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感悟17篇

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感悟17篇

时间:2022-11-13 18:5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感悟17篇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感悟  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  大市场的意见》心得体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近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感悟17篇,供大家参考。

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感悟17篇

篇一: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感悟

  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

  大市场的意见》心得体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近日

  发布,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了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总体

  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释放了经济下行压力下持续深化改革开

  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

  近年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但在实践中还存在

  一些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问题,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比较突出,要素和资源市场建设不完善等。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必

  然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

  市场也是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

  场,以提升供给质量创造更多市场需求,以优化市场环境释放更大消

  费潜力,以打通堵点卡点拓展更广阔流通空间,以公平公正监管营造

  更透明营商环境,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立足内需,畅通循环,坚持立破并举。

  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

  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

  动。

  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封闭的内循环,而是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

  要以国内大循环和统一大市场为支撑,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推动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全球产业

  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提升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坚持问题导向,抓好重点任务,朝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

  方向协同发力,不断畅通经济循环,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下行压力,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开辟更广阔发展空间。

  打通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堵点

  《意见》提出,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

  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市场“大而不通”问题其实一直存在,只不过过去外贸依存度比

  较高,而现在外贸依存度有所下降,就到了要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的

  时候了。

  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一个主要的堵点,实际上是在生产要素市场上。

  “尽管我们最近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商品市场在地区之间存在市场分

  割、重复建设等问题,但在中国更为重要的问题其实是生产要素市场

  上的分割状态,而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在

  跨地区之间仍然没有畅通循环。”应当取消阻碍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

  的一些制度性的障碍,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户籍制度的障碍要慢慢地

  下降。

  《意见》提出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意味着各地不能各自为

  政,而是要变成全国统一制定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做到这几点,中

  国就可以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和市场统一的效应,更好地发挥中国作

  为大国大市场的优势。

  发挥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意见》提出,发挥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加强和改进反

  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破除妨碍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

  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发挥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

  是遵循“产业和人口往少数城市和城市群集中“趋势的客观选择。而

  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包括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交易成本,比如

  运输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则是发挥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的关键所在。

  要素和企业只有形成大规模集聚才能产生效率,比如区域间资本

  流动存在来源于行政垄断的障碍,资本就无法在最佳区位集聚,也就

  无法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效果。因此,破除阻碍商品和要素跨区域流

  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利于它们选择最佳的流动目标,通过规模效应

  和集聚效应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价值增值。

  发挥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这其实是通过经济的集聚,来

  促进生产要素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是其他国家所

  不具备的,而只有国内统一的大市场,才能充分发挥中国作为一个大

  国的规模效应。破除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障碍,也必然会带来经济更加

  集聚。

  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

  《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为各类市场

  主体投资兴业营造良好生态。

  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是说各地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应该因地制宜,而不能遵从地区比较优势、盲目发展,最后会引发更

  多的问题,比如带来严重的政府债务问题。

  按照相对比较优势理论,各地区可以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

  弊相权取其轻”原则进行经济决策,如果某地区在A和B两个产业领

  域均具有绝对优势,它的理性决策是选择其中最具有优势的A产业重

  点发展,而另一个地区可以选择B产业重点发展。

  坚持不同地区间的分工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全国一盘棋”思想

  的必然选择,也只有各地区充分发挥自身的外生比较优势,并在分工

  协作中培育内生比较优势,才能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工协调

  发展并不会导致区域间“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的出现,不同地区通过人口和资本等各类要素的合理配置,比如欠发达地区的

  人口流出和资本的流入会提升当地常住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进而在

  发展中实现平衡。

  推动不同地区间的分工协调发展关键则在于破除影响各类要素自

  由流动的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

  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

  《意见》指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指导各地区综合比较

  优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防灾避险能力等因素,找准自

  身功能定位,力戒贪大求洋、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过度同质竞争,不搞

  “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

  各地应根据自身的禀赋优势,确定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功能定

  位与分工地位。既要依赖于中央统筹协调,又要推动地方之间的主动

  协同,打破相关壁垒和门槛,从根本上形成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合

  力。

  统一大市场将在市场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加强中央宏观调控。现在

  加强统一大市场,是因为市场上各个地方的分权式竞争已经到了一个

  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更多的协调,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回到计划经

  济。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条块结合以块(即地方政府)为主,不同

  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形态与体制,在经济发展起飞的阶段,大家赛跑,那么地方的自主权可以更大。而当经济进入成熟阶段,由于很多经验

  已被探索出来,各地探索的功能相对没有那么重要,协调的功能更加

  重要。因此这个时候加强中央的调控,加强垂直管理就有一定的必要

  性,但这也是有边界的。

  除了市场准入机制,还需要司法体系的统一,避免在司法层面的

  不统一产生的地方保护主义。“保障机制方面统一的执法,破除执法

  的地方保护主义这两方面很重要。在基础性的制度规则之外,地方还

  是会有比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中央也会鼓励地方进行积极的探索,更好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篇二: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感悟

  中国的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孔子心中的理想帝王就应握有一统天下的权威,所谓“礼征乐伐自天子出”。儒道墨法等各派思想中都潜藏着大一统的身影。老子主张以“一”为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大一统从此有了本体论。

  正式提出“大一统”的是《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唐人颜师古说:“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于,不得自专也。”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李斯更是明确提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汉书?王吉传》中称:

  “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大一统的原始意义正是消灭对手,由帝王一人统治天下。

  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世因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一篇题为“建设全国统一的媒体市场”(《南方周末》2003年10月23日头版)的文章在谈及建设全国统一市场时讲道:“本来,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统一?的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

  我不知道作者是企图从传统文化和“本土资源”中为当今建设统一大市场的目标寻求某种文化解释,还是自觉不自觉的运用了康有为“托古改制”式的策略风格(毕竟作者对“统一”一词加了引号)。无论怎样,当我这样理解作者此言的用意时,我感到一阵强烈的不快,我觉得有必要针对性的表达出我的观点:当下我们提出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与古代中国的大一统观念之间绝对没有思想文化上“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必然联系。——如果我这样说不过表示了我在认识上的神经过敏,我也觉得有必要做出一个提醒:我们不应当把任何来源于大一统观念的文化资源用作论证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合理性与正统性。也许我的上述文字给人偏激之感,但我相信至少我的分析方向在学术上是科学的,并且在政治上是正确的。

  “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其后有数人对之进行注释。《汉书。王阳传》有言:“《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董仲舒作进一步升华:“统正,其余皆正”。欧阳修著《正统论》,开篇解释“君子大居正”、“王者大一统”,写道:“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有史家认为,“正统”就是“大一统”的别名,“政令统一”与“统治合法”才是大一统的全面含义。一般认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是秦朝。但学者张仲立分析说,以严密的宗法体制和宗祖儒家文化为标志,周朝便已建构起能够“牢牢地打下了华夏社会大一统的根基和深深地种下了大一统观念的社会思想源头”的政治文化结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便是大一统观念在周朝的时代表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分裂战乱与思想上的百家争鸣,站在在大一统的对立面上强化着大一统。当历史演进至秦王嬴政“包举宇内,并吞八荒”实现版图统一和汉武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达到思想统一之际,加之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消解了“统治合法”的本原含义之后,大一统观念彻底沦为政治独裁与思想钳制的文化帮凶。在我看来,大一统观念的实质不在“统一”而是“专制”。不仅政治专制,更有思想专制;不仅中央专制,而且地方专制;不仅皇帝专制,亦可百姓专制。

  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原动力来自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前进。“统一市场”,首先是“市场”,紧接着是“统一”,是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下谈论市场的统一。市场经济的前提是市场的存在,市场存在的前提是产品交换的需要和可能,产品交换的需要源于工商业从农业的分离,产品交换的可能则基于个人产权的确立。学者余晖把市场经济理解为,在社会分工和充分竞争的环境下,理性、自利的人们自由利用自己的私有资源,依据自愿达成的契约进行交易并获利的一种经济形态。学者们在概括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时,提出了自由、开放、竞争、公正、效率、统一等指标,在我看来,市场经济的实质在于“自由”二字。没有自由,如何开放;没有自由,怎能竞争;没有自由,怎样公正;没有自由,何谈效率;没有自由,何需统一?

  自由造就了市场,市场也扩张了自由。在市场化的进程中,被市场张扬的自由因为种种原因产生异化,从而构成对自由市场的反动。其中,地域分割、设置壁垒、行政垄断、准入限制、歧视条款等等肢解市场、打破统一的行为就是一个严重的“自由对自由的否定”。此时,若想市场健康的存续下去,必须来一次“否定之否定”,“统一”的问题因此凸显出来。统一,从根本上讲,不是为了消除或限制市场自由,而是为了保障和扩大市场自由。统一大市场要求商品自由流动,这意味着消灭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统一大市场要求人员自由流动,这意味着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和发达城市的增容限制;

  统一大市场要求资本、服务自由流动,这意味着废除差别待遇和歧视条款。统一大市场通过废除政府的“自由”而达到公民的自由;统一大市场通

  过废除垄断的“自由”而达到竞争的自由;统一大市场通过废除分割的“自由”而达到统一的自由。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说,不能把“统一大市场”的“统一”理解成“大一统”观念中的“统一”。因为“统一大市场”的“统一”是自由基础上的统一,是以自由为目的的统一;而“大一统”的“统一”是专制基础上的统一,是以专制为目的的统一。专制与市场的本质特性背道而驰。市场呼唤自由而排斥专制,统一大市场更加渴求自由而唾弃专制。

  中国提出并实践市场经济以来,在政治法律领域所进行的自觉不自觉的改革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产物,执政党逐步抛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依法执政”等提法就是一系列有力佐证。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从国家控制到意思自治,从产权高度国有到产权社会化等等高歌猛进的过渡或悄无声息的渐变,无不彰显了市场经济逻辑生命的必然要求。10年前,《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出台以后,深怀社会良知的法学家们不失时机的提出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并保障和促进其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这样的法律制度的本质就是要实行自由民主宪政法治,这样的法律秩序的实质就在于维护竞争统一效率公正。王家福先生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上明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是一场深刻的法制变革。”江平先生更是振聋发聩:“我们固有的法律观念所不能包容的,甚至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很多思想,恰恰是市场经济法律的基本价值。”依我理解,这场“深刻变革”的主要对象,就是大一统观念之下的文化糟粕与封建余毒,以及与之臭味相投、藕断丝连的对马恩列斯著作的教条理解与错误诠释,而正是这些构成了我们“固有观念”的理论支撑与不散阴魂。

  变革尚未结束,深刻仍需继续。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首先要彻底的革大一统观念的命。如果有人说法制政令的统一是二者的契合之处,我则要指出这仅仅是巧合的相似。不同的原因可能导致相似的结果,这是常有的现象。大一统观念与统一大市场的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哲学。大一统观念所赖以生存和发育的土壤是在古代中国占据主导地位并长期稳定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而市场经济茁壮成长的沃土则是当今中国初具雏形的以分工为基础、以交换为目的的工商经济。大一统观念下的政治常态是人治,是君王唯尊和专制独裁;市场经济的政治基础却是法治,是法律至上和宪政民主。大一统观念预设国家理性;市场经济确认人民理性。大一统观念幻想政府全能,权力无限;市场经济建立有限政府,制约权力。大一统观念导致权力高度国家化,扼杀社会中间阶层的生存空间;市场经济导致权力日益社会化,NGO、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壮大。保证大一统,需要奴颜婢膝和义务本位;稳固市场经济,要求当家作主和权利本位。维系大一统连绵延续的是行政控制和价值一元;引领市场经济百年不衰的是市场规律和价值多元。一句话,专制创造了大一统观念的历史罪恶和腐朽落后,自由孕育着统一大市场的蓬勃生机和无限繁荣!

  儒家经典对天下一家和大一统都是很重视的。在《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左传》昭公七年也有“封略之地,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这与《诗经》所说言近义同。《论语》中,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矜而不争”(《卫灵公》),有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学而》),子夏主张“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都是天下一体的观念。而根据《孟子》一书的说法,孔子作《春秋》的目的也是为国家的统一大业,《滕文公》下说:春秋之世,“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说明《春秋》中确实蕴涵着“大一统”的理念。

  《礼记·礼运》集中论述了天下一家的思想,指出“故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请,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孔颖达疏说:“孔子说:圣人所能,以天下和合,共为一家,能以中国,共为一人者。”《礼记·礼运》为天下一家所绘出的蓝图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

  《荀子》也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四海一家”和“一统”的思想。《王制》说:“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集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非十二子》说:“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儒效》说:“大儒者,善调一天下者也,无百里之地则无所见其功。”大儒“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因此,大儒“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用百里之地,而不能以调一天下、制强暴,则非大儒也。”“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王霸》歌颂汤、武之时“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的局面。批评春秋时五霸“非以本正教”、“非以一天下”的分裂局面。而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是“知一政于管仲”的结果。该篇认为人主之职,能“一天下”,就可以“名配尧、禹”。因为“一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就顺应了民心。《君道》也歌颂“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的升平之世,而且歌颂“四海之内不待令而一”是“至平之世”。在《强国》中,荀子对齐相田文说:“贤士愿相国之朝,能士愿相国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成相》认为“天下为一海内宾”。这些都是“四海一家”和“大一统”的主张。

  刘师培在《群经大义相通论·公羊荀子相通考》中肯定《荀子》一书多公羊之大义。从上述引证的荀子原文来看,“一天下”确实与《公羊传》中的“大一统”思想相合。《公羊传》僖公四年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公羊传》桓公元年说:“王者以天下为家。”《公羊传》隐公元年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里正式提出了“大一统”,但没有进一步的说明。西汉董仲舒对此作了发挥和说明:“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汉书·董仲舒传》)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对“王正月”解释说:“何以谓之‘王正月"?曰: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坐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三代改制质文第二十三》)《汉书·王吉传》也说:“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而东汉何休对此进行了解释:“《春秋》以元之气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卿位;以诸侯之卿位,正境内之治。诸侯不上奉王之政则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后言即位;政不由王出则不得为政,故先言王而后言正月也;王者不承天以制号令则无法,故先言春而后言王。”经过董仲舒和何休之解释,“大一统”成为中国历代皇帝和儒家政治家的治国理念,也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所孜孜追求的目标。

  对于如何实现“大一统”,儒家学者主张要处理好两个大的关系:三纲六纪和华夷之辨。

  三纲六纪是在三纲五常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三纲源于孔子和孟子,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奠定了三纲说的基础。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之德,也是由孔子和孟子首先提倡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最先明确提出了“三纲”的概念,认为“王道之三纲,可求之于天”,“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之阴阳之道”,因此,“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基义》)。董仲舒把五常之道作为调整这三纲关系的基本准则。在董仲舒三纲五常说的基础上,东汉班固的《白虎通·三纲六纪》,确立了三纲六纪的九大关系: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又曰:敬诸父兄,六纪道行。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强理上下,整齐

  人道也。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纪纲为化,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

  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对三纲六纪评价极高,说:“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陈寅恪先生的大弟子季羡林先生在一开始读到陈先生的这段话时,非常不理解,中国文化的定义怎么就是一句话呢?后来经过反复的思考,季先生终于对此话有了一种深刻的理解,认为三纲六纪里面包括了爱国主义精神,如君为臣纲这一纲,人君的贤否,无关重要,人君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他象征的是文化,象征的是国家(《季羡林文集》第14卷,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84-485页)。三纲六纪“讲的实际上是处理九个方面的关系:国家与人民、父子、夫妇、父亲的兄弟、自己的兄弟、族人、母亲的兄弟、师长与朋友。这些关系处理好,国家自然会安定团结。这正是我们目前所最需要的”(同上,第509页)。所以他说:“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季羡林文集》第6卷,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04页)三纲六纪如果从抽象意义上来理解,确实能得到季先生所得出的结论。

  为了实现大一统,儒家强调华夷之辨的重要。夷本来是古代华夏对异族的贬称,最初用于东方民族,称为“东夷”。春秋以后,中原以外的各族,如被贬称为“南蛮”、“北狄”、“西戎”、“东夷”的四方之族,被统称为“四夷”。但是后来的华、夷主要是在文明与否的意义上使用的,《春秋公羊传》就是把有无礼仪作为华、夷之界的,凡夷狄之邦,只要能遵行礼仪,就应该与华夏民族同等看待。相反,华夏民族中谁背弃了礼仪,谁就变做“新夷狄”(《公羊传》昭公二十三年)。凡遵行礼仪的文明之族,均为华夏大家庭的一员。这正如杨向奎先生所说:

  华夏文明,在世界上是一种伟大的文化体系,对于中国人民,它是一种向心力、回归的力,它是统一中国的凝聚力,因为它不具有狭隘的民族意识,更不是并吞一切的大民族主义。它是民族意识的升华,它是一种标准、一种水平,达标者为中国、为华夏,落后者为夷狄、为野蛮。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华夏、进为中国。

  这华夏与夷狄都不是指定某一地区某一民族,而是一种范畴,用以衡量各族之文化水平,作为大一统的标准与条件。这样的“大一统”,才是真正的一统。我国历史之所以长期处于统一中,这种凝聚力是起了巨大作用的。(《管子学刊》1998年增刊《春秋经传国际学术讨论会专刊·序言》)

  今天,儒家提倡的大一统思想,应该得到弘扬。三纲六纪和华夷之辨的抽象意义,无疑应该得到海峡两岸的认可: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理应团结统一在中华民族这面大旗之下。两岸统一的时日,为期不远了。我们期待这一天。

  zhengzhi:确立至高无上的huangquan。

  建立从zhongyang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经济:实行土地siyouzhi,按亩纳税

  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

  统一车轨,修驰道

  文化:书同文

  Feishukengru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政治:gaigeguanzhi,加强huangquan重视guanli的任用与考核,实行刺史制度

  削弱王国势力

  打击haoqiangdizhu经济:改革币制

  盐铁官营

  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军事:出兵匈奴、南越

篇三: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感悟

  基于全国统一大市场数字贸易共同体的成本控制与优化

  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主要目标是培育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意见明确,建设全国统一大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通,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根据意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工作原则是:立足内需,畅通循环;立破并举,完善制度;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系统协同,稳妥推进。主要目标是: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既是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循环关键堵点和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要求,更是和国际市场全面接轨、增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提升在国际经济治理中话语权的必然要求。有了全国统一的无差别市场,才具备和国际市场接轨的条件,才能充分参与国际竞争合作。

  二、“数字化”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必要条件,“数字友好”将成为落实产权和竞争层面改革,以及破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要素。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加强行业自律、社群自律、强化产权保护及确权机制、负面清单、公平竞争和信用制度等基础制度规则的统一,推进市场流通网络、信息渠道和交易平台等设施的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能源和生态环境等要素和资源市场,提升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体系、标准、计量体系和消费服务市场监管的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执法程序和监管能力的公平统一,变“事后被动响应”为“主动监管与主动服务”,想达成这些目标,数字化是必要条件。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专业委员会(简称“CWTO数贸会”)全球首倡“数字友好公理系统”,倡议和发起“世界数字友好日”。“数字友好”作为一个数字文明哲学和公理系统,是一种人与数字化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和数字文明趋势,其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的人类生产生活和以数据驱动的数字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并遵循科学实证不断进化和改善,最终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状态。“数字友好公理系统”的提出,除了对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数字鸿沟问题的深度思考,更重要的是基于对数字世界发展成功经验的梳理、总结与科学实证,拟通过建立最广泛共识和协议的方式,将全球不同文明、不同价值观、不同种族的人民团结起来,差异化、有步骤、分阶段,在不同地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因

  此,构建“数字化、全球化和友好型”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畅通内外循环和接轨国际市场的必然要求。

  三、通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数字友好建设,引导和带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国际合作

