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17篇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的现代化读书笔记 篇一:中国现代化的反思读后感 中国现代化的反思 —读《东方的崛起:关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1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的现代化读书笔记
篇一:中国现代化的反思读后感
中国现代化的反思
—读《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有感
华美玉
(化工学院,化学工程,1300507067)
摘要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概念。本文拟对读《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后感,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阐述中国现代化发展。重点阐述中国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历程,即中国是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的;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哲学基础,说明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
26
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即邓小平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
引言
北京师范大学杨耕教授新作《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12月出版。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从第一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的实践”到第三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及其特征”为上篇,主要从理论上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客观根据,以及经济较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的形成及其特征;从第四章“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命运”到第十二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双重动力”为中篇,主要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阐述中国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历程,改革开放的内在矛盾、根本动力、历史作用和伟大意义;从第十三章“邓小平理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到第十八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中国走向21世纪”为下篇,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哲学基础,说明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着中国走向21世纪。
一、中国: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
26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典型国家”为蓝本的,然而,中国却是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直接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在这种“奇特”的历史现象面前,有的人重归于形而上学,或者认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错误选择,或者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错误理论。在本书作者看来,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确改变了世界历史的传统走向,但它本身又是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冲突和渗透的必然结果。中国是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的,同样,中国也将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世界历史即指整个人类历史,各民族、各国家进入全面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使整个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它是相对于民族的地域狭隘性以及民族历史而言的。世界历史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可经验的事实,但它却形成于现代,即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以惊人的洞察力注意到了这一历史趋势,他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命题表征了这一历史趋势,并认为“世界史不是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表明“世界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世界历史形成之前,人类总体历史和具体民族历史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在世界历史形
26
成之后,任何民族或国家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历史的影响,并在这种影响下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形”。如果无视这种整体化的趋势,继续闭关自守,那么,前途只有一个,即最终被“强力”拖进世界历史的运行轨道。马克思指出:“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然而,“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世界性以民族性为基础,但它又不是民族性的简单叠加。作为一种整合值,它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使民族性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变形”,使之协调于世界性。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某些落后民族或国家内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会较快地达到计划状态,并产生同发达国家“类似的矛盾”。马克思指出,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然而,“对于某一国家内冲突的发生来说,完全没有必要等这种矛盾在这个国家本身中发展到极端的地步。由于同工业化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竞争,就足以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较为落后的民族就不必一切“从头开始”,亦步亦趋地沿着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走下去,在发达国家的“历史启示”下,它能够缩短矛盾
26
的解决过程,以“跳跃式”的发展走向世界先进行列。
(二)、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
中国是在20世纪中叶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的。20世纪中叶,中国的生产力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落后与先进并存,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占90%,现代工业占10%。这表明,中国的生产力具有二重性。正是这种二重化的经济运动造成了“两个中国的命运”,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两种可能性,即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能性中的哪一种能够成为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世界历史的走向。
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有的人总是不顾及历史必然性而沉湎于“如果?就?”的假言判断中。在他们看来,如果戊戌变法成功了,中国就不会如此落后;如果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资本主义,今天就如何如何。然而,历史运动有其内在逻辑,它并不以“如果?就?”的公式转移。实际上,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如果?就?”的论断是永远不能被验证的,因而是没有科学意义的。沉湎在这种研究方式中,我们得到的就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思辨的历史。这绝不是误认为风车为妖魔的堂·吉诃德式的战斗,而是实实在在的两种历史观,即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
(三)、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26
在世界历史中,或者说在“开放的世界“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的深刻含义在于,一方面必须在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中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必须把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额东西变为自己自主活动的条件,变成创造自己”特色“的基础。
正是由于深刻地洞察到世界历史对不同民族以致整个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对交往与开放的世界性发展寄予巨大的希望,并认为随着交往的普遍增长和交往的普遍发展,生产力的普遍增长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两大前提。“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中国是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的,同样,中国也只有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向共产主义。中国的未来发展与世界历史息息相关,只有在世界历史中发展起来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代表中国的未来。
二、从“中国工业化道路”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嬗变,标志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实现现代化,重构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构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悲壮主题,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思索与奋斗、光荣与梦想。新民主主义革命
开辟了通向现代化的现实道路,对“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26
的探索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终于“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一)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寻觅及其文化难题的解答
按照毛泽东的观点,中国式被西方资本主义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西方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结合,吧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产阶级民族”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制度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因此构成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重要矛盾。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任何一种社会运动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首先解决这种矛盾。
所以,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在中国实现,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不可轻易的必要的形式”。同时,由帝国主义入侵而引发的中国现代化运动,其价值目标就是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地位,恢复民族赖以发展的自主独立,因此,当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时,它就不仅为社会主义创造了前提,而且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开辟了现实的道路。
(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但它本身并没有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际,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任务;在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之际,又提出并探讨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根本内容,毛泽
26
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讨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讨。
在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中,首先就是国家工业化,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其次是政治民主化,使“人民主权”由概念转化为实际生活。再次是建设现代文化,“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民族风格”的社会主义文化。由此可见,毛泽东在探寻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式道路,即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尽管这条路线不是那么明晰,但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讨毕竟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河,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一条富有原创性和启示性的思路。
三、邓小平哲学思想: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特殊地位就在于,他回答了向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在邓小平理论中,我们把握到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并透视出了一种融化于当代中国实践活动中的唯物辩证法,即邓小平哲学思想。在《哲学反思》中作者提到,邓小平理论就是一种哲学思想。在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构想”中,深藏于背后并渗透于每一个具体“构想”
中的,就是其哲学思想。学者断然拒接这样一种观点,26
即邓小平理论“没有界定明确的哲学深度”。
在经典的象牙塔中待长了,哲学就会成为一种玄思,它是符号、逻辑、概念群的深层运转。邓小平哲学思想就是这样一种哲学,它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孕育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直接产生于邓小平独特的实践活动之中;它表现为一种高超的思维艺术,通过各种各样的具体思考过程和活动过程显示出来,并转化为中国人民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然而你要直接找到它,它却不见了;你要到这里来寻找各种哲学术语,这几乎是一种空想。这里,你要把哲学理解的模式倒过来。按照经典的框架操作,你将一无所获。邓小平虽然没有直接阐述其哲学思想,但由于他深悟哲学的实质,同时又由于他与中国半个多世纪发展息息相关,因而在新的时代能够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身份,无比广阔地展开他那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只有从这一特殊的途径,我们才能发现邓小平哲学思想这一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
