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6篇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6篇

时间:2022-11-16 10:2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6篇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  作者:赵阳;张征  作者机构: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出版物刊名:中国发展观察  页码:19-21页  年卷期:2016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6篇,供大家参考。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6篇

篇一: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

  作者:赵阳;张征

  作者机构: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出版物刊名:中国发展观察

  页码:19-21页

  年卷期:2016年

  第4期

  主题词:粮食安全战略;粮食产销;粮食政策;价格倒挂;形势与政策;粮食产量;粮食供求;大宗农产品;粮食品种;粮食储备

  摘要:国之重在农,民之重在食。仓廪实一直是中国历代执政者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近期,粮食相关政策在连年丰产中日益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粮食产销格局发生了重大阶段性的变化,粮食政策的走向变得更加敏感。一方面,粮食连续十二年丰收,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得到了充分保障;另一方面,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国内库存不断攀升,财政和购销压力持续加大。

篇二: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

  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王炫凯

  曲宝成

  来源:《粮食问题研究》2021年第04期

  摘要:从新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背景来看,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积极性。有关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员应当在对其相当重视的前提下,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来对粮食安全加以有效维护。本篇文章主要从问题、必要性以及路径等方面对文本课题展开了分析,并对我国粮食安全未来展开了美好的憧憬。

  关键词:新形势

  粮食安全

  农业生产

  科技力量

  土地资源

  引

  言

  粮食安全是国民生活的基本条件,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政治保障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目前我国粮食安全维护现状来看,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有关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员应该在革新理念的前提之下对维护粮食安全提起相当的重视,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对于我国各地农业生产现状加以深入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以此为前提,在资金,人才以及科技力量的投入等方面予以更多的支持,为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活动的展开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使我国粮食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在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基础之上,提高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一、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

  (一)土地资源减少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用地面积逐渐增大,对于耕种土地资源的占据面积也随之增大,那么可用于种植粮食的土地资源就相对减少。同时,受工业经济发展以及农耕结构调整的影响,各地土地资源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等侵害,使得优质肥沃的土地资源减少,而剩余的土地资源农业耕作条件较差,对于粮食生产产量以及质量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除此之外,就我国自身地理环境特征来讲,我国耕地资源分配呈现出不均匀的状况,在水资源较为充沛的长江及以南地区耕地资源仅占38%,而剩余大部分耕地资源则分布于水资源较为短缺的淮河及以北地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分配的不对等,以及多年来对资源的使用和浪费,使得农业生产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未能为粮食生产提供良好的土地资源条件。

  (二)生产水平较低

  首先,受我国长期以来农耕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粮食耕种的主要方式是人为耕种,并且大多是依据农时靠天吃饭。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粮食生产方式主要

  以家庭承包制为主,这种生产模式具有着分散化、传统性的特征。较之于机械化大规模生产方式来讲,效率较低。因此,生产成本与收入之间不成正比,农业附加值较低,收入较少的情况,造成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往往选择外出务工,这使得粮食生产劳动力不足,且素质较低,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所提供鲜活的动力较少。除此之外,由于我国机械化生产起步较晚,还未能完全覆蓋于粮食生产活动开展过程当中,这使得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未能得到科技力量的有力支持。

  (三)消费数量增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中国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对于粮食产量的需求也呈现出递增的趋势。除此之外,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对于日常用品的需求量大为增加,不仅包括五谷杂粮,对于肉鱼粮油等生活用品的需求量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那么总的来说,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就需要生产更多的粮食。因此,粮食消费量的增加对于粮食的生产也构成了一定的挑战。而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实现粮食生产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以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之间的和谐共生就显现出一定的必要性。

  二、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必要性

  (一)推动经济发展

  粮食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方面,体现着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和水平。农业作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稳步推进,同时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农作物是开展其他经济生产活动的必要资源,维护粮食安全,保证粮食产量供应有利于为其他经济生产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源。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人类朝着现代文明不断前进的必然路径。

