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9篇

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9篇

时间:2022-11-13 08:1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9篇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作者:耿国祥  杨娜娜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9篇,供大家参考。

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9篇

篇一: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作者:耿国祥

  杨娜娜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7期

  摘要

  针对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我国确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具体的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本文通过对我国外交政策的论述,分析了我国外交政策演变的过程。

  关键词

  外交政策

  外交战略

  形势演变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耿国祥、杨娜娜,装甲兵工程学院。

  中图分类号:D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9-158-0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时,在不同的时期还针对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确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具体的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

  一、“一边倒”时期(1949-50年代中期)

  所谓“一边倒”,就是指倒向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维护世界和平,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所谓“另起炉灶”,是指同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国民党政府时期的一切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所谓“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逐步加以肃清后,再按新的原则与之建立平等关系。

  在三大外交方针的指导下,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先后有20多个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争取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在国际舞台上站稳了脚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取得了一些重大的外交成就。

  二、“两个拳头打人”时期(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毛泽东**冷静分析国际形势的发展,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依靠第一中间地带(亚非拉各国),争取第二中间地带(西欧、加拿大、大洋洲和日本等),反对美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总之,中国顶住了来自苏美两个大国的压力,联合广大亚非拉国家在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利益,推动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一条线”时期(60年代末-70年代末)

篇二: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1.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答案

  B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从1950年开始,中英关系逐渐发展,由“承认”到“互派代办”,再到“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这是在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从国家利益和现实需要出发所做出的选择。中美关系的缓和从1971年开始,与材料信息不一致,排除A;1967年欧共体成立,与材料信息不一致,排除C;D项本身说法错误。

  2.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答案

  A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解析

  本题考查中美关系。图片反映了从1972年到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的变化。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从1972年到1974年中美进出口总额呈增长趋势,从1975年到1977年呈下降趋势,1978年增长加快。A项对图片中中美进出口总额的变化示意图描述正确,故A项正确;B项错在“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结束的1976年中美贸易正处于下降阶段,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在1971年,但自1972年后中美贸易出现了波动现象,因此C、D两项的描述均不符合图片中中美进出口总额的变化,故错误。

  3.“正是基辛格博士197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其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提高

  B.美国承认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美国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D.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答案

  B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中国处于“*****”动乱时期,国民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故A项错误;“美国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是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之一,与题干中“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是1972年尼克松正式访华,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题干表明美国实际上承认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中国重返联合国,故B项正确。

  4.1974年,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这说明当时我国(

  )A.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B.争取团结国际力量反对霸权

  C.形成全方位外交格局

  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D.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答案

  B解析

  不结盟运动的时间是1961年,材料中没有提及该信息,而且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当时中国想联合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故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格局实行时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C项错误;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时间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时间与内容均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5.以下是1979~1991年的我国对日贸易(单位:百万美元)示意图,导致对日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促进

  ②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③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贯彻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解析

  本题以数据图片的形式考查中日关系正常化。解答的关键是抓住“1979~1991年”“对日贸易变化”“主要因素”等关键信息,并仔细分析数据的变化,同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日贸易变化,且中国对日进出口贸易呈现上升的趋势,与中日关系正常化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有关,因此②④说法正确。而③是在1991年,不合题意;①中美关系正常化直接推动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答案

  (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四点即可)(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答对其中三点即可)(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重大改变原因: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日本:甲午战争及三十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言之有理即可)解析

  第(1)问紧扣材料一中的“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社会危机的加深”“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等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不难判断关键问题是台湾问题;第二小问可结合《联合公报》的发表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来说明。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中美、中日建交的时间来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可结合材料三以及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变化来分析。第(4)问可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和30年代的侵华战争给中日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人民带来的负面影响来进行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历史学习资料

篇三: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析八十年代初中国外交转型中的国内因素

  作者:刘雅文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6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转型的内容和特点的总结,试图从影响本次外交转型的国内因素角度出发对这次重大的外交转型进行分析。

  [关键词]外交转型

  中国外交80年代

  国内因素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111-02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外交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此次外交战略的调整与以往国家外交战略的调整相比,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此次调整具有全面性、根本性的特点,可以用“外交转型”一词来形容此次调整;二是此次调整国内因素发挥的作用特别大,并且实现了国家对外战略和对内政策的统一。

  一、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外交转型

  根据学者对于外交调整的相关定义,外交转型是指国家对外关系模式发生的变化,具体体现为国家在外交理论、外交政策、外交关系上同时发生的全面性、根本性的调整。依据上述界定,80年代初中国外交的调整可以被判定为是一次外交转型。这是由80年代初中国外交调整的内容和特点所决定的。

  从整体上看,经过此次调整,中国对外关系的模式发生了变化——从自力更生型转向不结盟多元化型。从建国初至二十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对外关系可以基本被判定为从自力更生型:建国30年左右以来,中国与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是对外交往的程度并不高,仍然处于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沉浸在“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封闭经济中,拒“资本主义文明”于国门之外。80年代后至今,中国对外关系则进入了不结盟多元化型的阶段:中国不仅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还在政治上明确的表示了不结盟的政治立场,经济实施了改革开放的对外政策,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这是中国处理世界事务的整个方向的调整,是全面性、根本性的。