结语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最突出特征和最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把现代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了,构成了一场史无前例、艰难复杂而又波澜壮阔的伟大的社会变迁,它必然引发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也必然会给哲学思考开辟一个广阔的社会空间。关注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现实,探讨其中
26
的规律性,思考并重建民族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篇二:现代化新论读书笔记
《现代化新论》读书笔记
读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其立意之新观点之新令人如沐春风。下面粗谈书中的精彩观点。
关于现代化,作者综合考虑并指出现代化是具有多重层面的:经济发展为物质层面,政治发展为制度层面,思想与行为模式为社会的深度层面。作者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之上,为现代化下了比较全面的定义,即狭义的现代化是指“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功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了深刻的相应变化。”
作者的探讨虽然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但更多的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让人感觉焕然一新的修正和补充。首先是对于一元单线史观的修正,把我们这种从中学就开始接受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6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观念中解放出来,指出这种呆滞的马克思主义史观并不是马克思的原意。最有力的论据即是中国并没有在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最强的阶段而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但是依然生机勃勃实现了稳定跨越式发展。由此,作者指出了单线发展论的结症所在,即认为每种社会经济形态只有一种生产方式,每种生产力在历史过程中只同一种生产关系相结合,而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水平又是一次性完成的,等等。那么,作者结合历史事实,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同一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同一种生产力,同一种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适应几种不同的社会结构。这就是作者概括的现代化动力理论——中轴原理。随后作者探讨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内因还是外因的问题。作者对于内部矛盾主导社会变革乃至于革命的理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通过一系列史实指出外因对于变革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研究历史,不能把人类社会看成“公式化”的过程。作者这种对旧历史观念的革新,对于我们来讲,可以说是终于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
而作者运用“一元多线发展观”对于一百多年来全球发展的勾勒则令人信服。作者还是从宏观的角度,对社会变迁的形式进行了分类,并归纳出两种基本类型的现代化进程。一种是内源性现代化,主要包括西欧,其社会特征是分散性,11
26
多变性,突发性。另一种是外源性现代化,主要指东方,拉美等欠发达地区,其社会特征是统一性,连续性和渐进性。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现代化的中心内容,也是当代发展的最大课题。所以作者在本编单列了第三世界现代化进程初探一章,对第三世界现代化启动的历史条件及其趋势进行了探究。作者尤其强调了国家政治在第三世界现代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可谓成败之关键。另外,选择发展类型是摆在国家面前的第一个问题,作者结合史实,将工业化分为两种类型:非联系性自主发展和联系性出口导向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战后采用第二种类型的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日本,亚洲四小龙。
马克思曾说过,殖民者有双重使命,一位破坏,二位建设。罗荣渠先生将之归纳升华为“迟发展效应”即第三世界国家的迟发展有利有弊,关键在于趋利避害。当今世界竞争激烈,每个国家都在思索着如何在这个急剧变化,分裂的,不平衡发展加剧的世界中找到自己发展的平衡与重心。如何认识到世界的新形势,罗荣渠先生引用了一句西方名言,意味深长。“考虑问题要胸怀全球,行动要始于足下”。
作者对于中国转型期地改革发展的观察也站在了新的高度。突破了传统的反帝反封的固有模式,从内外因素的互动作用,提出了以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四大趋势作为近代中国变革的基本线索的新观点。对于近代中国
12
26
为何从农业文明大国走向现代工业国家为何如此艰难,作者认为是内外因素相互推动的结果。对于中国近代所经历的曲折坎坷,通过对于中国社会特征的全面总结,得出了关于发展和改革宝贵的经验教训。
纵观近世以来各国的现代化,凡属成功的经验都是具有独立自主性的选择性现代化,而盲目崇外、照搬外国模式的现代化未有不累遭挫折者。尽管现代化的过程都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但西方封建制农业社会变革的各种模式与东方帝国官僚制农业社会的转变形式,是不可能相同的。在中国,如果没有市场关系在广泛领域内取代传统关系,没有农业生产力优先的大幅度提高,没有强有力的现代发展取向的国家权威的确立与导向,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中成功地实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看来是不大可能的,即使转变了也是不能巩固的。因此,中国的现代化既不能照搬这种与那种西方模式,也不能照搬俄国模式或日本模式,必须创造性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型发展模式。至于现代化的中国新文明,更是只可能在东西方多模式的发展道路上,通过东西方文明的相互作用与对话,探索自己的现代发展形式,重新找到自己的世界地位。
此外作者还先后花很大的篇幅论述了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因素,并对中国百年来现代化思潮进行了深刻的反
13
26
篇二: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
---------------------------------精选公文范文--------------------------中国近现代史学习心得体会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自身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富裕,进行过长期的英勇奋斗。正是这些斗争,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阴谋,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古人有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近现代史连接过去和现在,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其下一站就是社会,要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样我----------------精选公文范文----------------1
---------------------------------精选公文范文--------------------------们才能以清醒的态度、严谨的唯物史观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从1949年中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国民,“落后就要挨打”,敬告青年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一部人民坚决的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更是一部艰辛勇敢的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而言,是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精选公文范文----------------2
---------------------------------精选公文范文--------------------------斗争、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历史终究是历史”,辉煌和耻辱都已流逝而去,但历史的精神和宝贵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并铭记于心的。虽然中国近现代史在初中、高中阶段我们也曾学习过,但每次学完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悟,毕竟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就我们自身对历史的把握和理解而言是有差别的。通过大学的进一步学习,我也形成了新的思想。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从鸦片战争起,中国开始慢下了发展的步子,在世界的地位也一蹶不振。虽然当时也是疆域辽阔,人才济济,但清政府的统治模式已被历史的车轮所赶超,思想守旧的清政----------------精选公文范文----------------3
---------------------------------精选公文范文--------------------------府统治阶级还以“量中华之物力”而沾沾自喜,“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终于“起视四境,而‘豺狼’又至矣”。中国从成立以来,也遇到过挫折,走了许多弯路,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不断努力地开辟、前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正如诗人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自己,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诚然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中----------------精选公文范文----------------4
---------------------------------精选公文范文--------------------------流砥柱的作用,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才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可以说没有中华民族广泛的统一战线,没有人民的力量,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人民并依靠人民的力量战胜了依靠美国、军队却抛弃人民的国民党,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中,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因为人民群众是时间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坚持“读史,学史,明史,用史”的原则。毛**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他还多次发出过“学一点历史”的号召。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要懂得些中----------------精选公文范文----------------5
---------------------------------精选公文范文--------------------------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所以作为大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历史,还必须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今后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每一代人都肩负着独特的历史使命。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希望,充满风险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决定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性世纪。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事业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信息革命的飞速前行,经济政治的竞争较量,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使当代青年的视野更加宽阔,信息更加丰富,思想更加解放,面对的问题和矛盾更加复杂,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更加重大。
因此当代大学生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高效地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建设社----------------精选公文范文----------------6
---------------------------------精选公文范文--------------------------会主义的实际本领,认清世情国情,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以后,深入群众,投身实践,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各自所承担的工作中和岗位上刻苦锤炼、顽强拼搏,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精选公文范文----------------7
篇三: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
华侨大学化工学院课程论文中国现代化的反思
—读《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有感
华美玉
(化工学院,化学工程,1300507067)
摘
要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概念。本文拟对读《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后感,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阐述中国现代化发展。重点阐述中国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历程,即中国是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的;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哲学基础,说明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即邓小平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
引言
北京师范大学杨耕教授新作《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从第一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的实践”到第三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及其特征”为上篇,主要从理论上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客观根据,以及经济较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的形成及其特征;从第四章“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命运”到第十二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双重动力”为中篇,主要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阐述中国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历程,改革开放的内在矛盾、根本动力、历史作用和伟大意义;从第十三章“邓小平理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到第十八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中国走向21世纪”为下篇,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哲学基础,说明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着中国走向21世纪。