  2019年10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2021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工作目标是,利用5年左右时间,指导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地方意愿强的城市开展培育建设,基本形成若干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动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使其成为扩大引导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载体和新引擎。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具有很强的消费引导和带动作用。从数字友好指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看:1.聚焦名优消费品、特色消费品和定制化消费品,吸引各具特色的差异化国际消费城市。2.智慧商圈建设,在呈现、销售、服务、配送、救济等角度,全方位信息化、智慧化、产品服务和一体化、适应高互动、高感知、个性化服务的全球业态发展情况。3.鼓励多元、创意文化,形成百家争鸣、时尚引领、优化体验的创新消费业态。4.改善立体交

  通网络和配送网络。5.国际消费维权的信息化、法治化。6.深度挖掘消费经济增长潜力。

  四、以数字贸易为引擎,推进“数字友好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数字贸易天然具有标的低价化、传输数字化、支付数字化、交付数字化、身份可信化、产品服务一体化、产品非竞争性、纠纷解决的数字化、自治化的特征。数字贸易可以充分实现GDP持续增长、实现共同富裕、以及鼓励多元创新的复杂城市治理和创新经济业态。在鼓励创新、鼓励数字贸易的数字友好价值引领中,逐渐实现社群的自律化,乡村、园区、保税区、自贸区、城市、城市带、一带一路国家的一体化,网格化、多边市场化、规模化、重组化,构成现代经济系统中以身份、共识、创新和安全为基本准侧的复杂巨系统治理,挖掘跨境非货币交易市场机会。

篇四: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感悟

  构建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文/逄锦华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称“《意见》”)发布,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奇迹显示了中国独特的制度力量,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势,对于继续坚持和完善市场经济改革,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实现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落实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

  一、西方市场经济理论与政府资源配置关系

  为什么社会主义要走市场经济道路,需要了解市场经济理论和政府资源配置关系。早期市场经济发展信奉自由市场经济,认同绝对的市场机制。重农主义代表人魁奈在《经济表》中认为:完全自由是使再生产尽可能最大增长的唯一有效方法,“在完全的自由状态下,因此也是最繁荣的状态下”的生产与分配问题。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经济是人类富裕的康庄大道,而且是唯一的。“他们是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他们各自追求各自的利益,往往更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他们如真想促进社会的利益,还往往不能那样有效。”奥地利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最早提出了“市场经济”这一概念。之后,“市场经济”被逐步概括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或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兰格认为社会主义也可以通过市场的方法进行经济核算。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但是人民有消费和选择职业的自由,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事实本身并不决定分配消费品和分配人民各种职业的制度,也不决定指导商品生产的原则。波兰的经济学家布鲁斯和拉斯基认为匈牙利改革失败主要是因为在原则上把市场力量的作用范围只局限于产品市场内,而把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把资本市场摒除在外。哈耶克认为经济的核心问题就是对分散化知识的利用,那么这种可以被利用的运转方式就是市场的价格体制。“经济是满足社会个体需要的一种手段,任何事物都不具备内在的使用价值;只有在它对于人们具有主观上的使用价值的时候,客观的使用价值才会具有价值。”现实社会不存在单一市场经济国家的社会实践,学者开始对政府公权干预市场有所表述。弗·布鲁斯提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理论要从实践中概括出来,没有实践,理论是不能发展的。”诺齐克认为“最弱意义的国家是能够证明的功能最多的国家,任何比这功能更多的国家都要侵犯人们的权利。”罗尔斯认为政府和市场的市场公正观就是“这种正义理论所表达的原则确认了一种关于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广义上的自由主义观念,而在财富和收入方面只准许这样的不平等,即这种不平等有利于改善最不利者的处境。”

  新古典经济学家与奥地利学派达成了一个共识,即没有市场和价格机制是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所不同的是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可以运用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从而在资源配置上达到同自由市场过程一样的结果。关于市场经济与市场社会两者之间的区别,当然,政府维护了市场经济,即保护国家安全、确保社会成员不受任何其他人的侵害和压迫、建设并维持公共事业及公共设施方面,具有市场不能比拟的优势。所以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步拓展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和精准宏观调控,并逐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推动建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社会经济实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立起始于“计划经济和价值规律”研究。薛暮桥的计划经济与价值规律文章,在经济理论界掀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讨论。并提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仍然有必要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的作用形成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随后,学者主要围绕价值规律在社会经济中作用,以及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论述。孙冶方强调价值规律思想,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对于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个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仍然起支配作用。“社会主义经济是社会化程度更高的经济。”因此,社会主义经济“要求有更发达、更大规模、更灵活的流通。”顾准总结经济计划要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就必须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他认为,“马克思所指的价值规律,就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就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的量,决定一个使用价值的价值。”于光远则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都是商品经济,提出发展商品经济是经济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市场机制决定资源的分配,可以激发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将曾经的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实施改革的重点。

  计划经济理论突破后,经济理论界学术方向汇集于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于祖尧发表《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文,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畴。刘国光总结社会主义经济中整个国民经济不再分为两块,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却胶合成为一体,在统一的胶合体内互相渗透。还不能完全放任交给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操纵,还必须有看得见的手,即国家计划和政府管理,来干预这些事情。董辅礽揭示了指令性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根本缺陷,提出由市场调节经济的运行改革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即摒弃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厉以宁关于社会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的论点认为,社会主义经济首先是商品经济。市场本身有一种自行调节的功能,它可以使需求和供给趋向平衡,市场调节是“第一次调节”。但市场调节有各种局限性,因此有必要进行政府调节,政府调节是“第二次调节”。以吴敬琏为首的课题组提交给国家体改委的《经济体制中期(1988—1995年)改革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国面临的发展任务要求加快市场取向的改革。提出企业、竞争性市场体系和宏观调节体系“三环节配套改革”的主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政府进行产业调整,以发挥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优越性。张维迎提出价格双轨制,改革价格体制就是有计划地放活价格管制,逐步形成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平衡的价格体系。周小川、楼继伟提出运用经济模型算出价格改革方案,使当时的价格逐步靠近供求价格。林毅夫提出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水平上,市场都是资源得以有效配置的基本机制。王立胜认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只有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三个方面协同发力、深化改革,才能有效推动我国社会形态的演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苏剑提出,要扩大优质需求,就需要宏观调控政策方面的创新,跳出传统的需求管理政策的藩篱。

  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产业的升级和调整的内在机制是市场机制,同时必然需要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学者普遍认为价格改革适应了市场机制的运行,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完善需要政府宏观调节。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与全国统一大市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与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吸收借鉴了一定的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又与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具有本质区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与时俱进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市场经济理论是***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内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少不了在这两部分的发展历程上“下功夫”。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建设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突破了“计划与市场”对立的思想,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制度相结合,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四大首次将“市场经济”正式写入报告;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中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实践成功经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在各方面优势中,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优势贯穿于各方面优势之中,经济制度的优势在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优势,是党治国理政的一个新的重要命题。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2021年12月17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时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实践中还有一些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问题,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比较突出,要素和资源市场建设不完善,商品和服务市场质量体系尚不健全,市场监管规则、标准和程序不统一,超大规模市场对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作用发挥

  还不充分等。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必然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

  可以看出,我们对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认识和提出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建设统一大市场和国家多年的长期发展决策一脉相承,并非权宜之计。我国处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率、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加大开放力度,畅通内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这就要求国内市场具备充分的制度支持、高效的市场联通机制、资源要素价值的充分发挥,将经济增长从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外循环转向以国内市场需求为主体,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上来。

  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立足内需,畅通循环。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畅通。立破并举,完善制度。从制度建设着眼,明确阶段性目标要求,推进统一市场建设。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第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必然要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基础。只有国内市场高效联通,打通从市场效率提升到劳动生产率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市场主体壮大、供给质量提升、需求优化升级的通道,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互动,才能扩大市场规模容量,发挥市场促进竞争、深化分工的优势,进而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第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标准市场体系首先应该是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我国市场基础制度、市场设施联通水平、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监管现代化水平等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加快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统一市场能够实现更高层次的分工协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夯实基础。

  第三,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产业升级的现实需要。通过统一大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动和合理集聚,支持科技创新及相关产业业态发展,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可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资源禀赋优势转变为强大竞争力,推动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第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依托。在立足国内统一大市场、夯实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不仅有利于推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促进要素跨境自由有序安全便捷流动,形成对全球先进资源要素的强大引力场,还有利于提高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在国际竞争和合作中取得新优势。

  第五,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释放市场潜力、激发发展动力、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以提升供给质量创造更多市场需求,以优化市场环境释放更大消费潜力,以打通堵点卡点拓展更广阔流通空间,以公平公正监管营造更透明营商环境,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促进经济循环畅通,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新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不断推动,在经济改革调整中最重要的实践方式就是适时提出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立足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同时,提高供需水平的高标准,使经济增长目标从高速转向高质量发展。”“从供给侧和生产领域建立国家制造业创新模式的同时深化要素市场改革,降低落后行业企业产业升级的资金成本和要素成本,使供给结构能够动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生产要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产业调整与科技协同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体现了供给侧改革的优势。”

  五、全国统一大市场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市场,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的未来面貌。市场经济凭借其供求影响下的价格机制形成高效的资源配置,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全国统一市场是成熟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强大市场不仅仅是规模和范围更大的市场,更是结构形态更优、市场发展质量更高、制度规则更加完备、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市场。

  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所增加,要通过改革巩固和扩展市场资源优势,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从而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社会主义制度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相结合,在中国经济建设实践中首先认识到计划经济的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形式和手段,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和“必须”,资本主义也不全是市场经济,也存在有限条件下的政府宏观调控。

  首先,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应将发挥市场作用与坚持人民至上、质量优先相统一。在资源分配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结合,坚持人民至上、质量优先,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和国有企业的主导使得市场经济能够克服其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弊端,保障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和产业发展、提供公产产品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多种所有制并存保障了私营经济主体的地位平等,促进竞争、提供就业、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商品生产,带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建立公平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保障机制。编制出台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通过国有企业的公共服务数据库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机制。

  其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应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的多元化能够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在维护社会公平的前提下激发其他生产要素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在二次分配中采取阶梯税收等方式调节收入差距,更重视公平,防止两极分化。“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逐渐成熟和定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货币政策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并逐渐形成自身的特点。”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围绕住房、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养老托育等重点民生领域,推动形成公开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事项清单,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

  第三,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将市场配置资源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独特优势。精准的宏观调控有利于制定市场规则和维护市场秩序,同时将财税政策等工具与行业统筹、政策扶持相结合,能实现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同步调节、满足供给侧结构改革需求、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对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实现经济增长符合最广大人民的长期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打破地方保护,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必选项,也

  是当务之急。”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要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各地区不能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全面清理歧视外资企业和外地企业等各类政策。

  第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要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明确统一大市场与畅通双循环的关系。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与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并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参与到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中,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出现,发达国家开始脱虚就实,向制造业布局,形成国家保护产业发展的内循环经济方式,既往的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被打破,需要重新构建内卷式贸易体系,在国家本体和跨国客体中进行相对独立的资源优势配置。从畅通国内循环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等举措,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存在的不正当干预、隐性壁垒门槛等突出问题,全面打通制约国内大循环的堵点。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以国内统一大市场为“内核”强力吸引海外中高端要素资源向内汇聚,新贸易和新产业出口,成为新的命运共同体建设要义。

  第五,建立高标准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向“强”转变。建立高标准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够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动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以升级流通网络、畅通信息交互、丰富平台功能为抓手,着力提高市场运行效率。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动建立健全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和数据市场、能源市场、生态环境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以人民群众关心、市场主体关切的领域为重点,着力完善质量和标准体系。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以增强监管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为保障,着力提升监管效能。明确要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着力强化反垄断、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清理废除妨碍依法平等准入和退出的规定做法、持续清理招标采购领域违反统一市场建设的做法。

  强大市场不仅仅是规模和范围更大的市场,更重要的还是结构形态更优,市场发展质量更高,制度规则更加完备,在此基础之上对于全球而言,它是更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现代市场循环体系。

  六、结论

  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作为中国探索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建设实践的新制度,具有新制度本身焕发的强大生命力。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消费市场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市场,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但大市场并不天然具有相应的规模效应,我国市场体系长期存在制度规则不统一、要素资源流动不畅、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突出问题,影响了市场功能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能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实现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统一大市场集聚资源、推动增长、激励创新、优化分工、促进竞争,科学把握市场规模、结构、组织、空间、环境和机制建设的步骤与进度,坚持放管结合、放管并重,提升政府监管效能。通过改革巩固和扩展市场资源优势,形成大工厂和大市场的协同效应,是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

篇五: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感悟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重在法治保障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市场,蕴含着巨大内需潜能。全国统一就更能发挥出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增强对全球企业、资源、投资、贸易、消费等的吸引力。我们要加快建設的是“市场”,落脚点是市场经济,不是搞统购统销,目的是让资源、要素流动畅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于消费者来说,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也会促进售后服务全国统一,进一步畅通商品流通和异地、异店退换货通道等。同时,还能提升用户的体验感,丰富大众的选择性。

  然而,我国当前的大市场存在大而不强的隐忧,有一定的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市场监管规则、标准和程序不统一等问题。从全球视野来看,外部市场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也需要我们通过深化改革,特别是要推进基础设施的统一联通,推动制度标准规范的统一对接,加快国内市场由大到强的建设,增强抵御风险化解危机的能力和韧性。

  为此,《意见》旨在全国层面上建立标准化、规范化、法治化的统一大市场,而不是特殊层面上地方性、区域性、相对独立的“小市场”。说白了,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法治保障,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区域壁垒规章等束缚全国经济统筹发展的各种障碍。

  从畅通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来看,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能够推动国内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促进内外市场规则标准融通,有利于以国内统一大市场为“内核”,强力吸引海外中高端要素资源向国内汇集,从而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基础。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

  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保证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原则,完善监管政策提高监管透明度。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底层基础性的制度和市场规则,让市场运行更加有章可循。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需要“立破并举”。“立”的是明确立规建制的目标任务,要建立健全统一规则制度、畅通循环的大市场。“破”的是地方保护、市场垄断、不正当竞争行为等违反统一市场规则做法的封闭小市场。它是面向长远的基础性制度建设,通过一些传导效应打通各环节堵点。尽快加强公平统一执法监督,进而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改善企业对市场的预期,为我国经济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责编

  惠宁宁

  美编

  刘晓莹)

篇六: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感悟

  新发展格局心得感想20__新发展格局心得感想20__

  **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并深刻阐释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在党的上,"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意味着新发展格局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推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旨在形成更高开放水平、更具创新性价值的经济体系,更通畅的循环性经济内部运行机制和经济社会体系,更安全的发展环境与发展过程。正确理解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加以切实贯彻,需要着重从其实践特性入手,把握由其诸特性的基本要求所决定的现实路径。

  第一,新发展格局的总体性与顶层设计。新发展格局针对我国经济深化改革的实际,以及当前全球经济运行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加,出现逆全球化倾向的现实而提出,旨在保证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持全球经济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其基本内涵,强调国内循环的更大规模、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与此同时,要稳步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突出的总体性。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首先需要从大处着眼,基于战略思维和宏阔视野进行顶层设计,形成统筹能力、预测能力与执行能力相统一的循环能力体系,观念支持系统、制度支持系统与技术支持系统相统一

  新发展格局心得感想20__的循环支持体系,并加快推进国内大循环、内外双循环的战略部署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在战略部署和经济、社会政策层面,必须促进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

  做好供给创造和需求引领,实现供需的良性互动;

  保障金融、流通等行业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

  进一步扩大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

  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实现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的充分、有效对接。此外,还需要全面深入地把握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需要,并以其体制的深化改革和政策的适应性调整予以配合。

  第二,新发展格局的具体性与主体角色定位、责任落实。新发展格局,是对整个经济体系乃至与之相关联的社会体系的总体要求,同时,又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主体承担具体的责任,作出相应的贡献。除了政府肩负顶层设计的主要责任和领导、协调、保障和监管职能之外,在国民经济的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中,各类经济主体仍对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实现负有具体的实施责任。其中,生产环节依然具有先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然是国内大循环畅通的核心。从经济主体的类型看,需要各省市县在其管辖的区域内、以其既有优势更深度地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作用以承担区位性责任;

  各行业以其行业特点、分工特性更广泛地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

  新发展格局心得感想20__国际双循环,发挥作用以承担分工性责任;

  央企作为国有经济主体的代表,需要有更强有力的担当和作为,发挥骨干作用;

  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也将通过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社会之间更深度的良性互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承担参与性责任。各种国外的经济主体也会携其生产要素参与到国内经济大循环,尤其是国内分工和国内市场的资源配置之中,其作用不可小视。此外,新发展格局还需要司法、科技、教育等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助力。

  第三,新发展格局的动态性与创新驱动、大数据支持。无论经济循环本身还是经济与社会其他方面的互动,都是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因此,新发展格局所欲实现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在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中进行的,既没有一个静态的指标体系,也不可能停留于一个静态的理想水平。国内、国际经济循环都会在不断变动的,甚至不断面临风险、挑战或阻碍的环境中谋求循环的畅通,为此,必须有创新驱动加以保障。这里的"创新",首先是思维创新,要求所有参与主体由"链"思维转向循环思维,由目标导向思维转向过程思维。其次,是循环机制的创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科技发展对消费的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科技、社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等,会不断改变参与经济过程的主体、要素及其关系,国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也都是在变动不居之中的复杂关联,这些都需要通过政策和经济杠杆适时对循环机制加以调整或校正。再次,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的关键。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提升自主

  新发展格局心得感想20__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作为根本路径和动力。只有将重大科技成果及"新基建"深度融合到产业体系发展之中,才能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最后,还必须努力推进制度和政策创新,强化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和国际标准战略,通过市场激励和政策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为全社会创新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此外,新发展格局要求及时监控经济循环的状态和水平,还需要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构建有效的大数据系统作为技术支持。

  第四,新发展格局的畅通性与区隔消除机制。只有防范并校正经济循环中存在的片面性和问题,消除循环中的解构性、阻滞性因素和具体障碍,才能保证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主体从良性合作走向深度融合,实现经济过程中的增长动能向循环动能的新旧动能转换。为此,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应当是一个以问题为导向的"立"与"破"相统一的过程。必须尽快从强化经济联系和协作,防范和消除消极因素两方面形成区隔消除机制,实现有利于经济循环的经济环境治理。具体地说,需要在强化地方、行业新作为的同时,打破区域壁垒、行业壁垒,服务全国,服务全局;

  需要完善立法和法治监督机制,强化商业伦理运行,以此规范利益行为。此外,由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因素都可能深入经济过程内部,对经济循环的畅通性产生影响,再完备的经济制度和政策也难以保证经济循环始终、完全通畅,区隔消除机制的确立,还应充分考虑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进行归因并制定应对之策。

  新发展格局心得感想20__

  第五,新发展格局的前瞻性与趋势预测。新发展格局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的动态复杂系统,这一提法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前瞻性,它在实践中的成功构建,必须在对经济、社会发展未来趋势的全面、深刻把握的基础上进行。为此,它的构建过程必须有一个拥有预测能力和策略思维的综合性预测体系参与其中。其预测的内容,既包括经济走势、经济循环水平和经济与社会互动的趋势,也包括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循环中存在的问题的走向及其影响。尽管趋势预测可以依托现行的经济预测体系,但它以多层次、多主体的形式存在,在顶层设计、具体执行等环节同时发挥作用,既有其便利或优势,也会因其分工而影响信息有效传递和主体有效沟通,建立独立的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主题且能兼及经济与社会互动性预测的经济前景预测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和条件。它的建立,也对各种经济主体具有重要的行为指导作用,有助于它们在新发展格局中寻求新优势,谋求新愿景,创造新成就。

  新发展格局心得感想20__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

  新发展格局心得感想20__在发生深刻调整。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构建新发展格局,可谓高瞻远瞩,切中要害。

