出队伍建设,提升中医药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药工作要点【五篇】,供大家参考。

中医药工作要点【五篇】

中医药工作要点范文第1篇

2019年县中医药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和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心,解放思想,谋划大局,聚力传承创新,突出队伍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快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助推健康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国70周年。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医药工作的全面领导

1、突出政治引领,深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引领中医药工作,创新思维。挖掘潜力开拓中医药新项目、新优势、新领域。

2、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定不移纠“四风”,树新风。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加强制约监督和拒腐防变教育,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制度建设力度,深入开展纪律教育,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规矩意识。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巩固干部作风大整顿活动成果,加强对干部的宗旨教育,增强使命担当意识,着力建设忠诚、廉洁的干部队伍。创新学习培训方式,提升专业素养,增强能力本领。加强干部培养选拔,形成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二、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

1、坚持依法发展中医药。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报名审核、上报工作,严格审核程序和报名资格核实,确保此项工作规范、严谨、着实。抓好中医诊所备案管理。

2、推进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实施。做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年度监测。推进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中医药发展的意见》《省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

三、纵深推进深化医改中医药工作

1、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中医医院全部参与区域中医医联体。持续推进中医药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广中医药特色家庭医生个性化服务包。加强基层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引导优质中医资源下沉、患者有序就医,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中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

2、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化中医医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中医医院制定章程。严格按照国家公立中医院绩效考评要求。

3、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推动中医院广泛应用中医临床路径。探索中医药收付费方式,推进中医优势病种收付费方式改革。

四、完善优化中医药服务供给

1、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继续抓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建设。指导我县中医医院对照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加强建设。推进中医药融入“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推动中医医院远程会诊。加强基层中医馆健康信息管理。

2、落实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任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继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开展示范中医馆建设工作。同时与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复审相结合,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关于做好2019年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复审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加强日常指导督促和检查,不断巩固创建工作成果,切实做好创建成果,有效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

3、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继续开展中医医院评价考核和大型医院巡查工作。组建我县中医专业医疗质控小组,强化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开展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管理专项督导检查。加强中医药应急队伍建设,积极参与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防控和灾害事故等卫生应急工作。继续推进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

4、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开展培训督导。

五、严格人员准入管理

加强传统医学师承、确有专长人员管理。开展中医学术确有专长人员准入申报,完善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的审核、准入、注册、监管制度。

六、全力抓好扶贫工作

扎实开展健康扶贫。深化对口帮扶,建立完善对口帮扶关系,加强中医药健康扶贫工作培训。

七、加快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

1、贯彻落实中医药科技创新制度。以国家各部委、省级中医药科技规划和文件精神为指导,围绕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科技创新、推动中医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开展工作,切实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与服务能力。

2、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实施中药质量提升工程,规范中药煎药室管理,培养中药煎药人才,组织选手参与全省中药知识技能大赛。

八、加强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加强张宏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强化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

九、统筹做好其他重点工作

1、强化监督管理。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深入排查中医药领域的风险隐患,着力防范化解影响群众健康安全的系统风险。

2、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实施中医药文化普及传播行动,推进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组织好中医中药中国行各项活动,做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结合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药质量提升工程、脱贫攻坚等年度重点工作做好新闻宣传。发挥新媒体作用,加大以中国中医药报为主要载体的宣传力度。

中医药工作要点范文第2篇

为准确掌握我市中医药健康管理管理项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问题,确保顺利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我局组织市中医院于2015年12月对全市各个卫生院、卫生院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了2015年度项目工作开展情况督导考核,现将督导考核情况通报如下:

一、考核依据

市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指标

二、考核内容

(一)老年人体质辨识管理目标人群管理率(计算方法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接受中医健康指导人数/年度管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人×100%)

(二)儿童中医药保健管理目标人群管理率(计算方法辖区内0-3岁儿童按照月龄接受中医讲课指导人数/年度管辖区内0-3岁儿童数×100%)

三、考核方法

(一)现场考核:采取听取汇报、访谈、查阅资料及电话询问等方式进行。

(二)反馈:现场考核完成后,考核组对各单位完成任务情况在考核检查中发现的存在问题进行反馈。

四、工作开展情况

(一)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

2015年市区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总数35940人、中医老年人体质辨识管理人数16588人,全市中医老年人体质辨识管理率为85%。

(二)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

2015年市0-3岁以下儿童总人数26349人、中医儿童中医药保健管理人次数22403人次,全市中医儿童中医药保健管理率为46.2%。

五、各单位考核评分情况

六、主要存在问题

(一)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

一是老年人体质辨识表填写不规范,表格存在矛盾项、漏项;
二是老年人体质辨识表中登记的电话号码非本人电话,大多是其老人家属电话;
三是基层工作人员变动频繁,工作上没能很好地进行交接,因此造成新接手的工作人员对工作不熟悉,对系统操作不熟悉导致统计数据和真实数据不符合;
四是候鸟老人居住不稳定导致私访率较高;