华侨大学化工学院课程论文
一、中国: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典型国家”为蓝本的,然而,中国却是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直接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在这种“奇特”的历史现象面前,有的人重归于形而上学,或者认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错误选择,或者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错误理论。在本书作者看来,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确改变了世界历史的传统走向,但它本身又是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冲突和渗透的必然结果。中国是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的,同样,中国也将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世界历史即指整个人类历史,各民族、各国家进入全面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使整个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它是相对于民族的地域狭隘性以及民族历史而言的。世界历史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可经验的事实,但它却形成于现代,即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以惊人的洞察力注意到了这一历史趋势,他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命题表征了这一历史趋势,并认为“世界史不是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表明“世界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世界历史形成之前,人类总体历史和具体民族历史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在世界历史形成之后,任何民族或国家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历史的影响,并在这种影响下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形”。如果无视这种整体化的趋势,继续闭关自守,那么,前途只有一个,即最终被“强力”拖进世界历史的运行轨道。马克思指出:“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然而,“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世界性以民族性为基础,但它又不是民族性的简单叠加。作为一种整合值,它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使民族性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变形”,使之协调于世界性。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某些落后民族或国家内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会较快地达到计划状态,并产生同发达国家“类似的矛盾”。马克思指出,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然而,“对于某一国家内冲突的发生来说,完全没有必要等这种矛盾在这个国家本身中发展到极端的地步。由于同工业化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竞争,就足以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较为落后的民族就不必一切“从头开始”,亦步亦趋地沿着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走下去,在发达国家的“历史启示”下,它能够缩短矛盾
华侨大学化工学院课程论文
的解决过程,以“跳跃式”的发展走向世界先进行列。
(二)、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
中国是在20世纪中叶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的。20世纪中叶,中国的生产力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落后与先进并存,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占90%,现代工业占10%。这表明,中国的生产力具有二重性。正是这种二重化的经济运动造成了“两个中国的命运”,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两种可能性,即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能性中的哪一种能够成为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世界历史的走向。
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有的人总是不顾及历史必然性而沉湎于“如果?就?”的假言判断中。在他们看来,如果戊戌变法成功了,中国就不会如此落后;如果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资本主义,今天就如何如何。然而,历史运动有其内在逻辑,它并不以“如果?就?”的公式转移。实际上,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如果?就?”的论断是永远不能被验证的,因而是没有科学意义的。沉湎在这种研究方式中,我们得到的就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思辨的历史。这绝不是误认为风车为妖魔的堂·吉诃德式的战斗,而是实实在在的两种历史观,即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
(三)、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世界历史中,或者说在“开放的世界“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的深刻含义在于,一方面必须在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中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必须把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额东西变为自己自主活动的条件,变成创造自己”特色“的基础。
正是由于深刻地洞察到世界历史对不同民族以致整个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对交往与开放的世界性发展寄予巨大的希望,并认为随着交往的普遍增长和交往的普遍发展,生产力的普遍增长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两大前提。“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中国是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的,同样,中国也只有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向共产主义。中国的未来发展与世界历史息息相关,只有在世界历史中发展起来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代表中国的未来。
二、从“中国工业化道路”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嬗变,标志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实现现代化,重构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构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悲壮主题,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思索与奋斗、光荣与梦想。新民主主义革命
华侨大学化工学院课程论文
开辟了通向现代化的现实道路,对“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探索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终于“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一)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寻觅及其文化难题的解答
按照毛泽东的观点,中国式被西方资本主义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西方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结合,吧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产阶级民族”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制度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因此构成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重要矛盾。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任何一种社会运动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首先解决这种矛盾。
所以,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在中国实现,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不可轻易的必要的形式”。同时,由帝国主义入侵而引发的中国现代化运动,其价值目标就是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地位,恢复民族赖以发展的自主独立,因此,当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时,它就不仅为社会主义创造了前提,而且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开辟了现实的道路。
(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但它本身并没有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际,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任务;在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之际,又提出并探讨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根本内容,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讨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讨。
在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中,首先就是国家工业化,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其次是政治民主化,使“人民主权”由概念转化为实际生活。再次是建设现代文化,“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民族风格”的社会主义文化。由此可见,毛泽东在探寻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式道路,即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尽管这条路线不是那么明晰,但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讨毕竟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河,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一条富有原创性和启示性的思路。
三、邓小平哲学思想: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特殊地位就在于,他回答了向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在邓小平理论中,我们把握到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并透视出了一种融化于当代中国实践活动中的唯物辩证法,即邓小平哲学思想。在《哲学反思》中作者提到,邓小平理论就是一种哲学思想。在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构想”中,深藏于背后并渗透于每一个具体“构想”
华侨大学化工学院课程论文
中的,就是其哲学思想。学者断然拒接这样一种观点,即邓小平理论“没有界定明确的哲学深度”。
在经典的象牙塔中待长了,哲学就会成为一种玄思,它是符号、逻辑、概念群的深层运转。邓小平哲学思想就是这样一种哲学,它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孕育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直接产生于邓小平独特的实践活动之中;它表现为一种高超的思维艺术,通过各种各样的具体思考过程和活动过程显示出来,并转化为中国人民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然而你要直接找到它,它却不见了;你要到这里来寻找各种哲学术语,这几乎是一种空想。这里,你要把哲学理解的模式倒过来。按照经典的框架操作,你将一无所获。邓小平虽然没有直接阐述其哲学思想,但由于他深悟哲学的实质,同时又由于他与中国半个多世纪发展息息相关,因而在新的时代能够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身份,无比广阔地展开他那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只有从这一特殊的途径,我们才能发现邓小平哲学思想这一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
结语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最突出特征和最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把现代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了,构成了一场史无前例、艰难复杂而又波澜壮阔的伟大的社会变迁,它必然引发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也必然会给哲学思考开辟一个广阔的社会空间。关注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现实,探讨其中的规律性,思考并重建民族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篇四: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
学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历史专题研讨会心得体会与发言材料3篇学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历史专题研讨会心得体会与发言材料(3篇)
材料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新时代开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历史学习教育,要注重把握历史规律,领悟其中包蕴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注重形成历史共识,认识中国道路开拓的历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长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长的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长的历史;要做好史论结合,明确时代使命,**现实问题,开拓新的历史。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自那时起,以领导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40多年,在这40多年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让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家乡道路交通的不断发展。小时候,外出都只有一条道路能够走。大概在10年前后,开始有道路修到我的家乡。如今,从我的家外出旅行、上学,有很多道路可以选择,而且道路更宽更舒坦,到达所需要的时间也大大缩短。更可喜的是,年底我的家乡将开通高铁,这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便利。