  在这样的变革和发展机遇中,党员干部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对党忠诚的诺言。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重大的战略任务,涉及方方面面。作为个体的党员干部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不回避矛盾,善于发现问题,体现自己的责任担当。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发现不了问题,就会坠入"自我感觉良好"和盲目乐观的窠臼,解决问题就无从谈起。党员干部善于发现问题,是对能力素质的挑战,更是对责任担当的考验。一些党员干部发现不了问题,一因对自己工作不够熟悉,缺乏调查研究,缺乏发现问题的基础性积累和素质。二因责任意识不强,奉行明哲保身,凡事先想自己,处处考虑后路,对问题绕着走,装作看不见。

  善于发现问题,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能力。如何才能做到善于发现问题?首先是作风要务实。要经常性地沉到基层接地气,深入一线摸情况,坐稳群众家里的"小板凳",常走给群众办事的"泥泞路",最大程度地认识并掌握问题的全貌,用责任担当守好每一个关口。如此,就不难发现本地本单位乃至经济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次,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好的木匠,拿到一块木头掂掂,就知道能派什么用场;高明的中医,听听病人的咳嗽,就能基本判断病情。作为党员干部,既要熟悉并干好自己的工作,还要学会辩证思维,通过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看到事物的本质和问题的关键。

  新发展格局心得感想20__

  善于发现问题,要求党员干部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勤于学习,勤于思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有针对性地搞好调查研究,特别是本地本单位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中发现真问题,提出新问题。

  新发展格局心得感想20__

  根据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统一安排,我有幸参加了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创新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培训班。经过近一周的培训学习,我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丰富,眼界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思想素质得到进一步地提升,干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也进一步坚定。结合学习培训,通过认真思考,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训内容丰富,感受深刻

  培训班设在中国计量大学杭州校区内,学校环境别致优雅,到处充满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学员们学习气氛十分浓厚。在为期7天的培训时间里,中国计量大学为我们设定了针对性极强的培训菜单,开设课程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领导能力提升、宏观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授课老师均为中国计量大学的知名教授、学术带头人等同志,授课阵容强大。在理论培训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红船"精神》受到了一次很好的党性教育,进一步聆听了《新发展格局下的质量强国建设》、《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G20杭州国际峰会的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经验》、《"放管服"改革在浙江的经验分享》、《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等讲座,同时赴浙江优秀企业交流学习、现场教学。各位专家对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进行了精彩地论述,使我受益匪浅。

  新发展格局心得感想20__

  二、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

  他们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管理经验、妙语连珠的讲授使我思域大开、心悦诚服;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讲解让我对某些问题的模糊认识茅塞顿开。在实地观看中,我们观摩学习了浙江省优秀企业的规划设计和产业模式布局。这次培训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场提素质、强能力、扩眼界的知识盛宴,使我们启发很深,收获良多。

  使我进一步了解市场监督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及当前市场监督管理队伍建设的新要求。认识到市场监督管理队伍既是党的队伍的组成部分,又承担着公平市场、维护市场稳定健康的重要使命。这要求这支队伍必须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三、更新了观念,开阔了思路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公认的制造业大国,虽然"中国制造"销往全球、享誉世界,但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拥有自主品牌较少、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也让中国未能成为质量强国,也未能成为制造强国。在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质量强国建设更具重要意义。

  山西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表明了要坚定不移将转型综改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充分反映了省委对山西转型发展历史方位的清醒把握,是省委对近些年来形成的转型发展基本思路、体制政策和良好优势的深刻总结。在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崛起、高标准保护、高品质生活上用非常之力、下恒

  新发展格局心得感想20__久之功,质量强国,标准先行,因此实现由粗放新经济向节约型经济转变。其中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不竭的动力,变革是时代的强音。

  (一)建设质量强国要注重发挥质量技术基础作用。无论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都需要先进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全球通认的质量认证。

  (二)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全县上下充分认识"高质发展、后发先至"深刻内涵,以"四为四高两同步"为载体,狠抓落实,推进重点工程早见效,以更高水平推动发展,实现争先进位走在前,确保在全面工作上引领全县发展。时刻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进一步牢固树立责任意识。

  (三)积极推动企业自主品牌创建,重点支持技术先进型企业,大力开展"标准提升服务质量行动",积极推进省市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这次的学习虽然结束了,但专家们的讲授对我有很深的启发。我们回去县里后,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提高理论学习与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相结合,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方法,转化为切合实际工作的思路,确保学习培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创新,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增强独特文化特质,以品牌带动生产制造,推动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品牌。还要提升法治治理能力,严把质量安全底线等方面,通过发挥国家的体制优势、智力优势、制度优势,推广"全民质量"观

  新发展格局心得感想20__念。

  内容仅供参考

篇七: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感悟

  学习领会《关于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心得体会

  相信随着各类涉外司法解释的相继制定和落实,中国平等保护合法权益的司法氛围必将更加浓郁。

  4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明确,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关于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依法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研究制定法律查明和国际条约、国际惯例适用等司法解释,准确适用域外法律和国际条约、国际惯例。优化涉外民商事纠纷诉讼管辖机制,研究制定第一审涉外民商事案件管辖司法解释。

  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需要打造法治化国际营商环境。《意见》继续重申依法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原则并就此出台一系列具体的司法举措,彰显了以精准司法营造法治化国际营商环境的应有担当。

  司法服务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归根结底是要为所有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化国际营商环境。这就要求司法秉承权益保护没有国界的理念,对外商的合法权益一视同仁,平等保护。近年来,我国司法高度重视外商合法权益保护,公正处理了一大批中外广泛关注的外商权益保护个案,有力提升了我国国际营商环境的法治化水平,为推动外商参与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也应看到,我国司法服务外商合法权益保障仍有不足,掣肘了助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特别是准确适用域外法律和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等方面的司法解释较少,不但让司法在处理外商合法权益保护的纠纷中面临着诸多实务问题,也导致司法对外商合法权益的保护不能完全与国际接轨,进一步补齐外商权益保护司法短板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如何平等保护中外商合法权益,吸引外商参与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既考验司法决心,又考验司法智慧。此次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要研究制定法律查明和国际条约、国际惯例适用等司法解释,借以实现对域外法律和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的准确适用。同时,最高人民法院还就优化涉外民商事纠纷诉讼管辖机制、研究制定第一审涉外民商事案件管辖司法解释列出了任务清单。

  相信随着最高人民法院任务清单中各类涉外司法解释的相继制定和落实,中国平等保护中外商人合法权益的司法氛围必将更加浓郁,助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正面效应必将更加充分释放。

篇八: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感悟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韩

  俊

  任兴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我国改革开放已走过35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但也应看到,我国市场取向的改革仍需深入推进,市场秩序有待规范,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竞争不充分。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当前,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明确提出了改革的基本取向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20多年来,我国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基本实现了由国家计划配置为主向市场配置为主的转变,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增强。但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来看,目前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领域仍然以政府配置资源为主,在一些关键环节如一些重点领域投资、重要产品价格形成等仍然主要由政府作决策。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大幅度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之所以是核心问题,就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成效。这就需要更清晰地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定位。就政府职能而言,目前仍然存在

  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的问题。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不仅缺乏科学性,而且造成行政成本过高、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和腐败等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要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职能,最大限度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许可,最大限度缩小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的范围,最大可能减少对各类机构及其活动的认定,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决定性作用。凡是市场有能力做好的事情就交给市场去做,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清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壁垒,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市场

  全国统一市场,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在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各地市场相互依存、优势互补、整体协调、开放高效、通达顺畅的市场体系;市场封锁、地方保护等现象基本消除,商品和要素资源能够依据经济规律和统一市场规则在全国范围顺畅流动和优化配置。建设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体系的形成以及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我国在打破地区封锁、建设全国统一市场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商品和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明显增强。但毋庸讳言,各类市场封锁和地方保护仍然存在,全国统一市场仍未真正形成。目前,市场封锁和地方保护表现更隐蔽、形式更多样。一是在保护内容上,由保护本地产品、资源为主转向保护本地市场为主,限制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二是在保护手段上,由简单设置关卡转为制定地方规则和行政壁垒,往往以“红头文件”形式使保护措施“合规化”;制订地方标准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通过对外地产品重复检验、多头执法等手段实施地方保护。三是在保护范围上,由过去的保护商品为主扩大到保护要素和服务市场。

  针对现实问题,《决定》提出“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地区封锁屡禁不止、统一市场难以形成,根本原因是体制障碍和制度制约。现行的财税体制和财

  权事权划分,使地方利益刚性化;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考核机制,强化了地方保护。此外,区域发展差距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约束地区封锁的法律制度欠缺、监督监管乏力等,也是地方保护和区域封锁的重要体制和制度根源。市场封锁和地方保护阻碍了统一市场的形成,进而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损害了市场主体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滋生了腐败。因此,着力消除各类市场封锁和地方保护,形成全国统一的商品和要素流通政策和贸易体制,根据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发展趋势,推行全国统一的、合理的技术标准、检验体系,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健全监督机制,公正公平执法,加大查处力度,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高效公正廉洁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任务。同时,加强媒体和公众监督,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监督环境,对于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也很有必要。

  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涉及更深层次的统一生产要素市场体系的构建。近年来,我国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推动了市场体系建设,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市场体系发展并不平衡,要素市场化改革一直是薄弱环节,要素市场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商品市场化进程。要素市场分割,制约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影响我国经济提质增效。

  从土地市场看,在现行土地管理制度下,我国土地市场还不完善,在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统一,特别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基本被排斥在土地市场之外。对此,《决定》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一段时间以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正常的土地市场秩序受到干扰。在城镇,城镇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工业、房地产开发都需要土地,市场需求旺盛,地价高企、“地王”频现。这种城乡分割的土地市场格局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围绕土地征收拆迁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改革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势在必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关键是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

  性建设用地,缩小征地范围,公平补偿被征地农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资产价值充分显现出来。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进入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使用权,与国有建设用地享有平等权益,可以防止土地流转价格扭曲,有利于充分挖掘集体建设用地的巨大潜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应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途径,建立与城镇地价体系相衔接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地价体系。完善农民宅基地与房产制度。培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允许农民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培育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城镇各种建设用地应更多地通过市场公开出让,促进土地在竞争性使用中得到优化配置。

  从劳动力市场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民工大规模向城镇转移,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进一步凸显,劳动力市场被户籍制度人为分割为城镇就业者和农民工就业者的二元格局。农民工在就业、教育培训、工资福利等方面受到一定的身份歧视,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比较低,与户籍制度紧密相联的各类社会保障也难以惠及他们。这种城乡分割的体制使劳动力市场发展不稳定、不平衡、难持续,对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关键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应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打破行业垄断,创造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也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在我国市场体系建设中,各种经济成分市场主体共同竞争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而且,伴随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比例不断上升。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我国60%的国内生产总值、50%的税收和70%以上的就业岗位,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不同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竞争的环境还没有形成。一是一些重

  要领域的市场准入机会不均等,民营经济进入一些垄断行业仍面临“玻璃门”、“旋转门”问题。二是在平等使用要素资源方面,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有明显差别,从贷款、融资、财政扶持到土地等要素资源的获得,国有企业都具有明显优势。三是在监管力度和法律环境方面,民营企业还不能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创造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需要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得到法律的平等对待和保护。为此,一方面需要继续完善和落实有关政策,为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提供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形成公平竞争的法律体系,用法律法规和必要的制度安排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作者分别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

篇九: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感悟

  关于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讯稿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明确了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当今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超1.5亿户市场主体,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拥有世界级港口群。2021年中国吸引外资首次突破万亿元人民币大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折射出“全球最大市场”的信心与底气。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将有利于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更好利用发挥、巩固增强我国市场资源的巨大优势,全面推动我国市场实现由大到强。

  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仍要攻坚克难。比如,《意见》提出,必须“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以物流成本为例,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一直较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制度性物流成本过高。《意见》强调“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并把“促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降低全社会流通成本”作为主要目标,就是旨在从流通端塑造更畅通高效的强大市场。

  从历史阶段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意义重大。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都有赖于此。市场的强大,不仅体现在规模

  上,也体现在政策的统一性、规则的一致性、执行的协同性等方面。进入新发展阶段,建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不可少的支撑。一个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从发展效益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普惠性。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也有助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以提升供给质量创造更多市场需求,以优化市场环境释放更大消费潜力,以打通堵点卡点拓展更广阔流通空间,以公平公正监管营造更透明营商环境,将惠及更多市场主体和消费者。

  从发展特征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可行性。近年来,在物流配送、商品销售等领域,已形成不少以数字化为基础、线上线下融合的商贸流通新平台新模式,数字经济业态日益丰富。推动商品市场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助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是要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以升级流通网络、畅通信息交互、丰富平台功能为抓手,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强化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要素和资源市场的打造,十分紧迫。狠抓《意见》贯彻落实,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将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蓄积更为

  强劲的动能。

篇十: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感悟

  PConstructionandProspectofInternalUnifiedMarketinChina

  作者:行伟波[1]作者机构:[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北京市100029出版物刊名:财经智库

  页码:115-124页

  年卷期:2019年

  第5期

  主题词:统一市场;市场整合;分权制

  摘要: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挑战使中国建立内部统一大市场势在必行。从理论和经验上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刺激我国经济增长具备明显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分权制和官员锦标赛制度等一系列原因,我国内部市场曾一度出现较为严重的分割,但历届党的代表大会、政府的五年规划以及工作报告都提出要解决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问题。数据显示,这一系列政策虽然起到了部分作用,但地区间的市场鸿沟依然明显。未来促进我国内部市场一体化的方案包括不断维护和改进市场基础设施、优化央地分权与地方考核机制、从产业政策推进到竞争政策、以对外开放促进对内开放等,还应设法促进人、财、物的流动和调整国家财税制度。

篇十一: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感悟

 美国统一市场建设实践及启示

  作者:徐孝新

  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16年第11期

  徐孝新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眼摘要演统一市场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美国国内市场的形成可以划分为起步期、发展期和形成期,起步期确立了统一市场建设的制度性框架,发展期消除了原材料、劳动力自由流动障碍,建成全美铁路网、打破地区封锁将全国各个区域紧密连接起来,标志着美国统一市场的形成。统一市场形成后,美国政府通过执行反垄断政策,保护中小企业促进竞争,对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监督管理等措施,捍卫了统一市场建设成果。我国在统一市场建设过程中,要明确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作用,明确中央与地方的经济权限,改革稀缺资源配置方式,维护市场竞争主体间的公平竞争。

  眼关键词演统一市场;

  反垄断;

  国有企业

  [中图分类号]F1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6)11-0005-06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对地方保护、部门条块分割等市场分割现象的弊端以及建设统一市场的必要性、紧迫性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学者们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统一市场建设问题的理论研究,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政策建议。然而,对国外统一市场建设的研究不够系统,对他国建设、维护统一市场的实践缺乏深入了解和跟踪研究。美国是典型的联邦制分权式国家,各个州具有一定独立性,这种政治制度极易产生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分割等经济问题,从而为统一市场建设造成严重障碍。尽管如此,美国从建国伊始就注意克服联邦制国家市场难以统一的弊病,注重发挥联邦政府在建设统一市场中的作用。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美国市场经济发达,市场体系完善,在统一市场建设、维护方面有成功的实践,某些有益的做法值得借鉴。基于此,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美国统一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分析统一市场建设、维护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总结统一市场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进而为深入推动我国统一市场建设提供某些启示。

  二、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美国国内市场统一、发达。但统一的美国国内市场的形成,其过程堪称曲折漫长。美国国内统一市场最终形成,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期、发展期、形成期。

  (一)

  起步期

  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之前,各个殖民地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区际贸易和城乡贸易,但交换经济的数量及规模都十分有限,加之殖民地间地理分割,殖民地间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独立战争胜利后,北美13个殖民地正式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美国获得了政治独立,并于1787年通过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下文简称“1787年宪法”),为美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法律基础。1787年宪法第八款赋予国会至高无上的权力。一是统一国内税收制度及征税标准;

  二是由国会处理州际贸易问题,禁止各州制定关税,保证货物免费通行;

  三是统一度量衡标准,制定统一的破产法;

  四是统一货币及汇率,联邦政府享

  有唯一的铸币权和货币管理权;

  五是保护知识产权;

  六是行使外交权,处理国际贸易问题。特别是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九款中,对可能涉及到的州际贸易壁垒问题进行了限制,规定“对于任何一州输出的货物,不得征收税金或关税”,“任何贸易条例或税收条例不得给予一州入港以优于另一港口的特惠;

  开往或来自一州的船舶不得强令其在另一州入港、出港或缴纳关税”。1787年宪法为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依据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制政治体制,保证了联邦政府在美国的政治地位。这一切有力地促进了美国统一市场的形成。然而,此时的美国,在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进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障碍,如南北对峙、地方分割、贸易保护主义等,严重阻碍了美国国内商品、服务、人员、资本的自由流动。

  (二)

  发展期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了南北政治对立与经济矛盾,进一步促进了美国统一市场的发展。南北战争前,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与南方的奴隶主种植园经济的对立已经达到白热化。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矿山、钢铁、机械、纺织等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北方资产阶级急需保护国内市场,限制国外工业品进口,同时要求保障原材料稳定供应以及获得大量自由劳动力。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取消奴隶制。南方的种植园奴隶主坚持实行奴隶制,为谋取高额利润,竭力出口原材料、进口工业品。南方奴隶制严重束缚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南北地区割据限制了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南北战争以北方取得胜利告终,废除了奴隶制,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北方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原材料,同时也为工业品打开了国内市场,促进了美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三)

  形成期

  美国铁路网的形成标志着美国统一市场的正式建成。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并非意味着统一的国内市场完全形成。1869年联合太平洋铁路与中央太平洋铁路接轨之前,尽管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铁路线规模不小,但东西部地区之间仍处于地理分割状态,致使东西部地区经贸联系较少。原材料市场、中间产品市场、最终产品销售市场之间处于封闭状态,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自由流动受到极大限制。铁路作为一种高效的运输方式,在建立美国统一市场进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到1890年,美国密西西比河以西的铁路线长达72213英里,约占全国铁路总长度的43%(何顺果,1986)。美国铁路网的形成,使得农产品、木材、铁矿石、煤炭等原材料通过铁路网运送出去,同时,西部大开发所需要的工业品也通过铁路网运送过来。一些乡镇、港口、矿山受益于铁路运输发展成为城镇。偏远地区通过铁路网与大城市建立起经济联系。由此可以看出,19世纪末期,美国铁路网的形成,彻底改变了东西部地区过去那种孤立与半孤立状态,加强了工业与农业生产部门之间的合作,密切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地区生产的专业化和分工协作,在推动美国统一市场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因此,19世纪末期,美国国内统一市场最终形成。

  三、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维护

  为维护、巩固美国国内统一市场,促进市场自由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美国政府主要采取以下举措:

  一是不断完善反垄断政策,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二是保护、支持小企业发展,为美国经济、市场注入活力;

  三是对国有企业行为进行严格限定,使之对自由市场的干预程度降到最低。

  (一)

  反垄断

  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美国从此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美国独立宣言》、《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等政治、法律文件的出台,确立了美国的政

  治经济体制,政府权力受到严格控制,捍卫了社会民主与自由。反对政府干预、倡导市场竞争的经济自由主义,成为美国社会的主导经济思想。蓬勃发展的工业革命,自由竞争机制极大地促进美国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美国超越英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为发达的国家。然而,自由竞争机制使得在竞争中胜出的企业规模、实力不断增强,大公司凭借自身市场优势地位,使用各种手段对付中小企业,如交叉价格补贴、低于成本价格倾销以及搭售配售等。不公平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要么被兼并,要么被破产,其结果是大公司的市场势力进一步膨胀,对自由竞争构成严重威胁。内奥米·拉穆鲁研究指出,在1895年至1904年9年间,超过1800家制造企业与竞争对手兼并,并有1/3的兼并企业占据了市场70%以上的份额。①同时,为获取超额垄断利润,部分行业或部门联合起来,操作价格、限制竞争。尤其在铁路产业,合谋、联合、兼并、垄断、固定价格、价格歧视、不公正竞争等行为相当严重,对美国市场经济秩序构成重大挑战。