  具体来看,此次中国外交的调整是在外交理论、外交政策、外交关系的全方位变化:1.外交理论。80年代初中国的外交理论从偏重理想主义的政治思想转向偏向现实主义的政治思想:建国以来至70年代末,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制定的出发点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以推进世界革命为任务,反对现存国际体系;80年代初则转向以国家利益为重,认识到首先要发展自己,只有在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后,才能影响世界,积极参与国际体系的构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2.外交政策。80年代初中国的外交政策较建国初期至70年代末有以下调整:在外交的目标和任务上,从不相信世界能保持持久和平,着眼延迟战争爆发,转向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在外交的途径上,从结盟外交转向不结盟的独立自主外交,由对外封闭半封闭转向全面对外开放。

  3.外交关系。80年代初中国的对外关系较建国以来至70年代末有以下变化:民间关系迅猛发展,具体体现在对外开放政策实施,经济交往加强,文化交流日盛;多边关系得到加强,中国所加入的国际组织,参与的国际事务较之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提升;冲突,特别是武力冲突减少,交流合作成为中国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方式。

  二、影响80年代初中国外交转型的国内因素

  列宁在1916年指出: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国内形势的变化对于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80年代初中国的外交转型。此次中国的外交转型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国内形势发生巨大转变的基础上的。根据上述对于80年代初中国外交转型的内容和特点的总结,结合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国内形势的变化,可以找出对其造成影响的国内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代替更迭

  越是威权主义的国家,其对外政策的制定所涉及的政府部门就越少,甚至有时集中在总统或者其他什么名称的领导人个人的手中。80年代初期,中国国内虽然逐渐克服了对于领导人的个人崇拜,但是民主、法治进程仍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国家仍处于威权体制的领导之下。在这种政治状况下,个人或由小部分人组成的领导集体的政治思想,在对内政策和对外战略的制定上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1978年后,中国的政治从毛泽东时代进入了邓小平时代,这对于中国外交,特别是在外交理论上的影响巨大,因为毛泽东的外交思想和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在统一的基础上又有着巨大的差别:即在共同的现实主义基础上,毛泽东在实践中偏向于理想主义,导致中国外交时不时的表现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而邓小平则是彻彻底底的现实主义者。如在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上:毛泽东在有些时期,有些事情上特别看重意识形态,看重外交原则和道德原则。而邓小平则强调中国的国家利益,不搞国家间的意识形态争论,把国家间的意识形态和国家社会制度的敌对、对立、分歧与现实的国家间关系分开来,一切外交的活动都围绕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个总目标服务。

  (二)政党国家关系的转型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唯一执政党与国家的关系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进行了调整:从外生型政党-国家关系过渡到内生型政党-国家关系,使得执政党在对内政策和对外战略上都对个人利益或政党利益同国家利益进行了必要的区分。

篇四: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1.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是(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答案

  B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从1950年开始,中英关系逐渐发展,由“承认”到“互派代办”,再到“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这就是在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从国家利益与现实需要出发所做出的选择。中美关系的缓与从1971年开始,与材料信息不一致,排除A;1967年欧共体成立,与材料信息不一致,排除C;D项本身说法错误。

  2.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中美关系。图片反映了从1972年到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的变化。从图片中可以瞧出,从1972年到1974年中美进出口总额呈增长趋势,从1975年到1977年呈下降趋势,1978年增长加快。A项对图片中中美进出口总额的变化示意图描述正确,故A项正确;B项错在“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结束的1976年中美贸易正处于下降阶段,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在1971年,但自1972年后中美贸易出现了波动现象,因此C、D两项的描述均不符合图片中中美进出口总额的变化,故错误。

  3.“正就是基辛格博士197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其主要原因就是(

  )A.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提高

  B.美国承认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美国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D.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答案

  B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中国处于“*****”动乱时期,国民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故A项错误;“美国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就是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之一,与题干中“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就是1972年尼克松正式访华,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题干表明美国实际上承认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中国重返联合国,故B项正确。

  4.1974年,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时说:“我瞧美国、苏联就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就是第二世界。咱们就是第三世界。”这说明当时我国(

  )A.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B.争取团结国际力量反对霸权

  C.形成全方位外交格局

  D.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答案

  B解析

  不结盟运动的时间就是1961年,材料中没有提及该信息,而且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当时中国想联合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故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格局实行时间就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C项错误;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时间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时间与内容均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5.以下就是1979~1991年的我国对日贸易(单位:百万美元)示意图,导致对日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促进

  ②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③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贯彻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解析

  本题以数据图片的形式考查中日关系正常化。解答的关键就是抓住“1979~1991年”“对日贸易变化”“主要因素”等关键信息,并仔细分析数据的变化,同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就是对日贸易变化,且中国对日进出口贸易呈现上升的趋势,与中日关系正常化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有关,因此②④说法正确。而③就是在1991年,不合题意;①中美关系正常化直接推动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与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与日本)的瞧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就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与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与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与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就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就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就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答案