正值2021年,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年,是国家脱贫攻坚的关键年,这是改革开放结出的成果。令人担忧的是,去年突发的疫情,对我国改革开放的进展有所影响。我国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了6.8%,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低的季度增幅。但危机和机遇往往相伴相生,每一次危机的发生往往也是催生深层改革的动力。在全球格局深刻变化、国内面临巨大挑战的形势下,唯有更大的力度推进改革开放,才能有效的应对风险和挑战。
40多年,不短不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积极面对着各种挑战、依靠着不懈的努力,书写了许许多多壮丽的篇章。正如领导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所说,“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着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全所未有地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史是一部当代史,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新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战胜了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与时俱进,永葆生机活力;也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我们在世界上把社会主义的旗帜举住了、举稳了。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这一创造性的伟大实践,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使国家走向了富强,人民实现了富裕。从1978年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24亿元提高到超过100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GDP从226美元上升到10000美元,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基本为零,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8岁。所以,4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了,踏入中等发达国家的门槛,使我们的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如果说,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历史新纪元,那么,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则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国情,在逐步摆脱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这期间改革开放每前进和深入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明确和清晰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逐渐形成,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当然,改革开放也是有成本和代价的,没有不付出成本的改革。改革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从长期看改革会让所有人受益,但短期可能会让一部分人承担代价。改革是一场试验,凡试验都可能有对有错,有成功有失败。每一阶段改革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突出的矛盾,但同时可能引出新的矛盾,因此,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中国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纠正失误、与时俱进的过程。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把改革开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作为,作为一名光荣的纪检监察干部,我要把“改革开放史”学习教育作为提升党性修养、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契机。通过学习改革开放史,融会贯通,学思践悟,切实把“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到纪检监察工作中,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厚植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建设,时刻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要敢于迎难而上,突破攻坚,认真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以改革开放精神,为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材料三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社会主义的兴起就是旨在建立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消除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和弊病。
以领导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并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领导思想,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全党智慧的结晶,这是对马克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领导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组织集体领导,总结建国以来正反方面经验,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不断探索中,领导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新时代,我们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在经济上,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及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在文化上,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红色革命文化为基因,同时吸收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中积极内容的文化制度。
经过实践的证明以及时间的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已经成熟,有力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受住了国际复杂形势的考验。因此,我们充满了新时代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篇五: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
2022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心得体会范文三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公布,绘制了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宏伟蓝图。
意见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国际观察人士普遍认为,此举依托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站位高远、内涵丰富,将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强劲驱动力。
站位高远,服务发展大局。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是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选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步,也是服务全国大局、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
此举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背景,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框架,与30余年前的浦东开发开放相比,目标更深远,内涵更丰富,站位更高远。
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40余年,现阶段发展目标更聚焦于寻找新发展动能,浦东新区新规划彰显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
此举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内涵丰富,打造改革开放先锋。在意见规划下,浦东新区将从要素开放向制度开放全面拓展,率先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互衔接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此次具体改革内容包括进一步有序“加大金融开放”力度和“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聚焦于“啃”当前中国改革开放中的“硬骨头”。
浦东新区是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联结点,将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全面的供应链网络和强大的商业环境与世界其他地方连接起来,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为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重要通道。
创造机遇,利好全球发展。意见强调,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高质量产品供给、高效率资金供给,更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此举将为世界带来更多合作机遇,进一步提升中国引擎的世界效益。
聚集着中国大批高科技前沿产业的浦东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将吸引全球重要企业的目光,中国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更强大、更有韧性、更具创新精神的中国经济不仅是中国的福祉,更是世界之幸。
在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方面,就是要浦东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将新发展理念创造性转化为发展实践的方式路径,构筑区域发展的强大势能,带动上海更好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龙头作用,进而提升我国经济总体效率。
在促进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和经济循环畅通上,浦东要瞄准脑科学、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勇攀高峰,特别是**高端集成电路元器件、基础软硬件等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
在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上,浦东要紧盯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深化改革,探索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适时以法规规章等形式固化下来,提供更多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
在更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上,浦东要率先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打造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构建和谐优美生态环境,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
篇六: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心得体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为了这个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在2019年已经奋斗了98年。
这98年,是艰难的,也是值得骄傲的!老一辈人常说过去人们住的都是土窑洞,吃的都是窝窝头,出行靠走,通讯靠吼,谁家买个电视机全村人都围在一起看。而现在:到处高楼大厦,吃的好了,出行有车了,通讯工具几乎人手一个,家家户户都有电脑、电视了,我们也不用过那种路程很远、车马很慢的生活了。
强国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勇于创新。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革命先辈身上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担当、特别能战斗的精气神是需要我们一直学习的。
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正发生可喜的变化,将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带领全党全国打响脱贫攻坚战。8年时间实现了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成功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谱写了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壮丽篇章。
篇七: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学习心得体会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教育任务部署,近日,党中央出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作为教育战线的工作人员,我进行了深刻学习,对以下方面有了新的理解:
解释了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意。
例如提出教育理念包括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这八大教育理念的先后顺序可能也同时彰显了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文件同时公布了2035年的发展目标,包括“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若以上目标能实现,也将是一代人之幸。
实施路径虽具化,但总体上仍是开放的心态。
文件用词为“鼓励大胆探索、积极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预计未来的教育行业发展将有更多的政策与实践的创新,值得、需要持续跟踪,其中也将孕育较多长线投资机遇。
公共预算只增不减,支持民办教育。
文件强调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同时仍然强调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也为未来民办教育
行业投资人吃下定心丸。
素质教育优先发展。
在任务第二点中,首要要求包括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增强综合素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我们理解,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意和首要之意,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将是未来一代教育的主线,相关领域在国内发展仍处于较为早期的阶段,未来长期发展机遇确定!
