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教案设计 > 小班涂色教案【五篇】

小班涂色教案【五篇】

时间:2023-07-10 21:20:03 教案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操作活动作为学生动手实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涂色教案【五篇】,供大家参考。

小班涂色教案【五篇】

小班涂色教案范文第1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确定位置”。

2.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操作活动作为学生动手实践学习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形象,丰富表象,促进思维发展。

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师由于过分追求动手操作的过程,却忽视了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差异,使得课堂往往只是少部分操作正确的学生成果展示,而忽视了那一部分错误的学生。其实,不管是从真实性上考问,还是从有效性上审视,学生在操作时不出现错误是不可能的。如果教师因为惧怕差错而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把活动过程中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可能被关在门外了。

因此,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呼唤教师要善待操作活动中的差错。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区级研讨课二年级上册“确定位置”时,就学生在两次不同的操作活动出现差错后的一些做法。

3.案例描述及反思

片段一:

师:第一次和大家见面,想知道大家的姓名,请第一组的第一个小朋友自我介绍。

教室最左边第一个学生A和最右边的第一个学生B都站了起来,两人面面相觑,不知是站还是不站。

师:到底谁应该作为第一组第一个小朋友站起来的呢?

生1:应该是靠近门边的小朋友站起来,一般从门边开始数第1组、第2组、第3组……第8组,从前往后数第1个、第2个、第3个……第6个。

师:同意大家的说法吗?(部分学生点头。)

生2:老师!我不同意。在我们班级教室里老师是从教室里面往外数第1组、第2组……第8组的。

师:第二位同学和第一位同学说的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一个是从左往右数,一个是从右往左数。

师:我们座位的组数不论从左往右数还是从右往左数,一定要有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确定好第一组第一个小朋友是谁,并且以此来确定其他小朋友的位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揭示课题)。

反思一:“差错”提示了正确的本质。

在上课前一天和学生见面时,我事先和从右往左数的第一组第一个A同学商量好,请他在我提出“请第一组第一个小朋友做自我介绍”时就站起来,使学生以我既定的标准学会描述自己座位的位置。可没有想到在实际操作时,从右往左数的第一个B学生也站了起来,这很明显与我设计的环节不符。但转而一想,学生出现这样的差错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因为“班级教室里就是这样数的”,所以才会有了不同的结果,这正是我要告诉学生的“在确定位置前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此时的我心头欣喜不已,于是我继续追问:“两位同学说的有什么不同之处?”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使他们在差错中认识到 “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由此可见,学生在实际操作时的差错往往隐藏着正确的结论,或者成为引发正确结论的“基石”。而且这样的差错大多是“差那么一点”“拐个弯就对了”,就看我们教师是否愿意去开启。

片段二:

师:我们来做一个涂色的游戏。

学生生拿出蜡笔和事先发的纸,按照方格纸上注明的第几排第几个,在相应的方格内涂色。

生1:老师!XXX涂错了,XXX把“O”和“―”交叉涂在一起了。

我拿起XXX的涂色纸给大家看看。生2:老师,我觉得她这样涂色看起来像一个“+”。

师:小朋友想想我们还可以利用第几排第几个涂出哪些有趣的符号呢?

……

反思二:“差错”成就了教育智慧。

这是我在自己班级教学时的片段,当时设计这样一次操作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如何根据平面位置确定某一物体。同时为了有所区别,我特地设计了“O”和“―”两种不同的图案,课前只预设了可能有部分学生漏涂或少涂。没有想到会有学生会把两种图案交叉涂。课后问那个出错的学生为什么这样涂色,她说自己的涂色纸是“O”,涂好后看看同桌的“―”和自己的不一样,以为错了,所以又在“O”上加了“―”。因为孩子的“以为错了”给了我新的启发,我在后来的借班上课时重新设计了“+”“×”“÷”“?”等符号的涂色操作,在为孩子呈现丰富多样的数学课堂的同时,还有效渗透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课堂上,对待学生操作后的思S成果,不应着眼在对还是不对,而应着眼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有时这种价值并不在差错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这就需要教师练就一双“慧眼”,敏于捕捉,善于发现差错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
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

小班涂色教案范文第2篇

小班幼儿技能匮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艺术活动需激发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进而主动地表现美,具有审美情感的萌芽。绘画是幼儿表现美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一支笔一张纸在幼儿手里能出现千变万化的世界。但掌握一定绘画技能是幼儿顺利地进行美术表现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幼儿艺术表现的必要前提。小班幼儿正处于绘画的第一个阶段――涂鸦期,也就是说他们喜欢画,但缺乏目的性和表现力。他们生活经验缺乏,表现手段、方法、水平较低,绘画技能匮乏。然而绘画技能是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形成的动力定型,我们能让小班的孩子进行反复枯燥的临摹、涂色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如何克服小班幼儿绘画技能匮乏这一问题呢?