  (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四点即可)(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答对其中三点即可)(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重大改变原因:中美两国关系的缓与;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日本:甲午战争及三十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与平。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言之有理即可)解析

  第(1)问紧扣材料一中的“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社会危机的加深”“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等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不难判断关键问题就是台湾问题;第二小问可结合《联合公报》的发表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来说明。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中美、中日建交的时间来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可结合材料三以及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变化来分析。第(4)问可结合甲午中日战争与30年代的侵华战争给中日人民带来的负面影响来进行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篇五: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建国以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经济管理系2010级工商管理专业

  姓名

  薛哲浩

  学号

  1070405016【摘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按照《共同纲领》规定的“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建立了相应的外交战略。

  【关键词】外交政策

  外交战略

  国际形势

  关系

  恐怖主义

  【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的外交政策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中国民主革命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新中国将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其基本方针是:第一,“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第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第三,“一边倒”。也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在当时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将发展与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外交关系放在第一位。

  根据上述基本方针,建国之后,我国的外交工作逐步开展。一是与苏联、东欧及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二是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是同美国的侵略政策和侵略行径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如在朝鲜战场上给美国以沉重打击,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就是典型例子;四是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地区的发展前途问题;五是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二、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末的外交

  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动荡、分化;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外交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同时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下,开拓前进。其表现在:一是展开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面对苏联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

  面的压力和威胁,中国政府为捍卫自己的神圣主权与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二是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斗争。针对美国唆使蒋介石集团反攻大陆,支持印度与中国作战,使越南战争升级等事件,中国政府发出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口号。三是大力支持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这一时期中国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普遍建立了外交关系,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

  三、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为了对付与苏联的争夺,美国不得不调整其对外政策,积极谋求改善美中关系,以遏制苏联。针对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也及时调整了对外战略,在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促进了中国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四、20世纪70世纪末——80年代初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双方由于各自经济、军事实力的消长变化,出现了互有攻守的战略态势。与此同时,西欧、日本、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发展迅速,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在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外交政策于80年代初进行了重大调整。

  一是确立了战争与和平的新观念。从当前世界总的形势来看,世界和平是可以维护的,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有了可能。因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二是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从对外关系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实行开放政策。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这一政策的推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继续起到积极的作用。三是赋予了独立自主原则于新的内容。具体的表现为不结盟的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共同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而努力。四是提出“一国两制”的新构想。“一国两制”不仅为世界各国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而且也为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国际争端,发展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地区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经验。上述政策的适时调整为我国外交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从而使对外关系呈现出新的形势。我国与周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西方各国的关系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彼此在经济、贸易、科技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得到了加强。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五、当代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危害及应对之策

  恐怖主义作为当今国际社会中的一大难题,从根本上说是国际和国内各种矛盾和冲突激化后的产物。但因为他产生的根源和背景非常复杂,国际社会对其概念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恐怖”一词本身并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它经常被当作实施恐吓性对外政策的一种手段,是人类历史上有效的政治工具,也是强势团体和弱势团体都可能选择使用的方法。因此,恐怖主义即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甚至为改变某种政治进程现状而对个人,组织或国家采取的极端和暴力行为。它具有政治性和暴力性两大特征。

  宗教因素和文明冲突也是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在当今的很多恐怖主义组织中,宗教性已成为其重要的特征之一,极端狂热的宗教信徒成为一次次恐怖事件的主角。有人认为“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已成为当代世界最为普遍与最为严重的恐怖主义活动类型。西方国家有些学者曾提出过“文明冲突论”的问题,他们倾向于将伊斯兰教与西方文明对立起来,认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反西方的恐怖主义,因此也是国家恐怖主义的根源。

  总之,恐怖主义的根源多种多样并已成为了各种势力都可以利用的工具。根据恐怖主义行为主体的划分,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政府恐怖活动,另一类是非政府恐怖活动。一国政府用恐怖主义手段来对付另一个国家的人民属于政府恐怖主义。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利比亚、伊朗等国就常常受到这样的指责。非政府行为的恐怖主义是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一个大类,其表现形式较为复杂。恐怖主义是时代的一股逆流,已具全球性。它不择手段,惨无人道,伤害无辜,破坏社会稳定,闹得世界不安宁。恐怖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是派生出来的,包括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以及一些原教旨主义的驱动,某种条件下还是对霸权主义的报复行动。当前恐怖主义日益网络化、国际化甚至全球化,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自应付,任何一项孤立的反恐行为都难以收到实效。国际社会只有联合起来,才可能有效地对付恐怖主义的威胁。

  应当说,“反恐计划”无疑会给恐怖组织以更为沉重和精确的打击,但是,从恐怖主义的根源和发展历史来看,只靠简单的战术转变是不太可能彻底消除恐怖主义的。人所共知,贫困是恐怖主义得以滋生和赖以生存的温床,而恐怖活动又会造成更多的贫困和绝望。正如日前举行的八国峰会发表的声明所说,反恐斗争不仅需要遏止恐怖活动,同样重要的是防止更多极度贫困的人投入恐怖主义怀抱。

