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学习强国 > 强国之基读后感(8篇)

强国之基读后感(8篇)

时间:2022-11-22 19:50:04 学习强国 来源:网友投稿

强国之基读后感(8篇)强国之基读后感  读《强国之路》有感800字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强国之基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强国之基读后感(8篇)

篇一:强国之基读后感

  读《强国之路》有感800字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美文摘抄、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readingexperience,readingnotes,readingexperience,readingexperience,beautifulessayexcerpts,essays,othersampleessays,etc.Ifyouwanttolearnabouttheformatandwritingofdifferentsampleessays,staytuned!

  读《强国之路》有感800字

  读《强国之路》有感800字: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读了《强国之路30年》这本书,使我更强烈的感受到这一点。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还有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64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这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民族的凝聚、激励和导向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中国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撑。

  因而,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没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不会使这个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显着增强。所以,我们从小就应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代代相传!???

  我们是祖国的骨干,民族的未来。那么,我们就应该刻苦求学,树立远大的理想,始终关注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关注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民族复兴而读书。读后感·以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我们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定会开创更加光辉的未来,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让我们手挽手一起去迎接人们生活的新变化,社会的新气象,农村的新面貌,科技的新发展,国家的新形象吧!?

篇二:强国之基读后感

  大学生观看教育强国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纪录片《教育强国》以其扎实的内容、生动的影像语言反映了新中国教育70年的砥砺奋进、孜孜求索与执着前行,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以创新开启未来的气魄与格局,从教育这一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坚定制度自信、彰显制度优势,无论从内容材料、表现手段还是主题立意,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教育强国心得体会一

  近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了四集纪录片《教育强国》。纪录片以真实的史料、鲜活的故事、典型的案例,全方位、多层次地讲述了新中国教育70年走过的非凡历程,展示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以教育为切入点,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该片可谓一部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影像史,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准。

  首次全景式呈现新中国教育成就

  近年,教育题材的纪录片并不少见,但《教育强国》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风雨历程为纵轴,中国教育发展的各大领域、各个方面为横轴,全景式地呈现教育战线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在纪录片中却是首创性、独创性的,具有很强的档案价值和现实意义。《教育强国》篇幅不长,但贯通历史与现实,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从“211”“985”“双一流”到国际化交流,从公平教育、素质教育到特殊教育,可谓包容教育之万象。

  为了容纳如此丰富的内容,该片在结构上亦有独到之处。前两集以纵线叙事为主,先后讲述从1949年到1977年,伴随着会主义事

  业的探索前进,中国教育事业开辟了新的历史,使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以及从1978年到20**年党的**大召开,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发挥着基础和支撑作用。后两集则以横向叙事为主,分别聚焦教育公平、均衡教育以及教育创新、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等主题。全片在结构上纵横有序、构思精巧,既各有侧重又浑然一体。

  在反映成就的同时,《教育强国》的立意高远,深刻阐释了取得成就背后的原因和必然。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新中国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包括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等。这一立意贯穿于全片之中,体现在每一个教育事业重大成就的背后。

  数据资料详实,注重用事实说话

  纪录片以70年为周期,用准确的数据和详实的资料,表现了中国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历史跨越。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的亿人民中80%是文盲,文盲人口达4亿,通过开展扫盲运动和识字活动,到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下降到52%,上亿人口的脱盲。片中还有大量体现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客观数据,包括经过70年努力中国已建成拥有1672万教师,亿学生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自20**年起,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年保持在4%以上20**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以来,要求适龄特殊儿童、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等。纪录片用事实反映了新中国教育的历史伟绩,以及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

  详实的资料还体现在主创人员对历史影像准确、丰富的运用上。以第一集《立国之本》为例,片中剪辑了大量高质量的历史影像资料,除了新闻片外,还采用了纪录片《祁建华快速识字法》《直上云霄》的镜头,同时融合了富有时代特征的秧歌剧、电影以及歌曲等表现元素,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普及教育的艰苦努力。这些历史资料与反映当今中国教育诸多方面步入世界先进行列的影像相对比,令人不禁感慨万千,满怀自豪与骄傲。

  注重故事表达,饱含人文关怀

  纪录片《教育强国》虽结构宏大、立意高远,却避免一味高举高打、抽象说理,而是注重发挥纪录片叙事的特点,从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切入,以点引面、点面结合,大为增强了可看性和感染力。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脱盲发表文章,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回忆毛**在莫斯科勉励青年学生的动人场景从本在宁夏戈壁草原务农的姜德文在恢复高考后幸运入选第一批大学生,到马中骐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从广西农村留守儿童蓝海洲求学条件的显著改善,到家庭条件很差的河北考生庞众望受惠于定向招生计划入读清华大学。。。。。。一个个触动人心的人物故事表达,饱含着对普通个体的人文关怀。纪录片以事立论,从故事表达自然递进到观点宣扬,使观众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感受到党和政府为教育建设付出的努力。

  精选典型案例,体现教育创新

  除了讲述教育战线取得的成就外,纪录片《教育强国》视野开阔、展望未来,反映当代中国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

  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在表现手法上,该片精选了全国各地的典型案例,体现了教育工作者们锐意创新的努力,力图引发观众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以及亟待改进、完善方面的思考。例如浙江安吉县幼儿园所独创的安吉游戏,点亮孩子天性,让孩子从游戏中不断挑战自身潜能,成为中国学前教育在世界舞台的名片之一。此外,还有北京八中坚持了30多年的素质教育实践,浙江杭州富春七小提倡让孩子亲近田野的“新劳动教育”,上海中学校长提出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在校园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等。在这些创新案例中,教育正在不断改进、完善,不再只停留于课本的文化知识,更重在提升人的全面素养。观众观看以后,将颇有启迪与受益。