  为了遏制垄断、促进竞争、增强市场活力,美国国会通过系列反垄断举措干预经济。1887年国会通过《管制商务法》(ActtoRegulateCom鄄merce)

  成立联邦管制机构———州际商务委员会,将铁路州际商业活动置于联邦政府监管之下。1890年制定《谢尔曼法》,禁止垄断协议及滥用市场优势。然而,《谢尔曼法》条款过于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因而对垄断的威慑力不强。此后,美国国会于1914年通过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克莱顿法》禁止价格歧视行为、限制企业合并,并对垄断违法较为进行了具体规定,同时还对诉讼程序、惩罚额度进行了说明,较之于《谢尔曼法》,操作性更强,更有利于打击垄断行为。《联邦贸易委员会法》进一步规定了垄断行为,重点在于打击不公平竞争、虚假广告,并对不公平竞争和虚假广告的范围进行明确阐述。同时,《联邦贸易委员法》还创立了反垄断执法机构———联邦贸易委员会。

  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司法部反垄断局,成为美国反垄断政策的实施组织,其司法管辖权在1950年《塞勒—基福弗法》中得到进一步扩展,拥有对企业股票和不动产交易进行调查的权力(陈甬军,2006)。二战后,以市场结构为中心的哈佛学派理论对这一时期的反垄断理论及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美国政府加大反垄断执法力度。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高额垄断诉讼费用导致资源浪费严重,过于严厉的反垄断政策备受质疑。同时,倡导经济自由主义的芝加哥学派取代哈佛学派,成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流经济理论。这一时期美国政府放松了企业兼并活动限制,反垄断执法力度不断放松。近年来,美国政府反垄断政策实施弹性进一步增大,微软反垄断案在美国以和解结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从历史的角度看,即便在不同时期、不同政党执政以及特殊经济环境下,美国反垄断执法力度的口径并非完全一致,但作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政府不可能对违反公平自由竞争的行为坐视不理,更不可能放弃或彻底放松反垄断规则,维护自由竞争、促进技术创新、保证市场活力的价值取向将不会改变。

  (二)

  保护小企业

  小企业在美国的国民经济生活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就业人口、增强市场竞争活力等方面,小企业的贡献异常重要。然而,无论是经济实力、市场份额、技术水平、品牌知名度、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小企业在与大中型企业、跨国公司差距相当明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充满竞争活力的市场,需要有大量小企业的积极参与,并通过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才能捍卫市场经济制度。如何在小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对其给予必要的经济、技术支持,保持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对于维持自由竞争的美国市场经济体制意义重大。

  1953年美国国会通过旨在保护小企业利益的《小企业法(SmallBusinessAct)》,并依据改法设立小企业管理局(SmallBusinessAdministration),承担起支持美国小企业发展的法定职责。小企业管理局按照《小企业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代表众多美国小企业利益,并为其发展争取更多的法律、制度、政策保障。小企业管理局对小企业的支持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①融资支持。除了救灾贷款外,小企业管理局并不通过直接贷款或者赠款的方式,而是通过贷款担保、与金融机构合作等间接方式帮助小企业获取资金,以支持小企业的发展。此外,小企业管理局根据法律规定,可以通过受托机构在公开市场募集资金,以联邦政府为其提供信用担保,并通过小企业投资公司向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②提供咨询及培训服务。小企业管理局在美国设置了1800多个援助中心点,为初生创业者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以及低价培训服务,通过教育、培训、技术支持及技能培训促进小企业成长。③帮助小企业获得联邦政府采购合同。在每一个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的采购规模十分庞大,为了保证美国小企业享有平等的机会向政府供应产品或服务,美国《小企业法》制定了有利于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政策。《小企业法》第15(g)

  部分规定,每一财政年度由总统制定小企业政府采购目标,并对政府采购目标进行明确的法律规定。政府采购的初级合同,来自于小企业的合同金额比重不能低于23%。同时,对于特别人群、特定区域规定不同的政府采购标准。比如,对于由伤残退伍军人拥有、控制的小企业,政府采购初级合同及分包合同金额不能低于3%;

  在经济上和社会上处理劣势地位的个人,其拥有、控制的小企业获得的政府采购初级合同及分包合同不得低于5%;

  由妇女拥有、控制的小企业获得的政府采购初级合同及分包合同金额不得低于5%。对于那些获得HUBZone(Histori鄄callyUnderutilizedBusinessZones)

  认证的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初级合同及分包合同金额不得低于5%。此外,小企业管理局作为美国小企业的代言人,代表小企业利益在联邦政府内部进行游说,以达到影响政府政策制定、维护小企业权益的目的。当前,为了进一步促进美国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奥巴马政府继续加大对美国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在2015年财政预算报告中,提出了10项支持小企业发展的预算方案。①帮助小企业获得信贷资金刺激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就会。预算方案为小企业管理局商业贷款计划提供4750万美元的补贴。对7(a)

  贷款担保项目提供175亿美元,将支持小企业获取至少4.5笔贷款。根据504CDC(CertifiedDevelopmentCompany)

  计划为小企业提供75亿美元担保贷款,以支持小企业发展商业地产、购买重型机械设备。为超过3500家创业初期的小企业提供2500万美元直接小额贷款。此外,预算方案对小企业投资公司提供40亿美元的信用担保。②增强美国制造业和技术创新水平。除了小企业投资公司资金外,预算中要求国会与总统启动一个公私投资基金,以支持在美国发明的先进新兴制造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③对于小额贷款及退伍军人拥有的企业贷款减免费用。对于7(a)

  计划下低于35万美元的SBAExpress贷款免除预付费用(upfrontfees),非SBAExpress贷款金额超过15万美元,则减免50%。④为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再融资机会。预算建立授权504贷款再融资计划,提供75亿美元的担保贷款。这一计划有助于小企业在商业抵押贷款、设备债务方面锁定长期低利率,并有助于促使小企业自由资源以寻找新的投资机会。⑤为灾害援助贷款提供资金支持。小企业管理局灾害贷款计划为所有受灾的房主、承租人、各类企业所受到的财产损失提供低利率贷款。预算方案中对于当年的直接灾害支持贷款总额将超过10亿美元。为了继续减轻飓风桑迪的影响,以及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灾难,预算提供1.87亿美元用于支持灾害贷款计划。⑥简化小企业管理局贷款申请。预算方案支持小企业管理局一站式贷款服务平台,该平台将简化贷款申请手续使得小企业获取7(a)

  贷款更加方便、快捷。⑦投资于小企业领导人项目。预算方案提供1500万美元推动创业教育计划的实施。这一计划基于私有部门及非盈利组织最佳实践,以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形式,支持建立小企业领导模式。⑧对美国转业退伍军人的创业培训进行投资。预算方案中提供700万美元资金,对大学2.5万民退伍军人进行必要培训,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生活、掌握创业技能。⑨支持开展创业资讯服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预算方案中提供1.98亿美元用于支持小企业管理局技术支持计划,其中1.14亿美元授权给63个小企业发展中心,2000万美元用于支持小额贷款项目以支持小企业起步。预算方案中还对小企业管理局经济增长加速器计划提供500万美元,对区域创新集群计划提供600万美元,以支持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风险投资家、地区产业领导人建立紧密联系,利用地区独特资源将创新理念变成可持续、高增长的小企业。⑩为小企业获取联邦政府援助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预算方案中提供600万元美元用于商务美国

  (BusinessUSA)

  ———一站式服务平台。小企业管理局继续将商务美国扩展为一个稳健、友好的系统,以支持美国小企业、出口商获取联邦、州及地方商业资源。

  (三)

  严格限制国有企业的规模、边界及行为美国是世界上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私有企业是美国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美国社会对国有企业怀有较强的敌意和排斥。然而,现实经济中的市场失灵现象无法自动消除,用“有形之手”取代“无形之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普遍做法。美国政府直接投资于企业无力承担或因投资周期长、效益低而不愿意承担,但具备全局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为这个社会的发展创造必要支撑。为了避免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进行直接竞争,破坏自由竞争市场秩序,美国国会通过一系列法律措施,在要求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严格限制国有企业的行为。一是严格控制国有企业数量规模。美国联邦政府、州及地方政府均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国有企业。在不同时期,针对特定的经济环境,美国政府对国有企业采取了不同的态度。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理论思想被视为资本主义世界应对危机的“救星”。就以联邦政府层面为例,为扭转经济颓势,在国家干预主义指引下,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建立了一批重要的联邦政府公司,如商品信贷公司(简称“CCC”)、美国进出口银行(简称为“EXIM”)、联邦谷物保险公司(简称为“FC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简称为“FDIC”)

  以及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为“TVA”)

  等。在20世纪70年代,面对整体业绩下滑的铁路产业,联邦政府出资设立了联合铁路客运公司和美国国家铁路客运公司(简称为“AMTRAK”)

  两家铁路公司。然而,两家联邦政府公司命运却不相同,Conrail在扭亏为盈之后实现了私有化,而AMTRAK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下负责提供全美铁路旅客城际运输服务。总之,就联邦政府层面,联邦政府公司数量较少,仅有十余家左右。

  二是明确界定国有企业的产业分布。联邦政府公司产业分布界限明确、范围狭窄。国会设立联邦政府公司的目的并非是与私有企业在市场上进行竞争,更不是要取代美国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相反,联邦政府出资设立联邦政府公司,其目的在于弥补市场失灵,促进资本主义私有制能够更加有效地运转。在此基础上,国会在设立联邦政府公司之初,就通过单独立法的方式,将每一家联邦政府公司的生产经营范围限定在一个具体的生产服务领域,并竭力避开与私有企业进行竞争。目前,联邦政府公司的产业分布范围极其有限,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业等服务业,在制造业也有少量的联邦政府公司。同时,每一家联邦政府公司的主营业务单一,不存在多元化经营现象。三是严格控制对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联邦政府公司要获得政府财政补贴,前提条件是企业亏损以至于威胁其正常运营。即便联邦政府公司某些业务领域处于亏损状态,只要能够持续正常运营,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得到联邦政府拨款补贴的。联邦政府公司要获得财政拨款,必须要经过立法过程来实现。同时,财政拨款过程也是总统与国会、民主党与共和党博弈的过程,总统及其下属的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等行政部门以及国会下属的拨款委员会等立法部门,均参与美国联邦政府年度拨款事务之中。其中国会在拨款事务决策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这是由美国宪法所赋予的权力。正如《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1条第9款规定,“除了依照法律的规定拨款之外,不得自国库中提出任何款项”。对于拨款资金的使用要进行严格管理。拨款资金的使用必须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必须用于特定目的和具体项目,如联邦政府对AMTRAK拨款要将运营账户和资本账户分开,对USPS的联邦拨款也要分为低价邮件补贴和收入放弃拨款补贴。其目的在于防止交叉补贴、监管拨款资金使用、保证普遍服务的持续供给。

  四、若干启示

  (一)

  建设、维护统一市场是一个长期过程对于任何一个大国或者是区域一体化经济组织,完成统一市场的建设任务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纵观美国国内统一市场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统一市场建设没有终点。美国在获得政治独立之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国内统一市场建设。即便在国内统一市场形成之后,统一市场建设进程也未终止。美国政府通过法制建设、制度改革等措施巩固、维护统一市场建设成果,以消除对自由竞争市场秩序的各种潜在威胁。统一市场任务之所以漫长而艰巨,究其原因无不与利益重新分配有关。如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权力之争,民主党与共和党党派之争,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与竞争,等等。建设国内统一市场或区域性统一市场,旨在通过区域内商品、服务、人员、资本自由流动和自由

  竞争,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增进区域共同利益。然而,消除市场分割、各类保护主义和歧视性行为,必将打破现有利益分配格局,毫无疑问会招致既得利益集团的极力阻扰。即便统一市场形成之后,破坏统一市场的各种现实和潜在危险也不会彻底清除,维护、巩固统一市场建设成果任重而道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统一市场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统一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日渐明晰。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扫清市场障碍,健全市场规则,促进公平竞争,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成为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在中央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统一市场建设的广度与深度有了进一步发展,市场一体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2004;

  杨凤华、王国华,2012;

  龙志和、林志鹏、吴梅、吴小节,2012)。然而,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制约统一市场建设的各种要素尚未彻底消除,统一市场建设将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二)

  注重发挥中央政府作用,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经济权限

  美国联邦政府在美国统一市场形成、发展、维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建国之初,消除市场分割、建设统一市场就已经明确写入美国宪法,确立了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制度性框架。同时赋予国会在统一市场制度建设方面至高无上的法定权力,明确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在有关统一市场方面的权力边界,征税权、铸币权、汇率定价权由国会统一行使,由国会制定度量衡标准、专利保护制度,消除任何形式的州政府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及隐患,由国会行使州际贸易及国际贸易争议处置权等,根据宪法精神成立反垄断执法机构和管制机构,这些举措从根本上确立了联邦政府在统一市场建设中的地位,保障了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自由竞争。在统一市场基本制度确立之后,美国国会制定了一系列遏制垄断、促进竞争的法律法规,为维护、巩固国内统一市场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如遏制垄断制定系列反垄断法,促进市场竞争、提高市场竞争活力制定竞争性政策,严格约束国有企业行为而制定的系列法律制度等。此外,鉴于当时因交通运输条件导致的地理区域分割,联邦政府以各种方式积极改善国内交通设施,特别是在铁路建设领域,联邦政府通过土地赠予、关税减免、贷款援助、统一行业技术标准等方式支持铁路网建设。由此可以看出,联邦政府在美国统一市场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在统一市场的权力、职责明晰,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统一市场建设步伐,捍卫了统一市场建设成果。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制约我国统一市场建设步伐,是造成国内市场分割的原因之一。在当前的政治经济体制、官员晋升考核机制和财政税务制度下,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有动机“或明或暗”地人为设置地方市场壁垒,保护本地产业免遭外部竞争,以提高本地就业率、发展地方经济。同时,因缺乏法律明确授权,中央政府在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建设统一市场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职责。尽管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然而,尚未对统一市场建设进行制度性规定,也未对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不公平竞争、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等有悖于统一市场的行为进行界定,更未设置此类行为的处置条款。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必须消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有必要在宪法条款中明确禁止地方政府阻碍商品、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分割行为,并将违反此类规定的处置权交由中央政府,树立中央政府建设统一市场的法定权威。

  (三)

  明确国有企业边界,严格约束国有企业行为

  当今世界,国有经济普遍存在,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生,即便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也存在这一定数量与规模的国有企业。建设统一市场、发展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必须通过消灭国有企业才能够实现,而是要合理划分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边界,对国有企业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约束,最大限度地消除对市场自由公平竞争的干扰与破坏。美国国有经济总量规模较小,国有企业产业分布相对集中。就以联邦政府公司为例,发现每一家企业各自都是在一部特殊法律规制下独立运营的。联邦政府公司的使命目标、业务范围、管理模式等经营、管理活动,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严格限制,最大限度保障国有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展开公平竞争,以实现资本、土地等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在特殊法律条款中,对联邦政府公司的权利与义务进行了明确阐述,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处置方式也进行了具体规定,从而对国有企业实施有效监督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支撑。因此,建设统一市场,应清晰界定国有经济边界,对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监督、管理。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监督体制是妨碍深入推进统一市场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缺乏完善的制度、法律约束下,国有企业极易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在市场竞争中谋取不正当利益。一方面,在当前的官员晋升考核机制下,国有企业负责人出于获得职位升迁的考虑,有动力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竞争优势,进而实现自身职务晋升。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具备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条件,这突出表现为,在国有企业多元化业务中,利用交叉补贴提升在竞争性领域中的竞争优势,以弥补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低效率所导致的竞争力不足。

  同时,在政府———国有企业博弈过程中,国有企业利用信息优势,以不同方式获取直接或间接的财政补贴、金融支持,这种行为本身对市场主体间的公平竞争造成了事实上的损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其关键在于要通过制度、法律建设,明确国有企业的产业布局,放开竞争性领域业务,促使企业间公平竞争。同时,除了对实现特定社会、经济功能的国有企业进行必要的政府资助外,取消国有企业竞争性业务领域任何形式的补贴或救助。此外,强化国有企业监管、惩治国有企业腐败也是建设统一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

  [注释]

  ①NamomiR.Lamoreaux.TheGreatMergerMovementinAmericanBusi鄄ness,1895-1904[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5.

  [参考文献]

  [1]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竞争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4):29-40.

  [2]陈甬军.反垄断与管制:美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经济问题,2006(5):12-22.

  [3]何顺果.关于美国国内市场形成问题[J].历史研究,1986(6):174-189.

  [4]金碚,刘戒骄.西方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国有化措施分析[J].经济研究,2009(11):38-47.

  [5]刘戒骄.从三个联邦企业看美国的国有经济和垄断行业[J].经济研究参考,2014(57):18-32.

  [6]刘瑞明.国有企业、隐性补贴与市场分割:理论与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2(4):21-32.

  [7]龙志和,林志鹏,吴梅,吴小节.商品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增长差异效应———以珠三角为例

  (2000-2009年)[J].软科学,2012(12):1-5.

  [8]刘志彪.论我国统一市场建设的终点和突破口———兼析“场外交易”市场竞争环境均等化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4):41-46.

  [9]杨凤华,王国华.长江三角洲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与进程分析[J].管理评论,2012(1):32-38.

  [10]郑鹏程.市场统一基本制度之构造与实施[J].中国软科学,2011(8):1-13.

