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疫情防控 > 疫情中的政府公共关系(13篇)

疫情中的政府公共关系(13篇)

时间:2022-11-18 15:25:04 疫情防控 来源:网友投稿

疫情中的政府公共关系(13篇)疫情中的政府公共关系浅谈危机公关中政府新闻发言人的作用-百度文库  浅谈危机公关中政府新闻发言人的作用  [摘  要]在中国,新闻发言人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疫情中的政府公共关系(13篇),供大家参考。

疫情中的政府公共关系(13篇)

篇一:疫情中的政府公共关系

tle>浅谈危机公关中政府新闻发言人的作用-百度文库

  浅谈危机公关中政府新闻发言人的作用

  [摘

  要]在中国,新闻发言人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词。然而,自从2003年****的一场非典疫情开始,我国政府的“新闻发言人”便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本文在分析这样一个集政治、权威、公关、公众为一体的角色的基础上,从而探讨了如何在应对突发事件面前发挥新闻发言人的危机公关作用。

  [关键字]新闻发言人

  危机公关

  突发事件

  由于现代社会爆发危机的频繁性和不可预测性及危机后果的严重危害性,无论政府还是一般组织面临危机困境的机率都很高。突发事件关乎到人民的生活、社会的安定,又因其具有的新闻性、显著性以及复杂和敏感性,往往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和媒体追逐的热点。这时,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所代表的政府的做法和观点能否得到充分和正确的表达,往往会对危机公关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若引导得好,危机事件会向着有利的方面发展,反之则有害于危机事件的处理,甚至引发动荡,造成民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一、政府危机公关的界定与新闻发言人的内涵

  (一)政府危机公关的界定

  政府危机公关是指政府针对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危机采取预防控制挽救与恢复措施,其核心问题就是从公共关系的角度对突发危机事件进行有效处理,尽快明确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政府拥有极大的权力,它所具有权威性也是唯一的。由于政府机构的公众是与之相关的所有人民大众,这样一来,个体公众与组织公众交错在一起与政府发生关系便使得政府所面对的公众在利益结构上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这是其他任何组织在开展公共关系时所无法相比的。而站在政府公关传播的特点上来说,它本身掌握着大量的传播工具,任何组织开展公共关系活动都必须借助传播工具,因此政府组织的公关传播条件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

  不难看出,政府的危机公关与日常的危机公关相比,具有更大的时间压力和公众压力,因为它要求政府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各种资源和力量使危机造成的损失最小化。

  (二)新闻发言人的内涵

  《辞海》对新闻发言人的定义是:“由国家机关、政党或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新闻发布人员。其职责是定期或不定期地约见记者或举办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向新闻界发表有关信息和意见,并代表有关方面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新闻发言人作为公关人物,是从企业界开始,进而向政府部门渗透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商界对公众利益的无视激起一些正直的新闻记者的愤慨,掀起了一场揭露企业丑闻的“黑幕揭发运动”。在舆论的谴责面前,工商界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开始检讨自己的行为,注重自身的社会形象。为了改善与新闻媒介以及公众的关系,企业广泛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新闻发言人和记者招待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良好的沟通效果。自此,新闻发言人便开始作为政府公关框架的一个组成部分,致力于向媒体和公众及时提供信息。在公众中努力塑造良好的形象,取得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成为现代高效政府施政的重要方式。

  二、政府新闻发言人在危机公关中应发挥的作用

  新闻发布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技巧性较强的工作,要成为一名称职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因此,作为一名政府新闻发言人,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第一时间掌握新闻主导权

  讲求时效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之一,但在突发事件中,及时的发布信息更为重要。由于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公众越早了解就越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突发事件。随着现代社会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递变得愈加简单和快捷。尤其是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以及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短信,可以说是“进行时”的信息传播。据调查,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中,公众关于非典的消息80%是从手机短信和互联网上获得的。然而,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在危机中最想听到的仍然是政府的声音,而作为权威信息源的政府也有责任满足公众对事关民生的突发事件的知情权。而一旦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稍有延迟,就很可能变成“马后炮”或者被其他先发信息覆盖,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甚至导致社会混乱。

  所以在发生危机的时候,新闻发言人应该第一时间把新闻的主导权拿在自己手里,这是危机处理的一个关键。除了处理危机的相关部门的责任人,新闻发言人也应该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参与有关处理工作,了解事件发生和处理的全过程,并充分考虑事件的复杂性、敏感性和可能造成的影响,以便为尽快制定出新闻发布的办法做有效参考。

  (二)迅速与媒体沟通

  突发事件发生后,新闻发言人作为政府的代言人和“喉舌”,要尽快与媒体进行沟通,新闻发言人的危机公关也主要表现在与媒体的沟通上面。通常认为,在危机发生时前24小时是黄金时间,作为政府代表的新闻发言人就要在最短时间内及时有效地说出真相,以避免被动和负面影响的发生。说出真相是因为在突发事件面前,民众的反应是非理性的,并且由于缺乏全面准确的信息,民众往往会产生恐慌和猜疑心理。因此作为新闻发言人,实事求是,不欺不骗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否则很可能由此制造出另一个危机。

  很显然,在危机时刻,新闻发言人与媒体沟通显然要比平时重要得多。使民众多渠道多角度地了解危机事件本身以及政府的态度和做法,这有助于增强公众信心,杜绝民众从模糊渠道得到的模糊信息造成的情绪上的紧张和压力,从而有效稳定人心、控制局面。

  (三)体现对民众的人性化关怀

  在发生灾难性突发事件时,新闻发言人站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以人性化的方式表现出对事情的关心,然后是行动和对事件的全局看法。新闻发言人的最终目的是取得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在语言有效传递和发布正确、及时信息,取得公众信任的同时,身体语言的准确表达往往也能够收到良好地效果,不同于西方人的表情丰富,中国人相对含蓄内敛,在身体语言表达上相对不充分。因此,在处理危机事件的时候,有效表达真情实感往往也能够体现出人性化关怀,从而得到民众的认同。

  “9.11”事件发生后,纽约市长朱利安尼第一时间出现在电视台和新闻发布会上。并在事件处理的过程中,以非常沉痛的表情频繁出现在镜头面前。他和消防员在一起同甘共苦,他和民众一样感受痛苦和打击。由于语言和身体表情有效传达了信息,使得他成为公共心理的支柱,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同。在这之后,他被称为“纽约的市长”,被称为

  “纽约人民的骄傲”,有些媒体甚至称他为“伟大的市长”。

  (四)善于控制局面

  现在的新闻发布趋势是发布人“讲”的越来越少,而记者“问”的越来越多,但并不代表只是一问的回答记者提问,疲于应付,而主要信息的有效传达是新闻发言人有效控制局面,协调解决问题的基础。新闻的发布并非千篇一律,不同的情况下,传递的主要信息会有差别。因此,新闻发言人的应对反应能力就非常重要。要注意选择角度、把握分寸,适当地应用语言技巧。新闻发言人要向媒体传递有力的主要信息,就要事先弄清楚、搞明白最重要的沟通目标是什么,这就无形中对控制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果主要信息在最终的媒体报道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就能够实现沟通的目标。这便是公关中所说的SOCO,即Single(惟一的)、Over-riding(最重要的),Communications(沟

  通)、Objects(目标)。

  总之,危机公关中的新闻发言人作为政府的代言人,是政府危机公关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是简单的“传声筒”和“播话机”,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积极应对挑战,使公共信息的传播更加有效,把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张明

  靖鸣.政府新闻发布与民众知情权、话语权冲突与协调[J].新闻大学.2006(1).

  [2]靖鸣

  王尧.“躲猫猫”事件中政府新闻发布的教训和启示[J].新闻与写作.2009(5).

  [3]韩云.突发事件与政府新闻发言人[J].新闻世界.2009(7).

  [4]高钢等主编.新闻发布与新闻发言人实务.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5]王萍.试论新闻发言人的科学素质.新闻界.2005(3).

篇二:疫情中的政府公共关系

tle>疫情期间对警察公共关系的思考-百度文库

  疫情期间对警察公共关系的思考

  防控新冠肺炎工作,要听从指挥做良民。人民群众是防疫阻击战中最长的一条防线,与一线的医护人员相比,人民群众无疑是一道后防线。在加强健康排查、停止聚集活动的基础上,各地的硬核防控纷纷上线:一听说村里要组建队伍不间断寻访、设卡管理,党员群里便热闹了起来,齐刷刷的都是我愿意!算我一个!更是拿出了自家的帐篷、桌椅和体温枪站上了疫线。基层党员在战疫一线带头垂范,带动更多农村青年、乡贤人士群策群力,将措施落到细处,坚守防疫最后一公里。同时在各村、社区张贴漫画、转发防疫短视频,快速纠正谣言,积极引导广大村民科学防范新冠病毒肺炎,养成勤洗手、戴口罩的好习惯。

  防控新冠肺炎工作,要对症下药做女巫。84岁高龄、经历过SARS的钟南山院士又一次义无反顾地冲向一线;15名医务人员拯救病人,不顾个人安危,最终感染上了病毒;长时间辛勤工作后的医务人员,摘下口罩时,满脸都是创伤。全国无数医务工作者主动请战,支援武汉抗击病毒一线,这都在诉说着大爱无疆。这些行动无一不彰显大爱,是当代中国的脊梁,民族的英雄。严密检测、精准用药,一条条防控疫情的医学措施筑起理论防线,在无数医务人员的努力下,出院人数在日见增多,隔离效果在逐渐显现,治疗措施在日渐精进,正是他们的妙手回春,才撑起了患者生命的

  明天。

  防控新冠肺炎工作,要孰是孰非靠预言家。打赢这场防疫战需要各级部门紧密配合,下沉乡村,从严要求开展工作,更需要村干部提高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危难之际见精神,难事之中看担当。这时,更需要法检、公安、纪检监察部门联合督察,检查工作遗漏之处,挖掘出防疫工作中的榜眼典型,督察出失职的干部,以守土有责的责任感、守土担责的危机感、守土尽责的使命感践行勇于担当的铮铮誓言。

  微风拂起鲜红的五星红旗始终在960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飘扬,基层党员、干部作为基层防疫工作的主心骨始终坚守在战疫一线。立春已至,我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国家不会永远在黑夜中,武汉不会永远在寒冬中,樱花再开的时候我期待那个新生的春天到来,总有一天,天亮了,好人阵营获得胜利。

篇三:疫情中的政府公共关系

tle>2020-2021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治理报告-百度文库

  2020-2021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治理报告

  目

  录

  一、抗疫中的社会治理困境

  ·······························································

  41.

  网络治理

  ·····················

  42.

  传媒管理

  ·····················

  43.

  心理危机管理

  ···················

  54.

  基层组织参与

  ···················

  5二、疫后社会修复措施与社会治理的中长期策略

  ····························

  61.

  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

  62.

  分场景研讨社会治理策略

  ··············

  73.

  调整特定环境下网络信息流管控方式

  ·········

  74.

  基于社会心理视角开展心理援助

  ···········

  85.

  多措并举有序恢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

  86.

  加强社区层面的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

  ·········

  97.

  推进社工参与的制度保障与能力建设

  ·········

  98.

  针对创伤群体提供整体性辅助与扶持

  ········

  2020年

  1月以来,全国性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经历一个多月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治,至

  2月

  28日,全国除湖北外省份与湖北除武汉外地市新增确诊病例首次双降至个位,国内疫情扩散获得有效遏制。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的疫情防控给予高度评价,肯定“中国采取了恢弘、灵活和积极的防控措施”。本次疫情防控的有效推进得益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有机融合国家的引领作用与民众的自发创造,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合力,利用体制优势落实疫情联防联控机制;二是充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5G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助力疫情管控与医疗诊断,促进复工复产与经济回温。

  下一阶段疫情应对的重点将逐步转移至社会的修复与治理的优化。在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的牵头组织下,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从应急管理、网络治理、社会心态、心理疏导、社工支持、基层参与、传媒管理等视角,深度剖析疫情防控过程中的社会治理困境,综合研讨“后疫情时代”的社会修复与中长期社会治理。

  一、抗疫中的社会治理困境

  1.

  在网络治理层面,如何管理网络上的信息流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次信息管理所面临的环境和前几年完全不同,与

  2003年

  SARS疫情期间

  相比,民众更多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近一个多月来网络生态有三方面的特殊性:

  一是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以家庭为单位隔绝的,信息接收者脱离了原有的社会状态。二是隔绝在家的民众都处于焦虑中,不确定感与无力感充斥。三是这次疫情发生后,人们呼吁更加透明的信息流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网络信息的要求,和过去十分不同。人们很容易产生怀疑、不满与愤怒,尤其是当一个号被封或者帖子被删的时候。所以简单的删帖、删号措施,在此次疫情期间对信息流的管控是不利的,反而干扰了民众排斥不实信息流、接受可靠信息流的能力。

  2.

  在传媒管理方面,传统应急决策模式和信息发布模式已跟不上新时代的要

  求。

  目前,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统应急决策模式和信息发布模式已成为过去式。传统模式认为,出现此类事件需要先屏蔽信息或者暂缓发布,这样有利于控制局势和维持稳定。这里面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两难:如果说太早,结果没那么大问题,大众认为你胡乱预警;控制不好,又演变成拖延乃至瞒报。这个均衡点到底在哪不好把握,尤其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下则更难。在特殊时期,对于特定信息发布(包括媒体)的管理及其与应急决策的互动需要怎样的机制保障与规定,还亟待研究。

  3.

  疫后心理恢复工作压力陡增,有待完善心理危机应急管理体系。

  汶川地震是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立的重要动因与起点,具体的工作包括在专业协会下设立危机干预专委会,在各大精神卫生机构中储备一定数量的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人才等。但从目前来看,无论从人才储备还是从管理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公共危机事件的需求。从历史经验来看,疫后心理恢复工作压力巨大。临床心理学界的一个初步共识是,若不进行有效地干预,重大危机事件后的心理应激会持续下去,可能在危机后

  3-5年出现一个与危机有关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的爆发高峰。根据

  WHO官网发布的数据看,在亲身经历了类似战争、严重灾害等紧急危机事件的人群中,10年内约有

  9%的人会出现中到重度的精神障碍,而居住在受灾地区的人中有

  22%可能会患有抑郁症、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障碍。当然从积极的一面看,针对汶川地震等危机事件的研究也表明,绝大多数人仍能够度过危机而不产生任何显著的心理健康问题。但考虑到本次疫情影响的人群数量,疫后的心理援助和心理康复工作面临重重挑战,亟待完善心理危机应急管理体系。

  4.

  基层社会组织抗疫经验不足,专业性有待提高,需要规范和完善操作性流程的

  指引。

  本次疫情防控中,基层社会组织参与度高,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参与抗疫的基层社区和公益组织大多缺乏疫情防控方面的经验,也缺乏相关专业人才、防护与资源支持,发挥的作用有限。又例如,因为没有规范、标准的操作性流程的指引,社工机构的援助工作开始时较为混乱,造成资源的不良配置与浪费。这些问题反映出社会治理的短板和不足,也暴露出社会组织在能力建设和服务有效性方面的缺陷。

  二、疫后社会修复措施与社会治理

  1.

  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强化政府相关部门的横向协调机制,全面提升跨域治理能力。

  新冠疫情的防控与

  2003年

  SARS的应急管理相比,在识别预警、控制处理、信息公开和政府公共关系在危机管控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这次疫情出现

  的时间点恰逢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转型之际,新成立的应急管理部作为专职的应急

  管理机构还未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发挥更大作用。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横向协调机制,全面提升跨域治理能力仍是我国政府治理现

  代化推进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还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持续推动

  应急管理体系由被动补救型向前瞻性和积极干预转变,提升地方政府自主分析判断警情的能力,完善疫情发布机制。二是加强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一方面及时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传染病防治法》,另一方面也要制定新的法律来完

  善应急管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设定一个有效期限和立法后评估机制,以此来推动应急管理法制化水平的持续提升。三是强化应急管理的跨部门协同机制和跨域治理能力建设。这次新冠疫情应对出现的诸多问题,再次凸显跨部门协同机制和跨域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四是进一步加强科技社团在应急管理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急管理是个技术活,需要专家的参与,特别是在识别预警阶段,需要更多地聆听一线专业工作人员的声音,需要坚持专家论证与公众听证的有机

  统一。五是要加强政府和民众的双向信任。进一步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也要思

  考政府对民众的信任,采取有效措施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增强互信。

  2.

  建立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行试验区,为全国层面复制推广提供有益经验。

  本次疫情涉及三个不同场景下的社会治理问题:一是危机应急管理状态下的战时社会治理,二是正常社会秩序下的社会治理,三是同时适用于战时和平时的社会治理。在不同的场景下,社会治理策略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不同,有必要分级分类进行研究。不同场景、不同地区基层治理主体的配置应因地制宜。不仅需要进行顶层设计,还要开展先行先试的探索,可以开设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行试验区,以完善的激励政策形成社会治理地方锦标赛,让地方政府有充分的积极性投身先行试验,从而为全国的复制推广提供有益经验。

  3.