  (二)保障政治稳定

  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维护粮食安全,有利于保证国内以及国外政治状况的稳定发展。一个国家的粮食自给能力决定着这个国家内部生产能力。如果一个国家难以实现粮食自给就需要向他国进行购买,而这种局面必然造成国家在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受制于人。因此,实现粮食自给可以使得国家更好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粮食等各方面依赖进口贸易的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在国际交流中有更大的话语权和自主权。

  (三)维护社会秩序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的有效供给是保证人们日常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当粮食能够实现正常供给甚至有所富余时,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就可以得到有效保障。从而在满足物质生

  活条件的基础之上,追求更高精神层面上的享受,进而营造出和谐稳定,共同发展的社会生活局面。相反,如果粮食安全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也就是说人们的日常粮食需求难以得到及时供给,那么这可能造成人心慌乱,在市场层面则呈现出哄抬物价,经济交易秩序混乱等现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正常秩序以及社会安全。因此,维护粮食安全是维护社会秩序正常稳定的重要方面,是营造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必然前提。只有解决好人民温饱问题,才能引导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才能从整体上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三、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举措

  (一)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

  农业生产者是作为粮食生产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自身的素质,尤其是对于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农业生产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对于粮食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那么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就成为了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方面。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与农耕经济时代已有较大差别,靠天吃饭只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不再是决定性因素。新形势下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尤其是粮食生产活动,要结合相关农业生产知识,有针对性,有理论支撑地来开展。具体来讲,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应当在开展农业实践活动之前学习和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包括农时、肥料、机械化的投入等等。而为了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效率和水平,应当以机械化设备代替人工劳作。因此,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应当自觉学习利用机械化设备的相关操作知识,对于不同的机械化设备类型加以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开展具体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当中能够选择有针对性的机械设备应用其中。当然,机械设备的运用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的特征。因此,最好对于这部分农业工作人员加以专业化的培养,避免在利用机械设备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当中出现不必要纰漏,影响粮食生产质量,更有甚者对土地资源生产质量造成恶劣影响。

  (二)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

  在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之下,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不再以人力劳动为主,而应当以高端科学技术设备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粮食生产质量。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就需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其基础在于有关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员应当以足够的资金来对机械化农业生产活动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当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以良好的福利待遇来吸引掌握高端科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力量参与到农业生产活动开展过程当中,为科技力量在农业生产活动当中的应用和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政府等有关部门也要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提供机械设备的支撑。为此,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的购买。当然在使用过程当中也要对相关的机械设备加以定期維护,当发现质量安全问题时及时予以维修,避免在利用其开展农业或生产活动的过程当中出现意外,造成农业生产破坏乃至于人员伤亡。除此之外,科研活动的开展也显现出一定的必要性。相关科研工作人员,尤其是有关部门应当设立专项资金来支持农业科研活动的展开,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更多的专

  业化、机械化的支持,减少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环境对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尤其是破坏性影响。在降低农业生产活动对于自然条件依存度的基础之上,维护粮食生产安全。

  (三)调节农业生产结构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日常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以及个性化发展的特点,粮食安全已不再仅仅是保证大米,水稻等产量,而更应当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满足人们对于各类农产品的日常生活需求。因此,就需要对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加以调整优化。具体来讲,需要根据各地土地资源生产条件状况来对其中适合种植的农产品进行规划种植。除此之外,也要充分考虑到中国人民对于该种农产品的需求,结合供给与需求量的正确配比来划分种植区域,按照产量需求合理开展种植活动。除此之外,在城市经济以及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之下,各类经济生产活动的开展对于土地资源的占据也会对粮食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也需要有关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员立足于经济发展整体需要,在统筹发展、长远发展理念的指导之下对各地生产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划分,保障农业生产土地资源的有效供应。同时,在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尤其是粮食生产活动的过程当中,保护土地资源使得该土地资源的质量能够充分满足粮食生产活动的需求,包括在水资源等各方面的有效供给。从以上诸多方面来看,对农业生产结构加以调整也是维护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实现粮食稳定生产的基本前提,应当结合经济整体生产结构对其加以合理调整。

  结

  语

  立足于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现状,有关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员已经在革新理念的前提下对实现粮食安全生产相当重视,并且采取了诸多有针对性的举措对其加以贯彻落实,例如提高农业生产者整体素质,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提供人才、科技、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等等。上述举措的施行在一定程度和某些方面上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是其中也显露出诸多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地方,例如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普及率还有待提高。当然,这更加说明我国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更加美好的发展未来。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希望以农业生产工作者为主的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为维护粮食安全这一课题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国粮食产量和质量都能够得到有效保证,从而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之上,推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进而为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使得我国经济、政治以及人民生活质量都能够得到有效保障,更加自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社会当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为国际粮食安全的维护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黎东升,曾靖.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J].农业经济问题,2015(05).[2]蒋霞.我国粮食安全和“三农问题”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4(08).