  总而言之,纪录片《教育强国》以其扎实的内容、生动的影像语言反映了新中国教育70年的砥砺奋进、孜孜求索与执着前行,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以创新开启未来的气魄与格局,从教育这一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坚定制度自信、彰显制度优势,无论从内容材料、表现手段还是主题立意,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教育强国心得体会二

  近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了四集纪录片《教育强国》。纪录片以真实的史料、鲜活的故事、典型的案例,全方位、多层次地讲述了新中国教育70年走过的非凡历程,展示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以教育为切入点,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该片可谓一部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影像史,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准。

  首次全景式呈现新中国教育成就

  近年,教育题材的纪录片并不少见,但《教育强国》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风雨历程为纵轴,中国教育发展的各大领域、各个方面为横轴,全景式地呈现教育战线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在纪录片中却是首创性、独创性的,具有很强的档案价值和现实意义。《教育强国》篇幅不长,但贯通历史与现实,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从“211”“985”“双一流”到国际化交流,从公平教育、素质教育到特殊教育,可谓包容教育之万象。

  为了容纳如此丰富的内容,该片在结构上亦有独到之处。前两集以纵线叙事为主,先后讲述从1949年到1977年,伴随着会主义事业的探索前进,中国教育事业开辟了新的历史,使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以及从1978年到20**年党的**大召开,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发挥着基础和支撑作用。后两集则以横向叙事为主,分别聚焦教育公平、均衡教育以及教育创新、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等主题。全片在结构上纵横有序、构思精巧,既各有侧重又浑然一体。

  在反映成就的同时,《教育强国》的立意高远,深刻阐释了取得成就背后的原因和必然。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新中国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包括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等。这一立意贯穿于全片之中,体现在每一个教育事业重大成就的背后。

  数据资料详实,注重用事实说话

  纪录片以70年为周期,用准确的数据和详实的资料,表现了中国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历史跨越。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的亿人民中80%是文盲,文盲人口达4亿,通过开展扫盲运动和识字活动,到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下降到52%,上亿人口的脱盲。片中还有大量体现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客观数据,包括经过70年努力中国已建成拥有1672万教师,亿学生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自20**年起,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年保持在4%以上20**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以来,要求适龄特殊儿童、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等。纪录片用事实反映了新中国教育的历史伟绩,以及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

  详实的资料还体现在主创人员对历史影像准确、丰富的运用上。以第一集《立国之本》为例,片中剪辑了大量高质量的历史影像资料,除了新闻片外,还采用了纪录片《祁建华快速识字法》《直上云霄》的镜头,同时融合了富有时代特征的秧歌剧、电影以及歌曲等表现元素,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普及教育的艰苦努力。这些历史资料与反映当今中国教育诸多方面步入世界先进行列的影像相对比,令人不禁感慨万千,满怀自豪与骄傲。

  注重故事表达,饱含人文关怀

  纪录片《教育强国》虽结构宏大、立意高远,却避免一味高举高打、抽象说理,而是注重发挥纪录片叙事的特点,从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切入,以点引面、点面结合,大为增强了可看性和感染力。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脱盲发表文章,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回忆毛**在莫斯科勉励青年学生的动人场景从本在宁夏戈壁草原务农的姜德文在恢复高考后幸运入选第一批大学生,到马中

  骐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从广西农村留守儿童蓝海洲求学条件的显著改善,到家庭条件很差的河北考生庞众望受惠于定向招生计划入读清华大学。。。。。。一个个触动人心的人物故事表达,饱含着对普通个体的人文关怀。纪录片以事立论,从故事表达自然递进到观点宣扬,使观众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感受到党和政府为教育建设付出的努力。

  精选典型案例,体现教育创新

  除了讲述教育战线取得的成就外,纪录片《教育强国》视野开阔、展望未来,反映当代中国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在表现手法上,该片精选了全国各地的典型案例,体现了教育工作者们锐意创新的努力,力图引发观众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以及亟待改进、完善方面的思考。例如浙江安吉县幼儿园所独创的安吉游戏,点亮孩子天性,让孩子从游戏中不断挑战自身潜能,成为中国学前教育在世界舞台的名片之一。此外,还有北京八中坚持了30多年的素质教育实践,浙江杭州富春七小提倡让孩子亲近田野的“新劳动教育”,上海中学校长提出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在校园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等。在这些创新案例中,教育正在不断改进、完善,不再只停留于课本的文化知识,更重在提升人的全面素养。观众观看以后,将颇有启迪与受益。

  总而言之,纪录片《教育强国》以其扎实的内容、生动的影像语言反映了新中国教育70年的砥砺奋进、孜孜求索与执着前行,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以创新开启未来的气魄与格局,从教育这一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坚定制度自信、彰显制度优势,无论从内容材料、表现手段还是主题立意,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教育强国心得体会三

  在主旋律作品花开遍地的当下,《教育强国》巧妙的选择教育这一国家发展的根基领域为切入口,展现了70年间,中国教育在艰难与复杂的条件下,缔造的一个个教育史上奇迹般的成就。

  中国教育的全面发展,向教育强国的蜕变历程本就是祖国繁荣富强不可缺少的篇章之一,亦是最好的献礼,离不开党和国家对强国教育的总体部署和发展策略方针。

  《教育强国》精准聚焦到这一翻天覆地的变革,展变化、谈普及、向未来为重点,影像化全景、全面呈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教育发展史。