  调整特定环境下网络信息流管控方式,建立摒弃不实信源、甄选可靠信源

  并使其有效传播的机制。

  由于疫情的突发性,产生问题的专业性,使得我们对病毒、疫情的了解认识以及数据梳理需要一个过程。在这种背景下,不论是公众和政府都对可靠信源有迫切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信源的多元化和信源的相互竞争,最终让各方知道什么是可靠的信源、什么是真正的专家、什么是可靠的专业信息与意见。这是需要在信息生产与传播的实践中进行鉴别的,如果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的模式,效果不会理想。当然,摒弃不实信源,甄选可靠信源并使其传播开来的机制的建立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就目前来说,可以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等平台的信用背书作用,给可靠的信源打上信用标签,对那些不实信息要打上不实信息的标签,这样不实信息流传得越广,受众就越能分辨相关问题的真实情况。这次微博与微信有一个非常好的做法,就是把不可靠的信息打上“标签”,这样受众都能知道该条信息的错误,不再相信其他渠道传来的类似信息,且对信息传播者本身产生怀

  疑。

  4.

  疫后的心理援助和康复工作应强调社会心理复原视角,建立社会心态的长期动态评估和监控机制。

  疫后针对重点人群,如医护人员、患者和其家属,尤其是丧亲的人群等,提供持续性心理援助和康复服务是必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整个社会层面的心理复原工作。前文提及疫后

  3-5年可能出现一个心理问题和障碍的爆发高峰,因此需要建立对社会心态的长期动态评估和监控机制,同时有组织地发动社会对公众健康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进行大讨论,形成的社会共识以法律形式确定,可以此为契机将《卫生法》的制定提上议程。

  5.

  多措并举协助社区居家为老服务企业有序复工。

  社区居家为老服务企业(机构)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一方面需要付出比其他中小企业更大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又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疫情中后期应给予养老服务业以足够的重视,从减轻运营成本、用工制度调整、财政金融支持、智慧养老服务等方面多措并举协助社区居家为老服务企业有序复工。首先,特殊时期社区居家为老服务企业可以启用综合工时制和灵活用工制。其次,政府为养老机构或居家养老服务企业(机构)提供财政和金融支持。养老是重要的民生事业,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应给予养老机构运营补贴、人才补贴,提供低息贷款,减少出现资金链中断的事件发生。目前各地政府出台的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可延伸至从事养老服务的民非组织。第三,差异化恢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应该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出台安全复工指南和防控监管措施,改变目前社区疫情管控和服务“一刀切”的现状,尽快有序恢复长护险、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对长期照护涵盖的

  40余项养老服务内容进行分类,尽可能提供上门服务,解决老年人群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的刚性需求。第四,为老年人家属开展护理技能远程培训。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居家为老服务企业通

  过智能化的信息平台,为老年人家属提供在线培训服务,加强照料家属的护理技能和知识,进而提高疫情特殊时期居家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第五,以此次疫情防控为契机进一步解决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堵点、难点和痛点问题。优化整合涉老服务业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养老服务的供给质量。

  6.

  加强社区层面的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优势推动社区健

  康保护和促进项目的落实。

  从今后常态化的管理看,社区公卫服务工作应该更多侧重于预防,把公共卫生危机尽可能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社区治理和社会服务的角度看,需要切实加强社区层面的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评估整个社区的健康需求,规划社区健康预防服务项目。社会组织应积极寻求与各部门的合作,推动社区健康保护和促进项目的落实。比较成熟合理的社区健康保护和促进项目应尽可能地纳入到政府的公共服务购买清单中,以落实经费和人员保障。社会组织作为链接社会和政府的桥梁,可从行为改变、环境改善以及社会生态模型等几个维度进行理论研究和相应的实务干预支持,然后据此设计和评估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指南。

  7.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操作流程、明确权责义务,充分发挥社工在建设“社

  会基础设施”中的功能。

  在疫情防控和社会恢复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社工在提高社会系统免疫功能、建设“社会基础设施”中的作用,具体包括:一是加强社工介入危机干预的制度性

  建设。社工可参与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制度梳理,明确心理咨询、公共政

  策、公共卫生等不同专业的人员在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二是规范操作性流程的

  标准、制定详细的操作性手册,例如梳理“孤老”名单、标明分级状况、有序开展

  服务等。三是明确执行的主体、内容和权责,分别制定对应个体、家庭和社群的

  应急行动方案。四是,社工应特别关注和回应边缘弱势群体的需求。此类群体在

  疫情中可能遭遇一些次生灾难,同时也缺乏足够的自我修复能力,更应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和支持性的服务。

  8.

  疫后对创伤群体提供整体性辅助与扶持,切实缓解后顾之忧。

  疫后社会修复阶段,对于创伤群体除了提供持续性的心理疏导与辅助,也需要在物质层面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与补偿措施,切实缓解他们的后顾之忧。首先,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宜宽不宜窄。例如部分病人尚未获得确诊便已去世、部分病人因其他疾病无法获得及时治疗而去世,他们的亲属亦是本次疫情中的创伤群体。其次,在充分考虑当地政府财政能力的基础上,政策方案的设计因人群而异、因地制宜。对于在疫情期间丧偶或失独的老年人,在申请入住公立养老院时给予优先安排;对于疫情期间失去双亲的孤儿落实生活救助和照料安排;疫情期间丧偶的单亲家庭在申请公租房或保障房时可优先排序等。

篇四:疫情中的政府公共关系

tle>公共危机视角下的政府公共关系-百度文库

  公共危机视角下的政府公共关系

  陈晨

  【期刊名称】《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2)006

  【摘

  要】"9·11"事件标志着政府危机时代的到来.由于经济和政治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公共危机成了当今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政府在危机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公众的极大关注.在公共危机中,如何运用政府公共关系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事件,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要面对的重大课题,这既直接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又关系到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要求下,提升公共危机下的政府公共关系,应重视公共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主体的形象塑造和对客体的引导.

  【总页数】3页(P10-12)

  【作

  者】陈晨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D63

  【相关文献】

  1.公共危机视角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策略[J],陆季春

  2.公共危机视角下的政府公共关系[J],褚晓雯;3.公共危机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公共关系[J],陈友林

  4.公共危机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公共关系[J],陈友林

  5.公共危机视角下政府公共关系作用分析——以新冠疫情为例[J],潘玮;苏立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五:疫情中的政府公共关系

tle>透过战“疫”烽烟,看中国的公共决策优势-百度文库

  透过战“疫”烽烟,看中国的公共决策优势

  摘

  要:2019年年底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我国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胜利。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样的成绩实属来之不易。本文结合我国的抗疫成果,从公共决策的角度出发,剖析西方抗疫顶层弊端,分析我国公共决策的优势,彰显我国的制度优势。

  关键词:抗疫;公共决策;优势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持续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期间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截至2020年9月4日,中国累计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90489人,死亡4735人,治愈85239人。同样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拥有世界领先技术的美国,更多的显得无能为力。截至9月6日,美国新冠肺炎疫情确诊人数超过623万例,死亡人数超过18万人。对比两国的数据差异,我们认识到本次抗疫过程中我国采取诸多有效的措施,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公共决策便是社会主义制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决策地位不动摇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人民的主心骨,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1月25日,党中央成立了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并向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派出指导组,而这一天,正是农历新年的大年初一。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党中央提出必须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坚定不移的把党中央各项决策落到实处,及时向党中央报告贯彻落实情况。在抗疫过程中,党中央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泛联系群众,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形成了从省、市、县、社区、村、户、人的科学防控机制,使得疫情蔓延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面对重大疫情,十几亿人口大国,水不停、电不停,物资供应不缺、社会秩序不乱,纵观全世界,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才能做到。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美国,疫情爆发恰逢美国大选,选举政治让美国政府的疫情应对复杂化。共和党与民主党将疫情“政治化”,在党派政治的驱使下,戴不戴口罩、居不居家一度成为政治立场的体现;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不仅没有得到白宫的全力支持,反而成为某些政客的攻击对象;美国拥有世界领先的医疗水平,却成为疫情最严重的国家,根据9月4日新冠疫情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累计确诊病例数和死亡数均全球最多,分别为6335244例和191058例。

  二、政府的决策作用对决策效率保驾护航

  1、中央政府“公”字观

  国务院是我国最高的行政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国务院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全国的行政事务;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门是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具体负责主管经济、科技、外交、国防、文教和卫生等各个领域的管理部门。1月21日,国务院建立应对新冠病毒疫情联防联控工作小组,打响了防疫的人民战争。1月23日起武汉封城,多省启动“一级响应”,随后世卫组织派专家组考察了中国疫情并提出七条应对措施,其中一条是不建议限制贸易和人员流动。美国将中国的“封城”炒作为“侵犯人权”,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公然幸灾乐祸,说中国发生的新冠疫情,有助于加速制造业回流至美国,竟然把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疫情,当做美国人的“福音”。中国政府在“公”字观的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的引领下,坚持将人民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国只用了短短60天的时间,基本控制了疫情在国内的扩散势头。

  2、央地政府关系的保障

  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也就是集权的结构形式。国务院对地方政府实行直接领导,同时,中央政府的的主管部门对地方政府的各工作部门也实行领导或业务指导。应对疫情,中国政府果断采取措施组织29个省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口支援,中央政府对29个省市进行统一的领导,并派出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武汉封城后,全国10%的重症医护力量都集中到了只占全国人口0.64%、只有900万人口的武汉,我们仅用了10天就建成了可容纳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15天建成了1600张床位的雷神山医院,快速实现“人等床”到“床等人”的局面,这就是中国速度。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西方联邦制政府在抗疫中的表现。联邦制政府的代表国家美国,疫情期间,两党党争、总统大选,让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各州之间、各州内部出现了针对隔离政策、是否佩戴口罩、抗疫物资的采纳和调配等各种问题的冲突,至今未能形成防控疫情和恢复经济的整体性战略。

  三、群众和人民团体对决策支持

  1.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初心,让人民群众不断有切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了民心;在国家危难之际,在各行各业中涌现出大量的“平民英雄”。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业务副院长黄朝林,他用6个身份与新型冠状病毒搏斗:医生、传染病医院业务副院长、专家组成员、研究者、重症病人、药物受试者;江夏区纸坊街中建三局二公司社区里的10名“娘子军”照应社区里近6000名居民,送菜上门,方言广播解闷;武汉“90后”菜鸟驿站站长苍禹威为500人的小区义务送菜;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由于保洁力量不足,向城管求助,江汉城管当即成立了一支环卫志愿突击队,专门负责医院的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疫情之下,与中国数万医疗志愿者奔赴武汉,到最危险的地方进行支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美国的医护人员面对疫情,因为担心有死亡威胁断然辞职。

  2.紧急跨界,中国企业的转产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势下,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联合供应商和自建生产线的形式,转型生产防护口罩。比亚迪动员管理人员、研发人员、一线工人、后勤保障人员齐上阵,规划厂房布局、口罩机等设计方案,快速设计图纸并安装调试机器设备投产,达到日产500万只的产能。2月8日凌晨2时,中国化工旗下曙光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研制出首件隔离服,从接受任务到第一套隔离服下线,曙光院仅用了不到55个小时。

  在美国,利益集团对公共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早在今年3月,美国政府就被指试图买断一家德国生物技术公司的疫苗研发技术,随着疫苗面世曙光渐现,美国一些政客更是被曝打起了“疫苗争夺战”,他们暗中使出浑身解数,分秒必夺地争取疫苗研发和使用主导权,甚至盘算借机大赚一笔。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经此一疫,“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抗疫成果可以看出,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中国能够迅速的做出重大的、复杂的决策,并且能够有效的实施决策,这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基础和体制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建华.疫情防控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党建网,2020(02).

  [2]钟君.从中西方疫情防控看中国制度优势[J].中国共青团杂志,2020(05).

  [3]夏振彬,毛梓铭.疫情大考更显中国制度优势[N].南方日报,2020-03-02.

  [4]张国强.疫情防控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N].内蒙古日报,2020-06-12.

  [5]韩亚栋.美国口罩问题政治化背后:权力制衡演变成“权力游戏”.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0(08).

  [6]张翰文.“政治化”操弄令美国深陷疫情困境.新华社,2020(08).

  [7]《武汉战“疫”》编写组.武汉战“疫”—最美一线英雄[M].人民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20(04)

  作者简介:张婷(1990.05-),女,汉族,四川内江,讲师,硕士研究生,单位:自贡广播电视大学,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篇六:疫情中的政府公共关系

tle>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公共关系-以非典事件为例-百度文库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公共关系

  ——以非典事件为例

  班级:11级人力资源管理一班

  姓名:李磊

  学号:111611040137

  [摘要]2003年的非典标志着中国政府危机时代的到来。由于经济和政治全球化的进程,使得公共危机成了当今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政府在危机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公众极大的关注。在公共危机中,如何运用政府公共关系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事件已经成为对我国各级政府的重大挑战,这既直接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又关系到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要求下,政府对公共危机的有效处理对于提升政府在公众的公共关系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非典、危机管理、政府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危机事件多发期。2003年的非典带给人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从政府管理层看,非典暴露了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存在的很多问题,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但与此同时也为政府如何应对危机事件,起到了一个警示作用。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政府要想有效地应对危机事件,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就需要有一整套完善的危机处理体系,逐步提升危机管理能力。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和职能

  危机(Cri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中的kinetin,原始含义是游离于生死之间的状态。危机对策研究的先驱赫尔曼曾对危机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危机是威胁到决策集团优先目标的一种形势,在这种形势下,决策集团做出反应的时间非常有限,且形势常常向令决策集团惊奇的方向发展。”危机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潜伏的祸根;而是指严重困难或生死的紧要关头,如经济危机。它指的是突如其来的、严重危害社会公众的生理和心理安全事件,如海啸、地震、流行性传染病等。

  公共危机管理,从危机的生命周期角度,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从危机管理方法的角度,认为危机管理是为了降低灾害性事件的危害,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和发展机理以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科学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对突发性事件进行有效地应对、控制和处理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体系。

  本文认为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政府部门在治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因自然环境、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冲突和风险引发的公共危机等公共问题。公共危机会给社会和政府带来危害,轻则影响社会的稳定和政府治理的正常进行,重则危害国家的发展甚至生存,并给相关公众带来极大的损失,给社会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在危机发生后,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事件,充分运用政府公共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危机公关”,将成为政府未来治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危机公关是公共部门的重要职责,是“风险世界”的必然、“和谐社会”的必要、“公共服务”的必需。

  危机管理的三大基本职能是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的,危机预防职能是危机处理的基础,危机评估职能是危机预防、处理的反馈和有益总结,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危机管理过程。危机管理在不同阶段所体现出的基本职能与具体职能的关系见图1。

  二、从非典事件中看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存在的缺陷

  (一)危机管理意识不足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养成了中国人以不变应万变的性格。政府应对像地震、台风、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有一套监测追踪系统,积累了很多成熟的经验与办法,但是在公共卫生方面缺乏危机意识,这一点在非典事件的前期体现的尤为明显。因为非典这一危机事件是政府从没有经历过的突发事件,政府对危机的危害性明显没有充分的预计或进行风险全面评估,只是一味的沿袭稳定压倒一切,报喜不报忧的思想,实行新闻封锁,导致谣言四起人心惶惶,更为严重的是贻误了控制、处理危机的最好时机,导致非典疫情的扩散,也给更多的人带来了痛苦甚至生命危险。由于长期缺少理性解决危机的意识形态话语和文化环境,整个社会对危机的看法往往比较僵硬,缺少共同的规范和共同使用的语言。相反,在危机中表现出来的更多是惊恐和猜测,这样就认为地枪坏了社会危机的敏感性。

  (二)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

  1.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发挥缺乏一个专门机构的支撑。非典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就是部门分立、职能交叉、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在危机的管理与控制的具体执行中,必须由一个专门的机构来承担决策与执行职能。目前来看,我国政府对危机的管理是在国务院设置相关的临时机构,如:国防动员委员会、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国家处置劫机事件领导小组以及防洪、火灾指挥部或办公室等。

  2.缺乏专业的危机管理人才。我国危机管理的机构和人才极度匮乏,危机管理机构和人才结构还有待健全和完善。我国虽有武警、消防、公安等行业性应急单位和相关的职业人员,但是在跨地区、跨行业、跨专业的综合型危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才方面却是稀缺的,应对各种危机管理局面、制定危机紧急预案的专业人才在我国是属于稀缺性人才。

  (三)政府危机管理缺乏畅通的信息系统。

  在危机状态下,社会应该有一种信息披露透明化的公正机制,保持必要的新闻自由度,让公众了解事件真相,完善社会的自我修复机制。非典爆发之初,就存在信息传播不畅的问题,首先是信息公布缓慢,从发现疫情到正式公布于众竟拖延了两个月之久;其次是信息透明度低,一些官员在处理信息时层层做假,瞒报漏报。这些做法,不但侵犯了公民正当知情权,也给政府决策部门了解形势,采取应对措施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三、政府危机管理应对与策略

  (一)非典后政府危机意识不断加强

  加强意识是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前提。要树立危机意识,必须展开危机意识教育,必须落到实处,不能搞形式,走过场,或者仅停留于口头上。前非典时期,政府部门暴露了长期以来忽视了必要的危机防范一时的培养,在发现第一例非典病例,但地方政府部门对问题的严重性不够重视,贻误了控制和化解危机的时机,从而埋下了非典全国蔓延的隐患。2003年4月20日后,我国政府吸取了教训,准确的判断了形势,加强了危机意识,改变了“撞击—反射式”的模式,开始注重对危机的原因分析,树立“预防为主、应急与预防并重”的危机理念,提出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毫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毫不动摇的方针。七天七夜建起一座各项设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传染病医院。卫生部门则对疫情以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进行防治。各项措施抓住了一个“快”,遏制了非典猖獗的步伐。

  (二)临时危机处理指挥机构不能代替常设危机处理机构

  后非典时期国务院成立了以吴仪副总理牵头,包括多个部委负责人的临时指挥机构,领导和协调全国的防治工作。这一机制在非典防治工作时起到巨大作用,但同时,这种临时性的领导机制也有其局限性,延续性差,有关危机处理的经验不能长期保留。因此要建立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领导和协调机构。首先,以立法的形式授予其紧急状态下制定危机决策和出台长期的危及应对战略以及对其它政府机构进行调度和协调的权利;其次明确地方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责任,组建城市应急联动中心管理体制。

  (三)治国之道,首在治人。

  1.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一个专业的、训练有索的危机管理人才队伍对于政府危机管理是很重要的。政府应该加强对党政机关各类管理人员的危机管理能力的培训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现有党政机关管理人员参加相关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和模拟训练,加强专业的危机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提升和带动管理突发事件的素质和能力。

  2.设置专门的危机管理人才培训机构设置专门的危机管理人才培训机构且在各大高校和大中专院校中专门开设有关涉及危机管理的专业,将危机管理渗透至高等教育中,以培养专门的危机管理人才。

  (四)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是提高政府危机公关功能的关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主体意识的增强,国内乃至国外人士对知情权的诉求正迅速提高,这是推动信息公开化进程的基本动力。后非典时期争睹对非典的信息处理上开始由黑屋子向玻璃屋转变。每天下午用电视直播的方式向社会公布非典疫情最新数据,做到了数据准确,发布及时。要保证危机管理的效果,公开信息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关切民生的重大事件和情况(如危机)应该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情况通报制度,把真相及时通报民众,保障民众的知情权,避免不必要的误传、讹传。

  四、总结

  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说过一句至理名言:“21世纪,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的危机。”英国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也曾说过:“预防是解决危机最好的办法。”非典既是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一次考验,又是我国政府提升危机管理能力的一个契机。我们充分的相信,政府既能受得住危机的考验,又能实现危机管理能力上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黄晓军.《从非典事件看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制度创新》

  [J].

