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全区2022年耕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8篇)

全区2022年耕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8篇)

时间:2022-11-21 15:5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全区2022年耕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8篇)全区2022年耕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耕地保护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变化,国家在加强土地宏观调控,严格国土资源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区2022年耕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8篇),供大家参考。

全区2022年耕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8篇)

篇一:全区2022年耕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耕地保护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变化,国家在加强土地宏观调控,严格国土资源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随着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土地资源需求日益旺盛、管理日益严格、形势日益严峻,加强耕地保护尤其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越发艰难。

  关键词:耕地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我国的人口比较多,耕地的多少直接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近些年来对土地安全管理引起重视,要求合理利用土地,实现耕地保护。在具体管理阶段,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各级政府部门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基本农田实现特殊保护。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取得突出进步,在实际发展阶段,工业化发展形式取得突出的进步,占地面积增加,也对耕地管理产生影响。在整个阶段,耕地面积减少,对整体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必须立足现状,做好各项管理工作。

  1耕地保护概述

  在新形势下,地方的耕地保护形势面临着较为严峻的考验:一方面要加强耕地保护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要持续稳定在上级下达的目标之上,并实现耕地总量占补平衡;一方面要服务保障县域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保障全县的粮食生产与安全。主要体现在:资源总量与人均占有量持续减少,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耕地保护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土地资源市场管理不够规范,违法违规用地行为时有发生,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农民集体土地非法入市问题较为明显;违反规划扩大用地规模,未批先占及闲置、浪费和低效使用土地的现象依然存在;乡镇村庄规划滞后,农村宅基地管理不规范,乱占滥用耕地违法建房现象较为普遍等。

  2耕地保护面临的新问题

  2.1耕地闲置荒芜现象严重

  在当前的土地管理过程中,存在产出率低的现象。当前农村区域的人口到城市打工,农村区域的人口锐减,多是老年人和留守的女性,对于耕地保护重视度低,加上在农田发展中缺少必要的劳动力,因此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耕地存在闲置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农民对耕地管理没有引起重视。干部群众的管理意识对整体管理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当前干部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比较差,没有注意土地的管理,整体法制观念淡化。

  2.2耕地质量不高

  在我国所有的耕地中,优质耕地面积的比例只占30%,中等和低等耕地达到70%,并且受到自然侵蚀、水分以及坡度等的影响。由此可见,我国的耕地质量普遍偏低。一些城市的快速发展占用了大量优质耕地,主要体现在部分中东部地区。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大城市,农村的人口数量以及劳动力不断减少,导致大量优质耕地荒废。因此开垦荒地时,人们大多选择生态环境薄弱和生产能力不足的耕地,出现了占优补劣的现象。

  3耕地保护面临的新问题与的有效对策

  3.1开展耕地规范化管理

  地方政府在耕地保护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强化地方政府的保护责任,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在初期发展中需要对各级干部进行思想指导,耕地保护的责任及时落实到党委和其他负责人身上,各级的工作人员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当前管理的具体情况,不断开展务实管理。在当前管控阶段,解决重发展和轻保护的问题。积极落实耕地保护的责任,必须及时处理存在的耕地保护问题。针对重大的违法行为需要严格追究责任。整个过程中科学的规划管理很重要,要注意的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现有的政策方案,不断稳定基本保护面积,只有不断推广农田保护形式,才能完善现有的农村网络经济管理模式。在实施阶段按照规定的要求实施,强调的是公共参与,要树立一个责任

  制和两个网络建设的形式,在基本农田日常管护阶段,逐步实现管理网络化和监督社会化,在后续保护阶段,切实地进行耕地保护和基本管控。

  3.2加大耕地监管力度

  一是对国土管理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干部素质,增强依法行政意识。二是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严格管理,防止出现建设用地审批不严,乱占滥用,破坏耕地和少批多占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三是对潜在的污染企业进行整改,防止耕地污染事件的发生。

  3.3改善耕地质量的方法

  第一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严格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土壤的种类选择合适的农作物,鼓励农民学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知识,避免耕种不当。第二在传统的耕地过程中,农户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增加收益,使用了大量肥料,这也是导致耕地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从我国的调查研究报告可以看出,较常用的钾肥、磷肥的利用率不高,所以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方式进行解决,不断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从而保证肥料使用的均衡性。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养殖业发展非常迅猛,因此农家肥资源较丰富。在种植的过程中,可以将无机肥和农家肥结合使用,既可以降低环境污染,还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土壤酸化现象。第三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农民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使用了大量农药,污染了土壤环境,导致土壤质量不断下降,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对土壤的危害,提高土壤的承载力,保护生态环境。第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壤容易存在板结现象,因为同一地区的土地经过长时间的耕作后,非常容易出现耕地层变薄、犁底层上移的现象,可以采取深翻和深松相结合的处理方式。第五秸秆还田是我国农业生产较为常见的现象,也是目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果继续采用焚烧的方式实现秸秆还田,将会造成秸秆资源浪费,且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烟尘,从而污染周围的生态环境。近几年,政府出台了秸秆还田的相关政策,主要包括还田和覆盖两种方法。以全量麦草还田机械旋耕技术为例,该技术借助科技的力量对麦秆进行还田处理,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秸秆催熟剂,加快肥料养成速度,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第六我国部分地区存

  在严重的土壤酸化现象,降低了土壤的肥沃程度,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可以根据实际的酸化程度使用土壤调酸剂,在调节土壤酸度的同时,增加土壤中的钙含量。土壤酸化现象较为严重时,可以在秋收之后向耕地撒生石灰,也可以在春季播种的时候在沟内撒生石灰,待春雨充分渗入地下后开始播种。对于酸化不严重的土壤,可以使用白云石粉,同时要多浇水。土壤改良剂的使用原理是通过黏结土壤颗粒,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从而促进农作物吸收营养成分,但土壤改良剂本身没有营养成分。

  3.4实现生态上的耕地保护

  在区域发展中,执行耕地占补的平衡,坚持耕地补数量和质量的平衡,后续发展过程中,必须实现耕地的合理保护,完整的耕地保护很重要,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确保耕地的质量和总体生态条件。在耕地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耕地质量和总体生态条件恶化,会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因此在具体的管理阶段,为了避免占多补少的现象,依据现有的规定,对补充耕地数量按照等级折算方式进行落实。

  结语

  耕地保护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管理阶段的具体情况,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大管理力度。本文分别从切实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开展耕地规范化管理、落实耕地保护方案、实现生态上的耕地保护等方面入手,及时处理现有的问题,从而减少当前耕地保护阶段的各种问题,确保整体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绪成.耕地保护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J].国土资源情报,2020(3):46-51.

  [2]王兵,臧玲,张香玲.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成效、问题与对策:以河南省为例[J].开发研究,2018(4):94-99.

  [3]智翠萍.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经济导刊,2017(12):129.

