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思想汇报 > 康有为大同思想读书报告(3篇)

康有为大同思想读书报告(3篇)

时间:2022-11-19 17:20:05 思想汇报 来源:网友投稿

康有为大同思想读书报告(3篇)康有为大同思想读书报告  康有为大同思想评价  康有为大同思想评价  [摘  要]“大同”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理想,大同世界更是为万千中国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康有为大同思想读书报告(3篇),供大家参考。

康有为大同思想读书报告(3篇)

篇一:康有为大同思想读书报告

  康有为大同思想评价

  康有为大同思想评价

  [摘

  要]“大同”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理想,大同世界更是为万千中国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作为康有为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方面,其大同思想虽是“乌

  托邦式的空想,但又是超越时代的文化晶体”,其中不乏合理成分,值得我们学[1]习借鉴。本文试图对康有为的大同理想进行研究,发掘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康有为;大同思想;和谐社会;时代价值

  人类最伟大的梦想,莫过于建立一个繁荣、民主、文明、和谐的大同社会。中国近代戊戌变法领袖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精心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大同世界,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他无法找到实现人类大同的现实通途。研究康有为《大同书》及其大同思想,分析其中的积极意义和缺陷,对构建和谐世界和实现全人类幸福,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大同思想的积极意义

  康有为大同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康有为政治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对于科学社会主义还没有传入的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作用。

  第一,康有为大同思想是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史发展的一个新的标志,它对剥削制度的尖锐批判能够起到民主主义的启蒙作用。大同思想根据社会必然向前发展的历史进化理论,提出了一个高度物质文明、政治民主、个人平等自由、人人劳动和财产共有的“大同”世界。它表达了中国先进人士和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对科学文明的希望,对封建专制的反抗,对人权的要求,具有极大的民主主义启蒙意义。这种空想的社会主义反剥削、反压迫的思想,实际上正是对当前封建剥削、封建压迫的强烈抗议。大同空想是反封建的呼声。

  第二,康有为大同思想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能够起到社会主义的启蒙作用。有些主张不仅与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一致,甚至有所发展。比如康有为提出“去

  [1]董重转,王秀云《康有为大同思想略论》。

  九界”,达到大同极乐世界,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还没有提出过;康有为提

  出废除私有制,消灭一切剥削,圣西门、傅立叶没有提出,欧文提出过,但远不如康

  有为提出的具体和彻底。在批判资本主义方面,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与资本的根本对立以及私有制后面的阶级利益冲突和斗争方面,康有为远不如西欧空想社会主义者,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资本主义制度描绘成完美的东西,而是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应把它改造成财产公有的真正平等的大同世界。这不仅是救中国出苦海的方案,也是救全人类出苦海、驶向极乐世界的方案。这种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大胆追求启发了人民的觉悟,鼓舞人们探索、追求,而且为以后西方社会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和接受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条件。

  二、“康有为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2]

  康有为大同思想无疑是中国乃至全人类思想宝库中一朵奇葩,但由于历史、阶级和自身诸多方面的局限,其大同思想混乱驳杂、自相矛盾,以至流于空想。

  (一)康有为大同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康有为所处的历史时代,资本主义所向无敌,帝国主义疯狂扩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积贫积弱,岌岌可危。100年前的人类,科学革命刚刚兴起,人类社会制度文明最高层次的实践,只是资本主义社会,更高层次的社会制度,只是存在于书斋和人们的空想之中。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无法找到任何物质环境和现实的土壤,所以,只能流于空想。

  在康有为所处的时代,尚无基因科学知识的支撑,在《大同书》中,康有为一方面主张世界各民族平等,但另一方面却又提出了荒谬的种族同化统一理论。他认为白种人是最优秀的人种,黄种人次之,而棕种人和黑种人却是劣等民族。人种具有优劣等级区别,是康有为的主观认识,并没有科学理论的支撑。

  (二)康有为大同思想的阶级局限性。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分析了因封建等级制所造成的人们的各种痛苦,批判封建君权夫权和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条,但该书没有提出产生封建压迫的真正根源。他把旧社会中所有阶层人们的痛苦罗列到一起,认为劳动人民遭受的[2]汤志钧《康有为与戊戌变法》第一百六十七页。

  各种痛苦,和富人、贵族甚至帝王所受的各种痛苦是一样的,把剥削者和被剥削

  者、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作为相同的“受苦”的人类,从而混淆了不同阶级的矛盾。他甚至认为“中国绝无阶级”,完全否认封建压迫是由于封建制度所造成的。