  乱云飞渡亦从容。在恐怖活动猖獗的今天,我们决不能有丝毫退却,而要坚定决心,采取更加灵活机动的战术严加打击,同时也更要冷静地思考,如何从根本上铲除恐怖主义。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外交概论》

  李宝俊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时殷弘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当代中国外交》

  钟龙彪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

  王泰平主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

篇六: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外交政策:总体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每个阶段有所调整。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

  面临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

  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

  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

  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影响)与一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

  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地位和作用;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面临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出现分歧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

  外交目的:推进世界革命

  外交政策:放弃“一边倒”的政策,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1、与包括法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建交

  2、由于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的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

  3、中法(1964年建交)建交使该时期的重要成果。

  该时期外交特点:1、夸大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对世界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并带有强烈的意

  识形态色彩(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的依据)

  2、该时期的外交树敌过多,具有四面出击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外交还是不断前进的。

  第三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

  面临环境: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外交目标:缓解苏联的威胁,改善所处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一条线,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一大片即并团结该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该阶段成果:

  1、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

  2.70年代中国同70多个国家建交基本完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至1979年底已与120个国家建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第四阶段:80年代——90年代

  面临环境:国家局势缓和,中国开始启动改革开放;

  外交目标: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1、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同时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政策;

  3、确立了对外开放为长期的基本国策;

  4、以“一国两制”来促进国家统一;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面临环境:国际多极化、民主化趋势加强

  外交目标:中国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积极谋求建立新型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

  综述

  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故国家利益的需要是其唯一的依据,而不是以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的为依据。

篇七: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摘要:世界历史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新中国外交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之后,也站在了一个空前的起点上。回顾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外交史,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即新中国的外交史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在这里,我主要是根据新中国各时期对外关系的转变,把新中国外交史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可概括为联苏反美、反美反苏到联美遏苏,再到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中国外交不断走向成熟,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

  Worldthewheelofhistoryhassailedintothe21st

  century,newChina’sdiplomacyinthepasthalfacenturyaftertheclouds,andchangesinanewstartingpoint.OverhalfacenturyofChina,oneshouldnotbeevadedthehistoryofdiplomacytheproblembeforeusthatChina’shistoryofdiplomacycanberoughlydividedintoseveralstages.Here,Imainlybasedonthenewchina"sforeignrelationswiththetransitionperiod;thenewchina"sdiplomatichistoryisdividedintofourstages.ThefourphasescanbesummedupinrevoltagainsttheUnitedStatesandtheSovietUnionandagainsttheUnitedStatesopposedtheSovietunionandtheUnitedstatestohalttheSovietunion,theoveralldevelopmentofourfriendlyrelations.China"sdiplomaticcontinuetomatureandgraduallydevelopedacompleteanindependentforeignpolicyofpeaceanditsforeignstyle.关键词:新中国

  外交

  独立自主

  霸权主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宣告成立,由此,新中国的外交也正式开始启动。从此,中国告别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的历史。从50年代的“一边倒”的战略抉择,联合苏联,对抗美国,60年代“两个拳头大人”的外交战略,既反对苏联又对抗美国,到70年代“一条线”的战略调整,逐步确立了以联合美国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方针,再到改革开放后走向独立的“真正的不结盟”的外交战略,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由于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中国已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力量。

  一.

  联苏反美

  1948年春,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展。国民党的败绩日趋明显,美、苏、法等一些外国政府或驻华使者先后向中共表示,希望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1949年1月至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两次重要的会议。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两条方针,并明确地说“我们与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即“一边倒”的方针。这三条方针构成了新中国这一阶段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

  (一)“另起炉灶”的方针

  “另起炉灶”是毛泽东在三大战役胜利后,在原则性规定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基本政策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前后提出的。“另起炉灶”方针有其对外和对内两层含义,即怎样处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与外国的现有关系问题和怎样奖励新中国外交队伍的问题。其核心是不继承国民党政府与外国制定的外交关系,把不平等的外交关系彻底割断。毛泽东指出凡与国民党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国都可与之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关系彻底割裂相对应的

  是建立一支全新的外交队伍,这也是“另起炉灶”的另一层含义。有了一个新的外交关系的基础,又有了一支合格的外交队伍,新中国便有了执行独立自主对外政策的基本保证。

  (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1949年2月,毛泽东在石家庄会见苏联领导人米高扬时,在谈到新政权的对外政策总方针时首次阐述了这一政策思想。后来周恩来总理在解释毛泽东这一思想时更明确的指出:“帝国主义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想钻进来。有几个国家想同我们谈判建交,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楚一下,否则就会留下他们活动的余地。帝国主义的军事力量被赶走了,但帝国主义百年来的经济势力还很大,特别是文化影响还很深。这种情况会使我们的独立收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把屋子打扫一下,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该政策的核心含义就是把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与势力清楚干净以后再谈与他们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三)“一边倒”的方针

  “一边倒”也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在当时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中国政府坚定的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将发展与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外交关系放在第一位。根据该方针,我国与苏联、东欧以及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积极同邻近的国家和新型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同美国的侵略政策和行径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此外,我国还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亚非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同非洲各国的联系。

  二.