篇二:全区2022年耕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基本现状目前,我县已划定基本农田地块114快,保护面积22922。

  9公顷。

  确定保护责任人334人,落实承包农户11843户。

  基本农田保护区块划定后,各乡镇均成立了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小组,村有监督小组,保护责任人全面落实到位,并做到责任明确。

  基本农田保护“七有”制度和乡规民约明确规定保护责任和奖罚办法。

  各乡镇村组在划定的基本农田树起保护牌71块,保护表、册、卡,保护图纸等档案资料齐备。

  二、主要工作成效一是通过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将法律赋予农民集体的重要财产权按照法定程序和法定形式予以确定,保护了农民土地的合法权益。

  二是通过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依法确定三种形式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确定国家与农民集体以及农民集体之间的土地权属界线,并依法对存在的土地权属争议进行调解和确权,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土地权属纠纷,消除了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消极因素,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全县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过程中共处理土地权属争议20多起,调处率达90%以上(包括现场调解达成协议的)。

  三是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成果,为实现全县城乡地政统一管理奠定了坚实的(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基础。

  四是以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为契机,加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农村地区的宣传,使广大农民更加重视自身土地权利和义务,土地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提高了学法、守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一是思想认识有偏差、不统一。

  少数地方对基本农田特殊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与保护耕地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固守“发展就必须以牺牲耕地为代价”、“先上车后补票”的错误思想和陈旧观念,给我们依法管地造成了很大压力。

  二是基本农田保护基础工作差,日常性工作机制不健全。

  普遍存在底子不清、责任不明、机制不灵、管护不力的情况。

  三是新开耕地质量不高,占优补劣现象仍然存在。

  一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只达到数量要求,未达到质量要求,导致部分地区耕地整体质量下降,严重违反了粮食生产能力平衡的本质目标。

  正确分析当前我县耕地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做到工作思路要有新突破,工作措施要有新举措,为全县经济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必须重点抓好以下五个个方面一是基本农田保护要突出“日常性”。

  在基础工作方面,主要是要落实责任和制度。

  责任要逐级落实。

  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应以行政村为单位与乡级政府签订,设置村民小组的要签到村民小组。

  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在农村土地承包书标注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形式落实到承包农户,明确承包农户保护基本农田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与农户承包合同不一致的,可按承包面积落实到农户。

  对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落实到农户有困难的,可在行政村或村民小组的责任书后附农户亲笔签名的名录。

  制度落实要抓重点,第一,要把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

  第二,要完善基本农田保护档案,做到县、乡、村、组四级基本农田档案、图件、数据齐备,可查可核,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件要做到在县级备案。

  二是耕地保护执法监察要突出“威慑性。

  ”耕地保护执法在国土资源执法体系中有着突出的地位。

  县政府有耕地保护执法领导小组,县人大每年都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耕地保护执法检查。

  但我县目前的耕地保护执法现状还远未进入理想状态,失之于松弛,失之于软弱,在社会上没有形成应有的威力和威信。

  给人的感觉是检查多,查处少;说的多,干的少;软的多,硬的少。

  这种状况必须努力改变。

  今年的耕地保护执法监察要以查处涉耕违法案件为重点,第一,要改变只查小案不查大案的做法,今年要在全县范围选择几宗有影响的大案进行重点查处,并对查处结果公开曝光。

  第二,要改变只查民不查官的做法,对官员违法和法人违法要从严查处;第三,要改变只查事不查人的做法,对实施和参与违法的当事人,要依法给予处分;四是要改变只查违法不查犯罪的做法,对涉嫌犯罪的人和事,要在查清基本事实的基础上,该移交的坚决移交司法机关依法惩处。

  三是干部队伍建设要突出“先进性”。

  “保先”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具体到国土资源部门的党员和干部,要增强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依法行政,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

  保护耕地是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从事耕地保护工作的同志必须把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学懂弄通,才具备基本的能力。

  第二,沟通协调、推进工作的能力。

  耕地保护是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方的协调动作才能实现目标。

  国土资源部门的同志要特别重视内部协调,要克服唯我独尊、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的陈旧思维习惯;要有大局观念,主动为耕地保护工作献计献策献力;要做善于谋事和共事的典范,以最小的磨擦换取最大的工作合力来推动工作。

  第三,廉洁自律、自我约束的能力。

  耕地是一种资源,掌管资源就是掌管权利。

  从事耕地保护工作的同志都要与权利打交道。

  在权利面前,千万不可有丝毫松懈。

  要洁身自爱,在思想上筑起防线;要自觉接受监督,不要晃晃忽忽、藏藏掖掖;要把自己的行为置于制度的管辖下,经得起现实和历史的检验。

篇三:全区2022年耕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耕地保护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对土地安全管理引起重视,要求合理利用土地,实现耕地保护。在具体管理阶段,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各级政府部门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基本农田实现特殊保护。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取得突出进步,在实际发展阶段,工业化发展形式取得突出的进步,占地面积增加,也对耕地管理产生影响。在整个阶段,耕地面积减少,对整体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必须立足现状,做好各项管理工作。为了解决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各种问题,本文立足当前耕地保护现状,分析耕地保护不容乐观的成因,结合具体情况探析具体的改革对策,并且落实各项举措,从而确保区域耕地保护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耕地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新形势下,地方耕地保护形势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一方面,要加强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地保护,继续稳定在上级设定目标,实现耕地总量平衡;一方面,要服务于确保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保障县域生产和粮食安全。主要体现在: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继续下降,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耕地保护难度进一步加大;土地资源市场化管理不够规范,违法违规用地行为时有发生,尤其是城乡郊区农民。集体土地非法进入市场的问题更加突出;违反规划扩大土地使用率、未经批准的预占和失业使用、滥用和低效土地仍然存在;城镇和村庄的聚落仍然存在,农村住宅管理不规范,非法占用耕地违法建房等现象较为普遍。

  1耕地保护面临的新问题

  1.1耕地面积减少

  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脚步不断加快,城市化的水平随之提升。在当前的工业发展阶段,对土地的需求增多。为了加快发展速度,盲目地进行项目审批,具体的规划阶段存在违规操作的现象,导致土地资源存在滥用的现象,甚至对耕地掠夺。

  1.2耕地闲置荒芜现象严重

  在当前的土地管理过程中,存在产出率低的现象。当前农村区域的人口到城市打工,农村区域的人口锐减,多是老年人和留守的女性,对于耕地保护重视度低,加上在农田发展中缺少必要的劳动力,因此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耕地存在闲置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农民对耕地管理没有引起重视。干部群众的管理意识对整体管理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当前干部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比较差,没有注意土地的管理,整体法制观念淡化。

  1.3农业结构有待调整

  在当前的耕地保护的过程中,需要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当前政府对地方经济发展引起重视,开展了园艺工程和畜牧工程等,各种地方工程的不断落实,占用的耕地面积大,在农业结构的内部管理中,由于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下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在整个农业发展中,耕地面积降低,产量下降,影响粮食的安全。在农业发展中,由于整体结构不合理,将耕地耕种改为种植果树,没有对具体的程序引起重视,从而出现了耕地质量下降和耕地损失严重的现象。