  《大同书》虽然主张废除封建宗法制度,但同时却为封建宗法制度作了掩盖。在他看来,男女不平等除了是由于封建压迫所致,还在于妇女生来体质衰弱,男子“挟强凌弱”所造成的,这实际上掩盖了妇女受压迫的阶级原因。《大同书》虽然提出了妇女解放和婚姻自主的主张,但又认为这些问题只能在遥远将来解决。彰显了康为有阶级局限性。

  (三)康有为大同思想的个人局限性。

  康有为的《大同书》运用了理想主义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无比的人类理想社会的蓝图,康有为勇于直面现实社会的黑暗,揭露人类所受的种种苦痛,酝酿多年,最终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理想,代表了人类历史进步的潮流和人们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当然,康有为无法摆脱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就象人类历史上的所有伟人一样,康有为也无法逃脱其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他不可能有当今时代科学的世界观,他所构想的大同社会的基础是驳杂而矛盾的。因此,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也只能是空想。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三、康有为大同思想的时代价值

  尽管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可以归于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性质,但是《大同书》中某些观点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书中所描写的某些社会形态某种程度上符合今天我们对于和谐社会的理解,某些主张对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表现的苦乐观、国家观、公产观、仁爱观、妇女观等大同思想与现代和谐社会有着传统文化上的内在传承关系:

  (一)提倡“人人平等”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设计了一个没有阶级、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大同

  社会是稳定的、有保障的社会,在这里,人们的生活是和美的,丰衣足食的,没有贫穷饥饿,没有苛捐的重负。每个公民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生了病得到救治的权利,都能得到宪法与法律的保护。老年人得到很好赡养,安享天年。青、壮年人有机会为社会所用,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幼年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能有尊严地活着,其最基本的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

  (二)倡导教育兴国

  纵观康有为《大同书》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较为突出的有:教育平等的思想;重视胎教和幼儿教育的思想;提倡养、教并重,脑、体、德共同教育的思想;讲求教育过程的系统性和阶段性统一的思想等等。尤其是他十分强调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他设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将越来越细,学校的专业也必须越开越广,每个专业都要专门学习和研究,才能不断推动科技的全面发展。因此,他设想各种专门学校要设在其研究对象之中,如农学院就设在农田里,海洋学院就设在海边上等等。康有为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促使科学发展的思想,更体现了康有为“经世致用”思想的贯彻。在康有为看来,大力发展学校教育是大同世界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三)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主,打破封建家族宗法的束缚,实现资产阶级的人权、自由、平等、独立和个性解放。康有为在理论上猛烈地批判男权社会,提出女子应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认为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结构,关健的问题是实现男女平等。他在观察世界各地妇女的苦难后提出了拯救妇女的措施,提出设立女子学校;认为女子也可以当议员、大总统,与男子无别;妻子与丈夫在法律上平等;禁止从夫姓风俗,还女子本人之姓名;提倡婚姻自由,父母不得包办儿女的婚姻。禁止二十岁以前的早婚现象,提倡晚婚;女子成年后有社交的自由;禁止缠足、细腰等危害妇女健康的风俗。

  (四)主张破除国界,全球统一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主张破除国界,实行天下为公,全球统一。他认为国界进化,自分而合,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康有为既吸取了孔子的遗教,又吸收了现代的无政府主义,提倡一种新型的“世界共同语”,主张各国人民在学

  习本国的语言文字同时,必须有世界语为国际交流的工具,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脑力,以便集中精力创造人类奇迹,促进人类文明的进化。致力于构建“地球万音院”的计划,把各国民族语言的优秀汇集其中,他认为学习多种语言,既浪费人的精力,又有害于人的思维。康有为关于以世界共同语取代各民族语言的想法,构成了他统一的世界国家和全人类的和谐———即“大同世界”。设立公议政府,由各国选派议员组成,公举一人为议长,类似今天的联合国。这个“大同世界”由民主的世界政府统治,它不再承认语言的分歧和国家的边界,那里不再存在阶级、种族和家庭,人类处于永恒的和平与纯净无瑕的幸福之中。