  教育强国心得体会四

  专题片《教育强国》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旨在全面反映新中国教育事业前进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三亚学院结合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发展旅游学科专业,培养特色旅游人才的办学成就受到关注和报道。

  全片分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4集,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据悉,该片摄制团队赴上海、山东、海南等14个省份教育一线,采访了65位亲历者、一线师生和专家学者,通过镜头定格中国教育的时代风采。

  央视一套专题片《教育强国》提到:“民办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始终是一支活跃力量,始建于2005年的三亚学院,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开设高尔夫管理、邮轮管理等专业,不仅解决了当地旅游人才稀缺问题,而且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提升了学校的育人效果”。

  三亚学院旅酒学院会展专业学生王**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我们大学期间,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践机会,比如三亚目的地旅游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我们都参与到其中。正因为这些经历,为我们的就业打下了基础”。

  不仅如此,三亚学院还紧跟时代发展培育高端旅游人才,“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对人才培育提出了新要求,不能仅停留在技能层面,更要积极面向未来,关注数字教育,关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运用,关注智慧旅游。”三亚学院旅酒学院执行院长**说。

  三亚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旅游人才培养的“换代升级”,该校还推动并加强学科融合,整合旅酒学院、盛宝金融科技学院、信息与智能学院等力量,围绕“旅游+金融”“旅游+信息智能”,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并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教育强国心得体会五

  专题片《教育强国》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旨在全面反映新中国教育事业前进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三亚学院结合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发展旅游学科专业,培养特色旅游人才的办学成就受到关注和报道。

  全片分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

  4集,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据悉,该片摄制团队赴上海、山东、海南等14个省份教育一线,采访了65位亲历者、一线师生和专家学者,通过镜头定格中国教育的时代风采。

  央视一套专题片《教育强国》提到:“民办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始终是一支活跃力量,始建于2005年的三亚学院,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开设高尔夫管理、邮轮管理等专业,不仅解决了当地旅游人才稀缺问题,而且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提升了学校的育人效果”。

  三亚学院旅酒学院会展专业学生王**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我们大学期间,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践机会,比如三亚目的地旅游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我们都参与到其中。正因为这些经历,为我们的就业打下了基础”。

  不仅如此,三亚学院还紧跟时代发展培育高端旅游人才,“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对人才培育提出了新要求,不能仅停留在技能层面,更要积极面向未来,关注数字教育,关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运用,关注智慧旅游。”三亚学院旅酒学院执行院长**说。

  三亚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旅游人才培养的“换代升级”,该校还推动并加强学科融合,整合旅酒学院、盛宝金融科技学院、信息与智能学院等力量,围绕“旅游+金融”“旅游+信息智能”,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并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篇三:强国之基读后感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强国之路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强国之路读后感(一)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读了《强国之路30年》这本书,使我更强烈的感受到这一点。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还有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64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这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民族的凝聚、激励和导向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中国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撑。

  因而,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没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不会使这个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显着增强。所以,我们从小就应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代代相传!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那么,我们就应该刻苦求学,树立远大的理想,始终关注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关注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民族复兴而读书。以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优异的学习成绩,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我们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定会开创更加光辉的未来,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让我们手挽手一起去迎接人们生活的新变化,社会的新气象,农村的新面貌,科技的新发展,国家的新形象吧!

  强国之路读后感(二)

  这个寒假,我读了许多课外书,其中的《强国之路30年》深深地吸引了我。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实践。三十年的伟大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富民之路,是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三十年来,中国生产力获得了极大解放,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整个国家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亿万人民共同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这几年来,我们的家乡同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圈内几乎找不见低矮的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平房了,到处高楼林立,马路拓宽了,各路公交车四通八达,人们出行可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这全都应当归功于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方针政策。

  听爸爸说,他小时候在农村住的石窑洞,吃的是玉米粥,玩的是泥巴。而现在,我们住的是楼房,吃的有鱼有肉,玩得更是多得数不胜数。但是,没有这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的幸福从哪来呢?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为祖国作贡献。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篇四:强国之基读后感

  强国之路读后感

  篇一:强国之路读后感

  30个历史关键,30次历史选择

  ——读后感

  赵惠建

  本书紧紧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军事、科技等领域的30个关键性事件,旨在回顾共和国繁荣富强之路、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之道,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崛起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不仅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日益繁荣富强的发展历程,而且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兴国征程中的领导风范,能够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好地理解强国之路,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1949年的开国大典这个历史事件,在国内,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而在国际上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1953年到1956年进行三大改造,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经过十年的*****,我国的经济政治情况都不容乐观,在78年我国确立了改革2016/11开放的发展政策,使得党的历史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深化三大规律认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且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逐渐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强国之路。

  92年起建设的三峡大坝将源源不断的、清洁的和价格合理的电力,送到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促使全国形成统一的大电网,极大地增强供电的安全性和互补性;98特大洪水的时候,我们的子弟兵就是每一根坚桩,每一袋沙土,同时筑起了一道道钢铁长堤;01年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深化国企改革,提高企业素质,引进外资,有利于中国在平等的条件下,参予世界市场的经济竞争,改善中国出口贸易的国际条件,扩大我国出口;03年非典中国政府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及时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部署和决策防止非典工作,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社会各界同舟共济,中华民族经受了又一次考验,终于战胜了非典;08年奥运会将促进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促使中国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为世界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促进北京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加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创造有利条件。

  2016/11另外,本书特别选取了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结尾,科学发展观作为治国纲领,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作为人类进步的导向,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就确信无疑地被认同。我们对它的文化思想与人生指导价值进行了综合性的思考,却发现还没有更多的人对科学发展观的真理、公理、正理、科学的公信作出过解释。必须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考虑到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构建一个和谐美满的新社会。