(二)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

一是没有及时更新家属电话,造成部分电话不真实;
二是个别儿童未及时做儿童中医药保健项目。三是个别单位在开展儿童体检时人手不足,未能及时调配工作人员,直接影响儿童中医药保健项目正常开展。

七、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配备足够稳定的专兼职工作人员,使中医健康管理项目工作稳步开展。

中医药工作要点范文第3篇

活动方案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对引导中医医院保持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总结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总体安排和中医药工作总体部署,—继续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目的

深入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引导和促使中医医院在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二、活动范围

全市公立中医医院。

三、重点工作

(一)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1.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体现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2.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

3.医院管理体系中建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鼓励和考核制度,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作为重要指标。

4.积极开展中医对口支援及业务指导工作。

5.认真组织实施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相关项目。

(二)人员配备与培训

1.严格执行《关于中医医院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人员配备的通知》。

2.制定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3.积极开展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

(三)临床科室建设

1.按照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临床科室,科室命名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的有关规定。

2.按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相关要求加强科室建设与管理。

3.制定并实施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对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进行年度分析、总结和评估,并制定改进措施。

4.严格执行《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符合相关规定。

5.严格执行《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6.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掌握本科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含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及常用中药方剂应用)。

7.按有关要求,合理配置应用中医诊疗设备。

8.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积极采用非药物中医治疗方法。

9.有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并积极使用;
门诊处方中,中药(饮片、成药、医院制剂)处方比例应占60%以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应占30%以上。

(四)重点专科建设

1.制定并实施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确定的重点病种应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主要研究课题应解决该病种中医治疗难点。

2.制定并实施本专科常见病及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定期对中医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析中医治疗的难点并提出解决难点的思路和措施。

3.按照有关规定,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开展中医诊疗方案和中医临床路径应用推广工作。

4.重视本专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加强专科学术继承人培养。

(五)中药药事管理

1.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

2.严格执行《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

3.按照要求积极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

4.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

5.严格执行《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

6.按照《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的意见》开展中药制剂管理相关工作。

(六)中医护理

1.参照《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开展中医护理工作。

2.执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积极开展辨证施护。

3.护士掌握本科常见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护理基本操作,能够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七)中医药文化建设

1.贯彻执行《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文件要求。

2.医院宗旨等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3.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4.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医院标识、庭院等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体现中医药文化。

(八)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1.医院制定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工作计划,明确具体措施。

2.按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合理设置和建设“治未病”服务提供平台。

3.按照《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4.积极应用常用中医预防保健技术,技术应用符合相关规定。

四、组织实施(8月—7月)

(一)动员部署(8—10月)

根据全国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会议精神,认真总结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工作经验,查摆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针对性工作措施,制定和完善全市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并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

(二)自查自纠(11月—5月)

各级中医医院按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年度重点工作,结合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情况,制定本单位的活动 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开展自查自纠,认真整改。

(三)指导督查(12月—5月)

市中医局制定督导方案,组织人员对中医医院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重点工作情况进行督导,确保实施效果。

(四)检查评估(6—7月)

组织专家组对各单位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并形成书面报告,报送省中医药管理局。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认识,明确目标

全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县中医医院要进一步提高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重要性的认识,把发挥好中医药特色优势做为参与医改、顺应医改的重要工作来抓,要克服松懈情绪,保证重视程度不降低,工作力度不减弱,牢固树立中医医院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坚定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信心,以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为抓手,全面提高中医医院中医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领导,完善措施

各区县卫生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加大宣传、指导、培训和检查力度。各中医医院要明确医院主要负责人是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围绕主题广泛开展动员部署,调动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积极性,制定完善措施和制度,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中医药工作要点范文第4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2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政发〔〕46号)精神,进一步促进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从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出发,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促进中医药协调发展,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

(二)基本原则。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
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
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三)总体目标。到年,建设以二、三级中医医院为龙头,以综合(大型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为骨干,以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所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使中医药服务覆盖城乡、方便可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二、三级中医医院建设任务,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药技术人员;
各级综合医院全部设立中医科、中药房;
各区建设成为国家中医药工作先进区,80%的县(市)建设成为国家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城市的目标。

二、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全中医药服务网络

(四)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各区、县(市)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药资源,建设和发展好1所规范的区县(市)级中医医院。综合和大型专科医院的中医床位不低于医院床位总数的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要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中医特色诊疗设备不少于10种、中药饮片不少于300种、中医药服务项目不少于30%。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所(室)要按照国家标准配备相应中医诊疗设备,并至少有1名以中医为主或能够运用中西医两种治疗方法的医生,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所均可提供中医药服务。