新的教学质量标准值得期待。
任务中提到要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完善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标准,建立健全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体质健康标准,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我们理解,教育质量标准在中国尤其关键,是教育过程中各方行动的指南针,在此前较为单一的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未来将更加多元和科学。
课程体系及教材改革。
其中课程体系建设包括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分类制定课程标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教材改革包括统筹为主、统分结合、分类指导,增强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完善教材编写、修订、审查、选用、退出机制。
我们理解,这里核心之意在于在坚持教材编写大方向的同时,仍将鼓励一些优秀的教材编写机构进行自主的教材编写。
公办幼儿园投资加大,民办园依然强调鼓励普惠。
文件中多次涉及幼教领域,我们理解,其核心要点包括:1、普及,尤其是农村;2、提质,将大力发展公办园;3、普惠,民办园鼓励普惠。
民办教育投资延续了此前政策的态度。
在十大任务第四点中强调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在第十点钟强调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鼓励民办学校按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组织属性开展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创新。
我们理解,基本公共教育部分由国家财政主导投入,目的在于缩小教育领域的不均衡,进而缩小贫富差距,在该领域将维持以均等化为主,在非基本公共教育领域,民间社会投资将仍扮演重要角色,该方向符合此前国家政策对于民办教育的态度。
本科及职教分类发展、结构优化是未来高校趋势。
我们理解,本科高校强调创新、科研,职教强调应用、产研结合,当前正处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拐点,这与此前职教相关政策一脉相承,我们认为,职教领域值得重视,知识产权值得重视。
教师要求及待遇提升,教师职业培训机遇明显。
其中将完善教师资格体系和准入制度,健全教师职称、岗位和考核评价制度,同时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制度,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活补助政策,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我们理解,教师要求与地位、待遇提升,将极大提升教师职业的
吸引力,未来教师职业培训将有持续的发展机遇。
教育信息化实施战略中的四点方向:
我们理解,重点包括智能化校园的软硬件设备、智慧教育(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教育服务业的机遇、后台的教育管理系统。
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将继续扩大,中国有望出现全球化的教育企事业单位。
在战略第九条,提到要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推动我国同其他国家学历学位互认、标准互通、经验互鉴,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优化出国留学服务,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推进与国际组织及专业机构的教育交流合作。
我们理解,教育领域的开放程度将继续扩大,包括鼓励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还是输出优质教育理念,长期来看,利好留学服务机构、利好优质的教育企事业单位全球化发展。
篇八: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贡献中国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我们要深入学习这一重大论断,深刻理解中国在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上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中国方案是对苏联和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超越
苏联模式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让苏联从一个农业国迅速实现工业化,一跃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苏联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二战后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争相模仿的样板。然而苏联发展却在1970年代后急剧下滑,直至最终解体。
随着时代主题的变换和科技革命的发展,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毛泽东早就觉察到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提出“以苏为鉴”,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辛探索遭遇一些挫折失误,尤其是“*****”等贻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邓小平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比较、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教训,提出走自己的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此后,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力探索,沿着这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继续前进,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
欧美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不适合中国。中国是在资本主义坚船利炮的威逼下开启近代化历程的。回望历史,为完成中华民族“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两大重任,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各种组织和政党纷纷登台,又都烟消云散了;各种主义和主张争相出场,又都破灭了;各种道路和方式都试行推销,又都碰壁了。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历史证明,“现代化就是西化”是错误的。西方国家现代化,通过建立殖民地、开拓海外市场去获得资源和商品销售市场,是一条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约瑟夫·熊彼特把资本主义的兴起称为开启了“海盗式的帝国主义时代”,因为它在开拓世界市场的同时,使“贸易与开拓殖民地相联系,与毫无节制的剥削殖民地相联系,与非公开的战争相联系”。这种侵略式扩张和掠夺,给许多国家造成无尽的灾难和痛苦。与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不同,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中国不能走西方现代化老路。相反,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它不仅要消除阶级剥削、阶级压迫,而且反对侵略战争,摆脱和抑制对外扩张和对外掠夺。中国只能以社会主义道路选择融入全球性现代化进程之中。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几百年时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开辟了一条创造美好生活之路。当代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从1978年到2016年,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23821元,农民人均收入从134元增加到12363元,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分别增长69倍和92倍。2016年和2010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增长56%,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2.6%,按照国际标准,我国1999年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目前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8000美元,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门槛(2016年划分标准为人均12475美元)还有约34%的差距。
正如英国学者、前欧洲外交事务委员会执行主任马克·里欧纳德所说:“从伊朗到埃及,从安哥拉到赞比亚,从哈萨克斯坦到俄罗斯,从印度到越南,从巴西到委内瑞拉的中等收入和贫穷国家的研究团体都在中国的城市和乡村穿行,寻找北京经验的启示。”这表明,备受世界关注的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是一条成功之路。
中国方案是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新探索
***曾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这条现代化之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经济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既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本身没有制度属性,但有市场经济的一般和特殊。所谓市场经济的一般,就是市场经济的共性,也就是一些学者主张按照西方自由放任的模式发展经济。而中国则按照市场经济的特殊,即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点,从中国国情出发去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尽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或决定性作用,但国家却从来没有按照自由主义原则对市场采取放任的态度,而是通过经济杠杆、法律法规以及行政手段,对市场加以调节和引导。实践证明,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富民强国的成功之路。
政治上逐步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与西方国家政治发展的历史差异,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它们各自的政党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在西方国家,先市民社会后政治整合的发展逻辑使他们的政党仅扮演着新政治秩序的维护者和完善者的角色。而中国现代政治是政治革命的产物,民族危机使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完成国家整合性的历史任务,即以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目标,而且还扮演着国家现代化的领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中国现代政治发展的逻辑,必然是既要符合政治革命的规定性,又不局限于政治革命,而要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使命。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
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鲜明特色,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民主法治的最根本区别。
文化上更加自信,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增强文化自觉,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努力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既要保持传统的延续性,又要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推出300多项改革举措,积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化单位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基础上,努力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既不能放弃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放弃市场经营和产业发展,空谈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发展文化产业既要保证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文化建设适应国际文化激烈竞争的形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据统计,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81万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3.0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3.48%提高到4.07%,电影票房从2012年的170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493亿元,电视剧生产达到334部、1.5万集,平均每天40集左右,产量连年稳居世界第一。
中国方案是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路
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果断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以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词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已提出:“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要“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十八大以来,***对这一概念共提到100多次,从两岸“血脉相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亚洲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甚至“网络命运共同体”,进行了多维度、多视角阐述,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的对外战略和为人类未来发展制定的宏伟目标,构建了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全新的国际治理理念。弱肉强食不是人类生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在逆全球化潮流涌动的今天,中国摈弃“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思维模式,提出“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当代国际关系发展与国际秩序的重建提供了全新的理念。这一价值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如外交部长王毅所说的,是对东方文化智慧中“兼爱非攻、亲仁善邻”“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理念,“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的政治抱负和家国情怀,以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志向的认同和实践,是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升华凝练。***特别指出:“中国倡导的新机制新倡议,不是为了另起炉灶,更不是为了针对谁,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一带一路”是全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一带一路”建设以亚洲国家为重点,以陆上和海上经济合作走廊为依托,涉及沿线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GDP规模超过21万亿美元,是世界跨度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新兴经济带。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倡议,现正在向落地生根、深耕细作、持久发展的新阶段迈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4年来,全球140多个国家、80多个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其建设,经贸合作扎实推进。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不断深化,已同20多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协议,同17个国家共建了46个境外合作区。目前设立的各类多双边
产能合作基金总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与沿线国家广泛协商沟通,形成了与外部世界的良性互动。“一带一路”是中国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尝试,是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亚·弗·罗曼诺夫说,中国正在争取在世界事务中的话语权。“经济增长并没有使中国接受反而有意识地远离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不仅在国内政策,还包括在对外政策中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相结合,使之成为证明中国和平发展的一种方式”。那种认为中国专注于内部事务,无意参与解决全球问题的想法,越来越不符合实际,“中国希望增加其国际影响力,但不是通过武力,而是通过宣传本国的方案、理念和价值观”。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方案,不仅是中国现实成功经验的总结,而且在世界经济增长低迷、西方国家动能走衰之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走向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并在“一带一路”的尝试中,引领全球化实践。因此,在中国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中国方案”,具有了超越国界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旨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