  (五)提出“天人合一”思想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他把“人”摆在“天理”之上,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这是十分可贵的。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还提倡乐善好施的社会风气,他认为:“仁以博施、济众、爱人、利物,自智仁以外无以为荣。”,主张对社会乐善好施的慈善家,都赠以“仁人”的称号。康有为把“仁爱”看作人性美好的理念,而为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则是“仁爱”的实施。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概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必然更好地促进人与人和谐,而人与人的和谐更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1]康有为.大同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2]汤志钧.康有为与戊戌变法[M].中华书局,1984.[3]张开宏,陈九如.康有为大同理想评析[J].社会观察,2010.[4]许文.康有为大同思想.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01).[5]张杰龙.康有为大同思想的时代价值[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03).[6]董重转,王秀云.康有为大同思想略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

篇二:康有为大同思想读书报告

  中国知识分子的“大同”社会构想

  ----对康有为《大同书》的细读分析

  一、康有为与《大同书》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进人物。作为康有为代表作的《大同书》,可以说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学人,首次尝试设计理想中世界的状态。在这个世界性的社会里,没有国家、没有种族、没有阶级、没有家庭、私有制消失、人人平等、天下为公,人类过着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文明生活,这就是康有为设想中的大同社会。

  “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

  “公者,人人如一之谓,无贵贱之分,无贫富之等,无人种之殊,无男女之异。分等殊异,此狭隘之小道也。平等公同,此广大之道也。无所谓君,无所谓国,人人皆教养于公产,而不恃私产,一内外为一,无所防虞,故外户不闭,不知兵革,

  此太平之道、大同之世”,康有为在1884年撰写的《礼运注》中,描绘了一幅“大同”

  世界的基书轮廓。

  对于生活在封建社会三纲五常中的人而言,大同社会表征着希望和美好。虽然正如毛泽东所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社会的路”,但其大同设想是康有为早期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另一种表现,其中的很多设想都很先进也很具体,不仅在当代具有进步意义,对现代执政者设计未来发展道路也仍旧有很大的启发性,集中表达了先进的中国人对平等民主的要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也代表着以康有为为典型的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智慧和胸怀,就像康有为本人所说的“吾为天游,想象诸极乐之世界,想象诸极苦之世界,乐者吾乐之,苦者吾救亡,吾为诸天之物,吾宁舍世界天界绝类逃伦而独乐哉!”因而这本书不仅从内容上而且从思想价值上都有被仔细研究的必要,篇幅关系,本文着重选择个人觉得重要且有兴趣的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

  二、重点问题研读

  1、康有为大同思想与儒家传统思想的关系是什么?

  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大同书》“混合公羊家三世说、礼运篇小康大同说、佛教慈悲平等说、卢骚天赋人权说、耶稣教博爱平等自由说,还耳食一些欧洲社会主义学说,幻想出一个‘大同之世’。从他的描述可以看出《大同书》的思想来源多而庞杂,其中,儒家的政治思想在整本书的思想架构

  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看过《大同书》的人也都会觉得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有着很明显的儒家传统思想的烙印。

  那么,康有为是借儒家思想而为己所用的呢?一句话概括就是他将儒家核心的“仁爱”思想发展为类似于西方思想的“博爱”哲学。在《大同书》开篇部分,康有为以“人有不忍人之心”为基础,怀着“吾既为人,吾将人心而逃人,不共其忧患焉?”的博爱之心,在这种至仁至情的氛围下,他在《大同书》中提供了一条可能的人类摆脱苦难的道路---“大同之道”。依据他的描述,“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治之至也,虽有善道无以加此矣。”很明显,这个关于“大同”

  世界的幻想是要建立在整个社会“仁”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只有更多的人具备了“仁爱之心”或“不忍之心”,大同社会才有实现的可能性。其次,孔子在《礼记》的礼运篇中曾明确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与这个图景中所展示的一样,康有为的大同社会也强调了社会的和平安宁、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可以说,前者在很多方面成为后者社会构想的最初来源。

  但是,虽然两者都以“仁爱”为基础,对大同社会的蓝图设计也有着很多的相似,但在根本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儒家的大同理想是以对宗法秩序和伦理规范的遵守为基础的,其社会构想的实现也往往寄托在“君主”“圣人”的身上,这就代表着儒家思想必然是推崇封建君主专制、强调等级秩序、鼓吹宗法制度、三纲五常的。然而,康有为笔下的《大同书》却体现人人生而平等的精神,他认为“人者,亦一物之魂质也,虽形有大小,而其分浩气于太元,挹涓滴于大海,无以异也”“人非人能为,人皆天所生也,故人人皆直隶与天。这种绝对意义上的人人平等与在那个时期中仍旧存在森严的封建等级和严苛的宗法纲常是格格不入的。

  因而,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和社会架构在很多程度上是继承了儒家思想的一些精髓,同时康又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和自己的设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一定范围内的否定和批判。简而言之,就是批判性继承。

  2、如何理解康氏“大同”社会中“没有家庭”的观点?