  1.4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由于长期的开发复垦和整理,耕地的后备资源出现了严重的变化,后备资源比较少,占补平衡压力大。后备资源可不断的开发和利用,将其开垦之后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应用。在实施阶段,将实施的补充耕地等级折算,增加了占补平衡的压力。在当前的投资管理中,如果开发的难度比较大,剩余的后备资源出现片块小和分布零散的特点,因此很难进行管理。在后期管理中,资金投入多,新增的耕地比例低,加上是劣质耕地,整体管理势必受到影响。

  2耕地保护的具体对策

  2.1切实强化耕地保护责任

  人口比较多,但是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人增地减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各级政府部门必须认识到土地问题是重点问题,这还关系到区域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等。无论是国家战略还是地方经济发展,都要坚守耕地红线,在后续发展中切

  实增强耕地保护的忧患意识,友好处理经济建设和用地需求等方面问题。在发展中必须将耕地保护放在首位,不断强化地方政府的管理主体,完善土地执法监督管理机制,针对出现的土地违法现象,必须及时处理。实际工作阶段,认真落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和部门共同责任,将耕地保护作为工作人员任期管理的目标,严格地进行考核。

  2.2开展耕地规范化管理

  地方政府在耕地保护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强化地方政府的保护责任,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在初期发展中需要对各级干部进行思想指导,耕地保护的责任及时落实到党委和其他负责人身上,各级的工作人员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当前管理的具体情况,不断开展务实管理。在当前管控阶段,解决重发展和轻保护的问题。积极落实耕地保护的责任,必须及时处理存在的耕地保护问题。针对重大的违法行为需要严格追究责任。整个过程中科学的规划管理很重要,要注意的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现有的政策方案,不断稳定基本保护面积,只有不断推广农田保护形式,才能完善现有的农村网络经济管理模式。在实施阶段按照规定的要求实施,强调的是公共参与,要树立一个责任制和两个网络建设的形式,在基本农田日常管护阶段,逐步实现管理网络化和监督社会化,在后续保护阶段,切实地进行耕地保护和基本管控。

  2.3落实耕地保护方案

  在实施阶段,要实现对耕地范围的管理,开源节流。在后续管理中以集中保护为基础,针对非法建设用地的概况,实施中必须实现关键部分的保护,有序控制城镇用地规模,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从而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发展向内涵挖掘转换,通过合理化的管理之后,减少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的态势。在建设和耕地保护中,针对经济发展用地,应尽量避免占用耕地,对必须占用耕地的项目,需要积极抵制,避免出现滥用耕地的现象。

  2.4实现生态上的耕地保护

  在区域发展中,执行耕地占补的平衡,坚持耕地补数量和质量的平衡,后续发展过程中,必须实现耕地的合理保护,完整的耕地保护很重要,在实施过程中

  必须确保耕地的质量和总体生态条件。在耕地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耕地质量和总体生态条件恶化,会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因此在具体的管理阶段,为了避免占多补少的现象,依据现有的规定,对补充耕地数量按照等级折算方式进行落实。

  2.5耕地保护实行田长制

  在当前的耕地保护阶段,采取田长制形式,“田长制”实行四级责任制,一级向一级负责,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将永久基本耕地保护任务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块和责任网格。基于永久基本耕地划区情况,在实施阶段设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注明保护面积、范围、示意图、责任村组、“田长”姓名和举报电话等内容,有条件的村组可结合区域实际设立。从总“田长”到农户,层层相互监督,协同保护耕地资源。

  结语

  综上所述,耕地保护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管理阶段的具体情况,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大管理力度。本文分别从切实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开展耕地规范化管理、落实耕地保护方案、实现生态上的耕地保护等方面入手,及时处理现有的问题,从而减少当前耕地保护阶段的各种问题,确保整体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程孔平.耕地保护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研究[J].低碳世界,2021,11(06):323-324.

  [2]张绪成.耕地保护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J].国土资源情报,2020(03):46-51.

  [3]胡能灿.新形势下耕地保护问题的研究[J].国土资源导刊,2015,12(04):54-59.

  [4]李家宝.城乡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与保护对策[J].科技信息,2013(09):473.

  [5]潘红岩.耕地保护面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N].驻马店日报,2011-12-08(004).

篇四:全区2022年耕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方忠敬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起飞阶段,人地关系矛盾更趋紧张,目前人均1.37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40%。耕地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统计上报数据欠实的问题。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对策措施建议:(一)提高认识,强化政府和市民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意识;(二)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理论创新,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法律法规;(三)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落实有效保护空间;(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五)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力度,建立耕地储备制度;(六)坚持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的平衡,保护耕地生态条件;(七)加强资金和技术投入,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八)建立经济激励机制,统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起飞阶段,工业化水平的快速递增和城市化规模的急剧扩张意味着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人地关系矛盾更趋紧张,目前,耕地总面积已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8年的18.2574亿亩,减少幅度达4.77%,人均耕地面积更是从1996年的1.59亩下降到人均1.37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40%。另一方面,耕地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在现阶段农业科技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因此,如何处理好“建设”和“吃饭”的问题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在现阶段显的尤为重要。本文在简逑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有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耕地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统计上报数据欠实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国家建设建设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建房用地存在严重的不经济观念,占用了大量耕地,造就出一批暴富房地产商和暴富贪官,造成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4000多万失地农民;二是耕地闲置、荒芜范围广,面积大,危害重。由于土地产出效益较低,年轻农民大都进城进厂打工,农村现存的土地耕作者大多为老年人,大量的土地被闲置下来,近两年来,由于免征农业税,耕地闲置和撂荒面积有所增加,经济损失大。耕地闲置、荒芜,野草灌木丛生,农田生态环境恶化;耕地闲置、荒芜使农民恋土情结弱化现象加剧,干部群众耕地保护意识和土地管理法制观念淡化,是耕地保护中要解决的一大问题。三是不规范的生态退耕、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给实现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目标带来难度。有的将基本农田退耕植树。四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十分有限。据知情人透露:新世纪年来,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国家投资逐年增加,造就了一批暴富土地开发商和贪官,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顼目新增耕地是“笔耕”成果,镜子里的“泡涞耕地”。五是地力衰退,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受挫,耕地重用轻养情况比较普遍,有机肥施用少,绿肥作物“下岗”,土壤理化性状变差、肥力下降;水利工程和设施失修,蓄水总量下降,有效灌溉面积减少。随着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扩张,工业的快速发展,“三废”排放量增加,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导致农田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六是统计上报的耕地数据存在不实的问题。基层讲是求是,不愿意报不实的数据,专家多次指出“耕地占补平衡有水份”,上级应知情……“官出数据,数据出官”,耕地占补不平衡,数据却平衡有余……可见,统计数据不实的问题涉及我国如何真正保住18亿亩的耕地底线,危害极大,形势严峻。

  二、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对策措施建议

  (一)提高认识,强化政府和市民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意识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线。耕地资源涉及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对这一紧缺资源要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树立资源忧患意识,认清耕地资源的严峻形势,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制制度不动摇,切实改变重视经济发展、忽视耕地保护的片面认识,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需加大土地国情、国策和国法的宣传教育力度,深入宣传耕地保护在双峰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意义,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介和公益广告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使基本农田保护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一个人人知道农田保护,人人遵守农田保护,人人监督农田保护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理论创新,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法律法规