(五)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建设资金,加快改造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中医医院医疗服务条件及设施,提高服务能力。

(六)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鼓励社会和个人投资兴办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医医疗机构,具有相应资质和准入条件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可以开办个体中医诊所,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可以开办中医坐堂医诊所,并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重点专科建设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一视同仁。

(七)积极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优势,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实施中医药健康指导,积极推广运用中医药。鼓励中医药康复事业发展,努力提升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养生保健、体质辨识、健康教育、慢性病干预及孕产妇、儿童和老年人医疗保健等服务的能力。

三、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推进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

(八)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建设好部级重点中医医院、重点中医专科医院、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和重点中药制剂室。在各级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大型专科医院重点建设一批有中医特色优势的中医“名院”“名科”。把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重点专科(专病)建设放在战略优先的地位,省、市级名中医要充分发挥技术带头作用,充分体现名中医服务效应。各级中医医疗机构要认真执行医疗服务流程、质量评价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用药合理、服务优质、疗效确切。

(九)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十二五”期间,要开展对传统中医学术思想、技术专长、治疗经验的收集整理,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加强对珍贵古籍名录和中医名家传记的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各级医疗机构要抢救性地整理本院历代名老中医医案,研究其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在中医药机构中设立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和学术研究室,配备学术继承人,系统研究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整理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经验,形成技术规范。挖掘整理民间中医药经验和技术,特别是加强民间传统秘方验方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做好中医药文物、古籍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十)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要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整合全市中医药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科研基地建设。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开展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加强对中医药方剂的创新与研究,对承担国家和省、市中医药攻关课题的项目予以扶持和帮助,推动我市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价等工作的大力开展。

四、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人才梯队

(十一)充分吸引大中专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开展中医药服务。有关部门要制定吸引中医药人才的优惠政策,鼓励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优化基层卫生服务组织的人才结构。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社区和乡镇造就一批学得好、回得来、留得下、用得上的中医药人才。

(十二)抓好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制定实施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优秀中医。积极培养和确定名老中医继承人,开展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工作。总结中医药师承教育经验,探索更加实用快捷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妥善解决取得执业资格的师承人员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健全继续教育网络。鼓励西医学习中医,促进中西医学术交流。

(十三)加快基层中医药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落实加快农村和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措施与办法。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及符合条件的中医执业医师带徒学习。政府主管部门要积极解决好基层中医药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等问题。开展中医执业医师多地点执业试点,允许公立医院经验丰富、水平高、群众欢迎的临床中医药人员到社区、农村行医问药,推动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
将农村具有中医药专长的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面向基层医生开展中医药基础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基层中医药实用型人才。

五、加强中药产业监管,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十四)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我市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开展中药材的种植资源保护、良种选育、污染控制、质量检测及标准化研究。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制定扶持政策,建设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和中药材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基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依法做好质量监管工作,从源头上把好中药材质量关。

(十五)建设现代中药工业和商业体系。中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中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制定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地方中成药、中药饮片的生产与加工。组织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中药企业优势资源整合,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制造基地、物流基地,打造一批知名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加大对中药行业驰名商标、著名品牌的扶持与保护力度。优化中药产品出口结构,提高中药出口产品附加值,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以中药生产企业GMP认证、中药流通企业GSP认证和中药饮片生产相关规定为准入条件,加强对中药饮片质量和流通环节的市场监管。

(十六)优化中药制剂的发展环境。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建设中药制剂室,研制和生产特色中药制剂。不具备中药制剂生产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委托本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制剂室和药品生产企业加工配制中药制剂。对根据中医药理论组方,利用传统工艺配制且在本医疗机构具有5年以上使用历史的中药制剂,给予放宽报批条件。对将中药加工成细粉,用传统基质调配外用、鲜药榨汁和遵医师处方(1人1方)应用中药传统工艺加工而成的中药制品,不纳入医疗机构制剂管理范围。

六、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中医医疗机构在发展建设中要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内涵,服务宗旨、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内外环境要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开展经常性的中医药科普宣传及健康指导。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在道里区中医街开辟中医药文化长廊,建设我市标志性中医药文化宣传阵地。每个区、县(市)都要建立若干个中医药科普园地。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文化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七、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开展的传统医药活动,进一步开展与外国政府和民间的中医药技术交流,扶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中医药生产企业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拓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的对外宣传,促进中医药国际传播。

八、制定优惠政策,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十七)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政府在发展中医药工作中的责任,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纳入地方政府卫生工作绩效考核目标。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市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的作用,研究落实促进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社会尊重、百姓满意的良好局面。