我们尝试从幼儿出发,以幼儿为中心,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为幼儿能尽情地挥洒心中的美做准备。下面以两个活动对比为例具体展开,从活动方案的确定、反复试教、反复修改、直至教学应用、教学水平、理论水平显著提升。

尝试与发现

第一次活动 我们首先明确绘画活动的目标,精心设计了教案,认真准备了教具。开始导入时,我们设计提问:“小猫最爱吃什么?”幼儿回答:“鱼。”再问:“那小猫用什么办法捉鱼呢?”幼儿便嚷嚷开了:“用钓竿、钩子……”“还有什么办法吗?”教师继续启发,希望孩子们回答“鱼网捕鱼”。但是,孩子们没有喊出老师想要的答案,教师只得将鱼网教具展示出来,“这是鱼网,可以一次捕到很多小鱼,为什么……”正当教师想对鱼网的作用加以深入时,一个孩子快速钻到了我手中的鱼网下面,还用探询的目光瞄了教师一眼,教师灵机一动说:“这条调皮的小鱼被我给网住了”,可不等教师话音落下一个、两个、三个……不一会儿十几孩子钻到了鱼网下,“呵呵,我也被网住了!嘻嘻嘻!”孩子们乐在其中,而教师却束手无策。不可否认教师充分发挥了她本身的教学机智。经过教师的示范,“先画横线再画竖线,横竖线要交叉叠在一起”幼儿开始作画,每位幼儿分别在一张印有许多鱼的铅画纸上,用油画棒画鱼网,“比比,谁网到的鱼多、谁织的网又大又密”,教师还在不断提示评价,“赵老师,我画好了”声音来自平时能力较强的许涛,教师过去看才发现,他只将网画在一条鱼的身上。不一会儿,“我也画好了,我也画好”的声音此起彼伏,有只画竖线的,有只画横线的,还有倒是画了交叉的横竖线,但这网已破烂。活动并没有激发幼儿对画网线的兴趣,教师评价乏善可陈,无法唤起幼儿共鸣,幼儿以完成任务为目的。

活动的反思与探索 首先,得益于幼儿的启发。孩子爱玩,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孩子们钻到鱼网底下”细细反思这个行为,使笔者深受启发,既然孩子乐意钻鱼网,那是否可以设计捕鱼的游戏来再现情景――“鱼网捕鱼”呢?让幼儿有形象直观的体验,突破鱼网为何能捕鱼的认知难点。让孩子们真实地体验到,横线竖线交叉织成的网能捕鱼,网织得越大捕到的鱼就越多。其次,得益于良师的指点。绘画活动要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激发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不一定从技能开始,不一定按教师的目标、要求进行;
从幼儿原有的经验认知出发,从幼儿技能水平出发,从幼儿的意愿、需要出发,让幼儿画画成为一种游戏、一种获得快乐的艺术活动,让孩子既能获得愉快的体验,又能得到技能的发展,才是成功的活动。再次,得益于教师同行的建议:有些老师提议作品纸张再大点,有利于线条的延伸,更能让孩子们放开手脚;
有些老师提议可以运用不同的作画工具和作画方法,孩子们早已对经常使用的彩色笔油画棒失去兴趣,提供一些新鲜的作画工具或许更能吸引幼儿,让幼儿能更专注地参与绘画活动,考虑到幼儿的能力差异,教师的评价指导必须有层次性。