  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求,在总结国内基本农田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多方借鉴世界先进的基本农田保护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理论创新,建立以保护区域基本农田总体生产能力为中心,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用地矛盾,保障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为目的的基本农田保护模式。同时完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土地管理法》中有关基本农田保护的条款,强化对基本农田占用、变更法律程序,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应含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基本农田保护区用途管制制度、基本农田严格审批制度、基本农田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制度。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加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法则、法律法规。

  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不得占用的耕地。对基本农田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方针。

  (三)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落实有效保护空间

  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合理地选择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落地空间对于基本农田保护的真正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议在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要综合考虑保护单元所处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潜力,以保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空间上落得下,保得住。基本农田划定的指标体系主要是以层次分析法进行评定的,主要评定依据如表所示。

  基本农田划定的指标体系表

  光温条件

  地形地貌条件

  水资源与水利条件

  土壤条件

  交通区位条件

  经济社会条件

  源水质

  土壤类型、土层厚度、障碍层深度、土壤质地、土地构型、土壤养分、土壤污染状况、土地侵蚀状况

  距城、镇、村距离;距国道、省道、县道、乡道距离

  人均耕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土地投入产出效率、作物单产

  1、光温条件。光照与热量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要素,可采用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等指标来反映光温条件的差异。

  2、地形地貌条件。海拔、坡度、坡位、坡向对作物养分利用效率、光能利用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3、水资源与水利条件。农业土地利用离不开水资源,水资源状况直接影响土地质量,影响作物的生存可能、生长机理、生长速度和作物产量。主要指标:区域水资源平衡状况、排水条件、灌溉保证率、地下水埋深、水源水质。

  4、土壤条件。土壤是土地的最基本的物质组成,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土地质量,而土壤肥力则主要取决于土壤的理化性质。设定了9个指标:土壤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

  海拔、坡度、坡位、坡向

  区域水资源平衡状况、排水条件、灌溉保证率、地下水埋深、水

  类型、土层厚度、障碍层深度、土壤质地、土地构型、土壤养分、土地盐碱状况、土壤污染状况、土地侵蚀状况。

  5、交通区位条件。距城、镇、村距离是耕作半径的一个重要方面,可减少成本的投入和管理成本;距国道、省道、县道、乡道距离是产品市场流动的重要条件。

  6、经济社会条件。人均耕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土地投入产出效率、作物单产是决定农民收入的主要方面。

  (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

  对新村庄建设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对农村的村庄建设进行科学论证,统一规划,制定的规划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该撤的撤,该并的并,调整好中心村的住宅建设预留地,加大对旧镇旧村改造的力度。分批实施撤并自然村计划,引导人口向中心村和城镇集聚,达到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目的。被撤并的自然村土地,应制定复垦措施,根据复垦土地用途并给予享受复垦补助政策和折抵用地指标政策,从而引导和调动镇村两级治理“空心村”的积极性。这样做,不但弥补了旧镇旧村改造资金的不足,而且还可缓解全县建设用地指标严重短缺的困难。

  (五)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力度,建立耕地储备制度

  土地开发整理和土地复垦是保持耕地面积基本稳定的重要一环。,土地开发整理应坚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与村镇建设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相衔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障各项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以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为前提;坚持将连片、集中、潜力大、质量高的耕地优先纳入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范围,并在开发整理后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坚持开源、节流、挖潜、保护并举的方针,重点开展各类矿区塌陷地的复垦、低效零散耕地的整理;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耕地质量与环境质量的共同提高。根据资源分布的开发复垦与整理的潜力,遵照

  “规模大、潜力大、基础好、示范强、效益高”的选项原则,针对不同后备土地资源类型、不同开发整理区域选择荒山开发、荒草地开发、采煤塌陷地整治、公路沿线及村镇周围耕地、农村居民点整理、砖瓦窑废弃地复垦六类重点项目。

  与此同时,可以建立耕地储备制度,确保耕地供需平衡。借鉴市地储备的成功经验、作法,建立耕地储备制度,把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现有耕地以及通过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活动新增的耕地、具有开发潜力的耕地后备资源按一定比例储备起来,由市级土地管理部门统一掌握,通过改造、整理、开发、置换,将其优先于发展重点项目,并按改造后的耕地质量程度逐步纳入到基本农田保护区中。

  (六)坚持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的平衡,保护耕地生态条件

  完整意义上的耕地保护绝不仅仅是保护耕地数量,还要保护耕地的质量及其总体生态条件,如果只保护耕地数量,不保护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即使在耕地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耕地质量及其总体生态条件恶化,仍然会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所以在保护耕地数量的同时,必须重视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三者缺一不可。县市级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要明确耕地保护的核心是对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保护,就是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处于协调发展状态,以达到各个时期所需的农产品产量,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的基本要求,实现耕地资源永续利用。要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不仅要保持数量平衡,今后更要重视质量平衡。建设用地指标应尽量避免占用现有耕地,进行土地开发时应优先考虑本市荒草地等质量较好的土地,以保证产出率稳中有升。

  (七)加强资金和技术投入,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全面贯彻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的法规政策,稳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积极推广基本农田保护先进经验,完善基本农田网络管护制度和责任制,逐步建立“以图管理、以牌定界、依法处理、公共参与”和“一个责任制、两个网络建设”的基本农田日常管护模式,逐步实现“管理网络化、手段信息化、监督社会化”的基本农田管护目标,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同时,继续加大对耕地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优先安排农业投资用于建设水利工程、农业技术工程以及配套的田间工程,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耕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防治耕地污染,提高耕地质量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通过技术投入,随时掌握耕地状况和检查耕地保护的效果,对耕地实现快速和准确的动态监测,为检查耕地保护效果和进行耕地利用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八)建立经济激励机制,统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

  建立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的经济激励机制,一方面制定具体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实施办法、奖惩制度等政策与制度,鼓励全社会各部门、各单位及个人积极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要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方面给予保护者必要的支持与扶持,对各乡镇的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执行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利用经济激励机制调动各乡镇保护耕地及基本农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在改善耕地和基本农田生产条件,提高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对促进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方面做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必要的表彰奖励(包括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形成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奖励激励机制,以此调动农民保护耕地及基本农田、耕作粮食的积极性,发挥其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的主体地位,引导和促进农民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同时坚持在保护中发展,以发展促保护,使经济发展为耕地保护创造良好的环境。既不能不顾当前经济建设的合理需求,单纯地为了保护耕地而保护耕地;也不能只考虑经济一时的增长,而忽视保护耕地,以牺牲耕地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的暂时增长。在满足各类建设用地的同时实现耕地保护目标。在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制约新增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的同时,逐步建立起耕地保护与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机制,逐步加大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力度,引导和利用建设用地收益补偿耕地,发展农业生产。

篇五:全区2022年耕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作者:王茂锋

  张武军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28期

  [摘;要]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地发展,大多数农村地区已经迅速的向城市化迈进,多数的农村经济也在中部的发展,但是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一些耕地被转变成城市建设用地,使原本就紧张的耕地建设面积进一步减少,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严重威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尽管国土部门采取了严格处理土地违法的行为的措施,尽管国家采取了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同时严格的控制着土地指标,虽然有了一定的效果但却没有达到强化耕地保护的目的,我国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所以应该持续把耕地保护问题放在紧要位置。