篇十二: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感悟

 全文共计10002字

  在新的发展时期,烟草行业要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建立公平合理、竞争有序、统一开放、诚信规范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本文重点阐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工商两大经营主体以品牌为纽带,以“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为途径,开展全方位的协同,通过制度建立起协同机制。

  科学发展观对处于改革调整时期的中国烟草行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姜成康局长指出:“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烟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是提高烟草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途径。”这就为行业的发展指明了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目标是引入竞争机制,开展适度竞争,建立起烟草行业在专卖制度下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其标准是:环境公平公正、竞争适度有序、运行统一开放、行为诚信规范、营销富有效率、主体充满活力。其主要内涵:一是坚持合法竞争,也就是坚持国家烟草专卖制度,任何市场竞争的手段和方式都必须从有利于维护和完善专卖制度的角度出发加以选用,不能突破法律的框架,更不能破坏专卖制度。二是坚持有限、有效的竞争,专卖制度下的竞争不同于完全市场化的竞争,要根据国家垄断烟草的特点、结合市场化改革的需要而采取有限竞争方式,体现竞争行为由国家宏观调控和竞争主体必须具有法律规定的主体资格等特点。坚持有限竞争,就要反对过度竞争,避免行业的大起大落。三是坚持正当竞争,坚决纠正地区封锁、体外循环、让利返利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使企业能够开展有序竞争。四是坚持开展适当的行政管理,把握好行政管理的“度”,使行政管理的权限更好地服务于改革的需要,减少或清除有碍于建立市场竞争机制的不适当、不合法的规定和做法,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行业走向市场化。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工商两大主体以品牌为纽带协同推进。品牌培育

  内容提要

  全文共计10002字

  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环节。正如姜成康局长所强调的:“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是品牌发展战略。”品牌战略的关键在于让品牌核心价值充分发挥马太效应,聚集资源,扩大优势,在“滚雪球”运动中不断累积品牌资产,在品牌扩张中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工业企业要改变品牌是产品牌子的错误认识,要明确品牌不是产品,而是能够体现产品个性,将不同产品区分开来的特定名称、标志物、标志色、标志字以及标志性包装等的综合体,是消费者记忆商品的外在形象,是产品概念对应消费群体的情感集合体。产品只是一切劳动的生产物,是生产物实体的表现形式。品牌需要不断投入,从而渗透到消费者的心中,而产品只能解决品牌的告知问题。每个企业都有产品,但只有部分品牌有美誉度和忠诚度。商业企业要认识到企业的产品就是服务。商业企业要把服务产品做成品牌,再做成著名品牌,需要付出比工业企业更多的精力和代价。当前,中国烟草要加快培育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工商大品牌、强品牌,就需要开展品牌战略管理。一是做好品牌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品牌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二是搞好品牌营销策略,分析市场,准确定位,长远规划。三是强化品牌形象管理,建设符合产品特色的品牌形象,用自身的特色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以提高市场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四是提高品牌信息处理能力,随时掌握市场动态,根据市场变化来策划有效的品牌维护及竞争策略,促进品牌向前发展,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

  工商品牌的形成要在市场的竞争中完成和完善,在行业内引入竞争机制,其目的在于让品牌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发展壮大起来,以应对未来的严峻挑战。烟草工商企业作为两大经营主体,分处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但拥有共同的企业使命。而烟草产业价值链又是一条特殊的、在专卖专营条件下的垄断价值链,工商企业要具有明确的职能和清晰的分工,共同培育好品牌,共同面向终端市场,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协同。

  一、工商协同的定位

  全文共计10002字

  所谓工商协同,即以客户为中心、品牌营销为主线的内外一体、工商一体的品牌整合培育模式。工商协同,归根到底是让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共同走向市场化,建立真正的现代品牌培育模式。从本质上来讲,工商协同的定位由以下几个“取向”构成。

  在工商协同的价值取向上,把“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作为工商协同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塑造一体化运作,高效互动的工商主体形象。工商协同作为行业的重点工作,按照行业共同价值观的要求,体现“讲责任、讲诚信、讲效率、讲奉献”的行业行为准则,不断提升工商协同的工作成效,把工商协同的价值取向从工商企业局部层面提升到行业整体层面进行深化,真正在工商协同过程中体现中国烟草行业的价值取向,确保行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在工商协同的战略取向上,以提升中国烟草整体竞争实力为目标,将构筑符合行业整体利益的品牌培育体系作为切入点,建立新型的工商关系,培育行业重点品牌,提高市场化水平,提升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烟草行业面临的国际化竞争压力逐渐增大,相对于国际烟草跨国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和集约化程度以及国际烟草巨头产供销一体化的供应链运作模式,中国烟草必须围绕公平合理、竞争有序、统一开放、诚信规范的目标建立起全国统一大市场,处理好工业产品品牌与商业服务品牌的关系。切实从地盘思维向整体思维转变,从行业品牌培育管理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各自将自己作为行业品牌培育链上的节点来努力适应,以构筑符合行业整体利益的和谐品牌培育体系为任务,将网建视野从局部扩展到全局上来。

  在工商协同的发展取向上,要在坚持和完善烟草专卖制度的前提下提高市场化程度,实现公平合理、竞争有序、统一开放、诚信规范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目标。提高市场化程度就要在专卖专营体制下进行市场化运作,这种市场化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渐进的过程,不可盲目求效。烟草行业要达到适应市场、满足市场需要的要求,要走的路还很长,企业的市场化意识,以及认识市场、把握市场、适应市场、驾驭市场、创造市场的能力尚需根本性的提高。工业企业要不断提升产品品牌的竞争实力,商业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工商协同,共同建立起

  全文共计10002字

  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卷烟市场营销平台。通过完善卷烟市场机制建设,为重点工业企业搭好桥铺好路,让全国的重点品牌在统一大市场中自由竞争。

  在工商协同实施路径的取向上,协同是建设有真正市场竞争力的卷烟品牌和卷烟经营服务品牌的有效途径,提升工商协同水平就是提升品牌的培育水平,也是提升市场主体的运作水平。以“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为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途径,通过订单流程的梳理再造,推进工商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机制的转型,为市场机制建设注入新的内容,真正把工商协同工作的提升建立在可靠的市场基础之上。

  二、工商协同的制约因素

  随着行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工商双方应在共同发展的理念下进行科学分工与协同,通过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培育“两个10多个”,最终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烟草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能否协同配合、如何协同配合,成为能否真正构建起一个分工专业、协同一致、组织有序、和谐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卷烟品牌培育体系的关键,关系到行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

  烟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各自不同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各自具有不同的分工和特性。因此,工商企业在开展全面协同、培育品牌、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实际的矛盾。

  卷烟供求结构的矛盾

  卷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消费总量不能无限增长,烟草行业实行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对卷烟生产总量实行“稍紧平衡”的原则,并严格规定生产总量不得超出计划控制。因此,市场供求形势是偏紧的,货源供应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供求总量存在缺口。实际上,供求总量的缺口本质上就是供应结构与需求结构的脱节。主要体现在:市场需求量小的高档卷烟市场供应饱和,而需求量大的中低档卷烟却供货不足。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导致了有限的计划资源被无效占用。如果不能克服这些非市场因素,势必影响品牌竞争的市场秩序,影响网建效果,全文共计10002字

  影响客户关系,给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障碍。

  卷烟交易流程的矛盾

  多年来,烟草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是半年签订一次供销合同。在供求整合过程中,工商企业需要通过多次磋商和协调,还得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情况修改销售计划。目前开展的品牌定向整合,也是按商业企业的增量计划,通过工商磋商来推动的,时间长、效率低、响应慢,加上工商企业间的营销分工不够清晰,职责不够明确,协调的难度大。这些都说明了工商协同离要求还有差距,相关流程要加快完善,时效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品牌整合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近年来,行业品牌整合的步伐加快了。但部分工业企业的品牌观念及品牌经营能力还欠缺,对品牌与市场的深度结合意识不强。虽然卷烟牌号的数量持续缩减,但新的规格不断涌现,造成了品牌在规格层面上的过度竞争。同时,在品牌培育上重点不突出,规格过多,更换频繁、整合的随意性较大,给商业企业的品牌培育工作带来困难,削弱了商业企业的市场控制力。尤其是在品牌整合和开发的过程中,工商之间事前双方的信息沟通少,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相互脱节、职责不清、各自为政的情形,造成了品牌整合与市场需求间的脱节、培育目标不一致、行动不同步、效果不明显的结果。

  工商营销目标的矛盾

  双方主要存在对市场总体认识上的偏差,工业企业把“决战终端”作为营销工作的重点,追求产品绝对和相对的市场占有率。而商业企业则把“市场调控能力”作为营销工作的重心,追求企业销量的做大做强,特别注重通过建网强网提升市场控制力,增加经营效益。这就出现了工业铺摊子、商业逐毛利的局面,双方的协同在低层次、小范围的基础上循环。

  三、工商协同的目标

  工商协同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最终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在行业“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战略的指引下,树立起“共同的品牌、共同的市场、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责任”的营销理念,突出服务,加强工商协同的广度、深度和频度,实现工业和商业在价值链上合理的专业分工和协作,全文共计10002字

  有助于建立责任效率机制,有助于优化品牌培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在平稳地完成品牌置换的同时,加快建立起公平合理、竞争有序、统一开放、诚信规范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践行“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

  优化资源,合理配置

  首先,工商协同要实现从“地方专卖”到“全国专卖”的改革整合。烟草专卖立法的本意是要形成“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全国烟草大专卖、大市场格局,充分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出现了专卖地方化的市场分割局面。行业近年来实施了工商分离、联合重组等战略举措,就是要回归烟草大市场的使命。烟草工商企业作为两个经营主体企业,虽分处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却拥有共同的企业使命。在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工商企业都要跳出局部利益,着眼于长远,树立“大市场”和“大品牌”的观念,对于品牌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规划达成统一意见和形成清醒认识。工商双方在大范围内、深层次上的协同,为共同培育好品牌,做好品牌营销,共同面向消费者和消费市场,打造全国大专卖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工商协同要实现从“局部优化”到“整体最优”的转变。和以往的工商企业关系相比,新阶段的工商关系要更多地考虑行业的发展大局和整体的和谐。工商协同本质上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改革方式,是实现企业自我完善的发展道路,更是实现中国烟草由大变强的必然路径。随着行业发展的逐步推进,工商协同将会导致整个行业职能的转变、机制的转化与体制的理顺。面对日益增大的国际卷烟品牌的竞争压力,中国卷烟品牌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树立起“中式卷烟”这面大旗,为企业和品牌拓宽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道路。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工商密切协同,商业要为工业提供市场基本信息,进行品牌宣传与消费引导,工业要主动与商业协调货源安排,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上加大力度,不断挖掘产品内涵和树立品牌形象。此外,要实现工商协同,还需要商业企业提供畅通的销售渠道和完善的营销网络以及良好的经营服务作为支撑,使品牌的销量不断扩大、效益持续增长、市场逐步延伸,从而实现由省内市场向全国市场的跨越,进而实现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跨越,在真正意义上完成“大品牌”的塑造。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首先,工商协同要打破信息孤岛,加快响应速度。销售数据信息是工商企业

  全文共计10002字

  分析和服务市场的基础依据,要通过数据全面、顺畅的传输,解决工商间信息数据的孤岛问题。目前正在构建的工商营销信息的共享平台,是迈出的重要的一步,进入平台的重点工业企业,通过平台能快捷详细地查询到本企业的所有产品在该市场的历史销售情况,以及即时销售情况等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业企业掌握具体产品在终端市场的销售状况,进一步提高了市场需求预测的准确率。其次,工商协同要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协同营销反映出工业和商业在供应链上的合理专业分工和协作,从而建立起责任效率机制,优化品牌资源的配置。双方在多层面上开展信息互动,商业企业向工业企业提供产品的市场份额、消费者购买习惯等基本信息,而工业企业则以产品特点、计划指标、投放策略、品牌发展等信息回报商业企业。工商企业在信息共享的过程中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高运行效率,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工商企业协同的水平,促使工商企业更加注重掌握市场的真实需求,使卷烟的生产更加贴近市场、贴近实际。

  四、工商协同的途径

  “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是现阶段工商协同的主要运作方式。进一步强化工商协同,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注重从“订单供货”向“订单生产”转化,其重要意义在于:

  促进优秀卷烟品牌的成长和壮大

  品牌培育的目的是让优秀品牌更加强大,让零售客户和消费者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卷烟品牌若没有通过市场竞争进行淘汰,则强品牌不强,弱品牌不死,出现消费者需要的品牌供不应求,消费者不喜欢的品牌库存积压的现象。“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就是用市场的力量来加速卷烟品牌优胜劣汰的进程,让工业企业有订单则生产,没有订单则不能生产,使那些产生订单少、不太受市场欢迎的品牌尽快退出市场,让出市场份额;让产生订单多、市场适应性强的品牌得以扩大市场份额,尽快壮大。

  引导卷烟工业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以销定产”是市场规律,对传统的卷烟生产方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要求工业企业要真正按消费者的需求,确定品牌和生产量,使生产更加贴近市场,充

  全文共计10002字

  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通过预测,以时间的优势改变空间上的挤占,节约成本,从而提升工业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促进卷烟商业企业由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转变

  “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是烟草行业的一项重要改革,要求烟草企业加快改革步伐,尽快和市场接轨,进一步确立市场主导地位的一项重要变革,昭示着烟草行业已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烟草商业要面向市场,面向客户,打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经营主体,真正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进一步由坐商向行商转变,由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转变。

  促进建立新型工商关系

  “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的内涵在于建立起在市场化基础上的新型工商关系,真正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市场需要什么,工业企业就生产什么。反之,工业企业开发出的新产品,又必须通过品牌培育以进入市场、得到认可,其间的纽带和桥梁就要靠商业企业来搭建。通过订单反映市场的真实需求,一头向市场延伸,由商业企业广泛收集市场信息,掌握市场需求,拓展流通渠道;另一头向生产延伸,引导工业企业根据订单进行生产,从而把分散的卷烟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系起来,把卷烟生产和流通有效地对接起来,克服卷烟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粗放性,使产品更加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卷烟经营的市场化水平。

  五、工商协同的措施与建议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通过加强工商协同,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工商企业必须转变观念,达成共识,明确职责,在实现信息协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培育品牌的合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协同。

  在协同范围上要从局部协同扩展到整体协同

  工商双方的利益紧密相连、荣辱与共。因此,应从地盘思维向行业思维转变,从维护行业发展、市场资源归属、品牌资源归属、效益归属、市场经济规律的高度对待工商关系。在协同营销中,工商企业要围绕培育品牌这个共同目标,开展

  全文共计10002字

  理念协同、战略协同、策略协同和信息协同等全方位的整体协同,建立起协同六大机制。

  一是科学的市场预测与报告机制。工商双方要共同研究市场,把握市场的真实需求,搞好市场预测,把握市场的变化趋势,满足市场的真实需求,共同培育品牌,提高品牌竞争力。当前,国家局决定在工商企业间建立起卷烟需求的预测制度,要求建立年度预测、半年预测和月度预测的报告机制,把市场预测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科学、准确的市场预测机制,促进工商协同的深入发展。

  二是规范的工商专业分工合作机制。这就要求工商双方基于专业化的分工,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建立优势互补的资源协同与分工合作机制。工业要突出品牌的核心价值、主导规格、具体消费取向与风格特色,协同商业制定品牌培育规划与市场投放策略。商业要突出重点骨干品牌的市场培育、消费引导、零售客户推介及品牌传播,协同工业围绕培育品牌开展卷烟销售工作。

  三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计划管理机制。实施“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的关键在于保障订单需求的有效供应。“订单供货”强化了烟草企业的市场导向意识,改变了过去脱离需求的供给模式,计划资源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流向有真实需求的企业。但是由于指标流动的幅度十分有限,有效货源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甚至在具体产品上表现尤为突出,有待于把卷烟交易与计划管理、订单需求与产能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计划管理机制,切实提高货源的有效保障能力。

  四是现代的仓储物流中心和新型专卖监管机制。当前,在卷烟运输中实行一车一证、直达认证、编码一次性录入的专卖监管方式,使得汽车运输成为卷烟物流的主要工具,增大了运输成本,降低了物流效率。为适应现代物流“安全、经济、快捷”的要求,提升烟草工业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需要在销区枢纽城市建立现代的工业仓储物流中心,实施物流二级认证、两次录码的专卖监管新机制。

  五是定期的工商磋商协调机制。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之间围绕品牌培育、营销策略等工作进行定期磋商,加强中高层互访,强化信息共享与交流,促进工商

  全文共计10002字

  企业间的文化融合与战略协同。在商业企业主导的前提下,区域市场内工业企业与工业企业之间围绕品牌定位、市场细分、营销策略等工作进行定期磋商,协同商业企业更好地进行品牌管理、终端维护等工作,共建有序竞争的环境。

  六是完善的工作评估与考核机制。建立完善的工作评估与考核机制,要从宏观管理与具体操作两个层面同时着手。一方面是以省级专卖局为主责单位,加强行业对工商企业间的协同监管,主要是以《烟草专卖法》为根本,以行业自律制度为准则,以培育“两个10多个”为统一目标,规范工商协同的程序、规则与标准;另一方面是以工商企业为主责单位,加强操作层面上的协同监管,按照“工商互动、协同营销”的管理协定,建立品牌经理协同职责双向考核机制,制定具体考核细则,明确职能、责任、工作内容及工作程序,实时开展工作评估,实现共同监管。

  在协同深度上要从“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向“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延伸

  “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为专卖制度下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和实现形式,是行业改革的新突破口。这项工作的推进将带动行业政策层面和体制层面的突破。“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的下一步发展将向“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延伸,这个过程将是工商协同的高级形式,需要双方协同研究烟草的产业链流程、货源流向和程序等问题。

  “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是变计划主导为市场驱动,实现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的转变。工商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就由原来卷烟物流的上下游关系变成了以订单为纽带的互动响应关系。“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的实施必将加快工业与各商业企业间建立信息协同平台的步伐,实现工商企业每日跟踪信息,按周制定订单,定时送货上门,定期宣传促销,全程跟踪服务,网上信息交互的目标。“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向“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延伸后,工业企业把握市场的关键在于赢得终端----消费者,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实现依据市场需求,以订单为中心,自下而上的经济运行模式,最终形成一个起始于消费者需求,终结于原辅料供应商的闭环。

  在协同层次上要从“战术协同”向“战略协同”转变

  工商协同要提升到战略高度,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和产销模式,创新流通观

  全文共计10002字

  念,主动适应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增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大流通的意识,用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来管理卷烟的生产经营。双方要明确定位、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

  首先,工商企业的协同营销,应以利益为结合点,兼顾双方的利益。品牌营销需要长期的协作,工业企业要保证商业合理的毛利率,保持商业的积极性;要了解商业的经营取向,不能一味追求卷烟档次的提升,而不顾市场对低档烟的需求;还要保证品牌的连续性和稳定的货源供给。商业企业应下功夫做好品牌推广,消除浮躁心理,忌走马灯式地换品牌,杜绝品牌营销的短期行为;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克服非市场因素,杜绝人为限制品牌的市场规模和投放面的行为。

  其次,工商双方要共同聚焦于终端消费市场。要清晰地认识到各自在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克服职责不明、分工不清、角色模糊,避免出现品牌竞争秩序混乱,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共同以终端消费市场为基点,开展有计划的分工,有目的的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营销优势,发挥好自身职能,形成合力。

  在协同效果上要从“有效对接”向“无缝连接”转变

  工商协同要在消费研究、需求分析、计划衔接、货源跟踪、库存管理、协同培育等主要的业务环节上,提供技术平台支撑,互相合作,共享资源。平台建立后,还要加强精细化、标准化管理,逐步做到沟通顺畅、流程对接、计划同步、供需匹配,建立起联系更加紧密、流程更加优化的新型工商合作机制,实现工商之间的无缝连接。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之一。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烟草行业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在专卖制度下引入市场机制,开展适度的竞争,实现烟草工商品牌的整合,建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增强企业活力,实现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工商双方开展全方位的协同,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工商企业在新的改革时期的必然举措,更是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必然选择。经

  11

  全文共计10002字

  过工商双方的密切协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必将得到进一步加快。

  课题组成员:

  韩峰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经理

  杜建才

  浙江省温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副经理

  李振芳

  刘根甫

  许亚楠

  【

  山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销售处副处长

  北京市丰台区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经理

  江苏省苏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经理

  12

篇十三: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感悟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是打造统一的要素市场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包括三方面的统筹:统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统筹发展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要素市场及资源市场;统筹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监管完善。

  □当前我国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的一体化程度相对较高,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在于打通要素市场和资源市场。目前我国要素市场发展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均衡、区域分割、市场化配置效率不高、企业获取要素均等性不足,以及传统要素与现代要素协同不够等问题。

  □构建统一的要素市场可从五方面发力: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框架,推进体制机制市场化;破除阻碍要素流动的限制性、歧视性的规定,建立统一规范的全国要素市场;理顺激励机制,盘活闲置资源,提升要素配置效益;完善体制机制,保障民营企业平等获得要素的机会;加强传统要素和创新要素的融合,提升创新要素的倍增作用。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是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撑。4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提出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明确四项工作原则、五大主要目标和六项重点工作,为接下来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详实的行动纲领和工作指南。

  一、如何理解“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成来看,应该包括以提供产品和服务为主的商品市场、服务市场,以及提供生产要素及能源的要素市场及资源市场,四个市场互为前提、相互依托。

  根据《意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同时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具体来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包括三方面的统筹。

  统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方面,当前国内市场仍存在一定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国内经济大循环还存在一些堵点,要破除隐性壁垒,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畅通,提高市场运行效率,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市场资源优势,努力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扩大市场规模容量,不断培育发展强大国内市场。另一方面,要以国内大循环和统一大市场为支撑,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