第二次活动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经过反复试教修改,我们又精心组织了一次活动。教师选择用简洁的导入方式:“小猫最爱吃什么?我们去小河边找找有没有鱼。”(白色铅画纸做成一条小河,并用白油画棒画上各种鱼虾――由每人一张改为全体幼儿一整幅) “咦!怎么没有呢?”“我们来试试”,教师轻轻拿起蘸了蓝色水粉的刷子一刷。“小鱼有了,小鱼有了!”孩子们兴奋得拍起手来。孩子们也兴奋地动起手来,“我找到鱼了”“我找到小虾了”“这里还有一个大贝壳”……“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小鱼,小鱼怎么游?”音乐响起《小鱼游》,孩子们随着节奏摆动身体,在教师带领下朝一个方向游,正当他们玩得不亦乐乎,教师忽然拿起旁边的鱼网一下网住了好几个幼儿。这时,教师再出示鱼网,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高高举起的小手有很多,“这是抓鱼用的,是网”。有些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喊出来了。与第一次活动同样的问题,却得到截然不同的反响。虽然,孩子们已经知道了鱼网,但通过教师的总结概括“它叫鱼网,由一条条横线和一条条的竖线交叉织成的”,提升了孩子的认识经验。最后,教师在示范画网时,又结合儿歌“横线、横线排一排,竖线、竖线排一排,织成鱼网大又密,网住鱼儿多又多”进行示范,一个个小脑袋看得可仔细了。孩子们纷纷拿起棉签、油画棒、彩色笔,在小河里帮小猫网鱼。

研究与反思

两次活动的比较,深刻地反映出:一切以幼儿为中心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一个突出特征,我们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可这又不得不依赖于绘画技能、知识经验等积累,还必须要避免技能技巧片面化和标准化的偏向。经过反复实践和研究,我们尝试以游戏情境,激发和保持幼儿学习绘画技能的兴趣;
运用不同的材料、方法、形式,进行不同技能的练习;
以情境化的评价方式,支持和优化技能的练习,颠覆反复枯燥的绘画技能练习,让小班幼儿轻松掌握绘画技能,为顺利进行美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尊重幼儿的意愿:以游戏情境,激发和保持幼儿学习绘画技能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在他们眼里,几乎一切活动都是游戏。皮亚杰说儿童“具有一个可以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他同化”,游戏就构成了儿童的这个活动领域。小班幼儿认识和表达事物时会受到情绪情感的影响,他们乐于表现和模仿自己感兴趣的事。而游戏是幼儿最乐于接受的形式,所以我们尝试用游戏贯穿整个活动,来感染幼儿。在试教时,孩子们对鱼网这一新鲜事物敏感、好奇,导致“孩子们偷钻到鱼网底下”的这一幕,这是孩子的天性,更是孩子强烈的游戏愿望。于是在研讨活动中我顺应幼儿的意愿,融入了“小鱼游”,的游戏,让幼儿贴近鱼网,通过游戏获得网鱼的体验,让幼儿轻松地接受技能的指导。运用游戏贯穿整个活动,来感染幼儿,从帮小猫找鱼(刷色)――引出鱼网(游戏捕鱼)――幼儿作画(捕鱼)一直都在游戏、在玩,孩子们没有机械地画网格,只想着我要帮小猫多抓鱼,也没想横竖线要怎样才能画直画长画密,只知道要帮小猫多抓几条鱼。让幼儿愉悦、新奇的体验、活动中自觉的学习、成长。

满足幼儿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材料、方法、形式,进行不同技能的练习。点、线和涂色是进行美术表现的最基本元素。美国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尔德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六个时期,小班幼儿正处于第一个时期――涂鸦期(基于肌肉运动的最早的图画,随后成为心理活动的表征;
各种各样的涂鸦包括无序乱图、纵向乱图和画圈;
这个时期的后期,儿童可为自己的涂鸦命名),幼儿喜欢到处随意自由涂画,无目的性。幼儿喜欢到处随意自由涂画,他们羡慕老师手中的刷子和粉笔,他们想尝试各种能绘出图案和色彩的工具。在第一次试教里,教师提供的油画棒,孩子几乎每天接触早已厌烦,他们便随画了横线或竖线就没有兴趣再画了,他们渴望更多更新的材料和工具。而我却一心只想着自己的教案、自己的目标,忽略了孩子的需要。在最后一次执教时,笔者选择了孩子新奇的软毛刷涂色,在“捕鱼”活动中到小河里找鱼,利用白油画棒在白铅画纸上的色隐性事先画好鱼虾蟹等,“怎么没有鱼?”设置悬念,再让幼儿用软毛刷涂色,“我找到小鱼了,我找到了虾……”幼儿的兴奋溢于言表,为整个画面涂上了底色的同时完成了软毛刷涂色的技能练习。同时,一改往日进行绘画时一人一张纸的作风,以整条小河为作画纸集体作画,让幼儿有更大发挥空间。让幼儿进行反复练习(抓完这边再抓其他的)却仍兴致勃勃,也可以更直接亲近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充分体验集体作画的乐趣。我们准备了棉签棒、油画棒、彩色笔等作为绘画工作,适合不同水平层次孩子的需要,满足孩子对多种工具绘画的需要。