  [关键词]耕地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072-011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1.1人口增长过快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减缓了人口增长的速度。但是由于我国本身人口众多,人口基数大,对粮食的需求量也大。人口不断增长的问题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影响着我国对粮食的需求。由于耕地的不断减少,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粮食产量。要用较少的耕地面积来养活较大的人口数量,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而且,粮食产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气候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对现有的耕地进行保护,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证粮食产量能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从而保证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保证国家健康稳定的发展。

  1.2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是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前提。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也导致了与耕地面积之间矛盾的出现。由于土地面积是有限的,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必然致使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两者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许多地方都存在占用耕地来建造工厂、住房的现象。牺牲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耕地来发展经济,最终的结果会是不但失去了人们生存的基础,也没有使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是得不偿失的。因此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维持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耕地面积之间的平衡,保证城市经济在发展的同时,耕地面积也能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1.3耕地占用和补偿不平衡

  为了保证耕地面积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我国实行了耕地占补平衡的政策。生产企业在经过批准之后可以占用耕地,在耕地上进行满足自身生产需要的活动。同时也要开垦同等面积、同等质量的耕地来保证耕地总面积维持在固定的一个水平。如果本企业没有条件和能力开垦同等面积的耕地,或者开垦的耕地质量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要求,就要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缴纳一定金额的耕地开垦费。但是,实际上大部分生产条件较好耕地都位于城市边缘,这些耕地都被为了满足城市发展而用来修建道路和工厂。新的耕地只能选择在远离城镇的地区进行开垦,这些新开垦的耕地在面积和生产能力上远不及被占用的那部分耕地。这就造成了耕地的占用和补偿的不平衡的情况,导致耕地面积越来越小。

  2耕地保护对策分析

  2.1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要切实构建起科学有效的耕地保护制度,各级更要依法依规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监督职责,用严谨的态度和严苛的标准要求各级,从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有效执行、强化监管等方面综合施策,在制度框架内循序渐进、顺势而下,铺开耕地保护这张“防护网”,让这张网能网络一切待保护的耕地,守住这18亿亩耕地的红线也就保住了13亿人口的粮仓,甚至是祖祖辈辈、子子孙孙的饭碗。

  2.2增强拼地保护惫识

  思想上认识深刻,行为上就会更多自觉。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耕地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国人耕地危机意识,进一步提高全民保护耕地的意识。一是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全面了解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政策,遵法守法,切实增强全社会依法保护耕地意识。二是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依法管地水平。三是广泛深入宣传,进一步深入宣传增强全民保护耕地的意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政策,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四是针对土地执法监管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重点解决主体不明、职责不清、监管薄弱等问题。通过坚持不懈的宣传,“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国策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执法、守法和护法意识进一步提高。

  2.3强化违法查处,落实责任迫究

  加强对违反规划计划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结构调整中大量损坏耕地和基本农田等违法行为的执法检查。坚持重大典型违法违规案件挂牌督办制度,对重大典型案件及时进行公开查处、公开曝光。建立国土资源部门与法院、检察、公安、监察等多部门的联动协同机制,形成查处合力。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不合格、土地管理秩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序混乱、年度管辖范围违法占用耕地严重或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依据有关规定,启动党政领导问责制,对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其他责任人实行问责追究,严肃处理。

  2.4加大建设用地审查力度

  严格执行以补定占、先补后占规定,引导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应避开质量等级较高的耕地。强化建设用地预审,严格项目把关。预审时需提出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的安排,并作为通过预审的必备条件。对占用耕地100公顷以上的线性工程或占用耕地70公顷以上的块状工程,用地预审时需提交节地评价报告,并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实地踏勘论证。建设用地审查报批时,对建设项目占补平衡进行严格审查把关,坚决纠正占优补劣问题,补充耕地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不得通过审查。要正确处理好简政放权、改革审批与保护耕地、严格监管的关系,提高土地审批效率,搞好供地服务。要严控城市向外延扩张,乡镇集镇各类用地要要依托小城镇发展,村庄建设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行。积极研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增强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向旧城区要地,向空闲地、废弃地要地,向空心村要地,在土地利用中引人‘循环经济即理念,想方设法不占、少占耕地指标,加快改造步伐,提升城市、集镇、村庄的形象和品位。

  2.5强化补充耕地质量管理

  各地要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列为政府年度工作任务,探索建立“以补代投、以补促建”等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共同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健全耕地质量评价制度和监测体系,开展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和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工作。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要先评定质量等级再验收,没有达到要求的,不得通过验收。加强补充耕地项目后期管护,制订管护方案,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资金。强化后续培肥,切实提高补充耕地质量。补充耕地项目竣工后,跟踪管理年限原则上不少于5年。探索实施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加大损毁土地复垦实施力度。

  3结语

  我国目前对耕地的保护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对耕地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保护耕地能够有效缓解耕地逐年减少造成的人口压力和经济压力,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梁艳.关于耕地保护问题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2]陈美球,刘桃菊,周丙娟,徐星璐.我国耕地保护的效果与其提升对策探讨[J].中州学刊,2012,01:45-49.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3]郭芙梅,黎德川,廖铁军.我国耕地保护问题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02:765-767+791.

篇六:全区2022年耕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完整版)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方忠敬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起飞阶段,人地关系矛盾更趋紧张,目前人均1.37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40%。耕地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统计上报数据欠实的问题。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对策措施建议:(一)提高认识,强化政府和市民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意识;(二)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理论创新,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法律法规;(三)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落实有效保护空间;(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五)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力度,建立耕地储备制度;(六)坚持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的平衡,保护耕地生态条件;(七)加强资金和技术投入,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八)建立经济激励机制,统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起飞阶段,工业化水平的快速递增和城市化规模的急剧扩张意味着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人地关系矛盾更趋紧张,目前,耕地总面积已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8年的18.2574亿亩,减少幅度达4.77%,人均耕地面积更是从1996年的1.59亩下降到人均1.37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40%。另一方面,耕地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在现阶段农业科技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因此,如何处理好“建设”和“吃饭”的问题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在现阶段显的尤为重要。本文在简逑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有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耕地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统计上报数据欠实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国家建设建设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