  篇二:读后感

  近日,李长春同志文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文集收录了长春同志2002年12月至2013年5月期间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讲话、谈话、文章、批示共91篇。这部著作,真实记录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十余年的风雨历程,既有成功经验的总结,又有面对新形势的探索思考。该书最鲜明的特色,就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开拓创新,探索我国的文化科学发展之路。

  一、不平凡的历程,历史性的成就

  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作为主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中央领导同志,长春同志常常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和文化单位进行调研,与广大文化工作者共同谋划文化改革发展的蓝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正确方向、积极稳妥深入发展。十余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文化改革发展之路。

  这部著作勾勒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实践的清晰脉络。2016/11文化体制改革在我国各领域改革中是最晚启动的,但进行得十分平稳,效果十分显著。这与党中央从一开始就强调文化体制改革要遵循两个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分不开。既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又要遵循文化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十年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从2003年初到2005年12月,主要是开展试点、探索经验。确定北京等9个综合性试点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开展试点,历经两年多的探索,试点取得明显成效,为全面推开改革提供了示范、积累了经验。从2005年12月到2010年8月,主要是扩大试点、逐步推开。在综合性试点地区率先推开改革,除新疆、西藏以外的其他省区市也都确定自己的改革试点地区和单位。从2010年8月到2011年10月,主要是加快推进、全面展开。改革大力度推进、全方位展开、纵深化拓展,重点难点取得重大突破。从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到党的十八大之前,全面完成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这部著作体现了宣传思想文化系统改革创新的不懈探索。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的基本矛盾,与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一致,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与我们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因此,解放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下决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必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长春同志指出:改革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早在2003年,长春同志在一次2016/11座谈会上提出,要抓紧研究对文化单位进行科学定位、深化微观主体改革、完善法律法规、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等问题。这些问题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和指导意义。十年来,这些领域大部分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广电传输和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成为独立市场主体;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有效解决了文化市场管理职能交叉、多头执法问题;新闻出版系统和广电系统实现局社分开、局台分开,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逐步理顺;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经过十年努力,文化领域整体面貌和发展格局焕然一新,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二、在实践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

  思想观念是个总开关。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长春同志深刻理解、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提升为理论政策,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如在文化地位和作用上,明确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发展方向上,明确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发2016/11展目的上,明确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在文化发展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明确要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等等。这些重要理念,初步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发展规律的客观反映。思想观念的更新,是这些年文化领域进步的最鲜明标志,也是继续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正确认识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关系。长春同志一直强调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提出,经济社会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文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十年来,文化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正确认识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长春同志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经济属性,要把两者统一起来。准确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2016/11化产品和服务所具有的商品、产业和经济属性,是我们对文化属性认识的一大飞跃,它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即在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领域,能不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长春同志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推动文化建设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长春同志的著作里通篇体现了这一思想。他始终强调,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充分挖掘蕴藏于人民之中的文化创造潜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三、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文化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领域里一场深刻的变革,不仅要触及管理体制及运营机制,更是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还会触及深层次的理念、观念,是对我们政治智慧、执政水平、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从长春同志的文集中可以看出,他自始至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全面、辩证、发展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协2016/11调,指导实践。

  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文化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情况也千差万别。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中,决不能不加区别一刀切。长春同志强调,认真落实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工作方针,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文化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特点,推动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另一方面,把推动改革的过程作为各项文化政策不断调整、逐步配套的过程,确保改革做到既积极又稳妥。这十六字方针充分体现了对我国国情和文化发展实际的准确把握。

  坚持统筹兼顾。长春同志指出,要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着力改变文化领域的城乡

  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要统筹各方面力量,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坚持把握好度。长春同志常常指出,我们是在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多样的特征十分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从事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有定力,这就是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正确的方向。他说,要警惕右,但主要是反左,要有右反右,有左反左,反左防右,反右防左;是什么问题就2016/11解决什么问题,不要轻易定为左或右。文化建设左不得、右不得,快不得、慢不得,松不得、紧不得,急不得、缓不得。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是对我们政治定力、智慧、能力、水平的大考验。文化体制改革不论怎么改、改什么,都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这就是:导向不能变,阵地不能丢。

  读罢,掩卷长思。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我深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艰辛与不易,也深感文化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的弥足珍贵。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决策,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冲破制约文化改革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篇三:复兴之路观后感:全球视野看中华强国之路

  继去年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电视政论片后,由原班人马打造的另一部全面、系统梳理中国近现代史的大型政论片在国庆期间与观众见面,虽然悄然开播,但同样引起观众的普遍关注,唤起了观众更多的关于民族复兴的思考和探讨。

  叙事宏大

  解读深刻

  6集政论片是从10月5日开始到今天晚上每晚7:55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分别围绕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六大主题线索,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每集502016/11分钟。全片叙事宏大,解读深刻,全景追溯中华民族16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向观众展示全球视野下中国发展道路之抉择、民族复兴之画卷。振兴之路

  伟大成就

  与的区别在于,介绍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的故事,而作为向中共十七大召开的献礼篇章,把焦点锁定现当代中国,即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全片讲述屈辱、奋争以及复兴的历史。涵盖孙中山推倒帝制、毛泽东建立新中国、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江泽民深化改革以及***继往开来等历史阶段,全面展示了近年来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新思维。