  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82张毅.《“非典”事件对防治禽流感的启示》

  [J].甘肃农业,2006年第5期

  3陈刚,张孟见.《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提升的路径分析》

  [J]4从亮.《从非典防治看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现状与未来》

  5陈薇.《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府公共关系研究》

  [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5,(4).

  6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7赵光辉.《公共危机管理人才开发思考》[J].中国人才,2007,3

  8任兆璋,李鹏.《论SARS事件对危机管理的启示》[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3,(2)

篇七:疫情中的政府公共关系

tle>疫情防控公关指南-百度文库

  疫情防控公关指南

  疫情防控公关指南

  疫情防控阻击战进入关键时期,还在假期中的企业公关负责人一边关注疫情,照顾自己和家人,一边面对公司CEO和员工的询问:“我们该捐款还是捐物?要不要给员工发口罩?要不要做公益营销?”

  根据本人多年企业品牌公关经验,参与各种救灾捐赠体会,结合本次疫情状况和已经公开的大公司行为,企业公关目前需要专注这三个领域:

  1.员工自身安全

  2.对疫情防控的捐款款物

  3.做好公益,不做营销

  员工安全

  在灾情面前,如果你不是一线的医疗和相关机构,那么最重要的就是保证企业员工遵守政府法律法规,在疫情中保证员工安全。

  这方面的工作包括但不局限于:

  1.及时向员工通报企业疫情防控重要决定,包括行动建议、捐赠行为、员工福利等

  2.在不违背个人隐私前提下通报在武汉地区员工状况,对病毒感染者提供的远程帮助

  3.通报传播参加疫情防控一线人员事迹(如果有)

  很多企业已经在春节假期每天召开电话会议,特别是人员高度流动的企业,员工既要完成工作,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更要保证自身安全,企业需要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比如口罩的供应。

  捐款捐物

  要不要捐?赶快捐还是等等看看社会需要什么再说?捐钱还是捐物?捐钱捐给谁?捐物捐给谁?渠道在哪里?资源在哪里?

  要不要捐,完全是企业自身的决定,是企业对自己价值观、社会地位、社会责任的认定。

  体量大影响大员工人数多地域覆盖广的企业一般倾向于捐,如果你坐家里呆着,老板和员工都会来问,我们该做点什么呀?拿个主意啊。

  对于捐什么,原则是根据企业特长。

  对这次疫情,很明显的是,如果你是口罩或者防护服生产企业,或者在这方面有全球采购和物流体系的企业,那么选择就很明确。

  比如:25号大年初一,阿里巴巴就宣布设立10亿元医疗物资供给专项基金,联系了14个国家和地区的供应商,国内58个地区工厂紧急复工,首批采购200万件N95口罩,30万件医用外科口罩、100万件一次性医用口罩等,第一阶段发100辆货车通过3条专门绿色通道送抵武汉。

  这么快公布这么具体的决定,体现了阿里的高效管理和强烈企业社会责任,也体现了强大的公关传播能力—具体、数字。

  辉瑞中国在24日就宣布向武汉捐赠220万新型冠状病毒治疗急需

  的抗感染药物,送达武汉红十字会。

  京东物流也在大年初一宣布开通全国驰援武汉救援物资特别通道。而且特别提出,暂时只接受地方政府、公益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等机构组织对武汉地区的援助需求,暂不接受个人捐赠。

  在宣布与社会相关的救援措施时,一定要考虑可行性、适用性,保证承诺实现,不增加误解。

  一些在救灾事业中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也体现了高效:

  GE在24日就宣布向武汉前线紧急调配遏制疫情需要的移动X光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设备,29日GE中国又宣布捐赠价值2000万元医疗物资和现金支持疫区。

  西门子医疗25日公布了在10小时内完成启动、调货等流程,为武汉当地医院提供超声设备,工程师连夜安装,从德国紧急调配1.2吨的球管、控制器等备件运抵武汉。

  可口可乐一直承诺“净水24小时”,即任何地方发生灾情,可口可乐都将利用自己的物流系统为灾区送去净水。这次他们第一批在25日向武汉送出850箱,20400瓶,壹基金和云豹救援队都专业伙伴负责终端分批次配送。

  真正有责任有经验的企业,他们的救助流程经过多次检验,考虑到各种复杂情况,也有不同领域的专业合作伙伴配合完成。

  截止29日下午4点,已经有140家中外医疗和药企捐款,数额总数在先的包括正大集团3000万人民币和2000万元物资;修正集团

  3500万元药品等。

  如果你的企业专长不是医疗、物流等最紧急的救灾事项,可以考虑与疫情防控的其他相关领域。

  比如:美团宣布为武汉医院一线人员每天免费提供1000份外卖,超过30万辆的美团单车在武汉箱医护人员和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免费;美团APP、大众点评APP提供心理援助服务,每班150位心理医生。

  神州租车宣布从1月25日起无偿向全国参加医疗救援的机构和媒体提供用车。

  总之,原则是用你企业的特长为疫情防控直接做点什么,当然这也经常陷入纠结。

  华晨宝马公关副总裁在公关人群里问大家对企业捐赠有什么建议,有人说你们宝马最好有那种封闭的装满医疗设备的车辆赞助给武汉,用于转运病人。

  这个想法最好,最直接,最有用,但是宝马好像目前没有。后来我们看到的消息是,1月26日,宝马中国和华晨宝马共同向湖北省慈善总会捐款人民币500万元,用于资助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当地医院急需的口罩、防护服、防护面罩等紧缺物资。

  这个时候要注意,如果你认为你的产品可以用于直接的疫情防控,但是在物流、安装、维护、接受单位等各种事宜需要复杂流程才能落实,最好放弃,改为捐钱。

  比如2008年我所在的企业为汶川地震捐赠从加拿大紧急调配来的净化水设备,因为接收的具体单位、其他类似物资的到达、安装协调

  等各种因素,设备一直没有发挥有效作用。

  还有一种捐赠是着眼长期。比如字节跳动(今日头条母公司)1月25日宣布向中国红十字会捐赠2亿元,发起设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字节跳动医务工作者人道救助基金“。

  这笔钱将用于为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病毒感染的全国一线医务工作者提供人道援助,受助者包括但不限于确诊感染和因公殉职的一线医务工作者。

  所以不一定都挤到口罩、防护服这些项目中,相信国家和社会资源调动的能力,企业唯有从自身真正的优势出发,找到自己真正能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的独特领域。

  关于捐赠还要强调的一个问题是,捐给谁,怎么捐,这些事情大公司的专业人员经验丰富,小公司可能以前操作机会不多,需要特别注意。

  看看那些大公司的捐赠公告和新闻稿,他们都提到了:

  1.捐赠的最终收益方(如武汉市的医院)和款项/物资的法律接收方,后者十分重要,他们一定是官方的合规的机构,如中国红十字会和下属机构,中华慈善总会或者下属机构,以及壹基金或者其他在民政部正式注册并且你信任的机构。

  2.捐赠的目的要特别注明,既要具体也留有余地,比如你说捐的钱都买口罩,过几天口罩够用了,钱要退给你不成?3

  做好公益,不做营销

  最后一个问题是,企业要不要在这个时候做公益营销?

  首先,公益营销这个概念业界一直有不同意见,我本人这样看:

  做公益的时候不要想营销,营销的效果是做好公益之后的口碑。

  在救灾期间坚决不用公益营销思考和做事。

  想想看,你如果在企业内部邮件中讲,全国都在疫情防控,我们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开展一轮公益营销,让我们的消毒产品销售更好。

  类似这样的内部议论如果被截屏流出,你的公益善心行为马上转成危机公关。

  你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是人们关注的不是“公益”,而是“营销”,你会被指“发灾难财”。

  营销两个字,不要在任何文件甚至你的想法中出现。

  但是,利用自己的产品优势,做公众健康辅导是可取的。

  这几天我的群里有人讲很多洗衣机洗碗机都有高温热水功能,既然医学专家说病毒56度一定时间就可以杀死,那么在企业公众号中讲讲“如何使用洗衣机上被忽略的水温调控按钮”当然是好事。

  当然,如果你的标题是“XX洗衣机有冠状病毒抑制功能”,就会遭人打了。

  总结

  总结一下,在全国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时候,企业公关可以做几件事:

  1.员工自身安全的沟通

  a)旅行轨迹报告

  b)健康指导信息

  c)员工福利信息

  d)感染员工关爱

  e)一线员工帮助和事迹传播

  2.对疫情防控的捐款款物

  a)根据企业规模决定是否捐赠

  b)根据企业特长决定捐钱还是捐物

  c)把握捐赠流程:捐赠的合法接收机构和最终受益人可能不同;资金/物品使用目的规定

  3.做好公益,不做营销

  a)不要提“公益营销”,不要把营销放进公益,集中做好公益。

  b)可以根据企业产品特点做与疫情防控知识传播,但不要突出企业。

  这样的灾情,考验企业公关人的判断力、决策力、资源协调能力和项目实施能力,也是一次企业和个人成长成熟的机会。

  武汉加油!公关人加油!

篇八:疫情中的政府公共关系

tle>第四章公共关系的职能与作用-百度文库

  第四章

  共关系的职能与作用

  公共关系以塑造和改善社会组织形象为工作目标,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围绕公共关系目标所开展的公关活动,便纳入它的组织职能范围。任何一项社会活动,都会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公共关系也不例外,它必然会对公关主体——社会组织、公关客体——社会公众以及社会和从事公关活动的人,产生一些影响,具有切切实实的作用,这也是公共关系功能的具体体现。了解公共关系的职能与作用,对于掌握公共关系理论、开展公共关系实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关系的职能

  从公共关系主体方面分析,社会组织在运行过程中,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它有各种职能部门和职能范围,其中公共关系所涵盖和发挥的职能,即为公共关系职能。公共关系的职能非常广泛,也非常复杂,从不同的侧面,针对不同的公关主体或客体,依据公关的具体目标和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对公共关系职能会有不同的总结和分析。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公共关系职能的界定有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人们对公共关系的具体职能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总结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公共关系的职能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采集信息、监测环境

  公共关系活动就是信息传播与沟通的过程,即全面、及时、准确地将有关信息传递给社会组织主体,同时将组织主体的政策与行为信息向公众传递,是信息的“双向循环”的过程。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信息对于一个社会组织至关重要。采集信息,便成为公共关系最重要的职能之一。而组织形象信息和产品形象信息,是所有信息中最为重要的信息。

  (1)组织形象信息。即公众对社会组织的整体性认识与评价的基本情况。因此,组织形象信息的搜集,是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环节。组织形象信息一般包括:

  第一,公众对于组织管理层的评价。如领导的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工作效率、合作精神、精神风貌、威望与可信任度,机构的完善程度、设置的合理程度等。

  第二,公众对于组织管理水平的评价。如决策的正确性、对市场变化的把握能力、内部分工的合理性等。

  第三,公众对于组织内部员工的评价。如内部员工的道德修养、办事能力、业务水平、礼仪规范等。

  (2)产品形象信息。公共关系人员要非常注意了解本企业的产品在各类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如消费者对该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包装、性能、质量、用途等主要指标的反映,也要了解公众对产品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环境,对于一个组织而言,是指对组织运行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系统或力量。也有人将环境描述为“从整个宇宙中减去代表组织的那一部分后余下的其余部分”。环境分为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一般环境由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等构成。具体环境是指竞争者、政府、股东、顾客、供应商、金融机构等公众。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它所处的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如由于受美国“9?11”恐怖事件的影响,世界许多航空公司遭受冲击。加拿大第二大航空公司“Canada3000”突然宣布从2001年11月9日起全面停业,导致5万多名旅客滞留在英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的机场。监测环境,就是通过信息采集和观察,预测影响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和趋势。所以,监测组织环境的关键,在于全面、真实、及时地搜集组织环境信息。监测环境的方式方法,主要是通过收集信息、分析加工信息来完成的。因此,监测环境,从根本意义上说,也是采集信息职能的一个重要部分。监测环境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内容也十分广泛,就其主要方面分析,应重点关注三大趋势。

  第一,监测环境变化趋势。环境的影响可以从经济、社会、技术三方面对组织发生作用。环境对组织运行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社会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会从整体上影响组织的经营。因此,组织必须密切注视社会环境的发展动态,以使组织能根据环境变化主动采取相应措施,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监测政府决策趋势。在现代社会,社会组织必然要和政府部门打交道。如企业在开业之初,就要向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进行资格申请,获得批准后方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又必

  须要与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发生关系。因此,在现代社会,组织必须受到政府部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组织必须和政府部门打交道,任何组织都必然受到政府的法律、法令、法规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政策的影响。任何组织的现实行动必须符合政府的现行政策,未来行动则必须符合政府的未来政策走向。这就要求公共关系部门密切关注政策环境,随时掌握政府决策动态和方向,及早预测与组织有关的各种现行政策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使组织提前准备应对之策,保证社会组织正常发展。

  第三,监测竞争对手的发展态势。每一个组织,都存在一个或多个竞争者。组织必须洞察竞争对手的状态,借鉴竞争对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劣所在,预测竞争对手的未来走向,这样才能使组织知己知彼,取长补短,立于不败之地。监测竞争对手的现实状况和发展态势,是公共关系的重要工作。

  除此之外,还需监测股东、顾客、供应商、金融机构、社区、媒介等公众的动态,作出反应。环境因素大多是动态的,因此存在着不确定性。如顾客的偏好改变,竞争对手引进了新技术等,这些都应随时引起组织的关注。

  2、咨询建议、参与决策

  所谓咨询建议,是指公共关系人员向社会组织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提供有关公共关系方面的信息和意见,作为组织决策的依据。决策是指确定社会组织行动目标及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的行为。公共关系目标是组织整体目标的有机组织部分,公共关系工作是为组织的整体目标服务的,因此,公共关系部门应当参与组织决策。

  咨询建议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本组织内部方针、政策和行动提供咨询意见,发挥公共关系对组织的导向作用,参与决策,制定出合乎组织发展的目标。

  第二,对本组织公共关系战略、经营销售战略和广告宣传战略、CIS战略、组织文化战略提供咨询意见,使原来分由几个部门负责的工作发展成为一个系统,并制定出科学的实施方案供决策者参考。

  第三,对组织生存环境的有关发展变化进行预测和咨询,使组织决策者拥有一套乃至几套可供选择的方案,以适应这些变化。

  公关人员不仅要向组织提出一般的咨询建议,而且要尽可能参与决策,为领导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建议,直接影响决策过程,这才是公关咨询建议的最高形式。公关人员要努力开展工作,在决策之前,要广泛征询内外公众意见,获取全面信息,以供决策者参考,使决策方案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应变弹性。

  3、协调关系、联络感情

  一提到公共关系,人们很容易将它和协调关系联系在一起。确实,协调关系是公共关系最直接的职能之一。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达到协调的状态,社会组织才能在和谐的环境中正常地运行发展。

  首先,公共关系有助于协调社会组织内部的公众关系。组织内部的员工之间的关系、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究竟处理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组织的功能和效率。运用公共关系的手段来协调组织内部的关系,有助于形成组织内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气氛,增强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公共关系有助于协调组织外部的公众关系。协调好与消费者、竞争者、政府部门、新闻机构、社区等公众的关系,能为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即通过公共关系,达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目标。

  协调关系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才能收到协调关系的最佳效果。下面重点介绍四种基本方法,运用时应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且一些方法是可以综合运用的,更应该勇于创新切实可行的方法。

  (1)反馈调节法。即根据信息的反馈来适当调整组织行为,以协调关系。在公共关系中,社会组织与公众是双向的交流关系。公关人员要把组织的政策、计划情况以及其他信息告知内外公众,同时还要把执行情况以及内外公众的看法及时反馈给组织的决策层,以填补漏洞或进一步修正计划。组织根据反馈上来的信息,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协调、融洽与公众的关系。