  通,保持和增强对全球企业、资源的强大吸引力,不断完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统筹发展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要素市场及资源市场。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成来看,应该包括以提供产品和服务为主的商品市场、服务市场,以及提供生产要素及能源的要素市场及资源市场,四个市场互为前提、相互依托。当前我国各种阻碍商品自由流动的行政障碍正在消除,商品和服务市场已基本实现市场化,但仍存在市场质量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同时要素和资源市场仍处于发展过程中,统一规范的市场仍有待形成。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尽快补齐短板,促进四个市场全面发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统筹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监管完善。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还需完善市场保障制度,包括市场基础制度、市场基础设施和市场监管。经过多年治理,我国市场运行机制稳中向好,但部分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存在,造成市场分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还存在不正当干预和隐性壁垒,影响市场公平公正;全国市场体系制度规则不统一,阻碍市场功能发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此次《意见》提出,要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

  二、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打通要素市场和资源市场

  要素市场发展的核心在于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然而当前我国各要素市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情况。

  当前我国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的一体化程度相对较高,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在于打通要素市场和资源市场。目前我国要素市场发展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均衡、区域分割、市场化配置效率不高、企业获取要素均等性不足,以及传统要素与现代要素协同不够等突出问题。

  一是各要素市场体制机制、市场化程度不均衡

  一方面,从五大要素市场的横向对比看,除资本要素市场化程度相对成熟外,其他各类要素市场化体制机制还处在发展过程中。比如,当前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在最基础的要素确权方面仍存在障碍。此外,虽然各地相继建立了大量技术交易市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和大数据交易市场,但上述要素交易市场在要素交易单位、要素定价及要素交易机制、交易方式上仍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设计,大部分交易都通过场外协议谈判进行,缺乏统一的交易单元、交易规则和撮合方式,市场交易规模和交易活跃度都明显不足。

  另一方面,不同要素市场内部也存在市场化程度不均衡的问题。比如,在土地要素市场中,居住用地市场已全面实行招拍挂,而工业用地虽然也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但受到地方政府“以产兴城”、招商引资的影响,依然存在通过税收返还、财政奖励、承担基础设施等多种途径变相降低地价,产生零地价和负地价等现象,影响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水平。

  二是要素市场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割问题,阻碍要素跨区域配置

  受区域自然禀赋条件差异及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国要素市场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割难题。在土地要素市场上,我国存在十分严重的城乡分割、城市建设用地分割和区域分割现象,土地价格存在“双轨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制虽然已经推出,但是仍缺乏兼顾激励与成本的体制机制,跨区域的土地调节本质仍是行政调控下的计划配置,且使用范围有限,土地要素的区域分割和城乡分割已经成为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在资本要素上,虽然我国已构建了统一的场内市场体系,但在场外市场体系上,区域性股权市场“一省一所”的特征还十分明显。

  在劳动力要素上,当前我国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仍面临户籍、土地、公共服务等一系列制度障碍,部分地区户籍制度门槛依然较高,居住证等市民化改革难以解决核心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土地退出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一系列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跟不上,住房、子女教育等社会福利区域分割明显,导致农村劳动力“不完全城市化”,推进农民市民化的进展仍步履维艰。

  三是要素市场配置效益较低

  要素市场发展的核心在于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然而当前我国各要素市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情况。在土地市场方面,最突出的就是过去地方政府在“GDP锦标赛”下积极招商引资,对工业用地的支持力度较大,导致工业用地供给面积大、容积率低,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低,存在大量低效利用及闲置土地,并且由于存量土地盘活的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各方参与积极性较低,难以形成市场化盘活机制。

  在劳动力要素上,过去五年我国部分行业和领域吸纳劳动力数量翻番,但是在经济中占比并没有明显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劳动力呈现出从劳动生产率较高领域流向劳动生产率较低领域的现象,劳动力要素资源配置结构的扭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是市场主体获取要素存在不均等性

  企业是要素市场的消费主体,然而当前各类要素向国企、大型企业汇聚的情况愈发显著,众多民营、中小企业也想进行设备更新、研究开发和产品升级,但是缺乏人才、资本服务和技术,这也成为进一步拉大企业间差距、强者恒强的重要原因。比如,在劳动力要素方面,《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年至2020年,毕业生流向国有企业、3000人以上大型企业的占比分别提升2个百分点和

  3个百分点,而流向民营企业、300人以下中小企业的占比均下降2个百分点,部分企业不但难以招引高素质人才,还存在严峻的内部人才流失问题。人才缺乏已成为民营、中小企业的重要短板,影响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驱动力。

  在资本要素方面,民企与国企在获取信贷资源上的难易程度差异显著。当前,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不足30%,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的贡献严重不匹配。此外,我国资本市场一直高度重视证券化的市场,特别是场内交易的股票市场,对非证券化资产及中小企业的服务相对不足,而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更需要资本市场服务。

  在技术要素方面,由于缺少技术人才且获取技术转让的渠道有限,大多数民营及中小企业技术能力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知名品牌较少,难以在产业链中形成竞争优势。

  五是传统要素和创新要素的结合不够

  如何将传统要素作为载体,借助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赋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提升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传统要素和创新要素的结合仍相对不足,在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结合方面,我国对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由于知识产权融资缺乏有效的机制进行推广,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不高,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及专利的转化率仅为6%左右,与欧美发达国家50%左右的专利转化率水平相比,明显不足。在数据要素和传统要素结合方面,当前我国产业数字化的水平还不够高,数字技术对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赋能还存在明显短板。

  三、构建统一的要素市场可从五方面发力

  要从提高全社会资本要素配置公平性的角度出发,推动资本市场服务整体下沉,把促进中小企业和创新企业发展作为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通过盘活资本、整合资本、并购资本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企业发展。

  (一)要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框架,推进体制机制市场化

  要加快整合形成统一的国家级对内和对外技术交易市场。一要加速技术交易市场整合,将北京、上海作为两大国家级技术交易平台,错位发展。整合目前宁夏、新疆、甘肃等多个地区发展的“一带一路”技术交易平台,成立国家级“一带一路”综合技术交易和合作平台,推动西部省市接入,完善对接合作机制,形成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科技创新合作格局。二要加快解决好场内集中挂牌交易和场外分散交易的衔接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和国家级科研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转让平台,形成了固定合作伙伴,但是一些地方要求所有技术项目都需要集中挂牌交易,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好。技术交易实现后,还需要双方长期的技术合作,共同开发,实现产业化,不能只是一锤子买卖。场内和场外如何结合,如何提高交易透明度,仍需要继续探索,形成规范性制度。

  要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标准建设,明确数据交易所定位。一是要加快解决数据确权难题,探索通过数据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数据“可用不可见”以及“谁治理谁受益”等方式来间接推进数据确权。二是要加快明确数据交易所的定位,防止各地“跑马圈地”式发展。数据的虚拟性、共享性和开放性使其在交易形态上与传统要素形成较大差别。目前,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贵阳等城市都在加大数据交易所布局力度,建议在各地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加快明确“一平台、多层次”的数据交易体系,构建全国统一的数据交易平台,借助去中心化的方式实现多层次、多区域覆盖,防止区域数据发展“画地为牢”。三是要加快完善数据要素市场的标准建设,尽快明确数据清单及分类分级标准,明确政务数据共享机制,完善数据资产确权登记和评估制度,夯实数据要素市场基础设施。

  (二)破除阻碍要素流动的限制性、歧视性的规定,建立统一规范的全国要素市场

  加快推动土地要素的城乡间流动,推动土地要素的区域间合理配置。一是加快研究将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同地同权进一步落实到位的相关政策,重点研究集体建设用地在入市与征地模式下土地增值收益在政府、集体、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注重以经济手段调动地方政府推动集体土地入市的积极性。二是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机制,探索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补充耕地指标、增减挂钩指标交易机制,探索扩大“跨省换地”试点范围,从当前“三州三区”及深度扶贫地区,扩大至更多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让经济发达地区不因土地指标受限而延缓发展,也让欠发达地区能利用土地资源换取一定的发展资金。

  要推动各级地方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衔接。要全面梳理地方资本市场服务体系,统筹各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形成资本市场服务全国“一盘棋”,全面推动地方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和全国性证券市场服务体系无缝衔接,从真正意义上推动资本要素市场的全面发展。

  逐步消除户籍、土地、公共服务等制度阻碍,完善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化配置的一系列配套制度。在户籍制度方面,进一步放松常住人口在300万至500万大城市的落户条件,完善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落户基本制度,推动城市群内的户籍准入年限累计互认。在土地制度方面,加快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实现形式,减少农地产权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在公共服务方面,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对新市民和流动人口在教育、社保方面的公共服务供给,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加快租赁住房建设,缓解流动人口住房困难。

  (三)理顺激励机制,盘活闲置资源,提升要素配置效益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要进一步加大盘活存量用地的政策力度,根据区位、用途、剩余年限、动拆迁成本科学评估,推动存量土地二级市场的发展。要建立工业用地退出盘活机制,建立健全闲置土地监督、评价和责令退出机制,制定明确的续期费用、逾期处罚等相关规定,对构成闲置的工业用地,依法对其征收闲置费直至收回土地使用权,并且适当降低土地流转税费,提升土

  地长期持有的税费成本,通过市场手段倒逼其有序退出。要尽快研究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税费制度,调动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盘活存量用地的积极性。可以率先推进重点地区及重点国有企业存量土地资源盘活试点工作,为全国层面系统推进国有企业存量土地盘活利用,积累成功经验和有效模式。

  重视管理要素在提升劳动生产率中的牵引作用,健全企业家市场。要充分认识到管理要素对提升长期劳动力生产率的加成作用,加强管理创新和管理升级。一方面,通过政府采购或定向补贴的方式,加强针对企业家的高质量管理培训,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制定并完善管理效率评价体系和基础规范;另一方面,加速建立规范的企业家人才市场,建立企业家评估方法和信誉体系,促进企业家尽职尽责,为促进民营企业管理专业化、风险分散化、经营透明化和财务公开化创造良好市场条件。此外,继续完善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建设,整合好职工学校、中介培训、社会培训体系,督促企业形成常规化和制度化的员工培训安排,提升从业人员的技能、素质、创新能力以及对新生产技术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民营企业平等获得要素的机会

  加大力气建设公平合理的人才竞争环境。要加快落实一系列政策,提升民企对人才的吸引力,包括提高民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的比重,畅通民企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通道。要全面提高政府对人才的服务功能,减少人才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方面的区别性待遇,通过完善技能人才的薪酬分配机制,引导企业形成合理有效的薪资奖金激励体系。

  推动资本市场服务整体下沉,破除民企融资歧视。要从提高全社会资本要素配置公平性的角度出发,推动资本市场服务整体下沉,把促进中小企业和创新企业发展作为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加大对非上市企业的服务,建立广覆盖、多层次、一平台的资本要素交易市场,通过盘活资本、整合资本、并购资本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企业发展。加大对民企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中长期贷款投放,整治一系列针对民企融资的歧视性操作,完善银行风险定价体系,支持民企信用融资,进一步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引领作用,推动各地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和业务合作。

  加强对民营及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推动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民企开放,鼓励更多民营企业与重点技术转化平台加强业务合作,完善双方长期技术合作机制,共同开发,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增加政府普惠型科技创新投入,优化多层次的企业研发投入补贴机制。

  (五)加强传统要素和创新要素的融合,提升创新要素的倍增作用

  促进技术要素和劳动力、资本要素融合发展。要加强支持产权保护,支持劳动力创新,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释放劳动力的创新能力。

  通过金融机构设立专业化科技金融分支机构、专业化分支部门等方式,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金融支持力度,在满足风控要求的基础上,创新方式方法,完善基层业务人员激励。通过多种形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进一步提升优质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的便利性,减少制度及流程阻碍。建立全国性的知识、技术产权定价和评估市场,发展动产抵押贷款,完善知识产权融资机制,尝试动产支持债券,提升适用性和可复制性,扩大知识产权融资规模,让技术产权市场和金融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技术交易市场发展的持续驱动力。

  要提升数据要素对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数据要素具有显著的乘数作用,可以放大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价值链流转中的价值,推动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要继续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提升农业领域数字化研究与应用,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篇十四: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感悟

 全文共计10002字

  在新的发展时期,烟草行业要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建立公平合理、竞争有序、统一开放、诚信规范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本文重点阐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工商两大经营主体以品牌为纽带,以“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为途径,开展全方位的协同,通过制度建立起协同机制。

  科学发展观对处于改革调整时期的中国烟草行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姜成康局长指出:“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烟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是提高烟草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途径。”这就为行业的发展指明了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目标是引入竞争机制,开展适度竞争,建立起烟草行业在专卖制度下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其标准是:环境公平公正、竞争适度有序、运行统一开放、行为诚信规范、营销富有效率、主体充满活力。其主要内涵:一是坚持合法竞争,也就是坚持国家烟草专卖制度,任何市场竞争的手段和方式都必须从有利于维护和完善专卖制度的角度出发加以选用,不能突破法律的框架,更不能破坏专卖制度。二是坚持有限、有效的竞争,专卖制度下的竞争不同于完全市场化的竞争,要根据国家垄断烟草的特点、结合市场化改革的需要而采取有限竞争方式,体现竞争行为由国家宏观调控和竞争主体必须具有法律规定的主体资格等特点。坚持有限竞争,就要反对过度竞争,避免行业的大起大落。三是坚持正当竞争,坚决纠正地区封锁、体外循环、让利返利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使企业能够开展有序竞争。四是坚持开展适当的行政管理,把握好行政管理的“度”,使行政管理的权限更好地服务于改革的需要,减少或清除有碍于建立市场竞争机制的不适当、不合法的规定和做法,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行业走向市场化。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工商两大主体以品牌为纽带协同推进。品牌培育

  内容提要

  全文共计10002字

  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环节。正如姜成康局长所强调的:“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是品牌发展战略。”品牌战略的关键在于让品牌核心价值充分发挥马太效应,聚集资源,扩大优势,在“滚雪球”运动中不断累积品牌资产,在品牌扩张中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工业企业要改变品牌是产品牌子的错误认识,要明确品牌不是产品,而是能够体现产品个性,将不同产品区分开来的特定名称、标志物、标志色、标志字以及标志性包装等的综合体,是消费者记忆商品的外在形象,是产品概念对应消费群体的情感集合体。产品只是一切劳动的生产物,是生产物实体的表现形式。品牌需要不断投入,从而渗透到消费者的心中,而产品只能解决品牌的告知问题。每个企业都有产品,但只有部分品牌有美誉度和忠诚度。商业企业要认识到企业的产品就是服务。商业企业要把服务产品做成品牌,再做成著名品牌,需要付出比工业企业更多的精力和代价。当前,中国烟草要加快培育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工商大品牌、强品牌,就需要开展品牌战略管理。一是做好品牌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品牌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二是搞好品牌营销策略,分析市场,准确定位,长远规划。三是强化品牌形象管理,建设符合产品特色的品牌形象,用自身的特色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以提高市场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四是提高品牌信息处理能力,随时掌握市场动态,根据市场变化来策划有效的品牌维护及竞争策略,促进品牌向前发展,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

  工商品牌的形成要在市场的竞争中完成和完善,在行业内引入竞争机制,其目的在于让品牌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发展壮大起来,以应对未来的严峻挑战。烟草工商企业作为两大经营主体,分处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但拥有共同的企业使命。而烟草产业价值链又是一条特殊的、在专卖专营条件下的垄断价值链,工商企业要具有明确的职能和清晰的分工,共同培育好品牌,共同面向终端市场,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协同。

  一、工商协同的定位

  全文共计10002字

  所谓工商协同,即以客户为中心、品牌营销为主线的内外一体、工商一体的品牌整合培育模式。工商协同,归根到底是让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共同走向市场化,建立真正的现代品牌培育模式。从本质上来讲,工商协同的定位由以下几个“取向”构成。

  在工商协同的价值取向上,把“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作为工商协同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塑造一体化运作,高效互动的工商主体形象。工商协同作为行业的重点工作,按照行业共同价值观的要求,体现“讲责任、讲诚信、讲效率、讲奉献”的行业行为准则,不断提升工商协同的工作成效,把工商协同的价值取向从工商企业局部层面提升到行业整体层面进行深化,真正在工商协同过程中体现中国烟草行业的价值取向,确保行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在工商协同的战略取向上,以提升中国烟草整体竞争实力为目标,将构筑符合行业整体利益的品牌培育体系作为切入点,建立新型的工商关系,培育行业重点品牌,提高市场化水平,提升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烟草行业面临的国际化竞争压力逐渐增大,相对于国际烟草跨国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和集约化程度以及国际烟草巨头产供销一体化的供应链运作模式,中国烟草必须围绕公平合理、竞争有序、统一开放、诚信规范的目标建立起全国统一大市场,处理好工业产品品牌与商业服务品牌的关系。切实从地盘思维向整体思维转变,从行业品牌培育管理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各自将自己作为行业品牌培育链上的节点来努力适应,以构筑符合行业整体利益的和谐品牌培育体系为任务,将网建视野从局部扩展到全局上来。

  在工商协同的发展取向上,要在坚持和完善烟草专卖制度的前提下提高市场化程度,实现公平合理、竞争有序、统一开放、诚信规范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目标。提高市场化程度就要在专卖专营体制下进行市场化运作,这种市场化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渐进的过程,不可盲目求效。烟草行业要达到适应市场、满足市场需要的要求,要走的路还很长,企业的市场化意识,以及认识市场、把握市场、适应市场、驾驭市场、创造市场的能力尚需根本性的提高。工业企业要不断提升产品品牌的竞争实力,商业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工商协同,共同建立起

  全文共计10002字

  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卷烟市场营销平台。通过完善卷烟市场机制建设,为重点工业企业搭好桥铺好路,让全国的重点品牌在统一大市场中自由竞争。

  在工商协同实施路径的取向上,协同是建设有真正市场竞争力的卷烟品牌和卷烟经营服务品牌的有效途径,提升工商协同水平就是提升品牌的培育水平,也是提升市场主体的运作水平。以“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为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途径,通过订单流程的梳理再造,推进工商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机制的转型,为市场机制建设注入新的内容,真正把工商协同工作的提升建立在可靠的市场基础之上。

  二、工商协同的制约因素

  随着行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工商双方应在共同发展的理念下进行科学分工与协同,通过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培育“两个10多个”,最终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烟草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能否协同配合、如何协同配合,成为能否真正构建起一个分工专业、协同一致、组织有序、和谐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卷烟品牌培育体系的关键,关系到行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

  烟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各自不同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各自具有不同的分工和特性。因此,工商企业在开展全面协同、培育品牌、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实际的矛盾。

  卷烟供求结构的矛盾

  卷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消费总量不能无限增长,烟草行业实行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对卷烟生产总量实行“稍紧平衡”的原则,并严格规定生产总量不得超出计划控制。因此,市场供求形势是偏紧的,货源供应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供求总量存在缺口。实际上,供求总量的缺口本质上就是供应结构与需求结构的脱节。主要体现在:市场需求量小的高档卷烟市场供应饱和,而需求量大的中低档卷烟却供货不足。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导致了有限的计划资源被无效占用。如果不能克服这些非市场因素,势必影响品牌竞争的市场秩序,影响网建效果,全文共计10002字

  影响客户关系,给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障碍。

  卷烟交易流程的矛盾

  多年来,烟草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是半年签订一次供销合同。在供求整合过程中,工商企业需要通过多次磋商和协调,还得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情况修改销售计划。目前开展的品牌定向整合,也是按商业企业的增量计划,通过工商磋商来推动的,时间长、效率低、响应慢,加上工商企业间的营销分工不够清晰,职责不够明确,协调的难度大。这些都说明了工商协同离要求还有差距,相关流程要加快完善,时效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品牌整合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近年来,行业品牌整合的步伐加快了。但部分工业企业的品牌观念及品牌经营能力还欠缺,对品牌与市场的深度结合意识不强。虽然卷烟牌号的数量持续缩减,但新的规格不断涌现,造成了品牌在规格层面上的过度竞争。同时,在品牌培育上重点不突出,规格过多,更换频繁、整合的随意性较大,给商业企业的品牌培育工作带来困难,削弱了商业企业的市场控制力。尤其是在品牌整合和开发的过程中,工商之间事前双方的信息沟通少,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相互脱节、职责不清、各自为政的情形,造成了品牌整合与市场需求间的脱节、培育目标不一致、行动不同步、效果不明显的结果。