  探索方向

  和平发展

  对于现代中国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于,在展示了中国近30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政治社会稳定繁荣所取得的非凡成就的同时,通过采访国内外权威专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对中国复兴遇到的各种挑战提供了解决问题和未来发展的相关重要策略。让观众看到,中国选择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创造了一个西方认为难以理解的成功奇迹,已具备了复兴的初步条件,中国有可能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走向富强和繁荣提供一个可参照的样本。

  不懈探索

  唤起信心

  选取各个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历史重现,全景式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引发了观众关于民族复兴的议论和思考。有观众表示,这是一部有深度、有力度的2016/11优秀政论片,看了之后情绪激昂,更唤起大家振兴中华的信心和决心。

  201611/11

篇五:强国之基读后感

  强国之路读后感范文

  30个历史关键,30次历史选择

  ——《强国之路》读后感

  赵惠建

  本书紧紧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军事、科技等领域的30个关键性事件,旨在回顾共和国繁荣富强之路、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之道,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崛起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不仅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日益繁荣富强的发展历程,而且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兴国征程中的领导风范,能够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好地理解强国之路,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1949年的开国大典这个历史事件,在国内,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而在国际上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1953年到1956年进行三大改造,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经过十年的*****,我国的经济政治情况都不容乐观,在78年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政策,使得党的历史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推

  进改革开放,深化三大规律认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且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逐渐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强国之路。

  92年起建设的三峡大坝将源源不断的、清洁的和价格合理的电力,送到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促使全国形成统一的大电网,极大地增强供电的安全性和互补性;98特大洪水的时候,我们的子弟兵就是每一根坚桩,每一袋沙土,同时筑起了一道道钢铁长堤;01年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深化国企改革,提高企业素质,引进外资,有利于中国在平等的条件下,参予世界市场的经济竞争,改善中国出口贸易的国际条件,扩大我国出口;03年非典中国政府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及时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部署和决策防止非典工作,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社会各界同舟共济,中华民族经受了又一次考验,终于战胜了非典;08年奥运会将促进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促使中国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为世界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促进北京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加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创造有利条件。

  另外,本书特别选取了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结尾,科学发展观作为治国纲领,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作为人类进步的导向,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就确信无疑地被认同。我们对它的文化思想与人生指导价值进行了综合性的思考,却发现还没有更多的人对科学发展观的真理、公理、正理、科学的公信作出过解释。必须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考虑到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构建一个和谐美满的新社会。

  近日,李长春同志文集《文化强国之路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文集收录了长春同志2002年12月至2013年5月期间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讲话、谈话、文章、批示共91篇。这部著作,真实记录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十余年的风雨历程,既有成功经验的总结,又有面对新形势的探索思考。该书最鲜明的特色,就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开拓创新,探索我国的文化科学发展之路。

  一、不平凡的历程,历史性的成就

  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作为主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中央领导同志,长春同志常常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和文化单位进行调研,与广大文化工作者共同谋划文化改革发展的蓝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正确方向、积极稳妥深入发展。十余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文化改革发展之路。

  这部著作勾勒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实践的清晰脉络。文化体制改革在我国各领域改革中是最晚启动的,但进行得十分平稳,效果十分显著。这与党中央从一开始就强调文化体制改革要遵循两个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分不开。既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又要遵循文化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十年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从2003年初到2005年12月,主要是开展试点、探索经验。确定北京等9个综合性试点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开展试点,历经两年多的探索,试点取得明显成效,为全面推开改革提供了示范、积累了经验。从2005年12月到2010年8月,主要是扩大试点、逐步推开。在综合性试点地区率先推开改革,除、西藏以外的其他省区市也都确定自己的改革试点地区和单位。从2010年8月到2011年10月,主要是加快推进、全面展开。改革大力度推进、全方位展开、纵深化拓展,重点难点取得重大突破。从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到党的十八大之前,全面完成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这部著作体现了宣传思想文化系统改革创新的不懈探索。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的基本矛盾,与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一致,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与我们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因此,解放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下决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必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长春同志指出:

  改革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早在2003年,长春同志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出,要抓紧研究对文化单位进行科学定位、深化微观主体改革、完善法律法规、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等问题。这些问题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和指导意义。十年来,这些领域大部分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广电传输和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成为独立市场主体;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有效解决了文化市场管理职能交叉、多头执法问题;新闻出版系统和广电系统实现局社分开、局台分开,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逐步理顺;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经过十年努力,文化领域整体面貌和发展格局焕然一新,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二、在实践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

  思想观念是个总开关。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长春同志深刻理解、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提升为理论政策,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如在文化地位和作用上,明确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发展方向上,明确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发展目的上,明确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在文化发展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明确要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等等。这些重要理念,初步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发展规律的客观反映。思想观念的更新,是这些年文化领域进步的最鲜明标志,也是继续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正确认识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关系。长春同志一直强调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提出,经济社会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文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十年来,文化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长春同志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

  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推动文化建设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长春同志的著作里通篇体现了这一思想。他始终强调,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充分挖掘蕴藏于人民之中的文化创造潜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三、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文化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领域里一场深刻的变革,不仅要触及管理体制及运营机制,更是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还会触及深层次的理念、观念,是对我们政治智慧、执政水平、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从长春同志的文集中可以看出,他自始至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全面、辩证、发展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指导实践。

  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文化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情况也千差万别。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中,决不能不加区别一刀切。长春同志强调,认真落实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工作方针,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文化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特点,推动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另一方面,把推动改革的过程作为各项文化政策不断调整、逐步配套的过程,确保改革做到既积极又稳妥。这十六字方针充分体现了对我国国情和文化发展实际的准确把握。