  (2)自律法。组织与公众之间有时因关系处理不当而引起种种矛盾,如组织内的干群矛盾、部门之间的矛盾,组织外部与社区的矛盾、与消费者的矛盾、与政府有关部门的矛盾等。这时,组织要善于自律,实行自我检查、自我监督,严于律己,发现问题主动纠正。这将大大有利于缓和矛盾,改善组织与公众的关系。

  (3)感情疏通法。公关人员要善于运用感情疏通法拉近公众与组织的心理距离。例如,美国著名的汽车推销员乔·吉拉德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顾客之间建立起一种“唇齿相依”的特殊关系。他说“当顾客把车开回来要求给予修理或提供服务时,我尽一切努力为他们争取到最好的东西,这时,你必须像一位医生,顾客的车出了毛病,你应该替他感到心痛。”吉拉德还向从他手里买车的顾客每月赠寄一张大小不同、格式精美的明信片。小小明信片紧紧系着吉拉德与顾客的心,使他与顾客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周到的服务,情感的协调,是建立组织与公众良好关系的好办法。

  (4)信息分享法。即通过建立和完善组织内部的各种传播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促进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横向联络,分享信息,使全体成员在思想上认同和行为上一致,提高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如一家工厂在厂门口宣传栏办了一个《每日新闻》专栏,早上8点半之前贴出,除了厂休日和节假日之外从不中断。职工每天上班一进厂,先花上几分钟看看这份《每日新闻》,就能及时了解全厂主要的动态和信息,既有最新的决策和意见、重要的人事变动、生产经营的最新动态,也有关于干部职工福利的消息和文化娱乐消息,还有各部门、各车间的情况通报以及本厂职工的批评建议等。职工通过《每日新闻》及时了解到本厂信息,满足了新闻信息的知晓欲望,更加关注起它来,一天没有看专栏就感到缺少点什么。由于职工们的喜爱和信任,大家都积极地为编辑部提供信息,大大加强了组织内部的沟通和横向联系,理顺了人际关系,有效地将全体职工凝聚在一起。可见,内部关系的协调有赖于良好的内部信息沟通,信息的分享度越高,关系就越和谐。

  4、沟通引导、凝聚力量

  社会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不仅内部各要素需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且需要与系统外部环境进行各种交往沟通。沟通是公关的基础,任何公共关系的建立、维护与发展都依赖于主客体的交往沟通。只有交往,才能实现信息沟通,使企业的内部信息有效地输向外部,使外部有关信息及时地输入企业内部,从而使企业与外部各界达到相互协调、相互理解,产生共鸣,增强亲和力、向心力。

  引导功能是指通过广泛、细致、耐心的劝服性教育和优惠性、赞助性服务,来诱导公众对企业产生好感。对企业内部,公关部门代表社会公众,向企业内部成员输入公关意识,诱发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全体成员都重视企业整体形象和声誉。对企业外部各界,公关部门代表企业,通过劝服性教育和实惠性社会服务,使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行为产生认同,对企业的产品乐于接受。

  5、策划活动、应对突发事件

  平常人们可经常看到许多轰轰烈烈、别出心裁的公关活动,这是公关策划的结果。策划活动是公关的重要职能之一。如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关于第29届奥运会会徽的活动策划,在2004年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中获得“中国杰出公共关系大奖”(2002-2003年度)。该案例是在精心策划基础上付诸实施的。会徽发布前,北京奥组委根据北京在举办大型活动方面取得的经验,聘请国内外大型活动和奥林匹克策划专家,组成核心创意国际团队,就北京奥运会会徽发布方式进行讨论。经过深入的研究讨论,北京奥运会会徽发布活动方式确定为采用大型推广活动的形式,将会徽形态融入恢弘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表演当中。会徽发布的主题“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现场发布仪式地点选定在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性建筑天坛祈年殿,为会徽发布搭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东方文明的背景和平台。会徽由邓亚萍、成龙护送入场,并通过电视直播,向全世界展示了现代化北京的风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和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维尔布鲁根为会徽揭幕,活动提升到了国家庆典的水平。发布仪式上举行了诠释会徽元素和理念的文艺表演。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对发布仪式互动式现场直播,奥组委官方网站进行网上直播。仪式结束之后,还现场举行简短新闻发布会,邀请会徽设计者以及评审者等相关人员会见媒体。整个活动,有气势、有声势,生动活泼,特征鲜明,主题突出,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达到比较理想的公关效果。

  社会组织在运行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突发事件。如何积极主动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将各方面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维护、保持组织的社会形象,也是公关的重要职能之一。大家不会忘记,2003年春天,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SARS事件。这是一起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因为对SARS的无知,加上应对大规模的公共卫生事件缺乏经验,所以,我国政府在处理这个突发事件的开始阶段缺乏积极的行动,以致于从广东省开始爆发的疫情向全国扩散,造成相当数量的人员感染死亡,全国恐慌。值得肯定的是,从2003年4月中、下旬开始,我国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如每日疫情报告、卫生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北京小汤山医院的建立,为广大民众介绍防非知识等,使得疫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得到了WHO(世界卫生组织)的赞赏,从而在世界范围树立了我国政府的良好形象。

  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是建立在平时的“演练”基础之上的。正如消防队员经常要进行“救火”演习一样,要树立“全员公关”的思想,尤其是专业的公关人员要树立危机意识,平时加强此方面的培训和演练工作,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就能够及时拿出应急方案,解决问题。

  二、公共关系的作用

  公共关系作用,是指公共关系对公关主体社会组织、对个人(包括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公共关系活动涉及到的人以及学习公共关系学的人)、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作用及影响。公共关系作用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它不仅具有已经被人们认知的对社会组织所发生的积极作用,而且还具有易被人们忽视的对个人、对社会所发生的积极作用。它不仅对社会经济生活、经济活动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对社会文化、社会心理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公共关系对公关主体社会组织所产生的作用,是最为直接的,最容易被察觉和认知的,也是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的原动力、出发点和追求目标。公共关系对个人和社会所产生的作用,是比较间接的,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式的,是公共关系的客观效果使然。

  1、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的作用

  我们在公共关系的职能中,从管理学角度阐述了公共关系五大方面的职能,如果换一个角度用社会学进行分析的话,许多职能也可理解为是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应该并能够起到或产生的作用、影响。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的作用除了塑造和改善组织形象这一公共关系根本目标性作用之外,还有监测作用、凝聚作用、调节作用、应变作用等许多方面的作用。

  (1)监测作用

  监测可分为两个层面,即对公共关系主体的监测和对公共关系客体的监测。对主体的监测就是对社会组织的监测,即通过不断地信息采集、处理和反馈,掌握社会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变化和最新信息,对社会组织运行状态和组织目标的实现的可行性进行监视和预测。对客体的监测就是对公众的监测,即通过各种信息传播媒介不断地把握对社会组织有关的社会信息及走向,以监视和预测公众的态度及其变化趋势,其目的是使社会组织在运行中,能预先采取必要的对策,以预防公众意向发生变化时出现束手无策的局面。此外,要特别监视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信息,不但要注意当前对社会组织直接有关的信息,更要注意以后可能会对社会组织产生影响的信息。

  (2)凝聚作用

  公共关系的凝聚作用是相对于组织的内部公众而言的,增强凝聚力是每个社会组织所追求的目标。增强内部的凝聚力要借助于员工一定的物质满足度、精神激励、情感沟通和组织文化的认同感等。站在公共关系的角度,应经常通过信息交流来沟通社会组织员工的心理情感,从而使员工“凝聚”起来。

  (3)调节作用

  公共关系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预先调节。即事先避免摩擦的产生。任何社会组织在运行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和各类社会环境、各类公众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因之,摩擦不可避免。公共关系可以利用信息沟通、感情投资、微笑服务等手段,直接避免摩擦的发生,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结果。

  第二,事后调节。即在摩擦、纠纷发生后,能及时地防止事态的扩大,最大限度地减少摩擦、纠纷带来的危害。当摩擦或纠纷发生时,公共关系人员通过解决公众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各类传播活动争取公众的谅解和支持。事后调节作用类似于应变作用。

  (4)应变作用

  公共关系在处理突发事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事件发生以后,必须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设法查清事实真相,与公众进行必要的沟通,相互之间达成谅解,从而妥善解决矛盾,维护组织的信誉和形象。如在2003年12月发生的“丰田问题广告”事件中,丰田公司及时应变,迅速扭转了局面,平息了危机。

  丰田公司在中国《汽车之友》杂志2003年12期上刊登了三则汽车广告,其中两则受到质疑。两个遭质疑的广告分别位于8至9页和56至57页。在“霸道”车的广告页面上,两只石狮蹲居路侧,其中一只挺身伸出右手向“霸道”车作行礼状,该广告的“创意”是:“霸道,你不得不尊敬”。另一则广告页面上,野外崎岖的山路上,一辆丰田“陆地巡洋舰”迎坡而上,后面的铁链上拉着一辆看起来笨重的“东风”大卡车。这两则广告面世后,先在几家互联网站的论坛中引起了争论,后扩大到报刊甚至电视媒体。许多网民指责丰田广告有“侮华”之意。因为石狮有象征中国的意味,丰田“霸道”广告却让它们向一辆日产汽车“敬礼”、“低头”;“陆地巡洋舰”拖着的汽车看起来是中国的“东风”牌卡车,有羞辱中国之嫌疑。许多网友将矛头指向丰田公司、广告制作者、刊登广告的杂志,要求他们赔礼道歉。12月3日,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媒体——新华社也对“问题广告”进行了报道。12月4日,丰田方面立即做出了反应。当日晚,丰田公司迅速召开由公司多位高层参加的媒体座谈会,并发布道歉书,从而使关注此次事件的读者和媒体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到了丰田公司的态度,延缓了事态的发展。其实这次广告的制作单位是北京盛世长城广告公司,而且创意方案全都是中国人,但丰田公司作为广告主,承认是他们的责任。丰田公司的诚恳态度得到了媒体的赞许。丰田公司通过一系列的公关活动,平息了这场广告危机。这是公共关系应变作用的典型体现。

  (5)树立组织形象

  公共关系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深入细致、持之以恒的具体工作,树立与发展组织的良好形象,建立良好的信誉,以取得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接受,进而赢得信任和支持。也可以说,公共关系的重要目标就是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树立组织形象,是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最为根本性的作用,也是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期,各种商品都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企业只管大量生产而不愁产品卖不出去;当商品比较丰富后,人们又信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信条,在这一时期,自卖自夸的王婆成了人们嘲讽的对象。但是当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之后,具有超前意识但却被人嘲讽的“王婆”摇身一变成了人们学习的榜样。而且人们将自夸变成了一种公关广告艺术。人们不仅自夸,还借名人、明星、权威之口来夸;不仅夸自家的“瓜”好,还夸自家的“瓜藤”好、“菜园”好。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美誉度,塑造良好的形象。

  2、公共关系对个人的作用

  人们在接触、认识、学习、运用公共关系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公共关系观念,公共关系能力也会相应提高。公共关系对个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作用体现在促使个人观念更新和有助于个人能力提高两个方面。具体的说,有以下几点。

  (1)树立注重个人形象的观念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自己的形象不注意,在言谈举止、衣着打扮方面表现得漫不经心。通过接触公共关系,许多人认识到个人形象的重要性。如作为公共关系人员,在与各类公众打交道过程中,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很难设想,一个衣冠不整、打扮怪异的公共关系人员出现在公众面前,会有多少人格影响力呢?作为一名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如果举止不当,语言不逊,又何以为人师表呢?因此,要通过公关活动向人们灌输形象意识,要求个人在公共场合和社交场合要尽量地修饰自己的外表和仪容,保持得体的形象和风度。现在,在许多行业,都要求员工统一着装,佩戴统一标识,仪态大方,保持职业微笑。通过公共关系知识的普及,使人们意识到要注意个人形象。

  (2)树立尊重他人的观念

  公关关系强调组织和公众的平等关系。在公共关系活动中,特别是在与人交往和沟通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要尊重他人。其实我们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你尊重别人,你才会

  赢得别人的尊重。所以,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在和各类公众打交道过程中,可以使我们提高素质,培养尊重他人的观念。

  (3)培养交往沟通的主动性和交往沟通方略、技巧

  社会组织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是离不开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的。公共关系人员要与各类公众打交道,因此,必须要树立交往沟通的观念,掌握交往沟通的基本方略和技巧。在对公共关系人员的要求中,一般认为外向型人适合于做公共关系工作,就是基于公共关系工作要与各类公众交往沟通的理念。

  (4)树立合作意识

  197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管理学家西蒙在他的《管理行为》中说:“群体行为不仅需要采取正确的决策,而且需要人人采取一致的决策。假设有10个人想共同制造一只船,要是他们各执已见,又老死不相往来,造出来的船恐怕就不大好用。另一方面,即使他们采用了一个很平庸的设计方案,但大家全都按这个方案行事,那么,同第一种情况相比,他们或许会获得更好的结果。”由此说明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不仅需要人们交往、沟通,更需要人们进行合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加强,如麦当劳、可口可乐和迪斯尼就因为共同的利益走到了一起。在具体工作中,人与人的合作也正变成一种社会要求,是否具备合作精神或合作观念,已成为许多组织录取新员工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在提倡合作观念方面,公共关系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因此,公共关系确实有助于人们树立合作观念。

  (5)提高创造能力

  公共关系是一门创造的艺术。公共关系的创新表现在公共关系工作人员观念的创新,公共关系工作手段和内容的创新。这就要求公共关系人员有创新的思维,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策划出具有新意的公关活动,达到较好的公关传播效果。

  公共关系人员创造能力的提高在于自觉地探寻和发现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不断以新的理念观点引导公众、以新的行为内容服务公众、以新的行为方式吸引公众、以新的行为规范适应公众。

  (6)提高社交能力

  现代社会对人们的社交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85%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只有15%靠专业技术。在从事公关活动时,公共关系人员的一个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一种礼貌的态度,一个聆听的姿态,一句适度的赞美,都是社交能力的体现。交际能力和水平往往会对公关活动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如在饭店中出现饭菜不卫生的状况,工作人员如果能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消费者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将会使客人倍感温暖,也会给饭店带来良好的声誉。反之,工作人员冷若冰霜,不善言辞,社交能力差,将会使问题更为严重,带来不良后果。社交能力在公关活动中的极端重要性,使得公关人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各种交际礼仪和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水平,将本职工作做得更好,使组织满意,公众满意。

  (7)提高应变能力

  现实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根据变化的环境做出正确决策就是公关人员的基本功。因此,组织在招聘公共关系人员时,会将是否具有应变能力作为选拔公共关系人员的标准。在现实生活中,应变能力虽然与个人天生素质有关,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通过后天的培养、教育、训练和工作实践,人们会逐渐提高应变能力。因此,公共关系人员在从事公共关系工作中,应变能力会自然而然地得到锻炼而逐步提高。

  3、公共关系对社会的作用

  (1)有利于社会政治环境的优化

  公共关系是在民主政治制度下产生的,公共关系的不断发展又会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公共关系强调“公众至上”,对公众要开诚布公,主张社会组织的一切行为都应立足于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热忱为公众提供各种优质服务。这种观念的培养和树立及其在整个社会的不断普及,会使管理人员和政府公务员形成公仆意识,使他们自觉深入到民众之中,关心民众,倾听民众声音,解决民众的实际问题。

  另一方面,当社会成员看到自己的意见得到重视、自己的权利得到尊重,又会唤起他们对社会事务、国家事务的主动参与意识,这样就会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政治环境和氛围,这将大大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健全和发展。

  (2)有利于社会经济环境的优化

  公共关系是在商品经济土壤中产生的,公共关系的不断发展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首先,企业通过公共关系,与其公众和睦相处,建立互相合作、互惠互利的关系,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好更大的经济效益。其次,国家和地方政府利用公共关系,进行国家形象建设和地方形象建设,积极推广形象,进行良好的信息沟通,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该地区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如资金、技术、人才)进人该地区,从而促进该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第三,公共关系活动的进行还可促进现代社会中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大大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使经济活动变得更为规范和有序,使社会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

  (3)有利于社会心理环境的优化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享受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方面的疾病却越来越突出。如紧张的生活节奏,竞争带来的压力,自然环境的恶化,人情的淡漠等,使得人们产生孤独、恐惧等心理疾患。

  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都有情感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人的心理失衡;这样的人多了,就会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公共关系恰好可以提供给社会一种良好的关系氛围,它可以用真诚广泛的社会交往、双向交流的沟通,帮助人们摆脱孤独、恐惧、忧虑和隔阂,帮助人们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正如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所说,人之所以会互相仇视,是因为他们之间害怕;他们之所以害怕,是因为他们互相不了解;他们之所以互相不了解,是因为他们互相不能交流;他们之所以互相不能交流,是因为彼此隔离。因此,接触、对话、交流这些公共关系最基本的理念和做法,可以起到优化社会心理环境的作用。

  (4)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

  上世纪80年代初,公共关系初到我国大陆时,有些人对公共关系产生误解,认为公共关系就是“拉关系,走后门”,但这并不是公共关系的实质。公共关系追求交流、协作、互惠互利,运用公平、公正、公开作为公关活动手段,现在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因此,暗箱操作、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钱色交易等丑恶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通过公平、公开、互惠互利的公共关系活动,组织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勿需再去用那些不正当的手段“搞交易”。同时,公共关系强调公关原则和行为规范,强调职业道德,这对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良好的观念和风气的养成与彰显,有着促进作用。因此说,公共关系能够起到净化社会风气作用,能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思考题:

  1、公共关系中应采集哪些信息?