篇九: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心得体会三篇心得体会就是你观看或学习了什么方面的知识后,从自己内心深处发出来的感想。**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心得体会三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心得体会一篇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拓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它的成功开拓和不断开展,谱写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壮丽画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芒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推动创新开展的不竭动力,而改革开放也深刻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合作、开放融通、改革创新的本质特征和强大活力我们今天已经充分感受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现在进行回忆,仍然感到如同邓小平所说,我们的改革有很大的风险,但很有希望成功,这个风险值得去冒。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主义经济会不会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被吞掉,中国共产党会不会在开放大门翻开后被腐蚀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会不会被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根本颠覆?这些担忧一直伴随着我们,但我们战胜了这些疑虑,取得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今天更值得去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能够最终战胜这些风险,成功地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改革开放之所以是正确的抉择,就因为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的探索。除此之外,还有两条路,一是在强大的内外压力下被动开放,其结果必定是亡党亡国的全盘西化;另一条路是固守现状,结果必然是被时代潮流抛弃,最终如毛泽东所说,被开除球籍。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做到了以下三点:一是始终跟踪世界潮流,回应时代主题,追寻历史节拍,有着坚决正确的大方向;二是坚守四项根本原那么的底线,尤其是坚决不移地坚持党领导改革开放;三是实行了正确的战略策略,包括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渐进式改革,把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开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4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检验改革成败的判断标准,建立大胆试、大胆闯和及时总结评价的试验方式及纠错机制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心得体会二篇
国际部党支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的第三次集中领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专题学习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中的精髓。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坚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砥砺奋进,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起步阶段〔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2年8月〕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全面展开〔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到1991年底〕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的新阶段〔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至2022年〕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持续推进〔2022年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
当然,改革开放也是有本钱和代价的。没有不付出本钱的改革。改革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从长期看改革会让所有人受益,但短期可能会让一局部人承当代价。改革是一场试验,凡试验都可能有对有错,有成功有失败。每一阶段改
/4
革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突出的矛盾,但同时可能引出新的矛盾,因此,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中国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纠正失误、与时俱进的过程。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把改革开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开展的全过程,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所以,通过学习党史,我们要敢于迎难而上,突破攻坚,掀起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热潮,奋力创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奇迹。
正如邓小平同志这样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心得体会三篇
改革开放与科学开展的辩证关系,概括的讲就是,深化改革开放是推进科学开展的动力和保证,推进科学开展是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一、这是从我们党近30多年来理论体系建设的历史经验中获得的重要启示。科学开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和最新理论成果,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全部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即一般规律性上把握,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科学开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4
二、这是破除科学开展道路上的阻力和障碍、实现又好又快开展的现实需要。现实中,在人们的头脑里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开展观的思想观念,在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影响和制约科学开展的突出问题,转变思想观念,完善体制机制,最根本的要靠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比方河北省在干部作风建设年中出改革重拳为科学开展清障,最为典型的就是对房地产行政审批和收费工程的集中清理,由原先的166枚审批公章一下子砍到26枚。破除公章围城,翻开科学开展之门。
三、这是广阔人民群众参与科学开展、推进和谐开展的共同心声和强烈愿望。广阔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关心和参与科学开展,这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兴盛的力量源泉和希望所在。顺民心、应民意,就必须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深化改革,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切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扩大公民有序参与,使科学开展始终得到广阔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科学开展征程上能够集中更多的群众智慧,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
总之,只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才能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开展观的思想观念,才能有效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开展的突出问题,才能把全社会的开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开展上来,进而为实现科学开展、和谐开展和又好又快开展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4
篇十: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惠好考试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选择。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这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了解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决定用一次全会就这个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部署,是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全面考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
了解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自信,总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成果。我们既要坚持好、巩固好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又要完善好、发展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我们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完成好这次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
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审议中共中
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一决定具有重大意义,是为人民共和国长治久安、为中华民族万世开太平的重大举措。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积累了丰富成果:坚持党领导一切工作,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经受了实践考验,已经逐步成熟。
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越来越认可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势,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感召力越来越强。中国面对着前所未有的伟大斗争,需要把自己的制度优势发挥好、巩固好,使之更加成熟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而不是向着其他方向成熟定型。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
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成体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来,我们进一步建构了一个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领导的民主集中型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十分明显,是能够持续推动中国进步和发展、确保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而这一制度和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因为它具有形成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源泉、根本政治保证、根本思想路线、根本组织原则以及干部制度。
新中国7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繁荣昌盛、创造发展奇迹的70年,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完善、国家治理取
得巨大成就的70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围绕社会主义社会的治理问题不断探索,最终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取得重大成果和重大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坚持党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领导,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建立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立生态保护制度和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由此带来的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是新中国70年社会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成就的集中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需要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需要通过治理效能来实现和彰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创造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但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还面临一系列来自国内外的现实挑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创新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以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在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领导是最鲜明的标志。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这个最本质特征更加鲜明地体现好,把这个最大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好。因此,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必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同时,中国共产党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保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统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一是强化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完善保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二是提升党在国家治理能力中的引领地位,增强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
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
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
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哪些显著优势?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
为什么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篇十一: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心得体会通过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它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繁荣,稳定,有利于每一个国民受到更好更高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对于我来说,首先就是要紧随时代要求,充分理解教育现代化的真正含义。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教育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它具体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学校课程、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教育装备的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的现代化等。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让教育现代化落到每一实处,每一细微之处,甚至每一教学环节。
其次,要针对教育现代化提出的要求,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找出差距,找准存在的问题,确定努力方向,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优化课堂教学效益,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20×25
第三,既然教育要现代化,就离不开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运用,而这些项目恰是我的弱项,因此我要结合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并运用其更好地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第四,积极支持配合学校教育现代化各项工作,认真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并力求做得最好,积极为教育现代化尽一点微薄之力。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责任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优秀人才。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这就要要求我们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整合在一起,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破传统教育的观念和教学思想,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积极研究、探索和实践,使自己在思想上、教育教学上得到提高。
20×25
篇十二: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心得体会三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心得体会一篇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拓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它的成功开拓和不断发展,谱写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壮丽画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推动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改革开放也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合作、开放融通、改革创新的本质特征和强大活力。我们今天已经充分感受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现在进行回顾,仍然感到如同邓小平所说,我们的改革有很大的风险,但很有希望成功,这个风险值得去冒。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主义经济会不会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被吞掉,中国共产党会不会在开放大门打开后被腐蚀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会不会被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根本颠覆?这些担心一直伴随着我们,但我们战胜了这些疑虑,取得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今天更值得去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能够最终战胜这些风险,成功地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改革开放之所以是正确的抉择,就因为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的探索。除此之外,还有两条路,一是在强大的内外压力下被动开放,其结果必定是亡党亡国的全盘西化;另一条路是固守现状,结果必然是被时代潮流抛弃,最终如毛泽东所说,被“开除球籍”。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做到了以下三点:一是始终跟踪世界潮流,回应时代主题,追寻历史节拍,有着坚定正确的大方向;二是坚守“四项基本原则”的底线,尤其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党领导改革开放;三是实行了正确的战略策略,包括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渐进式改革,把“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检验改革成败的判断标准,建立大胆试、大胆闯和及时总结评价的试验方式及纠错机制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心得体会二篇