  [3]张凤.中国粮食安全挑战与出路[J].商,2014(19).[4]韩立民,李大海.“蓝色粮仓”: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保障[J].农业经济问题,2015(01).[5]张元红,刘长全,国鲁来.中国粮食安全状况评价与战略思考[J].中国农村观察,2015(01).[6]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构建中国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7]胡元坤.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粮食安全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1,(03).[8]麻茵萍.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粮食安全问题[J].农业经济,2001,(07).[9]张功凯.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N].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2,(01).[10]李方旺.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2012,(01).[11]任辉.对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J].2004(06).[12]王珑:科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经济学思考[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4(1).[13]谯薇:建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12(12).[14]张晓安:湖北省粮食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5.[15]孙美美、陈永富:中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3(8).

  (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

篇三: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

  新形势下明晰新“粮食安全观”

  作者:暂无

  来源:《粮食决策》2011年第1期

  在新的形势和挑战下,中国正在逐步明晰一种新的“粮食安全观”,尽管它尚未被确切定义,但其内涵已初露端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徐小青日前表示,近些年政府采取的粮食安全保障政策和实践均能显示,一种新的粮食安全观正在中国形成,而且内涵在不断丰富。

  2010年中国粮食总产实现50年来的首次“七连增”,并创下新的总产历史纪录、达5.46亿吨,这也是首次连续四年保持总产量5亿吨以上。

  中国目前拥有粮食储备近2亿吨,远远高于粮食安全的警戒线。近10年来,中国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

  然而,这些并非意味着中国粮食安全“高枕无忧”。

  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18亿亩耕地红线的守护,粮食安全体系中结构平衡矛盾的突显,自然灾害影响的加重,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空间缩小趋势下的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等,都是中国今后“主要靠自己养活自己”的不可回避的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中国新的粮食安全观主要体现三大方面的转变。”

  它们包括:由侧重国内粮食供需平衡转变到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由“调解余缺”为目的的被动粮食进口转变到以“结构平衡”为目的的对市场紧缺品种主动进口;由强调粮食生产环节的增收转变到涵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粮食产业链效益提高。

  中国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日前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粮食总量基本平衡,但品种和区域结构矛盾突出,投入品和劳动力价格也呈上涨趋势,越来越直接影响粮食种植的比较效益。危朝安表示,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粮食生产要在确保总量基本自给的同时,注重品种和区域结构平衡,重点确保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完全自给,并增加市场紧缺品种的生产和供应。目前,中国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自给率保持在100%,但粳稻供求形势偏紧,大豆的供应缺口较大,玉米预料也将不再供过于求。

  当前,中国的粮食需求总量在5.25亿吨左右。今后,主销区努力稳定粮食产量,产销平衡区力争稳定增产也是中国粮食安保政策的一个积极强化。

  受访的粮食安全问题专家们认为,新的粮食安全观的基本原则是“立足国内,借力国际”,确保粮食基本自给,力争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稳定在40%以上,棉糖基本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蔬菜实现稳定供应。

  “但是,新的粮食安全观是以世界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强调世界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基础。”李国祥说。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摆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事务的重要位置。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7年颁布聚焦“三农”的“一号文件”。

  不久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明年“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会议指出要确保稳住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

  2008年11月发布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2008-2020)》,从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目标和任务、政策和措施等方面做了系统而明确的规划。

  在该规划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利用非粮食物资源、加强粮油国际合作、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完善粮食加工体系等,被作为保证粮食安全的主要任务。