兼顾幼儿的差异:情境化的评价指导,支持和优化技能的练习 不同个性的幼儿在绘画时的喜好也不相同,教师不要限制孩子的自由想象,不要求其所画内容都一样。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个体,也由于家庭背景、经验水平的不同,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也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孩子们可能会将苹果画成黄色,这时教师要尊重孩子,鼓励孩子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幼为本,还具体表现在“促进每个孩子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的思想”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第一次试教时教师的指导“先画横线再画竖线,横竖线要交叉叠在一起”“比比,谁网到的鱼多、谁织的网又大又密”只是对全体孩子的一般要求,缺乏层次性、情境性。教师的指导与评价应最大程度地满足孩子的现实需要,使他们真正体验成功的快乐,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获得发展。因此,在后来执教时,我改用儿歌的形式教幼儿学画网格线,并用情境化的评价来引导幼儿,“小鱼的头钻出来了哦,加些横线拦住它”――针对能力较弱不能完成交叉线的孩子;
“网格的洞洞太大了,小心鱼偷溜出来哦”――鼓励完成交叉线的孩子反复练习画长线;
“如果一个人的网不够大,试试两个人的网连在一起”――向成功的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合作。教师要伴随幼儿绘画的过程,根据幼儿绘画的内容情况做出适应的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孩子提出不同要求,在画网格线的技能习得的同时,让孩子获得了成功感和满足感。

小班涂色教案范文第3篇

中外秘书比较试题

课程代码:0052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要想事半功倍地学好《中外秘书比较》课程,必须要做到的是

A.加强背诵 B.理清脉络

C.牢记概念 D.全面记忆

2.的法典文书刻写在2.25米高的黑色玄岩石上,其使用的文字是

A.拉丁文字 B.罗马文字

C.契形文字 D.古代汉字

3.秦汉时期,封禅秘书性人员筹办的是

A.民间宗教活动 B.国家祭典活动

C.宗教祭祀活动 D.地方祭典活动

4.封建社会欧洲城市公证人及办文辅助者是

A.官方文秘人员 B.官方执法人员

C.社会自由职业者 D.工商实业界人士

5.明代记述当时中外往来交通史籍的是

A.《殊城周咨录》 B.《瀛涯胜览》

C.《大清一统志》 D.《满文老档》

6.1861年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中,承掌档案工作的部门是

A.秘书厅 B.总务厅

C.司务厅 D.清档房

7.西方国家中层秘书中,行政局秘书的职责是

A.对次要问题进行初步审查分析

B.解决处理行政事务中的一般性事务

C.辅助行政长官、行政领导机关草拟制定政策法令

D.从事打字、抄写等工作

8.在美国公文中,BCC标记的含义是

A.复印副本 B.副本

C.正本 D.加发复印副本

9.在会议记录中,一般都要求记载宣读上次会议记录的有关情况的国家是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日本