国际部党支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的第三次集中领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专题学习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中的精髓。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坚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砥砺奋进,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起步阶段(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2年8月)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全面展开(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到1991年底)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的新阶段(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至2001年)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持续推进(2002年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
当然,改革开放也是有成本和代价的。没有不付出成本的改革。改革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从长期看改革会让所有人受益,但短期可能会让一部分人承担代价。改革是一场试验,凡试验都可能有对有错,有成功有失败。每一阶段改革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突出的矛盾,但同时可能引出新的矛盾,因此,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中国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纠正失误、与时俱进的过程。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
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把改革开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所以,通过学习党史,我们要敢于迎难而上,突破攻坚,掀起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热潮,奋力创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奇迹。
正如“邓小平同志这样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心得体会三篇
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的辩证关系,概括的讲就是,深化改革开放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动力和保证,推进科学发展是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一、这是从我们党近30多年来理论体系建设的历史经验中获得的重要启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理论成果,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全部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即一般规律性上把握,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是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二、这是破除科学发展道路上的阻力和障碍、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现实中,在人们的头脑里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在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转变思想观念,完善体制机制,最根本的要靠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比如河北省在“干部作风建设年”中出改革重拳为科学发展清障,最为典型的就是对房地产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的集中清理,由原先的166枚审批公章一下子“砍”到26枚。破除“公章围城”,打开科学发展之门。
三、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科学发展、推进和谐发展的共同心声和强烈愿望。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关心和参与科学发展,这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兴盛的力量源泉和希望所在。顺民心、应民意,就必须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深化改革,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切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扩大公民有序参与,使科学发展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科学发展征程上能够集中更多的群众智慧,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
总之,只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
革措施的协调性,才能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才能有效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才能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进而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篇十三: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
_2021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心得体会三_2021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心得体会三
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公布,绘制了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宏伟蓝图。
意见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国际观察人士普遍认为,此举依托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站位高远、内涵丰富,将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强劲驱动力。
站位高远,服务发展大局。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是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选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步,也是服务全国大局、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
此举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背景,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框架,与30余年前的浦东开发开放相比,目标更深远,内涵更丰富,站位更高远。
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40余年,现阶段发展目标更聚焦于寻找新发展动能,浦东新区新规划彰显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
/3
此举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内涵丰富,打造改革开放先锋。在意见规划下,浦东新区将从要素开放向制度开放全面拓展,率先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互衔接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此次具体改革内容包括进一步有序“加大金融开放”力度和“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聚焦于“啃”当前中国改革开放中的“硬骨头”。
此举是中国政府承诺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的体现。支持浦东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海外融资服务,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等一系列措施,将推动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更紧密的联系。
浦东新区是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联结点,将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全面的供应链网络和强大的商业环境与世界其他地方连接起来,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为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重要通道。
创造机遇,利好全球发展。意见强调,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高质量产品供给、高效率资金供给,更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此举将为世界带来更多合作机遇,进一步提升中国引擎的世界效益。
聚集着中国大批高科技前沿产业的浦东推动高水平制度型
/3
开放,将吸引全球重要企业的目光,中国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更强大、更有韧性、更具创新精神的中国经济不仅是中国的福祉,更是世界之幸。
在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方面,就是要浦东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将新发展理念创造性转化为发展实践的方式路径,构筑区域发展的强大势能,带动上海更好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龙头作用,进而提升我国经济总体效率。
在促进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和经济循环畅通上,浦东要瞄准脑科学、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勇攀高峰,特别是**高端集成电路元器件、基础软硬件等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
在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上,浦东要紧盯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深化改革,探索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适时以法规规章等形式固化下来,提供更多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
在更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浦东要率先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打造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构建和谐优美生态环境,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
/3
篇十四: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心得体会三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心得体会一篇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开拓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它的胜利开拓和不断进展,谱写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壮丽画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芒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推动创新进展的不竭动力,而改革开放也深刻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合作、开放融通、改革创新的本质特征和强大活力。我们今日已经充分感受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如今进行回顾,仍旧感到犹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改革有很大的风险,但很有期望胜利,这个风险值得去冒。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主义经济会不会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被吞掉,中国共产党会不会在开放大门打开后被腐蚀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会不会被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根本颠覆?这些担忧始终伴随着我们,但我们战胜了这些疑虑,取得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今日更值得去思索的是,我们为什么能够最终战胜这些风险,胜利地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改革开放之所以是正确的选择,就因为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的探究。除此之外,还有两条路,一是在强大的内外压力下被动开放,其结果必定是亡党亡国的全盘西化;另一条路是固守现状,结果必定是被时代潮流抛弃,最终如毛泽东所说,被"开除球籍"。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主要是因为做到了以下三点:一是始终跟踪世界潮流,回应时代主题,追寻历史节拍,有着坚决正确的大方向;二是坚守"四项基本原则"的底线,尤其是坚决不移地坚持党领导改革开放;三是实行了正确的战略策略,包括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渐进式改革,把"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进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添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检验改革成败的推断标准,建立大胆试、大胆闯和准时总结评价的试验方式及纠错机制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心得体会二篇
国际部党支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的和剧烈愿望。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关怀和参加科学进展,这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华兴盛的力量源泉和期望所在。顺民心、应民意,就必需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深化改革,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切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加权、表达权、监督权,扩大公民有序参加,使科学进展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科学进展征程上能够集中更多的群众智慧,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
总之,只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才能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进展观的思想观念,才能有效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进展的突出问题,才能把全社会的进展主动性引导到科学进展上来,进而为实现科学进展、和谐进展和又好又快进展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篇十五: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心得体会总结范文三篇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心得体会总结范文3篇
篇1____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又指点实践,为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基本遵守,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1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地。____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谱写了新篇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1次奔腾,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是开辟了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新境地。____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把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贯通起来,深入回答了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1系列重大问题,为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进1步彰显了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3是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地。在____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产生了全方位、首创性、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解决了许多长时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困难,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取得感显著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