  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

  量不低于18亿亩,其中谷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2.6亿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4亿吨以上,其中,稻谷、小麦保持自给,玉米保持基本自给;畜禽产品、水产品等重要品种基本自给。

  徐小青说,其中许多内容都体现了新的粮食安全观,不过,它仍需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完善和补充。

  “从规划到政策,从技术到投入,从市场到储备,一整套粮食安全观念和政策措施的目的都是动态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他说。

篇四: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

  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

  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

  ②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世界粮食的新情况,将上述定义进行了修改,确定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能够买得到也能够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物”。

  ③1996年11月在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对粮食安全内涵作了新的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爱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以上三个不同的表述,表达了在不同时代人们对粮食安全由低到高的不同要求。1974年概念的要求最低,只强调数量供给上的满足;1983年概念从买得到(数量供给满足)和买得起(购买能力具备)两个方面来衡量粮食安全状况,说明在考虑粮食是否安全的问题时,已加入了低收入人群经济购买力的因素,比1974年的概念要全面。1996年概念则在上述基础上又加入了质量上的需求。以上变化也说明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总的来说,我们应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粮食安全的概念:

  角度一: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

  粮食安全是一个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三个层次的完整概念,这三个层次既紧密相连,又呈递次发展。其中家庭粮食安全是一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同时也是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营养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最高层次,是一国粮食安全的最高追求目标;作为宏观层次的国家粮食安全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是家庭粮食安全、个人营养安全的保证。若没有国家的粮食安全,部分低收入家庭的粮食安全就难以得到保障,更无从追求所有社会成员的营养安全。因此,在粮食安全的三个层面中,“国家粮食安全”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们必须从国家粮食安全概念出发,把握我国的粮食安全。

  角度二: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

  现代粮食安全的概念可包含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三层。即在保障充足的食物供给和分配数量的同时,还要求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食物的生产和获取要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基础上。

  从数量上看,要保障粮食的供求平衡,这是粮食安全第一个层次的要求。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粮食供求的平衡不再局限于一国国内,只要有足够的购买能力,各国可以通过世界市场来平衡本国国内的供求余缺。但其基本前提是世界粮食的供求必须达到基本平衡。只有这样全世界粮食数量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从质量上看,食物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的主要焦点,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开始越来越关注产品的质量和营养的搭配。植物性农产品存在的农药、重金属、化肥污染,及动物性农产品存在的抗生素、激素残留,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这些都是目前食品卫生中非常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质量安全将继续接受挑战。

  从生态安全上看,工业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受损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无法避免的,目前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生态环境都在逐步恶化,主要表现在:水土的流失及水资源短缺;耕地退化及沙漠化;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濒危物种的逐年增多。这些变化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削弱了食物安全的生物学基础,迫使我们减少了粮食耕地面积,由此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二)国际性粮食安全概念与我国粮食安全概念的区别

  我国粮食安全的概念和国际性粮食安全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均有重大差别[27]。首先,“粮食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本身就是这项工作的追求目标。无论是世界粮农组织的概念还是粮食首脑会议的概念,都是从全世界的角度出发,考虑世界上最落后国家、最落后地区、最落后民族的贫穷与饥饿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个追求目标。这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十七大以后我国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国情不同,也与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奋斗目标不符。其次,这一概念的外延是限定于口粮范围内的安全,没有包括养殖业、工业及其他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需用粮的安全。我国的粮食安全应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相联系,与“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相联系。进一步讲,就是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相联系,与建立和谐社会相联系,粮食安全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国粮食安全的概念还应包括养殖业、工业及其他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需的用粮安全,才符合十七大和十二五规划的战略精神。

  二、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价指标

  粮食安全状况可以通过一定的数量指标反映出来,因此对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估首先涉及到指标的选择。迄今为止,FAO、世界银行以及各国学者所采用的指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粮食贸易依存度

  粮食贸易依存度即为满足一国粮食总需求,从国际市场净进口的粮食占国内粮食总需求量的百分比。如果用f(s)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总供给量,f(d)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总需求量,则该国粮食贸易依存度Y可以表示为:

  Y=(f(d)-f(s))/f(d)*100%粮食贸易依存度从另一个角度看,则反映了粮食自给水平β,用公式表示就是β=f(s)/f(d)=1-Y。多数经济学家认为,Y≤5%,或者说β≥95%,即达到了足够高的粮

篇五: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

  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新内涵

  作者:党捷,韩建平,汪福友,张海涛

  来源:《现代食品》2018年第10期

  党

  捷,韩建平,汪福友,张海涛

  (中央储备粮沈丘直属库有限公司,河南

  周口

  466315)

  摘

  要:以往粮食安全多注重粮食数量的安全,如今更加注重质量和食品的安全,中储粮总公司应主动适应形势发展,以仓库设施建设改造、储粮科技手段革新、管理队伍素质提升,积极倡导绿色储粮发展新理念,并贯穿到轮换经营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推进粮食“保质、减损、降耗、增效”四大工程建设。

  关键词:粮食安全;绿色环保;科技储粮;食品质量

  中图分类号:F320

  1背景

  1.1粮食安全的新内涵

  粮食连续多年增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产品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粮食安全的内涵不仅包括量的安全、调控的安全,还包括质的安全,让所有人吃得好、吃得安全,将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的主攻方向和最终目标。

  1.2绿色储粮的概念

  绿色储粮是指采用有效的生态手段储备粮食,避免化学药剂的污染,延缓粮食陈化,确保粮食安全、卫生的综合性防治方法。

  粮食在储藏过程中常受虫、霉、鼠等有害生物侵害,造成量和质的损失;此外,粮食还受到熏蒸药剂的影响,从而带有一定量的药剂残留,造成化学污染。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粮食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对粮食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保持粮食品质新鲜,控制和减缓粮食品质劣变,不用或少用化学熏蒸药剂,为消费者提供新鲜、无公害、安全可靠的绿色放心食品,成为粮食储存环节的重要目标。

  2粮油承储企业在质量把控上面临的新问题

  2.1卫生指标监测存在局限性

  目前,基层库点特别是地方收储库点,检测成本较高,或并不具备卫生指标监测的检测条件,一台真菌毒素检测仪10万元,一盒检测试纸0.68万元;同时多数质检人员和化验室不具备资质,在实际操作中不好掌控。

  2.2气调储粮项目推广存在局限性

  气调储粮技术对仓房气密性能要求高,大部分仓房气密性达不到要求,导致氮气气调技术的应用效果不明显;气调费用偏高,大部分承储企业由于缺乏对食品安全及科技创新的认识,选用更廉价的磷化铝熏蒸技术,导致粮食质量降低,直接影响销售价格[1]。

  2.3科技储粮覆盖率100%,但应用效果需要提升

  目前中储粮系统所储存中央储备粮科技储粮覆盖率达到100%,但由于仓房条件、系统工艺等原因,部分科技储粮项目未达到预期效果,加之基层承储企业缺少专业技术型人才,部分员工现有的工作能力不能适应目前新形势下岗位的要求。

  2.4库外储粮风险较大

  坏粮风险是指大多委托库点仓房条件、基础设施较差,人员年龄老化、不足,管理跟不上现代管理要求。

  债务风险是指大多委托库点存在集资建仓等现象,个别库点存在债务纠纷,存在粮食盗卖等风险。

  3中储粮把握粮食安全新内涵的做法

  3.1严把出入库关,做到源头控制

  为准确把握粮源质量,中储粮长期以来持续做好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工作,严把中央储备粮入库质量关,严格中央事权粮食出库质量检验制度,严防卫生指标超标粮食入口粮市场。

  3.2倡导绿色储粮,做到安全保质

  中储粮以“高质量、高营养、高效益、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为基本目标,以

  “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提高”为原则,结合我国储粮生态区气候特点,不断创新探索,因地制宜的推广了氮气储粮、空调控温、内环流控温等绿色储粮新技术。

  3.2.1氮气储粮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仓储保管中一直采用化学药剂熏蒸手段来防止虫害,既不利于保持粮食绿色品质,给仓储人员健康带来潜在危害,也对环境造成污染。氮气气调储粮技术通过从空气中分离出氮气充入粮仓,形成密闭粮仓内的缺氧环境,实现物理防治害虫、延缓粮食品质变化、储粮过程中化学药剂”零排放”的目的。随着气调技术的不断改进,其能耗、成本都有较大下降。