  在康氏之前的很多前瞻者提出的未来社会构想里,都试图表达“没有国家”“没有阶级”“没有政府”这样的设想,因为这些划分都是人类为某种目的或自身的某些共同特征刻意为之,且带来了交流的阻隔以及权利义务的不平等,因而消灭这些人为划分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在康有为的未来社会中,除去前面提到的“国家”“阶级”等要抛弃,他还提出要“去

  家界”,即消灭家庭。康有为把“家”看作进入“太平世”的重大阻碍,认为家导致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平等、是“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些荒谬言论的根源,与“人人平等”的观点相抵触;他还认为有“家”导致人们各自为己,互不相爱,正如《大同书》所说,“有所偏亲者即有所不亲,有所偏爱者即有所不爱。中国人以族姓之故结,故同姓则亲之,异性则疏之;同姓则相收,异性则不恤”。而所有这些与“大同”社会相左的元素,皆因家而起,因而只有去家才能达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理想境地。在康有为眼里“父母、子女”等称谓意味着一定的相互义务,只要去掉附加在这些名称上的“义务关系”,即解决家庭哺育幼儿、赡养老人等问题,那么家庭的独特功能消息,那么因家所引起的与大同社会相违背的元素便也将不复存在。对此,康有为提出设立“公立政府”,这样一个社会机构来实现家庭的功能,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三院”(人本院、育婴院和怀婴院)实现“公养”的职责,负责婴儿从孕育到入学前的所有事宜;通过设立公共教育机构实行“公教”的职责,对入学儿童提供相应的教育;而“公恤”机构则负责人除上学外一切生活事宜。简单看来,通过这一套的公共机构的运作,家庭的职能被完全的取代,社会也可以正常的运转。

  消灭家庭即意味着消灭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在我看来,不同于君臣,夫妻之爱、父母子女之爱这些都是人的自然天性之体现,怎么可以硬生生地去去除呢,这不是违背自然伦理吗?此外,消灭了家庭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人为地去模糊亲情、爱情与博爱这种感情的界限,甚至是消灭最原始意义上的亲情和爱情,是在“灭人欲”。可以说,“消灭家庭”这种思想是不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是《大同书》中最能代表康有为独特思想的一条设想,然而,它也暴露了康有为、甚至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即先进又保守、即创新又局限性的双重矛盾性。

  3、“去苦求乐”:最质朴的社会进化动力说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指出人的本性就是“去苦以求乐”“普天之下,有生之徒,皆以求乐免苦而已,无他道尔”。他将那些打着“道德”“灵魂”等看似冠冕堂皇的实则空洞甚至虚假的幌子抛开,把社会进化的动力归结为人类“去苦求乐”的本性和欲望,这种质朴的思想往往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更加容易被人所理解和接受。

  他说“人生而有欲,天之性哉……,生人之乐趣愿欲何者?口之欲美食也,居之欲美宫室也,身之欲美衣服也,用之欲美械器也,知识之欲学问图书也,游玩之欲美园林山泽也,体之欲无疾病也……”。他认为现在的社会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人们生活在“苦”之中。而在“大同”社会,人们的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生活极度丰富,能够使人们的各种欲望得到满足,变得快乐。那么,想要脱“苦”得“乐”,人们就需要进行社会变革,打破现在充满弊端的旧社会,进入理想的大同社会。如此一来,“大同”社会变得栩栩如生,为进入“大同”社会所进行的各种改革也具有了简单却充分的理

  由。虽然这种由本性和欲望生发出的改革动力带着一种唯心主义色彩,但与将社会进步归结为天意的历史观相比,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同时,也符合康有为所生活的时代,要知道,在那个充满迷信的封建时代,认识到人自身的需要是驱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已经非常不易;而康有为能够将这种思想挖掘并最真实的表达出来,也很不易。

  三、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与其他未来社会构想的对比

  太平天国

  (农业社会主义)