  建房用地存在严重的不经济观念,占用了大量耕地,造就出一批暴富房地产商和暴富贪官,造成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4000多万失地农民;二是耕地闲置、荒芜范围广,面积大,危害重。由于土地产出效益较低,年轻农民大都进城进厂打工,农村现存的土地耕作者大多为老年人,大量的土地被闲置下来,近两年来,由于免征农业税,耕地闲置和撂荒面积有所增加,经济损失大。耕地闲置、荒芜,野草灌木丛生,农田生态环境恶化;耕地闲置、荒芜使农民恋土情结弱化现象加剧,干部群众耕地保护意识和土地管理法制观念淡化,是耕地保护中要解决的一大问题。三是不规范的生态退耕、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给实现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目标带来难度。有的将基本农田退耕植树。四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十分有限。据知情人透露:新世纪年来,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国家投资逐年增加,造就了一批暴富土地开发商和贪官,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顼目新增耕地是“笔耕”成果,镜子里的“泡涞耕地”。五是地力衰退,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受挫,耕地重用轻养情况比较普遍,有机肥施用少,绿肥作物“下岗”,土壤理化性状变差、肥力下降;水利工程和设施失修,蓄水总量下降,有效灌溉面积减少。随着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扩张,工业的快速发展,“三废”排放量增加,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导致农田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六是统计上报的耕地数据存在不实的问题。基层讲是求是,不愿意报不实的数据,专家多次指出“耕地占补平衡有水份”,上级应知情……“官出数据,数据出官”,耕地占补不平衡,数据却平衡有余……可见,统计数据不实的问题涉及我国如何真正保住18亿亩的耕地底线,危害极大,形势严峻。

  二、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对策措施建议

  (一)提高认识,强化政府和市民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意识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线。耕地资源涉及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对这一紧缺资源要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要从可持续发展战

  略出发,树立资源忧患意识,认清耕地资源的严峻形势,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制制度不动摇,切实改变重视经济发展、忽视耕地保护的片面认识,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需加大土地国情、国策和国法的宣传教育力度,深入宣传耕地保护在双峰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意义,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介和公益广告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使基本农田保护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一个人人知道农田保护,人人遵守农田保护,人人监督农田保护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理论创新,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法律法规

  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求,在总结国内基本农田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多方借鉴世界先进的基本农田保护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理论创新,建立以保护区域基本农田总体生产能力为中心,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用地矛盾,保障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为目的的基本农田保护模式。同时完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土地管理法》中有关基本农田保护的条款,强化对基本农田占用、变更法律程序,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应含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基本农田保护区用途管制制度、基本农田严格审批制度、基本农田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制度。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加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法则、法律法规。

  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不得占用的耕地。对基本农田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方针。

  (三)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落实有效保护空间

  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合理地选择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落地空间对于基本农田保护的真正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议在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要综合考虑保护单元所处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潜力,以保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空间上落得下,保得住。基本农田划定的指标体系主要是以层次分析法进行评定的,主要评定依据如表所示。

  基本农田划定的指标体系表

  1、光温条件。光照与热量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要素,可采用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等指标来反映光温条件的差异。

  2、地形地貌条件。海拔、坡度、坡位、坡向对作物养分利用效率、光能利用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3、水资源与水利条件。农业土地利用离不开水资源,水资源状况直接影响土地质量,影响作物的生存可能、生长机理、生长速度和作物产量。主要指标:区域水资源平衡状况、排水条件、灌溉保证率、地下水埋深、水源水质。

  4、土壤条件。土壤是土地的最基本的物质组成,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土地质量,而土壤肥力则主要取决于土壤的理化性质。设定了9个指标:土壤

  类型、土层厚度、障碍层深度、土壤质地、土地构型、土壤养分、土地盐碱状况、土壤污染状况、土地侵蚀状况。

  5、交通区位条件。距城、镇、村距离是耕作半径的一个重要方面,可减少成本的投入和管理成本;距国道、省道、县道、乡道距离是产品市场流动的重要条件。

  6、经济社会条件。人均耕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土地投入产出效率、作物单产是决定农民收入的主要方面。

  (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

  对新村庄建设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对农村的村庄建设进行科学论证,统一规划,制定的规划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该撤的撤,该并的并,调整好中心村的住宅建设预留地,加大对旧镇旧村改造的力度。分批实施撤并自然村计划,引导人口向中心村和城镇集聚,达到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目的。被撤并的自然村土地,应制定复垦措施,根据复垦土地用途并给予享受复垦补助政策和折抵用地指标政策,从而引导和调动镇村两级治理“空

  心村”的积极性。这样做,不但弥补了旧镇旧村改造资金的不足,而且还可缓解全县建设用地指标严重短缺的困难。

  (五)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力度,建立耕地储备制度

  土地开发整理和土地复垦是保持耕地面积基本稳定的重要一环。,土地开发整理应坚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与村镇建设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相衔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障各项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以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为前提;坚持将连片、集中、潜力大、质量高的耕地优先纳入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范围,并在开发整理后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坚持开源、节流、挖潜、保护并举的方针,重点开展各类矿区塌陷地的复垦、低效零散耕地的整理;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耕地质量与环境质量的共同提高。根据资源分布的开发复垦与整理的潜力,遵照

  “规模大、潜力大、基础好、示范强、效益高”的选项原则,针对不同后备土地资源类型、不同开发整理区域选择荒山开发、荒草地开发、采煤塌陷地整治、公路沿线及村镇周围耕地、农村居民点整理、砖瓦窑废弃地复垦六类重点项目。

  与此同时,可以建立耕地储备制度,确保耕地供需平衡。借鉴市地储备的成功经验、作法,建立耕地储备制度,把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现有耕地以及通过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活动新增的耕地、具有开发潜力的耕地后备资源按一定比例储备起来,由市级土地管理部门统一掌握,通过改造、整理、开发、置换,将其优先于发展重点项目,并按改造后的耕地质量程度逐步纳入到基本农田保护区中。

  (六)坚持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的平衡,保护耕地生态条件

  完整意义上的耕地保护绝不仅仅是保护耕地数量,还要保护耕地的质量及其总体生态条件,如果只保护耕地数量,不保护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即使在耕地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耕地质量及其总体生态条件恶化,仍然会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所以在保护耕地数量的同时,必须重视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三者缺一不可。县市级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要明确耕地保护的核心是对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保护,就是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处于协调发展状态,以达到各个时期所需的农产品产量,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的基本要求,实现耕地资源永续利用。要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不仅要保持数量平衡,今后更要重视质量平衡。建设用地指标应尽量避免占用现有耕地,进行土地开发时应优先考虑本市荒草地等质量较好的土地,以保证产出率稳中有升。

  (七)加强资金和技术投入,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全面贯彻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的法规政策,稳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积极推广基本农田保护先进经验,完善基本农田网络管护制度和责任制,逐步建立“以图管理、以牌定界、依法处理、公共参与”和“一个责任制、两个网络建设”的基本农田日常管护模式,逐步实现“管理网络化、手段信息化、监督社会化”的基本农田管护目标,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同时,继续加大对耕地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优先安排农业投资用于建设水利工程、农业技术工程以及配套的田间工程,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耕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防治耕地污染,提高耕地质量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通过技术投入,随时掌握耕地状况和检查耕地保护的效果,对耕地实现快速和准确的动态监测,为检查耕地保护效果和进行耕地利用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八)建立经济激励机制,统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

  建立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的经济激励机制,一方面制定具体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实施办法、奖惩制度等政策与制度,鼓励全社会各部门、各单位及个人积极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要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方面给予保护者必要的支持与扶持,对各乡镇的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执行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利用经济激励机制调动各乡镇保护耕地及基本农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在改善耕地和基本农田生产条件,提高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对促进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方面做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必要的表彰奖励(包括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形成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奖励激励机制,以此