4是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地。遵守____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党以坚强的决心、空前的力度,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从严、管党从严、执纪从严、治吏从严、风格从严、反腐从严,管党治党实现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深入转变,消除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力象更新,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得到宏扬,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役力和领导力、号令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1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良,党在革命性铸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提出____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其实不是说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到达了1个终点,而是说我们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达了1个新的出发点。现今世界正在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变革,其中包含着理论创新的巨大动力、潜力和活力。我们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首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地,使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谛气力。
篇2时期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牢牢围绕中国发展的新时期新课题,捉住新实践新特点,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1国两制“和祖国统1、统1阵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点,构成紧密联系的完全体系。
这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实现“两个1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点和行动指
南,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重大论断。
中国特点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趋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面对经济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们要以____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点,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力变革和动力变革;坚定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养新的增长点,提高创新要素对实体经济贡献率。
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趋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良民生。要求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增进社会公平正义......比如社区留守老人和孩子照料,文明和谐社区建设,都是我们贯彻落实109大精神的重要内容。
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自信。
1个国家、1个民族只有具有了高度自信,才能带领人民走出1条康庄大道。只有对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有固若金汤的自信,才能取得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的勇气、焕发创造的活力。
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开放合作互利双赢。
观国情、察世情、看党情,作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中国的应对之策,不但关系本身发展,也影响世界格局。
从“1带1路“的中国倡议,到金砖国家成为“知行合1的行动队“,再到全力支援非洲埃博拉疫区国家......中国为迎接全球挑战提供东方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篇3____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当前,XX发展已进入爬坡过坎、逾越赶超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用____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点实践,依照“每天见、每天新、每天深”的要求,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工夫,进1步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努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践行“135”发展思路的实际成果。
1、化解“新矛盾”,坚持以改良民生检验主旨意识。____指出“中国特点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趋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1重大判断捉住了新时期基本国情的主要特点。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民情民意作为政府工作的“风向标”,以“4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民本情怀,突出抓好乡村振兴、住房保障、社保托底等1批大众期盼已久的实事,努力解决求业之艰、求学之难、求医之急等1批大众牵肠挂肚的困难,开好民生“新处方”,做好民生“大文章”,让老百姓更多地同享XX发展“红利”与“蛋糕”。
2打好“攻坚战”,坚持以恪守底线检验履行能力。党的109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我们要切实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惟,依照“停、缓、调、撤”的要求,踩住无序举债上项目的“刹车”,坚决守住不产生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依照“脱贫攻坚风格建设年”的要求,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加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确保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要依照“共抓大保护,不弄大开发”的要求,全面整改中央环保督察突出问题,兼顾推动大江大湖和内湖内河治理,致力走出1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促双赢的“好门路”,为XX持稳健康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3、拧紧“总开关”,坚持以绝对虔诚检验政治定力。____指出:“对党绝对虔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作为党员干部,必须牢记自己第1身份是共产党员,第1职责是为党工作,进1步树牢“4个意识”,增强“4个自信”,掌控“4个全面”,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1致,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制止的坚决不做”,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坚定不移推动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XX落地生根,推动XX发展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稳步前行。
4、聚焦“高质量”,坚持以发展质效检验政绩观念。党的109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XX和全国1样,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过渡期,必须树牢正确的政绩观,淡化“速度情结”,强化“质量关心”,巩固“稳”的基础,增强“进”的动能。要围绕建设湖南发展新增长极、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雄伟目标,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主旋律”、以项目建设为“主攻点”、以工业园区为“主阵地”、以实体经济为“主抓手”,扎实展开“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突出抓好“5个
100”项目和63个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真正实现从“数量追逐”向“质量追逐”、从“范围扩大”向“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全
力推动XX高质量发展。仅供参考
篇十六: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心得体会稿三篇范文
一
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公报来看,这个目标反映了以下几方面的重要问题。目标的提出是根据我们的任务提出来的,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我们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可以看出这样的表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要取得明显的成效。到2035年的时候,各方面的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体现。所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我们可以称之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三步走的发展目标。
这个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在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提出了不同的任务,事实上,这个目标是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两步走发展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拓展。在十九大提出新两步走发展战略当中已经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十九大是这样表述的,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候,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候,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所以,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来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又进一步细化和拓展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这样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聚焦改革问题,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它鲜明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是根据**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候提出的目标要求,他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这个基础上又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这种目标。所以,它进一步丰富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标的内涵和要求。十九届四中全会又专门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问题,细化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心得体会
【相关推荐文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了中共XX**、**、XX******的重要文章《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章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
文章中提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纵观我党的历史,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建国初期,我们党都始终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再看今天,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也正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跟党走,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事物总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新时代、新任务和新要求,各地各部门都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紧跟党的步伐,同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的建设,将党的各项政策部署切实执行落实了到位。****在上海考察调研时也提到,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作为城市管理的主体部门,我们也深刻的知道“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每一个城市管理者的要求。我们要共同努力,把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治理效能,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心得体会
【相关推荐文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心得体会
方向决定命运,道路决定前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解决现代化的方向问题,即往哪里去的问题。我们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历史逻辑的统一。所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大前提。如果背离这一政治前提,任何所谓的“现代化”都会偏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走向邪路歪路。****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
我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自主建构、自觉创造并内生演化的。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形式和路径来说,其制度模式并非只有一种,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是由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决定的。所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但绝不能简单地移植和全盘照搬西方模式,满足人民对民主、自由、公正、法治、安全、稳定、秩序、环境等方面的美好需要的方式,必须适应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所处的历史阶段这个国情。
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尊重广大人民意愿,坚持走自己的路,围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选
择、建构并改进、完善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制度模式。对此,必须要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和价值自觉。
篇十七: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学习心得体会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教育任务部署,近日,党中央出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作为教育战线的工作人员,我进行了深刻学习,对以下方面有了新的理解:
解释了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意。
例如提出教育理念包括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这八大教育理念的先后顺序可能也同时彰显了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文件同时公布了2035年的发展目标,包括“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若以上目标能实现,也将是一代人之幸。
实施路径虽具化,但总体上仍是开放的心态。
文件用词为“鼓励大胆探索、积极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预计未来的教育行业发展将有更多的政策与实践的创新,值得、需要持续跟踪,其中也将孕育较多长线投资机遇。
素质教育优先发展。
在任务第二点中,首要要求包括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增强综合素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我们理解,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意和首要之意,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将是未来一代教育的主线,相关领域在国内发展仍处于较为早期的阶段,未来长期发展机遇确定!
新的教学质量标准值得期待。
任务中提到要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完善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标准,建立健全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
体质健康标准,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我们理解,教育质量标准在中国尤其关键,是教育过程中各方行动的指南针,在此前较为单一的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未来将更加多元和科学。
课程体系及教材改革。
其中课程体系建设包括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分类制定课程标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教材改革包括统筹为主、统分结合、分类指导,增强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完善教材编写、修订、审查、选用、退出机制。
我们理解,这里核心之意在于在坚持教材编写大方向的同时,仍将鼓励一些优秀的教材编写机构进行自主的教材编写。
教师要求及待遇提升,教师职业培训机遇明显。
其中将完善教师资格体系和准入制度,健全教师职称、岗位和考核评价制度,同时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制度,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活补助政策,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我们理解,教师要求与地位、待遇提升,将极大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未来教师职业培训将有持续的发展机遇。
教育信息化实施战略中的四点方向:
我们理解,重点包括智能化校园的软硬件设备、智慧教育(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教育服务业的机遇、后台的教育管理系统。
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将继续扩大,中国有望出现全球化的教育企事业单位。
在战略第九条,提到要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推动我国同其他国家学历学位互认、标准互通、经验互鉴,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优化出国留学服务,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推进与国际组织及专业机构的教育交流合作。
我们理解,教育领域的开放程度将继续扩大,包括鼓励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还是输出优质教育理念,长期来看,利好留学服务机构、利好优质的教育企事业单位全球化发展。
推荐访问: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