  相同点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提倡“人人平等(尤其是男女平等)”;

  土地公有;

  不同点

  太平天国大同思想具有宗教迷信意味,将真神上帝作为革命的最高权威;康的思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太平天国对儒家思想全盘批判,认为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康则是批判性继承;

  太平天国倡导绝对平均和禁欲,康则提倡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孙中山

  没有阶级和压迫;

  孙中山倡导实现国家资本主义,康则提倡消灭国家,人人平等;

  孙提倡土地国有,康则认为土地公有;

  孙提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康则没有指明具体实现形式

  傅立叶

  都将社会看作上升的过程;

  傅立叶认为可以存在私有制,康则提倡废除私有制;

  傅立叶重点批判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康则周高点批判封建主义,农工业评判资本主义;

  傅立叶倡导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康则设想的是计划经济

  (主观社会主义)

  否定地主阶级土地所有权;

  发展资本主义近代工业;

  (空想社会主义)

  都认为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是对人欲的满足;

  都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

  都赞同可以消灭国家;

  马克思

  (共产主义)

  都建立在生产力水平和物质水平高度发达的基础上;

  都认为资本主义存在剥削和压迫;

  康有为提行按劳分配,共产主义则是按需分配;

  马克思认为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直接由封建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再到共产主义,而康有为庸俗进化论,认为必须经过资本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

  通过以上图表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大同思想的核心集中在

  “人人平等”“消灭私有制”“没有国家、政府、家庭”“批判封建社会”“解放妇女,男女平等”“财产公有、按劳分配”这几个方面,而除了“消灭家庭”这一设想有待商议以外,其他的几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进步性,代表着当时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聪明智慧和试图进行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美好愿望。

  作为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尽管《大同书》还有着诸多不足之处,但是它对于启迪当代人的思想、推动社会变革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值得我们更加仔细地研究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理论与现实状况,同时对当代社会发展在思想和实践上能有所帮助。

篇三:康有为大同思想读书报告

  摘要: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宝贵遗产,也是康有为戊戌维新运动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超时代的空想性。康有为以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辨、为的中国芸芸众生悬起了一盏彼岸的标灯,这便是其《大同书》。然而社会上对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提出了质疑。

  一

  有人说康有为所描绘的大同世界是一个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对于这一看法我们有待与商榷。大同思想是康有为社会政治思想体系中的最高境界,是康有为长期苦苦追寻救国救民之策的结果。《大同书》是康有为大同思想的集中体现。大同思想是在吸收了前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思想来源甚广,正如康有为自己所说是“合经子之奥言,探儒佛之微旨之新理,穷天人之积变,搜合诸教,披析大地,剖析今故,穷察后来”而成。[1]大同思想来源虽十分广泛,但其根基却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康有为最初正是受了《礼运》启发而萌生了大同思想。康有为“三世说”理论中的太平世就是大同世界。康有为是清代今文经学复兴以来的集大成者,他将今文经学的“三世”理论与《礼运》“大同”、“小康”学说相糅合,把《公羊》的“升平世”说成《礼运》的“小康”,把《公羊》的“太平世”说成是《礼运》的“大同”,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三世说”理论。除受今文经学影响,康有为的大同思想还明显地吸收了陆王心学、佛学、经世学派的某些思想因素。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之所以远远地超过他所处的时代,西学对他的影响也起了关键的作用。他出游香港、上海,开始接触西学,“乃悉购江南制造局及西教会所译出各书尽读之”。[3“]购《万国公报》,大攻西学书,声、光、化、电、重学及各国史志,诸人游记,皆涉焉。”[4]广泛的涉猎西书,使他大开眼界,同时环游世界的漫长苦旅使他亲身接触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新的见闻、新的思考给他的思想大厦不断添砖加瓦,大同思想最终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并最终写成《大同书》。康有为理想的大同社会,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是,是资本家赖以剥削工人的根据。在康有为看来,不改变私有制度,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机器如何精巧,社会保障措施如何完善,想要实现大同,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资本家具有剥削性。康有为认为,私有制不仅会带来贫富不均,而且会造成社会的动荡。因而康有为提出了大同社会,并且康有为所说的大同社会,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社会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都依据计划进行。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成为一种快乐