  调动农民保护耕地及基本农田、耕作粮食的积极性,发挥其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的主体地位,引导和促进农民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同时坚持在保护中发展,以发展促保护,使经济发展为耕地保护创造良好的环境。既不能不顾当前经济建设的合理需求,单纯地为了保护耕地而保护耕地;也不能只考虑经济一时的增长,而忽视保护耕地,以牺牲耕地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的暂时增长。在满足各类建设用地的同时实现耕地保护目标。在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制约新增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的同时,逐步建立起耕地保护与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机制,逐步加大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力度,引导和利用建设用地收益补偿耕地,发展农业生产。

  (湖南省双峰县国土资源局退休高级农艺师方忠敬)

篇七:全区2022年耕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耕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人均占有耕地资源极度匮乏,但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城乡建设导致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耕地保护工作面临严峻形势。文章针对当前耕地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对策与建议,以供同行交流探讨。

  关键词:耕地保护;问题;对策

  耕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前提与保障,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要致力于提高耕地资源的使用效率,要对有效的耕地资源进行合理地安排。然而伴随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大,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我国耕地资源缩减加速,所以,加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耕地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耕地闲置荒芜现象严重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给予了年轻人更多的就业机会,许多年轻的农民工选择了弃耕从商,或投入到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造成了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导致随处可见大面积的耕地被荒置,耕地利用率不高,这也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我区是沿海地区,地形大部分为丘陵,耕地零星分布,受土地利用现状的限制,基本农田规划的面积大部分靠近海边,因受台风和海水侵蚀的影响,相当部分耕地和基本农田属于咸碱田,耕作效益低下,农民耕作意愿不强。再加之农村干部群众自身耕地保护意识缺乏,各项耕地保护措施和政策落实不到位,从而导致耕地资源浪费问题十分突出。

  (二)违法用地时有发生

  一是部分市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未批先建,这些项目大都占地面积大,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损毁程度也较大。二是市级重点建设项目之外的非农建设项目违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基层政府查处不严,甚至视而不见、加以保护。三是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四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农民注重经济实效,各种产业调整、生产生活等占用耕地势头有蔓延的趋势。如,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永久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耕地保护监管工作不到位

  在耕地保护工作中,有效落实耕地保护监督及实现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动态监管是非常必要的,关系到耕地保护责任的全面落实和耕地保护制度的贯彻执行。就当前的耕地保护工作而言,在耕地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而且监管制度执行力度不到位,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严重影响了耕地保护监管的效果。另外,在实际耕地保护监管工作中,执法过程过于随意,缺乏公开性,由此而导致公信力缺失,一些相关的法规政策无法落实,从而导致耕地保护工作中暴露出更多的问题。

  二、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耕地保护意识

  在当前新形势下,耕地资源保护工作更具紧迫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加大耕地保护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微信、微博等媒体宣传耕地保护和耕地平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可以印发一些与耕地保护相关的知识手册,也可以定期开展耕地保护专家讲座,使广大农民能够对耕地保护的重要性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从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实现对耕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将耕地保护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此外,在农村地区,可以通过张贴宣传画报、拉横幅、大喇叭宣传等方式,让农民充分了解我国耕地保护法律和耕地占补政策,增强对农民的激励作用,提升农民自觉保护耕地的意识。除此之外,对一些乡镇的干部进行相关的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也是一种有效的宣传方法。

  (二)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提升耕地质量

  一是对耕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严格审查城乡规划中的各类用地,严格禁止对没有纳入规划的耕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了缓解耕地资源用地紧张的状况,解决耕地供需的矛盾,减少城乡规划建设中耕地资源的浪费情况,必须实现耕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二是严格按照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要求,认真落实耕地保护各项制度。对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验收要严格标准,实事求是,新增耕地面积要采用高科技手段,实地逐图斑核查,按实际新增耕地面积验收确认。要严格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立项审批和竣工验收,对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要逐块验收,据实认定,杜绝虚增耕地。三是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规划管理,做好耕地质量等级年度更新和监测评价工作,完成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科学合理划定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四是大力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综合采取协商收回、搬迁改造、退二优二、退二进三、收购储备等措施,推进存量低效用地再利用,释放存量建设用地潜力。

  (三)建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

  在耕地保护工作中,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能够有效实现耕地保护工作的成本和效益内化。要不断推进中央和地方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统筹考虑耕地面积与质量、粮食播种面积,以及耕地保护任务量等综合因素,统筹足额安排资金,并按照“谁种植、谁保护;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切实加大耕地补偿力度。对承担耕地种植和保护任务的农村和农户,给予一定量的资金奖补。奖补资金发放要与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及责任人情况挂钩,重点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后期管护与修缮、耕地保护管理等方面。补偿机制可以提高农民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强化农村经济建设。

  (四)履职尽责,积极推进落实田长制各项工作

  一是督导各镇(街道)各部门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切实把落实“田长制”责任与国家、自治区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高效推动田长制工作开展。二是落实人员机构,为更好履行职责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三是协调财政部门

  积极多方筹措资金,为实现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得到有效遏制和控制,完成耕地撂荒治理任务,做好资金保障。四是对于集中连片、易于统一管护的耕地设立(特别)独立田长,由镇街主要领导兼任;及时研究出台“田长制”相关监管、巡查、宣传、考核等系列工作制度,为田长制工作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五)强化约束性保护,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一是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结合日常执法巡査,建立“天上看、图上査、地上管”的全方位监管机制,严厉打击违法占地、破坏耕地行为。如防城港市打造“手机执法”平台,建立自然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系统,在此平台基础上严格落实基层巡查报告制度,把打击违法违规用地用矿行为的工作职责延伸到乡镇和村屯,在全社会形成打击两违行为的合力,自然资源执法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同时与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强化共同责任机制,切实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查处力度,狠抓典型案件和公开曝光处理,扩大影响,增强执法威慑力。二是畅通渠道,进一步优化用地报批程序,减少流程,防止市级以上重点项目未批先建,特别是涉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未批先用问题。三是从制度上规范基层政府依法用地和依法管地意识,对自然资源违法行为纳入诚信档案管理和监察机关纪检监督范围。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土地资源是民生之本,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源所在。加强耕地保护工作,是为民生作保障,也是为城市建设提供长久的支撑力。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现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耕地保护效果,实现耕地的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杨志平.新形势下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探讨[J].农村科学实验,2021(23).

  [2]张静.重庆市黔江区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1(24).

  [3]崔凯.浅析耕地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自然资源,2020(2).

  [4]陈澍欣.耕地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21(5).