  反苏反美

  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动荡、分化,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外交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同时在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压力下,开拓前进。中国采取了反美反苏,“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方略。

  (一)展开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

  1958年苏联提出建立中苏共有共管的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毛泽东和中国其他领导人严辞拒绝了这种要求。苏联领导人大为不满。随后,苏联采取了恶化两国关系的一系列步骤。1959年6月,单方面撕毁中苏双方在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及有关技术资料。中印边境冲突爆发后,苏联不问是非曲直,于1959年9月发表指责中国、偏袒印度的声明,把中苏分歧公之于众。1960年4月,为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不指名的批评苏共领导的某些观点。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以后,苏共领导、苏联报刊和受苏共影响的一些国家共产党连篇累牍地发表决议、声明、文章,攻击中国共产党,挑起中苏大论战。中苏论战打破了长期以来苏共在国际共运中以老子党自居的局面,维护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自主地位,反对了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这对于各国共产党摆脱苏联的控制,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的问题,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反对美国帝国主义的斗争

  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美国继续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一方面它武装插足台湾,干涉中国内政,另一方面武装侵略越南,威胁中国安全。美国在台湾海峡采取的军事

  冒险政策不但遭到全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且在其盟国中引起了强烈不安,美国国内也有许多人反对这一政策。在这种情况下,1958年9月9日美国表示准备“随时”恢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使级会谈。9月15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复会。美国对会谈毫无诚意,企图用让出马祖,换取中国同意对台湾和澎湖不使用武力,实际是制造“两个中国”。中国政府断然不能同意。从1961年起,美国派遣“特种部队”进入南越,不断增兵南越,镇压越南南方人民,并准备袭击越南北方。为了支持越南人民抗击美国侵略,中国向越南民主共和国无偿提供大量军事装备。到1968年3月止共向越南派出不对总计达32万余人,同时给予物质援助总值达200亿美元以上。中国人民不惜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全力支援越南人民同美国的侵略和战争政策进行坚决的斗争,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

  (三)大力支持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亚非拉人民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运动正处在高潮之中。中国政府积极支持亚非拉各国人民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斗争,中国在国际上得到的支持也主要来自亚非拉国家。这种相互支持为中国同亚非拉国家的友谊打下了长远基础。这一时期,为增进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刘少奇**、周恩来总理、陈毅外长等人多次出访亚非国家,其中以周恩来在1963年底至1964年初对亚非欧14国的出访最有影响。周恩来在访问非洲时提出的中国处理同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关系的五项原则和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体现了那时中国政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所作的真诚努力。

  三.

  联美遏苏

  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为了对付与苏联的争夺,美国不得不调整其对外政策,积极谋求改善美中关系,以遏制苏联。针对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也及时调整了对外战略,在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促进了中国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

  (一)中美关系的和缓

  1971年春,“乒乓外交”拉开了中美关系转向缓和的序幕。7月,通过基辛格博士访华,中美双方达成并宣布了尼克松总统访华公告。次年2月,尼克松应周恩来邀请访问北京,随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基础。历史有自己奇特的逻辑,耐人寻味。在激进的以“反帝反修”为标志的“*****”中,中美这对20年的冤家对头令人难以想象地走向了和解。美国人以激动、中国人以平静接受了这个现实。中美关系的戏剧性变化引起了连锁反应。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国代表权的决议,接着又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中国不仅迅速同四十几个亚非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同亚洲的近邻日本和西欧的所有主要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中国同东欧各国的关系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二)中日关系的发展

  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2年2月访华,这使长期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佐藤内阁十分被动,它的对华政策走进了死胡同。在这种形势下,有政治远见并勇于行动的田中角荣取代佐藤出任首相。他明确地说,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时机正在成熟”。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正式建交。周恩来总理和日本国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在北京签署了《中

  日联合声明》,宣布自该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方面痛思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

  四.

  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双方由于各自经济、军事实力的消长变化,出现了互有攻守的战略态势。与此同时,西欧、日本、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发展迅速,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在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外交政策于80年代初进行了重大调整。

  (一)确立了战争与和平的新观念

  从当前世界总的形势来看,世界和平是可以维护的,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有了可能。因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

  (二)制定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中国领导人看到,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是必要的。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世界各国通过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已成为各国经济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国家也回避不了。从对外关系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实行开放政策,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是发展不起来的。这一政策的推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继续起到积极的作用。自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到世界中,与世界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频繁的沟通往来。实现全方位,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三)赋予独立自主原则新的内容

  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这主要表现在:自主选择,坚定地按照符合中国国情的办法实行改革开放;我国同别国发展关系不以牺牲自己的主权为代价,在涉及中国主权的重大问题上,如台湾、香港、西藏、人权以及发展道路等,坚持原则,与侵犯我国主权的行径进行旗帜鲜明的斗争;围绕实现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加速自身发展,首先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原则;不扛旗、不当头,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在各个领域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新中国各个时期外交政策的适时调整为我国外交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从而使对外关系呈现出新的形势。我国与周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西方各国的关系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彼此在经济、贸易、科技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得到了加强。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嬗变》——刘敏