  2、协调关系有哪些方法?

  3、简述公共关系的职能。

  4、你认为公共关系会对个人产生哪些方面作用?

  5、为什么说公共关系可以优化社会政治环境?

篇九:疫情中的政府公共关系

tle>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思考-百度文库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思考

  作者:惠画画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16期

  摘

  要:我国此次新冠疫情爆发引发了一些问题,对政府公信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和疫情中暴露的政府反应和信息披露相对滞后、权力约束和责任追究制度的缺乏、制度化的公众参与渠道有限或效果欠佳问题等方面,对地方政府公信力进行了思考,并相应的提出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建议,从而促进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进而促进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信力;信息披露;公众参与;权力约束

  0引言

  无论是我国古代的行政诚信,还是西方社会的契约论,都可以看到政府公信力的思想和影子,也反映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当前整个世界的不确定性增加,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如何积极有效应对危机,是当前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与进步,这其中有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自身文化影响力的逐步提升、民主法治的不断推进、全球化参与度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在整个世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近年来,伴随着国际及国内各种不确定性的增加,我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各种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特别是今年年初武汉疫情的爆发,这是我国继“非典”之后的又一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此次疫情的爆发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对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提出了挑战,对地方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要站在一个全局、全过程的角度去思考疫情对政府公信力的造成的影响和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与不足,并由此进行深入的思考,不断改进,以期提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1文献综述

  公共危机是众多危机中的一种,具有突发性、紧急性、不确定性、公共性。夏书章(2013)将公共危机定义为会影响社会正常运行、损害社会公众利益、引发社会恐慌,需要政府公共部门的采取紧急应对措施的危险境况与非常事态。陈永国和钟杨(2012)强调了政府主动的公共服务及管理与政府与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二者协调互动促进政府公信力的建立。夏志有(2014)以具体事件为切入,从网络舆情的视角分析,通过构建回应型政府以提高政府公信力。李曉燕(2020)认为通过形成强有力的政务诚信约束机制,加强诚信教育,强化信息公开,提高政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来提升政府公信力。综合来看,政府公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信力是指在政府在行政行为过程中,凭借其自身良好的行为方式与素质,树立良好形象,以提高公众满意度和认可度,确保政府行政的合法性。

  综上,公共危机以其发生的不可预测、影响的公共性对政府治理公共危机提出了要求与挑战。快速、高效的应对危机并减轻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既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又彰显政府的良好形象,同时对政府公信力与治理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2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政府公信力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政府行为的满意程度和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涉及两个主体:一方为信用方,即政府,一方为信任方,即社会公众。沟通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桥梁并非是上传下达的单行线,而是双向的,既有公众积极、主动、高效的参与,也有政府自觉、主动、有为的行为,二者缺一不可,同时,桥梁的宽度和承载度也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

  政府公信力关系到其合法性的问题,对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指出要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既是我国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进一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3针对此次疫情,对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思考

  3.1疫情中暴露的问题

  3.1.1地方政府反应和信息披露相对滞后

  当疫情发生时,相较于公众,政府必然会处于绝对的信息优势地位,此次疫情正值春节前后,地方政府难免会在“稳定”与“信心公布”之间犹豫,其结果也必然是“稳定压倒一切”,从而导致相关信息的披露不及时。而且,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新媒介的广泛使用,众多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进而产生了一些网络群体性事件,而根据对这些群体事件的政府回应的调查发现,多数政府对其持不主动、不积极回应的态度。此次疫情也不例外,武汉市卫健委也因此遭到公众的强烈批评。

  本身的信息不对称叠加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的自身利益追求,必然导致政府反应迟缓与信息披露滞后,从而降低了地方政府公信力。

  3.1.2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政府权力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有、权为民所用”要求政府必须能够代表公民的意愿、政府决策必须体现公民利益,政府官员的权利必须受到约束和限制。此次疫情中发生的几起突出事件,如“大理截留口罩事件”“少数基层政府暴力执法”“个别发热人员突破‘封城’回京”等,严重危害公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民权利,反映出了部分政府官员长官意识浓厚,民主法治意识缺乏,同时也反映出了缺乏对政府权力必要的规范化、制度化的权利约束与责任追究机制,从而导致部分官员滥用权利、违法成本较低,责任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淡薄,从而阻碍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3.1.3制度化的公众参与渠道有限或效果欠佳

  在当前的理论与实践均证明,通过依托社会组织,既可以降低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成本,又可以提高其参与效能。此次疫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渠道是民意表达的主场,且多以公民个体及自媒体参与为主。由于网络上信息繁杂,鱼龙混杂,加之社会公众的文化素质水平、辨别能力参差不齐,通过网络渠道的民意表达容易受到某些别有用途的个人或组织利用,扭曲民意原本真实的意愿表达,从而造成舆论“一边倒”的现象。我国现有的一些社会团体、人大代表更多的扮演了一种“上传下达”的“桥梁”功能,其单向性特征明显,缺乏与社会公众的密切联系,在此次疫情中,这两者发挥的作用就显得有些不足。

  这一方面反映出了当前我国社会公众民意表达的自主性社会组织的供给缺乏,从而导致公众意愿表达的分散与无序参与。分散化的民意表达难以引起关注,而无序参与又会导致网络暴力与冲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规范的、制度化的舆论表达渠道的缺乏,这都不利于民意的顺畅表达。

  3.2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建设的思考

  3.2.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决破除“官本主义”

  地方政府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不断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为此,必须从制度上和思想上两大方面作出努力,即改革地方政府的评价机制,将公众的满意度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并逐步成为硬指标,倒逼政府改革;加大对政府官员的思想教育,培养官员的责任意识和人本意识。

  政府应当将民意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关注舆论,敬畏民意,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并将其作为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的发展要稳定,但是稳定更需要高质量,简单粗暴的“以堵维稳”,并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就会让公众对政府堆积起更多的不满,唯有不断地疏通,“以疏维稳”,增强信息的透明度,才是政府的应有之策。透明不会带来恐慌,恐慌的根源在于真相的缺席,十七年前的非典带给我们深刻的教训,而今年的新型肺炎再一次让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向我们发出警告。唯有政府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才不会让类似的事情再次上演,更不会使得政府公信力崩塌,陷入“塔西佗陷阱”。

  3.2.2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在任何时候都极为重要,在我国,官本思想由来已久,权力和利益息息相关,不少政府官员为了政绩、自身私利不惜铤而走险,从某种程度来说还是违法成本较低的原因。必须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同时,在我国,社会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效率低等因素也是导致官员过分追求自身“理性”而忽视公众利益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强包括公众、媒体等的社会监督,提高社会公众监督的积极性。我们必须在追責与社会监督上下大功夫,以制度约束权力,以权力制衡权力,有效规范和约束政府权力,提高政府公信力。

  3.2.3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的渠道

  促进自主的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时间较短,存在很多的不完善之处,地方政府应当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简化相关组织的批准设立程序,减少对其发展的一些不合理限制,正确认识其在社会稳定和发展中扮演的积极作用,鼓励公众通过正当渠道参与其中,为公众社会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加强人大代表与社会公众的密切联系,健全相应的联系机制,提高“代表人民”的意识,从而才能使人大代表更多更好的扮演“表达民意”而非“上传下达”的角色,密切与群众的关系,从而促进公民参与,提高政府公信力。

  公民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是沟通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桥梁,作为政府公信力重要因素的桥梁,必须有足够的宽度与承载度,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要不断拓展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另一方面还要提高自身对社会上不同声音和观点的容忍度,“只听一种声音”的政府不是好的政府,“只听一种声音”的治理,不是好的治理。只有形成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才有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促进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

  4总结

  地方政府在政府公信力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我国这样多层级政府管理体制、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地区差异较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地方政府,下承社会公众,上承上级政府,在政府公信力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必须从其涉及的两方,即信用方和信任方以及中间的桥梁三个方面入手,既要关注到深层次制度设计与规范,又要关注到意识层面的认识。坚持民主法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从政府与社会公众两方入手,提高政府的人本意识、服务意识,提高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的积极性,建设自觉、主动、有为的政府,推动社会公众积极、主动、高效的参与,并不断拓宽公众参与治理的渠道,从而不断推进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和地方治理的现代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俞可平.走向善治[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2]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张紧跟.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制度优化[J].政治学研究,2017,(6).[4]霍登煌.试论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提升路径[J].行政科学论坛,2019,(4).[5]郁建兴.中国地方治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治理研究,2018,(1).[6]温志强,李永俊,高静.跨越塔西佗陷阱:全媒体时代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官微话语权构建[J].管理学刊,2019,(5).[7]孙晓娟,王青梅.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公信力困境与应对的思考[J].知与行,2019,(3).[8]陶传芳,杨剑.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路径[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9,(3).[9]陈永国,钟杨.公共服务、政府管理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中国城市政府公信力问题的调查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2012,(3).[10]夏志有.反思与重构:网络舆情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8).[11]李晓燕.加强诚信政务建设

  提升政府公信力[J].实践(思想理论版),2020,(2).

篇十:疫情中的政府公共关系

tle>新冠疫情下公共关系的几点观察与思考-百度文库

  新冠疫情下公共关系的几点观察与思考

  作者:侯向平

  来源:《国际公关》2020年第04期

  2011年,奥尔多里和奥斯汀将健康公共关系定义为:为了影响健康态度、知识、行为和决策而对传播进行战略规划、策略实施和评估(Aldoory&Austin.2011)。面对疫情,在健康领域中的公共关系运用和实践,可以拓展到公共卫生领域,可以通过组织(个人)的具体动机和利益驱动的沟通实践与活动而得到体现,对其进一步思考需要得到公共卫生健康与公共关系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创新与指导。

  通过对公共卫生健康领域的观察,新冠疫情下公共关系实践具有以下“四新”的现实意义:

  ·

  促进明智的决策,改善健康,开创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新常态;·

  建立和完善卫生、健康信念以及风险行为之间的关系,筑起公共卫生健康新防线;·

  直接或间接地优化参与影响与健康信仰和行动的信息制作、传播及处理过程,构建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公共卫生协同新机制;·

  注重公共卫生健康与公共关系及其相关社会学方面理论渗透研究和实践运用,创新公共卫生与疫情防控新系统。

  有哪些专业人士活跃在这个领域呢?不同的国家体制和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回答。从专业或职业上分析:可以包括公共卫生健康管理者、医护工作者、健康教育者、健康传播从业人员、公共关系或媒体、宣传等从业人员,比如:

  ·

  在疫情期间,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及其传播的一些“大白话”——“闷在家里就是战斗”、“你闷,病毒也给你闷死了”、“防火防盗防同事”……2020年5月,张文宏医生开微博了,仅两天半,粉丝数量100万+。

  ·2020年5月2日,北京市举行新冠疫情防控第100场发布会。新闻发布会以市民关注为导向,及时通报疫情变化,通报群众关切,传递信息,引导舆论;·

  在某家医院,公共关系专业人员专注医院的声誉和整体沟通策略,努力說服当地媒体撰写一篇关于医院在治疗与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方面的努力以及取得的进展方面的专题报道;·

  一些电视、广播等媒体开设的“职场健康”、“活到100岁”等公共卫生健康栏目,邀请医护工作者就观众、听众的感兴趣话题进行介绍与交流;

  ·

  一些政府、组织活动的组织者(包括相关社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支持促进新的保健和医疗服务,提高保健或医学研究组织的声誉,为患者、团体或政府运动开展宣传活动,宣传卫生政策的变化。

  疫情当下,公共卫生健康传播及活动日益扩大,克雷普斯曾指出,公共卫生健康领域中的公共关系经常开展令人信服策略传播及促进运动,以帮助高危人群抵御严重的威胁(Kreps,2011年)。公共卫生健康领域中的公共关系在以下方面的作用与价值具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

  及时有效地传播更卫生、更健康信息:开展公共卫生健康社区活动、健康教育,包括医生或保健专业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包括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北美及欧洲国家,有一些关于维生素D降低冠状病毒风险的新闻报道,社交媒体上最新的虚假信息是人们应该服用高含量的维生素D。然而,健康专家说,没有证据表明情况如此,英国国家卫生局指出:“维生素D过多会导致心脏问题、肾损伤和其他医疗状况。”

  ·

  为建立和巩固科学的公共卫生健康的态度、知识、行为和决策提供帮助:需要特别关注这个领域中一些“伪科学”的现象,如:“虚”信息(空洞、没有实际价值的信息)、“假”信息(没有科学依据和经过实证检验的信息)及为了商业及其他目的所炮制的“伪信息”(事实与宣传不符的信息);2020年4月,张文宏就曾担忧:“很多假的信息假借我的名字传播出去,造成一个极大的困扰。”安迪·帕蒂森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数字解决方案的负责人,近年来,帕蒂森一直敦促Facebook等网络技术公司采取更积极的行动,打击有关线上传播及散布疫苗接种的虚假信息的行为,现在,他的团队花了很多时间在网上识别误导性的冠状病毒信息,并与Facebook、谷歌和YouTube联系,要求他们删除这些错误信息。

  在环境不佳或民众健康普遍受到威胁的时候,人们对公共卫生健康议题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担忧。随着新的人类病原体的出现,如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俗称SARS)、新冠肺炎等相继爆发,全球公共卫生健康的议题也日益具有挑战性,WHO、各国政府和组织进行了大量工作,其中包含指定、发布科学的、专业的、权威的公众关切的信息。社会及民众首要优先事项是不断改善和保证公共及自身卫生健康与安全,在这一内外环境下,为公共卫生健康领域中的公共关系的实践与运用提供了独特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提供了新的研究与分析的框架。

  公共关系在公共卫生健康领域中的有效运用,需要面对并处理一些关系:

  1、个人与公共性之间的匹配关系

  个人健康问题,往往存在对及时互动和信息的高质量(主要是针对性和明确性)的迫切要求。通常,人们把他们的健康状况视为独特而个人化,但公共卫生健康领域可能关注的是那些具有共同特征,比如对于健康、治疗或预防有着共性的议题制定战略并采取行动,除此之外,这一关系还需面对以下任务的一些挑战,如:

  ·

  不断改变和更新公共卫生与个人之间的干预措施(如在一些城市开始实施的垃圾分类、就餐时使用公筷等);·

  扩大和提高、优化公共与个人之间有关卫生、健康的认知(旅游的人口流动及新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扩大,形成符合自身和家庭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

  公共卫生健康信息内容与受众的特点相匹配并采用最新的及最有效的传播技术与渠道(人口老年化程度与二胎政策的实施所产生新的变化及需求)。

  2、患者与医疗组织之间的和谐关系

  一般而言,公众特别是患者对于健康、治疗或预防的可能性有着共同的兴趣,这些人们常常处于充满希望与无望的脆弱状态并游离其中,对他们而言医疗组织就是希望,患者都希望尽早、简便、经济地得到有关“可知的、可理解的、可及时更新的”传播内容,通过这些信息以期解决或者缓解心理压力,并获得生命能有保护、疾病可以治疗的信心。

  患者与医疗组织行为者之间在动机和利益等关系常常存在紧张性。例如,医疗组织推广其诊断成像—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或医学核磁共振成像,让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然而,当在没有经过证明的临床理由的情况下使用以上医疗仪器检查时,当替代方式具有同样价值时,或者当患者接受不必要地重复扫描时,医学界的有些做法备受质疑。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制药公司开始物色、培养医生和其他受人尊敬的医学研究人员等主要意见领袖,不断帮助他们推广有关产品,受医疗机构的各种形式的影响,某些医生也成为了制药公司的“代言人”。根据塞尔策、加德纳、比查德和卡利森等开展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结构性(专业、学科及表述方面)障碍和对不对称沟通策略的过度偏好,助长了不信任、愤世嫉俗(关系)和(引发)非常规行为。(Seltzer,Gardner,Bichard,&Callison,2012)。

  3、线上与线下传播之间的互补关系

  特别当公众面临令人不安的健康环境时,人们更喜欢在线的即时信息。2011年,福克斯指出:“那些患有慢性和罕见疾病的人更有可能上网寻找其他有类似健康问题的人”(Fox,2011年)。在新冠疫情下,公共卫生健康信息成为了最吸引人的话题。然而,通过数字传播等线上传播使得民众自我及群体性交流与沟通行动变得简单,也更容易保持公共卫生健康所要求的线下社交“安全距离”,社交媒体很好地适应了这类的传播需求。当下,被民众视为可靠的信息来源是那些充满活力的讨论论坛、微信、微博包括博客和wiki等在内的公共卫生健康网站,张文宏个人微博热议和高接受度也是一个佐证。

  4、信任与道德之间的互动关系

  面对那些倾向于选择性来宣传、激励或耸人听闻地宣传、推销的传播策略及其行为,越来越多的人可能质疑那些貌似具有说服力诉求中所含的道德、伦理的成分。这也增强了社会、专家、学者及公众对这一领域公共关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更多反思,特别是公共卫生的组织或行为者(如医院、保健组织、医疗器械制造商和制药公司)在灌输信心和试图建立信任的过程中采取更多地约束,比如:在涉及说服公众采用某些治疗或方式来诊断、医疗或预防疾病等方面的过程中的相互之间的信任与道德认同。否则,有可能会陷入另一个道德或者伦理上的困境。

篇十一:疫情中的政府公共关系

le>2021高考政治政治生活从政府如何应对新冠疫情看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百度文库