篇八:全区2022年耕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调研报告: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临建设占用和生态退出双重压力。按规定,永久基本农田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其用途,这对保护优质耕地、阻止城市无序蔓延是极其有效的政策。然而,调研发现,各级地方政府对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调整意愿强烈。如:有的地方提出通过本轮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调整永久基本农田布局,进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增加城市开敞空间;有的地方希望通过建立城市群实现区域经济增长,而待建立的城市群大部分处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同时,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退耕还林还草区域存在重叠问题,是保护生态还是保护农田,政策上冲突严重。

  耕地后备资源稀缺,省内和区域间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难度大。一是区域内部补充耕地难度大。不但北京、天津、浙江等发达地区区位条件较好且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基本都已开发,而且以往被认为耕地资源丰富的区域,如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西北的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其耕地后备资源也已接近枯竭。二是跨区占补平衡也受到后备资源不足的严重制约。一些省份通过国家交易平台,向其他省份出售了一些补充耕地指标。但囿于后备资源紧缺,部分出售耕地指标省份的负责人表示,未来不会再进行这种

  “放血式”的跨区域指标交易。

  耕地资源隐性损失严重,影响耕地稳定性和粮食安全。一是部分地方政府认为生态文明就是简单的修建景观、造林、铺草,在耕地甚至是永久基本农田上进行伪生态化建设。二是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户会选择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林业作物,耕地“非食物化”现象明显。三是耕地撂荒问题突出。西南山区耕地撂荒面积10%左右,西北某省永久基本农田撂荒面积高达110万亩。耕地资源隐性损失直接威胁到我国耕地资源的稳定性和国家粮食安全。

  微观主体耕地保护行为南北错位,致使耕地粮食生产和生态系统双重风险加剧。调研发现,南方区域耕地利用和种粮意愿下降,导致南方粮食生产风险加剧;而在北方,农民为了追求耕地高收益,已经放弃了种养结合的轮作、间作的耕作方式,普遍采用大水、大肥、薄膜和农药等方式提高产量、增加收益,导致耕地生态累积风险不断加大,表现为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东北黑土层变薄、西北白色薄膜污染。

  相关成因分析

  城市化和工业化非均衡发展,致使我国人、地、粮的空间分化与集聚趋势加剧。一是县级层面城市扩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农民进城的推动。为了下一代的教育和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很多农民愿意到县城购房。基于国际上常用人口和土地城市化预测方法计算,我国未来约有1.4亿~2.8亿农村

  人口向城市转移,至少要占用2200万亩~4400万亩的优质耕地资源。二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以及成渝都市圈对高科技人口吸引力增加,未来东北、西北、华北等区域城市人口将向这些区域集聚,建设用地规模将继续扩张。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耕地趋势依然强劲。在国内发展内循环强化的背景下,国家和省级政府都在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新旧体制转化仍处在过渡期,耕地保护管理存在矛盾、交叉和空白区域。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对部门及相关职责进行了调整,但是在新旧机制转化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在出台生态建设和耕地保护相关政策时存在有效协同问题。由于缺乏有效政策衔接,导致管理模糊区域尚存,对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非食物化行为缺乏源头监测和过程控制。同时,对6亿~7亿亩中低产田的质量管理方面处于空白区域。从国家职能划分来看,自然资源管理部门重视补充耕地质量的建设,而农业农村部门重视对集中连片、区位条件好的耕地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但是集中分布在我国华中、华南、西南山地和丘陵区的中低产田质量如何提升,还需重点考虑。事实上,耕地“粗放化”“非粮化”和撂荒现象主要发生在这些区域的耕地上。

  我国耕地保护利益协调机制尚待进一步健全。具体来说,国家层面的利益是耕地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特点;地方层面的利益则是推

  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这是地方各级政府的首要和长期目标,其耕地保护目标则具有层次性、短期性和被动性特点;个体利益是指农民个体在耕地保护与粮食生产中应得到的利益,其耕地保护行为具有趋利性、比较性和短视性特点。三者利益关系上如果协调失衡,长期牺牲个体与局部利益,会损害个体与局部的耕地保护动力。

  应对策略建议

  尊重我国“人、地、粮”空间分异规律,从顶层设计着手,创新国家耕地保护与治理协同政策体系。一是要强化部门协同,避免出现政策矛盾、交叉和空白。对耕地非粮化、非食物化要建立齐抓共管的协同机制。二是建议继续实施最严格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倒逼存量建设用地格局优化和集约利用。笔者认为,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目前抑制城市快速扩张不可替代的政策工具,能够有效抑制地方占用耕地的冲动,保障合理的用地需求。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南方一些省份为了实现占水田补水田的目标,项目建设中水田亩均投入成本10万元,补充水田指标交易价格高达75万元/亩。“占水田补水田”这一政策的实施,倒逼地方政府和企业最大程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动了土地节约集约的利用。因此,必须坚持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倒逼地方政府和企业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用地空间布局,提高建设用地效率。三是面对当前严重的耕地“非粮化”“设施化”“边际化”问题,建

  议启动新一轮农业种植布局研究工作,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以及专业化分工格局,在宏观层面实施大的农业种植布局。比如:可充分利用河西走廊以及新疆的光热资源,形成国家级的菜篮子工程,重点发展绿洲农业、灌溉农业和设施农业,形成中国设施农业发展的高地。在大城市周边区域,应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发展以非土基为基础的设施农业,保障大城市的蔬菜供应,避免菜篮子与米袋子争地,而在耕地上则应该严格禁止设施农用地的建设。

  协同土地资源生态保护和开发的辩证关系,建立国家耕地后备资源保护性开发储备制度。重点是妥善处理耕地后备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建议借鉴国外资源紧缺型国家的耕地保护战略,建立国家耕地后备资源保护性开发储备制度。如:西北省份可借鉴以色列设施农业和节水技术,发展适水农业和节水农业;盐碱土地资源改造利用,可学习荷兰的盐碱地绿色开发技术,开发盐碱地资源;黄土高原区可通过实施低山缓坡沟域造地工程来拓展耕地空间。

  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和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实施6亿~7亿亩的中低产田质量提升和改造工程,提升我国南部丘陵区、西南区、黄土丘陵区等山区、丘陵区的耕地质量建设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耕地质量,降低种田成本,提高种田收益,降低“非食物化、非粮化”发生程度。同时,结合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试点经验,因地、因时制宜,因村施策,加速推动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我国南方区域农村用地结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耕地资源生态修复与补充耕地质量提升有机结合。

  协调国家、地方和农民利益,形成耕地保护合力。一方面,实施跨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依据我国粮食生产的调入区、调出区和平衡区的特点,并结合各地的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特征,分区、分类和分级建立基于发展权和生态产品供给的区域协同的耕地保护机制,发挥经济激励作用;建立国家层面的耕地保护基金,增加国家粮食主产区和耕地资源保护区的耕地保护补偿力度,提升粮食输出区财政收入,鼓励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增加农民收益,提高耕地保护动力。

  进一步明确耕地保护微观主体的责、权、利。一是将农民纳入耕地保护责任主体的范畴。《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是耕地的所有者和承包者,是耕地的直接使用者。按照权、责、利对等原则,应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纳入耕地保护的责任主体,承担耕地保护的责任。二是建立耕地保护绩效评价机制,对耕地保护效果较好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激励性补偿。三是依托农村土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建立生态农田、景观农田、文化农田,创新

  “一、二、三”融合生产模式,发挥耕地的生产、生态和生活复合功能,增加农产品的复合价值,最大程度地提升耕地资源价值,增加农民务农收入。

推荐访问:全区2022年耕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耕地 全区 保护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