  康有为虽然没有提出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

  但康有为认为的大同社会,机器日益精巧,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创造,去享受生活的乐趣,但他至少把大同社会的劳动看成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是完全不同的,不是被迫的,不是为资本家,而是一种自觉的快乐的事情。因而说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是资产阶级的理想王国是片面的。是没有深刻理解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如果一定要把《大同书》的意义限制在康有为所处的那个时代之中,强调它的局限性,似乎有失公平。

  二

  在世界上,由许许多多被称为空想的社会主义者,从托马斯·莫尔到康帕

  内拉,从摩莱里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他们的理论、学说,大多是粗糙的,特别是对未来社会的探讨,很少系统性、完整性,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但康有为则不然。他的《大同书》其系统性、全面性、深刻性,都远远超出了那些空想社会主义的著作。康有为的大同社会,没有任何假托,,而以天下为己任的严肃态度,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中,预见到了实现大同社会的必然性、长期性、曲折性.系统构想了大同社会的存在方式、社会结构、生产与交换原则、人际关系与生活方式、婚姻及人类自我延续的形式、文化形态、道德标准以

  及大同社会的发展过程。尽管他的思想表现了某些幼稚、荒唐、自相矛盾甚至是不可原谅的错误,但是,他的大胆探索和精深思考所表现出的思想,使《大同书》显示了独特的魅力。他的大同思想,不仅一般地阐述了共产主义原理,而且提出了不少独到见解,远远超出了前人。其国家消亡的思想,废除家庭的思想和平等思想的精辟阐述都闪耀着康有为思想的光芒。就以平等思想为例平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资产阶级民主制虽然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每一个有参与政治、管理国家的权利,但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这种平等仅仅是形式上的,带有的虚伪性。因而,只有废除私有制,使社会全体成员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实现平等以后,才使这种形式上的平等变为事实上的平等。然而诸多思想家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平等绝对化,把他们理想的社会主义但说成是平等的乐园。康有为主张废除私有制,农工商各业归社会公有,同时又认为,即使大同社会,也不会有绝对的平等。大同社会实行工资制,无论是生产者还是公务人员,都领取不同等级的工资。这种工资差别,是社会对个人学识、才能、贡献的确认。即使在养老院中,也有等级,待遇有别,表示社会对有较大贡献者的奖励,以资劝诫,激励后人。这就有与诸多思想家有本质的区别。。

  三

  康有为描绘的令人神往的大同社会,怎么能实现这一理想?例如,怎样实现大同?如废除奴隶制度?由谁来废除等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康有为无法回避,因而,他有构筑大同社会蓝图的同时,也探讨了走向大同的道路,这便是民权主义的道路。

  康有为认为必须建立普遍的充分的民主制度,保障民权,发展民权,只要“民权日盛”、“民主日多”,人类离大同社会就会越近。而要发展民权,首先是发展女权,使男女平等,各自独立。他甚至把发展女权看成是废除私有制,废除家庭,废除国家的关健。他说:全世界人欲去家庭之累乎,有明男女平等各自独立始,此天予人之权也;全世界人欲去私产之害乎,在明男女平等各自独立始,此天予人之权也;全世界人欲去种界之争乎,在明男女平等各自独立始,此天予人之权也;全世界人欲致大同之世、太平之境乎,在明男女平等各自独立始,此天予人之权也。康有为把兴民权视为走向大同之路,因而在《大同书》中反复强调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格独立等资产阶级曾经大肆宜传过的论。也许因为这一点,有人把他的大同思想视为改良主义或空想社会主义。大同思想是人类智慧大树上的无果花“,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5]瑕不掩瑜,大同思想虽有其不足之处,但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尽管大同之说在近代是一张过于虚幻的画饼,但作为智慧的明灯却永放光芒

  应当指出,人类对大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因而,人们似乎不应苛求古人。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都无法告诉后人走向共产主义的具体道路和具体方法。如关于国家消亡问题,列宁就说过:我们只能谈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同时着重指出这个过程的长期性,它的长短将取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至于消亡的日期和消亡的具体形式问题,只能作为悬案,因为现在还没有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又如关于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问题,列宁也说过:至于人类社会经过哪些阶段,通过哪些实际办法达到这个最高目的,那我们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康有为的贡献,不仅在于完整地、真实地展现了一幅大同社会蓝图,而且对如何实现大同社会,也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思考。所有这些,都是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望尘莫及的。

  [5]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M]

推荐访问:康有为大同思想读书报告 大同 康有为 思想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