10.下列关于中外秘书管理办公环境的说法中,符合日本的情况是

A.特别注重豪华、舒适

B.注重办公环境的美观、规范化、条理化

C.凡是右手使用的东西都放在右边,左手用的东西放左边

D.注重环境布置利于提高效率

11.下列关于中国秘书在辅助领导人实施管理方面不正确的是

A.以领导人身边的工作人员或领导代表的身份开展工作、

B.不一定按法定的责权分工开展工作

C.按领导人的工作需要和委授的权力开展工作

D.领导对秘书委授的权力较大

12.中外秘书比较中,对国别秘书工作总体状况影响的要素是

A.宏观环境 B.中观环境

C.社会关系 D.人际关系

13.随着时展,封建社会中国与欧洲政权机构秘书工作受宗教影响的情况是

A.受宗教影响越来越少 B.受宗教影响越来越多

C.中国受宗教影响增多 D.欧洲受宗教影响增多

14.清朝内三院中,掌撰外国往来书状及敕谕祭文的机构是

A.内国史院 B.内秘书院

C.宏文院 D.南书房

15.西方人际环境决定了秘书首先取悦于

A.上司 B.同事

C.公众 D.下级

16.秘书的组织环境属于

A.外部环境 B.中观环境

C.经济环境 D.社会环境

17.法国国立行政学院培养秘书人才的模式是

A.低起点、大批量 B.高起点、大批量

C.低起点、小批量 D.高起点、小批量

18.我国秘书培养传统上采用的方式是

A.单位培训 B.学校教育

C.师傅带徒弟 D.行业协会培训

19.德国欧洲秘书培训班第三阶段强化训练的语种是

A.法语 B.英语

C.俄语 D.西班牙语

20.从职务地位看,中英两国古代秘书均是统治者身边的

A.生活服务者 B.低级官员

C.高级官员 D.决策者

21.与我国相比,日本秘书著作大多论述的是

A.秘书个体活动 B.秘书群体活动、

C.秘书部门工作 D.秘书机构工作

22.美国《韦氏秘书手册》认为秘书应是

A.接待员 B.打字员

C.领导人的行政助理 D.综合性私务服务人员

23.根据英国现代秘书的内涵,下列人员中不属于秘书的是

A.国务大臣 B.打字员

C.身边的办事助手 D.盈利社团中义务操办日常事务的负责人

24.就秘书协调的侧重点看,与西方相比我国秘书更侧重于

A.办事协调 B.人际关系协调

C.接待来访者 D.电话协调

25.就秘书协调的权力而言,中外秘书的协调都带有的特征是

A.权力支配性 B.非权力支配性

C.职责限定性 D.非职责限定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6.中世纪法国三级会议的组成代表有

A.国王 B.僧侣

C.贵族 D.市民

E.军官

27.我国与欧洲秘书工作职业化,都经历的阶段有

A.首领近身助手阶段 B.官吏性秘书阶段

C.事务性秘书阶段 D.辅助性秘书阶段

E.现代秘书工作职业化阶段

28.微观环境是指秘书开展其业务的具体人际环境,主要包括

A.秘书与其领导班子关系 B.领导人的人际关系

C.秘书与其机关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关系 D.秘书与组织体制关系

E.秘书与交往组织内外公众的关系

29.与我国相比,德国“欧洲秘书培训班”的教育特点有

A.学员成批毕业 B.分期择优筛选学员

C.分层次培养人才 D.重视秘书理论课程学习

E.只招女性学员

30.就秘书的职能范围而言,与日本相比,我国侧重于秘书在组织管理中的职能有

A.参谋职能 B.协调职能

C.信访职能 D.督促职能

E.健康事务料理职能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古希腊神庙文书

32.清朝内阁

33.中国封建社会宗教秘书性工作

34.欧洲秘书强化班

35.英国国家系统秘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近现代中外企业秘书工作的不同之处。

37.简述中外秘书把握参谋时机方式的相似之处。

38.简述美国秘书发文处理的基本环节。

39.简述中外秘书会间服务的相似之处。

40.简述中外秘书人际交往要求的差异之处。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小班涂色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揭发;
自发;
难得糊涂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觉得很受启发: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师傅对弟子的违规视而不见,显然是在装糊涂,他的教育方式真的高明,不情绪化,平心静气,还主动关心对方感受,好似太极,化问题于无形,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师傅的平心静气,却让弟子内心惊雷阵阵。我把这种教育方式称之为“难得糊涂”式的教育。“难得糊涂”并非真糊涂,而是一种智慧,这种方式让教育由“揭发”走向“自发”,由“他治”走向“自治”,让每一个犯错的人都有尊严地去发现问题,改正错误,完善自我。

反观我们的教育现实,我们往往在学生犯了一个小错时,就会迫不及待地为学生指出来,甚至责骂学生,或者打电话告诉家长,目的是想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让学生早一分钟“步入正途”。然而,现实却是事与愿违,所谓“欲速则不达”,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心理上受到伤害。学生会在我们不断的“揭发”中明白这样一个事实:我是一个坏学生;
我是一个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
我不值得别人看得起……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成为一个自卑的人。另外,学生因为错认为老师不爱自己,使师生关系越来越疏远。当你想与学生亲近,当你再想去教育学生的时候,就会发现学生一味地抵触或拒绝,甚至对周围的世界都充满了敌对和愤怒。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处理这些愤怒和关系,就会以各种破坏性的行为来作出反应。到那时候,我们再后悔也晚了。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故事中的老禅师,无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很多时候,教育不是用语言和暴力去施行的,而是在我们对学生的包容、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支持、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中无声地进行的,发现学生的错误,不急于“揭发”,而是给学生一个“自发”的机会,智慧性地帮助学生“自发”。老禅师没有当面“揭发”弟子的错误行为,为弟子保留了尊严,“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这样一句关心的话语,又让弟子感动不已。弟子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中就会“自发”地承认自己的过错,也会更勇敢地面对现实,改正错误。而且这种由“揭发”到“自发”的教育转变必将在弟子的内心深处产生长久的影响,最终形成“自治”的能力。