  工商营销目标的矛盾

  双方主要存在对市场总体认识上的偏差,工业企业把“决战终端”作为营销工作的重点,追求产品绝对和相对的市场占有率。而商业企业则把“市场调控能力”作为营销工作的重心,追求企业销量的做大做强,特别注重通过建网强网提升市场控制力,增加经营效益。这就出现了工业铺摊子、商业逐毛利的局面,双方的协同在低层次、小范围的基础上循环。

  三、工商协同的目标

  工商协同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最终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在行业“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战略的指引下,树立起“共同的品牌、共同的市场、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责任”的营销理念,突出服务,加强工商协同的广度、深度和频度,实现工业和商业在价值链上合理的专业分工和协作,全文共计10002字

  有助于建立责任效率机制,有助于优化品牌培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在平稳地完成品牌置换的同时,加快建立起公平合理、竞争有序、统一开放、诚信规范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践行“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

  优化资源,合理配置

  首先,工商协同要实现从“地方专卖”到“全国专卖”的改革整合。烟草专卖立法的本意是要形成“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全国烟草大专卖、大市场格局,充分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出现了专卖地方化的市场分割局面。行业近年来实施了工商分离、联合重组等战略举措,就是要回归烟草大市场的使命。烟草工商企业作为两个经营主体企业,虽分处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却拥有共同的企业使命。在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工商企业都要跳出局部利益,着眼于长远,树立“大市场”和“大品牌”的观念,对于品牌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规划达成统一意见和形成清醒认识。工商双方在大范围内、深层次上的协同,为共同培育好品牌,做好品牌营销,共同面向消费者和消费市场,打造全国大专卖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工商协同要实现从“局部优化”到“整体最优”的转变。和以往的工商企业关系相比,新阶段的工商关系要更多地考虑行业的发展大局和整体的和谐。工商协同本质上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改革方式,是实现企业自我完善的发展道路,更是实现中国烟草由大变强的必然路径。随着行业发展的逐步推进,工商协同将会导致整个行业职能的转变、机制的转化与体制的理顺。面对日益增大的国际卷烟品牌的竞争压力,中国卷烟品牌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树立起“中式卷烟”这面大旗,为企业和品牌拓宽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道路。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工商密切协同,商业要为工业提供市场基本信息,进行品牌宣传与消费引导,工业要主动与商业协调货源安排,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上加大力度,不断挖掘产品内涵和树立品牌形象。此外,要实现工商协同,还需要商业企业提供畅通的销售渠道和完善的营销网络以及良好的经营服务作为支撑,使品牌的销量不断扩大、效益持续增长、市场逐步延伸,从而实现由省内市场向全国市场的跨越,进而实现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跨越,在真正意义上完成“大品牌”的塑造。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首先,工商协同要打破信息孤岛,加快响应速度。销售数据信息是工商企业

  全文共计10002字

  分析和服务市场的基础依据,要通过数据全面、顺畅的传输,解决工商间信息数据的孤岛问题。目前正在构建的工商营销信息的共享平台,是迈出的重要的一步,进入平台的重点工业企业,通过平台能快捷详细地查询到本企业的所有产品在该市场的历史销售情况,以及即时销售情况等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业企业掌握具体产品在终端市场的销售状况,进一步提高了市场需求预测的准确率。其次,工商协同要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协同营销反映出工业和商业在供应链上的合理专业分工和协作,从而建立起责任效率机制,优化品牌资源的配置。双方在多层面上开展信息互动,商业企业向工业企业提供产品的市场份额、消费者购买习惯等基本信息,而工业企业则以产品特点、计划指标、投放策略、品牌发展等信息回报商业企业。工商企业在信息共享的过程中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高运行效率,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工商企业协同的水平,促使工商企业更加注重掌握市场的真实需求,使卷烟的生产更加贴近市场、贴近实际。

  四、工商协同的途径

  “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是现阶段工商协同的主要运作方式。进一步强化工商协同,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注重从“订单供货”向“订单生产”转化,其重要意义在于:

  促进优秀卷烟品牌的成长和壮大

  品牌培育的目的是让优秀品牌更加强大,让零售客户和消费者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卷烟品牌若没有通过市场竞争进行淘汰,则强品牌不强,弱品牌不死,出现消费者需要的品牌供不应求,消费者不喜欢的品牌库存积压的现象。“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就是用市场的力量来加速卷烟品牌优胜劣汰的进程,让工业企业有订单则生产,没有订单则不能生产,使那些产生订单少、不太受市场欢迎的品牌尽快退出市场,让出市场份额;让产生订单多、市场适应性强的品牌得以扩大市场份额,尽快壮大。

  引导卷烟工业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以销定产”是市场规律,对传统的卷烟生产方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要求工业企业要真正按消费者的需求,确定品牌和生产量,使生产更加贴近市场,充

  全文共计10002字

  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通过预测,以时间的优势改变空间上的挤占,节约成本,从而提升工业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促进卷烟商业企业由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转变

  “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是烟草行业的一项重要改革,要求烟草企业加快改革步伐,尽快和市场接轨,进一步确立市场主导地位的一项重要变革,昭示着烟草行业已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烟草商业要面向市场,面向客户,打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经营主体,真正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进一步由坐商向行商转变,由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转变。

  促进建立新型工商关系

  “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的内涵在于建立起在市场化基础上的新型工商关系,真正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市场需要什么,工业企业就生产什么。反之,工业企业开发出的新产品,又必须通过品牌培育以进入市场、得到认可,其间的纽带和桥梁就要靠商业企业来搭建。通过订单反映市场的真实需求,一头向市场延伸,由商业企业广泛收集市场信息,掌握市场需求,拓展流通渠道;另一头向生产延伸,引导工业企业根据订单进行生产,从而把分散的卷烟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系起来,把卷烟生产和流通有效地对接起来,克服卷烟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粗放性,使产品更加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卷烟经营的市场化水平。

  五、工商协同的措施与建议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通过加强工商协同,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工商企业必须转变观念,达成共识,明确职责,在实现信息协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培育品牌的合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协同。

  在协同范围上要从局部协同扩展到整体协同

  工商双方的利益紧密相连、荣辱与共。因此,应从地盘思维向行业思维转变,从维护行业发展、市场资源归属、品牌资源归属、效益归属、市场经济规律的高度对待工商关系。在协同营销中,工商企业要围绕培育品牌这个共同目标,开展

  全文共计10002字

  理念协同、战略协同、策略协同和信息协同等全方位的整体协同,建立起协同六大机制。

  一是科学的市场预测与报告机制。工商双方要共同研究市场,把握市场的真实需求,搞好市场预测,把握市场的变化趋势,满足市场的真实需求,共同培育品牌,提高品牌竞争力。当前,国家局决定在工商企业间建立起卷烟需求的预测制度,要求建立年度预测、半年预测和月度预测的报告机制,把市场预测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科学、准确的市场预测机制,促进工商协同的深入发展。

  二是规范的工商专业分工合作机制。这就要求工商双方基于专业化的分工,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建立优势互补的资源协同与分工合作机制。工业要突出品牌的核心价值、主导规格、具体消费取向与风格特色,协同商业制定品牌培育规划与市场投放策略。商业要突出重点骨干品牌的市场培育、消费引导、零售客户推介及品牌传播,协同工业围绕培育品牌开展卷烟销售工作。

  三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计划管理机制。实施“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的关键在于保障订单需求的有效供应。“订单供货”强化了烟草企业的市场导向意识,改变了过去脱离需求的供给模式,计划资源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流向有真实需求的企业。但是由于指标流动的幅度十分有限,有效货源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甚至在具体产品上表现尤为突出,有待于把卷烟交易与计划管理、订单需求与产能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计划管理机制,切实提高货源的有效保障能力。

  四是现代的仓储物流中心和新型专卖监管机制。当前,在卷烟运输中实行一车一证、直达认证、编码一次性录入的专卖监管方式,使得汽车运输成为卷烟物流的主要工具,增大了运输成本,降低了物流效率。为适应现代物流“安全、经济、快捷”的要求,提升烟草工业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需要在销区枢纽城市建立现代的工业仓储物流中心,实施物流二级认证、两次录码的专卖监管新机制。

  五是定期的工商磋商协调机制。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之间围绕品牌培育、营销策略等工作进行定期磋商,加强中高层互访,强化信息共享与交流,促进工商

  全文共计10002字

  企业间的文化融合与战略协同。在商业企业主导的前提下,区域市场内工业企业与工业企业之间围绕品牌定位、市场细分、营销策略等工作进行定期磋商,协同商业企业更好地进行品牌管理、终端维护等工作,共建有序竞争的环境。

  六是完善的工作评估与考核机制。建立完善的工作评估与考核机制,要从宏观管理与具体操作两个层面同时着手。一方面是以省级专卖局为主责单位,加强行业对工商企业间的协同监管,主要是以《烟草专卖法》为根本,以行业自律制度为准则,以培育“两个10多个”为统一目标,规范工商协同的程序、规则与标准;另一方面是以工商企业为主责单位,加强操作层面上的协同监管,按照“工商互动、协同营销”的管理协定,建立品牌经理协同职责双向考核机制,制定具体考核细则,明确职能、责任、工作内容及工作程序,实时开展工作评估,实现共同监管。

  在协同深度上要从“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向“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延伸

  “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为专卖制度下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和实现形式,是行业改革的新突破口。这项工作的推进将带动行业政策层面和体制层面的突破。“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的下一步发展将向“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延伸,这个过程将是工商协同的高级形式,需要双方协同研究烟草的产业链流程、货源流向和程序等问题。

  “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是变计划主导为市场驱动,实现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的转变。工商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就由原来卷烟物流的上下游关系变成了以订单为纽带的互动响应关系。“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的实施必将加快工业与各商业企业间建立信息协同平台的步伐,实现工商企业每日跟踪信息,按周制定订单,定时送货上门,定期宣传促销,全程跟踪服务,网上信息交互的目标。“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向“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延伸后,工业企业把握市场的关键在于赢得终端----消费者,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实现依据市场需求,以订单为中心,自下而上的经济运行模式,最终形成一个起始于消费者需求,终结于原辅料供应商的闭环。

  在协同层次上要从“战术协同”向“战略协同”转变

  工商协同要提升到战略高度,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和产销模式,创新流通观

  全文共计10002字

  念,主动适应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增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大流通的意识,用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来管理卷烟的生产经营。双方要明确定位、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

  首先,工商企业的协同营销,应以利益为结合点,兼顾双方的利益。品牌营销需要长期的协作,工业企业要保证商业合理的毛利率,保持商业的积极性;要了解商业的经营取向,不能一味追求卷烟档次的提升,而不顾市场对低档烟的需求;还要保证品牌的连续性和稳定的货源供给。商业企业应下功夫做好品牌推广,消除浮躁心理,忌走马灯式地换品牌,杜绝品牌营销的短期行为;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克服非市场因素,杜绝人为限制品牌的市场规模和投放面的行为。

  其次,工商双方要共同聚焦于终端消费市场。要清晰地认识到各自在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克服职责不明、分工不清、角色模糊,避免出现品牌竞争秩序混乱,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共同以终端消费市场为基点,开展有计划的分工,有目的的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营销优势,发挥好自身职能,形成合力。

  在协同效果上要从“有效对接”向“无缝连接”转变

  工商协同要在消费研究、需求分析、计划衔接、货源跟踪、库存管理、协同培育等主要的业务环节上,提供技术平台支撑,互相合作,共享资源。平台建立后,还要加强精细化、标准化管理,逐步做到沟通顺畅、流程对接、计划同步、供需匹配,建立起联系更加紧密、流程更加优化的新型工商合作机制,实现工商之间的无缝连接。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之一。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烟草行业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在专卖制度下引入市场机制,开展适度的竞争,实现烟草工商品牌的整合,建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增强企业活力,实现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工商双方开展全方位的协同,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工商企业在新的改革时期的必然举措,更是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必然选择。经

  11

  全文共计10002字

  过工商双方的密切协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必将得到进一步加快。

  课题组成员:

  韩峰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经理

  杜建才

  浙江省温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副经理

  李振芳

  刘根甫

  许亚楠

  【

  山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销售处副处长

  北京市丰台区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经理

  江苏省苏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经理

  12

篇十五: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感悟

 《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专题研讨发言稿

  从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经验看,建立全国统一的规则制度,对于有效控制疫情扩散、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要坚持问题导向,抓好重点任务,朝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方

  向协同发力,不断畅通经济循环。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统一市场

  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经济循环关键堵点、促进

  商品要素资源畅通流动等,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

  国统一大市场。

  近期,我国经济社会运行中的一大任务,就是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坚定信心,更加坚决果断,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从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经验

  看,建立全国统一的规则制度,对于有效控制疫情扩散、尽快恢复正

  常生产生活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最初疫情发生后,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做到了全国行程码、健康码

  和核酸检测报告互认。这套互认的统一规则,对防止疫情扩散、维护

  基本生产生活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应看到,现在仍然存在“不

  统一”的问题,比如各地往(返)人员居家健康监测条件与时间规定

  不一致,还有一些地方甚至以疫情防控为由设置区域壁垒、限制商品

  流动,给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带来了阻碍。因此,按照《意见》

  要求,不断提高政策的统一性、规则的一致性、执行的协同性,才有

  助于稳定市场预期,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疫情防控统一规则的建立与运行,应尊重医学规律,遵从公共管

  理理论。首先,要从制度建设着眼,强化公平竞争市场规则的建立。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可以说,近

  日发布的《意见》是贯彻落实《决定》的又一重大举措,而疫情防控、保障民生方面的统一规则,便是“重要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要打通堵点卡点,拓展更广阔的流通空间。要破除阻碍国

  内大循环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坚决破除各种封闭小市场、自我小循

  环,着力消除市场壁垒。各地不能在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标准之外层

  层加码,而是要保证人员有序充分流动;也不能自行设置物流检测、处置“新规则”,而是要让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最后,疫情防控考验国家治理效能。《意见》提出的“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等工作原则,对于建立和完善保障民生的制度体系,具有

  重要指导意义。疫情防控中的一些流程、环节,可以在政府公益性政

  策的主导下,最大限度地引入企业等第三方机构,以充分调动多方资

  源。而企业的介入,则意味着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此,

  可以从企业的需求出发,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促进商

  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从而有效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

  建立和完善。

  此外,还需强调的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齐头并进。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

  时,我们也要抓好其他民生保障工程。要坚持问题导向,抓好重点任

  务,朝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方向协同发力,不断畅通经济循环。

篇十六: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感悟

 美国统一市场建设实践及启示

  作者:徐孝新

  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16年第11期

  徐孝新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眼摘要演统一市场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美国国内市场的形成可以划分为起步期、发展期和形成期,起步期确立了统一市场建设的制度性框架,发展期消除了原材料、劳动力自由流动障碍,建成全美铁路网、打破地区封锁将全国各个区域紧密连接起来,标志着美国统一市场的形成。统一市场形成后,美国政府通过执行反垄断政策,保护中小企业促进竞争,对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监督管理等措施,捍卫了统一市场建设成果。我国在统一市场建设过程中,要明确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作用,明确中央与地方的经济权限,改革稀缺资源配置方式,维护市场竞争主体间的公平竞争。

  眼关键词演统一市场;

  反垄断;

  国有企业

  [中图分类号]F1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6)11-0005-06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对地方保护、部门条块分割等市场分割现象的弊端以及建设统一市场的必要性、紧迫性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学者们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统一市场建设问题的理论研究,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政策建议。然而,对国外统一市场建设的研究不够系统,对他国建设、维护统一市场的实践缺乏深入了解和跟踪研究。美国是典型的联邦制分权式国家,各个州具有一定独立性,这种政治制度极易产生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分割等经济问题,从而为统一市场建设造成严重障碍。尽管如此,美国从建国伊始就注意克服联邦制国家市场难以统一的弊病,注重发挥联邦政府在建设统一市场中的作用。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美国市场经济发达,市场体系完善,在统一市场建设、维护方面有成功的实践,某些有益的做法值得借鉴。基于此,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美国统一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分析统一市场建设、维护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总结统一市场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进而为深入推动我国统一市场建设提供某些启示。

  二、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美国国内市场统一、发达。但统一的美国国内市场的形成,其过程堪称曲折漫长。美国国内统一市场最终形成,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期、发展期、形成期。

  (一)

  起步期

  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之前,各个殖民地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区际贸易和城乡贸易,但交换经济的数量及规模都十分有限,加之殖民地间地理分割,殖民地间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独立战争胜利后,北美13个殖民地正式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美国获得了政治独立,并于1787年通过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下文简称“1787年宪法”),为美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法律基础。1787年宪法第八款赋予国会至高无上的权力。一是统一国内税收制度及征税标准;

  二是由国会处理州际贸易问题,禁止各州制定关税,保证货物免费通行;

  三是统一度量衡标准,制定统一的破产法;

  四是统一货币及汇率,联邦政府享

  有唯一的铸币权和货币管理权;

  五是保护知识产权;

  六是行使外交权,处理国际贸易问题。特别是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九款中,对可能涉及到的州际贸易壁垒问题进行了限制,规定“对于任何一州输出的货物,不得征收税金或关税”,“任何贸易条例或税收条例不得给予一州入港以优于另一港口的特惠;

  开往或来自一州的船舶不得强令其在另一州入港、出港或缴纳关税”。1787年宪法为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依据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制政治体制,保证了联邦政府在美国的政治地位。这一切有力地促进了美国统一市场的形成。然而,此时的美国,在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进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障碍,如南北对峙、地方分割、贸易保护主义等,严重阻碍了美国国内商品、服务、人员、资本的自由流动。

  (二)

  发展期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了南北政治对立与经济矛盾,进一步促进了美国统一市场的发展。南北战争前,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与南方的奴隶主种植园经济的对立已经达到白热化。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矿山、钢铁、机械、纺织等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北方资产阶级急需保护国内市场,限制国外工业品进口,同时要求保障原材料稳定供应以及获得大量自由劳动力。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取消奴隶制。南方的种植园奴隶主坚持实行奴隶制,为谋取高额利润,竭力出口原材料、进口工业品。南方奴隶制严重束缚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南北地区割据限制了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南北战争以北方取得胜利告终,废除了奴隶制,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北方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原材料,同时也为工业品打开了国内市场,促进了美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三)

  形成期

  美国铁路网的形成标志着美国统一市场的正式建成。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并非意味着统一的国内市场完全形成。1869年联合太平洋铁路与中央太平洋铁路接轨之前,尽管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铁路线规模不小,但东西部地区之间仍处于地理分割状态,致使东西部地区经贸联系较少。原材料市场、中间产品市场、最终产品销售市场之间处于封闭状态,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自由流动受到极大限制。铁路作为一种高效的运输方式,在建立美国统一市场进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到1890年,美国密西西比河以西的铁路线长达72213英里,约占全国铁路总长度的43%(何顺果,1986)。美国铁路网的形成,使得农产品、木材、铁矿石、煤炭等原材料通过铁路网运送出去,同时,西部大开发所需要的工业品也通过铁路网运送过来。一些乡镇、港口、矿山受益于铁路运输发展成为城镇。偏远地区通过铁路网与大城市建立起经济联系。由此可以看出,19世纪末期,美国铁路网的形成,彻底改变了东西部地区过去那种孤立与半孤立状态,加强了工业与农业生产部门之间的合作,密切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地区生产的专业化和分工协作,在推动美国统一市场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因此,19世纪末期,美国国内统一市场最终形成。