  2021高考政治政治生活从政府如何应对新冠疫情看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最新考纲】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我国政府的作用;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知识体系,回顾课本】

  【核心突破,考点精讲】

  考点1:我国政府的法律地位和基本职能c1、我国政府的法律地位

  ①行政机关

  ②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2、政府的基本职能(管理+服务)

  政治

  内容措施

  四保+协调/打击意义

  稳定+政权

  /维护

  宏观调控+市场经济

  监管

  经社+生产力+生活

  提高素质+文化一方面……另一文化

  方面……

  ······有基本公共服务体社会

  系

  节约资源、保护生态

  环境

  考点2: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b1、我国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2、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要求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区分

  工作态度讲的是出发点问题,即政府工作人员应当为“公”而不是为“私”,强调的是为谁服务的问题——“为民”,反对“官僚主义”

  ——方向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工作作风讲的是工作是否落

  生产生活环境

  所······

  软实力

  实问题,是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还是讲求实效,强调的是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问题

  ——“惠民”,反对“形式主义”

  ——效果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工作方法讲的是怎样开展工作的问题,包括如何决策及如何执行,强调的是怎样提供服务的问题

  ——

  “靠民”,反对“主观主义”

  ——方式

  【疫情热点,命题探究】

  1.当前,疫情已经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影响,春节期间部分服务行业受到较大冲击。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还会持续,主要会体现在加剧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延缓投资项目建设进度、抑制内外商务经贸活动、加大稳就业压力等方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和潜在影响,政府应当怎样积极进行应对()①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正视存在的问题,回应群众的关切

  ②增强信息公开的及时性、针对性、专业性,着力稳定情绪

  ③保障生命健康,快速研发有效药物和疫苗

  ④履行经济建设职能加大对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教育

  A.②④B.①③C.①②D.③④

  2.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疫情防控工作进展情况举行的新闻

  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表示,为了缓解部分地区发热门诊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及时有效的开展防控工作和医疗救治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了新冠肺炎疑似病例、轻症患者首诊隔离点观察工作方案。其中,首诊隔离点应设在设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周边。这表明国家卫生健康委()①积极转变职能,转移责任,提高办事效率

  ②加强社会建设,利用资源,维护社会秩序

  ③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考虑病患者需求

  ④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发展生产力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试题立意:此题以政府抗击疫情举措为背景,考查国家卫生健康委这一政府部门的职能和职责。培养学生对我国政府的政治认同和科学认识政府的行为。

  3、材料分析。材料一: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大考验,在这场大考中,我国政府总体上反应迅速,积极作为,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首先,政府各级财政紧急下拨资金,全力抢建肺炎收治医院,免费治疗确诊和疑似患者,切实保障患病群众病有所医,坚决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其次,加强涉疫信息公开,公布信息包括公众最为关心的确诊患者的活动轨迹再者,为科学防治疫情,由国务院牵头成立以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为首的防控专家组,为政府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专家咨询意见。另外,为落实好防控政策,国务院通过“互联网+督查”平台面向社会征集有关地方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责任落实不

  到位、防控不力、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问题线索。此外,为帮助企业度过疫情难关,稳定经济发展,中央及各地财政部门启动大规模税收减免政策,“一企一策”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各地政府还在继续防控疫情前提下,向市民发放消费券,鼓励市民积极消费。然而,在疫情防控中,一些地方政府也存在失职渎职、瞒报信息、私自封路断路、私自截留防疫物资、过度执法等问题,引起了群众不满。

  材料二:政府严厉打击借疫情防疫之机囤积居奇、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物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

  材料三:如右图。疫情防控-中国政府网

  问题:请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回答在应对新冠疫情中,我国政府应如何作为?答: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决保障人

  民群众生命安全。

  ②依法履行职能。

  履行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

  履行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政府应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大力实施减税降费,鼓励消费,帮助企业度过难关,稳定经济发展。

  强化社会建设职能。加快推进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坚决保障人民病有所医。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防疫知识的宣传

  ③坚持依法防控疫情,在防控疫情中坚决杜绝私自断路封路、私自截留物资、过度执法等违法行为。

  ④坚持科学决策。成立专家组,为防控决策提供专家咨询意见,促进科学防控。

  【课后思考】

  根据我们的学习,结合做题经验,梳理在本课出题能挖哪些“坑”?

  提示:

  1.政府地位混淆;

  2.基本职能的范围混淆;

  3.转变职能的要求和表现不明确;

  4.对人民负责的具体要求表述不正确,范围混淆。

篇十二:疫情中的政府公共关系

le>浅谈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的治理-百度文库

  浅谈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的治理

  论文摘要:有效的政府公共关系工作,对于危机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缺少专门的政府危机公关机构,政府公关人员素质低下,与媒体及公众的沟通不畅等原因,不能很好的发挥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作用。为此,必须通过设立专职危机公关中心,切实转变政府公关理念,配置合格的公关人员,加强沟通以及提高政府国际公关能力来提高公共危机治理的效率。

  论文关键词:政府公共关系;

  公共危机;

  危机治理

  一、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内涵诠释

  当今世界,任何组织都处于一个极其复杂的公共关系网络之中。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以及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也必须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这样才能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保持国家稳定与和谐,人民幸福安康以及国际威望的提升。所以,一个有效的政府,必须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正如美国公共关系学者哈洛所言:“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它帮助组织建立并维持与群众间的双向沟通,了解、接纳及合作;它参与处理组织面临的各种问题与纠纷;它帮助组织了解公众舆论并作出反映,促进公众了解组织和事实真相;它强调组织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责任;它帮助组织随时掌握并有效利用变化的形势,预测发展趋势,使之成为组织的警报器;它使用有效、正当的传播技能和研究方法作为主要的工具”。

  ①依据这个公共关系的权威性定义,可以得出公共关系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或职能。由此,政府公共关系是以政府为主体,为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建立和谐的公众关系,顺利完成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双向沟通与互动的管理活动。②具体来说,政府公共关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政府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有社会公益性和政府行为权威性;二是有传播沟通、行为规范的职能,有政策导向性和传播垄断性;三是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关系,有全民参与性;四是体现政府管理思想,维护政府良好形象。现代政府作为一个有限的政府,其主要职能在于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而有效的政府公共关系则是发挥其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公共危机主要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对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威胁和重大损害,对公共安全、社会稳定,乃至国家政权有较大影响,要求政府和公众采取特殊措施予以应对的公共事件或紧急状态。公共危机事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公共性。在《辞海》中,“公共”即共同,指社会的共同领域或共同利益。现代社会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之中,虽然某一危机事件不一定普遍存在,但是随着其传播而引起的社会关注,极有可能成为公共热点并造成公共损失、公众心理恐慌和社会秩序混乱。也就是说,社会的公共危机越来越突破地域限制。如2003年的“非典”先是在国外发生,后来很快在我国的广州、北京等地传播开来,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公共危机事件。二是突发性。由于各种公共问题和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或然性,往往不易发觉或被隐匿而被推迟和掩盖,所以其发生的时间难以预测,过程难以控制,结果难以估量,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被迅速释放,并呈现快速蔓延之势,而且事件大多演变迅速,解决问题的机会稍纵即逝,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将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三是扩散性。在目前全球化和全国化的趋势下,社会系统的精密程度也在提高,社会利益主体之间的交往和冲突也在增加,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系统越复杂,它的可靠性也越差。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诱发危机的渠道可能更多,危机的蔓延可能更严重。③四是危害性和威胁性。公共危机事件高度危险,极有可能使构成社会体制的人的生命、身体、财产等要素和机能达到崩溃的程度,并且由于危机往往具有连带效应,同时会引发次生事故和问题,导致更大的损失和危机。五是危机的双重效果。危机会带来各种损失,但危机也是机会和转机。美国危机管理专家诺曼·奥古斯丁认为“一项危机既包含了导致危机的根源,又蕴藏着成功的种子”。如果决策者直面危机,危机可以促进制度的革新和环境的变革,所以对公共危机事件需要辩证的认识。④

  1989年,世界银行在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ingovernance)一词。治理被认为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治理的目的是指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⑤所以公共危机治理就是通过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力量,通过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有效监测、预控、决策和处理,避免和减少危机,实现社会稳定,政府和公民关系和谐,维护政府形象的过程。具体来说,公共危机的治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公共危机治理主体的多元性。虽然公共危机的核心治理主体仍然是国家,但是公民、企业、第三部门等在公共危机的治理中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无论是国家、市场还是被许多人寄予厚望的公民社会都无法单独承担起应对风险的重任”,⑥所以如果仅仅依靠政府或国家,同样会使公共危机的治理失效。同时公共危机的紧迫性和威胁性也要求人人参与、全面动员。二是公共危机治理的责任性。由于公共危机的公共性,人人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都要承担起危机治理的责任。更主要的是对作为治理核心主体的政府及其公务员,由于其承担一定的职务而必须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三是公共危机治理的透明性。它主要是指在危机治理的过程中相关危机信息的公开性。宋朝苏轼曾言:“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在公共危机的治理中,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将会成为公共危机治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面。四是公共危机治理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对危机的控制和处理要及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公共危机造成的人、财、物等危害和损失。五是公共危机治理的回应性。就是针

  对危机中公民的要求和问题要及时作出回应,根据公众的要求及时进行解决。

  二、政府公共关系对公共危机治理的价值

  政府要顺利搞好公共危机的治理工作,满足广大民众的意愿和要求,减少公共危机造成的危害,顺利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必须进行有效的政府公共关系工作。

  首先,政府公共关系的沟通职能,有利于调动公众参与危机治理,提高治理效率。当今世界,大多数政府虽然在推行政令时,可以运用法律赋予的行政权力,却更重视建立在没有强制力和自愿基础之上的双向沟通,来确保政令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所满意。政府公共关系是来掌握、理解民众的真正需求和利益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正如Cutlip所指出的那样,政府公共关系至少有以下三个目的:(1)把政府的活动告知人民;(2)确保人民能积极参与政府活动,以及遵守相关法规;(3)争取人民对于现行政策与方案的支持。⑦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只有得到公众的支持,并吸引公众积极参与,才能有效成功的得以执行,而公众的参与又是建立在对政府的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在危机情境下,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沟通职能,有利于动员社会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的治理,不断提高政府的公关能力,真实、准确、及时地与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不仅是提高公共危机治理效率的要求,也是现代民主政府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政府公共关系的信息获取职能,是公共危机中进行正确决策的基础。英国危机公关专家杰斯特曾提出危机处理的“3T”原则:“Tellyourowntale”(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it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all”(提供全部情况)。显然这三方面都与准确的信息获取密切相关。在危机情况下,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能否及时获取信息以及获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将成为对危机是否进行正确处理的关键。作为现代民主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之一的政府公共关系,其重要一方面就是获取信息,为政府及时有效的进行决策服务。正如杰里·A·亨德里克斯所说:“公共关系危机处理中心的任务就是为内部和外部公众提供信息,为媒体提供新闻信息,建立信息咨询部回答问讯和控制谣言的传播”。⑧

  第三,政府公共关系促进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有利于缓和矛盾,顺利处理危机。“没有人们相互间享有的普遍信任,社会本身将瓦解。几乎没有一种关系不是完全建立在对他人的确切了解之上的。如果信任不能像理性证据或亲自观察一样,或更为强有力,几乎一切关系都不能持久……现代生活在远比通常了解的更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他人的诚实的信任之上”。⑨就目前来看,在危机情况下,政府有时面临着信任危机,一方面在于政府没有及时将政府政策、措施、工作情况等政务信息传达给公众,并给予正确的解释和说明,使公众了解政府正在做什么,准备做什么,公众自身可以得到什么以及如何得到信息,另一方面在于政府与自己的公众缺乏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在公众心目中缺乏良好的政府形象。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可以运用各种公共关系手段,有计划地协调与公众的关系,了解公众的需求,了解公众的意愿。这样可以调节社会矛盾和冲突,优化政府形象。所以在非典肆虐之时有人呼吁:“政府,要给民众更多信心;民众要给政府更多信任”。

  第四,政府公共关系有利于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从SARS危机到现在禽流感的肆虐,充分说明了公共危机的全球性和扩散性,在此情况下,单靠一国政府的力量是无法对公共危机进行有效治理,必须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帮助,共同来控制和消除危机。在SARS流行之初,由于政府公关败笔,没有及时公开信息,缺乏后继保障措施,导致SARS大面积扩散,使中国政府的形象不但在国际上受到了严重影响,而且给国内公众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恐慌,在北京和深圳甚至出现了抢购风;国际上,多个国家限制中国人入境,《华尔街日报》甚至提出了“隔离中国”的呼声。如果政府能够通过国际公关活动,与国外的组织和相关国家及其公民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不仅可以赢得国际上对中国的支持和赞赏,在很大程度上树立中国政府的威望,而且可以借助国际上处理相关危机的经验、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应对危机。

  三、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在支持公共危机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政府公共关系对于建立透明、高效政府,提升公众民主参与危机的治理能力,塑造政府在国内的良好形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由于政府公共关系在现代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土壤中诞生、成长的时间较短,特别是对于政府在公共危机中相应的公关活动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还较少,所以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来说,在提升公共危机治理能力方面,政府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专门政府危机公关机构的缺失。自从199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成立以来,许多省也都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增进了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了解。但是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机构都承担着政府的公共关系职能:(1)办公厅(室)。作为政府的综合职能部门,它同时也肩负着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2)政府部门的调研机构。作为政府收集情报,提供咨询的专项职能部门,它也负责向政府决策层提供公共危机中的公众意见和建议。(3)信访机构。作为接待处理人民群众申诉或解决问题的部门,在危机情境下,也负责把人们对公共危机处理解决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意见,提供给相关部门来使问题得以及时的处理。(4)举报中心。在危机情况下,举报中心也成为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5)外事机构。它是政府处理境外事务的专门机构,主要负责国际往来以及港、澳、台事务。(6)政府应急处理中心。作为处理危机事件的机构,同时也是通过对危机事件的处理来展现政府的良好形象。但是由于在机构设置上过于分散,缺乏专门进行公共危机公关的机构,这样使具有公共关系性质的工作分散在办公厅(室)、调研宣传、对外联络、交际接待、信访对外联络、新闻发布、外事等职能部门中,即使有些政府职能部门已设置了公共关系岗位或公共关系秘书,也难以承担起统筹规划公共关系的任务。这样造成的直接后

  果是责任不清,影响公共关系工作的效率,进而影响政府工作的效率。⑩如果在危机情况下,各个部门由于职责不清,互相扯皮,势必给公共危机治理带来更大的难题

  二是政府危机公关理念淡薄。政府公共关系作为危机顺利解决的软手段,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管理功能。具有公共关系意识和理念的人,会在工作、生活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公众的影响以及在公众心目中留下的形象。但是,我国有的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则在危机时刻一方面不注重对媒体进行良好的公关,面对媒体是,要么是一种不耐烦甚至厌恶之情,要么是由于公关技巧的缺乏,不能正确有效的口头表达自己对危机事件的处理策略、方式或方法等。另一方面,主要是在危机情境中不能对公众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交流,由于公众对存在的危机状况和问题不明白、不理解,在谣言四起的情况下,不仅加深危机的影响和扩散,更容易使公众对政府及其公务员产生不信任。所以,必须把政府公共关系理念渗透到政府公务员的日常11

  行为中,用意识指导行动,才能取得危机治理的胜利。○

  三是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素质低下。“治国之道,首在治人”,政府公共关系工作是否能够顺利的展开,主要取决于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只有在一个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完全良好的公共关系团队领导之下,政府公共关系工作才能顺利的展开。而目前,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并不十分理想。首先,政府危机公关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我国现有的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真正具有政府公共关系知识的并不多,对有关危机问题了解的就更加不足,绝大多数都是以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人员及某些管理科学知识为政府公共关系的知识框架,以致于在从事中国公共关系活动中往往只能局限于搞思想教育等原则性的工作而不能深入开展具体化危机事件处理。其次,从能力方面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能力素质也比较低,突出表现在创造力和社交能力不强,老成持重者居多。第三,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年龄结构偏高、偏老,使得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手段、形式、方法等都趋于老成保守。总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男的多,女的少;老的多,年轻的少;不懂专业知识的多,懂业务知识的少;性格内向的多,外向的少,等等。

  四是政府公关人员与公众公共沟通渠道不畅。“在危机管理中,沟通是最重要的工具。如果身陷危机情境的人,与它有牵12但是由于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和官智民愚思连的人和管理危机情境的人之间没有沟通的话,就无法评估危机及其影响”。○想影响着政府公共关系人员,使其不愿与公众和媒体交流,而公民由于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缺乏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这种公众冷漠是对政府公共关系活动极其消极的态度。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目的是使公众对危机的处理感到满意,而公众对政府公关行为的冷漠使政府的公关活动变成了一厢情愿的行为,由于政府公关人员与公众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必然导致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低效率。另外,由于政府公共关系人员能力有限,不能自如地把握传播过程,对危机中公众的情况和愿望不了解,就可能选择错误的沟通渠道,达不到沟通交流的应有效果。最后,由于我国经济不发达,公众平均文化程度较低,政府现有的公关渠道不能为他们所用。比如说电子政务的运用,虽然其传播的速度很快,很及时。但是我国大多数身在农村的农民是没有能力和条件接触和运用电脑的。有的地方连一台电脑都买不起,怎么让他们利用互联网来了解国家的相关信息呢?所以政府公共关系人员应该考虑到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相异之处,根据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分别提供相应的沟通交流方式。