  坚持统筹兼顾。长春同志指出,要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着力改变文化领域的城乡

  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要统筹各方面力量,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坚持把握好度。长春同志常常指出,我们是在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多样的特征十分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从事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有定力,这就是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正确的方向。他说,要警惕右,但主要是反左,要有右反右,有左反左,反左防右,反右防左;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要轻易定为左或右。文化建设左不得、右不得,快不得、慢不得,松不得、紧不得,急不得、缓不得。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是对我们政治定力、智慧、能力、水平的大考验。文化体制改革不论怎么改、改什么,都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这就是:导向不能变,阵地不能丢。

  读罢《文化强国之路》,掩卷长思。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我深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艰辛与不易,也深感文化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的弥足珍贵。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决策,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冲破制约文化改革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继去年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后,由原班人马打造的另一部全面、系统梳理中国近现代史的大型政论片《复兴之路》在国庆期间与观众见面,虽然悄然开播,但同样引起观众的普遍关注,唤起了观众更多的关于民族复兴的思考和探讨。

  叙事宏大

  解读深刻

  6集政论片《复兴之路》是从10月5日开始到今天晚上每晚7:55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分别围绕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六大主题线索,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每集50分钟。全片叙事宏大,解读深刻,全景追溯中华民族16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向观众展示全球视野下中国发展道路之抉择、民族复兴之画卷。振兴之路

  伟大成就

  《复兴之路》与《大国崛起》的区别在于,《大国崛起》介绍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的故事,而作为向中共十七大召开的献礼篇章,《复兴之路》把焦点锁定现当代中国,即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全片讲述屈辱、奋争以及复兴的历史。涵盖孙中山推倒帝制、毛泽东建立新中国、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江泽民深化改革以及***继往开来等历史阶段,全面展示了近年来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新思维。

  探索方向

  和平发展

  不懈探索

  唤起信心

  《复兴之路》选取各个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历史重现,全景式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引发了观众关于民族复兴的议论和思考。有观众表示,这是一部有深度、有力度的优秀政论片,看了之后情绪激昂,更唤起大家振兴中华的信心和决心。

  内容仅供参考

篇六:强国之基读后感

  强国之路读后感

  强国之路读后感(一)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读了《强国之路30年》这本书,使我更强烈的感受到这一点。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还有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64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这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民族的凝聚、激励和导向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中国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撑。

  因而,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没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不会使这个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显着增强。所以,我们从小就应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代代相传!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那么,我们就应该刻苦求学,树立远大的理想,始终关注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关注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民族复兴而读书。以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优异的学习成绩,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我们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定会开创更加光辉的未来,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让我们手挽手一起去迎接人们生活的新变化,社会的新气象,农村的新面貌,科技的新发展,国家的新形象吧!

  强国之路读后感(二)

  1——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这个寒假,我读了许多课外书,其中的《强国之路30年》深深地吸引了我。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实践。三十年的伟大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富民之路,是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三十年来,中国生产力获得了极大解放,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整个国家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亿万人民共同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这几年来,我们的家乡同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圈内几乎找不见低矮的平房了,到处高楼林立,马路拓宽了,各路公交车四通八达,人们出行可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这全都应当归功于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方针政策。

  听爸爸说,他小时候在农村住的石窑洞,吃的是玉米粥,玩的是泥巴。而现在,我们住的是楼房,吃的有鱼有肉,玩得更是多得数不胜数。但是,没有这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的幸福从哪来呢?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为祖国作贡献。

  2——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篇七:强国之基读后感

  已重新整理排版,欢迎下载支持

  【关键字】教育心得体会

  《教育强国》观后感心得精选

  《教育强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四集专题片,于20**年11月5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8点档首播。该片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教育70年来的变化。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专题片《教育强国》观后感

  纪录片《教育强国》开播啦,今天是《立国之本》和《强国基业》,明天还有《春风化雨》和《面向未来》。该片反映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建设成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规模体系,其探索与前进历程扎实,取得的成就辉煌。我们是恢复高考后四年参加高考的,还幸运地成为了教师;我们亲历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发展阶段,深感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奉献了(着)自己的力量。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将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创新。

  一辈人的努力,一代人的成长,只有更好地了解历史,知道教育发展的过程,才能更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更多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教育强国梦。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领导、教育专家,他们退而不休,满怀爱心,不求名利,不辞辛苦,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关爱后代、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这种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们为国育人,为党增辉;他们关注青少年、关心青少年、关爱青少年,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他们弘扬“五老”精神,力托祖国未来;他们发挥“五老”精神,培养“四有”新人。他们用新的育人方式:家长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四点半学校、“五老”志愿服务队等,为教育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他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创新了一个个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为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理当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20**专题片《教育强国》观看心得

  《教育强国》全片共四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该片反映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建设成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规模体系,其探索与前进历程扎实,取得的成就辉煌。我们是恢复高考后四年参1已重新整理排版,欢迎下载支持

  加高考的,还幸运地成为了教师;我们亲历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发展阶段,深感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奉献了(着)自己的力量。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将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创新。

  一辈人的努力,一代人的成长,只有更好地了解历史,知道教育发展的过程,才能更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更多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教育强国梦。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领导、教育专家,他们退而不休,满怀爱心,不求名利,不辞辛苦,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关爱后代、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这种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们为国育人,为党增辉;他们关注青少年、关心青少年、关爱青少年,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他们弘扬“五老”精神,力托祖国未来;他们发挥“五老”精神,培养“四有”新人。他们用新的育人方式:家长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四点半学校、“五老”志愿服务队等,为教育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他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创新了一个个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为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理当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20**专题片《教育强国》观看体会

  第一集主要内容: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不仅寄托着个人成长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也承载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希望。中国教育的发展,铭刻着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艰辛探索,也铭刻着属于这一代人的荣光。