  3.2.2空调控温技术

  在储粮仓房内安装空调,让粮食住进“空调房”。在夏季高温时段通过开启空调降低仓房温度,使粮食长期储存在较低温度环境下,从而延缓粮食品质的下降,确保粮食销售时仍保持较好的食用品质。

  3.2.3内环流控温技术

  内环流控温技术是指将冬季蓄存在粮堆内的冷源,利用仓内安装的配套环流设备,通过仓内管道、粮堆和通风笼运行而不与外界空气接触,来循环降低仓温均衡粮温的一种储粮新技术,既可以防止储粮虫霉危害,又可以保证储粮新鲜、营养和品质。

  中储粮2017年新增内环流控温、空调控温、氮气气调、压盖密闭等绿色储粮2500万吨,中央储备粮科技储粮覆盖率提升到98%,通过储粮技术改造的仓房可使人工成本降低30%,能耗降低40%。表明绿色储粮技术的粮食更加安全、绿色、营养。

  3.3创新智能化管控手段,做到精心看管

  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中储粮积极适应新形势,搭建了集粮情远程监测、智能出入库监管、库存数量监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全新智能化粮库管理体系。直属企业生产经营远程在线监控进入常态化,在线监控作用有效发挥,让中央储备粮的运营效率和集团管控力度大幅提高[2]。管理粮食不再是依靠报表,而是直接管控到现场、到实地、到粮情的即时变化,真正实现了“看得见、管得住”。使管理更严格、更高效,确保了中央储备粮储存安全和数量和质量。目前中储粮智能化管理已经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2017年底实现了344家直属库和

  592家分库的智能化管理,实现全覆盖.

  3.4严抓库外储粮监管,防范安全风险

  集团公司直接管理和负责监管的中央储备粮及政策性粮食库存总量约占社会粮食总库存的

  80%。近年来,政策性粮食尤其是库外储粮监管一直是粮食监管的重中之重,粮食管理机构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内严抓检查、狠抓整改,对外密切协调、争取支持,全力保持了政策性粮食管理基本稳定。

  人防、法防、技防、经济防的“四位一体”监管体系得到全面加强,利用线上把关,“一卡通”预警与现场监管结合,加强了收购的真实性、审核的合规性,保证了验收结果的真实性,全面做好了政策性粮食的管理工作。

  4结语

  中储粮董事长吕军同志在工作报告中提出:“消费者对粮食的需求在不断升级,对吃得好、吃得安全更看重,企业在履行政策性职能过程中,既要坚持安全为首要目标,又要改进运作手段,重视提升质量和效率。”随着粮食安全内涵从数量安全扩展至更加注重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中储粮人的使命和责任更加重大,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新要求,逐渐满足民众对粮食需求由“饱”到“好”的转变。做到全过程、全流程、全方位、多角度管控;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科技手段的应用,以夯实“两个确保”为根基,收好粮、管好粮、出好粮,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篇六: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

  粮食安全新内涵与中国粮食安全态势分析

  马爱锄;杨改河;黑亮

  【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3)002

  【摘

  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人粮矛盾"的发展,世界粮食安全的内涵经历了"总量-购买-营养"的转变.中国粮食在总量和购买上基本达到安全水平,营养安全水平仍需大幅度提高.当前中国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面临着生产资源减少、贫困人口相对增加和营养需求水平提高的矛盾.立足国内,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调整农业结构和发挥国际粮食市场的调节作用是中国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主要对策.

  【总页数】6页(P111-116)

  【作

  者】马爱锄;杨改河;黑亮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26.11

  【相关文献】

  1.中国粮食安全态势的转变与应对[J],郭晓东;蔡荣

  2.新形势下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与其他粮食主产国的比较--基于世界粮食安全指标(GFSI)分析[J],田甜;李隆玲;武拉平

  3.2012年中国稻米进口激增原因分析及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研究[J],王晓蜀;刘健男

推荐访问: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 内涵 粮食安全 形势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