  五是政府国际公关能力的不足。政府国际公共关系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在世界上塑造良好形象而对本国以外的国家及其公众进行的公共关系活动。随着国际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各个国家政府都努力在国际间的交往与合作中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国际公共关系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由于危机的全球性和严重威胁性,必须利用国际力量联合治理,但是由于国际公共关系能力的缺失与不足,在非典之时国际上提出隔离中国,甚至取消中国女足世界杯举办权。这主要是危机出现时由于政府对外新闻发布不及时,导致国际上对中国的误解。当一国公共危机问题出现后,由于各国政府和人民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往往会强烈要求了解事实及其与自身的关系,如果作为政府公共关系手段的政府新闻发布不及时,势必造成国际上对该国的误解。所以政府必须在出现危机时,采用完善的新闻发布制度,来塑造该国政府在国际上的美誉度。

  四、提高政府危机公关能力的策略选择

  针对政府公共关系对危机治理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努力在以下方面努力和尝试,以提高危机治理的效果。

  首先,设立专门的政府危机公关中心来处理公共危机。政府公共关系机构处于领导层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管理层与非管理层之间,在组织与外部公众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不仅对内可以通过信息,充当参谋,而且对外可以代表政府发布信息,协调关系。由于我国政府的公共关系人员和部门众多,所以在为公众和媒体提供信息时,难免出现不一致和不协调的情况。所以为更好的应对和处理危机,我国也应该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来统一设置各级政府公共危机公关机构。在设立公关机构之前,对现有的公关职能,公关工作的发布作充分的调查。然后,再根据政府部门的层次,将公共职能进行重新

  分配:在国务院应该设立专门的公关机构,并配置公关专家;省级政府可在办公厅内设独立的公关机构;市县级政府可在办公室(秘书处)设立专门机构或配置专职公关人员(秘书);而在乡镇一级只需设立公关岗位即可。一个精干、高效的公共关系机构为政府创造的无形价值远远大于政府为此投资所化费的成本,只有建立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公共危机公关组织体系,才能为公共危机的治理提供准确的信息,加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及其公民的信任与合作,并使其在危机治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把危机治理的网络扩展到社会的每个公民。

  其次,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公共关系意识代表着一种开明的经营管理观念,是顺利地、有效地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思想基础,是公共关系自觉化的动力。但是,由于中国受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衙门作风、官僚主义现象普遍存在,认为政府管理就是把人民当作管理、统治的对象,而不是看作可依赖的、服务的对象,所以这种治民的行政思想成为有效展开政府公共关系的绊脚石和拦路虎。也有的政府领导认为,只要政府政绩提高,政府必然得到公众的好评。虽然良好的政绩是政府良好公共关系的基础,但有了良好的政绩,还必须通过政府公关人员和部门告知公众,不然有人会认为政府的政绩是在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能对政府行为有一个很好的评价。所以要把真正有能力、有魄力、懂管理的人才提拔到领导岗位,来使政府的决策确实使公众满意,用良好的政绩来赢得民心,树立威信。另外,还要提高政府公务员的意识,公共关系工作不仅是政府专职部门的任务,它渗透在各个具体职能中,要求全体工作人员都要具有公关意识,在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公众证明政府的工作思路,使公众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有更多的信任和理解。“公众是否理解政府作出的政策选择,进而作为具体的载体去完成这些选择,都取决于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理解程13所以提高政府及其公务员的公关意识,是获取公民理解和信任的重要方面。

  度”。○

  第三,建立合理的公关人员,提高政府危机公关的能力。我国政府公关人员由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性别结构存在不合理,首先要让一些年轻人,特别是女同志从事公共关系工作,因为他们不但精力充沛,沟通能力强,而且女同志感情更为细腻,在危机中与公众能更加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公关工作的顺利展开。针对公共关系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的方式来进行,具体可以借助于当地的大学来全面系统地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也可以通过参加短期培训或自我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另外在实践活动中加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也是提高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

  第四,实现媒体的双向沟通,提高政府公关效率是危机治理的重要渠道。“开展任何公关活动,都要研究公众,掌握充分的、明确的、相应的事实做基础……对每一信息都要完成传播——反馈两个环节的过程。如果任何一个环节中断,或者是任何一项信息的沟通过程不完善,就会造成整个信息链的中断而导致不良后果的产生”。14○所以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借助于双向流通渠道,来展开公关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就媒体而言,它既是公众情绪的催化剂、引导者,又是公众情绪的路标。政府危机公关中,最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是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如何发挥媒体的独特功能,正确引导舆论,使媒体能够全面配合危机处理者,并达到合理互动,共同促进危机的治理,这些都需要双方借助于公关中的双向互动机制。一方面,政府公共关系结构要准确及时的向媒体公布危机有关的信息,媒体间争抢信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争抢的信息不是由政府发布的,而是通过其他非正常渠道获得信息,这样对政府与媒体及公众的关系就有很大的不利。如果政府公共机构能够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发展趋势给媒体作详细的说明,媒体可以把政府的政策,巧妙地转换成公众的日常行为规则,既起到对政策的合理诠释作用,又引导了公众的日常行为,对危机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在上届美国大选之前,恐怖大亨拉登突然在电视上献身,企图影响选举结果,一时间美国选民对此议论纷纷甚至喘喘不安。面对这一事件,政府与媒体的双向互动对危机的治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共和党和民主党的竞选总部都在第一时间内发表谈话,希望事件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共和党发言人称,这说明****仍企图向美国发起进攻,可见布什总统发动反恐战争非常正确,非常必要;而民主党则说,布什内阁劳民伤财,损兵折将,仍没有抓到拉登,因此必须改变战略,换调白宫主人。不论双方如何攻击对方,但可以说双方对这一危机事件的应对都比较得当,与此同时,美国媒体也大力呼吁公众尽可能出来正常投票,认为这是对恐怖活动作出的应有回应的一部分。一些报纸号召民众从自己做起,做好身边的事情。15○所以及时公布信息,搞好媒体公关是应对危机的重要渠道。正如中山大学教授廖为建所言:“平时和媒体搞好关系,危机时能够动员的资源就会更多”。

  最后,提高政府国际公关能力,实现危机国际合作治理。“当一个人确认人类能力无限、权力无限时,他是愚昧的,当他真切认识到人类能力有限、权力有限时,他开始聪明了”。16○正因为一国人、财、物的有限性,在全球化形势下,公共危机的解决必须借助于国际组织的力量来共同应对和治理。但是如果政府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国外公众无法从中国媒体和政府方面得到及时报道,就只能通过本国媒体了解事态的发展,但大多国外媒体,故意扩大和缩小危机,必然使我国的国际形象受损。正如钱其堔所言:“现在是信息社会,任何事情发生以后的第一时间内,公众都能够得到大量的有关信息,所以对外事务的社会性增强了……现在有人提问时,我们经常回答说无可奉告,这也是个办法,但从根本上讲,现在‘无可奉告’

  不能解决问题了”。○17所以,一方面通过建立有效新闻发言人制度,让高水平的新闻发言人代表中国发布信息,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信任。一个高水平的新闻发言人在面对国外媒体时应作如下准备:一是要认真研究我党和政府的方针和政策,并以符合国外大众心理习惯的语言进行说明;二是能参与危机处理,熟习情况,了解媒体专业特性,对提问有预见性;三是博闻强记,不容易被问倒或出现常识性错误。所以政府利用公共关系网络使外国政府与国际组织及时、客观、准确地了解公共危机发生、发展的相关信息,不仅是危机管理者正确决策的前提,也是国外组织参与危机治理的重要条件。

  政府公共关系工作作为公共危机治理的“软环境”,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管理职能,我们必须利用有利的条件开展政府公共关系工作,以期更快、更好的治理危机。

  参考文献:

  [1]姚惠忠.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

  [2]王晓成.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公共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6).

  [3]从亮.从非典防治看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现状与未来.

  [4]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J].新华文摘.2001,(12).

  [6]杨雪冬.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4).

  [7]Cutlip,ScottM.&Broom,GlenM.&Center,AllenH.2000,EffectivePublicRelations(8thed),NewJersey:Prentice-Hall.

  [8]杰里·A·亨德里克斯.公共关系案例(5thed)[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9][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0]陈锐.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困境与对策[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1).

  [11]刘文光.中国政府公共关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2).

  [12][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

  [13]徐伟新主编.国家和政府的危机管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14]裴春秀.公共关系与形象策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5]阎爱华.危机处理中的政府公关(2).2005-04-20.

  [16]谢遐龄.全球化与人的有限性[A].载,SARS、全球化于中国[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7]诸云茂.公共关系与现代政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注

  释:

  ①引自专著:姚惠忠.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

  ②引自期刊:王晓成.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公共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6),105-106

  ③引自讲座:从亮.从非典防治看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现状与未来.[Z]

  ④引自期刊: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78-81

  ⑤引自期刊:俞可平.治理与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J].新华文摘.2001,(12).35

  ⑥引自期刊:杨雪冬.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4).22

  ⑦引自:Cutlip,ScottM.&Broom,GlenM.&Center,AllenH.2000,EffectivePublicRelations(8thed),NewJersey:Prentice-Hall.

  ⑧引自专著:杰里·A·亨德里克斯.公共关系案例(5thed)[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68-73

  ⑨引自专著:[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92

  ⑩引自期刊:陈锐.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困境与对策[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1),51-6011引自期刊:刘文光.中国政府公共关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2),64

  ○12引自专著:[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33

  ○3引自专著:徐伟新主编.国家和政府的危机管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165-181

  1○

  14○引自专著:裴春秀.公共关系与形象策划[M].北京:经济科学出社,2001,45

  15○引自讲座:阎爱华.危机处理中的政府公关(2).2005-04-20.

  16○引自文献:谢遐龄.全球化与人的有限性[A].载,SARS、全球化于中国[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31

  17○引自专著:诸云茂.公共关系与现代政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74-83

篇十三:疫情中的政府公共关系

le>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府际关系-百度文库

  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府际关系

  作者:胡建华

  唐继晨

  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21年第12期

  摘要:当前,我国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更趋向于采用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方式,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也促进我国府际关系的发展。文章在综合国内学者对危机治理过程中府际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共危机协同治理过程中的府际关系从纵向、横向和斜向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府际关系由于行政区域的条块分割、过度竞争协作不足、模式僵化协调不畅和究责困难补偿欠缺等原因导致发展陷入困境,进而提出了我国府际关系发展的新常态,即打破纵横定向关系、构建府际协作关系、发展跨域借调关系和推进协同法治关系,为研究我国政府行为和政府关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常态化疫情防控;公共危机;协同治理;府际关系;府际责任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12-0005-08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跨区域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驱动因素、实践特征与升级路径研究”(GL19126)。

  一、问题的提出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重大的突发性公共危机,除了具有传统的破坏性、延时性、突发性、流动性等特征外,跨地域性、跨政治性等特征也较为凸显。从我国应对本次公共危机的实践来看,协同治理是我国政府的主要选择。危机治理的第一责任主体依然是政府,中央政府统筹协调下的府际合作和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是此次疫情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的关键助力[1]。可见,政府在公共危机协同治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极为关键。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府際关系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和地方政府间的关系,表现为中央政府的领导和地方政府的配合的纵向府际关系,以及地方政府间相互协同合作的横向府际关系。当前,我国已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各类公共危机的防治仍然是政府工作的重点,而公共危机协同治理中的中央政府领导与府际合作依旧是带领我们战胜公共危机的制胜法宝,厘清公共危机协同治理中的府际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府际关系”(IntergovernmentalRelations)又被称为“政府间关系”,其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30年代,源于美国政府间频繁的互动过程,一直以来作为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带有合作性、挑战性、复杂性等特点。公共危机协同治理中的府际关系(政府间关系)是指在公共危机协同治理过程中,中央、各级地方政府和政府内各部门之间的双方或多方的权责划分、合

  作竞争、交流互动等行为持续的状态关系。其实质是政府间以契约或援助的方式形成的一种互惠互助的协同合作关系及权责关系。

  府际关系的远近亲疏取决于各个行政主体对彼此资源的需求程度和行政目标是否一致[2]。陈淑伟提出了府际关系在应急行动中的重要性,即在多元参与的应急响应行动中,行动者之间关系的协调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行动的效率和效果[3]。而当前,政府间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合作与协调,越来越成为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基本需求。崔松虎等从环境治理的角度出发,提出区域性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应形成伙伴型的横向府际关系,并且着重于发展毗邻城市间同级政府的横向关系[4]。韩兆柱等在对跨界河流污染治理中的府际关系研究中提出,由于行政体制的条块分割,各地政府出于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府际间合作意愿低,碎片化治理问题较为严重[5]。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各国政府的应对情况也表明,处理好危机应对时的府际关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对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府际关系进行充分研究也是必要的。

  二、危机协同治理中府际关系的表现类型

  中央集权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行政区域条块分割明显、府际关系纵横交错等。近年来,随着公共危机频发及其跨地域性的明显特征,政府对公共危机的治理不再是中央包揽,而是倾向于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因此,府际关系演变成多种走向,从“一字型”到“十字型”再到“网状型”,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公共危机协同治理背景下,我国府际关系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进行分析:纵向府际关系、横向府际关系和斜向府际关系。

  (一)纵向府际关系

  纵向府际关系一直被认定为中央与地方的垂直互动关系,这是我国地方政府长期依赖中央的缘故。但是近年来,中央在应对公共危机的处理上不断放权,地方政府的治理更具有灵活性和自主性;纵向府际关系也不断延伸,不再特指中央与地方的垂直关系,而是从空间尺度上来定义,指存在于不同政府体系之间的上下级隶属关系[6]。从我国行政体制来看,纵向的府际关系有两条线:一条是由中央至省级政府再到市级政府最后到县级政府的长线;另一条是由地方政府至其下级政府部门的短线。

  1.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普遍认为的主要纵向府际关系,在传统的府际关系中占主导地位。两者之间是命令与服从的存在模式,在应对公共危机的处理上,中央发出统一指令,地方政府按照中央的指挥进行地方治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政策的落实需要层层递进,一般是先由省级政府接到中央指令,再由省级政府向下级政府进行直接传达,或者在中央给出指令的基础上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颁布,下级政府再执行。由于长期的层级限

  制,省级以下政府想要越级沟通在程序上相对复杂。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危机治理不再是高度集权的模式,更趋向于协同治理和合作治理的模式。考虑到公共危机的地域性和特殊性,中央赋予地方政府和下级政府更多的自主权,地方政府在不违反中央政策规定的情况下,对资源配置、权责划分、治理方式和治理过程等问题都可自行决断。在顺应治理多元化主体的潮流下,地方政府更加主动、有效地参与公共危机的治理。纵向府际关系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掌控与服从关系,而是以更加柔和的方式不断放权,向灵活自主的新型纵向府际关系发展。

  2.层级政府间的关系

  公共危机治理中较为复杂的纵向府际关系当属不同层级地方政府间的关系,既包含省、市、县等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又包含地方政府与其所属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七条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这种不同层级政府间呈现出的紧密有序、环环相扣的状态,是公共危机协同治理过程中是最常见的一种府际关系表现。

  地方政府与其下级部门从狭义上来讲也属于层级政府间关系的纵向发展,可以视为“中央-地方”关系的延伸,体现的是上传下达的关系。在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公共危机发生区域的地区政府主导制定应急方案和政策安排,下级部门则按照地方政府的指示参与公共危机治理,其在治理过程中的实施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则向地方政府汇报申请调度,再由地方政府作出执行决定。从我国府际关系来看,地方政府与政府部门这条纵向关系线并不突出,但是在区域危机处理中却作为主要的府际关系展开。地方政府作为治理的主体,其部门作为协助治理的辅助角色存在,一切行动的开展都需要地方政府与政府部门之间的配合。这种固定的纵向府际关系是长期地方政府治理实践中与下级部门存在的默契关系,在情况紧急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中尤为重要,有利于治理主体抢夺黄金时间、制定应急方案,提高办事效率。

  (二)横向府际关系

  我国府际关系在中央逐步放权和权力调整下也发生了变化,横向政府间的交流合作增多,横向府际关系成为我国新的主要政府间關系。横向府际关系指的是相同行政级别不同空间地域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同一地方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其发展把我国府际关系切割成块状,形成了“十字”型的网格府际关系,使得我国府际关系从单一走向复杂、多样。横向府际关系之所以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与地方自主性的提高分不开。更重要的是横向关系的主体之间并非上下隶属关系,而是平等的竞争关系,这无疑为主体间的合作增加了机会,也促进了横向府际关系的发展。

  1.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又称为区域间政府关系,指的是不存在上下级隶属的地方政府之间协调、竞争、合作等水平互动关系。在公共危机协同治理过程中,地方政府在获得一定的自主权之后,为了最大效度增加公共利益、防止公共危机的扩散,地方政府大都选择与周边区域的政府进行协同治理,充分调动物资和技术设备,共享各类信息资源。地方政府间除了合作协同的关系,还存在竞争关系,合作时也带有物资竞争、经济竞争、人才竞争等。当跨地域性的公共危机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时,公共危机涉及的地方政府一般为了避免问责,会抢夺公共资源来获得优先治理和恢复的机会。除了采用向中央申请救助的方式外,其他不受公共危机影响的同级地方政府也成为合作的抢夺对象。