郑板桥有云:“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的确,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是一副聪明者的样子,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学生面前证明着自己的高明与权威,很少能让学生自己有发现的机会,有改正错误的勇气和喜悦,其实我们太需要“难得糊涂”了。

有这样一则案例:在一次做练习时,李楠同学不时抬头看看我,神色紧张。我心中一惊:他一定在偷看同学的答案,虽然他悟性很高,但平时调皮、贪玩,学习成绩不怎么好。当我批改练习时,他得了112 分,当时全班得110分以上的只有6个人。我心里想:这肯定不是他的真实成绩。第二天上课,当我的目光与他相遇时,他低下头,有些不自在。我看出他的尴尬,于是表扬道:“李楠同学这次的练习做得很好,他得了112分!”同学们议论纷纷,我故意装着没有听见,“希望这112分能成为李楠同学扬帆的起点!”后来他竟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真的让人刮目相看。

这则案例同样告诉我们“难得糊涂”式的教育,给学生提供了“自发”的机会,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老师用“糊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维护了学生的形象,呵护了学生心里向真、向上的幼苗。老师“糊涂”的爱传递的是他对学生的期望,高期望会产生相应的好表现,这也验证了心理学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难得糊涂”是对学生的缺点、错误的一种包容,一种谅解,它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支持,班主任也会因此得到幸福与快乐。但糊涂并不是放任,而是适当的宽容,其目的是化尴尬为自然,化消极为积极,化不利为有利,所以说“难得糊涂”。

参考文献:

[1]汪振德.有一种教育叫“糊涂”.中学课程辅导(初三版),2005(11).

小班涂色教案范文第5篇

幼儿期是人的艺术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小班艺术主题活动方案,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小班艺术主题活动方案1活动目的:

1.感受歌曲优美、流畅的情绪,知道春天季节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美,并能用歌声表达内心的感受2.能根据歌词的内容,创编有关小燕子的动作。

3.能在熟悉曲调的基础上较为清楚的唱出歌词。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之前活动中对春天和燕子的初步认识2.物质准备:小燕子的图片(头饰)、歌曲磁带、歌词配图活动过程:

1、猜谜,导入。

教师:小朋友,开动脑筋猜一猜什么动物白肚皮,黑衣裳,尾巴像把小剪刀,爱吃害虫保庄稼,我们大家都爱他?

2、教师出示小燕子的图片:小朋友,你们说它是谁啊?春天到了,小燕子飞到了小(二)班来做客,它还想教小朋友们唱一首歌,小朋友们要不要跟小燕子学本领?播放音乐,请幼儿仔细听"大家听一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歌词里都出现了什么?播放完毕教师进行提问,幼儿边说教师变按照幼儿说的把歌词的配图按歌词的顺序粘贴在黑板上。

遇到难点可再播放一次,帮助幼儿一起找出歌词演唱的内容。在幼儿说出歌词的同时可以让大家共同想想歌词可以配上怎样的动作。

3、学唱歌曲,并可适当的加上创编的动作。

(1)教师有表情地范唱,边唱边指示歌词相应的图片。

(2)幼儿跟着伴奏学唱2~3遍,用图谱来提示幼儿来记忆歌词。可以配上之前想好的动作,以便幼儿记忆,感受歌曲的优美。

4、幼儿完整地进行歌曲表演。

(1)教师应用图谱轻声地带幼儿完整地表演歌曲,并提示之前一起创编的一些动作,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歌曲表演。

(2)请幼儿完整的演唱《小燕子》,可以带上肢体的一些动作,感受音乐的柔美。

5、结束部分

小燕子的歌很好听,小燕子的舞也可好看啦,我们一起来跳一个小燕子的舞蹈吧。(在歌曲音乐的伴奏下,边唱边跳,并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其它部位舞蹈)

小班艺术主题活动方案2教学目标:

1、学习用一次性纸杯制作挂表,培养幼儿剪、涂、固定的动手能力。

2、认识表上数字的意义及认识区分时针和分针。

3、通过用废旧的一次性纸杯来进行创作变废为宝,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废旧的一次性纸杯数个、剪刀数把、水彩笔数套、绳子数根、胶带一卷、大挂表一只、图钉一盒、卡纸做的分针时针数套。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出示大挂表,请幼儿观察,提问:它的作用是什么?表上面都有什么?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幼儿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表是用来掌握时间的,一天共有24个小时,白天12个小时,晚上12个小时,表上面有1-12的数字,有两个表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时针跑两个数字间一个空格是一个小时,分针跑一周是一个小时。今天我们自己做一个挂表如何?