  三、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维护

  为维护、巩固美国国内统一市场,促进市场自由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美国政府主要采取以下举措:

  一是不断完善反垄断政策,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二是保护、支持小企业发展,为美国经济、市场注入活力;

  三是对国有企业行为进行严格限定,使之对自由市场的干预程度降到最低。

  (一)

  反垄断

  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美国从此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美国独立宣言》、《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等政治、法律文件的出台,确立了美国的政

  治经济体制,政府权力受到严格控制,捍卫了社会民主与自由。反对政府干预、倡导市场竞争的经济自由主义,成为美国社会的主导经济思想。蓬勃发展的工业革命,自由竞争机制极大地促进美国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美国超越英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为发达的国家。然而,自由竞争机制使得在竞争中胜出的企业规模、实力不断增强,大公司凭借自身市场优势地位,使用各种手段对付中小企业,如交叉价格补贴、低于成本价格倾销以及搭售配售等。不公平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要么被兼并,要么被破产,其结果是大公司的市场势力进一步膨胀,对自由竞争构成严重威胁。内奥米·拉穆鲁研究指出,在1895年至1904年9年间,超过1800家制造企业与竞争对手兼并,并有1/3的兼并企业占据了市场70%以上的份额。①同时,为获取超额垄断利润,部分行业或部门联合起来,操作价格、限制竞争。尤其在铁路产业,合谋、联合、兼并、垄断、固定价格、价格歧视、不公正竞争等行为相当严重,对美国市场经济秩序构成重大挑战。

  为了遏制垄断、促进竞争、增强市场活力,美国国会通过系列反垄断举措干预经济。1887年国会通过《管制商务法》(ActtoRegulateCom鄄merce)

  成立联邦管制机构———州际商务委员会,将铁路州际商业活动置于联邦政府监管之下。1890年制定《谢尔曼法》,禁止垄断协议及滥用市场优势。然而,《谢尔曼法》条款过于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因而对垄断的威慑力不强。此后,美国国会于1914年通过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克莱顿法》禁止价格歧视行为、限制企业合并,并对垄断违法较为进行了具体规定,同时还对诉讼程序、惩罚额度进行了说明,较之于《谢尔曼法》,操作性更强,更有利于打击垄断行为。《联邦贸易委员会法》进一步规定了垄断行为,重点在于打击不公平竞争、虚假广告,并对不公平竞争和虚假广告的范围进行明确阐述。同时,《联邦贸易委员法》还创立了反垄断执法机构———联邦贸易委员会。

  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司法部反垄断局,成为美国反垄断政策的实施组织,其司法管辖权在1950年《塞勒—基福弗法》中得到进一步扩展,拥有对企业股票和不动产交易进行调查的权力(陈甬军,2006)。二战后,以市场结构为中心的哈佛学派理论对这一时期的反垄断理论及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美国政府加大反垄断执法力度。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高额垄断诉讼费用导致资源浪费严重,过于严厉的反垄断政策备受质疑。同时,倡导经济自由主义的芝加哥学派取代哈佛学派,成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流经济理论。这一时期美国政府放松了企业兼并活动限制,反垄断执法力度不断放松。近年来,美国政府反垄断政策实施弹性进一步增大,微软反垄断案在美国以和解结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从历史的角度看,即便在不同时期、不同政党执政以及特殊经济环境下,美国反垄断执法力度的口径并非完全一致,但作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政府不可能对违反公平自由竞争的行为坐视不理,更不可能放弃或彻底放松反垄断规则,维护自由竞争、促进技术创新、保证市场活力的价值取向将不会改变。

  (二)

  保护小企业

  小企业在美国的国民经济生活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就业人口、增强市场竞争活力等方面,小企业的贡献异常重要。然而,无论是经济实力、市场份额、技术水平、品牌知名度、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小企业在与大中型企业、跨国公司差距相当明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充满竞争活力的市场,需要有大量小企业的积极参与,并通过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才能捍卫市场经济制度。如何在小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对其给予必要的经济、技术支持,保持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对于维持自由竞争的美国市场经济体制意义重大。

  1953年美国国会通过旨在保护小企业利益的《小企业法(SmallBusinessAct)》,并依据改法设立小企业管理局(SmallBusinessAdministration),承担起支持美国小企业发展的法定职责。小企业管理局按照《小企业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代表众多美国小企业利益,并为其发展争取更多的法律、制度、政策保障。小企业管理局对小企业的支持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①融资支持。除了救灾贷款外,小企业管理局并不通过直接贷款或者赠款的方式,而是通过贷款担保、与金融机构合作等间接方式帮助小企业获取资金,以支持小企业的发展。此外,小企业管理局根据法律规定,可以通过受托机构在公开市场募集资金,以联邦政府为其提供信用担保,并通过小企业投资公司向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②提供咨询及培训服务。小企业管理局在美国设置了1800多个援助中心点,为初生创业者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以及低价培训服务,通过教育、培训、技术支持及技能培训促进小企业成长。③帮助小企业获得联邦政府采购合同。在每一个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的采购规模十分庞大,为了保证美国小企业享有平等的机会向政府供应产品或服务,美国《小企业法》制定了有利于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政策。《小企业法》第15(g)

  部分规定,每一财政年度由总统制定小企业政府采购目标,并对政府采购目标进行明确的法律规定。政府采购的初级合同,来自于小企业的合同金额比重不能低于23%。同时,对于特别人群、特定区域规定不同的政府采购标准。比如,对于由伤残退伍军人拥有、控制的小企业,政府采购初级合同及分包合同金额不能低于3%;

  在经济上和社会上处理劣势地位的个人,其拥有、控制的小企业获得的政府采购初级合同及分包合同不得低于5%;

  由妇女拥有、控制的小企业获得的政府采购初级合同及分包合同金额不得低于5%。对于那些获得HUBZone(Histori鄄callyUnderutilizedBusinessZones)

  认证的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初级合同及分包合同金额不得低于5%。此外,小企业管理局作为美国小企业的代言人,代表小企业利益在联邦政府内部进行游说,以达到影响政府政策制定、维护小企业权益的目的。当前,为了进一步促进美国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奥巴马政府继续加大对美国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在2015年财政预算报告中,提出了10项支持小企业发展的预算方案。①帮助小企业获得信贷资金刺激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就会。预算方案为小企业管理局商业贷款计划提供4750万美元的补贴。对7(a)

  贷款担保项目提供175亿美元,将支持小企业获取至少4.5笔贷款。根据504CDC(CertifiedDevelopmentCompany)

  计划为小企业提供75亿美元担保贷款,以支持小企业发展商业地产、购买重型机械设备。为超过3500家创业初期的小企业提供2500万美元直接小额贷款。此外,预算方案对小企业投资公司提供40亿美元的信用担保。②增强美国制造业和技术创新水平。除了小企业投资公司资金外,预算中要求国会与总统启动一个公私投资基金,以支持在美国发明的先进新兴制造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③对于小额贷款及退伍军人拥有的企业贷款减免费用。对于7(a)

  计划下低于35万美元的SBAExpress贷款免除预付费用(upfrontfees),非SBAExpress贷款金额超过15万美元,则减免50%。④为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再融资机会。预算建立授权504贷款再融资计划,提供75亿美元的担保贷款。这一计划有助于小企业在商业抵押贷款、设备债务方面锁定长期低利率,并有助于促使小企业自由资源以寻找新的投资机会。⑤为灾害援助贷款提供资金支持。小企业管理局灾害贷款计划为所有受灾的房主、承租人、各类企业所受到的财产损失提供低利率贷款。预算方案中对于当年的直接灾害支持贷款总额将超过10亿美元。为了继续减轻飓风桑迪的影响,以及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灾难,预算提供1.87亿美元用于支持灾害贷款计划。⑥简化小企业管理局贷款申请。预算方案支持小企业管理局一站式贷款服务平台,该平台将简化贷款申请手续使得小企业获取7(a)

  贷款更加方便、快捷。⑦投资于小企业领导人项目。预算方案提供1500万美元推动创业教育计划的实施。这一计划基于私有部门及非盈利组织最佳实践,以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形式,支持建立小企业领导模式。⑧对美国转业退伍军人的创业培训进行投资。预算方案中提供700万美元资金,对大学2.5万民退伍军人进行必要培训,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生活、掌握创业技能。⑨支持开展创业资讯服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预算方案中提供1.98亿美元用于支持小企业管理局技术支持计划,其中1.14亿美元授权给63个小企业发展中心,2000万美元用于支持小额贷款项目以支持小企业起步。预算方案中还对小企业管理局经济增长加速器计划提供500万美元,对区域创新集群计划提供600万美元,以支持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风险投资家、地区产业领导人建立紧密联系,利用地区独特资源将创新理念变成可持续、高增长的小企业。⑩为小企业获取联邦政府援助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预算方案中提供600万元美元用于商务美国

  (BusinessUSA)

  ———一站式服务平台。小企业管理局继续将商务美国扩展为一个稳健、友好的系统,以支持美国小企业、出口商获取联邦、州及地方商业资源。

  (三)

  严格限制国有企业的规模、边界及行为美国是世界上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私有企业是美国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美国社会对国有企业怀有较强的敌意和排斥。然而,现实经济中的市场失灵现象无法自动消除,用“有形之手”取代“无形之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普遍做法。美国政府直接投资于企业无力承担或因投资周期长、效益低而不愿意承担,但具备全局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为这个社会的发展创造必要支撑。为了避免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进行直接竞争,破坏自由竞争市场秩序,美国国会通过一系列法律措施,在要求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严格限制国有企业的行为。一是严格控制国有企业数量规模。美国联邦政府、州及地方政府均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国有企业。在不同时期,针对特定的经济环境,美国政府对国有企业采取了不同的态度。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理论思想被视为资本主义世界应对危机的“救星”。就以联邦政府层面为例,为扭转经济颓势,在国家干预主义指引下,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建立了一批重要的联邦政府公司,如商品信贷公司(简称“CCC”)、美国进出口银行(简称为“EXIM”)、联邦谷物保险公司(简称为“FC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简称为“FDIC”)

  以及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为“TVA”)

  等。在20世纪70年代,面对整体业绩下滑的铁路产业,联邦政府出资设立了联合铁路客运公司和美国国家铁路客运公司(简称为“AMTRAK”)

  两家铁路公司。然而,两家联邦政府公司命运却不相同,Conrail在扭亏为盈之后实现了私有化,而AMTRAK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下负责提供全美铁路旅客城际运输服务。总之,就联邦政府层面,联邦政府公司数量较少,仅有十余家左右。

  二是明确界定国有企业的产业分布。联邦政府公司产业分布界限明确、范围狭窄。国会设立联邦政府公司的目的并非是与私有企业在市场上进行竞争,更不是要取代美国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相反,联邦政府出资设立联邦政府公司,其目的在于弥补市场失灵,促进资本主义私有制能够更加有效地运转。在此基础上,国会在设立联邦政府公司之初,就通过单独立法的方式,将每一家联邦政府公司的生产经营范围限定在一个具体的生产服务领域,并竭力避开与私有企业进行竞争。目前,联邦政府公司的产业分布范围极其有限,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业等服务业,在制造业也有少量的联邦政府公司。同时,每一家联邦政府公司的主营业务单一,不存在多元化经营现象。三是严格控制对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联邦政府公司要获得政府财政补贴,前提条件是企业亏损以至于威胁其正常运营。即便联邦政府公司某些业务领域处于亏损状态,只要能够持续正常运营,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得到联邦政府拨款补贴的。联邦政府公司要获得财政拨款,必须要经过立法过程来实现。同时,财政拨款过程也是总统与国会、民主党与共和党博弈的过程,总统及其下属的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等行政部门以及国会下属的拨款委员会等立法部门,均参与美国联邦政府年度拨款事务之中。其中国会在拨款事务决策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这是由美国宪法所赋予的权力。正如《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1条第9款规定,“除了依照法律的规定拨款之外,不得自国库中提出任何款项”。对于拨款资金的使用要进行严格管理。拨款资金的使用必须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必须用于特定目的和具体项目,如联邦政府对AMTRAK拨款要将运营账户和资本账户分开,对USPS的联邦拨款也要分为低价邮件补贴和收入放弃拨款补贴。其目的在于防止交叉补贴、监管拨款资金使用、保证普遍服务的持续供给。

  四、若干启示

  (一)

  建设、维护统一市场是一个长期过程对于任何一个大国或者是区域一体化经济组织,完成统一市场的建设任务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纵观美国国内统一市场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统一市场建设没有终点。美国在获得政治独立之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国内统一市场建设。即便在国内统一市场形成之后,统一市场建设进程也未终止。美国政府通过法制建设、制度改革等措施巩固、维护统一市场建设成果,以消除对自由竞争市场秩序的各种潜在威胁。统一市场任务之所以漫长而艰巨,究其原因无不与利益重新分配有关。如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权力之争,民主党与共和党党派之争,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与竞争,等等。建设国内统一市场或区域性统一市场,旨在通过区域内商品、服务、人员、资本自由流动和自由

  竞争,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增进区域共同利益。然而,消除市场分割、各类保护主义和歧视性行为,必将打破现有利益分配格局,毫无疑问会招致既得利益集团的极力阻扰。即便统一市场形成之后,破坏统一市场的各种现实和潜在危险也不会彻底清除,维护、巩固统一市场建设成果任重而道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统一市场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统一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日渐明晰。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扫清市场障碍,健全市场规则,促进公平竞争,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成为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在中央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统一市场建设的广度与深度有了进一步发展,市场一体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2004;

  杨凤华、王国华,2012;

  龙志和、林志鹏、吴梅、吴小节,2012)。然而,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制约统一市场建设的各种要素尚未彻底消除,统一市场建设将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二)

  注重发挥中央政府作用,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经济权限

  美国联邦政府在美国统一市场形成、发展、维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建国之初,消除市场分割、建设统一市场就已经明确写入美国宪法,确立了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制度性框架。同时赋予国会在统一市场制度建设方面至高无上的法定权力,明确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在有关统一市场方面的权力边界,征税权、铸币权、汇率定价权由国会统一行使,由国会制定度量衡标准、专利保护制度,消除任何形式的州政府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及隐患,由国会行使州际贸易及国际贸易争议处置权等,根据宪法精神成立反垄断执法机构和管制机构,这些举措从根本上确立了联邦政府在统一市场建设中的地位,保障了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自由竞争。在统一市场基本制度确立之后,美国国会制定了一系列遏制垄断、促进竞争的法律法规,为维护、巩固国内统一市场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如遏制垄断制定系列反垄断法,促进市场竞争、提高市场竞争活力制定竞争性政策,严格约束国有企业行为而制定的系列法律制度等。此外,鉴于当时因交通运输条件导致的地理区域分割,联邦政府以各种方式积极改善国内交通设施,特别是在铁路建设领域,联邦政府通过土地赠予、关税减免、贷款援助、统一行业技术标准等方式支持铁路网建设。由此可以看出,联邦政府在美国统一市场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在统一市场的权力、职责明晰,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统一市场建设步伐,捍卫了统一市场建设成果。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制约我国统一市场建设步伐,是造成国内市场分割的原因之一。在当前的政治经济体制、官员晋升考核机制和财政税务制度下,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有动机“或明或暗”地人为设置地方市场壁垒,保护本地产业免遭外部竞争,以提高本地就业率、发展地方经济。同时,因缺乏法律明确授权,中央政府在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建设统一市场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职责。尽管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然而,尚未对统一市场建设进行制度性规定,也未对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不公平竞争、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等有悖于统一市场的行为进行界定,更未设置此类行为的处置条款。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必须消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有必要在宪法条款中明确禁止地方政府阻碍商品、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分割行为,并将违反此类规定的处置权交由中央政府,树立中央政府建设统一市场的法定权威。

  (三)

  明确国有企业边界,严格约束国有企业行为

  当今世界,国有经济普遍存在,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生,即便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也存在这一定数量与规模的国有企业。建设统一市场、发展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必须通过消灭国有企业才能够实现,而是要合理划分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边界,对国有企业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约束,最大限度地消除对市场自由公平竞争的干扰与破坏。美国国有经济总量规模较小,国有企业产业分布相对集中。就以联邦政府公司为例,发现每一家企业各自都是在一部特殊法律规制下独立运营的。联邦政府公司的使命目标、业务范围、管理模式等经营、管理活动,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严格限制,最大限度保障国有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展开公平竞争,以实现资本、土地等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在特殊法律条款中,对联邦政府公司的权利与义务进行了明确阐述,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处置方式也进行了具体规定,从而对国有企业实施有效监督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支撑。因此,建设统一市场,应清晰界定国有经济边界,对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监督、管理。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监督体制是妨碍深入推进统一市场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缺乏完善的制度、法律约束下,国有企业极易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在市场竞争中谋取不正当利益。一方面,在当前的官员晋升考核机制下,国有企业负责人出于获得职位升迁的考虑,有动力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竞争优势,进而实现自身职务晋升。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具备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条件,这突出表现为,在国有企业多元化业务中,利用交叉补贴提升在竞争性领域中的竞争优势,以弥补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低效率所导致的竞争力不足。

  同时,在政府———国有企业博弈过程中,国有企业利用信息优势,以不同方式获取直接或间接的财政补贴、金融支持,这种行为本身对市场主体间的公平竞争造成了事实上的损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其关键在于要通过制度、法律建设,明确国有企业的产业布局,放开竞争性领域业务,促使企业间公平竞争。同时,除了对实现特定社会、经济功能的国有企业进行必要的政府资助外,取消国有企业竞争性业务领域任何形式的补贴或救助。此外,强化国有企业监管、惩治国有企业腐败也是建设统一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

  [注释]

  ①NamomiR.Lamoreaux.TheGreatMergerMovementinAmericanBusi鄄ness,1895-1904[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5.

  [参考文献]

  [1]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竞争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4):29-40.

  [2]陈甬军.反垄断与管制:美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经济问题,2006(5):12-22.

  [3]何顺果.关于美国国内市场形成问题[J].历史研究,1986(6):174-189.

  [4]金碚,刘戒骄.西方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国有化措施分析[J].经济研究,2009(11):38-47.

  [5]刘戒骄.从三个联邦企业看美国的国有经济和垄断行业[J].经济研究参考,2014(57):18-32.

  [6]刘瑞明.国有企业、隐性补贴与市场分割:理论与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2(4):21-32.

  [7]龙志和,林志鹏,吴梅,吴小节.商品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增长差异效应———以珠三角为例

  (2000-2009年)[J].软科学,2012(12):1-5.

  [8]刘志彪.论我国统一市场建设的终点和突破口———兼析“场外交易”市场竞争环境均等化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4):41-46.

  [9]杨凤华,王国华.长江三角洲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与进程分析[J].管理评论,2012(1):32-38.

  [10]郑鹏程.市场统一基本制度之构造与实施[J].中国软科学,2011(8):1-13.

篇十七: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感悟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提出我国将从基础制度建设、市场设施建设等方面打造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意见为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行动纲领,必将对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更好利用发挥、巩固增强我国市场资源巨大优势,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产生重要影响。

  统一大市场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个市场的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的设施高标准联通,要素和资源市场,以及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同时,市场的监管要公平统一,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进一步规范的大市场。

  要全面巩固国内经济体系循环畅通的成果,这其中的关键一招就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它有利于进一步的激发和培育国内市场的潜力,为我们以自身的最大的确定性来抵御外部不确定性提供一个很好的支撑。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意见明确,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根据意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工作原则是:立足内需,畅通循环;立破并举,完善制度;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系统协同,稳妥推进。主要目标是: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立破并举,从六个方面明确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点任务。从立的角度,意见明确要抓好“五统一”。一是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二是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三是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四是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五是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从破的角度,意见明确要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

推荐访问: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感悟 一大 畅通 国大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