  《百年潮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五十年》——章百家

  《中国当代外交史》——人民网

  港澳频道

  《建国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冯伟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之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

  《十年对外关系的研究》

篇八: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总结

  一、中国近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①清政府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②孙XX的外交思想。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XX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发布"告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1923年,孙XX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XX的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可见,孙XX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③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前期重点是袁世凯政府,他出卖盐税,承认外蒙"自治",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参加西姆拉会议等;后期是段祺瑞政府,他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④蒋介石政府以对外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XX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缓和1/6

  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和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修改新约运动"。面对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抗战胜利后,为了求得美帝国主义帮助打内战,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

  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成就。中华人民XX国成立结束了近代史上的屈辱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同各国广泛建立外交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进入一个崭新时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实行对外开放。以"一国两制"方针,顺利地解决了港澳问题。我国的国际地位正不断提高。

  二、中国现代外交政策有那些?

  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新中国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昭示着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③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对外政策上也作了重大调整。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实行"无敌国外交"的策略,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同时,力争在国际2/6

  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中国当代的外交政策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以敏锐目光洞察国际风云,科学分析世界发展潮流,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重要判断。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调整了"一条线"外交政策,推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日趋完善。邓小平外交思想顺应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对於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对外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②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形势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形势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虽然国际形势异常严峻,充满着战争的危险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工作的重点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对国际形势的估量却还是老看法。对此,1980年前后,时任中联部副部长的李一氓和宦乡向中央提出不同意见。李一氓主持撰写的报告提出,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战争不但有可能避免,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打不起来。据李一氓转告,政治局专门讨论了中联部上报的《讨论稿》,并请他列席。在谈到战和问题时,大家还一时转不过弯来。邓小平就说,你这个李一氓呵,帝国主义还存在,战争怎麽能避免?但是这个问题终究引起了领导的重视和思考。参见何方《李一氓和宦乡建言外交政策》,载《中国新闻周刊》20XX7月10日。

  ②但是仍有不同以往的变化,如美苏争霸转入殭持,对外开放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明显加深。特别是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发生有利於我们的变化,为中国外交带来更大的回旋余地。第一,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势头得以维系。中美关系因为里根政府对台出售军火出现一些波动,但是《中华人民XX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简称《八·一七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中美关系3/6

  的基本框架得以确立。第二,美国对苏联推行全球性进攻战略。苏联入侵阿富汗,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应。里根政府上台之后,提出"重振国威、扩军备战",志在从苏联手中夺回世界霸主的地位。第三,原先处於尖锐对抗的中苏关系开始酝酿某种积极变化。

  ③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的讲话传递了改善中苏关系的信息,立即引起中国领导人的关注。邓小平指示外交部,迅速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做出反应,中苏关系缓和由此发轫。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前,中苏双方已内部商定,由两国副部长级的政府特使就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举行政治磋商。〔钱其琛:《外交十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XX版,第10页。国际形势的上述变化引起了邓小平的高度重视,并在1982-1983年间为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新战略。

  ④90年代,我国在多边外交领域日趋活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是中国在多边外交活动中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冷战结束后,面对西方国家在多边外交领域以种种借口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的做法,中国始终坚持尊重国家主权和独立、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平等互利等原则,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密切合作、相互支持、对国际关系中的各种霸道行径进行了有效的抵制和斗争。对于联合国等组织旨在促进南北对话、加强南南合作的一系列有益工作,中国都给予支持并积极参加。中国同77国集团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合作关系,并作为观察员参加了不结盟运动。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当代国际关系的重大议题。冷战结束后,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中国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应成为国际新秩序的政治基础。中国高度重视联合国在国际事务4/6

  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认真履行有关职责,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推动重大地区冲突的公正、合理解决,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中国还广泛参加了联合国各专门机构的工作,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各项活动,促进国际合作。

  20世纪90年代,我国多边外交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进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15年里,我国"复关"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始终是在党中央领导下进行的。经过不断努力和艰难谈判,中国最终同有关各方达成了协议。20XX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

  20世纪90年代,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发起和参加了一系列地区多边组织。中国明确表示支持在平等参与、协商一致、求同存异、秩序渐进的基础上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地区对话与合作,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建立多边信任措施,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20XX10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举办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也是"9·11"事件后最大规模的世界领导人会议。这次会议的成功举行对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经过十几年的外交努力,我国已基本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工作格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这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构筑面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格局时,我们既要考虑到同大国和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也应考虑同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既重视发展与各国的双边关系,也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5/6

  ⑤当今,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6/6

篇九: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与现代化建设关系浅论

  ”

  [论文关键词]外交政策调整

  和平与发展

  不结盟

  现代化建设

  [论文摘要]zo世纪8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进行了重要调整,在判断世界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的基础上,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这一外交政策的重要调整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和平国际环境,对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中共中央根据国内任务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对中国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从而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面开创了新的外交局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