二、基本部分

1、出示纸杯,这是一只废旧的纸杯要丢掉的,为了减少对地球的污染,保护我们生活的家园,我们可以将它变废为宝,你们想想可以做些什么呢?发挥幼儿的想像进行讨论,教师加以引导。

现在,我要把纸杯做一只小挂表来装饰我们的活动室,你们觉得如何?

2、介绍示范制作过程

(1)用剪刀从杯口向下至杯底随意剪成数条。

(2)把剪好的条条从杯底向外压成象一盛开的太阳花状,把条条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或花纹进行装饰。

(3)用胶带在其中一片花瓣上粘上绳子,用黑水笔在杯底粘绳子的花瓣正下方写上数字12,其余1-11的数字如挂表数字一样填写一周。

(4)将分针时针用图钉固定在杯底中心位置,针头用胶泥堵上防止扎伤,就这样一只漂亮的纸杯挂表就做好了。

3、交待注意事项

(1)使用剪刀时,不要把剪刀头对准别人或自己,防止扎伤。

(2)把纸杯剪成条条时,尽量剪匀称,以免影响视观效果。

(3)在填写数字12时,先拎起绳子找准正上方。

(4)在固定时针分针时注意保护自己,防止扎伤。

4、分发制作材料,请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适时协助个别幼儿,鼓励幼儿坚持独立完成作品。

三、结束部分

展示幼儿作品,让幼儿相互欣赏并评价同伴的作品,最后教师总结评价幼儿作品。

小班艺术主题活动方案3【活动目标】

1.能够用线条、图案进行组合,装饰小蛇的身体。

2.体验线描活动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谁呀?小蛇的身上有哪些漂亮的图案呢?

2.小结:小蛇的身上有很多线条和图形组合起来的漂亮的图案。

二、教师讲解示范画装饰图案。

1.那你发现了哪些漂亮的图案?还有哪些好看的图案呢?

2.教师根据幼儿的发现进行范画。

3.请个别幼儿来尝试画装饰图案。

(1)那这个图案是用了那些线条和图案组合成的呢?

(2)那谁来试试,这个图案可以怎么画?

4.引导幼儿在画面空白处进行绘画

(1)其实这条小蛇可贪吃了,你们觉得它可能会吃些什么呢?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画面空白处画上一些吃的,丰富画面内容。

4.小结:今天,我们发现这条贪吃的小蛇身上的图案不只是简单的线条或者图案了,而是把线条宝宝和图形宝宝组合在一起,画出了好看的装饰图案。

等会儿就请你们也来试试吧!别忘了画画它爱吃的东西!

三、组织幼儿操作

提出操作要求:我们装饰的图案要整齐地排列在小蛇的身上才好看哦!现在一起去装饰吧!

活动反思:

本次线描活动是幼儿第二次接触这种复合式的装饰图案,我在示范时示范了比较多,在幼儿操作时也鼓励幼儿进行模仿为主,因此效果还比较好,个别能力强的孩子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创作。

小班艺术主题活动方案4活动目标

1、能顺利地画圆和放射性线条

2、能自主选择颜色给太阳涂色

3、感受太阳给大家带来的温暖

活动准备

教师范画、勾线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谜语导入:一个勤劳小宝宝,天一亮就上工若有一日不见他,不是下雨就刮风

让幼儿猜出谜底(太阳)

(2)出示太阳。师:“今天,老师就把太阳宝宝请来了,你们看太阳宝宝怎么啦?”

(3)教师讲述太阳宝宝的光芒和笑脸到哪里去的故事。

师:太阳宝宝身上本来有许多漂亮的光芒,就在来幼儿园的路上,他遇见了一位太阳公公,太阳公公年纪大了,身上没有了光芒,生病了。于是,

太阳宝宝就把自己的光

芒全给了他。太阳宝宝的光芒给了太阳公公,他也就失去了笑脸。我们小朋友怎样来帮助太阳宝宝呢?