(十八)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的倾斜政策。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公立中医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购置、重点学科、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及政策性亏损等补贴,由本级政府承担。公立中医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由本级政府给予专项补助。

中医药工作要点范文第5篇

(一)中医药在卫生体制改革中积极发挥应有的作用

积极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制订,在实施方案中更多体现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政策措施。积极参与中医医院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研究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投入补偿机制,研究体现中医技术劳务价值的价格形成机制,研究有利于中医“名医”成长的用人机制。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探索既能鼓励医疗机构提供、又能引导患者选择中医药服务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制度。在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中,按照中西药并重的原则,探索建立充分体现中药内容、符合中国特色的基本药物目录。在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工作中,探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功能,探索建立有利于引导并稳定中医药人员服务基层的机制。要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中,探索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的途径和方法。

(二)大力推进中医药立法进程,争取2009年通过中医立法

加强与市法制办和市人大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争取《*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通过立法,以解决*经济特区中医药事业有法可依,规范中医药行业的管理,确保人民群众使用中医中药安全有效,维护和增进人体健康;
中医立法还要体现公益性质,保障和促进中医药的全面、协调、科学发展,让老百姓享受到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三)认真实施“三名三进”战略,加快“*”期间中医建设项目的进展

在名院建设方面,以建设市中医院为重点,带动区级中医院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科的建设。将市中医院发展成为特色专科治疗、中医“治未病”和中医康复“三位一体”的龙头医院。同时,积极筹建市中医院针灸推拿和中医肝病专科医院。宝安区要加大对区中医院的投入,落实规划项目,为创造名院奠定良好的基础,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名科建设方面,加大对各中医院重点学科、特色专科(病)的投入,发挥专科优势,做强做大。重视中医重点学科、特色专科(病)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及技术骨干的引进。针对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注重引进学科带头人的同时,还要引进学科带头人的这支团队,形成起点高,起步快,重点突出,成效显著的业务发展态势。同时,注意已有人才的培养使用,逐步在全市形成国家、省、市三级重点学科与重点专病专科群,营造临床、科研、教学互相促进的工作氛围。市、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加强临床与科研结合,抓好特色专科专病建设,着重提升重点专科特色技术规范和水平,加强建设单位间协作,分析主攻病种中医治疗现状,开展临床诊疗方案验证工作。

在名医建设方面,启动*名中医“师带徒”工作以及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交流工作。今年年底将完成第二批名中医的评选工作。与此同时,加强名中医馆的建设,尤其是第二人民医院的名中医馆的建设要纳入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扩建项目工程,一并投入使用。

大力推进“*”期间中医建设项目的进展。目前,*市针灸推拿医院、*市肝病医院进展缓慢。要加大协调力度,积极推动*市针灸推拿医院、*市肝病医院、龙岗区中医院新建项目、福田区中医院改扩建工程的二期建设、罗湖区中医院新建项目、宝安区中医院的改扩建项目的筹建步伐。

(四)大力推进中医药科普知识进社区、进基层、进家庭

建立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各区中医院为骨干,各级各类综合医院中医科、中医门诊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中医诊所及中医“坐堂医”诊所为网络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发展格局。宝安区卫生局和宝安区中医院要建立健全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的试点工作,不断地总结经验,在全市乃至于全省起到示范作用。

加大中医药进社区的工作力度,高度重视中医药社区人才的建设。以中医适宜技术、中医科普知识讲习团进社区为抓手,注重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注重传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理念,做好中医适宜技术和中医科普知识进社区,积极扶持民营资本对中医药进社区的投入。启动示范中医药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评估工作。积极构建覆盖社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形成防治结合中医服务体系。

罗湖区中医院提出“办无围墙医院”,成立了“服务联络部”,在社区办起3处中医工作站,每周定期派出中医专家坐诊,免费为患者看病、体检,得到市民普遍赞许,也多次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中医药局工作部署和要求,全面铺开中医“坐堂医”试点工作。

(五)大力推进中医师承工作,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尽快启动名中医的师承工作,强化中医临床诊疗能力,培养成为青年中医药技术骨干。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师承的有关要求遴选出*首批指导老师和中医学术继承人,出台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在*年*市第六届职工技术运动会中医药4个竞赛项目中获奖的中医药人才将作为我市名老中医“师带徒”的重点培养对象。加强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中医管理工作,提高中医临床能力和水平,举办“西医学中医”培训班,“中医四大经典”高级研修班,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提高中医医院核心竞争实力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医学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核心价值内容,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不仅对促进文化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人体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建设中医医院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让人民群众从价值理念、就诊方式、服务态度、诊疗环境等方面,切实感受到中医国粹的独特魅力。

推荐访问:中医药 工作要点 五篇 中医药工作要点【五篇】 中医药工作要点(精选5篇) 2023年中医药工作要点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