  第二集主要内容:中国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9个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创造了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中国教育,背负着国家使命,承担着民族重任。风雨兼程,一路前行。

  第三集主要内容:

  教育是奠定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基石,20**年党的**大召开以来,中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个个教育故事,呈现了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指引下,中国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变革历程。在偏远农村,在课堂一线,在实训现场,中国各类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学段普及水平持续提升,教育公平迈出稳健步伐,教育保障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质量不断提升……所有努力,让中国教育事业凸显出全新的时代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人才支撑。

  第四集主要内容: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面向未来,当代中国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正在展开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和探索。

  思想政治课创新形式,为学生插上思想的翅膀;以安吉游戏为代表,中国学前教育在改革创新中焕发出中国特色和时代风采;随着劳动教育生动实践的开展、网络技术等创新应用,基础教育领域更加突出公平、变革,育人效果举世瞩目;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2已重新整理排版,欢迎下载支持

  的成就、职业教育发展的全新局面、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对话形成新格局……各领域的深入变革与砥砺前行,共同勾勒出当代中国教育勇担时代重任、以创新开启未来的气魄与格局。

  20**专题片《教育强国》观看有感

  近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了四集纪录片《教育强国》。纪录片以真实的史料、鲜活的故事、典型的案例,全方位、多层次地讲述了新中国教育70年走过的非凡历程,展示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以教育为切入点,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该片可谓一部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影像史,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准。

  首次全景式呈现新中国教育成就

  近年,教育题材的纪录片并不少见,但《教育强国》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风雨历程为纵轴,中国教育发展的各大领域、各个方面为横轴,全景式地呈现教育战线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在纪录片中却是首创性、独创性的,具有很强的档案价值和现实意义。《教育强国》篇幅不长,但贯通历史与现实,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从“211”“985”“双一流”到国际化交流,从公平教育、素质教育到特殊教育,可谓包容教育之万象。

  为了容纳如此丰富的内容,该片在结构上亦有独到之处。前两集以纵线叙事为主,先后讲述从1949年到1977年,伴随着会主义事业的探索前进,中国教育事业开辟了新的历史,使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以及从1978年到20**年党的**大召开,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发挥着基础和支撑作用。后两集则以横向叙事为主,分别聚焦教育公平、均衡教育以及教育创新、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等主题。全片在结构上纵横有序、构思精巧,既各有侧重又浑然一体。

  在反映成就的同时,《教育强国》的立意高远,深刻阐释了取得成就背后的原因和必然。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新中国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包括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等。这一立意贯穿于全片之中,体现在每一个教育事业重大成就的背后。

  数据资料详实,注重用事实说话

  纪录片以70年为周期,用准确的数据和详实的资料,表现了中国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历史跨越。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的5.4亿人民中80%是文盲,文盲人口达4亿,通过开展扫盲运动和识字活动,到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下降到52%,上亿人口的脱盲。片中还有大量体现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客观数据,包括经过70年努力中国已建成拥有1672万教师,2.76亿学生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自20**年起,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年保持在4%以上;20**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二3已重新整理排版,欢迎下载支持

  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以来,要求适龄特殊儿童、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等。纪录片用事实反映了新中国教育的历史伟绩,以及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

  详实的资料还体现在主创人员对历史影像准确、丰富的运用上。以第一集《立国之本》为例,片中剪辑了大量高质量的历史影像资料,除了新闻片外,还采用了纪录片《祁建华快速识字法》《直上云霄》的镜头,同时融合了富有时代特征的秧歌剧、电影以及歌曲等表现元素,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普及教育的艰苦努力。这些历史资料与反映当今中国教育诸多方面步入世界先进行列的影像相对比,令人不禁感慨万千,满怀自豪与骄傲。

  注重故事表达,饱含人文关怀

  纪录片《教育强国》虽结构宏大、立意高远,却避免一味高举高打、抽象说理,而是注重发挥纪录片叙事的特点,从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切入,以点引面、点面结合,大为增强了可看性和感染力。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脱盲发表文章,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回忆毛**在莫斯科勉励青年学生的动人场景;从本在宁夏戈壁草原务农的姜德文在恢复高考后幸运入选第一批大学生,到马中骐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从广西农村留守儿童蓝海洲求学条件的显著改善,到家庭条件很差的河北考生庞众望受惠于定向招生计划入读清华大学……一个个触动人心的人物故事表达,饱含着对普通个体的人文关怀。纪录片以事立论,从故事表达自然递进到观点宣扬,使观众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感受到党和政府为教育建设付出的努力。

  精选典型案例,体现教育创新

  除了讲述教育战线取得的成就外,纪录片《教育强国》视野开阔、展望未来,反映当代中国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在表现手法上,该片精选了全国各地的典型案例,体现了教育工作者们锐意创新的努力,力图引发观众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以及亟待改进、完善方面的思考。例如浙江安吉县幼儿园所独创的安吉游戏,点亮孩子天性,让孩子从游戏中不断挑战自身潜能,成为中国学前教育在世界舞台的名片之一。此外,还有北京八中坚持了30多年的素质教育实践,浙江杭州富春七小提倡让孩子亲近田野的“新劳动教育”,上海中学校长提出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在校园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等。在这些创新案例中,教育正在不断改进、完善,不再只停留于课本的文化知识,更重在提升人的全面素养。观众观看以后,将颇有启迪与受益。

  总而言之,纪录片《教育强国》以其扎实的内容、生动的影像语言反映了新中国教育70年的砥砺奋进、孜孜求索与执着前行,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以创新开启未来的气魄与格局,从教育这一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坚定制度自信、彰显制度优势,无论从内容材料、表现手段还是主题立意,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20**专题片《教育强国》观看感想