  2.政府部门间的关系

  政府部门间关系指的是同一地方政府部门之间或不同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水平互动关系,包括部门间的协调、合作、管理等活动。各地区政府部门设置繁多、调动频繁,因此政府部门间关系在横向府际关系中研究甚少,也较容易被忽视。根据职能划分的政府部门拥有同等的行政级别并同属地方政府,在政府组织内部常以协作的关系存在。在过去重视行政等级的时期,为避免平行部门间发生过多的交流,各平行部门的互动也仅限于文件传达,协同合作的机会较少。在协同治理理念不断发展、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不断向下放权并逐渐向服务型政府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门一改以往因防止权责混乱而严格按照职能分工、平行部门间交流较少的情形,通过加强协作来处理公共事务。尤其是在应对公共危机的问题上,政府在维护最大的公共利益的治理理念下,在寻求政府间合作的基础上,要鼓励部门间通过协作来应对公共危机。例如,2019年12月,江苏省气象局与省应急管理厅共同签署了《应急管理和气象防灾减灾合作框架协议》,通过自主协商,共同建立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共同应对公共危机。因此,在区域性公共危机中,政府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协调合作日益频繁,各地政府部门试图通过签订部门间的管理合作协议,用契约的方式进行资源协调。

  (三)斜向府际关系

  斜向府际关系是指不同行政级别、无直接隶属关系的、不同地域统辖的地方政府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斜向府际关系从政府关系网络上来看,既跨越了横向又跨越了纵向,但这种关系作用于不同行政级别的主体之间,成为纵向、横向府际关系之后的第三种划分方式。斜向府际关系主要涉及政府部门与政府两大主体,可以从两条线来理解:一是上级政府部门与跨地域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二是下级政府部门与跨地域上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两条关系线从实质上来说是一致的,但是从个体意义上来说却有很大不同,从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角度,无论是哪一种斜向府际关系都是为了促进府际交流与府际合作,作为激发主体自主性和协同治理公共危机的存在。

  斜向府际关系中对于跨域主体的选择,宁愿舍近求远更多是基于当地对公共危机的治理经验和所掌握的治理技术等资源。双方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上级政府部门根据该地的公共危机情况并结合过去的经验,制定新的治理方案并跨地域协助指挥下级政府,在需要时提供资源、技术和人才的帮助;下级地方政府在此过程中协调本地的各项资源来适应上级政府部门的调度方法,双方协同合作,共同治理发生在跨地域下级政府所在地的公共危机。对于下级政府部门与跨地域上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两者则是一种由上级政府主导的自下而上的合作。在处理跨地域上级政府所在地发生的公共危机时,下级政府部门虽有治理经验,但依然作为辅助配合上级政府,积极提供自身在应对同类型公共危机时的措施,并派出经验人员和技术人员,协助跨地域上级政府治理公共危机。

  三、危机协同治理中府际关系的掣肘因素

  协同治理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关系主体应该包括中央、上下级政府、同级政府、不相隶属的跨区域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由于公共危机的延展性和公共事务的外溢性,某件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将会把所有受影响的地域政府主体、责任主体、合作主体联系起来,府际关系更趋于复杂。保守的层级限制、根深蒂固的地方保护主义、责任与利益的交错让政府主体之间的互动开展面临重重困境。

  (一)条块分割,层级边界明显

  我国行政区域和层级的划分形成了条块分割、边界明显的区域治理,各行政区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而各行政区之间的经济、资源、政策上的差异,形成了在公共危机协同治理过程中的块状分割、治理权力中心混乱的局面,层级权力的重叠交叉,造成了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困难[7]。因此,单一化、分割化、碎片化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成为制约府际关系发展的一种重要体制性障碍。在协同治理过程中,区域间和层级间存在明显的行政边界,如何让各级政府突破中心本位意识、促进府际协同合作,是推动府际关系发展、有效解决突发性公共危机的一大难题。随着协同治理理念的发展和运用,原有的行政壁垒在逐渐坍塌,但是根深蒂固的边界意识并没有那么容易被淡化。在进行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过程中,如果地方政府对于边界领域的各类资源调动进行干预和限制,不仅会阻碍主要危机区域的治理进程,还会使其他参与协同治理的政府主体陷入资源困境,反而扩大了公共危机的恶劣影响使得相关区域发展停滞,为日后的府际关系发展埋下祸根。对于政府内部的部门层级结构来说,政府机构和职能部门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整合,可能就抽不出合适人选来协助应对公共危机,也阻碍了层级关系的融合,形成作壁上观的不良风气。

  地方政府与其下级部门从狭义上来讲也属于层级政府间关系的纵向发展,可以视为“中央-地方”关系的延伸,体现的是上传下达的关系。在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公共危机发生区域的地区政府主导制定应急方案和政策安排,下级部门则按照地方政府的指示参与公共危机治理,其在治理过程中的实施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则向地方政府汇报并申请调度,再由地方政府作出执行决定。从我国府际关系来看,地方政府与政府部门这条纵向关系线并不突出,但是在区域危机处理中却作为主要的府际关系展开。地方政府作为治理的主体,其部门作为协助治理的辅助角色存在,一切行动的开展都需要地方政府与政府部门之间的配合。这种固定的纵向府际关系

  是长期地方政府治理实践中与下级部门存在的默契关系,在情况紧急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中尤为重要,有利于治理主体抢夺黄金时间、制定应急方案,提高办事效率。

  (二)横向府际关系

  我国府际关系在中央逐步放权和权力调整下也发生了变化,横向政府间的交流合作增多,横向府际关系成为我国新的主要政府间关系。横向府际关系指的是相同行政级别不同空间地域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同一地方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其发展把我国府际关系切割成块状,形成了“十字”型的网格府际关系,使得我国府际关系从单一走向复杂、多样。横向府际关系之所以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与地方自主性的提高分不开。更重要的是横向关系的主体之间并非上下隶属关系,而是平等的竞争关系,这无疑为主体间的合作增加了机会,也促进了横向府际关系的发展。

  1.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又称为区域间政府关系,指的是不存在上下级隶属的地方政府之间协调、竞争、合作等水平互动关系。在公共危机协同治理过程中,地方政府在获得一定的自主权之后,为了最大效度增加公共利益、防止公共危机的扩散,地方政府大都选择与周边区域的政府进行协同治理,充分调动物资和技术设备,共享各类信息资源。地方政府间除了合作协同的关系,还存在竞争关系,合作时也带有物资竞争、经济竞争、人才竞争等。当跨地域性的公共危机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时,公共危机涉及的地方政府一般为了避免问责,会抢夺公共资源来获得优先治理和恢复的机会。除了采用向中央申请救助的方式外,其他不受公共危机影响的同级地方政府也成为合作的抢夺对象。

  2.政府部门间的关系

  政府部门间关系指的是同一地方政府部门之间或不同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水平互动关系,包括部门间的协调、合作、管理等活动。各地区政府部门设置繁多、调动频繁,因此政府部门间关系在横向府际关系中研究甚少,也较容易被忽视。根据职能划分的政府部门拥有同等的行政级别并同属地方政府,在政府组织内部常以协作的关系存在。在过去重视行政等级的时期,为避免平行部门间发生过多的交流,各平行部门的互动也仅限于文件传达,协同合作的机会较少。在协同治理理念不断发展、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不断向下放权并逐渐向服务型政府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门一改以往因防止权责混乱而严格按照职能分工、平行部门间交流较少的情形,通过加强协作来处理公共事务。尤其是在应对公共危机的问题上,政府在维护最大的公共利益的治理理念下,在寻求政府间合作的基础上,要鼓励部门间通过协作来应对公共危机。例如,2019年12月,江苏省气象局与省应急管理厅共同签署了《应急管理和气象防灾减灾合作框架协议》,通过自主协商,共同建立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共同应对公共危机。因此,在区域性公共危机中,政府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协调合作日益频繁,各地政府部门试图通过签订部门间的管理合作协议,用契约的方式进行资源协调。

  (三)斜向府际关系

  斜向府际关系是指不同行政级别、无直接隶属关系的、不同地域统辖的地方政府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斜向府際关系从政府关系网络上来看,既跨越了横向又跨越了纵向,但这种关系作用于不同行政级别的主体之间,成为纵向、横向府际关系之后的第三种划分方式。斜向府际关系主要涉及政府部门与政府两大主体,可以从两条线来理解:一是上级政府部门与跨地域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二是下级政府部门与跨地域上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两条关系线从实质上来说是一致的,但是从个体意义上来说却有很大不同,从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角度,无论是哪一种斜向府际关系都是为了促进府际交流与府际合作,作为激发主体自主性和协同治理公共危机的存在。

  斜向府际关系中对于跨域主体的选择,宁愿舍近求远更多是基于当地对公共危机的治理经验和所掌握的治理技术等资源。双方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上级政府部门根据该地的公共危机情况并结合过去的经验,制定新的治理方案并跨地域协助指挥下级政府,在需要时提供资源、技术和人才的帮助;下级地方政府在此过程中协调本地的各项资源来适应上级政府部门的调度方法,双方协同合作,共同治理发生在跨地域下级政府所在地的公共危机。对于下级政府部门与跨地域上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两者则是一种由上级政府主导的自下而上的合作。在处理跨地域上级政府所在地发生的公共危机时,下级政府部门虽有治理经验,但依然作为辅助配合上级政府,积极提供自身在应对同类型公共危机时的措施,并派出经验人员和技术人员,协助跨地域上级政府治理公共危机。

  三、危机协同治理中府际关系的掣肘因素

  协同治理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关系主体应该包括中央、上下级政府、同级政府、不相隶属的跨区域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由于公共危机的延展性和公共事务的外溢性,某件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将会把所有受影响的地域政府主体、责任主体、合作主体联系起来,府际关系更趋于复杂。保守的层级限制、根深蒂固的地方保护主义、责任与利益的交错让政府主体之间的互动开展面临重重困境。

  (一)条块分割,层级边界明显

  我国行政区域和层级的划分形成了条块分割、边界明显的区域治理,各行政区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而各行政区之间的经济、资源、政策上的差异,形成了在公共危机协同治理过程中的块状分割、治理权力中心混乱的局面,层级权力的重叠交叉,造成了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困难[7]。因此,单一化、分割化、碎片化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成为制约府际关系发展的一种重要体制性障碍。在协同治理过程中,区域间和层级间存在明显的行政边界,如何让各级政府突破中心本位意识、促进府际协同合作,是推动府际关系发展、有效解决突发性公共危机的一大难题。随着协同治理理念的发展和运用,原有的行政壁垒在逐渐坍塌,但是根深蒂固的边界意识并没有那么容易被淡化。在进行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过程中,如果地方政府对于边界领域的

  各类资源调动进行干预和限制,不仅会阻碍主要危机区域的治理进程,还会使其他参与协同治理的政府主体陷入资源困境,反而扩大了公共危机的恶劣影响使得相关区域发展停滞,为日后的府际关系发展埋下祸根。对于政府内部的部门层级结构来说,政府机构和职能部门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整合,可能就抽不出合适人选来协助应对公共危机,也阻碍了层级关系的融合,形成作壁上观的不良风气。

  地方政府与其下级部门从狭义上来讲也属于层级政府间关系的纵向发展,可以视为“中央-地方”关系的延伸,体现的是上传下达的关系。在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公共危机发生区域的地区政府主导制定应急方案和政策安排,下级部门则按照地方政府的指示参与公共危机治理,其在治理过程中的实施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则向地方政府汇报并申请调度,再由地方政府作出执行决定。从我国府际关系来看,地方政府与政府部门这条纵向关系线并不突出,但是在区域危机处理中却作为主要的府际关系展开。地方政府作为治理的主体,其部门作为协助治理的辅助角色存在,一切行动的开展都需要地方政府与政府部门之间的配合。这种固定的縱向府际关系是长期地方政府治理实践中与下级部门存在的默契关系,在情况紧急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中尤为重要,有利于治理主体抢夺黄金时间、制定应急方案,提高办事效率。

  (二)横向府际关系

  我国府际关系在中央逐步放权和权力调整下也发生了变化,横向政府间的交流合作增多,横向府际关系成为我国新的主要政府间关系。横向府际关系指的是相同行政级别不同空间地域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同一地方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其发展把我国府际关系切割成块状,形成了“十字”型的网格府际关系,使得我国府际关系从单一走向复杂、多样。横向府际关系之所以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与地方自主性的提高分不开。更重要的是横向关系的主体之间并非上下隶属关系,而是平等的竞争关系,这无疑为主体间的合作增加了机会,也促进了横向府际关系的发展。

  1.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又称为区域间政府关系,指的是不存在上下级隶属的地方政府之间协调、竞争、合作等水平互动关系。在公共危机协同治理过程中,地方政府在获得一定的自主权之后,为了最大效度增加公共利益、防止公共危机的扩散,地方政府大都选择与周边区域的政府进行协同治理,充分调动物资和技术设备,共享各类信息资源。地方政府间除了合作协同的关系,还存在竞争关系,合作时也带有物资竞争、经济竞争、人才竞争等。当跨地域性的公共危机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时,公共危机涉及的地方政府一般为了避免问责,会抢夺公共资源来获得优先治理和恢复的机会。除了采用向中央申请救助的方式外,其他不受公共危机影响的同级地方政府也成为合作的抢夺对象。

  2.政府部门间的关系

  政府部门间关系指的是同一地方政府部门之间或不同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水平互动关系,包括部门间的协调、合作、管理等活动。各地区政府部门设置繁多、调动频繁,因此政府部门间关系在横向府际关系中研究甚少,也较容易被忽视。根据职能划分的政府部门拥有同等的行政级别并同属地方政府,在政府组织内部常以协作的关系存在。在过去重视行政等级的时期,为避免平行部门间发生过多的交流,各平行部门的互动也仅限于文件传达,协同合作的机会较少。在协同治理理念不断发展、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不断向下放权并逐渐向服务型政府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门一改以往因防止权责混乱而严格按照职能分工、平行部门间交流较少的情形,通过加强协作来处理公共事务。尤其是在应对公共危机的问题上,政府在维护最大的公共利益的治理理念下,在寻求政府间合作的基础上,要鼓励部门间通过协作来应对公共危机。例如,2019年12月,江苏省气象局与省应急管理厅共同签署了《应急管理和气象防灾减灾合作框架协议》,通过自主协商,共同建立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共同应对公共危机。因此,在区域性公共危机中,政府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协调合作日益频繁,各地政府部门试图通过签订部门间的管理合作协议,用契约的方式进行资源协调。

  (三)斜向府际关系

  斜向府际关系是指不同行政级别、无直接隶属关系的、不同地域统辖的地方政府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斜向府际关系从政府关系网络上来看,既跨越了横向又跨越了纵向,但这种关系作用于不同行政级别的主体之间,成为纵向、横向府际关系之后的第三种划分方式。斜向府际关系主要涉及政府部门与政府两大主体,可以从两条线来理解:一是上级政府部门与跨地域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二是下级政府部门与跨地域上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两条关系线从实质上来说是一致的,但是从个体意义上来说却有很大不同,从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角度,无论是哪一种斜向府际关系都是为了促进府际交流与府际合作,作为激发主体自主性和协同治理公共危机的存在。

  斜向府际关系中对于跨域主体的选择,宁愿舍近求远更多是基于当地对公共危机的治理经验和所掌握的治理技术等资源。双方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上级政府部门根据该地的公共危机情况并结合过去的经验,制定新的治理方案并跨地域协助指挥下级政府,在需要时提供资源、技术和人才的帮助;下级地方政府在此过程中协调本地的各项资源来适应上级政府部门的调度方法,双方协同合作,共同治理发生在跨地域下级政府所在地的公共危机。对于下级政府部门与跨地域上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两者则是一种由上级政府主导的自下而上的合作。在处理跨地域上级政府所在地发生的公共危机时,下级政府部门虽有治理经验,但依然作为辅助配合上级政府,积极提供自身在应对同类型公共危机时的措施,并派出经验人员和技术人员,协助跨地域上级政府治理公共危机。

  三、危机协同治理中府际关系的掣肘因素

  协同治理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关系主体应该包括中央、上下级政府、同级政府、不相隶属的跨区域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由于公共危机的延展性和公共事务的外溢性,某件公共危机事

  件的发生将会把所有受影响的地域政府主体、责任主体、合作主体联系起来,府际关系更趋于复杂。保守的层级限制、根深蒂固的地方保护主义、责任与利益的交错让政府主体之间的互动开展面临重重困境。

  (一)条块分割,层级边界明显

  我国行政区域和层级的划分形成了条块分割、边界明显的区域治理,各行政区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而各行政区之间的经济、资源、政策上的差异,形成了在公共危机协同治理过程中的块状分割、治理权力中心混乱的局面,层级权力的重叠交叉,造成了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困难[7]。因此,单一化、分割化、碎片化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成为制约府际关系发展的一种重要体制性障碍。在协同治理过程中,区域间和层级间存在明显的行政边界,如何让各级政府突破中心本位意识、促进府际协同合作,是推动府际关系发展、有效解决突发性公共危机的一大难题。随着协同治理理念的发展和运用,原有的行政壁垒在逐渐坍塌,但是根深蒂固的边界意识并没有那么容易被淡化。在进行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过程中,如果地方政府对于边界领域的各类资源调动进行干预和限制,不仅会阻碍主要危机区域的治理进程,还会使其他参与协同治理的政府主体陷入资源困境,反而扩大了公共危机的恶劣影响使得相关区域发展停滞,为日后的府际关系发展埋下祸根。对于政府内部的部门层级结构来说,政府机构和职能部门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整合,可能就抽不出合适人选来协助应对公共危机,也阻碍了层级关系的融合,形成作壁上观的不良风气。

推荐访问:疫情中的政府公共关系 疫情 公共关系 政府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