  争取世界和平,谋求经济发展,一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劫难后世界各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但是,由于接踵而来的东西方冷战,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展开轮番的扩军备战竞赛,使世界各地弥漫着一股强烈的火药味,甚至几度濒临战争的险境。战后,欧亚许多国家经过无产阶级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亚非拉许多国家经过民族解放战争宣告独立,到60年代,新兴的民族国家达90多个。这时真是“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年代。进入70年代后,这股革命的风暴逐渐过去,新的革命风暴尚未形成。美苏两国虽然还在进行军备竞赛,世界大战的危险依然存在,但美苏两方都有毁灭对方的力量,因此,谁都不敢先发动战争。自50年代起,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国际上的竞争开始从军事武力争夺领土向以高科技产品争夺市场逐渐转变。各国都非常注重发展本国的经济,提高本国的综合竞争能力。科学技术和经济因素等综合国力的较量以及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谁也不敢把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寄托在发动战争上。与此同时,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世界大战有可能推迟爆发甚至受到制止。

  战后,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第三世界登上了政治舞台,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然而,7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80年代,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不仅未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了,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旧的国际

  经济秩序的制约,反过来影响着北方发达国家的再发展,给世界经济的繁荣设置了巨大障碍。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民族独立后,发展问题是他们面临着的首要问题。发展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摆脱不了贫困,政治独立也不能巩固。发达国家也面临着继续发展的问题,而这又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密切相关,发展中国家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发达国家的资本和商品就没有市场,发达国家的繁荣不可能长期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贫穷之上。因此,发展问题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的紧迫问题,而且是整个人类的发展与繁荣问题。

  在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做了冷静缜密的观察后,中共中央认为国际形势将逐步趋于缓和,世界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从而提出了世界主题新的科学论断。8O年代以来,邓小平多次指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①又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②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同苏联结盟的“一边倒”政策,以抗击美国对我国的政治孤立、军事遏制和经济封锁。7O年代,我国实行了“一条线”战略,同美国结成战略关系,联合起来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这种结盟或战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对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起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利于中国独立自主地制订对外政策,易受制于人,还可能被别的国家利用而打中国牌,从而有可能把中国绑在别国的战车上。特别是到了8O年代初,苏联侵略阿富汗,其国力受到削弱,而美国在医治侵越创伤后,国力重新恢复起来,美苏争夺态势转入僵持阶段,它们既争夺,又对话,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实行“一条线”战略,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不利影响。因为中国不仅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中,已经发展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如同美苏任何一国结盟或者建立战略关系,都会影响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不利于国际形势的稳定。再者,由于在实行“一边倒”和“一条线”的战略中,曾出现过“以美划线”和“以苏划线”的偏向,一度影响了中国与同苏或同美友好的一些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总之,2O世纪8O年代中国在外交上进行了两个重要调整:一是改变了对国际形势的判断,认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因而判断世界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二是改变了“一条线”战略,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

  二

  建国以来,我国周边国际形势异常严峻,美国、苏联先后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和安全构成严重危险,我国还同印度、越南发生过激烈的武装冲突。这些使我们没有及时认清和把握世界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的这个历史趋势,长期坚持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观点,并认为当今世界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国际无产阶级战胜国际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胜利,已经为期不远了。这种夸大国际上战争与革命的可能,夸大国际革命的意义,夸大战胜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现实性的“左”的错误,随着1957年国内政治中“左”的东西滋长而日益扩大,直到“*****”中发展到极端,导致对革命形势估计过高,对世界战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仍把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危和前途与世界革命和世界战争在一起,忽视了经济建设应占的位置,把很多人力、财力和物力用在国防和对外援助上,多次失去了利用和平环境发展经济的机遇,不仅在世界上损害了我国坚持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而且根据这种认识,以“备战备荒为人民”,“山、散、洞”的方针,进行一、二、三线的建设布局,严重违反了经济规律,在国内、国际战略的部署上造成了一系列的失误,从而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展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国际上的和平环境,另一个是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①。粉碎“***”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已经形成。而国际和平环境却迟迟没有到来。正当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国际环境很不安宁,世界各地局部战争不断,美苏两国军备竞赛日趋激化,而在中国周围,苏联霸权主义和越南地区霸权主义不仅威胁着世界和平,也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战火纷飞或战争威胁始终存在的国际条件下,谁也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建设上。中国真诚地渴望能有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希望至少有七十年的和平时间。”⑤“我们诚心诚意地希望不发生战争,争取长时间和平,集中精力搞好国内的四化建设。”⑥尽管国际形势仍很紧张,但我们观察到国际形势的缓和趋势,做出世界处于向和平与发展转变的历史潮流这个科学论断,为我国争取利用更长的和平时间集中精力从事经济建设,实现“三步走”,完成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在和平与发展这个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意义问题的国际大背景下,如果中国不抓住有利时机,加速发展经济,那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利国际环境将会丧失,“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也将化为乌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不能实现。

  对世界主题的新判断,也为党制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提供了理论依据。“一个中,t,-、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无疑是根据我国尚