  已重新整理排版,欢迎下载支持

  11月6日,三亚学院亮相央视一套专题片《教育强国》。该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旨在全面反映新中国教育事业前进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三亚学院结合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发展旅游学科专业,培养特色旅游人才的办学成就受到关注和报道。

  专题片《教育强国》全片分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4集,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据悉,该片摄制团队赴上海、山东、海南等14个省份教育一线,采访了65位亲历者、一线师生和专家学者,通过镜头定格中国教育的时代风采。

  央视一套专题片《教育强国》提到:“民办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始终是一支活跃力量,始建于20**年的三亚学院,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开设高尔夫管理、邮轮管理等专业,不仅解决了当地旅游人才稀缺问题,而且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提升了学校的育人效果”。

  三亚学院旅酒学院会展专业学生王妍苏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我们大学期间,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践机会,比如三亚目的地旅游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我们都参与到其中。正因为这些经历,为我们的就业打下了基础”。

  不仅如此,三亚学院还紧跟时代发展培育高端旅游人才,“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对人才培育提出了新要求,不能仅停留在技能层面,更要积极面向未来,关注数字教育,关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运用,关注智慧旅游。”三亚学院旅酒学院执行院长柴勇说。

  三亚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旅游人才培养的“换代升级”,该校还推动并加强学科融合,整合旅酒学院、盛宝金融科技学院、信息与智能学院等力量,围绕“旅游+金融”“旅游+信息智能”,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并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支持修改!

篇八:强国之基读后感

  第1篇:强国之路读后感

  强国之路读后感

  40年前的一声春雷,震醒了中国这条沉睡的巨龙。在绵绵的春雨中,一个崭新的时代又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我们看到中华民族有一股无坚不摧的内在力量――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在《强国之路》中就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内在的“钢铁精神”。

  《强国之路》一书介绍了中国新科技、奥运会风采等国家强盛的代表。书中,我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二维码,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奇妙感;我认识了方便的“一卡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我还认识了奇妙的GPS,让我们在陌生的地方不迷路。但是,书中最吸引我的`,是《钢铁长城》这一段,它主要介绍了我们中国的国防建筑、军事力量以及军人风采。“中国护照的含金量不仅在于免签多少个国家,更在于危险的时刻祖国能带你回家。”那惊心动魄的两起撤侨事件(利比亚撤侨和也门撤侨),都有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身影。据统计,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活跃在各个任务区的维和官兵,都彰显了中国爱和平、有担当的大国形象,为世界和平贡献了积极的力量。我觉得越来越高端的军事武器和威武的军人风姿,都是我们国家繁荣富强的象征。

  放下书本,我不禁思绪万千:我们学校刚刚举行过“邑学军事体验营”的活动。在军训活动中,我不仅学会了站军姿、叠军被、唱军歌等,还磨练了我果断、勇敢和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通过这次军事体验活动,我知道了解放军叔叔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训练有多么艰苦,条件有多么恶劣,他们都不怕,服从组织命令,执行各种任务,吃苦耐劳,练就了一身的好本领。同时,我也学会了自力更生的能力,我要把军人的钢铁意志融入我的学习中,不怕苦,不怕累,遇到困难要努力克服,遇到机会要迎头跟上,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同学们,“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的未来,决定了祖国的未来。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不仅要学习好,还要延续祖国的“钢铁长城”精神。我们应该努力学习,让自己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争做新时代的少年,长大后才能为祖国、为人民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40年的风雨历程,40年的坎坷长途,40年的同舟共济改革开放的一个国家强盛的必经之路,也是一条光明之路,更是一条光辉之路。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一定要让祖国这条已经觉醒的巨龙重新腾飞,让它在天空中翱翔,让它的力量震撼全世界!

  第2篇:强国之路读后感

  30个历史关键,30次历史选择

  ――《强国之路》读后感

  赵惠建

  本书紧紧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军事、科技等领域的30个关键性事件,旨在回顾共和国繁荣富强之路、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之道,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崛起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不仅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日益繁荣富强的发展历程,而且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兴国征程中的领导风范,能够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好地理解强国之路,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1949年的开国大典这个历史事件,在国内,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而在国际上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1953年到1956年进行三大改造,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经过十年的*****,我国的经济政治情况都不容乐观,在78年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政策,使得党的历史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深化三大规律认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且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逐渐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强国之路。

  92年起建设的三峡大坝将源源不断的、清洁的和价格合理的电力,送到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促使全国形成统一的大电网,极大地增强供电的安全性和互补性;98特大洪水的时候,我们的子弟兵就是每一根坚桩,每一袋沙土,同时筑起了一道道钢铁长堤;01年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1深化国企改革,提高企业素质,引进外资,有利于中国在平等的条件下,参予世界市场的经济竞争,改善中国出口贸易的国际条件,扩大我国出口;03年非典中国政府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及时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部署和决策防止非典工作,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社会各界同舟共济,中华民族经受了又一次考验,终于战胜了非典;08年奥运会将促进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促使中国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为世界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促进北京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加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创造有利条件。

  另外,本书特别选取了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结尾,科学发展观作为治国纲领,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作为人类进步的导向,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就确信无疑地被认同。我们对它的文化思想与人生指导价值进行了综合性的思考,却发现还没

  有更多的人对科学发展观的真理、公理、正理、科学的公信作出过解释。必须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考虑到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构建一个和谐美满的新社会。

推荐访问:强国之基读后感 读后感 强国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