2、范画展示,引导孩子欣赏画面,学习装饰太阳宝宝

(1)教师引导幼儿欣赏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太阳宝宝的脸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红色的)它的光芒是什么样子的

(2)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表现太阳的光芒,说说:你想画什么样的光芒,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用点、线和各种颜色来表现,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回

答,在操作纸上画一画,

帮助幼儿学习装饰的基本方法

3、交待绘画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先用笔勾画出太阳宝宝的基本形象,然后用油画棒进行涂色

(2)鼓励幼儿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太阳光芒和太阳宝宝的笑脸

(3)教师交待绘画要求,提醒幼儿选择鲜艳的色彩装饰太阳宝宝

(4)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大胆地在纸上进行装饰

4、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展示太阳宝宝,让幼儿说说:你最喜欢的太阳宝宝,并说出原因

绘画《暖暖的太阳》教学反思

太阳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亲身感觉到的事物,对于小班幼儿非常熟悉,幼儿也有感性的认识,因此本节课我以暖暖的太阳为主题,把

目标定位于通过绘画让幼儿在了解太阳的外形、颜色的基础上学习画圆及放射性的线条,学会自主选择颜色给太阳涂色,并让幼儿感受到太阳带给

大家的温暖。

教学亮点:

1、兴趣是的老师,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我用拟人化的手法,设计了太阳宝宝的光芒和笑脸到哪里去的故事,简短、生动的小故事,一

下就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同时还给幼儿进行了一次乐于助人的爱心教育,一举两得。

2、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许多启发性的问题,让幼儿根据问题,从具体的内容,有方向性地引导幼儿大

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事物的认识,对太阳的外形、颜色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3、注意了幼儿绘画技能的培养。

小班幼儿才接解绘画,如何勾画,如何上色还是一张白纸,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进行了认真的示范和详细的

讲解,让幼儿进行了书空练习,从一开始就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启示:

1、长期以来,我们在上美术活动时都忽略语言方面的技巧,语言的感染力,和语言的精辟性。

一个有效的问题能引导幼儿乐学、好学,能引

导幼儿多看多思、各抒己见,发表出自己观点的问题。提问的导向性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找出新路,挖出新意。所以,教师不但要

在语言活动和要在教学中时刻注意提出有效性的问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有效,让幼儿能真正的去体会,去感受,去评析。

2、教师应充分地发挥幼儿的想像力和表达能力,这就须要给幼儿表达的充足的时间。

3、在幼儿绘画时,要鼓励幼儿大胆的作画,教师应注重活动的过程,而不要太过于注重结果。

小班艺术主题活动方案5活动目标:

1、对鞋底感兴趣,并能用语言表达观察后的感受。

2、学习用鞋底印画,能根据鞋印的形状大胆地想象,进行简单的添画。

3、能大胆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平底有花纹的鞋子若干、白纸、水粉色、调色盒、油画棒、湿抹布,鞋印添画范例一张

活动过程:

一、观察鞋子,引起兴趣。

“今天,许多的鞋子宝宝要来参加舞会,它们在哪儿呢?(引导孩子发现脚上的鞋子,引起观察的兴趣)找一找,你喜欢谁的鞋子宝宝?为什么?”(启发幼儿说出鞋子不同的样式、颜色、图案等)

二、观察鞋底的花纹,激发想象。

“请你们看看自己的鞋底:

(1)你看见鞋底上有什么?

(2)花纹有什么不同?

(3)看看这些花纹象什么呢?”

三、尝试用鞋底印画,体验活动中的趣味性。

“鞋底的花纹真有趣,看鞋子宝宝跳舞了(教师示范印画)。你们的鞋子宝宝想跳舞了吗?选你最喜欢的鞋子,穿上漂亮的衣服跳个好看的舞。

(幼儿活动,教师指导幼儿注意印画的画面,并将鞋印画放到桌子上晾干)

四、欣赏鞋印添加想象画,拓展幼儿的想象能力。

“刚才我的鞋子也去跳舞了,看,它们在这儿呢。咦?怎么变了。原来它们刚才化妆了,看看,它们化妆成什么了呀?怎么化妆的呢?”

(引导幼儿观察在鞋印的不同部位,添上线条、点、圈,变成不同的东西)

五、幼儿进行鞋印添加想象,鼓励幼儿大胆添画

六、展示作品,师幼共同欣赏。

推荐访问:涂色 小班 教案 小班涂色教案【五篇】 小班涂色教案(精选5篇)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