  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制定的,但它没有也不可能脱离我国所处的现实国际环境。在现时代,一个国家所处的特定的国际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国情。和平与发展已成为这个时代的历史潮流,我们党制定的基本路线也是根据这个时代的历史潮流而制定的。如果我们仍然坚持认为世界主题是战争与革命,那么我们就不可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不可能实行对外开放。基本路线不仅反映了民族的特点,而且还适应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体现了民族特点与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

  对世界主题的新判断还使我国改变了过去对裁减军备的某些看法和做法。为了推进国际裁军进程,制止军备竞赛,树立和平外交形象,中国积极采取了一系列行动。1985年6月,中国决定裁军100万,军队在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的同时,积极参加了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以及抢险救灾活动,大规模地把军工生产转为民用生产,主动地把大批军用机场、港El、铁路等设施转为民用或军民合用。中国还大幅度削减国防开支,在经济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将更多的资金用于经济建设上来。中国还调整了过去备战的国民经济建设布局,重点发展经济和技术雄厚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用东部的发展带动中西部的发展,把国家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经济、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等等。这些行动不仅符合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经济建设,加速了我国社会的发展。

  和平与发展这一主题不仅要求中国充分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经济,更要求中国注重发展这个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根据这个主题,新时期我国坚持抓住经济建设与发展这个中心不放,除非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决不能改变这个中心,要千方百计地把中国经济发展起来。邓小平反复指出,现代化是中国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我们的总任务,是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基础,包括外交在内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于这个总任务。中国只有经济发展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才会提高,也才能对世界和平和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当前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的综合国力仍能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正是中国抓住了和平与发展这一主题的结果。

  三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与苏联结盟的“一边倒”政策,这种政策一方面帮助我国顶住了美国的强大压力,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并且在苏联的援助下恢复了国民经济,顺利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有效地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它对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起到一定限制作用。后来苏联要求中国在外交和军事上服从其“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国际战略需要,当然遭到中国拒绝,苏联于是在1960年7月片面决定立即召回在华的全部苏联专家,废除两

  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协议。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发生在中国正经受严重经济困难的时候,极大地损害了中苏两党两国关系,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受到严重损失。

  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我国同美国建立战略关系,反对苏联霸权主义,为中国巩固国家安全,走向对外开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美国认为中国为了抵抗苏联的武力威胁,即使在台湾问题上做有损于中国主权的事情,中国也会从战略上考虑而吞下这个苦果。而且美国还有人认为,中国为了发展经济,需要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的资金、技术,因而有求于美国,这种观点既影响了两国关系,也妨碍中国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

  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主要靠自己,靠别人是靠不住的。我们抛弃了过去那种愚昧无知、闭关自守的陈腐观念,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希望获得更多的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但绝不接受任何国家的控制与摆布,绝不允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等根本的国家利益。

  在冷静观察国际形势变化和反复权衡外交利弊后,我国坚定地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与任何大国结盟。这主要表现在不与美国建立联合反对苏联的战略关系(当然也不可能与苏联再结盟),从而为实现中国与苏联两国关系的和解打下了基础,并最终导致两国关系正常化。

  这不仅减轻了中国在中苏、中蒙边境的强大压力,将两国边防部队维持在正常水平,解除了经济建设的后顾之忧,而且还可以进一步裁减军队员额,将更多的经费用于经济建设,同时还有利加强与苏联的经济贸易往来,并进而改善与发展同东欧国家的关系,扩大中国对外开放的范围机会。

  不与大国结盟还意味着我国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正常外交系,以充分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分析了我国同世界有国家发展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发的科学思想,把实行对外开放确定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对外方针,它也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质是要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这就要求实行全方的开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等等主要从那里来。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这主要是指同他们做生意、搞技术合作合资经营、技术改造等,“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⑦总之,“开放是对世界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⑧为此,我国改善了同苏联和东欧的关系,加强和发展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对发展中国家,我国改变了“以苏划线”的倾向,在政治上不以意形态或社会制度论亲疏,而是尊重各国自己的决策,发展和加强了同他们之间的关系,在经济

  改变了单纯援助的做法,增进了我国同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有利于他们发展民族经济,也利于扩大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往来。”

  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不仅仅是指不与大国结盟,也包含着不与中小国家结盟,即“决不头”的思想。在国际局势动荡不安时期,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中小国家,认识到中国多极世界中的重要地位,要求中国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起领导作用。对此,邓小平强指出:“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⑨这种“不当头”的策不会使我们重新背上沉重的经济援助包袱,也不会在政治上树立一面旗帜,站在西方发达国的对立面,成为众矢之的,从而能更主动、灵活地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不当头,能更充分地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平等互利的友好合作关系,从而在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护世界和平与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与中国要创造与利用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加速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一致的。

  不结盟的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和平国际环境。我国对外方针已经实现了到处树敌、推进世界革命到远交近亲、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转变。我国当今实行的是以经贸、技合作为中心的全方位外交,坚持“远交近亲”,按照“巩固周边、立足亚太、放眼世界”的方针,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特别是注重改善和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90代,我国同所有邻国之间已经建立起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一个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已经基本成。总之,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外交政策经过调整,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并将继续对国的改革与开放产生深远的影响。

推荐访问: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外交政策 年代初 中国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